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38望梅止渴
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过程中,借助拼音认读“止、渴、期、忽、灵、朝、精、神、赶”9个生字。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里查“赶、忽、朝”三个字的页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汉字“止、渴、期、朝”。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尝试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3懂得在危急的情况下,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识记本课9个生字。
2在语境中理解“望梅止渴、烈日高照、火烧火燎、口干舌燥、灵机一动”的意思。
教具学具课文录音、插图。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你们吃过梅子吗?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尝一尝梅子的味道。
能告诉大家梅子的味道怎么样?吃在嘴里有什么感觉?
2口渴的时候,想到它的酸味,嘴里会有什么感觉?
(想到梅子的酸味,嘴里就湿润起来,不觉得口渴了。)
你们知道哪个成语说了这个意思?
3出示课题:望梅止渴齐读学习生字“止”——书空
二、学习课文,质疑解惑。
1望梅止渴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出疑问。
3归纳后出示:谁让大家望梅止渴?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怎样望梅止渴?结果怎样?
4听课文录音,思考:谁让大家望梅止渴?为什么要望梅止渴?
5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谁让大家望梅止渴?教学“期”——组词。
6为什么要望梅止渴?交流出示句子:
(1)当时,烈日高照,大地火烧火燎的,将士们个个口干舌燥,嗓子冒烟,行军速度越来越慢。
(2)曹操问过向导,附近根本没有水,怎么办?
7学习生字:“舌、燥、导、根”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读字组词,交流记法。
(3)老师指导:舌导——书空燥根——找姐妹字导——扩词
理解“火烧火燎、口干舌燥”的意思。问: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觉得口干舌燥?
8指导读这两句句子。(个别读——男女生赛读)
9说话练习:将士们个个口干舌燥,嗓子冒烟,行军速度越来越慢,附近又根本没有水,曹操想:
10同桌互读2、3小节,讨论:曹操怎样让大家望梅止渴?结果如何?
11交流:曹操怎样让大家望梅止渴?
12指名一位学生扮演曹操,一位学生读第2节第2句话。
13师生合作读第2节。
14学习生字:灵——开火车读准音;理解“灵机一动”的意思。
骑——交流记法。
15小朋友们,你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读课文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现在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故事的结果怎么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三节。
(1)齐读第3节。
(2)学习生字:酸——书空右边部分“精”——与“请、请”区别。
(3)说话练习:将士们原先,现在干渴的嘴变得湿润起来。
将士们原先,一个个打起精神往前赶路,很快走出了这片荒原。
16讨论:将士们走出荒原,没有看到梅林,会怎么想?怎么说?
三、复习巩固。
1刚开始,我们有那么多问题,现在通过读书我们都弄明白了,看来读书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就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读全文。
2背诵课文。
3小组比赛,用音序查字法查““燎、酸、润”三个字的页码。
四、指导描摹。
1师:出示“止、舌、骑、根、灵、导”,读一读。
2观察老师在田字格内书写。
3描摹“止、舌、骑、根、灵、导”。
五、课外延伸。
你们如果想知道有关曹操的其他故事,请阅读儿童版《三国演义》。
教学效果的反馈课上,我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拼读字音、识记字形、理解词义有所侧重地学习,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另外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会学生从课题中大胆质疑,并从读中去释疑,从读中去感悟,初步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这样,整个教学就是建立在“设疑引学——辩疑解难——释疑巩固”的过程中。

编辑推荐

38、中彩那天


38、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拮据”、“精湛”、“梦寐以求”、“咆哮”等词语,并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感悟父亲正直、诚实的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的观念。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感受父亲还车前和还车后截然不同的表现,分析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感悟人物品质。

理解“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那贫穷的家最富有的时刻。”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好词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1、板书:中奖。你们家是否买过彩票,是否中过奖,中奖时你们家人表现怎样?如果没有中过奖那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买彩票中了你梦寐以求的大奖,你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你描述一下当时你的动作、神态、语言。

说话练习:当我听到我买的彩票中了大奖,我__________。

2、同学们对中大奖都很兴奋,我们课文中的小作者在中彩那天也和你们一样,可他父亲的态度却跟大家截然相反,补充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读中理解,品读词句

1、默读课文,思考:听到中奖的消息,父亲和我的态度各是怎样的?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

2、出示课文第四节和第五节,指导朗读

“我”的兴奋

父亲的严肃、咆哮

3、同桌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4、引读:当我回家委屈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母亲却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难道我们中彩的道德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板书:道德难题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道德难题?交流板书:还车?留车?

5、父亲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道德难题,会展开怎样的思想斗争?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来证明你的观点。

6、学生自主辩论。(适时引导理解关键句:“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凸现父亲矛盾的心理。)

留车的理由:

A、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生活拮据,全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理解“拮据”)

B、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他的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理解“梦寐以求”)

C、商店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表示这辆彩车已属于我家所有……(以读代讲)

D、原来,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过后,两人把此事都忘了。(以读代讲)

E、“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以读代讲)

还车的理由:

A、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B、原来,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

7、尽管父亲留车的理由十分充足,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还车。可见父亲的品质是高尚的。它具有哪些品质呢?

交流板书:正直、诚实、有骨气

8、出示图片:第二天,库伯把车开走了。我们全家吃晚饭时,父亲的神情如何?对比之前父亲的神态动作,想象说话:库伯先生把车开走了,父亲非常高兴,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感悟,拓展延伸

1、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自由读,找出句中一对反义词(贫穷——富有),说说它们各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2、齐读最后一节。

3、总结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4、课后想象写话:任选一个情景,写一段话。

(1)当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人会有什么表现?

(2)库伯知道这件事后来到我家,他会说什么?做什么?

(3)假如人们都知道了这件事的经过,大家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38、中彩那天

留车?

道德难题还车!诚实、正直、有骨气

还车?

教学效果反馈: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做人要诚实守信”,这个主题对于学生是熟悉的。可是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体会不到贫穷的困境,体会不到极度渴望拥有一样东西的迫切心情,更体会不到天降横财而那横财也可属于自己的矛盾心理。在课堂上,需要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于是,在课上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帮助学生真正体会父亲从“梦寐求车”——“中彩得车”――“烦恼开车”――“高兴还车”的心理挣扎过程,这样,理解文章的中心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也就水到渠成了,不言自喻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38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38”,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

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学生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展示朗读。

4、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四、研读赏析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⑴学生分成若干组合,互相提问诗中的词语,理解、把握词义。

⑵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口述课文大意。

⑶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2、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

(板书)秋风破屋顽童抱茅夜雨难眠(长夜沾湿)期盼大厦

3、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3环节中穿插逐层分析各小节)

(1)请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

分析: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鉴于此,教师可以顺势推理,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凶猛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

追问: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2)读第二节,思考:

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

(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五、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六、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六、作业:课下背诵这首诗。


新起点英语一上:Fruit 1 Lesson 37~38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起点英语一上:Fruit 1 Lesson 37~38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单元目标:Unit 7

1. 能够在本单元涉及的情景条件下,听懂并说出常见的9种水果的词汇。

2. 能够在本单元涉及的情景条件下初步使用本单元所学的句型。

3. 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喜爱什么水果。

4. 初步学会使用形容词sweet and sour。

5. 能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Fruits One

Lesson 37and 38

一、教学目的:

1. 能够听懂、说出6个水果词汇,并指出相应的水果图片。

2. 能够听懂并基本正确的模仿chant。

3. 认真参与B项活动,并且得到基本正确的答案。

4. 能够听懂并基本正确的说出本课所学购物用语。

5. 完成B相联系。

6. 学习新单词lemon。

二、教学重点:

能够听懂、说出6个水果词汇,并指出相应的水果图片,

基本正确的说出本课所学购物用语

三、课前准备:

师备:录音机、教学录音磁带、单词卡片、水果图片

生备:水果贴片图

四、教学过程:

1. 教师出示实物苹果,边说边演示:

Apple, apple, I like apples

新课标一上 汉语拼音《复习四》教案 总第38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音节,了解秋游该带些什么,并能用简笔画将这些东西画下来。

2、能够根据音节看清图意,看图说几句话,明白互相谦让的道理。

3、能够正确认读词语,并会恰当使用。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认读音节、词语,并会恰当使用。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音节看清图意,看图说几句话,明白互相谦让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相关联系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第三题:读读画画。

1、出示音节,拼读音节。(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什么时候要带上这些东西?师:秋游快到了,读幼儿园时要去秋游了,总是爸爸妈妈帮小朋友们理书包。现在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书包该怎么理呢?要带些什么东西呢?书上就告诉我们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3、这些东西只是给大家一个建议,你可以选择,还可以带些你认为有用的可这里又没有提到的东西。请大家把你在秋游时想带的东西用简笔画画下来。

4、交流,并说说带上这些东西的理由。

(二)第四题:我会讲。

1、出示插图,认读图中的两个音节词。了解独木桥的特点。

2、小组合作,看清图意,说说这幅图讲了什么?你能编一个小故事吗?

3、小组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小白兔和猴爸爸各自要去哪儿干什么?它们怎样才能到达目的地?会发生什么事情?

4、自己练习讲故事、指名讲、同学点评。

5、假设小白兔和猴爸爸都要抢先过独木桥,会造成什么结果?(适时地进行互相谦让的教育。)

(三)第五题:我会读。

1、卡片抽读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你能选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

3、小组合作,选用几个词语说几句话。

文章来源://m.jab88.com/j/91811.html

更多
上一篇:43棉花姑娘 下一篇:三次科技革命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