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要求:

 l、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3自然段由撒骨灰而引起的联想,体会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情。进而理解课题“在大海中永生”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朽功绩。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邓小平爷爷的照片)

 师:大家看看这照片上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师:同学们认识这位老人吗?说一说你所了解的。

 师:这看似平凡的老人却为我国作出卓越贡献。他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提出者。他一生为我国作出了很多贡献,临终前,还再三叮嘱,死后要捐献角膜、解剖尸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

 师: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生齐说:邓小平爷爷)

 (投影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解题:

 (1)师:“永生”是什么意思?

 (2)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并把重要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标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相机解释词义,使学生理解后读出词语的感情)

 船舱 崭新 呜咽 痛悼 海疆 超越 属于

 澳门 舷窗 震撼 爱戴 奔流不息 波翻浪涌

A、指名读,其他同学指正。

B、齐读生字词。

 2、请七位同学分别读七段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对这七位同学读书的情况做出评价。

 3、指导难读的小节:

师:在读书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困难的,让大家来帮你。(估计学生对第1、第3小节有困难,重点指导)

(1)指名读第l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b、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2)指名读第3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b、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四、再读课文:

 1、自己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看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2、讨论分段情况:(总结归纳段意并板书)

 一(1)飞向大海

 二(2—4)撒向大海

 三(5—7)告别大海

五、再读生字,指导易错字

 1、齐读生字,读准字音

 2、师:(重点指导)你觉得哪个字写起来有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舱:舟字旁的一横应该是一提崭:上小下大

 呜:右边是个乌,不是鸟咽:左窄右宽

 悼:右下的十字的竖上短下长超:走字上的短竖上长下短,一撇要长

 疆:弓字应写的直、狭长,而且上面两部分的距离应该一样

 属:左面不超出厂字头,右面超出厂字头

 3、学生在书P126上的描红。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材简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2、通过实读创读,展开想象,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策略:

基于我校“理解型教学研究”课题下语文“从实到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以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看,还是从人物形象看,都是实施理解教育下语文“从实到创”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理解,在于高尔基和他的之间,在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在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理解操

二、沟通理解

 1、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前苏联的文坛止,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名字就叫高尔基(出示高尔基的图片)

小编推荐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14、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

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资料的搜集。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让我们一起去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2、思考:秦兵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3、指名交流。

三、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2、为了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文的语言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3、说说游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四、指导写字。1、老师示范。2、学生描红。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

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兵马俑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威武凝重

骑兵俑勇猛善战

兵车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4、学习第10节引读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6、齐读课文第11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三、归纳小结。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14、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15、埃及的金字塔

文本解读:

整篇文章以清晰的条理,平实的语言,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代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

一、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主要由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落花生》和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组成。它们分别告诉我们深刻的做人做事的哲理: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通过读课文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是粗浅的,甚至他们根本从未注意过自己从生活中学到了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本组课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字的阳光里,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又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无私处事、诚实做人的重要,师生共同努力,一起为生活这本书增添新的美好的篇章。最后,还得再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句,能够熟读背诵,牢记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向上,有益社会的人。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生字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围绕“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经验,把生活当作学习的大舞台。

四、单元学习重难点:

本单元课文,语言质朴简洁──孩子能读;情节性强──孩子爱读;而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孩子一辈子,可他们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课文中,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教师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难点。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生词。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写“我”和父亲那个钓鱼、放鱼的夜晚发生的故事,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钓鱼的启示》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找找答案,并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2.要想更准确的了解课文内容,就必须熟读课文。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吧!

(指名读课文)

三、质疑交流:

这回相信同学们的答案更准确了,我们交流交流。

(全班交流)

四、情感体验:

1.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父亲呢?

五、联系实际: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

六、拓展阅读: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学会学习。

质疑只是学习的开始,解决问题更重要。

深入学习课文

语文即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舞台,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4.体会文章写作时选择材料的恰当和表达的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2.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出示俯瞰广场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好,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预设: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事:教诲)

2.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幸福)

3.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沮丧)

4.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事实证明1:详写)

5.特殊时装展(事实证明2:略写)

6.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启示)

四、总结提升,深化情感。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五、教师总结,升华情怀:

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从学生切身能感受和触及到的事物出发,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的积极性。

理清作者写文的思路,学习作者写作时选材的恰当以及写作的详略得当。

深入文本,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道理。

15落花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能找出“详写”“略写”,知道这样写的好处。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居然”造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重点句。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落花生》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谜语激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麻屋子,红账子,里面睡了个白胖子。

(花生)

2.一提到花生,你们想到了什么?

有个人想到的可不止这些,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落花生》一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小组中读课文,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2.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内容:

1.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2.其中,哪一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教师按照学生的汇报,引导孩子们学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熟读课文,提升重点:

1.小组中再读课文,把你们印象深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想作者,提起花生还会想到什么?

(重点理解“忆花生”这一部分)

3.释题:这也是课文为问什么叫“落花生”?

五、自主积累,升华情怀。

1.积累你喜欢的词句,并说一说为什么。

2.读了课文,你想怎样赞美花生?

板书设计:

利用谜语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巧设悬念,引导学生深入读文。

小组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不要死板的带着学生从第一自然段学到完,孩子们会失去兴趣的,应有学生来决定怎么学,教师加以有效地调控即可。

质疑——解疑

16珍珠鸟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重点: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珍珠鸟》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可能喜欢体育的同学都知道,2002年1月份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网球公开赛上,当时赛场上的气氛十分紧张,运动员你来我往打得非常激烈,就在这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一只小鸟飞进了赛场,而球不偏不倚地击中了它,当时小鸟惨叫了一声,跌落到地上。本来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球击伤小鸟的事情纯属偶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让我们感到非常震惊,运动员马上停止了比赛,跑到小鸟跟前,当他发现小鸟已经死去的时候,痛苦地跪在地上,默默地祈祷了许久,才重新投入了比赛。现场的观众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是有人说这未免有些小题大作了,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并不是惟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灵,人类还有着最亲密的生存伙伴,那就是动物。那么人和动物之间,到底能不能建立起相互信赖、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呢?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就告诉了我们问题的答案。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遍读课文,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内容。

2.第二遍读课文,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说说通过默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珠鸟长什么样儿?珍珠鸟的习性。)

2017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7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7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黄山奇松》:本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黄果树瀑布》: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黄果树景观得壮美和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莫高窟》:课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课文所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学的重点是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习作5》:这次写习作训练的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四幅神情各异的脸蛋图和一段文字说明。第二部分是对本次习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要把事情写具体,要给习作定题目,最重要的是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练习5》:本次练习有5项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在文中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熟练朗读课文,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黄山松之奇,黄果树瀑布壮美,以及莫高窟文化历史,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3.能够运用四人小组平台开展互助学习,运用学法迁移开展自学活动,运用编写导游词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转述或者复述能力。

4.能够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语言表达方式,尤其是体会和运用排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能够运用习得方法开展小练笔。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和了解写法。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

三、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通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徜徉在美的画面中,受到美的陶冶。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单元课时安排

《黄山奇松》………………………………………2课时

《黄果树瀑布》……………………………………2课时

《莫高窟》…………………………………………3课时

《习作5》…………………………………………2课时

《练习5》…………………………………………3课时

16黄山奇松

首案编写:路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法学法:基于问题,小组合作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解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黄山松的特点。

3.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小组合作,自学新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语言表达赏析

教学背景:

很多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圆明园的繁荣美丽”一部分时,总是要尽全力引导学生读懂介绍圆明园美丽景色特点的词语,甚至不惜把这些词语全部图片化。而学生除了“艰难”地读懂这些词语之外,在语文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甚至更多学生依然囫囵吞枣。其实,就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来讲,“从具体词句去体会每一处景物的美丽特点”,忽略了这里介绍的景物种类“繁多”。我以为,“美”的体会,学生可以在搜集资料、浏览图片的基础上自然体会,而教师教学的时候,则应该着眼于“景物繁多”的特点的体会,体会这个特点,则应引导学生体会“有......也有......还有......”连续运用的表达效果。

文本特点赏析:

“有、也有、还有......”的连续运用

《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园内景物: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段话中,作者连续用了七个“有”。在三年级我们就曾经对“有”的用法做过分析:对画面中的事物“一样一样介绍”,读起来节奏会稍慢一些,一边介绍一边看的味道。那么,在这里呢?

我们尝试改动了一下课文,将第三自然段改成了如下表述方式:

【圆明园内,殿堂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玲珑剔透,买卖街热闹非凡,山野乡村一派优美田园风光,“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仿照各地名胜建造,“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依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设计。园中民族建筑、西洋景观交映生辉,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在修改过的这段话中,我一个“有”字都没用,内容还是不是圆明园?是。这样修改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用上有,与没用,区别很大。

区别在哪里呢?语气上,如果没有有,就没有了慢的节奏,就没有了一边介绍一边欣赏的味道——那景色是多美啊。更重要的是,没有了“有”就没有了“多”的味道。我们看,在这里除了“有”,接下来的是“也有、还有”,还是啥语气啊?“也”是顺着说,“还”是补充,文中用了三次“还有”,还有的“还”,能够读出来“还有很多”的意思。况且,课文中写到“许多、很多”是与“还有”结合起来写的。如“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这样写,读起来会让你感觉到,啊,这里非常奇特的景观,根本说不完呢。这里,表达了数量的“有、也有、还有、许多、很多”,绝不仅仅是表达着数量,而且表达着作者的态度。怎样的态度?结合描写景观特点的词语体会,你更体会出,作者在赞美,作者在为之而自豪,令人沉浸在中华民族瑰宝的艺术享受之中。于是,“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这样的写法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作者是心情非常愉快的娓娓道来,说不尽,道不完,没有省略号,却需要在“还有西洋景观”后留下长长的停顿……这就是这个若干变换了格式的“有“的表达作用。

——用了大量的“有、也有、还有”,罗列性地介绍了风景种类繁多,这样,就感受到了圆明园毁灭之前的繁华,朗读的时候,能够体会出作者这里强调“多而美丽”的语气,这是与下文的“博物馆”相联系的。

教学设计

在学生读课文,结合搜集的资料读懂课文介绍的景点的特点,通过查字典读懂作者对这些经典的评价,结合上下文读懂了“中外名胜、幻想境界的具体所指”之后,安排下面环节的教学:

一、整体感悟

教师交代:这段课文,作者介绍了圆明园内的各种景物。你发现了吗?课文中用了很多的“有”,你们认真读课文,勾画一下,看看这段课文利用了多少个“有”字。

1、学生读课文,自己读书勾画。然后,交流,课件呈现这段课文,将“有”突出出来,引发学生的关注。

2、读这段文字,体会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随意回答,只要没离开这段的意思。)

二、删改比较

课件呈现删掉“有”,又改的很通顺的一段话:

【圆明园内,殿堂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玲珑剔透,买卖街热闹非凡,山野乡村一派优美田园风光,“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仿照各地名胜建造,“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依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设计。园中民族建筑、西洋景观交映生辉,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读后讨论:修改后的这段话,写的是不是圆明园的景色?跟原文的主题要内容有什么区别吗?

2、对比阅读,讨论,删掉了一系列的“有”,读起来,与原文有什么不同?反复读三遍,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指导学生深入体会用上与不用上的区别:

(1)语气上,如果没有“有”,就没有了慢的节奏,就没有了一边介绍一边欣赏的味道——那景色是多美啊。

(2)没有了“有”就没有了“多”的味道。——我们看,在这里除了“有”,接下来的是“也有、还有”,还是啥语气啊?“也”是顺着说,“还”是补充,文中用了三次“还有”,还有的“还”,能够读出来“还有很多”的意思。况且,课文中写到“许多、很多”是与“还有”结合起来写的。如“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这样写,读起来会让你感觉到,啊,这里非常奇特的景观,根本说不完呢。

(3)这里,表达了数量的“有、也有、还有、许多、很多”,绝不仅仅是表达着数量,而且表达着作者的态度。怎样的态度?结合描写景观特点的词语体会,你更体会出,作者在赞美,作者在为之而自豪,令人沉浸在中华民族瑰宝的艺术享受之中。

(4)“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这样的写法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作者是心情非常愉快的娓娓道来,说不尽,道不完,没有省略号,却需要在“还有西洋景观”后留下长长的停顿……这就是这个若干变换了格式的“有“的表达作用。

4、朗读这段话,读出“娓娓道来的心境”、“赞美、自豪、享受的态度”。

探究平凡字眼里的深意

教学背景:《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安排了一个题目:读句子,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题目中的第二句,是对“侵略者在圆明园犯罪行为”介绍的句子。这个题目,编者意图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凭借这个句子进行词语品味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文本分析:

课文在介绍侵略者在圆明园内抢掠文物的时候,这样写到: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凡是。。。统统。。。任意”,这是非常平凡的字眼。但是,这些平凡的字眼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结合后面的动作,我们来看看有怎样深刻的含义呢?

“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凡是,意思是只要是,在一个范围内的一切。哪个范围:能“拿走”的范围,于是我们就可以想象:可以放在衣兜里的,可以放在背包里的,可以挂在脖子上的,可以提在手里的,可以挎在肩上的,可以背在背上的,只要是“能拿”这个范围的,全都拿。课文前面介绍了,圆明园内有上自先秦,下到清朝,两千多年历史中的字画、珍玩、青铜礼器,有多少是可以“拿”的啊?“所有”这些,“统统”被拿走了,一件都不剩。这是怎样的贪婪?“凡是…统统…”这平凡的字眼,写出了这样的意思。除此之外,“拿不动的,用大车和牲口搬运”,你想象吧,我们这座艺术宝库重点文物还能剩下多少?这是一个“…就…”的句式表达出来的意思。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实在运不走”,就是说牲口、大车也驮不了拉不了了,啥意思?一是艺术品太重,那时候没有吊车啊,也没卡车啊(圆明园被毁灭于1860.汽车发明于1885);二是牲口大车有限,人“拿走东西”的能力有限,但是文物很多,这是“实在拿不走”的,侵略者就“任意”破坏、毁掉。任意,不受约束,没有任何条件的意思。侵略者可能怎么任意破坏、毁掉?我们得去想象,凡是可以破坏毁掉的方法,统统可以拿出来用啊,摔,砸,相互撞击,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放火,三天三夜的大火,这都是“任意”的招数,这可不是强调的抢了,是残暴的行径。

“凡是…统统…任意”,表达出了是侵略者令人切齿的罪恶表现,逐层深入地写出了侵略者贪婪、残暴的嘴脸。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就这样,什么都没有了,不仅仅是文物,还有那样大规模的建筑群落……也都化为了灰烬。

教学设计:

在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了“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色”,并了解了昔日圆明园还有很多奇珍异宝之后,安排下面的教学:

一、回顾段落

学生再读课文第5自然段,简述这一段的内容。

二、自主讨论

呈现课后练习,学生阅读课后练习要求。然后,读第二个句子,按照要求来讨论练习所提出的问题。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相比较教材,多了一个词语——实在)。

学生随意讨论,谈自己的理解。教师不做具体评价。

三、删改比较

1、呈现删掉加点词语的句子:

他们把园里能拿走的东西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

2、要求学生读句子,体会删掉加点字之后,句子的意思有了怎样的变化?

指导要点:

(1)结合语境理解“凡是”“统统”。

(2)“凡是”意思是只要是,在一个范围内的一切。哪个范围:能“拿走”的范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可以放在衣兜里的,可以放在背包里的,可以挂在脖子上的,可以提在手里的,可以挎在肩上的,可以背在背上的,只要是“能拿”这个范围的,全都拿走。

提示学生联系上文——圆明园内有上自先秦,下到清朝,两千多年历史中的字画、珍玩、青铜礼器,有多少是可以“拿”的啊?“所有”这些,“统统”被拿走了,一件都不剩。这是怎样的贪婪?“凡是…统统…”这平凡的字眼,写出了这样的意思。除此之外,“拿不动的,用大车和牲口搬运”,你想象吧,我们这座艺术宝库重点文物还能剩下多少?

删掉两个词语,上面强调的意思就没有了。

(2)朗读,读出“凡是、统统”所强调出来的语气。

(3)结合语境体会“凡是、实在”表达出来的意思。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实在”运不走,就是说牲口、大车也驮不了拉不了了,啥意思?提示推想:一是艺术品太重,那时候没有吊车啊,也没卡车啊(圆明园被毁灭于1860.汽车发明于1885);二是牲口大车有限,人“拿走东西”的能力有限,但是文物很多,这是“实在拿不走”的,侵略者就“任意”破坏、毁掉。“任意”,不受约束,没有任何条件的意思。侵略者可能怎么任意破坏、毁掉?提示想象:凡是可以破坏毁掉的方法,统统可以拿出来用啊,摔,砸,相互撞击,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放火,三天三夜的大火,这都是“任意”的招数,这可不是强调的抢了,是残暴的行径。

(4)归纳总结:“凡是…统统…任意”,表达出了是侵略者令人切齿的罪恶表现,逐层深入地写出了侵略者贪婪、残暴的嘴脸。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就这样,什么都没有了,不仅仅是文物,还有那样大规模的建筑群落……也都化为了灰烬。

三、朗读句子,读出对侵略者的切齿之痛。

四、回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结合语境,体会“不可估量”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和作用。朗读,读出惋惜之情。

赏析:“昔”与“今”对比着来写

教学背景:

这篇课文的课后有一个思考题:“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昔日的辉煌?”编者这样安排,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材料选择与结构安排”的角度,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较深对文本思想感情的体会,同时引导学习用“今昔对比”的方法安排材料,表达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讲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掠并放火烧毁的情形,强调了英法联军的恶行给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带来的巨大损失,激发了我们对敌人的愤慨,也反省自己,从而坚定“民族当自强”的信念。

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昔”和“今”对比着来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文章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先写了圆明园的规模之大,由三座大园组成,然后写了圆明园内各种珍惜的景物,“漫步园内,有如漫步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接着又介绍了园内收藏的各种文物,告诉我们: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读者读了昔日辉煌这三个自然段,当时的感情是怎样的?“漫游天南海北,浏览古今中外盛景”的愉悦,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建筑艺术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的大规模建筑群落和艺术宝库而自豪。

但是,就是这样令我们自豪,令我们赞叹的艺术瑰宝,却被侵略者给抢光了,烧成了废墟一片,读者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产生了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切齿,为艺术宝库被抢光变成废墟而惋惜,同时也能思考原因:侵略者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侵入中国并犯下如此滔天罪行?弱即被人欺。这种情感体验一下子就非常深刻了,一下子就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这,就是“昔”与“今”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设计:

在学生读懂课文,研读赏析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了“圆明园的昔日景物繁华、侵略者的行径令人切齿”相关段落之后,安排下面对文章结构研读的环节:

一、课文回顾

回顾文章总计写了那几部分,汇报交流。

二、提出问题:

“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昔日的辉煌?”

要求学生思考: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按照学生日常写法,一般是要向读者介绍“怎么毁灭”的。将自己日常的写法与作者的写法相对照,深化“冲突”。

三、重温“体验”

要求学生回顾:

1、我们读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时候,内心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2、再读“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现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哪种感情更强烈了?

3、删改比较:

圆明园的毁灭(删改稿)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那里曾经有很多有很多优美的景点,是清朝皇帝花了很多白银修建的。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要求学生修改的文章,体会:读完两篇文章,哪个文章更让我们痛恨侵略者?为什么?

体会“昔今对比”的让读者产生情感对比的效果的不同。

四、总结

结合课文的第一句话,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不忘历史,痛恨敌人,反思自己,励志未来。

再思考:两种写法,哪种更容易让人切实“不忘历史,痛恨敌人,反思自己,励志未来”?为什么?

从热烈的爱到深切的痛,痛的感觉更深刻。

教师归纳:

读了这篇课文,在产生了对侵略者痛恨,为祖国艺术瑰宝损失而惋惜,深刻自我激励鉴定自强信念的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关于“如何写作”的启示:

想介绍某一事物、某一时段的社会生活的美好,我们可以采用“昔”与“今”对比着来写的方法,写出“过去怎样”,在写出“今天发生的变化”,让读者在对比之中产生对“昔”或者“今”的美好的感叹,进而思考变化的原因,从而进行自我激励!

练习:跟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了解一下,过去他们小时候住房条件是怎样的?再看看今天他们的住房条件是怎样的?过去他们的吃穿条件是怎样的,现在我们的吃穿条件是怎样的?选择一个角度,记录下来,通过对比,想一想自己有怎样的感悟?把感悟也记录下来。

哪里详写哪里略写有讲究

教学背景: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课后,安排了这样一个讨论话题:为什么把第二次“完成掩护任务”当做重点写?编者意图是,通过讨论,体会“详细”内容对表现中心的作用,学会围绕主题来安排材料的详略。

文本研读:

一篇文章要写几件事情时或者一件事情的不同阶段,这时候,要注意有详又略。哪里详写?哪里略写?当然是能够突出文章中心的部分要详写,其他内容,跟事情的过程、发展有关系,非交代不可的交代一下,需要介绍的介绍一下,略写。

《狼牙山五壮士》课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两次讲到完成了掩护任务,哪一次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我们来看课文的各个段落:第一自然段讲了六班接受掩护与拖住敌人的任务;第二自然段的“拖住敌人”,第三自然段的引上绝路;第四、五自然段顶峰歼敌(这部分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写谁在哪里做什么),第六七八九自然段,写的是跳下悬崖。

五壮士的高尚之处在于“本来或许可以生,但是他们却依然选择了死”。

生,是可能的,因为走这条路可以追上连队,但是,面临着敌人也可能穷追不舍的,后果,很可能是整个部队都会与敌人遭遇并且会造成更大损失;他们选择了死——明知道绝路上是必然会死,但是自己的死能够换来整个连队的生!我们结合课文来看,看看他们选择道路时候背后有啥思考呢?

他们在对两条路进行选择的时候的表现出了“舍我为集体、为大家”的高尚;选择的时候,态度是坚决的,因为文章共写道“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的说”。斩钉截铁,就是坚定的意思,而斩钉截铁,则强调了那种毫不犹豫、决策的果断、迅速,时间不等人,所以要快!其他人“紧跟、热血沸腾”说明五个人的思考是一致的,没有人在这个问题上考虑自己,这是五壮士的高尚,而且,最终他们选择的是跳崖,因此,他们的行为是悲壮的,民族的气节是豪迈的。至此,从五壮士选择绝路的动机上,我们已经被感动了。

两次写“完成任务”,两次写,在表面上一样,但是,实质上有啥不同吗?

这需要了解一下“打阻击作掩护的规定”:只要阻止敌人一定的时间,就算完成任务。前面,五个人把敌人给拖住了,坚持到了一定的时间。到了这个时间,就应该撤退。任何担任掩护任务的人员,在坚持到一定时间后,必须撤退。所以,在对敌人进行了一定时间的阻击之后,“五壮士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

第二次呢?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并且消灭了大批敌人。

因为是真实的故事,所以,任何推理都需要有真实的依据。这里有必要联系一个资料:

“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令人头晕目眩: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但“阎王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仍需贴壁而过,令人胆战心惊。登高远眺,群峰林立,峥嵘险峻,状似狼牙,涧浃之雾飘渺神奇莫测。”

为啥叫“引上绝路”,自己上了绝路,敌人几乎也追到了绝路。你追上来,而且是一边打一边追,追到了绝顶,用了多长时间?然后,在这样的地方,你再下去,得多长时间?而这个时候,我们的连队早已经转移到非常安全的地方了!

所以,把敌人引上绝路,而且一边引,一边打,到了顶峰,仍然坚持打到只剩一颗手榴弹,还用石头砸,直到最后一个手榴弹投向敌群“开了花”。

多打死一个敌人是一个,想尽办法多消灭敌人,消灭起侵略者,宣泄壮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其实读到这里,我们再次被英雄的行为感动了。

第二次“胜利完成任务”,是一次让敌人彻底的不可能再找到连队的胜利,是以自己较小牺牲换来敌人更多损失的胜利!这是第二次“完成任务”较第一次的不同含义。为啥写的更详细?

我们可以做一个修改了的简单的对比:

“五位壮士一面向上攀登,一面痛击敌人,到了顶峰,即使是子弹打光了,他们又用石头砸死了很多敌人。最后,弹尽粮绝,他们跳下了悬崖!”两种写法,对比一下,那种写法更让人感动?为什么——当作重点,详细写英雄们奋力杀敌的形象,英雄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更深刻,详细写,写他们几次打退了敌人进攻的过程,给我们一种时间感,他们在最大努力拖延敌人在绝顶的时间。这是作者详细写第二次完成任务过程,给我们的更深体验和感悟。

写文章,需要详写和略写,我们要把文章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部分当做重点来详细介绍。在确定重点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我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哪些是突出表现他们这个特点的?就像《狼烟山五壮士》中,作者要表现的使他们“用自己较小牺牲换来大部队的安全、敌人更多的损失”这样的特点,确定“引上绝路,封顶歼敌”为重点。

教学设计:

(教学基础:学生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列小标题,概括各段落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回顾内容,感悟问题。

1、学生简要讲述故经过,强调把结局讲清楚(自己跳了山崖,保护了谁。)

2、梳理课文:战士们接受的任务是什么?文章几次写到了完成任务?

二、删改比较,感悟不同。

既然在故事的中途就已经完成了任务。我们来看,这个故事这样发展,可以不?

1941年秋,日寇(kòu)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g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qí)岖(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shī)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顺利转移。

讨论:读了修改的故事,与原来的故事相比较,你读完了,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要点:修改后的故事不够感人,原文,他们消灭了更多的敌人,更好地保护了群众。如果到了他们就转移了,敌人很可能顺着道路继续追下去,连队和群众还会有危险。原文的战士们是为了把敌人引向绝路,为连队和群众更安全争取了时间。)

三、阅读资料,体会意义:

“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令人头晕目眩: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但“阎王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仍需贴壁而过,令人胆战心惊。登高远眺,群峰林立,峥嵘险峻,状似狼牙,涧浃之雾飘渺神奇莫测。”

1、读后结合课文讨论:

战士们把敌人引向了什么样的环境?绝路。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读了这段文字,有了怎样的想法?

讨论提示:这个绝境,对敌人是怎样的?对六班战士呢?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他们选择了什么?课文告诉我们为什么?你们想到了什么?

2、讨论:第二次“完成任务”,意义在哪里?

三、阅读赏析,体会详写作用

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两次完成任务,为什么把第二次作为重点详细写?

1、详细写了什么?(对上棋盘陀的态度,痛击敌人的表现,跳崖的表现。)

2、删改略写,对比阅读,体会效果。

“五位壮士一面向上攀登,一面痛击敌人,到了顶峰,即使是子弹打光了,他们又用石头砸死了很多敌人。最后,弹尽粮绝,他们跳下了悬崖!”

讨论:两种写法,对比一下,那种写法更让人感动?为什么

——当作重点,详细写英雄们奋力杀敌的形象,英雄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更深刻,详细写,写他们几次打退了敌人进攻的过程,给我们一种时间感,他们在最大努力拖延敌人在绝顶的时间。这是作者详细写第二次完成任务过程,给我们的更深体验和感悟。

四、总结:写文章,需要详写和略写,我们要把文章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部分当做重点来详细介绍。在确定重点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我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哪些是突出表现他们这个特点的?就像《狼烟山五壮士》中,作者要表现的使他们“用自己较小牺牲换来大部队的安全、敌人更多的损失”这样的特点,确定“引上绝路,封顶歼敌”为重点。

练习:阅读下面这一组材料,想一想,为了更好地表达“老师像妈妈一样疼爱学生”这个意思,哪一组材料应该当做重点详细写?为什么?如果详细写,你想写哪些内容?

老师去商店,买来了十把雨伞。

老师把雨伞挂在教室后面墙上的一排小勾上。

下雨了,老师把伞发给了没带伞的同学。

有位同学脚受伤了。老师撑着伞,把这位同学背到校门口,送交给开车来接的同学父母。

拿走伞的同学父母,在接到孩子后,把伞送了回来。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2012年_秋__季__五___年级__语文____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3、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纠正生字读音,指导书写。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品读感悟,体验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一)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课文并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3、指导朗读。

(二)父亲的情感

 1、自读课文件找出描写父亲情感的句子。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人教版第四单元)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人教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复习

重点课文内容:

《钓鱼的启示》

1《钓鱼的启示》中,我得到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终生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理解句子: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中,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如:金钱、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

举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

3、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

②“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

《落花生》

1、《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作者许地山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2、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作者通过花生的特点,赞美了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格。

3、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4、理解句子: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А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

В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选择材料的恰当和表达的详略得当。文章只举了两个例子,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个例子?课文叙述两个例子的时候,详略处理得特别好:前一个例子详写,后一个例子略写,只着重写了时装展如期开幕的情况和人们对这次时装展的反应,文字不多,却很说明问题。

16* 珍珠鸟(冯骥才)

1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小家伙”这个词,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补充练习

一、注音

附近捕获眼睑挣扎络绎不绝

虽然成熟垂蔓便宜播种

二、组词

沮()吩()尝()溅()诱()须()

租()纷()赏()践()绣()需()

诫()钩()皎()茅()辩()乱()

戒()钓()校()矛()辨()刮()

三、搭配词语

一()涟漪一()启示

()的月光()的声音()的目光

()地摆动()地抖动()地操纵

()地甩动()地欣赏()地问道

分辨()抖动()面临()收获()

六、《落花生》的作者()。

七、日积月累:

(),只怕有心人。

欲要看究竟,()。

虚心万事能成,()。

(),万事功到自然成。

(),梅花香自苦寒来。

八、课内阅读

阅读《落花生》选段,回答问题。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chùchǔ)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辩)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1、“榴”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部。

2、从括号里选一个正确的拼音或汉字画上“√”

3、给文中带点字选正确解释画上“”

贵:①价格高2值得重视3地位优越4以某种情况为可贵

生:①生育2生产3生存4生计5产生6活的

4、在文段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

5、作者在听了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受到的感悟是: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要求:

 l、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3自然段由撒骨灰而引起的联想,体会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情。进而理解课题“在大海中永生”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朽功绩。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邓小平爷爷的照片)

 师:大家看看这照片上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师:同学们认识这位老人吗?说一说你所了解的。

 师:这看似平凡的老人却为我国作出卓越贡献。他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提出者。他一生为我国作出了很多贡献,临终前,还再三叮嘱,死后要捐献角膜、解剖尸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

 师: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生齐说:邓小平爷爷)

 (投影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解题:

 (1)师:“永生”是什么意思?

 (2)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并把重要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标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相机解释词义,使学生理解后读出词语的感情)

 船舱 崭新 呜咽 痛悼 海疆 超越 属于

 澳门 舷窗 震撼 爱戴 奔流不息 波翻浪涌

A、指名读,其他同学指正。

B、齐读生字词。

 2、请七位同学分别读七段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对这七位同学读书的情况做出评价。

 3、指导难读的小节:

师:在读书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困难的,让大家来帮你。(估计学生对第1、第3小节有困难,重点指导)

(1)指名读第l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b、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2)指名读第3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b、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四、再读课文:

 1、自己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看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2、讨论分段情况:(总结归纳段意并板书)

 一(1)飞向大海

 二(2—4)撒向大海

 三(5—7)告别大海

五、再读生字,指导易错字

 1、齐读生字,读准字音

 2、师:(重点指导)你觉得哪个字写起来有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舱:舟字旁的一横应该是一提崭:上小下大

 呜:右边是个乌,不是鸟咽:左窄右宽

 悼:右下的十字的竖上短下长超:走字上的短竖上长下短,一撇要长

 疆:弓字应写的直、狭长,而且上面两部分的距离应该一样

 属:左面不超出厂字头,右面超出厂字头

 3、学生在书P126上的描红。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材简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2、通过实读创读,展开想象,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策略:

基于我校“理解型教学研究”课题下语文“从实到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以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看,还是从人物形象看,都是实施理解教育下语文“从实到创”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理解,在于高尔基和他的之间,在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在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理解操

二、沟通理解

 1、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前苏联的文坛止,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名字就叫高尔基(出示高尔基的图片)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一形近字

腮---鳃跤—皎决---抉诫—戒贱—践韧—纫漫—蔓

翼—冀

二多音字

尽(jǐn)管用尽(jìn)挑(tiǎo)拨挑(tiāo)水宿舍(shè)不舍(shě)

三近义词

剧烈--猛烈急切—着急抉择--选择如期—按时爱慕—仰慕

茂盛—繁茂娇嫩—柔嫩信赖—信任诱惑—迷惑

四反义词

简易—繁杂繁茂—稀疏细腻—粗糙

五四字成语或词语

银光闪闪小心翼翼不容争辩依依不舍大喜过望心灵手巧源源不断络绎不绝受用不尽轻松自如不动声色星罗棋布

六句子赏析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盯着”一说明父亲也喜欢这条鲈鱼,不舍得放掉;二说明父亲对我要严格要求,必须放掉鲈鱼)

2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体会到,要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只做讲气派,对他人没有用的人)

3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好处: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一样最可贵“一样”指的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七课文主要内容

1简要概括:《钓鱼的启示》

概括“我”心情变化: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围绕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评花生。

2本单元训练的是借物喻人,每课都有不同的启示。

启示:13《钓鱼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5《落花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6《珍珠鸟》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八句子练习

1修改病句

我爱看《小蜜蜂》、《小溪流》、《小学生学习报》等课外书。

小明的姐姐陆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我敢肯定,明天大概要下雪。

2把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

A、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愤怒,()悲哀。

B、()鲸的体形像鱼,()它不属于鱼类。

C、()困难再多,他()会完成这项任务。

2017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2017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17、爱如茉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具体的细节描写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文中主人公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真切体会爱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真爱必须付出真心;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做一个该爱就爱,并且愿意付出爱、懂得感受爱的人。

【教学重难点】

品读文章的细节,感受主人公之间的真爱。

【教学准备】

看一看茉莉花的样子,闻一闻茉莉花的香味,查一查茉莉花的习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爱的文章,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2.大家翻开书,轻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随文识字读生字词。

4.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感悟好词,体会茉莉的特点。

1.题目说爱如茉莉,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茉莉,找找看。

2.用文中词语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茉莉,概括茉莉花的特点。

点拨:在运用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潜心读文,感受“如茉莉般的爱”。

1.了解作者对“爱如茉莉”的初步认识和态度。

起初,母亲说,爱如茉莉,作者赞同吗?(处理咽——用心品读字词,你就会从字里行间发现汉字丰富的表达效果。副

2017—2018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2017—2018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

一、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

2、故事:从前,有人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两人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

3、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明白了什么。

4、引导学生谈谈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5、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图。

上面一幅图上的同学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

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圆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

第2页上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第2页和第3页的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①摘抄。

②编写提纲。

③写读后感。

三、引导学生谈谈收获。

怎样做读书笔记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主要是这样四种方式:摘录式、提要式、心得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2、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2、启发: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

1、先观察P4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告诉: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选择,借阅图书时应保持安静。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找到后,将要的工具书从书柜或书架上轻轻抽出来。

3、观察P5上部的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老师点拨:有礼貌,讲文明。

6、观察P5下部的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7、讨论,总结: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不理解“温馨”这个词,用上了工具书,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并在书上摘抄了这个词的解释。

5、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阅读材料,尝试做读书笔记。

2、训练使用工具书。

教学过程:

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1、展示优秀读书笔记若干份,让学生仔细观摩。

2、告诉:这些都是读书笔记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引导尝试。

1、打开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

要求:⑴认真阅读材料。

⑵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⑶要求不必太高。摘抄的内容只要是有代表性的词句即可。编写的提纲只要能抓住大体意思就行。写读后感不必写评论性质的长文章,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三言两语,四行五行都可以。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

6、小结,鼓励。

三、训练使用工具书。

1、拿出自备的《新华字典》。

2、出示“浩han”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han”的字形,怎么查?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3、出示“洋溢”这个词语,“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查的?

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

5、总结评比。

四、全课总结,勉励鞭策。

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本学期,我班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4、工具书,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会给你带来很多便利。

第一单元

1、师恩难忘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017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第四单元)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17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第四单元)”,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7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复习

重点课文内容:

《钓鱼的启示》中,我得到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终生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理解句子: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中,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如:金钱、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

举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

3、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

②“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作者许地山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作者通过花生的特点,赞美了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格。

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理解句子: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А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

В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选择材料的恰当和表达的详略得当。文章只举了两个例子,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个例子?课文叙述两个例子的时候,详略处理得特别好:前一个例子详写,后一个例子略写,只着重写了时装展如期开幕的情况和人们对这次时装展的反应,文字不多,却很说明问题。

16* 珍珠鸟(冯骥才)

1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小家伙”这个词,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补充练习

一、注音

附近捕获眼睑挣扎络绎不绝虽然成熟垂蔓便宜播种

二、组词

沮()吩()尝()溅()诱()须()诫()钩()皎()茅()辩()乱()

租()纷()赏()践()绣()需()戒()钓()校()矛()辨()刮()

三、搭配词语

一()涟漪一()启示()的月光()的声音()的目光

()地摆动()地抖动()地操纵()地甩动()地欣赏()地问道

分辨()抖动()面临()收获()

六、《落花生》的作者()。

七、日积月累:

(),只怕有心人。欲要看究竟,()。虚心万事能成,()。

(),万事功到自然成。(),梅花香自苦寒来。

八、课内阅读

阅读《落花生》选段,回答问题。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chùchǔ)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辩)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1、“榴”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部。

2、从括号里选一个正确的拼音或汉字画上“√”

3、给文中带点字选正确解释画上“”

贵:○①价格高○2值得重视○3地位优越○4以某种情况为可贵

生:○①生育○2生产○3生存○4生计○5产生○6活的

4、在文段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要点(第四单元人教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要点(第四单元人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要点(第四单元人教版)
第四单元知识要点
钓鱼的启示
形近字:
钓鱼鱼钩告诫机械抉择决定诱人生锈争辩辨认实践深浅
沮丧阻止小组皎洁学校嘴唇
词语及重点字音:
涟漪(liányī) 鱼饵(ěr) 皎洁翕动(xī) 鲈鱼 操纵 捕捞 沮丧
小心翼翼不容争辩依依不舍筋疲力尽尽(jǐn)管尽(jìn)力
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回忆了童年时的往事,从自身的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个道理。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多音字:
挑tiǎo拨挑tiāo选
形近字:
络绎(yì)不绝翻译沼泽
词语理解
星罗棋布:罗(罗列)布(分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多,散布范围广。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喜出望外)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络绎不绝: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断。
从本文获得的启示是: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怎样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答: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一种方法行不通的时候,要有决心和勇气去走另一条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与题目相近的谚语有:条条大路通罗马。
落花生
形近字:爱慕字幕日暮坟墓吩咐附近
多音字:种zhòng花种zhǒng子便pián宜便biàn利开辟pì复辟bì
词语理解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
★造句:居然:上午还是阳光灿烂,下午却大雨倾盆,真是“六月天小孩的脸”啊。
他平时看上去挺努力,考试居然考了不及格,看来是没有掌握住学习方法。
填空:本课作者许地山,课文使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有:借物喻人、详略分明。
珍珠鸟
形近字:
脸庞眼睑葱茏笼子
笼(lǒng)罩笼(lóng)子
蔓延(màn)藤蔓(wàn)
词语理解:
生意葱茏:文中形容草木生长旺盛,充满生命活力。眸子:本指瞳仁,泛指眼睛。
流泻:迅速流出。本文指作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感受从笔端一下子流淌出来。
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作者冯骥才,这篇课文用亲切细腻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点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旨,从中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水滴石穿:比喻学习或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近义词:绳锯木断持之以恒近义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收集有关健康、读书、恒心、谦虚、自信、惜时、善于观察等方面的名言。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复习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复习

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

词语盘点、日积月累

词语盘点:熟读熟记读读写写和读读背背,易错字写一写。

如:捕捞辉映剧烈沮丧告诫分辨争辩小心翼翼等

日积月累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一句汉族谚语,意思是说,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意思相近的谚语还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不怕无能,只怕无恒”“有志者,事竟成”等。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欲,想。究竟,结果,原委。留心,注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把事情(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观察。这句话点明了平时养成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虚心,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自满,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这句话的意思是:虚心能帮助你把许许多多的事办成功;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那十件事可能会有九件办不成,也就是说事情办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虚心学习的重要。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滴水,一滴一滴往下落的水。功,功夫和力气。自然,理所当然。这句话说的是:滴水可以穿石,只要有恒心,不怕花时间和力气,坚持下去,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锋,锋利。磨砺,摩擦使其锐利,比喻磨练。苦寒,极端寒冷,严寒。这句话的意思是:宝剑的锋利,需要经过反复磨砺,梅花的清香是经历了严冬的考验才释放出来的。人要成材,事要成功,都得付出代价,经历考验。和这句谚语相似的还有:“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等。

同学们应该在背诵默写的基础上会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七岁时就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每次练完字都要到水池里洗毛笔,坚持练了两三年,结果水池变成了墨池,他写字的技巧也日渐娴熟,但他还是坚持不懈地练字,最后终于成了颇负盛名的大书法家。这个事例说明什么?用一句谚语来说就是“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也可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四单元讲读课文复习 (《钓鱼的启示》、《落花生》)

13、钓鱼的启示

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两层意思。第一,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鱼是那样的大,“我”平时虽然经常跟父亲去小岛钓鱼,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鱼是那样的可爱,鱼鳞在“银色的月光下”闪闪发光,还“轻轻翕动着”鱼鳃,父亲和“我”一样喜欢并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第二,正因为大鲈鱼这么漂亮可爱,所以从情感上说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因为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

②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沮丧”:灰心失望。当年那件让孩子“沮丧”的事,与后来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句子“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来理解。懂得这一点很不容易,也许花了数十年时间;懂得这一点又很了不起,他能让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这是他后来能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对父亲从小严格教育的最好回报。

③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比较难懂,需要引导联系实际。诱惑人的“鱼”: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

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理解这句话要联系课文内容。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放掉到手的鱼,就需放弃个人利益。

对词语的理解。

涟漪:细小的波纹。

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翕动:翕,收敛。(嘴唇)一张一合。

皎洁:(月亮)明亮而洁白。

乞求:请求(对方)答应。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解。

诱惑:吸引。

抉择:挑选,选择。

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15 落花生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

对句子的理解。

①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是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②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当然更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

③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受到的感悟。作者当时虽然年纪还小,但从父亲对花生的评议中,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而有没有实际用处,主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对词语的理解。

开辟:开拓发展。课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

翻地:用工具把土翻松。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农作物成熟时,收取果实。也用来比喻心得、战果,课文中指前者。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474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