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又称乙未战争,意指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清朝于公元1895年(农历乙未年)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帝国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大小战役之总称,同时也是台湾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尝试实践,具有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从台湾内部),在国际社会显示了我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深得民心。

1894年7月:因朝鲜问题引起的日清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2月:清北洋舰队全灭,台湾海防失去屏障。

1895年3月13日:日下令攻占澎湖。

1895年3月24日:比志岛支队两天内登陆并占领澎湖。

1895年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正式授印于民主国总统唐景嵩,台湾民主国正式成立,号永清。

1895年5月29日:日军定锚三貂角,近卫师团登陆澳底。

1895年5月30日:唐景嵩下令民主国部队(包含部分广勇)扼守瑞芳龙潭堵及基隆狮球岭炮台。

1895年6月3日:狮球岭炮台与基隆相继陷落,民主国正规军瓦解,战死者在200人以上。

1895年6月4日:唐景嵩与丘逢甲弃职前往淡水,6日渡海内渡中国。带有台湾民主国的军饷银数十万两(台湾通史)。

1895年6月11日:因辜显荣等人帮助,日攻陷台北。

1895年6月-7月:台湾民主国吴汤兴与三角涌义民营,相继突袭日军。

1895年6月22日:日军攻陷新竹

1895年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派遣统领杨戴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澎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

1895年7月9日:台湾民主国义军于新竹城败,将领姜绍组自杀。

1895年7月29日:为歼灭民主国军队,日本实行“无差别扫荡”

1895年8月8日:日军进攻苗栗。

1895年8月14日:日军攻占苗栗。

1895年8月28日:彰化八卦山之役。民主国将领吴汤兴及吴澎年死亡,台湾知府黎景嵩募集之新楚军全灭。民间或谣言日军将领北白川宫能久战死于此役,但未经考证。

1895年8月29日日军攻陷彰化,日军第二师团五分之四兵力染热病。

1895年9月1日:云林知县罗汝泽招募云林兵勇。哨官简义驻防斗六斗南。

1895年9月1日:日军占领云林,罗汝泽败逃中国,简义持续与日军游击。

1895年9月7日:日军以“不宜孤军深入”为由,退守彰化。

1895年10月7日:日军重新攻占云林斗六。简义败逃云嘉山区,自立“铁国山”。

1895年10月10日:日军第四旅团数千援兵于台湾南部的嘉义布袋港登陆抵台。

1895年10月11日:日本援军第二师团一万余兵士登陆台湾南部的枋寮,将领为乃木希典。

1895年10月11日:佳冬巷战,晚,日军占领佳冬。

1895年10月12日:民主国驻东港管带吴光忠未战逃。

1895年10月12日:东石,布袋,日第四旅团与黑旗军巷战。

1895年10月15日:再度于云嘉一带实施无差别扫荡。日军占领嘉义。

1895年10月16日:日军第二师团占领凤山。

1895年10月18日:日军三方包抄台湾民主国唯一据点台南市。

1895年10月19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刘永福内渡中国。

1895年10月21日:日军攻陷台南,台湾民主国亡。

相关推荐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九一八事变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于是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2、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1,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顶峰,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2,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3,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4,九一八事变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起点。81年前的今天,日本关东军制造沈阳事变,拉开了其漫长侵华战争的序幕,国人痛失东北,三千万父老,数千里江山,沦陷于异族的铁蹄之下。“九一八”,就此成为国人的“国耻日”。

标志着日本局部侵华,中国进入局部抗战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开始爆发战争。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知识整合]

1.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1)改革与革命的主体不同: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而革命一般是群众的行为。

(2)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从而维护旧的统治;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3)革命后必然对国家机器等进行重建,需要一段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改革则是对原有的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重大的破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关于中外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王安石变法。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①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②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③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④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⑤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⑥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4)改革的实质: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或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5)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支持力量大于阻碍力量,改革则成,反之易败。

③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④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⑤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6)评价改革的原则

①历史的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②辩证的原则。要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价。

③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④生产力标准。看改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7)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路。

⑤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积极参与我国的改革开放。

3.分清“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改革的认识”

“改革的历史作用”是指改革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改革的认识”是指从改革的成败中得出的一些有价值、启示、规律性的结论。

4.用归类法掌握古代中外改革中推行的土地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产生的历史作用

(1)梭伦改革规定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确立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王安石变法中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5.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四次改革

(1)四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俄国1861年改革则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阶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2)四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其性质却不同。埃及阿里改革虽然也有发展近代工业的举措,但是属于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他三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俄国1861年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政府,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从四次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埃及阿里改革和中国的戊戌变法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6.19世纪中后期的改革要将其置于工业化的背景下分析,看其对本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对于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的大多数亚非拉国家来说,面临的不仅是武力侵略,还有工业文明的冲击。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实现社会转型成为其唯一的出路。

(2)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3)阿里改革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而进行的自救图强运动,并未涉及旧的生产关系,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但客观上推进了国家的近代化。

(4)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

(5)中国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这不但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而且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图摆脱封建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综合特训]

温馨提示:本套题共5小题,分值100分,做题时间为45分钟,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1.[2015·东北三校二模](20分)材料 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亦称密折。明朝及清初制度,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要经通政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通常在皇帝审阅之前其内容已为外界知晓,致使上奏人不便畅所欲言,下情不能完全上达,而且往来周转,耽误时间。自康熙时起,开始出现奏折这一新的文书形式,上奏人撰写奏折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奏折起初的用途,主要是让一些在外公干的近臣汇报地方情况和官民舆论,皇帝阅后在原折上朱批发回,顺便交代新的任务。

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内外大臣对属于机密、紧急的事务均可先以奏折上闻,然后再写题本作为正式报告。奏折撰写人不仅包括高级官员,一部分中下级官员经皇帝批准后也获得了此项权力。按照雍正的要求,他们对政务利弊、吏治勤惰、上下级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地方风俗各方面事务,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为加强保密性,对奏折的缮写、呈递过程都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如有违犯要受到严厉处分。这样奏折逐渐成为清朝最重要的官文书,题本、奏本则变成例行公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从康熙到雍正时期奏折制度的主要变化。(9分)

(2)依据材料,简析奏折制度的作用。(11分)

答案 (1)呈报内容增加;使用范围扩大;保密性日益增强。

(2)便于皇帝获得信息;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控制官僚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解析 (1)从材料信息入手,分析奏折陈述内容、使用范围和保密性的变化等回答。(2)从材料信息看,通过奏折,皇帝可以较快地获得信息,奏折制度也有利于监督官员,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据此回答即可。

2.[2016·大连一模](20分)材料一 洪武十四年,明朝建立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每110户为1里(城中称坊,近城称厢),推丁粮最多的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又以一户为甲首。甲长、甲首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在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的户籍情况,每10年重新核实更造,以便合理征发赋役。黄册逐级上报,最后汇总于户部,上报者皆以黄纸为面,故称黄册。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 明代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包括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等。各种户类严禁私自脱籍或更换,“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譬如匠户,是被限制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人户,凡籍为匠户,须世代承袭,不得脱籍,不能入仕。

不同的户类之间等级森严,其中宗室户包括皇室和宗藩人户,官绅户是贵族缙绅地主的一个户口类别。这两种人户在社会上等级地位最高,拥有各种特权。

为了遏制流民,明禁止农民随意离开里甲,当时明确规定:“甲下或有他郡流徙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

——摘编自高飞《明朝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法与迁徙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建立黄册制度的主要目的。(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代的户籍制度进行简要评价。(14分)

答案 (1)准确掌握全国户籍情况;合理征派赋役,恢复发展经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稳定社会秩序。

(2)积极:明代户籍管理严密,有利于社会稳定;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有利于巩固统治。消极:将户类固定化、等级化,压抑了广大民户特别是社会底层户类的积极性,不利于技术的交流和传播;严禁民众迁移逃亡,加强了社会的封闭性,不利于人口的流动和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1)问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提炼材料主旨即可。第(2)问“评价”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辩证地评价。

3.[2015·湖北重点中学联考](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科)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贵之以天下国家之事。……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也,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很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

——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

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认为唐朝选官制度的弊端是什么。他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改革措施?(10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0分)

答案 (1)弊端:诗赋成为进士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易造成士人忽视实用性的学问。

改革措施: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2)说明: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造文官考试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吸收其有益的东西,如: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根本原因: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西方科技进步,而中国由于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走向衰落。

解析 第(1)问,“弊端”从材料中“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科)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也,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可分析出教学内容缺乏实践,科举存在忽视实用性的学问;“改革措施”结合王安石变法中的教育改革的内容作答即可。第(2)问,“借鉴”从材料三“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可分析出借鉴科举制度,进行制度改革:创建文官考试制度;批判式吸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根本原因”结合18世纪末的英国、中国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英国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工业革命的完成;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2016·黑龙江哈六中月考](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8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4分)

答案 (1)主张:君主立宪。

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不足之处: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

(2)视角:现代化史观。

影响: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3)促成民族觉醒,救亡图存,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解析 第(1)问,主张及背景由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从材料一中的“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可准确地归纳出钱穆对戊戌变法不足之处的看法。第(2)问,第一小问“视角”,由材料二的“从现代化的进程看”可知其史观(视角);第二小问要突出其历史地位及后续影响。第(3)问,从材料三的“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浓缩。

5.[2015·滨州二模](20分)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对近代日本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1)结合日本历史,说明福泽谕吉为什么提出“汲取欧洲文明”的主张。明治维新中有哪些“汲取欧洲文明”的做法?试举两例。(10分)

(2)材料认为“汲取欧洲文明”的理想途径是什么?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明理由。(10分)

答案 (1)原因:欧洲文明是工业文明,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日本门户被美国打开,出现民族危机;日本长期闭关锁国,国力落后,需要壮大自身实力;中国深受列强欺凌的现实引起日本有识之士的警觉。

做法: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答出建工厂、办学校、穿西装、练军队等具体措施亦可)。

(2)途径:先学文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

观点及理由:赞同。福泽谕吉认为学习西方必须思想、制度、经济多管齐下的主张很有见地,遵循先难后易的原则,有利于减少阻力,对明治维新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或不赞同。所列出的文化—制度—经济的学习顺序具有理想化和机械主义的弊端,在实践中很难操作。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实际考察明治维新的原因,需结合当时日本面临外来侵略问题和西方文明的特点回答。第二小问,考察内容,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任举两例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先明确观点,再阐述理由,一定要注意史论结合,语言规范。

2018高中生物重要知识点整理


2018高中生物重要知识点整理

1生命物质基本的规律
水和无机盐,形式定功能。糖类和脂类,细胞供能源。核酸蛋白质,单位是关键。氨基与羧基,脱水成肽键;磷酸碱基五碳糖,共同构成核苷酸。

 2有机物鉴定中颜色变化

苏丹遇脂肪,颜色变化为橘黄。砖红沉淀何时显?斐林试剂把糖验。蛋白质类双缩脲,紫色络合无处藏。二苯胺DNA,染成蓝色才正常。(注:糖指可溶性还原糖)

 3叶绿体

外被双层膜,基粒似饼摞,色素往上着,酶在囊质落。

 4细胞结构中有关细胞膜

线叶双,(线粒体、叶绿体有双层膜)无心糖。(没有膜结构的是中心体和核糖体)

 5原核生物中有唯一的细胞器

原(原核生物)来有核(核糖体)。

 6原核、真核

生物中易混的单细胞生物区分原核生物:蓝(蓝藻)色细(细菌)线(放线菌)支(支原体)毛衣(衣原体)。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7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自由扩散水油(氧,主动运输需能量。何种方式需载体?除却自由都一样。物质运输高到低,两种扩散才正常。矿质离子均主动,还有小肠葡萄糖。协助血糖红细胞,氨基主动入小肠。)

三种方式区别记,导致其因要搞详。(注:指甘油。指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扩散。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指主动运输。指小肠吸收葡萄糖。指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指氨基酸)

 8植物矿质元素中的微量元素

木驴碰裂新铁桶,猛!!MoClBNiZnFeCuMn

 9有丝分裂

间期:间期胞核很完整,(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形不清。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双体(染色体、纺锤体)现,染色体排列很散乱。中期:丝点赤道排列齐,形态数目最清晰。后期:丝点分裂姐妹离,暂时加倍奔两极。末期:双体消失膜仁现,胞板中央正扩展。

 10减数分裂

精原产生曲精中,染体数目与体同。精原复制初精母,连裂两次不歇停。减分裂先进行,主要同源在活动。同源联会如形影,单体四分看的清。赤道板上再集中,纵队两列排列齐。暂时相聚又分手,奔向两极去匆匆。同源分开非源组,自由组合去应用。减细胞大特征,同源消失孤零零。减实质分姐妹,精子四个终形成。

 11动物的个体发育歌诀

受精卵分动植极,胚胎发育四时期,卵裂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分化期。外胚表皮附神感,内胚腺体呼消皮,中胚循环真脊骨,内脏外膜排生肌。

 12色素层析(由上到下)

橙黄蓝黄,胡叶ab。(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记四种颜色的第一个字)

 13八种必须氨基酸

甲(甲硫氨酸)携(缬氨酸)来(赖氨酸)一(异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亮(亮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

14光合作用歌诀

光合作用两反应,光暗交替同进行,光暗各分两步走,光为暗还供氢能,色素吸光两用途,解水释氧暗供氢,ADP变ATP,光变不稳化学能;光完成行暗反应,后还原来先固定,二氧化碳气孔入,C5结合C3生,C3多步被还原,需酶需能还需氢,还原产物有机物,能量贮存在其中,C5离出再反应,循环往复永不停。

 15生物氧化类型

生物氧化两类型,有氧无氧均进行。有氧呼吸三步走,两步脱氢一氧化。一步基质余在“线”(线粒体)。无氧呼吸两去路,一为酒精二乳酸。

 16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淀粉消化始口腔,唾液肠胰葡萄糖;蛋白消化从胃始,胃胰肠液变氨基;脂肪消化在小肠,胆汁乳化先帮忙,颗粒混进胰和肠,化成甘油脂肪酸;口腔食道不吸收,胃吸酒水是少量,小肠吸收六营养,水无维生进大肠。

 17关于尿的形成

一条小管弯又长,末端顶个肾小囊;囊中有个肾小球,动脉血在里面流;血流经此来过滤,产生原尿小管去;肾小管它好贪婪,有用物质吸收完;废物余盐少量水,形成尿液送小肚;小肚装满尿道排,内境平衡健康来。

 18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鸡血加水细胞破,一次过滤取滤液,促溶解用浓盐水,加水析出DNA,再次过滤弃滤液,DNA从粘稠物中得,浓盐水,再溶解,三次过滤滤蛋白,滤液加入冷酒精,提纯以后来鉴别(定)。

 19遗传图谱的判断

常隐: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常显: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X隐: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X显: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2018高考历史部分重要复习知识点


2018高考历史部分重要复习知识点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

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71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