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学会记事》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
2.启发学生体会并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
3.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或者周记、记录生活中人和事的习惯。
◎教学过程:
―、亮日记:呈现问题,学策略
1.谈话导入。
最近老师读到一位同学的日记,你帮看看,她写得怎么样啊?内容是这样的——
屏显:
今天,一只虫子在我们旁边飞。雯雯被吓得半死。我捉住虫子,把它扔到外面去了。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这件事小而有趣,一方面体现雯雯胆小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作者对同学的关心。值得一写。人物、过程有所交代,但时间、地点交代不明,过于简单,不具体,不生动。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这位同学改改日记,在改的过程中“学会记事”。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好呢?我们先来学习一则材料。
2.学生自读课本第32页《学会记事》短文,圈画重点词句。
交流中明确:记事的要求有“抓住要素,写清楚”“添加细节,写具体”“融入情感,写真切”等。
教师: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开启闯关模式,看看谁改得到位,改得精彩。
设计意图: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说,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习写作。帮同学修改“日记”正是学习日常记事的过程。这则日记一方面材料比较鲜活有趣,符合七年级学生实际;另一方面问题典型,值得学生在修改过程中体认记事的基本原则。
二、第一关:抓住要素,写清楚
1.方法点拨。
(1)回顾《秋天的怀念》,分析课文四个片段中时间、地点要素是什么,原文是如何表述的。
时间地点
片段一“双腿瘫痪后”“天上北归的雁阵”“四周的墙壁”
片段二“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屋里”
片段三“她出去”后“背着我去看她”
片段四“又是秋天”“北海”
明确:作者在交代这些要素尤其是时间、地点要素时,有的是直接交代,有的是间接交代。间接交代可以通过环境以及特定事物、情节等来暗示,如“天上北归的雁阵”应该是在春天,“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北海的菊花”等可见是秋天,“四周的墙壁”可见作者在屋内,“背着我去看她”可见不在家里,可能是在医院。
(2)阅读《散步》,完成事情过程的梳理。
起因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结局
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起母亲,妻子背着儿子
明确:《散步》写一家四口在初春田野中散步的事情,重点写了选择路线的经过。因为这最能体现一家人之间的关系,能表现“我”和妻子的责任担当。
2.实践演练。
修改《日记一则》,要求:
(1)直接或间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2)梳理出整件事的发展脉络,突出有价值的过程。
3.交流展示。
示例:
同桌雯雯怕虫子,怕得要命。
中午我被一种奇怪的声音吸引,一抬头,瞅见一只黑色的虫子在飞。雯雯也发现了,大叫了起来。
那只虫子朝我们飞过来。雯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这些心理感受写出了“我”对母亲身体的担忧,对生命的庆幸、热爱以及中年人强烈的使命感。文章正因为有这些表述而有了思想的深度。
2.实践演练。
三改《日记一则》,要求:
⑴揣摩情景和作者心境的变化。
(2)在相关内容处穿插作者的感觉、感受或感想。
3.交流展示。
(1)学习小组内打磨佳作。
(2)班级展示,博采众长。
示例:
同桌雯雯怕虫子,怕得要死。
“嗡嗡”,啊,什么声音?我一抬头,瞅见一只黑色的虫子好不惬意地乱飞。我条件反射地瞥向旁边的雯雯。她也正疑惑地往我刚看的方向:“啊——虫子!虫子!”
那只虫子像是听懂了她的话,打着圈朝我们飞过来。雯雯脸色瞬间煞白,又惊恐地尖叫一声,双手在空中胡乱舞动着。虫子一个俯冲朝她脚边飞去,她吓得直跺脚。她满眼无助,欲哭无泪,两眼直直地看着我:“快把虫子赶走——”
我被她逗乐了——这个雯雯啊,真丢咱女生的脸。看我的!待那只虫子落地,我一把捂住,然后小心翼翼捏起它,送它离开这是非之地,到窗外广阔的天地里去了。
小虫小虫,你可别再吓唬我们雯雯宝宝啦!
设计意图:记叙文中有“我”是关键,有“我”的感觉、有“我”的感受、有“我”的感想才能使文章在骨架、血肉的基础上,拥有魂魄。人立,文才能立起来。揣摩课文,感受作者情怀;三度修改,让情境更有情味。
五、总结方法,布置练习
1.学生自行总结“记事”原则。
明确:“记事”三原则,一是“抓住要素,写清楚”,二是“添加细节,写具体”,三是“融入情感,写真切”。
2.课后练习。
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读起来让人兴味索然,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伤了,校服也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设计意图:写作课堂教学尤其是七年级写作课堂教学,应以“体验写的过程”为核心活动,力求在体验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切实的获得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教案分析
一、依托课标说教材
《世说新语》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其中,《咏雪》一文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的,体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懂得诚信之志的重要性。
首先,它是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语感的资源。本课是中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并且这篇课文短小精悍,很适合对学生进行文言文语感的培养,
第二,它是使学生感受古人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的资源。《世说新语》中记录了魏晋时代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本篇课文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则,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二、以学定教说策略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是读顺文章;二是读懂内容;三是读点感悟。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以读为主线,具体策略如下:
一是读顺文章:①采用诵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②采用辨读,辨析重点字词。③采用说读,疏通全文大意。
二是读懂内容:采用析读,多角度的读懂文章的内容。
三是读点感悟:采用听读,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感悟名士风采。
这三个活动分别体现如下意图:一读文章,三步读旨在让学生没有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二读读懂文章的内容,三读感悟名士的风采。
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各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其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
三、紧扣方法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一)读顺文章——疏通文意。
1.诵读:教师范读,听记关键的字词,不读破句;学生自己诵读,感悟文言文的韵律美。
2.辨读:读出特殊词义,例如:通假字“否”,古今异义词如“儿女”“去”“期”;二是注意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语素,例如“骤”“拟”,还用比较法,例如“舍去”与“相委而去”的意思相近。
3.说读,抓住重点词的含义后,疏通文意。
(二)读懂内容——感知内容
采用表演读,析读法多角度分析课文。
《咏雪》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欣赏课文: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是什么关系?
2.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3.如何评判这两个比喻句的高下,你认为哪个更好?
归纳文题:巾帼何必让须眉。
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时,也重点探究三个问题:
1.元方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元方与友人进行对比,二人有何区别?
3.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归纳文题:有志又岂在年高。
文章通过朗读层层深入,从了解文意,到理解课文,到感受名士风采。
(三)读点感悟——名士风采
采用听读的方法,主要是老师读,说,让学生感悟。
1.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shèng轩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2.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识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3.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chūpú),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四、诵读经典说感悟
晋·陈寿在《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就是一大难点,从读顺文章,读懂内容,都是很难的。所以我采用诵读、辨读、说读,析读、听读等各种朗读的方式来读课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分析
一、利用巧妙:说教材学情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每篇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后的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这篇文章有几个巧妙之处。巧妙之一:文章所写时间是秋天,学生学习的时间也恰好是秋天,便于学生理解两个关键词“秋天”“怀念”。巧妙之二: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正好让学生接受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地来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与理解能力,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巧妙三:进入初中,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篇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从脆弱走向坚强的过程,能让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热爱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二、自主学习:说教法学法
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我安排的教程由易到难,以学生找画面为突破口,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旨,内心受到震撼,从而热爱家庭,热爱生活。教学设计按照“说画面,理情节——感变化,明情感——探主题,明责任”的思路,步步深入,然后把揣摩语气、品味词语、标题分析、主题归纳等环节让学生自我揣摩与思考,教师相应点拨与评价。
我认为像本文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我设计的教法是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和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篇文章的学习以读为主,既有学生的泛读,也有老师的指导阅读,还有分角色朗读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读中领悟主旨,内心能有些许收获。
三、紧扣线索:话板块教学
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板块。
(一)充分阅读,做好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情感。
课前预习不是泛泛地读,除了扫除字词障碍外,更多的是引导孩子思考问题,不管上课时间有多紧,必须拿出一节课来给学生自习,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然后介绍作者,了解有关经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虽残疾但成就很高,更突出文中的事情对作者的影响之大;再介绍文中关键人物“母亲”,从作者人生经历中感受母亲伟大。
预习中还布置了思考题,既是对预习的检测,也为后面的老师新授做好准备。
(二)指导朗读,进入师生互动,探讨情感变化。
这是课堂的新授部分,这一板块分为四部分。
1.说画面,理情节。
初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文中共有哪几个画面?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是一个学生能自主解决的一个问题,用它作为突破口,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概括时可能不会很全面,老师要及时点拨补全。
2.感变化,明情感。
这一部分老师指导朗读,让学生自己感受作者情感变化,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概括。这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之处:作者由开始的暴怒无常到最后自己坚强起来。
3.探主题,明责任。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我抓住两个关键点。第一是讨论“母亲遇到了什么情况”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母亲遇到困难,自己做坚强的母亲,也想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母亲认为自己有责任教儿子坚强。第二是抓住文中的一处语言“好好儿活”进行理解,从易到难,先让学生把第六自然段的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然后分析开头段和结尾段中“好好儿活”的含义:前面是母亲鼓励儿子坚强,最后是儿子明白母亲的含义,准备坚强生活下去。这部分除了分析外,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的重要,让学生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
4.赏菊花,探写法。
这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只需点到为止,不用深讲。这一部分设计了一个问题:文中两次提及看菊花,有何用意?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当时母亲已病入膏肓,为什么要那么迫切的带作者去看菊花?秋天的菊花与其它花儿有什么不同?
师生互动这一环节安排由浅入深,由画面到情感再到主题,最后探写法,重点在第三环节,难点在第四环节,每一部分是单独的,但又环环相扣。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在关键时刻弄清重点。
(三)以退为进,静看小组展示,发挥学生作用。
“老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模式已经让学生困倦,怎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此教学板块设计了“小组展示”这一环节,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检测课堂效率,更可以把这些可讲可不讲的东西让学生自主消化。设计了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朗读指导;第二,字词品味;第三,标题分析;第四,主旨归纳。
(四)读写结合,尝试思考延伸,剖析自己情感。
其实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学习本课,要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和生活中的困难。如果能够写下来,既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又能为以后的习作积累素材。
四、经典美文:谈学习感悟
教学这篇文章,是对自己情感的洗礼。人要能客观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困难,我们只是凡夫俗子,身边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呢?同时,作为一个母亲,我也深深明白,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有一份责任。
同时,我在教法上也有很多收获。譬如,找到一个突破口很重要,既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突出重点。又如,整个课堂思路要清晰,语文课很忌讳老师闲扯漫谈,重难点把握要恰当。再如,那些可以不需要老师来处理的事情交给小组展示就好,既能训练学生,还能调动课堂气氛。还有,语文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老师适时指导朗读,会指明课堂方向,变换不同方式的朗读,学生受益匪浅。
教好这篇文章,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也是对逝去的史铁生最好的怀念!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53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