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三
(1)戊戌政变:1898年10月,强迫光绪帝退位。1898.9.2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临朝听政”,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除。
(2)历史地位: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历史趋势,具有爱国进步利益,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3)失败原因: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历史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的相同点:兴起原因的相同,都是在民族危机加重的情况下。
(六)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具体(直接)原因:教会压迫
标志:冠县起义,赵三多
口号:“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但:“扶清”是义和团放松对清朝封建统治的警觉,“灭洋”虽然能广泛发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1900夏
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3.《辛丑条约》(八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共11国)的签订及其影响: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内容:
(1)(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
(2)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上海关;
(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4)惩办义和团运动,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后加入反帝性质组织;(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5)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危害: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1.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时间:1905年8月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纲领:“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满清贵族统治(帝国主义));“民权”——创立民国(核心思想);“民生”——平均地权。简称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根本区别点);
(2)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3)要不要改变封建统治土地制度等问题。
意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利的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领导,规模最大,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2)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4.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时间:1911.10.10
社会原因:经济基础——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
群众基础——武汉地区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这里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
组织基础——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准备充分。
湖北军政府的性质:革命政府。
5.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过临时约法》: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1912年为民国元年。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四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西方列强的阻碍,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
(2)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3)缺乏中央领导。
(4)不改制度,只学技术——失败的根本原因。
5.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社会条件: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分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B受外商企业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C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起诱导作用。
6.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时间:19世纪40.50年代在一些外商企业中产生。
特点:A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本国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剥削,所以革命性最强。B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便于结成联盟。C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
(四)甲午中日战争:
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背景:中日派兵镇压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不撤军,发而大量增兵。
爆发标志:朝鲜丰岛海战。
2.经过:
1894.7— (1)平壤之战:清军既不迎击也不防守,延误战机,失败,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
—1894.9 (2)黄海之战: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日本取得黄海海域治海权)
1894.10— (3)辽东战役:占领大连、旅顺。日军在旅顺实行野蛮大屠杀。
—1895.4 (4)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自杀殉国。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内容:
(1)承认朝鲜“独立自主”(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东北扩张)
(2)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使台湾和祖国隔离数10年,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3)白银2亿两(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大量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
(4)通商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5)开辟内河新航线(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6)允许日本在内地开设工厂,免收内地税(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影响: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五)戊戌变法:
1.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背景:A.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B.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主要原因)。
2.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及其传播
(1)特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康有为)、《变法通议》(梁启超)
(3)爆发: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内容: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新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历史地位:这场维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5.百日维新:
时间:1898.6
内容: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
政治方面:提倡官民上书言事,保健人才撤并机构,裁员。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发展,奖励发明创造,编制国家预算,设置邮局。
文教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置中小学堂,学习西学,废除八股取士,派出留学生。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添设海军。
意义:A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有利于西方技术传播。C有利于维新思想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对旧制度进行不少改革。
6.戊戌变法失败、历史意义、教训: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六”,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六
主要阵地:《新青年》
口号: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主要内容(“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1)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 反对愚昧和迷信
(3)提倡新道德 → 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 → 反对旧文学
2.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表现:十月革命后,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代表人物: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文章: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人们思想空前解放,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和发扬,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先进的知识分子反射层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五四运动的背景、爆发和经过:
背景:
(1)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2)日本、美国乘机加紧侵略中国;
(3)俄国十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4)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出卖国家利权,对内独裁专制;
(5)“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6)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两个阶段的特点:
时间运动中心主力军影响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全国学生纷纷响应
第二阶段6月初上海工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直接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各阶层在运动中的地位: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
伟大功绩:“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世界地位: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影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时间:五四运动后
6.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0年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2)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1921.7.23
地点:上海法租界,最后一天在游船上
内容:
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共“二大”(上海)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的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工人运动的高潮: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
(5)二七惨案及其教训:
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工人被屠杀。
教训:①必须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②必须进行武装斗争;
③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
(十)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1.中国共产党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中共“三大”确定统战方针。
2.孙中山的转变:
转变的具体原因: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作用:使国共合作有了可能性。
3.中共“三大”的主要内容:
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1923年):
(1)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共产党员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党外合作)
(3)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功绩:解决了民主革命的动力问题。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一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460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