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伊文思的惊人发现,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第2课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

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良好的修养

长期接受一流的教育;

从小对历史与考古有兴趣并进行研究;

喜好“行万里路”

良好的个人修养与学识是伊文思取得“惊人发现”的前提与基础

良好的个人修养与个人事业发展、服务与贡献社会的关系

讲授法

问题探究

在学生时代就要重视良好的个人修养与学识的养成

发现古文明

通过印章发现古老文明线索;

搜集并研究印章,认定卡弗拉大土墩为克诺索斯城的遗址所在地

深厚的专业功底、严谨和不懈的工作态度与“惊人发现”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式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严谨、不懈的工作态度、业有专攻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幸运的发掘

1900年开始发掘克诺索斯遗址,并挖掘出大量文物;

伊文思断定克诺索斯宫殿遗址为“迷宫”所在地并向世界宣布

伊文思“惊人发现”的内涵:这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古代文明──米诺斯文明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敬畏先人:先人凭借智慧与艰辛的劳动创造出了辉煌的青铜文明

丰硕的成果

“重现”克里特文明,指出它是爱琴文明的开端;就米诺斯文明提出若干基本观点;

其研究成果集中于《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四卷本中

米诺斯王宫出土文物的特征与伊文思对米诺斯文明研究的主要结论之间的关系

用当地出土的一些文物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有根据的解释或推测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文明的先驱是爱琴文明,而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则是爱琴文明的源头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伊文思能取得“惊人发现”的主要原因及其所发现的成果。

难点

米诺斯文明及其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以“伊文思的惊人发现”为主题,从“良好的修养”“发现古文明”“幸运的发掘”和“丰硕的成果”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伊文思取得“惊人发现”的原因及其过程,并在这一过程向学生介绍了米诺斯宫殿遗址与米诺斯文明。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具备的良好修养和对历史学与考古挖掘的强烈兴趣,为伊文思以后的考古重大发现奠定了基础。而对迈锡尼遗址和地中海东部遗址出土的印章严谨、不懈的研究,使伊文思找到了克诺索斯城和米诺斯宫殿的线索。通过对米诺斯宫殿的挖掘和研究,伊文思最终有了“惊人发现”:找到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古代文明──米诺斯文明,并证明了米诺斯文明是古希腊历史和爱琴文明的源头。

本课引言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按时序介绍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两个考古重大发现。第一个是德国人谢里曼对迈锡尼的考古挖掘。这次挖掘的重要成果是发现了迈锡尼文化。迈锡尼文化被证明是希腊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第二个是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对传说中的“迷宫”的考古挖掘。这次挖掘证明克里特文明是希腊和欧洲文明的源头。第二部分“探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伊文思是如何发现米诺斯宫殿的”等两个小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学习重心。第三部分“重要概念”列举了一个人名“伊文思”和一个地名“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这是本课的两个关键词,要准确掌握。建议教师对谢里曼的考古挖掘进行适当补充,使学生对伊文思考古挖掘的历史背景有更深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伊文思是怎样的一个人”“伊文思是如何发现米诺斯宫殿的”和“伊文思考古挖掘的主要成果有哪些”三个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良好的修养”

教材以时间为历史坐标,扼要介绍了孩童时期和青年时代的伊文思,突出从小就具有的良好修养为伊文思日后在考古上的“惊人发现”奠定了基础。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伊文思能具有良好修养的原因:客观上,伊文思生活在富裕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中、接受了一流的教育和父亲的鼓励培养;主观上,伊文思自小就进行古币研究和考古发掘等活动、在名校认真求学、进行考察性质的旅行、开展学术研究并进行著述,这一切使伊文思逐步地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和较深厚的专业功底。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以伊文斯具有“良好的修养”展开的,因此主要应理解伊文斯具有哪些“良好的修养”和“良好的修养”是怎样养成的这两个问题。建议教师设计一个问题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讨论。此外,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可以按“孩童时代”“青年时代”和“担任馆长后”三个时段适当补充伊文思的有关材料。

(1)孩童时代的伊文思。这一部分教学意在帮助学生加深了解伊文思的家学渊源。

1851年,伊文思出生于英国哈特福德郡的一个村庄。家庭给了孩童时代的伊文思深刻的影响。他的祖父亚瑟·本诺尼·伊文思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曾经是古典学和历史学教授,他的父亲约翰·伊文思虽是富裕的造纸商,但在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古文物和古钱币知识,是英国史前考古学奠基人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文化进化论的鼻祖奥古斯都·兰·福克斯等英国学术界大师经常在伊文思家探讨学术问题。少年伊文思在这种环境下,既培养了对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兴趣,又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基础。伊文思从小就痴迷于克里特古老的传说,希望有朝一日能揭开这个迷人的传说。

(2)青年时代的伊文思。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应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主观努力。

青年时代的伊文思继续沿着少年时代的希望努力。1868年从哈罗公学毕业后,伊文思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871年伊文思前往硝烟未尽的巴黎游览。在这次旅游中,一本旅游书激起了他对土耳其人的兴趣,于是他又继续前往东南欧考察。1873年伊文思前往北欧考察,并在途中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考古发掘。1875年他为撰写一部历史著作前往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求学。毕业后,他又到东欧旅行、访问,并写成了两本有关巴尔干的著作,由此成为巴尔干问题专家。以后伊文思曾任《曼彻斯特卫报》驻巴尔干通讯员,为英国发回了大量关于巴尔干的报道。一次,为了赶上和历史学家谢里曼见面,伊文思先是黑夜中骑马7小时,又雇船渡过伯克河,再赶走一整天,终于在午夜时分赶上弗里曼。正是在这次会谈后,伊文思和谢里曼的大女儿马格利特── 一位通晓多国语言、具有丰富历史修养的小姐互相吸引、陷入爱河。以后,马格利特成为了伊文思的妻子和得力助手。如果说孩童时代的伊文思更多地是得益于优越的客观环境,那么青年时代的伊文思更多地是开始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

(3)担任馆长后的伊文思。这一部分教学意在让学生注意伊文思的专业功底与努力方向。

1884年伊文思担任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馆长。当时阿西莫林博物馆的收藏很杂,而且藏品逐年减少、占地逐年缩小,馆长也是一个闲职。但在这以后的25年中,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用旺盛的精力和远见卓识把阿西莫林博物馆变成了一座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在这同时,他继续自己少年时代的希望,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学习,经常进行考察访问,对考古发掘也越来越有兴趣。

第二目“发现古文明”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伊文思追踪古老文明的线索展开。1883年的希腊之旅是伊文思考古重大发现的一个新起点。正是通过这次考察,他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 一些带有特殊雕刻的印章。追踪古印章的线索一直到克里特岛,伊文思先是“认定”克里特埋藏着一个未知文明的遗址,然后是“深信”这里埋藏着考古学上的秘密,最终“取得”卡弗拉大土墩所有权。建议教师利用上一节《位于克里特岛中部北岸的克诺索斯城》一图,使学生更易理解伊文思追踪和推断的正确性。

这一部分教学应当围绕“发现古文明”(实际上是发现了古文明的线索)展开。主要应理解“伊文思发现了什么”和“伊文思为什么能发现”这两个问题。建议教师给学生呈现如下问题链:①伊文思发现了什么?他的发现经过是怎样的?②发现线索的为什么是远在大陆、偶然看到古印章的伊文思,而不是长期佩带古印章的当地农人?③“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是否真的是事出偶然?为什么?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按“发现线索”和“追踪线索”两个层面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包括适时插入一些古印章或古印石的图片。

(1)发现线索。

1883年,伊文思夫妇到希腊旅游,考察访问了著名的迈锡尼和其他的史前遗址。在这期间,伊文思夫妇还专程拜访了小亚细亚特洛伊遗址和希腊迈锡尼遗址的发现者──谢里曼。在谢里曼收藏的众多迈锡尼出土文物中,伊文思发现了许多环状或块状雕石制成的印章。这些印章上的一些雕刻具有海中生物的形状,如同小小的章鱼。一般人往往只停留于对这些出土文物历史悠久的感慨,但伊文思敏锐地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某个未知的海洋文明的特征。由此伊文思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

(2)追踪线索

在希腊之行后的10年中,伊文思开始注意收集古印章。在地中海东部的遗址中,他收集到大量类似的印章。1893年,伊文思在雅典的文物摊上又发现了类似的古印章。据文物贩子介绍,它们来自克里特岛,当地人称为“奶石”,据说有催奶的魔力,因而常被妇女们所佩带。伊文思决定亲自去克里特岛进行考察。调查中伊文思还获悉,离克里特岛北岸不远,有一个叫卡弗拉的大土墩不久前出土过一些巨大的储物罐。经过研究和分析,伊文思认定,这个方圆几英亩的大土墩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米诺斯王的住地──克诺索斯城的遗址所在地。他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就要实现自己孩童时代的希望。

1894年,伊文思第一次踏上克里特岛,他吃惊地发现,商店里摆着各种古印石,有些雕刻印石甚至成为当地农人脖子上的装饰品。如此丰富的古印章证明了这里就是一个未知古代文明埋藏地。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准备买下卡弗拉大土墩。从1894年至1899年,经过6年艰苦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伊文思最终取得了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上述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发现似乎是偶然的,但这种“偶然”中体现着必然,那就是伊文思的修养、努力和希望,使他必然会考察希腊古文化遗址、必然拜访他的先驱谢里曼、最终必然能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独具慧眼发现线索。

第三目“幸运的发掘”

教材先是扼要介绍了伊文思在克里特岛挖掘的前期经过,然后重点介绍了克诺索斯“宫殿群”和其他一些重要出土文物。建议教师抓住“幸运”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学习一部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为什么说这次考古发掘是幸运的发掘”“伊文思为什么能有幸运的发掘”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理解“幸运”的内涵。至于时间线索,可抓住“前五天”和“前三个月”这两个要点。

(1)初步发掘

1900年3月23日上午11时,伊文思正式开始他在克里特岛的伟大考古发掘。由于遗址文化层距离地表很近,在前五天中出土文物就堆积如山,有雕刻石印、花瓶、陶罐和泥板等。和一般的考古发掘费时、费力又难以取得成果相比,这次发掘真是一次“幸运的发掘”。在发掘以前,在伊文思的头脑中,克诺索斯废墟下掩埋的史前文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明,它只不过是20年前谢里曼所揭示的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在爱琴海上的延伸。但通过对这么多的出土文物初步的研究,伊文思开始认识到,米诺斯文明不仅比迈锡尼文明更古老,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文明。

(2)克诺索斯宫殿及主要文物

经过3个月的挖掘,伊文思发现,这些遗址并非孤立的建筑物,而是一个庞大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于是他继续扩大发掘范围。后来,考古学家把这些建筑物称为“宫殿群”。

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整体为多层平顶式建筑。建筑围绕着一个长约60米,宽约30米的长方形中央大庭院,四周由住房、庭院、通道、楼梯、地窖和阳台构成,总共有1500多个房间,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因为地势西高东低,所以庭院以西的建筑为二三层的楼房,庭院以东为三四层的楼房。从东麓远望,但见层楼高耸,门窗廊道参差罗列,蔚为壮观。因为建筑物处于不同的水平上,阶梯和楼道必不可少。房间的通风和采光利用天井解决。众多的楼道和天井使建筑物的空间与受光生出无穷变化。整个宫殿由于楼层密接,厅堂错落,廊道迂回,人们在其中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伊文思断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所在地,并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重大发现。

不久,伊文思又发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出土文物。这当中包括他认为克诺索斯遗址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单件手工制品── 一张由象牙、水晶、金、银和铅质蓝玻璃刻制而成的赌桌、绘有庄严的宗教礼仪和民间生活场景的众多壁画等。这一切使考古学家们意识到,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遗址,而是一个未知的古代文明。

上述教学主要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这次考古发掘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幸运的发掘”!建议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利用上一节中的“从空中俯视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及周围环境”图和本节中的“有嵌饰的赌桌”图及说明、“克诺索斯宫殿的修复现场”图,再适当补充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出土的其他重要文物,并作简单介绍,加深学生对这次考古成果的印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伊文思为什么是如此的幸运”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米诺斯文明的高度繁荣、且遗址未遭大的破坏这一客观因素和伊文思个人的良好修养、认真执着这一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分析,使学生能有更深的理解。

第四目“丰硕的成果”

教材主要通过伊文思长期精心研究、出版的《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书,来说明伊文思这次考古发现带来的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丰硕成果,也说明了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地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丰硕的成果”展开的,重点(也是难点)当然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这次考古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而理解这些成果的价值,但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成果是伊文思穷尽半辈子生命、几乎耗尽其智慧与心血的研究结晶,以此理解“惊人发现”背后的“惊人努力”!

建议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项任务:①伊文思的考古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什么专著中?在这一专著中他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②帮助老师完成《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由教师提供不完整的年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两个任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按以下两个层次适当补充有关文字与图片材料并作必要阐述。

(1)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

在初步发掘获得重大发现后,伊文思在克里特岛继续挖掘,力图揭示米诺斯文明完整和真实的面貌。从1900年到1931年,从知天命的壮年到耋耄的衰年,他几乎一直在这个岛上进行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在继续挖掘的同时,伊文思也力图“重现”米诺斯宫殿,那就是修复克诺索斯宫殿群。

(2)出版《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从1902年起,伊文思在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的同时,开始研究这一文明,并先后出版了专著──《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卷直到1921年才正式出版,后三卷分别在1928年、1930年和1935年出版。全书共3000多页,3400多幅插图,史料丰富、字句优美,凝聚了伊文思大量的心血。书中的内容和一些基本观点极大地补充了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不足,成为后人研究米诺斯文明的基础。

关于米诺斯文明的年代和地位,伊文思认为米诺斯文明(或克里特文明)远早于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应开端于克里特文明。其依据是,克里特岛上考古发掘的大量实物资料证实了克里特于公元前3000年便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早于迈锡尼文明。

关于米诺斯政权在地中海的地位,伊文思认为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其主要依据是,在出土的墙壁、柱子和印章上发现了象征着海上霸权的三叉戟。同时,在克里特岛海岸没有发现大量的城防遗址,这从反面说明了当时米诺斯政权确实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只有它有能力进攻别的政权,其他政权没有力量进攻它。此外,岛上还出土了一些能够说明克诺索斯君主与周围海洋间密切联系的证据。

关于“迷宫”的功能,伊文思认为其主要是宫殿。由于地震等自然原因或其他人为原因,克诺索斯的宫殿多次被毁,但这些宫殿在被毁后又会得到重建,新建筑物往往依附于旧建筑物上,造成了“迷宫”的出现。很多出土文物证明,宫殿往往就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关于“王权”的性质,伊文思用“祭司王”来解释。也就是说,米诺斯不仅是国王,也是大祭司,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祭司王”。从理论上说,远古时代的君主普遍具有神性。伊文思也推断,“米诺斯”不是某个国王个人的名号,而是青铜时代克里特诸王共享的神性称号,类似于古埃及的“法老”。从出土文物看,宫殿遗址中出现的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塑像和壁画是有力的证据。如伊文思把“百合王子”浮雕中的王子即视为“祭司王”,由于王子距离走廊尽头还有三四米,伊文思猜想他前面应该还有位女神,他自己则是祭祀队伍的引领者。

关于米诺斯民族的特征,伊文思认为这是一个热爱自然、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发掘出来的大量艺术品也显示出这些特点。例如克里特绘画最钟爱的题材是动植物,尤其是海洋生物。雕塑品《收获者之杯》表现了劳动者所洋溢的欢乐情绪。

在学完本目之后,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讨论并回答“为什么《泰晤士报》认为,克诺索斯的发掘在重要性上若不能说是超过,也至少不逊色于谢里曼的发现”,以对本课第三、四目进行小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良好的修养”一目的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伊文思的理解,教师可以先对伊文思进行扼要的总体介绍。然后通过投影提供问题链:①伊文思“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②这些“良好的修养”是怎样形成的?③这些“良好的修养”对他以后的“惊人发现”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请学生结合问题链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别介绍伊文思孩童时代、青年时代和担任馆长后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问:19世纪70年代的哪一次考古发掘肯定对伊文思的兴趣起了更大的促进作用?以此又联系谢里曼的考古重大发现,加强学生对当时历史大背景的认识。对问题链,可引导学生从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工作的热情等角度开展讨论,也可以从客观与主观条件这两个角度展开讨论。

关于“发现古文明”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先介绍1883年伊文思希腊之旅的情况,着重讲述伊文思拜会谢里曼时对古印章产生浓厚兴趣的细节。再请同学带着问题链阅读教材并思考与讨论。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阅读教材“工作中的伊文思”和的内容,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深化对问题链所呈现的问题的认识,使学生对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并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关于“幸运的发掘”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先介绍伊文思初期挖掘的情况,并出示相关的图片资料。然后对照图片,重点介绍克诺索斯宫殿和有嵌饰的赌桌。教学时可追问以下两个问题:①为什么伊文思断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所在地?②为什么伊文思会认为这张赌桌是遗址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单件手工制品?最后,教师以“为什么说这是一次幸运的发掘”这一问题为中心进行小结。

关于“丰硕的成果”一目的教学。教师在扼要介绍伊文思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的成果以及《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书后,请同学阅读教材并指出,伊文思对考古学和历史学主要的贡献有哪些?结合学生回答的内容,教师可以总结或归纳为伊文思的几个主要观点。然后针对以上观点,教师利用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或用提问的方法或用说明的方法加以解释。最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讨论并回答资料所提出的问题,以对本课第三、四目进行小结。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发现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对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第一目“良好的修养”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时,可利用计算机或幻灯片打出问题链,然后让各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小结。①伊文思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善于培养自己的考古兴趣;努力打好自己的文化知识;在考古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认真而执着地进行工作。②这些良好的修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伊文思自己个人的努力。③正是有了良好的修养,有发现古文明的强烈愿望、有扎实的考古和历史知识、有超强的考古发掘能力、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伊文思才能敏锐地发现线索、追踪到线索、直至认定克诺索斯遗址所在地和发现米诺斯文明。

案例二 在讨论、分析“1883年伊文思发现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是否偶然”这一问题时,请“偶然派”和“必然派”的同学分别发表看法,然后由教师进行小结:从发现线索的具体时间和场合来看,的确具有偶然性,但从当时考古学发展的大背景和伊文思个人所具备的条件看,由伊文思发现这个古老文明的线索又是必然的。伊文思个人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必然”中起了重要作用。

案例三 在介绍米诺斯宫殿时,可以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打出“双斧大厅”和王后寝宫的图片,作如下补充:“双斧大厅”是举行祭祀的场所,分内外两室,以折叠门扇间之,冬可以保暖,夏可以通风。王后寝宫装饰着海豚戏水的壁画,其相连小间内有浴室和冲水厕所,这种卫生设备在整个古代世界仅见于克里特,直到近代为止,还没有人能在取水和排水系统上超过他们。

案例四 在新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提供不完整的《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让学生根据教材补充完整,并以此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明确:伊文思的“惊人发现”背后是他所作出的惊人努力,他几乎就是为克里特文明而降生、而度过一生的。

附:《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

1851年出生于英国

1868年(18岁)进入牛津大学

1883年(33岁)游历希腊,开始收集古印章

1884年(34岁)──1909年(59岁)担任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馆长

1894年(44岁)第一次登上克里特岛,实地考察米诺斯文明

1900年(50岁)──1931年(81岁)发掘克诺索斯遗址,并进行研究

1902年(52岁)开始撰写《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1921年(71岁)《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一卷出版

1935年(85岁)《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四卷出版

1941年(91岁)逝世四、问题解答

伊文思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对你有何启发?

解题关键:伊文思仔细地观看这些石雕,看出了常人未曾注意到的细节;伊文思强烈地感觉到,这些特征是某个未知文化,并且具有海洋特征、与迈锡尼人关系密切。

思路引领:工作态度和方式;启发。

答案提示:在学习和工作态度上要严谨、认真、执着;在学习和工作方式上要善于从小处、细处着手,善于进行分析、联系和比较。

本课测评

1.伊文思探秘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解题关键:良好的修养。

思路引领:主观条件;客观条件。

答案提示:从主观上看,首先,伊文思从小就对克里特的传说有浓厚的兴趣,工作以后继续努力寻找克里特文明的线索;其次,伊文思具有历史学和考古学等方面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杰出的能力;再次,伊文思严谨、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从客观上看,首先是当时谢里曼考古大发现对伊文思的影响;其次是希腊之行中谢里曼给伊文思参观了众多的文物,尤其是古印章;再次是当时英国的国际地位和伊文思的个人地位的影响。

2.列举米诺斯宫殿的考古发现和伊文思的研究成果。

解题关键:出土的遗址和文物;《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思路引领:出土的遗址和文物;伊文思对于米诺斯文明的主要观点。

答案提示:米诺斯宫殿的考古发现主要有:克诺索斯宫殿遗址(伊文思认为即传说中的“迷宫”所在地);镶嵌式的赌桌;大量的壁画、浮雕、雕刻印石、花瓶、陶罐、泥板等等(包括“百合王子”浮雕)。伊文思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中,包括:把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大体与埃及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相当,因而是爱琴文明的开端;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迷宫”的功能是宫殿;“王权”的性质是“祭司王”;米诺斯人是一个热爱自然、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

相关推荐

第三单元第2课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单元第2课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单元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第2课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良好的修养

长期接受一流的教育;

从小对历史与考古有兴趣并进行研究;

喜好“行万里路”

良好的个人修养与学识是伊文思取得“惊人发现”的前提与基础

良好的个人修养与个人事业发展、服务与贡献社会的关系

讲授法

问题探究

在学生时代就要重视良好的个人修养与学识的养成

发现古文明

通过印章发现古老文明线索;

搜集并研究印章,认定卡弗拉大土墩为克诺索斯城的遗址所在地

深厚的专业功底、严谨和不懈的工作态度与“惊人发现”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式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严谨、不懈的工作态度、业有专攻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幸运的发掘

1900年开始发掘克诺索斯遗址,并挖掘出大量文物;

伊文思断定克诺索斯宫殿遗址为“迷宫”所在地并向世界宣布

伊文思“惊人发现”的内涵:这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古代文明──米诺斯文明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敬畏先人:先人凭借智慧与艰辛的劳动创造出了辉煌的青铜文明

丰硕的成果

“重现”克里特文明,指出它是爱琴文明的开端;就米诺斯文明提出若干基本观点;

其研究成果集中于《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四卷本中

米诺斯王宫出土文物的特征与伊文思对米诺斯文明研究的主要结论之间的关系

用当地出土的一些文物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有根据的解释或推测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文明的先驱是爱琴文明,而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则是爱琴文明的源头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伊文思能取得“惊人发现”的主要原因及其所发现的成果。

难点米诺斯文明及其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以“伊文思的惊人发现”为主题,从“良好的修养”“发现古文明”“幸运的发掘”和“丰硕的成果”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伊文思取得“惊人发现”的原因及其过程,并在这一过程向学生介绍了米诺斯宫殿遗址与米诺斯文明。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具备的良好修养和对历史学与考古挖掘的强烈兴趣,为伊文思以后的考古重大发现奠定了基础。而对迈锡尼遗址和地中海东部遗址出土的印章严谨、不懈的研究,使伊文思找到了克诺索斯城和米诺斯宫殿的线索。通过对米诺斯宫殿的挖掘和研究,伊文思最终有了“惊人发现”:找到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古代文明──米诺斯文明,并证明了米诺斯文明是古希腊历史和爱琴文明的源头。

本课引言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按时序介绍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两个考古重大发现。第一个是德国人谢里曼对迈锡尼的考古挖掘。这次挖掘的重要成果是发现了迈锡尼文化。迈锡尼文化被证明是希腊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第二个是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对传说中的“迷宫”的考古挖掘。这次挖掘证明克里特文明是希腊和欧洲文明的源头。第二部分“探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伊文思是如何发现米诺斯宫殿的”等两个小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学习重心。第三部分“重要概念”列举了一个人名“伊文思”和一个地名“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这是本课的两个关键词,要准确掌握。建议教师对谢里曼的考古挖掘进行适当补充,使学生对伊文思考古挖掘的历史背景有更深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伊文思是怎样的一个人”“伊文思是如何发现米诺斯宫殿的”和“伊文思考古挖掘的主要成果有哪些”三个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良好的修养”

教材以时间为历史坐标,扼要介绍了孩童时期和青年时代的伊文思,突出从小就具有的良好修养为伊文思日后在考古上的“惊人发现”奠定了基础。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伊文思能具有良好修养的原因:客观上,伊文思生活在富裕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中、接受了一流的教育和父亲的鼓励培养;主观上,伊文思自小就进行古币研究和考古发掘等活动、在名校认真求学、进行考察性质的旅行、开展学术研究并进行著述,这一切使伊文思逐步地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和较深厚的专业功底。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以伊文斯具有“良好的修养”展开的,因此主要应理解伊文斯具有哪些“良好的修养”和“良好的修养”是怎样养成的这两个问题。建议教师设计一个问题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讨论。此外,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可以按“孩童时代”“青年时代”和“担任馆长后”三个时段适当补充伊文思的有关材料。

(1)孩童时代的伊文思。这一部分教学意在帮助学生加深了解伊文思的家学渊源。

1851年,伊文思出生于英国哈特福德郡的一个村庄。家庭给了孩童时代的伊文思深刻的影响。他的祖父亚瑟·本诺尼·伊文思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曾经是古典学和历史学教授,他的父亲约翰·伊文思虽是富裕的造纸商,但在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古文物和古钱币知识,是英国史前考古学奠基人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文化进化论的鼻祖奥古斯都·兰·福克斯等英国学术界大师经常在伊文思家探讨学术问题。少年伊文思在这种环境下,既培养了对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兴趣,又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基础。伊文思从小就痴迷于克里特古老的传说,希望有朝一日能揭开这个迷人的传说。

(2)青年时代的伊文思。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应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主观努力。

青年时代的伊文思继续沿着少年时代的希望努力。1868年从哈罗公学毕业后,伊文思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871年伊文思前往硝烟未尽的巴黎游览。在这次旅游中,一本旅游书激起了他对土耳其人的兴趣,于是他又继续前往东南欧考察。1873年伊文思前往北欧考察,并在途中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考古发掘。1875年他为撰写一部历史著作前往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求学。毕业后,他又到东欧旅行、访问,并写成了两本有关巴尔干的著作,由此成为巴尔干问题专家。以后伊文思曾任《曼彻斯特卫报》驻巴尔干通讯员,为英国发回了大量关于巴尔干的报道。一次,为了赶上和历史学家谢里曼见面,伊文思先是黑夜中骑马7小时,又雇船渡过伯克河,再赶走一整天,终于在午夜时分赶上弗里曼。正是在这次会谈后,伊文思和谢里曼的大女儿马格利特── 一位通晓多国语言、具有丰富历史修养的小姐互相吸引、陷入爱河。以后,马格利特成为了伊文思的妻子和得力助手。如果说孩童时代的伊文思更多地是得益于优越的客观环境,那么青年时代的伊文思更多地是开始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

(3)担任馆长后的伊文思。这一部分教学意在让学生注意伊文思的专业功底与努力方向。

1884年伊文思担任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馆长。当时阿西莫林博物馆的收藏很杂,而且藏品逐年减少、占地逐年缩小,馆长也是一个闲职。但在这以后的25年中,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用旺盛的精力和远见卓识把阿西莫林博物馆变成了一座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在这同时,他继续自己少年时代的希望,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学习,经常进行考察访问,对考古发掘也越来越有兴趣。

第二目“发现古文明”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伊文思追踪古老文明的线索展开。1883年的希腊之旅是伊文思考古重大发现的一个新起点。正是通过这次考察,他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 一些带有特殊雕刻的印章。追踪古印章的线索一直到克里特岛,伊文思先是“认定”克里特埋藏着一个未知文明的遗址,然后是“深信”这里埋藏着考古学上的秘密,最终“取得”卡弗拉大土墩所有权。建议教师利用上一节《位于克里特岛中部北岸的克诺索斯城》一图,使学生更易理解伊文思追踪和推断的正确性。

这一部分教学应当围绕“发现古文明”(实际上是发现了古文明的线索)展开。主要应理解“伊文思发现了什么”和“伊文思为什么能发现”这两个问题。建议教师给学生呈现如下问题链:①伊文思发现了什么?他的发现经过是怎样的?②发现线索的为什么是远在大陆、偶然看到古印章的伊文思,而不是长期佩带古印章的当地农人?③“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是否真的是事出偶然?为什么?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按“发现线索”和“追踪线索”两个层面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包括适时插入一些古印章或古印石的图片。

(1)发现线索。

1883年,伊文思夫妇到希腊旅游,考察访问了著名的迈锡尼和其他的史前遗址。在这期间,伊文思夫妇还专程拜访了小亚细亚特洛伊遗址和希腊迈锡尼遗址的发现者──谢里曼。在谢里曼收藏的众多迈锡尼出土文物中,伊文思发现了许多环状或块状雕石制成的印章。这些印章上的一些雕刻具有海中生物的形状,如同小小的章鱼。一般人往往只停留于对这些出土文物历史悠久的感慨,但伊文思敏锐地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某个未知的海洋文明的特征。由此伊文思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

(2)追踪线索

在希腊之行后的10年中,伊文思开始注意收集古印章。在地中海东部的遗址中,他收集到大量类似的印章。1893年,伊文思在雅典的文物摊上又发现了类似的古印章。据文物贩子介绍,它们来自克里特岛,当地人称为“奶石”,据说有催奶的魔力,因而常被妇女们所佩带。伊文思决定亲自去克里特岛进行考察。调查中伊文思还获悉,离克里特岛北岸不远,有一个叫卡弗拉的大土墩不久前出土过一些巨大的储物罐。经过研究和分析,伊文思认定,这个方圆几英亩的大土墩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米诺斯王的住地──克诺索斯城的遗址所在地。他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就要实现自己孩童时代的希望。

1894年,伊文思第一次踏上克里特岛,他吃惊地发现,商店里摆着各种古印石,有些雕刻印石甚至成为当地农人脖子上的装饰品。如此丰富的古印章证明了这里就是一个未知古代文明埋藏地。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准备买下卡弗拉大土墩。从1894年至1899年,经过6年艰苦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伊文思最终取得了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上述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发现似乎是偶然的,但这种“偶然”中体现着必然,那就是伊文思的修养、努力和希望,使他必然会考察希腊古文化遗址、必然拜访他的先驱谢里曼、最终必然能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独具慧眼发现线索。

第三目“幸运的发掘”

教材先是扼要介绍了伊文思在克里特岛挖掘的前期经过,然后重点介绍了克诺索斯“宫殿群”和其他一些重要出土文物。建议教师抓住“幸运”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学习一部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为什么说这次考古发掘是幸运的发掘”“伊文思为什么能有幸运的发掘”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理解“幸运”的内涵。至于时间线索,可抓住“前五天”和“前三个月”这两个要点。

(1)初步发掘

1900年3月23日上午11时,伊文思正式开始他在克里特岛的伟大考古发掘。由于遗址文化层距离地表很近,在前五天中出土文物就堆积如山,有雕刻石印、花瓶、陶罐和泥板等。和一般的考古发掘费时、费力又难以取得成果相比,这次发掘真是一次“幸运的发掘”。在发掘以前,在伊文思的头脑中,克诺索斯废墟下掩埋的史前文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明,它只不过是20年前谢里曼所揭示的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在爱琴海上的延伸。但通过对这么多的出土文物初步的研究,伊文思开始认识到,米诺斯文明不仅比迈锡尼文明更古老,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文明。

(2)克诺索斯宫殿及主要文物

经过3个月的挖掘,伊文思发现,这些遗址并非孤立的建筑物,而是一个庞大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于是他继续扩大发掘范围。后来,考古学家把这些建筑物称为“宫殿群”。

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整体为多层平顶式建筑。建筑围绕着一个长约60米,宽约30米的长方形中央大庭院,四周由住房、庭院、通道、楼梯、地窖和阳台构成,总共有1500多个房间,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因为地势西高东低,所以庭院以西的建筑为二三层的楼房,庭院以东为三四层的楼房。从东麓远望,但见层楼高耸,门窗廊道参差罗列,蔚为壮观。因为建筑物处于不同的水平上,阶梯和楼道必不可少。房间的通风和采光利用天井解决。众多的楼道和天井使建筑物的空间与受光生出无穷变化。整个宫殿由于楼层密接,厅堂错落,廊道迂回,人们在其中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伊文思断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所在地,并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重大发现。

不久,伊文思又发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出土文物。这当中包括他认为克诺索斯遗址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单件手工制品── 一张由象牙、水晶、金、银和铅质蓝玻璃刻制而成的赌桌、绘有庄严的宗教礼仪和民间生活场景的众多壁画等。这一切使考古学家们意识到,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遗址,而是一个未知的古代文明。

上述教学主要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这次考古发掘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幸运的发掘”!建议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利用上一节中的“从空中俯视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及周围环境”图和本节中的“有嵌饰的赌桌”图及说明、“克诺索斯宫殿的修复现场”图,再适当补充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出土的其他重要文物,并作简单介绍,加深学生对这次考古成果的印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伊文思为什么是如此的幸运”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米诺斯文明的高度繁荣、且遗址未遭大的破坏这一客观因素和伊文思个人的良好修养、认真执着这一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分析,使学生能有更深的理解。

第四目“丰硕的成果”

教材主要通过伊文思长期精心研究、出版的《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书,来说明伊文思这次考古发现带来的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丰硕成果,也说明了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地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丰硕的成果”展开的,重点(也是难点)当然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这次考古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而理解这些成果的价值,但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成果是伊文思穷尽半辈子生命、几乎耗尽其智慧与心血的研究结晶,以此理解“惊人发现”背后的“惊人努力”!

建议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项任务:①伊文思的考古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什么专著中?在这一专著中他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②帮助老师完成《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由教师提供不完整的年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两个任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按以下两个层次适当补充有关文字与图片材料并作必要阐述。

(1)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

在初步发掘获得重大发现后,伊文思在克里特岛继续挖掘,力图揭示米诺斯文明完整和真实的面貌。从1900年到1931年,从知天命的壮年到耋耄的衰年,他几乎一直在这个岛上进行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在继续挖掘的同时,伊文思也力图“重现”米诺斯宫殿,那就是修复克诺索斯宫殿群。

(2)出版《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从1902年起,伊文思在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的同时,开始研究这一文明,并先后出版了专著──《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卷直到1921年才正式出版,后三卷分别在1928年、1930年和1935年出版。全书共3000多页,3400多幅插图,史料丰富、字句优美,凝聚了伊文思大量的心血。书中的内容和一些基本观点极大地补充了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不足,成为后人研究米诺斯文明的基础。

关于米诺斯文明的年代和地位,伊文思认为米诺斯文明(或克里特文明)远早于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应开端于克里特文明。其依据是,克里特岛上考古发掘的大量实物资料证实了克里特于公元前3000年便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早于迈锡尼文明。

关于米诺斯政权在地中海的地位,伊文思认为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其主要依据是,在出土的墙壁、柱子和印章上发现了象征着海上霸权的三叉戟。同时,在克里特岛海岸没有发现大量的城防遗址,这从反面说明了当时米诺斯政权确实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只有它有能力进攻别的政权,其他政权没有力量进攻它。此外,岛上还出土了一些能够说明克诺索斯君主与周围海洋间密切联系的证据。

关于“迷宫”的功能,伊文思认为其主要是宫殿。由于地震等自然原因或其他人为原因,克诺索斯的宫殿多次被毁,但这些宫殿在被毁后又会得到重建,新建筑物往往依附于旧建筑物上,造成了“迷宫”的出现。很多出土文物证明,宫殿往往就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关于“王权”的性质,伊文思用“祭司王”来解释。也就是说,米诺斯不仅是国王,也是大祭司,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祭司王”。从理论上说,远古时代的君主普遍具有神性。伊文思也推断,“米诺斯”不是某个国王个人的名号,而是青铜时代克里特诸王共享的神性称号,类似于古埃及的“法老”。从出土文物看,宫殿遗址中出现的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塑像和壁画是有力的证据。如伊文思把“百合王子”浮雕中的王子即视为“祭司王”,由于王子距离走廊尽头还有三四米,伊文思猜想他前面应该还有位女神,他自己则是祭祀队伍的引领者。

关于米诺斯民族的特征,伊文思认为这是一个热爱自然、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发掘出来的大量艺术品也显示出这些特点。例如克里特绘画最钟爱的题材是动植物,尤其是海洋生物。雕塑品《收获者之杯》表现了劳动者所洋溢的欢乐情绪。

在学完本目之后,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讨论并回答“为什么《泰晤士报》认为,克诺索斯的发掘在重要性上若不能说是超过,也至少不逊色于谢里曼的发现”,以对本课第三、四目进行小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良好的修养”一目的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伊文思的理解,教师可以先对伊文思进行扼要的总体介绍。然后通过投影提供问题链:①伊文思“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②这些“良好的修养”是怎样形成的?③这些“良好的修养”对他以后的“惊人发现”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请学生结合问题链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别介绍伊文思孩童时代、青年时代和担任馆长后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问:19世纪70年代的哪一次考古发掘肯定对伊文思的兴趣起了更大的促进作用?以此又联系谢里曼的考古重大发现,加强学生对当时历史大背景的认识。对问题链,可引导学生从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工作的热情等角度开展讨论,也可以从客观与主观条件这两个角度展开讨论。

关于“发现古文明”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先介绍1883年伊文思希腊之旅的情况,着重讲述伊文思拜会谢里曼时对古印章产生浓厚兴趣的细节。再请同学带着问题链阅读教材并思考与讨论。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阅读教材“工作中的伊文思”和的内容,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深化对问题链所呈现的问题的认识,使学生对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并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关于“幸运的发掘”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先介绍伊文思初期挖掘的情况,并出示相关的图片资料。然后对照图片,重点介绍克诺索斯宫殿和有嵌饰的赌桌。教学时可追问以下两个问题:①为什么伊文思断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所在地?②为什么伊文思会认为这张赌桌是遗址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单件手工制品?最后,教师以“为什么说这是一次幸运的发掘”这一问题为中心进行小结。

关于“丰硕的成果”一目的教学。教师在扼要介绍伊文思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的成果以及《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书后,请同学阅读教材并指出,伊文思对考古学和历史学主要的贡献有哪些?结合学生回答的内容,教师可以总结或归纳为伊文思的几个主要观点。然后针对以上观点,教师利用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或用提问的方法或用说明的方法加以解释。最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讨论并回答资料所提出的问题,以对本课第三、四目进行小结。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发现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对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第一目“良好的修养”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时,可利用计算机或幻灯片打出问题链,然后让各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小结。①伊文思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善于培养自己的考古兴趣;努力打好自己的文化知识;在考古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认真而执着地进行工作。②这些良好的修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伊文思自己个人的努力。③正是有了良好的修养,有发现古文明的强烈愿望、有扎实的考古和历史知识、有超强的考古发掘能力、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伊文思才能敏锐地发现线索、追踪到线索、直至认定克诺索斯遗址所在地和发现米诺斯文明。

案例二 在讨论、分析“1883年伊文思发现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是否偶然”这一问题时,请“偶然派”和“必然派”的同学分别发表看法,然后由教师进行小结:从发现线索的具体时间和场合来看,的确具有偶然性,但从当时考古学发展的大背景和伊文思个人所具备的条件看,由伊文思发现这个古老文明的线索又是必然的。伊文思个人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必然”中起了重要作用。

案例三 在介绍米诺斯宫殿时,可以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打出“双斧大厅”和王后寝宫的图片,作如下补充:“双斧大厅”是举行祭祀的场所,分内外两室,以折叠门扇间之,冬可以保暖,夏可以通风。王后寝宫装饰着海豚戏水的壁画,其相连小间内有浴室和冲水厕所,这种卫生设备在整个古代世界仅见于克里特,直到近代为止,还没有人能在取水和排水系统上超过他们。

案例四 在新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提供不完整的《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让学生根据教材补充完整,并以此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明确:伊文思的“惊人发现”背后是他所作出的惊人努力,他几乎就是为克里特文明而降生、而度过一生的。

附:《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

1851年出生于英国

1868年(18岁)进入牛津大学

1883年(33岁)游历希腊,开始收集古印章

1884年(34岁)──1909年(59岁)担任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馆长

1894年(44岁)第一次登上克里特岛,实地考察米诺斯文明

1900年(50岁)──1931年(81岁)发掘克诺索斯遗址,并进行研究

1902年(52岁)开始撰写《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1921年(71岁)《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一卷出版

1935年(85岁)《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四卷出版

1941年(91岁)逝世四、问题解答

伊文思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对你有何启发?

解题关键:伊文思仔细地观看这些石雕,看出了常人未曾注意到的细节;伊文思强烈地感觉到,这些特征是某个未知文化,并且具有海洋特征、与迈锡尼人关系密切。

思路引领:工作态度和方式;启发。

答案提示:在学习和工作态度上要严谨、认真、执着;在学习和工作方式上要善于从小处、细处着手,善于进行分析、联系和比较。

本课测评

1.伊文思探秘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解题关键:良好的修养。

思路引领:主观条件;客观条件。

答案提示:从主观上看,首先,伊文思从小就对克里特的传说有浓厚的兴趣,工作以后继续努力寻找克里特文明的线索;其次,伊文思具有历史学和考古学等方面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杰出的能力;再次,伊文思严谨、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从客观上看,首先是当时谢里曼考古大发现对伊文思的影响;其次是希腊之行中谢里曼给伊文思参观了众多的文物,尤其是古印章;再次是当时英国的国际地位和伊文思的个人地位的影响。

2.列举米诺斯宫殿的考古发现和伊文思的研究成果。

解题关键:出土的遗址和文物;《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思路引领:出土的遗址和文物;伊文思对于米诺斯文明的主要观点。

答案提示:米诺斯宫殿的考古发现主要有:克诺索斯宫殿遗址(伊文思认为即传说中的“迷宫”所在地);镶嵌式的赌桌;大量的壁画、浮雕、雕刻印石、花瓶、陶罐、泥板等等(包括“百合王子”浮雕)。伊文思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中,包括:把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大体与埃及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相当,因而是爱琴文明的开端;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迷宫”的功能是宫殿;“王权”的性质是“祭司王”;米诺斯人是一个热爱自然、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

语不惊人死不休


教案:选词炼词
昨天在学校里开了一节公开课,美其名曰“骨干教师示范课”,上的是《语言文字运用》一书中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的内容。现将教案呈现如下:
选词炼词
教学目标
一、理解选词的基本内涵,体会选词的重要作用;
二、掌握选词的标准、对象和角度。
三、结合高考考点,了解有关的高考题型,培养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成“诗圣”,就源于他对语言艺术的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古人作文讲究斟酌字句,能订正一字之误读,能改好一个字,即可为师,即“一字师”。课文97页为我们讲述了郭沫若“一字之师”的故事,其实早在唐朝也有“一字之师”的故事: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师。——[宋]陶岳《五代史补》
其他一些古人炼字佳话:
贾岛“推敲”
李三瘦(李清照“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红杏尚书(宋祁“红尚枝头春意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二、研习新课
(一)解读“选词”
《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意思是说选择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我们只要准确地选择好词语,句子也就没有瑕疵了,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说“选词”。
课文97页中说:说话和写文章都要遣词造句,而各种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几乎都需要经过对词句的推敲琢磨。可见,选词也就是对词进行锤炼,即“炼词”。
1.炼词的标准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时说:“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朱自清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
韩愈《与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
所以:选词的标准是“准确、生动”
2.炼词的对象
浏览【课堂活动】有关内容:
从词法角度看,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所有的实词和虚词都需要锤炼;
从句法功能看,要锤炼的是句子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
3.炼词的角度
我们在遣词造句写文章时要选择生动正确的词语,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锤炼词语呢?
例1: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哦,好地方。
解读:我们——暗示了曾经是多么密切的关系
洋火——暗示了在灯下发生了多么美好的往事
好——写出了曾经的日子是多么得美好
“呢”等语气词——沉浸在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此时的鲁侍萍和周朴园正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也说明了他们曾经的爱情是多么的甜蜜,此时的氛围应该是温馨而美好的。
例2: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
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
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
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解读:不规矩——否定曾经的自己就是表示悔恨
生前,死——表示自己要与过去决裂,要与周朴园划清界限
例3:
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
解读:常常、应该——强调了人们的误会
然而、仍旧等——揭示了生活的真实,揭示了人面对苦难时真实的情感。
小结:这些词语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或者呈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4: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使读者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生动渲染了杏花怒放、大好春光的景象,传递了人们踏春的无限兴致。它能把“真景物、真感情”表达得极真极活,因而王国维称赞“著一‘闹’字,境界全出”。
例5:云破月来花弄影
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小结:动静结合
例6: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例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愁”化作汪洋恣肆的一江春水,写出了愁之多之深。
小结:化抽象为具体
例8:春风又绿江南岸
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形象。
例9: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一个空字,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
小结:活用词性
例10: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从行动、心情再到对环境的感受,形象地烘托出人物愁苦的心境。
例1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渲染了景色的美丽,反衬出强烈的思乡之愁。
小结:叠词。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形象性又增强了音乐美。
总结:锤炼词语一方面要注意该词语是否能够准确表达了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情感,或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是要注意该词语的运用在表达技巧上是否有特点。
(二)链接高考
“炼词”这一内容高考中涉及的题目(列举了2008年和2009年中高考卷中所有有关“炼词”内容的题目)
三、板书
炼词标准:准确、生动
炼词对象:实词和虚词
修饰语和中心语
炼词角度:思想内涵
表现手法

划时代的发现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划时代的发现》,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
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
一、教材分析
《划时代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物理3-4第四章第一节,本节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考、研究时的迷失与最后成功,本节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难得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现象,
(2)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发现过程,
(3)知道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贡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
难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本节课学生认识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是关键。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科学家的艰辛
2.实验法:学生自己体会奥斯特实验
3.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划时代的发现”,初步了解物理学史。分小组6台奥斯特实验装置。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学习,分6个学习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教学素材:
到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摩擦生热表明了机械运动向热运动转化,而蒸汽机则实现了热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化,于是,一些独具慧眼的哲学家如康德等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等自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03年奥斯特指出:“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整个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820年4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奥斯特又以
《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
探究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教学素材: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受到科学界的关注,促进了科学的发展。1821年英国《哲学年鉴》的主编约请戴维撰写一篇文章,评述奥斯特发现以来电磁学实验的理论发展概况。戴维把这一工作交给了法拉第。法拉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并开始转向电磁学的研究。他仔细地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认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磁能否产生电呢?1822年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思想:“磁能转化成电”。他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起初,他试图用强磁铁靠近闭合导线或用强电流使另一闭合导线中产生电流,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失败了。经过历时十年的失败、再试验,直到1831年8月29日才取得成功。他接连又做了几十个这类实验。1831年11月24日的论文中,他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概括成五类:变化着的电流;变化着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场;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他指出:感应电流与原电流的变化有关,而不是与原电流本身有关。他将这一现象与导体上的静电感应类比,把它取名为“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为了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曾提出过“电张力”的概念。后来在考虑了电磁感应的各种情况后,认为可以把感应电流的产生归因于导体“切割磁力线”。在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二十年后,直到1851年才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经过大量实验后,他终于实现了“磁生电”的夙愿,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作为19世纪伟大实验物理学家的法拉第。他并不满足于现象的发现,还力求探索现象后面隐藏着的本质;他既十分重视实验研究,又格外重视理论思维的作用。1832年3月12日他写给皇家学会一封信,信封上写有“现在应当收藏在皇家学会档案馆里的一些新观点”。那时的法拉第已经孕育着电磁波的存在以及光是一种电磁振动的杰出思想,尽管还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为解释电磁感应现象,他提出“电致紧张态”与“磁力线”等新概念,同时对当时盛行的超距作用说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一个物体可以穿过真空超距地作用于另一个物体,不要任何一种东西的中间参与,就把作用和力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这种说法对我来说,尤其荒谬。凡是在哲学方面有思考能力的人,决不会陷人这种谬论之中”。他开始向长期盘踞在物理学阵地的超距说宣战。与此同时,他还向另一种形而上学观点──流体说进行挑战。1833年,他总结了前人与自己的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当时所知摩擦电、伏打电、电磁感应电、温差电和动物电等五种不同来源的电的同一性。他力图解释电流的本质,导致他研究电流通过酸、碱、盐溶液,结果在1833~1834年发现电解定律,开创了电化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他所创造的大量术语沿用至今。电解定律除本身的意义外,也是电的分立性的重要论据。
1837年他发现电介质对静电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以近距“邻接”作用为基础的静电感应理论。不久以后,他又发现了抗磁性。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形成了“电和磁作用通过中间介质、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思想。”于是,介质成了“场”的场所,场这个概念正是来源于法拉第。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引入场的概念,是法拉第的最富有独创性的思想,是牛顿以来最重要的发现。牛顿及其他学者的空间,被视作物体与电荷的容器;而法拉第的空间,是现象的容器,它参与了现象。所以说法拉第是电磁场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深邃的物理思想,强烈地吸引了年轻的麦克斯韦。麦克斯韦认为,法拉第的电磁场理论比当时流行的超距作用电动力学更为合理,他正是抱着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法拉第理论的决心闯入电磁学领域的。
法拉第坚信:“物质的力借以表现出的各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这一思想指导着法拉第探寻光与电磁之间的联系。1822年,他曾使光沿电流方向通过电解波,试图发现偏振面的变化,没有成功。这种思想是如此强烈,执着的追求使他终于在1845年发现强磁场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他的晚年,尽管健康状况恶化,仍从事广泛的研究。他曾分析研究电缆中电报信号迟滞的原因,研制照明灯与航标灯。他的成就来源于勤奋,他的主要著作《日记》由16041则汇编而成;《电学实验研究》有3362节之多。
他生活简朴,不尚华贵,以致有人到皇家学院实验室作实验时错把他当作守门的老头。1857年,皇家学会学术委员会一致决议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会长。对这一荣誉职务他再三拒绝。他说:“我是一个普通人。如果我接受皇家学会希望加在我身上的荣誉,那么我就不能保证自己的诚实和正直,连一年也保证不了。”同样的理由,他谢绝了皇家学院的院长职务。当英王室准备授予他爵士称号时,他多次婉言谢绝说:“法拉第出身平民,不想变成贵族”。他的好友J.Tyndall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在他的眼中看去,宫廷的华丽,和布来屯(Brighton)高原上面的雷雨比较起来,算得什么;皇家的一切器具,和落日比较起来,又算得什么?其所以说雷雨和落日,是因为这些现象在他的心里,都可以挑起一种狂喜。在他这种人的心胸中,那些世俗的荣华快乐,当然没有价值了”。“一方面可以得到十五万镑的财产,一方面是完全没有报酬的学问,要在这两者之间去选择一种。他却选定了第二种,遂穷困以终。”这就是这位铁匠的儿子、订书匠学徒的郑重选择。1867年8月25日逝世,墓碑上照他的遗愿只刻有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
后世的人们,选择了法拉作为电容的国际单位,以纪念这位物理学大师。
科拉顿的“失败”
1820年,奥斯特的磁效应发表后,在科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科学家想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也能生电”。可以说,想实现“磁生电”是当时许多科学家的愿望,例如,安培、科拉顿等人都曾为之努力过,但是都失败了。在这个问题上,最遗憾的莫过于科拉顿。
1825年,科拉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磁铁插入连有灵敏电流计的螺旋线圈,来观察在线圈中是否有电流产生。但是在实验时,科拉顿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他通过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灵敏电流计放到另一间房里他想,反正产生的电流应该是“稳定”的(当时科学界都认为利用磁场产生的电应该是“稳定”的),插入磁铁后,如果有电流,跑到另一间房里观察也来得及就这样,科拉顿开始了实验。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他看到的电流计指针都是指在“0”刻度的位置。
科拉顿失败了。科拉顿的这个失败,是一个什么样的失败呢?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议论。
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失败”。因为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是摆动了的。也就是说,电磁感应的实验是成功了,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有人说,这是一次“遗憾的失败”。因为科拉顿如果有个助手在另外那间房里,或者科拉顿就把电流计放在同一间房里看得见的地方,那么成功的桂冠肯定是属于科拉顿的。
有人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失败”。因为科拉顿没能转变思想,没有从“稳态”的猜想转变到“暂态”的考虑上来,所以他想不到请个助手帮一下忙、或者把电流计拿到同一间房里来。事实也正是如此,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他决定不再固守“稳态”的猜想,终于在1831年8月,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拉顿只能留下永远的遗憾。
例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C)
A.安培B.赫兹C.法拉第D.麦克斯韦
例2:发现电流磁效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_奥斯特__,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规律的科学家是_安培_,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法拉第_,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规律的的科学家是_库仑_。
例3: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B)
A.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B.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C.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被磁化D.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并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电磁感应的条件。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得出恰当的结论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十、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课外知识很感兴趣,有些同学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也能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激发了他们学物理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学生对物理学的发展非常感兴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介绍一些这样的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宽学生的视野。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遗传物质的发现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遗传物质的发现”,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3.1.1《遗传物质的发现》知识梳理(中图版必修2)
知识梳理
1.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
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相互分开,独立进入配子;而非同源染色体进入配子时自由组合。染色体的这种行为与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的遗传因子具有完全平行关系,结合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认识到,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没有毒性的球型菌。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的球型菌。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①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③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⑤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蛋白质、DNA和其他物质等,分别加入R型细菌中培养,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对DNA用DNA酶处理,R型细菌也不能转化为S型细菌。
(3)实验分析
①~④过程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⑤过程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体内不含有DNA,是以RNA作为遗传物质,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即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知识导学
1.学习本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行为以及与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比较来进一步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2.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要理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证据的实验设计思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两个肺炎双球菌品系进行的转化实验,被称为体内转化实验;1944年艾弗里等人做的转化实验被称为体外转化实验。对体内转化实验要明确S型死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的结构相当稳定;对体外转化实验,可以结合课本图示明确DNA具有转化作用,即能引起可遗传的变异,而且DNA只有保持分子结构的稳定性才能行使其遗传功能。
疑难突破
1.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
剖析:作为遗传物质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2)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且能遗传给后代。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核酸具备上述4个条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又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分析表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其大致比例如下: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要实现这一设计思路,需要具备怎样的技术手段?这对你认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什么启示?
剖析: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离,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需要具备的技术手段是细菌的培养技术和DNA与蛋白质的提取分离技术。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51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