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二)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设计这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的生字虽然不多,只有7个,但有好几个都是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字音。
允:y(n组成词允许,不要误读成r(n。
颇:p#组词廉颇,不要误读成b#。
侮:w(组词侮辱,不要误读成w。
2.指导认清字形。
本课有许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错,可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掌握字形。
如璧与壁相近,壁是熟字,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宝,所以下面是玉。
如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颇与波相近,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进行区分,从而记住字形。
3.理解词意。
因为书后有一道题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词意的,所以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意。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
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
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24分
1、推敲小标题,联系课文第3小节,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任务难,看出蔺相如才智超群)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
2、听录音第8小节
要求:边听边想,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把你认为最能反映蔺相如品质的句子划出来。(言行为主)
3、交流
出示重点句:
他理直气壮地说:......
(1)齐读,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可围绕理直气壮词提问(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骗回了和氏璧,为什么还理直气壮?)
(2)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说一说
(3)用理直气壮的语气读一读
(4)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会撞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秦王会让他撞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5)、朗读
4、听录音第9节
出示重点句: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送蔺相如回国
(1)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后果会怎样?那蔺相如为什么还大大方方?对比秦王态度
②重点段意思讨论
如果有诚意-先交城
不然无诚意-不交城
杀了我也没用不讲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读指导
(3)小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评论: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长处)
三、课堂练习。5分
1、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2、用之所以.....是因为......联系第二个故事,进行说话训练
四、布置作业。6分
1《作业本》1、2、4
2、预习另外两个故事
板书:
学习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
2、联系上下文
以将相和,完璧归赵
蔺相如语言
{行动机智勇敢
教后感:
《将相和》一课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教师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课堂又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短短几分钟里,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
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
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24分
1、推敲小标题,联系课文第3小节,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任务难,看出蔺相如才智超群)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
2、听录音第8小节
要求:边听边想,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把你认为最能反映蔺相如品质的句子划出来。(言行为主)
3、交流
出示重点句:
他理直气壮地说:......
(1)齐读,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可围绕理直气壮词提问(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骗回了和氏璧,为什么还理直气壮?)
(2)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说一说
(3)用理直气壮的语气读一读
(4)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会撞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秦王会让他撞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5)、朗读
4、听录音第9节
出示重点句: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送蔺相如回国
(1)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后果会怎样?那蔺相如为什么还大大方方?对比秦王态度
②重点段意思讨论
如果有诚意-先交城
不然无诚意-不交城
杀了我也没用不讲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读指导
(3)小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评论: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长处)
三、课堂练习。5分
1、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2、用之所以.....是因为......联系第二个故事,进行说话训练
四、布置作业。6分
1《作业本》1、2、4
2、预习另外两个故事
板书:
学习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
2、联系上下文
以将相和,完璧归赵
蔺相如语言
{行动机智勇敢
教后感:
《将相和》一课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教师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课堂又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短短几分钟里,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学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课文内容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三课时学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课文内容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2、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欲骗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
结果:完璧归赵
将
起因:秦王要报复
相渑池之会经过:鼓瑟、击缶、拼了
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和起因:廉颇不服气(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负荆请罪经过:脱下、背上、上门请罪
结果:将相和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第一课时复习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第一课时复习学案
课题
3、白杨
备课时间
2018.2.26
课时
2
分课时
第一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认会、读会、写会课后的6个生字。
2、读通、读顺课文。
3、理解白杨所指。
重点
读通、读顺课文
难点
理解白杨所指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引入
西部大开发已吹响号角,在无数的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呈现出勃勃生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借白杨赞美建设者的文章——3、白杨。生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要求,初读课文。
学习要求:认会、读会、写会课后的6个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指名读文,初步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所指。
白杨——建设者
(卫士、高大挺秀,从来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边疆)
迎风成长的小杨树——建设者的接班人
3.男女生承接读文,熟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三、批注,交流。
1.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途中所见、所议进行批注,把自己对白杨形象的感受写在书上空白位置。
教
学
过
程
2.交流批注内容,充分感受白杨形象。
白杨树从来都是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四、深入读文,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围绕白杨的特点,谈自己的收获。
1、指名谈谈文中白杨的特点。
2、结合白杨的特点说说自己的感受。
作
业
熟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文段“白杨从来都那么直……”
板
书
设
计
3.白杨
卫士高大挺秀
直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教
后
反
思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第一课时复习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第一课时复习学案
课题
1、草原
备课时间
2018.2.26
课时
2
分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识读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初步感受草原景色美。
重点
正确识读文中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
难点
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教
学
过
程
一、勉励新学期寄语,学习单元学习提示
孩子们,大家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新的学期,老师将和大家一道,愉快学习,快乐成长。同学们做好努力学习的准备了吗?
语文书是我们忠实的的伴侣,请打到单元导读,速读并勾画本单元的主题、找出学习方法。
(指名回答,相机评价)
主题:走进西部学习方法: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引入新课
美丽的西部有秀美的山川、辽阔的草原、美丽的隔壁,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道去感受草原的美和人们别样的风土人情。
生齐读课题,师板书——1、草原
三、检查预习
1、指名介绍作者老舍。
2、指名认读字词,纠正字音。
四、读文,初知大意
1、师范读课文,生借助加小标题概括段落主要内容。
教
学
过
程
2、交流各段落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课文内容课分两部分:
草原美丽的自然景色,热情好客的草原人。
五、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自然景色美。
1、自读第一段,批注自己的感受。
2、汇报所描绘之景物:天、空气、天空,小丘、羊群,骏马、大牛。3、汇报美景给人的感受。
4、交流批注,体会作者的描写,感受语言的优美。
紧扣:可爱、清鲜、明朗、愉快、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一首小诗
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的理由。
5.男女生承接朗读文段,感受景色之美和作者的语言美。
六、谈体会、布置作业
生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布置作业。
作
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批注、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
书
设
计
主题:走进西部
方法:把握主要内容1、草原
人教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草原优美的语言
体会:
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
后
反
思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案
设计理念(主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我们更加要学习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而语文是一个文化性以及文学性很强的科目,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的同时,深深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高尚品质。
3.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优秀的“和”文化,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结合题目,搜集一些生活中与“和”字有关的常用成语、俗语等。2.查找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文学常识,也可以找找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等。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加深对“和”文化的理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同学们搜集的成语、俗语“和气生财”、“万事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所有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了“和”文化。今天让我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在了解历史名人的同时,一起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和”文化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
2.板书课题。
3.同学们之前已预习过课文,知道题目的“将”、“相”分别是谁吗?“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吗?说说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题目是指大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和睦相处,重归友好。后世常用“将相和”比喻文官和武将能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值得注意的是“将、相、和”这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将来、将要;将士,大将;相信;丞相;he和平;he附和,唱和;huo和面;huo和药、和弄;hu和牌。
4、(在鉴赏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来了解一下本篇课文的相关常识)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理解: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划分好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并想想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5-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前两件事均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五年级下册《将相和》微课教案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微课教案人教版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感受经典的魅力。《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利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事件组成的?(生读书)
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相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由学生交流并认真板书在黑板相应位置,齐读后任选其一交流主要内容,进一步思考: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并自由选择关联词“因为…所以…”“只有…才…”理清前因后果。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件中,有一位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他是谁?(生交流)对,卿相蔺相如,也就是将相和中的“相”(
五年级下册《奇异的激光》第一课时学案分析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2、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对激光知识的了解,并能够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3、了解作者运用了数字、举例、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激光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运用了数字、举例、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激光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提前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课
1、板书课题:奇异的激光。
谈话:你对激光都有哪些了解?(指名学生交流)
老师这儿有一组激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激光图片)
相信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会对激光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过渡:请大家翻开书,小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过渡: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自学了生字,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情况。(出示课件:词语、多音字)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3、导语: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对激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4、学生交流,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教师板书)
三、潜心学文,品读词句意味
1、过渡:在这三部分内容中一定有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任选其中的一部分,用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语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边。
(学生自学,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
2、导语:把你对最喜欢的那部分内容的感受和体会,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交流。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3、集体汇报交流:指名让学生交流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读一读划出的相关语句,并谈一谈对这写语句的理解。
“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打个比方说,我们如果用眼睛对着电灯看,就会感到刺眼;如果看太阳的话,就会有暂时目眩感觉;我们如果对着激光看,眼睛就会严重受损,以至永久地失明。”(课件出示)
(1)这段话用了对比和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激光是最亮的光的。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当你用眼睛看太阳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抓住“目眩”)
随机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结语:看太阳都会“目眩”,激光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体会,指名试读这段话)
教师范读,全班读。
学生交流、补充,揭示利用激光的这个特点可以用在军事上,做激光枪和激光炮等。(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课题内容简介: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都是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旅”为专题进行编排的,把它作为第一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开始阅读古典名著的旅程。《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个故事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特点的读书方法。
4、懂得“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从小培养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四、教学难点是
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五、学情分析
上课班级新家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本地的农村孩子,还有十几名外地借读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本性纯朴,学习踏实,有比较良好的学习品质,对语文学习比较感兴趣,课上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主指导下积极思考。五年多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主题,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但农村孩子由于条件所限,语文课外知识较为匮乏,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只有极少同学知道一些《史记》的作品,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深刻了解普遍缺乏。接触本组课文后,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开始对人物有些了解,通过引导产生了想对历史人物进一步深刻了解的欲望。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师:《将相和》这篇课文中“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
师:课文还讲述了将、相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
2抓住不和,引出矛盾
师:题目中的这个“和”字是什么意思?(和好)有和好就有“不和”文章有一处直接写了廉颇特别不服蔺相如,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封为上卿就靠一张嘴,你同意吗?那他凭的是什么呢?你们要从文中找到依据,那么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在文中做批注。
3读解感悟文意
生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蔺相如的什么?(智慧)谁能把他的智慧在读一遍?
师:“我一定把璧送回来”体现出蔺相如说话的坚定。
生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看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使了点计策,说璧有点小毛病。
师:蔺相如此时抓住了秦王的心理,说明了蔺相如的?(机智)再读
生3: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你是怎样批注的?
生:“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明蔺相如很勇敢,都不顾自己的生命了。
师:说得太好了,蔺相如很勇敢,面对强大的秦王他临危不惧、毅然决然。那么谁能把他的勇敢读出来?(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重点读了撞碎,看出了他的勇敢。(生再读)
师:我们看“撞碎”这个词,除了看出了勇敢,你还能看出什么?
生:蔺相如很机智,他看出秦王很喜欢这块和氏璧,不可能让璧撞碎。
师:你说得太好了,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用撞碎璧来威胁秦王。所以在读的时候除了撞碎,我们还要突出哪个字?(璧)谁来读一读,表现一下蔺相如的机智。(生读)
师:读出了蔺相如的机智,那么同学们这句话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直气壮),什么叫理直气壮?(有理由有气势)那么这句话怎么能理直气壮地说,谁来读?(生读)
师:理还不够直,气海不够壮,谁再来读?(生读)来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突出重点词,比较缓慢。
师:蔺相如是一个外交使臣,面对秦王他不会那么咄咄逼人,那么谁能既不咄咄逼人,又能读出他的理直气壮?(生读)读得有进步,谁再来读?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有理、有力,然而作为一个外交使臣,他还要讲究礼节,从哪看出来的?
生:通过“您”,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作为外交使臣,他不会做让国家丢脸的事,那么同学们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他的有理、有力、有节。(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来感受到他的机智和勇敢。那么你能不能再结合蔺相如的动作和秦国、赵国所处的环境再来说一说他的机智勇敢?(生说句子)在这机智勇敢的背后是怎样的感情?(爱国)
师:在机智勇敢的背后是蔺相如的一颗爱国之心。那么我们带着这种爱国之心,看看蔺相如是怎样面对的。(齐读)
师:当赵国使臣和赵王无计可施、进退两难之时,蔺相如想了一会胸有成竹的说……
面对贪婪的秦王,蔺相如是上前一步,沉着镇定地说……
当蔺相如把和氏璧稳稳地拿到手之后,他理直气壮地逼迫秦王说……
当他把和氏璧安安全全地送回赵国之后,他是大大方方、无所畏惧地说……
师:同学们,第一个情节蔺相如受赵王所托,把和氏璧护送到秦国,我们给它起一个题目叫做护璧,那么第二个情节的题目是什么?(取璧、撞璧、送璧)
师:通过护璧、取璧、撞璧、送璧这几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为了和氏璧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表现了他的?(爱国)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就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之后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师:那么在渑池会上,你从哪看出他不仅凭的是一张嘴啊?
生: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五步之内,相如欲血溅秦王。秦王左右拔刀相见,蔺相如的眼睛睁得如铜铃般大,大喝一声,谁敢上前?秦王的侍卫都不敢动。于是秦王不得不击了一下缶。《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之击缶。(生读)
师:面对如此危险的情况,蔺相如是如此的无畏,我们一起读出他的大义凛然(生读)
师:为什么蔺相如不惜以死相拼,也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秦王让赵王鼓瑟,这侮辱了赵王……瑟和缶都是下人用的。
师:所以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谁把这句话再读一读?(生读)
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件事当中,蔺相如表现得都如此的出色,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时候廉颇不高兴了,他是怎样说的,这就回到了课前我们所讲的,谁来读?(生读)
师: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传到了蔺相如耳中,蔺相如对廉颇是避而不见,即使见到了也是避而远之,这是为什么呢?
生: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大家看这两段话,这两个人所说的话有什么不同?(生答)
师:廉颇计较的是个人利益,而蔺相如时刻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上。(分析两段话“他蔺相如”“廉将军”)
师:他们一个是轻视对方,一个是尊重对方。这番话又被廉颇听去了,他心理很过意不去,于是他脱下了百战沙场的战袍,也脱下了他身为大将军的赫赫威名,背着荆条跪倒在蔺相如家门口负荆请罪。书上并没有详细些这段对话,那么你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师:廉将军,有失远迎,您身背荆条,这是为何?(蔺大人,我以前很自私,请您原谅,您用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将军严重了,您这样做相如实不敢当,渑池会上如果没有您的大军,我也不能保赵王全身而退。(我真是愧对您和赵国啊,以前我以为您不惧怕我,才说了那番话,真是不应该啊)让我们一起来保卫赵国吧。
4练习拓展评结
师:将相和则国家和,国家和国家才能兴旺发展。同学们,你们觉得廉颇有怎样的精神?(知错能改、敢作敢为、能屈能伸)那么在知错能改的背后你又能看到什么?(对赵国的忠诚,爱国)正因为他们两个都爱国,才使将相和成为一段千古的佳话。
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蔺相如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赵国廉颇也知错能改、能屈能伸。文章讲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什么关系?(生答)
师: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当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篇,这就是《史记》的精妙之处。我们再来看课题将相和,这个和字还只是和好的意思吗?(和谐)将相和则国和,将相和,国兴旺。(齐读)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484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