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9月16日--9月30日
备课类型:详备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1)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细读第4、5节。
①男生齐读第4、5节。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
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 )的空气( )的绿阴( )的眼睛
( )的翠竹( )的松柏( )的色彩
( )的果园( )的风光( )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扩展阅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想象意境,领悟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整理与修改

计第一课时

一、运用旧知巧导入

1、背诵《静夜诗》。2、导入《泊船瓜洲》。二、初读全诗明诗意1、揭题:

⑴诗题中的“泊”是什么意思?“泊船”是什么意思?说说诗题的意思。

⑵介绍诗人。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结合插图、注释,自解诗意。

看看插图,可以用简笔画表示诗意,也可根据注释说说诗意。同桌可相互交流。

三、品词析句悟诗情

1、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那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同桌互读、练说。(2)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3)朗读体会“绿”意。(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的故事。)(4)听完“绿”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感情朗读这句诗。2、质疑:春风真的只绿“江南岸”吗?作者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而不说“春风又绿江两岸”呢?哪个词写出了他想回家?你有过思念家的感受吗?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朗读体会。3、是什么让诗人想家?他的家在哪里?从课题和第一、二行诗中去理解。(1)诗人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2)京口、瓜洲、钟山各在什么地方?诗人提这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用意何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3)诗人离家近了,应该怎样?练习读出诗人对家的思念和急切想回家的感情。四、感情朗读促背诵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2、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五、适当拓展向外延

补充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第二课时

一、运用旧知巧导入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2、导入《秋思》《长相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二、初读全诗明诗意1、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2、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意。

3、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三、品词析句悟诗情

 (一)学习《秋思》

1、品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3)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4)朗读这句诗。

2、品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这里的“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2)“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3)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又会做些什么? (4)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朗读诗句。

(二)学习《长相思》

1、品读上阕,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读完上阕,你猜作者的“身”可能在什么地方?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读下阕,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读完下阕,你发现作者的心在哪里?(故园)“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3、作者“身”在征途,心在故园,你有什么体会?朗读这首词。四、感情朗读促背诵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2、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五、适当拓展向外延1、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2、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教学思

教学设计

课题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2、初步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整理与修改

第一课时

一、赏梅:播放梅花图片二、品梅:了解前人对梅的喜爱和赞誉三、读梅1、初读,扫清文字障碍。2、再读,梳理文章脉络。(1)请5位学生分别读五件事(2)思考: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4、品读: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练习感情朗读,并在文中简单作注解。交流第二课时

一、引入1、读课题;2、思考从疑问开始。读了课题,你能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吗?(预设:魂是什么意思?梅花魂是什么?)3、小结: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围绕梅花魂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文章仅仅是写梅花吗?作者要通过梅花魂表达什么感情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表现梅花特点的段落,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二、直奔主题,感悟“梅花魂”1、学生自主学习。(3分钟)2、学生交流3、引导分析:(这梅花,是我们……秉性才好。)(1)秉性是什么意思?(2)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3)从中能知道“魂”“梅花魂”指什么了吗?4、重点探究“为什么要用梅花来比喻中华民族?”(10分钟)(1)品读“这梅花……最有骨气的!”说说发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梅花的秉性吗?(2)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不肯低头折节”,说说你对“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理解,举例子说明。(3)能发现两者的相通之处吗?(4)阅读文章《花的秉性》、《我是中国人》,你认为那种花最能象征吉鸿昌的精神,为什么?(5)小结:由此可见,只有梅花那种愈压愈强的品格,才能代表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绝不低头,越是在困境中越勇敢坚决顽强的精神。5、那么,外祖父讲这段话仅仅是为了向我介绍梅花和中国人的秉性吗?三、拓展迁移1、借梅花寄托思乡之情,这叫借物抒情。(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6梦圆飞天

教材分析

这篇通讯报道了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的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本文结构十分切合通讯报道的特点,充满了豪情壮志,令读者难忘。标题“梦圆飞天”,亦即“梦圆于飞天”,意思是在飞天上面圆了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熟悉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3。提出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

(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

(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

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

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3)教师给予解答。

(补充资料)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通过学习,解决遗留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

(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

(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

(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三、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

(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

(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总结课文,质疑问难。

2、课堂表演,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3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吸收消化,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一、师生总结

1、播放课文录音,对课文做简单的回顾。

2、师生互问互答,对课文进行总结。

3、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动员指导。

二、课堂表演

教师的话:我们将要表演的《梦圆飞天》反映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

片段:

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O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生大声读10、9、8、7、6、5、4、3、2、1

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生:我觉得这十秒钟是全世界关注的十秒钟。vyYo生:我想到了我在跳水到了最后十秒钟,我的心像兔子在跳。

师: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9

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零号指挥员倒计时hx$(M

生:10、9、8、7、6、5、4、3、2、1

师:从哪体会到到了最激动的时刻。

生:因为到了中国人最自豪的时间。

师:请零号指挥员开始十秒倒计时。

生倒计时。

师:多么紧张的十秒啊。谁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这十秒让我非常紧张。

师: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I

生:重重的敲打。

生再读。

师: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生读。

师: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

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

三、资料交流

1、教师说说资料交流的意义。

2、小组进行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指导。

四、练习布置

1、练习册。

2、课后练习3、4题。

板书设计

6.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展开,把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以“孪生兄弟”的表达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既有趣,又亲切。通过本文的学习,要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小结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齐读第3 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作业

选用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水没能留住

努力探究科学奥秘生命存在(谜)

8.神奇的克隆

教材分析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说明文。文章以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揭开了克隆的神秘面纱,展示了克隆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丽图景。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克隆”意义。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方法。

2.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8神奇的克隆

教学反思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总2课时第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习作2修改《拔河》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拔河》这篇作文主,再根据自己的拔河体验,了解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认真阅读老师的批语,了解“眉批”和“总批”的内容及位置,读懂教师的修改意见,明确写好作文的具体要求。

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积极讨论交流后,认真修改作文,并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批改作文的方法。

逐步培养自觉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1,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同时播放拔河现场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2,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把握习作重点。

3,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就这次比赛写了一篇《拔河》的作文,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修改。

4,教师板书课题,提示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1,投影出示《拔河》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汇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

1、学生同桌、前后互相自由交流。

2、学生上讲台交流。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三,再读作文,明确改法

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之同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

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优缺点。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作文如何修改,可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的批注。

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揉已见,小组内交流。

3,教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学生再次欣赏拔河的录音,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5,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文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的气氛,还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

3.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活动过程描写得生动具体

四,学生修改,最后誊抄1,学生作文,力求做到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

2,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量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3,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清。

4.完成初稿。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总课时第1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练习2

教学目标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教学重难点诵读和熟记12个成语,并引导运用。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练习1

二、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

2,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学生试做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3,教学第三部分。

(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4,教学第四部分。

(1)学生读八个成语。

(2)教师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

(3)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

(3)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注意拓展其他语境的使用

熟记,指导运用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说大意。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5)通过读讲成语故

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

2,积累反馈。

尝试造句

作业设计1、列举“说”和“想”的近义词

2、写一句话用上表示看的成语

3、默写成语,并写1、2句话用上其中的成语

板书设计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总课时第2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练习2

教学目标: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2,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3,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大胆想象,积极参加口语交流。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二、口语交际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梦圆飞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相信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3,反馈。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学生观察交流书写重点

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准备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教学第五题2,指导。

(1)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别就是未来的衣食住用行展开畅想。

(2)分组推选同学上台将自己对未来的畅想说出来,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4反馈。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感受。

3审题。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工、母”的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绳其祖武,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分组交流

评比想象大王

作业设计1、写钢笔字。

2、未来的()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本单元由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2、练习2组成。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1)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细读第4、5节。

①男生齐读第4、5节。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

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

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 )的空气( )的绿阴( )的眼睛

( )的翠竹( )的松柏( )的色彩

( )的果园( )的风光( )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1.时刻将学生所需求放在首位,注意以学定教;
2.语文的大阅读观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3.语文就是生活重视结合课堂内外重视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
4.架构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
我和老师们交流的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些想法: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共安排了四篇文章,《詹天佑》描写了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怀念母亲》表现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无限眷恋的感情;《彩色的翅膀》一课从普通的海岛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平凡事迹着手,写出边防战士对祖国的一片忠诚和热爱之情;《中华少年》以诗歌的形式热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决心。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情感。2.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进行学习,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
5.詹天佑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即清朝末年在帝国主义欺侮压迫我国的历史条件下,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毅然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情怀贯穿全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地阅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等)。
2.品读重点段落,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詹天佑的一段话:“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的是,我的生命早已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段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师读(课件)你知道说这番话的人是谁?——板书课题
通过你之前的自学,你能否理解他这番话的含义?
交流学生搜集到的詹天佑的资料: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19世纪八十年代,他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特别是他主持的京张铁路的建成,震惊中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他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代表了炎黄子孙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高尚的民族气节,永为后世楷模。——再读课题
2、反馈自学情况
⑴生字:蔑塑(查找象形字典:了解“蔑”这个字的字源,根据意思记忆)
词语:阻挠要挟控制轻蔑嘲笑讥笑藐视
艰巨毅然勘测勉励开凿隧道塑像(两组写詹天佑帝国主义)
⑵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什么事?(提示:在……情况下,詹天佑带领……完成了……让帝国主义列强……,向世界证明……)
方法:围绕人物事件串联法
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评价一下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关键词:杰出爱国)
⑷质疑问难:课文通过哪些描写,写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自学指导
1、标画文中能表现詹天佑杰出和爱国的语句组内进行交流。
2、交流预习情况,教师进行小组学习指导
三、学生互议,教师重点提升,指导朗读
(一)感受詹天佑的杰出
1、学生汇报: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在他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他的创新设计,他的巧妙构思?学生交流。
2、课件随机适时引导:
①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些词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工作态度?
②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③介绍一下居庸关和八达岭的特点。画一画示意图
居庸关八达岭
④让我们惊叹得还远远不止这些,人字形线路:这种人字形成线路怎样使火车爬上陡坡?也请画一画示意图,指名边演示边解说。
3、创设情境说话练习:一位老工人看到这样的设计,翘起大拇指,赞叹道?(生说)一位刚从工程院校毕业的年轻工程师看到这样的设计,兴奋地说?(生说)一位一直在关注京张铁路修建的外国工程师说?(生说)
四、补充拓展,升华情感
1、遇到困难,他总是这样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
2、詹天佑在主持修筑铁路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呀?资料补充,感悟文本。
(出示资料:慈禧太后)
3、看完了这几段让人痛心的文字,想想詹天佑当时的处境,再我们读这段话的时候,一定有别样的触动。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詹天佑不但自己经常这样想,他也经常这样勉励他身旁的工作人员,他总是勉励工程人员……
五、1、回顾写作方法:课文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中心句,通过具体事例把内容写具体,他的杰出是通过他的创新设计表现出来,也就是通过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三件事,他的爱国思想表现在他不怕困难,不怕帝国主义的嘲笑和阻挠,完成京张铁路的建设。我们在写人物时也应该围绕中心句,选择具体事例,通过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等表现出人物的品质。
六、课外延伸
1、《林则徐虎门销烟》对比阅读
2、推荐阅读《我要比洋人强》杨振宁的故事《我是中国人》吉鸿昌的故事
《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的故事
课后综合性学习(交流搜集的爱国人士小故事完成读后感或搜集爱国诗句篇章等。)
6.怀念母亲
【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的作品。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赋得永久的悔》《寻梦》等相关文字资料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并阅读季羡林生平资料和相关文献,走近季羡林;
【教学过程】
一、美文导入,简介作者
1、莫言文章《母亲》导入
孩子们,在我们的以上中,母亲是最伟大的、至高无上的。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文章里,更酣畅淋漓地体现着对母亲的爱意和敬意!
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3、结合预习作业交流作者资料
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他生于1911年,1935年到德国哥廷根留学,1945年回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被誉为“国学大师”。(特别介绍留学经历和时间,为后文学习做铺垫)课件出示:季羡林季老的成长经历资料,让孩子们阅读,初步了解大师。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①课件出示文中词语,检查预习。
弃养朦胧凄凉寝不安席食不下咽灵魂不全
终天之恨频来入梦可见一斑
②指名读词,相应理解。
3、借助关键词语填空,把握主要内容。
方法总结:同学们,词语是有情感的,把关键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既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又能帮助我们体会相应情感。
4、梳理预习中的质疑:课文和我们平时所读“母亲”的文章有所不同,提到两位母亲,从哪里直接可以了解文中所提到的这两位母亲分别指的是谁?(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很好回答,但为什么“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补充资料,以读促思,重点提升。
(一)品读感悟怀念生母之情
1、原文课件:(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
2、出示文中《寻梦》节选,并补充《赋得永久的悔》三段和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感受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这种悔恨之情。
3预言渲染,升华情感。是啊!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无论她身体是否健全,无论她是否一字不识,也无论她长得多么丑陋,她们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永远地爱和牵挂着孩子。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千千万万首歌颂母亲的歌曲,配乐《母亲》,再次深情朗诵这一段。
(二)品读感悟思国之情
1、在学生深刻领悟季老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后,出示“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一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季老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吗?
2、出示相同句式: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探究文本,感悟内涵学生自己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读读最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件:设计想象说话,感悟文本:朗读《季羡林散文集》中一段可能感悟更深。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三)回顾首尾,学习写法
1、配乐诵读课文。明确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另外,对作者引用日记、散文片段的这种抒情方式给予点拨。
五、补充阅读,拓展延伸。
1、欣赏《我的中国心》——黄霑
2、推荐阅读
7.彩色的翅膀
【教材分析】
《彩色的翅膀》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赞扬了海岛战士建设海岛、热爱海岛的高尚品德。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和表达方法。基于略读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继续运用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回归课题,并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明白题目的双重含义。
2、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海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扎根海岛、改造海岛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进行仿写练笔:运用文末段进行想象练笔训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明白题目的双重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播放乐曲《军港之夜》借助歌词内容,导入新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五上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5、古诗词三首2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我能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学习重点:能并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张籍767—830唐朝诗人,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其存词三百四十二首。
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积累一些好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知道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划出课文中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并谈谈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认识。
3、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你对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理解。
4、分角色朗读对话。
我来闯关:
A、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
绿朝倒
()()()()()()
B、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要;要;要。
C、你读过“闲书”吗?你从“闲书”中读懂了些什么?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推荐阅读《我的童年》(季羡林)
6.梅花魂第1课时
教学思路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整体感知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体会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学习重点:学习字词,把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
知识链接:1、星岛,即新加坡,又称狮城、星州。
2、《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山中送别》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全诗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浣溪沙》北宋诗人秦观的词。全词是: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预习任务: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出新词,不理解的查字典或结合课文解决。
3、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认读生字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1、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b“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我来闯关: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组成成语。
()然纸上()然一新()然若失
()然开朗()然不顾()然不同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改为陈述句)
(2)、梅花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改为反问句)
(3)、桂花盛开的时候非常香。(改为夸张句)
(4)、那长长的柳枝随风飘动着。(改为拟人句)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1、摘录文中让自己感动的词句。2、收集一些思念亲人和家乡的诗句,在班上展示。
6.梅花魂第2课时
教学思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梅花的高尚品质,学习这种品质。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预习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出描写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自主、合作、探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默读课文,从哪些具体事例中还可以看出外祖父思念、热爱祖国。
2、生默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体会游子之情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
 ◆理解古诗的含义。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莺儿,你小呢,不懂!’”
 为什么外祖父说作者不懂?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作者不懂什么?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这句话把外公比作什么?
 ◆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
 ◆当你读到这句,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三、回顾整体,畅谈收获
1、(指课题)什么叫“魂”?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
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外拓展,内化积累:自己选择一首思念亲人或家乡的古诗背诵下来。
我来闯关:
1、黄金搭档:
()的梅花()的春天()的气节()的泪珠()的故乡()地坐下()地刮去()地摆开
2、择优录用。在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画上“_”
(1)、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败衰老衰退)了许多。
(2)、由于每天对着电脑工作,我的视力大大(衰弱脆弱衰退)了。
(3)、庭院里长满了草,呈现出一片(衰弱衰退)的景象。
(4)、她太(衰弱脆弱衰退)了,这点儿打击都经受不起。
3、梅有什么秉性?写一写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1、读读阅读链接《故乡》。2、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具有的品格我们一起来积累描写爱国品格的好词好句吧!
7*、桂花雨1课时
教学思路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生字、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习难重点:。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知识链接:
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乔木,高达15米,树冠卵圆形。叶对生,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预习任务: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出新词,不理解的查字典或结合课文解决。
3、读课文,划出形容桂花树和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摇花乐”的句子。
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默读阅读提示并思考: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分同桌轮读,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你喜欢哪几句话?请画下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汇报交流:如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3、师范读,学生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讨论交流:(1)、桂花给我带来了那些快乐?
(2)、交流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并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5、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闯关: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不来台风,我们()可以收几大箩筐桂花。
(2)、小时候,我()对什么花,()不懂得欣赏。
(3)、桂花()开,母亲()开始担心了
(4)、()桂花总是被风雨吹落,香味()比摇下来的差不多。
2、模仿文中“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写句子
听到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
班级五课题8*、小桥流水人家课时1课时使用日期
教学
思路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
学习重点难点:1、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知识链接: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出自古歌中句。世纪帝王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歌词是:“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与我哉!”后名为击壤歌。这首诗描绘的是上古太平盛世,人民自食其力所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了,就开始干活,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生活是围着太阳走的。要喝水,就自己打井,要吃饭就自己种地。人少地多,无争无忧。人们感到君主似乎是没有什么用的。现在人们对偏远地区的生活,也往往借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话来形容。
预习任务: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出新词,不理解的查字典或结合课文解决。
3、再读课文,故乡的那些景致让作者难以忘怀?按什么顺序描写这些景致的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并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1、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全班交流.
三、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四、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五、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我来闯关:
1、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绕()跨()慨()缝()
饶()垮()概()蓬()
浇()挎()溉()篷()
2、读句子,回答问题。
(1)、“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美好的印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
这条小溪的用处是_________________,带给“我”的美的感受是___________,带给“我”的快乐是___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1、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本单元由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2、练习2组成。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1)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细读第4、5节。

①男生齐读第4、5节。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

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

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 )的空气( )的绿阴( )的眼睛

( )的翠竹( )的松柏( )的色彩

( )的果园( )的风光( )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慈祥(详)、境(竟)遇、欺(期)凌、衰(哀)老、低(底)头折节、风欺(期)雪压

2、易读错的字词: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钟山之隔数重(chóng)山那畔(pàn)行聒(guō)碎秉(bǐng)性朦(méng)胧婀(ē)娜(nuó)多姿波光粼(lín)粼干涸(hé)

点缀(zhuì)螃(páng)蟹(xiè)唱和(hè)潺(chán)潺流水

分(fèn)外抹(mā)净低(dī)头折节

3、易混淆的形近字:

祥——详衰——哀欺——期低——抵陵——凌——绫

洛——络逾——瑜——喻——榆魂——魄腮——鳃

谓——猬侨——娇——矫

4、应掌握的词语意思: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

玷污:弄脏。

大抵:大多;大都。

折节:屈服。

隆冬:冬季最冷的时候;深冬。

眷恋:怀念,留恋。

潺潺:指流水的声音。

婀娜:形容姿态轻柔美好。

粼粼:形容水很清澈的样子。

干涸:本文指小溪枯竭。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本文指小溪使家乡的风景更好看。

守望相助:为防备外来的侵害,相邻各处协同守卫瞭望,遇警互相通报支援。

5、日积月累:

(1)课后日积月累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意思是: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这句诗中的游子指的是李白。所谓“浮云游子意”,人们拿浮云比游子,是说他们的行踪都是飘浮不定的。这句诗的意思是:浮云整日地飘来飘去,远去的朋友已好久没有相见了。可以看出诗人心中充满思念和惆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意思是:他乡的树已经落叶了,夜里,在寒冷的灯光下,也是飘泊他乡的孤独的人啊。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意思是:如果明月有情的话,它应该认识我啊,因为每年我们都能在他乡相见。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意思是:家乡只在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意思是:记不清江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了,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斑白了。

(2)本单元佳句

①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②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③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6、课文背景资料

(1)《泊船瓜洲》:

①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临川(现江西抚州市)人。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后来两次做过宰相。王安石执政后,积极推行新法,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以增加国家收入,加强国防力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坚决反对,新法最后归于失败,王安石也被迫辞职,于1086年死于南京。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和散文都很著名。他的诗风格雄健,语言精炼,常用散文句法入诗。

②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南京市)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开封市)任职。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2)《秋思》: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3)《长相思》: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

二、课内精读课文重点内容:

1、《古诗词三首》:

(1)《泊船瓜洲》:

①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②从“只”“又”“何时”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③从表达上体会“绿”的巧妙之处在于: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2)《秋思》

①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②从“意万重”“复”“说不尽”“又开封”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长相思》

①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②“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③“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4)表达方法异同:

课题

相同点

不同点

泊船瓜洲

都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侧重于写景抒情

秋思

侧重于叙事抒情

长相思

写景与叙事相结合抒情

2、《梅花魂》

(1)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①本段通过对外祖父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分外珍惜。

②本段通过“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是对比描写,也写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分外珍惜。

(3)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①这一大段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②本段共有三层意思: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中华民族有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三、本单元的主要表达方法: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1、借景抒情,如《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2、叙事抒情,如《秋思》《梅花魂》一课中写了五件小事,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感情,如,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如,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1、口语交际:

①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浓浓的乡情”。

②本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借助策划活动,学习怎样和别人围绕着一个话题来讨论,商量出一个结果。

③本次口语交际的前期准备:一是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乡情的诗词、歌曲、文章等,二是加深对课文内涵的体会。

④本次口语交际的注意事项:策划这次活动,学生重点讨论的问题是活动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积极地参与,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还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2、习作:

①习作主题:二十年后回故乡

②习作要求: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回忆课文中学过的表达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③习作指导: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需要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情感,用变化去促成想象,开启思路。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家乡二十年前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或请学生通过采访家长来完成这一体验;再比如,教师可结合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让学生体会又见家乡时感受到的人事的变化;学生有了表达欲望之后,要引导学生具体想象,从哪些方面来写;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要结合一两个学生的发言,相机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选择材料,起到示范作用;在学生写之前,提醒学生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④应避免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发挥自己的想象时要合理,不能漫无边际的严重脱离现实基础之上的想象。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语文学科五年级(下)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总课时17

教学内容6、梦圆飞天(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神舟”5号发射时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体会文章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体会文章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出示PPT图片)

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曾幻想自己可以飞上天空,去地球外面看一看。传说黄帝是骑着龙飞上天空的,嫦娥是吃了灵丹妙药奔向月球的。据说,明朝时有一位叫万户的人,用木头做了一只特别大的鸟,期盼这个自制的飞行器可以把他带入太空,结果失败了。后来他萌发了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想法。他坐在捆绑着49支土火箭的椅子上,手持着两个大风筝,试图一飞升天,结果土火箭爆炸,万户被炸得尸骨无存。然而,今天,中国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16、黄山奇松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又想去哪些地方?(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二组单元分析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

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教学反思:

教学中利用了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教学中重点学习了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学时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加强朗读和背诵。典范诗文的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它不仅是语言积累,而且是文化积淀。所以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了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应该说,三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了故事的特点,突出了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了下来。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又是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然后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学生而言呢,小学生的心智发育都还不是很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体会这样的悠远感伤的情绪就比较困难。这个课堂中的孩子的表现的确可称上佳,但如果换一个班级,面对一些基础略逊的孩子,课堂可能就不会这么精彩。而且,这样的设计从内容角度看,板块式的安排使得收放余地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从对文章情绪内涵把握的角度来看,似乎进行调整的空间不是很大,而一旦学生感悟不到这个层次,整个课堂就会失去灵魂的光彩。——当然,或许我是在做杞人之忧了。

课堂上教师的几处点拨难免留下一点生硬的痕迹。比如在谈到“看骆驼咀嚼”这一部分的时候,也许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感悟到“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吧,教师显得有点着急,较为直露地把问题抛了出去“老师也看到过骆驼,但我就觉得骆驼咀嚼草料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这里其实是在不自觉间暗示学生——要把成人和儿童对立起来进行考虑。细细分析,这里面其实站不住脚的东西还是不少的:刻意对立师生观点的做法有点做作,与整个课堂给人的那种清淡自然的氛围不太和谐;教师潜意识地把儿童和成人的观点划分为天真唯美和务实世俗两类,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年龄差异和心理差异之间的不同,虽然两者在很多时候是一致的;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是必要的,但是高艺术性的点拨应该能达到那种盐溶于水、了无痕迹的状态,一旦教师把自己的身份过于彰显出来,就未免逊色一筹了。这个问题在课堂的其他地方也有显现。比如在学生谈“骆驼为什么挂铃铛”时,教师也忍不住给学生的两类观点分别贴上了“天真尚存”和“已然长大”两张标签,虽然祝贺的口吻和教师真诚的态度使这种标签味淡了很多,但听起来仍然有这种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对本课“茶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7 *祖父的园子

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能通过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形成大体共识。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学习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2017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2017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字词积累】

1、要注意的字音:

草铺(pū)横野

2、要注意的字形:蓑

【阅读理解与积累】

1、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基本意思。

2、展开想象,体会“铺”“弄”的动词化用法,感受景色的优美和环境的静谧;结合“弄、卧”体会出牧童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3、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并会默写。

舟过安仁

【字词积累】

要注意的生字:收篙(gāo)停棹(zhào)坐船中

【阅读理解与积累】

1、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2、把“怪生、都、不是、是”联系起来,体会两小童的“借伞作帆”的聪慧与童趣。

3、背诵,会默写。

清平乐·村居

【字词积累】

1、要注意的字音:

清平乐(yuè)小儿亡(wú)赖翁(wēng)媪(ǎo)卧剥(bāo)莲蓬

2、通假字认识与理解: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小儿亡(wú)赖中,亡(wú)同无(wú),指顽皮淘气

【阅读理解与积累】

1、结合注释,读懂诗句意思。

2、联系上下阙体会“醉”的多层含义,让白发老夫妻陶醉的原因不仅是酒,更是被悠闲、美好的乡村生活所陶醉。

3、结合“卧剥”,感受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

4、背诵《清平乐.村居》

【表达赏析】

三首诗词,都写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牧童》中一弄一卧,两个动作,就把儿童生活的安静与闲适表现的淋漓尽致;《舟过安仁》中的“两小童借伞作帆”,他们的聪慧与快乐跃然纸上;《清平乐.村居》中,“卧剥莲蓬”的小儿更是活泼可爱、无忧无虑。

【拓展积累】

搜集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池上》、《村居》、《所见》、《小儿垂钓》等等),积累背诵。

【写作练习】

从课文三首古诗词中,依据个人的喜好,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字词积累】

1、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毡(zhān)帽卸(xiè)煤咀(jǔ)嚼(jué)沙漠(mò)

寂寞(mò)棉袄(ǎo)袍(páo)子傻(shǎ)事

重(chóng)临于一去不还(huán)

“漠”字写的时候要与“寞”加以区别。

2、新词积累

毡(zhān)帽寂寞(mò)咀(jǔ)嚼(jué)铃铛

【阅读能力锻炼及句段积累】

一、初读课文,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中,采用“分段阅读,读完理解词语,顺便读懂句子,再体会这一部分表达的意思”的方法。在后续读懂词语读懂段落意思的过程中,遇到与前面有联系的,联系起来体会,顺便读懂联系,学生做不到的,加以提示。

1.读课文1-4自然段,联系上文读懂“看呆”,在此基础上,概括这几段写了什么?

联系“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一步一步走来”“那样……那样……那样……”和描写骆驼咀嚼的样子的语句想象小小的“我”看到和想到了哪些画面,由作者写到的这些在童年时留下深刻记忆的画面体会“我”对神秘的“骆驼队”的好奇和喜爱的情感,并从“看呆”和“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品味孩子的童真童趣。

2.读第5自然段,明白这段话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联系上文“沉默地站着”“一步一步走来”“那样安静的态度”和下文“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饱的”读懂骆驼的“沉得住气”。

3.读第6-9自然段,重点通过读第8自然段“我”的话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沙漠中驼队行进的安静画面和悦耳的沙漠铜铃声,并从“软软的……软软的……”“没有一点点声音”“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不声不响”等词语体会骆驼的安静、坚忍,并从“耐不住寂寞”“情趣”体会“我”的童真童趣。

4.读第10-14自然段,抓住“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和“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以及我的问话体会“我”对骆驼的喜爱之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读第15、16自然段,抓住“……过去……过去……又来了……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我多么想念……”等词句体会“我”对童年的眷恋;抓住“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又看见……重临于……”等词句体会“我”通过通过写《城南旧事》重现童年往事的心情。

二、回顾全文,概括文章写了“我”与“骆驼”之间的几件事,进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看骆驼咀嚼、关于驼铃的联想、想为骆驼剪毛、询问骆驼夏天的去处。

三、背诵第2段“我站在骆驼的前面,看它们咀嚼的样子……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一部分、第5段以及第16段。

【表达学习】

学习体会“通过对某一特定事物在不同情境下的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1、勾画“咀嚼、驼铃、骆驼毛、住处”等词语,思考:关于骆驼的这些事,在大人们看来是什么样的事(司空见惯的小事)?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在我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百看不厌、百问不烦的重要事)

2、作者正是抓住了自身与大人关注点不同的这些小细节,进行了具体描写,才层层深入地表达出了对于骆驼的无比关注与喜爱之情,可以说,“骆驼”已经成为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一个代名词,对于骆驼的喜爱之情越是强烈,对于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表达地就愈是强烈。

【写作练习】

任选某一动物,选取常常被大人们忽略、而自己又极感兴趣的一两个细节进行具体描写,从而表达出对于此种动物的无比喜爱之情。

【拓展阅读】

林海音《城南旧事》

7*祖父的园子

【阅读能力锻炼】

1、练习采用“分段阅读,读完理解词语、句子,再体会这一部分表达的意思”的方法读懂各部分的意思;

2、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我”在院子中所做的事儿。

3、思考、探究:删掉第17段对于动植物随心所欲生长与活动的描写可以吗?为什么?从而体会到“衬托”的作用以及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之所在:更加突出童年生活的无拘无束、自由快乐。

【拓展阅读】

萧红《呼兰河传》

8童年的发现

【字词积累】

1、要注意的字音:

情不自禁(jīn)细胞(bāo)胚(pēi)胎祸(huò)患

2要注意的字形:

祸(huò)患困窘(jiǒng)羞愧(kuì)

3四字词语:情不自禁翻来覆去绞尽脑汁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一、初读课文,练习一边读一边想,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办法,读懂课文内容。

1.读课文1-2自然段,概括这两段写了什么?

2.读第3-13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

从老师的解答中重点读懂“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而来的”的具体意思;抓住“更加激发”“渴望”“痴迷”翻来覆去”“恨不得”“绞尽脑汁”体会“我”对于探索“人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强烈愿望;

读懂“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与上文“九个月”“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等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我”发现人类进化怀胎规律的过程,同时感受“我”发现规律后的激动心情。

3、读课文14-19自然段,概括这部分写了什么?

联系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理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结合上文“我”在课堂上发笑与老师对我产生误会被逐出课堂的事情,体会作者发现规律而不被人理解时的心情。

二、回顾全文,进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语言表达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文章第1段与第3至13段、第2段与14至19段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文章开头交代结果、下文逐步展开的写法。同时,体会此写法的表达效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2、文章在介绍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时经历了三个阶段: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发的思考和老师对此的解释、因老师的解释引出新的疑问“人怀胎为什么是九个月呢”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最后得出结论。这三个阶段相互之间是因果关系的,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写作练习】

运用开头交待结果、下文逐步展开的写法,写一写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发现,注意要详细描写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9*儿童诗两首

【阅读能力训练及积累】

在读通诗歌、大体理解内容、初步领悟诗歌传递的情感的基础上,大量的、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进而熟读成诵,牢记于心。

通过诗歌中的语句,感受童年的奇妙幻想以及童年生活的乐趣组成的一幅幅“水墨画”。

【语言表达学习】

感受儿童诗的特点,借助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感受童年快乐,体会儿童丰富想象。

【写作练习】

自选主题,尝试创作儿童诗。

单元整理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本单元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的,本组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结合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使得文章真实有趣,充满童年的美好。

《古诗词三首》

这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牧童》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舟过安仁》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清平乐村居》全词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图,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其中“清平乐”是词牌名。

《儿童诗两首》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作家林海音。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以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童年的发现》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单元写作】

打开记忆的闸门,写出自己曾经经历的童年趣事,可以借助在本组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写作,叙事清楚,表述真实情感。

2013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13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单元分析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

教材简析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教材以家乡为主题,通过篇篇文章,将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学习目标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3.积累好的词语,为习作做好准备。

学习重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让学生在反复总结归纳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学习方法教法:引导、点拨

学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课件

学具字词典等

学习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课时

5《古诗词三首》

6《梅花魂》

7《桂花雨》

8《小桥流水人家》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二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检测讲评3

2

1

1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5、《古诗词三首》

第1课时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自主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查阅资料】

搜集王安石的资料

【自学导航】

1.默写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背诵《泊船瓜洲》

3.填词

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4.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5.解释诗句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泊船瓜洲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6.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7.认真朗读古诗,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17课时

课题《泊船瓜洲》课型讲读

主备教师成小华审核人

课时本课第1课时(共3课时)有无课件有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利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利用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诗人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学习环节导案学案

一、检查预习1、你能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吗?

2、《泊船瓜洲》你会背诵吗?

3、《泊船瓜洲》的作者王安石你了解多少呢?1、学生自由背诵思乡古诗。

2、点名学生试背《泊船瓜洲》

3、学生介绍王安石

二、合作探究 1、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 

师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思?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3、请读第三、四句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4、.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

5、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583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