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复习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复习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34讲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探究点一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比较表

类型优势影响

位置位于欧洲东西和南北交通要道的交汇处的十字路口便与对外联系

交通水陆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有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还有一河、两支流、四运河组成的航运网为鲁尔区的原料运入和产品输出提供了便利

煤炭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的煤炭储量大,开采条件好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形成的基础,煤炭工业是鲁尔区的基础工业

铁矿离铁矿石的产区较近,原先铁矿石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来自瑞典、巴西等国就近运输,节省运输费用;利用廉价的海运,成本较低

水源有莱茵河及其支流利珀河、鲁尔河为发展工业提供所需的充沛水源水源是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结合,又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劳力地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欧洲西部,这为鲁尔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劳动力是发展工业不可缺少的因素,特别是大型的传统工业

市场德国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阔的市场;同时便利的交通也使市场扩大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从而刺激了工业的发展

例1有关鲁尔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鲁尔区位于莱茵河左岸

B.鲁尔区是德国以机械、纺织为主的重要工业区

C.鲁尔区是在鲁尔煤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鲁尔区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繁荣

命题意图: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欧洲乃至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传统工业区共同的区位条件以资源丰富、以能耗大的传统工业为主,市场广阔,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将会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恶化等问题。这种类型的工业区除了德国的鲁尔区之外,还有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本题中容易误认为鲁尔区拥有自己的丰富铁矿石资源。从图中可以发现,鲁尔区钢铁工业发展中的铁矿石是来自法国东北部的的洛林铁矿。

解析:鲁尔区位于莱茵河右岸,即莱茵河支流鲁尔河流域,故A不对;鲁尔区是德国以煤炭、冶金为主的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区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工业的基础,故B错误;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主要煤田为鲁尔煤田,故C正确;鲁尔区虽然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繁荣,但是繁荣的时间不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而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故D错误。

答案:C

探究点二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该地工业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之上,产业结构单一;外因是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总结如下所示:

需要注意: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这类产业生产规模大,占地面积广,致使土地资源紧张,导致土地价格上涨。另外,这类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也往往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废渣,如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环境问题,致使环境质量下降。较高土地价格和污染的环境,不利于新技术工业的发展,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探究点三“对症下药”分析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措施

鲁尔区实施的各项整治措施是针对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来的,目的是解决当地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归纳如下图所示:

例2德国鲁尔区曾是世界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区位条件优越,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逐步衰退。60年代后,鲁尔区实施综合整治,经济转向繁荣,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协调、环境优美的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鲁尔区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双选)

A.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B.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

C.煤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D.煤炭、钢铁产量过剩,用地紧张

(2)鲁尔区主要的整治措施是(双选)

A.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结构B.美化环境,消除污染,开拓市场

C.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美化环境D.进行工业区的总体规划,完善公共设施

命题意图:该题以鲁尔区的发展历程为背景,综合考查鲁尔区的衰落原因和整治措施,作为传统工业区,有着共性的方面。同时我们需要注意:鲁尔区煤炭工业衰落是由于煤炭开采深度加大,人工成本过高所致。并非是资源枯竭,更不存在煤炭的产量过剩问题。

解析:(1)鲁尔区是世界著名的重工业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早期工业以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为基础,生产结构单一。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使鲁尔区经济衰退。(2)传统工业区的整治具有普遍意义,鲁尔区的整治措施很多,对照课本,可清楚其主要方面。

答案:(1)AB(2)AC

探究点四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综合比较

项目德国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

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

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水源不足;位置

适中,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

生产结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是: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煤炭是其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发展,形成三条产业链: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

存在问题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整治措施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

例3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据此回答⑴~⑶题。

⑴和鲁尔区相比,山西省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

A.水资源B.铁矿石C.水陆交通D.煤炭资源

⑵山西比鲁尔区欠缺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A.广阔的市场B.政府的支持 C.便捷的交通D.劳动力素质

⑶为尽快使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应加快其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下列整治措施不合理的是()

A.增加原煤的生产数量,提高经济效益B.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

C.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增设道路网,改善交通条件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山西和鲁尔区的发展条件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条件。

解析:⑴由于山西省降水量较少、降水季节分配十分不均匀,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紧张。水陆交通不属于自然资源。⑵近年来,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发展,交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本省的交通运输还远不能满足其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煤炭外运,仍受运输能力和压力的双重制约。⑶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应当节约利用,综合利用。

答案:⑴A⑵C⑶A

一、单项选择题

读右图,回答1~4题。

1.图中H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该工业区是()

A.英国中部工业区B.中国辽中南工业区

C.德国鲁尔工业区D.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2.F河是()

A.莱茵河B.鲁尔河C.利珀河D.易北河

3.早期,该区得以发展,其优越的区位条件有()

①丰富的铁矿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水陆交通④环境优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20世纪60年代开始,该地区的钢铁工业也开始衰落,原因不是()

A.煤炭成本上升B.石油、核能的利用,对煤炭需求量减少

C.新技术发展D.煤炭资源不足

右图为德国鲁尔区每吨普通钢材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5~6题。

5.1850年,鲁尔区钢铁工业的生产成本中,燃料的比重约为()

A.30%B.40%C.45%D.50%

6.“其它”投入中包括多种因素,其中在数量上呈持续上升趋势的是()

A.交通运输B.科学技术

C.劳动力D.宣传广告

7.从生态效益考虑,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应布局在居民区的()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8.1950年以后,鲁尔区钢铁工业在布局上出现了“西移”现象,主要原因是

A.全球钢铁生产过剩B.新技术对钢铁工业的冲击

C.煤炭对钢铁工业的影响力下降D.钢铁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加剧

鲁尔区“兴盛——衰落——重新崛起”的发展过程对我国国企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据此回答9~11题。

9.关于鲁尔区区位优势的论述,正确的是()

A.离法国东北部的煤矿很近

B.莱茵河、易北河、鲁尔河等天然河流供给丰富水源

C.众多河流及运河航运便利

D.在法国与西欧有广阔的市场

10.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走向衰退的原因,正确的是()

①能源消费从“石油时代”进入了“煤炭时代”②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③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乏力④铁矿资源进口受阻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1.鲁尔区的重新崛起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借鉴意义有()

①调整传统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扩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规模③加大科技投入,研制新工艺、新产品④加大资金投入,发展资金与资源密集型产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德国鲁尔区相继遇到了产品滞销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据此并结合右图,判断12~15题。

12.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

A.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B.第三、第二、第一产业

C.第二、第三、第一产业

D.第三、第一、第二产业

13.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A.丰富的铁矿资源B.丰富的煤炭资源

C.广阔的消费市场D.便捷的水陆交通

14.“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的出现,主要原因不是

A.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明显下降

B.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区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乏力

C.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的状况,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受到各国钢铁产品低价格的冲击

D.鲁尔区铁矿资源主要来自法国西南部,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15.20世纪7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A.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业等“无烟经济”受到重视,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B.很多工厂变为农田,农业的地位不断提高

C.煤炭和钢铁企业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以增强对外竞争力

D.开发本国铁矿资源,减少进口铁矿石数量

二、综合题

16.分析“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治理”案例的图文资料,回答: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立足于区内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德国最大工业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世界能源结构变化、世界钢铁产量过剩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涌现,鲁尔区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日益显露弊端,主导产业迅速衰落,失业率上升。为此,鲁尔区一方面对煤炭和钢铁工业实行了“关、并、转”等合理化改组,同时,鼓励兴建新兴工业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部门,并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建立了完备的治污设施,大规模植树造林等,使昔日浓烟蔽日、黑尘满地的厂区,成为环境优美的花园,一些老工业建筑物和工业废墟上的遗物,被改造成为别具风格的各种文化艺术景点和服务设施,如有的仓库被用来开高餐厅,原先的高炉墙被用作攀岩爱好者的运动场所等。鲁尔区的整治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

(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凭借的是当地的、、和等工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2)鲁尔区的重化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不包括。

A.废气污染B.水体污染C.固体废物污染D.辐射污染

(3)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鲁尔区实施了多项整治措施,其中包括。

①加强交通建设,新建了一批铁路

②发展了汽车、采油、钢铁、化学等一批新兴工业

③改造利用老工业建筑物等,推动了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④区内建立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所,以适应产业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我国东北的辽中南地区是发达的重工业基地,近几十年来,辽中南与东北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做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借鉴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经验,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整治措施?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是我国第一个建立的重工业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境内关键矿产资源铁、煤、石油等十分丰富,另外,经济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为名副其实的资源型工业结构,冶金、化工、建材、能源、机械等重工业部门占绝对优势,特别是钢铁工业一直是辽中南重工业区的支柱产业部门。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其发展却陷入了低谷。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深层次改革和区内自身的探索和努力,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俯视效果图。

根据上述材料和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以下各题:

(1)辽中南工业区的中心城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国内外资源和重工业产品情况,分析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在此期间其经济发展跌入低谷的原因。

(3)联系鲁尔区的综合整治谈谈如何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C根据图中“北海”及河流的标示,即可判断H为德国鲁尔工业区。

2.A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鲁尔河和利珀河是莱茵河的支流,大致呈东西走向。因此F河是莱茵河。

3.B鲁尔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区内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不仅提供丰富的水源,且与人工运河联成一体,水运便利。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因此B符合题意。

4.D20世纪60年代开始,该地区因煤炭开采深度加大成本上升;石油、核能的利用,对煤炭需求量减少;新技术发展造成钢铁工业开始衰落。

5.C根据图示1850年对应的纵坐标中燃料,即可读出数据。

6.B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在不断的变化,对于鲁尔区来讲,交通运输、劳动力因素影响在减弱,科学技术在增强,宣传广告则变化不大。

7.A鲁尔区位于西风带(西南风向),为避免大气污染,工业应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

8.C1950年以后,燃料所占大大下降,且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使煤炭对钢铁的影响力下降。

9.C鲁尔区本身有丰富的煤炭,不需要进口;铁矿石从法国洛林铁矿进口;鲁尔区位于的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河流及运河航运便利,易北河未经过鲁尔区;鲁尔区位于欧洲十字路口,市场遍及欧洲。

10.D①错,应是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铁矿进口比以前增加,而不是受阻,故④错。

11.C生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资金与资源密集型产业都属于传统产业特点而不符合鲁尔区重新崛起的措施。

12.B鲁尔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因此农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曲线③表示第一产业;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注重环境保护,从而使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而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

13.B鲁尔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在丰富的煤炭基础上,运进铁矿石,发展了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

14.D鲁尔区铁矿初期来自法国洛林铁矿,后来经荷兰鹿特丹从海外进口,随着大型吨位船舶的出现,运输成本不断下降。

15.A鲁尔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通过合并、统一管理等,对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通过这样的调整,使本区经济结构多样化。

16.解析:本题所列出的4段关于“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治理”案例的文字资料和两幅关于“鲁尔区工业分布图”为解题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仔细审阅各题要求,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答案均在其中。读图时要注意两幅图所代表的时代和图下的各种图例及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第(1)题,从第一幅图中图例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凭借的是当地的煤田、水源、交通、市场等优越条件。第(2)题,鲁尔区的重化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严重,重化工业主要是围绕煤炭加工业所发展的一系列化学工业。从四个选项中可以很快判断燃煤所产生的污染有选项中的A、B、C,不包括D。第(3)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鲁尔区实施了多项整治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从文字资料中去提取,主要有选项中的③和④,所以选D。第(4)题,解答本题时,在题干中有这样的文字说明:“辽中南与东北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问题所在,参考鲁尔区的一些做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1)煤田、水源、交通、市场(2)D(3)CD

(4)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或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治理污染;引进民间资本;政府支持(或政策鼓励)(任答4点)

17.解析:通过读图可以看出:该图范围所示的是一个庞大的工业区,无论是工业和是交通都是以大连和沈阳为枢纽组成一个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而作为一个同样以煤炭和钢铁为主的传统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也是跟鲁尔区有着相似的发展和衰弱原因,这点可以从鲁尔区的衰弱原因加以迁移即可;同样对该工业区的改造也可以从鲁尔区的新发展出发,结合我国和辽中南工业区的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大连沈阳

(2)①生产结构单一,辽中南工业区的工业部门集中于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四个传统工业部门,其中以鞍山—本溪为核心的钢铁联合企业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②全球性的钢铁相对过剩,加上我国各地重工业部门无序地发展,导致本地钢铁资源在全国的市场份额缩减;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不仅催生出了大量的新生工业产业部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特别是对市场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中小钢铁企业的兴起对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3)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改造原有的钢铁企业。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③开拓新的国际市场。④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良性发展。)

延伸阅读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32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究点一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1.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哲学理念,它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它所肯定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正确做法,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2.现在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协调人地关系的迫切性,尤其是我国目前正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①庞大的人口压力,每年达1/4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资源利用率较低;③深刻的环境危机,污染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大。

3.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3年3月国务院发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

探究点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存发展压力之间的关系:

侧面生存和发展压力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人口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控制人口人口战略(1)控制人口数量(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3)提高人口素质(4)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资源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节约能源资源战略(1)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2)依靠科技挖掘潜力,使其增值;(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环境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保护环境环境战略(1)搞好生态建设(2)防治环境污染(3)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持续性经济发展是核心和前提,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三者间关系很难把握实现可持续发展稳定战略(1)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重心(2)提高认识,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保护资源,改善环境

例2下列有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稳定战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环境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因此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B.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是我国各项工作的核心

C.就我国广大乡村而言,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是乡村工作的重申之重

D.浦东新区的建设目的是解决上海市的环境问题,而不是为了经济发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通过本题让学生明确对于本探究点的知识考察可能比较细,需要对本探究点的表格熟练掌握。

解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各项工作的核心还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各地区而言,经济发展也是重中之重,但同时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浦东新区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发展经济,同时解决上海的城市化问题。

答案:B

探究点三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⑴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

⑵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⑶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例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江苏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常熟市“大豆产业循环链”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常熟金城油脂公司采用低温榨油法,从大豆中提取食用油。产生的低温豆粕送到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作为原料从中提取大豆蛋白、抽丝制成一种新型的纺织材料——天然蛋白纤维。此过程产生的豆渣,又作为常禾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的原料,混入家畜粪便后,变成了肥田壮苗的有机肥料。

(1)用大豆制作豆油出售与直接出售大豆相比,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好处有①,②。

(2)仅用低温榨油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有种;用循环利用的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至少有种。

(3)常禾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肥与普通的工业化肥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有:

①;

②。

(4)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的产品很容易地打破了与欧美贸易的“绿色壁垒”,在欧美市场上非常畅销,之所以实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

(5)综合比较,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与普通的生产方式相比,其突出的好处有(至少写3条)

①;②;

③。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性较强,综合考查了循环经济的一系列知识,解题思路具体可以结合本题解析进行说明。

解析:大豆是初级产品,直接将大豆拿到市场出售,收益较小。如果将大豆加工成工业制成品,加工层次提高了,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收益自然提高。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用低温榨油的方法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只有一种,就是豆油;用循环利用的方法进行加工,出售到市场的产品除豆油外,还有纱、布、服装、啤酒催化剂、食品添加剂、有机肥、饼干等。化肥增加的是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壕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因此具有提高土壤肥力的能力。化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由于是化学肥料,在短期内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功效,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所以,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天然蛋白纤维及其相关产品,原料取之于大豆纤维,因此属于绿色产品,欧美国家没有理由对这样的产品设置“绿色壁垒”。第(5)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突出强调循环经济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应该理解,开发的产品种类明显增加,相关的产业部门也明显增多,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的思考。此题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提高大豆的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②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2)18(3)①普通的工业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②化肥生产消耗的原料、能源多,生产成本高,而有机肥通过就地取材,成本低廉(4)其产品来自天然植物蛋白纤维,属于绿色产品,对皮肤无刺激(5)①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资源;②实现了“变废为宝”,即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保护环境;③实现了农工商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④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深度,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宽了产品的市场;⑤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⑥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一、单项选择题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③环境污染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应更多地从环境中索取,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B.近几年来,夏天越来越热,除了温室效应外,太阳高度也变大了

C.保护环境最好的办法是依法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下列言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①“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②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提倡塑料袋购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有关我国可持续发展中人口战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压力正消除

B.我国人口结构较合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只在上海等大城市存在

C.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等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D.我国人口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回答5~6题。

5.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A.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B.发展化肥农业,改善环境

C.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D.多投入,多产出

6.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B.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C.自然增长率低,新增人口数量较少

D.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7.下列有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稳定战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环境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因此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B.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是我国各项工作的核心

C.就我国广大乡村而言,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是乡村工作的重申之重

D.浦东新区的建设目的是解决上海市的环境问题,而不是为了经济发展

读“各国能源消耗强度(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初级能源)比较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出()

①发展中国家的能耗强度都在逐年下降②1980年至1995年中国的能耗强度约下降了50%③若按目前的趋势发展,2000年中国能耗强度将达到美国的水平④按目前的趋势发展,2000年中国能耗强度仍比美国的水平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9.针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中国应采取的最根本措施是()

①调整工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②使用廉价、清洁燃料③加强管理、发展科技④关、停高能耗企业,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和要求。回答10—11题。

10.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节能减排目标的原因是()

①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②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③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全面枯竭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均资源短缺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1.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压缩生产规模B.倡导循环经济C.减少资源开发D.控制人口数量

胡锦涛说,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据此回答12—13题。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惟一途径

B.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不是惟一

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条既能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又能降低环境污染,缓解资源供给压力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其中包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13.下列做法符合循环经济理论的有

A.广大农村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作燃料

B.大力发展小煤窑,全面开发煤炭资源,

C.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积极降低能耗

D.加大石油出口量,经济为国家创收

“绿色GDP”正成为当前人们热门的话题。所谓“绿色GDP”,是指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即“绿色GDP”=GDP总量一(环境资源成本十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据此完成14-15题。

14.从根本上说,要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就必须()

A.降低经济增长速度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C.提高劳动生产率D.提高环境资源成本

15.目前,一些国家通过设置绿色壁垒、技术壁垒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对此,我们应该()

①在产品环保、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②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④采取必要的措施,适当提高关税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二、综合题

16.读图1和图2,回答相关问题。

图1中国人口占世界比重图2中国耕地占世界比重

(1)两幅图反映出的我国面临的问题是。

(2)我国面对多方面的困境,与图中所反映的国情相关的困境表现在农业资源方面是

;表现在粮食生产方面是。

(3)解决上述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应采取的措施,在耕地利用方面应;在粮食生产方面应。

17.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1987年度,同样创1美元的工业产值,中国能源消耗是法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巴西的3.8倍,印度的1.64倍。

材料二如图:

中国单位GDP能耗趋势

(1)由材料一可知,我国在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单位GDP能耗的总体成趋势,但与一些国家相比,单位GDP能耗仍然较高,因此潜力很大。

(3)你认为我国可以采取哪些节能措施?

18.读图和文字信息,回答问题。

上图是由A→B→C→D→A的农业生态系统图,该地位于中亚热带,过去以单一粮食生产为主,大量秸秆用作生活燃料。现在通过增加多层多级利用,发展沼气,沼液还可喷洒作物叶面,起到防虫治病的作用。

(1)在生态农业链上,加入了养禽、养畜生产,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沼气生产具有的效益有:①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_;②在能源消耗方面:____________。

(3)三个生产过程中,过程_________的环境效益最大。

(4)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发展沼气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C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庞大的人口压力。虽然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由于人口基数过高,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很高,每年有大量的新增产值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由此可见,C选项是正确的。

2.D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是有限度的,即环境承载力,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承载能力。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无限制地从环境中索取物质;B选项中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归根结底是由黄赤交角的大小所决定的,短时间内黄赤交角是不变的,所以夏天越来越热不是太阳高度变大的原因;保护环境必须从环境出发,而不能以单纯以经济规律为准则,否则就会走传统经济发展的老路,经济的发展以环境作为代价。

3.A“只有一个地球”,警示人类必须保护自己的家园,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有利于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则会带来人口的持续增长,为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在现阶段内必定加大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的加重,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塑料袋属于难降解的物质,用塑料袋购物,会加重“白色污染”的程度。

4.C我国虽然从1978年以来就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且工作卓有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口压力并没有消除;也正是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口数不断增加,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且这一现象不断扩展,并不只发生在大城市;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科技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人口素质还比较差,所以C选项说法正确;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人口战略的重中之重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A节约型发展道路,即资源消耗少,经济增长快;投入少,产出多,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化肥农业即以化肥为主的农业,长期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壤酸性、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等问题,甚至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8.B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低,但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人均资源较少,且资源的利用率低,所以我国今后必须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7.B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各项工作的核心还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各地区而言,经济发展也是重中之重,但同时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浦东新区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发展经济,同时解决上海的城市化问题。

8.C认真读图即可回答:印度的能耗强度在上升,所以①说法不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能耗强度远远高于美国,根据曲线的发展趋势,在2000年中国能耗强度不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

9.C从上题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能耗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过高,所以要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产出率。

10.A由于我国目前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造成资源相对短缺,且排放物废弃物多,带来污染严重,因此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节能减排目标。

11.B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既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又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因此符合节能减排目标。

12.A循环经济遵循“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但不是惟一途径。

13.C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将环境污染治理放到突出的位置。根据题干给出的材料针对我国现状,中国应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加强管理、发展科技;使用清洁的燃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14.B绿色GDP是从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因此从根本上说,要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5.A绿色壁垒主要是我国产品达不到环境标准要求,因此①②符合题意。

16.思路解析:对比人口比例和耕地所占比例两幅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压力大,而耕地资源却明显不足。从而造成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人类盲目增加土地面积,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资源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纠正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2)农业资源日益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粮食需求量大,粮食增产举步维艰

(3)保护现有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7.解析:(1)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题,回答时注意语言的概括性和简练性。从材料一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单位能源消耗量是最高,说明我国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2)观察图表曲线走向,即可回答问题。

(3)针对我国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现象,分别采取措施,提高能源利用律,减少浪费。

答案:(1)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2)下降节能(3)严格控制热效率低、浪费能源的小锅炉的发展;推广民用型煤;积极发展城市管道煤气、液化气;利用电厂余热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集中供气供暖;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等。

18.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1)养畜为沼气池提供大量原料;肉蛋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2)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渣液还田提高农田;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沼气是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或节约能源)

(3)生产过程3(4)地处中亚热带沼气原料丰富;使用沼气时间长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4讲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探究点一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比较表

类型优势影响

位置位于欧洲东西和南北交通要道的交汇处的十字路口便与对外联系

交通水陆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有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还有一河、两支流、四运河组成的航运网为鲁尔区的原料运入和产品输出提供了便利

煤炭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的煤炭储量大,开采条件好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形成的基础,煤炭工业是鲁尔区的基础工业

铁矿离铁矿石的产区较近,原先铁矿石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来自瑞典、巴西等国就近运输,节省运输费用;利用廉价的海运,成本较低

水源有莱茵河及其支流利珀河、鲁尔河为发展工业提供所需的充沛水源水源是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结合,又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劳力地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欧洲西部,这为鲁尔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劳动力是发展工业不可缺少的因素,特别是大型的传统工业

市场德国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阔的市场;同时便利的交通也使市场扩大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从而刺激了工业的发展

例1有关鲁尔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鲁尔区位于莱茵河左岸

B.鲁尔区是德国以机械、纺织为主的重要工业区

C.鲁尔区是在鲁尔煤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鲁尔区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繁荣

命题意图: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欧洲乃至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传统工业区共同的区位条件以资源丰富、以能耗大的传统工业为主,市场广阔,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将会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恶化等问题。这种类型的工业区除了德国的鲁尔区之外,还有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本题中容易误认为鲁尔区拥有自己的丰富铁矿石资源。从图中可以发现,鲁尔区钢铁工业发展中的铁矿石是来自法国东北部的的洛林铁矿。

解析:鲁尔区位于莱茵河右岸,即莱茵河支流鲁尔河流域,故A不对;鲁尔区是德国以煤炭、冶金为主的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区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工业的基础,故B错误;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主要煤田为鲁尔煤田,故C正确;鲁尔区虽然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繁荣,但是繁荣的时间不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而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故D错误。

答案:C

探究点二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该地工业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之上,产业结构单一;外因是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总结如下所示:

需要注意: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这类产业生产规模大,占地面积广,致使土地资源紧张,导致土地价格上涨。另外,这类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也往往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废渣,如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环境问题,致使环境质量下降。较高土地价格和污染的环境,不利于新技术工业的发展,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探究点三“对症下药”分析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措施

鲁尔区实施的各项整治措施是针对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来的,目的是解决当地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归纳如下图所示:

例2德国鲁尔区曾是世界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区位条件优越,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逐步衰退。60年代后,鲁尔区实施综合整治,经济转向繁荣,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协调、环境优美的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鲁尔区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双选)

A.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B.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

C.煤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D.煤炭、钢铁产量过剩,用地紧张

(2)鲁尔区主要的整治措施是(双选)

A.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结构B.美化环境,消除污染,开拓市场

C.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美化环境D.进行工业区的总体规划,完善公共设施

命题意图:该题以鲁尔区的发展历程为背景,综合考查鲁尔区的衰落原因和整治措施,作为传统工业区,有着共性的方面。同时我们需要注意:鲁尔区煤炭工业衰落是由于煤炭开采深度加大,人工成本过高所致。并非是资源枯竭,更不存在煤炭的产量过剩问题。

解析:(1)鲁尔区是世界著名的重工业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早期工业以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为基础,生产结构单一。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使鲁尔区经济衰退。(2)传统工业区的整治具有普遍意义,鲁尔区的整治措施很多,对照课本,可清楚其主要方面。

答案:(1)AB(2)AC

探究点四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综合比较

项目德国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

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

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水源不足;位置

适中,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

生产结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是: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煤炭是其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发展,形成三条产业链: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

存在问题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整治措施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

例3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据此回答⑴~⑶题。

⑴和鲁尔区相比,山西省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

A.水资源B.铁矿石C.水陆交通D.煤炭资源

⑵山西比鲁尔区欠缺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A.广阔的市场B.政府的支持 C.便捷的交通D.劳动力素质

⑶为尽快使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应加快其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下列整治措施不合理的是()

A.增加原煤的生产数量,提高经济效益B.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

C.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增设道路网,改善交通条件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山西和鲁尔区的发展条件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条件。

解析:⑴由于山西省降水量较少、降水季节分配十分不均匀,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紧张。水陆交通不属于自然资源。⑵近年来,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发展,交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本省的交通运输还远不能满足其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煤炭外运,仍受运输能力和压力的双重制约。⑶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应当节约利用,综合利用。

答案:⑴A⑵C⑶A

一、单项选择题

读右图,回答1~4题。

1.图中H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该工业区是()

A.英国中部工业区B.中国辽中南工业区

C.德国鲁尔工业区D.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2.F河是()

A.莱茵河B.鲁尔河C.利珀河D.易北河

3.早期,该区得以发展,其优越的区位条件有()

①丰富的铁矿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水陆交通④环境优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20世纪60年代开始,该地区的钢铁工业也开始衰落,原因不是()

A.煤炭成本上升B.石油、核能的利用,对煤炭需求量减少

C.新技术发展D.煤炭资源不足

右图为德国鲁尔区每吨普通钢材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5~6题。

5.1850年,鲁尔区钢铁工业的生产成本中,燃料的比重约为()

A.30%B.40%C.45%D.50%

6.“其它”投入中包括多种因素,其中在数量上呈持续上升趋势的是()

A.交通运输B.科学技术

C.劳动力D.宣传广告

7.从生态效益考虑,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应布局在居民区的()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8.1950年以后,鲁尔区钢铁工业在布局上出现了“西移”现象,主要原因是

A.全球钢铁生产过剩B.新技术对钢铁工业的冲击

C.煤炭对钢铁工业的影响力下降D.钢铁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加剧

鲁尔区“兴盛——衰落——重新崛起”的发展过程对我国国企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据此回答9~11题。

9.关于鲁尔区区位优势的论述,正确的是()

A.离法国东北部的煤矿很近

B.莱茵河、易北河、鲁尔河等天然河流供给丰富水源

C.众多河流及运河航运便利

D.在法国与西欧有广阔的市场

10.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走向衰退的原因,正确的是()

①能源消费从“石油时代”进入了“煤炭时代”②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③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乏力④铁矿资源进口受阻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1.鲁尔区的重新崛起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借鉴意义有()

①调整传统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扩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规模③加大科技投入,研制新工艺、新产品④加大资金投入,发展资金与资源密集型产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德国鲁尔区相继遇到了产品滞销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据此并结合右图,判断12~15题。

12.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

A.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B.第三、第二、第一产业

C.第二、第三、第一产业

D.第三、第一、第二产业

13.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A.丰富的铁矿资源B.丰富的煤炭资源

C.广阔的消费市场D.便捷的水陆交通

14.“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的出现,主要原因不是

A.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明显下降

B.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区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乏力

C.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的状况,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受到各国钢铁产品低价格的冲击

D.鲁尔区铁矿资源主要来自法国西南部,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15.20世纪7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A.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业等“无烟经济”受到重视,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B.很多工厂变为农田,农业的地位不断提高

C.煤炭和钢铁企业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以增强对外竞争力

D.开发本国铁矿资源,减少进口铁矿石数量

二、综合题

16.分析“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治理”案例的图文资料,回答: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立足于区内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德国最大工业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世界能源结构变化、世界钢铁产量过剩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涌现,鲁尔区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日益显露弊端,主导产业迅速衰落,失业率上升。为此,鲁尔区一方面对煤炭和钢铁工业实行了“关、并、转”等合理化改组,同时,鼓励兴建新兴工业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部门,并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建立了完备的治污设施,大规模植树造林等,使昔日浓烟蔽日、黑尘满地的厂区,成为环境优美的花园,一些老工业建筑物和工业废墟上的遗物,被改造成为别具风格的各种文化艺术景点和服务设施,如有的仓库被用来开高餐厅,原先的高炉墙被用作攀岩爱好者的运动场所等。鲁尔区的整治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

(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凭借的是当地的、、和等工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2)鲁尔区的重化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不包括。

A.废气污染B.水体污染C.固体废物污染D.辐射污染

(3)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鲁尔区实施了多项整治措施,其中包括。

①加强交通建设,新建了一批铁路

②发展了汽车、采油、钢铁、化学等一批新兴工业

③改造利用老工业建筑物等,推动了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④区内建立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所,以适应产业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我国东北的辽中南地区是发达的重工业基地,近几十年来,辽中南与东北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做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借鉴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经验,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整治措施?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是我国第一个建立的重工业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境内关键矿产资源铁、煤、石油等十分丰富,另外,经济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为名副其实的资源型工业结构,冶金、化工、建材、能源、机械等重工业部门占绝对优势,特别是钢铁工业一直是辽中南重工业区的支柱产业部门。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其发展却陷入了低谷。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深层次改革和区内自身的探索和努力,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俯视效果图。

根据上述材料和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以下各题:

(1)辽中南工业区的中心城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国内外资源和重工业产品情况,分析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在此期间其经济发展跌入低谷的原因。

(3)联系鲁尔区的综合整治谈谈如何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C根据图中“北海”及河流的标示,即可判断H为德国鲁尔工业区。

2.A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鲁尔河和利珀河是莱茵河的支流,大致呈东西走向。因此F河是莱茵河。

3.B鲁尔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区内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不仅提供丰富的水源,且与人工运河联成一体,水运便利。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因此B符合题意。

4.D20世纪60年代开始,该地区因煤炭开采深度加大成本上升;石油、核能的利用,对煤炭需求量减少;新技术发展造成钢铁工业开始衰落。

5.C根据图示1850年对应的纵坐标中燃料,即可读出数据。

6.B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在不断的变化,对于鲁尔区来讲,交通运输、劳动力因素影响在减弱,科学技术在增强,宣传广告则变化不大。

7.A鲁尔区位于西风带(西南风向),为避免大气污染,工业应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

8.C1950年以后,燃料所占大大下降,且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使煤炭对钢铁的影响力下降。

9.C鲁尔区本身有丰富的煤炭,不需要进口;铁矿石从法国洛林铁矿进口;鲁尔区位于的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河流及运河航运便利,易北河未经过鲁尔区;鲁尔区位于欧洲十字路口,市场遍及欧洲。

10.D①错,应是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铁矿进口比以前增加,而不是受阻,故④错。

11.C生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资金与资源密集型产业都属于传统产业特点而不符合鲁尔区重新崛起的措施。

12.B鲁尔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因此农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曲线③表示第一产业;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注重环境保护,从而使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而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

13.B鲁尔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在丰富的煤炭基础上,运进铁矿石,发展了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

14.D鲁尔区铁矿初期来自法国洛林铁矿,后来经荷兰鹿特丹从海外进口,随着大型吨位船舶的出现,运输成本不断下降。

15.A鲁尔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通过合并、统一管理等,对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通过这样的调整,使本区经济结构多样化。

16.解析:本题所列出的4段关于“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治理”案例的文字资料和两幅关于“鲁尔区工业分布图”为解题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仔细审阅各题要求,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答案均在其中。读图时要注意两幅图所代表的时代和图下的各种图例及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第(1)题,从第一幅图中图例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凭借的是当地的煤田、水源、交通、市场等优越条件。第(2)题,鲁尔区的重化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严重,重化工业主要是围绕煤炭加工业所发展的一系列化学工业。从四个选项中可以很快判断燃煤所产生的污染有选项中的A、B、C,不包括D。第(3)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鲁尔区实施了多项整治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从文字资料中去提取,主要有选项中的③和④,所以选D。第(4)题,解答本题时,在题干中有这样的文字说明:“辽中南与东北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问题所在,参考鲁尔区的一些做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1)煤田、水源、交通、市场(2)D(3)CD

(4)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或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治理污染;引进民间资本;政府支持(或政策鼓励)(任答4点)

17.解析:通过读图可以看出:该图范围所示的是一个庞大的工业区,无论是工业和是交通都是以大连和沈阳为枢纽组成一个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而作为一个同样以煤炭和钢铁为主的传统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也是跟鲁尔区有着相似的发展和衰弱原因,这点可以从鲁尔区的衰弱原因加以迁移即可;同样对该工业区的改造也可以从鲁尔区的新发展出发,结合我国和辽中南工业区的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大连沈阳

(2)①生产结构单一,辽中南工业区的工业部门集中于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四个传统工业部门,其中以鞍山—本溪为核心的钢铁联合企业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②全球性的钢铁相对过剩,加上我国各地重工业部门无序地发展,导致本地钢铁资源在全国的市场份额缩减;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不仅催生出了大量的新生工业产业部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特别是对市场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中小钢铁企业的兴起对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3)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改造原有的钢铁企业。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③开拓新的国际市场。④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良性发展。)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38讲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探究点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成就

条件优势成就

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

与东南亚为邻①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商品农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

自然条件地形地形平坦,平原广阔

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水源河流纵横交错,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劳动力丰富,城市密集②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③建立起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④以外贸为导向,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

接轨⑤金融、商贸、旅游、房地产、通信等第三产业发达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历史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历史经济基础比较好,在此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198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得以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

交通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

对外联系对外联系方便,信息来源快、广技术先进,便于借鉴先进的管理

技术经验

著名侨乡投资、招商引资

例1下列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条件的是()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③平原广阔,热量充足,降水丰沛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解析:①条件可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②条件可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大部分区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但本区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A

探究点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表现原因整治措施

生态

环境

形势

严峻

工业和生活污水、废气、垃圾、

噪音、酸雨等环境问题突出①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滞后;②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③工业迅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增大,部分城市出现缺水现象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工程”

人地

矛盾加剧

良田被占,农业用地减少

①土地开发过热②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快③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①优化产业结构②改造并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按生态工业的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使企业在园区内集中布局

重复建设突出

①基础设施建设过大;②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投资浪费;③竞争多丰合作①盲目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②部分产业一哄而起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①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确保理想的城镇空间发展形态②规模要适度③加强不同地域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例2(2011杭州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读图回答⑴~⑶题。

⑴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的区位选择大多符合()

A.模式1 B.模式2

C.模式3D.模式4

⑵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

B.地理区位相同

C.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D.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

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A.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B.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

C.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

D.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

命题意图: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解析:⑴珠江三角洲大多数加工制造业是在改革开放后依靠廉价劳动力,承接香港和其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图中模式2,劳动力因素所占比重为50%,属于劳动密集型。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地租、劳动力价格、环保成本等不断上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已经失去比较优势,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珠三角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纷纷向附近的欠发达地区转移。⑶珠三角地区经济水平提高后,应当一方面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低端产业向外转移;另一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

答案:⑴B⑵D⑶A

探究点三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及其推动力比较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云南德宏模式的推动力是边贸发展。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模式是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的劳动力职能变化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云南德宏模式是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C.在此国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都是主要动力

D.城市化速度一直快于工业化速度

2.在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A.技术指向型产业B.劳动力指向型产业

C.动力指向型产业D.现代服务业

读下表,完成3~4题。

三次产业结构(%)人均GDP(元)

珠江三角洲2.58∶51.32∶46.1047094

广东东翼10.70∶52.46∶36.8411325

广西西翼21.84∶42.86∶35.3013637

广东北部山区18.84∶48.27∶32.8910717

3.表中四个区域,第二产业的地位是()

A.珠江三角洲——三大产业中排第一位,四个区域中排第二位

B.广东东翼——三大产业中排第二位,四个区域中排第四位

C.广东西翼——三大产业中排第三位,四个区域中排第三位

D.广东北部山区——三大产业中排第二位,四个区域中排第一位

4.表中四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广东东翼 B.广东西翼

C.珠江三角洲D.广东北部山区

(2011长沙模拟)读1990~2008年湖南省以及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回答5~7题。

5.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B.湖南省城市化目前处于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

C.2008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

D.全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后期成熟阶段,比较平稳

6.导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如图所示的因素主要是()

A.没有特大城市,缺乏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B.资源贫乏,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C.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D.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闭塞

7.有利于推动湖南省城市化进程的措施有()

①加大创新投入,推动科技进步,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②将控制污染与循环利用相结合,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职能 ④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扩大城市容量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11杭州模拟)下表反映了2002~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8~10题。

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表(%)

8.四大经济圈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9.与其他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A.第一产业比重较低B.第二产业轻工业比重大

C.劳动力素质比较高D.生产设备比较先进

读图,回答10~11题。

10.在上图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中,“浙江温州模式”是()

A.模式aB.模式b

C.模式cD.模式d

11.“十二五”期间,d模式区域发展的重点是()

A.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B.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C.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D.鼓励其率先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

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深圳市GDP达78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三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据此并结合下面两图,完成12~13题。

12.结合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深圳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B.2008年的深圳市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多

C.与2007年相比,2008年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不变,第二产业产值下降

D.深圳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化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移

13.目前,深圳市的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忧虑。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C.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15题。

14.下列不会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是()

A.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B.建设西电东送工程

C.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D.工业基础雄厚,矿产资源丰富

15.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下列做法无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是()

A.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制造装配业,实现产业升级

B.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C.提高本区域地位,大力建设深水港和国际机场

D.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二、综合题

16.(2011济宁模拟)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从材料和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即可)

(4)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17.(2011海淀模拟)阅读图甲、图乙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麻涌镇地处珠江入海口、广州市与东莞市的交界处,以麻涌为中心,一小时即可到达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麻涌人口约11万,其中外来人口3万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依托港口优势,引进外资企业近200家,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

目前,东莞2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能够开发利用的所剩不多;东莞的1200万人口中有1000多万是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难度很大;东莞工业的产值很高,但污染也很严重。

(1)比较说明广州、东莞、麻涌三个城镇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

(2)简述麻涌建设外向型工业新城的优势条件。

(3)简述大量人口流入东莞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4)简述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8.(2011泰安检测)下图是我国某经济区及其工业总产值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所示的是我国____________经济开发区,城市B是我国著名的经济特区________。

(2)请说明该经济区在1979年~1990年和1990年后主导产业的差异,并分析1990年后进行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

(3)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试分析这种“前店后厂”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4)近几年,在图中城市A南部开发区相继发展了钢铁、石化、汽车等工业,请说明该城市发展这些工业有何不利因素。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城市化速度比工业化速度快。

答案:D

2.解析:读图可知,阶段Ⅲ工业化水平下降,但城市化水平还在继续上升,说明此时的人口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如选项中的现代服务业。

答案:D

3.解析:见下题。

答案:A

4.解析: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答案:C

5.解析: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差距总体呈缩小趋势;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城市化水平都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答案:C

6.解析: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湖南省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答案:C

7.解析:盲目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答案:C

8.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直接读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答案:C

9.解析: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其他三大经济圈的重工业比重都大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B

10.解析:模式a是珠江三角洲模式;模式b是浙江温州模式;模式c是苏南模式;模式d是东北模式。

答案:B

11.解析:东北地区资源逐渐枯竭,应加快产业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B项是针对西部地区而言的;C项是针对山西省而言的;D项是针对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而言的。

答案:A

12.解析:2008年深圳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A错误;2008年深圳市GDP为7806.54亿元,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故产值最多,B正确;通过计算可知,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2007年约为6.96亿元,2008年约为7.81亿元,产值明显增加,C错误;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仍有进一步优化升级和转移的必要,D错误。

答案:B

13.解析: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提高土地价格,在现实中均不可取,排除A、D,深圳市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排除C。

答案:B

14.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矿产资源比较贫乏,能源短缺。

答案:D

15.解析:深水港和国际机场的服务范围较大,一个地区有一个深水港和国际机场即可,如果大力建设,将形成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严重。

答案:C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东省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及对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第(1)、(2)题较为简单,仔细阅读材料和图乙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3)题,城市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污染问题。第(4)题,对该观点既可肯定也可否定,但都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若肯定,可从水果的消费市场来考虑,若否定,可从水果的用地方面来考虑。

答案:(1)工业产值增加 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增加

(2)城市面积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任答两项)

(4)有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水果的需求增加,带来广阔市场。(或不利,城市化占用大量耕地,使果树种植面积减少。)(合理即可)

17.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判断出三城镇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第(2)题,从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劳动力等方面分析。第(3)题,大量人口流入东莞,为东莞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第(4)题,从材料中可知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有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管理难度很大等。

答案:(1)广州的等级最高,其次是东莞,麻涌最低;广州的服务范围最大,其次是东莞,麻涌最小。(2)麻涌位于珠江口,产品便于出口;有城际轻轨、高速公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区际协作或区际联系条件好;劳动力资源丰富。(3)①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②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③推动当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④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4)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城市用地紧张;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加大。

18.答案:(1)珠江三角洲 深圳

(2)1979~1990年,该经济区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1990年后,主导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范围扩大,使该地区政策优势削弱;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

(3)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再加上有利的政策优势,吸引了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成为香港的加工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主要通过香港贸易渠道输出。这样的格局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4)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不足;缺乏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三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以鲁尔区的兴衰学习了资源开发地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节内容既是对必修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化学习,也让学生学会了分析其他资源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比如: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大庆石油资源开发等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鲁尔工业区的区位特征;
2.了解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探讨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学会据图表等资料认识区域特征;
2.学会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鲁尔区为例,让学生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为我国资源型地区寻找出路,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难点: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二学生在上学期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的高二学生已经进行了侧文侧理的走班教学,但文理都要学习本部分内容,所以对于测文的学生,需要把本部分知识点讲透、讲活,也就是讲授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注意总结区域发展模式,授之以“渔”;对于测理的学生,因为他们需要应付的是会考(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不高,所以应该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第三章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初步掌握鲁尔区发展的条件、出现的问题及其整治措施。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请同学们回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彼此的关系是怎样的?读图3-2-1,阅读材料,回答材料,回答材料中的问题。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预习,我们知道区域发展一般要经历转型再生阶段,那么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最终又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本节课。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发展初期的区位优势分析
区位分析:提供鲁尔区河流、交通、能源、矿产等图片
学生分析得出鲁尔区工业发展优势条件:丰富的水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产区近、丰富的劳动力等
探究二:辉煌时期的工业部门
在鲁尔区优势区位条件的基础上,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引导学生完善如下框图。
[小结]
(1)德国鲁尔区是在自身和引进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造成了。
(2)鲁尔区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工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与少数(重工业/轻工业)部门。生产结构单一。
思考:鲁尔区的开发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以上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思考得出资源型地区在开发初期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地区在开发初期,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同时应注意环境保护。
探究三:鲁尔区的衰落与复兴
鲁尔区的兴盛之路有什么隐患?(体会鲁尔区衰落的必然原因,寻求鲁尔区复兴的对策是本节重点,因此适当多放时间给学生。)
材料一: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鲁尔区工业有何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开始发展自己的工业,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使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量又相继下降,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的状况。
材料三: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后,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其产品附加值较高,经济收益好。在区位选择上倾向于环境优美的地区。
小组合作探究,完善表格。
(1)阅读以上材料,试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2)“对症下药”,鲁尔区复兴的出路何在?
内忧外困复兴的对策
内忧
外困
以为主线
为保障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节,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资源开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资源型地区在开发的初期,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但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在资源衰竭之后,应积极进行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这使我们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1.区位优势
2.主要工业部门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传统产业的衰落
2.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产业结构调整
2.环境保护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必修三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章节,讲授时可结合学生熟悉的我国典型资源型工业区或学生所在地的资源型工业区实际,导入新课,拉近所研究课题与学生的距离,增加兴趣。
引导学生从“德国鲁尔区煤矿与城市的分布”图中索取信息,说出鲁尔区的区位优势、主导工业部门,指出鲁尔工业区在开发初期,工业部门与资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该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中、后期)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整治措施。(与教材比照,让学生自我评价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一方面体验成功的感受,另一方面寻找差距)。可利用投影机展示鲁尔区在环境整治前后的不同景观。
至于“传统产业的衰落”,可启发学生回顾世界工业发展史(能源结构的变化、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六、七十年代传统工业区的衰落),让学生结合鲁尔区实际尝试分析衰落的原因。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70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