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小学四年级奥数学习方法与专家建议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奥数学习方法与专家建议”,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积累技巧阶段

奥数的学习到了四年级,无论是题量还是难度都有所增加,而且奥数的专题又有所增加和深入。

因此,专题的知识学习更为重要,多掌握技巧和学习方法。四年级阶段是积累学习技巧和方法的良好开始,在开始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都将是受益匪浅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具备了一定的奥数基础。

因此,一定要引导他们多接触一些难题,一来在心理上做好加深难度的准备,二来在在实践中提升解题的能力。

专家的奥数学习建议:

1、加强整数和小数计算练习

计算能力要过关。四年级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必须非常熟练,保证准确率和速度,不然到了五年级就要重点学习分数,整数还不够熟练,到时面临的压力会更大。建议每天坚持就5道计算题,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好时间,及时养成好的习惯更有利于后期的学习。

具体包括:

a、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课前预习,了解所要讲的知识点,带着问题来听课效果会更好。所有的知识点是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完全掌握住的,家长要督促孩子做好课后复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

b、规范孩子的书写。随着应用题的增多,一定要规范孩子的书写,对步骤过程要到位,对于行程要养成画图的习惯,数论要思路严谨,书写规范。

c、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思考的习惯。孩子现在最欠缺的就是独立思考,依赖性较强,畏难情绪较重,遇到问题就退缩,这时要多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3、在寒假开始适当的做一些历年杯赛试题

寒假开始安排时间做一些历年的杯赛真题,加强综合训练,为春季冲刺各种杯赛做准备。

4、学习是需要持之以恒的

对于新知识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思路的情况下要想做到举一反三,离不了练习,适当的练习才能把知识点得到巩固,常和家长说学习一定要坚持,可以每天练习一到两道,根据时间合理安排保证不间断的练习。

编辑推荐

专家指导:高考语文的有效学习方法


专家指导:高考语文的有效学习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也讲究方法。学习是手脑并用,身心共济的复杂的活动当然更要讲究方法。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还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叫做: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这里也强调了使用正确方法的重要意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自己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而不要成为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常有同学发出这样的疑问:记得以前自己的语文成绩也不错,为什么到高考后突然感觉语文基础很差?为什么其他学科学起来得心应手,可语文学习却变得无所适从?语文到底该怎样学?怎样才能尽快提高语文成绩?许多同学带着这样的疑问艰苦摸索,收效甚微,从致苦恼重重,浩叹连连:学好语文真难呀!

客观地说,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是不容易。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作为中学阶段的一般性学习,需要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应该说是不太困难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首先需要端正一个认识,即语文成绩的提高有赖于语文素养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而应砸实语文基础,将其作为一项立身处世的本领努力学习下去。

现代语文教育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大家在学习中要把握好这两点精髓。阅读是语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从小学高年级始,就应对一些名家名作进行有计划的阅读,不断扩展知识面。高考生已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要根据有关的阅读书目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时代上分古典和现代,体裁上分诗词和散文。国别上分中国和外国,可就自己的喜好侧重读来。还要涉猎当今报刊杂志和精妙时文,关心时事新闻。需知学语文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读社会,悟人生。其时有更多的东西是无须讲解的,多读多看自能领悟,自能通神、自能提高。阅读要和背诵结合起来,要广泛积累语言素材。阅读还要和写作联系起来,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有道理的,写作能加强记忆、整理思维、提高认识。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采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有感等。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

语文学习中要用好三个本子。除了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语文用本外、我们倡导同学手中还要备三个本:知识本、杂记本和随笔本。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经过初中学习,绝大部分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都有触及,但限于理解能力,许多同学是一知半解,支离破碎的。到了高考,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用一年时间归纳整理,同时对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杂记本是一个极广义的称谓,针对的是语文学习的包罗万象,无所不及。从妙辞佳句到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敌到民间俚语、从术语名词到文学流派、从文学描摹到专题研究,可作随时的大量的摘录抄写。此本要常备手边,努力坚持、庶乎成为语文资料的重要积累。如果说以上意在汲取,那么随笔本则是用于创造的写作园地。这里没有老师的任务,有的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熔铸古今、笔下生花。好文章常常是切实有感后带着强列的创作冲动而形成的酣畅文字。同学要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语文学习的要义在于勤和恒。大家要五法并用,充分调动起眼、耳、口、手、心各感官,实现听、说、读、写、思诸种功能。如果说听和读这两种视听手段是吸收营养,是“进”的过程;那么说和写则是加工和生成的过程,是进行人际交流的必需。人在社会中能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自如往来、充分协作,不正是语文学科最根本的目标吗?还有什么“成绩”的问题不能解决呢?想以此奉送给努力求知的学子们。

高考专家支招: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高考专家支招: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

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专家建议:纠正初一语文学习误区 上一百分不好拿


专家建议:纠正初一语文学习误区上一百分不好拿 

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和家长,甚至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都存在着两个认识上的误区,本文将针对这两个误区做一纠正,并分析一下初一语文的学习重点。

所谓的两个误区,一是只要多积累就能学好语文。二是语文怎么着就100分上下,重视了那样,不重视还那样。这两个观念非常危险,长期这样想,学生自己会在意识上以及学习时间分配上将语文学习打入冷宫。而如果从初一开始就将语文打入学习冷宫,三年之后,很可能就因为语文成绩的不足被重点高中打入冷宫。因此,纠正这两个认识非常重要。

第一,学生和家长都必须认识到不是多积累就能学好语文的。这个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很久了,但中国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决定了这是行不通的。现在各地的初升高几乎都会有一个统一的升学考试,在这个统一升学考试的精神指导下,题型方面有很多规律性及技巧性的东西,学生必须在平时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明白这一点,才能在考试过程中发挥成功。举个例子,我班上一个学生,特别喜欢看书,《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国内外名著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其语文成绩长期徘徊在100分上下,而另一个学生阅读面没这么广,却是按部就班按照班里上课讲的考试知识点分模块学习,语文就能保持在110分上下。这一点可能很多家长和学生都非常费解,但这是由初中语文考试的特点来决定的,明白了这个特点,其实这种现象非常正常。初中语文考试中,仅凭积累能拿到的分数以及必须靠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以及具体具体题型的答题思路才能拿到的分数,其比重大概是相当的。如果仅仅凭积累,肯定不够,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应试技巧。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四年级下册习作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的要求来审视四年级下册习作部分的编写

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是由第二学段习作向五、六年级段习作过渡的最后一个学期,因此,这学期的习作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所谓“承前”,也就是要对完成第二学段习作任务的情况来一次“盘点”;所谓“启后”,也就是要看这个学期的习作将为以后的习作做了哪些铺垫。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有必要先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这两个不同学段习作教学的要求做一番比较,研究一下不同学段习作教学要求的继承和发展。

(一)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与第三学段习作要求的比较

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与第三学段关于习作的要求进行比较,最为显著的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要求的提高。

第一,搜集素材要求的提高。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而进入第三学段以后,则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两相比较,在搜集和储存习作素材上,最为明显的变化是要从“留心”提高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用一句话概括,“有意注意”的程度明显提高。

第二,动笔成文要求的提高。对学生的习作,第二学段的要求是“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进入第三学段后,则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在习作的操作层面上,我们要关注从第二学段的“尝试”和“不拘形式”,走向第三学段的更加清楚、明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象的过渡问题。

第三,修改习作要求的提高。第二学段强调的是“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而到了第三学段则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两相比较,从修改习作的角度来看,第三学段的要求无论是难度和复杂程度都较第二学段明显提高。因此,四年级下册的习作修改,我们一方面要将已经学会的修改明显错误词句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要选准适当的时机,逐步提高修改的范围与规格,为向第三学段能够达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的水准做好铺垫。

(二)关于本册教材习作部分的编写

明确了第二、第三学段关于习作教学要求的变化,让我们再来看四年级下册习作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吧!这册教材共安排了7篇习作。它们是:

1写建议:春游活动去哪里好。看谁理由讲得最充分。可以配上插图或附上照片。

2写推荐文章:推荐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可以推荐一人,也可每方面各推荐一人。注意有详有略。

3写自己的新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4围绕着最近发生的一些值得关注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再写下来。

5写植物:从校园、公园、广场或家庭附近选择一两种植物,把观察、研究成果、想法、感受写下来。

6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也可以留心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里有关这个问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写篇文章,题目自拟。

7组织、参与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统观这学期要写的7篇习作,并与已经练写过的三年级上下两册的习作相联系,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变化:

第一是习作话题的范围有明显扩大的趋势。

统计三年级上下两册中的16篇习作,就其习作所涉及的内容而言,大多数的要求是写写自己,或在家庭、学校里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的人和事,或者是自己直接参与过的活动,而需要学生从社会与大自然中搜集习作素材的仅有3篇。即便是猎取素材的范围有所扩大,教材要求的参考的材料,也大都是学生可以找得到的图片、短文、玩具等。但进入四年级后,关于习作素材的来源已经明显增加了取材于社会、自然的比重。仅四年级上册的7篇习作,就有3篇需学生走出家门和校门,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搜集习作素材。比如《习作1》设计节日;《习作3》以书信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家乡;《习作7》给来自社会生活的照片或插图配文等。而在这一册教材的7篇习作之中,直接或渗透着要求学生从社会、自然,及其他媒体搜集习作素材成分的就有5篇之多。比如《习作1》给春游活动写建议书;《习作3》写自己在自然界中的新发现;《习作4》围绕最近发生的一些值得关注的事情谈谈看法,再写下来;《习作5》从校园、公园、广场或家庭附近选择一两种植物,自己观察、研究并把成果、想法、感受写下来;《习作6》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进行讨论,也可以留心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里有关这个问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文章等。

有调查显示:小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依次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其他媒体。这其中以家庭和学校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因为他们的年龄尚小,社会活动较少,所以,他们只能对社会现象的表面现象有所感知,只能用自己的是非观对各种社会现象做简单评价,而且年级越低的小学生,活动的范围就越小,所能搜集到的素材就越有限。因此,在进行本学期的每一次习作之前,我们必须为学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搜集习作素材创造条件,必须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培养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从社会、自然或其他媒体上有意识搜集习作素材的能力和习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习作向第三学段习作过渡的一项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小学生搜集和存储写作素材能力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二是对动笔成文更加强调明确具体。

首先,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学期习作的要求已比过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如在《习作1》中就提出了“看谁理由讲得最充分”;《习作2》提出了“注意有详有略”。特别是教材提供的可供学生参考和模仿的例文,在篇幅上已较过去明显增长,描写与叙述更加细致、具体。这从一个角度暗示我们:本学期的习作,一定要在坚持减少限制,让学生放开手脚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醒他们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注意把文章写得具体一点,详细一点。之所以这样做,是为向第三学段能把文章写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其次,本册习作教材还暗含了习作应当具有初步的、有条理的叙述和描写的基本要求。比如《习作1》中提出的“看谁理由讲得最充分”,实际上就已经蕴含了写文章时,应当注意条理性的要求。你想,既然是要讲理由,首先是要有根有据,而且要有个条理,“胡子眉毛一把抓”,别人就很难明白你的意思,再有理由,别人不明白,那也没有用。所以,只有把这样两条都落实了,才能够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理由充分”。当然,暗含只是具有这个成分,还不是明确的规定和标准,我们在教学时,适当引导和提倡是应该的,但不要强行规定、限制。这一暗含成分的存在,又一次告诉我们:这一册教材的习作,较第二学段前三个学期的习作已悄然提高了要求。

另外,进入本学期以后的习作,对表现手法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比如《习作1》的写建议。教材所提供的两篇例文表现的手法就是不同的。前一篇例文是以记叙的手法写成的,而第二篇则采取分条目说明的方式写成的。前后两篇例文放在一起,明确地告诉我们:目的相同的建议,写法是可以不同的。

第三是修改习作的难度有所提高。

关于修改习作的要求,教材虽然没有直接标明,但是,从教材所选用的可供学生参考的例文来看,它们的篇幅已明显增长,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多样。这就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进入四年级下册的习作,不但成文的要求提高了,修改习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

二、从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部分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来看本学期习作教学的实施

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三学段习作教学的要求,了解了本册习作部分在整个习作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教材的编写情况,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操作的问题了。围绕这一问题,建议如下:

(一)在习作教学的进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观察习惯的养成。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因此,本学期的习作教学,不能死死盯住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要在关注如何扩大搜集写作素材的范围,如何提高写作和修改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观察习惯的养成。

大家知道,兴趣、能力、习惯都是内隐的非智力因素,是习作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现在的问题是:兴趣、能力、习惯都是很难用计量的方法进行定量测评的。所以,在本学期习作教学的进程中,一定要通过对学生参与习作时的情感、态度、方法、行为的变化,与习作结果的观察、统计,采用纵向对比和抽样测评等方式,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不断地对这三个方面的落实和进展情况进行排队摸底。比如,关于学生平时对习作兴趣和习作潜能情况的观察与分析;关于学生习作成果的统计分析;关于学生动笔热情和能力的分析……

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与多种渠道进行综合调研,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培育非智力因素成长的力度。绝不能单一地、紧紧地盯住学生的习作结果,更不能仅凭考卷上的一篇习作论成败、论“英雄”。

(二)在习作教学的进程中,牢牢抓住习作的核心与关键,在“得心应手”上狠下功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我们认为:这一定义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得心应手加以概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既是得心的源头,又是得心的渠道;进行创造性表述的实质是从得心成果向应手转换的要求,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则是应手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习作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得心应手的基本能力。结合本册的习作,在落实这一核心理念上,我们觉得,尤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要关注学生得心的渠道与储备情况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米而硬要做饭,就连巧妇也会感到为难的。习作不也是如此吗?因此,习作之前,首先要准备好下锅之米--与这次习作话题具有相似性的习作素材。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习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解决好习作素材的储备问题。这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渐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感受、思考、想像能力;另一方面是要不断地强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搜集、储备习作素材的意识,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用自己头脑去思考。尽量减少那种一对一,为习作刻意安排的、带有直接搜集习作素材任务的演练。实践告诉我们:那种未曾活动先布置习作任务的做法,往往会事与愿违,活动不开心,习作素材也没有得到多少。带着镣铐跳舞,总是难以尽情舒展自己的潜能。

第二点是要关注习作动机的诱发,要注意习作关键环节的指导,促进从得心向应手的创造性转化

《语文课程标准》认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就习作教学而言,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把得于心的东西,创造性地转化成应手的成果。

怎样做才能促进这种转化呢?首先是诱发习作动机的问题,然后是写什么、怎样写和写成什么样子的问题。我们认为:《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习作要求中所说的乐于书面表达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诱发学生的习作动机,把习作变成他们的一种需要,从原来的教我写变成我要写。对此,张光鉴先生在《相似论》中曾明确提出了只有在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只有发现知识间的相似性,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观点。(张光鉴等著《相似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27页)现在,就让我们先从教材编写的角度,去看看是如何诱发学生的习作动机的吧!

打开教材,你会发现:这册教材的习作设计,篇篇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具有相似性的情境。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创设情境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间的共振去引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习作1》就这样写道:春天来了,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去哪里好,大家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看谁理由讲的最充分。/某校四年级(1)班,今年春游前开了个讨论会,结果,钱学亮和华健勇同学的建议被大家采纳了。你看!在这一段提示中,春游前开了个讨论会,研究去哪里好的问题,并要求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就是一个创设与学生已有经验具有相似性的生活情境去诱发习作动机的范例。可以想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一定会对写好春游的建议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定会产生乐于书面表达的内在动机。

我们说,尽管每次习作的导语不尽相同,内容也有很大差异,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诱发他们的习作动机。因此,只要我们能用好教材,按教材的要求组织好创设交际情境的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内在的写作动机,变原来的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不吐不快的境界是完全可能办到的事情。

写什么?是在诱发强烈的习作欲望后,呼之欲出必然要求。为此,本册教材采取多种方式去激活学生已有的写作储备。归纳一下本册的7次习作,大体采用了5种方式去激活学生的写作储备。

一是列举法。《习作2》、《习作5》都属于这个类型。比如《习作2》的提示语就提出了你们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一定不少,那些同学能获得雏鹰争章活动的四枚奖章呢?请你写一篇推荐文章。这其中的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就列举了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

二是提问法。比如《习作3》就是这样设问的: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找到答案的?

三是提示法。比如《习作4》中的生活中经常发生一些事情,值得我们去关注,请围绕最近发生的这类事情,相互谈谈看法,再写下来。

四是讨论法。比如《习作6》中所说的请从以下几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展开讨论。

五是体验法。比如《习作7》中所要求的组织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激活学生习作储备的做法往往是与激发习作动机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之所以分而述之,是为了让大家看得更加明白,其实,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

关于怎样写和写成什么样子的问题,教材并没有特别强调,采用的是在每一次习作中出示一篇或两篇与学生习作水平相似的例文,用暗示的方法提醒学生:这一次习作可以这样写;可以写成这个样子。在这里,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例文只是例子,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模仿只是模仿,而不能是依样葫芦的照抄。千万不要把例文变成了限制学生自由表达的样板文。小学生的习作一定要在减少限制,放开手脚,让他们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上着力。

(三)、紧紧抓住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在的相似联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关注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这一次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习作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也必然要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大量的实践业已证明:语文学习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将组成部分置于整个系统之中,并处理好它与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基于此,在本册习作教学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关系的问题。

1、发现习作与阅读课文内在的相似联系,力求习作与阅读相互促进

从广义上讲,读与写是相互联系的,读是吸纳,写是倾吐。但是,从读到写,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内化与积淀的过程,一一对应、立竿见影的想法与做法,常常会陷入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所以,真正意义上读写结合,是发现与把握阅读与习作之间内在的相似联系,逐步实现吸纳与倾吐的交融与互动。

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习作虽然是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呈现的。但它依然和阅读教材有着这样或那样内在的相似联系。你就拿《习作1》来说吧,教材之所以把这次习作安排在这个位置上,显然与这组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古诗二首》的内容有关。当然,这种相关或联系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联系,而是宏观的、内在的。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课文对习作的引领作用;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你比如,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情况下,要提示学生注意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句子、章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2、寻找习作与口语交际的相似性,处理好习作与口语交际的关系

本册教材《练习1》中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推荐或自我推荐。而《习作2》恰恰就是要学生写一篇推荐文章:推荐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应该说,这两项练习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因此,口语交际中的许多经验是可以迁移到习作中来的。

以上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学生已经进行过的口语交际的练习中,有许多是与本学期的习作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的,我们完全可以以前车为鉴,采取温故而知新的策略,促进从口语交际向习作的正向迁移。其关键是寻找、发现它们之间的有机的联系。

3、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探究性活动带来的动笔机会,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的本领。

实践证明: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探究性活动的开展,能够给学生带来许多动笔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用好每一个动笔的时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习作能力。问题是要我们,审时度势,见缝插针,适逢其时,水到渠成,让动笔写作真正成为开展饶有兴趣活动的一种需要、一种必然。

教材是搞好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平台,但它同时又需要我们去开发,需要我们以此为基点去进行二度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语文跨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一定能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教案


今天我当家

——数学广角《怎样安排合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114页“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做早餐、沏茶、烙饼等家务劳动的分析、研究,体会如何安排节省时间。

2.了解运筹思想、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每组学生准备1口“锅”、3个“饼”(硬纸模型)。

教学过程:

一、当家中的“省时”策略

1、早餐

课件播放小学生明明在“叮叮”的闹钟声中起床,一边忙乱地做事,一边自言自语:“今天我自己当家,一定要做得像妈妈那样好。怎么安排呢?先洗脸刷牙吧!哦,该点火煮鸡蛋啦!(做等待状)快熟吧!噫,不能急,平常妈妈说鸡蛋要多煮一会儿,才能预防禽流感呢!只有再耐心等一会儿啦!呀,还要用微波炉热牛奶呢!终于可以吃饭啦!好香呀!不好,要迟到啦!快走!”

电脑出示明明一大早耗时43分所做家务情况。

(1)师:“明明为什么会迟到?你能帮他出个主意吗?”

生答,教师出示改进方案:

(2)师:“为什么要把洗脸刷牙、热牛奶与煮鸡蛋同时进行呢?”

生:“因为利用等待鸡蛋煮熟的时间洗脸刷牙和热牛奶,就可以节省13分钟,现在总共只要30分。”

师:“真是当家才知‘时间’贵呀!不过,只要合理巧妙地安排,时间是可以节省下来的。明白了这一点,明明以后做早餐完全不必那样慌慌忙忙了。”(板书课题:怎样安排合理)

2、沏茶(教科书例题2)

课件展示:中午,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明明烧水沏茶。明明小声嘀咕:“这次我得好好安排安排。

我们来看看明明沏茶需要干些什么。电脑出示沏茶所需的工序(略)。

(1)师:“沏茶的工序这么多?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我们认为只用9分钟就能让客人喝上茶。先烧水,在等待水烧开的8分钟里就可完成洗水壶、接水、洗茶杯、找茶叶四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用9分钟。”

生2:“我们不同意他们小组的意见。水壶还没洗、里面又没有水,能放到锅里烧吗?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先洗水壶、接水,再烧水,烧水的同时只能做洗茶杯、找茶叶两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需要11分钟。”

(4)师:“你们觉得哪一组讲得有道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下图。

(5)教师小结:“对!我们首先得分清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必须先做,哪些事情可以与其它事情同时做,再作出相应安排。”

3、烙饼(教科书例题1)

师:“看来,当家真不那么简单!烙饼中又有什么学问呢?”

电脑出示关于烙饼的一些要求。

(1)师:“烙1个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齐:6分钟。

(2)师:“烙2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齐:“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3)师:“如果烙4个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4)师:“6个饼呢?8个饼呢?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饼的个数是2的几倍,就要用几个6分钟。)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且把这种烙法称为一次成型法。”

(5)师:“现在明明要烙3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生:“如果像他这样烙,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锅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这不浪费了时间吗?我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安排专人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6)各小组策划安排,再交流,并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锅”和“饼”演示。

根据学生汇报,老师小结:

第一步: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步: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

第三步: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7)师:“只烙熟某个饼的一面,就换上其它饼继续烙。我们也给这种烙饼方法起个名好吗?”

生:“交替成型法、两次成型法、替换法……”

师:“好!姑且叫它‘交替成型法’吧!这种烙法与一次成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8)师:“那么烙5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烙7个饼呢?……”

生答,教师板书:

张数

1

2

3

4

5

6

7

8

……

分钟

6

6

9

12

15

18

21

24

……

(9)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饼的个数是单数时,都可以先两个两个地烙(一次成型法),最后剩下3个饼,是单数个,采用交替成型法来烙。”

生2:“我发现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有几个饼,所需时间就是几个3分钟,它的规律和烙双数个饼时一样。”

生3:“除了1个饼以外,烙饼所需的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

(10)师:“生2和生3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为什么无论饼的个数是双数还是单数,所需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呢?”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一次成型法也好,交替成型法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二、实践运用策略

1、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的事例呢?

生相互交流。

生:我打开电脑边听音乐边上网下载资料;

在家拖地板和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可同时进行;

在车站等车时记英语单词;

……

2、你对下面几件事情有什么好的建议?

(1)两个小孩到肯德基餐厅吃饭,甲说:“我们快去排队买吃的吧!”乙说:“我们应该赶快去寻找座位才对!”

(2)如何安排炒菜顺序?

(4)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的第1题:怎样给餐厅里的三位客人安排炒菜顺序才合理?

(题略,教科书第114页“做一做”第一题。)

小组1:“可以安排两个厨师给1、2号桌分别炒一个菜;再分别给2、3号桌炒一个菜;再分别给1、3号桌炒一个菜。这样就比较公平,不会让任何一位客人等待的时间特别长。”

小组2:“我们不同意。因为2号桌是位老人,所以先让两个厨师都给2号桌炒菜;再分别给1、3号桌的客人炒菜。这样对两位年轻顾客还是公平的。”

……

师:刚才我们有的从客人等待时间长短的角度,有的从尊敬老人的角度谈了各自的意见,都很有道理。

三、提升“合理”、拓展认识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吗?你对此有何想法?

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

……

教师小结:合理安排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也要考虑人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位置与方向的教案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

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

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

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目的

一、复习引入

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2、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

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第四课时

已有基础:

1、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3、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1、山地越野赛:描述行走路线

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3、开放题:公园游览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0千米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1,再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2,最后向偏度方向走km到终点。

4、开放题:公园游览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理解及相关教学建议


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理解及相关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共选编4篇课文,其中两篇是诗歌,现代诗歌和古诗各占一篇;还有两篇,一篇是叙事写人的文章,一篇是写景抒情的文章。它们都与“春天”有关。

《走,我们去植树》用孩子的口吻,生动地描述了少先队员们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并展现了植树造林给人们、祖国、大自然的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号召大家投入到绿化祖国的行列中来。首尾呼应、讲究形象是这首诗歌的特点。

讲读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每一节诗歌的大意,注重朗读的训练,在读中理解和体会植树的意义,以及少先队员们植树的快乐。要加强诗歌的情境教学,避免上成关于植树的常识课。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问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并且郑重记下的故事,赞扬了他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平易近人的处世原则。

课文的三段之间是典型的分总关系,有别于以往的段落结构,可以据此进行“篇”的训练,又可以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写人文章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梗概,把握情节,其次,要让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抓住关键语句,细细品味人物的品质。就课文而言,那就是竺爷爷和孩子的两次对话。竺爷爷对话时的神态尤其要注意,要出示有关句子,让学生去品味。最后的总结侧重于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的提升,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其它方面的教育。

《燕子》这是一篇颂春的文章。在作者笔下,燕子是那么的活泼机灵,春天是那么的烂漫无比!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对燕子,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在教学中,不光要让学生理解每一小节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让学生感悟燕子的动静之美,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传神的描写之妙;还要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从而明白燕子与春天两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字里行间那份浓浓的春情。

《古诗两首》这两首古诗都是通过对春天优美景色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独特感受的。

《江南春》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著名的写景诗。前两句写江南秀美的春景,第一句自然景观,第二句是生活场景。从观察的角度来看,诗人的视野之大谓之“千里”,所以说这两句是对江南春景的整体概括。后两句诗人寓情于景,既抓住江南烟雨和南朝寺院的特点,又借古讽今,真是一举两得。写景诗如此高的意境并不多见,难怪人们称其为“小李杜”。

《春日偶成》全诗的诗眼是“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乐”?“云淡风轻”春天的景色使人平生一份轻松;“傍”、“随”、“过”三个连续的动作,表明诗人郊游时愉悦的心情。此时,“我”“乐呵呵”地在想些什么?一个年老之人不服老,怡然自得,热爱春天的感情跃然纸上。

第二单元

共3篇课文,两篇叙事明理的文章,一篇介绍说明的文章。它们都与“创新”有关,《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讲日常生活中的创新,《最佳路径》是运用创新方法获得成功的有名事例,《人类的“老师”》介绍了仿生学中众多的创造发明。?

《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讲邻居家的小男孩向“我”显示在幼儿园学会的新本领,拦腰横切苹果,让“我”看到了里面隐藏着的“五角星”,从而揭示了“往小处说,创造力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的道理。

在故事的讲读过程中不要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道理的揭示上,而要抓住小男孩的语言和动作,“我”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自然而然地领悟。在文章最后的议论部分,要联系重点词句,采用多种手段,层层推进,提高学生对文章核心价值的认识。

《最佳路径》这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通过记叙在迪斯尼乐园临近开放之际,格罗培斯大师为路径设计问题大伤脑筋,焦躁不已,后来他从法国南部一位卖葡萄的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中受到启发,采取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的路径设计,最终这一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从而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选择,一种最佳的选择。

文章讲读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通过格罗培斯大师在故事不同情节中的表现,和两处地方的比较和联系,引导学生先行把握文章的主体价值,既只有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借鉴,才能有所创新;然后再进一步组织学生去思考“最佳设计”这一问题,这里的理解要允许多元,既有其设计本身的创新价值,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又有其本身的实用价值,符合众人的意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还有其丰富的艺术性,优雅美观;再加上格罗培斯本人的一些个性品质等等。

当然,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的预案,学生的阅读前理解水平,影响着教学目标和过程的设计。

《人类的“老师”》这是一篇科普小品。讲读时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上出语文味来;要通过对第三自然段的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是谁?它“教”了什么?“教”的结果如何?三个问题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的内容;要立足文本,适当拓展,总结提升。

第三单元

共3篇文章。前两篇是叙事写人文章,后一篇是剧本。它们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的崇高品质。我个人认为:刘备是为“公”求贤;祁黄羊是为“公”举荐;公仪休是为“公”廉洁。

《三顾茅庐》课文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讲刘备三顾茅庐,侧重写第三次拜访诸葛亮

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品质,同时也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有所反映。

教学设计要注意因文而异,分清详略。从开头的“诚心诚意”导入,充分展开2—4自然段的教学,通过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特别是多处精妙的比喻,要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课文之外的课程资源来深入理解。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看到的一些课例都是两课连上的,而现实的教学可能有出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分清不同课时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过程。

《祁黄羊》这篇课文讲了祁黄羊因病辞职、外举解狐、内举祁午三个小故事,表现了他出以公心的可贵品格。

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清这三个故事的外在联系,还要弄清其内在的联系。建议可在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出示悼公的话,明确文章中心,接着抓住人物的语言讲读后面的两个小故事,然后再讲第一个故事,最后总结归纳。

《公仪休拒收礼物》这是一个独幕剧的剧本。其文本的核心价值在当代极具现实意义,尤其在中国这个讲人情的国家中,如何学会拒绝真是一门艺术呀!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剧本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公仪休廉洁自律、机智过人的品质。要通过课后练习4的训练,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大语文教育。

第四单元

共四篇课文。单元的主题紧紧围绕一个“爱”字,有无私的爱,有纯真的爱,有亲人的爱,有博大的爱……细细读来,着实令人感动。

《永远的白衣战士》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记叙了广东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冒着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地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自己却被感染上非典型肺炎,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她忠于职守、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塑造了一位新时代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

教学中要相机向学生介绍有关非典的知识和当时严峻的形势,创设与课文吻合的情境;要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练习4,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精读品悟人物的品质,在这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番茄太阳”》课文讲了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青年—“我”与盲童小女孩明明之间的一段交往,表达了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如果说上面一篇课文给人是一种壮烈之美,那么这篇文章给人的是一种阴柔之美。在平淡之中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于细微之处催人奋进。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抓住主干,即“我”与明明的交往和“我”的心情变化,双线并进,互相推动,充分感受小女孩漂亮、聪明、纯朴、富有爱心等美好品质,领悟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要充分发挥读的功能,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第一次抱母亲》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在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她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的事,表达和歌颂了人间伟大而深厚的母子亲情。

教学中要把“我”两次抱母亲作为讲读展开的线索,结合课后练习4的问题,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为儿子对母亲的那一片孝心。要注意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走进文本,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人格。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外出度假,突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把雨衣盖在了娇嫩的蔷薇花上的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保护弱小者的美德。课题是萨沙说的一句话,而且文章的结尾也落在这句话上,给人无限的回味。

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印象的前提下,抓住细节,一是文章对蔷薇花的两处描写,二是萨沙的三问和妈妈的两答展开教学,做到前后连贯,突出中心。

总的来说,这一单元的4篇课文人文性很强,我们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受到震动,在做人上有所长进;同时我们还要牢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使教学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五单元

共3篇文章,与“动物”有关,前两篇讲的是飞禽,后一篇写的是地上的动物。它们都写出了动物的可敬之处,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鸟语》一文主要写了“我”从小爱鸟,经常与鸟儿交谈,与它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从中得到许多启示,从而揭示了“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的主题。文章的结构详略得当,语言极富儿童情趣。

课文与现在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差距,因此教学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经历着“我”的经历,感受到“我”的感受,使孩子们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体会到深深的人鸟情。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营造一定的氛围,便于学生入情入境。

《天鹅的故事》一文写“我”到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家做客,听他讲在打猎途中,目睹一群天鹅为了生存,由一只老天鹅自觉带头,群体跟上,用自己的身体撞击冰层,最终成功,而他悄然离开的故事,赞扬了天鹅勇敢无畏、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中要以斯杰潘老人的情感变化作为线索,这与课后练习4的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要重点讲读课文的五和、六两处自然段,抓住关键语句,朗读与想象相结合,多元解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突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生命的壮歌》一文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部分内容组成,表现了同一个主题:生死关头,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这个“壮”是“悲壮”、是“壮烈”,是在悲中催人奋进的一种精神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避免过份渲染悲伤的一些做法,还是要从文本入手,从“壮举”到“壮歌”,引导学生在了解故事大意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到蚂蚁、老羚羊是在万分危急、迫于无奈的情况下,英勇献身的,进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人格的熏陶。

第六单元

共3篇课文,用不同的文学样式表达了同一个主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特殊的葬礼》是叙事明理的文章。先写巴西总统亲自为塞特凯达斯主持葬礼,接着回顾了这条瀑布由雄伟壮观到日渐枯竭、“不辞而别”的变化过程,交待了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还写了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讲总统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地球。说明水资源浪费和森林被乱砍乱伐给大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教学时,可以从课题激趣,根据课文采用插叙的特点,加强大瀑布前后的对比教学,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文本、媒体、训练手段多样整合,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魄力。在第四自然段讲读原因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们缺少的正是环保的意识,而举行特殊的葬礼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沙漠中的绿洲》以参观访问的形式,写了作者对阿联酋人民辛勤种植、精心侍弄花草的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和所感。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科学童话,以童话方式介绍了森林的作用。主要讲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洪水泛滥成灾,听了妈妈的话,知道了森林防沙蓄水的作用,回到森林后,它又明白了森林有调温的功能。于是,它有了一个心愿:到沙漠里去植树。

上述两篇文章的教学,都要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语言文字的训练。

第七单元

3篇文章,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古诗两首》刻画的是儿童天真的本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借物喻人,含蓄地表现了伟人爱满天下、一身正气的风范;《黄河的主人》则讴歌了普通劳动者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

《古诗两首》《池上》写乡村孩童的天真可爱,一是“偷采”,二是“不解”;而《小儿垂钓》中则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教学中要把诗句中写景和叙事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巧妙地过渡引导,使整首诗的意境浑为一体。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初步了解大意后,可以用中心突破的方法,由“物”到“人”,逐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黄河的主人》一文,还是要根据作者的思路,围绕课后练习5来组织教学,朗读和感悟相结合,侧面衬托和正面刻画并重,让学生在课文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小数与单位换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数与单位换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数与单位换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进行单位换算,能正确、迅速地进行改写。

2.掌握单名数和复名数,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的意义。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单位换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有条理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数据的换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相互改写的方法。

难点:能综合运用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位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夯实基础。

1.课前准备

1千米=()米1千克=()克1米=()厘米

1吨=()千克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1.25元……等.

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

这些小数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呢?你能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吗?

二、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48页情景图)

2.你们能按高矮顺序,给他们排排队吗?

3.观察数据,教师提出问题:

(1)观察数据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这些数据太乱了,既有单名数又有复名数,既有单位“米”又有“厘米”。从直观上,不能直接做出判断。

(2)怎样比较方便呢?

预设:我们可以把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后,在排队。

导语: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小数与单位换算》。(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究,层层推进。

导语:通过情景创设“给小朋友排排队”的数据观察和判断,同学们说要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相同的计量单位后再排队。4个数据中有那些名数?(“米”和“厘米”)怎么统一计量单位呢?(小组讨论问题。)

预设:

(1)4个数据中,后两个数据是以“米”为单位的,我们可以把前两个“厘米”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据,就可以排队了。

(2)4个数据中,前两个数据是以“厘米”为单位的,我们可以把后两个单位是“米”的数据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据,也可以排队。

同学们,可真聪明,下面我们就解决第一个问题。

1.学习低级单位改写高级单位。

课件出示例1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因为1cm=0.1m,80cm有80个1cm,也就是80cm=0.8m

方法二:1m=100cm80cm=80÷100=0.80m=0.8m

方法三: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5)明确低级单位和高级单位。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

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

2.教学1米45厘米=()米

导语:1米45厘米=()米,又该怎样改写呢?真是有难度呀!开动你们的小脑瓜想一想吧?

(1)学生按照老师的问题讨论、交流:

(2)课件出示问题:

①1米用改写吗?

②45厘米用改写吗?应该怎么改写?

③改写后的结果是多少?

(3)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

(教师板书)45厘米=45÷100=0.45米。

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1.45>1.32>0.95>0.8,所以1米45厘米>1.32米>0.95米>80厘米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据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就改写成高级单位。

用公式表示:低级单位÷进率=高级单位

(5)完成第49页“做一做”

①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②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们,可真棒!我们可以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那么也应该可以将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3.教学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

课件出示例2: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

(3)教师小结:

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方法一:0.95米的意义可以理解为9分米加5厘米,合起来就是95厘米。

方法二:也可以用0.95×100=95厘米.计算时直接移动小数点.

4.想一想:1.32米=()厘米.

(1)学生独立思考,策划自己的表现方案.

(2)全班交流.

(3)1.32米=132厘米,你能用几种方法去理解?

5.想一想:1米45厘米=()厘米呢?.

(1)学生独立思考,策划自己的表现方案.

(2)全班交流.

(3)1米45厘米=145厘米。

145>132>95>80,所以1米45厘米>1.32米>0.95米>80厘米

(4)小结:高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的?

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的数据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就改写成低级单位。

用公式表示:高级单位×进率=低级单位

6.对比总结:对单位的改写,首先判断两个单位名称相对而言,谁是高级单位,

谁是低级单位,然后掌握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要乘以进率.是通过移动小数点来实现的.

四、复习巩固,实践应用:

1.第49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二的1、2、3、4、5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练习十二的6、7、8题

七、板书设计

《小数与单位换算》

8cm=80÷100=0.80m=0.8m

45厘米=45÷100=0.45米

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0.95×100=95厘米1米45厘米=145厘米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整理与复习》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整理与复习》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72+93+2821254(3/8+4/12)24546+541/5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4.4252/53.6-2/52.12564125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0.7+0.7+0.7+0.7)255.80.125+11.6(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

3/7+7/11) 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介绍及教学建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介绍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介绍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思想内涵丰富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4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二)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编者们,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和研究,在小学中年级段四册教材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4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那么,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是如何安排的呢?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主编张庆、朱家珑先生提出的编排原则是:“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

所谓“三维整合”,就是以语文学习为载体,在语文学习中整合“三维”目标,如上文谈到的人文思想教育,要通过朗读、背诵以及这4个重点项目的学习等来完成,而不是把语文学习搞成“三张皮”。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获取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又经历、探究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并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所谓“统筹安排”,就是这4个重点学习项目不是一个单元安排一个知识点,而是合理地分散安排在两个学年各册教材之中的。如本册“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练习,除了几乎每课都安排了读写词语练习外,还安排了背诵课文8篇,占本册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中年级阅读吸收、积累这个重点之重点。另外,关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学习,在本册教材中,涉及的篇目也占课文总数的50%以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所谓“因课设练”,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我们的阅读教材都是文选式的。入选的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中,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相似或联系,但其语文学习的知识点、技能的训练点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等,其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每篇课文安排的训练重点均要适合每篇课文的特点。如果一个单元安排的几篇课文,强行统一安排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要么可能因练伤文,要么可能因文伤练。因此,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中年级段的四册教材均突破了“单元训练重点”的束缚,因课设练,即每课除了安排朗读、写字、读写词语等练习外,还根据各课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了“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思考,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等练习,有些课文,还同时安排多项或综合练习。

所谓“多次重复”,是说一个学习重点不可能通过一两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必须通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逐步实现内化。这是因为一个重点学习项目,仅靠两个单元的突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要靠日积月累,反复习染才能形成素养。如上文在“统筹安排”中谈到的例子也体现了这一编排思想。

所谓“螺旋上升”,就是采取循环往复的方式安排学习重点,绝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重复,而是逐步提高要求,螺旋式上升。这4个学习重点虽然在本学段的四册教材中反复出现,但其练习的要求不断提高,诸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等,都能明显地看出其学习的要求梯度。

(三)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说,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着“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启下”的问题。那么,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材编排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的阅读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理解、概括等能力,第三学段较之第二学段都有明显的提高。本册教材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如第6课《最佳路径》:“4.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4.‘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第24课《黄河的主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二是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如果说阅读理解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学生能把书“读厚”,这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而能把书“读薄”,也是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为阅读不能把书“读厚”,就会味同嚼蜡,兴趣索然;而不能把书“读薄”,阅读就同一团乱麻,不得要领。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如第7课《人类的老师》:“4.说说第3、4、5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21课《云雀的心愿》:“5.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内容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如《三顾茅庐》等课后安排的查字典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的训练;再如《人类的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训练等,都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读写结合。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是分长、短两条线来安排的。长线结合是指突破了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断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本册教材比较频繁地安排了这项训练,诸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春日偶成》),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三顾茅庐》),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喜欢的鸟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仿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天鹅的故事》),看课文插图,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沙漠中的绿洲》)等等。

3.按主题组织安排阅读单元。关于本册单元阅读教育的主题,上文已经作了具体的介绍,但那仅是就安排的内容而言。下面笔者还想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与“主题单元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其有联系,是指课文单元的安排,都是“以内容分类的”,话题结构凸现了人文精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说其有区别,是指在单元的训练安排中,仍然凸显着“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理念,努力强化语文学习意识,力戒“泛语文”、“非语文”倾向在阅读教学中的滋生和泛滥。二是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我们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是以“知识和能力”为切入口的,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如通过上文“四个重点学习项目”的落实,再加上对应“单元练习”中“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的学习,使每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板块,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即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的这个载体中。如第三单元《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3篇课文的课后各项练习,都是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的,诸如朗读、背诵、复述、演诵;识字、写字;理解、运用词、句;读写结合小练笔训练等等;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都涉及到了,从各题的训练看,是单项的;从整个单元来看,又是综合的。特别是“练习3”的安排,也与这一单元的阅读遥相呼应:“处处留心”先介绍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断,再让学生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成语故事,沟通了课内外学习的联系。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概括了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扩大了文本的张力,激励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对诸葛亮生平的探究。

二、教学建议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学习项目,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下面,我想就如何落实好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谈谈肤浅的想法。

(一)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

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理解词语和句子既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又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联系上下文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小学生理解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形象为手段的,进行抽象的定义解释和逻辑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其突出特点是以句(文)解词,以句(文)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一是前后联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基本手段就是抓住“联系”,通过联系形成聚像,把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凸现出来,从而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中的“循规蹈矩”和“魅力”两个词语,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但老师如果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课文内容学习理解,就会化难为易。如对“循规蹈矩”的理解,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找出表示“循规蹈矩”意思的语句。当学生找出“循规蹈矩”就是“按通常的切法”,“却未”用过“另一种切法”后,再引导学生读3、4两个自然段,具体说说“循规蹈矩”的切法是怎么切的,为什么说小男孩的切法不是“循规蹈矩”的?这样把“循规蹈矩”与人的具体行为做法联系起来,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难度,又使这个词语形象地积累在学生的脑海中。二是归类组合。词语归类,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归类,是以词解词的最好办法。不少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法,特别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小稻秧脱险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先引导学生把描写杂草“蛮不讲理”,“气势汹汹”地抢夺小稻秧养料的词语找出来,再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了在这方面给教师们以启示,本册教材通过练习设计作了一些暗示。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三题,“读读抄抄,选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述雨景的话。”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描述雨景词语的归类理解和运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母语学习离不开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更要以生活为基础,学生只有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积累进行阅读理解,才能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深切的感受,才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积累和内化。

(1)学文明法。如何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意思,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方法。学生明白了这个方法,不是这篇课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经常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勤“查‘无字字典’”。

(2)激活生活积累,实现相似匹配。联系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最重要的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相似的经验,实现与课文有关词句所描写的情境相似匹配,以使学生在读书中入境动情,对课文的意境有着深切的感受。如《特殊的葬礼》第三自然段,前半段生动地描述了昔日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后一句话写了游览的人们在瀑布前“流连忘返”。“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人们在瀑布前怎样的“流连忘返”?这就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先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想象“流连忘返”的情景。这样的“移情体验”,学生的阅读就会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3)学用结合,用中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语文,而应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注重实践,学用结合,既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最重要的途径,也是理解内化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关于阅读中语言的学习,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理解的提高。“学用结合,用中理解”,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形式。本册的课后练习设计,就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编写的这一理念。如不但安排了相应数量的词语造句,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小练笔训练,诸如选词写话、模仿句式写话等等。

3、字、词典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工具书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阅读中使用工具书的频率和要求也要逐步提高,因为这是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册的课后练习设计,对此予以了应有的重视。如《三顾茅庐》第三题,“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黄河的主人》第四题,“查字典,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词语的意思”等。

(二)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建议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篇文章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过去的繁琐分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法,不但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课文的联系点,整体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步步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如《黄河的主人》,学生通过审题,就可能提出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他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课文中全神贯注地寻找这些答案。通过一遍一遍的阅读,学生可能通过初读,就会知道黄河的主人是羊皮筏子的艄公;通过细读,知道艄公的“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等;通过深读,还可能领悟到只有伟大的黄河,才能造就出伟大的主人,“艄公”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等。

(2)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词(句)等。因为其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三顾茅庐》,课文开头就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①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②刘备是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③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这样的阅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

(3)抓课后问题。本册课后问题大体分为写字、朗读和背诵(复述)、词语积累和运用、阅读思考和探究、迁移运用和资料搜集等类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阅读思考和探究”、“朗读”等训练才能落在实处。这里所说的“抓课后问题”,是指引导学生读书时,要从课后“阅读思考和探究”类的问题入手。因为这类问题,都是以引导学生读书为着眼点的,编者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力求为老师们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并能通过这个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在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永远的白衣战士》和《我的菜园》,都是从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的:“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这个问题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引导学生读书圈画,用演绎的方法,对课文的内容推演引申,铺陈展开,把书读“厚”──使护士长叶欣的形象逐步地丰满高大,使“白衣战士”的光辉形象“永远”地活在学生的心中。“默读课文,说一说曼德拉为菜园做了些什么,他从中得到了哪些收获。”这个问题则从相反的角度,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用归纳的方法,把书读“薄”──既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深刻地感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揭示的人生哲理。

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特别是入选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叙事性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美文。进行这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扑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叙述了“我”第一次抱生病的母亲的故事。由于“我”意外地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而对母亲产生了“愧疚”、敬仰之情,并以实际行动尽其孝道,回报母爱。这是课文作者情感表达的一条明线。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拉扯成人,以及母亲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等则是作者颂扬母爱的一条暗线。而这两条线索,都是从“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铺陈展开的。因此,这句话也是这篇课文的动情点之一,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这个动情点入手,读书思考,感悟体验,就会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对课文中三个人物的表现──“我”和护士对母亲的真情所感染。

(三)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默读,作为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地训练才能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默读的要求虽然只提“初步学会默读”,但与第一学段“学习默读”的要求相比,是有着“质”的提高。因为“初步学会”就是能够掌握阅读的基本要领,具备阅读的基本能力,初步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即将进入高年级学习的本学期阅读教学,除了要达到上述的要求以外,还要逐步渗透第三学段的默读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如何“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呢?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1、要整合教学环节。汉语言学习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整体把握。而作为阅读学习,不管是“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还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需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联系和把握。上半个世纪肢解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不但使语文学习患上了“丧魂失魄症”,而且严重地制约了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对课文内容的整体地联系和把握”,最根本的保证就是要整合教学环节,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瞻前顾后、上挂下连地阅读思考,从而对课文的内容、语言等深入地感悟,甚至产生出充满灵性的个性化理解。如《祁黄羊》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有的老师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把握人物的形象入手,要求学生阅读感悟,讨论探究,说说祁黄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在这个总体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放手读书,层层深入地思考探究,得出了如下结论:首先,引用悼公的话,祁黄羊是一个“出以公心”的人,具体表现在他向悼公举荐人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等事例上;接着,得出祁黄羊是一个具有军事才能的人,具体表现在祁黄羊“担任中军尉”时,“晋国的力量比较强大”;然后,又相继得出祁黄羊是一个英勇善战、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其依据是“在多年的征战中,祁黄羊的腿脚落下了毛病”;是一个主动让贤的人,其依据是“腿脚落下了毛病”就“请求”“辞职”等。实践证明,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落实,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提高和形成。

2、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就一般情况而言,时间和效率是成正比的。因此,阅读教学的质量,往往决定于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读书时间的多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个“对话”的主体是学生和文本。也就是说,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性标志,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环节,应该占有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作为小学中、高年级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默读的过程,是一个“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标准》)的心理活动过程。要完成这个心理活动过程,没有足够的读书时间是不行的。默读训练,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也只有这样读书,才能使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中强调指出的问题:“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当然,从训练默读速度的角度来说,也并不是留给学生的时间越宽松越好,本册的默读训练应该予以适当的注意。但这不是小学中年级默读训练的重点,提高默读速度的前提是提高默读的质量。

3、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好习惯。默读不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瞻前顾后”、“圈画批注”、“探究发现”等良好读书习惯的形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除了上文谈到的有关建议外,还要通过默读训练,把中年级的四个重点学习项目整合起来,通过默读训练,深刻地“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深入地探究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默读训练要想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像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强调的那样,读书要做到“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不要“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逐步养成“三到”的好习惯:“眼到”──字字入目,词词过心,能够敏锐地扑捉到关键词句;“心到”──瞻前顾后,潜心会文,深入思考,探究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手到”──圈画截取,标记批注,摘记评价等。

(四)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

阅读就是吸收。而小学生阅读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因此,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也应该是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必须充分重视,优化措施,通过多种渠道予以落实。

1、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要落在实处。本册课后安排的读写词语训练,大都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抓好这些词语的学习和积累,对于丰富学生语言储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这个任务作为本册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之一。“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虽然只是要求读读写写,但不能只进行抄抄写写的机械训练,更不能挤到课外不管,而应该贯串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主要训练形式有:一是在阅读中体会、吸收,二是在读写练习中巩固、积累,三是在迁移运用中内化、提高。

2、养成阅读摘记的好习惯。“阅读摘记”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小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阅读摘记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阅读摘记的好习惯。如《燕子》一课,不但词汇丰富,语言优美,而且句句段段鲜活精彩,都是学生积累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摘记课文中的精彩句段。通过摘记,让学生既进一步体会、积累了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又深切地感悟到如何写好动物外形和活动的方法,如何进行环境描写和衬托等等。

3、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除了重视抓好上述的两种形式的训练外,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主要渠道。因为朗读背诵,把“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整合了起来,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不但积累了“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而且积累了这些优美词句所在的优美语境,储备了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映机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因此,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最后一册,如何完成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这是本册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通过这册教学,圆满地完成这个过渡任务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把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学习项目落实到位,即在落实本学期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查漏补缺,优化措施,有针对性地强化弱项,提升强项,保证在每个学生身上不打折扣,不欠账,使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其语文素养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学习重点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学习重点”,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学习重点

兔死狐悲羊肠小道猴年马月鸡毛蒜皮画蛇添足亡羊补牢闻鸡起舞气壮如牛藏龙卧虎打草惊蛇杀鸡吓猴呆若木鸡狗急跳墙鱼目混珠指鹿为马饿虎扑羊狡兔三窟

角Jiǎo:三角形钝角直角锐角角度júe::角色净角旦角

当dāng:当然当心应当dàng:勾当当铺上当

折shé:枝折花落折本zhé:折断折纸转折损兵折将

恶wù:可恶厌恶è:恶劣恶习ě:恶心

《白鹅》

①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高傲”是指极其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这句话既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从容”中的“从”读cóng,“从容”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的意思;“大模大样”中的“模”读mú,“颇像”就是很像;“净角”中的“角”读jué,是角色的意思,“净角”是一种戏曲角色,通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作者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③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譬如”是比如的意思;“倘若”是假如的意思;鹅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必须有三样东西下饭,可笑在一丝不苟的吃法,可笑在循规蹈矩、不会变通的做法。这是下文提到的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的原因,鹅的高傲也就在这其中体现出来了。

④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侍候”是指在别人身边供使唤,照料别人的饮食起居;“堂倌”在旧时用于称呼饭馆、茶馆或酒店里的招待人员。堂倌在过去地位低下,作者这样比方,是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显示鹅的尊贵。

⑤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窥伺”是指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机会,多含贬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连附近的狗都知道它的吃法,了解它吃食的规律,可见它是多么严格地遵守着吃饭的三眼一板。在这里,作者还称它为“我们这位鹅老爷”,明贬实褒,言语间流露出来的亲昵,表现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白公鹅》

①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攀谈”的意思是拉扯闲谈。作者将白公鹅比作海军上将,突出了白公鹅的特点──有派头。“板正的姿势”“攀谈的腔调”,都是拟人的写法,这样写不仅形象,而且能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鹅的欣赏和喜爱。

②当白鹅在浅水滩里挺直身子、扇动起两只长长的有力的翅膀时,水面上便泛起层层涟漪,岸边的芦苇也会沙沙作响。

“涟漪”指细小的波纹。这句话说明鹅的翅膀强健有力。

③白鹅大概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属于它。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

这是作者调侃的话。对近似“霸道”的鹅,作者虽然无可奈何,却不憎恨它,之所以这样说,是出于一种喜爱。因为喜爱,才留心鹅的一举一动,做种种的遐想,用人的心理去推测鹅的心理,更突出了鹅的行为的放肆,增加了幽默的效果,使人觉得很好笑,很有趣。

在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破折号。破折号主要有三种作用:一是表示注释说明,二是表示声音延长,三是表示话题转移。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都有突然转移话题的作用。

《猫》

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作者老舍(1899----1966),满族人,原名舒庆春,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代表作有《茶馆》、《骆驼祥子》、《龙须沟》、《四世同堂》等。

猫的性格古怪是分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的:①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②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③猫既胆小又勇猛。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重点抓住三个方面来说明的:①小猫什么东西都玩;②小猫玩起来不怕摔跟头,也不怕撞疼;③小猫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①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小梅花”指的是猫的脚印。因为梅花有五个花瓣,猫有五个脚趾,它的脚印和梅花的形状很相似。最重要的还是作者十分喜爱猫,由于喜欢就不会嫌它脏,就不讨厌它,所以把猫的脚印比喻成美丽的小梅花。这表达了作家老舍爷爷喜爱猫的思想感情。

《母鸡》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①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炫耀。聋子本来是不怕吵的,作者用“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讨厌母鸡的情绪。

②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母亲,对母亲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普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③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华。

四年级数学《垂直与平行》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数学《垂直与平行》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垂直与平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在同一个平面内两线之间的关系。
3、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在玩游戏的时候,请你们注意观察你扔出的筷子会是什么情形?开始吧。
2、你们知道吗?在这个游戏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把他找出来,好吗?
3、(课件出示)扔筷子的情境图,让学生找出哪种情形是在同一平面内?
4、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5、板:在同一平面内
二、动手实践,感悟新知。
1、学生画直线。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白纸无限扩大。然后,出现一条直线,再出现另一条直线。好,请把眼睛睁开,把你刚想到的两条直线画在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
(2)巡视学生画直线情况,张贴不同情形于黑板。
2、小组探索学习。
(1)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了这么多的情形。老师把这些作品编上号码。
(2)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按什么标准把这些作品进行分类?怎样分?
(3)四人小组讨论。
(4)学生汇报交流,并上台尝试分类。
(5)板:相交不相交
3、揭示“互相平行”的概念。
(1)请问你们对哪一号作品产生疑问?
(2)(课件出示):你是怎样知道的?
(3)小结:这种看似相交,实际不相交的情形,在判断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延长后再判断。
(4)(课件出示):这种情形相交吗?延长后,相交了吗?(没有)再延长,相
交吗?(没有)无限延长,相交了吗?(没有)
(5)象这种情形,在数学叫做什么?
(6)板:互相平行
(7)让学生试着说出完整的概念。(课件出示)
(8)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找出哪些是重点词语?并想想有什么疑问需要跟大家研究一下。
4、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里打在“√”。
()()()
5、揭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1)我们再来看看相交的情形,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2)板:成直角不成直角
(3)哪些是成直角?哪些是不成直角?在黑板进行分类。
(4)成直角的这种情形在数学上叫做什么?
(5)板:互相垂直
(6)用完整的话说出来。(课件出示)
6、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里打在“√”。
()()()
7、小结: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请说一说。
8、出示课题。(垂直与平行)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摆一摆。
(1)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平行,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垂直,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找一找。
(1)在生活中,垂直与平行就在我们的身边,来,我们一起到操场去找一找。(课件出示)
(2)孩子们,平时可要加强锻炼身体,只有加强锻炼身体,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3、摘苹果。(课件出示)
4、判断。(课件出示)
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2)┐如图:直线A叫做垂线。()
(3)如图:直线b叫做平行线。()
5、分小组在课室中找出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四、回顾新知,总结交流。
1、现在我们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过的内容。(课件出示)
2、在这节课里,你知道了什么知识?请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五、欣赏新知、拓展延伸。
1、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现象随处可见,它装点着我们美丽的世界,请大家随着音乐欣赏重直与平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课件出示)
2、请画出平行作品的同学先离开教室,再请画出相交作品的同学离开。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与代数内容的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使学生关注对运算意义及其关系的理解;在掌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进行简算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的移动、以及求近似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能正确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复习,使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使学生在用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明晰,内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关注对运算意义及其关系的理解;在掌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进行简算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的移动、以及求近似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能正确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进行简算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的移动、以及求近似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梳理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0.45。

教师:在学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后,看到这个小数,你都可以想到什么呢?

预设:

这个小数读作零点四五;

0.45表示45/100;

4在十分位上表示4个十分之一,5在百分位上表示5个百分之一;

如果0.45保留一位小数,那么0.450.5;

0.45=0.450=0.4500,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如果把0.4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0.45乘10,小数就扩大到0.45的10倍,是4.5;如果把0.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0.45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0.45的1/10,是0.045;

如果给0.45加上单位,可以进行单位换算,如0.45平方米=45平方分米;

教师:看到一个小数,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现在咱们就一起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有序地梳理一下。

预设:

教师:通过对小数单元的学习,丰富了我们对数的认识。小数和整数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整数部分没有最高位,最低位是个位,计数单位是一(个);小数部分没有最低位,最高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都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四则运算。

教师:想一想什么是加法、减法?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

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师:想一想什么是乘法、除法?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因数因数=积,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出示:

(1)根据316+59=375这个式子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2)根据3753=125这个式子写出一个乘法和一个除法算式。

(3)你会根据316+59=375,3753=125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吗?

(4)还能再根据3753=125,12516=2000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吗?

预设:

(1)375-316=59,375-59=316。

(1)白菜和萝卜一天共卖多少钱?

(2)白菜比土豆多卖多少钱?

预设:

(1)60.45+29.75=90.2(元)。

答:白菜和萝卜一共卖90.2元。

(2)60.45-37.6=22.85(元)。

答:白菜比土豆多卖22.85元。

教师:在竖式计算时,有什么要注意的?

预设:

在竖式计算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出示: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5.95+4.7=5.3+□+5.95 (3.5+12.8)+7.2=□+(□+□)

预设:5.3+5.95+4.7=5.3+4.7+5.95;(3.5+12.8)+7.2=3.5+(12.8+7.2)。

小结: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可以用在小数的加法中。

教师:谁来说一说,小数和整数在加减运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都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中是小数点对齐,整数加减中是末尾对齐。

【设计意图】重视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在比较中体验数学的内在联系。

(二)巩固与提升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3.李逸只有15元,她能买哪两本书?

【设计意图】注重基本训练,关注错误资源,强化基本技能。

(三)布置作业

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1、2、3、7、21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学四年级奥数学习方法与专家建议》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49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