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语言大师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言大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语言大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2.理解奶奶的“老话”的深意,感受奶奶的教育特色以及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积累课文中的“老话”。
3.选择第5节中后四句“老话”中的一句,仿照2、3、4节,创造性地复述第5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白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的原因,理解奶奶的“老话”的深意,感受奶奶的教育特色,创造性地复述第五节。
[教学准备]
一、学生课前预习:
1.一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二读课文,找找文中奶奶的“老话”,想想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3.三读课文,填填下表:
发生的事情奶奶的“老话”
4.从课外查找资料,摘录两句对你有教育意义的“老话”:


二、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引出课题
(一)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人物漫画(相声艺术表演大师——马三立、喜剧幽默大师——卓别林、漫画大师——张乐平、文学大师——巴金),请学生猜猜他们是谁?
(他们都是大师,是在某一方面很有造诣,且德高望重的人)。
(二)板书“语言大师”,请学生读读,再说说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语言大师”?
(三)然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奶奶斗大的字都认不了几个却也被称为“语言大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又将“大师”这一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思考。】
二、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预习交流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轻生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觉得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交流
三、合作感悟
(一)小组学习,结合课前的预习题第三题,讨论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
1、交流表格
2、在文中划出奶奶的老话
3、读读这些老话,交流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的意思,议议其它老化的意思。
4、概括奶奶的老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小学生限于认知水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台。】
(二)交流:
1、交流表格:
发生的事情奶奶的“老话”
“我”贪睡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迟起百病长
“我”贪玩越吃越馋,越玩越懒
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表弟不按时做作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过,没法回,光阴去,讨不还
“我”吃饭挑食吃食不抢,到老不长
“我”爸妈为小事闹别扭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
家和万事兴
“我”爸妈不勤俭节约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2、没有涉及具体事情的老话有哪些?
(学生交流,教师多媒体出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小树要修,孩子要教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读读这些老话,分别说说它们的意思。(有困难的句子,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交流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她的“老话”有哪些特点?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

延伸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三]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翩然归来风雨载途

教学后记:

语言的魅力 教案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语言的魅力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3、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5个字。 2、练习用“可是”造句。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自然段。 5、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在木牌上填写那几个字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第6自然段。 2、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准备: 计算机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5个字。 2、练习用“可是”造句。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语。 (1)自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质疑答疑。 重点指导“魅”、“牌”、“添”“醉”、“漆”的字形。 理解词语意思:魅力繁华褴褛陶醉无动于衷 姗姗而去良辰美景 3、细读课文,想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4、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5、练习。照样子写句子。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教室外同学们有说有笑, 作业:(1)复习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自然段。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在木牌上填写那几个字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第6自然段。 2、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准备: 计算机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1、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谁能告诉大家“魅力”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生活中什么事物是有魅力的?语言的魅力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2、快速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课文中哪句话? “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3、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添上这几个字后,情况有什么变化? 盲老人这前后神态语气的变化应怎样朗读呢? 朗读盲老人说的话。 4、正是诗人添上的这几个字,使行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使盲老人的收入发生了变 化,心情也发生了变化,在发生这些变化的同时,什么没有变呢? 5、还是在这个地方,还是这位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还是这种立一块木牌的乞讨方式,结果却迥然不同,这都是因为诗人添上了这几个字,这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重点阅读课文的哪一部分? 自己读第6自然段,思考:这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春天来了”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朗读句子: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诗人用“可是”这个转折词,把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和最悲惨的现实联系到一起,使看到这句话的人,先产生了美好的联想,随之想到盲老人的处境,又产生了悲伤、心酸的感情,也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 再读一读第6自然段。 6、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这样富有诗意,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生活也会变得丰富多彩的,让我们也来试一试。 看图,图上画的内容要告诉人们什么?写上“请勿摘花”好不好?你想怎样写这句话? 先自己思考,再集体交流。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自然段。 2、继续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3、(选做)收集有魅力的警示语。 板书: 23语言的魅力 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资料提供者:奋斗小学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
--------------------------------------------------------------------------------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资料提供者:

人教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海啸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教案设计

学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字卡片。(教师)
2.回忆自己小时候剃头或剪头发的经历,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认识生字,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前准备1.制作课件。(教师)
2.回忆自己小时候剃头或剪头发的经历,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1.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小时候理发的有趣经历,并讲给大家听听。
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小沙有怎样的经历呢?
板书课题。1.学生交流自己理发的经历。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理解词语。(用时:20分钟)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文中自然段的序号。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并理解重点词语。
3.课堂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识记情况。1.学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小组之间利用识字卡片,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讨。如:“执”“锃亮”“耿耿于怀”等。
4.用词语卡片的形式学习、识记词语。1.读拼音,写词语。
lǐfàdǎnxiǎo
()()
chóurénduóménértáo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锃亮:__________________
耿耿于怀:______________
央求: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小沙剃头有怎样的经历?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
2.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表弟天生胆小,什么都怕。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店里只有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小沙只得由他摆布。
第三部分(第7~17自然段):写“我”给小沙理发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写最后小沙剃成了光头,姑父被睡衣上的碎发弄得睡不好觉。3.小沙为什么只得规规矩矩地由老剃头师傅摆布?四、课堂小节。(用时:5分钟)1.教师引导归类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2.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声朗读。4.听写词语。
表弟胆小理发仇人骂人付钱双倍虽然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谈话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有理发的经历,所以在谈论小沙的剃头经历时,学生都能踊跃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很容易就理清了课文顺序,也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
2.体会文中孩子的天真、自由和快乐,感受童年的美好。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
学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1.复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1.学生复习生字、词语。
2.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5.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段读议,体会两位“大师”剃头的不同。(用时:20分钟)1.引导学生读第2~6自然段,体会小沙对剃头的害怕心理。
2.引导学生读第7~17自然段,体会小沙的情感变化。
3.引导学生读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体会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4.指导学生自读第18自然段,了解故事的有趣结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读第2~6自然段,交流小沙对剃头的害怕。
3.学生读第7~17自然段,找出文中表示小沙情感变化的词。
4.读文,交流“我”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
“我”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随意乱剪,导致头发长长短短,后来修头发时越修越糟,整个头上坑坑洼洼。6.老剃头师傅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细读7~17自然段,找出反映小沙态度变化的词语。
央求→()→()→()→大叫一声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用时: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是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2.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我”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1.学生读文后,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互相交流。8.“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是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还体会到作者童年的快乐和自由。你的童年有哪些快乐、有趣的事情?请讲给大家听一听。1.年的趣事。
2.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设计本课时,我让学生分段读议“我”和老师傅给小沙剃头过程的不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的天真、快乐和自由,课堂学习效果不错。不足之处是有些词语理解不到位,比如“害人精”这类生动性的日常用语没有进行拓展。
《剃头大师》教学片段
◆理解“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体会童年的自由、天真和快乐。(教学重点)
师:小沙为什么要让“我”给他剃头?
生1:小沙天生胆小,他怕剃头。
生2:小沙吃尽了理发店里老剃头师傅的苦头,他不想再去理发店里受折磨了。
师:所以小沙就想到了让“我”来给他理发。可是“我”不会理发呀。在小沙的央求下,“我”答应了给他理发,还摆出了剃头师傅的架势。那么“我”是怎样给小沙理发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7~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读边画句子)
生1:“我”觉得自己有剃头的天分,先把姑父的睡衣给小沙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生2:“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头发纷纷飘落,睡衣上落满了黑发。
生3:“我”发现头发长短不齐,开始修剪,可惜越修越糟,整个头上变得坑坑洼洼。
师:是呀,“我”本来不会理发,可表弟央求“我”替他理发,结果却成了这样。那“我”为表弟理发时,表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呢?
生:表弟先央求“我”为他理发,当他看到剪刀时,又有些慌;但当他看到剪掉的头发后,又高兴了起来;“我”发现头发剪得长短不齐时,表弟发现耳朵还在,对头发就无所谓了;最后他照了镜子却大叫起来。
师:从这次剃头的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1: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
生2:体会到了孩子们的自由和天真。
生3:我觉得这次理发很有趣。
……学生分小组自由交流自己童

部编版三下语文《剃头大师》教学反思(共2篇)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三下语文《剃头大师》教学反思(共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剃头大师》教学反思1
《剃头大师》主要讲小沙天生害怕剃头,谁给他剃头,他就骂人家害人精,剃头时,他爸爸要执一把木尺在一旁,以免小沙夺门而出。这一次给他剃头的是一个老师傅,他的耳朵不好,听不到小沙的抗议,老师傅喜欢把头发零碎的部分弄到小沙的脖子里,痒的小沙吃吃笑,最人心疼的是,剃完头,还要给害人精双倍的价钱。有一次,姑父让我给小沙剃头,我给小沙提了个光头,小傻大叫一声,跑了出去。剃头大师是一种自嘲,文中的我其实并没有剃头的经验,只是小沙用来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罢了。以剃头大师为题目,不仅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还能深化文章主题。
根据文章的内容、语言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确定教学目标为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句,边读边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感受,透过对语言的感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读书伊始,指导学生抓住题眼,把握全文,将剃头大师和害人精两个人物进行对比,使学生既理解了剃头大师一词的意思,又理解害人精这一词的意思。
关注内容,感悟形式。透过语言形式,把握语言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运用之妙,这是很好的教学经验。据此设计了两个教学过程:1.初读从语言到内容。按照课文的顺序,指导学生了解三个人物,小沙、剃头大师、害人精。2.细读、深读一一从内容到语言。这一过程,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详细、深入的阅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品味语言,既读懂了故事,也学习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教给方法,学习语言。在本文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学习词语;根据提示划分段落;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展开合理想象,进入课文情境等方法学习语言,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本课时,往往因怕有所缺失而面面俱到,结果造成重点不突出。如在教学小沙人物性格特点时,我原木设计了学生问的合作练习,一个人扮演小沙,一个人扮演剃头师傅,边想象边叙述,小沙怎样演,老师怎样提示。这样可以练习同时表述两方的语特色,并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可教学中,我上课伊始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分段上耗时过多。其实这些内容是中年级语文课最基本的训练,不用走一遍也完全可以。出于怕缺尖相关环节而在上而费了大量时间,影响了对重点词句更为深入和扎实的训练,使得重点没有突出,教学特色也不鲜明。
《剃头大师》教学反思2
《剃头大师》一文围绕着童年,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丰富情感体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语段。
2.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突显了年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两次默读,并在默读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默读时要圈画关键词,做批注。对于这样的长篇,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突显了教材特点,半扶半放,抓重点词。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始终都是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如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时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充分默读、圈画后进行交流。
3.突显了本体特征。语文课就要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一。在课堂上,学生时而浏览课文,时而默读片段,时而在我的引领下深情朗诵。特别是在理解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通过个别读、范读、师生对读、接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4.突显重难点。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应该在略读课中得到训练和提高的。何谓学以致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精读课是为学,略读课是为了用。老师平时在精读课加强指导,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孩子才能在自主读书中训练和运用读文能力,最终达到能自主阅读和理解感悟的目的。在课堂中,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深入领悟文字魅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从本文的谋篇布局和文章语言方面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抓住以上特点对学生渗透习作的指导。尤其是童趣十足的语言,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尽情地品味、感受。从而试图达到烂熟于心,进行运用的效果。我想:就这样来教课文,让学生从读中学读,从读中学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1.本节课安排的读书环节不少,但好像缺乏读书目的。
2.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够,老师的导多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
3.老师对于学生读书后的评价不够及时。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1.课堂教学应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童年的快乐。
2.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表演读,这样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使学生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掌握五种大自然的语言;
2、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中积累诗歌的语感。
教学难点:通过“准是”“反问句”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起伏美。
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
1、出示图片,揭题。
2、检查资料的收集。
二、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读。问:谁来说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
2、自由读。问:哪几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五种语言)
3、指名读,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品读2-6节
1、小组合作,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反馈
白云:准是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这里能用“一定是”吗?
蝌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大雁、年轮、蚂蚁:相机指导朗读。
3、齐读2-6节
四、运用处理资料
1、资料分类、模仿作诗
2、交流,读诗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蚂蚁天气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教案2
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3、初步背诵二、五小节,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读题。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课文,逐幅出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2)给诗歌的各节标上序号,并想想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
2、问: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指名读。
三、学习诗歌的2—5节。
1、学生从2—5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读,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节,知道了()。”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可以几位同学同时读)
(2)谈谈自己读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时,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自己读懂什么)
经过学生的问答和板书读懂2—5节中的大自然。
四、研读品味,体会生动的诗句。
1、分小组品读诗句。
2、指名读第二节,理解词语,“准是”换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导朗读,背诵。
3、学第2节的语气读第3段。
4、指名读第4节。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5、指导读好第5节,并背诵。
五、老师总结后问: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六、出示三幅图,要求配诗。
画面:鱼儿钻出水面透气;蜻蜓低飞;树叶落了
选择一个画面,仔细观察、思考,再仿照课文中的诗歌给画面写诗。
七、分小组讨论写诗。
八、课后延伸。
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书中搜索,还会发现许多大自然语言。◆

资料提供者:

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习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组学习讨论。

出示学习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习背诵。

内化文本。

1、刚才我们学了5种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说说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吗?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习作,赏析习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4

大自然的语言

(发现)

(理解)

(观察)

白云、蚂蚁天气

(思考)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语言的魅力》讲课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4、学会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繁华、木牌、过往、打扮、悲伤、添上、陶醉、漆黑等词语。

5、教育学生从小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增强助人为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第六自然段,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理解词语。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在本单元,我们已经结识了古今中外几位名人,都有谁谁啊?谁能说说?(我国明代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加拿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从他们身上我们发现了什么?(李时珍一主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崇高的思想,白求恩在危险环境中仍然为伤病员做手术,也有一种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不错,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学习一位著名诗人的高尚品质。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读完题目,心里有什么感想?想知道点什么?或者你知道了什么?谁能谈谈!

生:(魅力指的是非常有吸引力)

生:(到底什么语言有那样的吸引力了?)

生:(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那这句话为什么就吸引人了呢?吸引谁了呢?想知道这些问题,开始读课文,找答案吧!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初步领会一下课文内容,注意带拼音的生字词语,还要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可以吗?

2、让生说说读完后的感想:

(双目失明)

(课文讲的是语言的魅力)

盲人课文中是用什么词说的

(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帮助一位盲人的故事)那么到底这位诗人怎么帮盲人老人的呢?在什么情况下这位诗人帮助老人的呢?请同学们快速从文中找一下相关的句段,准备给大家读一读!好吗?

3、找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读完后:让生说说当时的情况,(老人木牌街上过往的行人无动于衷)师相机指导:什么样的老人?

课件(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穿着描写

5、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1)课件(他不像其他这样做的。)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自尊心很强

(2)无动于衷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什么?(因为街上出现一个乞丐而且是盲人,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们都不为其然了,所以就无动于衷)

6、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著名诗人让彼浩勒是怎么做的?(找生读2、3、4、自然段)

7、生:让彼浩勒问了盲老人,然后盲老人就说(课件)(唉!悲伤)课件(悲伤)感到很伤感,也很难过。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

8、听到这些,让彼浩勒又怎么做了?生(拿起笔,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

9、那么,有了这几个字以后,老人的情况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吗?(找生读第5自然段)生:老人得到了很多钱,师:那他是怎么说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件)先生多极了!

10、这时让彼浩勒怎么样了?(课件)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为什么?(因为老人得到了钱,让彼浩勒的目的达到了。他不是想自己就一个人去关心他,而是想让所有的人去关心盲老人,这样比自己独自解囊相助,效果好的多了!不是吗?同学们!)那么让彼浩勒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伟大的事,好事)所以,当他写那些字的时候,匆匆地离去了。这下,同学们明白了吗?

11、师:同学们,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盲老人,同样的过往的行人,为什么前后有了这么大的变化?是什么起到了如此大的作用?生(语言的魅力)师:(什么语言)?

生,(课件)(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12、师:是呀,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看大屏幕起读)是的,同情之心呢?

13、找生再读一遍;(课件)图片+音乐

14、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美景怎能不叫人陶醉呢?(谁能换一个词,沉醉,迷人)但这美好的一切(文中怎么说的?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中是一片漆黑(课件)漆黑一片。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这时,过往的行人的良心发现了,行人觉得老人眼虽瞎但心没有瞎。他尽管什么也看不见,却存有向往春天的欲望。他向往自然的春天,一定更向往人类的春天。一个残疾人尚能存有对人类、对生活美好向往抑或爱的奉献的善良心灵,何况没有残疾的健康人群呢?行人们正是透过外表看到了实质,看到盲老人那颗闪闪发光的美好善良心灵,被其感动,甚至是不经意受到了一次崇高的爱的教育,于是纷纷解囊相助。

15、当然,这一过程与诗人让彼浩勒不无关系,实际上是让彼浩勒一颗晶莹剔透的爱心,通过盲老人告知了行人,呼唤着行人心底的爱,行人心底的爱终于被呼唤醒来。)

三、小结:

所以说,整篇课文虽然是一件平平常常的帮助盲老人的事,但通过这件事,表现了让彼浩勒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和善良的行为!

四、找生再读课文,注意生字,记生字。

五、训练:猜字训练:(课件)

六、作业:抄写生字

板书:

11

语言的魅力

双目失明的老人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可是

无动于衷

产生同情之心

淡淡一笑

解襄相助

第二课时:

一、组织学生看拼音写汉字,师指导书写。(练习单)

二、让彼浩勒所添的语言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了呢?下面,我们接着读课文,去体会!

三、找生读文。

四、找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师相机板书:盲老人刚开始只写了我什么也看不见人们见了之后,只能会想到他是一位盲人,别的什么也不会去想,但是当诗人写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之后,人们就会想到春天的美景,想到(板书)万紫千红的春天,但,盲老人的眼前永远只是(板书)一片漆黑,仅仅是几个字,但就这几个字,唤醒了人们的冰冷的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师:真的不错!下面谁能带着你此时的感受和体会读一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指导训练:

课后题和同步训练的题。

六、拓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到过有魅力的语言吗?(小草茵茵,何忍踩踏)请你给绿草地、水龙头,垃圾桶等收集或编写有魅力的语言。

七、总结:

同学们,语言是多么有魅力呀,学好它,能够让我们获得很多幸福。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学儿童诗。下面是万装网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版,欢迎阅读参考!

预设目标:

1、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

3、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

4、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字词句篇的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追问的品质。能初步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感受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14、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语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科普文章。回忆阅读方法,归纳阅读思路: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了解这些科学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自学

学生按照预习常规及其本课学习要求进行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学习要求可如下:

1、读通课文,正确朗读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思考(讨论):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质疑解疑

理解“准是、编队、年轮、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诗句的意思。

2、读懂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所传达的科学知识。学习2——6段。

填写下表:

作者是怎样介绍的?这篇诗歌中有哪些句子你觉得特别好的,好在哪里?(结合谈体会,有感情读好这篇课文)

3、学习课文1、7段

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读读第1、7段。

“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只要你肯观察思考。假如你害怕动脑筋,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

四、补充拓展

1、你仔细观察过大自然吗?还有哪些语言,你看懂了呢?

2、续写上表,以小组为单位比赛。

3、交流各组表格。

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

六、课外作业

1、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下节课全班交流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仿写诗歌一节或几节。

2、熟练背诵课文,巩固字词。

3、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一、巩固字词、检查背诵

1、听写部分词语、句子。

2、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交流收集的气象谚语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谚语,学习部分谚语的意思。

例如: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夏天,晴空中有时出现如棉絮的云,大小不等,高低不一,叫絮状高积云。它是在三、五千米的高空,潮湿空气层极不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到下午,因地面受热,低层大气也处于不稳定状态,伴随这种云将出现打雷下雨的积雨云。故这种“棉絮云”在夏天的早晨出现,可以知道午后将有雷雨。)

三、根据学生收集的谚语,仿写一节或几节诗歌。(其中第2、3段,第4、5段段式相同,可仿写参照。)

四、完成练习

1、改写

①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反问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②仿照例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③完成作业本中相关作业。

2、仿写“只要……就能……”的句子。

3、完成作业本中的练习

五、课外作业

1、编写谚语小报。

2、根据自己的喜好,上网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语言——《冰花》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语言——《冰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详细介绍:

设计理念:

1.主体性教学理论。从教学角度来看,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但学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个体。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创设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情境,激励和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不断的创造新的自我。

2.活动内化理论。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形成,总是在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内化和建构的。特别是语言的发展,必须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运用、规范、提高,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积累、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习惯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

1.经过课前谈话,已经基本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的回答中相机板书“花”,引导学生转换话题,继续谈话,聊聊见过的各种花的形状,及自己最喜欢的花。

2.补充板书“冰”字,继续谈话:见过冰花吗?哪儿见过?

让学生谈谈对冰花的认识。

3.引入课文:有一位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也发现了冰花,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发现的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上课伊始,我便创设了学生喜爱的谈话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及时地从学生的谈话中捕捉自己需要的信息,不露痕迹地转换话题。这样的设计由于遵循了“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学生乐意参与,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初读课文,激发学生识字、读文的兴趣

1.听录音,边听边标好小节。

2.激发兴趣,指导读文:你能像录音机里的阿姨那样读吗?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告诉学生读文的方法(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把拼音多读几遍)

3.交流:

(1)哪些字你是通过拼拼音学会读的?

(2)生字会读吗?组词。

(3)检查读文情况。指导学生读准确。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注意了识字方法的渗透,并注意了反馈评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拼音识字的妙处,乐于用拼音识字。同时在教学生字的时候,不仅关注它的读音,而且更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力求识用结合。

三、朗读想象,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

1.学习第一小节

(1)刚才有好些同学愿意读第一节的,你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第一节吗?

(2)交流,理解“一朵朵、晶亮”,并指导读好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1)最喜欢第二节的同学站起来,齐读第二小节,指导读好“惊奇地喊”的语气。

(2)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3)当学生说出喜欢冰花的形状或样子时,让学生找找有哪些形状并板书:宽大的叶子柔嫩的小草丰满的牡丹

(4)看着这些冰花,你们想说些什么?指导读好“啊,真漂亮!”并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好。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上面的设计,正是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由学生自己喜欢的原因出发,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荚的熏陶。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做做说说,发展学生语言。

(1)你觉得冰花可能还会像什么?你们想做一做吗?让学生拿出纸、剪刀剪自己想到的形状,剪好后贴在窗玻璃上。

(2)交流各自做的形状,教师小结。

(3)运用语言,内化语言。用“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像,像,像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说说这些漂亮的冰花。可自己说,也可几个人一起说。

(4)指名说,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运用文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创意,内化课文的语言。

四、反馈评价,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

1.让学生回去每天早上起来都观察一下自家窗户,哪天看到了冰花就告诉老师,看看有你想到的那种吗?还看到了哪些?及时记录下来。

2.让学生评价自己今天的表现。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应体现开放性,应注意与自然学科等的综合。这样的设计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有机地拓展到了课外,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热情。另外,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心中有数,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1.出示今天所学到的生字:见、他、它、丰。读一读。

2.在书上描红。

3.交流书写笔画,在田字格本上书写,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

[设计意图]: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持久地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

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语言——《冰花》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三]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翩然归来风雨载途

让语言和精神共生──《彩色的非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读记记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目不暇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通过揣摩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流程

一、谈论非洲,揭示课题:你们印象中的非洲是怎样的?

(学生综合自己在电视、报刊等媒体获得的信息,谈对非洲的印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非洲的课文《彩色的非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明白,屏幕上的词语解释供大家参考。(出示:重点词语解释)

2.出示课文中难读的长句子,进行检测。

(学生读长句子,体会停顿、层次。)

3.读了课文以后,你觉得非洲是怎样的?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板书学生感悟到的词语)

设计意图:交流阅读感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为进一步感悟文本奠定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介绍非洲的?

(课件呈现)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那里的

是彩色的,那里的

是彩色的,那里的

是彩色的,那里的

是彩色的。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言语实践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同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暴露学生思维状态中纠正概念混淆,层次不清等思维混乱问题。

三、细读课文,感悟非洲:

1.赏读彩色的植物;

①语言文字是有色彩的,是有画面的。请你细细地读描写植物的语段,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想象画面。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

②引读: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真是──(生接读)你们瞧,芒果树开花了──(生接读)仙人树开花了──(生接读)玉兰树开花了──(生接读)火炬树也开花了──(生接读)最妙不可言的是那叫花树的树,远远望去──(生接读)。

(概括描写部分可以全班读,具体描写部分可以开小火车,并可以循环进行。)

③(展示非洲植物图片,配乐)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乐声,欣赏着斑斓的画面,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先欣赏图片,自由诵读书中语句;然后配乐朗读。)

④此时,你感受到非洲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设计意图:这个语段作者用色饱满,想象奇丽,植物形象鲜明,因而采用朗读、想象、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入境,在充分地读中强化形象,积累语言。图片的呈现,一是为了印证想象,丰满形象;二是为了营造情境,感悟文本。

2.比读彩色的食物:

①自由读相关语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语言比较:

(课件呈现)

在富裕人家的餐桌上,有流着殷红的血的牛排,有五光十色的水果沙拉,有像是流动的颜色的各种饮料;在不太宽裕的家庭,有粉红的木薯,金黄的香蕉,红沙瓤的西瓜,黄中透红的芒果取之不尽。

(学生对比课文阅读,体会表达效果,交流阅读感受。)

③引读:这是多么绚丽的色彩啊!你瞧──(生接读)

④我们再回过去看看写花的那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⑤朗读写花的句子。

设计意图:作者通过强调色彩词,表现非洲色彩斑斓的特点,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悟文本的表达特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感品质,也有利于学生文章意境的体验。

3.悟读彩色的非洲人:

①找出写非洲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非洲人是些怎样的人?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②引读:

对于非洲人,我们不能认为他们只是些贫穷而丑陋的黑人,他们是多么热爱生活!你看──(生接读)

对于非洲人,我们不能认为他们只是些贫穷而丑陋的黑人,他们是多么富有活力!你看──(生接读)

③小结:无论是服装,还是住宅,无论是绘画,还是歌舞,无不流露出非洲人乐观开朗、富于活力的性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潜心会文,在描绘非洲人生活、艺术的语言文字中体悟非洲人的性格。安排引读,一是在旧经验与新认识的对比中,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引读使文本的意与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经过整理后的语言也便于学生积累。

4.感受天、人和谐:

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似乎可以从非洲的自然环境中找到非洲人性格的某种联系。比如说──

赤道骄阳那么炽热、那么明亮,不就像非洲人乐观开朗的性格?不就像?

(学生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感悟非洲的环境与非洲人的性格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再次整体回顾课文,希望达到理解的深化,思想的升华。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收集、查找有关非洲的图片,并且运用课文语言给图片配上解说词,可以举办一个非洲风情展览会。

2.阅读《台湾蝴蝶甲天下》与课文中描写蝴蝶的语段,比较台湾蝴蝶与非洲蝴蝶的异同。

设计意图:非洲的动物是学生比较熟悉,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旨在顺应学情,突出重点,起到繁简相宜,节奏明快的效果。

《语言大师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586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