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二)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设计这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的生字虽然不多,只有7个,但有好几个都是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字音。
允:y(n组成词“允许”,不要误读成r(n。
颇:p#组词“廉颇”,不要误读成b#。
侮:w(组词“侮辱”,不要误读成w&。
2.指导认清字形。
本课有许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错,可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掌握字形。
如“璧”与“壁”相近,“壁”是熟字,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宝,所以下面是“玉”。
如“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颇”与“波”相近,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进行区分,从而记住字形。
3.理解词意。
因为书后有一道题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词意的,所以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意。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资料提供者:

延伸阅读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

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

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24分

1、推敲小标题,联系课文第3小节,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任务难,看出蔺相如才智超群)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

2、听录音第8小节

要求:边听边想,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把你认为最能反映蔺相如品质的句子划出来。(言行为主)

3、交流

出示重点句:

他理直气壮地说:......

(1)齐读,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可围绕理直气壮词提问(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骗回了和氏璧,为什么还理直气壮?)

(2)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说一说

(3)用理直气壮的语气读一读

(4)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会撞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秦王会让他撞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5)、朗读

4、听录音第9节

出示重点句: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送蔺相如回国

(1)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后果会怎样?那蔺相如为什么还大大方方?对比秦王态度

②重点段意思讨论

如果有诚意-先交城

不然无诚意-不交城

杀了我也没用不讲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读指导

(3)小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评论: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长处)

三、课堂练习。5分

1、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2、用之所以.....是因为......联系第二个故事,进行说话训练

四、布置作业。6分

1《作业本》1、2、4

2、预习另外两个故事

板书:

学习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

2、联系上下文

以将相和,完璧归赵

蔺相如语言

{行动机智勇敢

教后感:

《将相和》一课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教师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课堂又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短短几分钟里,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

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

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24分

1、推敲小标题,联系课文第3小节,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任务难,看出蔺相如才智超群)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

2、听录音第8小节

要求:边听边想,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把你认为最能反映蔺相如品质的句子划出来。(言行为主)

3、交流

出示重点句:

他理直气壮地说:......

(1)齐读,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可围绕理直气壮词提问(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骗回了和氏璧,为什么还理直气壮?)

(2)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说一说

(3)用理直气壮的语气读一读

(4)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会撞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秦王会让他撞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5)、朗读

4、听录音第9节

出示重点句: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送蔺相如回国

(1)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后果会怎样?那蔺相如为什么还大大方方?对比秦王态度

②重点段意思讨论

如果有诚意-先交城

不然无诚意-不交城

杀了我也没用不讲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读指导

(3)小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评论: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长处)

三、课堂练习。5分

1、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2、用之所以.....是因为......联系第二个故事,进行说话训练

四、布置作业。6分

1《作业本》1、2、4

2、预习另外两个故事

板书:

学习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

2、联系上下文

以将相和,完璧归赵

蔺相如语言

{行动机智勇敢

教后感:

《将相和》一课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教师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课堂又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短短几分钟里,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
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词句。如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及时送回国。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
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帮助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宝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
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弄明白秦王约见赵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上文,同学们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约见之机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这个阴谋诡计,所以才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传为笑柄。此时,蔺相如审时度势,他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赵王让相如随行,蔺相如欣然应允,表现了他的勇敢精神。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于是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
(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渑池之会。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因为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时危险的是秦王。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加小标题,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个字,也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来概括,因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渑池之会”。
(5)教师小结: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说是“矛盾”,也可能说是“不和”,于是教师随机板书“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五)自学第三大段。
因为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故事结构相同,学生又有了前面学习的方法,因此自学起来不会很困难。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文章这一段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写了他们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
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因。
事情的结果是:将相和好。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从蔺相如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找到他避让廉颇的原因很简单:秦王比廉颇厉害得多,但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会怕廉颇。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将相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会乘机攻打赵国。蔺相如避让廉颇,完全是为了赵国的利益。
通过反复朗读蔺相如的话,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
(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从词的本意上讲,“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赔礼道歉的意思。
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从廉颇的这些举动,我们也不难看出,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
(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的品质,接着找出“同心协力”一词,让学生理解词意,最后说出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6)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负荆请罪。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总结,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
学生在复述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列个提纲,然后再给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运用的好的语句,最后让学生进行复述。
最后教师小结: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的梗概进行。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资料提供者: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四)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资料提供者:

《景阳冈》参考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景阳冈》参考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2*景阳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二)读准生字,了解生词。
(三)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小说的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林冲、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例如武松,他性格刚烈,言出必行,果断坚强,有勇有谋。这些性格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在替兄报仇的整个情节中,在痛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的故事中,在景阳冈打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对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深恶痛绝,但传世的优秀文学作品总是会在社会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水浒传》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和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本。
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要求: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标出作品的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掌握下面的词语。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尽:完、光。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勿:别,不要。
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难道不是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岂:难道。
使尽平生力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平生:一生,平生力气指所有的力气。
(四)再默读课文,想一想: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着重写了哪两件事?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提出来。
(五)分段,概括段意。
学生分段时,可让他们先把课后第1题做好,然后根据提示再给课文分成四个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写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第二段(5~7自然段):写武松上冈,见了官司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段(8~12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老虎。
第四段(13自然段):写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六)作业。
1.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1题。
资料提供者: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学案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学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课文内容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主要内容并叙述出来;

2.学习用“联读法”感受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有感情地朗读部分段落。

3.辨析原文与课文的区别,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

重难点:目标1、2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读书名言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疑。

1、中国“和”文化。

2、了解《史记》,揭示课题。

3、解题:将,廉颇;相,蔺相如。

二、检查预习,梳理文章练归纳。

1、生字词语认读。

2、默读全文,找到三个故事小结性的语句,尝试用关键词拟小标题。随文指导写字:璧、荆,四字词语写整齐、美观。

3、针对小标题质疑,发现规律,引导归纳故事大意,并理清故事之间相互关系。

三、阅读故事,在“联读”中悟形象。

1、引导读前两个故事的开头,联系着读、比较着读,发现相同点,在联读中感受蔺相如的临危受命、勇敢。

2、授予“联读法”后,生自读前两个故事,寻找相同处,交流点拨。

抓关键词“撞碎”、“拼了”、“理直气壮”,体会“不畏强暴”智勇双全,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在相同中思考不同,体会“忠心爱国”。

抓“只好”、“只得”,感受“机智”、“以弱胜强”。

3、自学第三个故事,找出与前两个故事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交流:相同,为国家;不同,对秦王对廉颇的态度,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四、比较原文,激发读书兴趣。

1、出示古文,自读,找到相关故事,发现区别,体会古文的细致精彩;引出原文评价。

2、引导关于廉颇的故事,激发运用联读法阅读原文。

3、推荐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选》。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联读法

《史记》联系着读,比较着读

完璧归赵临危受命

渑池之会蔺相如勇敢机智

负荆请罪忠心爱国

顾全大局

11 将相和参考教案二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1 将相和参考教案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1将相和参考教案二

11将相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草船借箭》参考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船借箭》参考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5个生字。
(三)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四)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虽然只有5个生字,但这几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容易读错。教师在教学时应逐个指导学生读准。
督:d&,不要错读成d#u。
惩:读ch6ng,不要错读成ch7ng。
寨:读zh4i,不要错读成z4i。
饮:读y!n,不要错读成y@n。
2.指导区分字的结构。
本课的生字有几个也比较难记,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学生进行识记。
(1)加一加:
所谓“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同学们所熟悉的两个字相加,组成一个新字。
如:“督”,就是“叔”和“目”组成,但要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又如:“惩”,就是“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再如:“饮”就是“饣”字边,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如:“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寨”的下半部分是把“赛”下面的“贝”换成“木”。
(3)组一组:
如:“罚”是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
3.指导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理解词意,要使学生掌握: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的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是否能读准字音,对生词是否理解词意。
(四)三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要读一读课文就能解决的,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同学们自己去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如果问题涉及到文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留待讲读时再给学生解决。
(五)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此时,学生已经是读第四遍课文了,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可否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1.启发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
2.讨论分段结果:
本文是写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四部分。具体分法为: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消息,诸葛亮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军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资料提供者:

《十六年前的回忆》参考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13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4n)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指名7位同学完成后,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阀”里外结构,用同音字替换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如“阀”同“伐”“筏”比较,注意丶和要写全。“剧”字可以用旧字换部首的方法去记。如用“据”换偏旁。联系生活实际记字,如“袍”字同衣服有关所以用“衤”旁。“押”字用手按住、抓住对方,所以是“扌”。“舅”是妈妈的弟弟或哥哥,是男性,所以下边是“男”字。“娱”和“宪”字,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它。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质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阀”字为例:“阀”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军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阀”作为带点字,查字典,找出“军阀”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凭借权势造成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军阀”一词的句子读读。军阀指张作霖,有势力有权力投靠日本人的卖国头子。
(2)以“娱”字为例,找出新词“娱乐场”。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娱乐场”的意思是使儿童得到快乐的活动场所。
(3)以“剧”字为例,找出新词“剧烈”,直观演示。老师猛烈地摇桌子表示桌子剧烈地晃动。
2.出示重点词语,讨论学习。
书籍:书的总称。
慈祥:和蔼、安祥。
僻静:偏僻、安静。
勉强:使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在本课中的意思是: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严峻:严厉、严肃。
一拥而入:(人群)挤着走进去。文中指许多警察一下子挤过来。
幼稚:字典中是年纪小的意思。在本课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是知识见解浅薄,缺乏经验的意思。学生查字典时,要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比喻义。
轻易: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恐怖:惊慌、害怕。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六)正确地朗读课文,指导长句的读法。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画出读不好的句子来。
2.小组二人讨论读不好的句子如何读。
3.提出问题,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可这样停顿: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2)“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读的时候语速要快,记住先是宪兵,再是侦探,再是警察。服装有变化。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班齐读,达到会背诵。找学生领读,其他学生接读。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资料提供者:

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将相和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
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
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24分
1、推敲小标题,联系课文第3小节,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任务难,看出蔺相如才智超群)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
2、听录音第8小节
要求:边听边想,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把你认为最能反映蔺相如品质的句子划出来。(言行为主)
3、交流
出示重点句:
他理直气壮地说:“......”
(1)齐读,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可围绕“理直气壮”词提问(“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骗回了和氏璧,为什么还理直气壮?)
(2)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说一说
(3)用“理直气壮”的语气读一读
(4)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会撞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秦王会让他撞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5)、朗读
4、听录音第9节
出示重点句: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送蔺相如回国
(1)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后果会怎样?那蔺相如为什么还大大方方?对比秦王态度
②重点段意思讨论
如果有诚意-先交城
不然无诚意-不交城
杀了我也没用不讲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读指导
(3)小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评论: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长处)
三、课堂练习。5分
1、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2、用“之所以.....是因为......”联系第二个故事,进行说话训练
资料提供者:

《将相和》说课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说课设计之一
佚名
《将相和》是12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是: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学生喜欢历史故事的小问题引入,目的是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是对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激发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接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通过学生自主、自由读书,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感悟教学重点。第一节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自由结合,表演自己喜欢的故事,作业形式改变了过去抄写、死记硬背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先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的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然后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通过表演,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要学懂课文上的内容,还要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表演之后,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并且能我口说我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后,问学生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是为了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做事有主见。最后,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这些问题不必在课堂一一解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或者查找资料,自己解决,学会自己学习。第二节的作业是让学生把这三个小故事编成课本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时刻参与教学过程之中。
总之,我的课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资料提供者: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体会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童话。

3、学会参与公益劳动,形成良好的社会共德。

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字,复述童话。感悟文本的内涵。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

绘画用品

设计思路:本文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想、去问,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质疑中了解大自然的生存规律,在想象中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故事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质疑。

4、出示教学挂图,自编故事。

5、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集体认读、扩词。

3、默读课文,把生字标出来、把自然段标上序号。

4、把生字条里的字指给同学认,互帮互学。

5、检查识字情况,交流、积累识字方法。

6、听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标上记号,把不懂的地方画个问号吧。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本。

1、展示自己预习的收获、听读课文

(质疑、解惑)

2、品读课文、谈收获

3、体悟文本的内涵

4、分角色朗读课文

A、男、女赛读

B、分角色朗读

C、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自己的好朋友交流读。

5、赏读课文,读出课文喂儿

四、复述课文

1、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谈感受

3、向文中的小主人打打招呼、谈谈自己心理话。

五、指导书写汉字

1、扩词训练

2、写字姿势训练

六、拓展练习

1、综合训练(完成课堂练习)

2、探究课后问题

3、发挥想象、画一画将来的松树林、续编故事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104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