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历史上的西部开发教学案
●复习提示
1、掌握历朝统治者对西部的管理和开发。
2、西部地区的范围:中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12个省区及湖北省的恩施、湖南省的湘西两个自治州。
3、联系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①青藏铁路;②西电东送;③西气东输;④南水北调)。
4、联系现在实行的西部开发,了解西部六省三区一市的概况。西部地区区域辽阔,占全国面积的55%;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50%以上,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草原面积占全国的55.9%,森林面积占全国的36%;矿产资源中钛、铜、汞、铅、锌储量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蕴藏丰富,水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
5、西部地区旅游景点:丝绸之路遗迹,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都江堰、布达拉宫等。
6、西部大开发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实施的重大战略,体现了国家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职能,是资源配置中的重大经济问题。
7、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等。
●知识梳理
春秋战国到西汉:西部地区的发展程度明显超过东部,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当时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1、战国时期:①秦国经商鞅变法,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②都江堰的修建,为川西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2、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
3、西汉:①关中地区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水利丁程;②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的序幕。③西域都护设置,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④丝绸之路开通。⑤西汉政府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同西南的联系。
4、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5、三国时期:①蜀国农业迅速发展;②诸葛亮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6、隋唐时期:①隋炀帝派人去西域;②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着眼于综合开发,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④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同唐朝的联系不断加强;⑤云南西北的南诏,经济文化迅速发展;⑥益州的丝织业和造纸业十分出名。
7、宋元时期:①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兴起了西夏王国;②元朝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实行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人中央版图;③在边远的云南地区建立了行省;④四川地区的丝织业在北宋时期水平最高;⑤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西北地区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经济破坏严重。
8、元明两代:在云南和贵州设立行省,将云贵高原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开发有重大的积极作用。明代后关闭嘉峪关,对今新疆地区的控制削弱,对西北地区的发展起了负面作用。
9、明清时期:①成都在明代成为茶叶市场;②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发生长时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摧残。清初实行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央政府进行恢复性开发的重大措施,对地区经济开发起了积极作用。③平定分裂分子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和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④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吸引外商从事贸易,撤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清代后期在新疆建省,并大量移民实边,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⑤云南地区在清代开采铜矿较多;⑥清朝时确立了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⑦清朝在西宁设置办事大臣辖区。
10、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①19世纪70~80年代,云南、西藏、新疆人民抗击英、俄的侵略。②1875~1878年,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1881年中国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③1913年,英国策动西藏亲英分子闹“独立”,中英两国就西藏主权问题反复交涉,中国政府强调对西藏不容置疑的主权,并一直拒绝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④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⑤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云、贵、川、甘、陕等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⑦抗日战争时期,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⑧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许多近代企业从华北、华东、华中迁到西南、西北各地,增强了西部的经济实力。
11、新中国时期:①新中国建立后,和平解放云南、西康的广大地区,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③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在西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④1958年后,西部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⑤1957~1966年,在西部建成成昆铁路和兰新铁路。⑥1966~1976年,国民经济在动乱中缓慢发展,西部地区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⑦西昌和酒泉成为我国著名的卫星发射中心。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获得较快发展。⑨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升华认识
1、导致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①政治中心的东移或南移。②战乱的影响。③自然条件的影响。④无节制地开发。⑤近代以来,随着与西方国家通商增多,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而西部地区则严重落后,东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到解放前,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已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中、西部地区快。⑥改革开放,首先是沿海地区的开放。
2、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历史上的西部开发”,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历史上的西部开发
●复习提示
1、掌握历朝统治者对西部的管理和开发。
2、西部地区的范围:中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12个省区及湖北省的恩施、湖南省的湘西两个自治州。
3、联系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①青藏铁路;②西电东送;③西气东输;④南水北调)。
4、联系现在实行的西部开发,了解西部六省三区一市的概况。西部地区区域辽阔,占全国面积的55%;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50%以上,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草原面积占全国的55.9%,森林面积占全国的36%;矿产资源中钛、铜、汞、铅、锌储量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蕴藏丰富,水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
5、西部地区旅游景点:丝绸之路遗迹,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都江堰、布达拉宫等。
6、西部大开发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实施的重大战略,体现了国家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职能,是资源配置中的重大经济问题。
7、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等。
●知识梳理
春秋战国到西汉:西部地区的发展程度明显超过东部,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当时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1、战国时期:①秦国经商鞅变法,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②都江堰的修建,为川西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2、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
3、西汉:①关中地区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水利丁程;②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的序幕。③西域都护设置,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④丝绸之路开通。⑤西汉政府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同西南的联系。
4、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5、三国时期:①蜀国农业迅速发展;②诸葛亮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6、隋唐时期:①隋炀帝派人去西域;②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着眼于综合开发,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④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同唐朝的联系不断加强;⑤云南西北的南诏,经济文化迅速发展;⑥益州的丝织业和造纸业十分出名。
7、宋元时期:①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兴起了西夏王国;②元朝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实行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人中央版图;③在边远的云南地区建立了行省;④四川地区的丝织业在北宋时期水平最高;⑤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西北地区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经济破坏严重。
8、元明两代:在云南和贵州设立行省,将云贵高原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开发有重大的积极作用。明代后关闭嘉峪关,对今新疆地区的控制削弱,对西北地区的发展起了负面作用。
9、明清时期:①成都在明代成为茶叶市场;②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发生长时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摧残。清初实行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央政府进行恢复性开发的重大措施,对地区经济开发起了积极作用。③平定分裂分子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和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④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吸引外商从事贸易,撤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清代后期在新疆建省,并大量移民实边,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⑤云南地区在清代开采铜矿较多;⑥清朝时确立了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⑦清朝在西宁设置办事大臣辖区。
10、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①19世纪70~80年代,云南、西藏、新疆人民抗击英、俄的侵略。②1875~1878年,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1881年中国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③1913年,英国策动西藏亲英分子闹“独立”,中英两国就西藏主权问题反复交涉,中国政府强调对西藏不容置疑的主权,并一直拒绝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④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⑤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云、贵、川、甘、陕等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⑦抗日战争时期,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⑧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许多近代企业从华北、华东、华中迁到西南、西北各地,增强了西部的经济实力。
11、新中国时期:①新中国建立后,和平解放云南、西康的广大地区,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③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在西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④1958年后,西部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⑤1957~1966年,在西部建成成昆铁路和兰新铁路。⑥1966~1976年,国民经济在动乱中缓慢发展,西部地区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⑦西昌和酒泉成为我国著名的卫星发射中心。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获得较快发展。⑨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升华认识
1、导致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①政治中心的东移或南移。②战乱的影响。③自然条件的影响。④无节制地开发。⑤近代以来,随着与西方国家通商增多,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而西部地区则严重落后,东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到解放前,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已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中、西部地区快。⑥改革开放,首先是沿海地区的开放。
2、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6节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
2.能举例说明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通过新能源和常规燃料对比,了解新能源的优点。
【阅读指导】
1.所谓能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能源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夯实基础
1.正在开发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质能及核能等。
2.以下哪种能量属于机械能()
A.核能B.电能C.太阳能D.风能
3.重为100N,长1m的不均匀铁棒平放在水平面上,某人将它一端缓慢竖起,需做功55J,将它另一端竖起,需做功()
A.45JB.55JC.60JD.65J
★能力提升
4.如图所示是健身用的“跑步机”示意图,质量为m的运动员踩在与水平面成α角的静止皮带上,运动员用力后蹬皮带,皮带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恒定为Ff,使皮带以速度v匀速运动,则在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脚对皮带的摩擦力是皮带运动的动力
B.人对皮带不做功
C.人对皮带做功的功率为mgv
D.人对皮带做功的功率为Ffv
5.某同学在跳绳比赛中,每分钟跳120次,若每次起跳中有4/5的时间腾空。该同学体重50kg,则他在跳绳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多少?若他在跳绳的1min内,心脏跳动了60次,每次心跳输送的血液,其血压(可做心脏血液压强的平均值)为2×104Pa,则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为多少?(g取10m/s2)
第6节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阅读指导】
1、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自然资源2、可再生能源
【课堂练习】
1、风能、海洋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2、D3、略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专题五世界近代现代史
近代史部分
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人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7.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增加历史背景;原表述为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删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原表述为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8.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3)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确立;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9.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0.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1)经典力学: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生物进化论:拉马克和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增加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现代史部分
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原表述为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斯大林模式”(原表述为“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原表述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15.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增加福利国家的出现以及美国的“新经济”)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形成;(原表述为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增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18.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与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表述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9.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的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
(2)19世纪以来的美术: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与发展;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5、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文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深化。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2、以现代化主题,西方的现代化历程道德在思想领域获得了突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然后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在经济领域迎来了工业,最终完成了现代化历程。西方现代化历程的特点是先思想解放,然后制度创新,最后工业革命,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程走的路与西方正好相反,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3、以全球化为主题,近代世界又是一部从孤立分散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历史: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一、向工业文明迈进(14——16世纪末)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4——16世纪是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时期。学习中,要注意不同时期人文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注意不同时期人文思想的演变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能分析西方人文精神的阶级属性和时代变化,又能肯定西方人文精神中属于人类整体的价值观念,对历史人物、作品及思想作出符合历史客观实际的认识与评价。
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两课时
多媒体、教学案
一、15—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又称“地理大发现”
1.背景:①15世纪前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兴起了到东方去的“寻金热”。葡萄牙、西西班牙希望在东方扩大传播天主教。②15世纪中叶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③欧洲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以及地理知识的丰富,为远航提供了必要条件。
2.开辟情况: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到达非洲最南端;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西印度群岛;达伽马沿迪亚士航线前行,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西班牙派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3.影响:①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③推动了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有利于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1.葡萄牙在非洲和亚洲以及巴西的殖民扩张;西班牙在美洲和菲律宾的殖民扩张。
2.荷兰的兴起和殖民扩张:①17世纪荷兰成为欧洲最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海上马车夫”。②荷兰先后夺取好望角、马六甲、锡兰、印尼、台湾和新尼德兰等殖民地。
3.英国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①1588年英国消灭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开始殖民扩张道路;②英国通过英属东印度公司,建立了印度和北美殖民地;③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进行三次英荷战争,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④英国取得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胜利,夺取加拿大、新法兰西和法属印度等殖民地。
4.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②为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海外市场和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点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三)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现实生活,强调重视人性和肯定人的价值尊严。
代表人物有“文学三杰”:但丁著《神曲》;彼特拉克著《歌集》,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著《十日谈》
(四)宗教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的改革主张:①提出“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原则)的理论;②主张《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③精简教会机构,简化宗教仪式;④教士公选,可以婚配和还俗;⑤王权高于教权,取消教会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停止向罗马教廷纳贡;⑤建立不受教皇支配的本民族的教会。
二、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17世纪——19世纪中期)
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美法几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及世界市场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7、18世纪,英、法、美等国爆发的政治革命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学习中,要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理解政治文明的内涵(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和基本特征(民主化和法制化),认识政治文明在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两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四课时
多媒体、教学案
二、17世纪-19世纪中期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①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②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的开始形成,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组成责任内阁,内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行使行政权。责任内阁制协调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1832年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改革适应了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大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
2.对英国代议制度的评价: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根本上维护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7--18世纪英国-法国-德国
1.背景:①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的思想束缚。②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许多教会说教不攻自破。
2.启蒙运动的基本内容:①核心是提倡“理性”,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②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追求天赋人权;③构建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模式。
3.法国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伏尔泰:①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②他提倡“天赋人权”。③法律应以人性为出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孟德斯鸠: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②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彼此制衡。③提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鸠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卢梭:①“人民主权说”,天赋人权。②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于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社会契约论)。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侵犯了人权,撕毁大家都应该遵守的契约,人民就有权推翻他的统治(合法破坏说)。②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社会契约论》是他的主要著作。
4.康德(德意志哲学家)的思想主张:①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天赋人权。③反对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
5.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①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自由、平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③为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战争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也为后来世界各地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旧制度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6.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①它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即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②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三)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政府的建立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①起因:英国对北美13州殖民地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与美利坚民族的矛盾;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增强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为民族解放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②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后,英国对北美实行高压政策。
③重大事件:1775年4月来克星顿第一枪,北美独立战争正式开始。之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推选华盛顿为总司令;起草《独立宣言》1776年初华盛顿率军解放波士顿;7月4日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后华盛顿指挥大陆军取得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胜利,振奋了全国人心。1777年10月取得萨拉托加大捷,这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先后对英国宣战。1781年10月华盛顿在约克镇接受康华利率领7千英军的投降,战争取得胜利。1783年美英在巴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④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1787年宪法的制定:
①背景:根据1787年的《邦联条例》,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各州保持相对独立,国家没有元首,邦联国会权力极为有限。1786年的谢司起义,表明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为了强化中央权力,必须制定新宪法。
②情况: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法会议,在华盛顿主持下通过了《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宪法的主要内容有:A.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B.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即“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实行总统制;最高司法权和审判权归于最高法院;三权独立但相互制约。C.规定众议员、参议员、总统、高级官员和大法官的产生方式。D.规定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规定宪法修正案的制定和生效办法。
③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A.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B.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和三权分立的原则,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它调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的矛盾,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1787年宪法有明显的局限性: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剥夺了妇女、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的选举权;宪法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属性。
3.联邦政府的建立:
①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进行首次总统选举。1789年华盛顿在纽约就任美国第一届总统。1793年连选连任。②在两届总统任期内,华盛顿的主要政绩有:A.缓和南方与北方、保守派与民主派之间的矛盾,保持政局稳定;B.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完善总统制;C.采纳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建议,设立国家银行;D.改善与英国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以保证国家和平;E.推动西进运动的开展;F.实行“严守中立”政策,避免卷入欧洲纷争,把美国对欧洲政策导向推行“孤立主义”。
4.对华盛顿的总结性评价:华盛顿具有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的精神和生活原则,这一切为美国的建立、美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和美国价值观念的形成,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华盛顿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
(四)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1.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
2.拿破仑的崛起与衰亡
①1793年拥护雅各宾派,在收复土伦战役中崭露头角;1795年平定巴黎保王党的叛乱,成为共和国救星;1796年出任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屡次击败反法同盟军;1798年进军埃及,攻占开罗。②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自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后为终身执政,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③1804年称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取得对第三(奥斯特里茨战役)、四、五次反法同盟战争胜利,成为欧洲大陆霸主。④1813年莱比锡战役失败,1814年反法联军攻占巴黎,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拿破仑流放厄尔巴岛。1815年3月拿破仑复辟,6月滑铁卢战役惨败,拿破仑流放圣赫拿岛。1821年逝世。
3.对拿破仑的评价
①历史功绩:
a沉重打击了法国封建势力和外国干涉势力,保卫了法国大革命,法国的主权和安全。
b建立和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秩序:完善了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建立法兰西银行,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保护小农的利益;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承认天主教为国教,缓和国内矛盾。
c颁布《拿破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
d通过对外战争,传播了大革命的思想,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
②历史局限:a作为资产阶级军事独裁者,具有反人民、反民主的一面(剥夺民主权利、取消出版言论自由、取缔党派、迫害工人等)。b对外战争带有争霸和奴役的非正义性质,加上穷兵黜武,成为帝国衰亡的重要原因。
(五)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70年代
1.工业革命的含义: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的过程。
2.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现有的生产力不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的需求。(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本动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英国首先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②圈地运动的持续进行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原始积累、原料、廉价劳动力和国内市场等条件;③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使英国在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和殖民国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海外市场;④手工工场时期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分工的精细,积累了大量生产知识、生产技术和经验。
4.工业革命的进程:棉纺织业中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以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标志)→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厂的出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稳定的动力)→越来越多的工业生产部门使用机器生产→交通运输以蒸汽为动力(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制成蒸汽轮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19世纪中期法、美完成工业革命,之后德、日、俄等国也先后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以后,通过商品输出的殖民扩张,近代机器生产方式传播到亚、非、拉美等广大地区。
5.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由铁器时代进入“蒸汽时代”,工厂成为主要的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时期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③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④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列强进行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的新一轮对外殖民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⑤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人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学艺术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
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更多的国家得到推广。光学的发展启发了印象派艺术的产生、电影诞生。资本主义制度遭遇危机以及自我调整。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是工业文明的深化时期。在学习中,要注意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要成果及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注意从科学技术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关键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第二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
四课时
多媒体、教学案
三、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一)19世纪60-70年代西欧和日本的社会变革
1.《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1871年初
内容:①规定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各邦和自由市享有自主权,中央帝国政府控制军事、外交、海关、民法、刑法等大权。
②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或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权力,皇帝统率全国武装力量、任命帝国宰相,宰相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由联邦德国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代表不经选举,议和宰相担任。帝国议会权力较小,也不拥有任何行政监督权。
评价: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1870-1940年
①法国大革命后七十余年间政治斗争的特点是帝制与共和制(保皇派与共和派)的斗争。
②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签定《普法和约》。影响:a.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第三共和国建立,巴黎公社革命爆发;b.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875年
内容:a.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
b.规定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众议院由普选产生,选民受财产资格和在法国居住年限的限制。参议院由地方参议会代表间接选出,有权否决众议的决议案。
影响:①基本上结束了长期以来帝制与共和制的斗争,共和政体得到最终确立。是法国代议制发展的新阶段。②有利于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3.俄国1861年改革:
①改革背景:a.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扩展到俄国,但在农奴制下,俄国缺乏工业革命所需的自由劳动力、工业资金和国内市场,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b.19世纪以来,受到农奴制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奴不断爆发反抗斗争,动摇了俄国封建统治基础。c.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一些青年军官和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对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严重不满,他们通过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和舆论宣传,掀起了要求改革的社会新思潮。d.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对农奴制曾试图有所改革,但都不了了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e.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各种矛盾,迅速激化。
②改革情况: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即“二一九法令”,或称为“解放法令”)。
③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a.改革的性质是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b.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c.改革的客观作用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为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工业资金和国内市场,加快了俄国工业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推动了俄国农业经营方式上的资本主义化;农奴制的废除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d.改革的局限:改革后的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赎买份地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制度、贵族地主的经济和政治特权等),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依然存在,由此俄国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④1861年改革后的俄国:
a.近代化的发展:
经济方面: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份;19世纪后期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机器生产占了统治地位;新工业部门(石油、机器制造等)和新交通工具(火车、轮船等)发展迅速。但存在对外国资本(法国资本)依赖严重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
政治方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废除了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和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文教方面: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引进西方书籍。
b.革命运动的发展:民粹派的形成和暗杀亚历山大二世。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普列汉诺夫成立劳动解放社会;列宁成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创办《火星报》;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诞生。
4.日本明治维新
①背景:a.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天皇没有实权,各藩的大名实际上形成割据局面,农工商和“贱民”受到沉重压迫和歧视,加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世界;b.19世纪以来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起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手工工场和大商人形成了新的政治力量,中下级武士也开始分化,他们对幕府统治不满,要求变革。这一切,加上农民起义不断,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c.1853年的“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国门,随着日本与美、英、俄、荷、法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内容),日本成为半殖民地。欧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套购黄金,导致日本经济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客观上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新兴地主、工场主和商人的经济实力,并推动了西南诸藩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这为日后日本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总之,19世纪以来,日本的阶级矛盾(封建领主和农民、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将军与天皇、将军与大名,将军与中下级武士)和民族矛盾的交织与发展,导致了幕府严重的统治危机。
②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860—1868年中下级武士的“尊王攘夷”运动: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进行暗杀幕府当权者(井田直弼)和打击西方侵略势力的斗争,其主要力量是高彬晋作在长州藩组织的“奇兵队”,1863年幕府在京都发动政变,尊攘派被捕杀,运动失败。
倒幕运动:1865—1868年。1865年倒幕派掌握西南四强藩的藩政。1866年西南强藩实现联合,开始武装倒幕。年底,新天皇睦仁登基,倒幕派获得京都朝廷(岩仓具视)的支持。1867年京都朝廷以天皇名义颁布讨伐幕府密诏,倒幕派发兵东进,幕府被迫“大政奉还”。1868年初倒幕派以天皇名义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1月,西乡隆盛指挥新政府军取得伏见、鸟羽战役胜利,4月德川庆喜投降。1868年的倒幕战争被称为“戊辰战争”。
同年,江户改名东京,新政府改元“明治”,日本历史进入明治时期。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
③明治维新:1868—1873。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a.废除封建领主制度: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统治权;1871年“废藩置县”。b.废除封建等级制度:社会成员划分为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废除武士特权,政府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了更多的自由。
经济方面:a.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按地价3%征收土地税。b.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和近代交通通信事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c.改革币制,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文化方面:a.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推行生活习俗“西化”。b.成立文部省,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系。
军事方面:a.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军队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预。b.建立近代军工企业和军事院校。
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a.明治维新是日本明治天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明治维新的措施全面而有效,它使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日本近代化的开端;它结束了日本半殖民地的状况,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结束了日本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
c.但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如近代天皇制度,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新官僚集团、“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和武士道精神等,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日本民主政治的建设,并使日本成为亚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a.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民暴动和“自由民权运动”,反映了农民、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对土地税的不满和扩大民权的要求。
b.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内阁首相。
c.1889年,颁布钦定《日本帝国宪法》。这部宪法由伊藤博文起草,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
宪法的主要内容有:规定了日本实行天皇专制的君主立宪制;规定日本国民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权利;规定日本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规定两院的产生方式和有限权力;的.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对天皇负责,枢密院作为天皇最高顾问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关。
对宪法的评价:1889年,日本宪法具有深厚的封建性。但它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在形式上也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的成果和日本近代天皇制。
d.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
e.1894年英国率先放弃在日本的治外法权,到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完整。
(二)1870年以后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1.出现的背景:①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通过商品输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统治。
③19世纪以来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许多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
2.主要内容:①电力的广泛使用。包括1866年德国西门子制成发电机、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70年代比利时格拉姆发明电动机和电气产品的涌现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包括柴油机的研制,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火车、轮船、汽车和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的发明。
③新通信手段的发明。包括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发明和使用。
④化工技术的发展,包括从煤、石油中提炼化学物质,制成多种化工合成原料
⑤炼钢技术的改进和钢产量大幅提高。
3.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②新交通工具和新通信手段的发明,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市场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快了世界一体化进程。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城市的地位和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一系列新工业的出现和传统钢铁、造船等技术进步,1870年以后,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生产和资本急剧集中,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中通过兼并或相互联合的方式产生垄断。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需要。有利于改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新一轮殖民扩张。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同时出现在美、德、法、日等几个发达国家。
②发展更迅猛,影响更广泛,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
③科学与技术更紧密结合,新发明、新技术的科技含量高。
(三)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出现原因: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
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分期付款方式和信贷的盛行,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股票市场投机活动的盛行,使社会资金集中股市,并未投入生产领域。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形势的恶化。
情况:1929年10月下旬,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之后经济危机由美国迅速扩展到德、英、日、法等国。这次危机具有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的特点。
影响:①严重破坏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势力开始崛起。
②为摆脱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改变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③同时也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罗斯福新政: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新政的背景:1929年经济危机导致美国严重的社会危机,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全国上下要求改革。新政目的是复兴危机中的美国经济,指导思想是救济、复兴和改革。自1933年起到1939年止,1935年前重点在复兴经济,1935年后在改革和完善经济制度。
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和金融业,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②调整农业政策,成立农业调整局。
③复兴工业,制定《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的管制。
④推行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成立相应的政府机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推行“以工代赈”。
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新政的意义:①恢复了社会生产力,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
②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社会弱势群体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同时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和观念。
③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通过法律形式扩大了国家的经济职能,形成了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体制对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四、二战以来的世界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特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全球化等。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关键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布雷顿森林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全球化
四课时
多媒体、教学案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出现
1.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原子能、航空航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被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由于互联网的产生和全球信息网的建立,使人类社会由“电气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深刻变化。
2.知识经济出现:
①20世纪90年代首先出现在美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②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为先导,以信息经济为主要成分。
③知识经济出现的作用有: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提高全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推动了教育和革命;使世界更紧密联成一体,极大地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
④互联网发展带来的问题有: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增多;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互联网虚拟社会使一些人不能自拔。
(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1.美国
①战后20年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原因: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建立和控制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应用新科技革命成果,发展新兴产业;完善社会福利体系。
②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的繁荣。原因:克林顿政府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美国经济实行改革。
2.西欧
经济恢复的原因:进行社会改革,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得到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发展新兴产业;开始西欧一体化进程,密切各国经济合作;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日本
①1945-——1948年美国对日本实行遏制和削弱的政策;推行民主改革,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1948年后,美国对日本实行扶植和控制政策,免除战争赔款,发还工业设备,提供经济援助。
②1955年日本完成战后经济恢复,1956——1973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原因有:进行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扶植和援助;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发展高新产业,贸易立国、出口第一,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提供的特需收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a背景:①西欧国家经济在二战遭到重大创伤,实力削弱;美国经济势力空前膨胀,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美国为了夺取世界金融霸主地位和占领世界市场,积极推动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b情况①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主要内容有: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这就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成立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有利于世界贸易的扩大和国际资本的流动;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制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主持,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宗旨和内容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互惠和非歧视基础上实现贸易自由化。
作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c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评价:
①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世界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标志,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②该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金融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③美国在这个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它加强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为美国推行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由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国家的经济职能,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做法,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较快增长,稳定了经济秩序。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成为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a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例超过养殖业和制造业,第三产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质的的飞跃。
b以信息经济为主要成分的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它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4.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发展:
“福利国家”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和经济安全,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高标准的社会服务。它的实质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它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5.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出现和发展:
a背景:
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优势地位,面临经济凋敝、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使西欧认识到实现合作和平的重要性。
②二战后,在两极格局下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控制,美苏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西欧国家缺乏安全感,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下降。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并使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b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在煤钢领域实行联营的计划,称为“舒曼计划”
②1951年,法、意、德、比、荷、卢等六国签定《巴黎和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③1958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④1967年,3个机构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⑤1973——1986年,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
⑥1992年,欧共体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欧洲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转化。
⑦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三国加入
⑧1999年,欧元问世,2002年成为欧元区单一货币。
⑨2004年,波兰等十国加入,成员国增加到25个。一体化进程扩展到东欧。
c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①揭开了欧洲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基本上结束了西欧长期的纷争和战乱,促进了西欧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欧盟作为一个实体,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
②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冲击和瓦解了两极世界格局,增强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四)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与解体1945——1991年
a雅尔塔体系的建立:雅尔塔体系是指根据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所制定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其实质是美苏主导的两极世界。
b美国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
①以欧洲为重心实行“冷战”政策:即采用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政策。实施冷战的主要步骤有: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1948年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1955年华约成立后,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分裂德国。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②在亚洲推行侵略政策:改变对日政策,以包围、孤立和封锁新中国;分裂朝鲜,发动朝鲜战争;发动越南战争。
③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政策:制造1962年古巴导弹事件;加剧军备竞赛。
c雅尔塔体系的解体:随着1989年开始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这是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临近的若干国家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世界经济的新趋势。①出现背景:二战以来新科技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②三大经济区域集团的建立:
欧洲联盟的建立:略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988年美国和加拿大签订《自由贸易协定》,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来的经济集团。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澳、美、日等12国在澳大利亚堪培拉成立亚太经合组织,宗旨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贸易壁垒。1991年中国加入,中国台北、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自成立以来,亚太经合组织在贸易投资与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三方面取得成就。中国在西雅图会议上为亚太经合组织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原则,并于2001年在上海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b世界经济全球化: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的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
①出现背景:二战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994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关税贸易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元旦,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作。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是基于规则而非强权,其决策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有利于抑制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强权政治,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③对③对经济全球化的评价:
a经济全球化是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极大地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b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其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有利于他们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由于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加上世界经济政治旧秩序,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他们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a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50——80年代
①出现原因:两极格局下美苏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严重危及各国主权和安全,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形成了能够与美苏抗衡的多个经济中心,构成世界多极化的经济基础;发展中国家开展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成为世界政治中的一只重要力量。
②20世纪50——80年代多极化出现的表现
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开展,欧共体不再追随美国,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日本实力的膨胀,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中国摆脱苏联控制,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不结盟运动在1973年将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共同的行动纲领。
b世界多家化趋势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原因: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欧洲联盟成立,成为统一的经济政治实体;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俄罗斯不再是超级大国,但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影响;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两极格局结束后,现时的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但它仅仅是向多极化格局发展的过渡形式,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五、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1、知识与能力: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在苏联的实践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苏联解体的原因
两课时
多媒体、教学案
一、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完成,欧美主要国家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弊端不断出现,并爆发了经济危机。
②欧美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9世纪30——40年代三大工人阶级独立运动的兴起,标志西欧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他们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③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和19世纪人类三大优秀成果(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活动
①1843年,马克思来到巴黎,主编《德法年鉴》。这个时期通过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
1842年恩格斯来到曼彻斯特,对英国宪章运动进行研究,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现状》一书,逐步树立唯物主义历史世界观
②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共同战斗的历程。他们合作完成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③1848年2月,马恩发表了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阐述了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学说、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④1861年,马克思开始了《资本论》的写作,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这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它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探讨了人类史前史的客观规律。
3.马克思、恩格斯从事革命实践的活动(19世纪40年代的活动)
①1842——1843年,马、恩与英、法、德工人运动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指导工人运动。
②1846年,马、恩在布鲁塞尔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革命理论
③1847年,马、恩参加正义者同盟,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接受委托起草纲领即《共产党宣言》。
④在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马克思资助法国革命,后来又与恩格斯回国参加德国三月革命,创办《新莱茵报》,指导革命斗争。
(二)第一国际成立1864——1876年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马克思为协会起草了《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国际工人协会是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国际组织,马克思是它的灵魂和领袖。第一国际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高涨。
(三)巴黎公社革命1871.3.18——5.28
1.背景: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巴黎被包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准备与普鲁士草签普法和约,同时准备解除国民自卫军武装。
2.情况:①国民自卫军发动3月18日革命,占领巴黎,3月28日成立巴黎公社。②采取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措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③进行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5月28日失败。
3.失败原因:直接原因: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联络外省革命者,没有发动广大农民;②普鲁士对临时政府的支持。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在上升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4.历史意义: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实践,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②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所总结的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运动的宝贵财富。
③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精神永垂史册。
(四)第二国际的成立
1889年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在巴黎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决定成立第二国际,并决定每年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第二国际推动了19世纪末的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1.19世纪80年代开始,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和劳动解放社。
2.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
①1893年在圣彼得堡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之后,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②1900年列宁流亡莱比锡,创办《火星报》,为建党作理论宣传;
③1903年,列宁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将无产阶级专政写进党纲,在党中央委员会中形成多数派,称为布尔什维克派。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被称为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体现,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二、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917——1945年)
(一)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①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地主政治经济特权);落后的农业国,对外国资本的依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②一战中不断失利,进一步恶化了俄国经济和政治状况,深化了沙皇统治危机。
③俄国工人阶级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布尔什维克党是成熟的的党,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的思想,为十月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2.进程: ①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结束沙皇专制统治,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十月革命的准备: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任务,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提供理论依据。
七月流血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8——10月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夺取国家权力和发动武装起义的决议并粉碎了反革命叛乱。在此期间,列宁撰写了《国家与革命》,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③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胜利,推翻了临时政府统治。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④苏维埃政权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会议召开,通过《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成立了以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3.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他成功地将社会主义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②十月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二)三年国内战争: 1918——1920年,苏维埃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战争
苏俄的措施:组建红军;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全部企业没收,收为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评价:①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争取战争胜利起到了很大作用。②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忽视了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引起广大农民、工人和士兵的不满,导致了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③它是苏俄直接向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不成功的探索。
(三)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①内容:农业方面: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扩大了农民经营的自主权。工业方面:实行租赁制和租让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兴办小型的私人企业。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②评价: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无产阶级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它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的道路。但是,斯大林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地废除了新经济政策。
2.成立苏联:1922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工业方面①1925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②终止新经济政策,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国家直接管理经济,轻工业和农业服从重工业的需求。
③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一五”计划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二五”计划使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起来。
2.农业方面:①1927年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之后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1932年完成。
②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实行消灭富农的政策。
3.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①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战争威胁的,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②主要功绩有: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同时有利于国家科技、教育的发展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③弊端有:政治方面的高度集权,权力不受监督,社会缺乏民主,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经济效益低下,劳动者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④斯大林模式在二战和战争期间曾发挥积极作用,二战后,它成为影响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最终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三、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1945——80年代末
(一)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
1.建立背景:①二战后,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
②苏军追击法西斯军队进入这些国家,并控制了资产阶级武装,帮助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2.东欧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
3.东欧民主国家与苏联的关系:
①仿照苏联模式,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苏联的帮助下把资产阶级排挤出国家政权。
②苏联为加强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1949年在莫斯科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苏联为稳定东欧和保障自身利益与安全,1955年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约。
(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蒙古、朝鲜、越南和中国。
(三)二战后的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
a内容: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的错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
经济方面: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倡垦荒和种植玉米,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压缩经济指标等。
外交方面:实行霸权主义和与美国争霸的政策。
b失败原因:没有触及体制的根本,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态度。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1982年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1991年
改革内容:经济方面: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先的行政命令;调整所有制的结构;向市场经济过渡。
政治方面: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实行总统制;修改宪法,取消共产党领导地位;解散苏共中央。
改革结果:①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②政治改革导致国内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经济全面下滑,民族矛盾激化,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倾向日益加强。
③1991年12月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签署建立“独立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
(四)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略。详见中国史部分。
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指东欧各国执政党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情况:①1989年波兰统一工人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在大选中团结工会获胜。组织政府,波兰社会制度发生剧变。
②同年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实行多党制、拆除柏林墙,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③在此同时,东欧其他国家也发生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2.原因:①二战后东欧国家受制于苏联,没有真正的独立和主权。
②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民主和法律不够健全,制约了社会的进步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④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作用。
(二)苏联解体:指苏联分裂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1.情况: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加了政局的动荡。
②1991年“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③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协议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停止存在”。
2.苏东剧变的影响: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结束了“冷战”局面,使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的趋势。
世界近现代史附录1民族解放发展史
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年,情况略。
(二)拉美独立战争:1791-1826年,情况略。
☆(三)埃及默罕默德-阿里的改革:1805年至40年代
1.改革的背景:
①16世纪初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18世纪末马木路克已经实际统治了埃及。马木路克首领拥有自己的军队、掌握各地政权和包税权,可以废除帕夏,并经常相互攻伐,导致埃及经济凋零、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
②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先后入侵埃及,加剧了埃及的民族矛盾,导致了开罗的三次起义。
③1805年埃及立法会议用默罕默德-阿里为埃及帕夏,面对马木路克的暴虐、奥斯曼帝国的威胁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埃及人民强烈要求独立自主和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
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征收单一的土地税;取消宗教地产的免税权;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违规宗教地产;确立土地私有制。
②发展社会经济:兴修水利、改造农具、发展棉花的经济作物;创办官办工厂,建立民族工业,严格管理手工业生产。
③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权:设立国务会议;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中央任免部长和省长。
④发展近代教育:学习西方文化、开办各类学校、兴办留学教育;发展出版、翻译和新闻事业。
⑤加强军事:废除雇用兵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陆军和海军。
3.改革的作用
①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况,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②发展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进程。
③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增强了埃及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护了埃及的独立和自主权,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4.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自1811年后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了近30年的对外扩张战争消耗了国家财力,影响了经济发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深了阶级矛盾和统治危机。
②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与奥斯曼帝国相勾结,奉行敌视和打击埃及的政策。
③遭到阿里侵略和统治的叙利亚等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动摇了阿里帝国基础。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中国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详见中国史部分。
(二)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甘地受《圣经》和托尔斯泰著作等的影响,形成了以“仁爱”精神和坚持真理为主旨、以非暴力为形式进行政治斗争的理论。在南非时,他创建凤凰新村作为非暴力训练基地。1914年甘地回到印度后成为国大党领袖。领导国大党开展非暴力抵抗运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2.主要斗争史实有:
①1915年甘地在印度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用服从、非暴力、禁欲、民族观念教育青年。
②1919年为反抗英国殖民当局的罗拉特法案和阿姆利则惨案,甘地首次在全国范围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的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
③之后,甘地在狱中完成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1924年甘地当选为国大党主席。
④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独立的决议,继续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年的“食盐进军”使这次运动达到高潮。
⑤二战期间,甘地在与丘吉尔使节谈判中明确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并第一次在运动中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⑥二战后,印度获得独立。甘地继续为消除种姓制度和宗教纷争而斗争。1948年被暗杀。由于甘地在为印度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被称为“圣雄”。
☆(四)凯末尔缔造土耳其共和国
1.领导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①1920年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会议,当选主席和国民军总司令。
②击败了希腊武装入侵。
③废除《色佛尔条约》代之以《洛桑和约》,维护了土耳其独立和基本主权。
④1923年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凯末尔当选首任总统,现代土耳其民族国家诞生。
2.进行土耳其资产阶级改革:
①实行政教分离,先后废除素丹和哈里发,成立宗教事务局,取消伊斯兰教法。
②改革服饰和习俗,建立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提倡西方文明。
③仿效瑞士、意大利和德国,制定民法、刑法和商法。
④进行文字改革和教育改革。
⑤仿效苏俄,在经济领域推行国家主义,资金集中用于工业化建设。
由于凯末尔在上述两方面的贡献,1934年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授予他“土耳其之父”(“阿塔图克”)的称号,土耳其走上了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成为西亚强国。1938年凯末尔因病逝世。
三、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崩溃原因: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反对殖民主义成为时代的潮流。
②二战消灭了德意日法西斯,极大地削减了老牌殖民主义国家。
③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2.情况:20世纪40-90年代,亚、非、拉美国家几乎全部相继取得独立。
(二)亚非会议的召开:1955年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与会,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成功。会议形成了反殖、反帝的万隆精神,加强了亚非各国的合作和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为了摆脱苏美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目的),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塞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不结盟的主张。
2.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决心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主要任务。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4.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殖民体系的崩溃,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世界近代史附录2近代以来的科学和文学艺术
一、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16世纪中期以来,受文艺复兴的影响,人类进入实验科学时代,科学得到迅速发展。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16-17世纪意大利伽利略的成就:发现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17-18世纪英国牛顿的成就: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形成了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这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3.20世纪爱因斯坦的成就:
①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的空论。
②提出了广义相对论,深化了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
③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及光的本质,推动了量子论的发展。
4.19-20世纪普朗克的成就:提出量子论,揭示微观世界特殊的运动规律。
(二)生物学的重要转折
1.英国达尔文的贡献:《物种起源》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宣传进化论,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三)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末重大科技成就
1.1785年英国人瓦特研制的万能蒸汽机投入使用,开创了“蒸汽时代”。
2.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在美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论基础上研制成发电机,之后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3.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60年代互联网产生。90年代以后互联网成为全球信息网。
4.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在美国出现并迅速扩展到全球。
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代表作品: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德意志诗人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2.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以后)的代表作品: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丹麦安徒生、挪威易卜生和美国马克吐温等的作品。
3.20世纪的世界文学:20世纪早期,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属于现实主义。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法国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采用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在20世纪有影响的文学家还有:苏联的高尔基和奥斯特洛夫斯基,中国的鲁迅,印度的泰戈尔,哥伦比亚的乌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
(二)美术:
1.浪漫主义美术(19世纪前期)的代表作品: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2.现实主义美术(19世纪中期)的代表作品:法国米勒的《播种者》和《拾穗者》,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派美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的代表作品: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荷兰凡高的《向日葵》。法国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4.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上半期以后)的代表作品:西班牙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此外,《旋转的木马》也属现代主义作品。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47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