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结合课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从诗句中品读出绿化、改造祖国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难点:

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结合课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从朗读中感悟植树造林给我带来的好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植树造林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插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就要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最令我们欣慰的就是那些红色了,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在春天栽花种草、植树造林的习惯,为此,还专门设立个植树的节日,你们知道这些吗?(让学生简短讨论)。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诗歌,板书课题: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齐读课题)

我们的双脚怎么会被春光染绿呢?一起来读课文感受一下吧。JaB88.Com

(二)初读指导

1.齐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绿线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的意思:

锨镐彩翼荒山野岭

裸露咆哮枝繁叶茂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要求学生能非常准确快速读出。

(2)指名分节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感知理解以下词语。

荒山野岭锨镐裸露枝繁叶茂咆哮

4.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1)分节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能读得正确。

(2)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

(3)植树造林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再在读中感知)

(三)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先仔细观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2.有重点地指导。

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

描红、临写

3.给予充足时间完成写字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从读中感悟“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激发改造自然的激情。

四、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写课题,有感情地朗读。

2.谁能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呢?(可以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精读感悟

1.第一部分。

(1)自由读

(2)讨论: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来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春光能染绿我们双脚呢?

(5)怎样读好这一节?自己试一试。(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2.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2~7节,想一想: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热闹的植树场面,美好的遐想)

(2)指名读笫2节,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热火朝天)

指导朗读,表现出同学们劳动的干劲。

锨镐/丁丁当当,

奏响了/植树歌谣;

清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棵棵树苗。

(3)简要讲解植树造林与保持水土的关系。

(4)默读第3—7节,思考:

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丁怎样的变化?

交流(相机

精选阅读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备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9.海伦凯勒

教学要求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3、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提示:“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

(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三、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

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4、分段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自读自悟,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5、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

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

“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

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

(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

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

(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

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

3、造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第三段。

2.2。把会感动的语句背下来,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喜悦”、“如饥是渴”说一句话。

2、朗读第二段,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海伦又是怎样拼命学习的?

过渡:海伦是怎样学说话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

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

“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

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

读、说、朗读体会。

“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三、学习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四、通读全文

1、自读全文。海伦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读读说说。

2、你有什么启发吗?

五、作业

1、引号有哪些用法?完成课后习题4。

2、在第2课中,你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6梦圆飞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熟悉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3。提出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

(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

(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

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

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3)教师给予解答。

(补充资料)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通过学习,解决遗留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

(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

(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

(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三、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

(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

(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总结课文,质疑问难。

2、课堂表演,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3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吸收消化,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一、师生总结

1、播放课文录音,对课文做简单的回顾。

2、师生互问互答,对课文进行总结。

3、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动员指导。

二、课堂表演

教师的话:我们将要表演的《梦圆飞天》反映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

片段:

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O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生大声读10、9、8、7、6、5、4、3、2、1

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生:我觉得这十秒钟是全世界关注的十秒钟。vyYo生:我想到了我在跳水到了最后十秒钟,我的心像兔子在跳。

师: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9

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零号指挥员倒计时hx$(M

生:10、9、8、7、6、5、4、3、2、1

师:从哪体会到到了最激动的时刻。

生:因为到了中国人最自豪的时间。

师:请零号指挥员开始十秒倒计时。

生倒计时。

师:多么紧张的十秒啊。谁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这十秒让我非常紧张。

师: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I

生:重重的敲打。

生再读。

师: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生读。

师: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

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

三、资料交流

1、教师说说资料交流的意义。

2、小组进行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指导。

四、练习布置

1、练习册。

2、课后练习3、4题。

板书设计

6.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小结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齐读第3 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作业

选用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水没能留住

努力探究科学奥秘生命存在(谜)

8.神奇的克隆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克隆”意义。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方法。

2.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9.海伦凯勒

教学要求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3、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提示:“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

(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三、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

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4、分段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自读自悟,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5、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

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

“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

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

(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

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

(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

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

3、造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第三段。

2.2。把会感动的语句背下来,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喜悦”、“如饥是渴”说一句话。

2、朗读第二段,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海伦又是怎样拼命学习的?

过渡:海伦是怎样学说话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

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

“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

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

读、说、朗读体会。

“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三、学习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四、通读全文

1、自读全文。海伦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读读说说。

2、你有什么启发吗?

五、作业

1、引号有哪些用法?完成课后习题4。

2、在第2课中,你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分析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分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龙

单元说明

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今天它又有新的含义。本单元以“龙”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题课文、一片拓展阅读课文和“语文天地”。四篇不同体裁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龙是什么、龙的象征意义,以及龙的文化等,表达了中华民族儿女作为龙的传人骄傲与自豪的思想感情。

“语文天地”注重了对龙文化的渗透。通过“畅所欲言”“初显身手”两项练习,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综合实践中,进一步了解龙的文化,体会龙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龙的传人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学会本课生字词。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主要脉络。了解“龙的传人”的由来以及中华民族对“龙”的喜爱。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提起龙,大家一定有许多话要说,那就请你们谈谈自己对龙的认识吧。对于龙,中国人是非常自豪的,我们还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浏览课文,列出每个自然段的提纲。注意找出自然段的中心句。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注意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

(3)同位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2、出题检测,培养质疑能力。

(1)初步理解文章后,学生自己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2)四人一组,交换题目,互相测测。

(3)评议谁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谁回答得比较确切?小组内评选小问号和小博士。

3、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交流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时,可顺势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

学习第一部分,理解龙到底是什么?

(1)指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龙到底是什么的?

(2)精读2、3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龙的演变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对龙的不同认识(远古时期、唐宋以后、今天)。理解“飞龙在天”“云从龙”“震为龙”的意思,结合龙的挂图理解“龙集九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并体会这一部分的修辞手法。对于“《周易》、图腾”两个词语可稍加解释。

学习第二部分,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自称是龙的传人?

(1)默读4—7自然段,然后交流: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2)第5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补充哪些?

(3)课文中有哪些带“龙”字的成语?请找出来。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表达出中华民族对“龙”的喜爱之情。

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请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请女同学读第七自然段,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4、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搜集带有“龙”字的成语、寓言故事等。

板书设计:

远古时期龙是什么唐宋之后

今天龙的传人

威力无比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权力象征

欢腾完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朗读、积累的情况,学唱歌曲。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语

2、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二、练习:

1、交流自己搜集的带有“龙”字的成语。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积累。

2、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龙的寓言故事。

3、教师播放《龙的传人》这首歌,出示歌词,学生学唱这首歌。针对歌词,提出问题,请同学解答。

4、出示练习:

龙之所以备受中国人的憧憬,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是()的象征,又象征着(),中国龙是集各种能力一身,象征着()。

5、学生填空,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用“之所以……是因为……”说一句话

6、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师生一起释疑。

7、交流“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这一问题

学生能通过读课文从三方面来理解这一问题,即: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出类拔萃、变换万千、无所不能的;龙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在老百姓心目中,龙又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

8、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会作者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三、拓展延伸

作为一名龙的传人,你想说些什么?并引导学生课后利用网络了解更多的关于龙的知识。

作业设计

把《龙的传人》这首歌唱给爸爸妈妈听。

预习《大人们这样说》。

板书设计:

龙的传人

原因:至高无上的权利

自由欢腾完美

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反思:

在学《龙的传人》这堂课时,我和孩子们情感充沛,感情激荡。首先我以情激情,以情动情,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情激发的情境——请章旭同学给大家表演唱《龙的传人》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到大家最为熟悉的歌曲部分时全班情不自禁齐声高歌,此刻,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形成了一个“情感场”。学生在这一“场”中学习语文,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教学后,对怎样使孩子对龙的认识更加立体、丰满,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如果教学时运用网络,能让学生充分感知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龙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塑造、龙文化对民族精神形成的作用。此外,如果让学生在“龙文化”层面上进行一种尝试性或趣味的练习,比如:交流龙的传说故事、龙的诗歌、龙的成语、龙的绘画,本地龙文化的现象等等,这样,就本课而言,更有利于我及时考察学生文本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龙文化的兴趣。所以在本周的班会活动中设计安排了以上活动,对本课教学进行了丰富有益的补充。

大人们这样说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龙”这个主题分别讲述了“龙”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赋予它深刻的含义:龙象征着腾飞的中华民族,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龙的含义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与目标:

掌握生字词,并灵活运用。

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朗读,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图片导入新课

(以图片形式展示赛龙舟、舞龙灯、北海的九龙壁)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图片的名称吗?你发现这些名称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回答)那么龙在你们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哪?那同学们你们见过龙吗?关于“龙”大人们是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认识的生字小组合作解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生字新词你都认识了吗?让我们开火车的形式来读一读?(指名读,评价,纠正)

2)齐读生字新词。

3、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关于“龙”大人是怎么说的哪?

4、学生自由回答,评价。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以表格的形式汇报爷爷怎样说的?

奶奶怎样说的?爸爸怎样说的?妈妈怎样说的?老师怎样说的?……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通过学生美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龙”在不同人心目当中的不同形象体会“龙”的深刻含义,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小结)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了这篇小文章,你认为那一段,那一句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齐读:在美读中体会作者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文章主题自然水到渠成)。

“龙”象征的我们腾飞的中华,那么你再来开动脑筋继续想一想“龙”还有什么含义哪?(自己续编,然后小组交流。)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龙”象征的腾飞的中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腾飞的中华龙是怎样震惊世界的。(播放课件——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军事,经济贸易,教育等事业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正在不断的腾飞,不断的进步。)

看到中国各项事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你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老师指名回答)

(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发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

作业设计:

1.把这篇文章有感情的朗读给爸爸妈妈听听。

2.用你知道的事实,试着在第五段后面继续写几句话

3.谈谈你作为“龙”的子孙又有那些感想。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爷爷怎样说的?奶奶怎样说的?

爸爸怎样说的?妈妈怎样说的?老师怎样说的?……

龙——腾飞的中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小练笔。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语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名背诵课文,同学间展开擂台赛。

二、练习巩固

1、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爷爷、奶奶说的龙和妈妈、老师说的龙一样吗?

3、品读,感受作者激情。

指名同学扮演诗歌中的人物:奶奶,爷爷,爸爸,妈妈,老师,朗读课文,想象他们对我们说话时的情感。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应该怎么读?其他同学要仔细听,用心听,能否听出来?(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从感情方面说说读得怎样?)

4、选择几段读给你的同位听听,让你的同位给你评评,并记录下来。

5、指名朗读。

6、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想老师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这些的话语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

7、美读,与作者共鸣

我们注意了关键的词句,把这些词句读好了就能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和作者一样的情感美美的读读这篇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回顾全文,想想现在人们赋予龙什么新的含义?

妈妈说龙并没有消失,你同意吗?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事实或查阅的资料。

1、看一看:

出示:八达岭、嘉峪关、黄河、长江三峡的图片。

2、说一说:你觉得这些图片像什么?你感受是什么?

3、谈一谈:你还觉得祖国的那里像龙一样?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

试着在第五段后面再写几句。

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仿写一个或多的小节。

交流

四、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

预习《叶公好龙》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妈妈:龙在腾飞

老师:巨龙震惊世界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富有激情的诗。作者用饱满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祖国腾飞的蓝图。文章以“龙”为喻,把中国比做腾飞的巨龙,向世人讲述了新时代人们赋予龙的新含义;龙象征着正在腾飞崛起的伟大祖国。根据本文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现在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祖国腾飞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文中写了哪些人讲述的龙的含义?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的条理。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进一步理解每一节的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感悟,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现在人们赋予龙什么新含义”这个问题,可着重引导学生从第四、五小节中体会。如第五小节中,作者抓住了哪些具体事物作了形象的比喻?从这些形象的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题得到升华。

另外,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充满激情的散文诗,适合诵读。教学中,重视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自读,同桌互读,师生互读等,读出激情,读出韵味,加深了学生对本文情感的理解。

课后的仿写同学们说得不错,基本都抓住了我们现在国家日益发展的现状,能够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我班同学是这样写的:

舅舅对我说,

北京就是一条气魄的巨龙,

它在迎接2008,

它在迎接旭日东升,

它又在搏击万里长空。

叶公好龙

教材分析: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教学设想与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挂图。

3、学生日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从小学到中学语文一直是门很重要的功课,你知道为什么要学好语文呢?学好语文有什么意义?

2、要想学好语文是不是就是上好语文课,读好语文书呢?请你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平时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二、指导看图,了解、掌握学习语文的渠道。

1、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学习语文的途径,除了这些还可以有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我们一起来看图。

2、学生看图,思考:有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

3、汇报交流,相机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郑和远航》备课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郑和远航》备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郑和远航》备课教案
11.郑和远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朗读资料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
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

第一组单元分析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课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

1草原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③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教师准备:

制作相关的课件。

学情分析:

学生对才草原的认识比较浅显,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如果不能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况,就很难体会淳朴善良的蒙古族同胞对汉族同志的满腔热情,更不能理解作者在文章末尾所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来安排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学生朗读课文,结合看到的影视作品,谈对草原的认识。

2、文章写了草原哪几方面的内容?

2013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苏教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3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苏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5、古诗两首二次备课及

课堂生成与反思

课 时3课时

教学

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

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教学

难点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

准备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值,遇到的意思。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背诵涛句,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仍然采用“主题式”的单元编排方式。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教材围绕这一主题安排了4篇写景散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是精读课文,课文后面编有思考练习。《山雨》和《索溪峪的“野”》是略读课文,课文前编有阅读提示。它们为我们提供许多关键的信息,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运用好。另外,“单元导读”,简要说明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使我们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教学中我们也不可忽视。

本单元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大自然的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就是本单元在人文内涵方面的目标。

除了主题相同,四篇课文在表达上也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用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所以,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同时也是本册的一个学习重点。

基于以上情况和五年级学生的学情确定如下单元学习目标,我就不读了。

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各2课时,略读课文各1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各2课时。

1.山中访友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热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内容比较简单、浅显,对景物的描写繁多和零散,逐一分析就会显得凌乱,还会导致学生思路支离破碎。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课时应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与课文充分接触,在细致地体味课文的同时产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有这些,我就不读了。

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首先,出示单元导语,请大家自读,看看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交流之后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检查预习

第一组词语是本课的二类字,第二组是两个多音字,第三组是本课出现的四字词语。

检查巩固之后,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有重点的指导写字。在这里我预设的是“悠和津”字,提醒学生“悠”字上面中间竖要短,下面心字要扁宽。“津”字右边横画较多,注意长短变化。老师们教学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选择生字进行指导。

三、概括课文内容

1.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交流之后总结出,作者按顺序拜访了:古桥-树林(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这些老朋友。

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回答,方法指导:写景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

2.简单解题:其实作者就是进山看景,可他为什么说是山中访友?生交流

你觉得这个课题怎么样?生交流

师总结:把山中的一切都当做了人来写,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景物写活了。

这也是一个课后练习题,在此通过学生的简单交流,自主解决了。

二、自读交流环节

请大家自读课文找自己最喜欢、最欣赏是那个朋友,读出感情并圈关键词并作批注。之后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重点指导第三段古桥和第四段树林的朗读。

(一)古桥一段

1.首先借助古桥图片体会古桥与老人的形似。

(出示古桥图片)看这座古桥,它弯弯的桥拱就像——老人弓着的腰,桥身上一道道的沟壑,就像老人的皱纹。

2.以“德高望重”为基点品味古桥的高贵品质

①作者说古桥是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德高望重”你怎么理解?学生交流之后,请大家进入角色:现在,你就是这座饱经风霜的古桥,请你诉说你的故事。(出示第三段:把第三自然段中第二人称的四个“你”字换成“我”)

②学生练读之后指名读

③教师引读:古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无数人马从你身上踏过,你不觉得累吗?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只有你依然如旧,你不觉得苦吗?

再指名读,在反复体会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古桥的高尚品质。

最后总结:你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真称得上是德高望重啊!

齐读本段。

(二)树林一段

1.引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分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青翠的树,作者却说——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①按我们的理解,句子应该是这样的,出示两句话对比读。

②请学生说说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吗?(拟人,直接叙述)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指导读

④接下来读这一段后半部分体会作者的想象:

这片树林是作者再熟悉不过了,他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现在,你就是李汉荣,你们都是李汉荣。你听,小鸟在呼唤你,瞧,露珠在和你交流眼神呢,每一棵树都在看着你,就这样,你沉浸其中,陷入了遐想,你已不是你——(音乐起)学生读我变成树的句子。

3.现在你是一棵树,你也是林中静立的一棵树,我们都是这林中的一棵树,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再次想象,齐读这一段。

在读中感受作者美妙的想象。

(三)以学促写——感心灵相通

拜访过了古桥和树林,作者一转头突然又见到更多的老朋友,他好激动啊!他热切的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

学生接读: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

出示这一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排比和拟人写法的综合运用。并说说这样写好吗?好在哪?

师总结: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把和“朋友”之间的情谊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让人倍感亲切。

然后出示练笔要求:

请你也到林中、山坡、田野、海边,学着作者用排比和拟人的句式和你的朋友们打打招呼。

学生练笔。

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

六、总结课文,体会写法

2.山雨

教材分析

《山雨》是赵丽宏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用如诗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教学目标有这些,

教学重难点是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看到“雨”字,你想到哪些跟雨有关的词语,诗句?(大雨磅礴、和风细雨、细雨绵绵、狂风暴雨、等,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2.渭城朝雨浥轻尘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今天我们就去欣赏一场山雨。

二、检查预习

略读课文只有二类字。

(1)各种形式检查两组词语。

(2)句子: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指名读,齐读,让我们一起用读书声请出山雨,让他悄然无声地来到。

(3)指名读课文,生边听边想:用一个词来概括山雨。

然后学生交流:“好一场的山雨啊!”

(嫩绿、浓浓、让人难以忘怀、滋润万物、色彩斑斓、无尽、焕然一新、柔和宁静、温柔轻盈、恬静)

师:这就是山雨带给你的独特的感觉。

三、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有明确表示顺序的词语“雨,悄悄地来了”“雨中”“雨,悄悄的停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来归纳。

四、自读交流话题

山雨飘然而至,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你可以去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去欣赏雨中的颜色,通过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美美的读出来。并在空白处做好批注。然后组织交流汇报。

五、雨声雨色,走进山雨

重点提升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

(一)音韵美:

1.首先课件出示雨声,听到山雨的声音,你心情怎样?

2.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你怎么理解这连着的两个“由远而近”,和后面的省略号?

带着体会朗读:沙啦啦,沙啦啦……

总结:这样描写更能增加由轻到重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动态过程,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3.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演奏一下这首神奇的歌谣。将“沙啦啦”调整至第二段后。师生合作读,学生人数又少到多读沙啦啦,沙啦啦,来体会雨声“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美妙。

4.渐渐地这无字歌谣变成了一首优雅小曲

课件出示这段描写:雨声里……

A读一读这段话,之后请学生谈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B让我们一起弹奏这首优雅神奇的小曲,你们是琴键,我们开始演奏。老师用手势指挥全班一个标点加一组,这样一组组加进来合作读。

你觉得咱们一起演奏的曲子怎么样?(学生说)

C相信你们还能弹奏出更美的旋律。小组内自主编排,创意阅读,享受雨的音韵美。

D这“沙啦啦”的雨声,在作者眼中怎么就变成了神奇的歌谣,成了优雅的小曲?

学生交流。

师总结:这是作者奇特的想象,它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色彩美带着遐想朗读体会

出示这段描写

1.学生自由读。

2.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这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的色彩,它可以“融化”“所有色彩”。连用两个“流进”是指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雨中的“绿”美得让人难以忘却。

3.带着感受读出美。

五、雨后话雨,延伸拓展

1.课件出示朱自清笔下的雨和金波的《雨中的树林》,学生自读感受不同的雨。

2.总结:无论是赵丽宏的山雨,还是朱自清笔下的雨,还是金波的《雨中的森林》,雨是都美的。罗丹曾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是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

 

3.草虫的村落

教材分析

《草虫的村落》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的展现在大家面前。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教学目标有这些,

教学重难点是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爱恋之情。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情趣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不知道这草虫的村落你们留下了什么的印象?

生交流课文印象。

二、检查预习

1.各种形式检查生字词,重点指导“谧、巷”的书写。

2.快速地浏览全文,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不难找出是第二段

师指导:用上这句话,再联系课文的题目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发现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方法指导:课题扩充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来概括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

三、自读交流构建话题

课件出示第一、十一自然段。

为什么作者会一次又一次地来到田野里?为什么在田野里一呆就是一个下午?为什么愿带你一起去草虫的村落去散步?看来这个村落里一定是有些奇妙之处。那就让我们同样作一次游历,看看小虫子的世界中究竟蕴藏着什么?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你觉得奇妙的句子来,读出你的感受,并在旁边批注。

学生读划句子,交流自己的分析或体会。

老师重点抓住“村民和谐生活”和“音乐演奏会”两段文字进行指导。

A“村民和谐生活”一段

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其乐融融。

 B“音乐演奏会”一段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用“原来,在小虫子的世界中,蕴藏着多少啊!”进行小结,

四、练笔

1.关注写法

(1)你可曾见过田地、草地?我们都见过,怎么就没想到,怎么就没写出像作者这样令人赞叹的好文章呢?孩子们,如果此时作者就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想向他请教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之后总结作者的奇特想象将草虫的世界完美的展现出来。

(2)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黑体字部分是作者所见,红体字是作者所想)去掉红体字可以吗?学生自读,交流。

总结: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3.借文中“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来激发学生练笔。

师:孩子们,让我们也化身为小虫,到草虫的村落里散散步吧。来,闭上眼睛,开始我们的奇异之旅。

学生闭眼伴随着音乐想像。

师:小虫子,你们跟随着谁,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奇妙的事呢?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吧,

3.交流练笔

 五、小结

1.学生交流:草虫的村落就是

2.教师小结:草虫的村落如此妙趣横生,难怪作者——

学生接读课文第10、11三个自然段。

4.索溪峪的“野”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纯朴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用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的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

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有这些,

教学重难点是通过体悟关键句段,让学生感受索溪峪的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张家界、黄山、泰山、庐山、桂林的文字图片资料,并评论众山不同之处。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名山大川的资料

2各种形式检查词语读音。

3.概括课文内容。

提示学生用抓重点句法来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如有困难,指导学生画出2——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并由此总结先概括再具体的写作方法。

3.简单解题

(1)“野”在你心中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在这里它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明白在此“野”是指:不经人工雕琢、一切顺其自然返璞归真。

这是在阅读提示中的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完全可以解决。

(2)引号

师:既然“野”在此是褒义,为何它上面加了引号?引号有以下三种用法,你认为在题目中它是那种作用?学生判断选择。

师总结:在题目中作者加了引号是为了着重指出这“野”的特点。

二、交流话题

1.带上“野”字走进你最欣赏的景点,找到最令你感动、让你难忘的镜头画下来,反复自由读,并在旁边写写感受。

2.学生交流。

三、品味“野”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重点指导品味动物的“野”和山的“野”

1.动物“野”

(1)课件出示“猴子撒尿”片段的描写。指名读。

(2)说说这只猴子给你的印象,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它?(调皮)

(3)作者原文是这样写的“那只调皮的家伙”,可是课本的编者将它改成了这样“那个调皮的小家伙”这样的改动有必要吗?生谈自己的看法,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与动物的关系。

(4)山上的野物这么多为什么不选孔雀开屏、长颈鹿散步?而选择猴子撒尿这样一个不太文雅的镜头?

学生回答。

师引导:这个镜头体现了这段话中的那个词?(野性十足)

师总结:课文的选材很有讲究,紧紧围绕着一个“野”字取材。

2.山的野,重点“随心所欲”的美

(1)课件展示索溪峪的山

(2)用一个字来说说索溪峪的山给你的感觉。两个字?四个字?你想起了哪些描写山的诗句?

(3)自读找出作者描写了山的哪三个特点?并用心读读最喜欢的山的特点。

(4)品味美景

课件出示“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一段文字。

“随心所欲”什么意思?如果用来形容朗读课文呢?(想高声重读就高声重读,想默默的读就默默的读)如果用来形容这索溪峪的山的长势呢?

师生接读:(师)我想高高的往上长,(生)你就直插云天;(师)我想挡住水不让它过,(生)你就横栏绿水;(师)我想长出一块斜斜的平面,让小鸟在这里栖息(生)你就旁逸斜出;(师)我觉得一个人孤单,想长成面对面的样子,(生)你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师)我想长成一个淑女的样子,(生)你就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学生体会读这随心所欲的山。

师:读着读着,我自己也好像这群山中的一座,如果你是这索溪峪的山,你想长成什么样子?

(7)积累语言

师:这么美的文字我们应该积累下来。

课件出示这段根据课文第二段改变的对联,学生齐读。

3.人的野

最后师生接读,简单品味人的野。

(师)大自然的灵气与秀美感染了每一位游人,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游人,来到了索溪峪,亲吻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你一定也会像城里的姑娘一样……(生)一边攀谈,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也会像年过花甲的老人一样……(生)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儿时的功课。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你一定也会……(生)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平膝的水中趟过去,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我们在这山水中……(生)返璞归真了。(师)于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千言万语融汇成了一个字:(生)野。

四、课堂总结

一起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等你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们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的美景。

口语交际·习作一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分别从三个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建议:1.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融入自己的感受,说一说写一写。2.走进音响世界,选择生活中的几种音响或听音响的录音,发挥想象进行说话或习作。3.回顾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第一个命题,由于本单元一直在学习如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进行这项习作也正是学习成果的一个反馈,当然因人而异,大家也可以将选择权交给孩子们。

下面我就简单说说习作的设计: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观察,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明确观察的任务,要求学生投入感情、用心观察。

课上:

一、交流

同学们本单元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为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一个个侧面。关于大自然,你肯定还知道很多,你想跟大家介绍什么?

二、想象

1.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墙角的爬山虎、蔷薇花,柴房里的织网蜘蛛,风中的小草;浩瀚的大海,无垠的沙漠……

假如,你就是它们或它们当中的一员,在你的身上会发生哪些有趣的、动人的、令人惊奇的故事呢?请放飞你想象的翅膀,作、天马行空的神游吧。

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可以边想边自言自语。)

3.睁开眼睛自言自语:说一说刚才在自然王国中所游历的经过。

三、互述

1.教师作要求阐述:把你在自然王国里所看到的景象、经历的事情以及独有的感受讲给同桌听。

2.同桌相互叙述,分享故事和乐趣。

有能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向同桌提出所讲故事的某些不足,可以帮助同桌修改故事。

四、分享

1.协作小组推荐本组成员中讲的最好的同学来叙述游历自然王国的经历。

2.其余同学认真倾听,相互评价。

评价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他的故事最令你感兴趣的什么地方?哪一点你最欣赏,最值得你学习?是不是运用了联想与想象,融入了自身的感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五、习作

1.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神奇的自然王国中一员了,你们就是那可爱又顽强的蚂蚁,那孤独又友善的老蜘蛛,那从地上到天上又到地上走一遭的小水滴。来,拿起你们的笔,把你们的经历写下来吧。

以上就是我对本单元的一些粗浅认识,如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2018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


2018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

第四单元

13、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要求:

l、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第3自然段由撒骨灰而引起的联想,体会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

深情。进而理解课题“在大海中永生”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

朽功绩。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投影邓小平爷爷的照片)

师:大家看看这照片上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师:同学们认识这位老人吗?

说一说你所了解的。

师:这看似平凡的老人却为我国作出卓越贡献。他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

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提出者。他一生为我国作出了很多贡献,临终前,还再

三叮嘱,死后要捐献角膜、解剖尸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

献给祖国和人民。

师: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生齐说:邓小

平爷爷)

(投影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解题:

(1)师:“永生”是什么意思?

(2)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并

把重要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标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相机解释词义,使学生理解后

读出词语的感情)

船舱崭新呜咽痛悼海疆超越属于

澳门舷窗震撼爱戴奔流不息波翻浪涌

A、指名读,其他同学指正。

B、齐读生字词。

2、请七位同学分别读七段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对这七位同学读书的情况做

出评价。

3、指导难读的小节:

师:在读书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困难的,让大家来帮你。(估计学生对第1、

第3小节有困难,重点指导)

(1)指名读第l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b、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

后一个篇章。

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

最后一个篇章。

(2)指名读第3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b、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四、再读课文:

1、自己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看课文可分为几部分?2、讨论

分段情况:(总结归纳段意并板书)

一(1)飞向大海

二(2—4)撒向大海

三(5—7)告别大海

五、再读生字,指导易错字

1、齐读生字,读准字音

2、师:(重点指导)你觉得哪个字写起来有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舱:舟字旁的一横应该是一提崭:上小下大

呜:右边是个乌,不是鸟咽:左窄右宽

悼:右下的十字的竖上短下长超:走字上的短竖上长下短,一撇要长

疆:弓字应写的直、狭长,而且上面两部分的距离应该一样

属:左面不超出厂字头,右面超出厂字头

3、学生在书P126上的描红。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主人公邓小平爷爷的情况、分段及段落大意)。

3、上节课同学们还提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已经把骨灰撒向大海了”,为什么

还能‘永生’呢?这节课上我们就把这些问题都消灭了。

二、精读感悟

(一)、细读第1段:

1、齐读第1段。你从第1段中读出了什么?是从什么地方读出来呢?

2、引导朗读以下的句子,感受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播放录音朗读)

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

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引导读好低低地缓缓地)

(1)指名读,组织学生评议。

(2)听录音。

(3)再指名读,然后齐读。

3、师:“崭新的历史”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课文中说“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

篇章”?最后一个篇章又指的是什么?(邓小平爷爷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

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他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遗愿,

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所以说骨灰撒放大海是“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

篇章”)

4、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语速徐缓,语音沉稳,体会当时人们的悲痛不舍

的心情。

5、谁来试着背诵这一节?

过渡:邓小平爷爷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的中国人民,用他的聪明智慧,使人民的生

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十亿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

他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使香港在1997年7月1日、澳门在1999年12

月20日都顺利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尸体,

不留骨灰,这是何等高尚啊。人们的心情多么矛盾,不想小平同志离开,又不忍心违背

他老人家的遗愿,所以??(引读第2节)

(二)细读第二段并背诵

1、学习第2节:

(1)引导理解“呜咽”“痛悼”的意思。

(2)最后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后面省略了什么内容?在涛声中你似乎听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齐读第2节

(4)生再次自由朗读,读出人们悲痛不舍的感情。

(5)练习背诵。

2、学习第3节:

(1)投影出示第3节(师:但是伟人还是离去了,也许??引读第3节)

(2)师:a“奔腾不息”是什么意思?

b那奔腾不息的浪花将骨灰送到哪些地方?

c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介绍香港、澳门、一国两制及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

化,说明邓小平爷爷的伟大功绩,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并说明因为小平爷爷是2月19

日去世的,没能亲眼看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所以低低地缓缓地,不忍离去。)

d四个大组分别读四个带“也许”的分句,比比哪组读得好。

(3)四个“也许”能颠倒吗?为什么?

(4)增强气势朗读第三节的四个带“也许”的分句(第一组朗读第一分句,第

一、第二组合起来读第二分句,依次类推)

(5)师:邓小平爷爷的影响太大了,他的影响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国界。

(出示投影)“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

界”

a让学生齐读这句话。

b师:超越时代指的什么?

超越国界有是什么意思?

c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读出什么感情?

d指名读,组织评议。

e小结:这句话句式整齐,情感充沛,要读出这样的内涵:小平爷爷及其丰功伟绩人民

不会忘记,他的形象不可磨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e再次齐读。

f用“不仅??也??”造句。(引导学生发现也后面的感情更强烈)

(7)练习背诵第3节。

3、学习第4节,读出感情。

4、齐读第二段。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部分:飞向大海和撒向大海,知道了小平爷爷的

丰功伟绩和人民对他依依不舍的感情,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三、作业

1、语文练习册上的23课练习。

2、用“不仅??也??”造句。

3、背诵并默写1——4节。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A、上节课我们学习哪两部分,大家回想一下,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B、那架专机是怎样飞向大海的?

C、“低低地,缓缓地”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D、大家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播放录象)

E、配乐齐背第一段。

2、师:A、飞机飞到了祖国的辽阔大海,去完成小平爷爷最后的遗愿,把骨灰??(生齐说:撒向大海)

B、播放骨灰撒大海的录象。

C、小平爷爷还是随着奔腾不息的浪花离去了,而浪花会帮助小平爷爷完成他未了的心

愿,把他带到他生前希望去的地方。也许??(引读第3节)

D、起立齐背2、3小节。

3、小平爷爷的遗愿以已经完成了,人们也要??(生:告别大海)

二、精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后评议。

2、师:“水天一色”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指什么?

3、师:“从那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

A、听到什么了?

B、体会一下小平爷爷说这句话时的心情,谁来试着读?

C、为什么说是“仿佛听到”?

D、请同学读这段话“从那??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4、有感情地齐读5、6两节。

5、请一个小组读第7节。

师:A、其他同学想想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全文作结,并点明课题。)

B、你是怎样理解“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的?

C、“在大海中永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已经把骨灰撒向大海了,还能“永生”呢?这样写表达了人民什么样的感情?

D、有感情地齐读第7节,试着背诵。

E、播放录象,师总结。

总结:小平爷爷把自己的一生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使祖国更加繁荣,使人民更加幸福。虽然小平爷爷离开我们已经有七年多了,但他的光辉形象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小平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7、齐读全文。

三、情感延伸:(投影小平爷爷的照片)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觉得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师:今年是小平爷爷诞辰100周年,同学们有什么美好的祝愿想送给他吗?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5——7节。

2、搜集小平爷爷的资料,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他。

板书设计:

13、在大海中永生——丰功伟绩

飞向大海:低低地缓缓地

最后一个篇章

撒向大海:呜咽痛悼

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告别大海:与谁同在

在大海中永生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感悟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给予”的内涵,深刻领会“给予是一种快乐”。

3、通过阅读感悟父子情深和高尔基的真爱。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体会父子情深和高尔基的真爱;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给予”的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策略: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对文章的难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教学准备:高尔基的资料及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故事梗概。

2、初步感受高尔基与儿子之间的“真爱”。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给予”的内涵,并深刻领会“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哲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故事梗概。

2、初步感受高尔基与儿子之间的“真爱”。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入手,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主谈一谈,父子、母子及母女等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自主谈)

当学生谈及到父爱或母爱时,相机引出课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著名作家父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2、板书课题:《14、高尔基和儿子》(师有意留出空白,将“他的”二字不写,让学生补充),同时让学生体会《我和妈妈》与《我和我的妈妈》两个题目的不同之处,然后再谈谈上述两个题目的不同之处。

3、让学生谈一谈和高尔基有关的话题。诸如:高尔基的名言等。

4、出示课件(名言、画像等),让学生思考问题:

读了课题之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他的儿子叫什么名字?是干什么的?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5、出示课件,了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略)

6、在了解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生平之后,我们通过读题知道本文是一篇记叙文,那么,到底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呢?

过渡:下面我们只有通过读文,才能知道故事的由来。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故事梗概

1、初读课文,

(1)出示要求:

a、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b、借助后面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

c、读顺句子。对于比较难读的长句子要反复读几遍,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直到读通为止。

d、读通全文。把课文多读几遍,想想每一个自然段说了什么事。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A、指名逐段试读课文。

学生读,教师作如下引导:

提醒学生注意字生字词的读音(轻声、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大屏幕出示生字(略)

三、再读课文,总体领略高尔基与儿子之间的“爱”

1、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评委。

2、学生读,大家评论。

指导读好长句子。

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3、让学生说说本文讲了什么事。(预设:可以把儿子栽花、爸爸赏花放在一块,也可把其分开。)

学生自然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是总启,写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第一件事——儿子为爸爸栽花。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第二件事----高尔基赏花。

第四段:(第6—9自然段)写第三件事——高尔基写信勉励儿子。

四、精读第一自然段,感知高尔基父子亲情的“爱”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这里的“爱”字,与题目中的“他的儿子”是相互照应的)

五、指导写字和生字词

做到“身直、肩平、头正、臂开、足安”和“三个一”(胸离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纸一尺)。将课后3个生字认真描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给予”的内涵,并深刻领会“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初谈“给予”。

1、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意义最为深刻?

2、

2018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018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18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sāifènglùbìyùnhǔ

戳腮俸禄壁韵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俸禄自相矛盾画龙点睛

戳穿墙壁滥竽充数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矛”(古文字图)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斧子上安丙的孔),所以纳柲(古代兵器的柄)。“盾””(古文字图),瞂也,所以扞身蔽目。“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1)“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2)“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意思。

(3)“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滥竽”的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真是“竽”的错吗?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1)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的消息,他想

(2)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当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想

(3)当他得知齐湣王喜欢听别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又想

(4)看到不吹竽拿到同样俸禄的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5)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6)对于今天的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

四、精读《画龙点睛》。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⑵“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腾空飞去——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3)“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2、背诵课文

9、推敲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具学具: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

课时分配: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幽居即兴妥帖吟哦簇拥斟酌宽恕莽撞推敲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恰当差人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妥帖朝愈簇拥宽恕门闩莽撞

避让响亮沉睡推敲家境贫寒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尚、妥:上小下大。

贾:上宽下窄。

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推敲

皎斟尚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推敲斟酌妥帖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主要复习资料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主要复习资料”,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主要复习资料
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
8《童年的发现》:费奥多罗夫:善于探究、想象丰富、求知若渴、永不放弃。
10《杨氏之子》
杨氏子:思维敏捷、机智幽默、有礼貌。
11《晏子使楚》
晏子:凛然正气、能言善辩、有胆有识、机智勇敢、有爱国情怀。
楚王:骄横、傲慢、阴险。
12《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13《打电话》
啰唆: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
15《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党、忠于革命、
16《桥》
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心系群众、英勇献身、先人后己、以身作则。
17《梦想的力量》
瑞恩:善良、富有爱心同情心、坚持不懈。
课文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草原》A本文是作者老舍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
B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C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D写作手法:情景交融是本文最主要的特点。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白杨》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A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B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C含义深刻的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理解体会: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D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赞扬了建设者的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人教版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生字词语
渲xuàn染勾勒lè低吟yín迂yū回襟jīn飘带舞拘jū束
羞涩sè摔跤jiāo清晰xī抚fǔ摸新疆jiāng陷xiàn入
同行xíng拨转zhuǎn凹āo凸夹jiā道冶yě铁废寝qǐn忘食
隧suì道开凿záo撕扯chě屋脊jí高歌一曲qǔ稀薄bó
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
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
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妖娆机械开凿
巍峨媒体狰狞逞凶撕扯效率贯通热乎乎下马威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浑黄一体精神饱满美轮美奂银装素裹
严阵以待始料不及杯水车薪废寝忘食
比一比组词:
吟(低吟)蹄(马蹄)涯(天涯)戎(戎装)娆(妖娆)遐(遐想)
冷(冰冷)啼(啼叫)崖(山崖)戒(戒备)浇(浇水)暇(闲暇)
晰(清晰)疆(新疆)媒(媒体)狰(狰狞)绕(围绕)暇(无暇)
淅(淅沥)僵(僵硬)谋(计谋)挣(挣扎)饶(求饶)绍(介绍)
跤(摔跤)缰(缰绳)睁(睁眼)烧(烧饭)招(招手)
效(效果)拨(拨转)驰(疾驰)
郊(郊外)拔(拔牙)弛(松弛)
近义词:
盼望(渴望)沉思(深思)巍峨(高大)狰狞(凶恶)
融化(溶化)热闹(喧闹)响亮(洪亮)天涯(天际)
舒服(舒适)洒脱(潇洒)矗立(耸立)欢腾(欢跃)
精彩(出色)庆祝(祝贺)繁华(繁荣)凝望(凝视)
清晰(清楚)分辩(争辩)软弱(柔弱)表白(表明)
高昂(昂扬)提供(供应)迅速(敏捷)实验(试验)
威胁(要挟)确实(的确)勾勒(勾画)礼貌(礼节)
乐趣(情趣)疾驰(飞驰)惊叹(赞叹)羞涩(害羞)
守候(等候)精神饱满(精神抖擞)
反义词:
舒服(难受)洒脱(拘束)冷清(热闹)大方(拘束)
羞涩(大方)淡雅(粗俗)鲜艳(素净)漫长(短暂)
丰富(贫乏)清晰(模糊)软弱(坚强)表白(沉默)
复杂(简单)坚硬(柔软)凝固(融化)狰狞(慈祥)
恶劣(优良)稀薄(浓厚)高傲(谦逊)响亮(低沉)
动摇(坚定)严肃(随便)失败(成功)
词语搭配:
(清新)的空气(明朗)的天空(满心)的愉快
(无边)的绿毯(柔美)的线条(奇丽)的小诗
(无限)的乐趣(各色)的衣裳(静寂)的草原
(好客)的主人(响亮)的歌声(忽飞忽落)的小鸟
(会心)的微笑(浩浩荡荡)的大军(古朴典雅)的石雕
(悠悠)的驼铃声(鲜艳)的旗帜(欢腾)的人群
(恶劣)的天气(茫茫)的大戈壁(高大挺秀)的身影
(巍峨)的昆仑山(一碧千里)的草原(狰狞)的面目
拨转马头流入云际表演舞蹈满载货物迎候使节凝望石雕
陷入沉思浮起微笑提高效率表白心愿轮番进攻开凿隧道
扯得七零八落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源源不断地输氧
夜以继日地试验一点一点地延伸
词语意思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遐想:漫无边际地想象。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银装素裹:素,没有染色的。裹,包,缠。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
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文中形容气候恶劣。
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
词句解析
第1课《草原》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3、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第3课《白杨》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
课文简说
1、《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重点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勇敢、吃苦耐劳精神的歌颂。
背诵默写
1、日积月累:
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4、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环卫工人为了保护环境,不辞劳苦,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不管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们总是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338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