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导学教程──秦汉篇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导学教程──秦汉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

1.政治上: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

4.对外关系:对外交往初步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5.文化上:①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了贡献。②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③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⑤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考点1:秦朝的统治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运用历史条件分析法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秦能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归纳秦完成统一的三个阶段(经过);结合秦朝疆域图掌握秦朝疆域四至,认识秦朝疆域空前辽阔;从政治、经济、民族交往与发展的角度理解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

认识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归纳识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并理解分析措施的意义;整体认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积极性和消极性)。

2、秦末农民战争

分析秦末农民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归纳秦末农民战争的两个阶段;理解秦末农民战争的特点和意义。

1.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三,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第四,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第五,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第一,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第三,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第四,秦王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2.秦朝的万里长城

(1)中国古代长城的根本特征:长城是中原政权在北方修建的阻挡少数民族政权南下的防御工事。

(2)秦朝能够在短暂时间内修成“万里长城”的原因:①秦朝统一天下,地域宽广。②秦朝以严酷的法律最大限度地征发各地兵役和徭役。③秦以前北方政权的城防,奠定基础。

(3)万里长城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的修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积极作用:①用于防御当时匈奴南下,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保障人民生产生活起到重要作用。②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③秦朝的万里长城奠定了后世长城的基础,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消极影响:①人为地阻隔了农牧文化的交流,对民族融合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②长城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立的内容、特点、历史根源和历史作用分析

①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②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诸侯制度系统更能有效地行使统治权,能够起到集权的作用,具有很大的进步性。③历史根源:一是理论来源为法家思想。二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④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对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与分封制相比,它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至于秦朝短命而亡,并非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致,而是其暴政的结果。不过,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其代表地主阶级反动性的一面越来越明显,并且由于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独断性和随意性,很容易形成专制独裁的暴君。

4.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该把握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二是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人物,即既看其“功”的一面又看其“过”的一面;三是全面地看待这一历史人物,此人可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作为,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应该忽视;四是确定评价者的阶级立场,同时将历史人物也置于一定阶级立场中去。此外,作为一位君主或一位领袖人物,他已经不完全代表他自己,他还代表着以他为核心的统治集团,他的功过与这一集团的功过是不可分离的,其“功”包含他所统治的臣民的功,其“过”也要包含他所代表的统治集团的过。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们可以对秦始皇的功过作如下概括: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5.秦朝的历史地位

(1)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公元前230—211年,秦先后灭六国;统一西南、东南和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后取得河套地区。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秦律对后世律令的制订;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

(3)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结果引发农民起义而速亡。汉初统治者以秦亡为训,实现休养生息政策,导致“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

(4)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其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而掌握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核心是君主专制独裁。

(2)原因: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3)过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5)职能:主要是镇压百姓,抵御外部侵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组织社会生产。

(6)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独立和保障经济、文化发展。

(7)不利影响:①这套制度愈严密,人民所受压迫也愈严重。②君主专制易使皇帝成为专制独裁的暴君,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例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本题答案是C。本题为最佳选择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各地区联系的加强,人民对统一的渴望等,都属于统一的条件,这是统一的前提和基础。而其他条件,只有建立于基本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

例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是()

A.改王为皇帝B.建立这样官制

B.实行郡县制D.皇权至高无上

本题答案是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把握其核心是君主专制独裁。

例3、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秦始皇个性极其暴虐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B.秦朝统治严酷残暴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本题答案是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秦始皇统治的时代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思想文化领域加强控制是巩固这一制度的需要,也是推行专制制度的必然结果。尽管秦始皇个性很残暴,但是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品性对社会政治的影响。秦朝统治严酷残暴也是事实,但应当把这一现象看作是专制主义政治过度运用,必然会导致的结果。

例4、秦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B.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本题答案是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郡县制之所以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是因为这一措施的实行体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即皇权至高无上。

例5、(2005上海历史)“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本题答案B。“六合”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外的六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六国已经被统一,而“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说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

例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徒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鋈(钛足)、黥(割鼻)、城旦舂(男子输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

──《中国古代史》

材料2:在《田律》、《徭律》、《仓律》、《工律》、《工人程》、《金布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都有明确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秦史稿》

材料3: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材料4: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请回答:①根据材料,归纳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

②根据材料,概括秦律的特点。

③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秦律颁布的目的、实质和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炼概括能力以及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的评价能力。第一问要依据材料1、2提炼概括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两个方面的具体职能。第二问要依据材料1、2、4,从内容、指导思想、量刑等方面归纳秦律的特点。第三问要依据材料3、4,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指出实质应从阶级属性入手,历史上的作用可以从进步性和局限性入手。

①秦律具有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私有财产,保证地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规范社会经济活动,重农抑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等职能。②秦律内容繁复缜密,体现法家思想,严刑酷法,轻罪重刑。③实质:它颁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是秦朝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作用:对消除原六国的反秦势力,巩固统一起重要作用。它从法律上维护了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具有历史进步性。秦律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产生重大影响,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法律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但秦律过于严苛,激化阶级矛盾,成为秦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精选阅读

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导学教程──五代、辽、宋、夏、金、元篇


本单元叙述的是从朱温907年建立后梁到1368年元朝灭亡共460多年的历史,涉及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各封建王朝。五代、辽、宋、夏、金、元历史的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上:①由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先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后是两宋政权与辽、夏、金、蒙古政权的并立,最后归于元朝统一。②中央集权加强。宋太祖采取分散中央与地方权利的方法,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取得重大成就,手工业生产规模与技术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封建经济高度繁荣。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辽、夏、金的民族经济有一定发展。③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3)民族关系:①民族政权并立。②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对外关系: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由传统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

(5)科技文化:①科技文化成就突出,全面繁荣,影响深远。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取得辉煌成就。②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③科技文化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火药、火器大量使用;大量文学作品反映了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经历了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历史人物与政治制度的结合,错误的是

A.皇帝制度——秦始皇B.刺史制度——唐太宗

C.内阁制度——明成祖D.军机处——雍正帝

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降职或罢免)。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不敢扬声。这说明秦朝①官场的腐败②潜伏着统治危机③相权威胁皇权④君臣关系极不正常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唐太宗说“昔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他又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为编户乎?”这表明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的“上策”是

A.治理好国家,增强凝聚力B.建立管理机构C.“册封”D.“和亲”

4.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求其宁息”,他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B.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

C.命蒙恬主持修建万里长城D.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5.科举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因为它①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②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④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清朝时期黑龙江将军的主要辖区在唐、元、明时期的行政管辖机构分别是

A.渤海都督府、辽阳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B.黑水都督府、岭北行省、奴儿干都司

C.黑水都督府、辽阳行省、奴儿干都司D.渤海都督府、岭北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

7.明太祖说:“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由此,你可以得到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明朝时期天下庶务繁多B.废丞相造成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不高

C.丞相制度废除意味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阶段D.明朝由于君主不理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8.“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文中兴起的朝代是

A.辽B.金C.元D.清

9.秦朝、西晋和隋朝都属于短命王朝,造成它们速亡的共同原因是

A.外族入侵而灭亡B.统治者奢侈腐化,造成社会动荡

C.被农民起义推翻D.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争夺权力的斗争

10.清军进入台湾后,有人主张“宜迁其人,弃其地”,而康熙认为台湾是“东南数省之屏蔽”。这说明康熙已经认识到台湾

A.对于巩固国家海防的重要性B.对于东南数省发展的重要性

C.作为祖国宝岛开发的重要性D.对于人口疏散与迁移的重要性

11.明代思想家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李贽的思想

A.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封建礼教

C.抨击封建君主专制D.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12.某同学幸运地被选中参加CCTV《开心辞典》节目,被主持人王小丫“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的国画应属于哪种题材?”难住了,如果某同学打电话向你求助,你的判断是

A.人物画B.文人画C.花鸟画D.山水画

13.源于中国、“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度”并且对“近代世界”的建立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发明是

A.张衡发明的地动仪B.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D.鲁国天文学家对哈雷彗星的记载

14.梁启超曾感叹“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之所以出现“郑和之后,竟无第二郑和”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A.受传统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制约B.中国再没有出现明成祖式的开明君主

C.伟大的航海家可遇而不可求D.中国的造船工业比西方落后了

15.关于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的表述,最为完整的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下列制度中,具有兵农合一特点的有①府兵制②均田制③猛安谋克制④八旗制度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7.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发掘出下列随葬文物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活字印刷品⑤烟叶残渣。请判断此墓的大致年代是

A.唐朝B.北宋C.南宋D.明朝

18.康乾时期,苏州帐房“散发丝径,给于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帐房为生。”这种现象表明

A.当时手工业工场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条件B.帐房就是手工工场的财务管理机构

C.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D.帐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9.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是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它们共同点是①都属于我国赋税史上的重大改革②都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③都加强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生依附关系④都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④

20.两宋时期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对这种变化比较合理的认识是

A.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后来居上,超越了苏湖地区

B.明清较之两宋时期更重视中西部的开发

C.苏湖地区继续保持全国经济重心地位,商品经济更为突出

D.全国范围内的粮食生产有了更合理的布局

21.自然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形式,有许多历史现象都与自然经济有关,下列历史现象与自然经济有关的是①牛郎织女②废井田,开阡陌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④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的红色根据地

A.①②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

22.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是著名的“鸟巢”,它既闪烁着当代建筑科技创新的光辉,又传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唐朝宇文恺设计建造的大兴城“奇巧固护,甲于天下”

B.唐代长安城两市内道路宽阔,店铺临街而开

C.辽代建造的卢沟桥,以坚固实用和美丽壮观而闻名

D.明朝北京城布局精巧,城分三重,皇城最内

23.文学作品往往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反映了流落到南方的士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4.促使唐诗空前繁荣的社会原因是①繁荣开放文化多元的背景②科举制确立使中国下层文人自信、乐观、进取③太平盛世为人们提供了闲适的生活环境④唐朝诗人比其他时代更具有想象力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5.乾隆时期,英国使者马嘎尔尼邀请大将军福康安观看他的卫队演习欧洲新式火器操法。福康安却冷淡地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凉来没什么稀罕。”这种对新式科技拒之门外的思想根源于

A.康乾盛世的衰落B.闭关锁国导致闭目塞听

C.福康安个人素质低下D.中英矛盾激化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4分,第27题22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

材料一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俊《四友斋丛书》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

材料三雍正九年(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锅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得旨:铁不许出洋,例有明禁,而广东夷船,每年收买铁锅甚多,则与禁铁出海洋之功不符矣。杨永斌所奏甚是,……及官员处分、商人船户治罪之处,悉照所请行。粤东既行查禁,则他省洋船出口之处,亦当一体遵行,永着为例。

——《清世宗皇帝实录》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苏州经济的新现象。(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发展缓慢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3)结合教材举例说明这种新现象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反映。(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涛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1)隋炀帝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凿大运河的?其目的有哪些?材料中两位诗人对此的评价有何不

同?(8分)

(2)扬州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朝后期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

请分析唐代后期扬州繁荣的具体原因。(6分)

材料二由于长期河道淤塞,水利失修以及自然灾害频繁,当地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嘉庆九年间(1804年)江苏扬州、苏州等地出现“大水一年乱,织业多废业”。咸丰年间,受太平天国战争影响,使长江一线交通阻塞。再加上“漕运改途,昔日巨商去而他适”,扬州百业凋敝。……民国元年(1912年)自津浦路通,运道变迁,(漕捐)岁收俱减。……据1937年12月江苏省政府公布的《工厂登记规则》,截止于1936年6月底,扬州符合工厂法第一条规定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只有两家,而且规模小,资金少,工人屈指可数。

(3)根据材料找出清朝后期至民国时期扬州经济衰落的具体原因。这对于今天扬州的重新崛起有怎样的借鉴意义。(8分)

28.孔子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巴黎宣言》说:“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城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热……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竟胜。

——日本岛献吉郎《诸子百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4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并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4分)

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5BDADD6——10CCCBA11——15DBCAD16——20CDCDC21——25DBCDB

二非选择题:

26、(1)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多;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海禁”政策(或者“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海外市场;隔绝了与先进国家的交往,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发展。

(3)产生了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如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出现了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7、(1)背景:隋朝完成对全国的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发展迅速;隋代以宇文恺为代表的科技人才济济。目的:沟通南北水路交通;便于控制江南地区;有利于输送军粮和军队以保障对高丽的战争;方便自己到江南巡游。不同: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皮日休则认为大运河的开斋在客观上有利于南北方交通。隋亡主要是隋炀帝的奢侈享乐。

(2)原因: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地手工业的发达;大运河和长江的交通便利;扬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唐朝后期江南地区的政局相对稳定等。

(3)原因:清末大运河水利失修,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衰败;受漕运改途和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冲击;当地缺乏真正的近代企业等。启示:要重视农业的经济基础地位;重视水利工程的修缮;大力发展现代交通业;注重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等。

28、(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

(2)儒家思想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

一、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复故爵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抑制商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鼓励农耕。

(4)东汉:多次下达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减轻赋税,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裁并地方官衙,削减官吏,复员军队,大批劳力返乡从事农业生产。

(5)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积极发展西南经济。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重视水利

(7)北周:武帝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强制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

(8)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玄宗,大力发展生产

(9)五代十国(南方):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抵御钱塘潮

(10)五代(后周):世宗,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力大为增加

(11)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12)辽:大力发展农业,采取赐贫农耕牛,垦荒免赋等措施

(13)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完备的灌溉系统

(14)金:迁汉人到东北垦荒,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15)元:元世祖重视农业,中央设立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颁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16)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鼓励垦荒;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二、农业发展表现

1.工具进步

(1)原始社会

元谋人、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旧石器;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钻孔技术;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骨、石器种类很多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到来。

(4)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5)汉:铁农具样式增多,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用上了铁农具;

耕犁安上了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赵过发明耧车

(6)魏晋:(北方)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

(7)隋唐:筒车,曲辕犁;

(8)北宋:圆头尖头的犁铧出现;使用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作物推广

(1)原始社会:河姆渡种水稻;半坡种粟,蔬菜和麻

(2)奴隶社会:商周种五谷

(3)汉:稻麦种植推广,东汉出现双季稻

(4)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推广到江淮地区,

(5)元:农作物品种增多,

(6)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3经济作物

(1)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园规模大,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2)五代十国(南方):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

(3)北宋: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4)元: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5)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推广到江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农业技术

(1)商周时: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2)战国:牛耕得到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汉:牛耕广泛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牛耕法出现。耕作技术进步: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及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技术

5水利

(1)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孙叔傲修芍陂;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

(2)汉: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如:漕渠,六辅渠,白渠;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为主;西北修建坎儿井;汉武帝汉明帝时,大规模治黄;

(3)魏晋:(江南)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北方)马均发明翻车;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要求,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4)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不少水利工程;

(5)五代十国: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

(6)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较完备的灌溉系统

(7)元:中央设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

6江南农业的发展

(1)魏晋

表现:开发范围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充实江南劳力,带来先进技术,南方民族融合,统治者重视农业,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2)隋唐:

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现象很多;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之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

表现: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圩田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增加南方劳力,南方统治者采取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

(4)南宋: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像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四赋税制度

(一)过程

1夏商周:贡赋制度分封的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交纳贡赋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

2春秋: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3秦汉: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4隋唐:(1)租庸调制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2)两税法分为夏秋两季征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统一税制,扩大征税面,保证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放松人身控制,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是赋税制度的变革和进步。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5北宋: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向应该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募役法减轻农民负担,保证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增加政府收入,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

6明后期: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和人丁的多少收税,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反映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7清前期:摊丁入亩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刺激人口的增长

(二)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直至取消人头税(两税法)

2征税形式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一条鞭法)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两税法)

4征税对象由征收实物为主到征收货币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5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代役(以“庸”为标志)

6商品税逐渐加重

五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在商朝时已经存在,西周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一步推广。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种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井田制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2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他们。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一个重要原因。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汪洋大海。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制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大致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均田制主要在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其主要特点有: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和劳动力,这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受田农民必须纳租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六土地兼并问题

A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土地兼并是其基本特点,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在封建社会不可能根除土地兼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B原因:1、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根源。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3、人们观念的影响。4、国家政策的局限性。

C影响:政治上,1、削弱中央集权。2、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1、国家财政收入锐减。2、加剧农民的贫困,影响购买力,制约市场的扩大。3、影响人们的观念,将财富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成为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严重障碍。

七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

(1)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主”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C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终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2)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

A土地改革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社会主义改造背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C人民公社化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惩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八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

中国以农立国第一,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第二,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

九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①由北方草原向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五胡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②北方人民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如东汉末年、唐朝中期、两宋之交。③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④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⑤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①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②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③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④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边防。④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⑤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4、清代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耕地面积扩大,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种植,粮食产量增加,封建经济恢复发展。③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制度,刺激人口增长。④疆域版图的扩大和巩固。

5、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①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建设。(上山下乡)②农村大量人口自发移向上海、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工潮”)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

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年)

一.阶段特征及其表现:

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由盛到衰。

具体表现: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奠定了今天祖国的辽阔版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更加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对外关系:中外交流由活跃、频繁转向闭关自守;殖民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开始出现。

文化上承古萌新:传统科技领先,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早期民主思想和反封建色彩的文学作品出现;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西学东渐开始。

二.考点知识专题板块归纳:

政治:

1、明朝的兴衰:

建立:时间、建立者、定都,1421年迁都,年灭亡。

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在中央,地方,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军事上,;法律上,;文化思想上,。

2、明末农民起义:

原因:、、、。口号:。

政权:。历史意义:、。

3、清朝的建立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年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改金为,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4、明清时期土地和赋税制度的变革:

一条鞭法:

目的:。内容:。意义:;。

更名田(内容):。

地丁银:

内容:。

意义:。

经济:

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原因:。

表现:农业:、、。

手工业:、、、、。

商业:、、、。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及缓慢发展:

出现:

条件:、。时间,地区,部门,标志。

清朝前期缓慢发展:

表现:、。缓慢原因:。

民族关系:

1、与蒙古族的关系:

明朝:初期:和威胁着明朝北疆,永乐年间先后接受明朝封号,北方相对安定,明中期修缮长城抵御蒙古骑兵南下,明后期,鞑靼与明朝通好。

清朝:入关前采取方针,1757年平定漠西蒙古后,设和直接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1771年部回归。

2、与新疆的关系:平定叛乱后,设统管包括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与西藏的关系:

明朝:称西藏地区为。设立,建立制度,是最高僧官。

清朝:册封和,建立制度,设,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与西南地区的关系:

明朝:沿袭元朝的办法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制度,永乐年间设贵州布政司,开始。

清朝:平定,大规模,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4、与台湾的关系:1683年派统一台湾后设进行管辖。

5、清朝的疆域:西跨、西北达、北接、东北至、东临、东南到、南包,生活着个民族。

对外关系: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2、郑和下西洋:目的:时间:范围:

意义:、。

3、戚继光抗倭:。

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5、郑成功收复台湾:

6、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原因:;时间:;

结果:。

文化:

1、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

2、科技成就:农学有,医学有,地理学有,还有宋应星的。

3、进步思想家:李贽,主张;黄宗羲,主张;顾炎武,主张;王夫之,主张。

4、文学成就:

5、类书、丛书:

6、西学东渐:代表人物;影响。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加强的特点及其影响:

2、一条鞭法与地丁银制度的异同及其进步性: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4、清朝前期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手段:

5、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方式、特点及影响: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4、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机构:

1、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2、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3、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落后的原因:

五.单元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明朝北京城由里到外的顺序是

A.紫禁城、皇城、宫城B﹒宫城、皇城、京城

C.皇城、宫城、外城D﹒宫城、紫禁城、皇城、京城

2.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控制的南部地区最远到达

A.黄河以北B﹒淮河以北C.长江以北D﹒长江中小游

3.对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的表述,错误的是

A﹒《天工开物》记述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工艺过程B﹒《天工开物》反映了明朝手工工场的情况

C﹒宋应星因科举落第而献身于科学研究D﹒宋应星的科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的爱国观点是①爱民族国家是每个人的责任②君主国家兴亡与民族兴亡不同③改朝换代只与既得利益者有关④君臣与老百姓在民族兴亡上是对立的

A.①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④

5.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专业化的经济城市增多②大量的农产品投入市场③手工工场增多规模扩大④大量商品进入农村市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6.秦始皇与康熙帝的共同点有①他们都对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②他们都对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做出了贡献③他们都制定了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④他们都采取了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7.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中体现当时有利于社会经济新现象产生的内容是

A.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B.将丁税平均摊人田赋

C.赋役征收白银D﹒要根据当时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8.乾隆年间的税种有

A.地丁银和商品税B﹒田赋和辽饷

C.丁税和田租D.地丁银和免役钱

9.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评价最正确的是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权力B.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的防御力量D.政府各部分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

10.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1.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说法,对这种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A.强调了“亡国”与“亡天下”的一致性B.认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是等同的

C.要维护中央集权必须强化君主权利D.区分“忠君”与“爱国”的不同

12.统一的国家对于边疆问题和民族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于:①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进步②促进边防巩固和边疆开发③促进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汉化④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3.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与东欧的直接交往始于东汉B.波斯是汉代丝绸销往欧洲的中转站

C.明朝时中国与非洲开始了最早的交往D.汉唐时陆路为主,宋元时又以海路为主

14.以下各项体现出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①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新的科学技术②政府几度实施海禁③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威胁④禁止中国对外贸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5.属于明朝后期女真族发展,壮大乃至入主中原的主观条件是

A.明朝内政腐败,军备松弛B。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C.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发生D。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

16.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最重要的原因是①俄罗斯对土尔扈特部的歧视和压迫②土尔扈特是游牧民族,善于长途跋涉③清朝统一新疆,国家强盛,民族政策开明④土尔扈特原生活在天山以北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17.以下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

A.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新的科技知识B.大量外国留学生来华

C.政府几度实施海禁D.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威胁

18.清朝统治前期,最值得肯定的是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发展了资本主义萌芽D.出现了优秀古典小说

19.下列关于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C.有利于协调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20.下列对“八旗制度”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B.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的职能

C.为努尔哈赤建立清朝作出了巨大贡献D.有利于满族的形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1.关于军机处的表述①设于雍正帝时,撤于光绪帝时②是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皇权的重要手段③它的设立显示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渐趋衰落④军国大事均由军机大臣议决

A.①②③④全正确B.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①④不正确②③正确D.①②不正确③④正确

22.下列叙述,不符合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状况的是

A.许多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B.大量战争期间抛荒的土地被重新开垦

C.人口数量有大幅度增长D.明末阻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全部取消

23.清朝前期推行闭关政策的后果中不应包括

A.抵制西方殖民活动B.妨碍中外文化交流

C.停止对外贸易活动D.限制商业资本发展

24.康熙帝率兵粉碎了噶尔丹分裂祖国的活动后,清朝控制了

A.漠北蒙古B.漠南蒙古C.漠西蒙古D.新疆地区

25.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②君主专制日趋强化③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土尔扈特部落以噶尔丹不道,故率本部落迁入俄罗斯,彼国以其愚戆,时加欺凌。大兵即定伊犁,威布遐迩,土尔扈特部长闻之曰:“吾侪本蒙古裔,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调丁赋,席不暇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变良禽择本智也。”

材料二今之汗渥巴锡者,即阿玉奇之曾孙也。以俄罗斯征调师旅不息,近且生其子入质;而俄罗斯又属别教非黄教。故与合族台吉密谋。挈全部投中国兴黄教之地,以息肩焉。

——引自何秋涛:《朔方备乘》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尔扈特外迁的原因和大致时间。

②材料一“大兵既定伊犁”指什么事?与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是什么关系?

③上述材料中的“黄教”指什么宗教?“大皇帝普兴黄教”与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是什么关系?

④根据材料指出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直接原因。

⑤根据材料指出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极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有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遏水旱,狼狈不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火胃《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封建国家历来“积极培植自耕农”,而“自耕农这一阶层”却“经常分化”的原因。

(2)为什么“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小农经济都“尤为关注”,而封建政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耕农“经常分化”的现象?

(3)“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试从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全程对该政策作简要评价。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的江南盛泽镇)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牙行就是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商行),约有千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住脚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

——《醒世恒言》

材料二(清朝前期)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由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之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广阳杂记》

材料三蛮(此处指西藏)汉交易界以炉城(即打箭炉,今四川康定)为止,近时人烟稠密,渐习繁华者,实因互市之故也。……锅庄主人经纪护士,藏货售赀大半购茶,主人按例抽用,颇类牙行。然每货抵炉,先向厘关照章纳税。……城以内所驻商贾,惟秦、晋两帮最伙,其久历该处能操番语者亦众,一切服食器用皆仰给于内地。

——摘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续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三,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年)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特点:①既继承又发展;②内容详尽全面;③程度空前强化;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并走向反动。

影响:对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潜伏着危机。

2、相同:①都征收银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②都以土地为主要征税依据,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③都增加了国家的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

不同:①前者失败,而后者成功;②前者人丁数和税额不固定,而后者是固定的;③前者发生在明朝中期,而后者发生在清朝前期;④前者是以人丁和田亩为征税标准,而后者只是以田亩为征税标准。

进步性:①以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它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②纳银代役和地丁银的规定,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客观上顺应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

3、有利条件:①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原料和熟练的工人;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货币条件;③四大发明和科技巨著的问世,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科技优势。

不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盛行——国内市场狭窄;②土地买卖和高额地租使资本大量投向土地——缺乏资金,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表现为重农抑商);④对外闭关锁国——没有形成市场。

4、粉碎割据叛乱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民族友好;抗击外国侵略势力。

5、主要方式:军事进攻、平定叛乱割据势力;设机构管辖;款待回归;册封加冕;改土归流。

特点:平叛与加强联系相结合;礼遇与军事管理相结合;开始反抗外来侵略。

影响: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疆域空前辽阔,祖国版图最终奠定。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政治上,两朝统治者都不断强化君主专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充分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已经不能用正常的手段来支撑岌岌可危的封建大厦,表明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封建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走向衰落。

文化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和文学、戏剧作品。

对外关系,由开放走向闭关,开始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也体现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2、趋势:

君权不断加强:秦朝确立皇权至高无上→汉唐时期,王公、豪强、士族、节度使等威胁着君权→北宋初年,君权得到强化→明清时期,君权空前强化。

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秦朝时,“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表现:

中央机构:秦朝设三公→隋唐演变为三省六部制→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权→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中央机构完全服从于君权。

官吏选拔:秦朝由皇帝任免→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明清八股取士。

控制地方:郡县→郡国并行(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唐末藩镇割据→北宋削弱地方→元朝,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官吏。

3、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西汉:编户制度——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隋唐: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唐朝中期: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北宋中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清朝前期:地丁银——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4、东北:秦朝的辽东郡;唐朝的黑水都督府和忽汗州都督府;元朝的辽阳行省;明朝的奴儿干都司、清朝的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

西北:秦朝的九原郡;汉代的西域都护;唐朝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元朝的岭北行省;清朝的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伊犁将军。

西南:两汉开始设郡;唐朝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元朝设云南、四川行省和实行土司制度;明朝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设贵州布政司,开始“改土归流”;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

西藏:元朝属于宣政院辖区;明朝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清朝册封达赖、班禅,派驻藏大臣。

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清朝,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设台湾省。

5、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

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医药学著作;华佗——发明“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隋唐时期:“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唐本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6、战国: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东汉:王充——《论衡》——反对天人感应说、有鬼论。

南朝:范缜——《神灭论》——反对神不灭。

明清: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气”的唯物观点。

7、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①国家长期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②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③民族之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加强;④政府对教育的重视;⑤清朝以前历代统治者大都重视对外交往,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不断,中国人民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并进行创新。

明清时期落后的原因:①明朝中后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②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③“八股取士”制度使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五、单元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一5BBDBA6一10BCAAA11一15DBCADl6一20CBACC

21一25BDCAD

(二)非选择题:

26、①对噶尔丹统治不满。清初。

②清政府平定叛乱,统一新疆地区。清朝强盛是土尔扈特返回祖国的条件和原因之一。

③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清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宗教政策)是土尔扈特返回祖国的又一个因素。

④俄罗斯对土尔扈特部的压迫和控制。

⑤强烈的民族意识。

27、(1)重视的原因:封建国家可以征收赋税,摊派徭役。分化原因:封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是导致自耕农分化的主要因素。

(2)①封建国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②为保证赋税和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加强对农民的剥削。

(3)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稳定小农”的政策,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转入衰落阶段,这种政策严重妨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8、(1)表现:明朝时商品经济活跃,江南地区更为发达,像盛泽这样的小镇都很繁华,而且出现了说合交易的牙行。

(2)特点:清朝前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北京、汉口等商业中心城市;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商品经济更为活跃;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业经济也有了明显发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67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