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五年级语文上11诗词二首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五年级语文上11诗词二首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

要求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能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高昂斗志。

教学

课时三课时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句导读:“不怕”二字概括出了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①这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五岭逶迤(wēiyí)腾细浪,乌蒙磅礴(pánɡbó)走泥丸(wán)。[句导读:“跨五岭,越乌蒙”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翻山越岭时的大无畏精神。“腾”与“走”的拟人化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使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②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是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③试分析“万水”“暖”“寒”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④“更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以“尽开颜”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译文:金沙江两岸悬崖陡峭,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覆盖着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①以“天高云淡”开头,有什么作用?]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②这句话表现了什么?]

译文: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目的地(长城)绝不是英雄,征战只不过是二万里。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③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④这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译文:登上六盘山就象征着胜利,红军的红旗在西风中漫卷。今天我将长绳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苍龙捆缚?

5①勾勒出北国秋天的景致,意境开阔、舒展。

6②这句话表现出共产党人彻底革命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充分体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7③词人将目光收回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

8④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取得最后的胜利。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交流阅读收获。

3.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有关长征的资料和长征的时代背景,以及有关毛泽东的资料。

一 激情导入,交流资料

1.导语: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看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飞夺泸定桥》)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惧艰险的英雄气概,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律长征》,它更是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此诗的作者就是毛泽东。

2.交流长征资料。

长征: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中下结构:索左右结构:磅 礴 渡 岷半包围结构:逶 迤独体字:丸

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丸——九岷——抿

(3)规范书写。

丸:“乙”横折弯钩。

(4)理解词语。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山名。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泛指整个红军。

(5)朗读课文。

三 细读课文,了解诗意

1.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共几句,每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句,总的指出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第二部分是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着上一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心情。

3.教师点拨: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四 感情朗读,总结全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3.小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展现了一幅又一幅的战斗图。

1.理解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歌曲《长征》,整首诗投影,长征相关战役的资料。

一 烘托氛围,导入新课

1.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了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作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欣赏歌曲《七律长征》。

二 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七律长征》,边读边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指名读第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无数山、无数水,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的意思。诗句告诉我们,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这不仅仅包括自然界的险阻,还包括军事上的激烈战斗和政治上的复杂斗争,但是红军战士们把这些都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又从是哪里体会出来的?

(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只等闲”体会出来的。)

过渡: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让我们深入学习,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提示。

(1)朗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成果。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读读颔联,体会诗句的含义。

(“逶迤”指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磅礴”指气势雄伟,都是形容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雄伟。“细浪”是翻着浪花的细流,“泥丸”是泥团子、小泥球,“细浪”“泥丸”形容水很小、山很小,这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大,表现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小水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做平常事的英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颔联,体会精神。

(颔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朗读颈联,联系具体事例,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金沙”“大渡”是“万水”的代表,从“暖”和“寒”字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情感。暖:1935年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在渡口俘获了过江侦察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寒:泸定桥横空高悬于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怕牺牲,终于夺下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2)有感情地朗读颈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仅仅是山、水等自然条件的困难吗?还有哪些困难?

(比如在长征途中,每日天上有几十架敌机的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5.再读颔联和颈联,体会红军的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6.齐读尾联,体会长征即将胜利时人们的心情。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二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尽开颜”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再次体会红军历尽艰险取得长征胜利时的喜悦心情。

四 激情吟诗,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技巧,再现诗中意境。

2.配乐朗读,练习评读。

3.背诵全诗。

五 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本诗的作者毛泽东用凝练的诗句将中国工农红军在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进行了高度概括,主题鲜明,生动形象,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拓展阅读。

学习了《七律长征》,我们更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

1.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好方法。

2.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高大险峻的五岭山脉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眼中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形成强烈的反差,足见红军战士的顽强乐观,应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清平乐六盘山》的内容,了解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历史背景。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诗,我们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诗词有了更多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背诵一下这首诗。(师生共同背诵)

2.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毛主席的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3.老师解释课文题目:《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4.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同学们谁知道呢?(学生回答,老师最后指导,总结)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作了《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自学生字及词语。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

4.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

5.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

三 理解词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1.幻灯片出示这首词。

2.小组讨论,理解词意。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红旗:词中指红军胜利的红旗。

苍龙: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这里指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也有认为是日本帝国主义的。

3.品读,体会情感。

(1)指名读词的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2)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3)老师指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再读这首词,体会词中蕴涵的情感。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对六盘山风光的赞美:“天高云淡、红旗漫卷”)“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读出诗人坚毅的性格,面对困难英勇无畏的态度、历尽艰辛的自豪。)“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读出把握未来的豪情壮志,读出作者的远大抱负。)

(6)齐读这首词,说说对整首词的感受。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这首词?(启发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不朽”)了解“不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首词是“不朽”的呢?

(7)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8)引导背诵。与辛弃疾的《清平乐》相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四 总结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感受到毛泽东是个什么样的人?(壮志满怀、豪情万丈、乐观无畏、抱负远大……)

2.总结:毛泽东不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领袖、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呢!我们今天只学到了他的一首词,还有更多的毛主席诗词等着同学们去阅读、去感受。

3.向同学们推荐毛泽东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的几首有代表性的诗词。大家课后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1.看拼音,写汉字。

2.按要求填空。

(1)“丸”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W,再查wan(音节)。意思是小而圆的东西。

(2)“岷”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山部,再查五画,“岷山”在我国的四川省。

(3)“征”的韵母是eng,在词语“南征北战”中的意思是出兵作战。

3.选择适当的读音填空。

nánnàn

gēnggèng

4.根据诗歌《七律长征》填空。

这首诗,毛泽东同志写于1935年10月。诗中第一句,写了长征的艰难及红军战士的态度,第二至六句具体写“红军不怕远征难”。其中,第五句和第六句写“万水千山”中的水,诗中第七、八句是总结全诗的句子,是写长征即将结束,红军战士笑逐颜开。

5.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将《七律长征》一诗改写成一篇生动的记叙文。

一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要职。平时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

二 长征中的万水千山

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二十四条,主要有:江西的信丰河,湖南的潇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翻过的险峻高山有十八座,主要有:越城岭、苗岭、大娄山、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

三 六盘山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和甘肃省东部。南段又称“陇山”。南北走向。长约240千米。为陕北和陇中两高原界山,渭河和泾河分水岭。多地震。旧时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名。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此。有战国秦长城、老龙潭、秋千架等名胜古迹。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小编推荐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五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五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可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14七律•长征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4七律•长征”,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熟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长征路线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我们所了解的一般是用故事的形式来写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题目就叫做《七律#8226;长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毛泽东。(板书课题)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2.学生汇报:
A.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般情况。
B.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教师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及相关图片。
C.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言,就是字,每句有七个字。
3.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诵读品味,领略诗境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诗里面有2个生字,我们来读一下。(指导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指导读。
3.借助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诗的意境。
四、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这首诗我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么在这首诗中,有许多山名和水名,大家发现了吗?请你标注出来。
2.那么这些山和水在哪儿呢?(教师指图讲解)
3.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五、总结
红军在一年的时间里,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就是在平地上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何况还要翻越那么多的高山大川,再加上天上的飞机轰炸,地上几十万敌军的追赶、拦截,这长征真是太难了。那面对艰难险阻,红军战士怕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课件播放长征场景)看过这段录像,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2.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长征途中那一幅幅壮阔的画面:那五岭、乌蒙山上飘扬的红旗;那金沙江畔回荡的欢声笑语;那泸定桥上的斑斑血迹;还有那千里岷山映照着的张张笑脸。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诗——《七律#8226;长征》。
二、读诗
1.请大家把诗读两遍。
2.指名读,指导读,齐读。
三、讲诗意
1.这首诗大家已经读得挺好了,那么这首诗什么意思呢?先自己练习讲一讲,然后几个人再商量商量。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2.汇报。(一个人完整讲,其他人补充)
3.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提出来?(学生置疑)
重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其中“暖”和“寒”,教师可以结合两次著名的战斗,帮助学生理解。
4.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讲一下?
四、感情诵读
1.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让我们在歌声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的英雄气概。(放《长征七律歌》)
2.大家练习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3.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大家练习把它背诵下来。
4.我们一齐背诵一下。
五、总结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三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三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学唱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没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一、创设情境,走近文本。

1.导入:(背景音乐起)听着这悠扬的古曲,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出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表达思乡之情的(指名背诵),有表达诗人志向的(指名背诵),还有描写农村生活的(指名背诵)……

2.(投影出示)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接触一类与诗类似的文体。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走进他的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词(板书课题)

△读题目。(“乐”要读“yuè”,不读“lè”)

(清平乐和村居分开来写吗?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词又叫长短句,词牌:分为上下阙。词每行字数不等,在古代都配上音乐来唱的,不同的词牌他的韵律和节奏也不一样,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

3.村居是什么?(乡村人家)。提到乡村人家,你会想到什么样的景象?

二、节奏朗读,文从字顺。

1.要想理解词的意思就要先读通,先请大家自己读读,然后来读老师听。

2.谁来读老师指名读?及时正音:媪、剥,把东西的外壳去掉的可以读“bao”。

3.读流利了,还要读出词的节奏。现在老师范读,请大家在书上显示出节奏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学生齐读诗词

三、走进文本,体悟感受

1.同学们,读出了词的节奏,读出了词的韵味,要想真正把词读好,还必须走进词的意境,和作者一起走进这乡村人家。请同学们再用心读一读这首词,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2.学习上片(上阙)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觉得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清新、秀丽)茅屋又低又小,茅檐的本意是什么?(茅房的的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这里又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茅檐代指茅屋。如果屋檐低小的话,那这个茅屋肯定也是……(低小)典型的江南农村小景,富于田园特色。

△(悠然、生机勃勃)溪边上长的青青的草。

(2)您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山清水秀绿水青山万木葱茏枝繁叶茂莲叶满池

(3)那么优美的景色词中用了哪些句子来描写呢?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谁能连起来说说意思?

(4)看,这是老师从整幅图上截下来的,看看画了谁?(老头老太)词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就是老爷爷老奶奶?(翁媪)

看看这两个人是怎样的?(白发)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喝醉)——脸红

他们在干什么?讲话——吴音知道讲什么吗?理解“媚”

你们觉得“媚”是什么意思呢?

△很好,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个“媚”字的组成(教师分别挡住“媚”字的一半)。左边是一个“女”字,右边是一个“眉”字,好象在说女子的眉毛。古时,人们把女子的眉毛称为“柳叶眉”,(PPT出示古代女子的柳叶眉)细细的、长长的、弯弯的,美吗?(教师边描述边比画)

△谁能用“媚”字组个词?明媚妩媚媚态什么美?

△说话训练: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背景音乐响起来,古筝曲《高山流水》)

(3)小结:上片写了具体哪些人、景、物?茅檐小溪、青草、翁媪(板书)

(4)读上片。你觉得这个醉仅仅是喝醉吗?还是什么?还是陶醉的醉。不光是翁媪陶醉了,连我们、连诗人也被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在感情朗读中再来体悟下。

3.学习下片(下阙)

(1)其实,景美,人更美。请大家联系下阙来看看更令翁媪陶醉的是什么?读词

(2)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

△(大儿子图景)我们送他一首古诗——吟诵《锄禾》。

你看到了怎样的大儿子?(辛勤劳作)

△(二儿子图景)他为什么要这样啊?

△(小儿子图景)

(4)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无赖(出示图片)

△小儿真是那种让人讨厌的无赖吗?这儿的无赖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无赖”表面上看是骂人的话,实际上父母最喜欢这个调皮可爱的小儿子,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是亲来骂是爱”一样,比如我们有的父母有时骂自己的小孩,你这个捣蛋鬼。

△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再看看图上的小儿,通过一些词语来说明小儿是调皮可爱的?

△“卧”,为什么不用坐、站,只有小孩子才会趴在地上,卧写出了小孩子特有的姿态,更显出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调皮。

△会看图的人会把图看活了,谁还能从图上看出孩子的可爱?(小儿看样子只有五、六岁,边吃边说,双腿摇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 小儿卧在哪儿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专心致志 目不转睛 心无旁骛……)

△谁能读出读出“最喜”的感觉。

(5)读到这,大家明白了吗?如果上片中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让白发夫妻俩内心愉悦的话,那么下篇中的什么又使他们倍感幸福,尽享天伦之乐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再加上老年得子,小儿又是这样顽皮可爱。

(6)这么能看来啊,这个“醉”是源于幸福的“酒未醉人人先醉”。到这,连诗人、连我们都深深陶醉了,让我们将整首词连起来读读。

四、介绍词人,体会其“盼”

1.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得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大家了解他吗?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时时不忘收复失地的大业。

2.在这18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那时候写的。那他借助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呢?——希望百姓过上这安宁幸福的生活,一座茅屋,一条小溪,一杯清酒,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辛弃疾也向往过上这样的生活。

3.这就是辛弃疾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啊!带着别样的理解,我们再来朗读这首流传千古的《清平乐村居》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推荐阅读

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板书设计:

 26.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景茅檐溪草

 人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无赖

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齐读课题《七律·长征》。

二、了解背景,走进长征

1、提问:之前预习过课文,说说本文在格式上与之前学过的课文有何不同?——七言律诗。

2、说说你了解的七言律诗,师作补充——七言八行,分四联,句尾押韵。齐读课题,注意停顿。

3、自读书后资料袋,说说哪些数字触动了你?感受到了什么?

4、对于长征你还有哪些了解?生简单介绍。(学习方法:搜集资料、了解背景)

三、初读诗歌,感知长征

1、自读全诗,读准字音。

2、出示“远征”、“逶迤”、“磅礴”、“岷山”,齐读生词。

3、指名朗读全诗,注意停顿,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

四、细读品味,深入长征

(一)学习首联

1、自读全诗,找总领全文的句子——1、2句。

2、指名朗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红军历尽千难万险。从哪看出?——“万水千山”。

3、出示长征地图。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条条河,这真是诗中说的?——“万水千山”。这么多艰辛用了文中哪个词概括?——“远征难”。

4、提问:面对这样的重重山水,红军战士怕了没有?——不怕。哪里体现他们不怕、不放在心上?——“只等闲”。什么意思?——只当做平平常常的事。

5、拓展于谦、许光达含有“等闲”的诗句。

6、提问:将粉身碎骨、烈火焚烧、万水千山都“只等闲”,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大无畏精神。

7、指名读、齐读1、2句。

(二)学习颔联

1、默读诗文,找找红军都把什么看做“等闲”?想想都是怎样的画面?

2、“五岭逶迤”

(1)提问:“五岭”指什么?——五座山。(学习方法:阅读书下注释)

(2)提问:这些山都是什么样子?——“逶迤”。解词。

(3)提问:你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一座接一座的山,连绵不断。

(4)出示图片,想象你就站在五岭上,有何感受?

(5)提问:这样连绵不断起伏的山脉在红军看来就如同什么?——细小的波浪,比喻。

(6)指名读3句,齐读。

3、“乌蒙磅礴”

(1)出示图片,这是哪?——乌蒙山。你能想到哪些词?——危峰兀立、高耸入云。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磅礴”。

(2)提问:红军怕了吗?——“走泥丸”。如此雄伟磅礴的山脉,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如同泥丸一样,你感受到了什么?——无畏、乐观主义精神。

(3)指名读4句,齐读。

(4)连绵不断的五岭、陡峭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算得了什么?齐读首联。

(三)学习颈联

1、提问:还有哪些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讲困难看做“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提问:这两句诗里有一组对比强烈的词是什么?——“暖”和“寒”。

3、观看大渡河视频。战争是何等惨烈、惊心动魄!所以文中用哪个字来概括?——“寒”。

4、学生介绍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暖”了吗?——心中自豪、喜悦。

5、指名读5、6句,齐读。

6、写话练习:想象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7、可是滚滚的金沙江、汹涌的大渡河,在红军眼中又算什么?齐读首联。

(四)学习尾联

1、跨过大江大河,只要再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胜利就遥遥在望了。

2、提问:此时红军战士是什么心情?——“更喜”、“尽开颜”。

3、提问:要知道翻过雪山更艰难,为什么还说“喜”呢?——战胜困难和胜利的喜悦。

4、齐读7、8句。

五、回归全文,升华长征

1、提问:长征如此艰难,但红军英雄们却以“开颜”的心情收篇,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

2、聆听歌曲《长征》,闭目回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毛泽东是什么形象?

3、配乐指名朗读全诗,齐读,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出示另外两首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的作品《忆秦娥·娄山关》和《清平乐·六盘山》,课后做简单了解。

板书设计:25、七律·长征

万水暖

远征难寒只等闲、尽开颜

千山逶迤无畏、乐观主义

磅礴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这首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介绍词的特点:《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由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遇到不懂的词语查词典解决。

 自读课文,自悟词意,全班交流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1.自读、反复诵读,读准读音;

指导读准,相机正音:乐(yuè)、醉(zuì)、媚(mèi)、翁媪(wēngǎo)、剥(bāo)

2指导读出节奏教师范读,学生模仿练习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指名朗读。

4.交流汇报

1)翁媼”是什么意思?

2)词中“无赖”的意思怎样解释?

3)这首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5.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

三、指导生字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趣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都,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诗一样,词,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枝艳丽的奇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欣赏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二、品读词句,生成画面。

1.指名读

想象:板书、交流。

A乡景图

(1)板书,并读出词句。

(2)想象乡村风景。

(3)指名读1、2两句。

B相媚图

(1)显示画面,指名回答并板书。

(2)激发想象,再现情景。

想象一下,如此恩爱的一对老夫妻,操着柔柔的吴地方言,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3)创设情境,小组表演“翁媪对话”。

(4)点击“醉”,理解“醉”的含义。

此时此刻,酒后略带醉意的翁媪还可能陶醉于什么呢?

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5)指名交流,相机引导。

(6)教师质疑。

作者辛弃疾认识这对相亲相爱的老夫妻吗?为什么?所以说,这“谁家翁媪”是说——也不知道是谁家的一对老夫妻。

板书——劳作图剥莲图。

C劳作图

(1)观察画面,揣摩人物内心。

(2)师生角色模拟,合作访谈,体会老大、老二的孝顺和勤劳。

(3)现场分别采访。

采访老大:(锄豆的老大在哪里?)

老大,天气这么热,瞧你累得满头大汗的,怎么不歇歇呀?

平常家里的农活都是你干的吗?为什么?

今年的豆子长得怎样啊?高兴吗?为什么?

采访老二:(编织的老二在哪里?)

老二,你这织鸡笼的手艺可真高啊!跟谁学的呀?

织鸡笼干什么用啊?

教师小结

多孝顺,多勤劳的两个儿子啊!因为,美好的生活,还需要——劳动去创造啊!

D剥莲图

(1)点击,显示画面及词句。

(2)自由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3)紧扣“卧”字,体会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小儿子是父母最喜欢的,你们喜欢吗?为什么?哪些词语,让你觉得他特别的可爱?

(4)激发想象,体会“无赖”。

(5)指名背诵类似诗句,体会儿童的天真。

看着这样的画面,你会想起哪些关于儿童的诗句呢?

(6)屏幕显示关于儿童的诗句,齐读诗、词。。

三、领悟意境,体会情感。

1.总结全文,整体显示音、画。

你觉得,用心走遍了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心中的感觉可以用哪一个词来表达呢?

2.指名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

3.停顿符号,齐读全词。

4.联系背景,体会情感。

此时此刻,翁媪醉了,我们醉了,其实,最“醉”的人该是谁呢?

为什么?可以结合你所了解到的辛弃疾生平来说说。

虽然农村生活苦一些,但生活在山清水秀之间自有一番乐趣,夫妻相敬如宾,孩子们勤劳孝顺……

5.教师小结。

一个“醉”字,道出了词人辛弃疾内心强烈的愿望:向往和平、安宁、幸福的农村生活,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所以,才留下了这千古绝作——《清平乐村居》。

四、练习反馈

1、课堂小练笔。

现在,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根据这首词和插图,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想象画面中描绘的情景,改写成一个片段,内容多少不限。注意:展开想象,使画面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2、点评反馈。

3、布置连接成文。

五、课外延伸

同学们,辛弃疾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作品,内容丰富,既有金戈铁马的豪放,也有田园风光的委婉。课后,希望大家再去读一读他更多的词作,去了解他的作品风格,了解他的一生!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板书设计:26、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乡景图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相媚图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劳作图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剥莲图

五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知识点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五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知识点

【原文】

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对古代老妇的敬称。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亡赖:亡,同“无”“。亡”读wu,在这里意思这里指顽皮、淘气。

⑨卧,趴。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清平乐(lèyuè)茅檐(yányáng)

剥莲蓬(bōbāo)相媚好(méimèi)

翁媪(wēnǎo)无赖(làinài)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翁媪______________

相媚好____________

三、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溪上/青青草。B.醉里吴音/相媚好

C.大儿/锄豆/溪东D.最喜/小儿/无赖,

【参考答案】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清平乐(lèyuè)茅檐(yányáng)

剥莲蓬(bōbāo)相媚好(méimèi)

翁媪(wēnǎo)无赖(làinài)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翁媪:对古代老妇的敬称。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三、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溪上/青青草。B.醉里吴音/相媚好

C.大儿/锄豆/溪东D.最喜/小儿/无赖,

《清平乐村居》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平乐村居》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清平乐村居》教案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一、导入:
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学习一首词?→预设:读正确,翻译、读出意境、了解背景
二、读词。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谁来读课题?(清平乐yuè)为什么不读lè?(1清平乐是词牌名2古代乐曲名)
2.再读课题,从“村居”感受到什么?(交流)有了自己的感受,这个词就有了形象,有了画面,有了生命......齐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觉。
3.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读的时候,你觉得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根据学情聚焦生字新词)
(1)翁媪(wēngǎo)意思:老年夫妇
(2)剥bāo:用手去皮,剥香蕉、剥花生、剥橘子。苹果:削xiāo,用器具去皮。两个字连读:剥削,bōxuē,白白地占有别人的东西。)
二、想画面。
1.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再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交流)
(1)茅草房子放在我们城市的大街上合适吗?放在什么环境合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美)
(2)教师引读:作者走到乡村,远远的看,看到了什么。(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作者走近一看,看到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作者环顾四周,看到了——(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提问理解。
1.在理解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
(1)醉里吴音相媚好:
①媚,出示文字媚,喜欢;相媚,相互喜欢;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谁?(年轻夫妇、男女朋友)在文中形容谁?他们在干什么?(交流)
相媚好:
像这样喝着小酒,说着家常,唱着小曲,过着小日子,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吴音:诗人写到的地方(江西上饶)古代属于吴国,吴语软柔。辛弃疾是山东人,觉得吴地的方言非常好听,就觉得——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我们还可想象辛弃疾喝了点酒,路过这样一个村居,村居前有一对不知是谁家的老夫妇,用吴地方言说着家常,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最后一句,无赖
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很多人微笑着读这句话?为什么这个表情?体会“无赖”
②卧:趴,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顽皮,可爱)
四、寻找词眼。
1.理解之后,再读课文。(指名读,配乐齐读)②配乐朗读。
2.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自由说)诗情画意,令人向往.......
3.词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词人和你们所说的感情?
①小组讨论
②教师点评
醉点评:
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
这里的“醉”还指词中老夫妇俩“沉醉”了。
体会得真好!老两口陶醉在和睦、和美、和谐的村居中。课文中还有谁在醉?
作者辛弃疾!
(点播“诗词教学必须抓住“诗眼”,补充“诗眼”“文眼”…)点拨:词眼、诗眼、文眼
五、体会情感。
1.通过读书,我们看到一个村居老人辛弃疾。其实,每个诗人都有自己常用的几个字。
2.补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你看到了怎样的辛弃疾?(爱国,英勇,无奈)
教师过渡:辛弃疾梦里的战场再也回不去了,他只能把自己的心寄托在那安静和谐的村居里。
3.回到“清平乐”,配乐朗读。
教师总结:清平乐村居这个声音从九百多年前的南宋传来,这个声音还将继续传诵下去......

溧阳市绸缪中心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清平乐•村居》


溧阳市绸缪中心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清平乐村居》

溧阳市绸缪中心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或物的志趣情操。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首词《卜算子·咏梅》,还记得吗?(师生接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简介词牌: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

2.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请看——(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词人是怎样描绘的呢?请打开书本。

二、学习课文:

(一)1.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学习,一定能把这首词学好。下面,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读得好,请给同桌打上“★”,如果还需要多练习,请给他打上“▲”,并指出哪儿有问题。

3.得“★”的同学请举手。好,请你读;再请位同学。

下次有信心得到“★”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听听你的信心!)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1.书读得真棒,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信心。相信你们下面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2.自由读课文,讨论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师:读书使人快乐,因为我们从读书中获得了新的知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一定也有了收获,讲出来与我们分享一下。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谁给他解疑答问。

4.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一说上片或下片的含义?

(三)1.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户们那合适安宁的生活刻画的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

读着,我仿佛看到(听到)。 

多么令人神往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 生评 齐读)

3.的确,这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恰似那美丽的桃花源,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向往!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画面来编个故事吗?可以是图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全幅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试试看!(先小组练说再交流)。

三、总结:

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地结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词人辛弃疾是如此的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你可以看着书读,还可以闭上眼睛读,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恬静安谧的农村风光吧!

四、拓展:

美丽的农村风光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不同时期的农村美景,老师这儿有一首名为《村居》的诗,它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同学们,你们品读品读,感受一下它与我们今天所学的《清平乐·村居》有哪些相似之处。

[出示《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注:醉:陶醉;纸鸢(yuān):风筝>]

21《清平乐 村居》


21《清平乐村居》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磅礴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全诗,理解诗意。通过诗句展开学生想像,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红军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建立知识结构。

1、介绍作者

幻灯片出示人民币和毛泽东图片,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毛泽东。

2、介绍长征(由人物引入长征)

幻灯片出示长征有关资料,具体介绍长征,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名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军长征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让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难)

3、导入课题,了解七律

(1)(过渡语)两万五千多里的长征,历时一年,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那么,作为领导人的毛泽东又是怎样看待长征呢?请大家翻到课本第 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生读,提示:缓慢、深情)

(2)学生再读课题,引导学生了解七律。

问题:大家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和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共8小句,每小句7个字。每两小句为一大句,共四大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初读诗歌,解决生字词,了解诗歌内容

1、检查学生词语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教师纠正错误和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

2、出示整首诗歌,学生自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学齐读、分小组朗读,师生评价)

3、听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诗歌节奏。

4、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同学根据画出的节奏再读诗歌。(同学齐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三、再读诗歌,了解主题展现长征难和不怕难

1、前后桌合作交流。要求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讨论后仍然不懂的做上记号。(教师随机指导)

2、提问: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提问:哪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理解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1、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2、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3、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4、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五、梳理诗歌,积累运用

1、小结诗歌。出示地图看红军走过的路线与省份。引导学生总结出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和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2、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困难,能够发扬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和乐观的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六、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倔强的小红军》等)

板书设计:

远征难

只等闲

25、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千里雪 不怕困难 乐观、无所畏惧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长征》是第一篇。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会“礴、丸、岷”等三个生字。能正确认读“磅礴、逶迤”等词语。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这一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为了圆满完成本课教学,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情景教学法,质疑问难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想象、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

一、谈话导入,初读诗歌。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课就成功了一半。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一笔一划的跟随书写“毛泽东”三个字,在引读中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毛泽东的资料,然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今天我们就和毛主席一起走进长征。板书课题后,简介长征,学生读诗,交流七言律诗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的心,资料的介绍,路线图的展示,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再读诗文,读准读顺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学生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朗读是诗词教学的基础。教学中,我抓住读这根主线,每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示范读、评价读、引领读让学生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让学生读得心中有数,次次有收获。

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读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体现高年级读与悟的有机结合。

如教学第三、四行诗时,我抓住“逶迤”“磅礴”让学生想象山的特点,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又如,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看视频,谈感受,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

四、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出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另外两首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和《清平乐·六盘山》。引导学生课后搜集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让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

总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去品味,不读永远也得不到其中的神韵。纵观整堂课,我没有对这首诗进行逐字讲解,逐句分析,而始终把朗读贯穿整堂课,老师读,学生读,集体读,单独读,回环读,关注朗读的过程,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领悟,从而入情入境,达到与文本对话,与诗人相通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当然我的课堂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国著名语文教师贾志敏老师曾经说过,他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的,在他面前,在诸位教育同仁面前,我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

《五年级语文上11诗词二首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七律长征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514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