88教案网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 冷战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知道德国分裂的进程与影响;知道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外来压力”是指苏联。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与实质。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漫画讽刺了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以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为名,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欧洲)的目的。看法: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本质)与评价等。

目标导学二:德国的分裂

阅读教材和《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说说德国走向分裂的历程与影响。

设问:“四国”指的是哪些国家?分区占领德国是哪次国际会议作出的决策?后来德国是怎样分裂的?

提示:美、苏、英、法。雅尔塔会议。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目标导学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结合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了解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构建——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

(1)图一、图二根据两大“公约”成立了什么组织?这两大组织是何时建立的?

提示:北约和华约;分别成立于1949年和1955年。

(2)这两大组织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建立有何影响?

提示: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结合上述内容,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归纳美苏冷战的表现与布局。

美苏冷战全面构建图解

三、课堂总结

二战初期,美国为了称霸世界,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推行了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影响,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思维,即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因此各国要摒弃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分歧,和而不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反思上课的情况,这节课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冷战政策这个框题内容的学习中用时太多;而且课堂气氛不活跃;对冷战的影响分析不深刻,没有明确指出:美苏冷战打破了欧洲列强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二战后美苏两极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格局。原因可能是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在用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上课,即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以考试为目的,以中考为出发点,几乎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生成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力争克服这一弊病。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与欧洲联合的基本史实;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特点和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分析美、欧、日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与特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美国、欧洲、日本经济发展的资料(图片、数据),从中筛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用于课堂展示,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难点: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演变原因与影响和美国对日本的扶持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脱欧”阵营赢得超过半数的民众支持,这意味着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之后正式与这个大家庭说“再见”。

2018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两周年,上万民众游行呼吁对脱欧协议最终公投。这是自2016年脱欧公投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示威游行。

欧盟是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欧盟的建立对欧洲和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今天英国出现“脱欧”与反“脱欧”的矛盾和斗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欧洲的联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分析二战结束初期欧洲经济恢复的原因与概况。

材料展示:英军进入柏林以后,发现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已经基本成为废墟,把德国的战争垃圾清理干净都需要30年时间。由于长期的战争,此时的德国已经只剩下断壁残垣。可是在15年以后,也就是1960年,德国却已经再次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德国日耳曼民族是如何创造了这一奇迹的?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二战结束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与表现。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西欧走向联合的目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1)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西欧联合的目的(原因)、联合的过程。

材料展示:战争结束时,德、意、日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设问:材料中促使欧洲人产生“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这一认识的原因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梦想,欧洲人有何重大措施?

提示: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实力大为削弱,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冷战,西欧国家深感加强西欧各国间合作的重要性;措施:先后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到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2)其次帮助学生理解欧共体与欧盟的性质和影响,链接时政“英国退欧”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下表中西欧六国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均为欧洲共同体(欧盟)成员。

项目国民生产总值(百万1990年国际元)

1952年1967年1975年1983年1991年1999年

西欧六国121585524338803213870383685946722995403597

美国162524528475493516825443312957759487651223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材料二:近几年欧洲遭遇难民危机、人道主义危机、欧债危机等问题困扰,英国作为欧盟的三驾马车之一,于2016年6月24日以全民公投形式退出欧洲联盟。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英国退欧不仅给英国经济带来严重后果,也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欧元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也将因英国的离开而走上下坡路。

——2018年人民网

A.据材料一表格分析,1952—1999年西欧六国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示:西欧六国经济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影响: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欧盟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欧盟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中重要的一极。

B.材料二中由于难民危机、债务危机等导致英国退欧,请你为欧盟化解英国退欧出谋划策。

提示:英国“退欧”于事无补,逃避欧洲区域一体化违背时代潮流(反“一体化”潮流);各国要开放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欧盟改革,共度时艰等。(类似亦可)

归纳总结:欧洲联合与英国退欧

欧共体性质:区域性的经济组织。

欧盟的性质: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组织,有统一货币欧元。

历史影响: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欧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英国退欧”是反“区域一体化”潮流,不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

目标导学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概况与特点。

提示:经济发展三个阶段:(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20世纪七八十年代;(3)20世界90年代以后。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与表现。

材料展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主要手段是购买技术专利和图纸,在短期内借助了其他国家长期以来的发展成就,然后结合本国特点进行改造提高……日本政府长期坚持“教育先行”战略,重视人才培养。教育经费1950年为1599亿日元,1972年增至40244亿日元,占当年政府预算的20%。

设问:结合材料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美国的扶持;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技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等。

归纳总结: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目标导学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结合二战后美、英、法等国的社会福利政策,说说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归纳美国、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采取的措施。

提示: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课堂总结

二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其共同原因在于政府适当的调控政策、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人才。它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堂中既和学生共同探讨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也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授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本课用了很多材料,尤其多表格和数据,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所以课堂上对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指导没有做的很到位;板书不完整;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最好是让学生自己说出感受,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基本史实;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对其进行评价;通过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内外因结合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改革创新,更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

(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然而,从1973年起苏联的军费就超过了美国。1971年,苏联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1973年增至860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1023亿美元。到了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军费开支都超过了2000亿美元,但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50%—60%,而这种畸形的军事投入在苏联却是一种常态。

归纳总结:(1)经济上:“新政策”;(2)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3)评价: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改革图解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展示: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这位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一上台便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图为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开幕式上。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戈尔巴乔夫在思想、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特点(或措施)。

提示:思想上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政治上多党制、议会制代替共产党和苏维埃制度;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归纳总结:改革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2.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理解东欧剧变的原因与剧变的实质。

材料展示: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设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提示:东欧剧变的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各国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体制弊端,成效不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充分发挥出来;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等。

归纳总结:(1)剧变的原因;(2)剧变的表现;(3)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8.19”事件和苏联解体过程。

材料展示:伴随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发展,社会

日益动荡。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年的历史,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内部进一步分化,400多万党员退党。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加盟共和国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

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提示:(1)主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影响;政治思想改革错误,反对马列主义和共产党执政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2)启示:①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等。

归纳总结:苏联解体与原因

(1)苏联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

(2)解体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直接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路线。具体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偏差;共产党自身的原因;经济方面的错误;民族方面的因素;西方和平演变等。

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图解

三、课堂总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而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遭受的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不切实际地倡导“政治多元化”,使改革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实际的正确道路。实践证明:立足国情的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苏联改革与解体涉及的方面很多,从学生的感觉来说比较遥远,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对这样的情绪体验和讲解不会引发学生更深、更积极的思考,思考的深度肯定远远不够。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生对苏联解体的认识,老师要适当的给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这是因为什么?通过启发讨论学生比较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也就更能感受到我们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知道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知道拉丁美洲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通过搜集和阅读有关亚非拉国家独立和维权斗争史实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书资料以及网上搜寻、获取有关亚非拉国家独立与发展的资料;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教学重点:万隆会议和“非洲年”

教学难点:万隆精神和拉美国家维权斗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6年4月19日下午,在古巴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议上,年近90的卡斯特罗发表了《我终将离去,但理想不朽》的演说。

“我即将年满90岁。我从未想过会有这一天,这不是努力的成果,而是一种幸运。每个人都会有大限来临的一天,不过古巴共产主义的思想将永远留存。我们必须告诉拉丁美洲和全世界的兄弟们,古巴人民必将取得胜利。”

历史上,“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推行哪一政策的体现?卡斯特罗为古巴革命作出了什么贡献?卡斯特罗最后演说传递了什么思想理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万隆会议

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和万隆精神及其历史影响。

设问:此图反映了哪一次国际会议召开的情景?这次会议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说说该会议的决策内容与影响。

归纳总结:(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

(2)会议召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3)会议精神: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4)历史意义: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目标导学二:“非洲年”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材料,了解非洲独立运动发展概况和主要国家独立史实。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埃及共和国是哪年建立的?埃及是如何实现独立的?纳赛尔宣布从哪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提示:1953年;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英国。

(2)阅读教材《非洲独立进程图(截至1990年)》,指出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之年被称作什么。20世纪90年代前期,非洲独立运动取得了怎样的突出成果?

提示:“非洲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归纳总结:

目标导学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阅读教材和史料,说说古巴革命和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历程。

图一 卡斯特罗 图二 巴拿马运河

设问:材料中的人物有何重要贡献?举例说明。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提示:(1)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斗争概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归纳总结:民族解放运动人物谱图解

三、课堂总结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独立后的各国在振兴民族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维护主权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民族独立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结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还要正确认识到,亚非拉各国在取得民族独立后,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推进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增强直观性,一方面是把历史拉近现实,另一方面就是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和形势图。历史的形势图,是历史空间直观而又客观的反映,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生动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且可以达到时间和空间的紧密结合。例如:结合《非洲独立进程图》来学习“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时,不仅能清晰地了解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进展的情况,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国家的地理位置,从而形成较好的时间、空间概念。

相关推荐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化学工业和新材料;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上网搜集或者提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概括、归纳,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通过举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了解,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不畏艰难、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总统特朗普乘坐“空军一号”飞赴新加坡,于6月12日,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新加坡签署联合声明。

2018年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乘中国高铁赴天津,出席中俄友好交流活动。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于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俄罗斯世界杯开幕式,“外星人”出场引动热潮。

今天的飞机、汽车、火车、高铁等先进科技与哪几次工业革命有关?为什么科技在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电的应用

1.阅读教材,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和特点。(从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方面思考)

提示:(1)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2)经济上: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3)自然科学: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认识电力的发明和运用过程。

设问:图一现象是谁发现的?它与图二、图三的发明有何关系?图二、图三的发明有何意义?

提示: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提示: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3.读教材和图文史料,了解爱迪生在“电气时代”的发明创造。

设问:指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发明创造的名称。简要概括爱迪生在电器发明上的贡献。

提示:图一是电灯、图二是留声机、图三是电影摄影机、图四是碱性蓄电池。爱迪生是电气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家,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

目标导学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内燃机的发明过程。

归纳整理:

发明物时间国家发明人名称

内燃机1876年德国奥托煤气内燃机

1883年德国戴姆勒汽油内燃机

德国狄塞尔柴油内燃机

提示: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

2.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这一时期的交通工具。

3.结合上述发明创造,总结内燃机发明的意义。

提示: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目标导学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阅读教材,了解化学工业产生的概况。

2.阅读教材,了解诺贝尔等人在化学工业和新材料领域的发明创造。

提示:

领域发明人国家时间发明内容意义

化学工业

和新材料诺贝尔瑞典1867年现代炸药、无烟炸药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海厄特美国1869年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夏尔多内法国1884年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目标导学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1859年,美国钻出世界上第一口具有商业性质的油井。当时,石油只用于照明,后来对燃料油的需求猛增,人们开始大量开采和提炼石油,石油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设问:读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等,旧的工业部门也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产生飞跃,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规模之大,往往控制着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例如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上被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两个集团所控制,从而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设问:读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控制着生产和销售,乃至国家经济命脉。

材料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末,欧洲列强几乎把整个非洲、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瓜分完毕。它们还强迫中国、土耳其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用强权干预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设问:读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归纳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类别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发源国英国美国、德国

开始标志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电的应用

动力机蒸汽机电动机、发电机、内燃机

主要发明珍妮机、改良蒸汽机、火车机车、汽船发电机、电动机、电灯、内燃机、汽车、飞机、电话、电报、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进入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新能源煤炭石油、电力

影响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惊人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堂总结

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世界各地区的封闭状态,逐渐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为什么在以后的400年间会产生这样的奇迹?简而言之,是由于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电灯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等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也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这堂课总体来说重点突出、紧抓教材,但是学生的参与不够,课堂气氛略显沉闷。总之,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尝试去探索,才会有所收益,从而增强历史课的魅力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兴起、城市化等;认识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2.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城市化兴起带来的变化特征(以中国为例)。

提示:中国改革进程:“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是一个显著特征,工业化是主导,城市化是附属。但是,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拐点在2013年已经发生,集聚的模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以前是工业化主导、城市化为辅,以后应该是城市化为主、工业化为辅,逐步进行产业升级。

归纳总结:工业化初期,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目标导学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说说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材料展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设问: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生活日益困苦,贫富差距在扩大。

总结:工业革命后,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2.读教材和材料,说说工业革命出现的环境问题。

材料展示:近100多年来,全世界已发生数十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曾多次发生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等。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还有: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Bhopal)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有数万人中毒,数千人死亡,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现位于乌克兰)核电站爆炸事件,不仅对当代的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对后代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10多年来因这次事故已造成约6000人死亡。从上世纪初至今,全世界发生公害事件60多起,公害病患者达40万—50万人,死亡10多万人。

设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提示:(1)自工业化以来就逐渐形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积弊深远。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2)由于环境污染而形成的问题,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因此构建生态文明、倡导“绿水青山”即为“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类似亦可)

三、课堂总结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欧洲国家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教师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的一个定律?这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

材料展示: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成功范例。

牛顿的主要成就:英国科学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及其理论贡献。

设问:图一漫画英国神学主教为什么要讥讽达尔文?图二自然和社会法则是怎样的?

提示:(1)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它向“上帝造人说”发起了挑战。(2)达尔文提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达尔文的理论贡献:理论著作《物种起源》;核心理论“进化论”。

目标导学二:近代文学巨匠及其文学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巴尔扎克文学作品,赏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材料展示:《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中的经典篇目。葛朗台是个被金钱异化了的吝啬鬼,靠投机钻营发了财。为了金钱,他甚至把女儿当诱饵,诱惑求婚者,从中渔利。葛朗台弥留之际还想把神甫的镀金十字架抢到手,因用力过猛而一命呜呼。葛朗台给女儿留下了巨额财富,可女儿已失去了青春、爱情和幸福。

设问:《人间喜剧》是怎样一部作品?《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的社会问题?

提示:《人间喜剧》是一部小说集,内容可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和金钱罪恶三大主题。《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现象。

2.引导学生读教材和漫画,说说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设问:《战争与和平》是谁的作品?作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提示:《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者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目标导学三:近代音乐美术大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体验贝多芬音乐作品的主旋律。

材料展示:《英雄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应法国大使邀请为拿破仑谱写的。在贝多芬的心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完成作品时,贝多芬在扉页上写下“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字样。但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十分气愤,把扉页撕碎,扔在地上。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设问: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为什么贝多芬把《英雄交响曲》的扉页撕碎?作品如其人,该作品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理念?

提示:因为拿破仑称帝,实行专政独裁,他已经由革命者演变为独裁者,违背民主精神。表达了贝多芬崇尚民主,反对专制;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维护人权的民主思想。

2.阅读教材,感悟梵高《向日葵》等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总结

一定的科学和文化艺术发展都根植于时代的变迁,都与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紧密相联。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创作出经典作品,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贝多芬和梵高创作出杰出的音乐美术作品,给人以思想启迪和艺术熏陶。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从以讲解、概括为主,到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通过对罗斯福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通过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总统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发生原因、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设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美国的什么情况?农场主为什么要将商品倒入河中?

提示: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原因: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说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

(2)总结经济危机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等。

2.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特点

提示:(1)表现:工业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涨、银行破产、失业增加。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目标导学二:罗斯福新政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结合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与特点。

材料一:时代呼喊变革,人民呼唤变革,就是在这一片变革声中,美国1932年大选年拉开了序幕。罗斯福与时任总统的胡佛对决。胡佛总统依旧坚持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而罗斯福说:“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他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最终罗斯福以472∶59的绝对优势胜出。美国人民选择了罗斯福,意味着美国人民选择了创新。但是罗斯福总统真的能引导美国人民从危机中走出来吗?当时很多人都是心存疑虑的,说他是一个瘫痪的总统治理一个瘫痪的国家。

大获全胜的罗斯福与农民交谈

材料二: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1)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胡佛与罗斯福在化解危机的政策上有何不同。为扩大就业,罗斯福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胡佛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完全由市场调节)。罗斯福采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为扩大就业,推行了“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等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些措施出自哪一法规。如何看待“新政”中“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规定?提示:《国家工业复兴法》。美国政府实施“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克服经济危机。但是,这些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引导学生解读“新政”中工业、农业、金融等举措,总结“新政”的特点)

“新政”的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材料展示:罗斯福……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罗斯福回应: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1)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简析罗斯福遭到一部分资本家反对的原因。

提示:因为新政的部分内容和措施触及了一些资本家的利益,对垄断资本家追求最高利润进行一定限制,如《国家工业复兴法》中规定:“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2)罗斯福的举措是否能“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简述理由。

提示:不能。因为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归纳总结: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积极影响: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消极影响: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三、课堂总结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了美国,罗斯福放弃了美国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消除危机。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它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不同体制和政策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体制创新和发展。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采用对比的方法增加了学生讨论的时间,加强了讨论的力度,培养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本课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问题设计的深度和技巧不够成熟,学生探讨深度不够,课堂的趣味性不够。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识记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日本军部法西斯上台的基本史实;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知道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新的世界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和经过的思考,培养学生客观具体地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德、日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史实,使学生认识:严重的经济危机必然导致政治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疯狂扩军备战,给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教学重点: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过程和反犹暴行

教学难点:德、意、日法西斯上台的原因与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奥斯维辛原本只是波兰的一个安静的小镇,但它却在二战中成为比正面战场还要残忍和惨烈的“杀人工厂”。1940年4月27日,纳粹德国开始在这个作为铁路交通枢纽的小镇上建造最大的集中营。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关押波兰政治犯和消灭苏联战俘,但1942年1月20日纳粹在万湖会议上通过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则使这里成为犹太人的“屠宰场”。据估计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其中超过九成都是犹太人。从此,奥斯维辛成为大屠杀的代名词,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悲恸之地。

什么是法西斯?为什么德国法西斯要疯狂屠杀犹太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背景、过程以及内外政策。

设问:图一反映了什么信息?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影响?

提示:意大利法西斯党徽。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它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教师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归纳总结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概况。

归纳总结:(1)背景;(2)时间;(3)建立过程和标志;(4)内外政策: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

进军罗马是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因为不满法西斯党在1921年的意大利国会选举中的535席只取得105个议席而号召3万名支持者进入罗马的事件。该事件成功令当时的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三世任命墨索里尼为首相。它标志着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使意大利成为第一个由法西斯掌权的国家。

目标导学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阅读教材和下列图片,说说希特勒是怎样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的。

(1)材料中图一是哪一党的党徽臂带?

提示:纳粹党。

(2)希特勒是怎样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政权的?

提示:学生自主回答(首先赢得群众支持;其次当选国家总理,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信息,指出纳粹政权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暴行。

材料展示:在德军进军莱茵区之后的二十四小时,是我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我不止一次地跪下来祈求神显灵,保佑德国。结果我的祈求灵验了,我要消灭法兰西,夺回因为1919年《凡尔赛条约》失去的国家、土地,以及应有的尊严。

——希特勒

(1)图片反映了什么信息?除此之外,纳粹政权还有哪些暴行?

提示:图片反映了希特勒掌权期间,大肆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暴行;除此之外,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纳粹党乘机解散了工会;纳粹政权为加强思想控制,还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等。

(2)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为什么德军进军莱茵区之后的二十四小时,是希特勒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

提示: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因为《凡尔赛条约》规定:禁止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害怕德军的进军军事行动遭到协约国的攻击(或制裁)。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纳粹德国对内独裁和对外扩张的表现。

目标导学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说出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过程与特点。

材料展示: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而且逐渐转变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尤为致命。尽管当年是难得的丰收之年,但由于物价全面下跌,日本农民因此负债累累。与此同时,大量城市失业人口重新返回农村,这使得本来就贫瘠的农村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祸不单行,1930到1931年冬春,日本东北地区遭受了五十年一遇的霜害,稻田八成受害,比常年少了四成收获,导致日本东北七县爆发了连封建时代都少见的严重饥荒。一时间,饿殍遍地,卖儿卖女,甚至举家自杀,导致日本经济一落千丈,国计民生凋敝。深感政府无能的陆军将校把日本东北问题解决方案押到了中国东北上。二者虽在同一纬度线,气候条件也相差不离,但中国东北的农业条件却是日本东北无法比拟的。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过程与特点。

(1)背景: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工业生产急剧萎缩,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

(2)过程

①核心: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②对外扩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接着,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

(3)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4)军备与扩张:制定《国策基准》;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

2.德、日法西斯化的过程有何不同之处?法西斯专政本质上是一样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提示:不同点——德国法西斯政权是骗取民众信任,依靠军队,组织纳粹党,通过选举方式上台;日本法西斯政权是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利用军部控制内阁上台的。

认识——法西斯是独裁、专政、侵略和战争的代名词,法西斯主义三大特征:独裁专制;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对内专政独裁、对外侵略扩张是其共同特征;法西斯是违背时代潮流的,注定要被人类所抛弃。(类似亦可)

三、课堂总结

在一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英国等国家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调整,挽救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强化了法西斯统治,最终挑起了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严重威胁。它告诉我们:只要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讲述的内容是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分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而徳、意、日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可以说本课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鉴于学生对这一部分历史知识的生疏,教师可以采用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主要梳理清楚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势力抬头、猖獗的活动脉络,揭露法西斯德国的种族歧视及各法西斯国家对内实行恐怖政策、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的暴行。最后小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知道雅尔塔会议以及德、日法西斯投降等史实;认识法西斯走向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走向胜利的发展过程,探究雅尔塔会议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通过自主阅读能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战、攻克柏林战役以及美、苏、中参加对日作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作用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有认同感,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 图二

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

(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设问:此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中、美、苏、英等国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归纳总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展示: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1)毛泽东这番话是对苏德战场哪次战役的评价?运用史实佐证毛泽东对该战役的评价。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2)教师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意义。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诺曼底登陆”图片信息,讲述诺曼底登陆的概况。

目标导学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内容与影响。

设问:图片再现了哪一历史事件?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是谁?说说该事件的积极影响。

提示:雅尔塔会议;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分别是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进一步协调了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分组形式自主学习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相关内容,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2.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德、日法西斯投降的史实,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设问:日本法西斯是何时投降的?为了加速日本投降,美、苏是如何对日本作战的?日本投降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投降,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归纳总结:(1)法西斯投降

①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②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③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④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由于德、日、意三国结成了法西斯同盟,轴心国形成,加上法西斯蓄意发动战争,准备充分。通过“闪电战”“偷袭战”等方式,在二战初期,法西斯侵略屡屡得手。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促使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走向联合,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从此,反法西斯国家协调作战、相互联合,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条理比较清晰,从七七事变、德国“闪电战”突袭波兰开始讲解战争的爆发,到德军进攻苏联,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可以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能够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态度与情感。本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是给予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尚不够充裕,学生尚没有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比较缺乏。

2018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8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5 我的叔叔于勒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魏晋文豪曹植的《七步诗》。当时他受哥哥曹丕相迫,若在七步之内作不出诗来就要以死谢罪,所幸他才华横溢,危急关头作了一首《七步诗》出来。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兄弟关系何至于此!全是因权位引发的双方利益的对立,从而无视兄弟亲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兄弟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来看看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自幼酷爱文学,70年代刻苦学习写作,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是作者的最佳作。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背景链接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表达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2.生难字词

(1)字音

拮据(jiéjū) 栈桥(zhàn)

牡蛎(mǔlì)褴褛(lánlǚ)

撬开(qiào)煞白(shà)

诧异(chà)

(2)词义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褴褛】(衣服)破烂。

【诧异】觉得奇怪。

【撬开】用刀或棍棒、锥等的一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使东西移动或分开。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正音。

(2)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遇”“躲”于勒,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盼于勒。

第二部分(第5~19段):赞于勒。

第三部分(第20~47段):遇于勒。

第四部分(第48~49段):躲于勒。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明确:(1)称呼:贫:坏蛋、流氓、无赖。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2)菲利普夫妇的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2.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纳出于勒的“简历”。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做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新变得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3.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听说于勒在国外发了财,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4.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明确: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而于勒又重新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5.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明确: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在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写法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明确: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的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使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6.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明确: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心,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人格的答案。

2.拓展延伸

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

明确:例如:老师读完后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的本课练习。

(3)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开端————盼于勒

发展————赞于勒

高潮————遇于勒

结局————躲于勒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设置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质疑和释疑,在参与讨论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16* 孤独之旅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ɡ)

掺杂(chān)胆怯(qiè)撅(juē)给予(jǐyǔ)

觅食(mì)撩逗(liáo)

(2)词义

【厚实】①丰富;富裕。②宽厚结实。③(学问等)深厚扎实。④厚。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驱除】赶走;除掉。

【乖巧】①机灵。②(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①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②癔症。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课文录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阅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说一说“孤独之旅”的含义。

明确:有两方面含义:(l)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顽强、不畏惧的精神战胜了困境,真正成长起来。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明确:(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2)有关芦荡的描写。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3)有关风雨的描写。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同困难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主旨

1.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

明确:独立、不依赖别人、勇敢、坚强。

2.那么是什么促使杜小康的成长呢?

明确:孤独。杜小康年幼时家道中落,饱尝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这一切。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再回首课文,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3.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明确: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小说描写了一个少年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勇敢地战胜成长中的一切艰难困苦,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

2.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仿写。

示例: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

明确:孤独是一场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提起小说,大家一定不陌生。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天地,来重温那难忘的小说世界。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本次活动展示: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故事比赛试高低、形象竞猜过三关、梦想剧场展风采。

第一步:故事比赛试高低

1.学生分组,在组内讲自己阅读小说的故事。

2.各小组评选出讲的最好的同学,然后参加全班的讲故事比赛。

第二步:形象竞猜过三关

3.活动一:从人物的经历角度来感知人物形象:

教师激趣:小说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借助超凡的想象力,用文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下面我来给几个人物画像,同学们猜猜他(她)是谁。学生看大屏幕,教师读文字,学生以:“他是(),是()代小说家()的《》中的人物形象,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________”为句式说话。

4.活动二: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来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描写人物形象,经常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请学生们将自己收集到的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的句子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围绕同学提供的语句,可以竞猜、赏析或分析人物性格。

第一个人物:他家穷得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他的妻子自从嫁给他以后,一年连猪油都难得吃上两三回。他去参加考试连盘缠都要向别人借,可是他还是死心塌地地参加科举考试,当得知自己金榜题名以后,他竟然欢喜至极而导致发疯。

第二个人物:他,排行第二,人称二郎。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身长八尺,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勇猛过人,胆大心细,景阳冈打死猛虎,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他是梁山泊一名勇猛的虎将。

学生按照这种格式,每一个人写出一个自己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在小组进行交流。

5.活动三:根据人物形象所在的社会背景,评价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由教师举出例子,学生依据例子完成其他的相关活动:

教师举例

孔乙己——科举制度造就的可有可无的边缘人。

闰土——三座大山压迫而成的木头人。

学生评价

教师推荐下列人物:鲁达、林黛玉、香菱、猪八戒、曹操、何大学问、奥楚蔑洛夫等。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另外选择自己评价的人物。全班集中展示,注意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

第三步:梦想剧场展风采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孔乙己临终》《范进审理考试舞弊案》《跟贾宝玉读书》《富翁于勒返乡记》。

7.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我们读小说,实际上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其实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尝试来获得,让我们都来试一试!

课下写作练习:

(1)改写《孔乙己》的结局。

(2)为你喜欢的小说续写故事。

(3)想象当“孔乙己”遇上“范进”时的对话。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第一步:故事比赛试高低——对应1、2题

第二步:形象竞猜过三关——对应3、4、5题

第三步:梦想剧场展风采——对应6、7题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课堂小结

小说是别人的故事,但它能帮助我们塑造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命运更掌握在我们手中。读书吧!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的精神将因此而富足,我们的人生将因此而变得更多彩。

2.拓展延伸

在掌握小说的基本写作要求和方法后,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写一篇短小的小说。内容题材不限。写完后互相指导,交流。

3.布置作业

(1)寻找你身边熟悉的人物,事件,把他们作为写作的素材,稍加虚构,用小说的笔法写人叙事。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训练,学生们学到了小说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写小说的基本技巧,再次感受到了小说的魅力。尤其是第二步“形象竞猜过三关”,同学们谈到小说里的人物时,个个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气氛相当的活跃。

第四单元写作 学习缩写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句幽默的小品语言“浓缩的都是精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这句话。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明确缩写的概念

1.什么是缩写?

明确:缩写就是在保持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压缩字数、篇幅,把一篇长文章变成短文章。

2.缩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缩写训练,可以检验我们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思路的把握程度,还能提高概括和表达能力。

(二)缩写应该注意些什么?

1.对原文进行压缩,使篇幅变短小。

2.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原文的体裁,不能写成读后感。

3.在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原文内容的同时,一定要突出原文的中心意思,不能写成流水账。

4.缩写成的文章要首尾连贯,过渡自然,不能写成段落提纲。

(三)缩写的形式有哪些?

1.具体描写概括式。

如: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缩后:女教师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2.人物语言概括式。

如: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缩后:瑞恩说他要攒钱买钻井机,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四)限时当堂作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评讲作文:

1.佳作推荐。

2.美文共赏。

(1)作者朗读。

(2)小组评:推荐组说出推荐理由。

(3)自由评:听众点评,不超过三人。

(4)自评: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自评。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表达的中心意思是______;我写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_____;最大的失误是______;经过本次写作,我在下次作文中一定做到______。

(5)老师评:如果学生点评不到位,老师补充。

3.小结。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修改自己的本次习作,并打成电子稿,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其余同学把电子稿上传到班级QQ空间,供大家分享。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次写作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已经明白并掌握了缩写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最主要的是掌握了缩写的技巧。同时学会了要把这些本领运用到写作中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548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