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三
(1)戊戌政变:1898年10月,强迫光绪帝退位。1898.9.2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临朝听政”,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除。
(2)历史地位: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历史趋势,具有爱国进步利益,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3)失败原因: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历史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的相同点:兴起原因的相同,都是在民族危机加重的情况下。
(六)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具体(直接)原因:教会压迫
标志:冠县起义,赵三多
口号:“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但:“扶清”是义和团放松对清朝封建统治的警觉,“灭洋”虽然能广泛发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1900夏
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3.《辛丑条约》(八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共11国)的签订及其影响: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内容:
(1)(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
(2)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上海关;
(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4)惩办义和团运动,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后加入反帝性质组织;(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5)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危害: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1.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时间:1905年8月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纲领:“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满清贵族统治(帝国主义));“民权”——创立民国(核心思想);“民生”——平均地权。简称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根本区别点);
(2)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3)要不要改变封建统治土地制度等问题。
意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利的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领导,规模最大,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2)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4.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时间:1911.10.10
社会原因:经济基础——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
群众基础——武汉地区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这里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
组织基础——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准备充分。
湖北军政府的性质:革命政府。
5.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过临时约法》: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1912年为民国元年。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二
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国西北部七万多平方公里
(4)影响: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二)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
根本原因:双重压迫下阶级矛盾激化。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永安建制:1851年秋,初步建立了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春,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都,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2.《天朝田亩制度》
主要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实行绝对平均分配的政策。实行圣库制度,实行绝对平均的产品分配制度。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革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但是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只是种空想,无法实施,且也没有一种稳定的环境来实施,所以没有实行。
3.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北伐(推翻清朝统治)林凤祥、李开芳;失败。(深入清朝统治中心,打乱敌人围攻天京的计划,为西征、东征胜利创造条件)
(2)西征(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赖汉英,胜利。(石达开大败湘军)
(3)东征(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经济力量)秦日纲(攻破江北大营,与石达开摧毁江南大营)
(4)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标志——摧毁江南江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
标志:天京的陷落。
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重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功绩:
(1)加速了清王朝的整个封建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2)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同中国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组织上,它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深远影响。
(4)太平天国的领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后期又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19世纪中叶,亚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太平天国运动同波斯、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三)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奕訢(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强国御侮。
顽固派:倭仁,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
相同点:维护清朝统治。
2.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
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前期);“师夷长技以求富”(后期,来辅助军事工业)
内容: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水军);创办学校,选送留学生。
“自强”——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天津机器制造局
“求富”——兴办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开平煤矿;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自强、求富。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措施,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它开启了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第一步。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六”,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六
主要阵地:《新青年》
口号: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主要内容(“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1)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 反对愚昧和迷信
(3)提倡新道德 → 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 → 反对旧文学
2.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表现:十月革命后,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代表人物: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文章: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人们思想空前解放,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和发扬,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先进的知识分子反射层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五四运动的背景、爆发和经过:
背景:
(1)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2)日本、美国乘机加紧侵略中国;
(3)俄国十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4)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出卖国家利权,对内独裁专制;
(5)“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6)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两个阶段的特点:
时间运动中心主力军影响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全国学生纷纷响应
第二阶段6月初上海工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直接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各阶层在运动中的地位: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
伟大功绩:“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世界地位: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影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时间:五四运动后
6.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0年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2)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1921.7.23
地点:上海法租界,最后一天在游船上
内容:
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共“二大”(上海)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的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工人运动的高潮: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
(5)二七惨案及其教训:
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工人被屠杀。
教训:①必须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②必须进行武装斗争;
③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
(十)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1.中国共产党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中共“三大”确定统战方针。
2.孙中山的转变:
转变的具体原因: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作用:使国共合作有了可能性。
3.中共“三大”的主要内容:
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1923年):
(1)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共产党员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党外合作)
(3)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功绩:解决了民主革命的动力问题。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一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提纲,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一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提纲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37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