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教科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教科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教科版)

课题

1、最后的常春藤叶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读教科书1-4页内容,

借助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字、词,读懂课文。

2.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概括叙述。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2、探讨情节特点,

3.出示生字,检查识字,指导写字。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

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这篇文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加之教师的适当点拨,使学生掌握了字、词,及整体课文。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1、最后的常春藤叶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赏析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二.自学指导:

1.快速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感动的句子,再有声有色地朗读一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结束语

人生难免经历艰难痛苦,但是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信念与爱之于我们,犹如水之于花,阳光之于万物。

六.当堂训练:

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的读、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被课文中的人物所感动,说出了自己感动的话语。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2、古诗三首:《过故人庄》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二.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读教科书5-7页内容,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读懂古诗!

3.思考: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说说诗意。

(15分钟后,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3)出示生字,检查识字,指导写字。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

反思:

本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分析,教师播放生动的课件,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好。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2、古诗三首:《客至》《游山西村》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教师

肖会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二.自学指导: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在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背诵古诗。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5.出示生字,检查识字,指导写字。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六.当堂训练:

熟读成诵: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反思:

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读诗文,加深了对文章思想的体会;通过让学生配乐朗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朗读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快乐读书屋修鞋姑娘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情节叙述和人物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由阅读课文,并回答出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二、自学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书中9—11页内容。

2、小组分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标记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

4、画出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三、学生自学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情况。

五、讨论、点拨(创设情境,角色转换)

作者态度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默读“我”和姑娘对话部分,想象人物各自内心,他们有许多话没有直接说出来,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写在句子旁边。

师:诚信就在我们身边,一个约定,一个承诺,一个美好的心灵。我们的社会呼唤诚信,我们的生活更需要拥有美好心灵的人,让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记录下感动我们的点点滴滴……

六、当堂训练

反思:

通过读、写、练,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综合的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快乐读书屋信箱里的花束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娜塔娅主动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及给女教师送花的故事,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对话。

3、认识生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与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自己助人为乐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二.自学指导:

1、自学教材第12—13页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思考:娜塔莎为什么要送花给女老师?这些鲜花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

2、画出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五.训练:

反思:学生在活动中为贝贝的爱心深深感动,思想情操得到了提升。在读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能说会写感动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交流感人之事,激发学生追求友好、善良、淳朴、真诚等美好品质。

2、表达能做到有条理,突出重点;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能够尊重方,认真倾听并抓住要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表达能做到有条理,突出重点,能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能够尊重方,认真倾听并抓住要点。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引入话题

可结合本单元主题和已经读过的四篇课文中人物的质朴纯真来导入话题

学习目标:

1、让我们在语言交流实践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善良、淳朴等美好品质。

2、能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

自学指导:

1、阅读教材14页阅读提示要求,明确说话的内容。

2、小组交流,充分练说。

3、分组合作,按照要求练习说话,相互学习,在倾听中补充自己的不足。

4、全班交流,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相信认真的你一定会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并写下来)

当堂训练

学生自荐、互荐相结合,选出几个同学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大家听后写下来。

(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好!)

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好的品

质,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习作: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按照“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表达出真情实感”的要求完成本次习作。

2、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经历,客观反思,陶冶情操。

3、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并锻炼自己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表达出真情实感。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同学们,从你懂事到今天,不如已经做了多少事。比如去游泳池戏水,去农村捉泥鳅,或去海边拾贝壳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作文自已经历过的一件事。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好这篇作文。

二、写作目标:

1、按照“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表达出真实情感”的要求完成本次习作。

2、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经历,客观反思,陶冶情操。

三、写作指导:

1、认真研读教材15页习作要求。读一读,想一想:

(1)你准备写什么事情?确定什么题目?

(2)、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发生、发展及结果。

(3)、突出事情的结果,把经过中人物的表现写具体(语言、行为、神态、心理等)。

(4)列提纲。动笔之前,你要想清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习作。写完后要仔细阅读和修改。

四、当堂训练

1、读习作,师生评议。

2、修改习作。

3、抄写作文。

(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交上满意的答卷)

反思:通过本次作文教学,大多数学生能有条理的叙述自己经历的事情,重点突出。但有部分学生叙述的语言不够精练,重点不突出,还需继续努力。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课题

语文七色光一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在字词的运用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相关的词语和名言,陶冶情操,培养好的品质。

3、在趣味练习中感受汉语的魅力和学语文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字词的运用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积累相关的词语和名言,陶冶情操,培养好的品质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在字词的运用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相关的词语和名言。

3、在趣味练习中感受汉语的魅力和学语文的快乐。

二、出示自学指导

完成16页练的内容: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根据要求完成

1、形近字辨别组词2、词语分类3、近义词辨析

三、学生自学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情况。

缘()崇()拄()湍()脱()皱()

椽()祟()柱()喘()悦()雏()

五、学生读16页的日积月累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补充一些同类的词语

六、自读知识窗的内容《赤子之心》要求把孟子的话背下来。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七、独立完成动脑筋的内容,交流。把词语补充完整。小组合作编写类似的练习,看哪组编得好。

(真)才实学(诚)心诚意(才)貌双全(实)事求是(人)杰地灵(生)龙活虎(高)瞻远瞩(物)美价廉(德)才兼备Jab88.COm

八、总结:

反思:通过读、写、练,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综合的能力和技能。

小编推荐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

本单元主题为“春光无限”,安排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和《古诗两首》等课文,一次习作,一次练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春游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和快乐。《早》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蜡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古诗两首》中选取的是两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教本组课文时应注重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春天的生机勃勃。注重引导学生按照游览、参观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以花喻人的写法及作用。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文章、段落。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4.体会文章以花喻人的写法的作用。

重难点: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2.《只拣儿童多处行》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3.《早》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4.《古诗两首》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突破措施:

1.潜心会文,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要指导朗读,品味语言,读出语感、情趣韵味来。例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第一节,抓住“一路春风”,“一路欢笑”,引导学生想象向荒山野岭进军的画面,感受同学们参加植树造林的豪情。《只见儿童多出行》读课文第三段,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味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显得更加饱满和烂漫。引导学生抓住“密密层层”、“繁花”、“从……开到……”、“不留一点空隙”、“喷花的飞泉”等词语体会春天的勃勃生机。

2.电教辅助,强化体验

由于学生年龄小,积累少,生活经验不足,对单元课文中描绘的生动具体的形象,不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在教学中,可采用图画、录像、音乐等手段让学生画面结合,读中想象。如教学《早》第二段时,指导学生先观察挂图或投影,再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词句描述画面的。

3.引导合作,自主探究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探究。如《宿新市徐公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不仅让学生弄懂诗句的字面意思,还要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师生搜集有关文字、图片资料。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2课时

《只拣儿童多处行》2课时

《暖流》1课时

《早》2课时

《古诗两首》2课时

《习作1》2课时

《练习1》3课时

主题学习丛书《春天的旋律》读书汇报交流

导学目标:

1.会读文中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学习工具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对课文语言品味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导学重点难点:

在对课文语言品味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突破措施:

1.认真地关注学生养成自学词语句的好习惯,注重经常收取学生的摘抄笔记检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识字、学词和练句,加强基础知识与阅读紧密结合来加以巩固,要在阅读等其他语文活动中落实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注重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继续培养和加强学生做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等圈点勾画的自学习惯。

3.引导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在语文的学习实践中领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积极探索问题的习惯。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主题读书活动已经开展了近2周了,我们读完了《春天的旋律》这本书,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下面我们来进行读书交流会,比一比看谁的收获多。

二、宣布规则

1.今天的读书特色展示共分四大项:一是生字新词我最棒,二是美文佳句诵读会,三是诗词擂台大赛,四是快乐读书心得。

比赛规则:每个小组基础分都是100分,答题规则是每组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参赛,人人发言,有一人不发言的扣小组2分,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或不完整不得分也不减分,小组内每人发言最多不能超过三次。全对者闯关成功。

过渡语:下面我们先进行第一关——生字新词我最棒,看谁读书仔细认真,知识积累的多。请看大屏幕:

三、精美词语博览园

1.比比谁读得准!(生词认读)

2.赛赛谁懂得多!(词语理解)

3.看看谁积累的多。(查看笔记)

4.活学活用我最棒。(用词造句)

总结: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鼓励发言积极的同学。

过渡:品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品尝一杯甘醇的美酒,让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让我们挑战第二关——美文佳句诵读,尽情发挥你的朗读才能吧!

四、第二关——美文佳句诵读会

相信大家在平日的读书中都遇到过很多美文佳句,今天我们先来一个美文佳诗展示会,想不想把你积累的优美段落或句子声情并茂地读给大家听听?记分标准:感情朗读一段1分,感情诵读一段2分。点评恰当加1分。

1.写景的段落

2.抒情的段落

3.写人的段落

先小组内交流,选出最佳段落,准备全班集体交流。再集体交流点评。

小结:我们现在积累的只是沧海一粟,在书的海洋中,还有许多美文佳句等着我们去采摘,希望大家的平日的读书当中能够勤于积累,只要坚持这样的美文诵读,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笔下生花,下笔成文。

五、第三关——诗词擂台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有多少文人墨客,挥毫写下了无数精彩的诗篇。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相信你们各小组都有关于春天的美丽诗篇跟大家一起分享,下面让我们接着进行诗词擂台赛。

规则:各组诵读自己选出的诗词,要求落落大方,声音洪亮,感情到位,口齿清晰,背诵熟练,形式不限。

师:我们现在积累的只是文海一粟,在文学的海洋中,还有许多浪花等我们去采摘。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坚持背诵积累的好习惯。

下面我们紧接着挑战更精彩激烈的第四关——快乐读书一得,把你们在读书当中的所想,所得,所感与大家共同交流,看看谁与书的对话最认真,最用心,最精彩。

六、第四关——快乐读书一得

《春天的旋律》让我们认识了美丽的春天,每一位作者笔下的春天各具特色,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绚丽多姿。哪一篇文章给你的印象深刻?一起来交流分享吧。

1.小组交流,确定集体交流的段落篇章。

2.集体交流,评价哪个小组读书感悟深刻。

七、总结

如果说书是海,读书就是游泳;书是山,读书就是攀登;书是天,读书就是飞翔;书是生命,读书就是走过人生。让我让我用一句耳熟能详的名句来与大家共勉,那就是———“爱书吧,它会给我们力量!

江苏版务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4.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导学重点、难点及措施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领悟春的美好。

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对春天、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导学准备

PPT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古诗两首》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诗。

2.初步了解诗句的大意。

二、预习学案:(出示课件)

(一)我会读

组长检查小组成员古诗的流利朗读。

(二)我知道

1.《游园不值》是(朝代)(谁)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最能表现春天景色的是诗句是,

2.《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谁),我还知道他写的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是《》,其中运用对仗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三)我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句,请写下来。

(四)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古诗两首》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3.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习古诗,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课件)

1.小组合作交流,大体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3.诵读古诗。

三、阅读拓展,主题学习。

读一读《春天的旋律》中诗人写的诗

1.读背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他有“诗圣”的美称,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你还知道那些关于作者的故事?将给你的同学听吧!

2.读背宋朝王令的《送春》,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三月的景象。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一副暮春的凄美画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赶快把这美丽的春天留在纸上吧!

3.在元代以“天净沙”写景成一时之风气,读元代白朴的《天净沙春》后,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写景的元曲?与同学一起欣赏并交流吧!

检测反馈:

1.填空

(1)默写《游园不值》:,。

,。诗中的意思为“爱惜”的词是。诗中的最后两句描绘了这样一种美丽的景色:

(2)《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中,和点明此时是暮春季节;和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捕蝶图。

2.读古诗,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丝绦。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

(3)日出江花()胜火,春来江水()如()。

(4)两个()鹂鸣翠柳,一行()鹭上()天。

3.填空,并判断下列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填在括号内。

(1)春色满园关不住,()出墙来。()

(2)儿童急走追(),飞入菜花无处寻。()

(3)()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停车坐爱枫林晚,()红于二月花。()

(5)千山鸟飞绝,()人踪灭。()

4.根据情景,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诗句谚语

(1)一走进公园,姐姐看到了许多即将开放的荷苞,亭亭玉立,令人喜爱,张口吟出:“,”。当她又看到了满池盛开的荷花时,又张口吟出“,”。

(2)“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不错,正如一句诗“,”所说的那样,美好的事物是任何禁锢也阻止不了的。

(3)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中的“”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情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中的诗句。

(4)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表达这样感情的诗句有:《》中的“”;《》中的“”

课外拓展:

课后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游园不值园红杏

宿新市徐公店幽静安逸的田园春色

活泼可爱的乡村儿童

江苏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导学案

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5.主题学习,通过阅读《窗外的春光》里的文章,你会发现,原来如此平凡的事物,因为春天的到来,也会变得如此美丽!

导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突破措施:

1.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2.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山岭植树前后的变化,带动学生的情感,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课件 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诗文。

2.初步了解诗文大意。

二、预习学案:(出示课件)

(一)我会读

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歌谣寂寞咆哮荒山野岭

茂密拥抱裸露枝繁叶茂

(二)我能知

1.山岭换新颜。(填上课文中的两字词语)

()的山岩披上绿袍,山下的河水不再(),()的荒山涌起林涛,()流淌的溪水滋润()。

2.动物乐翻天。(填上动物名)

()快活叫,()抖彩翼,()开心跳,()不怕雕。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导学案

一、导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课件)

1.有感情的朗读诗文,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山岭在植树前后有什么不同。

2.春光为什么会染绿我们双脚?

三、作业布置(选择其一)

1.摘抄关于赞美春天的诗句。

2.春天来了,观察春天的美丽景色,尝试以诗歌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拓展阅读:

主题学习内容《春天的旋律》

导学目标:

通过阅读《窗外的春光》里的文章,你会发现,原来如此平凡的事物,因为春天的到来,也会变得如此美丽!用我们全部的身心去领悟这多姿多彩的春天吧!请你看看作者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导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学习内容。

2.板书课题窗外的春光

(二)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故事

1.选取自己喜欢的故事,初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

3.总结课文,看看这些故事带给你什么启示。

(三)合作探究

1.分组交流: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读书笔记上,小组内评出优胜者。

检测反馈:

1.抽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锨镐荒山野岭裸露

咆哮枝繁叶茂

2.我会选。

锨镐(gāogǎo)流淌(tǎntǎng)河畔(pànbàn)

裸露(luǒkē)树丛(chóngcóng)撑起(chēnchēng)

3.我会辨

谣()袍()裸()

遥()抱()棵()

4.我会填

()的树丛()的山岩

()的家园()的秋天

()的果园()的草地

课外拓展:

1.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课文。

2.小组内抽查背诵情况,评出优胜者。

板书设计: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林涛、动物的家

教学反思:

江苏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只拣儿童多处行》

红河镇小学主备人:吴启芳

一、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本课比喻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3.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三、突破措施:

有感情的诵读。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只拣儿童多处行》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课文脉络。

二、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1.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给下列词语注音

倚着栏杆纽扣欢畅四肢座无隙地

忸怩烂漫成千盈百浑身解数

(二)我会填

《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文章是写的,这篇课文上是围绕,这句诗句来写的,它是作者把别人的一句诗反其道而用的。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只拣儿童多处行》导学案

一、导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课件)

1.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认真地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感情。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呢?

三、作业布置(选择其一)

1.搜集描写春天的诗歌。

2.课外阅读冰心的文章《繁星》《春水》。

四、拓展阅读,主题学习。

1.阅读“名人眼中的春天”里的有关文章,学习古往今来的名人用自己的传神之笔描绘春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春天,用自己的心拥抱春天。

(1)画出你喜欢读的篇目中的重点段落,积累你喜欢的优美语句和好的词语。

(2)完成每个故事后面的温情提示。

(3)谈谈你最喜欢那个故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在小组内交流。

b小组内评出优胜者。

c全班交流、评价。

2.完成读书笔记一篇。

检测反馈:

1.看拼音写词语。

mó shù huānchàng yuàn luòyùn cáng

()()()( )

kòngxìshì fàng wéi jù shī féi

( ) ( ) ()()

wàngshèng shū zhǎn lànmàn 

( )()( )

2.照样子写词语

闹嚷嚷: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叽叽呱呱: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我会做

(1)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这句话把“颐和园”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小天使”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这句话用“喷花的飞泉”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比喻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

组织一次游园活动,要求学生观察景物和游人的表现,体会“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

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天使天真、活泼、圣洁、可爱……

春天太阳充满希望活力……

春花生命力旺盛带给别人快乐……

儿童是最美的春光

江苏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早》导学案

红河镇小学主备人:吴启芳

一、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4.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二、导学重点、难点及措施

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和讨论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领悟作者以花喻人的情感。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引导学生领悟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和美化的精神内涵的相似之处,品味鲁迅的品德正像腊梅花一样。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早》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预习学案:(出示课件)

(一)我会读

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酿雪朴素墨水寿星哪些

默默花瓣小匾笔墨纸砚

(二)我知道

1.鲁迅是我国伟大的()、()、(),著作有杂文、()、()、()等。你读过鲁迅先生写的()。你还知道鲁迅先生的()。

2.《早》这篇课文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和鲁迅书桌上的(),还描述了()。

(三)我会连

对课《诗经》中说(的话)。

诗云对对子,是练习作诗的一种方法。

子曰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纯洁。

花信风孔子等人说(的话)。

冰清玉洁古代认为风应花期。由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

(四)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早》导学案

一、导学目的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二、学习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课件)

1.把描写三味书屋的语句用“~~~~~”画出来,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请具体谈一谈。

2.你能给大家讲一讲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吗?从这“早”字的来历中,你对鲁迅先生有了哪些了解?

3.把课文中描写花的语句用“”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你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三、拓展阅读,主题学习。

1.读主题学习《春天的旋律》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说文中记叙了鲁迅先生怎样快乐的童年生活。

(1)画出你喜欢读的重点段落,积累你喜欢的优美语句和好的词语。

(2)完成故事后面的温情提示。

(3)谈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在小组内交流。

b小组内评出优胜者。

c全班交流、评价。

2.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也有自己的快乐,在小组内开个讨论会,和同学说说自己的快乐吧!

检测反馈:

1.我会辨

厉()塾()趟()迅()

历()熟()躺()讯()

2.加标点

(1)当年鲁迅先生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2)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一句以后要早到

3.写一写:

模仿文中写腊梅花的语句,写一种你所喜欢的花。

课外拓展:

1.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具体的描述,请同学们课下读一读主题阅读丛书中的这本书篇文章,探访鲁迅的童年足迹。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板书设计:

4.早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珍惜时间

梅花花开最早,“东风第一枝”

(以花喻人)

习作1——观察一种自然现象

红河镇小学主备人:吴启芳

导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的多姿多彩。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

3.能按作业要求,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自己定题目。

导学重点:

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变化细致描写。

导学难点:

抓住景物的特点。

导学准备:

布置学生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朝霞,观察时注意填好下面的观察记录表:

形状色彩

多云

少云

云厚

导学时间: 两课时

导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轻声读课文,完成练习。

(1)《二八月,看巧云》写的是二八月的云在和两方面的特点。

(2)作者在云的造型上重点描写的奇巧,又分_____、_____、_____三种情况来写。

 2.小结:

 3.结合“习作要点提示”,归纳写法。

(1)写景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

(2)写作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三、细读例文,明确写法

1.仔细阅读例文,启发讨论。

小作者是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奇巧的?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读了“习作要点提示”后,你明白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明确写法。

小作者在云的造型上浓墨泼洒,重点描写了它形状的奇巧,而后作者又分三种情况来写: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和鱼鳞云。每一处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变化来写的。

四、进行说写,运用写法

1.指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请同学们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

3.组织学生分组填写下表:

形状色彩

多云

少云

云厚

4.同桌练说,互相交流,相互提示。

5.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回辅导。

江苏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红河镇小学主备人:吴启芳

导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导学重难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

突破措施:

1.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2.让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课前准备:

1.挂图。

2.学生日记。

导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预习学案:

布置学生阅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的内容。利用工具书查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导学案:

一、导入:

1.同学们,从小学到中学语文一直是门很重要的功课,你知道为什么要学好语文呢?学好语文有什么意义?

2.要想学好语文是不是就是上好语文课,读好语文书呢?请你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平时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二、自读自悟,了解、掌握学习语文的渠道。

1.展示导学案(小黑板)

(1)学生看图,思考:有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

(2)在这么多的渠道中你喜欢采用哪些形式去学习语文?为什么?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个人自主学习,按上面的学案自学,把不明白的问题做好记录。

3.合作探究

(1)汇报交流,生生合作

交流自己已解决的和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并做好记录。

(2)班内交流,组组合作

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

4.精讲点拨。

三、总结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希望大家说到做到,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的小主人。

检测反馈:请大家说说看本学期自己准备怎样学好语文?

课外拓展:

1.谈谈自己假期中读了哪些书?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2.试着写下自己的感受,修改成一篇很好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预习学案:布置学生修改自己的读后感。

导学案:

一、导入质疑,明确修改的重要性。

1.(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鄂教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鄂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2.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爱国、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对湖周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这首歌主要表达了人们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关于青海湖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查阅了资料,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青海湖在哪儿?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作介绍,教师给予适当表扬)

下来同学们还可以对青海湖作进一步的研究,不懂的可以向你们的科学、地理老师请教。今天我们主要是跟随当代作家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走进青海湖。

以它粗犷、质朴、自然的美享誉世界。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湖,跟作者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

(放音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青海湖如此之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示青海湖的美的?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四、合作交流

1、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青海湖的?

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青海湖粗犷、自然、质朴的美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五、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探究活动

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第二课时

1、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这篇课文哪部分能激发你读的欲望?为什么?

3、观看课件,领会青海湖的美丽景色。(青海湖不仅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而且是个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二)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青海湖的湖水晶莹清澈

青海湖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青海湖是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

----------------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三)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三、总结全文。

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丰富的形容词,运用正确,比喻恰当,这些都使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4、层次清楚。

四、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青海湖粗犷、自然、质朴的美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教学目标:

《江南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四、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l.指名背诵这一首诗。2.描述诗意。

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3《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4.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5.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背诵古诗

五、小结: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默写《江南春》。

3.抄写生字词两遍。

4.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语文乐园(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关联词在词语中的作用,并会正确运用。

3积累名言警句。

4通过读短文引导学生感悟读书的妙处,激发读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学习“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

2说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3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有意思的地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清楚表达,并能说得生动有趣。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1今天张老师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古琴台的来历》

2读题,读书中的故事。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1你们知道那些有意思的地名呢?今天我们来分组交流一下

2交流要求:

(1)比一比谁说得生动有趣。

(2)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推选最好得全班交流。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

3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

4全班评议。

习作

我喜欢的季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这个季节独特的美。

2能从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等方面来写,让大家从你的描绘中感受季节的美。

3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梳理所搜集的素材,独立习作,师巡视辅导: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2、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给你什么感受?

2生用简洁的词语慨括

3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你最喜欢那个季节?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喜欢的季节。

二知道具体描述

1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学生具体描述

3在这个季节里,你获得过哪些快乐?

4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三、指导书写。

1、把内容写具体,将你感受到的美写下来。

2、可以从听到闻到摸到多种方式去感受。

3学生独立作文。

第2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喜欢的季节”。-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五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重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
1、林海音(1918—2001),台湾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预习任务:
1、自学课文中的7个生字、14个生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题。
4、在文中划出写“我”如饥似渴的读书的句子并抄写。
(预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6人小组合作完成)
预习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jùpàqièdǔcháocaìwūyán
()()()()
2、窃:1、偷2、偷偷地3、谦指自己
《窃读记》中的“窃”选哪一个?
自主、合作、探究:
一、生字词的学习。
1、由各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课文中7个生字、14个生词,
并进行抽读的检测。
2、每个小组用自己组的方式向全班展示生字、词语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专心听并纠错。
二、读课文(达到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1.接读课文。(再接读前,各小组在组内接读)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由评价的同学朗读一遍,全班接读完后在小组内进一步练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来闯关:
1、听写词语。(10个)
2、在括号内填入读ju的字。
()怕()离()体
语()戏()相()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1、窃读记(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的热爱、求知的的渴望并受感染。。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3、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一、读课文,感悟读书的乐趣。
1、默读课文,看看那一句直接写出了作者窃读的滋味,勾画下来。
2、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3、品勾画的句子,体会读书的乐趣
全班交流:
例:“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体会到什么?
在交流中抓住动作和心理活动来体会。
4、文中写道书店老板,假如你是老板,面对一个酷爱读书又买不起书的小女孩,你会怎么做?展开想象,完成填空。
1)、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
老板在心中默默对小女孩说:“

2)、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表达对他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的走开了,我想对他说“

5、“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回顾课文,体会写作方法。
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就像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粮。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1.用自己的方式品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时默读时朗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
2.同位俩互相交流记录的内容: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
3、文章没有什么情节冲突,读起来却感同身受。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真实感人的文章的?
我来闯关:
1、“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谈谈见解。
知识延伸:
1、推荐林海英的《童话》《城南旧事》。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题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并理解。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我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并认真参与课外阅读。
学习重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并认真参与课外阅读。
知识链接:
季羡林,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弄明起义的小说。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预习提示:
1、借助生字读音读通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
2、勾画出我认为重点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说说我的体会。
3、课文内容我知道:。
4、我的质疑:。
预习检测:
A、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
绿朝倒
()()()()()()
B、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要;要;要。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组内说说苗苗和季羡林的谈话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你对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理解。3、小组学习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组内交流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4、组内解决预习中的质疑。
交流展示:
从苗苗和季老的对话中知道了他们对读书的见解,请结合自己的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来闯关:
A、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水浒()传彭()公案绿()林好汉
B、你读过“闲书”吗?你从“闲书”中读懂了些什么?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推荐阅读《我的童年》(季羡林)
3、走遍天下书为侣(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整体感知课文
5、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重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习任务:
1、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题中的“侣”。
4、背诵诗歌《神奇的书》
(预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6人小组合作完成)
自主、合作、探究:
一、生字词的学习。
1、由各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课文中13个生字、生词,由各组组长进行抽读的检测。
2、每个小组用自己组的方式向全班展示生字、词语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专心听并纠错。
3、将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提出来写在黑板上。
二、读课文(达到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的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深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例:1、你喜爱的一本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2、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
………………
我来闯关:
1、看拼音,写词语。
bànlǚyúlèyóuyùfànhé
()()()()
mǒurénlíngdùbiānxiébèisòng
()()()()
2、比一比,组词语。
盒()零()编()
合()令()扁()
豫()趟()诵()
预()躺()踊()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3、走遍天下书为侣(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2、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3、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4、难点: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一、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做上批注。(小组内交流找到的语句)
a、你喜爱的一本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1)你能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吗?联系上下文内容说一说。
2)、1-5自然段中有两个反问句找出来,改成陈述句。
b、把书看成家,还有一个原因——
1)、5自然段中有两个感叹句
勾画出来读,读出我们的惊喜
2、读5自然段请你代作者简单地告诉大家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3、让我们来读一首诗。
阅读链接-《神奇的书》
二、悟读6、7自然段
1、作者一遍一遍帝都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概括作者读书的方法,给它列个清单吧。(小组内可以交流)
2、这些方法你觉得怎样?你用过哪些?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读这两个自然段。
理解这句话: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4、小组内分工背诵7自然段。
三、学习8自然段
1、读8自然段?
全班交流对8自然段句子的理解。(联系课文前面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再读全文中的比喻句。
3、再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
我来闯关:
1、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
2、将作者读书的方法归纳后写下来。

3、写两句读书的名言。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4*我的“长生果”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我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我能学习读书和写作的方法。
学习重点:能结合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预习提示:
1、积累课文中的一些好词:囫囵吞枣、如饥似渴、浮想联翩、不言而喻、流光溢彩、悲欢离合、如醉如痴、津津有味、不求甚解、天长日久、牵肠挂肚等。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想想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3、体会作者从童年的读书和作文中悟出的道理。
4、说说自己从课文中学习到的读书和作文的方法。
我来闯关:
A、补充词语
流光()()()()日久不言()()黯然()()
悲()离()千()一()如()似()牵肠()()
囫囵()()不求()()津津()()呕()沥()
B、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出。()
2、形容因过于沉迷、陶醉而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3、与众不同。()
C、我的“长生果”中的“长生果”在这指的是什么?
D、莎士比亚说:书籍。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推荐阅读《三国演义》。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

一、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

2、故事:从前,有人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两人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

3、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明白了什么。

4、引导学生谈谈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5、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图。

上面一幅图上的同学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

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圆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

第2页上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第2页和第3页的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①摘抄。

②编写提纲。

③写读后感。

三、引导学生谈谈收获。

怎样做读书笔记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主要是这样四种方式:摘录式、提要式、心得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2、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2、启发: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

1、先观察P4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告诉: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选择,借阅图书时应保持安静。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找到后,将要的工具书从书柜或书架上轻轻抽出来。

3、观察P5上部的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老师点拨:有礼貌,讲文明。

6、观察P5下部的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7、讨论,总结: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不理解“温馨”这个词,用上了工具书,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并在书上摘抄了这个词的解释。

5、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阅读材料,尝试做读书笔记。

2、训练使用工具书。

教学过程:

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1、展示优秀读书笔记若干份,让学生仔细观摩。

2、告诉:这些都是读书笔记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引导尝试。

1、打开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

要求:⑴认真阅读材料。

⑵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⑶要求不必太高。摘抄的内容只要是有代表性的词句即可。编写的提纲只要能抓住大体意思就行。写读后感不必写评论性质的长文章,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三言两语,四行五行都可以。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

6、小结,鼓励。

三、训练使用工具书。

1、拿出自备的《新华字典》。

2、出示“浩han”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han”的字形,怎么查?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3、出示“洋溢”这个词语,“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查的?

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

5、总结评比。

四、全课总结,勉励鞭策。

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本学期,我班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4、工具书,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会给你带来很多便利。

第一单元

1、师恩难忘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编写说明

本书是为配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以下简称教科版课标语文教科书)的实际教学而编写的教师教学辅助用书。全书根据教科版课标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主题单元构建方式编写,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编写说明和八个主题单元、八篇选读课文的教学指导,共十部分。

一、编写目的

编写本书主要是为了便于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教学的具体操作。全书从教材编写意图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的角度对阅读课文、能说会写、语文七色光等部分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明确指出了每部分内容、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剖析了课文的难点、重点,提供了一些拓展延伸资料和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帮助教师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困难,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编写体例

本书的编写参照了教科版课标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编写体例,以主题单元的方式进行构建。在每个单元的开头部分都作了简要说明,介绍单元主题、单元构成及教学注意事项,便于教师对整个单元教学的理解和把握。

每个主题单元由阅读、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三个部分组成。对这三个部分都安排了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在部分课文或语文学习活动(能说会写、语文七色光)后还安排了相关的资料或者听记材料。

教材说明是对一篇课文或者某一项语文学习活动的具体说明和分析,其中阅读课文的教材说明要比语文学习活动的更为具体一些。教材说明包括:解题、结构分析、语意理解、写作特点四部分。解题是对课文题目的剖析和拓展延伸,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资料。结构分析是根据课文内容、段落之间的关系对课文进行段落划分并归纳段意。语意理解是对课文中重要语句或段落的具体理解与分析,是由结构分析中的“面”延伸到语境语意的“点”的过程,语意理解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写作特点主要介绍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

教学建议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和操作要点五部分。其中教学目标指出了本课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重点、难点指出了本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准备是对教师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建议;教学时间是对本课教学课时安排的要求;操作要点是具体的教学操作建议,其中包括:读书指导、积累内化、迁移练习、实践活动等部分。

资料是对课文内容的相关链接。

听记材料是某些语文七色光后听记活动的文本材料。

在八个主题单元之外,本书还对八篇选读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剖析,对选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指导。

三、使用建议

为了便于教师具体操作,本书提供了较具体的教学建议、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参考,但是不能硬搬照抄,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灵活使用。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科书,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更理想、更优化的教学过程,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书提供了一些人文、地理、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介绍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科书按整套教材编写体例,采用主题单元方式构建而成。每个单元分“阅读”、“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三个板块。其中阅读分为“主体课文”与“快乐读书屋”;“能说会写”包括“口语交际”与“习作”。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脉络清晰,布局合理,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整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全书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本册教科书

主题单元:阅读:主体课文、快乐读书屋

能说会写:口语交际、习作

语文七色光

选读单元

全书共8个单元。单元主题分为:质朴纯真、大海之歌、艺术家、祖国建设、互相联系、城乡美景、感谢科学、介绍北京等。

“阅读”板块编有主体课文16篇(每单元2篇);快乐读书屋16篇(每单元2篇);“能说会写”板块编有口语交际8次,习作8次;“语文七色光”8次。

选读单元编进了8篇文章。

现将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编写思路简介如下。

一、单元主题及选文。

1?主题单元多元整合,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科书采取主题单元多元整合的方式编写。8个主题单元中既有描绘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祖国建设”单元,又有从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方面着眼赞美祖国、赞美首都的“城乡美景”和“介绍北京”等单元;既有歌颂“质朴纯真”的人性美的单元主题,又有启发人观察、思考问题要能“互相联系”,深入地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思考的单元主题。

本册设计的8个主题单元,注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质朴纯真”、“艺术家”、“互相联系”等单元从人性的纯真、人格的完美到观察、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都涉及人文精神范畴,而“大海之歌”、“艺术家”等单元则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选篇内容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宽阔平台,给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感悟,进行体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册教科书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选篇。每篇课文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修鞋姑娘》和《信箱里的花束》赞美了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和《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则是歌颂了当代我国著名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的德艺双馨的高风亮节和杰出的工人阶级的代表王进喜忘我的拼搏精神。《沧海日出》和《迷人的天山牧场》则可以使学生在咀嚼文中优美词句的同时,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而《烤鸭》和《颐和园》等课文则可以让学生在了解首都北京深厚的人文积淀的同时,增加他们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情怀。

本册教科书十分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感悟、体验的机会。

阅读课文后设计了一些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题。如“说一说沧海日出‘美’在哪里,‘壮观’在哪里。”“默读课文,讨论讨论‘泥人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亲人、朋友或老师对你有过什么评价?你是怎样看待这些评价的?”

在“能说会写”中也设计了一些富于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进行说话和写作兴趣的训练方式。如在“祖国建设”单元内设计的习作题目是《祖国建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在“城乡美景”单元内的习作题目是《我最喜爱的景物》,在“感谢科学”单元内的习作题目是《如果发明……有多好》。

3?体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选文内容力求与时代同步,培养学生质朴纯真的品格,赞美与人民共命运、在艺术方面追求无止境的人格,引导学生关心祖国与时代的命运,培养欣赏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兴趣。如《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大漠升起蘑菇云》《我爱大海》《北京话》等。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关注祖国发展的成就,为祖国首都深厚的人文积淀感到自豪。如选入《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烤鸭》《颐和园》等。

5?选文切合高年段学生的心理兴趣特点。高年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已由产生简单的感受,上升到了富有情感、体验,追求独立人格和一定成就的阶段。课文《信箱里的花束》和《“美极了”与“糟透了”》就体现了这一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6?突出文学色彩,注重选文题材、体裁和风格的多样性。本册教科书除选有一些记叙类的文章外,还选取了诗歌、科技说明文等体裁的文章。在记叙类的文章中,选有记事、写景、写人和历史故事等题材的文章。

7?精心选文,力求体现出本册教科书的新风貌。选文做到精挑细选,除选取了部分经典篇目外,还着力精选时文的精品篇目。这些时文精品篇目占本册诗文总量的2/3以上。新选篇目均经过悉心推敲,精心加工润色,使选文行文流畅,语言文字规范,具有较强的情感力量。

二、”阅读”板块中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

“阅读”板块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体课文后的学习活动;二是“快乐读书屋”中文前阅读的提示性导语。这两部分学习活动设计的主导思路是: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拓宽学习渠道,开阔知识视野,发展思维。引导学生自觉地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1.主体课文后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

主体课文后的学习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读、说、想、练活动,识字、写字活动,自选词语等活动。读、说、想、练活动,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活动;二是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和延伸的活动;三是语文知识技能的落实、掌握并运用的活动。这三个方面的活动因文而异,尽量做到少而精,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活动,设计上着眼于引领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课文的精髓所在,鼓励和启迪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性阅读。

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和延伸的活动,大力着眼于架设起课内外沟通的桥梁,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锻炼他们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准确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中的语文资源,进行联想和想象。

语文知识技能运用的活动,以课文语言文字的呈现方式为重点,从课文中提炼应知应会的字词句和典型的语言现象,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自选词语”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积累词语,逐步养成自觉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的良好学习习惯。

2.“快乐读书屋”中的文前提示性导语的设计。

“快乐读书屋”中的诗文选篇,是紧密围绕单元主题设计的,是对主体课文的补充和扩展。这样设计能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他们的眼界,多方位地汲取语文的“营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我要读”的意愿;使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快乐读书屋”文前提示性导语的设计因文而异,有的是揭示主题,有的是激起兴趣,有的是设置悬念,有的是引领到课外。提示性导语力求起到引导学生加强理解、真情感悟和切身体验的作用。

三、“能说会写”板块的设计

“能说会写”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口语交际和习作。

1.口语交际的设计。

配合单元主题进行技能训练,本册教科书设计了8次口语交际活动。设计遵循情境、互动、应用、生活化的原则,强化口语的交际功能。口语交际活动的设计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本册口语交际活动自成体系,体现“文语并重”的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突出了口语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

(2)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乐于参与和有话可说,从而收到口语交际活动的实效。

(3)根据话题内容,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成为情境中的“角色”,以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

(4)口语交际是听与说互动的过程。设计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抓住对方说话内容的要点并迅速作出反应,应答交际的话题。

(5)注重渗透口语交际中情感态度方面的规范,强调要有文明的态度和语言修养。

(6)口语交际的设计还提出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的要求,这有利于用语的规范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交流合作。

2.习作的设计。

本册教科书围绕单元主题共设计了八次习作活动。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习作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占有广泛的习作素材,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乐于动笔表达。

(2)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习作活动。本册习作的设计多是半命题或自主拟题的形式,要求比较宽松,有广阔的空间供学生充分展示习作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3)重视习作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意义,引导学生通过习作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价值观。

四、“语文七色光”活动的设计

“语文七色光”是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的园地。内容设计上围绕单元主题,通过多途径的学习活动,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突出了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课内和课外的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训练和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七色光”设计成4个相对独立的栏目。栏目1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选用和本单元相关的一些典型、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练习认识和掌握这些语言现象和规律,培养语感,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栏目2是“日积月累”。它汇集了多种形式的语言材料,如成语、格言警句、古诗、谚语,扩充了学生接触语言材料的范围,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积累语言文字素材的良好习惯。栏目3是“知识窗”。这个栏目围绕单元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扩展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栏目4是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栏目,设有“开心一刻”、“窗外事”、“大家一起来”等几个小栏目。“开心一刻”旨在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感到愉悦,培养学生幽默的智慧;“窗外事”、“大家一起来”是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沟通,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精神。

五、识字、写字的设计

本册教科书仍然贯彻“在阅读中识字”的原则。在主体课文后列出应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快乐读书屋”中文后列出的汉字,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会写。随着学习过程的延续而逐步达到识和写的统一。识字和写字的原则仍为“多识少写”,鼓励学生运用识字的方法更多地增识汉字。

本册共安排识字160个,要求会写的字147个。

六、选读课文单元的设计

本册教科书的选读课文单元编排了8篇文章,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选读课文可以作为单元教学的补充阅读材料,可用于阅读欣赏,也可以用其中的一篇带多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可指导学生略读选读课文,也可另外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第一单元

本单元围绕主题“质朴纯真”编排,展现了古今中外对这一美好品质共同追崇的价值观,学后如沐春风,令人清新舒怀。从故事情节中把握,从人物形象中感受,从浸透着情感的关键词句中体会,应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关键。“能说会写”栏目要求围绕单元主题真情表达、真诚倾吐,指导学生树立“吐真言,表真情”的写作态度,从课文中汲取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语文七色光”栏目安排有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积累、扩展、阅读、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教学中应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导练、导学相结合。

建议本单元教材教学时间为9~10课时。

1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材说明

〔解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在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这篇小说,表面上看像一泓静静的秋水,水面上却拂过一丝透骨的寒意。读着它,就像乘着一叶小舟从秋水上划过。但是,当我们弃舟上岸,再来顾盼这秋水时,才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这涛声撞击着你的心弦,拍打着你的肺腑。贝尔曼,这位在美术园地辛勤耕耘了几十载却一无所获的老艺术家,凭着他博大的爱心,用他的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一幅不朽的杰作。通过对这篇小说的情节讨论、形象分析,我们对贝尔曼也怀有深深的敬意,苏艾的细心关怀又使我们感到一阵阵暖意,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回答呢?

〔结构分析〕

本文写的是年轻画家琼珊在老画家贝尔曼与同伴苏艾的照料下,战胜病魔的故事。作者对于体现主题的主人公贝尔曼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贝尔曼画叶子的镜头都没写。但我们仍可以强烈感受到贝尔曼老人火一样的热情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本文按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开端部分,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第10自然段),发展部分,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第13自然段),高潮部分,写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燃生的欲望。

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局部分,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语意理解〕

“外面见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纠结的根已经枯萎,攀在半墙上。”

作者用悲凉的笔调描写了窗外的常春藤,它经受了怒号的北风,倾泻的雨水,在漫漫的长夜中,一点点被剥蚀。以此来暗示对这凄风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任何希望的琼珊的生命之火,也在一点点微弱下去,病情越来越重。

“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琼珊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听了琼珊的事,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担心地凝视着窗外风雨中的常春藤。”

生活在下层的贫苦之人自身能够生存下去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很多人都自顾不暇,但是贝尔曼老人却把自己当成了琼珊的保护神,当他听到琼珊的病情后,心中也许已经有了打算。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由此可以推测出老贝尔曼在画叶子的时候连雨具都没有用,一个“透”字表现了他是多么急切地去为琼珊画上那片“生命之叶”,生怕在此期间琼珊会出什么事。如果准备充分的话,贝尔曼也许不会死,以此看出,贝尔曼是一个多么可敬的老人。

“后来,他们在那棵常春藤下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别处挪来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黄色和绿色的颜料。”

作者没有实写老贝尔曼画藤叶,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六米多高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那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那晚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一片常春藤叶子。它原本就不是一片叶子,也算不上一幅画,可它却超越了叶子和画的含义:它像一位神医,治愈了琼珊的肺炎,给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它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贝尔曼老人的善良心灵,反射出伟大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光芒。比期待了多年的杰作更有价值。

〔写作特点〕

首先,是精简文字。在故事的开头,看似闲笔的描写实际定义了整个故事的方向,并为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出身背景,作出了最恰当的交代。作者没有一上来就交代一个突兀的故事背景;每个人物上场,都单独介绍一下他们的长相和出身等等。这样类似说明书的写法,很难达成结构上的一致性。更不可能很快地构造出故事的整体感觉。短篇创作,尤其讲究气氛的烘托和感觉的传递。

其次,是叙述的简练。《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人物本身的描写非常少。这在现在作者的实践中,并非没有类似的情况。但出发点,恐怕截然不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简练,并不影响两个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相对于两个生命与一个孤独的朋友来说,长相与穿着都可以完全忽略。但如果将这种忽略视为一种定式,则可能适得其反。再比如故事中情节的推进呈现明显的单一线索,环环相扣,没有安排刻意的曲折和暗线。即使是故事最后,老画家死于肺炎,欧亨利也没有故作神秘,而是让两个生者直接面对这个事实,然后故事戛然而止。换言之,所谓叙述的简练,无非是不要节外生枝。作者始终牢记自己想要表达的真正主题,然后反复推敲、删节故事中的文字。

最后,话不能说尽。欧亨利最著名的写作特点,就是峰回路转的结尾。作者并没有利用自己“天神”的权力,直接去左右人物的命运。作者只是很平淡,或者说,很冷静地让整个场景和状态,永久地停留在了那个刹那,再没有任何解释或者延伸。剩下的,就全部交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很多情况下,现在的作者都非常愿意自己跳出来说道理,甚至将自己的观点直接通过人物之口说出来。至于为了营造气氛或者达成某种作者需要的目的,随意摆布人物命运和行为,就更是司空见惯。在短篇的创作中,这种现象的直接表现就是人物和情节的变化突兀和生硬的说教。而欧亨利式的结尾恰恰就避免了这样的事情发生,更在平淡的结尾中烘托出意境,即所谓的平凡中见伟大。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体会破折号的不同作用,积累喜欢的词句。

4.能够独立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教学难、重点〕

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较深入地认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

2.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欧亨利的资料。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课后的习题分别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和语言文字训练等方面,可将它们列为几个小专题来组织教学。

(1)揭题导课。

出示课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积累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常春藤,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题猜想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整体感知。

本环节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自主学习,读通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梗概。

让学生独立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独立认识生字和辨读多音字。

(独立识字,独立练读,是高年段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应养成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减少干扰,潜心读书,凝神思考;有助于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节奏;有助于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3)围绕习题,确定专题。

专题一:围绕课后第1题。(朗读课文。课文是通过什么事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质朴情感的,你找到了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专题分析:“朗读课文”是思考问题、倾吐感受的前提;找出“什么事”需要把握课文的故事梗概;“感受”是一种内心体验,不仅仅是说出,更重要的是引起内心的情感触动。

方法提示:在学生读通课文(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回读,停顿恰当,朗读通畅而有节奏感)的基础上,可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开讨论:究竟是什么事,通过词句说说是怎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质朴情感的。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阅历谈感受,也可以通过旁注眉批来抒写自己的读书感受。

专题二:围绕课后第2题。(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呢?谈谈你的理解。)

专题分析:读书要有审题的意识,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审题可以较快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方法提示:在熟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把握课文主旨的基础上,尽量先让学生来谈自己的理解。

专题三:围绕课后第3题。(课文中的破折号比较多,找一找,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专题分析:这项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破折号的表达效果。

建议:教师先把破折号的用法讲解一下,再举例子说明。

2?积累内化。

自选词句,由学生独立完成。

简单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也可以连词成段,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看谁选用的词语最多、最恰当。

3?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7个生字。

按照“观察——重点示范——练写——评议”的程序指导学生自主书写。

(要注重写字教学。指导学生用硬笔书写楷书时,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汉字的书写要避免简单枯燥地反复练写,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写字上升到欣赏、塑造汉字的形体美,体会汉字内涵的意韵美的境界。)

资料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1862年9月11日,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欧亨利(O.Henry)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镇。父亲是医生。15岁在叔父的药房里当学徒。5年后去得克萨斯州一个牧场放牛。1884年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1896年,银行发现缺少一小笔款子,欧亨利因涉嫌被传讯。他却取道新奥尔良去拉丁美洲避难。1897年,回国探望妻子,因而被捕,判处5年徒刑。在狱中曾担任药剂师,并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写作短篇小说,于《麦克吕尔》杂志发表。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获释,来到纽约专事写作。

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1904)、《四百万》(1906)、《西部之心》(1907)、《市声》(1908)、《滚石》(1913)等集子,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他曾以骗子的生活为题材,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作者企图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级的骗子,成功的骗子。欧亨利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较浅薄,但他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都可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中。

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

2 古诗三首

教材说明

过故人庄

〔解题〕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田园诗,描写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去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的生动场面,表现了农家生活的恬静闲适和农家待客的质朴情感。“过”是探望、拜访的意思,“故人”就是老朋友。

〔结构分析〕

诗歌由“邀”到“至”到“望”到“约”,一路写去,自然流畅。在内容上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老友的盛情邀请。

第二部分(中间四句),写和老友置身农家田园,把酒畅谈的情景。

第三部分(后两句),写相约重阳节还来欣赏菊花。

〔语意理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具:准备;鸡黍:杀鸡煮黄米饭。老友杀鸡煮黄米饭,准备好了农家饭,邀请我到他的田园去做客。这一开头就像一则日记娓娓道来,故人“邀”,我“至”,文字上毫不渲染,简单而随意,正体现了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的质朴情谊。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这种“鸡黍”宴,直至今天,仍然是中国农村一种亲切的招待方式。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实而自然,但对于下面诗句将要展开的生活场景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围起来,这里是环绕的意思;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墙。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般清新愉悦的感受。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坐落平处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单一孤僻。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轩:窗户;圃:种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桑麻:以桑树和麻类植物泛指农作物收成。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从这两句中可以领略到浓郁的农村风情和劳动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田地里的泥土香,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了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就:近,这里指欣赏。等到重阳节那天,再来观赏菊花。在临行时主客相约重阳节时再来田园观赏菊花。主人热情的相待,客人率真的表示,做客的愉快,主客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充分表达了主客间的不虚情做作和真挚的情谊。

〔写作特点〕

语言平白,感情纯朴,在平淡中蕴含深厚的情感。全诗语言平白如话,既不用典,又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感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纸上,传诵不衰。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诗人表现得极富诗意。每个句子都似不见雕琢锤炼的痕迹,但正是于这种平白自然中透出语言运用的功力。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现出一片清新的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境与环境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出对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诗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为一体。

客 至

〔解题〕

这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这首诗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50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当时,杜甫历尽颠沛流离,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活,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这首至情至性的记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好客的性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

〔结构分析〕

本诗从结构上看,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描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全诗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第一部分(前两联),写迎客。日常生活的孤独与客人到来的欢乐形成对比,突出了迎客之喜悦。

第二部分(后两联),写待客。因饭菜不够丰盛的歉意和邀邻助兴的提议,体现了情感之质朴。

〔语意理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草堂的南北,春水漫漫,只见鸥鸟天天成群而至。首联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描绘出草堂周边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浩荡之感。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诗人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舍,自称其家为舍,这里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春水,指流经草堂的浣花溪。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草遍地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用蓬草编成的门,因为你的到来,今天才打开。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缘客扫,为了迎客而打扫,古人常以打扫门庭表示欢迎客人;蓬门,蓬草编成的门。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因为居住在偏僻之地,距街市较远,交通不便,所以买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够丰盛;家境贫寒,没酿新酒,只能拿味薄的隔年陈酒来招待客人。诗人舍弃了其他情节,专取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盘飧,盘中的菜肴,飧,本指熟食,这里泛指菜;兼味,一种菜肴叫味,两种以上叫兼味;旧醅,隔年的陈酒,“醅”,未经过滤的酒。古人好饮新酒,所以诗人因“只旧醅”待客而感到歉疚。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人肯不肯与邻家的老翁相对而饮?如果肯的话,“我”就隔着篱笆召唤他过来,一起喝尽这最后的几杯。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锋一转。无须事先约请,可随意召饮,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率淳朴的绝弃虚伪矫饰的情意。

〔写作特点〕

情景交融,情深意浓。本诗一二句写户外景色:屋舍绿水环绕,碧波荡漾,群鸥翔集,寂寥幽静。三四句写寂寞之中,佳客临门,喜出望外。五六句写远离街市,住所偏僻家境清贫,酒薄菜淡,但主客之间情谊真挚,气氛融洽。最末两句写邀邻助兴。全诗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朴实纯真的情感,组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游山西村

〔解题〕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乡。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相当复杂,苦闷与激愤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怀,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情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

〔结构分析〕

全诗以游村为线索,将秀美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有机结合,表现了优美的意境。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诗人游村来到农家,主人盛情待客。

第二部分(中间四句),写游村中看到和感受到的乡村优美风光和淳朴乡情民风。

第三部分(后两句),写诗人游村的感受。

〔语意理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初看觉得起句平淡,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着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着笔,写自己游村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写景抒情作了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有着名酒般的醇美;豚,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于描写难状之景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漫步山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中见到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视觉与心理感受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新动人而又神奇瑰丽的画面。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意蕴深远,仿佛信手拈来,然又出人意料,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赞誉,流传不衰。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奋发进取,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今天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都给诗人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结尾用笔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如果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会拄着手杖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写作特点〕

立意新巧,于白描手法中见意蕴。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只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受到热情款待,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古朴民风,末写游村之感。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知道三首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知道三首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古诗的教学应以有感情地朗读和欣赏为主,本课的三首古诗可以通过“学一首带两首”的方法进行,如教师指导学习第一首古诗《过故人庄》,而《客至》《游山西村》两首古诗则以学生自学为主。

(1)布置学生事先搜集诗人介绍、写作背景等有关资料,课前交流。

(2)导课引题,整体感知。通过语言、图片或者多媒体等手段导课,引出题目。本课的导课可以由学生搜集的资料导入,也可以从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导入。让学生初读全诗,结合课题整体感知诗的大意。

(3)朗读晓诗韵。首先是要读准字音,三首古诗中需要注意的多音字有:还(huán)来就菊花,舍(shè)南舍北皆春水,肯与邻翁相对饮(yǐn);需要注意的难读字有:至、黍、圃、飧、樽、醅、豚。在读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节奏、韵律、对仗等。(注意仅仅是通过朗读来体会,无须讲述古诗韵律的相关知识,只要在读中体现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读出押韵音间的呼应,读出对仗词句的对应即可。)

(4)研读解诗意。要教给学生把握诗意的方法,可以通过看注释、查阅字(词)典、联系学过的古诗和知道的成语推想、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猜读等多种方法把握古诗的大意。如,通过“故人西辞黄鹤楼”来推想“故人具鸡黍”中“故人”的意思;通过“一饮而尽”推想“肯与邻翁相对饮”中“饮”的意思。

(5)美读悟诗情。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2题,抓住最能体现质朴情感的诗句,在有感情朗读、吟诵中体会这种情感。

(6)品读拓诗境。如看着《过故人庄》的插图,想象诗人和老友会聊些什么,临走告别时又会说些什么,等等。

2?积累内化。

(1)背诵三首古诗。

(2)根据下面句意,选择三首古诗中恰当的诗句填空。

老家的大伯打来了电话,邀请我回老家做客。他乐呵呵地说:“小侄儿,回老家看看吧,日子可比以前好多了!不要嫌弃我们农家,今年又是个大丰收,什么好吃的都有!()”

案情再一次陷入了低谷,狡猾的犯罪分子布下的重重迷雾,让干警们理不出任何头绪,真是()。然而,(),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案情出现了重大转机。

3?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

需要特别注意的生字有:“黍”的声母是sh,而不要读为s;“饮”是多音字,饮(yǐn)酒、饮(yìn)牲口。

(2)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的生字有:“邀”与“蓬”,前者是半包围结构,后者是上下结构,注意写法上的区别。

4?迁移练习。

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查阅写作背景,展开合理想象,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资料

[《过故人庄》参考译文]

老友准备了鸡肴黄米饭,

请我到农家田园作闲谈。

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抱,

青山在城外远远地倾斜。

开窗面对着晒场和菜园,

把酒闲话起蚕桑和棉麻。

待到九月重阳日那一天,

还要到此来共同赏菊花。

快乐读书屋一

修鞋姑娘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以事写人的记叙文,叙述了一个异乡来的修鞋姑娘给“我”修鞋的经过,通过朴实、恳切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朴实、真诚的修鞋姑娘形象,表达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的高尚情感。

〔结构分析〕

课文首尾照应,采取倒叙手法讲述故事,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我”冒着凛冽的寒风,在冷清的大街上寻找一个异乡来的修鞋姑娘。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十四自然段),回忆修鞋姑娘给“我”修鞋的经过和其中的小插曲,表现了修鞋姑娘的朴实与真诚。

第三部分(第十五自然段~第十六自然段),照应开头,写“我”走遍长街,望穿深巷,寻觅那个修鞋姑娘。

〔语意理解〕

“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而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异乡来的修鞋姑娘。”

凛冽,是刺骨的寒冷,正是这样刺骨寒冷的风使得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大街变得行人稀少、冷冷清清。这种情景与“我”骑车出门形成对照,使得读者产生了强烈的疑问和好奇:作者为什么要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执意寻找一个修鞋姑娘呢?这一句为下文设置了悬念,使文章从一开头就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我不放心地提醒她要修结实点,花钱多一点不要紧。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啪,啪,啪,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

打量,审视、观察的意思,姑娘对我的“打量”是对我“不放心”提醒的善意回应。“啪,啪,啪,三个钉子钉进去”说明姑娘修鞋手艺娴熟、利索,从“拽”、“扯”的动作中可以看出姑娘的自信和负责。

“她矮胖的身材,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艰辛。我决定不管她要多少钱,我都不还价。”

这是对修鞋姑娘的外貌描写。正是她经历的艰辛和对待工作的认真,让我产生了“不还价”的想法。艰辛,指艰难困苦,联系第一自然段凛冽的寒风,不难知道修鞋姑娘为了生计,仍然要在这个不适合户外工作的恶劣天气中蹲守劳作,“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艰辛。”正是对姑娘艰难困苦生活的写照。

“鞋绱好了,我断定她会漫天要价,谁知她只要6角钱。看来,她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人。”

绱,把鞋底和鞋帮缝合起来;断定,作出很有把握的判断;漫天要价,指没有限度地索要价钱。姑娘的热情服务反倒让“我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所以“断定”她会使劲儿多要钱。但是她只收取了比“我”想象中少得多的钱,使“我”改变了自己对她的猜想。“我”想象中的“那种人”,指会漫天要价的人。

“是的,这样大的城市,到哪儿去找她啊!然而,我还在找,走遍长街,望穿深巷。”

前一句说明找到姑娘的难度很大,后一句照应第一自然段。“走遍长街,望穿深巷”,写出了“我”兑现自己诺言的迫切心情,写出了“我”寻找姑娘的决心和毅力。正是修鞋姑娘的诚实和信任,感动着“我”,让“我”一定要找到她!

“修鞋姑娘,你在哪里?”

这既是作者渴望找到修鞋姑娘的深情呼唤,也是作者内心对修鞋姑娘美好品质的赞颂。

〔写作特点〕

1?人物描写传神生动。

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就像电影的脚本一样,传神生动,人物形象十分鲜活,有立体感,使读者通过语言就可以想象到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是教给学生如何写人叙事的优秀范文。如,文中对修鞋姑娘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她修鞋技艺的娴熟,又写出了她服务的热情;对修鞋姑娘外貌的描写,既写出了她的外貌特征,又反映出她生活的艰辛;对修鞋姑娘的神态描写,则又写出了她的调皮可爱。

2?情感线索横贯全文。

倒叙的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引人,而贯穿全文的,除了事情的发展顺序,还隐含着“我”的情感变化线索。随着情节的展开、发展、高潮,“我”内心的变化也呈现出“不放心——同情——蒙上阴影——难堪、尴尬——惭愧——执著寻觅”的跌宕起伏。这使文章显得丰富而不单薄,对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衬托主人公的品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情节叙述和人物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体会人物的品质,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建议采取“读通课文,体会情感,揣摩写法”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阅读。

1?读通课文。

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字(词)典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能概括主要内容,说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根据生活积累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根据生活积累理解课文,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帮助读懂课文,这样把生活经验移植到对课文的理解中去,就会对课文有形象化的理解,有生活化的感悟。

2?体会情感。

指导学生抓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以自由交流为主。可让学生或学习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描写,采取多种形式的读(默读、品读、感情读、对比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品质。

3?揣摩写法。

放手让学生通过品评词句的方法,推敲、品味课文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精当。可以让学生一人选择一处描写来重点推敲,再全班交流。这样既尊重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差异,又照顾到全体学生。

如:

我选择的是一段XX(语言、外貌、行动等)描写……

选择的理由是……

4?同桌互查生字的识记情况。

5?推荐作业。

(1)仿照课文的语言、外貌、心理描写片段,进行练笔(任选一项)。

(2)课文续写:假如“我”终于有一天找到了这个修鞋姑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续写课文,情节发展要合情合理,可以借鉴课文的描写方法。

(两项作业任选一项。)

信箱里的花束

教材说明

〔解题〕

信箱是用来投递和存领信件的,怎么在信箱里会有花束呢?课文以“信箱里的花束”为题,新颖别致,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篇课文是根据苏联儿童故事改编的,故事内容不仅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意义,而且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

〔结构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小女孩娜塔娅主动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热情地给年老的女教师送花的故事,赞扬了娜塔娅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有您的,给!她快活地说。”),写娜塔娅主动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

第二部分(“有位年老的女教师”至结尾),写娜塔娅给年老的女教师送花。

〔语意理解〕

“娜塔娅是个乐于帮助人的小姑娘。”

这是课文的中心句。从结构上统揽全篇,引起下文;从内容上点明了主人公的品质特点,全文紧紧围绕“乐于帮助人”而展开。

“‘今天我只有一份报纸吗,小邮递员?’有家主人问她。

‘是的,但这张报纸上的文章都很有趣。’她笑着回答。”

这是报纸主人与娜塔娅的一次对话。主人亲切地称娜塔娅为“小邮递员”,体现了对娜塔娅的喜爱和对她工作的认可和信任。而娜塔娅的回答和微笑说明她态度热忱,是个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快乐的小姑娘。

“‘她说不定正坐在门口等呢!’娜塔娅想,‘她一定会这么说:今天小邮递员没有来,一定是感到厌烦了!’娜塔娅心里很不好受。”

这是娜塔娅知道女教师这天不会收到信件后的心理活动。“她说不定正坐在门口等呢!”表现出娜塔娅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说明了她的懂事和善良。“她一定会这么说:‘今天小邮递员没有来,一定是感到厌烦了!’”表现出娜塔娅生怕女教师因为误解,而在感情上受到伤害,也担心别人怀疑自己做好事的持之以恒。正是怕产生这样的误解而让她“心里很不好受”。“厌烦”是厌倦而腻烦的意思。

“这天,女教师发现自己的信箱里摆放着一束野花。她小心地取下花来,紧紧地贴在自己脸上,随后甜甜地笑了。这时,她脸上的皱纹好像消失了,变得年轻了许多。”

这段话描写女教师在信箱里收到鲜花这个特殊的礼物后,又惊喜又感动的举动和神情。“摆放”是有顺序地、精心地放置,表现出小姑娘做事的严谨和认真。“小心地”说明女教师很珍惜这个特殊的礼物;“紧紧地”流露出她对这束花的喜爱与感动;“甜甜地”表达出她快乐无比的甜蜜心情。最后一句话进一步表现出小姑娘送来的这束花给老教师带来的愉悦心情。

〔写作特点〕

1?以事写人,人物特点鲜明。

课文通过记叙主动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和给女教师送花两件事情,刻画了一个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纯朴善良而又快乐活泼的小姑娘娜塔娅的形象。课文并没有刻意地突出人物的这些特点,而是通过对事情的叙述,通过人物在事情中的表现,让这些特点自然地流露出来,让读者自己去评判和感受。对如何通过典型的事情来写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特点,本篇课文具有较强的典范性。

2?描写细腻,充满生活情趣。

课文中有多处关于人物语言、心理、神情、动作的描写,如两段简洁生动的人物对话、娜塔娅的心理活动、女教师收到花束时的神情等。这些描写细腻生动,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使课文充满了生活情趣。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了解娜塔娅主动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及给女教师送花的故事,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对话。

3?认识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建议本课继续采取“读通课文,体会情感,揣摩写法”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阅读。

1?读通课文。

(1)自主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同桌互读等方式检查读书效果。

2?体会情感。

讨论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1)分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揣摩写法。

品评词句,品味课文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精当。可以让学生一人选择一句(或一词)来重点推敲,再全班交流。

4?同桌互查生字的识记情况。

5?推荐作业。

仿写课文中简洁、生动的人物对话。

能说会写

感 动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交流感人之事,激发学生追求友好、善良、淳朴、真诚等美好品质。

2?表达能做到有条理,突出重点;能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能够尊重对方,认真倾听并抓住要点。

〔教学重、难点〕

表达能做到有条理,突出重点;能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能够尊重对方,认真倾听并抓住要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激情导课,引入话题。

可结合本单元主题和已经读过的四篇课文中人物的质朴纯真来导入话题。

2?明确要求,自选话题。

(1)自读文字说明,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感动”的理解。

(2)自选话题。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或耳闻目睹过的感人故事,并思考怎样才能把事情说清楚,怎样才能突出让人感动的情节,怎样才能打动听众。

3?互相启发,互相讨论。

(1)同桌交流:注意在倾听时要认真、耐心,在表达时注意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并能吸收同桌在表达、表情等方面的长处和提出的建议。

(2)小组交流:评选出最优秀的或者进步最大的同学,推荐参与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是否把事情说清楚了”、“是否打动听众”等方面进行评价。

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教材说明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意在通过本单元人物淳朴的情感、善良的心灵给学生以情的感染、理的启示和美的感召,同时也使学生从中学到叙述事情和表达情感的方法,进而对自己经历的事情进行反思,受到启发和教育。“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写出真情实感”是具体的要求。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按照“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表达出真情实感”的要求完成本次习作。

2?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经历,客观反思,陶冶情操。

3?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并锻炼自己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表达出真情实感。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明确要求。

学生自读文字说明,归纳出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是写清楚自己经历过的真实的事情;二是要结合本单元诗文中的人和事,对自己的做法和表现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三是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复习写法。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中的课文,进一步体会写法。

(1)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发生、发展及结果;突出事情的经过,把经过中人物的表现写具体(语言、行为、神态、心理等)。

(2)怎样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真实地写出自己当时的做法,特别是想法;要把本单元诗文中的人物作为评价的标准,对比自己当时的做法和想法,找差距,找原因。

(3)怎样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所写的事情必须真实;要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当时引起自己情感变化最强烈的事情;要如实写出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和现在的反思。

(引导学生就这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适当予以点拨、提示和总结。)

3?起草习作。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习作氛围,重在鼓励,培养每个学生的习作信心。

4?习作讲评。

讲评要抓住本次习作的要求,对共性的问题予以评说,不足的可以通过片段练笔的方法予以弥补。讲评要突出多方参与,倡导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与、教师指导的多维评价方法,避免教师“一言堂”。讲评要以鼓励为主,善于捕捉每个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和可喜进步。

语文七色光一

教材说明

本次“语文七色光”共安排了四项语文实践活动。第一项为语文基础知识练习,共有3个活动:一是形近字辨别组词,二是词语辨别分类,三是近义词辨析。第二项“日积月累”,内容为有关美好品质的词语积累。第三项“知识窗”,内容为关于“真诚”的一段名言。第四项是一项语文知识趣味练习。本次“语文七色光”的设计和安排不是单项的语文知识、能力训练,而是力求围绕单元主题,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中,要立足学生的综合素养,突出活动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设计意图,使这些练习成为夯实语文基础、发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美好品质的载体。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在字词的运用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相关的词语和名言,陶冶情操,培养美好的品质。

3?在趣味练习中感受汉语的魅力和学语文的快乐。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第一项练习是形近字辨别组词。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再组织校对评讲。评讲的要点,一看能不能读准字音,二看组词是否正确,三看造句是否通顺,四看有没有辨别形近字的好方法。

(辨别形近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字形和字意的联系,如“拄”和“柱”,前者是“扌”旁,所以与动作有关,后者是“”旁,所以与木材有关,这样就很容易辨别和选用,可有效减少错别字。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编字谜、顺口溜等形式进行趣味辨别,如“湍”和“喘”,可编顺口溜:“河里发大水,水流湍急;口中出大气,气喘吁吁”。总之,要通过教学创新让形近字辨别这一小学阶段的传统练习形式充满趣味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组词、造句中的新颖、别致之处,激励学生更有创造性地完成练习。)

参考答案:

缘故

椽子崇高

鬼祟拄拐

柱子湍急

喘气挣脱

愉悦皱纹

雏形

第二项练习是词语分类。先让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再根据要求独立完成;最后师生评点校对。

(本单元的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较多,所以这项练习有助于学生将其进行科学分类,分类别识记体会语感,以便在口语、书面交流中自如运用。这里的神态应指神情、态度,心理活动包括心情和想法等。)

参考答案:

表现神态的:笑逐颜开嫣然一笑怒气冲冲……

表现心理活动的:忐忑不安心烦意乱心悦诚服……

表现神态的词语还有:全神贯注眉飞色舞面如土色目瞪口呆……

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语还有:心喜若狂心灰意冷心乱如麻……

第三项练习是近义词辨析。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师生评点校对。评点时要突出学生的思维过程,说说这些近义词的不同用法和自己比较的方法。

(以下几种近义词辨析方法,仅供教师参考:(1)从情感色彩方面辨析。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如:鼓励、成果、抵御、果断等等;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如:煽动、后果、抗拒、武断。除褒贬义之外,还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如:聊天、办法、吓唬、妈妈、生日;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正式场合,如:谈话、措施、恐吓、母亲、诞辰。(2)从词义方面辨析。①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如:年华——年岁、风俗——风尚,左边的词义范围比右边所指的要大。②词义侧重点不同。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狡辩”着重点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③词义的轻重不同。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的程度深、分量重,有的程度浅、分量轻。如:请求——恳求、批评——批判、担心——担忧、制造——创造。以上各组词均是前轻后重。(3)从运用上辨析。①词语的习惯搭配不同。在语言实践中,词和词的搭配有一定的习惯,不能任意组合。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②词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也可充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③适用的对象不同。爱护: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爱戴: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关怀: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只用于对人;关心:对人对物对事均可用,对人时,用于一般人。)

参考答案:(1)清脆朴素提垒

(2)繁华冷冷清清寻觅

2?日积月累。

这是一组有关美好品质的词语。先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再让学生补充一些同类的词语交流交流;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谈谈对词语的理解。

(对词语的理解不一定是要让学生解释词条,援引生活经历、所见所闻、某种情境等来描述词语是一种活学活用、内化词语的好方法。)

3?知识窗。

介绍了“赤子之心”这个成语的含意、出处和用法。可以鼓励学生把孟子的话背下来。

4?动脑筋。

这是一项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鼓励互相帮助和交流。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把名言填写完整。然后小组合作,编写类似的练习,看哪组编得最好。

参考答案: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美)(德)。

第二单元

本单元以“大海之歌”为主题,编排了《我爱大海》《沧海日出》两篇主体课文;在“快乐读书屋”中选编了《探索海底世界》和《归航》。在《我爱大海》中,我们看到了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化无穷,感受到了海的沉静、海的凄凉和海的恐惧;在《沧海日出》中,我们看到了极其壮美的海上日出;在《探索海底世界》中,我们认识了人类探索海底世界的工具,领略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物产;在《归航》中,我们经历了归航途中的艰险,人与自然的较量。几篇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大海。“能说会写”紧扣“大海之歌”这一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了解大海,表达对大海的了解、认识或向往。“语文七色光”中的“日积月累”、“知识窗”、“大家一起来”也围绕单元的主题编排,使单元的学习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紧紧抓住“大海之歌”这一主题,整合全单元的教学资源,把阅读与感悟、阅读与习作、口语交际以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一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大海,激发热爱大海的情感;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增强语感;三是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适用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大海,认识大海。可将搜集到的有关大海的景象、海洋的物产、海洋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作相应安排,为在“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单元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我爱大海

教材说明

〔解题〕

本篇课文选自吴季松的《人类从这里走向海洋——西欧》。吴季松,1944年8月生,曾任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原北京奥申委主席特别助理,国际科技工业园协会顾问委员会亚洲唯一的一位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世界。他多次出国,在国外曾居住8年多,后写成《看世界》丛书。《人类从这里走向海洋——西欧》是《看世界》丛书中的一册。本书以翔实的材料记叙了在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安道尔6个国家的见闻。书中不仅重现了西班牙、葡萄牙首创的全球航行,展现了荷兰、比利时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等内容,也描绘了各国美丽神奇的大自然风光。本课描绘了一个政府官员、一个学者眼里和心中的大海。

〔结构分析〕

本课按时间顺序写出了大海的多姿多彩、变幻无穷以及给人的感受。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我”因和大海朝夕相处而了解了大海。

第二部分(第二~五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出大海一天的变化,每一时段的特点和给人的感受。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早晨的大海是沉静的,它的博大胸怀让人充满希望。

第二层(第三自然段),写上午的海是色彩丰富的,它的变幻无穷让人心生热爱之情。

第三层(第四自然段),写傍晚的海是凄凉的,会引发人的孤寂之绪。

第四层(第五自然段),写入夜的海是狂暴凶恶的,它会让人经历真正的考验。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抒发了“我”对海的热爱之情。

〔语意理解〕

“我爱大海。我曾在一座岛上,紧挨茫茫大海住了一个星期,和大海朝夕相处,总算对大海有了一些了解。”

这是文章的起始段,开篇点明了“我爱大海”,这既是全文的领起,又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但这种“爱”并非凭空由来,所以接下来的两个副词“曾”、“总算”交代了对海的认识过程。“总算”又表现出作者对海的感情的深厚与由来久远。但结尾只说“了解”,表达出对大海的认识也只是粗浅的,更显示出大海的神秘、博大。

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海色、海声与海的性格。本段抓住了大海色彩变化的特征,以时间的推移为序,写出大海由灰变蓝,由蓝变橙的过程,并且关注到天空与海的关系,真可谓海天一色、魅力无穷。其次本段不仅抓住颜色变化的特征,而且观察细致,描写细腻,如“仿佛一个巨大的灰色幕布”描写出海天的阔大无边;“太阳早已升起,但明月仍然高悬”描画出一幅奇异的画卷。“两种颜色的细微差别使海天之间出现了一道分界线。”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体察,是不会发现这样细微的变化的。再次,本段描写不仅描其形,绘其色,而且摹其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更为深入的是,对海的认识并非仅仅来自于目视耳闻,更来自于心灵的感悟,悟出了海的性格——沉静、胸怀博大。谈到这里,不禁联想到这种性格给人的感觉是希望。

第三自然段描写了上午海色、海声和海的性格。作者在描海色时重点描写了云和海色的关系,不仅有“雪白”、“青”、“绿”、“蓝”、“灰”、“黑”等色彩变化,而且用了一个动词“发”生动地表现出云和海色的关系。“仿佛一块硕大无朋的调色板”极生动地显示出海的色彩丰富、变幻无穷的特点。在描写声音的时候,作者运用想象,充分显示出大海充满生机的性格。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第四自然段重点描写傍晚时云的变化和航海人的感受。其中“我想当年远航探险的人,大概很容易把这些如山似岸的乌云当成陆地,为自己又发现了新岛屿或新陆地而欢呼雀跃,结果是一场空欢喜,那种失望,恐怕不在海边久住的人是难以想象的”,借助联想,把人与自然结合起来,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更有纵深感。

第五自然段描写海浪及给人磨练。“狂风骤起”表现大海之变幻莫测;“海浪呼啸”着眼听觉表现海浪之凶猛;“巨浪也是黑黑的”着眼视觉表现海浪之凶险;“像一头庞大的黑色怪兽,咆哮扑来,要吞没海中的一切,也要吞没岸上的一切”,采用一个比喻句,用一系列动词“咆哮”、“扑来”、“吞没”,充分表现大海的狂暴凶恶。“巨浪在征服了海洋之后,到达岸边逐渐筋疲力尽,最后用尽全力,口吐白沫倒在海滩上。”这一拟人句,不仅形象描绘出海浪的形象特征,而且展示出海浪由狂暴到平息的过程,把海的神秘莫测,狂暴凶恶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连岸上的人都感到恐惧的时刻,在大海之中一叶孤舟上的人又是什么心情呢?”用比较显示出入夜的大海给人的感受。“只有这种时候才能考验真正的远航探险者,也只有经历了这种考验的远航探险家才能到达目的地。”阐发生活的哲理:只有经历了险境的考验,才能达到目的地。

“我爱海,爱海的浩翰无际,也爱海的变幻无穷。”

总结全文,与开头呼应,深化主题思想。

〔写作特点〕

本篇是以大海为对象的写景文章,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1.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海的画面。本篇作者抓住大海的颜色、声音特点,借助多种手法,进行细腻描绘。色彩变化无穷,形状姿态万千,声音各具声势,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2.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结构,详尽而条理清晰地展示出大海由清晨到上午,到傍晚及到入夜各个时段的变化过程。让人仿佛在海上航行了一天,亲见大海的一天中的变化,经历了一次喜怒哀乐的心灵历程。

3.揭示了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大海有灵性;大海的性格犹如人的性格。本篇让我们充分感悟了大海的性格与魅力,也尽情享受着大海的赐与:它给我们以希望、活力和激励。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作者对海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受能力。

3.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自选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作者对海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受能力。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弄清叙述顺序,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请学生在课前搜集、交流自己对大海的了解情况和感受,如图片、书籍、文章、录像、音乐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学的整体把握。课文以“我爱大海”为题,开篇和结尾首尾呼应,正文分别按照清晨、早晨、上午、傍晚和入夜的时间顺序,具体描写了大海在不同时间的颜色、动态和人们的感受,最后以“浩瀚无际”、“变幻无穷”点睛,说明了爱海的原因。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内容。课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作者没有孤立地描写大海,而是将景与情紧密联系起来写,且情是由景而产生的联想,这就给阅读留下了比较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想象大海的变幻,联想航海人的不同感受,也可以把自己当作航海人,进行体验和感受。教学本文时,要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不同时段的海的变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联想,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在读中丰富自我感受,在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2)课前准备。教学前,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与大海相关的资料,如描写大海的文章、书籍,描绘大海的图片以及影视资料。既为学习本文做准备,也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做准备。另外,根据本地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阅读指导。

①导入新课,进行关于海的谈话。可以和学生开展启发谈话,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大海,在谈话中揭示课题。

②初读课文,初识大海容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读课文的环节不等于学生的自读和预习,必须抓实抓好。一是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课文读通畅。二是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可以根据课后思考题,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填一填下面的空格:

在课文中,作者按照的顺序,写了大海的、大海的以及人们对于大海的。读了课文,你觉得大海的容颜是的。

③精读课文,触摸大海的灵魂。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和叙述的,教学切忌逐段分析讲解。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语句,边读边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可以参考以下的环节。

第一步,默读课文,感受海的形象。画出写大海在不同时间的颜色、动态和人们感受的语句,然后填写课文思考练习中的表格。这一步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大海的形象。

第二步,品读想象,理解海的特点。首先,小组交流自己所填的表格,相互之间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抓住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时段,品读课文,展开想象,理解海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的指导:你对哪个时段的大海印象最深?读一读大海给你的印象。在朗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想象这一时段大海的景象。逐步体会出早晨的大海是沉静的海,上午的大海是变幻的海,傍晚的大海是凄凉的海,入夜的大海是让人恐惧的海。如果你是航海人,在这样的海里会产生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展开联想。要注意学生独特的体验,升华学生对海的认识。这一环节是整个阅读的重心所在,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第三步,诵读课文,铭刻对海的记忆。可以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朗读和背诵。

④领悟表达方法。

首先请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全文,然后说说从课文中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要结合课后的练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2.积累内化。

(1)把读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可以写在课文中,也可以写在另外的笔记本上。

(2)把文中的四字词语抄写在“自选词句”栏中。

3.迁移练习。

(1)识字和写字。注意纠正“粼”、“庞”、“骇”等字的读音。练写课后的11个生字。注意写好“罩”、“屿”、“墨”等笔画复杂的字。

(2)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抄写下来。

4.实践活动。

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选取课文中某个时段的大海景象,画一幅画。

资料

〔吴季松〕1944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9~1981年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访问学者,在法国从事受控热核聚变科学技术实验研究;1992~1993年参与国际“知识经济”概念创意;2000年其所著《知识经济》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2004年的12月,从中国水利部退休。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季松是我国水资源专家,24年间到过50多个国家,在国外度过8个春秋。吴季松会3门外语,每到一处,关注的都是人、历史和自然,他的目光里有对人性的思考,有对历史长河的追溯,有对世界未来的思索。他总结自己独特的经历,写成了《看世界》一书,本文就选自于其中的《人类从这里走向海洋——西欧》。

〔海水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海水是透明体,当太阳光透射进海水时,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线,海水能吸收波长较长的红、橙、黄光线,而较少吸收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所以蓝、紫光能透射到海的深处,容易被海水分子散射出来,因此人们看到海水是深蓝色的。我国南海很深,呈现蔚蓝色;东海较浅、浅海底繁生着许多绿色海藻,东海看上去就成了绿色的;黄海也较浅,加之黄河、海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流入黄海,使黄海变成浑浊的黄色。

4 沧海日出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作家竣青写的一篇散文。“沧海”即大海,题目将大海和日出这两种极具观赏价值的景致联系起来,使人顿生美感。大海的浩淼和日出的壮丽相融相衬,历来为文人墨客着意描画,名家笔下关于海上日出的文章也不在少数,而作家竣青的这篇文章独具细腻和壮美的特色。

〔结构分析〕

课文描写了在北戴河东山鹰角亭上观看日出的情景,按照时间和方位的顺序,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北戴河著名的24景当中,最壮丽的景致是在东山鹰角亭上看日出。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写“我”早起前去看日出及日出前的柔美景色。

第三部分(第四~五自然段),写日出的过程。课文具体描画了日出前后朝霞的色彩变化和日出时太阳“跳”出海面时的千变万化的绚丽美景。

第四部分(第六~七自然段),写日出给山峰、树木、庙宇、楼房及渔村等景物涂抹上神奇色彩的优美画面。

〔语意理解〕

“人们告诉我,在北戴河那著名的24景当中,最美最壮丽的景致,要算是在东山鹰角亭上看日出了。”这句话写出了在北戴河东山鹰角亭上看日出久负盛名,为人们所赞誉、传扬。北戴河位于秦皇岛市,历来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和风景区。在24景中能堪称“最美最壮丽的景致”,当然引得作者趋之前往,一睹为快了,也自然地引起了下文。

“这广阔无垠的天空和大海,完全被粉红色的霞光融合在一起了,分不清它们的界限,也看不见它们的轮廓,只感到一种柔和的明快的美。”这是写日出前霞光给天空和大海带来的柔美景象。粉红色的霞光色淡光弱,映衬下的天空和大海相接处水天一色,是一种“柔和”的美;天空晴朗,晨星寥落,空气清鲜,是—种“明快”的美。

“朝霞渐渐变浓变深,粉红的颜色,渐渐变成了橘红,以后又变成为鲜红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着了火似的,通红一片。”从“粉红”、“橘红”到“鲜红”、“通红”,细腻地写出了朝霞的色彩变化过程,预示着太阳距离海平面越来越近,光芒越来越强烈。

“在那太阳刚刚跃出的海面上,金光特别强烈,仿佛是无数个火红的太阳,铺成了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从太阳底下,一直伸展到鹰角亭下的海边。这路,金晃晃红彤彤的,又直又长,看着它,仿佛使人觉得:循着这条金晃晃红彤彤的大路,就可以一直走进那太阳里去。”这是写太阳跃出海面后的壮丽景象,前句写景,后句是作者的联想。强烈的光芒照射在海面上产生反射,海面变得一片耀眼,所以说“仿佛是无数个火红的太阳”。之所以说“铺成了—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从太阳底下,一直伸展到鹰角亭下的海边”,是因为作者立足鹰角亭,沿着反射的光芒看去,就是一条又宽又长的光彩带子,在作者的想象中,成为一条可以循着走进那太阳的“路”。

“于是,那山峰、树木、庙宇、楼房,就在这袅袅的炊烟和晨雾之中,时隐时现,似真似幻。眼前的这幅带有神奇色彩的优美画面,多么像那虚幻缥缈的仙境!”这是写日出后的奇妙景象,在太阳“金晃晃的红光”的映照下,在“薄纱似的晨雾”的笼罩下,山峰、树木、庙宇、楼房等景物有时看的见,有时看不见,有时看得分明,有时看得模糊,有时呈现出原本的色彩,有时呈现出金晃晃的神奇色彩……难怪这种情景给人宛若仙境的感觉。

〔写作特点〕

1.描画细腻。

课文细致地描写出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壮美景观,使读者身临其境,通过文字就可以感受到、想象出北戴河日出的壮观。从朝霞“粉红”、“橘红”、“鲜红”到“通红”的色彩变化,从“冉冉升起”到“猛地一跳,蹦出了海面”的日出过程,从“金晃晃的红光”到“薄纱似的晨雾”的虚幻缥缈的美景,都体现了作者细腻的笔触。

2.想象丰富。

日出前四周的静,在作者的想象中是被“眼前这柔和美丽的霞光所陶醉了”;日出时太阳跃出海面后的壮丽景象,在作者的想象中是“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一条可以循着走进太阳的金光大道;日出后薄雾中的山峰、树木等景物,在作者的想象中又“多么像那虚幻缥缈的仙境”。作者丰富瑰丽的想象,使文章更具诗情画意。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沧海日出的美和壮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3.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描写顺序,领悟作者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4.认识9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自选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感受沧海日出的壮观和美丽;学习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请学生在课前搜集、交流海上日出的图片,背诵巴金的《海上日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学的指导思想。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过巴金的《海上日出》,并阅读过峻青的《雷雨》,对大海日出的景象和作者,学生都不会感到太陌生,这使得阅读本文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是,本文所描绘的景象与学生的经验积累毕竟有距离。教学时,可以紧扣“美”和“壮观”,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会作者笔下壮观的日出美景。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不要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重点放在朗读和想象上,注意在读中引导学生想象,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作为教学本文的重要任务加以落实。总的来说,可以扣住一个“美”字来教。

(2)关于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①导入新课,唤起探求“美”的欲望。本课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使用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可以从学生的前期阅读和积累入手,也可以由课题入手。导入新课时,要注意理解课题,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对美的渴求。

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美”的篇章。一是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把课文读流利;二是把课文中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借助词典等其他手段弄懂他们的意思;三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并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弄清楚课文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的,重点描写了“日出时”的壮观景象。

③自由读文,引导展开“美”的想象。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再说说在读课文时,在自己的脑海里面呈现出了哪些画面,给这些画面取个名字,批注在文字旁边。如“晓星残月图”、“漫天红霞图”、“壮美日出图”、“西山仙境图”(学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而这些融汇在一起就构成了壮观的“沧海日出图”。

④诵读课文,品味咀嚼“美”的语言。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先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诵读的段落,想一想应该怎么读,然后自己大声地读一读;第二步,听读评价,听老师朗读,或者听同学朗读,一边听一边评价读得怎样;第三步,朗读欣赏,即让学生朗读。

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语感,教学要注意:始终把握“读”这个重点;必须把“话”变成“画”,要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可把第三、四自然段作为诵读的重点,可以读到背下来;要用各种朗读的方式,如指名读、齐读、小组读、个人读、教师范读等;教师也要读,用自己的朗读感染和带动学生。

⑤回归全文,交流倾诉“美”的感受。可以抓住课后的思考题,在读了全文之后,说说沧海日出“美”在哪里,“壮观”在哪里,整体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的审美享受在交流和倾诉中得到升华。

⑥揣摩语言,学习体会“美”的表达。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课文中,我们学到哪些描写日出的方法。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适当作小结。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所看到的某个地方日出的景象。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在课文或者笔记本上写下自己阅读本文的感受,三言两语即可。

3.迁移练习。

(1)识字和写字。要注意“婪”、“寥”是边音,不能读成鼻音,“袅”读鼻音,“冉”的声母要读准。要注意写字的指导。可以采用听写形式,将难写的字指导到位。

(2)在句子中的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描写的生动、准确。

①东方的天空,()了粉红色的霞光,大海,也被这霞光()了粉红的颜色。

②朝霞渐渐(),粉红的颜色,渐渐变成了(),以后又变成为()了。

③开始的时候,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了一个(),不久,这()很快地在扩大着,扩大着,()。到后来,就已经不是(),而是(),()。

4.语文实践。

(1)画一画,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幅《沧海日出图》。

(2)写一写,用学习到的描写方法,写自己所看到的某处日出的景色。

资料

〔峻青〕原名孙俊卿,1922年生于山东省海阳县,1940年参加革命,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工作。1945年到1948年间,曾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等。1948年春随军南下,1952年调中南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同年冬,去家乡胶东深入生活,后调上海文联工作。早在20世纪40年代,峻青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建国后他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的短篇小说,曾结集为《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海燕》等。1959年作者又以自选短篇小说集《胶东纪事》向国庆十周年献礼。除小说外,峻青还写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主要作品集有《欧行书简》《秋色赋》。

〔北戴河〕位于渤海湾北岸中部,河北省东北部,距北京270千米。面积70?14平方千米。为秦皇岛市辖区,下辖海滨镇、戴河镇、东山街道办事处、西山街道办事处和省级北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在商、周属孤竹国,春秋战国为燕国,秦汉、隋属辽西郡,唐为河北道营州,明、清属永平府。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清政府辟为避暑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条旅游铁路专线、第一条航空旅游航线,第一个19洞高尔夫球场等诸多中国旅游史上的第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摇篮”。1948年11月解放,1954年2月始称北戴河区。1985年,在北戴河金山嘴发掘出秦行宫遗址,为北戴河源远流长的历史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北戴河为全国最大的休疗基地和健身康复中心。1982年,国务院公布其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9年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园林式城市”。2002年被命名为“河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区”旅游景区的有:中海滩景区、鸽子窝景区、联峰山景区、碧螺塔景区。

北戴河地处中纬暖温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盛夏平均气温22-25℃,年平均气温1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8.19%,人均公共绿地43平方米,空气中每立方厘米含负氧离子7000个,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北戴河背倚燕山,南临渤海,海岸线长18千米,滩宽海阔、沙软潮平。具备“海洋、沙滩、空气、阳光、绿色”这几个世界海洋旅游的要素,北戴河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剥蚀平原、海积平原、低山区等多样性的地貌类型,构成了独特而秀美的城市个性景观。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鸟类资源,共有412种,占我国鸟类资源的1/3,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种68个。

快乐读书屋 二

探索海底世界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讲述了人类探索海底世界的历程,介绍了丰富美丽的海底世界。

〔结构分析〕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述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海底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美丽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总结全文,引人深思。

全文采用了“分—总”结构。

〔语意理解〕

“自古以来,人类对神秘的海底世界就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人在水中呼吸困难,而且入水越深,……,所以潜水便成为一种艰难的事情。”

“兴趣”,这是探索海洋的动力。后面的转折交代探索历程的艰难和艰难的原因。

“虽然这样,对于神秘的海底世界,人们所了解的还是非常少。”

这句话用“虽然……还是……”句式既总结前文,又对内容作了客观的评价,“神秘”与“有限”显出作者语言的严谨与科学的态度。

“如果你有机会身临其境,你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你也许会看到纤细的斑马鱼,也可能碰上庞大的鲸鱼,你也许会看到高贵的龙虾,舒展着长须,在水中婆娑起舞;也可能看到狡猾的章鱼,抖动腕足,在水藻中躲躲闪闪,伺机攻击猎物。偶尔你也会碰上笨重的海龟,看它慢条斯理地在海中游来游去。”

这一段生动地描绘出生活在海底的众多而神奇的海洋生物。先用一个假设句领起下文,然后用排比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海洋生物的丰富。同时,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使描写生动传神。“婆娑起舞”指舞姿优美;“伺机”指观察守候、等待机会,生动地描绘出章鱼的“狡猾”;“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把大海龟描写得形象生动。这样的海底真的令人神往。

“在碧绿澄清的海水中,你还会看到美丽的珊瑚。有白的、黄的、绿的、紫的、蓝的,五彩缤纷;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松柏,有的像菊花,千姿百态,把海底点缀得像一座花园。在珊瑚礁附近所看到的鱼儿更美丽。鱼群披着五颜六色的鱼鳞,在碧绿的海底闪耀着七彩光芒,穿梭来往,上下翻腾,变幻出千百种花样,蔚为奇观。”

这段描绘出海底美丽的景色,抓住珊瑚和鱼群两种有代表性的景物,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五彩缤纷、绮丽神奇的海底图画。先着眼珊瑚的色彩,又描绘其形态;先着眼鱼儿的色彩、又着眼于其动态,难怪作者会赞叹“蔚为奇观”,读者也会有同感。

“烟波浩渺,白浪滔滔的海洋底下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你是不是也想潜入大海,亲眼看个究竟呢?”

用问句结尾,既表现出海底世界的丰富神秘、探索路程之艰难,又引起读者更浓厚的兴趣。

〔写作特点〕

1.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本文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的结构方式分别介绍了探寻海底世界的历程、描述了海底世界的丰富美丽。而探寻历程又采用时间顺序,明晰地交代了“最初”、“后来”、“近代”时的探索过程。后半部分又采用并列方式分别描述了海底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美丽的景色。结尾用问句收束全篇,使全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2.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具有严谨的科学性。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如关于潜水工具的介绍,关于海底潜水时间、深度的说明等;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上。本文用词准确、严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如“简单的潜水工具”、“非常有限”、“局限”等。但本文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现在对海底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美丽的海底景色的描绘上,文章还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用语生动、形象、恰当。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人类探索海底世界所凭借的工具,了解奇异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3.认识7个生字,自选和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海底世界的奇异和美丽。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人类探索海底世界的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1.课文内容很浅显,学生容易读懂。由于讲述的是人类在探索海底世界过程中所使用的潜水工具以及学生很少知道的海底生物和景色,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应该放手让学生阅读。在阅读了解人类所使用的潜水工具时,可以出示一些海洋潜水工具的图片、录像等,以帮助学生了解;在阅读认识体会海底生物和奇异景色时,可以结合图片、录像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丰富学生的感受。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为了更多地探索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我们今天应该做些什么?

2.指导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海洋世界,引出课题,齐读课题,重点要抓住“探索”一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紧扣“探索”,感知课文。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音要准确,在读中认识生字,并把生字所带出来的词语画上记号,再读一读。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又流利地通读全文。然后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写在课本上。

(3)紧扣“探索”,了解潜水工具。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潜水工具;然后出示课件或者相关资料图片,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4)紧扣“探索”,认识海底世界。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播放相关录像或者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海洋生物。没有条件的地方,老师要注意挖掘课程资源,尽量找到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海洋世界。课文的第4自然段描述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要多让学生朗读,可以齐读、可以指名读,可以分小组读,要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5)紧扣“探索”,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可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如果你想潜入大海,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潜水工具?你自己还想设计出怎样的潜水工具来?此环节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要注意把握尺度,不能无限制地发散。

3.积累内化。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

(2)摘记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4.拓展活动。

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探究海底世界”的活动,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准备。

资料

〔潜水服的历史〕潜水服是潜水作业的必备器具,可以看做是深潜器的辅助设备。潜水服的设想出现较早。1617年,凯斯勒曾设计出一种水中服装和空气皮袋,但没有实际使用。1679年,意大利人博雷利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潜水服,即对原来那种只露出两只眼睛并装有一根通气管的头盔式的潜水服进行了改进。他创制的潜水服是一种与现代潜水服相似的密封装备,潜水服里靠气泵保持空气流通,潜水员穿上它就可以避免或减轻水下的压力。

1715年,莱思布里奇制出了一种皮制潜水服,但这种潜水服只能在3.5米以内的水深中使用。1797年,克林盖特设计制造了用锡制圆筒帽罩在头部、用皮革制成救生衣的潜水服,并取得了潜水的成功。1819年,英国人西贝发明了一种比较成功的水面气泵式潜水服,这种潜水服与水面的空气唧筒相联结,并配以钢制的头盔,可以潜到水下75米的深处。1857年,法国人卡比罗尔发明了用橡皮制成的潜水服,这种潜水服经过多次改进,至今仍在使用。

1865年,鲁凯罗尔的德奈鲁里将西贝的头盔和卡比罗尔的橡皮潜水服结合起来,制成了自由式潜水服。这种潜水服有一个随水深改变气压的自动调压箱,潜水员可以在与水面无任何联系的情况下在水下自由行动。同时,使用这种自由式潜水服,就不再需要向潜水员压送空气了。

1924年,美国海军研制出了氦氧混合气体送气法,使用这种设备可使潜水深度达到150米。1943年,法国海军少校库斯陶设计出一种具有150~200标准大气压的背负式压缩氧气瓶水中呼吸器,从而使潜水员可以远离母船而潜入水下40米深处,它使潜水员不再受母船送气的限制,潜水作业领域不断扩展。

归 航

教材说明

〔解题〕

《归航》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些渔民黑夜归航时与凶险的大海顽强斗争,最终平安归来的故事,歌颂了渔民不畏艰险、勇于战胜困难的战斗精神。

〔结构分析〕

小说由九个自然段构成,根据情节发展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故事的发生——渔民们黑夜归航。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故事的发展——接近海岸波涛突涌。

第三部分(第四~七自然段),故事的高潮——渔民们勇战波涛。

第四部分(第七~八自然段),故事的结局——渔民们平安脱险。

第五部分(第九自然段)尾声。

〔语意理解〕

“奔跑了一天的太阳终于躲藏了起来,黑夜的暗影笼罩了大海,掩盖了天空,抹去了美景。”“微风轻轻地吹着,波浪无力地拍打着船舷,碰上去又离开,丝毫也没有增加航行的困难。”“海浪起伏,在海水有力的推动下,越来越高,急剧跳起又猛然落下。”

“一个汹涌咆哮的浪头刚刚过去,又一个浪紧接着就打来了。”

“海岸近处的海水,遭到海岸的抵挡,波涛滚滚。”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以上内容都是环境描写。这些描写展示出环境的变化过程,由宁静祥和到惊心动魄;环境的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果没有海上环境的突然变化,也不会有归航的艰难历程和归航后的快乐;环境描写也可以起到衬托人物性格的作用,平静时的“不能完全放心”,波涛涌起时的“拼命划桨”,巨浪涛天时的“机智”和“力量”,凶猛狂怒时的“登岸”,通过环境相互的衬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然而,渔民们多年的经验使他们想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放心。说不定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危险,航程还很远,而这一段路还笼罩在黑暗之中。”

这段描写,充分显示出渔民的内心活动,表现了历经风雨的渔民具有丰富经验,沉着应对艰险的特点。

“尽管船员们拼命划桨,船也很难再前进一点。”

“这时候划桨人需要有高度的机智和强大的力量。”

“他们有着多年来获得的职业经验,谙熟海洋变幻无常的性格,因此他们现在能巧妙地借着海浪的力量,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向海岸靠进。”

“到现在,他们在狂怒的海洋上已经战胜了许多困难。”

面对大风大浪,渔民们凭着顽强的毅力、无畏的精神和丰富的经验、无比的机智不懈地抗争着,他们在争取机会,在争取生命。

“仅剩下一丝气力的人们,在这场动人心弦的搏斗中,战胜了狂怒海浪造成的障碍,终于登岸了。人们都感到平安脱险后的无上的快乐,以及几乎浑身无力的疼痛的感觉。”

渔民们终于战胜了海浪,这胜利的结果是渔民搏斗换来的,他们为自己争取了生命。

“在黑夜的阴影里,那强有力的海洋深处隐藏着一个残暴的可怕的力量,和许多不可知的秘密,但人们还是奇妙地摆脱了它的巨爪。”

议论结尾,揭示了文章赞美靠勇气、力量战胜困境的主题。

〔写作特点〕

1.鲜明生动的人物刻画。

小说塑造了一群顽强与海浪搏斗、最终取得胜利的渔民的形象。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抗争;他们经验丰富、机智果敢;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他们奏响一曲勇敢者的赞歌。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行动、心理描写进行人物刻画;并借助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

2.曲折生动的情节设置。

小说线索单一,沿着归航的经过展开情节,但由于险象迭生,因而情节曲折生动,扣人心弦。开始的平静已存于无声处听惊雷之势,紧接而来看见海岸线了,使人充满希望,但忽然细浪变凶猛,船员拼命划桨的波折,又让人心存牵挂,而后险象环生,更是扣人心弦。直至渔民们脱离危险,在完成情节设置的同时,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3.细致的环境描写。

本文的环境描写抓住了海浪的变化特点。典型细致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衬托了人物性格。

4.贴切、优美、精炼的语言。

本文用语贴切,如课文开头环境描写中的“笼罩”、“掩盖”、“抹去”几个动词,又如“微弱的细浪”、“急剧跳起又猛然落下”等描写,用词都十分恰当贴切。本文行文优美,语言生动形象,如“微风轻轻地吹着,波浪无力地拍打着船舷”,“岸上闪耀着灯光”等。另外,文章篇幅短小,内涵却很丰富,这得力于用语的精炼。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渔民们在归航途中遭遇的艰险,体会渔民们不怕困难和艰险,勇敢战斗,执著前进的精神,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3.认识“橹”、“谙”2个生字,自选和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渔民们不怕困难和艰险,勇敢战斗,执著前进的精神,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的图片或者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1.阅读指导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阅读要注意从整体入手,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文内容;二是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渔民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充满信心、无所畏惧的精神;三是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人生中有时也会遇到困难和危险,我们应该怎么办;从渔民的归航过程中,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从而使阅读上升到一个高度。

2.阅读指导。

(1)导入新课。可以利用课文前的导语,揭示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文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批注在课本上。

(3)朗读精彩段落,体会课文内涵。可以分三步开展:首先,学生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自由地朗读;接下来,指名朗读精彩段落,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请学生说说从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说的时候,可以结合具体的句子来谈。这一环节主要以朗读感悟为主,重在指导学生读出感受来。

(4)讨论:是什么使渔民们战胜了困难,顺利归航?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一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二要朝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不能妥协;三要用智慧来战胜困难。

3.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当作文中渔民的一员,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自己归航途中与风浪搏斗的情景。

4.词句积累。

课文中有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语练习,积累下来。

能说会写

我所了解的大海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自己体验和相互交流,增进学生对大海的了解。

2.培养学生亲近大海,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大海。

2.能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大海,各抒己见。

〔教学准备〕

课前,请没有看到大海的同学通过读诗文、看图片、看电视、上网、问别人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去了解大海;请看到过大海的同学准备相关的资料,如日记、照片、DV资料等。学生在准备时,教师也要作相关准备,如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相关的诗文和图片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操作要点〕

1.要做好本次口语交际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学习前面的课文时,就要为本次的口语交际活动作铺垫。

2.创设交际情境。可以用多媒体(或者图片)展现大海的画面,播放歌唱大海的歌曲,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激发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遐想,揭示交际的话题。

3.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交流时要说明自己是怎样了解大海的。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能走过场。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搜集的大海图片,可以播放拍摄的DV作品,可以背诵描写和歌颂大海的诗文,还可以吟唱表现大海的歌曲。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展示比较有特色的同学在班级交流。学生小组交流的时候,老师可以是倾听者,也可以参与某个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所了解的大海。请小组推选的同学到讲台前面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大海,大家可以随时补充,要引导学生展开评价,注意鼓励。不仅评价讲述的内容,还要评价说话者的仪态、语言等等。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交际的功能,体现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5.自由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大海。要照顾大多数的学生,给那些想说而没有机会说的同学以机会。自由发言阶段,要体现互动,注意评价。

6.拓展延伸,为写大海作铺垫。通过交流我们了解的大海,你对大海有什么新的认识,有怎样的理解,有什么向往,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可以精心设计集体背诵与大海有关的诗文和共唱歌曲等环节,在群情激昂中结束本次交际活动。

写一写对大海的了解或向往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提升学生对大海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2.学习用不同的习作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做到想象丰富合理,表达清楚、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3.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大海的了解。

〔教学时间〕

2~3课时。

〔操作要点〕

1.指导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弄清习作的意图。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对大海的理解、认识或向往,不同于平时写的一般意义上的写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要求比较高,训练的难度较大。指导时,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或切身经历来写,也可以展开想象写。

(2)注意读、说、写的结合。学生的阅读和交流是本次习作的基础,训练时要把前边的阅读和口语交际活动联系起来,不要孤立地进行习作训练。

(3)开放习作的形式。可以写成简短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诗歌和散文,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由学生自拟题目。

(4)在习作的字数上不能提过高的要求,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同时要引导学生修改习作,交流习作。

2.指导建议。

(1)打开话匣子。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一些讲述大海的文章,还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了大海,现在,请你们把自己对大海的理解或认识向大家汇报一下,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学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的文章、自己的经历和在口语交际课中的了解来谈。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特别要给那些想说、但没有机会说的同学创造条件,引导他们交流。

(2)明确习作要求。

可以告诉学生,这次习作就是把大家刚才说的写下来。这次习作不同于平时写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要写出自己对大海的理解、认识或向往。

(3)提示习作方法。

本次习作可以写成简短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诗歌和散文,提倡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教师可以用如下的几种话题形式,启发学生的思路:

①大海,我想对你说……

②我爱你,大海——

③假如我是大海……

④我向往大海的……

⑤我心中的大海是……

⑥站在大海面前……

如果学生有自己与大海实际接触的亲身经历,则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此基础上写出对大海的理解和感受。

如果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来写,写成读后感的形式,也未尝不可。

3.指导修改习作。

(1)朗读习作。推荐有代表性和有特色的作品朗读,看谁哪些地方写得清楚、生动;感受写得深刻感人;哪些地方尚存不足,需要修改和完善。

(2)学生自评。让读习作的同学自我评价,说说自己对这篇作文哪些地方最满意,最有新意,最深刻,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让学生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师生评价。师生共同评价他人的习作。看文章内容介绍得是否明白、生动,是否联系自己的生活把感受写得深刻。在评价他人习作中,分享他人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4)师生互改。老师给学生面改,学生相互交换修改。

(5)交流成集。先交流修改后的习作,然后把全班习作装订起来成为一个集子,作为献给大海的最好礼物。对于优秀的习作,教师要做有心人,推荐给媒体发表。

语文七色光 二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学习修改错别字,培养学生正确用字的能力;学习两种不同形式的反义词,积累词语。

2.积累与大海有关的成语和诗句。

3.了解海洋颜色方面的知识。

4.在了解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改正错别字,积累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与大海有关的成语和诗句,以及有关海洋资源的材料。

〔教学时间〕

2~3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把下面两组词语中意思相反的用‘——’连起来。”本题提供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反义词练习,一组是四字词语,一组是两字词语。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连一连,然后教师再提供相关练习,进行拓展训练。要让学生明白,找反义词也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方法。

2.日积月累。

本题主要训练学生积累一首金波先生写的有关大海的诗歌。先请学生读一读这首诗,再讲一讲它主要写了什么。最后,要求学生背诵这首诗。

我们去看海

第一节

作者:金波

走啊,一起走,我们去看海,

海风已吹进我们的心中,

耳边已响起潮声澎湃。

走啊,去看海,海是我们的梦,

海的胸怀如此的宽大,

海的家园如此的富足。

海是我们的另一个家,

看见海,就像走进了宝库。

我们在海的怀抱里跳跃,

歌声笑声溅起鲜亮的花朵,

我们在海的怀抱里欢笑。

潮起潮落都有动听的歌,

去看海,一路唱着热情的歌曲,

去看海,有读不完的生命启迪。

这是一首儿童诗,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向往。

诗的第一节说“我们”去看海,是一种邀请的形式,这一节与最后一节相互照应。第二节和第三节运用了修辞方法,用了比喻中的暗喻和拟人手法,说海里的资源丰富,有陆地上没有的东西,好像一个大宝库。“我们”在海里玩耍,歌声和笑声溅起海水,溅起水花的声音像歌一样,“我们”在海的怀抱里,这些运用了拟人的方法将“我们”和大海融为一体。同时,作者希望我们的胸怀像海一样宽大。我们吟诵着作者的十四行诗句,不难体会作者热爱大海的思想感情。

流露在作者诗里的感情,是美的;展现在作者诗里的生活,是美的;反映在作者诗里的自然,更是美的。生活的美、人情的美、自然的美使作者的诗给了我们一个很美很美的世界。那是一个明丽而和谐的世界;那是一个善良而友爱的世界;那是一个人与自然相互沟通了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童话的,也是真切的。是诗人用童话的眼睛反映出的世界,用童话的心灵感应出的世界;是诗人用儿童诗的艺术创造出的一个诗的世界。

3.知识窗。

(1)请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则知识短文。

(2)请学生自由找一找相关的介绍海洋知识的短文读一读,扩大知识面,丰富积累。

4.大家一起来。

这是一项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紧扣本单元的主题设计。教学时,可以围绕教材设计的活动展开。

(1)课外搜集。在学习课文时就可以把任务布置下去,查找有关海底景物和海洋资源的资料。可以组建合作小组,合作开展搜集活动。

(2)交流汇报。用自己的话语向大家介绍自己搜集了解的海底景物或海洋资源或展示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

(3)编辑墙报。组织学生把有价值的资料集中起来,编辑后,办一期墙报。

第三单元

“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歌德)本单元教材以“艺术家”为主题编写,选编的4篇课文用生动的笔触,真实地向大家展现了艺术家的生活趣事:有艺高胆大的泥人张《贱卖海张五》,有“乐圣”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有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对己“小气”对人“大方”的趣事,也有绘画巨匠达芬奇刻苦学画终有所成的过程。这4篇课文,表现了艺术家身上高超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能说会写”中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语文七色光”中,编排了一组形近字的辨析,还安排了词语、句子等语言的积累,让学生了解东方特有的艺术——书法,并且安排了一项语文实践活动:既要读圣贤书,也要关心窗外事——搜集一些关于艺术的新闻。这些内容与单元主题紧密配合,构成了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同站在艺术家的身边去了解艺术家、了解艺术一样,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本单元课文,首先是做好读的指导和训练,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内涵,体会人物品格。其次,要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抓住课文的情节主线——读课文、品文字中去,避免陷入对课文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避免就事论事的简单说教,让学生在“读”和“品”中学习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熏陶。

另外,本单元课文很适合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可以结合课后思考题,通过让学生复述课文、演课本剧、给家长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表达机会,同时发展语言应用能力。

5 “贱卖海张五”

教材说明

〔解题〕

本课是当代著名小说家冯骥才的作品。冯骥才,天津人,他的作品也多取材于天津。泥人张(张明山)是天津传统手工艺界的著名人物,本文叙述了一件张明山捏泥人戏弄取笑海张五的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表现了泥人张洁身自好、不畏强权和技艺高超的特点。

〔结构分析〕

课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概括介绍“泥人张”的地位、名气和活动。

第二部分(“那天下雨”~结尾),叙述“贱卖海张五”的故事。

第一层(“那天下雨”~“怎么‘回报’海张五”),交代事物的起因:在天庆馆里海张五取笑泥人张。

第二层(“只见人家泥人张”~“再一块儿乐”),交代事情的经过:泥人张捏了一个“海张五”,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摆满了同样的泥人,并写着“贱卖海张五”。

第三层(最后一段),交代事情的结果:海张五花大价钱买下了全部泥人,但故事却流传至今。

〔语意理解〕

“清朝咸丰年间,天津手艺人中,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概括交代泥人张的地位,用比较的手法,为后文的故事作铺垫。

“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这段概括介绍“泥人张”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的认真态度和执著追求,也揭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规律。本段在结构上采用了双起双承的方式,这样内容丰富,层次清晰。最后一句话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对海张五外貌和行为的描写,表现出他仗势耍威,横行乡里的特点。“阔绰”形容排场大,生活奢侈。“牛”比喻目空一切、盛气凌人。“横冲直撞”指乱冲乱撞。这些描写十分生动传神,使海张五的形象跃然纸上。

“站在近门桌子前的人一瞅,赶紧吆喝着:‘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通过饭馆里的人的表现侧面烘托海张五,并与后文“泥人张”的言行形成对比,既为后文作了铺垫,又从侧面表现出“泥人张”的性格特征。

“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将军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

补充交代海张五的身份、地位,从侧面表现出“泥人张”不畏权贵的性格特征。“冲”指劲头足,力量大。

“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艺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瞅,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泥人张”作为手艺人的洁身自好,不畏强权的性格。

“只见人家泥人张似乎没听见,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手还灵巧。”

描写泥人张的动作,一组动词“伸”、“抠”、“端”、“瞅”、“摆弄”、“捏弄”生动地写出泥人张技艺高超:只用左手,不用眼瞧,却能“飞快”。同时,也表现出泥人张不畏强权,敢于对海张五进行嘲讽的特征:“似乎没听见”、“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这一行动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地“回敬”了海张五。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椅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用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

这一段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泥人张捏泥人技艺的高超和深受广大百姓喜爱的特点,同时也是对海张五最有力的嘲讽,表现出老百姓正义的心声。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这个戏剧性的结尾,进一步表现出对海张五的讽刺和人们对“泥人张”这个民间艺人的爱戴。

〔写作特点〕

1.塑造了一个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塑造了“泥人张”张明山的形象,通过对他的神态、动作描写,充分表现出嫉恶如仇、不畏强权和技艺高超的特点。从头至尾,“泥人张”未发一言,其形象却鲜活逼真,性格鲜明突出。不仅直接描写言行举止和外貌特征,还通过其他人的表现侧面描写,使财大气粗、横行霸道的海张五形象也跃然纸上。同样,海张五与其他人又是对泥人张的反衬。

2.生动的故事情节。课文讲了一个生动、传奇的故事,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相托相衬,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3.浓郁的地方特色。本文故事取材于天津,具有较强的天津地方特色,无论是天庆馆、估衣街的场面描写,故事中人物的言语、行动举止,还是作者口语化的叙述笔调,都使全文具有浓厚的天津地方特色。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文化背景领悟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对民间文化能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3?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想象故事发生时的场景。

2?学习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

1?“泥人张”相关泥塑作品的图片资料或实物。

2?课前搜集“泥人张”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泥人张”称呼的由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材的把握。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捏泥人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课文通过讲述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智斗“海张五”的故事,既让我们了解了民间艺人身上鲜为人知的一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篇学习语言表达的典型材料。通读文章,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少类似于单口相声的独特的表达形式。文章既是在叙事,同时也是在写人;既描绘了艺术家高超的技艺,也赞美了艺术家高尚的人格。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抓住故事发展的情节主线读会读通,还应围绕语言表达读熟读透。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泥人张”作为俗世奇人之“奇”。

(2)课前活动。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泥人张”名称的由来,多了解几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3)教学过程设计。

①导入新课。

可以用下面两种导入方式:

其一,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泥人张”,出示词语:俗世()人,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补充词语,然后围绕“奇”字展开学习;其二,出示几幅“泥人张”的作品图片,请学生简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自然地引出对“泥人张”的介绍,板书课题,直奔主题。

②初读课文。初读课文时,要求要明确,除了解故事梗概,感知课文内容外,更重要的是疏通字词,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要求学生读时,要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③深入精读。精读课文时,要注意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要注意课文的整体性,建议不必进行烦琐的分析、讲得支离破碎。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环节一:既然“泥人张”是一个奇人,那么你认为他奇在哪里呢?文中哪些词或者哪些句子能说明,请找出来读一读,再品一品。

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语句:

“手艺人中,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手还灵巧。”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一谈二读三运用”:先请学生谈,紧扣关键词语,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泥人张”“奇”在哪儿。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带到课文中去深入地读,读出夸赞、惊羡的语气,读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向往,最后还可以模仿个别句子的表达方法,试着说一两句话,进一步领悟作者表达的精妙,以读促写。

环节二:这些句子是说“泥人张”手艺之奇,那么从文中讲述的故事中,你还可以读出“泥人张”除手艺之奇外,还有哪些地方与一般人不同的?注意联系上下文来体会。

学生可能会找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第八自然段、第十二、十三自然段。在品读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家“泥人张”艺高胆大,不畏权势的高贵品格。

以上两个环节,围绕“艺高”和“胆大”展开阅读感悟,让艺术家“泥人张”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生动起来。

④整体回顾。

细读课文后,让学生再有滋有味地把课文读一遍,通过朗读让这个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读完后,建议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再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这位传奇的艺术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也可以再向学生介绍几种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激发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学习热情。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在笔记本上简要写一写自己所了解的“泥人张”。

3?迁移练习。

(1)写字。注意指导写“瞅”字时左中右结构的摆放,“咸、瓢、核”书写时不要多写或少写一笔。不仅要会写,更要写美观。

(2)读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表达方法说说下面这几句话,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①“手艺人中,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②“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把那些话在他手里泥上全找回来了。”

③“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儿乐。”

(3)在句子中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只见人家泥人张似乎没听见,左手()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杯饮酒,眼睛也只()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比变戏法的手还灵巧。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起身去柜台结账。

4?语文实践。

(1)课文情节曲折,适合表演,可以根据故事演一演课本剧。

(2)有条件的同学,可到陶吧自己尝试着捏捏小泥人。

资料

〔泥人张〕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都能够做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爱。在明清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创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张明山心灵手巧,想象力丰富,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各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个个逼真,一时传为佳话。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张明山捏的泥人,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说戏曲中的角色,有表现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中瞬间的形象,有正面人物,还有反面人物。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泥人张善于在泥塑中运用绘画技巧,使泥塑单纯雅致,富于装饰趣味,作品透出一种明快清新的气息,也表现了惩恶扬善的道德意义。

在张明山所处的时代,天津有许多从事泥人制作的民间艺人,但在张明山的泥人作品叫响以后,许多从事泥人制作的艺人都纷纷改行了,其原因就是“泥人张”的作品太过精致。许多人在惊叹之余更是对其制作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家的制作秘方是不为世人所知的绝招。“泥人张”的作品好坏,首先要看使用的原料——泥的好坏。张明山在反复比较后发现,当时天津西郊古河道下一米处有一层红色黏土(俗称胶泥),这里的黏土粘性极强,含沙量特别小,非常适合作为制作泥人的原料。于是,张明山就与当地的农民达成协议,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农民将晒干后的黏土送到张明山居住的城西北角韦驮庙胡同,然后将这些土进行一次过滤。

据说,张家的老宅内有专门的制作室,院内设有一高一矮相连的两个池子,将黏土放入高池内,注入水将土搅拌成泥浆,通过高池与矮池底部相连的一个设有铁丝网的孔洞将泥浆挤进矮池,沙石草梗留在高池,然后再晒干、打制成坯。打制时,将一定量的黏土放在一条青石板上,用一柄木棰反复砸制,在砸制的过程中加入棉絮,直到将一定比例的棉絮全部砸制进胶泥内、外部看不到棉絮为止,将胶泥掰开后,能看到均匀的棉丝为最好。打制成型的土坯被称为熟土,每块重量在5公斤左右,用油布包好后,放入制作室的地窖内保存,随用随取。相传,当年最好的熟土要保存三年才能使用,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绝对不会开裂。

泥人张的作品讲究形神兼备,手上的功夫最为了得。一件作品的完成有80%要靠手上的技巧,在手指达不到的部位要用一种叫做“压子”的工具帮忙。所谓“压子”,就是由黄杨木、竹子、象牙等制成的柳叶形的工具,大一点的有10厘米左右长,小一点的有6、7厘米长短,宽度不过1、2厘米。泥坯在手中捏、挤、拉、抻,手中的工具随时配合勾、抹、挑、搓,在行云流水之中,一件完美的作品跃然出现,实在令人惊叹。“泥人张”纯土制泥人在做好后,要放在阴凉处风干,不能在阳光下晒干,一般风干30天左右,纯土制的泥人就可以作为艺术品出售了。而彩塑作品在捏制完毕后,要放入窑内烧制,在烧制后再用颜料上色。

有关专家在总结“泥人张”的色彩运用时指出,“泥人张”将“色”、“彩”赋予了新的内容,“色”是客观的存在,而“彩”是主观对色的调动和组合,“泥人张”的作品带有丰富的主观意向性。

6 月光曲

教材说明

〔解题〕

《月光曲》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于1801年创作的乐曲,是《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曾将它献给与之有过一段恋情的朱丽叶塔伯爵夫人。贝多芬逝世若干年后,一位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在刊物上发表他听了这支乐曲后的印象时说:乐曲的第一乐章使他联想起“瑞士的琉森湖上的月光,像湖面上荡漾的小船那样的情景。”于是这首曲子便第一次与月光联系起来。而后不久,又一个关于这首曲子诞生的传说流传于世。课文记叙的就是这个动人的传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人们都愿意相信。

〔结构分析〕

课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介绍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写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十自然段),叙述关于《月光曲》诞生的传说。本部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贝多芬秋日夜晚在小路上散步。

第二层(第三~四自然段),写贝多芬好奇心起,走进小屋。

第三层(第五~六自然段),写贝多芬受到感动弹奏了一曲。

第四层(第七~十自然段),写贝多芬灵感大发,即兴创作《月光曲》。

〔语意理解〕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大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这段文字概括地介绍贝多芬的成就,并领起下文,其中“谱写”指作曲,而“谱成”即曲子写好了。最后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传说”用词恰当、严谨,以说明下文要讲述的故事的来源。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作的曲子。”

这段文字交代传说发生的时间、地点,并营造了故事氛围:秋月当空,流水潺潺,小屋简朴,琴声相伴,真是幽静无比。而此时,读者似乎也可体悟到贝多芬当时的心情:在偏远的小镇上竟也会有人弹他的曲子,甚感欣慰,同时也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正是这样的心理让他走近了小屋。“断断续续”指钢琴声时有时无,一会儿响,一会儿停,说明弹得很不熟练。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够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买不起呀!’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段兄妹的对话,使我们知道了这样几件事:姑娘没有听过贝多芬弹曲子,所以弹得“断断续续”,姑娘很刻苦地练琴,兄妹家很穷,哥哥很爱妹妹,妹妹很体谅哥哥。贝多芬听到了这些,他的好奇心与同情心让他走进了小屋。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进去。”

贝多芬毫不犹豫地走进小屋,因为他同情穷苦的两兄妹,他想亲自为他们演奏,“就”字表现出贝多芬的毫不犹豫,表现他对穷苦人民的深厚感情。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贝多芬走进屋,看到了一个贫穷家庭“一支”、“微弱”、“做皮鞋”、“旧钢琴”,历历在目;而更让他感动的是那个苦苦练琴的姑娘竟然是个盲人,“可是”充满了吃惊、遗憾、感动和敬佩。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姑娘听得入了神,她十分激动,两个感叹号充分表现出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后太激动了。贝多芬是用心在弹奏,而盲姑娘深深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因此,此时的贝多芬告诉盲姑娘他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再为姑娘弹一曲。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清幽”,多么美丽的月光,多么优雅的意境,多么动人的感觉,月光感染着贝多芬,兄妹俩感动着贝多芬,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即兴弹奏起来,他把一份真挚的感情送给了兄妹二人,把对穷苦人民的一份爱心汇到了指端。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

贝多芬的曲子让哥哥产生了奇妙的联想,他看到了三个画面:月亮初升银光遍洒;月亮升高透过微云;忽然风浪大作。这奇妙的联想是由于乐曲的作用,从侧面表现出贝多芬音乐的无限魅力。

“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姑娘也产生了美妙的联想,她那“恬静”的脸表示她心里无比舒适、无比快乐,那“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因为她仿佛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美好的情景——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盲姑娘听第一曲时只“入神”、“激动”,听“月光曲”时是“恬静”、“陶醉”,充分说明这琴声让兄妹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他急忙跑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并且命名为《月光曲》。”

贝多芬也很激动、很幸福。他要记下这一份因感动而生的灵感,他也为自己能为穷苦兄妹做点事而幸福。他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写作特点〕

1.课文以故事发展顺序为主线,以人物心理变化为副线展开叙述描写,使故事生动有趣,而且层次清楚。如故事发展的顺序,先是小径散步,然后听到琴声,接着走近小屋,既而又走进小屋,最后弹琴并即兴创作,整理成乐谱。故事情节清晰而且环环相扣。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主人公贝多芬的思想特点,如散步时的闲适,听琴后的吃惊,听话后的同情,走入屋后的感动,即兴创作时的激动。纵观这个过程,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贝多芬忠于艺术、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高尚人格。

2.课文描写生动、细腻,善于创设意境,课文有很生动、细腻的描写,营造出几个不同的意境。如小屋的简陋朴素,琴声的美妙无比,大海的变化莫测,月光的神奇美妙等,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也使课文充满诗情画意,感情真挚动人。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并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4.学会本课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学准备〕

1?《月光曲》磁带、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了解贝多芬的人生经历,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来《月光曲》听一听。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学策略。

①对于本课的教学,应以情感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为根本,实施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抓住“三不一谢”这条主线。“三不”即不期而听动真情,不请而进遇知音,不答而弹醉知音;“一谢”即《月光曲》的创作成功究竟是兄妹俩要谢贝多芬,还是贝多芬要谢兄妹俩?教师指导,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的主动建构。

策略二:学科间融合,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策略三:课内外联系,读与写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分辨事实和联想,升华学生对《月光曲》的情感体验,同时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关于教学思路。《月光曲》是一篇传统课文,文质兼美,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音乐创作的传说。大凡艺术创作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而只要抓住贝多芬的内心情感起伏线就可以抓住这个“情”字。教学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抓住主线教学,体现以情为本。

②关注以学定教。体现以生为本。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关注学生的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学定教。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应不露痕迹地把学生的问题引向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研读。

③重视学科融合,体现以读为本。在对重点段第9自然段的研读中,教师可以将美术、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形象、旋律来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齐读、品读、想象读等)、多个层次的读书实践中,体会语言,引发情感,产生共鸣,“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④力求读写结合,拓展学习空间。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自己喜欢的其他曲子,边听边展开想象,与大家共同交流。这样,力求读写结合,让学生将课内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3)教学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

①出示课件,营造氛围。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②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请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有什么疑问。

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④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请学生提出来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同学之间互相解决;同学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老师也不能解决的,一块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有: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⑤相机板书,提炼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可能很有分量,在归纳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读议的重点: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⑥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请学生自由地、深情地朗读描写月光曲意境的段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或老师听。可以进行如下的引导:

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演奏了,当穷兄妹俩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请学生闭上眼睛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自己能看到怎样的图画。

师引导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习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探讨情节特点,设计以下问题: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小说巧妙的构思。

(3)、“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情节中起什么作用?

启发:“最后的常春藤叶”和琼珊的关系;为什么琼珊会把自己的命运系于一片脆弱的叶子;最后的常春藤叶与贝尔曼的关系;最后的常春藤叶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明确:“最后的常春藤叶”起到情节线索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

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3、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底下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曲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他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明确: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4、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1)“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泪”。

(五)文本引申: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1、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老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可敬,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贝尔曼这样的人和事很多,谈谈你所知道的。

事例展示:2007年“中国骄傲”获奖人物

为营救落水游客母子而牺牲的公安边防战士——李小化,在死后他依然保持着救人时托举的姿势。

在洪水到来之前亲自挨家挨户撤离村民不幸被泥石流夺去生命的好乡长——牛江涛。

为营救被风暴潮围困的出租车司机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威海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的两名战士。

这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而无私付出的人,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虽死犹生。2、布置作业:

在听完苏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的解释后,琼珊的心理是复杂的,自己能绝处逢生是以牺牲老贝尔曼为代价,生命是如此地来之不易,那么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她再面临绝境时,她会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呢?发挥想象写一段心理描写。

倡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坚定信念,不怕困难,永不言弃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瑞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北教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北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北教版)
龙的传人
探究目标
1、请查找资料,你知道哪些有关“龙”的故事,传说,诗歌?交流找到的资料。
2、你会读、会写、能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吗?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
3、找出文中带“龙”字的成语,理解它们的含义。你还知道哪些带“龙”字的成语?
4、中国人为什么自称为龙的传人?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作者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与自豪的思想感情?
5、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这种写法写一篇小短文吗?
探究重点
理解文中带“龙”字成语的含义,学习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探究难点
中国人为什么自称为龙的传人?体会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与自豪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龙的成语,故事。
2、PPT文稿、探究目标、学生根据探究目标进行备课和旁批理解。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问:
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②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2、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交流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什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A、指名读。B、分小队读。C、小队PK读。
(四)分派探究目标,小组合作,商讨展示内容和方式。
第一步:明确展示点第二步:展示分工。第三步:小组预演。
(五)作业:课后“字词积累部分”,解释,并抄写三遍。
第二课时
一、学习小组轮流展示学习成果。
(一)学习小组自学展示探究目标1。
小组讲有关龙的故事,传说,师点拨补充。
1、资料:《哪吒闹海》《柳毅传书》《屠龙之技》《叶公好龙》《画龙点睛》等。
(二)学习小组自学展示探究目标2。
师点拨:
2、多音字“肖”,“数”,“供”。
读好:“威力无比,变幻万千,无所不能,呼风唤雨,翻江倒海,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词。
(三)学习小组自学展示探究目标3
小组展示交流。
有关龙的成语: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头蛇尾、龙行虎步、龙争虎斗、龙呤虎啸、龙肝凤髓、龙肝豹胎、龙驹凤雏、龙战虎争、龙眉凤目、龙跃凤鸣、龙蛇飞动、龙蛇混杂、龙盘虎踞、龙章凤姿、龙腾虎跃、龙潭虎穴、龙潭虎窟、龙蟠虎踞、龙骧虎步笔走龙蛇藏龙卧虎车水马龙成龙配套乘龙佳婿
乘龙快婿二龙戏珠虎踞龙盘画龙点睛。
(四)学习小组自学展示探究目标4。
1、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2、师点拨总结: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国的龙则集各种能力于一身,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中国人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引导从全文体会:
中国人与龙关系密切:饰品、字画、生肖等都带有“龙”字或龙的图案;
人们喜爱与崇敬龙:把龙看做是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能的;
人们赋予龙的象征意义:它是权力的象征,是百姓心中自由欢腾和完美的象征。
(五)学习小组自学展示探究目标5。
小组展示。师引导学生点评。
二、总结,拓展延伸。
将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资料,进行专题展览。
 
板书设计
龙的传人龙与中国人的密切关系
龙到底是什么民族精神

大人们这样说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6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够联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出当今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感受课文的整体美。
3.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出当今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龙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意义的描述,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龙不仅是古代中华民族的图腾,更是我们现代化中国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喜爱凝聚在无数的神话、建筑、诗歌、地名中,更把中国视为龙的化身。下面,我们就一起听听大人们是怎样评价龙的吧!
二、情感升华:
1.老师感情朗读,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你仿佛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老师看到你们刚才听的非常的投入,你们能将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告诉我们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2.你能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吗?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关于龙的神话、建筑、民俗,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等。)
三、感悟语言的美:
这是一篇诗歌,听……(放课文的范读录音)
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也想读读这优美的诗篇,请你们打开书,利用手中的字典、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解决生字新词,将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错误发音,指导个别字的发音。如“搅”(jiao)的读音。
四、深入学习课文:
出示课件,指读:“长城好像在崇山峻岭中飞舞,它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它是巨龙留下的身。”你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长城蜿蜒于崇山之中,形似聚拢;而更深一层的含义是说,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建筑,它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龙的传人的无穷的智慧和汗水。是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歌颂。)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画出喜欢的句子,在读中悟。找找其中的比喻句。
五、小组交流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
1.爷爷、奶奶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民族的龙文化的?
2.爸爸、妈妈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了当今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的?
3.背诵诗歌。
二、综合练习:
1.多音字:
露:lù(露水)将jiāng(将来)
lòu(露面)jiàng(大将)
2.近义词:
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显露----(显现)伸展----(扩大)
3.反义词:
真真切切----(模模糊糊)显露----(隐形)伸展----(缩小)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龙舟龙灯九龙壁
神龙口龙门九龙坡
长城长江京九线火箭民族腾飞
龙----中国的象征

叶公好龙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等。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

五年级下册《院子》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院子》教案教科版

教材分析:本文写了四合院和楼房住宅的不同,指出了四合院中邻里的关系密切,楼房住宅邻里关系疏远。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小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那份温馨。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事情来表情达意地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以及作者对四合院的留恋。

设计理念: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我探究,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们都是纯纯的北方孩子,学生对四合院比较陌生,有的孩子甚至没有看见过四合院,所以,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北京四合院的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四合院。

教学过程:

一、图画引入,激发兴趣

1.欣赏北京有特色的建筑(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四合院),定格在北京的四合院。

2.根据收集的资料,交流对四合院的了解。

3.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勾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快速读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三、精读品味,体会温馨

1.浏览课文2~4自然段,找出四合院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丰富多彩、神奇迷人)

2.为什么小小的四合院给作者的印象是那样丰富多彩,那么神奇迷人呢?请默读3自然段。按照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1)作者回忆了小时侯的哪些事情?用简单的几个字进行批注。(2)哪件事给你的感触最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3)有感情地读读你感触最深的语句。

3.汇报交流。

(1)指名梳理回忆的几件事。(聊家常逗我、“探险”、和伙伴疯玩、尝饺子、吃枣子)

(2)交流体会:说说哪件事给你的感触最深?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此段:选择自己觉得最温馨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

5.读1、5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加上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呢?

6.体会总结对比的写法,强调四合院生活的温馨和甜蜜。

四、认读生字,选写喜欢的词语

五、小练笔:写一写我们家乡的院子是怎样的,在文中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

201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单元分析

学习内容第一单元

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我的“常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

2、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获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3、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4、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学会一些读书的方法,把阅读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生命内在的需要。

学习重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2、联系实际于生活中学语文,积累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学习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学习方法教法:引导、点拨、

学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课件、挂图等

学具字词典、相关图片等

学习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课时

《窃读记》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走遍天下书为侣》

《我的“长生果”》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一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讲评2

2

2

合计16课时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1《窃读记》第1课时学案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独立完成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书写,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小组合作。

【一学】:基础知识

1、认一认下面的词语,在括号内注上拼音,然后将词语在练习本上写五遍。

廉颇()充足()屋檐()窃读()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惧怕——()交替——()依依不舍——()鼓励——()

【二学】:能力提高

1、课文以“窃”字引入课文。那么,“窃读记”是不是作者在书店里偷呢?

2、读完全文后,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3、找出课文描写作者如何“窃读”的语句,并说一说你的体会。

【三学】:感悟交流

读了作者窃读书的一些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1课时

课题1窃读记课型讲读

主备教师成小华审核人

课时本课第1课时(共2课时)有无课件有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再认“窃、腋、哟、婪、惧、辘、撑”七个生字,正确书写“窃、炒、锅、踮、哟、饿、惧、充、檐、皱、碗、酸、撑、柜”十四个生字;

2.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惧怕、充足、屋檐、支撑、书柜、饥肠辘辘、暂时”等词语;

3.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独立说出“窃读”的含义及作者是如何“窃读”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4.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体会作者窃读的滋味,感悟作者爱书、嗜书的情感。

学习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一些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感悟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课前准备搜集、查阅有关纪昌的资料。

学习环节导案学案

一、自主学习1、认一认下面的词语,在括号内注上拼音,然后将词语在练习本上写五遍。

廉颇()充足()

屋檐()窃读()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惧怕——()交替——()

依依不舍——()鼓励——()

3、我要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好我窃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个别学生独立汇报

其他学生适时订正

二、合作探究1、同学们,你们经常去图书馆,或者是新华书店看书买书吗?

2、老师去书店的时候,就看到有很多的小学生、中学生在那里看书,有的是坐在椅子上着看的,有的是站着看的,还有的是直接坐在地上看的。当同学们在那儿看书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3、是的,那么课题中以“窃”字引入课文。“窃读记”是不是作者在书店里偷呢?为什么?让学生说明原因。

4、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1、学生个别独立回答1、2两个问题。

2、交流探究后回答

预测:有的回答是偷,有的回答不是偷。

学生回答:作者因为买不起书而在书店里偷偷看书的故事。

三、展示交流找出课文描写作者如何“窃读”的语句共有五处,并说一说你的体会。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

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师:找出句子里描写作者动作的语词,

(注意,踮念第三声)说说你的感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急忙找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师:你能否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段话的意思?(联系学生实际)同学们,你们去书店看书,有没有过这种感受呢?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像饿狼似的呢?

3、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4、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作者的表情与内心所想一致吗?为什么?

师小结:其实第三、第四句都是作者为争取留在书店看书而不被赶走所采用的小花招。

5、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从这些句子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以上这些句子的分析,让我们依稀看到了一个酷爱读书,对读书如饥似渴的小女孩。其实,在书店里看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大部分同学在书店里看书的时候,都体会到高兴、喜悦,可作者所体会到的,却是不同于我们有所不同。那么,作者“窃读”的感受是什么,她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呢?1、学生可能的回答,包括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因为书店里的人特别地多,作者只能用这样的方法才能进入书店,来到自己想看的书的地方,这更加说明了作者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对读书的渴望。

2、学生可能的回答,如饥似渴,因为作者是窃读,买不起书,她要利用每次难得的机会把想看

的书看完。

3、不一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迷惑店主或店员,能让自己待在书店的时间长一点,而不被赶走。

四、达标检测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适宜知趣饥肠辘辘白日梦

依依不舍贪婪测评反馈

指导纠正

五、盘点收获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吗?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六、布置作业作业

写一个自己曾经窃读的小故事

七、板书设计

窃读记

窃读:只看不买

1《窃读记》第2课时学案

【一学】:窃读滋味

作者窃读时的滋味是什么,或者说,作者窃读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小练笔

1、当作者走在去书店的路上时,她在想

2:当作者来到书店,却在昨天的书架上找不到自己想看的书时,她会想

2、当作者在那么多的书架上来回地寻找,终于找到了那本书时,她又会想

3、当下雨天,作者在书店里看书时,她会想

4、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

我合上书,咽了一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了书架,心想:

________________

【三学】:推荐阅读:

《别饿坏了那匹马》

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2课时

课题1窃读记课型讲读

主备教师成小华审核人

课时本课第2课时(共2课时)有无课件有

学习目标1、在上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说出作者“窃读”的感受,并根据作者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使之具体化,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本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手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学习重点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来感悟窃读的滋味,

学习难点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

学习环节导案学案

一、自主学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列出了作者是如何“窃读”的语句,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窃读

的滋味是什么,或者说,作者窃读的感受是什么?个别学生独立汇报

其他学生适时订正

二、合作探究1、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作者在窃读中因什么而快乐,惧怕的又是什么呢?

2、那么,你觉得这种滋味好受吗?为什么,根据课文中的语句说出你的理由。

3、师小结,窃读的滋味有忧有乐,也有累有饿。尽管如此,作者仍是乐此不疲,乐而忘返,当离开书店的时候,还是那么地依依不舍,这种快乐又是从何而来呢?再读课文,找一找原因。

4、作者其实什么也没有吃过,却咽了一口唾沫?她饱了吗?

5、是的。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长大不难理解,可是读书长大,哪位同学来解释下,说说你的理解。

1、快乐是因为收获了许多知识和智慧,惧怕是因怕书店的老板、店员发现自己只看不买,

受到训斥攻驱赶。

2、学生可能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好受的,一种会说是难受的,无论哪种,都需要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4、吃饱了,他吃足了精神的粮食。

5、读书长大,指的不是物质上的需求,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灵上的成长。一个人既需要

物质上的粮食,更需要的是知识与智慧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

三、展示交流1、当作者走在去书店的路上时,她在想:

2、当作者来到书店,却在昨天的书架上找不到自己想看的书时,她会想:

3、当作者在那么多的书架上来回地寻找,终于找到了那本书时,她又会想:

4、当下雨天,作者在书店里看书时,她会想:

5、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我合上书,咽了一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了书架,心想:学生展示交流汇报自己想法

四、达标检测在课文中找出作者描写“窃读”时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仿写一段猫捉老鼠时候的情景。同学互评

五、盘点收获说说自己学了这篇课文的后都懂得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小练习册本课二、三题。

七、板书设计

窃读的滋味

担忧、快乐、紧张、劳累、饥饿、幸福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第1课时学案

【使用说明】

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工整的填写学案。

【读一读】:阅读《我的童年》和《小苗与大叔对话》两篇文章。

【查一查】:对季羡林你都了解他哪些?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到的?

【练一练】

1、认一认,读一读。

绿林好汉一百单八将滚瓜烂熟偏科贯通

2、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闲书采访绿林好汉一百单八将母语起码注

3、根据意思写词语

单独看中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形容读书或者背书流利纯熟。————()

全面透彻的理解,达到精通。————()

非常喜欢,很愿意去做或者参与。——()

寻访搜集——————()

【写一写】: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3课时

课题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型阅读

主备教师成小华审核人

课时本课第1课时(共2课时)有无课件有

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2、掌握采访的要点和特点。

课时重点熟读精读课文

掌握采访的要点和特点

学习环节导案学案

一、自主学习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

2、认一认,读一读。

绿林好汉一百单八将滚瓜烂熟偏科贯通

3、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闲书采访绿林好汉一百单八将母语起码注

4、根据意思写词语

单独看中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形容读书或者背书流利纯熟。()

全面透彻的理解,达到精通。—()

非常喜欢,很愿意去做或者参与。()

寻访搜集——————()

学生在班内进行展示汇报、互相订正。

二、合作探究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交流后汇报:

1、先想好自己要了解哪些问题,确定采访对象

2、采访时要问哪些问题。如果怕忘了,可以写下来。

3、采访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感受和过程记下来,尽量写详细。

4、交流采访过程中自己的见闻,感受或采访过程中发生的趣事

三、展示交流1、阅读《我的童年》和《小苗与大叔对话》两篇文章,与以往文章有什么不同?

2、对季羡林你都了解他哪些?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到的?

3、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1、学生个别汇报:这两篇文章都是一问一答。

2、学生汇报

3、学生自由回答

四、达标检测苗苗访问季羡林爷爷,获得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启示。请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

1.看闲书会挨打,以后不能再看了。()

2.要把文章写好,应该多看课外书。()

3.21世纪的青年必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4.古文也很重要,从小就要进行适当的积累。()

学生独立完成

五、盘点收获学完这节课,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归纳总结

六、布置作业读一读《羊吃草》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采访: 一问一答

八、教后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第2课时学案

【使用说明】

1、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能够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2、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在小组交流中解决。

【勾一勾】、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xìng xīng)趣的就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xǔ hǔ)传(chuán zhuàn)》里绿(lü 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填一填】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____、____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_____。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合作探究】

1、“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如何理解?

2、“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3、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4、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5、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思维扩展】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读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对阅读的感受。

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4课时

课题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型阅读

主备教师成小华审核人

课时本课第2课时(共2课时)有无课件有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2、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时重点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动

学习环节导案学案

一、自主学习勾一勾:

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xìng xīng)趣的就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xǔ hǔ)传(chuán zhuàn)》里绿(lü 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填一填;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____、____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_____。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学生在班内进行汇报、互相订正。

二、合作探究1、交流讨论: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如何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4、“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1、学生讨论后汇报:谦虚好问,率直而有礼貌,对季老充满了爱戴崇敬。

2、讨论交流: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

3、学生各抒己见

4、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三、展示交流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1、学生独立汇报: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⑵ 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⑶ 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2、学生汇报: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

四、达标检测一、我能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我喜欢的记号。

绿林好汉(lǜlù)《水浒传》(chuánzhuàn)

倒下(dǎodào)盛白面(chéngshàng)散文集(sǎnsàn)宝藏(cángzàng)

二反义词:正课()短暂()容易()

近义词:赶紧()鼓舞()喜爱()学生独立完成

五、盘点收获学完这节课,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归纳总结

六、布置作业读一读《羊吃草》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多看

偏科三贯通

学习外语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八、教后反思

3走遍天下书为侣

《走遍天下书为侣》第1课时学案

【使用说明以及预习方法指导】

1、认真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标上拼音,并记下来,把不会写的字词在生字本上多写两遍。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记得画下好词好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作批注(你有什么感受)

4、细读课文,体会读书方法和表达的感情。

5.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4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课前预习】

(一)信息链接

作者名片:本文作者是英国女作家尤安艾肯,1974获英国《卫报》小说奖,出版过92本小说以及大量的诗歌与短文。《长满书的大树〃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选和汇集了自1967年以来历届国际儿童图书节上作家们的美丽的献辞、安徒生奖得主精彩的受奖演说辞,以及历届儿童图书节彩色招贴画。其中她的献词尤为精彩

【词语的理解】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方法提示:若有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在书中批注)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自主阅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再把要内容概况下来。)

(三)预习自测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是根据拼音写汉字

伴侣()诵读()零次()某种()

yú()乐biān()写毫不yóu()yù()

(2)读下面句子,再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也是。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尽量不重复。

一()书一()蛋糕

一()扑克牌一()风

一()树叶一()种子

一()画一()树林

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5课时

课题3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型讲读

主备教师成小华审核人

课时本课第1课时(共2课时)有无课件有

课时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时重点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课时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学习环节导案学案

一、自主学习1、(1)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2)你觉得有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提醒你和同学们注意的请写在下面。

2、认真朗读课文,力争做到正确、熟练。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做好课上展示的的准备。作者的读书方法和我们有什么不同?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勾出来多读几遍,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你有哪些自己弄不明白的、准备和小组同学交流的问题。1、学生读文,勾画新字新词,容易出出错的标出来。

2、学生读文。

3、学生独立做,不会的可交流。

二、合作探究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5分钟)

2、全班检查预习情况

(1)、认字读词。

伴侣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

编写某种娱乐百音盒

(2)、指名朗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4)、你们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根据情况,可以当堂解决,也可以留作下节课解决。

(5)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1、学生独立汇报

2、个别学生汇报后,其他学生订正补充。

3、学生练笔

三、展示交流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四、达标检测1、写词

bànlǚyúlèyóuyù

()()()

2、形近字组词。

娱()误()

侣()铝()

诵()涌()

学生独立完成

五、盘点收获学完这节课,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归纳总结

六、布置作业1、读一读《羊吃草》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结合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完善上一次的预习导学。(小提示:文中用到了许多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想一想它们对表达作者对书籍的热爱有什么作用)

2、搜集读书的名言

《走遍天下书为侣》第2课时学案

【学习指导】

1、在对课文已有的理解和朗读上继续深化。

2、研读课文,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听,不会的向同学请教

【自读自悟】

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作者选择与书为伴侣的原因的句子。并用“因为……所以作者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自学勾画】

学生自学勾画,一对一交流。(限时4分钟)

【交流探究】

a.你总可以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b.每逢读书时,你就走出自己的心灵,进入另外一个人的心灵中,倾听另外一个人的心声,

c.在这个时候,你就开动了自己的脑袋,这是世界上顶有趣的事,

d.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e.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乐意去就去的熟地方

【练习】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

【佳句欣赏】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6课时

课题3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型讲读

主备教师成小华审核人

课时本课第2课时(共2课时)有无课件有

课时目标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课时重点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课时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学习环节导案学案

一、自主学习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

2、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1、学生独立回答: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2、学生汇报读课题。

二、合作探究1、师:谁来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呢?

2、小组交流自己课前感受

3、全班交流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c.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d.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1、学生独立汇报

2、讨论交流后总结

3、全班交流

三、展示交流1、你能画出书神奇的地方吗?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1学生画出这个神奇的地方。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汇报

3、朗读并谈感受

四、达标检测1、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

2、将作者读书的方法归纳后写下来。

3、写两句读书的名言学生独立完成

五、盘点收获学完这节课,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归纳总结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朋友、家、亲人、故地

以书为侣爱书

思考、品味、总结、想象

八、教后反思

※4我的“长生果”

《我的长生果》学案

【字词关】

(1)、字音认读

一阙()赢家()囫囵()馈赠()

羞赧()黯然()酵母()

(2)、字形辨识

誊()呕()囫()袖()

誉()抠()勿()抽()

(3)、选词填空

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如数家珍

①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的少年,它的功用是不言而喻。

②他对莎翁的四大悲剧是(),侃侃而谈。

③这次参赛的机会使他(),分外珍惜。

(4)、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②流动的光线,充溢的光彩,形容画页光彩美丽。()

【小结关】通过几遍的阅读,我知道了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理解关】

重点句子

①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我的理解:

我能试着仿写一句:

②“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中“嵌”字用得怎样?我的理解:

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7课时

课题4我的“长生果”课型阅读

主备教师成小华审核人

课时本课第1课时(共1课时)有无课件有

课时目标1、能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书和写作方法

课时重点读懂课文内容

课时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读和习作时机,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书和写作方法.

学习环节导案学案

一、自主学习1、解决生字

(1)、字音认读

一阙()赢家()囫囵()

馈赠()羞赧()黯然()

(2)、字形辨识

誊()呕()囫()袖()

誉()抠()勿()抽()

(3)、选词填空

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如数家珍

①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的少年,它的功用是不言而喻。

②他对莎翁的四大悲剧是(),侃侃而谈。

③这次参赛的机会使他(),分外珍惜(4)、根据意思,写出词语(把课文认真的读一遍,边读边划出我不太熟悉或者不认识的字词,然后通过查字典或者是查资料的方法解决,并抄写两遍)

①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②流动的光线,充溢的光彩,形容画页光彩美丽。()

③形容非常有趣。()把课文认真的读一遍,边读边划出我不太熟悉或者不认识的字词,然后通过查字典或者是查资料的方法解决,并抄写两遍

二、合作探究1、通过几遍的阅读,我知道了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重点句子理解

①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你的理解?

②“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中“嵌”字用得怎样?

你的理解?1、抓住主干去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并仿写句子。

3、想想如果换成其他的字能够表达出这效果吗?

三、展示交流(1)、我的’长生果’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4)、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谈谈你的理解.

(5)、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的呢?学生可以在文中找答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看法。

四、达标检测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1)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jīnjìn)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2)我读得很快,大有囫(húwù)囵吞枣的味道。

(3)我是对阅读如饥似(sìshì)渴的少年。

(4)学校图书馆里的图书像磁(cíchí)石一样吸引我。

2、把词语补充完整。

如()如痴浮想()翩不求()解

()肠挂肚千篇一()

流光溢()悲()离合不言而()

()然神伤大()身手

学生独立完成

五、盘点收获说说自己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归纳总结

六、布置作业写写自己读书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口语交际一

学案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第一步:定向自学

1、回忆读书的经历,能把自己读书的故事完整的写下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通过交流评改,学会欣赏别人习作中的优点,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交际内容

有人说“开卷有益”,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你是怎么认为的?先写出你的理由。

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8课时

课题口语交际课型综合性学习

主备教师成小华审核人

课时第1课时(共3课时)有无课件有

活动目标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

活动重点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

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

活动难点

学习环节导案学案

一、活动准备

一、谈话导入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有所得。那么,在本节课中,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读书的乐趣吧!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合作交流

1、投影出示:

内容:

说说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什么故事要和大家交流;

采访身边爱读书的人,说说采访的心得体会;

展开讨论,开卷是否有益。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合作成组,小组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讨论,互评互说,进行练习。

3、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4、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全班进行展示。

三、展示提升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

 2、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3、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学生在组内交流。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

生活拓展:

1、请家长为自己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跟家长介绍清楚。

2、在适当的时机,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的活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

学生独立完成

五、反馈测评

学生看一本书,告诉大家自己读懂了什么?学生完成

教师评价

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9课时

课题习作指导课型综合性学习

主备教师成小华审核人

课时第2课时(共3课时)有无课件无

活动目标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活动重点

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活动难点

学习环节导案学案

一、活动准备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再给大家说一说吧!

学生班内汇报自己的感受

二、明确要求

教师出示习作内容:

1、读书故事;

2、采访记录;

3、记一次辩论活动.

学生自己读要求并选择自己要写的内容

三、探究交流

你想写什么内容呢?你打算从哪几方面写呢?和大家交流交流。学生在组内交流。互听互评,互相修正。

四、动笔书写

教师出示写作步骤:

1、现拟定提纲,再动笔书写。

2、习作

3、修改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分部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给予指导。

五、反馈

共同修改。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阅读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后誊写在作文本子上。

板书设计习作

1、构思(选择读书故事、辩论赛等内容)

2、列提纲

3、习作

4、修改

课后作业继续认真修改作文

教后反思

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10课时

课题习作讲评课型综合性学习

主备教师成小华审核人

课时第3课时(共3课时)有无课件无

活动目标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评析并修改同学的习作.

活动重点

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评析并修改同学的习作.

活动难点

学习环节导案学案

一、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将学生作文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析和互相评析1、学生先独立阅读老师的评语和对自己作文的修改。

2、学生组内交流。

二、赏析交流

教师出示要求:

每小组可推荐本组一到三名同学的佳作进行赏析。可以是全文,还可以是片段。1每小组推荐本组一到三名同学的佳作。

2、先阅读佳作,再说说“佳”在哪里?

三、再上楼层

教师出示要求:

那些同学的作文不够完美呢?你能说说原因吗?1、学生推荐本组不完美的作品。

2、汇报不完美的原因,并提出修改方法。

四、动笔修改

好的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请大家共同再次修改修改作文吧。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五、反馈

教师出示要求:

在小组内再读读你修改后的佳作吧。学生在小组内阅读。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回顾拓展一

回顾拓展一预习案

收集的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句;几张卡纸;制定的借阅规则;一个名言摘抄本。

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11、12课时

课题回顾拓展一课型综合性学习

主备教师成小华审核人

课时第1、2课时(共2课时)有无课件有

活动目标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学习重点)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并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及体会。

3、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这一阶段的学习收获。

4、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活动重点1、交流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并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及体会。

活动难点

学习环节导案学案

一、课前检测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二、合作交流

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哪些乐趣?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读书的乐趣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乐趣和体会的?把你读书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三、日积月累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2、请学生把搜集的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

3、、请学生在名言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1、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或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他人的读书例子来谈体会。

2、生把搜集的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

3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句,当作座佑铭。

四、展示台

1、组织学生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说说自己在假期读了哪些书?

2、教师出示阅读记录卡,

3、鼓励学生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

(1)你家里有哪些书?它属于哪一类?教师随机板书。鼓励学生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

(2)为了让班里的图书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图书快速有效的流通,你有什么好方法?

(3)引导学生制定借阅规则。1、介绍其中一本书的梗概,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学生观察,说怎样做阅读记录卡。

3、制定借阅规则

五、反馈测评每人说三句名言警句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背写日积月累。

教后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检测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13、14课时

课题第1单元检测课型测试课型

学生人数测评时间

检测目标使学生掌握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检测重点字、词、句、段和课文重点知识的理解

检测难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前准备试卷

学习环节学案导案

比一比诵()编()娱()撑()

涌()偏()误()掌()

豫()皱()披()俱()

酸()颓()像()惧()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窃取娱乐津津有味滚呱烂熟

B、踮脚背诵浮想联翩流光溢彩

C、俱怕偏辑不言而愉牵肠挂肚

D、支撑某取心安理得千编一律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2、不用说话就能明白,道理很明显。()

3、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4、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不但……而且……因为……所以……

即使……也……宁可……也不……

与其……不如……既然……就……

1、我()考试不及格,()向别人抄袭。

2、船夫驾驶小艇时,()能操控自如,()速度很快。

3、()工作难做,他()不会退缩。

4、你()懂得了这个道理,()要自觉遵守。

5、()问读书有什么用,()先去读书。

把下面的名句补充完整1、一日无书,()。

2、读书有三到,谓()、()、()。

3、书犹药也,

4、(),下笔如有神。

5、黑发不知勤学早,()。

(一)窃读记

(节选)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现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都吞下去了,然后才()地把书放回书架。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我却()。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按照原文在文中括号里填入词语。

2、用“”画出一句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我”喜欢下雨的原因是,可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这是因为

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的小女孩。

4、你对文中画“”的句子是如何理解的?请你写下来

作文写一篇你读书的故事,字数在350字左右。

考后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检测讲评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15、16课时

课题第1单元检测讲评课型讲评课

学生人数讲评时间

检测目标使学生掌握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检测重点字、词、句、段和课文重点知识的理解

检测难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前准备试卷

学习环节导案学案

比一比诵()编()娱()撑()

涌()偏()误()掌()

豫()皱()披()俱()

酸()颓()像()惧()教师可让学生汇报,错误的其他学生订正。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窃取娱乐津津有味滚呱烂熟

B、踮脚背诵浮想联翩流光溢彩

C、俱怕偏辑不言而愉牵肠挂肚

D、支撑某取心安理得千编一律教师指导学生说出每组里的错字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2、不用说话就能明白,道理很明显。()

3、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4、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学生可以回答的教师不必强调。重点指导学生不能解决的词语。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不但……而且……因为……所以……

即使……也……宁可……也不……

与其……不如……既然……就……

1、我()考试不及格,()向别人抄袭。

2、船夫驾驶小艇时,()能操控自如,()速度很快。

3、()工作难做,他()不会退缩。

4、你()懂得了这个道理,()要自觉遵守。

5、()问读书有什么用,()先去读书。学生独立回答后,重点讨论一些容易混淆的关联词

把下面的名句补充完整1、一日无书,()。

2、读书有三到,谓()、()、()。

3、书犹药也,

4、(),下笔如有神。

5、黑发不知勤学早,()。

学生独立回答后可以让学生读几遍,

(一)窃读记

(节选)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现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都吞下去了,然后才()地把书放回书架。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我却()。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按照原文在文中括号里填入词语。

2、用“”画出一句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我”喜欢下雨的原因是,可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这是因为

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的小女孩。

4、你对文中画“”的句子是如何理解的?请你写下来1、先让学生精读课文。

2、交流讨论第2、3、4题。

教后反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北师大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北师大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期第一单元导学案(北师大版)

主备人:()班

小组:

姓名:

编号:

课题:房兵曹胡马

总课时:两课时

分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1、我能独立学会本课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房兵曹胡马》。

3、我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目标2、3

时间预设:自学导学(15分钟)、交流协作(10分钟)、

展示激励(10分钟)、拓展延伸(5分钟)

学案

导案

【学习流程】

●自学导学

一、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他是唐代伟大诗人,被称为。

2、我还知道《》也是他的作品。

一、二、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

2、我把课后生字工整地抄写三遍,把易错的地方用双色笔标出来。

3、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把意思写下来,:

批:轻:托死生:

峻:堪:骁腾:

三、初读:

我又把这首诗认真地读了两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

●交流协作

对学:1、对子互读古诗,正音。

2、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

群学:

1、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3、讨论:

诗句的意思。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展示激励

一、朗读展示:

1、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2、我要通过重读、停顿等方式读出建功立业,作者的远大抱负。

二、感悟展示:

1、通过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2、透过古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3.我知道作者描写马的目的。

三、书写展示:

我要把这首诗工整地抄写下来:

●拓展延伸

我又想到了一些描写马的诗句: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为“李杜”分别代表着中国诗歌创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高峰。

读古诗时不但要抓住诗句,而且要抓住课题来理解。还要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要一边读诗句,一边展开想象哦!

把自己置身于画面之中,带着想象来读!

展示要自信,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一定要做到“三个一”哦!

凤泉区宝山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期第一单元导学案(北师大版)

主备人:费焕荣

()班

小组:

姓名:

编号:

课题:马诗

总课时:两课时

分课时:第二课时

课型: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1、我能独立学会本课生字。

2、我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我能用心感悟这两首诗,并体会它们的不同之处。

学习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时间预设:自学导学(10分钟)、交流协作(10分钟)、展示激励(10分钟)、深化引领(5分钟)、达标测评(5分钟)

学案

导案

【学习流程】

●自学导学

一、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二、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

2、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钩:

燕山:

走:

金络脑:

三、初读:

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

二、●交流协作

对学:1、对子互读古诗,正音。

2、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

群学:

1、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3、讨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展示激励

一、朗读展示:

1、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2、我要通过重读、语速的变化等方式读出作者的情感

二、感悟展示:

透过古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深化引领: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马,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达标测评

一、我会给下面的字注音:

————————

棱堪蹄峻

——()

——()

二、填空:

1、所向,真堪。

有如此,可横行。

2、“何当,快走。”

从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

三、我还能写出一句关于马的诗句:

读古诗时不但要抓住诗句,而且要抓住课题来理解。还要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把自己置身于画面之中,带着想象来读!

结合实际想一想,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同样的题材,虽然感受不同,构思不同,写作方法不同,但都能写出出色的作品。

认真读题,细心答题,你是最棒的!

201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投放日期2014年8月25日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课题:1窃读记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洗碗、真酸、支撑、哎哟”等。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读书”主题演讲三分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二、基础达标(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1、请你根据拼音把词语写正确、写美观。
qièdúchǎocàitiěsháodiǎnqǐjiǎo
()()()()
jīèjùpàwūyánzhīchēng
()()()()
āiyōxǐwǎnchōngzúzhēnsuān
()()()()
2、正确辨析同音字,并组词。
惧()惦()允()祸()
俱()踮()充()锅()
瞻()拒()
檐()柜()
3、按照解释选择正确的词语。
A、朗读B、窃读C、默读D、阅读
(1)不出声地读书。()
(2)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3)暗地里偷偷地看书。()
(4)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
4、照样子写词语。
饥肠辘辘(ABCC):
依依不舍(AABC):
自由自在(ABAC):
5、选词填空。
鼓励激励鼓舞
(1)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2)革命英雄的事迹()着我们不断向前。
(3)将军战前的演讲,给了战士们莫大的()和力量。
害怕生怕惧怕
(4)我()被书店老板发现,总是在感觉不适宜阅读的时候悄悄离开。
(5)我出门时,妈妈总会再三叮嘱,()我会迷了路。
(6)我很快乐,也很()——这种窃读的滋味!
6、注意下面词语的构成特点,把另外的词语补充完整。
例:快(快乐)快与乐意思相近
适()惧()敲()
隐()购()支()
紧()寻()继()
7、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用所填的字组成语文中常用的术语,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甜言蜜________质彬彬()
无恶不________过饰非()
生花妙________蛇添足()
死里逃________斟句酌()
不择手________气风发()
物极必________不容辞()
8、缩写下列句子。
⑴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
急切地寻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理解句子含义。
⑴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我很快乐”是因为
,“也很惧怕”是因为
,这句话准确地写出了“我”窃读时的。
请你用上破折号写一句话。
⑵ 我的腿真酸啊,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
的样子,“不得不”说明了

三、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初读了解:
《窃读记》是以为线索,叙述了“我”
的情景,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独特感受和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和对知识的。
四、巩固练习(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我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再适宜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按原文填空。
2、这一段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急切—()惧怕—()贪婪—()
4、找出以上文段中的比喻句,抄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单元表格式导学案(人教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单元表格式导学案(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课题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案编写者教学用课时

学案使用者第周星期用

教学

目标课(章节)教学

目标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与手段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

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集体备课时间年级科第周星期

集体备课

共性意见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难忘童年》,与课文结合得非常紧密。刚读了关于童年的诗和故事,转而讲自己童年的故事,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讲述的兴趣,又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了生活。

1.从学过的课文或图画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2.讲述故事,一是要通过交流,拓展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在交流中表现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二是引导学生把故事讲述具体,清楚,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

3.向生活中拓展,听父母讲讲他们童年的故事,丰富学生的积累,并把口语交际延伸到生活中去。

习作

本次习作是看图作文。图中表现的是关于孩子们进行小足球比赛的一个场景。图中只有守门员和观众,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意在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从图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有趣和快乐。

可从足球赛入手,让学生讲讲参加足球赛和观看足球赛的感受以及从中体验到的快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展现的一次小足球赛的情景,细致观察,推测小足球赛的激烈程度,并说说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在充分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想想怎样来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可以请教懂足球规则的同学。

鼓励学生在习作中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选择喜欢的表达方式。要重视习作的交流和评议。学生写完后,要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习作,通过师生评议,达到进一步指导的目的,并结合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评议的重点,是事情写得是否真实具体,语言是否通顺,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如果学生不想写看图作文,可以结合口语交际或童年的照片等,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自己的童年趣事。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有趣,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1.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播放歌曲《童年》。师: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让我们把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说出来,和同学共享。

2.同桌间就近交流。

以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自己的照片内容互相说说照片中相关的人和事,或者由一件物品引起的相关回忆。要求:口齿清楚,条理清晰,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充分参与交流。教师以一个听众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转变角色,进入交际情境,在其间教师可以点拔,引导。

3.全班汇报。

(1)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

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是否有条理展开,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2)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求讲得生动有趣。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是否有条理和是否生动有趣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4.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有趣的往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5.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五、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②要符合我们生活的实际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玩赛车,可以是捉迷藏,可以是异想天开做傻事……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范文略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五、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编写时间:2013年月日

教学课题回顾拓展二

学案编写者教学用课时

学案使用者第周星期用

教学

目标课(章节)教学

目标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

2.积累名言警句。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准备与手段1.查找有关故乡情诗文。

2.布置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家乡的变化,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记下自己的所见。

集体备课时间年级科第周星期

集体备课

共性意见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谈的是怎样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反映了作者真情实感的文章,只有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实际上是对学生读书的一个引导。

教学时,不仅要把它作为一项教学内容,还要把它作为一个教学过程,在指导学生读每篇文章的时候,搭建起这样一个交流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在交流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的目的。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名言和诗句,通过朗读积累,体会人生的一些道理,懂得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等道理。

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做过多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简要给予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交流平台

三、课外书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弄清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在四人小组内,结合本单元的课文例子来讨论。

2.学生汇报:略。

3.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师: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4.生再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5.教师小结: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者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二、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句子,读通顺、流畅。

2.指名朗读、齐读。

3.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背的句子多。交流评比。

4.谈理解:学生自由读背后,对句子会有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谈对句子的理解。教师适当评价,不要讲得太多,学生有疑则答。在各小组交流基础上,全班交流,弄懂大致意思即可。

5.生交流:我在哪里见过这些词句?我曾经用过这些词句吗?师生集体评议。

6.诵读练习:这些句子能背了,能诵吗?引导学生诵读。

7.课外要求:课外看看这些名句出自哪篇文章,找来读一读。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满江红》,课外读一读《满江红》全文。

三、课外书屋

1.教师诵读,激情引入:教师深情地朗读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童年》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师:刚才的文章怎样?知道是谁写的吗?待学生回答,教师点明:这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名小说《童年》。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童年》这本书。大家有兴趣读吗?本周,我们将开展一个读书交流活动,主要就围绕这部书来进行,现在我们就分头准备吧!

3.我们先集中看看这部书的精彩片段吧!老师用课件呈现《童年》的四-五则精彩片段。

4.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待学生分头读书后,组织开展读书交流评比活动。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交流收获与体会。如果学生没有这本书,交流其它反映童年生活的书籍也可以。

学生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弄清他们交谈的内容

学生汇报

自由朗读句子,读通顺、流畅。

指名朗读、齐读。

学生自由读背后

生交流:

诵读练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师恩难忘》(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好课文。

2、我会认识和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认读两条绿线内4个二类生字。

3、我会通过给课文分段,理清本文的脉络,并能简要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

作家链接:

刘绍棠,著名作家。通州儒林村人。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气”的创作思想,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 

推荐作家书目:

《我是刘绍棠》、《如是我人》、《蝈笼絮语》、《红帽子随笔》、《青枝绿叶》、《京门脸子》、《敬柳亭说书》、《蛾眉》、《黄花闺女池塘》。

课前预习:

1、读一读。在书中适当位置留下你阅读、思考的痕迹。

(友情提示: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两遍,再完成下列题目。)

◆①标注好各小节的序号。

◆②在你最喜欢的段落前打上“☆”,反复再读两遍。并用“//”试着给课文分段。

◆③认真读读下面两个句子:

△“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2、写一写。看拼音写词语。

chuīyān guǎi zhàngniàn daozīrùnxiē jiǎo

()()()()()gōng jìnghuǎng rúwěiwěidòngtīngshēnlínqíjìn()((()

3、查一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引人入胜:●戛然而止:

●身临其境:●娓娓动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预习反馈:小组内交流本课易写错的词语和易读错的字音。(方法小帖士:先口头交流,再书面听写。)

易错的重点词语:

给易错的字注音:例:正()月

质疑探究:

1、初读了全文后,你的问题是:

(友情提示:这个问题你能独立完成吗?先自己尝试着做一做,课上再在小组内交流。)

2、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具体可以从哪几小节读出来?

(温馨提示: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就能很轻松地理清文章的脉络了。)

当堂检测:(课堂上完成)

1、辨字组词。

 杖( )尾()炊()歇()诲()

 仗( )娓()吹()息()海()

2、我能把这些词语补充完整,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成语造句。

( )( )动听 身( )其境 ( )然而止 引人入( )

( )( )敬敬十年树木,( )

3、联系课文内容,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并读一读。

田老师用,滋润了我,在我那的心田里,播下了的种子,他的之恩,我!

自我评价(在上面打√):☆☆☆☆教师评价:(业面:业绩:)

预习作业:(第二课时)

(友情提示: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再完成下列题目。)

1、你觉得田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本文题目为“师恩难忘”,作者“难忘的恩”究竟是什么呢?(可以归纳出几点来回答)

高邮市五年级导学案编写:居思兵审阅:胡恒香

《师恩难忘》(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出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难点: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预习反馈:

1、小组内两人一组,任抽一、两个自然段,互相检查读书情况。

■抽查小节(同伴填写):第()小节

■读书评价(在上面打√):优秀良好再努力

2、组内汇报交流预习问题:①你觉得田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②本文题目为“师恩难忘”,作者“难忘的恩”究竟是什么呢?

(温馨提示:▲小组内一人主要交流,其余补充。

▲组长重点落实好汇报问题的对象和汇报问题时的方式,等待大组交流展示。)

合作探究:

1、重点句段探究:“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方法提示:重点读读课文3——7自然段,仔细想一想①田老师的故事与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②为什么说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

2、文章特色探究: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通过选取一件典型事例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想一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当堂检测:(课堂上完成)

1.课文回放:《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之情。

2、重点感悟: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1)给文中两处加点字注音。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第一个“树”的意思是,第二个“树”的意思是,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3)用“~~~”画出表现“我”对田老师“深深感谢”的句子。

(4)老师的“教诲之恩”指的是

知识积累:

1形容口才好的成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语惊四座

2八字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赞美老师的名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采得白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关于4读书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我的收获:

自我评价一下自我在本课中的学习表现(打√):★★★★★

知识积累,你记得怎么样了?评价一下自我:★★★★★

课后作业:

1、句式仿写:同学们,有人说,教师犹如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吐丝去编织美丽的绸缎;;

(接下去,再写两句。)

2、自主实践:教师节快到了。同学们,师恩难忘,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和诚心,自己动手制作礼物送给我们敬爱的老师。做一张贺卡,作为教师节的礼物送给自己敬爱的老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做法。贺卡中的贺词,我准备这样写(能用上一两个名句就更好了):

3、读写结合: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运用本文中学到的写作手法,选择有关他的一件典型事事例写下来。(另附稿纸书写)

作业评价:(业面:业绩:)

五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我能理解陶校长的后几问,运用第一问的学法进行自学。

3、我能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并养成用此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难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养成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写作背景:

陶行知:中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于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6年在重庆北碚创办育才学校。皖南事变后,重庆政治黑暗,物价飞涨,育才学校受到特务威胁和经济断绝的严重困难。全体师生在陶行知带领下,团结一致,开荒生产,一日两餐稀饭,度过艰难时期。陶行知关心学生德智体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了著名的“每天四问”的演讲,启发学生鼓励、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学做“真人”。

预习反馈:新课标第一网

1、小组内互相检查预习作业(关联词)完成情况。

2、组内尝试演讲“问健康”部分。

同伴评价:■演讲内容(在上面打√):优秀良好加油

■演讲情感(在上面打√):优秀良好加油

3、组内汇报交流预习重点问题: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哪四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谈这些问题?

合作探究:

1、重点问题探究:陶校长为什么要大家每天问这四个问题呢?这四个问题对我们学生有什么重要意义?

(方法提示:①结合文中“四问”的好处和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去思考。②可以联系实际,联系自己的切身体会去谈见解。)

2、写作特点探究:《陶校长的演讲》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先提出“每天四问”,然后分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具体讲述,最后作出总结。而中间的“四问”部分,每一问的结构也相似,联系预习作业,你能具体说一说吗?尝试着按这一写作结构,选择一问,练习讲一讲。

当堂检测:(课堂上完成)

1、文本回放:(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陶校长的演讲》中的“陶校长”是,他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他要求学生每天从、、、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健康是;学问是;工作能,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道德是。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

2、经典感悟:(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第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讲究“公德”,()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以上我谈的就是“每天四问”。()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1)、在()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公德”:“私德”:

“建筑人格长城”:“真”人:

(3)、用“﹏﹏”画出具体说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的语句。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一个“真”人?

自我评价(在上面打√):☆☆☆☆

教师评价:(业面:业绩:)

知识积累:

陶行知的名言:

▲1、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学后感言:

学了《陶校长的演讲》一文后,我想对陶校长说:

课后作业:

1、自我反思:陶行知先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大的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要求我们做到每天四问,以次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其实,我们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除了这四问,我们还可以问些什么?

问:

问:

问:……

2、读写结合:仿照课文某一问的写法,从以上自己提的问题中,选择一条有条理地说一说,然后写下来。(另附稿纸书写)

作业评价:(业面:业绩:)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我能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寻隐者不遇》的语言特点。

3、我会通过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去感受隐者高洁的形象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并使自己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学法引导:

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你就可以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古诗两首。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一般要做好以下四个步骤:知诗人、读能诵、明诗意、悟诗情。

课前预习:

1、读一读。要读流畅,好能读出诗的韵味,并试着给用“∣”标出朗读时的节奏。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比一比,再组词。

隐()()的童子()的山

稳()()的松树()的云

3、查一查。结合诗的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贾岛:

●不遇:●寻:

预习反馈:

1、1、小组内交流《寻隐者不遇》的朗读情况:

同伴评价:优秀良好一般再努力

2、小组内互相检查《寻隐者不遇》预习背诵情况:

同伴评价:优秀良好再努力

3、组内交流预习作业。

质疑探究:

1、初读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后,你的问题是:

(友情提示:这个问题你能独立完成吗?先尝试着做一做,课上再在小组内交流。)

2、隐藏在《寻隐者不遇》文字背后的是童子和诗人的三问三答。(谁问?问什么?谁答?答什么?)你能分别写出来吗?

(温馨提示:最好用对话的方式写,别忘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呀!)

◆①诗人:童子:

◆②诗人:童子:

◆③诗人:童子:

当堂检测:(课堂上完成)

1、解释带点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不知处:

(2)、寻隐者不遇

寻:遇:

2、联系古诗内容,进行填空。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歌记述了()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自我评价(在上面打√):☆☆☆☆教师评价:(业面:业绩:)

预习作业:(第二课时)

(友情提示: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见》多读几遍,再完成下列题目。)

1、用“∣”标出朗读时的节奏,并给带点字注音。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查一查。结合诗的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振:●樾:

●意欲:●鸣蝉:

3、《所见》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情景?牧童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

◆季节:,诗中的依据

◆心情:,诗中的依据

高邮市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编写:居思兵审阅:胡恒香

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见》,背诵《所见》。

2、我能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出诗中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3、我能说出诗的大概内容,想象出诗句描写的美好意境。

作者链接: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预习反馈:

1、小组内互相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2、组内互检《所见》读、诵情况。

同伴评价:朗读:优秀良好再努力

背诵:优秀良好再努力

合作探究:

1、想象探究:对照插图,想象《所见》所描绘的景象,续编后面发生的事情。

(方法提示:①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画画的形式。

②先在小组内交流。重点再想一想如果让你们本小组汇报,你们组内成员准备怎么合作汇报展示?想好了,等待交流时刻好好表现呦!)

2、特色探究:《寻隐者不遇》、《所见》两首古诗简单易懂,尤其展示了儿童的可爱、智慧、活泼、天真。你能分别用自己的话,细致的描绘古诗中表现的情景吗?你能体会并说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当堂检测:(课堂上完成)

1.古诗品悟:《所见》是()朝诗人()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忽然“()”,是因为他“()”。我们还从诗中“()”一词中可见当时是()。

2、重点感悟: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所见》题目的意思是。

2、“樾”的正确读音是;意思是。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振:意欲:

鸣蝉:立:

4“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两句话之间是()关系,请你用表示这样关系的关联词,描绘一下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情景:

自我评价(在上面打√):☆☆☆☆教师评价:(业面:业绩:)

知识积累: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高鼎)●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小儿垂钓(胡令能)

草长莺飞二月天,篱落疏疏一径深,蓬头稚子学垂纶,

拂地杨柳醉春烟。树头花落未成阴侧坐莓苔草映身。

儿童散学归来早,儿童急走追黄蝶路人借问遥招手。

忙趁东风放纸鸢飞入菜花无处寻。怕得鱼惊不应

星级评价:

(本课的两首古诗学得怎么样了?背熟了吗?能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吗?课外积累会诵了吗?给自己来个评价吧!不足的可要加油呀!【在★上打√】)

■古诗背诵:★★★★★

■古诗理解:★★★★★

■知识积累:★★★★★

课后作业:

1、古诗拓展(我的知识真丰富):

(1)松树和、合称“岁寒三友”。请各写一句赞美它们的诗:,;,;,。

(2)诗人贾岛和都喜欢写诗时字斟句酌,后人有“郊寒岛瘦”之称。

(3)去年今日此门中,相映红(《题故城南庄》);等闲识得东风面,总是春(《春日》;九州生气恃风雷,究可哀。(《已亥杂诗》)

2、读写结合(我的想象真美好):《寻隐者不遇》寓问与答,语言清新,平白如话。仔细观察插图,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另附稿纸书写)

作业评价:(业面:业绩:)

高邮市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编写:居思兵审阅:胡恒香

《练习一》(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积累背诵古诗《风》,并能仿照范例,借助插图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我能自学诵读古诗《题秋江独钓图》,理解古诗大概的意思,并能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背诵两首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难点:仿写诗歌;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课前预习:

1、猜一猜: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读一读:风是多么奇妙,它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可是,在许多地方,我们都能看见它的身影。仔细读读《练习一》中写风的小诗。如果你自读,就能读出这首小诗的情趣就更棒了。

3、练一练:认真读读《题秋江独钓图》,注意读准字音。

((方法小帖士:这首诗中的“一”特别多,可它们都不是一个调,小心别读错了。)

《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4、想一想:你喜欢风吗?想想你还在哪儿,感受到了风?它的脚步有时是轻轻的柔柔的,有时还是怎么样的呢?

你看,

你看,

你看,

5、查一查:我们都喜欢风,古人们也喜欢风,他们也喜欢在自己的诗中写到风。你能收集几首带“风”字的诗句吗?(越多越好,加油!!!!)

预习反馈:

①小组内交流收集到的关于风的古诗,互相补充,等待大组背诵展示,可要好好练练呀!

②《风》的诗歌、《题秋江独钓图》都读得怎么样了?组内来一次检查吧!(组长组织一下)

同伴评价:《风》:优秀良好加油

《题秋江独钓图》:优秀良好加油

质疑探究:

1、1、初读了风的诗歌后,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

(温馨提示:试着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提出疑问,以“”收尾。)

2、说说《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和我们平时读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当堂检测:(课堂上完成)

1、古诗收藏夹。我写出带有“风”字的四句古诗。

,。,。

,。,。

2、诵读积累卡。《题秋江独钓图》的作者是代的 。他在全诗中这样写:,。,。

3、仿写直通车。读读下面的诗句,模仿着续写二节,注意书写时的行款格式。

题目:

风儿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看,树梢轻轻地摆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儿已从那里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儿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看,湖面泛起了碧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儿已从那里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现在你已经把书上的小诗和自己写的放在了一起,形成了一首新的诗歌,为它取个题目吧,并背一背。

自我评价(在上面打√):☆☆☆☆教师评价:(业面:业绩:)

预习作业:(第二课时)

1、(1)认真读读“写好钢笔字”中的一段话。

(2)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

我发现了:

2、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试着归纳几点写下来。

《练习一》(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写好钢笔字,并能注意布局。

2、我能学会有礼貌地提出请教的问题,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的本领,知道请教时要把话说明白,请教后表达对别人的谢意。

重点:熟练掌握请教的注意点,学会请教,善于请教。

预习反馈:

1、小组内互相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2、组内展示钢笔描红。评价一下同学的字写得怎么样?重点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描红评价:■书写版面(在上面打√):优秀良好加油

■书写结构(在上面打√):优秀良好加油

◆写得最好的几个字:

◆理由:

3、组内汇报交流预习重点问题: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

合作探究:

1、情境探究:从书中出示的四个情境任意选择一个,进行对话练习。

(方法提示:两个人分角色表演,其余人进行评价,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①在具体情境中,两个角色人说得怎么样?②在具体情境中,两个角色人做得怎么样?)

2、对比探究:遇到疑惑,向别人请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很多同学都有向别人请教的经历,对于同一件事情,为什么有的同学请教别人成功了,有的同学却失败了呢?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当堂检测:(课堂上完成)

1、书写实践:(认真读读下面这段话,仔细观察它们的字形,再用钢笔端正地描红一遍。)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口语练习:(同桌两人一组,进行情境练习,最后再完成书面练习.)

场景一:课间,教室里,几个同学正在认真地做作业,学生王小明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题目,他大声地对班长郭巧玲说:“喂!郭巧玲,这道题怎么做啊?”班长郭巧玲抬头看了王小明一眼,没有理他,继续埋头做题。

场景二:王小明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题目,他对班长郭巧玲说:“郭巧玲,你现在有空吗?能不能教教我做这道题?”郭巧玲热情地说:“好啊。”说着便耐心地教王小明,教完,王小明说:“哦!我终于懂了,谢谢你啊!”郭巧玲说:“不用谢,我们是同学嘛,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完成上面两个场景的对话练习,我对“请教”有了这样的认识:遇到问题,需要向别人请教,应该使用,待别人同意后,还要具体,请教结束后别忘了应该。

自我评价(在上面打√):☆☆☆☆教师评价:(业面:业绩:)

知识积累:

带有“风”字的古诗。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老师寄语:

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请教的地方,遇到难题时,一定要自己努力解决,如果实在不能解决的,那就学会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吧,只有这样,你生活、学习的道路才会越走越精彩!

课后作业:

1、自主实践:林杉在野生动物园中迷路了,正在着急时,看到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是这儿的工作人员。如果你是林杉,你会怎样向这位小伙子问路?

2、习惯回放:本学期我们要养成、的习惯。读书做笔记常见的有三种形式:、、。

3、读写结合:在下面的田字格中端正地默写《题秋江独钓图》。然后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另附稿纸书写)

作业评价:(业面:业绩: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教科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535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