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整合复习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34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探究点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2.东北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有耕作业、林业及畜牧业,如下表所示:
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产品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农业区耕作业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热量和水分条件配合较好,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的需求;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林业和特产区林业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白桦、人参、鹿茸、苹果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畜牧业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的温带草原区及部分林区草地马、牛、羊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拥有众多的优良牲畜品种
4.问题、对策、发展方向
问题对策发展方向
①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②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③开垦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黑上层几于流失了①实行合理的耕作制度,注意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如秸秆还田。②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结构。③植树种草,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提高单产是今后粮食生产的根本途径①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②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③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
例1(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Ⅱ)下图表示甲、乙两地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甲地为苏联中亚某地(46°N,62°E),乙地为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
(1)甲地属于___气候,对种植玉米不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适宜发展的农业为____。乙地属于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中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的_____平原。
读表1,回答问题。
表1 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单位:1000
年份稻谷小麦玉米合计
2001686.953.82609.53350.2
2003541.022.12627.23190.3
2004600.111.42901.53513.0
2005654.09.52775.23438.7
(2)表中四年数据表明,稻谷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若以每年三种谷物种植总面积为100%计算,则玉米种值面积所占百分比最高达________,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为________。
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很多地区适合种植玉米,如今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美国。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很快。成为玉米需求新的增长点。
表2 中国玉米产需表单位:10000
年度产量年度总需求需求结构
饲料消费食用消费工业加工其他
20011060011813838077111801482
20021113612410832773713801966
20031213013789902082814502500
20041140013077915679215401589
20051216013181936082017301271
2006130001340010000——600
(3)根据表2中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情况,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命题意图:试题以“玉米”这种粮食作物的传播过程、种植条件为背景,通过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确定气候类型,并根据气候特征描述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世界三大主粮在吉林省的4年内的种植面积,考查考生对比分析及简单的地理计算能力。粮食安全是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试题设计的意图还在于示意考生关注社会热点。
解析:⑴根据文字信息“苏联中亚某地(46°N,62°E),”和甲地的图中信息,确定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对种植玉米的不利影响:有降水量少;冬季气温低等。根据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等,推测该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⑵根据文字信息“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和乙地的图中信息,确定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其对玉米种植的有利影响是:夏季气温高,降水较丰富,雨热同期。根据吉林省的位置,推测我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也可以从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角度来回答)。⑶以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统计为素材,考查考生获取表中信息,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回答相关问题的能力。第一空直接分析稻谷面积的变化趋势即可:先降低后升高。第二、三空为获取表中信息的计算题,计算时注意相关技巧即可。
答案:(1)①温带大陆性 ②降水少(干旱) ③畜牧业 ④温带季风 ⑤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利于玉米生产 ⑥松嫩(2)⑦先隆后升 ⑧82.6% ⑨0.28%(3)从整体上看,玉米总产量在扩大,总需求也在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饲料消费、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从2001年至2006年,玉米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产量(总共给),且供需差额先扩大再缩小。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应该逐步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玉米价格的上扬将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者采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进耕种技术等措施,增加玉米产量。
例2(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下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⑴-⑵题。
⑴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此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⑵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措施的评价。
解析:⑴根据题干和图10中信息,可以推出该区域的25个方格中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每个方格中两个数字相同说明土地利用类型没有变化,图中有11个“11",8个“31".4个"33"、1个“12",1个“22",可知该区域2005年比1979年湖泊面积大量减少转化成耕地,湿地面积较少,湿地生态环境效益减弱,水生生物物种减少,又由于该区域辽宁西北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土地次生盐债化加剧,空气湿度减少,干旱、洪涝频率可能增加。⑵图示区域为辽宁西北部某地,降水量较少,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蔗基鱼塘主要适宜在降水量大的珠三角地区,水稻种植适宜分布在南方,该区域草地资源少,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⑴A⑵C
一、单项选择题
(2011武汉模拟)黑龙江省是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此完成1~3题。
1.该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A.土地肥沃B.雨热同期
C.人均耕地多D.可垦荒地多
2.2010年该省小麦在晚种了两周的情况下,仍然收成不错。小麦晚种的主要原因是()
A.年均温偏低B.春季气温偏低
C.春季降水偏少D.春季积雪融水偏少
3.十几年来,该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全球变暖B.雨热同期
C.市场需求D.交通改善
图1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1,完成1-2题。
4.(2009年高考宁夏卷)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D.注重生态保护
5.(2009年高考宁夏卷)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D.实施了退耕还林
(2011厦门模拟)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是我国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读下图,完成7~8题。
6.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比重逐年增加,增长幅度最大,潜力巨大的是()
A.玉米B.大豆
C.水稻D.粮食
7.上题正确答案的农产品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也能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土地广阔平坦,黑土肥沃
B.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D.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多
(2011淄博模拟)读下图,回答14~15题。
8.图中N表示的是()
A.灌溉农业B.传统农业
C.生态农业D.石油农业
9.图中M表示()
A.光能B.化石能源
C.一次能源D.新能源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8~11题。
10.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A.光照B.气温
C.降水D.土壤
11.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A.气温B.降水
C.土壤D.社会经济因素
12.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A.农作物AB.农作物B
C.农作物CD.农作物B和C
13.该地区可能是()
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D.河西走廊
下图为我国各大农业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属于不同的农业区
B.⑥⑦⑧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
C.⑥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类型是绿洲农业
D.③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15.关于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地土地荒漠化严重
B.④地水土流失严重,⑤地土壤盐碱化严重
C.⑥地水土流失严重,⑦地石漠化严重
D.⑧地酸雨危害严重,⑨地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二、综合题
16.(2011广州六中测试)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图甲是198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2:图乙是198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最大的作物是__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的优势条件。
(3)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
(4)请分析引起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格局改变的区位条件。
17.(2011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下面是我国目前部分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2: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比较甲、乙两个商品粮基地,并填表。
地区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
甲
乙旱涝灾害频繁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18.(2011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下图东北地区地形剖面示意。读图回答问题。
(1)从农业生产部门看,图中甲以业为主,乙以业为主,丙以业为主。
(2)指出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从气候条件分析东北平原生产稻米的有利因素。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黑龙江地广人稀,这是其相对于其他商品粮基地最突出的条件。
C
2.抓住题干中的“今年”“晚种”等信息,今年与往年相比晚种的原因是春季气温偏低。
B
3.根据题干中的限定词“十几年来”这一信息判断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种植面积。
C
4.B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650—1780年中,原始林地的比例急剧下降,耕地比重上升,所以可以推测是经历了移民开垦
C
12.资源利用率的各个项目中,农作物A的利用率都远高于农作物B和C,说明当地最适合种植农作物A。
A
13.由第1题的分析可知,气温条件是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说明该地区纬度较高或海拔高,再综合土壤养分含量高这一条件,可以确定该地区为松嫩平原。
C
14.①②为西北牧业、灌溉农业区,③为东北地区,④为黄土高原地区,⑤为黄淮海平原区,⑥为青藏高寒牧业区,⑦为西南地区,⑧为长江中下游地区,⑨为华南地区。①②属同一农业区;⑦⑧为我国重要茶叶产区;⑥地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河谷农业);③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D
(1)
地区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
甲人均耕地多热量不足
乙光热、水源充足
(2)地块小、河网密布 人口稠密、城市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障,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西部地区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该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18.(1)畜牧种植林
(2)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喜温作物受到限制,多低温冻害。
(3)冬季气温低,可抑制病虫害,夏季白昼长,日照长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不同的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区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概念的需要。
区域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稳定的农业地域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学习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复习必修2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
2、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发展的利弊因素;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分布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统筹、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2)教学难点:
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二、说教法
本节内容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案例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又有所收获。让新课改理念贯穿整个课堂,运用点拨教学法,讨论法、图示法等。
三、说学发
1、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时候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上来,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收集各种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对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一些知识,可以举相关例子说明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
3、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正题。
请大家看图片“中国地图”和“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仔细的观察、比较,直观感知东北地区,并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中国不同地区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条件是哪些?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又是哪些?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思考: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以上教学由学生最熟悉的中国地理作为切入口,使学生主动温习旧知识,并在老师的讲解下充实和完善新的知识,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学规律。
2、展示案例,直观感知
播放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资料片,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分析与探究案例做好准备。
3、设疑问难,自主探究
出示图片:东北地区的地形图。
提问: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东北)
提问:东北区域农业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
(可进行师生交流,生生讨论:其影响东北区域农业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
提问:农业影响因素中,对东北区域农业的发展,哪些是明显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因素?
课件、多媒体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
小组交流:完成课本67页的思考题。
承接:东北作为成熟的农业区,农、林、牧全面发展。区域内部,根据生产条件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提问:促使东北地区内部农业区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师生合作互动:从东北地区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地形可以看出,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是促使东北地区内部农业区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4.4、4.5。
提问:作为东北地区发展历史不长的作物——水稻而言,原是南方的主要粮食,为何在东北大有发展潜力?如何处理它和自然条件的关系?
(让学生回顾水稻种植的条件,得出结论:它是由地区季风气候条件下雨热同期和夏热这一气候条件决定的。)
提问:你能从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中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吗?
出示图片:中国粮食作物分布区,美国粮食作物分布区地图。
提问: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呢?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加深理解,寻找发展思路。)
提问:广大农区发展畜牧业发展较快,原因何在?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得出结论: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1)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冻;(2)饲养畜牧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3)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4、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讨论耕作业、林业、畜牧业这三种农业生产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并列表总结。
(以上教学旨在让学生总结、复习上面的教学内容,加深印象。)
5、班级交流,学习互补
布置两个活动,指导学生合作完成:(1)根据课本,用示意图归纳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2)归纳东北地区布局的自然条件及内部差异。
(以上教学环节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班级合作能力。)
6、总结评价,能力提高
本节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地区的发展条件,课本是以东北地区为例进行分析的,同学们可以运用相同的方法去分析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等。
(评价的重点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视,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引入新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较好的形式。)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寒的影响
一、地理条件地形类型齐黑土黑钙广泛分布
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交通发达地广人稀
二、农业分布特点
1、耕作农业区
2、农业和特产区
3、畜牧业区
第37讲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探究点一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特征
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地貌呈北、东、西封闭、向南敞开的半环状分布
气候地区温度带≥10℃的积温作物
南部暖温带36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部中温带1000~3600℃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部寒温带1000℃春小麦、大豆
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主要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针阔混交林则主要分布在偏南的长白山地)
其他广布冻土和沼泽
探究点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分布区之一。
类型分布特征地位
黑土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土地生产力高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油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黑钙土松嫩平原中西部
2.土地资源丰富:⑴耕地面积广大:①数量: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5左右,人均耕地量全国最高,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②分布: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⑵宜农荒地多: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⑶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3.土地开发——东北沼泽的保护和开发
例1(2009年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月考)读某区域一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右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B地与D地的温差数值是℃。描述图中-18℃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C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分析该地区发展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3)最近全国查出大量的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事件,但该地区的乳制品质量比较安全,分析该地区乳制品发展的优势条件。
命题意图:本题以区域等温线图,考查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以此为背景考查商品粮基地及乳制品发展的优势。
解析:(1)根据图例D地位于河流发源地,因此海拔较周围地区高,温度较周围地区低;根据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推D地的温度应为—22℃<T≤—20℃,因此B地与D地的温差是6≤△T<8。—18℃向南(低纬)凸出,说明温度较同纬度温度低,由此可推是受山地地形影响。(2)C地区为松嫩平原,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在于地形、土壤、人均耕地面积及机械化等方面。(3)乳畜业的发展与饲料供应、市场有关。
答案:(1)6℃(或大于6℃小于8℃按内部的点分析)
向南(低纬)凸出,受山地地形影响
(2)平原广阔;地广人少,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
(3)地广人少,草场面积大;靠近商品粮基地,饲料充足。
探究点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条件及其建设成就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规律
例2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B地区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两大商品粮基地农业地域类型差异及影响农业发展条件。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平等原因水旱灾害频繁。C地区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答案:
B地区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江淮地区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热量丰富,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足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水旱灾害频繁热量不足
探究点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例3阅读图10,图中阴影区域表示三大粮食作物的主要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乙粮食作物是。为什么这里以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为主?
(2)图中甲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A、C两省。但是,2008年国家从东北向南方大量调运甲粮食时,主要是从B省区调运,为什么?
(3)三江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时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东北地区三大粮食作物的分布、影响因素及农业区位的变化,并由此考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解析: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稻、小麦、玉米,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乙粮食作物分布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分析选择作物时应从生产期短的作物考虑,此外还要考虑水分条件等。农业区位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因此应从这两个方面分析第(2)题。三江平原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因此农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湿地破坏和黑土流失问题,因此今后农业发展应注重解决这两个方面。
答案:(1)小麦乙粮食种植区属于温带季风区,降水和积温(生长期)可满足小麦生长需求;乙粮食种植区纬度较高,生长期相对较短,其它粮食作物生长不太有利。
(2)近年来良种的培育,使该粮食作物种植范围扩大;A省与B、C两省相比较A省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高,有大量商品粮待运。
(3)植被与湿地(沼泽)的保护、防止黑土流失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1—3题。
1.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辐射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铁矿②水能③石油④森林
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东北地区平原广大,一首诗歌曾提到“……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栽上块柴禾也开花……”足见其土壤肥沃。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
①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下降②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③不合理的灌溉,土壤盐碱化④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
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宜农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突出优势资源是
A.光照充足B.土壤肥沃
C.降水丰沛D.物种丰富
5.该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A.保护湿地
B.保持水土
C.建成我国重工业基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读东北地区略图,回答6~9题:
6.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其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被冲刷变薄B.气候干旱所致
C.微生物活动微弱D.秸秆还田
7.我国最大的沼泽地在
A.aB.bC.cD.d
8.c处农业生产类型为
A.种植业为主B.畜牧业为主
C.农产品加工业为主D.淡水养殖业为主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发达,请联系知识,回答9~11题。
9.有关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林业占主导地位
B.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C.农业布局自东向西的趋势是林一农一牧
D.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区
10.东北林区大兴安岭多针叶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多混交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东丰西欠,北多南少的结果B.纬度高低不同,热量北少南多的结果
C.人工营林,树种不同造成的D.开发历史长短和生产方式不同造成的
11.关于东北林区林业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伐小于更新,资源减少,林质下降
B.森林覆盖率下降,林木蓄积量上升
C.林区生态环境恶化,风沙和旱涝灾害频繁
D.采伐手段趋向先进,轮伐代替皆伐
12.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
A.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B.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森林资源综合开发
C.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缩短其生长周期
D.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其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是()
A.甲和丙B.乙和丁
C.甲和丁D.乙和丙
14.下列关于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向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15.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B.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
C.有条件建设成我国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D.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基本相同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状况。
(2)简要分析B所在地区形成沼泽地的自然条件。
(3)B所在地区某地为提高本地粮食转化率,拟发展舍饲养畜业。该地某中学的地理研究性小组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对家乡农区舍饲养畜业产业化进行可行性分析,他们计划采用走访调查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试写出该小组拟定的走访调查的主要内容。
17.下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
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看,都属于:。
不同之处是:。
(2)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区位条件比较:
两者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
(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因素有。
(4)美国东北部乳畜带形成的原因是。
(5)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的比较:
项目美国玉米带中国玉米带
纬度37°N—45°N42°N~46°N
地形平原平原
土壤有机质3%—6%2%
降水量(mm)500—700450—650
无霜期(天)160—200130—145
玉米面积比重50%50%—60%
玉米单产7500kg/公顷6750kg/公顷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究其原因:
从自然条件看:。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B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从东、东南向西、西北递减的趋势,反映了距海远近和季风风向对降水的影响。
2.C与降水有关的是可再生资源,铁矿、石油与地质作用相关。
3.A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是黑土肥力下降和湿地破坏。
4.B图示地区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土壤是富含有机质的黑土,十分肥沃。
5.D本地区山环水绕、土壤肥沃,所以在发展林业、农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潜力,把该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6.A未垦的黑土地生长着茂盛的草甸植物,开垦为耕地后,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表土流失较为严重,黑土层日渐变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A选项符合题意。
7.A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形成的低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地。
8.Bc处位于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植被以草原为主,因此适合发展畜牧业为主。
9.C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其中耕作业占主导地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农业布局自东向西分为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春小麦区。
10.B由于所处纬度不同,所获热量存在差异,导致东北林区北部多针叶林,南部多混交林。
11.C长期以来,东北林区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加上森林火灾、毁林开荒和滥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使森林资源不断减少,从而使林区生态环境恶化,风沙和旱涝灾害频繁。
12.A长期以来,东北林区重采轻育,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因此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13.B湿地指沼泽、湖泊、河流、河口及海岸带的滩涂等,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洪等功能,因此湿地被破坏后,气温和变化增大,因此乙和丁符合题意。
14.D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扩大耕地面积,把三江平原作为我国农业的新开发地区,开垦了大量荒地,从而使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15.D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分为: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16.解析:(1)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变化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因此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受大兴安岭地形的阻挡,从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2)沼泽是常年有积水的洼地,其形成与气候、地形地势、地表情况有关。(3)本题考查区域调查的内容,体现新课标要求。
答案:(1)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从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
(2)地势低,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3)当地农民饲养的主要牲畜品种及收入情况;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状况;牲畜的疫病研究及防疫状况;当地及附近地区对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只要合理即可得分,答对其中三条即可得满分)
17.解析: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本题以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为例,对比区域差异,并分析各自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答案:(1)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美国东北部小麦和玉米生产外有大面积的乳畜业,而我国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2)地势平坦,夏季温暖多雨,均为黑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热量不足,水源不足
(4)工业发达,城市众多,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
(5)美国东北部土壤有机质含量更高,热量更充足,降水略多科技发达
高二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答辩及解析
1.请谈一谈你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解。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具体表现在:
①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地理学习,既能学到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又能获得观察观测技能、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读图技能。这些知识技能与相邻学科有着紧密联系,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也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②学会地理思维
在思考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地理思维严格遵循与地理学科特点相符合的逻辑规则。学会地理思维,有助于理解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有助于处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有助于正确审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地理思维,不仅能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扩展知识视野,而且能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地理课程不仅提供地理科学知识,而且能学到地理科学的精神、态度、习惯与方法,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地理研究能力的培养,无论对今后从事与地理有关的科学研究,还是对将来进行的其他研究,均是终身受益的。
④形成环境伦理观念
地理学习把树立环境伦理观念视为崇高而神圣的使命,它可以使地理知识技能升华为现代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⑤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全球意识作为一种跨世纪的新思维,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和接受。显然,地理学科为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提供了丰富而又生动的素材。地理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展现与其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家、本地区、本乡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地理学科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发学习的崇高志向。
⑥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地理使学生接触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体验到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享受到人类丰富的精神养料。德国有名的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经过长期构建的地理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充满美学意义的课程。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上,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随时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讲授内容。课堂教学中,新奇巧妙的提问就像灯塔,它能把学生带进知识的迷宫,经过一番探索,顿觉光明;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又像魔术棒,它能使学生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提问又像催化剂,可以使整个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课堂气氛活泼轻松。如讲完“密度流”时引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妙用洋流助战的故事,提问:德军如何妙用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而来去自由?再如讲完“北印度洋季风环流”时,巧用我国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提问:郑和选择什么季节出发,返航时又在什么季节?通过这些新奇有趣的设问,学生一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二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再到“我爱学”这种良性循环的学习机制。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上课时教师满堂灌的做法,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活动,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为了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在教学时还可以根据实际适当引入地理知识竞赛、学生演讲、组织讨论、野外实习等形式。讲完高中第三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章,组织学生讨论一下面对当前生存的环境,若你是有关这方面的负责人,你将怎样做?等等。总之,组织几次这种教学活动,会使学生觉得地理课实在丰富多彩,不自觉得学习兴趣就油然而生。而教师纯熟的业务水平,丰富的地理知识,准确、严谨、流畅的学科语言表达,则是博得学生喜爱的关键。
3.阐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意义。
①有利于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
②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
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③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一方面学生容易接受,也能够运用地理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另一方面,生活实例也可能对理论提出质疑与挑战。从而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④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
学生缺乏生活技能,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4.东北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从南部的180天到最北部的80天左右。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面积的三分之一。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67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