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古诗诵读江上渔者”,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古诗诵读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认识“渔、者、但、君”4个生字。

2.了解古诗大意,能背诵古诗。

教学

重难点了解古诗大意,能背诵古诗。

教学媒体录音机、生字卡片

课前准备预习生字

教学流程二、导入新课

1.由“鱼”引出“渔”

2.复习部首查字法的步骤,查出“渔”字的读音,了解意思。

3.开火车,读准字音;区分“鱼”和“渔”的字形

4.讲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揭示课题:江上渔者

学习“者”。读准音,意思是“……的人”,“渔者”就是捕鱼的人。

5.齐读课题。课题的意思就是——江上捕鱼的人

二、学习诗句,了解大意。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1)学习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在品尝着鲜美的鱼,高声笑谈着。

师述: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许许多多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

谁来当一回江上往来的客人,称赞一下鲜美的鲈鱼?

指名朗读前两句诗。

认识新字:“但”,请学生交流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个字。

讲述:“但”在这里的意思是“只,仅仅”。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

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出示图: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那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

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船—舟、,想像: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认识新字“君”,读准字音“没”。

(“君”引导学生复习刚学过的生字“群”;用部首查字法“君”查“口”字底。

出示句子:

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4.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珍惜。

三、诵读和背诵古诗。

四、复习巩固所学新字。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学习为主,教学古诗时我让学生结合画面,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又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精选阅读

20古诗二首(悯农 江上渔者)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古诗二首(悯农 江上渔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字,1个多音字“没”,会正确书写6个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要爱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字,1个多音字“没”。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6个字。
2.学习古诗,理解内容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激发学生喜欢诵读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
2~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一说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2.我们吃的粮食就是农民伯伯这样辛勤耕种出来的,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同情讲。悯农是同情农民的意思。
3.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二)朗读诗句,自学生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悯农》,标画生字。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
3.教师反馈。
汗滴——滴,滴为什么是三点水旁?
盘中餐——盘,盘子是干什么用的?盘中餐就是盘子里盛的饭菜。
辛苦——辛
4.再读古诗巩固识字。
(三)诵读古诗,自学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观察图画想一想,这首诗写的什么意思?
2.小组里互相讨论,大体讲解诗句的意思。
3.带着理解,再次诵读。
(四)教师指导,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请学生再次观察农民耕作画面。
(1)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2)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3)练习朗读第一句。
2.联系生活,想一想,我们每天都能吃到哪些食物?这些食物是怎么来的?
(1)读第二句,小组讨论,说说读懂了什么。
(2)分组汇报。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饱含辛酸的农民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3)理解词语的意思:“盘”指吃饭的碗;“餐”指饭;“皆”是“都”的意思。
(4)练习朗读。
(五)朗读练习。
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如范读、领读、指名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交际。
学习了《悯农》,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
(八)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悯农》,谁会背诵?
谁能说说诗的意思吗?
(二)出示诗题。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哪位同学知道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三)教师介绍作者。出示课题,认读生字“者”。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初读诗文,自学质疑。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生词。
(2)同组互读,读准字音,注意易读错字。
(3)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交谈、互相解答,有困难的在全班讨论。
2.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往来——往,这个字和哪个字长得很像?“住”。
出示词语,读准字音:出没没有
3.观察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1)学生边读边看边议,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2)反馈学习情况。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如:
鲈鱼:是一种常见的鱼,鲈鱼的味道鲜美。
渔者:打鱼的人。
往来人:来来往往的人。
君:(尊称)你。
出没:指出出进进,时隐时现。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喜爱吃味道鲜美的鲈鱼,可是请你看看那像一片树叶一样在水面上颠簸的小船,在波峰浪谷中上上下下,时隐时现。
4.练习朗读,想想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5.拓展想象,渔民在这样的环境中捕鱼会遇到什么困难?
6.小组交流。
7.汇报。从中体会为了让人们能品尝到鲈鱼的鲜美,渔民每天要与风浪搏斗,付出了无数的艰辛,甚至有生命危险。
8.带着新的体会,反复诵读,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看谁读得好。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两首古诗。
1.练习朗诵,边读边体会古诗的意境,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2.检查背诵。(可采取多种形式:如个人练习,同桌互练,集体背诵。)
(二)背诗比赛。
学生自己选择会背的古诗接龙背诵,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复习生字。
1.自学会认字。
大声读,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读出“没”的两个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四)自主记字。
1.分组交流记字方法。
2.请学生说说要记住这些字有什么好办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指导。
(五)指导书写。
1.分类指导。
(1)请学生观察6个字,练习书空。
(2)选择你认为难写的字,认真观察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
(3)反馈、纠正。
2.重点指导。
(1)观察六个字,请学生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辛”,第五笔是“横”写得最长。
(3)学生练习书写。
(4)反馈纠正,注意让学生认真观察范字,对比发现自己的字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还要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
3.练习书写其他汉字。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作者,《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他是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许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理解但、出没。)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

但:只。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风波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重点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吃鱼的人。)(捕鱼的人。)

4.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捕鱼人的艰辛。)

5.从哪儿看出捕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在头脑里展开想象,浮现出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这样想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鱼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作者同情劳动人民。)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仍然是五言诗,同第一首读法相同。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江上渔者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三)背诵课文。

四、处理生字

本诗只有一个生字。

君字第二笔要出头。

板书设计

2022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语文教案


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________!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 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 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 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江上渔者》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

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2、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江山往来者,但爱舻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打入浪尖,一会儿被卷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4、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5、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6、练习背诵古诗。

三、从课文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1、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

2、诗人对捕鱼的人的同情。

四、练习书写。

1、出示生字“客、涛、汹、君”,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涛”的笔顺

3、学生练习描红,写字,教师个别辅导。

4、作业练习。

(一)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在仿写一个比喻句。

(三)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

鹿柴、江上渔者、夜雨寄北、富饶的西沙群岛、雨、大海的歌 教案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鹿柴、江上渔者、夜雨寄北、富饶的西沙群岛、雨、大海的歌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课题:2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初知诗意。
3、能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
1、通过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2、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
1、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教学难点:1、对诗的意境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板书设计:
21、古诗三首
空山——幽静(以动衬幽静)
深林——幽暗(以光衬幽暗)
鲈鱼美
风波里
苍山、白屋
柴门、犬、夜归人
教后感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古诗《鹿柴》
教学要求:
1、理解《鹿柴》的意思,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美。










2、朗读、背诵《鹿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鹿柴》(板书课题)。
二、教学古诗。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反复读诗歌,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请几个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4、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
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⑵诗中没有写林子里静寂、幽暗,只写了“人语响”、“返景”、“复照”,怎么会给人以幽静的感觉呢?
⑶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⑷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三、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1、指导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试着背诵诗歌。
3、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江上渔者》
教学要求: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对劳动者的同情,对不劳而获者的讽刺。
2、学会生字新词。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以前,我们学习了几首写劳动人民生活痛苦的诗歌,记得哪些,背一背。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写渔民生活的诗歌。(板书:江上渔者)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理解词语。
三、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再自由读古诗,读准节奏。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⑴学生自学。
⑵学生交流。
⑶学生汇报。
⑷师归纳。
4、生讲诗意。
5、师指导生再说诗意。
6、指导朗读
四、背诵古诗。
五、小结。
《江上渔者》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同学们学了诗歌应该尊重
劳动人民的劳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要求:
1、理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意及诗歌表现的意境。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鹿柴》、《江上渔者》谁能把它背诵出来?
2、请几个学生背诵古诗。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诗歌。(板书课
题。)
二、学习诗歌。
1、范读全诗。
2、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题目的意思。
3、学习生字的写法。
4、再读全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讨论交流。
5、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讨论交流。
6、精读诗歌,体会意境。
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⑵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
说。
⑶读诗歌,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喜欢?
7、指导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节奏。
8、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作业设计:(自选)
一、看拼音写词语。
1、根据诗歌意思填空。
《鹿柴》这首诗描写了这个地方时候
的景色。前两句诗以反衬,后两句诗以反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
2、比一比,再组词。
幕()苍()犬()逢()蓉()
暮()仓()大()缝()容()
3、默写古诗三首。

4、读读背背。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课题:22、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目标:(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4个,理解本课“庞大”“瑰丽”等词语。
2、了解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二)能力训练
1、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2、训练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能力。
(三)思想教育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难点:1、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祖国地图、小黑板
板书设计: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海水五光十色异常美丽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
物产丰富海滩贝壳海龟
岛上鸟的天下
教后感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本课生字新词。
2、课文内容。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知道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
3、初步感知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引入。









1、一年级时学过的《日月潭》在祖国宝岛台湾。在祖国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叫西沙群岛。(板书:西沙群岛)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所以人们称它为“富饶的西沙群岛”(板书:富饶)
2、解题:课题中的关键词是哪一个?根据这一个词你想想课文大概会写些什么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轻读课文,注意借助注音读准字音。
2、指名逐段读并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说说每一个自然段你读懂
了什么?(板书)
三、分小组按“总写——分说——总结”顺序读课文。
四、教学字词。
1、指导学生根据要求自学字词。
⑴认读生字表上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⑵查字典解释词语。
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⑴生字卡抽读生字。
⑵理解词义。
3、指导生字书写。
五、教学1—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
2、学生质疑、解疑。
3、学生读1—2自然段。
六、小结。
《西沙群岛》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明天再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课文3—7自然段。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了解西沙群岛的概况。
2、学习课文,了解西沙群岛一带海底的各种物产,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述。
3、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生字卡片认读,齐读.。
3、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那么西沙群岛到底有多美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教学课文3—6自然段
(一)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过渡句
这儿令人惊奇的不单是海水美丽的色彩,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儿的海洋生物。大家想知道有哪些海洋生物吗?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西沙群岛的海底里有什么?怎么样?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小黑板出示:
海底有,怎么样。
1、指名回答:珊瑚,各种各样,有的像……有的像……
海参到处都是,懒洋洋的蠕动……(解释:蠕动,生表演)
大龙虾,披甲,划过来,划过去,威武……(解释:威武,生表演)
2、出示图片
3、海底的世界多么神奇美丽啊?齐读。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四五自然段
出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学习四、五自然段,看看西沙群岛的海里还有些什么?怎么样?
2、海滩上又有什么?怎么样呢?
3、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小组互听互说,讨论结果。
生汇报:
(1)学习第四自然段
生汇报,出示。
——海底里不仅有珊瑚,海参,大龙虾,还有鱼,鱼是怎样的呢?
A:鱼多: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成群结队,多的数不清,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问:这里真的是水鱼各一半么?不是的,是说明西沙群岛的鱼非常多。
B:鱼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
有的……全身……彩色条纹有的……头上……一簇红缨
有的……周身……插着扇子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刺儿,像皮球
C: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鱼的形状,训练学生的描述和想象能力。
D:这么多漂亮的鱼,你们喜欢吗?好,让我们来好好的读读这些鱼。
齐读配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西沙群岛的海滩有些什么呢?
2、他们又是怎样的呢?
贝壳:拣不完美丽颜色不一千奇百怪
海龟:有趣(那里有趣?)庞大四脚朝天
3、出示海龟图片,
4、齐读,配乐。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西沙群岛不仅海洋生物种类多,岛上还生活着许多鸟,
1、那一段是写鸟的呢?(第六段)
2、主要讲了什么呢?——鸟的天下
3、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4、填空
西沙群岛也是,的树林栖息着,都是,树下堆积着一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鸟特别多,西沙群岛被鸟占据着,鸟是那里的主人。
5、指导朗读
(四)小结:
西沙群岛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底有珊瑚,海参,大龙虾,各种各样的鱼以及美丽的贝壳和庞大的海龟,还有很多很多的鸟,非常有顺序的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物产,用一句话来说就是__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板书)
三、学习第7自然段
这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没有人守着可不行,那么是谁守卫着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呢?
岛上的英雄儿女
1、齐读,
2、理解“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
问——为什么要守卫?(第一自然段)
答——因为西沙群岛在祖国的南端,是“海防前哨”,所以把她比作是“南大门”,
岛上的军民日夜守卫西沙群岛,不让敌人来侵犯,保卫祖国的安全。
3、指导朗读。自豪的语气。
四、总结全文,梳理文章结构。
课文首先想我们介绍说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哪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呢?作者又介绍说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底有珊瑚海参大龙虾,各种各样的鱼,海滩上又有美丽的贝壳,有趣的海龟,海岛是鸟的天下.最后又说西沙群岛在英雄儿女的守卫和建设下将会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五、拓展延伸。
争当优秀小导游










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文中那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跟同桌说说,并用简笔画把它画下来,再扮演解说员,在四人小组内介绍,各小组评选优秀解说员,当小导游带领同学们观赏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
作业设计:(自选)
一、学一学,找一找
1、这篇文章想我们介绍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作者用词准确,生动。读来也非常的有趣味,请同学们把好的词句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对西沙群岛,你们还了解多少呢?请到课外广阔天地中查找有关的图片和资料,收集整理成小小的调查报告,在班上交流,那就更有趣了。
二、请你向父母亲介绍西沙群岛的物产,用上“有的……有
的……”句式。
三、填空。
()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那里(),(),是个可爱的地方。
四、读读背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五、开心辞典。(把正确的答案序号写在括号里)
1、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是()
A、牡丹卡B、龙卡C、金穗卡D、绿卡
2、“昙花一现”是“现”在()
A、早上B、中午C、傍晚D、晚上











课题:23*、雨
教学目标:(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喜悦心情。
(二)能力训练
1、了解作者是怎样既有顺序又细致地观察景物的。
2、能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思想教育
1、感受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美感。
教学重点:1、弄清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雨中景物的。
教学难点:1、弄清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雨中景物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板书设计:
23*、雨
雨前:天色暗狂风闷热
雨中:看到:屋顶:薄烟
房檐:珠子——线
地上:小溪
想到:及时雨流进
雨后:泥土清香空气清新树木舒枝展叶
教后感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本课词语。
2、课文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及时雨对农作物的作用。
2、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践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4、学习十五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了解它们的音形意。
5、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导入:每年的夏季,都要下几场雨,有时是蒙蒙细雨,有时是倾盆大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雨的文章。
二、自学生字词。
(1)拼读音节,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部首、余笔。
(3)查字典,了解字意。(笼及舒)
(4)记住字形,听写检查。
三、预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准确,并标出自然段。
(2)分小组检查读书。
(3)集体抽查,按正确、流利、有语气给分。
(4)结合课后题画出不憧的难句和自己不憧的地方。
(5)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6)进一步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
(1)一人读第一自然段,其它人思考:雨前有什么特点?
讨论。
板书整理:天色暗狂风闷热
指导朗读。
(2)集体读出课文中写雨中的景象的段落,思考:我在雨中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自学,在书上画出答案。
讨论。
(3)读句子,抓词语,谈自己的体会。(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难句)
我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大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
雨落在对面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
雨水顺着房檐……。渐渐连成一条线。
(4)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5)“我”在雨中想到了什么?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是及时雨?为什么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读出喜悦的情感)
(6)雨后的景色怎样?读书。
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为什么雨后会这样?
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五、总结:一场大雨过去了,它带走了闷热,带走了污浊,带走了杂质,也带走了尘埃;它带来了泥土的清香,带来了空气的清新,也带来了绿树的舒枝展叶,更带来了人们的喜悦心情,带来了对丰收










的期望。
作业设计:(自选)
一、填表:
查带点的字音节部首除部首
余几笔再组一个词
天色暗
舒枝展叶
痛快
二、按课文原文填空:
一会儿,()落下来了,打在窗上()。雨()。我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天地间(),()。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像()。鱼水()。开始像(),渐渐地()。地上的水(),汇合成()。
三、摘抄文中写雨大的语句。

四、读读背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













课题:24*、大海的歌
教学目标:(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词语。
2、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阅读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思想教育
1、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讲到的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
教学难点:1、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海声音的挂图
板书设计:
24*、大海的歌
码头:蓝天、白云、碧海、朝阳高兴
海港:吊车、海轮兴奋
大海:钻探船、自己的自豪
近——远
教后感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本课词语。
2、课文内容。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唱着欢乐的歌”与“我仿佛听










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的含义。
3、学习课文生字词,理解文中部分词语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视点和关键词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们一起来看大海。
2、学生初读课文。
3、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4、听了老师的朗读,请你谈谈大海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5、今天咱们学习第24课《大海的歌》。(老师写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通读一下全文,找出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在码头、海港、海上看到的景象?
2、请学生起来谈谈自己的意见?
三、细读悟情。
1、下面咱们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学习。
2、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意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老师边说边板书:码头)
3、学生汇报
⑴谈一谈为什么写得好。
⑵是的,码头早晨的景象确实非常美,蓝天、白云、碧绿的海,还有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这一切构成了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如果你看到这样的美景,心情会怎么样呢?
⑶让学生带着高兴愉快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⑷师范读第一段课文,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
⑸指名学生读,注意感情。
⑹让学生比较这三句话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过渡: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就告诉我们,每段中的几个句子,按什么顺序写,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能乱写。以后阅读一段话的时候,请同学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4、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归纳一下,作者在海港看到了哪些景物?
⑵反馈读文。
⑶总结学法。
咱们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首先,我们读了第三句。接着,通过句子归纳出吊车高、大、多、忙的特点。再找能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最后,联系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这些词语。下边,请大家用这个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关于海轮的部分。
(出示小黑板提示:1、读第三句,看哪部分是写海轮的。2、归纳










出海轮的特点。3、找出能表现海轮特点的词语。4、联系课文和实际,理解这些词语。)
⑷小组反馈学习情况。
刚才同学们说得好。现在,我国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友好往来很多。过去,咱们只能出口茶叶、丝绸等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电子产品,像彩电、冰箱、计算机等,还有许多机械产品如汽车、轮船、拖拉机等都大批出口,社会主义的外贸事业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
四、总结。
通过学习,咱们知道了,大海风景优美,海港繁荣兴旺,希望没有参观过海港的同学寻找机会,亲身去体验、去感受。
作业设计:(自选)
一、填空。
1、我们马上向码头走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
,大海,已从。
2、《大海的歌》写作者先看到的景色,接着看到,最后看到。
二、收集有关海港的图片资料。
三、在括号中写出一个和加点的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①我给了父母一份特别的惊喜。()
②老师期待着同学们在下一次月考中取得好成绩。()
③小兴安岭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④潘东子珍藏着一枚珍贵的红五星。()
我发现了加点词语和括号中的词语是
四、学校要求各班级布置教室,你能帮忙找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至少写三句)



五、读读背背。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课题:重视语言的积累(读写例话)
教学目标:(一)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独立阅读例话,明确积累语言的意义。
2、联系本组课文的学习,了解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二)能力训练
1、让学生形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三)思想教育
1、学会如何积累语言。
2、从例话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例话中受到启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
板书设计:
重视语言的积累
在阅读中学会品味鉴赏
积累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后感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写例话重视语言的积累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独立阅读例话,明确积累语言的意义。
2、联系本组课文的学习,了解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人类的语言是祖国文化中的一种巨大财富。要想学好语言,我们在读书看报时就要重










视语言的积累。(板书:重视语言的积累)
二、初读例话,理解大意。
1、自由读例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读不懂的内容相互解疑。
三、再读例话,理解应用。
1、讨论:为什么要积累语言?
2、讨论:怎样积累语言?
3、讨论:以例话中的例子为例,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怎
样积累语言。
四、齐读例话,边读边想:学了这则读写例话,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五、学生交流读例话后的收获,体会。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则例话,知道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还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积累语言,重在坚持,养成习惯。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做到多读书,多背诵,多摘录,持之以恒,一定会使自己的语言变得丰富而生动,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
















课题:积累运用六
教学目标:(一)教学要求
1、读一读,背一背。
2、读懂短文内容。
3、举办一次画展,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评画。
4、引导学生仿写写景作文。
(二)能力训练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三)思想教育
1、学会认真思考,不懂就问。
2、体会梅雨潭的美景。
教学重点:读懂短文。
教学难点:从短文中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
板书设计:

教后感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要求:
1、读背格言,了解格言意思,从中受到勤奋好学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内容
完成积累运用六中的“读读背背”部分。
二、完成“读读背背”部分。










1、自由读一读“读读背背”中的几句格言警句,要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自学格言,了解格言所包含的意义和道理。
4、联系实际,说说这几条中你做到了哪几条?哪些地方做得不
足?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打算怎么做?
5、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做学问的格言,背出来大家听听。
6、指导读、背文中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阅读部分
教学要求:
1、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激发学生对
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内容
完成积累运用六中的“阅读”部分。
二、完成“阅读”。
1、出示题目,引导谈话: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游玩,请大家仔细看图,准备用一、二句话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2、出示图,初步感受梅雨潭的美。
3、汇报观看所得。(注意有一定顺序)
4、图文对照,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美。
5、指导感情读句,读文。
6、选择喜爱的句子起立读。
三、小结。
体会景美及祖国山河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评画
教学要求:
1、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画展活动。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内容。
完成“口语交际”部分内容。
二、读题第二段,明确评画的依据。
1、谁画得好,内容新,题目取得好。










2、让画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绘画的经验。
三、根据要求开展评比。
1、以小组为单位,先由每个成员介绍自己的画的取材、画的经
过。
2、从每小组中选出3—4幅较好的参加全班评比。
3、全班评比,从刚才的评比的画中评出10—12幅较好的画,要
说出评选的依据。
四、请画得好的同学上前介绍自己画画的经验
五、小结。
从这节课中你得到哪些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习作
教学要求:
1、学会审题,指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选材。
2、引导学生模仿写景作文习作。
教学过程:
一、读题、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1、本次作文是写景作文。
2、要求写你喜欢的景物。
3、仔细观察。
4、模仿《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写作方法。
二、练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习作方法。
1、总写景物特点。
2、按地点变化来写景物各部分特点。
3、总结:人们将西沙群岛建设得更美。
三、出示看图,确定写作对象。
四、指导习作。
1、列出小提纲。
2、生写作,教师巡视。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评讲习作
教学要求:
1、通过讲评,让学生会修改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2、学会欣赏同学的好词、佳作。
教学过程:










一、介绍本次习作完成情况。
1、评好的地方。
2、评不足的地方。
二、欣赏好的习作。
1、请写的好的学生范读自己的习作,读后评评作品好在哪。
2、从自己的习作中,找出闪光点,哪怕一个词,一个语句。读出来供大家欣赏。
三、指导学生修改。
1、自由修改,相互交流。
2、师个别指正。
3、小结:修改的步骤、方法,引导学生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步骤、方法。
四、学生修改。
资料提供者:

2022关于: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三篇


【导语】《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教案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课文。

篇二

学习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学习过程:

一复习质疑。

1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 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 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4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

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 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2 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3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江山往来者,但爱舻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打入浪尖,一会儿被卷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4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5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6练习背诵古诗。

三从课文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1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

2诗人对捕鱼的人的同情。

四练习书写。

1出示生字“客、涛、汹、君”,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涛”的笔顺

3学生练习描红,写字,教师个别辅导。

4作业练习。

(一)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在仿写一个比喻句。

(三)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出自己勾画的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3、(出示课文中图片)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

他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6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指导学生说说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体会“南来北往”这个词,从而理解“往来人”的意思。)

(3)让回答、体会得好的学生读诗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7、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句.相机运用评价和合作指导读出捕鱼危险的情景。)

8、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出危险。引导学生说出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引导他们体会渔民的艰辛和危险。

9、可是这些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捕鱼的辛苦和危险。

10、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你从哪儿知道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把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

11、指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想想看,一片树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哪里还看得见,谁知道会被江水冲到什么地方去。

12、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评价学生:在江上捕鱼真危险啊,老师听出你很同情那些渔民。还可以由同学来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可以给小伙伴提意见。13、出示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点击“君”,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君而不用“你”?然后再现画面,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想想你们看到的情景.和前面听到客人的称赞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想法?

(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2)分四人小组充分地谈自己的观感,然后全班反馈。

14、教学至此,高潮 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15、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1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情感,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8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把自己不会写的字在小组提出来.如果都会记就交流一下记字方法,用自己的好方法帮助不会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评价好的识字方法,如:比较识字(酒一渔、宋一客);自编儿歌;字形想象等。

4、教师挑选几个重点字在全班交流。

5、教师范写要注意的关键字。

6、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练习写字。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酉”压着竖中线写。“站”:左边的“立”横变提。“君”:中间一横要出头等。

四、拓展学习,开拓眼界

1、这一课的字,大家写得很好,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经历吧,再读课文。

2、范仲淹写的这首诗和我们学的其他许多文章一样,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想。其实我们班也有很多小作家,只要你们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你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3、出示课件: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简要介绍: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也是一篇描写优美的美文,令人百读不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江上: 往来人 但爱 鲈鱼美

(吃鱼者) (鲜美)

渔民生活

苦难艰辛

江中: 一叶舟 出没 风波里

(打鱼人)

古诗诵读:风


古诗诵读:风
教学目标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解、能、竿、斜”4个生字。
2、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体会风给自然万物带来的种种变化。
4、欣赏现代诗,并能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背诵古诗
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识字卡片
课前学生准备预习古诗
教学流程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师: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猜个谜语。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能吹落秋天的树叶;能吹开二月开的花;掠过江面的时候,可以掀起千尺高的大浪;如果吹进竹林,又会使千万竿翠竹被倾倒。它是什么呢?
生:风
师: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风看不见,摸不着,可却无处不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朝诗人李峤的古诗《风》。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听录音,想想风吹过的哪些事物,去过哪些地方?(吹落树叶,吹开春花、吹过江面、吹过树林)
2、听老师读古诗,找出生字,圈出来
三、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
2、“解”让学生编字谜
3、“能”字说一句话,你能干什么?
4、“竿”:积累竹子头的字
5、“斜”找反义词。注意这个字的第二笔是点。
四、品味古诗
1、诵读古诗(指名读、开火车读……)
2、出示:解落三秋叶
(1)这是什么时候的风?为什么?
(2)小组读
3、出示:能开二月花
(1)这又是什么时候的风?
(2)指导朗读
4、出示: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这时候的风是怎样的风?
(2)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5、背诵古诗
五、欣赏现代诗,练习说话
1、读叶圣陶的《风》
2、在生活中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风的存在?
3、练习说话并交流
板书设计
本课小结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古诗诵读绝句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诵读绝句”,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古诗诵读绝句
教学目标1、能根据拼音读准“绝、迟、泥、睡”4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正确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3、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致了解古诗的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古诗中4个生字,正确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致了解古诗的内容。
教具学具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春天。
2、交流,教师小结:是啊,春天的景色是如此绚丽多姿,怪不得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绝句》。
板书:绝句
3、学习生字:绝
指名读生字,再给“绝”组词
4、简单介绍“绝句”:“绝句”是古时候一种诗的体裁,一般一首是四句。
5、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正读顺,学习生字。
1、听教师配乐感情朗读古诗。
2、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学生先圈出自己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根据拼音试着拼读。
3、指名学生朗读古诗。提醒:“融”的读音
4、学习生字:迟、泥、睡。
提醒:“迟”的第四笔是点,不是捺;“睡”的右边部分“垂”的笔顺,并注意“横”的长短,可以用声音的高低来表示,如:长的横声音响一点,跟老师书空。
5把生字放回到古诗中,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6、男女生对读、齐读。
三、了解诗意,激发情感,感情朗读。
1、师再次配乐朗读古诗,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或听见了什么?又或闻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对照古诗,逐句描述诗中美景:春天来了,阳光普照大地,清风拂面,送来了白花的芬芳,带来了青草的清香。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化了,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正在衔泥筑巢呢!水暖了,沙子也随之温暖起来,美丽的鸳鸯相依相偎,静静地睡着了。啊,多么明媚的春光啊!
4、感情朗读古诗。
(1)这么美的景色,谁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学生比赛读古诗,师生一起评一评。
(2)表演读古诗。
5、合作绘画,进入诗境。
小组分工合作简笔画“春景图”。学生可以根据诗意展开,也可以加上自己想象,并在旁边加上一个词或一句诗作为主题。
四、巩固生字,尝试背诵。
1、游戏巩固所学生字。
游戏一:听音取卡片。教师选读生字,学生取出相应卡片高高举起,齐读。
游戏二:叫号认读。
游戏三:字宝宝回家。出示古诗填空,请学生从黑板上取下适当的字,贴入古诗的空白处。
()句
唐杜甫
()日江山(),
春风花草()。
()融飞燕子,
沙暖()鸳鸯。
2、两人合作,表演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
五、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和煦的春风,绽放的白花,如茵的草地,浓郁的花香,诗人杜甫用简简单单的几笔勾勒出了春景的绚丽,加上衔泥筑巢的燕子,悠闲自得的鸳鸯,更显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我们反复朗读着古诗,仿佛也沉醉在这迷人的春天中。
2、描写春天的诗歌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些制作成小报,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大家一起来欣赏。
教学板书

古诗诵读石灰吟


古诗诵读石灰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局的含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练读这一句。

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练读这一句。 

(3)悟诗情。

师: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朗读全诗。

板书设计:

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诗诵读渔歌子


古诗诵读渔歌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词两首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诵读:《悯农》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古诗诵读:《悯农》,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诵读:《悯农》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

3、会背诵课文。

4、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吃的米饭哪里来的?

看课文插图。你们看,我们吃的米饭就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劳动出来的。(出示课题《锄禾》)

2、教学“锄禾”。禾:禾苗,各种作物的幼苗。(插图上画的是玉米苗。)

锄:翘舌音。不要读成“cu”,左中右结构,锄头的锄,课文中指的是动作。

谁能说说“锄禾”的意思?(课文中指农民除草、松土)。

农民为什么要为禾苗除草、松土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观察插图,想想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讲读诗句,学习字词,理解内容。

(1)看图。农民伯伯是在什么时候锄禾的?你从哪里看出来?

读一读“锄禾日当午”。理解“日当午”的意思:太阳当头照,正是中午的时间。

看看图,自由说说,想想“锄禾日当午”的意思。

(中午,烈日当头照。农民伯伯却在地里给禾苗除草、松土。)

(2)仔细看图,你从哪里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他热的满脸通红,口干舌燥,汗水不断

的从脸上一滴一滴的淌下来,滴到禾苗地下的泥土里。)

读一读“汗滴禾下土”,讲讲“汗滴禾下土”的意思。(农民伯伯热得汗水一滴一滴,不断的滴到土里)

(3)农民种粮这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想法。)

读一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知盘中餐”:有谁知道这碗里的饭是从哪里来的?

读一读“粒粒皆辛苦”教学“粒”“皆”“辛苦”

谁能说说“粒粒皆辛苦”的意思: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的来的。

(4)朗读课文

(5)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用生字卡片巩固、复习字词。

5、用自己的话讲讲整首古诗的意思。

(1)同桌一个读诗,一个释诗。在交换。

(2)指名讲讲整首诗的意思,(说清楚,说通顺。)

6、指导朗读。

7、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农民种粮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爱惜粮食。)

8、平时你是怎么爱惜粮食的?(正面教育学生,表扬学生中爱惜粮食的好人好事。)

9、背诵课文。(形式多样)

10、总结谈话。

这首诗讲了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爱惜粮食。

古诗诵读•秋思


古诗诵读秋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

古诗诵读约客


古诗诵读约客

【教材简析】

全诗语言朴素,意境在自然亲切中给淡泊悠闲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两句,尤其有余音绕梁之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约客》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师秀)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赵师秀(1170-1219)宋代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光宗绍熙元年进士,宁宗庆元元年任上元主薄,后为筠州推官。诗工五律,细微精炼,有《赵诗秀集》二卷。(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开头两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便点出了时间、地点。时间是六七月份,地点在江南一带,正是江南多于季节。蛙声阵阵,所以是夜晚,而且居住于乡下,四周安静,这里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美:雨声不断、蛙声一片,看似热闹的环境,反衬出诗人在下文中要表现的“寂静”。练读这两句。

后两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呢而又有几分焦急的等着,没事干,“闲敲棋子”,静静的看着闪闪的灯光,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的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下更显出作者焦急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一个“敲”,一个“落”,呼应的那么巧,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练读这两句。 

(3)悟诗情。

师: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远,在自然亲切的描述中,给人一种淡薄悠闲的贴近感。特别是最后两句,尤觉有余音绕梁之感。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背诵

《古诗诵读江上渔者》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古诗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80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