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3专题教案17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3专题教案17,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百家争鸣”1.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1)经济上 井田制 瓦解, 封建经济 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3)阶级关系上“ 士 ”阶层的崛起。(4)文化上 私学 兴起。2.概念: 春秋战国 时期,涌现了许多学术旨趣不同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彼此学习、吸收,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一、“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

时间

地位

主张

儒家

孔子

春秋

儒家创始人

核心:“ 仁 ”;政治: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教育: 有教无类 ;性相近

孟子

战国jab88.COM

亚圣

“ 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战国

集大成者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论;性本恶一、“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

时间

地位

主张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家创始人

世界本原是“ 道 ”;政治:“ 无为而治 ”;朴素辩证思想

庄子

战国

世界万物是 相对的 ;消极主义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 以法治国 ”;君主专制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一、“百家争鸣”4.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 潮流。(2)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条件:(1)汉初的“ 无为而治 ”政策引发了社会危机;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政策。(2) 董仲舒 改造儒学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最主要)。董仲舒把 道 家、 法 家和阴阳五行家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儒学体系。其主张包括:①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宣扬“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③提倡“ 三纲五常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汉武帝尊儒:(1)起用儒生。(2)把 五经 规定为国家教科书,儒学垄断教育。(3)中央兴办 太学 提高儒学地位。(4)地方郡县学,使儒学在民间开始独尊。3.结果:使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排列顺序式选择题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把一些历史事件、现象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方位,或按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选出正确答案。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必须牢固掌握时间、空间概念;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对历史事实、概念的分析理解,强调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避免死记硬背现象发生,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解题技巧上,此类题型可以采用“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找出选项中以这一史实的序号为首的选项,便可用“直选法”选出正确答案。除了“首位判断法”外,还有“尾端判断法”、“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先两头,后中间”的判断法等等。排列顺序式选择题的特点和解法1.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诸子学说也是政治学派的总称,这是因为其各家的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道、法。1.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孔子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我们可以也应该借鉴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借鉴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借鉴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借鉴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我们还可以借鉴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思想主张相吻合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B2.汉代儒学的历史价值与影响董仲舒通过对《春秋》的解释,将先秦的儒学思想与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起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行“有为”政策的时代需要,因而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节约民力,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之有利于扭转汉武帝时代内外松弛的局势,因此,汉代儒学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因为汉武帝的赏识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政策的实施,儒学获得统治地位,进而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汉代儒学的历史价值与影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皆奉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光大了儒学的精神。但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有消极之处。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黄宗羲C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2010年10月15日~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早在古代,儒家就提出了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政治和谐等方面在内的和谐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有很多相通、相融之处,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有可供我们借鉴的重要价值。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孔子“仁”的思想、以德治民的主张,孟子的“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荀子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的思想,都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下列儒学主张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的有()①“为政以德”②以道德理性指导行为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孝为“天经”“地义”⑤仁、义、礼、智、信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D儒家、法家、道家的治国思想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仁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因而我国封建统治者在治国实践中往往兼采三种思想,“外儒内法,剂之以道”,不是只用其一。“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D孔子的首要原则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阐释了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之间应该有的社会关系。如果各人都按自己身份行事,家庭就会有秩序;家庭有秩序时,国家就会安宁,天帝治下的一切就能和谐共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A.“仁”B.“礼”C.“德”D.“孝”B1.(2010上海历史)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B“百家争鸣”2.(2010山东卷)“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B“百家争鸣”3.(2010天津卷)《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董仲舒新儒学思想D董仲舒新儒学思想4.(2009海南卷)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 B.《论语》C.《孟子》 D.《易经》董仲舒新儒学思想A

相关知识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的条件

1.地理环境:

(1)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优厚。

(2)山岭与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2.城邦制度:

(1)形成:公元前8~前6世纪逐渐形成。

(2)特点: 小国寡民 和 独立自主 。

(3)性质: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 成年男子 ,才享有公民资格。

(4)影响:使 公民 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1)背景:社会矛盾尖锐。

(2)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3)内容:

①根据 财产多寡 ,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② 公民大会 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 四百人议事会 ,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④建立 公民陪审法庭 。

⑤废除 债奴制 等。

(4)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 部落 为单位举行选举。

②建立 五百人议事会 ,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 十将军委员会 。

④继续扩大 公民大会 的权力等。

(3)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

2.表现:

(1)所有 成年男性公民 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2) 五百人议事会 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3) 陪审法庭 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4)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古人总结的学习方法,在今天仍然有用。边听讲或边看书的同时,在课本上边写、边做记号,可以促进注意力的集中,提高复习效率,并为以后的继续复习创造条件。写的内容包括:

“不动笔墨不看书”

①表示知识要点的词语,如原因、特点、性质、结果、意义等;

②序号,使知识要点化、有序化。写序号时,要注意序号的规范性、层次性;

③学习提示,主要指老师补充的知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相似知识的归纳和比较等。为节约时间,划记号一般使用横线、波浪线、圆圈,长短记号交替使用,以突出知识的层次、重难点。

1.古代希腊文明的三要素:城邦、公民、民主

城邦:公元前8~前4世纪古代希腊城邦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家,雅典是其中最强大的。城邦是孕育希腊文明的载体,其本质特征在于其社会政治结构,即它是公民的自治团体。

公民:是指父母祖籍都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包括平民和贵族两部分。公民是雅典文明的主体。

民主:在雅典既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公民权利。作为制度是指城邦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行使决定国家大政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力的政治制度;作为权利是指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公民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雅典公民的权利包括:参加公民大会;参与讨论、决定本城邦各项重大问题;参加陪审法庭;监督公职人员;参加立法等。

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D

D。四篇参考文章分别从地理和自然环境、城邦、宽松的社会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2.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

(1)意义:

①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多数人比一个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和智慧,一项政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往往会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更为周全。

③民主有利于修正错误。虽然多数人也会犯错误,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但多数人自我调解的功能一般比君主个人相对有效。

④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而非君主任命,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并使其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⑤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2)历史局限性:

①它与现代民主不同,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那些没有公民权的居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他国公民,都没有民主的权利。

②古代世界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雅典也不例外。雅典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我们的城邦这样伟大,它使全世界各地一切好的东西都充分地带给我们,使我们享受外国的东西正好像是我们本地的出产品一样。”这段话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

B.雅典成为了世界的中心

C.雅典民主政治影响到了全世界

D.雅典进行了对外掠夺

A

A。通过材料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影响的理解。从材料内容看,材料引自当时人的记述,因此,一方面要注意材料内容,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当时的雅典社会。B、C、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也不符合当时的雅典。

3.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经历了民主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正式确立、伯利克里改革达到顶峰。

(2)经历了民主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由血缘世袭到财产、地域为主,由财产等级限制到逐步取消,由贵族共和到公民广泛参与、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3.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3)民主制度不断创新:抽签选举、差额选举制,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的尝试(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和十将军委员会为行政、陪审法庭为司法)。

(4)少数人的民主:以城邦制为基础,适合小国寡民,只属于雅典少数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经济条件差的男性公民则无法享受。

2010年5月1日下午,以“POLIS—充满活力的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希腊馆举行开幕式。

“POLIS”,在希腊是城市的意思,指的是“一个生活舒适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气的城市”。希腊语中,有许多单词都是以“POLIS”为词根,如“politis”(公民),“politismos”(文明),“politia”(国家),“policy”(政策)和“politics”(政治)。

今天繁荣、舒适、充满活力的希腊城市,源于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形成的城邦。古希腊城邦是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村落的地区。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城邦,不仅创立了民主政治,而且工商业发达、文化繁荣,是希腊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页。

柏拉图在评价古代雅典时指出:“人人都做自己的工作而不要作一个多管闲事的人;当商人、辅助者和卫国者各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干涉别的阶级的工作时,整个城邦就是正义的。”这说明()

①古代雅典城邦制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

②柏拉图提倡构建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③古代雅典公民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集体荣誉感

④古代雅典公民大会的权力至高无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③④

B

用排除法:①虽正确但不能从材料中得出;④不正确,公民大会的决定还需要陪审法庭核准。

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五百人议事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它的职责是落实公民大会的决策,是一个总司一切事务的行政组织。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和最高司法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它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法选出。

在举行公民集会的那天,所有的男性公民纷纷涌向一个公共场所,在那里选举与罢免公职人员,并决定是否判处某个公民的死刑。这样的场所应是()

A.罗马的元老院B.雅典的广场

C.美国的国会山D.英国的法院

B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权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解读:苏格拉底认为统治权力不应该交给全体公民,而应该交给有道德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实际上也是在批评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只适合于小国寡民的雅典,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不是理想的政治模式。

古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下列各项不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A.公民大会向全部居民开放

B.五百人议事会通过抽签选举产生

C.陪审法官由选举方式产生

D.向参加城邦活动的公民发津贴

A

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移民不享有民主的权利,所以A的说法是错误的。

1.(2010天津卷文综)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权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D

2.(2010海南卷)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B

3.(2009上海卷)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t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A

4.(2009海南卷)在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绝大多数公职任期一年,只能连任一次,且均为抽签选举产生,只有军事领导职务通过举手表决产生,一年一任,但可无限期连选连任。这是因为()

A.军人实际上控制着国家

B.雅典军人享有崇高威望

C.军事事务需要专人执掌

D.军职比行政公职更重要

C

注意材料给出的军职与其他公职的比较。军职需要更加职业和更高的军事专业水平,承担起保家卫国、对外殖民的重任。抽签并不能选出理想人选,因此雅典的军事首领通过举手表决产生,并且只要有足够的军功和军事才能,就有可能连选连任。雅典是民主国家而不是军人专政;享有崇高威望的不仅是军人;军职和公职都重要。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2专题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2专题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 帝国主义 长期掠夺, 国民政府 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②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2)起步——“一五”计划:

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优先发展 重工业 ;同时对农业、 手工业 、 资本主义 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 私有制 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 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②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

③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 主要矛盾 和 主要任务 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与失误

(2)三面红旗:

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 经济 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 经济困难 的出现。

2.探索与失误

(3)经济调整:

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 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文革”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整顿:1971年, 周恩来 的调整和1975年 邓小平 的整顿。

第一,基础知识不过关、阅读观察能力欠缺,没有看懂材料,或者没有建立材料和课本的正确联系,答案错误百出或答非所问。第二,审题不细心或答题时紧张,没注意答题依据、限制性条件和题问的分值,照搬课本或漏答要点。第三,思维狭窄,答案集中在同一层次、同一层面、同一角度。第四,罗列史实,缺乏归纳概括能力;分析问题片面,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第五,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第六,认为题问很难,无从下笔,留了“天窗”。

材料解析题失分的主要原因

1.正确认识我国的“一五”计划

(1)必要性: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

②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认识到大力发展自己的重工业,以增强自己的国防力量的必要性;

③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1.正确认识我国的“一五”计划

(2)编制:早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1952年初,我国就开始了“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在苏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历时四载,五易其稿,直至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才审议并正式通过。因此,“一五”计划的编制是很慎重的,并且具有边制定、边实施的特点。

1.正确认识我国的“一五”计划

(3)特点:

①一方面,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把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1.正确认识我国的“一五”计划

(4)成就:“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立。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正确认识我国的“一五”计划

(5)问题:

①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②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③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期留下了“后遗症”。

(2009广东)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A

年代195319541955195619571958

增长率(%)30.216.25.628.211.466

2.二十年曲折探索(1956~1976年)的认识

(1)1956年至1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巨大的,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是:

①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

②中共八大正确方针的指导;

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的提出与指导;

④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适时调整国民经济;

⑤党和人民在“文革”中抵制“左”倾错误,是“文革”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

2.二十年曲折探索(1956~1976年)的认识

(2)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也走了不少的弯路,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是封建专制存在时间很长的国家,皇权思想、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我们党的机体,民主法制观念的淡薄使人民又容易出现对权威的盲目服从。

2.二十年曲折探索(1956~1976年)的认识

(2)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也走了不少的弯路,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迫切需要领导人民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状况,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具有主人翁般的很强的参与意识。在这种氛围中,大多数人易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而忽略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作用。

2.二十年曲折探索(1956~1976年)的认识

(2)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也走了不少的弯路,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③毛泽东在“左”倾错误发展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拥有崇高的威望和绝对权力,他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政策的执行。1957年以后,处于晚年的毛泽东在关于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方面的很多错误思想,都具有代表性。由于毛泽东成了“左”倾错误的主要代表,“左”倾错误的发展更无法遏制。

2.二十年曲折探索(1956~1976年)的认识

(2)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也走了不少的弯路,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④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使党和国家正常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削弱和破坏。

2.二十年曲折探索(1956~1976年)的认识

(3)二十年的曲折道路,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①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②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2.二十年曲折探索(1956~1976年)的认识

(3)二十年的曲折道路,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二十年曲折探索(1956~1976年)的认识

(3)二十年的曲折道路,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⑤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⑥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右图是一幅于1958年所绘画的农民壁画。画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壁画体现了()

A.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B.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左”倾错误发展严重泛滥

D.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

C

新华网长春 2010年11月14日电 “十二五”规划建议为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东北大地的重工业蓝图如何展开?新华社调研小分队在辽宁、吉林、黑龙江进行了10多天的调研,通过20多场面对面访谈,记录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斥巨资300多亿元,把156个重点项目中的58个摆在了东北,使东三省成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动机”,在这片黑土地上发展起来的重工业,成了撑起国家建设的大梁。

右图是画家古元的作品《鞍山钢铁厂的修复》,参加1954年第一届全国版画展和新中国版画巡展,与这幅作品相关的选项是()

①我国“一五”计划的实施

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③全行业公私合营

④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A.①④ B.②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

事件特征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

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A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我们热烈地向发射早稻、花生高产量“卫星”的同志们祝贺。

去年,我国水稻亩产的最高纪录,单季稻是两千四百多斤。麻城麻溪河乡建国第一社所创造的纪录,比去年增长十四倍以上。去年我国花生亩产的最高纪录是一千五百多斤,南安县所创造的最高纪

“大跃进”时期的农业战线

“大跃进”时期的农业战线

录,比去年增长了六倍。这样高的单位面积产量,这样高速度的增产,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冬就说过:“将来会出现从来没有被人们设想过的种种事业,几倍、十几倍、以至几十倍于现在的农作物的高产量。”今年的农业丰产,完全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预见。早稻、花生高产“卫星”的出现,同不久以前小麦高产“卫星”的出现一样,是共产主义风格的胜利,是破除迷信、彻底解放思想的胜利。湖北麻城县麻溪河乡建国第一社的同志们,在小麦高产“卫星”的鼓舞下,发扬

“大跃进”时期的农业战线

了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打破了陈规,实行了高度密植及其他许多革命性的措施,终于赢得了伟大的胜利。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

──节选自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解读:1958年开展“大跃进”,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D

1.(2010天津卷)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

D

2.(2010江苏卷)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D

3.(2010山东文综)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C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复习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1.1792年9月法兰西 第一共和国 建立。

2.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3.1848年二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 第二共和国 。

4.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5.1870年9月,巴黎人民废除帝制,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一、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6. 1875 年1月,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

7. 1879 年,法国共和派赢得总统选举,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在法国最终确立。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后的七十多年间, 共和制 和 君主制 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1870年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这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颁布: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 共和政体 。

(2)内容:

① 立法权 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 直接 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 间接 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颁布: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 共和政体 。

(2)内容:

②国家的行政大权由 总统 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 众议院 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3)意义:最终使以 共和制 为政体形式的统治得到最终确立。它为 工业资产阶级 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背景:在普鲁士邦领导下,通过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1871年, 德意志帝国 建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1)消极影响:普鲁士完成了统一,也把普鲁士的 专制 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2)积极影响: 国家统一 和 君主立宪政体 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公式记忆法。在记忆一些复杂的历史知识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

历史知识记忆方法(一):公式记忆法

1.德意志帝国宪法特点与评价

(1)内容和特点:

①行政权: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中央的普鲁士王国占有特殊地位,拥有极大行政权力;皇帝和宰相是帝国国家权力中心;议会并无实权。各邦地位不平等,各邦成为联邦政府地方自治单位,失去了独立性。法律上肯定了德国统一的事实,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1.德意志帝国宪法特点与评价

(1)内容和特点:

②立法权:联邦议会(上议院)权力巨大,议长为帝国宰相,议员由君主任命;负责法律的审批;而帝国议会(下议院)权力较小,虽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而且它还无行政监督权。说明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意味着德国资产阶级在国家机构中仅获很小一部分权力。

③宪法规定了德国的军事制度,把普鲁士军事法律施行于全国,确立了帝国的军国主义制度。

1.德意志帝国宪法特点与评价

(2)评价:德意志帝国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国会只是点缀,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君主制度并赋予极大行政权,全部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这都阻碍了民主政治改革的彻底完成。

但民族国家统一,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历史新纪元。从此,在帝国政府保护下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

A.帝国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帝国的皇权高度集中

C.帝国的文官职位低于武官

D.帝国的社会制度日趋倒退

A

2.英、美、德、法四国政治体制的异同

区别英德美法

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行政权首相内阁皇帝宰相总统总统内阁

立法权议会议会国会国民议会

权力中心议会下院皇帝三权分立议会

元首、政府与议会的关系英王认可议会产生的首相,提名组成内阁,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大权皇帝主宰议会和内阁,宰相对皇帝负责,行政机关控制立法机关政府首脑即总统,行使行政权。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总统有权解散议会,任命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制约

2.英、美、德、法四国政治体制的异同

区别英德美法

特点君主虚位议会至上军事封建皇帝权重三权分立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

相同点法德:都具有和国内反民主实力妥协的因素英德:都是资产阶级与本国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1.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2.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

3.都体现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4.实行政党政治

英、美、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共同点是各国()

①都颁布了法律②都经历了统一战争

③都进行了长期的斗争④都实行共和制

⑤都实行君主立宪制

A.①②③B.①②③⑤

C.①③D.②④⑤

C

2010年4月2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与法国总统萨科齐举行会谈。萨科齐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西藏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自两国建交以来,法方一直奉行这一政策,没有任何改变。胡锦涛表示,中方希望同法方一道,推动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为此,双方应保持高层交往和对话磋商,积极推进务实合作,着力丰富人文交流,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和地区性挑战。

美萨科齐,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1792年,法国在大革命中成立了第一共和国,此后至1875年,共和制与君主制交替。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从1875年至今,法国一直是共和政体。

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任期七年,可以连选连任;总统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免总理、政府成员和其他重要官员;主持内阁会议,签署会议的决定和法令;签署和颁布法律;委派驻外使节并接受外国使节;批准国际条约;行使赦免权;在同总理和两院议长磋商后,有权解散国民议会,重新选举。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普法战争后,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英国漫画家为这一历史过程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图中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

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

都是立法机构,都由两院组成。

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批准。

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

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

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

都是立法机构,都由两院组成。

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地位和权力是同等的: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任何一院通过的法案必须送交另一院通过,任何一院对另一院通过的法案都拥有绝对的否决权。

英国议会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议院对下议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权;上院为最高司法机关。

下列图片内容,不能恰当表现德国皇帝和议会的关系的是:(图B中对话是:“太不像话了,家务活你连手指也不动一下!”“毛茜,你看,我动了。”)()

D

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混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

——《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

解读:保罗肯尼迪评论的是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德国统一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制定了具有民主色彩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因此说德国具有“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的特点;同时,统一战争和德意志帝国宪法,都保留了德国专制和军国主义的传统,使得德国极富侵略性,因此,保罗肯尼迪说德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

1.(2010广东文综卷)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A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2.(2010海南历史)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A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3.(2008江苏卷)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A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4.(2009北京文综卷)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

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

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A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英国君主专制与中国君主专制的区别

中世纪英国的君主专制并不完全同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

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君权至高无上,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1215年,英国贵族通过斗争与国王达成协议,即《大宪章》。这份法律文件确认贵族、僧侣等人根据习惯法所享有的若干特权,并对王权作出相应的限制,如规定国王不得任意征税或非法拘捕人民。

2.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

相同点:

(1)都是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妥协;美国1787年宪法则是大、小州之间以及蓄奴州与非蓄奴州之间的妥协。

(2)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政治。

(3)都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与进步性。

2.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

不同点:

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证。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它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明显体现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特点。1787年宪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3.近代西方国家制度创新与大国崛起

(1)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创新。西方资产阶级在建立自己的政治体制的过程中,既继承自己民族的传统,又不断创新。如英国率先建立起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现代政党制度和文官制度;美国率先在一个大国建立起联邦制民主共和体制。政治制度的创新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有效运转,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的楷模,为成长为世界性大国,为取得世界霸权奠定了基础。

3.近代西方国家制度创新与大国崛起

(2)符合自己的国情。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中,它们的民主政治具体运作的模式各不相同,它们在确立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自己民族的传统,结合了自己的国情。英国确立的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确立的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法国逐步建立起半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制,德国建立的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3.近代西方国家制度创新与大国崛起

(3)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斗争改进的过程。如英国进行了几次议会改革,美国通过各时期的宪法修正案和解放黑人奴隶、人权运动改进自己的民主政治,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度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德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公开实行恐怖统治,成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黑暗的一页,20世纪中期以来进行了政治改革,走向了民主化道路。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梳理复习教案3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梳理复习教案3》,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梳理复习教案3

:题干材料中的“男子志愿”、“男女同意”足见婚姻重视当事人即材料中的“男女”的意愿。可引用《孟子》中的一段来比较:“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9.(2009年上海历史18)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A

:“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10.(2009年安徽文综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B

:这四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项“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11.(2009年广东历史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C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A、B、D三项都反映出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变化。

12.(2009年江苏历史22)(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1)这个变化要突出由婚姻不自主到婚姻自主。

(2)经济基础强调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家庭关系突出伦理道德变化,社会条件在这里要包含制度、社团和法律等。

(3)视角要突出历史与社会现实这两个不同视角;结合婚姻自主的进步性和有限性做一个简要认识。

(三)现代中国经济建设与道路探索

1.(2011年新课标文综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A

:1962年,这是探索时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A项正确。B项只能对应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题目与C项没有因果关系;题目也未涉及农村粮食产量提高;排除BCD三项。

2.(2011年福建省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从1984年起,进出口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所以可以判断这个年代是1984年。B项是1984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A。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1992年,排除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D。

3.(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用权D.土地的规模

:A

:从题中图片显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BCD三项都可排除。

4.(2011年山东省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C

:A项是1992年十四大以后,不选;B项按课本应是在1984年开始,不选;D项,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在1984年开始开放;图5所示“个体工商业执照”正好说明国家承认个体所有制经济存在,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5.(2011年浙江省文综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D

:题中材料的关键句是“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强调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选D。

6.(2011年广东卷文综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A

:从材料中可知该事件(“水稻高产卫星”)发生的时间为1958年,当时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成为“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与题意相符,选A项。B项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项1970年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C、D三项均与图片时间不符。

7.(2010年上海卷历史2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C

:为了改变建国初中国工业落后的状况,通过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而实现。

8.(2010年海南卷历史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A

:题干的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工农业的产值和比例问题,排除C、D两项。一五计划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直到今天我国也没有实现工业化,排除B项。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发展较快,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工业落后的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

9.(2010安徽卷文综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B

:本题考察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

10.(2010年山东卷文综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年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C

:1959—1964年,在这一时期,1959—1961年由于“左”倾泛滥,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现下降态,但1960年当时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国民经济重新出现回暖的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C。

11.(2009年江苏历史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D

: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或建设)道路的探索。这首山歌反映的是农村发展合作社搞人民公社的做法,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从土地、工具到产品都实行公有。

12.(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5)

表1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77.622.4

1997年25.538.117.918.5

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

:A项,谈到的工业结构,讲的是轻工业、重工业比重的问题;B讲的是管理体制,讲的是计划和市场的问题;C只能是方式的变化;D项是正确答案,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13.(2009年山东文综13)表1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A.1949~1951年B.1953~1955年C.1958~1960年D.1979~1981年

:D

:图表反映出的信息是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这种情况下,综合比较各项,最可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4.(2011年广东省文综39)

(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2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分)中国内忧外患。(2分)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1)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特别注意材料来源的时间提示,从第一段材料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肯定,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围剿”)。

(2)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要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面临的任务和国际环境分析,其影响要注意从积极与消极、现实与长远角度分析。

(3)实际上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与梳理,结合课本内容即可回答。

(4)属于开放型题目,实际上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总结认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一.(必修部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

1.清末洋务运动首领张之洞也是一位联语大家,其联语收入《联语存录》。其中一对联为“经纶天下,衣被群生”。题此对联的对象是

A.汉阳铁厂B.湖北织布局C.江南制造总局D.继昌隆缫丝厂

2.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渝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右图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图中J-K处民族工业第三个发展高峰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

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4.《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5.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6.右图《公告》反映了

A.国民政府苛捐杂税增多B.日本“委托经营”的加强

C.官僚资本加强了经济垄断D.美国扩大了在华经济特权

7.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8.“……(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关于文中的“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B.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冲击

C.创办的企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D.中国的国防观念发生了变化

9.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前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时期

10.无锡荣氏家族所创办的民族企业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唯一的“财团”,其面粉品牌为“兵船”,寓意“振兴中华,以牙还牙”;棉纱品牌叫做“人钟”,图案是一个人拿着钟绳在敲钟,寓意“让国人警醒”,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

①荣氏家族在中国民族资本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②荣氏家族在面粉业和纺纱业迅速发展有可能在一战期间 ③荣氏兄弟主张实业救国,希望民族独立富强后侵略他国,夺取市场 ④无锡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一座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

11.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12.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里,已婚117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31人,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表明

A.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B.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当时北京地区社会风气较为自由D.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13.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14.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

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5.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16.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此段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由外国人创办 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需要外国人技术上的帮助 ③近代中国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而非民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7.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A.公共汽车B.飞机C.火车D.轮船

18.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19.辛亥革命前,男子没有发辫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男子留辫会被耻笑为“封建余孽”、“猪尾巴”、“满奴”。这一现象的变化不能说明

A.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B.国人盲目模仿西方的生活习俗

C.民众的民主共和意识有所增强D.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

20.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A.数字化B.多元化C.网络化D.日常化

二.(必修部分)(中国现代经济建设与道路探索)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

2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出现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争霸的影响B.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

22.“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3.山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作为中国农业的旗帜。作家凌志军在《1978——历史不再徘徊》一书中的第五章标题是:“昔阳到凤阳。”这一标题包含的深刻含义是

①昔阳的大寨精神已经辐射到贫困的凤阳 ②昭示历经2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向尽头 

③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④凤阳小岗村的星火将成为取代大寨旗帜的烈焰

A.①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4.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摞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深圳时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温家宝总理是在强调

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B.经济特区是试验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在此试验

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

26.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B.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27.右图中的图例没有完成,如果需要完成,则空白框的图例说明应是

A.社会主义国营企业B.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

C.国家资本主义工业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50~1956年我国工业经济成分变化示意图

28.右图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大跃进”运动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1957~1960年工业、农业生产总值

29.1958年的《红旗》杂志转引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政府

A.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希望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30.右图是1949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学史实判断下列对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自然灾害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

31.“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没有反映

A.农民拥护党的政策B.使农民获得分配自主权

C.农村经营方式发生变化D.人民公社被撤销

32.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1978年,中国已经成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

33.请找出下面四首歌谣中,所表现的时代与其他三者不同的一个

A.一阵锄声卷入云,惊动天上太白星;拨开云头往下看,梯田修上南天门

B.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C.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

D.农业科技威力大,脱贫致富好办法;就凭书上一句话,牛马它把双驹下

3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8年提出“赶英超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变化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35.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36.右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③的内容应该是

A.经济技术开发区B.沿海港口城市

C.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沿海经济开放区

37.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水火不容,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①摸着石头过河 ②不是一帆风顺 ③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A.①②正确,③不正确B.①③正确,②不正确C.①②③都正确D.①②③都不正确

38.2008年10月7日《人民日报》发布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之一《对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报告显示这十八个地区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

①首次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9.长期以来深圳市都实行“一市两制”。目前深圳市正酝酿着将其实行范围由目前的四区扩大到包括宝安、龙岗在内的六区。届时,宝安、龙岗两区将享受

A.高度的自治权B.特殊的社会制度C.部分政治主权D.特殊的经济政策

40.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规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三.(必修部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与近现代社会生活)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他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促成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4分)

(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6分)

(3)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2分)

(4)为什么有人认为“中国民族工业的真正春天是1956年”?(2分)

(5)假如你是1916年某报的记者,请为荣氏企业的面粉写一句广告词(不超过20字)。(4分)

(6)右图为荣德生1943年书写的对联,从中可以看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它的哪些经营理念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弘扬、借鉴?(2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关,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正如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所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437564两。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二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2)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社会生成的新观念,并分析这些新观念生成的原因。(6分)

(3)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按要求填写表中内容。(6分)

春联应出现的时间或时期相关历史事件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批林批孔战果辉煌;纲举目张成就巨大

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材料四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

(4)材料四反映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四.(必修部分)(中国现代经济建设与道路探索)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4分)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2分)结果如何?(2分)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4分)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2分)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6分)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破土动工,打破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

材料二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三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出口加工工业区的背景(2分)和意义(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4分)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影响?(2分)

(3)材料三中的“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8分)

五.(选修部分)材料解析题(本二轮专题无选修部分)

答案要点及简析

一.(必修部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

1.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材料中“经纶天下,衣被群生”的表述,说明对象应是丝织业,而且材料中指出作者为张之洞,是洋务领袖之一,其创办的湖北织布局应为对联的对象。D是民族资本家陈启源创办的,A、C是军事企业与材料不符。

2.C从材料显示的时间1896年来看,是在甲午战后。从材料的内容“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来看,当时清政府为了支付对日赔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B民族工业第三个高峰应是指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受“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这一时期民族工业有较快较大的发展。A、C是第二个发展高峰的原因;D是第一个发展高峰的原因。

4.A从材料可看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因为一战而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美日却趁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体现了列强在侵略中国过程中势力的此消彼长,互竞侵略,狼狈为奸是常态。B、C、D表述符合材料和史实。

5.A本题是个比较题,三人经历主张、选择道路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这是由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决定的。B符合康有为和张謇;C、D符合孙中山;共同点则是A。

6.C从图片中民国三十七年可以推断该公告发布的时间应在1948年,从公告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中国蚕丝公司是国民政府成立的垄断性企业,属官僚资本,压制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7.C从材料外国纺织品的输入导致“女红失业”,洋油等产品的输入导致“桕树皆弃为不材”,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然经济在外国的侵略下逐渐解体,故答案为C项。

8.C材料的主旨是批评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漠视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其创办的军事工业是封建官办工业,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9.C 材料主要说明了日本利用中国丰富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在中国开设工厂,迁移《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知最早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故符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答案为C项。

10.D振兴中华,以牙还牙”是指荣氏兄弟希望借发展实业达到救国的目的,抵制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③错误;近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为上海,④错误。

11.B从材料看,“双轮驰”“车舟载离别”表明近代汽车、轮船出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意指送行之人未及返回,旅人已经到了天尽头。可见近代交通工具对于人们生活影响之深,答案为B项。

12.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30年已经是民国时期,京郊村子里妇女缠足者仍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充分说明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故答案为A项。

13.D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能力。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传统的戏台、秀才、小脚等逐渐被火车、电话、大脚等取代,说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的改变。故①③④正确。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只知埋头攻读四书五经,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所以②与题干不符。

14.B1983年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未建立。

15.B从材料中“天津”“上海”可知B项正确。

16.A审题干抓住关键词“上海”、“操持仍属西国”、“皆电报局学生经办”等。审查备选项,通过“由上海达吴淞”这一句可知①说法正确;“操持仍属西国”说明技术仍由外国人帮助,因此②正确;“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说明③正确;“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说明④正确。

17.C结合题干中的“车轮”等词可明确是写的火车。

18.BA、C、D三项仅是对表面现象的总结和认识,只有B项才反映了实质问题。

19.B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是跟推翻了清政府有关,跟模仿西方没有因果联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0.B结合题干所给的材料内容,即可得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必修部分)(中国现代经济建设与道路探索)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

21.C新中国成立时,美苏争霸尚未形成,A项错误,排除;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开展的,故B项不属于此政策制定的原因,排除;“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制定“一五”计划时,还谈不上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故排除D项;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故正确答案为C项。

22.A 本题较容易判断应是“大跃进”时期的特色。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材料是这一时期浮夸风的反映。

23.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这一变化反映了农村公社已走到尽头,凤阳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

24.B1978年我国仍然是人民公社体制。而安徽省委的做法是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和荒山湖滩谁种谁收,完全脱离了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劳动、收获物归集体的做法。故其做法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25.C 解题关键是要清楚题目重点考查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政治改革也是为经济改革服务,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目强调政治经济关系的内容不符;B项没有点出政治与经济两者的关系;D项不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

26.B1956年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当时苏共召开“二十大”,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毛泽东认为应从中吸取教训,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实际并未完全突破苏联模式,D错;A是指邓小平理论;C应指改革开放时期。

27.D从图例来看,白色部分在1950为37%,1953年减少为14%,到1956年已完全消失,据此可判断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通过改造,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完成公私合营。

28.A从示意图中可看出,在1957年-1960年期间,工业产值大幅增长,而农业产值大幅下降;其原因主要为A。

29.D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和人民公社的规模,反映出当时政府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C指大跃进运动;A、B明显与材料不符。

30.B1950年-1952年,国家实行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增加;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比例失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产量下降。A、C、D在时间上不吻合。

31.D材料描写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分户经营,自负盈亏。A、B、C正确。人民公社被撤销是在1983年,本材料没有反映出来。

32.C本题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地位的理解。A不符合史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但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并不是改变社会性质,排除D。

33.D通过阅读题干,可判断出A、B、C属于大跃进时期的现象,而D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现象。

34.D本题考查学生全面理解并概括材料的能力。从材料所列举的一系列变化来看,本质上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不断成熟的过程。其他表述不能全面地反映材料的主题,只是D的具体表现。

35.C将“计划”表述改为“规划”主要是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现实需要。

36.D可从开放的进程、意义及所显示的字迹来推断出答案为D。

37.C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探索中既有成功之处,又有严重的失误,充满了艰难曲折,但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努力,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8.A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①出现于1956年的八大,③出现于1955年的万隆会议,都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符,排除。②④都是改革开放的内容,故选A项。

39.D本题考查对经济特区含义的理解。特区的“特”是指在经济领域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40.C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A、B、D三项都不是“根本问题”。

三.(必修部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与近现代社会生活)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

41.

答案:

(1)不利因素: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2分)有利因素: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2分)

(2)发展因素: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任答三点,6分)

(3)“同根相煎”的含义: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政局动荡。(2分)

(4)原因:1956年中国人民政府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分)

(5)广告词(略)。广告词中必须含有“爱国”、“抵制洋货”、“价廉物美”、“中彩头”等类的主题,否则即为不正确。(根据关键主题词的正确性及数量,酌情给分,本小题不超过4分)

(6)经营理念:诚信经营、诚实守信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1)概括归纳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即可。

(2)据材料二的相关信息“1914年一战爆发”,据此事件可判断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联系材料分析原因。

(3)由材料三中的时间可判断抗战结束后是内战的爆发,同根相煎显然指国共两党的内战。

(4)1956年中共实行了三大改造,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1916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荣氏企业作为民族企业广告主要应体现爱国等内容。

(6)“心正”“意诚”则主要表达了诚信的经营理念。

42.

答案:

(1)影响:促进了欧洲医药事业发展;改变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茶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造成欧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任答四点,4分)

(2)新观念:崇尚西方;崇尚自由民主;重商;享乐等。(任答两点,2分)原因: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辛亥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推动;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社会心理的认同;西方物质文明先进性的吸引;进步人士的提倡等。(任答四点,4分)

(3)(每空一分,共6分)

春联应出现的时间或时期相关历史事件

1953年-1956年或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合作化

1966年-1976年或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文化大革命”或林彪集团被粉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或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农业产品丰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2分)

解析:

本题从政治经济变化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切入,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掌握和理解。(1)和(2)问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

(3)注意综合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相关内容,根据历史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

(4)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和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四.(必修部分)(中国现代经济建设与道路探索)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

43.

答案:

(1)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任答两点,4分)

(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2分)结果:浪费了人力和资源,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2分)

(3)解决的问题: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4分)说明的问题: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根据中国经济基础差、劳动力充足等国情,选择符合实际的工业化道路。(2分)

(4)中国工业化进程: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大跃进”和随和的“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任答三点,6分)

解析:

(1)结合当时的国内工业基础及国际上的不利及有利形势回答。

(2)注意材料二中的关键词“1958年”“工业战线上的群众运动”,可以判断这是大炼钢铁运动。

(3)主要针对外资企业及乡镇企业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回答第一问;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回答第二问。

(4)注意从材料一的“一五”计划开始到材料四的中共十六大,对这段时间范围内中国工业化的态势进行简要归纳即可。

44.

答案: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分)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4分)

(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4分)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分)

(3)深刻变化:①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②开放: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4分)

解析:

本题是对与改革开放相关内容的考查。

(1)要注意时间提示:1979年2月,由此判断此项决定应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有关;分析意义时可从“第一个”的角度入手。

(2)可从政策保障、体制创新等角度说明其平稳过渡的条件;回答影响时可从对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方面说明。

(3)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方面说明即可。

五.(选修部分)材料解析题(本二轮专题无选修部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14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