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介绍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介绍”,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介绍及教学设计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五篇课文中,《少年闺士》《凡卡》《孔明借箭》是精读课文,《战风车》《童年乐趣》是略读课文。

这是一组反映中外优秀文化的课文,篇篇都是世界级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

《少年闰土》节选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故乡》,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凡卡》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反映了旧俄时代穷苦孩子的凄惨遭遇,抨击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孔明借箭》节选自我国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斗智故事,着力赞扬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战风车》节选自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伟大作品《堂吉诃德》,讲的是堂吉诃德模仿古代骑士第二次出征中的一段故事,表现了他一心行侠仗义、行动盲目可笑的形象。

《童年乐趣》节选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讲述的是作品主人公童年时的一段生活,表现了他儿时的乐趣、儿时的可爱、儿时的天赋。

五篇课文中编排有四幅精美的插图,作为阅读材料的一部分,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把文字变成画面的能力。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六”中,编排了“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大栏目。

“温故知新”有“理解与运用”“拓展与交流”“阅读平台”和“积少成多”四个小栏目。在“理解与运用”练习中有两项内容:一是通过比较,理解怎样把句子写具体;二是实

际运用,学习把句子写具体。这是训练学生把内容表述得具体一些的一项基本功。“拓展与交流”采用了小伙伴对话的互动方式引导学生畅谈阅读本单元作品的认识和收获,重在

交流对作品写法上的特点的分析与鉴赏,意在启发学生要特别关注名家在表达上值得学习的地方。“阅读平台”提供的阅读材料节选自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古典讽刺小说《儒

林外史》,目的是扩大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视野,提高阅读优秀作品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积少成多”选编了一组鲁迅名言,旨在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进一步感知鲁

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思想风貌。

“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这是高段系列名篇赏析中的第二次口语交际活动,由上次的赏析人物描写到这次的赏析情节记叙,侧重点不同了,目的在于

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和参与互动评价的能力。

“习作”要求“写一篇读后感”。这是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最高要求。教材设计了“习作讨论平台”,选编了一篇“读后感”的例文,还编排了“指南针”进行了“学写读后感

”的说明和提示。

本单元在在五篇课文前面编排的导语有两小段话。第一段话简要介绍了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几部“凝结着情感与智慧的”中外名著;第二段话明确指出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名家是怎样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导语的背景图上是行走在森林中的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寓意本单元的主题“名著之旅”,以吸引学生带着

浓厚的兴味来读一读后面的课文。

本单元要求认识生字23个,会写生字29个。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少年闰土、凡卡、孔明、堂吉诃德、小约翰克利斯朵夫这几个名家作品中著名人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作者叙述故

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23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的语段。

4、能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5、在语言环境中,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6、回顾看过的书籍内容,恰当写出所读内容,重点写出真实感受。

学习状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训练,已经完全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进一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记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中侧重于在

把握故事内容、情节的基础上,着力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去感知人物的鲜活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风貌,并深入领悟小说所反映的有关

社会现实问题。

本单元课文是几部“凝结着情感与智慧的”中外名著,其中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小闰土;凄惨的凡卡;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一心行侠仗义行动却又盲目可笑的堂吉诃

德;从小就具有音乐天赋的小克利斯朵夫……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打动着每位读者,但是这些课文都是世界级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基础

,为了能更好的学习课文,教学时应适时地加入资料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后,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中

外经典名著,尤其是课内出现过的那些名家大师的相关作品,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和认识这些名家和名作,吸取高品味的丰富的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26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写事情,认识少年闰土的特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段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闰、胯、匾、猬、汛”,会写“闰、捏、柄、匾、胯、缚、稻、猬、汛”;理解“闰月、伶俐、潮汛、一望无际、无穷无尽”等词语。

4、引导学生从读学写,运用本文抓人物特点的写法,描述自己身边的一个小伙伴的外貌。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沙地看跳鱼儿”四件事,体会闰土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我”的情感的变化。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闰、胯、匾、猬、汛”,会写“闰、捏、柄、匾、胯、缚、稻、猬、汛”;理解“闰月、伶俐、潮汛、一望无际、无穷无尽”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初读课文,了解“我”与闰土不同的身份,并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仿写人物外貌一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闰”字的“门”内是“王”不是“玉”,不要多写一点。

(2)正音:划去()里不正确的读音。

正月(zhēngzhèng)供佛(gònggōng)畜生(xùchù)

正确(zhēngzhèng)供应(gònggōng)畜产(xùchù)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胯()租()劲()缚()稻()

垮()祖()颈()搏()滔()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快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精选阅读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介绍及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介绍:
本单元《神鸟》、《冬不拉》、《火把节》三篇精读课文及两篇略读课文都属于民间传说和英雄传奇故事的范围。
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彩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我们说学生的体会,感受不是空洞的理解,不是简单的讲述,它蕴含在作者对一个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蕴含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
《神鸟》一文以依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讲故事的方法三次逃脱的大故事为主线索,分别讲述了3个动物被错杀的小故事,为学习者刻画了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光辉形象,进而教育人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及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
《格萨尔王的故事》一文,通过讲述格萨尔王消灭恶魔、杀死强盗接纳岭部落的人民迁移到自己部落并帮助他们重建家园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藏族人民的英雄形象。
《冬不拉》一文介绍冬不拉这种乐器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勇敢、善良,勇于为民除害,甚至不惜献出生命的高尚品德的赞美之情。
《火把节》一文则通过对火把节热烈场面及来历的描述,为学习者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赞美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美德。
《刘三姐》一文又是通过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同恶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反映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机智勇敢的品质。
综上所述,这几篇课文正是通过优美的语句,鲜活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让学习者感受到作者对我国各族人民勇敢、纯朴、善良美德的赞美之情;领略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及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注重对文章情感的体验,注重对文章表达方法的领悟。怎样落实这几个注重呢?首先要突出重点,长文短讲。这几篇课文篇幅较长,教师要围绕主题,整合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细细品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理清文章的结构,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几篇课文表达方法各有特色,如《神鸟》一文中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大故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从3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格萨尔王的故事》一课先概括介绍这个人,略写他为商人做的好事,详写他为岭部落做的好事。尤其是文中唱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在读中感悟。《冬不拉》一文中先讲述冬不拉王子除掉瞎熊光荣牺牲的故事,再通过阿肯用琴声告诉国王王子牺牲的经过,写出了冬不拉这种乐器的来历。《火把节》一文四次出现“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这句话。这种句式反复的修辞方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另外,文章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写了一天的庆典活动,层次清晰,让学习者感受到火把节节日的氛围;感受到彝族人民热情好客及心情的愉悦。《刘三姐》一文按总—分—总结构成篇,即:先概括其人品特色再举例描述,最后总结,使得文章层次清楚。
第三,要加大朗读力度。
民间文学的语言朴素、清新、刚健,保留了劳动人民纯朴、自然的语言及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体验,想象着画面读,带着理解读,在读中受到感动,受到感染,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及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各民族,更加热爱各族人民。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崇尚那些为人民的利益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甚至牺牲自己生命的英雄们,为各族人民的纯朴善良、勇敢的品质而喝彩,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而自豪。更加热爱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更加热爱我们的中华民族。
配合本单元主题,在“语文百花园一”中安排了相关的训练内容。在“温故知新”的栏目中,“拓展与交流”中三个泡泡框为学生提供了范例: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续写《神鸟》的故事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可以从阅读文章的方法等方面交流。通过谈自己的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阅读平台”通过学生自读感悟,让学生了解傣族泼水节的盛况及民族风情,进一步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积少成多”编排的三条少数民族谚语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每条谚语都通过通俗而简练的语言反映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语文大课堂”这一栏目中,教师要根据实施建议帮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搜集整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欣赏、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交流活动中,不仅要交流搜集整理的故事或歌谣,更要注意交流搜集办法和体会,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整理运用资料的方法。
在“习作”栏目中,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运用民间传说的表达方法,通过故事情节自然展开来揭示主题,发挥教育作用,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故事写清楚,写完整。尤其是所写故事的意思要与原文保持一致。在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教学本单元可用17课时,精读课文9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语文百花园一”4课时。
单元学习目标:
1、识字写字:能够随文识字32个,会写生字41个。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的意思。
4、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启迪与教育。
5、发挥想象力,编写故事,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民间故事的表达方法。
学习状态分析:
本单元课文内容都是由民间传说和英雄传奇故事组成。故事生动感人,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教学时,抓住学生深受故事吸引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读读感受深的地方,说说受到感动的理由,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迪。在感知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感动,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如《神鸟》一文中故事与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火把节》一文的第二部分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刘三姐》一文又是怎样结构成篇的,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在编写故事时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布局谋篇,将读与写有机融合。
1、神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4、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从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结构,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内蒙古的山林里,去看看那美丽的“神鸟”,去听听那动人的故事。
2、齐读课题
3、揭示课题:“神鸟”“神”是什么意思?
4、默读课文,神鸟神奇在哪儿呢?为什么称它为神鸟,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同学间互相解决。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伶、淙”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区分“燥、躁”“婉、碗”等相近字的用法。
3、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字幕出示新词并出示含有新词的语句。)读词、读语句。
4、小结:
指导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注意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要就词解词。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如“包袱”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用布包起的包。”而在“我们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句话中指思想负担,“抖包袱”又是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因此,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区别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扩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三、自读全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看全文有几个故事,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3、小结:故事中有故事,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请在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带着课后思考题再次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生字(略)大故事小故事
多音字(略)狗
神鸟猫
乌鸦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蒙古族的山林里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神鸟”。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吗?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理清文章结构。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1、指名读1—3自然段。
(1)神鸟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儿?
(2)想象着神鸟聪明伶俐的样子,自己读一读。
2、默读4—16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3、全班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第1题
(1)小声读一读第4自然段
(2)出示
①这句话写的是可汗的()活动。
②从“非……不可”这组关联词中你看出了什么?
③读出这种决心与信心。
④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与下边内容的关系。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第2题
(1)读相关段落请同学说一说,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逃脱的?
(2)为什么神鸟能一次又一次地逃脱?
要点:①两人有约定
出示:
A、自读语句,“既……也”这组关联词前后的意思有什么关系?
B、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用“既……也”说一句话。
②故事中猫、狗、乌鸦被猎杀令人同情
③可汗富有同情心,被打动,叹了气,违背了约定
步骤三:解决自学提示第3题
(1)分别读3个小故事,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动物。
出示:
(2)请你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3)为什么好人也会办错事?
步骤四:解决自学提示第4题
(1)表达的情感
①表达了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喜爱之情。
②表达了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③表达了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
以上内容就是文章要表达的美好心愿。
(2)是怎么表达的
通过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通过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来表达的。
4、学习课文第17自然段
(1)指名读第17自然段
(2)可汗说“确实没办法捉它回家了”与课文开头中哪句话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
(3)能结合全文说说神鸟聪明在哪儿吗?
回读课文,概括回答
要点;①人们捉不到它②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③用惨遭错杀的故事打动人心,使人违背约定④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什么教育?
2、你怎么评价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动物?
归纳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语文S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语文S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编号:

课题:天窗

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乐趣。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乐趣。

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并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一、预习交流

1.自读课文,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藉、蝙蝠、霸、宙

3.理解词语。(通过自学,你在课文中搜集了哪些词语?能过读课文或利用学习工具理解词语意思。)

4.画出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字词和句子,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二、展示汇报

1.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先在小组内读一读。

因为所以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因为所以小小的天窗又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因为天窗让孩子们所以小小的天窗是神奇的!

因为天窗让孩子们所以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

2.你认为课文中写得最好的词语或句子有哪些?写下来,说说好在哪里?(5分钟)

(师重点引导“雨脚卜落卜落跳”“带子似的闪电一划”“掠过一条黑影”等)

3.课文中我最喜欢的是句子或段落是什么?说明理由。

4.你认为这是一扇怎样的天窗?说说你的看法。三、交流合作

1.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2.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4.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5.小组合作完成展示部分的内容。

四、教师指导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五、课堂检测(8分钟)

1.通过预习,我知道“慰藉”这个词的意思是

我能用“慰藉”写一句话:

2.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

天窗是

这篇课文写的是

教学反思:编号:课题:我是猫

课型:

预习+展示+讨论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学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提高在读中感悟作品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猫吃年糕的经过,了解猫在吃年糕的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漠的不满和愤恨。

重点

体会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漠的不满和愤恨。

难点

在读懂作者描写的每个场景的基础上,理解感悟三条“真理”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将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大家认识,他就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中的主人公,大家有兴趣吗?(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准确。

2、读后交流:

(1)读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觉?把你觉得好笑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2)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这只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三、质疑问难理解感悟

1、引导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老师归纳总结值得探究的问题

3、请同学们结合阅读提示默读(1—6自然段)

(1)找一找,划一划:

猫在偷吃年糕时发现了哪几条真理?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

(2)读一读、议一议:

你是怎么理解这几条真理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汇报交流,点拨指导

(1)读一读画出的句子,说说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悟出了第一(二、三)条真理的。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

A.见年糕时:通过“难得的机缘”来体会猫面对年糕时的那种起伏变化的心理。

B.吃年糕时:抓住“宛如……牙齿一动不动了。”这一比喻句来体会猫的尴尬处境。

C.拔年糕时:抓住猫的动作、心理活动体会猫的无奈、无助以及作者的同情之心。

(3)指导朗读

(4)归纳升华:说说此刻你对猫的印象有什么改变吗?

四、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1、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年糕粘住了牙齿,已想尽一切办法可却依然无济于事,因而倍感无奈、无助甚至是可怜的猫,此刻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2、可他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现实呢?此时,他的心情又会如何呢?(阅读第7自然段,也可分角色朗读、表演)

3、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又能做些什么呢?(引导阅读第8自然段)

4、从最后一段猫的心声中你读出了什么?

5、那么你认为作者写这些内容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简介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表达了作者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6、再读一读那些曾让你发笑的句子,感受作者蕴藏在笑声背后的深郁感情。

五、总结全文

1、总结学法:

(1)回顾本节课我们都通过了哪些环节,完成了哪些任务。

(2)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收获和不足)。

2、总结课文

六、拓展延伸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只猫还经历了那些有趣的事?他最终的命运又如何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我是猫》的全文。

教学反思:

编号:

课题:杨子荣借题发挥

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李丽娟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诈、匪、匣、惕、梭”5个生字。

3.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杨子荣面临的险恶环境,在读中体味作者对杨子荣内心世界的描写。

重点在自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精彩的心理描写。

难点在自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精彩的心理描写。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一、质疑(3分种)(学生对题目质疑,师归纳。)

1.借题发挥是什么意思?

2.杨子荣为什么要借题发挥?

3.杨子荣是如何借题发挥的?

4.杨子荣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自主学习(5分钟)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利用学习工具理解意思。

三、交流合作:(12分钟)

1.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3.画出课文中描写杨子荣心里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4.杨子荣的心理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四、汇报展示(12分钟)

1.你认为杨子荣是一个怎样的战士?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重点朗读、体会、描写杨子荣心理活动的句子,师指导朗读。)

2.你认为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儿?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3.写一个你的心理活动变化的片段。

4.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感想或收获?

5.集体朗读《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唱词。

五、课堂检测(8分钟)

1.用下面词语写一句话:

不堪设想

虚张声势

2.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填空。

座山雕为了杨子荣,设计杨子荣先,接着,经过,他确信。于是,他。我感到杨子荣是一个

3.从课文的这些心理描写中,你看出杨子荣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家长意见:

教学反思:编号:

课题:《武松打虎》导学案

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李丽娟

学习目标

1.认读6个生字,学会本课7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让学生理解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3.了解武松沉着、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深层读悟,体会武松的智勇双全。

难点了解文章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10分)(自已当家作主)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生字、词语。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武松的什么事?除了打虎,还写了他的什么?

3.找出相关的段落,写出小标题。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部分,说说你认为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划出句子,写上批注。

二、合作交流(3分)(发挥小组优势)

请你在小组内和学习伙伴交流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做到互相补充,取长补短。

三、反馈展示(20分)(碰撞多种思维)

1.展示生字词

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生自读、互读、领读、抢读。

生强调易错字:

我认为这些字中,最容易读错的字是请大家跟我读。

我认为这些字中,最容易写错的字是请大家写一遍。

齐读生字词。

2.展示初读感受。

读了课文,我知道文章主要写武松的事,除了打虎,还写了他。1、2、3段写的是,4、5、6段写的是

3.抓重点语句,品武松性格

读完第一部分,你觉得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句子(1)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看怎地

读了这个句子,我觉得武松是一个的人,因为他

其它生补充、纠错。

生练习有感情地读句(1)。自读、互读、指名读、评议朗读、小组展示朗读。

(2)练讲故事,进行复述

同学们,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再配上你精彩的解说,会让我们更加领略名著的风采,假如你是故事大王,请你参照第一幅插图,给大家解说武松上冈的经历。

提示: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讲的故事是武松打虎之上冈,话说武松……欲知武松如何打虎,请听下回分解。

生小组互讲故事,推荐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四、课堂检测(7分)(收获累累硕果)

1.看拼音写字词

zhàngxiànchǐ

手()()期()笑

jǐliangtángnà

()()胸()()定

2.比较组词

梁()限()杖()

粱()垠()仗()

3.填空

(1)《武松打虎》选自,它的作者是(朝代)的。这部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位好汉,除了武松还有。

(2)《武松打虎》主要写的事,先写,接着写,武松是一个的人。

4.连线

吴承恩《红楼梦》孙悟空大战二郎神

施耐庵《西游记》晴雯撕扇

罗贯中《水浒传》三顾茅庐

曹雪芹《三国演义》林冲大闹野猪林

5.黑旋风李逵

行者林冲

豹子头鲁智深

花和尚武松

教学反思:编号:5029课题:《武松打虎》导学案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李丽娟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品悟打虎经过,了解武松性格。

2.练讲故事,复述经过。

3.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品悟打虎经过,了解武松性格。

难点练讲故事,复述经过。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武松打虎可分几段,各写什么?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自主学习(10分)(自己当家作主)

1.自由读第二部分的3个段落,弄清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2.默读5、6节,划出打虎句,圈出动作词。

3.简要复述打虎经过。

4.体会武松品格。

三、合作交流(3分)(发挥小组优势)

请你在小组内和学习伙伴交流自己自主学习的收获。

四、反馈展示(20分)(碰撞多种思维)

1.展示第一题

读了这三段,我知道了第4节写第5节写第6节写

指名生说,其它生补充,纠错。

2.品析句子

读了第5节,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出示句子(1)那个大虫……又闪在一边。

生自由小声读句子,找出描写老虎和武松动作的词语。

我会说:读了这个句子,我看到了一个的武松,因为他

生补充、纠错、适时板书。

(2)感情朗读句(1),自读、互读、个人读、评议朗读、小组展示。

(3)武松躲过了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又如何进攻,并最终打死猛虎的呢?自由读第6节,两人结合说说武松打虎的经过。

生生互说、指名说、生补充

(4)感情朗读第6节,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评一评,谁最像武松。

自读、个人展示、小组展示。

3.练讲故事,进行复述

同学们,武松凭借超人的胆量与机智走上景阳冈,与老虎展开了生死搏斗,现在,你就是故事大王,请自选一幅插图,练讲打虎片段。

出示提示:同学们,大家好,上回我们讲到武松上冈,今天,我们讲的是武松打虎。话说武松……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组分解。

生互讲故事,展示评议。

4.拓展延伸

武松,我想对你说:

五、课堂检测

1.武松打虎时,先用三来对付老虎的一一一,再用打,打,最后打死老虎,从中我了解了武松是一个的人。

2.学本课,我的收获是

3.用上多个动作词,描写一个场面。

六、小结

《水浒传》写了108位英雄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教学反思:编号:

课题:30*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李丽娟

学习目标

1.认读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

2.说说课文中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真可的印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学习课文,体会大圣与二郎神的神通广大。

难点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体会。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教材解读

【单元整体概述】

第六单元由一首律诗和两篇叙事文章组成,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军人的风采。前两篇课文都是写长征的,歌颂中国工农红军的崇高精神,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后一篇是讲人民解放军如何与洪水作斗争的,表现了新时期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形象。

《七律长征》这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10月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壮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途中过草地时,彭德怀为了解决红军战士的断粮问题,忍痛下令枪杀自己钟爱的坐椅大黑骡子的事,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大江保卫战》这是一篇充满激情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3、学习运用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5、口语交际:影视剧评说。大胆与别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6、习作教学: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单元课时安排】

《七律长征》2课时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2课时

《大江保卫战》3课时

《习作6》2课时

《练习6》2课时

单篇教材解读

第20课《七律长征》

【文本解读】

《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一首律诗。以囊括宇宙、包容古今的巨人的心灵总揽长征,仅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所遇到的千难万险以及表现出来的英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4联8句,首联以“不怕难”为纲,开宗明义就把全篇的中心思想鲜明地揭示出来。长征的“难”,确实是历史上未有的,对于这些困难,红军是怎样对待的呢?简单的两个字“不怕”!第二句又加深了一层,红军面对“万水千山”不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在眼里是“只等闲”。颔联紧承“千山”,把五岭、乌蒙这有代表性的难关极力往大处说——“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把红军的看法极力往小处说——“腾细浪”、“走泥丸”。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愈说得小,愈见“红军不怕远征难”。颈联紧承“万水”,在表述上与颔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尾联以“尽开颜”作结,上文历尽艰险,有惊心动魄之观,到此一片欢腾,一片欢笑,红军的快活而又自豪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四联衔接紧凑,结构严整,叙述的次序完全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勾勒出一幅红军万里长征行军路线的示意图。

教学中要紧扣文章主旨,把文中诗句的讲读、课后练习的设计和课外收集的长征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情境的创设、语言的品味和朗读的训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学生学什么】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我们怎么教】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请注意加线的字的读音,谁来试试。(生读诗歌,评价)

师: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师范读)

小结:谢谢同学们的夸奖。其实这首诗并不难。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4、6、8行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哪些字是韵脚?听一听范读,自己再读一读。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二)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思考。质疑。

师:同学们都是爱思考的孩子。我们既要敢于质疑,更要善于解疑。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

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

(1)悟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说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师提示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碰到问题就查资料或问别人,自己应该先想一想,一猜,可能是这个意思,可能是那个意思,然后再通过查资料或问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这叫--猜读法)

(3)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

2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

生:(汇报学习体会)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自己的理解。抓住诗句中的词语“万水千山”“远征难”。“不怕”和“只等闲”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腾”能否换成“流”呢?“走”能否换成“跋”呢?

指导、练习朗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第六组

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由“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组成。“活动建议”是板块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

(一)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由3篇短文组成,分别是《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三个故事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古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特点。从这三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已经重视信息的传递,但古人用烽火、漂流瓶等传递的信息量小,传递的速度慢,有时还会误事。

《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简要地介绍了“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的建设过程和它的作用。这个阅读材料的第一段,用简明文字回顾了人类历史上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变化,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一篇阅读材料,理清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远古: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古代:靠驿差长途跋涉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现代:电报、电话当代:计算机网络。与前几种信息传输方式相比,计算机网络无论在传递的信息量、信息的多样化以及传递的速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以一位北京的小学生制作一份“绘声绘色”的电子邮件为线索,介绍了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多媒体电脑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集成编辑,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量,传输的信息也更加丰富。阅读本文,最好让学生自己在多媒体电脑上操作,亲身感受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

《网上呼救》记叙的是一个发生在网络时代的真实故事,显示了网络的巨大作用。苏珊是芬兰赫尔辛基一所学院的学生,在图书馆突然发病,生命垂危,危机时刻她在网上聊天室发出了求救信息。美国德克萨斯州登顿县的男孩桑恩看到这条信息,展开万里营救,终于使苏珊脱离危险。救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通过网络进行万里营救就显得很不一般,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在整个营救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这个故事,我们除了看到桑恩的热心与机智和更多热心相助的人们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讨论你所知道的网络的作用,比如,银行用网络实现在ATM机上存取款,邮局用网络快速汇款,医生利用网络给在家中的病人看病,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出。

《把握自己》是一篇在“警惕电子杀手,告别网吧”活动上的演讲稿。演讲从一名高三学生猝死说起,列举了不健康网站、沉湎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然后对同学们提出希望:要把握好自己,利用好网络资源,而不要被它控制和奴役。这篇演讲稿提出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很及时的。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不断改进,造福于人类,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辨别信息的良莠,正确利用信息,是现代社会一个人良好的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取健康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网络问题引出一系列如何对待媒体的问题,比如,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出版物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开展讨论,提高认识,正确利用媒体。学生也可以从中学到演讲稿的写法,如,列举事实,讲清道理,发出呼吁,语言要有感染力。

(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奇怪的东南风》记录了一次问题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起因是“爸爸得了一种奇怪的咳嗽病”,“我”发现爸爸的咳嗽好像和东南风有关,于是“我”开始做观察记录,最后在医生张伯伯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爸爸的病因,原来东南风带来的空气污染是爸爸咳嗽的病因。这个材料阅读的重点是记录表和张伯伯的话。记录表记载了两项信息,每天的风向和爸爸的病情;张伯伯对记录表进行分析,确定了东南风和爸爸的咳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病因。从这个材料中,我们可以学到怎样做简单的科学研究,学习通过寻找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篇比较正规的研究报告。报告分成“问题的提出”“调查的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等几个部分,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自己看法。这份调查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的情况和资料整理”部分。研究者从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有调查访问、查阅书籍报刊,也有上网搜集资料。资料涉及的面比较广,有李姓的来源、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李姓人口数量和李姓人口分布等,获得的资料比较丰富,这是得出结论的前提。由于资料比较丰富翔实,得出的结论也令人信服。研究者把结论分点列出,结论清楚明白。以这篇研究报告为范例,对学生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会起到启示作用。

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设计理念

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理念和教材提供的建议与素材,围绕“走进信息世界”这个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过教材提供的建议与素材,激励与启发学生开展活动,教师要引导并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思路,教给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中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认识信息与我们工作和学习的密切联系。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等优势,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

教学设计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活动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及这

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

2.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活动资源

1.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学生多途径搜集到的有关信息传递的故事。

2.搜集的有关沉迷于网络的严重危害的事例。

活动开展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浏览《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阅读材料,讨论和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活动内容

1.导语: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老师让你们收集感动中国2005的有关人物的信息,你们的信息找到了吗?你们是通过哪些方式获得的呢?(生答)

2.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谈到了自己获得信息的方式,很不错。同学们都知道,现在我们已进入了21世纪,也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真可以说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从古自今,信息传递方式有了怎样的发展,这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呢?今天开始我们就将开展综合性学习,去了解信息传递的改变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六组课文。)

二、阅读单元导语,进一步感受信息技术的神奇

1.生自读单元导语,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2.小组讨论:

①本组教材对我们的总的要求是什么?

②什么是综合性学习?

3.班上交流。

三、阅读活动建议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活动建议,快速地浏览阅读材料。

2、小组内讨论:

①活动建议中提出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②在活动时,我们可以参考哪些资料?怎样去获取这些资料?

3.班上交流。

四、制定活动计划,根据活动建议及本班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哪些活动。

1.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2.让学生回顾并讨论活动计划的写法。

3.班上交流活动计划的写法,师引导并明确其写法。(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展示活动成果的方法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工:

记录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整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活动成果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活动计划的制定。(要求: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五、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六、课外实践,搜集、查找、调查或其他活动收集并整理资料。

第一课时《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教学目标

1.流利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了解古代和现代社会有哪些传递方式

3.比较古代和现代传递信息方式的不同

课前准备

搜集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有一个远在北京的亲戚,他想知道我们重庆这两年发生了哪些变化?我该如何让他知道咱们这儿的信息呢?

2.生各抒己见。

3.师:刚才同学们给老师提了这么的好建议,我一定会把信息及时告诉他的。可是,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传递方式,那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二、初读材料,知晓大意

1.自由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说说古人是靠哪些方式传递信息的呢?(古代采用烽火、人报信、漂流瓶的形式传递信息)

2.你还知道哪些从前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呢?

3.读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并结合上一个故事,看看人类历史上从远古到当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远古: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

古代:靠驿差长途跋涉。

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现代:电报、电话。

当代:计算机网络

三、再读材料,比较差异

1.再将两篇故事连在一起读一读,并思考:比较古代和现当代的不同传递方式,古人的方式有什么缺点?

2.师:是啊,古代的人们已重视信息的传递,但他们的方式速度慢,有时还会误事。

3.从古至今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发展变化,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明白,人类在追求高效率信息传递方式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4.再读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的第二段,比较一下,因特网和所有的传递方式比,其优越性在哪里?

5.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6.生交流反馈。

(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

7.是啊,因特网真神奇啊,它将──(生齐说)世界连成一家!

四、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用过哪些信息传递方式,你比较喜欢用哪一种呢?为什么?

五、小结

从古至今,人们都需要交流信息,传递信息显得多么重要啊!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先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这都是──(生齐说)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第二课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

教学目标

1.能通顺流利阅读材料,知道主要内容。

2.让学生体会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

3.让学生体会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让学生亲身体验多媒体的神奇。

课前准备

可将课堂移到学生微机室上

一、《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读一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说说你了解到多媒体电脑有哪些功能呢?

(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集成编辑,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量,传输的信息也更加丰富)

1.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各抒己见)

2.是啊,电脑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啊!

3.让我们一起去走进这位魔术师,亲身感受它的神奇吧!

(师可结合信息技术课,指导学生网上冲浪,如欣赏照片、音乐、动画;给亲朋好友发邮件、贺卡等)

二、《网上呼救》

1.电脑不仅是位神奇的魔术师,它还可以救助别人呢!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网上呼救》吧。

2.生自由读。

3.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

4.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桑恩的热心与机智和更多热心相助的人们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了,和你的小伙伴讨论讨论你所知道的网络应用吧。

6.分小组讨论,生汇报。

(比如,银行用网络实现在ATM机上存取款,邮局用网络快速汇款,医生利用网络给在家中的病人看病,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出……)

三、总结

网络是多么神奇呀,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好好利用强大的网络,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吧!

《把握自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短文《把握自己》,进一步学习讨论新《守则》、新《规范》。

2.通过对网吧危害的讨论和认识,让孩子们从思想上和行为上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传播。

3.呼吁社会、学校、家庭整合教育力量,为未成年人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信息空间。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收集网吧危害的事实,阅读短文《把握自己》,新《守则》、新《规范》并展开讨论,提高孩子们的道德认知。

2.分组合作,分工明确,制定网络文明公约。

3.多媒体设备,课件,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世界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信息传递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同时也有迷茫。在这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把握好自己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听一听一位朋友的演讲吧。

二、阅读文章《把握自己》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短文。

2.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演讲稿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勾出来多读读,体会体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不做评论。

三、讨论

(1)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2)由网络问题联系到一系列关于媒体的问题,比如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出版物对青少年的影响等。

四、师针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小结,布置学生收集黑网吧以及孩子沉迷的相关资料,并想想如何帮助这些沉迷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讲故事,以情感人

1.在音乐中,讲故事。

2.同学们,大家都喜欢上网,其实网络本身是没有错的,只是有些孩子在进入网吧以后,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差,常常沉迷在网吧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拔。信息的时代,成长的孩子,他们渴望与同龄的伙伴进行交流……而网吧里,游戏的刺激,聊天的诱惑,不良网站的毒害……让孩子们迷失了自我,甚至如痴如狂……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讨论这个社会关注的话题……

[说明:以情感人,用一个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引出今天的话题,为孩子们营造放飞思维的自由空间。]

二、展示网络预习成果

1.小组交流并整理收集的资料情况。

同学们,网吧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我们青少年自身的控制能力弱,好奇心强,难以自我抵制网络游戏以及有害信息的诱惑。特别是当前不少“网吧”的恶性竞争,一些经营者违规经营,不遵守未成年人不能进入等规定,造成一部份青少年沉迷于“网吧”,而这,对于我们的身心,甚至是生命都造成了危害!通过网络,你们都收集到哪些不良网吧对我们的危害?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然后展示。

2.分小组展示解说分类处理之后的资料:

危及生命;影响学习和身体;

养成不良习惯;心理不健康,远离亲情,远离现实……

[说明:收集、处理信息。孩子们展示自己收集、处理后的丰富翔实的事实和资料,在这过程中,让孩子们从内心真正认识到网吧的危害性。]

三、对照自己的生活,想想办法,对症下药

1.如今,未成年人进网吧的现象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不少青少年由于长时间泡吧而导致身体虚弱,造成营养不良,甚至威胁到了我们幼小的生命;不少曾经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也毁在网吧游戏里;还有的为筹钱上网不惜偷窃家中财物……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媒体频频曝光,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事例,你们发现了吗?

2.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争论。

3.人们常说,“网络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是啊!没有正确的引导,我们难免会受到错误信息的引诱。对于这种痴迷于网络的人,大家分小组讨论讨论,看看有没有好的办法来帮助他?

4.小组讨论后,每个同学都积极发言,各种方法,纷纷劝说。

四、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愿望

1.其实,电脑、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带来了很多乐趣,可是,这个虚拟的空间同样有危害我们心理、危害精神、危害健康的诱惑。因此,我们青少年很容易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我们除了依靠社会、学校、家庭的关心和指导外,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加强对不良网络信息的抵制能力。同学们,告别网吧需要我们大家的实际行动,你们有什么愿望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我们心中的愿望!!可以写几句宣传语,可以唱歌、可以画画……等等来表达。小组交流一下。

2.小组交流。

3.各组用自己喜欢的不同方式交流、表达自己对蒋康网络的愿望和心声!

五、制定网络文明公约

[说明:将情感推向最高潮。童心飞扬,童言稚语庄严宣誓:快乐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拒绝网吧!]

1.刚才同学们已经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党中央,国务院也非常关心我们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大家都知道,教育部近日发布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也多次组织我们开展了学习和讨论,请大家看:(屏幕展示)

新《规范》第二十条明确指出:“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小学生“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

2.同学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自觉遵守新《守则》、新《规范》!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拒绝网吧!!自己的思想,自己管。让我们一起制定网络文明公约,大家共同遵守。

3.小组研究。

4.各组网络文明公约展示。

5.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到:快乐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拒绝网吧!

[说明:分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健康上网最真实的愿望,进一步加强孩子们的网络是非观,激励孩子们为健康上网而努力奋斗!]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感动着我!只要我们自己坚定地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真正做到把握自己,那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帮助下,我们一定能战胜不良诱惑,帮助那些沉迷的孩子远离网吧、拒绝网吧!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介绍
一、单元内容介绍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四篇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爬山》《语言的魅力》《寓言两则》和略读课文《米芾学书》。
这四篇课文重在说理,都是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例之中。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爬山》讲的是父子一起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教育儿子要克服为难情绪,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用心观察,才会欣赏到真正的美景。《语言的魅力》是一篇打动人心的文章。讲述的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法国著名诗人让。比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对盲老人的冷漠无情,到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心底漾出了喜悦之情。课文说明了使用恰当的语言,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寓言两则》中的《滥竽充数》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也混到乐队里,最终还是露出了马脚,只好偷偷逃走的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里充数的人。《邯郸学步》讲的是燕国有一个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最后新的走法没有学会,自己原来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着回去。讽刺了那些机械地模仿别人,最后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记了的人。《米芾学书》写一位秀才苦心孤诣教米芾学写字的事。说明学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字的道理。
根据课文的主要情节,每篇课文中均配有一至两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理解事理。
语文百花园六编排有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五个栏目。安排有区分音形相近的字、体会一词多义、读背格言、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和习作等语文学习活动。目的在于巩固识字,准确理解词语意思,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单元在课文前编排有导语和情景图。导语还提示了学习这个单元课文的方法,即认真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寓意。导语下面的情景图围绕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画的是三位小朋友一同爬山欣赏风景情景。他们对话的内容与本单元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这部分内容图文并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引入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掌握常用词语。要重视对词语和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能够认识11个生字,会写23个字。在生字教学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充分自学,启发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来进行反馈。识字教学中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字形再动笔。
2掌握常用词语。重视对词语和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3体会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心观察的人才能欣赏到真正的美景;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善于动脑的人,用短短的一句话就能打动别人的心;懂得虚伪的人必定会原形毕露;麻木跟随别人的人,终将自食其果。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受到启示。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从整体把握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而体会做人的道理;能够通过读课文能够认真体会文章包含的什么寓意,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能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更深刻的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5领悟抓住人物的语言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6展开想象,续写寓言故事。
7在不同语境中体会相同词语的意思,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8通过造字的意义,来区分音形相近的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9积累友谊格言。
10口语交际:“受到了委屈或委屈了别人怎么办?”题目铁及学生生活,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思路,并且,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1习作: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件自己受到委屈或者是别人受到委屈的事。自拟题目,修改自己的作文。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教材特点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通过讲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展现了爱的奇迹。《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勤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我已渴望至极的《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母爱的深沉。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了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表现了父母之爱的不同方式。《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孩子感冒发烧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说明冷漠也是一种爱。

本单元这种“爱”的情感贯穿始终,父母爱的角度、方式、表现虽然不同,但都源于对孩子的爱。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发现、体会、享受、回报各种不同的爱。另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每天都被爱包围着,可他们常常忽视这些平常的爱,总是从主观的角度去认识、处理这些爱,因此在教学本组课文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主观体验,在朗读中感受爱,在辩论中明析爱,在想象中升华爱,从而学会主动去爱父母、爱他人。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阅读能力,能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侧重于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进而感悟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学生在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里这方面的细节描写上比较欠缺,因此教师要利用本组教材优势,结合文本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指导和训练。在得言中得意。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反复品味,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4、在感受爱的同时学会回报爱。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感受各种不同形式的爱的真谛。

难点:

依托教材,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

2.搜集汶川地震中伟大的父亲图片和简单事迹。

3.学生预习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设计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的事?

3.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文中的哪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读。

二、明确目标,品读体验。

1.同学们就像刚才那样我们拿来一篇文章阅读后先要跳出课文看看作者究竟写了什么,围绕什么来写的。接下来我们要跳进每一个文字,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的。

2.静心默读关于父亲的描写,从哪些句子、甚至是哪个词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也可以做上批注。

3.交流、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重点一:

一)在语言中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父亲在挖儿子时,说话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2.这三次回答中父亲的心情分别是什么样的?

3.采访:请问这位父亲,你当时在想什么?

4.朗读指导

重点二:第十二自然段

1.体会父亲挖的时间之长、艰难和执著。

36小时到底有多长?课文是怎样描写这36小时的。指名读。

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讨论.

3.从“再”中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读第一句话,读出自己的理解。

5.这是怎样的36小时,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爆炸、倒塌、)父亲依然挖了引读第一句。

2).体会父亲很坚定信念、。

同学们再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课件演示:他满脸(),为什么会这样?双眼(),为什么会这样?衣服(),为什么会这样?到处都是(),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请把你看到的父亲读出来。

3).是什么支撑这位父亲坚持36小时(对儿子的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对孩子的爱)

地震降临,父亲来到学校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坚定站起身向学校走去,因为他说过,别人劝她离开,他失常地说:“谁来帮帮我”,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因为他坚守着一个承诺。

父亲用行动谱写了爱的诗篇,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段话吧!读第12自然段。

三、资料引入,升华情感

1.播放汶川地震中英雄的父亲图片及简介。

2.小结: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同学们,父爱如山,让我们再一次大声朗读这如山的父爱。读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直抒胸臆,体验儿子的了不起。

1、我们看到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读读了不起的儿子。

2、阿曼达哪儿了不起?

A教师随机引导: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同学们是怎样度过的?

B父亲的出现给孩子们带来了生的希望,阿曼达却放弃了,让别的同学先出去。此时,随时可能发生,随时可能,随时可能。阿曼达能这样做是因为他坚信

3.齐读23、24自然段。

二、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播放音乐:生死不离

1.被救的孩子的父母或周围的群众又会说些什么?学生动笔写。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生死不离

2这是生死离别后的重逢;这是父与子创造的生命奇迹;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一写。

三、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我给大家推荐两篇文章《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背影》相信阅读后你会对爱又新的理解。

明确读书要求,整体感知全文

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深挖字词,边品析边想象,在想象中再现情境,在朗读中升华情感

以读代讲,突出文章中心

在真实的生活事件中感悟父亲形象

在想象中体验阿曼达的了不起

抒发情感,培养学生学有所感 学有所想 学后善写的能力。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慈母情深》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揭题,抓住题眼扣主题

1、齐读课题,读到慈母,你自然想到了什么(一句话,一个画面,一首诗,一个故事,一句名言……)

2、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起去感受一位平凡母亲的深情厚爱。

二、初读,抓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画面,初步凸现慈母形象。

1、默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出了母亲的情深,找找描写母亲的几处地方,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2、你找到了哪处描写母亲的句子,

句一: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这是写母亲的样子,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瘦弱的母亲)

句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疲惫的母亲)

这是写母亲的动作、神态。

句三: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句四:母亲说完,立刻又做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忙碌的母亲)

3、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一起来说说这个故事中的母亲。老师问学生答

我想要一块五毛钱买一本我梦寐以求的《青年近卫军》,于是我来到了母亲工作的地方,在震耳欲聋的噪声中,我看到了(学生接读:句一)

我大声叫妈,我又看到了这样的母亲。(学生接读句二)

我向母亲要一元五毛钱买书,(学生接读句三)

我遭到母亲同事的指责,母亲却高兴地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说完,(学生接读:四个立刻句)

(板:动作、神态,外貌)

三、我们走进了文章,看到了一位瘦弱的母亲、疲惫的母亲、忙碌的母亲,可问题出来了,这瘦弱的母亲、疲惫的母亲、忙碌的母亲怎么让我们体会到这个深字呢?让我们再走近一点这位母亲,再近点,直至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每一处外貌、每一句话语。

(一)我们先来看看映入我眼帘的第一眼的母亲:

出示: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1、自己读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极其瘦弱)

2、一个辛苦的母亲,辛苦到了极其瘦弱。极其瘦弱到怎样?(极其瘦弱的脊背,面黄肌瘦、皮包骨头)指读。

3、知道这个极其瘦弱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吗?找到书上的一句话: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

(1)什么是震耳欲聋,关键是欲是什么意思?(马上、将要)摇摇欲坠、清脆欲滴、心碎欲绝都是这个欲

(2)震耳欲聋就是(生接),齐读,读出震耳欲聋的感觉

(3)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过吗?什么滋味?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句话。

(4)母亲工厂里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响了多久?(没停过)找出依据

(5)作者一遍又一遍提醒我们,母亲就在这样一个震耳欲聋的环境中挣钱。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4、这样一个极其瘦弱的母亲,我在梁晓声《母亲》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出示:

“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几回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

当你了解这些,再看看这瘦弱的脊背,你想说什么。

(二)一个简单的外貌描写就刻画出一位慈母的深情,那么这个情深在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中我们能否也感受到呢?我们再来看看这句。

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自己读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母亲?(疲惫的母亲)

2、谁能发现这句话的特别之处?(我的母亲,三次放在一个句末)

3、改说,比较: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再读,看看有什么感觉?

4、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怎样的背;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怎样的脸;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5、一个疲惫的母亲深深震撼了我,当看到这样一位母亲,你心理什么感觉?

6、是啊,这样一个疲惫的母亲让我们心痛,心碎、更让我们心存敬意,因为母亲的疲惫里深藏着慈母的情深啊。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

(三)这样的句子还有一句:

A、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四个立刻又,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忙碌)读

2、为什么要连用四个立刻?换几个词好吗?难道仅仅写出忙吗?来,反复读,有什么体会?

3、这样的忙碌,这样的单调,那就是慈母情深啊。(学生齐读课题)

(四)这样的情深还在这样一个细节中.出示: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1、读读,母亲的情深在什么地方?(掏龟裂揉得皱皱)

A、龟裂的手指,手指裂开了,母亲非常的辛苦

母亲用龟裂的手指曾经还为我们做些什么?

B、这一叠揉得皱皱的毛票,母亲生病了,她舍不得买药;衣服旧了,她舍不得换件新的;手指龟裂了,她舍不得添双手套,甚至我们几个孩子想吃口肉,她都舍不得买,可今天,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母亲却拿出来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母亲是怎么拿出来的?

2、母亲为什么是掏出来的,而不是拿出来的?指名读

3、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补充: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三年才回来一次。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

我们上床睡觉,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一针一针、一线一线缝补衣裤。

母亲一个月拼命工作,得来27元工资。分到30天,平均每天0.9元,我们兄妹五个,加上母亲共6口人,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为0.15元,而一元五角就相当于我家一个人10天的基本生活费。

(1)母亲掏出来的是什么?

(2)母亲掏出的仅仅是这些吗?(母亲的心血、母亲滚烫的爱,母亲对我的期望)

一个掏字,那就是——“慈母情深”。

四、结尾

这是一位真实的母亲,这位母亲就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梁晓声的母亲。多年后,他在回忆母亲时,这样写道:她生育了我们,她就要把我们抚养成人。她从未怀疑她不能够,这是唯一的始终不渝的信念。

她奉献的是满腔满怀恒温不冷的心血供我们吮吸!母亲啊,娘!我的老妈妈!遥远的,我呼喊您一声,您可听到……

五、作业:阅读梁晓声《母亲》中的其它内容。

抓住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初步建立母亲形象,并随机纠正字音

抓住外貌和环境描写体会母亲深情

找到相关依据,并引导学生接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

通过比较体会出作者的吃惊、震撼、难以置信

体会立刻的更深层含义反复,更枯燥、更单调,没有一点点变化。

原文内容的补充,感受母亲对孩子深深的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确实、誊写、自豪、敬仰、判断、出版、创作、谨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把字音读准,初步知道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人生道路的成功起很大的决定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2.指名读课文,解疑。

A.随机纠正兴奋誊写 腼腆一如既往等词语。

B.“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为什么要加引号。

极说明什么,透说明什么?再读题目,读出相反的语气。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画出生字,并拼读。

2、检查生字读音。

3、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读文。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引导。

四、学生质疑,讨论解疑。

1、教师提出疑问:

巴迪是不是因为父亲的批评从此不再写作了?(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老师的疑问)

2、根据学生的质疑,讨论、解疑,学习课文最后两节,完成板书。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节。

五、小结。

巴迪后来的成功,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你们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好好翻一下回忆的匣子,准备下节课写一写。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名言大比拼。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母爱柔情似水,(父爱深重如山)。

2、揭示课题。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童年部分)

学法指导。

课件出示:

(1)、读:自由读。

(2)、勾:用“…”、“—”、“~~”分别勾画出描写母亲、父亲不同评价以及巴迪不同反应的句子。

(3)、品:从勾画的语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按学习提示,自读、品味课文1-14自然段。

交流:

(1)母亲怎样评价巴迪的诗?巴迪的反应如何?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2)听了母亲的话后,巴迪以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回家?

指导朗读描写巴迪心情的词语

(3)父亲怎样评价巴迪的诗?这一次巴迪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课件展示:“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我不明白,”“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指导朗读。

(4)母亲理解父亲这样做的用意吗?你理解吗?

5、小结。分角色朗读5—14小节。

四、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小结学法。

2、用同样方法自学本部分。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重点语句:

课件出示:

(1)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2)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3)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指导朗读。

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

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体会到的父母之爱和自己打算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六)总结全文。

阳光是幸福的起点,风雨是成长的伙伴。快乐地享受阳光,勇敢地接受风雨,学会理解,懂得感恩。让我们在鼓励的呼唤中进步,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成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

整体感知全文,初步形成对文中人物的看法。明白这都源于父母对他的爱

丰富学生积累,为体会课文做好铺垫

明确本课学习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2)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2、揭示主题。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1)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2)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的纳入到即将制定的活动计划中去。

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

1、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

(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

(3)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注意倾听,特别是学生的困惑、疑问和活动建议,这些要成为最终的活动的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

(1)自由阅读,你认为有价值的可以画下来。

(2)课堂交流: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2、根据“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

3、分组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

(1)组内充分讨论: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2)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

小组:“走进信息世界”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形式预期的成果

四、交流计划,取长补短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

(1)清晰地汇报各项计划中的活动,随时回答同学的提问;

(2)认真倾听别的组的活动计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不一样的内容,需要的话可以向回报的小组提出疑问。

2、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

(1)分析其他组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

(2)修改小组活动计划。

3、公布活动计划。

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布各组的活动计划,比如:张贴,装订成册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

2、认识这几篇阅读材料中的7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交待任务

1、教师例举生活中传递信息的生动事例。

2、其实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来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等四篇阅读材料。

二、快速阅读,了解概况

1、默读阅读材料,思考:

(1)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

边读边思考,在材料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2、课堂交流

(1)学生自由发言,特别要关注学生对上面两个思考题的认识来自于材料中的哪些语句。比如: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①速度慢。典型语句:

◇“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59年,到1852年才被人发现。”

◇“但是有个叫斐迪辟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的跑了40千米……”

②不精确。典型语句:

◇“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

◇“……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

……

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

①速度快。典型语句:

◇“计算机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②多媒体。典型语句:

◇“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学唱,除了把歌词、各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

③不受地域阻隔。典型语句:

◇“他赶紧问:‘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

2、再次阅读材料,思考: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变化的?

(1)重点阅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画出关键词语。

(2)尝试填写:

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现代:()—→当代:广播、电视和()。

3、根据课堂讨论,填写下面的表格。

种类特点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现代信息传递方式

三、联系生活,了解现状

1、说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那些信息传递方式?举一个例子。

2、想想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感受《网上呼救》中紧张的气氛,体会桑恩热心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1、默读四篇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网上呼救》

……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1、重点阅读《网上呼救》。

(1)默读课文,思考:

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

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3)课堂交流。

①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

“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只有她一个人。李他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的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能怎么办?

如果没有网络,结果会怎么样?

②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

网上呼救—→打电话给县政府—→打电话给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学校

(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助行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回答,教师要善于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使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

(2)教师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

三、学科整合,延伸体验

1、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片、音乐、动画,收发邮件、贺卡等,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网络的神奇,感受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

2、谈谈电脑和网络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变化。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能对记录进行分析,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课前准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如:

家庭信息调查表

年月日

家庭成员获得的信息获得信息的渠道

爸爸

妈妈

2、做好调查,填写好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说说调查的过程

1、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引导学生注意同学间不同的调查方式,比如:有的用访谈的方式,一边与家长交流,一边记录;有的家长分别填写,学生整理汇总等。

2、说说调查的快乐和烦恼。

二、交流调查的结果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或者逐个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2、推荐组内“最有价值的信息”。

3、全班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

三、分析调查结果

1、教师说明分析调查结果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有必要进行分析。教师可进行实例分析,如:

家庭信息调查记录表

调查日期:2008年5月28日调查人:501班唐晨迪

家庭成员获得的信息信息来源

爸爸中国男排以0:3负于日本队④

郊区有300多户农户要求作房屋拆迁评估①

全国人大举行《个税法》听证会③

妈妈天气预报:明天晴④

员村街开了一家大型水果超市①

广州西湖路万人免费品茶③

我柿子和桂圆嫁接在一起结出柿桂果④

失去双臂的男孩制成飞机模型③

一只北极熊来到广州动物园③

(说明:获得信息的渠道分类:①亲自看到或听到;②电话或短信;③报刊和书籍;④广播和电视;⑤网络;⑥其他。)

调查后的分析:

(1)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多信息,对生活有帮助。如妈妈知道了明天天晴,准备洗晒衣服。

(2)从家中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爸爸喜欢体育和了解国家大事,妈妈关心跟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我比较注意有趣的信息。

(3)我们家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也有一些是直接看到或听到的,来自网络的信息不多,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上网的习惯,家里也没有装宽带网,上网不方便。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可以统计和分析一家人一天内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哪些渠道多,哪些渠道少;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信息相同吗等。

(2)写好书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3、尝试对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调查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比例

4、全班汇总交流调查分析结果,判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5、讨论:我们今天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结果有什么作用?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推测作用,比如:企业如何选择最佳的广告渠道;如何最快地获得有效的信息等。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把握自己》,认识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坚定把握自己,告别网吧的决心。

2、了解演讲稿的一般特点,能写一篇简短的演讲稿。

3、认识7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教师谈网络的负面影响。

2、出示:“把握自己”。

二、阅读理解

1、默读阅读材料,想一想:从这篇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

(1)沉迷于网络的危害:

①影响学习成绩。

②影响身体健康。

③导致犯罪

……

(2)青少年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他所控制、所奴役。

2、课堂讨论。

(1)怎样理解“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

①师生共同历数“网络英雄”和他们的故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于网络的危险。

③小结:网络中有份丰富的信息资源,有效的利用资源就能获得成功,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发生悲剧。

(2)面对网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

①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②教师宣读“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三、了解特点

1、自由朗读演讲稿,想想:演讲稿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1)有很强的针对性,有明确的听众。

(2)有鼓动性,竭力说服听众。

(3)摆事实,讲道理。

……

4、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演讲稿。

四、写演讲稿

1、学习小组内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小学生应当多看电视

◆小学生应当少看电视

◆玩网络游戏好处多

◆玩网络游戏害处多

◆上网聊天多交朋友

◆上网交友危险大

◆我相信媒体上的广告

◆媒体上的广告不可信

2、根据讨论的结果,尝试写一篇简短的演讲稿。

3、课堂交流。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能明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参加辩论“怎样正确利用媒体”的辩论赛。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选择立场

1、交待辩论赛的一般规则和比赛办法。

2、出示辨题

辨题1:正方:小学生应当多看电视/反方:小学生应当少看电视

辨题2:正方:玩网络游戏好处多∕反方:玩网络游戏害处多

辨题3:正方:上网聊天多交朋友∕反方:上网交友危险大

辨题4:正方:我相信媒体上的广告∕反方:媒体上的广告不可信

3、选择辨题和立场,组成四场比赛的正反双方阵营。

二、小组讨论,充分准备

1、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辩论队,组内讨论:

(1)主题观点的陈述。

(2)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事实。

(3)反对对方观点的事实。

(4)总结观点的陈述。

2、根据同学的个性特点,做好分工。

三、展开辩论,陈述观点

学生分成四组展开辩论,要求学生善于倾听,并能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主要总结学生在辩论中的观点。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认识5个生字。

2、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明确目标

1、我们身边充满了信息,信息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2、我们遇到一些问题,可以搜集处理信息,撰写研究报告来解决。

二、阅读报告,了解特点

1、通读两篇研究报告,学习生字。

2、说说这两篇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3、在这两篇研究报告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1)观察记录天气(风向)的变化。

(2)了解有关知识。

(3)收集相关的资料。

……

4、小结:研究报告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在掌握尽量多的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研究。

三、开拓思路,确定主题

1、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

(1)牛顿发现苹果掉在地上,通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

(2)瓦特观察水壶中的水开的情景,通过研究,发明了蒸汽机。

……

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研究的问题。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4、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值得研究的主题,比如:

(1)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

(2)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

(3)我家节约用水的调查

(4)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

(5)究竟有没有“UFO”

(6)火星上有没有生命

……

5、学生竞争选择研究主题,组成研究小组。

四、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1、出示研究计划的范例。比如:

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3、课堂交流各组研究计划。

五、课外作业

按照研究计划,搜集研究资料,越多越好。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

教学过程

一、组内交流信息

1、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简要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的资料。

2、组内汇总搜集到的所有的资料。

二、学习处理信息

1、阅读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这篇研究报告中是怎样处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找到有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2)课堂交流:

①搜集到的信息是要分类的,可以按照信息的不同方面分类。

②搜集到的信息是要筛选的,有些要去掉。

2、对组内成员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

(1)讨论确定分类的标准。

(2)阅读资料,分类。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

(1)明确筛选的标准:①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②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没有。没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2)阅读资料,讨论筛选。

三、形成初步观点

1、充分阅读资料,想想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充分讨论。

2、如果不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资料;如果资料已经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太多也不必要。要注意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四、补充搜集资料

1、根据讨论的结果,明确需要进一步补充搜集的资料是那一些方面的。

2、分头继续搜集。

五、课外活动

进一步搜集资料,分类、筛选资料,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讨论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

一、研读研究报告,领悟写作要点

1、认真研读两篇研究报告,思考:两篇研究报告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归纳:

(1)相同点:

①两个研究都有明确的结论。

②都有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过程。

(2)不同点:

①《奇怪的东南风》的写作思路: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

②《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写作思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

③两篇研究报告的语言个有特点:前一篇语言更形象生动一些;后一篇更严肃一些。

二、充分讨论,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1、根据前一阶段搜集整理的资料,小组内讨论:

(1)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拟定研究报告的标题

(2)我们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

(3)我们有哪些治疗?可以怎样表达?

(4)我们采取哪一种研究报告的写法?

2、课堂交流讨论结果,相互借鉴启发。

3、取长补短,进一步讨论。

三、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

1、确定组内执笔的同学。

2、一边讨论一边拟写初稿。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撰写研究报告,修改完善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

一、继续撰写研究报告

二、组内讨论修改研究报告

1、研究报告的标题是否表述清楚?

2、有关的信息资料表达是否明确?

3、语言是否通顺?

4、是否还可以用图表等方式更清晰直观的表达信息?

……

三、修改制作研究报告

小组合作誊写或打印研究报告,并做好装帧美工等工作。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交流汇报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总结综合性学习的收获。

课前准备

各小组做好汇报准备:(1)人员分工,确定主报告人;(2)准备好要展示的材料;(3)在教室内做好必要的布置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汇报研究报告

1、支持人宣布汇报展示活动开始,说明有关的注意事项。

2、各小组轮汇报展示。

(1)小组内的主报告人汇报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①研究的主题。

②调查研究的过程。

③研究的结论。

(2)同一小组的成员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

(3)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其他成员解答。

各研究小组一次轮流汇报。

二、评价研究成果

1、全班同学对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及其汇报作出评价,如,打分、评星级等。

2、教师作出综合评价。

三、畅谈综合性学习体会

1、自由交流: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提出今后活动的方向。

(1)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随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库,比如:简报本、信息卡片等,并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以便今后查找。

(2)经常和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养成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合理的使用各种信息的习惯。

(3)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试着写写研究报告,到时候还可以汇编自己的研究报告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

课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整理与修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学会如何赏析人物;并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整理与修改

计一、导入1、介绍《青年近卫军》2、揭题二、一读课文,感受一元五角钱沉甸甸的分量:1、学生初读课文。2、你觉得这一元五角钱对我家来说重要吗?你体会到了什么?三、二读课文,感受一元五角钱的来之不易1、再读课文,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2、反馈:哪个句子最能打动你?谁先来说一说?(重点句随机出示)*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周围几只灯泡的热量烤着我的脸。*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3、在作者的《母亲》中,有这样一段话:出示学生读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节选自梁晓声《母亲》4、此时此刻,同学们,你们还仅仅认为这一元五角仅仅是买书钱吗?(指多名学生说)更是?(血汗钱)。四、三读课文,从“我”怜惜、体贴母亲的句子中再次感受深深的母爱:1、从这一元五角钱中,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忙碌、勤劳,更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慈祥、爱护孩子、伟大的母亲。这真是(指板书,齐读:慈母情深)。这慈母情深作者体会到了吗?你从哪儿能读出?学生读找2、此时,我想对母亲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本子,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上去。练笔,交流五、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19*“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3.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整理与修改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2.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错的词。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4.写生字。三、尝试自读,讨论交流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可以查找资料,可以直接在课本上画画写写(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学生既可以同座交头接耳;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谈得来的同学切磋。四、朗读课文,领悟情感1.师范读,后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最后请几位学生读个别段落。2.朗读指导要点:⑴母亲和父亲对“我”的诗不同的评价及“我”不同的反应。如,母亲的兴奋和赞美,父亲的严肃近乎冷酷;“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表现等孩子的一系列体验,都应努力读出来。⑵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3.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眼睛(发亮)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有点(迫不及待)怀着(一种)自豪感实在(等不及)了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二、以问启思,悟情明理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2.“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3.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4.“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样说你赞成吗?“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为什么?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诱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5.父母师长的不同评价对孩子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三、生问师答,个性阅读结合本课学习,学生可能会问及下列问题。1.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那又将如何?2.爸爸为什么不说“一般”、“普通”,却硬要说“糟糕透了”。是译文的关系,还是爸爸说得不好?3.“我”一定是作者自己吗?4.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师: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他们都对,但父亲似乎过火了点。母亲善意的谎言,动机是好的,也没错。肯定容易,否定也容易,难的是有机结合,恩威并济。5.如何让二者有机结合呢?师:肯定是主要的,否定和惩罚(不是体罚)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要有阳关大道,也要有荆棘挡路。俗话说得好:“要让小儿安,七分饥来三分寒。”可见,适度的否定必不可缺。四、联系生活,深化理解请你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对待荣誉和挫折,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教师相机指导。小结:你要成功,得依靠许多人的帮助和指教。世界上最难的事可能是“自己战胜自己”,切记:站直了,别趴下。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20*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能力。

4.让每个个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整理与修改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4、小结:这真是位与众不同的母亲。那她到底是位狠心、冷漠的母亲,还是位尽责、爱子的母亲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从中去寻找依据。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多读几遍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2、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3、交流相关的七个语段:

语段一: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语段二:“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语段三:“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语段四: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语段五: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语段六: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语段七: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

[引导学生第一、四语段融合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将交流重点完全放在了第五、六语段上。]

4、小结:现在,同学们了解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了吗?母亲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儿子的爱,那么儿子能感受到这份爱吗?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儿子能感受到这份母爱吗?(读读儿子的话,想象儿子当时的心理活动。)

根据儿子说的话设计场景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1)妈妈决定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

2)妈妈改变主意了,要领我上医院……;

3)我学会了看病,走在回家的路上……。

2、分角色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母子俩感情的变化。

3、小结。

(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做。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口语交际·习作六

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2、能感受父母的爱,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3、能清楚地诉说自己的故事,用心地倾听别人的诉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培养积极参与、真诚交流、流畅表达等口语交际能力。

4、通过具体的事,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能清楚地诉说自己的故事,用心地倾听别人的诉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培养积极参与、真诚交流、流畅表达等口语交际能力;

2、通过具体的事,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讲讲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

整理与修改

计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本单元几篇课文讲述的都是父爱母爱,只是文中父母爱儿女的方式不一样,在灾难面前有阿曼达那样的父亲为我们支撑;在困难面前有梁晓声母亲那样的深情沐浴着我们的成长;在和平幸福的日子里,我们需要一种鼓励的爱,也需要一种理智的爱,现实生活中,父母的爱都有哪些表现呢?请同学认真阅读下面的小故事,谈谈自己的内心感受。二、阅读材料,辨析评价

1、认真阅读下列三则材料,评析三类父母的做法。

⑴ 妈妈很爱刘明明,家里什么事情也不让明明做,连书包都是妈妈整理。有一次,妈妈出差了,几天不在家。明明上学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

⑵ 冯刚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每次考试结束,是他最害怕的时候,因为少不了又要被爸爸训斥。爸爸每次骂完他,总是说:我爱你,才会这样严格要求你。

⑶ 李路杰对什么东西都很好奇,喜欢动手试一试。有一次,李路杰把家里的电话机拆了,却再也装不好了。爸爸知道了,没有批评他,而是亲切地说:“既然你能拆开,就一定能把它装起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李路杰终于把电话机装好了。

2、读了上述三则材料,你有什么看法?

同桌交流后,组织集体交流。交流中,组织开展评议,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创设情境,引导交际如果你是刘明明、冯刚,会怎么与父母交流?

三、联系生活,理解沟通

1、生活中,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请组成四人小组,说说自己的事例,请同学评说评说,这是怎样的一种爱,或帮你想想与父母交流沟通的办法。(学生小组交流。)

2、组织并引导互动交流: 说事例,谈看法,出主意,适时小结。

⑴你觉得他把事例(看法)说清楚了吗?有什么建议吗?

⑵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谈谈你的感受。面对父母,你表达过内心的感激吗?

⑶听了他的故事,你想说什么?

⑷请组内同学说说你们刚才给他的建议。有相似经历的同学,解开这个疙瘩了吗?怎么解的?听了同学的建议,你打算如何与父母交流?

四、总结提升,引导实践

1、师小结:我们看到的三个生活中的小片段,大家已经谈论的很多,我们总结一下。

2、同学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加强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让我们有一个愉快健康的生长环境。

3、请大家想想生自己活中发生过哪些父母不理解自己的事,或是自己一开始不理解父母再到理解父母,体会到父母的爱?下节课我们来写一写自己的心里话。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复习导入,打开思路

1、师: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2、出示话题,打来思路:⑴ 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吗?但后来通过一些事情,又体会到了父母的爱。⑵ 父母是不是也有过不理解自己的时候?你想向他们提出一些建议吗?比如,课外兴趣班的学习,或劝说他们改掉一些粗暴的做法。⑶ 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3、激发写作的兴趣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二、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2、汇报话题: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需要哪些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2、师生评议要点:

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

2、各自习作。

3、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4、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5、提出习作评讲的重点是: ⑴ 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⑵ 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五、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六、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 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七、强化运用加强沟通

1、师:这次习作最主要的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

2、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

八、誊写作文,进行评价

1、将自己的习作修改誊写好后,可以上传到班级论坛或教师博客习作园地上。

2、可以将自己的习作抄好后,向报刊杂志投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回顾·拓展六

教学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使用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整理与修改

计一、交流平台1、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2、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3、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4、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二、日积月累1、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2、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4、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三、课外书屋1、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2、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3、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感兴趣的漫画内容。4、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教学反思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激发对他们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清条理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作业设计: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对他们的敬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作业设计: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分角色朗读课文。激发对老一辈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事。板书课题

2、简介彭德怀。

3、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二、自读课文:

 1、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思考揭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2)指名回答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作业设计:

1、练渎课文。

2、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感受课文的意境。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分角色朗读课文。激发对老一辈的敬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思考:

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把它杀掉?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归纳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土,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他才杀了牲口。

二、再读课文:

 1、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

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战士的语句。

 2、同座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学生读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

(2)彭德怀是个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深情,让我们再好好地体会体会。

(3)投影映示其中的几个句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读了这段话,你们有何感觉?

彭德怀为什么这样爱大黑骡子呢?

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这里为什么用省略号?你认为可以补充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彭德怀的内心活动、神情,体会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

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彭德怀为什么吃不下肉汤?你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吗?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体验中去将心比心,体会彭德怀内心的痛。

指导朗读。

(4)学生读能表现彭德怀更爱战士的语句。

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理解“燃眉之急”)

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4.分角色朗读2-20自然段。

(1)同座练读。

(2)指名读,评价(要读出彭德怀爱骡子但更爱战士的心理)

三、谈谈你对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作业设计: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彭德怀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

杀爱

更爱战士

大江保卫战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感受课文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请听——《为了谁》。

 2、过渡: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3、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4、教师简介背景

 5、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归纳整理出几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嶙峋、肆虐、惊心动魄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简述段意

第一段(1):写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写我部队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赞扬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概括归纳:一、灾情危急,二、奔赴战场

 2、.圈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词语、标点,读一读并体会。

“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以及三个“!”。

 3、指导朗读。

 4、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一读。“日夜兼程”、“挺进”

 5、指导朗读,体会子弟兵们大战洪水的英勇气概。

 6、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内容。

四:指导写字

指导按结构分析字形。

区分形近字:魄、魅;崩——蹦——绷

重点指导:魄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大堤抢险(面)英雄

大江保卫战 铁汉本色(点)↓

勇救群众(面)铭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一段(媒体播放灾情,渲染气氛),说说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

(1)默读。

 (2)交流概括。大堤抢险

 (3)板书小标题铁汉本色

 勇救群众

2、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1)听录音、看插图、画句子,“——”画战士们是怎样做的,“~~”画战士们是怎样想的。交流所画的句子逐句交流、体会、朗读。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2)看媒体播放战士们抢险的场面,身临其境地体会战士们的心情。

(3)把你想到的用笔写下来,在交流。

(4)指导朗读,面对险情,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事例之二:铁汉本色

师过渡:如果第一层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那么第二层就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事迹。(媒体播放黄晓文的人物形象)

(1)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

 (2)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黄晓文的事迹,先同桌说,再集体交流。

 (4)体会“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5)课前搜集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感人的事迹?

 (6)再次朗读这句话。

 (7)齐读第四节。

 4、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师过渡: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们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

 (1)轻声读第五节,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同桌先交流,交流你感动的原因。

再集体交流。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2)体会了这么多,那么在你们心目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笔把他们写下来。再交流。

(3)朗读,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4)齐读这一节。 

 铭记

 5、总结,引读第六节,板书 ↓

 英雄

 6、有一首歌《为了谁》,唱的就是这群可歌可泣的抗洪英雄,让我们一起再来聆听,永远记住这群英雄,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作业设计:

完成《同步》

板书设计:

大江保卫战

习作6

教学目标:

训练学生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继续锻炼、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学会欣赏别人。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用一两个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典型作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人:父母、同学、老师……通过书刊、电视等也了解了很多人:革命前辈、英雄模范、时代精英…在这些人中,相信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他(她)吧。只要大家好好听,用心想,认真写,说不定你写的作文还能上报呢。

2、指名若干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听得出来,大家心中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他(她)们不仅仅是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亲人……还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体育健将、影视名人等。

二、说说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

(一)提出说的要求:

1、想好要介绍的人有什么特点,他(她)的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这些特点,他(她)长什么样?说话有趣吗?有没有在说话、做事方面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等等。

2、重点讲清你为什么喜欢或者崇拜他(她),他(她)的哪件事你喜欢或者崇拜?你崇拜他(她)什么?

(二)练习说。

1、先想后说。

2、先四人小组练习说,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参加班内比赛。

3、师出示标准:a:能抓住特点介绍人物外貌,给人印象深刻。b:能把人物的事例介绍具体,从动作、语言、神态几方面来展示人物特点。c:事例较典型,能有力突出自己的喜欢或崇拜。

三、根据所说,打草成文。

把我们喜欢或崇拜的人介绍给大家是一件多么让人愉悦和满足的事情啊!大家拿起笔来,把你心中最喜欢或者最崇拜的他(她)写下来吧!请大家对照评分标准写好本文。

四、交流评议

交流习作师生评议

朗读习作。

请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们听的学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学生自评。

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师生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要引导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作,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继续习作,并进行修改和誊写。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

3、学生誊写。

板书设计:

人物

佩服是谁?

佩服得原因(事件):动作、心理、语言、神态

练习六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长征,激发学生对长征故事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历史文化知识。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评说影视剧。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重点。

教学准备:电脑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创举,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激动人心、可歌可泣的故事。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篇这样的诗文,今天我们继续关注长征。

 (2)播放《四度赤水出奇兵》,要求对照题中的歌词来听。

 (3)简介《四度赤水出奇兵》的故事背景。

 (4)学生再认真看歌词,了解大意。质疑、点拨。

 (5)学生再细读这段话,同学之间交流。

 (6)布置学生课后找相关故事读读。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题并带着问题再次读歌词,重点看看两个看看两个“重”字在歌词中的不同读音和意思。(引导、培养学生细读的习惯)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生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再次听录音,边听边体会其中的感情。

(2)引导体会歌词特点:写得雄壮,音韵很和谐。

(3)在弄懂内容、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诵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并背诵《清平乐六盘山》。

(1)指名试读

(2)教师范读。

(3)集体练读,同座练背。

(4)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拓展。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毛泽东的这首词意境雄浑,满怀着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心”这个结论。

(2)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读后的感受。

(3)学生讲讲这首词中的故事,师生评议。

作业设计:

 1、背诵并抄写《清平乐六盘山》。

2、布置学生课后找长征故事读读

板书设计:

练习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写毛笔字、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明确练习要求

(2)这段话选自哪篇课文?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重点指导“彭德怀、黑骡子、辛苦、塞”等字词的书写和整体布局的安排。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不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回忆出一部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影视剧。

 (2)明确交际要求:评评剧中的人物,说说剧情和故事,模仿剧中人的精彩台词;留心别的同学的发言。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思考:印象最深刻的那部影视剧究竟是什么使你感兴趣?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提建议。

(3)分组练说。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上台评说。

(2)师生评议

4、反馈小结。

 五、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写这两个字。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六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介绍
单元内容介绍:
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共编排了五篇课文。其中《范仲淹的故事》《体育课》《虎口藏宝》是精读课文,《顶碗少年》《失去的一天》是略读课文。
《范仲淹的故事》讲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的故事。他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体育课》重点讲在一堂体育课上发生的事情。因为涅利太瘦弱了,妈妈认为他做不了那样的体育活动,所以前来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但涅利硬是不同意。他坚信自己能跟其他同学做得一样好。在体育课上,涅利用他那消瘦的手抱住横木往上爬,他使出了全身力气,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人那样站到高高的横木顶上。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涅利终于爬到了横木顶,站到了平台上。《虎口藏宝》讲的是纳塔莉巧妙地将虎口里藏的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表现了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顶碗少年》写的是作者二十多年前观看杂技表演时,曾经见过一个英俊少年在表演顶碗时,两次失败都没有气馁,最后获得成功的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要退却,有时候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失去的一天》写的是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这个故事教育儿童失去一天就是失去了这一天里应该做的一切,这是无法弥补的,从而使他们懂得要珍惜时间。
这五篇课文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耐人寻味,从不同角度给人以启迪。自强不息、刻苦学习、机智勇敢、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美德,像一把把金钥匙开启成功之门;更像熊熊燃烧的的火炬,照亮了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道路,鼓舞人们不断前进。
本单元要求认识16个字,会写36个字。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16个字,会写36个字。
2.通过学习本单元文章,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启迪,学习自强不息、刻苦学习、机智勇敢、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美德。
3.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4.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积累语言,注意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上的作用。
学习状况分析:
在第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记叙文,学生已经初步的掌握了一些,如,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心里、通过事件体现人物品质等读书方法。所以,教师要在有针对性地教学,就有必要利用本单元的教材,让孩子进行充分的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依据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对于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上的作用。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教学内容:

爱护眼睛统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统计知识是在学习了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之后安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根据复式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的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通过参与爱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复式统计图。

课时安排:(六课时)

设简单的调查表 1课时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2课时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73-P74窗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相关事例的调查、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数据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

课件,表格,未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了解了王老师的一些情况,那想了解一下我们学校学生的一些情况吗?请看屏幕.

课件:XX路学学生体育爱好项目调查表

师:从上面图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追问:你是观察的统计表还是统计图?) 谁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再问:你是观察的统计表还是统计图?)

师:同学们了解我校学生的体育爱好,想知道他们吃零食的情况吗?

请继续看屏幕:

课件: XX路小学学生吃零食情况调查表

注:每个年级大约200人.

师:从上面图表中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追问:你是观察的统计表还是统计图?)

谁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再问:你是观察的统计表还是统计图?)

师:刚才,我们大部分同学是通过观察统计表还是统计图得到以上信息的?那你感觉到统计图有什么优越性?

那你们想画一画这样的统计图吗?请打开书第73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例1.

二、探究新知

1.绘制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引领学生观看信息窗1.

师:你认真读窗1的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师:我们在设计调查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一要确定调查对象;,二要确定调查内容;三要记录数据.把数据进行整理)

师:我们调查45名患有近视的学生和家长,他们患近视的年龄分别如下,我们如何把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呢?用什么统计图可以直观的描述数据?

2.尝试交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预设:同年份的可以画在一起,追问:怎样学生和家长呢?一是引出图例;二是位置要固定。然后学生尝试画一画在书上完成。)

展示绘制的各种方法,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课件演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学生再次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师巡视辅导。

3、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揭示课题

师:像用两种以上的直条表示不同数量的条形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要画两种以上的直条,为了区别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线条来表示,这就是图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画图例。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有哪些优势?

全班汇报、交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4)分析数据:我们一起再来观察这幅漂亮的统计图。

①?在这个统计图上,你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认真观察,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注意:挖掘数据反映出的内在趋势。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练习

1.师:刚才同学们了解我校45名学生和家长患近视的一些情况,你们还想了解他们运动会的得分情况吗?

课件:出示我校五年级一班、二班学生运动会得分情况统计表。

①哪个班在短跑项目上占优势?

②分析数据:在这个统计图上,你还了解哪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出示2003我国对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情况统计图,回答

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你还发现了什么?

3、出示教材77页5题,观察并回答问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随处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其实,只要大家留心,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困难。愿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1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材内容:

教材第7778页例题、自主练习第5、6题。

教学目标:

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在制作方法上与单式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等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谁能说一说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图中条形和数据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哪个班人数最多,另两个班的人数怎样?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如果要用条形统计图同时表示出三个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多少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用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观察例题:说一说:晨光小学六年级各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统计表的意思?

3、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的异同,制作日期下面为什么要表示出不同颜色的图例。

4、显示制作过程

(1)按制作统计表的步骤,先要表示什么? (说明:统计图名称和制作时间)

(2)接着画什么?(说明:横轴、纵轴及横轴上各直条宽度,间隔,单位长度与数量)

(3)怎样表示各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怎样才能明确哪一条表示男生人数,哪一条表示女生人数?根据什么区分?

说明:自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其他方式进行区别,并结合统计图说明怎样表示。

(4)观察思考:

1、各班男女生人数分别是多少?

2、从图中你还能获取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1、做自主练习六题

教师提问:数据有没有表示?怎样区别A、B两个停车场?

2、试一试:制作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年级三个班男、女生人数统计图(2008年5月)。

说: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复式统计图的绘制与单式统计图有什么异同?除了按照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以外还要注意什么?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6

2、拓展作业:78页课后实践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79页信息窗2

教学目的: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与用途,初步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那些?制图步骤有哪些?评讲作业。

二、合作探索

1、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提问:这道题要求制什么图。要统计哪些内容与前面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指出像这样要统计两项或两项以上内容的折线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2、教学信息窗2的红点

观察信息窗的内容,思考:城镇和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怎样?应怎样比较?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好?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步骤与前面学过的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步骤相同,但是由于复式折线统计图比单式多统计一项内容,所以制图内容有所增加。

(2)从这幅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3)检查。主要检查标题,制图日期,各点数量,两条射线箭头单位名称,项目名称,时间,图例等内容有无漏写,错写。

3、学生练习,试画同步上无线电二厂的产值增长折线。

4、看图回答问题:

(1)哪个厂的工业产值增长快?(一厂增长得快,可从一厂的折线上升的多看出。)

(2)哪一年的工业产值增长得最快?(2000年增长最快,从1999年2000年两点间的线段升得最高中可以看出。)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81页的1题。教师巡视指导,练后评讲。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它不仅能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还能更好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分析,说明问题。它的绘制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图基本相同。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82页2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P.80-P.81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和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过程。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统计图表,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学会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复式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复式统计图

1、昨天晚上,有谁观看了天气预报?昨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度?

2、出示苏州地区最近一周最高气温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3、为了看起来更直观,我们可以把这张统计表制成统计图。

你们想制成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为什么?(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

请同学们在纸上完成这张折线统计图。

你们是按哪几个步骤来制作的?(描点、标数、用线段连接)。

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你知道最近一周最高气温出现在哪一天吗?

4、老师还收集了最近一周的最低气温,并且也把它制成了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最近一周最低气温出现在哪一天?

5、课件同时出示两张统计图。

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能很快地看出近一周内哪一天的温差最大,哪一天温差最小吗?

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如果把两张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看得很清楚。)

6、出示合成的复式折线图,这样能看清楚了吗?(无法分清哪根折线表示哪个温度)

小组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要用不同的折线区分)

你打算用什么折线来区分?(用虚线或用不同颜色的来区分)课件出示用不同的折线表示的最低温度。

7、为了能清楚地表示出两条折线分别代表什么内容,还要在图的右上方画出图例。课件出示补画图例。

二、进一步感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1、出示80页第二个红点

找同学读一读内容,仔细观察两个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理由

2、同位互相讨论后找同学回答。让学生知道:因为两幅统计图的画法不同,一个单位大一个单位小。

3、小结:通过分析、比较、讨论,同学们知道,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容易使人们对数据的描述和解释产生差异,并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在制作方法上,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数量,注意标注图例)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分析练习我国某城市2004年品均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1)说一说两个城市2004年月平均最高气温表化的趋势。

(2)1月份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8月份呢?你有什么发现?

(二)下面是某地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统计图

(1)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把你的身高与平均值比较,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统计图,学生讨论、交流读到了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82页3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练习

教学目标:

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特点。能独立完成统计图的填写和比较。???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练习复式折线图的意义与统计图。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课本练习

1、谈话导入

师:P82中4题世纪小学对2002年入学学生五年中每年的平均身高记录,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 这说明要从表里了解和收集数学信息。

2、回顾旧知

复式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一吗?

3、小结学习

同学们,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4、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天地

(一)完成练习题:自己班同学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合格情况,收集有关的信息。

1、小组分工整理数据,把数据填入统计表。

2、小组内交流统计表的数据如何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4、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什么顺序填写的。

注:也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项目开展活动。

(二)把?课前调查借阅图书情况统计的数据做以分析。

1、根据统计的数据独立完成统计图,想一想用条形统计图还是复式统计图。

2、指导学生适当重新整理数据,问:如果不分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应怎样整理数据?统计图应该怎样画?(按图书种类把相应的借阅本数相加)

3、学生再独立完成2个统计图。

4、分析比较:

(1)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五年级一班有40人,你能分别算出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平均每人借了多少本图书吗?

(3)五年级一班本学期平均每人借了多少本图书?

5、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说一说。

三、拓展

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自由叙述。

四、小结:

1、完成自主学习P83

2、小结:与同学们一起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和你的疑惑。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82页3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84页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能根据图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这个单元中你们学习了哪种统计图?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优越性?

2、完成练习84页第2题。

出示统计图。

问:这张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追问:你能解决这三个问题吗?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

师:学好折线统计图对我们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或事情有帮助吗?想自己试一下吗?

二、指导练习

1、完成同步练习第2题。

⑴小组分工整理数据,把数据填入统计表。

⑵小组内交流统计表的数据如何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

⑶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⑷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什么顺序填写的。

注:也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项目开展活动。

2、完成我学会了吗第一题。

⑴分析男生、女生活动情况统计的数据。

⑵根据统计的数据独立完成统计图,想一想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

3、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说一说你认为选择哪项活动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三、全课小结

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统计方面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84页1、2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20、《七律长征》

一、重点解释: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小浪花。

磅礴: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二、填空:

1、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全诗共四联,记载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3、“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概括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4、“暖”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5、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豪迈无畏的英雄气概。

6、扩展: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的像小山似的)。又是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2、(漫漫长途),再也看不见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中:“(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排起了,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3、本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达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4、课文的顺序:决定杀骡子—命令杀骡子—杀骡子后

5、彭德怀的性格特点:为人耿直、做事果断、雷厉风行

22、《大江保卫战》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飘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就出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那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2、课文通过描述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豪迈乐观、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反映英勇的成语: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奋勇当先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力挽狂澜义无反顾?

反映团结的成语: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同心合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介绍
单元内容介绍: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组成。五篇课文中《黄道婆》《提灯女神》《居里夫人的三克镭》为精读课文,《“香玉剧社号”》《花木兰》为略读课文,歌颂的都是巾帼英杰。
《黄道婆》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故事,表现了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提灯女神》讲的是“白衣天使”的先驱南丁格尔的故事,赞扬了她在护理事业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香玉剧社号”》讲的是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事,表现了一位艺人的爱国情怀;《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讲的是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拥有三克镭的事,表现了她醉心于科学研究事业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花木兰》讲的是我国古代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花木兰在外敌大举进犯边关,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边关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并晋升为将军的故事,赞美了花木兰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本单元的课文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这些女性的平凡与伟大。
语文百花园三安排了“温故知新”“口语交际”和“习作”三个栏目。“温故知新”编排了四项内容,一是句子练习,要求照样子改写句子,进行“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句式互换练习;二是拓展与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交流怎样才能鲜明地表现人物的形象和精神方面的心得体会;三是阅读练习,要求学生阅读短文《镇静的女主人》并根据短文后面的提示跟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四是积少成多,要求背诵北宋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口语交际”活动,安排的话题是“个性与性别”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和观察,讨论个性差异与性别差异在为人做事及学习上都有什么表现等。“习作”是要求围绕“个性与性别”写一写自己的故事。
本单元要求认识31个字,会写36个字。读写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和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单元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加深理解和体验,把握课文内容和人物的精神面貌,感受一位位女性的平凡与伟大。
2.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搜集有关信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积累,体会一些词语和句子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上的作用。
4.认识31个字,会写36个字。
5.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6.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学习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基本养成了自学预习的习惯,所以在本单元对于认读生字的教学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着重设计检测字词就可以了,对于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和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文内容较长,练习默读课文,提高阅读效率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锻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介绍》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641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