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掌握知识甲骨文和金文;夏商历法成就,夏商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生物学与地理学;《尚书》,《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二)发展能力1.利用因特网进行研究性,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发展信息处理、表达能力)2.建立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知识结构。(发展综合归纳概括能力)3.依据相关资料,运用有关原理对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进行评价。(发展评价问题能力)4.分析夏、商、西周三代文化勃兴的原因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相互关系。(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三)陶冶品德1.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历史文化内容,以及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先民智慧和劳动的崇高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增进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逐渐形成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文化成就,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树立历史继承发展的观点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的观点。3.通过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纠正它是纯粹卜筮之书的认识,使学生形成辨证对待古代文化典籍的态度。4.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互助、合作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精神(探索、怀疑、实证、理性)和人文精神(理解、沟通、关怀)。
二、重难点1.重点: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夏商天文历法成就与历史地位、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的发展。2.难点: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荣的原因、《周易》的哲学思想与评价、对文献资料的理解及对考古发掘材料的运用。
三、教学手段及教具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1.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2.运用列表法归纳概括文化成就。3.运用文物(实物)认识三代文化。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准备
1.按目划分研究课题,确定学习小组。
2.向学生提供相关网站。
3.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
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合作,收集资料。
2.撰写研究报告。
3.制作演示文稿。
演示文稿:一要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实物说明;二内容既要能比较全面说明问题,又能简明扼要。
基础知识学习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2.组织学生上台演示汇报研究成果。
3.组织学生质疑。
教师活动
1.学生上台演示汇报。
2.回答同学们的提问。汇报的内容以介绍性、说明性内容为主,时间控制在5-10分钟。
阶段小结
1.进行必要补充归纳基础知识,指出重点知识。
1.学生落实基本知识。解决难点,明确重点。
课堂讨论(教学拓展)
1.提供讨论的问题。
2.组织讨论。
1.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见解,解决问题。问题可以围绕“三代文化特点、勃兴的原因、历史地位及影响等”组织。
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完成本节知识结构。
1.师生共同完成本节知识结构。
作业:
1.基础知识练习。
2.自由选做:《周易》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1.完成作业。2.自由选做。
附一、知识结构①现今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惟一古老文字②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到商朝的甲骨文已较成熟。发现:清末,殷墟(今河南安阳)。已出土15万片以上。①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是商朝占卜的记录,事涉祭祀、战争、渔猎、农事等。②已具“六书”构字规律,与今汉字基本相同。意义:商朝时中原地区文明的标志之一,丰富了商代历史和古文字的研究资料。释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内容:商朝青铜器上文字很少,西周有长篇,记录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①夏历《夏小正》有各个月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②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③夏朝有关史料和商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①甲骨文中所见疾病数十种,包括眼、耳、口腔、肠胃等各种分科。②商代遗址中出土了作针灸用的石砭镰等医疗用具。生物学和地理学:甲骨文中有许多动植物名称,《周易》首提“地理”。地位:我国最早的官方史书。内容:汇编三代的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含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①讲述了许多阴阳矛盾关系,反映了古人的朴素辩证思想。②“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观点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个人修养规范的形成有积极意义。③是我国最古的占卜用书,含有若干迷信内容。①早期就出现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代表。②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青铜造型艺术的杰作。西周:青铜器的最大特色是有大量铭文出现。附二、夏商西周主要科技成就一览表类别朝代成就
历法夏《夏小正》记载有一年中的物候、天象知识
商使用干支纪日法
天文夏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医药商甲骨文中有数十种疾病记载、石砭镰用于治病
生物商甲骨文中的许多动植物名称
地理西周《周易》最早提出“地理”名称
环保西周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
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
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这是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种社会变革表现为:
(1)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在诸侯国内展开变法运动,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
(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
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二)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三)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难点)小结
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以“病毒是不是生物?”问题引入,简单复习病毒的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复制)。举引起SAS的冠状病毒为例,提出问题,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冠状病毒在那些细胞里面复制呢?小结上面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的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呢?)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提出问题:细胞能表现出那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开展讨论。
小结:(幻灯片展示提纲)细胞为什么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在细胞生命活动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举出一些实例)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谓是恒河沙数,但是这些生物,小到组成它们身体的细胞,大到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物种、甚至一个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都可以一个一个的生命系统(什么是系统呢),而且这些生命系统之间还有层次的关系。(以一只龟为例分析)
单一个心肌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为什么呢?)因为细胞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使细胞能表现生命特征;心肌也是一个系统(分析略)。引导学生分析心脏、循环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等也是一个系统。
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问题:病毒是怎么样复制的?(在细胞内)
汇报冠状病毒的相关的资料阅读资料并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镊食、排泄,生长,应激;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实例4:例如疟疾、非典感冒等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生物系统的层次性、以及尝试分析后面几个层次作为生命系统的原因。(着重引导说出多个组分互相配合影响成为整体)完成资料后的“思考与讨论”。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漳州双语实验学校地理组陈思鹏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57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