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2”,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三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教学目标
[内容目标]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和表现,知道二战后美国重要的经济政策和重要历史人物,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的过程,认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机制的新特点。
认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主要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和调整实际上是对新政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认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深刻认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和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本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以及自己收集的有关材料,通过阅读(阅读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数字材料)获取信息,知道二战使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分析国家的调节和干预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主要原因,理清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出现新特点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进而加深对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政策变化调整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材料的同时,应注意探究式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概念和美国这一时期重要的经济政策。教师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二战后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战后不同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调整的了解、探究和认识,知道美国是战后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实际上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和策略的变化。
认识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充满生机和活力,进一步认识美国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推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
深刻认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没有背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期性循环的规律,进一步认识美国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社会两极分化不断加剧,以此来认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
(二)教学内容分析
◆罗斯福新政实施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讲述二战及二战后各个历史时期美国对新政的继承和发展,推动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长期稳定持续高速发展。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世界占绝对优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此后各个历史时期针对经济发展的时代和情况的变化,对经济政策不断加以调整和变化,实际上是对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和策略的调整,开创了以不同的形式和策略实现国家全面干预经济而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并分析了二战期间美国统管经济及战后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促使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使美国于50年代初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继续实行凯恩斯主义,实施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没有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困境;80年代实行反凯恩斯主义的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经济政策,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连续增长;90年代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进入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经济”时代。
◆教材以“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美国的‘新经济’”三目,讲述了二战后美国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过程。
[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本目主要分四个层次讲述以下四个问题:
1.第一,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巩固新政成果的基础上,急剧扩张自己的经济实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巨大发展,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占绝对优势。第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美国土地和人口占世界6%,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工业生产总量1948年占53.4%(1938年34%),黄金储备1948年达243.99亿美元,占74.5%(1937年是127.9亿美元),冰箱洗衣机占85%,玉米占70%,等等。世界各国欠美国债务500多亿美元,美国大危机以来的长期萧条局面完全改观。正如英国外交大臣所说,美国“今天正处在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地位。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全世界财富的约30%,而今天,美国则掌握大约50%。”(托马斯佩特森:《美苏对抗》,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1页)第三,美国确立了战后世界经济的领导权。其标志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领导地位,美国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2.二战期间美国政府统管经济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巩固。二战期间,新政的体制和政策保留下来,为应付战争,联邦政府统管经济,建立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对主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全面的调节和管理,推动了战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兴建大批企业,保证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第二,巨额的国家资本的投资和采购,刺激了经济的迅速增长。1941—1945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苏等国供应了490亿美元的军用物资和粮食,大大刺激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庞大的“曼哈顿计划”,不仅投资20亿美元之巨,更集中了19.9万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使美国拥有了空前的智力优势。二战期间美国经济高速增长,1940—1945年工业增长速度年均16.9%,1945年相比1939年工业生产能力扩大了约40%,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水平大大提高。
3.美国政府全面加强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的表现。
第一,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依靠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政府利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②鼓励出口,以大量出口刺激生产和消费,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第二,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程度远远高于西欧各国。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不是实行国有化,而是依靠政府开支,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提高有效需求,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以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程度。第三,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成为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总代表,总“资本家”,国家干预是以坚持私有制为前提的,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
4.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一,“黄金时期”是指50年代初美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增长的时期,到1969年结束;第二,“黄金时期”的表现:①1955—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4%,4%是高度繁荣的增长,1945年、1961年、1971年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1350亿美元、5233亿美元、10634亿美元;②1965—1970年工业生产速度年均增长达18%;③1970年拥有的世界经济的各项指标(见教材)。
[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本目主要讲述了二战后四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贯穿一条主线,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是对美国新政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和策略的变化。
1.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政府施行“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
第一,凯恩斯主义主张“有效需求决定论”,主张充分就业,刺激消费需求;运用货币政策,扩大投资需求,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第二,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历届政府都继承新政传统,推行凯恩斯经济政策:①战后到50年代:杜鲁门政府通过《1946年就业法》,推动充分就业,实行廉价民用住宅计划,扩大保险范围,促进生产和消费,推动经济繁荣;艾森豪威尔政府沿袭和发展杜鲁门的社会经济政策,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救济金额,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投资教育,支持农业价格政策,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②60年代:肯尼迪政府通过“新边疆政策”,对内实行经济改革,进—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约翰逊政府继续肯尼迪政府的事业,实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实行大规模财政赤字,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③二战后几次经济危机期间,政府干预调控经济体现得更加充分,危机发生,政府实行反危机的经济政策,以减轻危机的破坏,控制失业率,稳定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第三,这一时期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①促使美国经济高速繁荣发展,出现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②这种经济政策的问题,巨额财政赤字,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对70年代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这不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问题,而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运用产生的问题。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面对经济“滞胀”,联邦政府继续运用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
第一,经济“滞胀”。①原因: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②表现:经济低速发展,通货膨胀,失业增加,加剧经济恶化。第二,70年代历届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尼克松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福特政府继承尼克松的经济政策,卡特政府实行反经济“滞胀”政策。虽最终都收效甚微,却提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宝贵经验。第三,70年代联邦政府面对经济“滞胀”调节的失败,只说明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的环境情况发生了变化,国家干预经济的策略、经济政策的运用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3.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经济理论
第一,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供给学派强调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应扩大供应而不是需求,只要供应充足,需求就会跟上,经济就会稳定增长;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是货币量而不是需求,主张是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财政赤字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这两个学派为解决滞胀危机提供了新思路。第二,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措施是:里根政府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医治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布什政府继承了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成效:1982年,经济开始复苏,逐渐走出经济“滞胀”困境,并出现了1983—1989年连续6年的经济增长。第三,80年代末美国经济再次衰退。其原因是里根政府大规模增加国防开支,特别是“星球大战计划”的巨大投入,造成高赤字、高国债,严重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第四,结论:说明面对国家的经济滞胀困境,联邦政府运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有效的,这实际上是对新政经济政策的发展。
4.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取得卓越成效
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主张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克林顿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精简政府机构缩减开支,增加税收,鼓励消费,解决财政赤字;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投资教育科技、社会保险,大力投资环境保护来解决就业问题;推行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克林顿对经济的调整,使美国出现了二战结束以来最长时间的经济繁荣。
[美国的“新经济”]
本目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1.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新一轮经济持续扩张和繁荣
第一,美国新一轮经济持续扩张和繁荣的原因。克林顿政府消灭长期的巨大财政赤字,实现了预算平衡,改变了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促使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良性互动;信息技术的推动。第二,新一轮经济持续扩张和繁荣时期。1991—2000年,长达10年持续扩张和繁荣。是继二战以后50—70年代初的“黄金时期”、80年代连续6年经济增长之后的第三个新的经济增长期,创下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记录。第三,美国出现新一轮经济持续扩张和繁荣的表现。①持续保持经济发展的高增长率;②通货膨胀问题被解决;③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出现了50年代以来首次巨大的财政盈余;④失业率降到30年来的最低;⑤美国企业利润大增,市场繁荣,出口猛增,股市繁荣。
2.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出现新特点
第一,“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第二,“新”在冲破了凯恩斯主义“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不会同时出现”的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第三,“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用技术创新,用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长伴随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3.美国“新经济”的本质
第一,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在国家中占支配地位,国家政权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第二,美国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第三,美国“新经济”没有背离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循环的规律,2001年又进入新一轮经济衰退期。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及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2.二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难点:
1.理解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等经济理论
2.美国“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
(三)问题解答
[学习质疑]
1.如何理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答案提示:略。(见前述有关内容)
2.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哪些新特点?
答案提示:新特点有:①“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②“新”在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③“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想一想]上面表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材料略)
答案提示:①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开始了经济复苏,摆脱了70年代以来的经济滞胀困境;②1982年以后美国经济连续增长;③说明里根政府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张,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是有效的。
[议一议]里根政府与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有哪些不同?
答案提示:里根政府与克林顿政府以不同的经济政策、经济措施实现国家干预经济。其主要的不同是:
第一,奉行的经济理论不同。①里根政府实行振兴经济改革,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理论;②克林顿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第二,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不同。
(1)里根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①以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医治通货膨胀;②以大规模减税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③以加大国防开支(1985年正式推出战略防御计划)来促进高科技、社会经济和国防力量,医治生产停滞。
(2)克林顿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①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②通过精简政府机构缩减开支,增加税收,鼓励消费解决财政赤字;③通过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投资教育科技、社会保险、大力投资环境保护来解决就业问题;④推行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
[自我测评]
1.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张有何不同?
答案提示:三个经济学派经济主张主要不同是:
①凯恩斯主义经济主张是“有效需求决定论”。主张充分就业,刺激消费需求;运用货币政策,扩大投资需求,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②货币学派的经济主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是货币供应量。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以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
③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是“供应决定论”。在供给和需求关系上,供给决定需求,供给创造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社会经济就会出现稳定增长,主张减税刺激经济发展。
2.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克林顿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国家调节经济的机制更为灵活;②科技革命掀起新高潮,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③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④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美国企业区域结构调整,给美国带来区域优势和国际竞争的优势;⑤二战结束以来为经济长期稳定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⑥国际和国内良好的政治环境。
[材料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美国的财富总是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谁?
答案提示:教师可利用“历史问题注释”中提供的统计表,组织学生学习讨论。
1.美国的财富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的原因:第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垄断资本控制国家政权,国家政权为垄断资本服务。第二,有推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新”因素的原因:①以信息技术和因特网为驱动力的“新经济”,由于原本贫富的差别,决定了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②飙升的股市,繁荣的股票市场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原本个人拥有的资本量和知识技能的差别决定了进入股市所获取的信息及股票收益能力的巨大不同;③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生产要素的国际化,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拉大了原有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
2.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垄断资本家。
3.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美国的财富越来越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给美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会带来的影响,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参与收集材料、学生间合作讨论的情况,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独到的观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
[评价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测验法等,并:把学生的学习成果记录于学习档案。
[评价过程]
第一步:课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家庭或图书馆的资源,通过图书或网络,查阅收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第二步:导入新课。教师和学生互动,简要回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和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并讨论二战中美国的地位及其对美国产生的影响。第三步: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二战后初期开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20世纪50——60年代联邦政府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干预经济,推动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期”的高速发展,70年代继续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却没能使美国经济摆脱“滞胀”困境;80年代里根政府运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干预经济实现了经济连续增长;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使美国进入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经济”时代。把握各个历史时期运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情况。第四步:开展教学活动。在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事实,就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讨论或写小论文。第五步:总结性评价。了解学生掌握美国在二战后继承和发展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成功地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
[评价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参与收集资料、参与讨论、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也注意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情况,进行激励性的、总结性的评价。使学生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上,能升华认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推动了美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喂,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并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应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五)历史问题注释
[曼哈顿计划]
1942年美国罗斯福总统批准启动的核研究的庞大工程。计划取名为“代用材料发展实验室”,后来根据工程管区的名称“曼哈顿”取名为“曼哈顿计划”。“曼哈顿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赶在战争结束以前造出原子弹。为了使原子弹研制计划能够顺利完成,军事当局建立了闻名于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奥本海默被任命为实验室主任(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开始时认为只要6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就足够了。但1945年时,在“曼哈顿工程区”工作的科学家、科技人员有15万人之巨。1945年7月15日凌晨5点30分,世界上第—颗原子弹“胖子”试验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曼哈顿计划”不仅造出了原子弹,也留下了14亿美元的财产和数量巨大的世界—流的科学家。1946年,美国通过了《1946年原子能法令》,它标志着美国战时核计划的结束和新的过渡时期的开始,也成为和平时期整个美国原子能发展的指导纲领。
[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890—1969),美国第34任总统(1953年1月20日至1961年1月20日),生于得克萨斯州丹尼森城一个贫苦家庭。他出世时,双亲除日常穿的衣服和简单的日用必需品外,一无所有。艰苦的环境和严格的要求,使艾森豪威尔从小就养成了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和健壮的体魄。
1911年艾森豪威尔21岁时靠自己的努力进入著名的西点军校。1930年、1939年先后在美国参谋总长麦克阿瑟和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领导下工作。1942年负责拟定欧洲盟军联合作战计划,主张“先欧后亚”战略,尽快开辟西欧第二战场,进攻德国。1943年晋升当时美国最高的军衔五星上将。1943年指挥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迫使意大利投降并对德宣战,轴心国解体。1944年被任命为欧洲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指挥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53年当选总统,1956年连任。
[肯尼迪和新边疆政策]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1917—1963),美国第35任总统(1961年1月20日至1963年11月22日),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就读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29岁即当选为议员。1960年参加总统竞选,以“新边疆”口号,击败尼克松。1961年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天主教徒总统。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说道:“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任职开始就遇到了美国入侵古巴惨败的事实,1962年处理了古巴导弹危机,干涉刚果事务,出兵越南,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侵越战争。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
“新边疆”是肯尼迪在总统竞选中提出的口号,并组织了一个由一流专家和政界元老组成的庞大研究小组,1961年就任总统时,准备了约277项立法要求,形成了他的“新边疆施政纲领”。对外争夺世界霸权,对内实行社会经济改革。取得了多项立法成就,制定了发展空间技术计划,实施大规模阿波罗工程。经济方面,推行凯恩斯主义,大量减税,实行长期赤字财政政策,并在以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和用工资一物价指标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进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再度加强,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1963年遇刺身亡后,继任总统约翰逊继续推动“新边疆”事业。
[约翰逊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1908一1973),美国第36任总统(1963年11月22日至1969年1月20日),生于得克萨斯州。1960年作为民主党候选人被选举为副总统。1963年肯尼迪遇刺后,接替了总统职位。继任后,约翰逊提出了建立“伟大社会”的政策,并以“向贫穷开战”作为该政策的主要纲领,但不幸的是美国已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1964年约翰逊竞选连任成功,扩大了印支战争,受到美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965年,派兵侵入多米尼加共和国。随着投入越南战争的兵力越来越多,预算赤字像滚雪球一样增加,国内通胀率高居不下。任期届满之后,约翰逊不再竞选总统。在他去世的第二天,越南停战协定在巴黎签字。
约翰逊在1965年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伟大社会”纲领,他要求国会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住房、反贫困和民权等领域采取广泛的行动,并在立法上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功,成为罗斯福新政以来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改革的新的里程碑。约翰逊的“伟大社会”纲领和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都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改革,它把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核心是推行长期赤字财政政策,在一个时期内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导致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持续的通货膨胀,而且“伟大社会”纲领和“新边疆政策”都是在对外不断扩大侵越战争的条件下推行的,巨额的军费开支大大加剧了通货膨胀,使约翰逊政府面临重重危机。这也是“伟大社会”纲领衰落的原因,同时也给美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尼克松]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1913—1994),美国第37任总统(1969—1974)。1952年后同艾森豪威尔参加竞选,任两届副总统,1968年以共和党身份参加竞选,最终获胜入主白宫。
尼克松上台后,面临美国经济开始衰退、经济滞胀等困扰美国经济的问题,他采用削减开支、抑制货币供应量等措施来对付通货膨胀,并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实行新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维持美元地位。当美元地位无法维持时他面对现实,作出符合实际的选择,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实行贬值。在对外关系方面,尼克松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实行战略收缩和缓和外交为特点的尼克松主义。最终结束越南战争,访问莫斯科,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发展,1972年2月访问中国,为中美关系正常化铺平了道路。
1972年竞选连任成功,但因竞选班子成员潜入华盛顿水门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的“水门事件”,被迫于1974年8月8日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
[福特]
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1913一),美国第38任总统(1974年8月9日一1977年1月20日),1935年毕业于密执安大学。1941年获耶鲁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后又获密歇根州立大学、耶鲁大学等院校的法学博士学位。1949年任国会众议员,1973年10月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副总统。
1974年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福特于同年8月9日继任总统,是美国惟一一位未经选举的总统。同年9月8日下令赦免尼克松。就职后,面对通货膨胀,恢复经济,解决能源短缺等问题,把政府干预作为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他想缓和因“水门事件”而引起的矛盾,自己曾两次遭遇暗杀。1976年谋求连任,败在卡特手下。1972年、1975年、1981年福特曾三次访问中国。
[卡特]
吉米卡特(1924一),美国第39任总统(1977年1月20日至1981年1月20日),1924年10月1日生于美国佐治亚州,1970年任佐治亚州州长,以办事富有实效、积极消除种族歧视赢得声誉。
1977年,竞选击败福特出任总统。在国内,欲意实行行政和经济改革,但遭国会强烈反对。在国际上,在当政时期,把巴拿马运河的管理权交还给了巴拿马;实现了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正常化,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推动中东实现和谈;在埃及与以色列和谈并在签署戴维营协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他争取连任败给里根。
卸任后创办卡特中心,致力于调解国际冲突,20世纪80年代解决海地危机,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声望。1995年获联合国和平奖,1997年获印度英甘地奖,获1998年度联合国人权奖。
[里根]
罗纳德里根(1911—2004),美国第40任总统(1981年1月20日至1989年1月20日),1932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州尤里卡学院,1937年踏入漫长的电影演员生涯,共参加过50部左右的影片演出。1966年、1970年两届当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在1980年总统竞选中提出保守的政纲,以乐观亲和的态度鼓吹美国的传统价值观,获51%的选票任总统,1984年以59%的选票竞选连任。
里根采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理论,主张大规模削减开支、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以在大幅增加军事经费、锐减非国防性开支的同时降低税收来治理经济滞胀,刺激经济快速增长。1982年经济开始复苏,此后出现持续稳定增长。1983年开始整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和平时期军备,提议建造一套美国战略防卫系统,即“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的出笼,是美苏核军备竞赛加剧的结果。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战略核力量处于均势,美国为了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优势,同时,也为了通过旷日持久的、耗资巨大的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
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制定《总统战略防御倡议》。1985年1月,美国正式公布了这一计划,拟建的战略防御系统将不仅使用常规弹头,而且将使用激光、粒子束、电磁轨炮和截击弹等高新技术武器。常规弹头和高新技术武器将被部署在外空、空中和地面,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天衣无缝”的防御盾牌。
这项计划出笼后,几年内美国国会先后拨出数百亿美元用于研制各种高新技术武器,总共动用了1万多名科学家来参与这项计划的研究、设计和武器制造工作。整个计划全部耗费预计为1万亿美元。原打算1994年实施防御计划,20世纪末建成整个防御系统。苏联解体后,随着美俄核力量对比的变化,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宣布不再继续执行“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战略防御计划,它除了加强国防作用以外,同40年代的“曼哈顿计划”、60年代的“阿波罗计划”一样,具有强大的经济科技职能,企图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以带动一大批高技术群的发展,以保持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上的领先地位。它是一项全面的国家总体战略。
[比尔盖茨]
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设计师。微软公司是为个人计算机和商业计算机提供软件、服务和Internet技术的世界范围内的领导者。截至2000年6月的上个财政年度,微软公司收入达229.6亿美元,在60个国家的雇员总数超过了44000人。
比尔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儿在西雅图长大,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1973年考进了哈佛大学,大三的时候,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盖茨十分重视慈善事业,支持在全球医疗健康和知识学习领域的慈善事业。
[布什]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1924年6月12日生于马萨诸塞州密尔顿,美国第41任总统(1989年1月一1993年1月)。布什家教很严,年轻时受到良好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海军当飞行员。
1970年被任命为常驻联合国代表,1974年任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联络处主任。1980年、1984年连任副总统。1988年大选获胜,就任美国第41任总统。布什执政后,内政政绩平平,但外交活跃。在布什任期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布什提出“新大西洋主义”,调整与盟国关系。1989年2月25日至27日,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1991年,发起“沙漠风暴”的军事进攻得胜,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1992年,布什谋求连任失败。
[克林顿]
比尔克林顿,美国第42任总统(1993—2001)。1946年8月19日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法学博土学位。1979年,他就任阿肯色州第40任州长,年仅32岁,被新闻界称为“孩子州长”。1992年,他在大选中以压倒性优势获胜,击败布什,当选美国第42任总统。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冲破了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不会同时出现”的理论,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了较长时期的经济持续繁荣发展。
[1951年以来美国五等份分组家庭贫富差距变化统计资料]
美国五等份分组家庭的贫富差距变化统计表(单位:%)
年份最低的20%第二个20%第三个20%第四个20%最高的20%
195l5.011.917.023.143.0
19614.711.917.523.842.2
19715.512.017.623.841.0
19815.111.317.424.441.8
19864.610.816.824.043.7
19894.610.616.523.744.6
19904.610.816.623.744.3
19924.310.516.524.044.7
19944.210.015.723.346.9
19953.79.115.223.348.7
19993.68.915.023.249.4
20003.68.714.923.249.7
——孙辉著:《当代美国社会的两极化发展评析》,载《国际论坛》2003年第3期。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3
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发展道路;比较英、法、德、日的经济运作模式,培养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及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对比西欧和日本的经济运作模式,从而深化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精心设计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考虑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变化,深入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步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的差异,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各国可以相互借鉴。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介绍了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经济概况,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发展之路虽然各具特色,但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不同程度上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促使经济复兴并持续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教材先后介绍了二战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采用了相似的体例,按照以下顺序编排。①当前经济运行模式的形成,②经济运行模式的主要内容,③经济运行模式的特征,④经济成就及地位。条理清晰,便于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形成完整的印象。
[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本目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经济模式的形成: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此后到1979年,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各为17年。两党在经济政策上都信奉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成为经济发展的调节手段,特点是国家干预不采用经济计划的方式,而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
2.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改革政策的内容):(1)国有企业私有化。撒切尔政府把16家国有化企业和国家企业以不同的形式私有化,让市场重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政府实行减税、紧缩银根,压缩政府开支来抑制通货膨胀,对付经济衰退。(3)削减社会福利,以减少财政赤字。这项改革涉及普通百姓的利益,因此比较谨慎。
3.经济模式的特征:由以前的国家过多干预向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重新得到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4.经济成就及地位:撒切尔政府的货币主义经济政策效果明显:通货膨胀率由1979年的13.3%,降到1988年的4%;1986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高于同期的美、法、联邦德国和日本;1987年起,财政赤字由亏转盈。由于经济政策的成功,撒切尔夫人连任三届首相。
[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本目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经济模式的形成:(1)确定发展方针。二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的力度,以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1946年10月,法国第四共和国正式成立,共产党、社会党和人民共和党组成联合政府,开始联合执政。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2)混合经济模式形成。次年,共产党退出联合政府,第四共和国依然执行既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并逐渐形成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人企业共存的混合经济模式。
2.经济模式特征: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
3.经济模式主要内容:第一,扩大国有经济成分。(1)大规模的国有化。战后,政府通过推广国有化运动,将大量企业国有化,使国有经济在法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法国国有企业涉及面广,而且占据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不仅在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以及银行和保险等部门占有统治地位,而且还广泛分布于制造工业部门,以及电子、航空、信息处理等新兴工业部门,这是其他西方国家所没有的。到1982年,法国的煤气、铁路、邮政、电讯、电视广播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100%;电力、煤矿、航空、银行、烟草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90%;钢铁、造船等行业国有化率达到80%以上。许多国有企业规模庞大,实力雄厚,集中化程度高。1984年法国营业额最大的10家公司中,国营企业占了9家。在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世界100家最大的工业排名中法国有9家,其中国有企业占了5家。大规模的国有化使法国经济发展具有浓厚的国家主导的色彩。(2)国有化企业的缺点:竞争力差,缺乏效率,难于参与国际合作。(3)国企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私有化运动,改组国有企业,将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第二,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对经济发展实行计划指导和调节。(1)表现:从1946年到1992年,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2)计划的特点:指导性计划,其中规定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而且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第三,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4.经济成就及地位:法国的政府干预模式,不仅使法国成为西方国家中惟一实行有明确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重要的是使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1951—1981年法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8%,超过美国和英国。1990年法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8022美元,仅次于美、日、德。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本目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经济模式的形成:(1)经济改革的背景:联邦德国成立时,经济尚未完全恢复,政治上还不是一个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复兴经济。(2)经济改革:与西欧其他国家不同,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政府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推行的经济改革主要是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
2.经济模式的特征:政府保障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又以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来保障市场。将市场的自由竞争与社会的公平相结合,主张个性自由、讲究效率和社会公正。
3.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第一,保护竞争秩序。(1)目的:政府为竞争创造条件和环境,对垄断行为进行限制。(2)措施:①政府颁布了《反对限制竞争法》、《反对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②制定了价格限制、利润限制、成本限制、确定产品质量和支付条件等一系列规定,防止滥用垄断地位,保护中小企业,使竞争能在公开的市场和价格的自由协定中有序进行。(3)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完全自由竞争产生的消极作用。第二,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①目标:联邦德国政府致力于货币的稳定,用货币政策稳定经济,而不是用它来刺激经济。②措施:政府通过增减货币量来防止通货膨胀,使货币系统起到保证整个经济系统稳定的作用。为了货币的稳定,联邦德国在经济恢复初期宁可忍受大量失业的压力。(2)财政政策:①措施: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政府不采用财政赤字的手段来解决就业问题,②成效:一直保持财政收支大体平衡。第三,政府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1)政府颁布《企业法》、《公司法》、《共同决定法》等立法,让劳资双方自主决定收入分配,雇员参与企业的决策,以调动雇员积极性,减少劳资矛盾;(2)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巨大,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4.经济成就及地位: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20世纪5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7%和9.5%,超过了美、英、法、意,仅次于日本。1951—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保持5.2%的速度持续发展。6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70年代初,联邦德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59年增长了近7倍,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民生产总值位居第三,贸易位居第二,黄金外汇储备位居第一,马克成为西方最坚挺的货币之一。70年代的欧美国家遭遇石油危机打击,经济发展受阻,联邦德国却顺利渡过了这场经济危机。1974年国民生产总值在历史上第—次超万亿马克大关,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
本目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经济模式的形成:(1)“统制经济体制”:战后初期,为了恢复和重建经济,日本政府实行“统制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进行高度统制。(2)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5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逐步确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制定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保持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2.经济模式的特征:政府对经济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政治权利成了最大的经济资源,拥有权力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经济利益,是一种变了形的市场经济。
3.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政府的主导作用):第一,实施产业政策(又称产业合理化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对萧条的和衰退的产业进行调整和援助,并且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表现:(1)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提出了以结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的产业合理化政策。(2)50年代后期,制定了以培养出口产品和经济起飞为目标的产业振兴政策。(3)在高速增长期,提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4)石油危机后,政府大力鼓励发展节能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推动资本密集型产业。(5)1982年以后,由于日元升值和贸易摩擦加剧,政府采取结构调整措施,实行扩大内需战略。第二,制定经济计划以利益诱导企业决策和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政府为使整个经济有序发展,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其中有中长期经济计划、年度经济计划和国土开发、地区开发计划等等。政府经济计划的制定是通过由下而上的官民协商形式完成,对企业起着指导和引导的作用。第三,政府控制财政资金、财政投资信贷、民间信贷和货币供应,随时可以动用财政和金融政策实现政府调控经济。(1)财政政策:①政府对钢铁、汽车、造船也实行特别折旧;②给电力、海运、铁路以财政信贷;③对特定产业实行减免税;④对新兴产业、创汇企业进口设备给以补贴;⑤各种鼓励积累、抑制消费政策。(2)金融政策:出台提高企业还贷能力的政策,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等。
4.经济成就及地位:1950—1973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5%,远远超过其他工业国家。1952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为英国或法国的1/3强,到70年代后期,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已相当于英法两国的总和。这种速度,就连西欧发展火车头的联邦德国也望尘莫及。1987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8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的12%,约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相当于西德、英、法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超过了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入90年代,尽管日本由于经济政策失误,出现“泡沫经济”,经济发展速度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是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模式的特征
难点:英国的“撒切尔主义”经济改革。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1.撒切尔政府的政策与工党的政策有何不同?
答案提示:(1)工党的政策,主要内容是实行企业国有化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政策上信奉凯恩斯主义。(2)撒切尔政府的政策为:①国有企业私有化,②削减社会福利以减少财政赤字。放弃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来治理经济问题。
2.社会市场经济是理想的发展模式吗?
答案提示:第一,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是:政府保障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又以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来保障市场。该模式将市场的自由竞争与社会的公平相结合,主张个性自由、讲究效率和社会公正。第二,主要内容是:保护竞争秩序,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完全自由竞争产生的消极作用;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邦德国一直保持财政收支大体平衡;政府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第三,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下,联邦德国取得辉煌成就: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联邦德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当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表现出了—定的局限,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适当的体制改革是必要的,但从总的来说,社会市场经济是比较理想的发展模式。
[议一议]
1.法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
2.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答案提示:第一,实施产业政策(又称产业合理化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对萧条的和衰退的产业进行调整和援助,并且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第二,制定经济计划以利益诱导企业决策和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经营环境。政府为使整个经济有序发展,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其中有中长期经济计划、年度经济计划和国土开发、地区开发计划等等。政府经济计划的制定是通过由下而上的官民协商形式完成,对企业起着指导和引导的作用。第三,政府控制财政资金、财政投资信贷、民间信贷和货币供应,随时可以动用财政和金融政策实现政府调控经济。
[自我测评]
1.比较英、法、德、日的经济运行模式。
答案提示:英、法、德、日的经济运行模式各具特色: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法国的混合经济、西德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四国都根据自身的国情制定经济政策,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不同程度上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促进经济复兴,并持续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提示:第一,实施产业政策(又称产业合理化政策)。第二,制定经济计划以利益诱导企业决策和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经营环境。第三,政府控制财政资金、财政投资信贷、民间信贷和货币供应,随时可以动用财政和金融政策实现政府调控经济。
[材料阅读与思考]
1.两张表格中的数字反映了什么?
答案提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但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与联邦德国的增长速度最快,70年代开始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滞胀”时期。
2.对比两张表格,你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答案提示:大多数国家工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说明工业化国家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很明显。英国工业增长率较高,但经济增长率较低,说明战后英国的国有企业普遍效率低下,因而工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学习经济史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情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
[评价方法]观察法、测验法。
[评价过程]
由教师和学生回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设问: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如何?激学导思,引入新课。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各国经济模式的形成,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经济模式的特点及经济成就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战后西欧、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最后用对比归纳的形式来深入理解四国经济模式。
[评价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随时观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历史问题注释
[英国工党]
工党成立于1900年,现有党员约600余万,90%以上为各工会的集体党员,职工大会系统是该党重要支柱,集体成员包括独立工党、费边社、社会民主联盟和一些行业工会。1906—1914年,工党在议会中依附于自由党,反对保守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加入自由党联合内阁,支持英政府的战争政策。20世纪初起,工党力量不断壮大并逐步取代自由党而成为英国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之一。1924年,工党首次执政,麦克唐纳出任首相兼外交大臣。1929年,工党第二次执政,仍由麦克唐纳组阁。此后,工党于1945—1957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多次执政,分别由艾德礼、威尔逊、卡拉汉任首相。1979年大选,工党惨败,90年代重新上台执政,现任领袖为托尼布莱尔。
工党信奉费边社会主义,政治上主张改革国家机器,废除贵族院,建立“民主国家”;经济上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扩大国家企业局,通过增加公共开支和对国有企业投资,减少税收和控制进口等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对外主张缓和与裁军,注意加强同中国的关系。
在连续四次大选失败后,工党决定摒弃错误,坚决变革,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新政策纲领,主要观点有:强调社会公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再分配原则;下放中央政府权力,维护公民的权益,促进欧洲政策与经济一体化;改革工党与工会的关系,实行广泛的民主原则。
[英国保守党]
保守党前身为1679年形成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现名。1912年,国家统一党并入保守党,称保守统一党,简称保守党。现有党员约150万。1783—1830年,托利党是重要执政党,代表土地贵族的利益。1868年起同自由党轮流执政,逐步演变为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大地主和贵族利益的保守主义政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同自由党组成联合政府,一直到1922年,此后,同工党轮流执政,先后由波那一劳、鲍尔温、张伯伦、丘吉尔任首相。1945—1951年在野。1951—1964年再度执政,并由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道格拉斯一霍姆先后任首相。1964—1970年处于在野地位。1970年赢得大选,由希思出任首相,重新执政。1974年后在野。1979年5月,以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为领袖的保守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绝对多数议席,再度执政,撒切尔夫人也因此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
保守党组织由领袖、保守党总部、全国联盟、保守党议会党团等部分组成。领袖由党的下院议员投票决定,掌握党的最高领导权,党的年会和各种机构通过的决议只供领袖参考。保守党总部直接由党领袖控制,成员包括议会党团成员,全国联盟执行委员会代表共和党的正副主席,是进行组织工作和政策研究的机构。全国联盟是全国保守主义与统一主义协会联盟的简称,是党从事议会外宣传和组织工作的机构,每年举行一次年会,对党的政策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保守党议会党团由下院全体保守党议员组成,通过组织内阁来实施保守党的各项政策。此外,保守党还拥有卡尔登俱乐部、保守主义俱乐部联合会等外围组织以及负责筹集党的活动经费的中央筹划委员会。保守党对内主张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强调市场调节作用,企业自由竞争,紧缩银根,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限制工会权利等。对外主张加强防务,确保英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加强同欧共体的合作并保持与美国传统的“伙伴”关系,注重与英联邦国家的联系。
[英国的国有化政策]
英国先后出现了两次国有化高潮。第一次从1945年7月到1951年10月,第二次从1975年3月到1979年5月。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工党政府推行的国有化,将采煤、电力、天然气、铁路、民航、电报与电话、水路、钢铁等收归国有,特别是在1946年对英格兰银行实行了国有化,掌握了干预经济的最有力工具。英国实行国有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高价赎买或每年付给原企业主补偿金和利息,原企业主可以参与企业管理。第二次国有化高潮后,1979年国有企业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8.1%,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1%,固定资产占国内固定资产总额的20%。1981年,英国最大的10家公司按营业额排序,国有企业有3家,按资本排序,有3家;按职工人数排序,有6家。
国有化使当时的私营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对煤炭部门的国有化,使国家承担了技术改造和更新的费用,而且政府提供的廉价燃料和原料,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法。国有企业对政府来说,是有力的调控工具。(1)国有企业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经济优惠或福利。例如英国铁路客运服务价,只相当于它的运作成本,亏损由政府补贴。(2)国有企业可以扩大就业。(3)国有企业还是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工具。政府限制、冻结工资和物价的政策首先就是从国有企业开始的。但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英国的福利国家政策]
英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福利措施一方面是阶级调和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劳动人民自己争得的权利。英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可以追溯到1601年的《济贫法》和工人自己举办的自助机构。《济贫法》只是为社会上某一部分人提供了生活保证,但是,在萧条的时候会为本来已经很紧张的财政增加压力。1905年英国提出了实行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建议,1929年,在经济大危机时英国政府撤消了救济机构,实行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工人自己举办自助机构,是由工人自愿建立,为其成员提供保险津贴的一种组织。
社会保障在实践中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上也取得了突破。霍布森和庇古相继提出了福利经济理论,同时又产生了福利国家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的真正实施是1911年《社会保险法》的强制推行,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全国强制推行的失业保险法。1941年6月,丘吉尔任命牛津大学的教授贝弗里奇研究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出台。该报告认为:(1)应该保障人人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利;(2)所有家庭应按统一标准上缴捐款和领取津贴而不受收入的限制;(3)社会保障应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4)社会保障有三种办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
1945年,英国工党逐步推行贝弗里奇计划,先后颁布了《家庭补助金法案》、《保险法》、《工伤福利法》、《医疗保险法》等。1948年艾礼德宣称英国已经是福利国家,后来,保守党也将社会福利当做“竞选礼物”取悦民心。社会保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1970—1971年度统计,在英国的财政支出中,住宅、环境服务、科技、保健、个人社会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共占59.93%。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阀”对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和效率,成为政府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但是,社会福利制度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社会福利开支加重了所得税赋和财政负担,削弱了劳动力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一方面引起失业增加,一方面使资本和专业人才外流,最终拖累经济的发展。另外,福利国家的运转造成了臃肿的机构和管理不善,造成了经济的巨大浪费和效率低下。
[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Thatcher,MargaretHilda),1925年10月13日生于英格兰肯特郡的格兰瑟姆,英国保守党政治家,首相(1979—1991年在任)。毕业于牛津大学索默维尔女子学院,先后获牛津大学理学士、文科硕士学位,并任该校保守党协会主席。1954年获税务律师资格。1959年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1961—1964年任麦克米伦政府年金和国民保险部议会秘书。1965—1969年先后担任保守党住房与土地事务发言人、运输事务发言人、教育事务发言人、燃料与动力事务发言人等。1970年保守党上台,在希思内阁中任教育和科学大臣。1975年当选为保守党领袖,1979年出任英国首相。1983年6月,1987年6月两次连任。她既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也是英国20世纪内任职时间最长的政府首脑。在职期间,撒切尔夫人对内推行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的的货币主义政策,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外巩固和发展英美特殊关系,重视西欧防务体系的加强,她的各项政策被称为撒切尔主义。1990年11月,因坚持反对欧洲一体化与阁员产生分歧,失去内阁支持。1991年4月正式去职,由梅杰接任。后以男爵身份进入议会上院。
撒切尔夫人重视和中国发展关系,曾于1977年、1982年、1984年和1991年访华。1984年12月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夫人是在英国经济地位江河日下的情况下上台组阁的。她主张放弃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扩大政府开支、搞福利,以刺激需求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她根据货币主义理论,采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政策的首位,借此医治“英国病”,重振英国经济。为此,自1979年5月入主唐宁街10号之后,这位英国女首相便对英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改革”。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冠以“撒切尔主义”。她的经济改革政策主要包括: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国有化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限制工会权力等。
根据货币供应量主宰着社会生活的货币主义理论,撒切尔政府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其经济政策的核心。1983年3月,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两项措施:其一,是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1980年的7%一11%,下降到1984年的4%一8%;其二,是把政府的公共开支在4年间降低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
撒切尔主义者认为英国企业过分国有化是英国工业日趋衰落的根源之一。自1979年以来,英国政府已陆续把电信、港口、航天、汽车等12家大企业,以不同形式私有化了。价值50亿英镑的煤气公司等企业到1986年也出卖了。私有化形式,包括发行股票、合同承包、公私联营以及把企业卖给其经理及职工等。
由于英国经济实力日趋削弱,从70年代开始,英国感到入不敷出,难以把“福利国家”维持下去。从战后到80年代中,英国社会福利开支已增长了4倍,每年达400亿英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战后初年仅占4.7%)。撒切尔主义者认为,现行的福利制度包得过多、过全,效率低、消费大。主张削减一部分社会福利开支。甚至主张社会福利也“私有化”,交给私人组织去承担。但对这个公众比较敏感的问题,撒切尔政府还比较慎重。
[法国的经济]
法国是工农业都很发达的国家。目前,根据各国综合经济实力的统计比较,公认的有7个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法国在这7个国家中位居第四,在美、日、德之后,在意、英、加之前。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等综合指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40多年中,法国先后制定了10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战后初期,以恢复重建为指导思想,借助于“马歇尔计划”提供的资金装备,通过计划手段重点发展煤炭、电力、钢铁、水泥、农机和运输等部门。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逐步减少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着重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控制和指导。从60年代末开始,法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着眼于加强法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对外收支的平衡。80年代末期以来,法国政府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大力鼓励企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并采取减少企业所得税措施鼓励投资,鼓励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之间进行兼并,结成混合经济实体,努力控制通货膨胀和降低失业率,强化对外贸易,减少逆差,为1993年进入欧洲统一大市场做准备。但进入90年代后,整个西方世界经济不景气,加上海湾战争的影响,法国经济活动放慢,投资增长率下降,消费减少。1991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只有1.2%,工业生产率下降1%,由于政府及时联合德国采取保护法郎的措施,才控制住通货膨胀,法郎地位相对比较稳定。但社会失业问题严重,突破占就业人口10%和300万人的两大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外贸逆差也始终未见好转,法国经济处于困难重重的境地。1993年下半年起,经济形势开始好转,1995年经济增长率达到2.4%。
[德国的经济]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其经济总能力占世界第四位,在世界贸易中甚至占第二位。自1975年以来,联邦德国即属于西方七大工业国集团。从1960年至1991年间,联邦德国的实际社会总产值增长了2.5倍多。如果按1985年价格计算,从1960年为8.6亿马克,1991年则已达到22.07亿马克。1994年原联邦德国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3万多美元。为了迅速恢复经济,尽快改善民生状况和重建国家,新生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行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即“社会市场经济”。该经济制度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路德维希艾哈德。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市场经济”呢?艾哈德认为,新的“社会市场经济”既不是国家完全不加以干预的自由经济,也不是中央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所谓“经济人道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新的“社会市场经济”也被看做是一个综合体,它一方面通过法制使国家保障经济自由,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福利使国家保障社会公平和安全。按照艾哈德的设想,“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他同时还认为,竞争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只有竞争,才能活跃市场,防止经济停滞,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生产者受益。总之,竞争是经济发展的保证,是通往繁荣的必由之路。凡是没有竞争的地方,也就没有进步。为了鼓励市场经济,艾哈德竭力反对垄断。因为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为社会经济所不容。为此,他提出了三种反对垄断组织的办法:一是政府应尽可能保持各企业之间的竞争,防止垄断的产生;二是在垄断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已不完全时,防止垄断势力滥用职权;三是建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对市场进行监督。这些就是“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
由于德国政府信奉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总的说是相当明确的和一贯的,同时也是政府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原则和依据,因此德国的经济在战后能比较快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50至60年代出现了“经济奇迹”。
德国的《基本法》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障自由发挥个人积极性,但也要求使这些权利服从于社会义务。根据“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在“国家尽可能只给予必要干预”的口号下,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负有调节的义务。国家规定市场活动的总条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谁从中得到多少,这些问题主要由市场决定。根据“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国家几乎完全放弃对价格和工资的直接干预。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比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安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公民享受一整套社会保障。这种社会保障不只是医疗和失业以及养老金保险,它的内容较广泛,如儿童补贴、房租补贴、社会救济金、事故保险、休假待遇等等。这一切并不是国家的恩赐,而是每个就业人员出钱的结果。凡是参加工作的人,都要向社会保险部门缴纳保险费。
[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
日本投降时,国家经济陷于破产,据1949年日本官方统计,日本在战争中物质财富损失率达36%,全国有119座城市被美国飞机炸为废墟,236万户住房被烧毁。生产极度萎缩,物价暴涨,大批人员失业,粮食严重短缺。美国占领军在日本实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1)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实行非军事化。(2)实行以所谓的“五大改革”为内容的政治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组织工会权,教育制度自由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3)制定新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惟一立法机关,由国民选举产生,内阁对国会负责,日本从此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4)进行经济民主化改革。解散封建色彩极其浓厚的财阀,禁止垄断;实行农村土地改革,地主只能保有1町步(约合14.8市亩)±地,其余土地被征购卖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进一步扫除了日本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日本作为美国在远东的反共堡垒的作用加强,美国开始积极扶植日本。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日本最终摆脱经济困难,走上经济振兴道路提供大好时机。美国向日本订购了数十亿美元的为侵朝美军服务的“特需定货”,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生产的发展。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日本企业界通过为美国侵朝战争提供服务获得的巨额利润,不仅摆脱了经济困境,而且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大生产。日本政府利用有利的形式,不失时机地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之一,并大量出口,当时,日本生产的纤维和黑白电视机出口美国超过美国该产品进口数的1/10,从而引起美日贸易摩擦。同时,鼓励居民高储蓄,增加国内居民的投资。特别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1950年,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就已经达到99%;1970年,高中学生考进大学的已经有23.6%。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如此种种因素,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1960—1970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达到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根据权威的美国《商业周报》统计,当时世界排名前30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了22家。
进一步阅读建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复旦大学出版杜2000年版。
刘绪贻主编:《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2001年版。
黄安年主编:《美国社会经济史论》,山西教育出版杜1993年版。
黄安年主编:《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段炳麟主编:《世界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C.E.布莱克,E.C.赫尔姆赖克:《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1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主要叙述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分四课时授课。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局面和国内外有利的条件使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繁荣掩盖了潜伏的危机,助长了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更加放纵资本的为所欲为,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大危机。这次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国政治和国际关系也面临严重危机。这次大危机是生产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展的结果,也是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潜在经济危机和自由放任政策恶性发展的产物。
为摆脱危机,寻求出路,各国统治阶级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减缓和摆脱危机的做法,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缓和了经济危机、调整了阶级关系,而且还通过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方式,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由此,垄断资本主义统治方法开始步入新的时期。
二战后半个世纪内,美国历届政府尽管在不同经济理论指导下采取和实施了不同的经济政策,但均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国家干预”,以此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使美国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从这一点上可以反映新政在美国的继承和发展。
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在战后的经济重建和发展中进行的改革各具特色。无论是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法国的混合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还是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建立都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和干预已经不可逆转地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内在机制之一。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讲解、分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揭示资本主义世界的固有矛盾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作用的认识、了解,以及对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历史演变的解剖,揭示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终结的历史必然性,单靠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挽救危机是办不到的,必须借助另一只“看得见的手”——国家干预才能缓解危机、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得益于国家干预、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结合对西欧和日本各国战后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进一步揭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变化、发展的共性。当代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除吸收和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外,更主要取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巨大调节和改良功能。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齐全、比较成熟的体制和做法,而且,调节的范围已扩展至经济与社会的各个领域。
教师应根据每课的重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教师要善于宏观把握近一个世纪来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征,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历史现象和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作用。要深刻揭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改革的实质,从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在经济、社会生活和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体系或机制并推动资本主义新的发展,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灭固有的基本矛盾。此外,还应有意识地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若干问题,做一些有益的比较。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
2.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3.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运行模式的特点。
难点: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认识经济危机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美国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关系;认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必然性和深刻影响;认识自由市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失败。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一战前后的历史,整体把握该时期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的变化,认识美国垄断资本对国家政权的影响;把握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进而发现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爆发在于其固有矛盾的存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供、展示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反映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影像作品或图片图画生动再现当时情景;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展开互动式讨论;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经济危机对美国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打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的学习、了解和分析,知道科技创新、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与适合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保证;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其自身矛盾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所述“自由放任”的美国,着重从美国共和党执政的20年代推行自由放任政策的介绍和分析入手,反映美国国家政权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奉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放弃调节生产的计划。这个政策在相对稳定时期也曾对经济发展起过一定作用,但是,经济危机的爆发却又是其恶性发展的产物。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到严重损失,经济危机还引起深刻的政治危机,不仅如此,危机迅速蔓延到资本主义世界,动摇着资本主义统治。
[世界经济大危机]
这一目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1.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对美国的打击: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是以美国股市崩溃为先导而引发的一场金融、工业、农业和政治的全面性危机。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抛售了股票近1300万股。股价下跌的速度快得连自动记录机都跟不上,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等银行筹划组织了一个2.4亿美元的购进集团也无法抑制跌势。人们称这一天为“黑色星期四”。10月29日,一天内股票抛出量高达1650万股,《商业及财政记事报》称“本周发生了世界上从未有过的股票市场灾难”。到年底,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各种股票价值总共下跌了450亿美元,股票市场全面崩溃。到1932年6月,纽约股票价格指数降至最低点——34点;股票价格平均每股由365美元下跌到81美元。由于跌价引起的证券贬值总额达到840亿美元,超过1928年的国民收入总额。巨大的股灾与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导致大批银行倒闭,1933年全国18569家银行为应付提款,不得不抛出抵押品和证券,损失惨重。1929—1933年共有10500家银行破产,占全国的49%,金融业处于休克状态,上百万美国人的多年积蓄荡然无存。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工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到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46.2%,机床制造业下降了80.0%,生铁下降了79.4%,钢铁下降了75.8%,汽车下降了74.6%,采煤下降了40.9%。最严重时汽车业开工率只有5%、钢铁业只有15%。危机期间企业倒闭了13万家以上,失业工人数到1933年达到1700万人,失业率24.9%。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交织影响,1932年农产品产量比1929年增加,但价格指数却从100降为44。农民总收入下降了57%,比1914年水平还低。农产品总值1929年为119亿美元,1932年为53亿美元;谷物总产值1929年为12.8亿美元,1932年仅为3.91亿美元。农业生产严重过剩还引起生产力的大倒退和大破坏,由于缺油而用马拉犁代替拖拉机,由于工资低而用手工劳动取代机器操作。农田使用化肥锐减,农机无法更新,农田管理质量下降。一车小麦售价只够买一双4美元的皮鞋,还需交5.5美元的税,所以谷物用作燃料到处可见,因为比用柴合算。棉花价格大跌至1932年的每磅5.4美分,难怪有1/4棉花烂在棉田里。一只羊售价一美元,而运费却要1.1美元,很多牲畜因此被活埋或杀死在山沟里。许多牛奶倒进了密西西比河。
危机期间,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进口由1929年的43.99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13.22亿美元,出口由同期的52.4亿美元下降为16.11亿美元,进出口都下降了70%,对国外的投资几乎完全停止。
2.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美国的经济危机很快蔓延到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各国,形成全面的、深刻的、漫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危机期间,股票价格指数下降幅度德国为32%,日本为45%,黄金储备减少,银行挤兑存款风潮使国际货币体系和传统金本位制遭遇挑战。1931年9月21日,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英镑贬值近1/3。1931年11月,日本放弃金本位,56个国家先后宣布货币贬值,导致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国际支付普遍停止,世界贸易萎缩,总额减少2/3。各国工业生产大幅下降,1932年与1929年相比,德国下降40.2%,日本下降37.4%,意大利下降33.2%,法国下降31.9%,英国下降20%,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大约倒退了20年。各国的失业率普遍达到30%。危机还蔓延至谷物业、畜牧业、林业和技术作物等农业各部门,引起生产力的倒退和破坏。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肥沃的田地变为风卷土扬的沙漠,工厂悄无声息地空关着”的景象。各国失业人数达到创纪录的水平,1933年,德国800万人,英国400万人。国民收入急剧减少,英国减少了14.61%,法国减少了30%,德国减少了40.4%。1934年,资本主义国家有240多万人死于饥饿。
为了摆脱危机,西方各国政府采取转嫁危机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大打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和货币战,使危机更加严重恶化。1930年6月17日,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美国国会通过的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的关税率,整个关税的平均税率由33%提高到40%,结果导致德、意、加、西等国以牙还牙,纷纷高筑关税壁垒。1933年6月至7月,在伦敦召开了有64国政府代表参加的国际经济会议,美国要求各国现行关税普遍降低10%,以此达到其加强出口商品竞争能力,摆脱生产过剩的危机。实行低关税的英国率先反对,主张各国都将关税降低到均等的水平,而法、德、日等国原则上不同意降低,因此会议结束时这一问题也未达成协议。会议讨论了另一个关于国际货币的汇率稳定问题,特别是美元汇率稳定问题,英、法、意因担心美元持续贬值有利于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倾销而力主美元稳定,显然这违背了美国的意愿,所以此问题也未能达成一致。激烈的经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萧条阶段被延长。
伴随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也在资本主义各国加剧。反饥饿斗争、工人罢工运动此起彼伏,在英国还爆发了水兵暴动,西班牙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大利和日本的阶级对抗形势紧张。此外,不少国家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
[杯水车薪]
此目主要介绍经济危机到来之时,胡佛仍然奉行美国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否认改革和调整的必要,结果,使美国经济掉入“沟底”。1932年他连选总统,他采取的两大措施虽然不完全是典型的自由放任,但也不是大规模的国家干预的开始,它是一种基本上不脱离自由放任原则,而鼓励地方团体积极干预的尝试。这些措施终究对缓解危机无济于事。这表明美国传统经济理论的严重危机,要挽救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必须改弦易辙。美国人在期待希望和“救星”的出现。
[病入膏肓的经济]
危机使美国国民收入由1929年的873.55亿美元下降至1933年的395.84亿美元,减少了54.69%。中产阶级的地位一落千丈,工人工资下降40%,许多技术人员找不到工作,东北部名牌大学2万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许多大学和中学被迫停办,不少适龄青年推迟婚期。千百万人陷于饥寒交迫的窘境。1932年,《幸福》杂志估计全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另有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算在内),他们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许多人活活饿死,更多的人因为像牲畜一样生活,才免于死亡。在有些州,人们吃野草根、蒲公英、紫罗兰叶等,城市贫民依靠在垃圾桶或垃圾场找寻食物。
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加剧了政治危机。1930年3月6日,有125万人参加了大示威,从1931年春起,进步组织多次举行了向各州首府的饥饿进军。1932年春夏,爆发了退伍军人向华盛顿进军的政治运动并发展成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据统计,1929—1932年全国各地罢工达2700次。在反饥饿示威运动中,一些示威群众甚至冲击政府或议会大厦,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农村中的抗议浪潮也高涨起来,1932年3月,在米洛雷诺为首的农民罢工协会的领导下,艾奥瓦州苏城爆发了奶农的反抗斗争;在康斯尔布拉夫斯镇,1000名武装农民围攻监狱。各地农民还掀起了反抗取消抵押赎取权和拍卖他们的农场、房屋运动。1933年1月底,全国农民协会主席约翰A.辛普森对参议院农业委员会说,“规模最大、最美好的革命,现在已经在全国各地露头了”。全国性政治危机的发展,使美国人普遍对现有社会制度丧失信心,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世界末日已经来到。”1933年1月,前总统柯立芝在临死前几天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是可以看到一些可靠的东西,你可以寄希望于它们。但是,当我环视四周,我看不到任何让位干希望的东西。看不到任何有希望的人。”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2.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根源、影响。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略。(参见前述有关内容)
[议一议]胡佛的经济政策有哪些特点?
答案提示:胡佛的经济政策始终带有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特点。他否认危机的严重性,确信市场调节的功能,坚守自由放任政策。他宣称“美国的经济是建立在稳固和繁荣的基础上的”,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改革和调整。尽管他也采取了局部的反危机措施,但仍然是在自由放任原则下推行的。他的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坚持推行自愿联合政策,最重要的措施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并通过紧急救济法与工程建设法使复兴金融公司的借贷能力增加到33亿美元,职能扩大到有权借贷给各州救济失业的机构和自负盈亏的公共工程,试图以此来挽救银行、铁路、建筑与贷款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但他却坚持“在政府参与下,私人和公共团体合作”,所以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他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是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这两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复元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
1932年11月,他在竞选演说中列举的21项反危机措施也仍然号召地方政府和私人公司与联邦政府共同联合,始终坚持“我们要通过严格减少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直到我们达到预算平衡为止,以使美国政府的信用坚不可摧”。因此,他实行的依然是通货紧缩政策,反对联邦政府大规模救济。结果到1932年底,复兴金融公司只贷出3000万美元的救济款。
胡佛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已不是原来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自由放任政策,对于减轻危机恶果也的确起过一定作用,但是他依然是把自由竞争、自由调节、自由放任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并未摆脱自由放任的旧模式。所以,这些措施如杯水车薪无济干事。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首民谣的理解。
答案提示:它反映了大危机时期美国生产力大倒退、大破坏、经济凋敝、社会萧条、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美国面临崩溃的情况。
注:①安德鲁梅隆是美国20年代三任总统的财政部长。②胡佛总统任期内危机爆发并进一步恶化。③华尔街是纽约股票交易所所在地,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经济大危机以华尔街股票市场狂泻宣告爆发。
[自我测评]
1.经济危机对美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1)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2)工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和倒退。(3)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4)国民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提示:(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2)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材料阅读与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揭示了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答案提示:作者从以下几方面揭示了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联邦政府代表和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助长资本为所欲为。
(2)垄断资本控制国民经济,操纵市场和价格,使市场规则遭破坏,经济正常运行受阻。
(3)贫富悬殊加大,阶级对立日益尖锐。
(4)狂热的股票投机导致股市崩溃,金融体系瓦解,最终掀起大危机。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与程度和历史思辨能力的养成情况。
[评价方法]观察法、谈话法或测验法。
[评价过程]
本课是本专题的开篇,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涉及内容所处的阶段地位,创设情景、设置相关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的互动活动中来。如通过回顾一战,提出“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与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有怎样的关联?”或利用课本中已设置的某些问题如“谈一谈”“想一想”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交互式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参与的面、参与的程度、参与的效果或质量,适时调控活动的进程。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了解美国经济的繁荣、美国经济大危机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现象,发现和思考相互间的必然联系,并揭示二者与国家政策、社会制度的相互关系,理解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根源,思考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如何应对诸多问题,进一步学会和掌握历史思维方法,提高历史思辨能力。
[评价总结]
评价要突出过程评价,结合课外练习或检测等手段,诊断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达成情况,发挥评价的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五)历史问题注释
[垄断资本]
垄断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资本。它在资本和生产集中基础上形成,在帝国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有工业垄断资本、银行垄断资本,以及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混合生长而形成的金融资本。
[自由放任政策]
从1921年哈定上台到柯立芝在任(1923.3—1929.3)和胡佛总统前期,是共和党的十年。哈定上台提出“恢复常态”,即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联邦政府采取的改组机构、调整生产、扩充军备、协调运输等措施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体现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干预,实行—定程度的经济计划化的做法,推出“减少政府干预,增加政府效率”纲领。他的继任者柯立芝提出“美国人的事业就是做生意”,提出美国的基本原则是不干涉大企业经济,“我倾向于减少而不是扩大(联邦)政府对人民的企业活动所施加的约束和控制”。胡佛在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最舒适的程度”,表明要继续奉行前任的政策。总之,20世纪20年代美国历届政府都采取不干预经济、放弃调节生产的计划。所以,这十年又称为“自由放任”的十年。美国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的产物。哈定任命了大批垄断资本家担任政府职位,他的国务卿休斯是美孚石油公司代理人,陆军部长魏克斯曾任波土顿证券交易所经理,财政部长是大财阀梅隆。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梅隆、洛克菲勒、道威斯、摩根等大财阀被视为圣贤。所以,自由放任政策也就充分代表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对垄断的兼并行为不做任何阻止,甚至推波助澜。
[经济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局面。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均达到了创纪录的新水平。191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742亿美元(按1929年美元价格计算),1929年达到1031亿美元,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大约增长了53%,到1929年,美国已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比重的48.5%。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电器、建筑行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带动其他工业以及服务行业迅速增长。此时,美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都大幅度增加,1919年在国外投资70亿美元,1929年达到了172亿美元,1922—1929年间,对外商品输出从39.7亿美元增加到51.6亿美元。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它从战前欠外债30亿美元到战后拥有协约国债务100亿美元,并且掌握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华尔街已成为世界另一个金融中心。同期,美国的竞争对手尚未恢复元气且大量缺少资金。这些都造成了美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其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稳定局面,这也给美国创造了较好的发展环境。其三,国内刺激经济繁荣的因素发挥着作用。如技术革新和机器设备更新刺激生产发展;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机器广泛运用、发明和创造空前活跃,生产合理化运动如泰勒制和福特生产线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用分期付款的方法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此外,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鼓励企业自由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繁荣背后潜伏着危机。首先,垄断的进一步集中和扩大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垄断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1926年统计,占1/10人口的资本家拥有全国财富的9/10,而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了市场的相对狭小。其次,部分工业不景气和农业长期慢性危机使美国经济呈现畸形发展,导致经常性失业大军的存在,也连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第三,分期付款、银行信贷和股票投机活动猖獗都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分期付款目的在于刺激消费,却掩盖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造成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货币和信贷系统面临崩溃。加之,欧洲各国经济先后恢复,美国国外商品和资本市场的绝对优势丧失,也影响了国内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放纵了资本的为所欲为,使市场规则遭到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受阻、市场失灵。具体表现为盲目的生产、无序的竞争、狂热的股票投机、过度的贫富悬殊。各种危机因素不断积累时,政府却对其置若罔闻,任其发展。柯立芝就职时说:“从来没有一个美国的国会开会时曾经看过比今天更可得意的景象了”,许多政治家和学者甚至声称:美国已进入“永久繁荣”阶段。因此,自由放任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股票]
股票是一种面向公众的有价证券,它是股份公司或企业为吸收投资,发给投资人(即股东)的投资凭证,股票本身没有价值,但股东可以凭股票取得股息或红利。股票可分为记名与无记名股票,可作为买卖对象或抵押品,前者须经过一定的手续才能转移其所有权,后者则可以自由转移,证券交易所是买卖股票的市场。
[关税壁垒]
资本主义国家用极高的进口关税以阻止或限制外国商品输入的措施,旨在维持国内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并用以补贴出口,进行倾销,独占国外市场。有时还用作强迫他国在关税和对外贸易方面让步的手段。
■二罗斯福新政■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当选总统的背景,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政”革命的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实干家罗斯福”的学习以及对“新政”革命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问题,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进一步学会使用比较法(如胡佛与罗斯福,自由放任与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讨论法(你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想像法等方法学习探究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辅助教学工具或采用多媒体教学,尽可能地与学生一道在课堂上重现这一阶段的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罗斯福这一历史伟人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学生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力争做—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培养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
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但新政对促进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发展,对稳定美国资本主义秩序,避免美国直接走上法西斯化道路,以及后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其他国家的推广和发展等诸多方面,对美国、对资本主义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包括三个目,分别介绍了罗斯福及其新政的实施、新政的主要措施、作用等内容,展示了遭受经济危机打击最为严重的美国政府,在罗斯福总统的领导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大刀阔斧地进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美国经济从一片萧条中复苏并进入再度繁荣的历史。
[实干家罗斯福]
本目主要展现了实干家罗斯福的风采:
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出生于纽约海德公园小镇的一个百万富翁家庭。西奥多罗斯福是其堂兄,其妻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罗斯福在著名的格罗顿公学毕业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四年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参加律师考试合格后辍学。1910年,当选纽约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助理部长,以卓越的行政管理能力著称。战后,主张加入国际联盟。39岁患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痊愈后,他拄着双拐继续参加政治活动。1928年,当选纽约州州长。当经济危机袭来时,身为纽约州州长的罗斯福在纽约州实行社会救济,并且采用政府举办公共工程的办法增加就业,为人民创造就业机会,赢得人民支持。在1932年4月一次全国广播联播节目中,人们听到他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他又说,“我为你们和我自己在这里表示决心,要为美国人民举办新政”。1933年3月4日,发表“只有恐惧本身才是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的著名就职演说,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那时,50岁的他,宽肩膀、大个子、两腿瘫痪,华发稀疏,嘴边拖着两条长长的皱纹,有着惊人的自信心和记忆力,热心改革。罗斯福上任第二天,就开始推行“新政”,果断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启用“智囊团”和他一道探索并实行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的“新政”试验——即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探索,在—百天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立法活动,同时利用著名的“炉边谈话”,每次都以“我的朋友们”开头,亲切、轻松、及时地把大政方针告诉人民,争取人民的支持。罗斯福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面对危机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就任总统的第一年,就成为最受欢迎的总统;又因在新政中表现出善于审时度势,见机行事,既能迂回前进,又敢于大胆突破的作风,被誉为“狮子”和“狐狸”。
[施行新政]
本目介绍了新政的阶段划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对新政的总体评价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新政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目的是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态,稳定人心,摆脱危机;大量的立法出自“百日新政”期间。
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在取得初步效果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改革意义的一系列金融、工业、农业和劳工政策,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二、新政的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纽约股票与商品市场关闭,天空一片灰色,犹如“战时的围城”。罗斯福上台的第三天,下令全国银行停业,一律休假4天,进行整顿。3月9日,73届国会特别会议在罗斯福的要求下召开,在会议进行的一百天中,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大致包括了新政革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关金融的立法占1/3,而金融的立法中最重要的就是3月9日通过的《紧急银行法》,它宣布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以解救货币饥荒,并成立联邦储备银行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采取一系列措施后,罗斯福就任不到11天,全国3/4的银行重新开业,股票价格上涨15%,金融恐慌基本结束。到4月,存回银行的存款已达10亿美元。不到一年,存款增加10亿一20亿美元。银行信誉的恢复,促进了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保障。
2.恢复工农业生产。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了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鼓励农民压缩产量,限制农业生产。农业方面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减少生产过剩和提高农民的收入:(1)棉花买卖选择方法。种棉人将种植面积减少30%,可以买进等于减产量的棉花,若棉价上涨,这部分买进的棉花可以卖出。(2)政府对暂不耕种的土地给予奖金。(3)订立销售合同法。后来,又对不按计划的耕种和饲养课以重税。1933年,控制全国棉花种植面积73%的100万个棉农,将棉花种植面积减至不到1000万英亩,使未来收成减少440万包左右,政府为此付出1亿多美元的补偿。同时,该法出台后,大量农作物和农产品被销毁,以克服生产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这对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的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很具讽刺意义的是,此间有千百万贫困的美国人在忍饥挨饿受冻,挣扎在贫困线上。
1933年6月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规则,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长工时和最低工资,该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的监督之下,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减少盲目生产,达到恢复工业生产的目的。国家干预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以避免盲目竞争,缓和阶级矛盾。1935年,工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取消。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到1935年底,共拨款30亿美元,帮助各州进行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同时,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罗斯福刚就职就通过国会制定法令,授权总统雇用青年人从事造林、防洪和其他市政工程建设,每人月工资30美元,其中22元寄往家中,由陆军部提供粮食、服装等。第一年就有30万人参加。1933年4月开始工作的民间资源保护队,到1942年结束时,共吸收了275万名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了数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全国工业复兴总署成立后,又设市政工程总署,拨款33亿美元发展公共工程。1935年,又成立工程计划署,统一计划,耗资约105亿美元,建了12.2万幢公用房屋、103万千米新路、7.7万座桥梁、285个新机场、3万多千米下水道和公园、游戏场、水库、医院、校舍、运动场等公共工程。这项工作,在1938年为380万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约占失业人数的1/3。为了治理水患频繁的田纳西河,提供就业机会,在1933年开始的著名的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中,政府修建了16条水坝和众多的发电厂。这一系列工程保护了农业,提供了大量电力和众多的就业机会,使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由贫瘠、落后的地区变成富庶的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众多庞大的公共工程建设一直延续到美国加入二战,对缓解失业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胜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典范。
4.保护劳工权利。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根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其中劳资代表各占一半;1938年又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长工时,禁止雇佣16岁以下的童工。这些法案的出台,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断然作出的一项改革。
5.建立社会保障。1935年《社会保险法》通过,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到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和对妇女儿童、病残者的救济制度逐步形成。它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美国早日摆脱危机。
本目的最后一段,从四个方面对新政作了一个简要性的评价:1.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局部调整并改变了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进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改善了中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矛盾,恢复了美国人对国家制度的信心。3.为美国找到了一条通过国家直接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延长了美国资本主义的生命。4.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政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渡过难关]
本目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在“新政”下,美国渡过经济危机的难关,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并最终进入繁荣发展阶段的大体情况:
1933年至1936年间,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元气,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1935年至1939年二战爆发前,美国人均收入水平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1937—1938年的经济衰退,1939年美国经济重新回升;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彻底摆脱危机。到二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在这个基础上,美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干家罗斯福、“新政”革命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难点:对“新政”革命的评价。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1.这段演说词展现了罗斯福总统怎样的人格风采?
答案提示:展现了罗斯福总统敢于直面困难(大危机),坦率、果敢、信念坚定、无所畏惧、勇于战胜自我的优秀领导人的人格风采。
2.新政对恢复经济的效果究竟有哪些?
答案提示:罗斯福新政使经济危机得到缓和,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通过国家整顿,完善管理银行、信贷和货币的制度,限制了金融资本的某些极端行为,克服了金融危机;刺激了工农业的复兴;联邦政府举办救济事业和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制定与实施联邦劳工立法,允许适当提高劳工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缓和了社会矛盾;国家组织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变革,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议一议]
1.罗斯福的“试验”是指什么?
答案提示:是指罗斯福总统为了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挽救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新政“新”在哪里?
答案提示: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与以前的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相比,“新”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即确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认为即使出现危机,“自由放任”政策也一定能使国家安然渡过),而运用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加强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自我测评]
1.你认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从实质上看,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推动了生产力的恢复,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但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从现实影响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罗斯福新政,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已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了。
2.新政有哪些内容?
答案提示:略。(参见前述有关内容)
[材料阅读与思考]
从这段演说词中,你看到了什么?
答案提示:第一,美国社会当时存在的—系列社会问题:(1)美国的社会矛盾再一次尖锐,民主政治再一次受到考验。(2)数千万美国公民生活在困苦之中,家庭灾难笼罩着他们。(3)数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4)失业严重、购买力低下。(5)广大人民营养不良等。
第二,看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优秀的政治品质:(1)敏锐的观察力。(2)高超的演讲艺术。(3)敢于直面社会问题。(4)主张实行社会救济等。
第三,看到了“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激活程度、学习潜能的发挥等相关情况。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要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和同学之间互动及协作。
[评价方法]观察法、设问法、互评法、测验法等。
[评价过程]
设计观察表格来记录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度的变化、学习思维的激活、学习能力的发挥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科学设问(应特别注意分层次)和学习讨论,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如探究问题、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评价他人他事的方式方法等,进行观察,及时提取有效信息记入表格,作为整体评价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有效依据之一。
可设计适当的练习题,如试评罗斯福、试评罗斯福新政,或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等,以检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情况。
[评价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些便于学生参与、能引起学生共鸣(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的问题,充分注意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方法很多,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可采取其他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五)历史问题注释
[“新政”(NewDeal)]
1932年6月底,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提出这一说法。有人认为这是把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公道政治”(SquareDeal)和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新自由”(NewFreedom)这两个口号巧妙地结合起来。也有人认为是借用了当年社会学家斯图尔特蔡斯出版的新著《新政》之名。
[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节录)]
值此我就职之际,同胞们肯定期望我以我国当前情势所要求的坦率和果断来发表演说。现在确实尤其有必要坦白而果敢地谈一谈真情实况,全部的真实情况。我们没有必要去躲闪,不去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情况。我们的国家过去经得起考验,今后还会经得起考验,复兴起来,繁荣下去。因此,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惟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转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在我们国家生活中每一个黑暗的时刻,直言不讳、坚强有力的领导都曾经得到人民的谅解和支持,从而保证了胜利。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再一次对领导表示支持。
……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
……
最后,在恢复阶段中,我们需要避免旧秩序弊端重新出现的两项保证:必须严格监督一切银行储蓄、信贷和投资,以制止利用他的存款进行投机的活动;必须提供充分而有偿付能力的货币。
……
我们对基本民主的未来并未失去信念。合众国的人民并未气馁。在困难中,他们作为选民提出的要求是直接而有力的行动。他们要求的是有领导的纪律和方向。他们已经选择我来作为实现他们愿望的工具。我也是以这样的精神来担当的。
[罗斯福新政期间对财政金融的整顿]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首先是从股市崩溃造成金融业危机开始的。在危机期间,银行金融业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许多银行破产,人们存在银行的钱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更多的人觉得钱存在银行不保险,纷纷到银行挤兑,反过来又使得更多的银行倒闭。罗斯福上台时,全国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倒闭或停业,整个金融系统陷于瘫痪。所以,新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整顿财政金融。3月6日,为了防止储户进一步挤兑,造成更多的银行倒闭,政府下令全国银行“休假”4天。9日,国会又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授权财政部检查银行资产负债状况;同时,为了支持大银行开业,发行30亿美元的新钞,并淘汰了失去偿付能力的小银行。3月12日,罗斯福总统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向美国人民保证,他们把钱存在银行是保险的,以稳定储户的情绪。鉴于许多银行曾经利用存款进行股票等证券投机活动,在股市中损失惨重的教训,6月,罗斯福总统通过法令,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以阻止一般银行利用存款进行证券投机活动。同时,建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对5000美元以下的小额存款,由政府保证其安全。1935年,政府颁布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金的州银行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实行存款保险。于是人民对银行的信用逐渐得到恢复,银行制度得到稳定。在此期间,政府还下令居民和私人银行把黄金全部交售给联邦储备银行,银行停止兑换黄金,禁止黄金出口,实际上取消了金本位,并宣布美元贬值40.9%,以刺激生产和对外贸易。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作用]
我们对新政的历史作用的评价也曾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对其进步意义评价甚少。近年来的研究则从经济、政治、外交等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揭示其进步意义,概括各家之言,大体如下:
1.经济危机得到缓和,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通过国家整顿,完善管理银行、信贷和货币的制度,克服了金融危机,限制了金融资本的某些极端行为;刺激了工农业的复兴;联邦政府举办救济事业和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制定与实施联邦劳工法,允许适当提高劳工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国家组织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变革。这些措施使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二战以后,美国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了。
2.罗斯福新政扩大了总统权力,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持这种观点的有戴志先、吴于廑、齐世荣。罗斯福在与最高法院的斗争中取得的实质性的胜利,开创了扩大总统权力的先河。邓蜀生在其文章中也论述道:“罗斯福与最高法院的斗争,不仅限于新政是否能贯彻,而且还涉及到行政权与司法权范围的斗争。”新政期间,在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上,甚至出现这种论调:“一个总统不能僭夺国会权力,但是他可以向国会借用部分权力,如果他能说服国会借给他的话。”“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并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巩固的基础。”
3.罗斯福新政引起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推行“睦邻政策”,改善同拉美地区的关系;推行亲善政策,实现美苏关系正常化;改变“中立政策”支持各国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4.新政具有世界影响。“新政的众多立法非常强调联邦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所效法……为资本主义在反经济危机时提供了一条非法西斯式的“福利国家”的道路,是民主制发展的一个典范。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0年代美国的繁荣之下掩盖着深重的危机,政府实行自由放任主义,社会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危机很快席卷各行业并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极大地破坏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物质财富,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并导致了政治危机。胡佛政府仍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导致危机进一步恶化。
1932年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就职后推行"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实质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工农业、劳工权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新政使美国经济渡过了难关,也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新政的深远意义在于使美国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并对战后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二战期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战后历任政府对经济政策不断加以调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1133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93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