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对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过程,知道三者的主要内容。理解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于二战后国际政治、外交、经济等新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理解三者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2、技能:
阅读文献,找出关键词句以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技能。
具体历史问题的比较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具体内容及历史影响、进步性与局限性等角度比较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使学生初步掌握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学生增强对人类文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认识与认同,并对人类文明交流应建立和平、友好、合作、协调的价值观有进一步的认识与认同。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美国在这一体系中可以占据领导地位?
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是:(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2)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了“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制度。
美国在这一体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原因是:二战后,美国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工业生产与外汇黄金储备都在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且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等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相对美国急剧削弱,美国的经济实力使之在这一体系中占据领导地位。
2、分析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大体系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均势和相互妥协的产物。
不同点:(1)体系影响的范围和主导者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雅尔塔体系则是美苏在全球各地,可见雅尔塔体系的影响大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形成的过程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结束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是二战结束前形成的。(3)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雅尔塔体系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4)雅尔塔体系相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历史的进步性角度看也有不同,雅尔塔体系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较之前一个体系有进步性。
(二)探索与争鸣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这样说道:“联合国本身的创立就是相信对话可战胜冲突”;但也有人说:“美国就是联合国”。结合史实,请你谈谈对联合国的认识。
教师引导建议:
对于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评价,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联合国的发展历程中去考察,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搜集资料,展开研究性学习:
第一,阅读联合国宪章,理解安南的话,理解联合国建立的宗旨和愿望。
第二,理解联合国建立的背景,特别是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的失效与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深刻教训,进一步理解联合国宪章中的语句。
第三,了解联合国建立和机构完善、发展的历程,结合冷战背景,结合朝鲜战争等历史事件理解美国在联合国建立初期的作用及其影响力,理解有人说的话。
第四,了解联合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取得的成就,理解联合国的发展。
在以上四方面资料搜集后,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理解联合国的作用以及美国对于联合国的影响力,在历史的过程中理解看似矛盾的观点是这一“探索与争鸣”中的方法论。

相关推荐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知识梳理]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的重要性:文字以一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人类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承,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汉字的雏形: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3、趋于成熟:
(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商周时期的金文
①商周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②到了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
3.汉字统一:秦朝的“书同文”
(1)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俭省笔画、紊乱偏旁,以致异形杂出、一字多形等,文字的交流功能大大削弱,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始皇为了消除这种混乱情况和便于推行政令、巩固统一,果断推行“书同文字”的政策。
(2)具体做法:①以秦国的小篆作为基础,统一全国的文字;②接着推广书写更为简便的隶书。
(3)意义: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形成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书法艺术
[问题探究1]什么叫书法?

(一)出现的原因及特征
1、原因:
(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2)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则为发展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人力准备,这也是书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的动力。
2、特征: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
(二)发展历程
1.秦汉——自发阶段:
①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多重实用;
②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隶雄放洒脱,雄厚深沉。
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问题探究2]如果说秦汉时期的书法美是自发的,那么,为什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能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1)原因:
①社会的变迁影响到了人的心理,促使了人的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审美变成了一种自觉;
②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2)典型代表: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隋唐——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问题探究3]隋唐时期具备了哪些能够促使书法艺术达到高峰的条件?
(1)条件: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同时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2)表现:
①草书——狂放不羁:张旭、怀素(颠张狂素)
②楷书——注重规范法度,力求建立新的法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4.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
(1)原因:①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②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③重文
(2)代表:“宋四家”——苏(苏轼)、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

5.明代——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
[问题探究4]明代书法为什么会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1)原因: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苏杭等地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2)代表:祝枝山、文徵明
三、篆刻艺术
1.定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他的创制以书法为前提,与书法并成为姊妹艺术。
2.秦汉时期——篆刻艺术发展的标志性时期,为以后印章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样本。
(1)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拘,以小篆为主
(2)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的风格
3.篆刻艺术的发展
(1)宋元以后,书画家开始用印章来给书画作品加印,但篆刻还没有从它的实用功能中分离出来;
(2)明中叶以后,以文彭等人为代表,篆刻和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小结:
1、汉字的演变趋势和主要字体
趋势:是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字体: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概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和及原因。
时期发展历程或特点原因
秦汉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文字刚获得统一
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①社会的变迁影响到了人的心理,促使了人的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审美变成了一种自觉;
②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隋唐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同时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①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②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③重文
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苏杭等地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第7课汉字与书法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落实课标

一、文字与书法的发展脉络
二、主要书体概要

三、重点问题突破

1、文字的重要意义:

记录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传播交流和传承人类文化;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

2、秦朝统一文字历史意义:

克服了广阔帝国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字障碍,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魏晋书法成为自觉艺术的条件

①字型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前提条件;②魏晋时期士人群体形成是把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内在动力;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提供了基本条件。

4、时代特征与书风的形成

①唐代国家统一,繁荣强盛,开拓奔放,书法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的草书狂放洒脱;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注重法度规范,雍容遒劲;②宋代重文轻武,商品经济繁盛,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书法追求个性与韵味,忽略法度与规范,尚意轻法;③明朝商品经济繁盛,市民文化发展,书法艺术进一步世俗化、平民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腐朽,皇权专制走向顶峰,思想文化专制强化,一方面出现僵化呆板的馆阁体书法;另一方面,反传统的思想文化产生,出现“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个性化艺术。

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两个高峰的简要情况,知道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历程及运动内涵,知道三次印巴战争和四次中东战争的简要情况。理解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高涨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进而理解“第三世界”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重要影响,通过分析三次印巴战争及四次中东战争,理解地区冲突的历史背景,并进而理解“第三世界”发展的艰难性。
2、技能:
解读文献,理解历史问题的技能。
解读地图,分析历史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解读“读图学史”中的两幅非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国境线特征的原因以及两张地图差别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及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当今“中东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通过“源流际会”理解时政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了解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史事时,感悟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重要作用,感悟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使学生在了解地区冲突的史事时,进一步认同两极格局不利于人类全球化发展进程的观念。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非洲各国国境线特征:如几何图形,许多非依自然地势走向,而系人为分割而成。
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历史上,非洲大多数地区被欧美列强作为殖民地瓜分,形成人为划分的殖民地界线,从民族独立运动上看,二战后非洲各国的独立进程受到宗主国的阻挠与影响,加之非洲内部复杂的矛盾,使得国境线的划分痕迹重。
对比地图描述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大致情况: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回答:1、从地图上标注的独立时间来看,大多数非洲国家是二战后独立的;2、从地图上不同颜色的标注看,二战后非洲各国的独立分为三个阶段;3、从地图上60、70年代独立国家颜色占比看,60—70年代是非洲各国独立的最高峰,结合书中“非洲年”知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4、从两张地图的疆界划分来看,大致独立的国家是以殖民地疆界为国界的,西非的情况更为复杂些,从法属西非洲中独立出许多国家。总而言之,这一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读图入手,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言必有据。
(二)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津巴布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西索尔在二战结束后认为:“战争期间非洲人开始与世界各国人民有了世纪的来往。在生死搏斗中,他们互相认识。非洲人终于看到那些自诩文明礼貌,爱好和平的白人原来是怎样残杀别国人民的……这些都使非洲人在心理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在生死搏斗中,他们互相认识”指什么?
(2)文中所说心理上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指什么?这种心理上的“革命性的变化”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答:(1)“互相认识”指:二战期间,殖民地人民通过参加宗主国的军队,更客观地看待西方文明,增强了民族独立的信心,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而宗主国也认识到殖民地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成长、壮大起来,逐渐意识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将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2)心理上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是殖民地人民参加各自宗主国的军队,在战争中增强了民族意识,认识到西方文明并不是不可战胜,并不是高高在上。这种心理上的“革命性的变化”在二战后导致民族独立浪潮的出现与发展。
2、被印尼总统苏加诺称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什么会议?该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该会议是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该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亚非地区已出现一些新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面临共同的问题,包括如何巩固和推进民族独立运动以及友好合作促进发展等。
该会议的历史意义是:1、标志着亚非新兴国家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2、会议倡导的“万隆精神”是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反殖民反霸权斗争的思想武器和强大动力;3、亚非会议被看作“第三世界”兴起的里程碑。
(三)探索与争鸣
中东问题仍是当今世界地区冲突、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查找资料,了解两大地区冲突最新情况,并结合历史背景进一步理解之。
教师引导建议:
1、关于历史背景、渊源,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已有概要性的叙述,教师可据此扩充,或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拓展阅读。
2、教师引导学生查找近期关于中东问题的新闻,并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加以分析。总之,这个栏目的活动设计在方法论上的意义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通过“源流际会”理解时政事件的方法。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案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②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世界统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养: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27个国家参加会议,实际最后决定权操纵在和会的“三巨头”手中。(请学生看教材《巴黎和会“三巨头”》图和小字内容,了解各大国争霸图谋和矛盾,然后补充讲解)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有位历史学家说:“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气氛中集合于巴黎的。他门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

(请学生阅读教材凡尔赛和约内容,概括成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5个方面,教师讲解与组织学生讨论穿插进行)领土问题,请同学们对比教材战前与战后欧洲地图中德国疆域变动情况,德国丧失了近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这样残酷的规定对德意志民族心理上会造成什么影响?军事方面,请同学们联系德国十一月革命这个背景,考虑“只准保留陆军10万人”这项规定的双重目的--既防止德国军事力量威胁协约国,又为德国保留镇压国内革命力量的相当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统治”权规定的实质是什么?(使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我们怎样看待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打倒凡尔赛和约”口号。

继凡尔赛和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维护这个"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国际联盟。

二、国际联盟(板书)

创设国际联盟的主张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它曲折地反映了饱经战祸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盟约中有维护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辞句,但这不过是战胜大国争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别是关于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规定,暴露了这一机构的帝国主义性质。威尔逊原本指望利用国际联盟来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但创设国联的主张一经列为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国联就成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三、华盛顿会议(板书)

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关系,在美国倡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板书)

早在1902年英日缔结同盟条约,相约互相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这成为战后美国在这一地区扩张的极大障碍。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法、日、美缔结《四国条约》,取代了英日同盟。

争夺海军优势的斗争近乎于疯狂,最终达成的妥协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请学生看《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的限额》表,讨论分析这种规定对英、美、日的不同影响。教师归纳讲解)英国丧失了传统海上优势;美国取得与英国平等的海军军备权;日本海上强国地位得到欧美列强承认。

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忙于“一战”厮杀的有利时机,侵华势力急剧膨胀,独霸中国态势日趋明朗。这直接损害了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引起美英等国的忌恨和不安。中国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重头戏。在美英的压力下,经中日双方交涉,日本被迫同意放弃一部分侵略中国的权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相应内容。提问:中国收回山东等部分主权,能否仅仅看作是美英压力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并明确: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的反帝救国斗争。)

1922年2月,与会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实际上对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放弃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等合理要求置之不理。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华盛顿会议是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削弱了英国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的扩张势头,使中国又回复到受列强共同主宰的局面。它与巴黎和会共同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爪分世界的安排。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请同学们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存在哪些重大矛盾,说明这一体系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原因。(归纳学生分析并讲解)首先,这个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帝国主义列强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随着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的激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必然动摇这一体系的基础。其次,各战胜国的扩张野心并未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特别是日本和意大利认为自己所获甚少,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和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已经使这个体系出现了解体的裂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94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