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课标版四上:《观察中的发现》习作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课标版四上:《观察中的发现》习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说明

这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训练。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下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有两种习作形式供学生选择,一是自己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二是用观察日记则为题,把自己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整理出来。

教学思路

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要他们写出观察中的发现,很多学生会误以为观察就是看,不懂得把生活中的观察与发现写生动、写具体。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淘出蕴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观察点,引领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谈中捕捉习作的内容,激起习作的欲望。同时在练笔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恰当地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准确选材,把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写具体、写生动,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提升观察水平和语言素养,在交流、表达中体验到观察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

2.描写观察与发现的一篇优秀习作。

3.与描述观察情景相关的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审题入手

1.回顾单元知识,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师: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一些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谁能用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陆游《游山西村》的情景。(指名说)

生简述陆游漫游山西村的情景。

师:山**上,山光水色令人应接不暇。重重山遮,道道水绕,诗人几乎疑心无路可走了。但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一个村落赫然在目,山西村便到了。陆游在探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仔细观察就很难走到山西村了。

学完本单元的课文你还有哪些感想?生联系课文《爬山虎的脚》等谈自己的感想。(略)

教师小结: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亲身的体验,往往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多想、多实践,作文才能写得富有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为习作教学作好铺垫。]

2.用心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①齐读习作要求。

②指导审题。(指名说,师边板书)

A.习作内容:可以写观察事物(包括动、植物等)所得,也可以写观察中发生的有趣的事。

B.习作方式: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观察日记。

C.作文题目:自拟。力求做到准确、醒目、简洁、高雅。

教师小结:审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字词,明确习作的对象、范围、写作方式等,根据习作要求准确选择习作材料。还记得老师为大家总结的审题小儿歌吗?

(生齐背)──

学审题,多读题,

关键字词要把握。

选材范围先定下,

表达方式要恰当。

不偏题,不离题,

题目力求准新雅。

[设计意图:审题就是认真分析研究作文题目的含义或提示语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学生因为不会审题,习作时出现偏题、离题的现象,因此习作教学时指导审题是第一要务。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动笔之前,有两件事情要注意,一是认定对象,一是辨明用意(或者说立意)。]

二、范文引路,拓宽思路

师: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明确了吗?那么,现在让你根据习作要求来写一写,你准备写什么?

生1:我最近观察了三角梅,我发现三角梅的花是三瓣儿,花的颜色有很多种。

生2:我观察了校园里的杧果树,我发现杧果树的叶子现在慢慢变黄了。

生3:我观察了我家养的小乌龟,我发现小乌龟特别有趣。它很胆小,我只要用手轻轻碰一下龟壳,它的头就马上缩进去。

师:老师看出同学们都能主动去观察。但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观察必须运用五官去搜集信息,就是练习用眼睛、鼻子、耳朵、舌头、手等获取习作的材料。

观察并不是一个任务,而应是一种习惯。只要有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试着去观察。比如周末在家喂小鸟,你对小鸟的生活习性一定会有所了解。在校内也可以观察。比如课间活动,你看到同学们在玩各种游戏,听到同学们的欢笑声这都是观察。有了这种好习惯,你写作文就有话可说了。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误以为观察就是认真地看。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观察,促进学生更深一步地把握习作素材。]

师:这样吧,老师把一位四年级同学写的一篇优秀习作给大家读一读,你们仔细听一听,看看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

三、捕捉题材,及时练笔

1.师启发引导:听老师念这篇文章时,很多同学忍不住笑出声来,看来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很精彩。谁来说一说你认为这篇文章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写得更好?

生讨论。

师:好。现在大家就根据作文要求把你想写的内容先拟个题目。

2.学生拟题,教师巡视。(约3分钟)

3.小组交流,再指名汇报。

师:你想到写什么了吗?(指名说)

生1:我想写《怎样去污渍》,因为我有这样的经历。

生2:我写《神奇的动物──蜥蜴》。

生3:我写《与苍蝇PK记》。

生4:我写《不怕火的蚂蚁》。

生5:我还是写三角梅,因为我家就养着一盆三角梅,我很喜欢三角梅。我就写观察日记。

师:很好。知道写观察日记的格式吗?

生5:大概知道一些。(师指导写观察日记的格式。)

生6:我写《一件有趣的事》。这是我和同学周末爬仙岳山时发现的一个秘密。

[设计意图:审题后,学生已明白了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但却不知如何准确地选材。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优秀范文一读,多数学生一下子就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典型事例,习作素材跃然纸上。]

4.学生当场练笔,教师巡视。

师:看来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拿出自己的杰作,在这之前老师再送给大家一份礼物──好词好句。

冥思苦想东张西望眉飞色舞抓耳挠腮

聚精会神愁眉苦脸胆战心惊心惊肉跳

惊恐万状垂头丧气心旷神怡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呆若木鸡眉开眼笑愁眉紧锁

☆微笑无须成本,却创造出许多价值。

☆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飞出来,像动人的童声大合唱,音符满天。

☆他头上裹着白毛巾,身上披着老羊皮袄,腰里别着烟袋,活像童话里的老仙翁。

[设计意图:词句贫乏是一部分学生经常存在的问题。到了四年级,学生积累的好词好句已不少,但多数学生在习作时忘了用上。教师只不过是把学生平常学过的一些好词好句重复再现,学生一下子就触类旁通。这正是中年级的小学生,需要扶着走。]

四、师生评析,修改习作

1.请两三位写得较优秀的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念给大家听。师生结合点评,重点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写生动。

2.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小编推荐

人教课标版四上:《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课标版四上:《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字,会正确书写十三个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能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课文中语句表达很准确的词句,学习有顺序地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

2.和同学交流读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句的写法,学习有顺序地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

2.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恐龙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句的写法,学习有顺序地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二十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彰显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语文是由语言与文字组成的,学语习文应该成为终极目标,唯有立足于语言的习得表达才能体现学科的本位。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感悟语言的准确。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谈自己对恐龙与鸟的认识和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并理解词语。

出示课件:

笨重;迟钝;轻灵;敏捷;凌空翱翔。

2.恐龙与小鸟无论从外形或是生活习性等方面看似乎毫不相干,是差异极其悬殊的动物,万万没想到小鸟竟然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想知道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的吗?让我们到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中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揭示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同时也向学生开启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看谁读得准。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

出示课件: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即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三)深入局部,品读感悟

1.感悟“欣喜若狂”。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的发现。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者们的发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恐龙与鸟类在骨骼结构上相似的地方展示出来,恐龙与鸟类有亲缘关系及恐龙应该长羽毛的证据作一一展示。

出示课件:资料袋。

在1966年,在我国辽西地区大约1.25亿年前沉积的岩石当中发现了一种叫做“中华龙鸟”的小型肉食性恐龙化石标本。我国科学家发现,这一恐龙身体上覆盖着一层“毛”状皮肤衍生物。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非鸟类的动物身体上发现羽毛,这一发现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2)读句子,体会研究者们的喜悦。

自己小声读句子,结合课文想想,你认为这些发现有什么作用?

出示课件: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知认真、细心、不懈的努力会给人们带来成功的喜悦。

2.品读感悟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

(1)同桌采用对比朗读法朗读第四自然段。

(2)填写表格。在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小结: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恐龙变化的时间是漫长的;恐龙的特点是多样的;繁衍生息的情况看恐龙家族是庞大的。

出示课件:

(3)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根据课文展开丰富、合理的现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①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出示课件: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填空。

身体(逐渐变小──体表(长出羽毛)──转移到(树上生存)──在树木间(跳跃、降落)──具备(滑翔能力)──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②点名说,如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

③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4)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化成了鸟类呢?是哪一类恐龙演化成了鸟类?这个演化过程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呢?

从这一句中同学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这个特点?

出示课件: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出示课件: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出示课件:

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出示课件:

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

【设计意图】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四)总结全文,激发探索欲望

过渡: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心中还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呢!

1.齐读最后一段。

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2.你认为有没有这种可能?说说你的想法。

讨论:

通过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好词佳句。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人教课标版四上:《成长的故事》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快速读一下单元的导语,看谁火眼金睛搜索到本单元的主题。

生:成长的故事。

师:快速看一下有几句话?

生:三句。

师:本单元给大家提出什么要求?(生读要求)

师:你读得真好,看第一个学习要求,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划。

1.认真阅读本组课文。2.联系生活实际,实现综合性学习。

师:请同学翻到课本的25页,请同学来读要求,边听边思考。

1.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什么?2.了解谁的成长故事?3.如何了解?4.展示的方式有哪些?

师: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什么呢?

生:了解别人的成长故事。

师:他说的你同意吗?回忆自己的成长故事。了解别人和自己的合起来是谁的?

生:了解大家的成长故事。

师:具体可以了解谁的成长故事?

生:可以了解伟人、朋友、小伙伴、自己的成长故事。

师:如何了解?通过哪些渠道?

生:阅读、访问、写信、办手抄报等。

师:谁来补充一下?

生:看录像,看照片。

生:问爸爸妈妈。

师:可以询问。在了解的这些方式中有一种很重要,老师给大家介绍一本书《成长不烦恼》这本书,这样的作者你喜欢吗?里面的主人公也很有特点,他们是一对双胞胎,性格迥然不同,虽然长得一样,做的事却不一样,这样的书你喜欢读吗?

生:喜欢。

师:我们怎样把了解的这些展示给大家呢?展示的方式有哪些?

生:可以讲故事,读文章,办手抄报。

师:还有哪些方式?

生:写信、写诗歌、报告会、演讲。

师:谁还有其他方式?

生:讲给别人听。

师:就是讲故事。

生:写日记。

师:写故事还有吗?我们可以用照片的方式展示。还有同学制作视频,把小时候的照片播放一下,其中讲故事和写文章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选择的,看口语交际(一)。

生齐读。

师:关于写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关于写作方法呢?在下一节课领悟表达老师会带着大家一起学习,在这些展示方式中你想用哪一种方式来展示?

生:我想用小组讨论,幻灯片。

师:谁还想用幻灯片来展示,你们可以组成一个小组。其他还有什么展示方式?

生:编短剧。

师:还有吗?

生:办手抄报。

师:还有其他方式吗?

生:我想用画画的方式。

师:把自己的故事用连环画的方式展示。咱们在展示课看看谁展示的故事最精彩。评选出三个优秀小组和三个优秀学生。刚才有很多学生表现很好,看你们小组谁表现好奖给谁。成长就像一条小船,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我们这条小船一定会驶向胜利的彼岸。

人教课标版四上:《叙事素描作文》教学实录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课标版四上:《叙事素描作文》教学实录”,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观察,给素材

师:写作文少不了观察,观察主要的手段就是用眼睛看周围的事物。可是如果光用眼睛看,不用脑子记,眼睛会欺骗你。我问两个问题,看你能回答吗?对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马路上指挥交通的红绿灯不陌生吧。见过吗?(生点头)红绿灯三个灯,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绿的。哪一个灯在上面?

生:绿的灯在上。

师:看看。是绿的?(播放PPT)哪个在上?

生:红的灯。

师:尽管我们的眼睛每天看到同一事物,但是熟视无睹,脑子不用,看到的也是假的,眼睛会欺骗我们。再问第二个问题,我刚才进来跟你们见面,你们看到我穿了件大衣是吧?(生点头)这件大衣是什么颜色的?你说。

生:黑色的。

师:黑色的,哦(拿出一件上衣)是大衣吗?不是的,还说是的。眼睛可以欺骗我们。所以观察要看仔细;脑子要记,记清楚。

师:下面看一段文字。(放PPT)有这么一段话,看得见吗?(生点头)看两遍。

(学生看PPT上文字)

师:看完了吗?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让耳朵来帮助你记忆。哪位同学读得好?她?好。你读好啊,一定读得清楚、准确,知道吗?好,试试。

生:(读)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事,闹出不少笑话。有时候,他提着眼镜,到处找眼镜。有一天,他回家居然摸错了门,跑到邻居家去了,差点儿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嗯。看了两遍,耳朵又帮你记了一遍,三遍了。现在,我把它关了,没有了。谁能把这段话说出来?能记多少说多少。

生: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有时候,他提着眼镜找眼镜。有一天,他居然在回家的时候找错了门,摸到邻居家去,差点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真好,真好。还有谁要展示展示自己?

生: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有时

师:你说得比她好,她说的是常常会犯糊涂;你说的是常常会犯糊涂事。你记得比她清楚。

生:有时候,他手里提着眼镜,到处找眼镜。有一天,他回家跑错了门,跑到邻居家去了,差点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真好,两个同学记住了,看了一分钟都不到,就把一段一百五十多字的文字记下来了,不但记下来,还能回忆出来告诉别人,这就是本事。所以观察不仅要靠眼睛看,还要靠脑子记,耳朵、嘴巴、鼻子,都可以用。

师:我们把这件事放到我们教室里来,写成一篇作文,时间变一变,地点变一变,人物变一变,事情变一变,变成这么一件事:爷爷有一个手机,他很喜欢,但他犯糊涂,找不到手机了,他非常着急地叫道:手机呢?手机呢?他怎么也找不到,就叫儿孙一起找。有的找厨房,有的找卧室,有的找客厅,都找不到。结果,小孙子跟他说:爷爷,你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开着开着。那我有办法了。最后,小孙子把爷爷的手机号码输到自己的手机上,一拨,结果发现手机在冰箱里面叫。小孙子打开冰箱一看,手机真的在里面。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原来啊,吃好早饭,爷爷把剩下的饭菜放到冰箱里,把手机也放进去了。

二、看表演,理框架

师:有趣吗?好,我们请四个同学跟我合作,把这件事演一演,你们推荐几个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同学。

(学生推荐)

师:好,你们四个同学,加上我,我们五个人,合作演一演,演得要好。很简单,给你们一分钟分配角色,我做你们的爷爷。哪一个做小孙子?(指一学生)你做是吧。(指另几名学生)那你做爸爸,你做妈妈,你做奶奶我的老伴。

师:我出门的时候,发现手机不见了,我就叫孩子们过来,然后你们就出来了。奶奶问:什么事啊?老爷子?我说:我手机不见了。哎呀,你手机不见了,怎么去给人家看病呢?是啊,快帮我去找。老伴,你到卧室里去找。你们两个,一个到客厅里找,一个到书房里找。小孙子说:爷爷,我上哪儿去找?我说你自己去找。找了半天,找不到。小孙子就问:你手机开着还是关着?我手机开着。开着,我有办法了。然后,小孙子就用铅笔盒当手机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按几下。结果呢?小孙子说:在冰箱里头。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小孙子打开冰箱一看,说:爷爷,你的手机找到了。我说: 啊,那真的是我的手机。接着呢,你们都齐声责怪:爷爷,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我就说:哦,一定是我吃好早饭,把剩下的饭菜放进冰箱,把手机都放进去了。

师: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们都到旁边作准备。要演得逼真啊。演得好,我推荐你们上2014年的春晚。(众笑)

(师生开始表演)

师:把刚才的表演写成作文的话,要起一个题目,每个同学想一想,想好的,站起来回答。这样一件事,至少有三百个题目好起。好,说一个题目。

生:《巧找手机》《手机不见了》《找手机的最佳方法》《手机在冰箱里》《手机丢失记》

师:这些题目都很好。那么这件事,我们写下来的话,应该先写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先写起因。

师:先写起因吗?起因、经过、结果,所有作文都是这样写吗?(生思考)

师:应该先写什么?刚出门

生:先写他爷爷刚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

师:对,看一看。(放PPT)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他非常着急。第二句,请你来读一语。

生:他让我们全家出动,寻找手机,结果一无所获。

师:第三句应该写什么?

生:小孙子出妙招找手机。

生:当我得知爷爷的手机是开着时,我就拨通了爷爷的手机。

师:看一看,是不是?(放PPT)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开着的时候,我就拨通了他的手机。第四句呢?

生:结果手机和剩饭剩菜一起放在冰箱里。

师:手机在冰箱里。怎么会呢?(放PPT)爷爷手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第五句呢?

生:原来爷爷早上把剩饭剩菜放进在冰箱里的时候,把手机也一起放进去了。

师:中国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要交代起因、经过、结果。这怎么回事呢?哦,要问爷爷。爷爷告诉大家,大家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五句话,就是一篇文章。我请她来读一读。题目就叫:找手机。

生:找手机。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非常着急。他让我们全家出动,寻找手机,结果一无所获。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开着的时候,我拨通了他的手机。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的呢?原来,爷爷吃完了早餐,把剩下的饭菜送到冰箱里的时候,随手把手机也放进去了。

三、丰血肉,炼字句

师:真有趣,两百个字不到,把事情说清楚了,可是这样写,这样交代,不具体。我们可以把一句变成几句,再把几句连起来。这里一共有五句话。(师指挥学生分组)每一组,把一句话变几句话。

(分配学生写作任务后,三分钟时间写作。)

师:先写好的同学,可以轻声地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通吗?顺吗?用词恰当吗?能不能再写得具体一点?清楚一点?生动一点?

(师选两组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文)

生:爷爷是个医生,他天天都要去帮病人看病。可是,因为没有手机,所以联系病人很不方便,爸爸就帮他买了个手机。爷爷可喜欢这个手机了,去哪都要带上它。有一天,爷爷

师:不是有一天,今天

生:今天,爷爷要出门去为病人看病,但是他却发现手机不见了,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师:就到这儿。该写的没有写具体,要你写的是出门的时候手机不见了,怎么着急的你没写。第二位。

生:爷爷折回了家,焦急地说:哎呀,我的手机不见了,联系不到病人了。这可怎么办呀?说着,赶紧把我们全家都拉过来,他让奶奶

师:把全家都拉过来?是拉吗?

生:说着,赶紧把我们全家都叫过来。

师:都叫过来,唤过来。

生:他赶紧把我们全家都叫过来。他让奶奶去卧室里找,让爸爸去客厅里找,让妈妈去书房里找。我心里着急了,手机丢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不让我去找呢?我问爷爷:我去哪找呀?爷爷让我自己想办法。我想,爷爷大概上厕所的时候把手机掉在厕所了

师:厕所,我们一般不用,叫洗手间更文明。社会文明了,用词也文明了,所以不用厕所,用上洗手间。

生:我想,爷爷上洗手间的时候大概把手机落在洗手间里了,我怎么不去哪儿找呢?我跑过去找,可是怎么也找不到。

生:爷爷更加着急了。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于是我对爷爷说

师:把好主意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生: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如果爷爷的手机开着,那我就可以拨通爷爷的手机。爷爷的手机铃声一响,我就可以找到爷爷的手机了。

师:对了,把你的思想活动写出来,这叫什么?这叫心理活动的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补充文章的不足。

生:于是,我对爷爷说:爷爷

师:对爷爷说改成我昂着头对爷爷说。

生:我昂着头对爷爷说:爷爷,你的手机开着吗?

师:这个手机一定是你爷爷的,所以爷爷,你的就可以省略了。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呢?

生:爷爷,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呢?爷爷回答

师:不耐烦地。他着急呀

生:当然开着啦。爷爷不耐烦地回答。那么,我有办法。我说。我拨通了爷爷的

师:有办法啦!要读出惊喜的感觉。

生:有办法啦!

师:可以了,可以了。写得还不错。

生:嘀嘀嘀,我刚拨通爷爷的手机,就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我循声找到厨房里

师:循声这个词很好,是跟着声音找到了地方。

生:我循声找到厨房里,竟然发现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唱歌。

师:唱歌后面加个呢。

生:在冰箱里唱歌呢。爷爷,手机找到了。在冰箱里。找到手机的我激动万分,大叫了起来。

师:你写得最好。(对小组最后一个学生)你要交代事情的结果。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

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呢?

生:承上启下。

师:把这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再读一下。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呢?

师:改为去了呢。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了呢?大家都疑惑地看着他。爷爷想了想,笑着说:今天早晨

师:笑着说,还不如用不好意思地说。

生:今天我吃完早饭,把剩菜放进冰箱时,顺手把手机也放了进去。真是年纪大了,又犯糊涂了。

师:嗯,很好。

(生全部读完后,教师逐一点评五个同学的表现。)

师:(请第二组同学上台)现在你们8个同学,注意了。一开始爷爷犯糊涂这段话记得么?这段话可以不可以摆到文章里面去?

生:可以。

师:应该放哪儿?

生:开头。

师:为什么可以放进去?

生:可以介绍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师:爷爷年纪大,犯糊涂,结果呢,发生了后面的事。开头这段话是总的介绍,然后引出一件具体的事。好,你们8个同学谁愿意来读?

生:爷爷年岁大了,老干糊涂事,闹出许多笑话。有时候,他提着眼镜找眼镜。还有一次,他回家的时候,竟摸错了门。

师:这个竟比老师用得好,竟摸错门了,这是不可能的事,结果发生了,用竟。

生:竟摸错了门,差点被人当成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非常好。又闹什么笑话了呢?好,故事开始

生:今天爷爷出门给人看病时,发现手机不见了,就折回了家门,连忙大叫:哎呀,我的手机呢?我的手机去哪了。看到爷爷上蹿下跳

师:上蹿下跳不好,换个词好吗?

生:急得团团转。

生:急得直跺脚。

生:爷爷急得心急如焚。

师:爷爷心急如焚,急得就不要了。

生:爷爷心急如焚,大声叫喊:大家都出来啊。我的手机不见了。全家都跑了出来。爷爷说:你们快帮我找找。我的手机丢了。老伴说:我去卧室找。那我去书房找。那我就去客厅找找吧。

师:你发现吗,你的话有点重复啰嗦。

生:这时候,我突然灵光一闪。

师:灵光一闪。(师伸大拇指赞扬)

生:爷爷,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呀?我抬头问爷爷。爷爷毫不犹豫地说:开着呢,开着呢。

师:对了。这里看起来好像重复很多,但符合生活的习惯。

生:我有办法了,我急忙拿出自己的手机,拨通了爷爷的手机号码。

师:真好。

生:丁零零,我一拨通爷爷的电话,就听见从厨房传来一阵手机的铃声。我赶忙跑去厨房。

师:跑去厨房?没这种说法。跑到厨房去。

生:我赶紧跑到厨房去。原来,爷爷的手机正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

师:还可以。来,这个同学。最后一段读出来就圆满了。

生:手机怎么会在冰箱里呢?爷爷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原来是这样。孙子们

师:孙子们?儿孙们可以,知道吗?儿孙,儿女,孙子,这可以叫儿孙们。孙子们都是孙子了。

生:这是怎么回事呢?爷爷说:我老糊涂了,今早吃早饭时,把剩菜剩饭

师:吃早饭时,把剩菜剩饭放冰箱里有这种说法么?吃完了早餐

生:我年老糊涂了,吃完了早餐,把手机同剩菜剩饭一起关进了冰箱里。

四、加题目,做练习

师:自从我们生活当中出现了手机,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手机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演变成许多故事。我们今天的故事是手机系列的一个,如果手机前面加一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题目。

生:《找手机》

师:可以。可否在手机后面加几个字,变成一篇文章的题目呢?

生:《手机失踪了》

生:《手机去哪了》

师:现在有个电影叫《爸爸去哪儿》。如果这篇文章是写人的可以吗?什么题目?

生:《糊涂的爷爷》

师:《糊涂的爷爷》,如果爷爷放前面,这句话怎么说?

生:《爷爷真糊涂》

师:《爷爷真糊涂》,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提着眼镜找眼镜;第二个回家摸错了门,跑到人家家里去了,差点被人当成老贼,抓到派出所去;第三个,手机放到冰箱里。三件事,写出爷爷的糊涂。回家,把这篇文章写完整,写成五百个字,5段话,再加上第一段,6段话,认真地写,认真地改,最后加上一个妥当的题目就可以了。好吗?下课。小朋友再见。

生:老师再见。

人教课标版四上:《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课标版四上:《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学习目标

1、认读“差异、比较、处于、特殊、用武之地、美味佳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体会设问句的作用。

3、学习文章中的说明方法,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太空蔬菜的变化或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中的说明方法,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太空蔬菜的变化或作用。

课前准备

1、查阅了解有关宇宙飞船的知识。

2、生字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板书“飞船”。(齐读)

2、你们了解哪些飞船呢?它有什么特点,能介绍给大家吗?

3、课文中的飞船上有乘客吗?它们是谁呢?读课文就知道了。

4、教师补写完整课题(......上的乘客)

再读课文,自学字词

1、边读课文边划出生字,读一读。

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特殊(shu)处于(chu)差异(cha)比较(jiao)

2、朗读卡片上的词语:番茄、辣椒、植物、遗传、葫芦、花卉、奇迹、淘汰、宇宙射线、美味佳肴等。

3、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深入读文,理清思路

1、读了几遍课文,你一定知道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谁了吧?

想想,飞船航天飞行为什么要带上这些特殊乘客呢?

课文首先指出;

接着又讲了它们的和变化的;

然后依次介绍了它们的、、·

文章最后。

细读课文,感悟语言

1、你发现文中哪些词语、句子表达的意思准确、具体(交流)。

例,“魔力...’美妙”和“微妙”(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微妙”指变化深奥玄妙,难以捉摸。“美妙”则是羌好奇妙的意思。前者在于说明植物内部的遗传物质在宇宙的特殊环境下所产生的深奥,令人难以捉摸的变化,突出了科学的深奥奇妙;后者在于称颂这些变化带来的美好。)

2、划出说明小小的种子经过太空旅游拥有了“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喜欢哪些语段,读出来让大家欣赏。

精读课文,学习写法

1、读中比较,感悟写法。

a、经过多年努力,专家们已经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它们普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在恶劣条件下生命力强等优点。

b.经过多年努力,专家们已经培育出“太空水稻”“太空番茄”“太空黄瓜”“太空辣椒”等新品种。它们普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在恶劣条件下生命力强等优点。

发现异同,体会具体写法,从文中再找出类似语句,读一读。

2、除此之外,你还认为哪些写法值得你学习,读一读。

研读几个设问句,用删减比较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回读全文,总结提高

1、指名按部分读课文。

2、总结自己读后的收获。(从知识,内容、写法、情感等方面)

人教课标版四上: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课标版四上: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

2、熟读古诗;

3、了解诗句大意;

4、感悟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庐山,哪位同学给我们来背诵一下?

学生背诵。

师:背诵的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二首》这节课的另外一首古诗,是宋朝著名诗人

陆游的《游山西村》。

板书:游山西村

二、初读诗,学习生字

1、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动画,让学生听朗读,并画出生字。

2、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3、个别读。

4、教师指导生字。

例: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5、将学生分组,组内读诗,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生字的。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

老师将各组问题归类,统一解答。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

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1、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2、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3、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五、作业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诗句意思

2、感悟诗的情感

3、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一、背诵导入

提名学生背诵《游山西村》

二、探究学习

学生分组合作,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

(1)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2)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师: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表现什么? 客人是谁?

提示: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3、师: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

提示: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

师: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

提示: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

师:这个村子美不美?

提示: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延伸拓展。

1、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例: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2、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1)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2)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3)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四、作业

1、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预习下一课

人教课标版四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思考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课标版四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思考,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并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教学时间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 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人教课标版四上:20《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二课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时)

教学过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

1. 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2.师: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 送 孟浩然

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8.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提示:第一、二行。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

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4.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这是多快乐的事情啊!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提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提示: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3)师: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

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4)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

(5)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女生齐读。

2.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3.这是豪壮地送别。

3.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板书: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师指导并相机板书:

板书: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八、总结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视频: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的朋友多吗?在你的朋友或亲人要和你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什么知心话都说,可毕业后,她去别的地方工作了,我回到了这里。我们有几年没见面了,真想去看看她呀,我们常常写信、打电话,还时常在梦里相见呢。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背诵一遍。

学生背诵。

2.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

3.师:我先来阐明一下我们本节学习古诗的三个重要步骤:

板书:

1.解诗题,知作者。

(学法)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吟诵,悟诗情。

4.解诗题。

(1)学生轻声读诗题。

师:读了诗题,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评价。

问题1:谁送谁?

提示1:王维送元二

问题2:去什么地方?

提示2:去安西

问题3:安西是哪?

提示3: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2)再读,感情读。 送――元二――使――安西

5.知诗人:

关于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提示: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苏轼曾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王维。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有关王维的介绍视频:

6.解诗意:

知道了诗题与作者,接着我们一起感受这首诗的内容。

二、初读古诗

1.初读: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让学生注意自己的发音和字形:

3.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识字动画,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4.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5.指名读古诗,生评议;(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等方面作评价);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师:我们读了这首诗。你看:春晨,朝雨初停,天气清朗,柳翠欲滴,驿道洁净.渭城旅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情浓酒香,别话依依.西出阳关,大漠漭漭,关山漫漫,孤身跋涉,寂寞艰辛,唯愿贤弟前路珍重,珍重! 听了我的描述,你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

2〕查工具书;

3〕向他人求助。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师:这一句你认为怎样读?指几名读。

渭城\朝雨\浥\轻尘,

(2)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舍:she四声,宿舍、校舍。多单字,还读三声,舍不得、舍己救人。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读读这句。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客舍\青青\柳色\新。

和前一句连起来读读。

(3)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君读音,写时注意什么?

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读出来,好吗?

劝君\更尽\一杯\酒,

(4)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西出\阳关\无\故人。

6.我们理解了这首诗,前两句告诉我们送别时的环境,后两句作者送别时的情景。

师板书:景、情

四、体会意境,朗读背诵。

1.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师也学习了这首古诗,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平日里,这条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而现在一场小雨刚停,天气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朋友安排的一样。也不枉我特意赶来为君送行呀。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这份情怎能让人割舍得下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

提示:劝君、更尽、无

作者先写景,再写情,是借景抒情。

3.想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师生评议。(从情感上去评价)再指名读。

5.指导:有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生练习。

6.师:请一位同学试着用他的朗诵把我们带到渭城去。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的配乐视频,让学生朗诵。

7.指名学生背颂,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再好好读一读。

举例: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师: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让学生试着即兴创作诗歌。

六、作业

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人教课标版四上:5《古诗两首》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课标版四上:5《古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2、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教师展示庐山的图片。

说明: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3、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说明: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4、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学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2、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请学生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三、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理解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

提示: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学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关资料。

举例: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庐山风景等。

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后,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6、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提问,教师组织互助解疑。

师: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四、分析古诗结构

1、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提示: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

提示:只缘身在此山中

3、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4、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学生先自由背诵古诗,一段时间后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五、总结

1、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教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2、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效果察

不同。

人教课标版四上:《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

1.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如果你想和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沟通想法、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你会用哪些方式?(面谈、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

2.从古至今,书信都是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内容包罗万丈,除了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还有请求帮助的、汇报情况的等等。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8课《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里就有两封信,请大家看看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二、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简单概括书信内容。

三、深入思考,探究文中道理

1.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

2.师: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我们看到这句中,有两个丈量单位进行比较,谁跟谁比?

生:尺和寸比。

师:尺和寸有什么关系?

生:1尺=10寸。

师:一尺和一寸比,谁长?

生:尺长。

师:那又为什么这里说是尺有所短呢?

学生思考。

师:尺有所短,那是一尺在跟谁比啊?

生:跟一米比。跟一丈比,就显得短了。

师:很好,相信你们也同时明白了寸有所长是怎么回事了。

生:那是把一寸和一厘米、一毫米在比了。

师:对极了。

师:明明是尺和寸在比长短,柯岩怎么把这句话送给张国强,她的目的又是什么?

生:柯岩想告诉张国强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自己的短处,那么他不但会停止前进,还会(找课文句子读)

师: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道理吗?

生:我的学习成绩比好,但是体育成绩不如他。

其他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回答。

师:你觉得你可以去学习班上那位同学的长处?

生:写字、朗读、跑步、

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话太有道理了。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句名言吧。(引读:让我们一起记住尺有所短)

四、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

1.猜一猜: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呢?

2.交流:写信给好友有哪些好处呢?

(1) 学生交流

(2) 教师小结:

a、有的地区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

b、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

c、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

d、

五、观察发现,认识书信格式

1.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边小结边在黑板上按信的格式板书:

(1)称呼。

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

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结尾。

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

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5)日期。

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六、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七、作业:写信

提示:

1.先确定要写给谁。

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

3.注意书信的格式。

3.5.1“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3.5.1“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换位置观察等活动,经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茶壶、9袋各种不同的玩具、图形卡片。

课前准备

四人一组,围桌而坐,将每组中座位的四个位置编为1、2、3、4号,发给小组长一组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暑假生活即将结束,你又要和同学在一起了,同班同学那熟悉的身影还记得吗?

生:(齐答)记得。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这儿有一位同学的照片,猜猜看,他是谁?

(出示一张学生背面的照片,学生情绪高涨,都做了自我判断,教师又出示这个学生侧面的照片,一部分学生已猜到,此时教师又出示这个学生的正面照片,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你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生1:正面看得清。

生2:看后面不好辨认。

师:同是一个学生,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呢?

生:我站在他后面,就看到他后面的样子,站在他侧面就看到他侧面的样子,站在他前面,就看到他前面的样子。

师:答得真棒!掌声鼓励。

师: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这位同学的样子也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以同班同学的照片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讲授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同一物体

师:请把茶壶放在桌子中间,茶壶嘴对着1号座位的同学。(学生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坐好)

师:你坐在这个位置,请问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

生1:我看到了茶壶把和茶壶盖。

生2:我看到了茶壶嘴和茶壶盖。

生3:我看到了茶壶嘴、茶壶身和茶壶盖。

师:咱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请1号座位的同学到2号座位,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依次换位。

你现在看到的茶壶又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纷纷发言)。

师:我们继续换位置观察,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3号座位的同学到4号座位,……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的茶壶又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完毕后,学生再次换位置观察并交流。最后让学生回到原位。)

师: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对茶壶进行了观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茶壶是这个样子的?请站起来。

教师边说边出示:

师:××同学,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因为我在我这个位置上看到了茶壶的嘴和茶壶的盖子,而图片上画的也是这个样子。

师:答得真好。大家刚才都换位置观察了,请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生:(齐答)是。

出示:

(做法同上)

继续出示:

师: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茶壶是这个样子的?

(2号座位和4号座位的同学都站了起来。)

师:他们都站对了吗?(立即有几个学生坐下)

师:你们几位同学为什么又坐下了?

生1:我看到的茶壶嘴是朝右边,而图片上是朝左边。

生2:我看到的茶壶嘴是在右边,茶壶把在左边,而图片上是茶壶嘴在左边,茶壶把在右边。

生3重复生2的说法。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此时判错了的学生相继坐下)

出示:

(让学生辨认,做法同上。)

师:通过从不同位置对茶壶的观察,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1:在1号座位我只看到了茶壶嘴和茶壶盖,在2号座位我又看到了茶壶把、茶壶嘴和茶壶盖……

生2:我站的位置不同,看到茶壶的样子也就不同。

生3:我和他(生2)的看法一样。

(师生共同肯定: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茶壶的样子是不同的。)

[评析:通过交换位置观察茶壶,亲身体验到位置不同,看到的茶壶的样子是不同的,而当教师依次出示四幅图片后,更加形象直观地说明了这一点,由实物到图片,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观察不同物体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茶壶,是不是别的物体也是因为你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呢?下面把茶壶收起,请你们小组内选一件你喜欢的玩具放到桌子中间,玩具的正面对着3号座位的同学。

师:请认真观察一下,坐在你现在的位置上,看到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师:请你与其他三位同学换一下位置,再来观察玩具,看玩具又是什么样子的?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玩具,你有什么发现?

生:(齐答)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玩具的样子是不同的。

[评析:通过观察不同物体,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应用拓展

(一)听故事

师: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听故事了,下面讲一个小虎贝贝的故事。

“森林里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老虎叫贝贝。他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呢。这天,它在森林里玩,碰上了牛伯伯,牛伯伯对它说:‘森林王国要举行一次摄影作品展览,你参加吗?’贝贝听了高兴得直拍手,说:‘你等着,我这就去拿相机。’瞧,它来了。”(播放老虎照相的课件)

师:(展示牛侧面的样子)贝贝站在牛的哪边拍摄的?

生1:牛的左边。

生2:牛的侧面。

然后教师依次展示牛的正面、背面的样子,让学生回答贝贝站在牛的哪边拍摄的。最后欣赏贝贝从不同方位对大象、汽车拍摄的一组照片。

(二)游戏:找位置

师:下面把熊猫玩具放到桌子中间,玩具正面对着2号座位的同学,小组长把熊猫图片整理好,你们组的每个成员都从图片中抽一张,当老师说“开始”,你迅速看看抽到的图片上的熊猫是什么样子的,再找到相应的位置。游戏规则是:不许转动熊猫玩具。

(游戏开始,当学生找到位置后,进行反馈、矫正。)

(三)看图连线

师:数学王国中的聪聪和明明带来了两道题,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70页第1题,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点击。)

师:聪聪没有难住你们,明明能不能难住你们?

课件出示:

师: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聪聪和明明都没有难住你们,他俩夸你们真聪明!知道吗?聪聪和明明还给你们带来一个任务:让你们课后把你喜欢的东西,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样子画下来,展示给同学们,好吗?

[评析: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练习题的设计,遵循了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原则,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布置的课后作业,既是本节课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又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四、小结全课

杏园东路小学梁秀娟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研室高思辉张爱玲

杏园东路小学赵凤霞房崇光

3.5.1“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在日常观察中的发现;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比较完整地转述;
3.把话说清楚明白,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叙述清楚,能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游戏说话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我们来做两个观察游戏,第一个游戏是观察猜字。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所写的字和我们现在所学的字是不一样的,那时候的古人把自然界、动植物、人自身的形象画出来,刻在龟甲兽骨上,铸在金属器物上,这些字的形状和事物本身的形状很相似——这就是象形文字。接下来,就请大家观察一些象形文字,猜一猜它们究竟表示是我们现在的什么字?
1.大屏幕出示(水)是什么字?请说出你的理由。(指2至3名学生回答。)
2.接着观察(燕)指名说说这是什么字?理由是什么?
当学生猜字没有成功时,老师提醒:用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了什么?
(二)咱班小朋友的观察力挺强的,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游戏,隐藏的画。
1.(课件展示一幅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着梳子、哑铃还有一支毛笔。(老师边说边板书,○=○)
2.老师指出隐藏的梳子的位置。仔细观察,你能找到哑铃和毛笔吗?请开始。
3.找到哑铃的孩子请把手举高。(指名说出哑铃在哪儿。)要求:只能用嘴描述,绝对不能用手指。同学们可以补充。
学生找到后(课件显示哑铃的位置),老师继续引导。
4.有谁找到了毛笔在哪儿?(指多名学生说。)
5.实在找不到毛笔的位置,就请男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看大屏幕上的提示,看清楚它的位置,以及它由什么组成的。
6.(男生睁开眼)请男同学根据女同学的叙述,找出毛笔。
教师归纳: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隐藏在画里面的东西,其实在生活中,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物。听,有三个小孩正在说他们的观察发现。
二、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一)课件播放书中的“泡泡”(三个孩子的说话)
1.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呢?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
2.有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说自己的发现,那我们每个人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一个要求,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你要记住,你们小组的同学都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交流。)
(二)好,老师特别想了解你们组的组员们都发现了什么?用“我们组的组员……”的句式说,看谁记得多。(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1.小朋友记得真多,而且说得特别清楚,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当你要说很多个同学的发现的时候,不用说他的名字,可以用上“我们组,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还有的同学发现……”句式说一说。(指几名学生说。)
2.听了同学们的发现,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发现可感兴趣了,那大家又对哪一个发现最感兴趣?(学生发言。)
3.如果你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就去问问他(发现者)到底怎么回事?(学生提问,学生解释。)
4.我们经过交流,就会越来越明白,因此老师提议,我们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人的发现,然后以他的话题,展开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组交流。)
(三)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交流得特别充分,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植物。
1.指名让学生说出发现,然后其他学生提问,发现者解释。
2.老师适时介绍自己的发现。
3.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吗?(学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如果我们有机会亲自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植物,该多好啊!
三、现场观察说话
以上是我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发现,那么,现在我要请同学们作一个现场的观察、发现。
(一)课件——展示四只小猫图。
1.观察四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2.再观察一次,猫的眼睛的哪个部分在变化?
3.和同桌说说,猫的瞳孔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样的?看谁说得最清楚。
4.全班交流,学生自评。
(二)总结下课。
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非常神奇,只要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人教课标版《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学习这篇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人食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生病自然要看医生,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医生,他是谁呢?请听下面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师: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干什么职业的?

用我们平时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神医)

用我们书上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名医)

(由神医引出课文中的名医一词,并板书)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请同学打开书,轻声读课文。

2、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扁鹊是名医,蔡桓公却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做好批注。

人教课标版《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1)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

(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人教课标版《扁鹊治病》教学设计(2)、对于蔡桓公的死,名医扁鹊怎么解释解释?

1、(大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指导朗读,可以采用个人读与齐读想结合的方式)

2、名医似乎名不虚传,但是蔡桓公确实死了,想一想蔡桓公的病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你是怎么找到的?

读词的方法: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

读标点的方法:(分号)

把这几个词放回文章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

把这几个词放在生活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防微杜渐)

(这里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寓意,同时介绍读书方法:由此及彼地读书,孩子们会越来越聪明。)

3、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前后不过月余,他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谁?(蔡桓公)(以下分析人物的性格:扁鹊---医德高尚;蔡桓公---固执)让我们的眼球再次聚焦蔡桓公,看看他的表现怎样?请同学们拿起笔,仔细地读,边读边勾画。(学生很容易找到下面一些句子)

(1)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以为然,嫌他胡说自己有病而生气、愤怒。

(2)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派人去请扁鹊。

奇怪,是奇怪扁鹊的行为不同以往──掉头跑了,不再讲自己有病,直到听了扁鹊的解释,也无动于衷,病入膏肓后再找扁鹊,是说他开始相信扁鹊说的话了。

(3)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体会扁鹊的医德高尚)

(4)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蔡桓公病死了。这些带有时间的句子,隐含着写出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前后不过月余,蔡桓公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暗含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并且,从扁鹊在月余时间,不管蔡桓公的态度怎样,几次来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劝戒他及时治病,足见其医德的高尚。

从蔡的一言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固执)

固执是他的思想,真好,你从一个人的言行看到了(思想)。

(同时介绍写作方法:在我们作文的时候一个人的思想可以通过他的言行来表现)

4、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诚恳耐心。蔡桓公--固执,傲慢。)

(四)拓展

如果你就是2000多年前的见证者,你就是蔡桓公的左右手,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幕又一幕,你会向蔡桓公进言什么?请你拿起笔在书上写下来。(学生汇报)

(五)交流受到的启示。

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

(六)结束语:

孩子们从这篇课文里懂得了这样多的道理,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寓言的魅力。

人教课标二上:《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课标二上:《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的美丽。

二、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呢?(春、夏、秋、冬。) 孩子们真棒!春天的时候,到处鲜花盛开,姹紫嫣红,美丽极了。夏天的时侯,烈日炎炎,但是海边却是一片清凉。冬天,白雪皑皑,大树都披上了白白的厚棉袄,孩子们也可以痛痛快快地堆雪人、打雪仗。(课件展示春、夏、冬的美景)那秋呢?秋天是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能初步学习描绘环境。

师:对,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学会观察生活,真是个好习惯。说到秋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树叶黄了,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课件同步展示树叶飘落下来的美景。)其实秋天不仅仅是这样的凄凉,它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课件展示课题《秋天的图画》)今天,我们就走入大自然,去看看像图画一样美丽的秋天。谁能大声读读这个生字。(课件将生字画变色,强化孩子们的生字的认读,请孩子来读图字,读课题。)

师:你读得声音洪亮,字音准确,真棒!大家能像他那样再读一读课题吗?

孩子们连续读几遍。

(二)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前后鼻音的字,如燃、勤与笼、浪、粱。

直接出示课后我会认中的生字让学生认读。不会的可通过苹果里的拼音或向别人请教来解决。

看,秋天来了,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展示苹果。)哦,是果园的苹果成熟了。调皮生字宝宝们也高兴地躲在苹果后面和大家捉迷藏呢?看看哪些聪明的孩子能认出这些生字宝宝?(课件展示,随意点击苹果,请孩子认读,没有读准确,点击生字,显示拼音,注意边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生各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词语认读

注意指导笼在灯笼一词中读轻声;粱在高粱一词中也读轻声。

师:词语宝宝们也想挑战大家,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展示词语,请孩子们认读。课件展示,注意指导笼在灯笼一词中读轻声。粱在高粱一词中也读轻声。

反复请孩子练习轻声的正确读法。告诉孩子们,生字宝宝有时要变声哟!

(四)初读课文

1.孩子们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桌纠正字音,或圈出读得好的字词。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教师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

2.质疑,秋天来了,哪里有美丽的图画?

孩子们自由讨论。

孩子们眼睛真巧,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课件展示,美丽的山野。)

为什么说,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呢?(孩子们自由发言,老师适时点拨。)

和孩子们一起谈论山野美景,归纳孩子们的发言:山野的颜色丰富多彩,有深绿色,浅绿色,黄色,粉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一样。山野有丰富明朗的各种线条,形状,就像画一样

看到这美丽、丰收的山野,人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高兴,喜悦对,人们是喜悦的心情。那孩子们能读出人们喜悦的心情吗?请孩子有感情地朗读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读出喜悦之情。

(五)细品课文

1.研读重点句子,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

看,山野里,成熟的稻谷,金灿灿的,一大片的一大片的,大家觉得像什么呢?引导孩子想象,就像金黄的大海。

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孩子描绘出: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用动作让孩子体会动词,体会句式。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那山野里还有什么成熟了呢?

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孩子描绘: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高粱举起红红的火把。

2.读读说说。

指导朗读: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高粱举起红红的火把。读出丰收的热闹,喜悦。

反复朗读这几个句子,认识动词、描写颜色的词语;认识比拟句。

(六)升华、拓展

1.大家觉得秋天美吗?不仅山野,秋天到处是美景,下面大家来欣赏欣赏美丽的秋天。(课件播放美丽的秋天景象。)

质疑:谁使秋天这样美丽?(指导朗读疑问句。)

孩子们自由讨论。课件展示答案。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2.(课件展示)引导孩子们表达出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对勤劳的人们的喜爱之情。

梨树说:勤劳的人们把我变成金黄的灯笼。

苹果说:勤劳的人们让我______________。

稻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说:勤劳的人们把我描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3.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引导学生感悟秋天的美好,体会并表达对秋天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1)边读边想象,想象秋天图画的景象和色彩。

(2)在朗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好,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3)美读。读出秋天到来时的兴奋、喜悦,用语气、动作描绘出秋天山野那一幅披金挂红的美丽图画。

4.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改编的小诗,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从孩子的视野、角度去认识和感悟秋天的美丽,秋天美丽的原因。自己试着编几句描写秋的小诗。

(七)我会写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还应注意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课件展示,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含有三点水的波浪和草字头的苹字。

1.说一说这些字的结构、组成,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写正确,写美观。(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笔画。)

2.学生练习写,并在生字旁边为其组词。

3.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4.实物投影展示优秀的写字作业,请学生评价。

(八)我能行

1.诵读自己喜欢的关于秋天的小诗。

2.摘抄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

3.描绘你心中的秋天,配上优美的小诗。

4.制作秋天的礼物,用落叶做书签,用自己的画制作卡片等。

三、板书设计

秋天的图画

梨树 挂 灯笼

苹果 露 脸颊

秋天的图画 稻海 翻 波浪 勤劳的人们描绘

高粱 举 火把

《人教课标版四上:《观察中的发现》习作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案人音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72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