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生物3.4植物对水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生物3.4植物对水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M.JAB88.COmp>3.4植物对水的吸收和利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

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二、教法设计:

1、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言

问:同学们先考虑一个问题,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这句话在植物体内适合吗?(在植物体内是“水往高出流”)

师:在我国西双版纳有一种“望天树”高达80米左右。(观看望天树的图片)

在植物体内既然水是往高出流的,那么土壤中的水分怎样到达80米高的大树顶端?水分进入植物体内后又是如何被利用的?等等这些问题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内容。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讲述新课

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水分代谢

一、分的吸收:

(一)吸水的主要部位:——根

(课件显示根尖的结构并指出吸水最活跃的部位是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显示成熟区表皮细胞和分生区细胞的结构示意图)

问:成熟区表皮细胞和分生区的细胞在结构有什么区别?

由于两个部位的细胞结构有区别造成了其吸水的方式的不同。

(二)吸水方式

(课件演示黄豆干种子吸胀吸水现象)这种吸水方式叫做吸胀吸水。

1、吸胀吸水:

课件显示并讲解:吸胀吸水(未成熟的植物细胞)

靠细胞中的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吸收水分。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2、渗透吸水:(成熟的植物细胞)

渗透吸水指的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方式。什么叫渗透作用?通过渗透作用能吸收水分吗?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我们先看一个实验。(显示墨水扩散实验录像)

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墨水为什么向四周扩散?

下面我们把实验改进一下,把两种液体用一种半透膜隔开,看看会出现什么结果?(课件显示渗透实验装置,并作说明,同时介绍半透膜的特点)

问:你预测一下会出现什么结果?(课件显示叶面上升情况)

问:漏斗内液面为什么会上升?问: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长颈漏斗,长颈漏斗中的水会不会进入烧杯中?

问:长颈漏斗中的液面是否会无限制的上升?

(漏斗中的液柱向下的压力,可加速漏斗内的水分子向烧杯中渗透,当液柱的重量等于烧杯水分子向漏斗内渗透的力时,水分子向膜两侧的渗透会出现平衡,液面停止上升)

(1)渗透作用:

(课件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渗透作用。通过设问、顺理成章的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渗透吸水。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利用电脑媒体对学生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性质。

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2)构成渗透系统的条件:

A、具有半透膜。

B、膜两测有溶液且存在浓度差。

问: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能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吗?这要看植物细胞是否具备构成渗透系统的条件。

课件显示植物细胞的模式图

问:植物细胞中有半透膜吗?

课件显示植物细胞各层结构的模式图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之为原生质层,由于细胞膜、和液泡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这样我们可以把原生质层看成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问:选择透过性膜有什么特点?

问:选择透过性膜和半透膜之间有相同的地方吗?

如果把原生质层当成是半透膜,液泡中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

问: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能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吗?

问:要是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呢?

在这种情况下植物细胞就和外界溶液构成了一个渗透系统,液泡中的细胞液就会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了。

渗透系统

成熟植物细胞

半透膜

原生质层

漏斗中的蔗糖溶液

细胞液

烧杯中的清水

细胞外溶液事实会不会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这样,我们可以把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亲自观察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过程。

问: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原生质层收缩于细胞壁分离开)

问:这种想象叫质壁分离。这里得“质”指的是细胞质吗?(原生质层)

问: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有什么变化?细胞液有什么变化?(液泡变小,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

问: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减少,浓度增加造成的)

问:细胞为什么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发生质壁分离以后,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是空的吗?有什么物质?

问:要是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问: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为什么会复原?

问:细胞为什么会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通过细胞的纸币分离和复原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1)成熟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渗透系统

(2)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小结:通过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证明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区时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胀吸水,根毛区的细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

问:根毛区的细胞能进行吸胀吸水吗?

问:死亡的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吗?根毛区的细胞吸收水分以后,要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供植物利用。

二、水分的运输

[课件动画显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扩散的全过程]

1、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根导管

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间隙——根导管

2、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植物体各部位

三、水分的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体内,供植物利用。

四、水分的散失: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极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经叶片表面的气孔散失掉了。通过气孔散失掉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

水分散失的意义:吸水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五、合理灌溉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约30千克左右;一亩稻田,在整个生长期间耗水大约30万千克左右。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麦一生的需水量曲线图)。这些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获取最高的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植物,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进行合理灌溉,既不影响产量,又能达到节水的目的。利用动画与录像处理这部分教材,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

扩展阅读

高二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3、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等过程。
4、理解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5、使学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二、能力方面
1、通过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同时培养其分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2、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关心、自觉保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吸收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
(1)渗透作用的概念。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
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然后安排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以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确是一个渗透系统。
2、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水分是如何从根毛细胞最终进入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
(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尖以内的导管的两条途径
①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内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②一条途径是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向里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2)教材接着又简单介绍了水分如何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在值物体内的运输、以及少部分水被植物体利用和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的情况
3、本节的最后教材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合理灌溉的原理和应用。

教法建议
1、引言
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有较深的体会。
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教学内容。
(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这是本节的难点。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讨论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在渗透作用中,水分子总是从密度高的一侧更多地向密度低的一侧运动,由于在细胞中水是溶液的溶剂,因此从溶液的角度来说,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更多地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对此学生的理解不易明白,应注意解释清楚。
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而细胞膜是半透性的(选择透过性),二者在通透性上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渗透作用的影响、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产生,都需要学生很好的理解。
(2)引导学生讨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在搞清楚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3)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或自己的实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实验九进行比较。
之后,学生做实验九,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等问题。
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这部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这是本课题的教学的重点。
学生可能在初中已经知道,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蒸腾作用是对水分的浪费吗?
从而引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以至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4、合理灌溉这部分的教学可采取一边列举合理灌溉的实例,一边让学生分析该措施的生物学原理的方式,以强化学生对水分代谢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大体过程;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渗透作用的原理
授课1课时,实验1课时
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1、引言
课前可准备两组天竺葵植株,一株正常浇清水,一株浇浓盐水,以备上课学生观察之用;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也会较深的体会。
学生讨论水资源方面的资料,同时观察两株天竺葵的生长异同,从而引入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学习。
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②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
③你了解植物根尖的结构吗?
④植物体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是什么?你知道这些通道在植物体的哪个部位吗?
⑤水在植物体内都可以参与哪些生理功能?
⑥植物体内水分是如何散失的?
⑦你了解蒸腾作用吗?这个生理过程对植物体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难点内容。
在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吸胀吸水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同样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大豆种子和玉米粒相比,你认为哪种籽粒膨胀幅度更大?为什么?
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后,它们的细胞是采用吸胀的方式来吸水的,即大豆和玉米中的亲水性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这些物质吸水引起的。而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能力是不一样的,其吸水能力的顺序由大到小为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而大豆种子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蛋白质,而玉米粒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淀粉,且它们的细胞壁中都含纤维素。因此豆类种子的吸胀现象就比谷物的种粒明显。
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向学生介绍植物吸水最主要的方式,即渗透吸水。
(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讨论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让学生特别注意渗透模型装置所选用的膜是一种半透膜,并向学生说明,这种膜的特点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很难通过。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提出下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①同学们已经观察到,漏斗中的蔗糖液面会高于烧杯中清水的液面,此时蔗糖液的上升是逆重力方向上升的,而且长颈漏斗的管径又不是很细,所以排除了毛细现象的原因,请你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蔗糖液会逆着重力方向上升?
②如果把蒙住长颈漏斗的半透膜,换成全透性纱布,你认为蔗糖液面会上升吗?
使学生得出半透膜的存在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关键。
③如果在烧杯中也放入与长颈漏斗中的相同的蔗糖液,你认为长颈漏斗中的蔗糖液还会上升吗?
使学生得出浓度差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另一重要条件
④如果把这个渗透装置再放置下去,漏斗中的液面会不断持续上升吗?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渗透压这一概念
通过以上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一是有半透膜的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水分渗透的趋势是:水分子由浓度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渗透。
(2)引导学生讨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在搞清楚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3)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①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
或“如果将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或低于细胞液浓度的水溶液中),这个细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实验九进行比较,讨论:
书上的实验设计好在呢?
自己的实验设计好在呢?
自己的实验设计中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对实验九的假设
②之后,学生做实验九,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③实验结束后,教师可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问: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实验为什么可作为鉴别细胞死活的依据?
通过分析渗透装置中发生的渗透吸水现象,应该能得出以下的结论:
作为一个渗透系统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两溶液系统间一定有半透膜隔开;其二,两溶液系统间一定要存在浓度差。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分析
通过对植物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的分析,应该得出这个结论: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因为植物细胞满足渗透系统成立的两个条件,
其一,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合称原生质层,而完整的有生理功能的膜结构是选择透过性的,因此原生质层就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此处要请学生注意,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是有区别的。半透膜的透性是由半透膜上的孔隙大小决定的,即分子直径大于膜孔隙的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只有分子直径小于膜孔隙的物质才能通过,因此半透膜是一种物理膜;而选择透过性膜的透性是由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膜上蛋白载体共同决定的,当然大分子物质是不能过膜的,但何种小分子物质过膜是受到严格选择的,不单纯由该物质的分子直径而定,因此细胞的膜结构是生物膜。
其二,植物细胞液泡中有细胞液,植物细胞外是环境溶液,它们之间被原生层这个半透膜隔开,且这两种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当植物细胞死亡后,其细胞中的膜结构也会随之解体,变得不完整,这样植物细胞作为渗透系统的第一个条件也就没有了,质壁分离也就不会发生。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请学生想一想,如果把植物细胞放在高浓度的尿素溶液中,此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提示一下,蔗糖是不能通过膜结构的,而尿素的过膜方式为自由扩散。想到了吗,植物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液中时,因为蔗糖不能过膜,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间总会有浓度差,植物细胞会不断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除非把外界溶液换成清水,才可能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而当植物细胞在高浓度尿素溶液中时,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间会有浓度差,植物细胞会不断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但因为尿素可过膜,随着尿素不断进入植物细胞,两种液体之间的浓度差会消失,此时就是不把外界溶液换成清水,也可能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其实这个简单的实验还可证明很多生物学事实,有必要向学生提一下。如可证明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细胞膜的伸缩性、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细胞得失水分与浓度差的关系,甚至可以定量地测定出细胞液的浓度,可以请学生琢磨一下。
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这部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这是本课题的教学的重点。
学生可能在初中已经知道,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蒸腾作用是对水分的浪费吗?
从而引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以至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这部分教学可在引导学生分析蒸腾途径、蒸腾方式以及与水分吸收和运输的关系后,使学生理解蒸腾作用是植物体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也是植物体水分的利用和散失的主要方式。
有时间的话,教师让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植物水分代谢状况,可以判断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与影响蒸腾作用有关。

4、合理灌溉这部分的教学可采取一边列举合理灌溉的实例,一边让学生分析该措施的生物学原理的方式,以强化学生对水分代谢知识点的理解。

探究活动

测定蒸腾作用强度

学习用普通托盘天平快速测定蒸腾作用强度的方法
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或单位鲜重散失的水量,称为蒸腾强度,单位一般用克/小时·平方米或克/小时·100克鲜重来表示。
测定植物蒸腾作用强度的基本思路是:测定植物整体或部分在蒸腾过程中重量的损失,从而判断蒸腾作用强度的大小。
植物蒸腾失水,重量减轻,故可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时间内植物的失水量,以表示蒸腾强度。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测定。因枝叶离开母体后,短时间内在生理上没有明显的变化,故所求得的蒸腾强度与实际情况近似。
托盘天平、枝剪、植物体

将天平调零后,放置在距被测植物较近且平稳处。
在被测植株上选一枝条,重约20克左右。在枝的基部缠一线以便悬挂,然后剪下立即用托盘天平称重,并计算蒸腾强度。
蒸腾强度=(蒸腾水量(mg)/组织鲜重(g))х(60/测定时间(min))
测定不同时间(晨、午、晚),不同部位(上、中、下),不同环境,不同植物种类的蒸腾强度,并加以解释。

鉴定植物细胞的死活

学习用质壁分离法和用活体染色法鉴定细胞死活

活细胞与死细胞在性质上有许多差别,特别是通透性的变化最为明显。活细胞的原生质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死细胞则为全透性。选择透过性是质壁分离的先决条件。因此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就表示是活的,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则说明是死的。
死活细胞间不仅通透性不同,而pH值等情况也不同,它们对某些染料的反应明显不同。某些染料能在活细胞的细胞液中积累,但不能染活的原生质;另一方面,这些染料可使死细胞的原生质染色,但不积累于液泡。所以可根据某些染料活体染色的情况来鉴定细胞死活。
洋葱及其它植物材料、酒精灯、显微镜、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1M蔗糖、0.01%中性红溶液等。

1、用质壁分离的方法鉴定细胞的死活。
撕洋葱表皮细胞滴加IM蔗糖中,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很快发生质壁分离,这就是细胞活着的证据。另把制取的同样制片,用冷冻、加热、干燥、酒精浸泡等方法将它们的细胞杀死,然后取代上述活材料,做质壁分离实验,结果看到已死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用尿素、硝酸钾、氯化钙溶液等来代替蔗糖,能快速鉴定细胞的死活。
2、用活体染色的方法的鉴定细胞的死活。
取洋葱或其它材料,用镊子撕下表皮(如表皮不易撕下,也可在水中用锋利的刀片轻轻刮去多余部分),或用刀片做成切片若干,将表皮或切片浸入中性红溶液中,放置5-10分钟最出用清水浸洗后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活细胞一般在液泡内染成红色至紫色,原生质不染色,死细胞常呈橙红色,原生质和细胞核被染色。撕破的细胞,只剩细胞壁时,呈淡红色或淡紫色。
为进一步鉴别细胞的死活,可把玻片上的水溶液吸去,滴一滴1M蔗糖溶液,便可观察到活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死细胞及空细胞都有没有这种现象。
可用加热、冷冻或其它方法杀死植物组织,然后用上面所述方法进行处理,比较与活组织有何不同。

高三生物教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识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识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3.知道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学习障碍】

1.理解障碍

(1)如何理解原生质与原生质层、扩散与渗透、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等概念?

(2)如何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2.解题障碍

(1)用渗透作用等概念分析解释某些现象。

(2)用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学习策略】

1.理解障碍的突破

(1)用“并列比较法”理解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原生质与原生质层、扩散与渗透的区别。

①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

异中求同:二者都是限制性的透过膜。同中求异: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鸡蛋的卵壳膜、花生种皮等)。而选择透过性膜主要是由于膜上具有一些运载物质的载体,因为不同细胞膜上含有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即使同一细胞膜上含有的运载不同物质载体的数量也不同,因而表现出细胞膜对物质透过的高度选择性。当细胞死亡时,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因此,半透性与选择透过性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

②原生质与原生质层的区别

异中求同:二者都是构成细胞的有生命的物质或结构。同中求异: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可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一个动物细胞可以看成是一团原生质。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可以看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它不包括细胞液这部分。

③自由扩散与渗透的区别

异中求同:二者都是物质经过膜扩散的方式。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运动称为扩散,如O2由细胞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在细胞内O2仍可进一步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同中求异:自由扩散是小分子物质过膜的一种方式。渗透是水等溶剂分子从低浓度溶液一方通过半透膜(或选择透过性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一方的过程,是扩散的一种特殊方式,进行扩散的物质仅限于“溶剂分子”,还必须通过半透膜(或选择透过性膜或原生质层)。

(2)用“实验分析法”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通过人工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可以看出:渗透作用发生的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通过实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由此可以说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活的渗透系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遵循渗透作用的原理。

①半透膜只允许水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而溶质分子难以通过;渗透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因此半透膜两边的浓度差是渗透作用的前提,它决定了水分子的渗透方向和数量。

②渗透作用为什么能使水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转移呢?一般讲的浓度是溶质的浓度,而渗透的物质是溶剂分子。溶质的浓度越高(实验装置的漏斗内的溶质),相对地说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越少;反之溶液浓度越低(实验装置的烧杯内的溶液),相对地说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越多。溶剂分子在渗透过程中由单位体积分子数多的地方向分子数少的地方扩散。因此,就一般所讲的浓度而言,渗透作用中的溶剂分子(例如水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渗透。

③成熟的植物细胞从结构上看,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细胞膜、液泡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加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所构成的原生质层,可以看成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而液泡中含有有机酸、生物碱、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因此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由此可以看出植物细胞具备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所以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即表现为渗透吸水,这是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根据渗透吸水原理,我们可以用不同浓度的溶液处理植物细胞,判断其吸水或是失水,可以通过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进行验证和探索,并以此来进一步测定细胞的渗透压或细胞液的浓度,判断细胞的生活状况是死是活等。

(3)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在移栽树木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习完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知识后,要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常见的生产实践问题。在移栽树木时,由于要损伤一些根,影响了对水分的吸收,因此,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水分散失,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这样在移栽时要去掉部分枝叶,或在傍晚、阴雨天进行,以降低蒸腾作用;此外为了增加水分的吸收,要尽可能带土移栽;以免损伤更多的幼根,促进水分的吸收。

2.解题障碍

(1)用“对号入座法”解有关渗透现象的题。

[例1]下列现象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A.水分子通过细胞壁

B.氨基酸分子通过细胞膜

C.K+通过原生质层

D.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解析:用“对号入座法”解。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在供选答案中,水是溶剂分子,原生质层可当半透膜看待。K+和氨基酸通过膜为主动运输,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显然也不是渗透作用。

答案:D

(2)用“类比分析法”解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及生产实际的问题。

[例2]如下图所示,在U型管中部C处装有半透膜,在 a侧加入细胞色素C分子 (分子量为1.3万道尔顿的蛋白质)水溶液(红色),b侧加入清水,并使a、b两侧液面高度一致,经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将是

A.a、b液面一致,b侧无色

B.a、b液面一致,b侧红色

C.a液面低于b,b侧红色

D.a液面高于b,b侧无色

解析:用“类比分析法”解。此题是以上述简单的实验情境模拟现实,全面考查了渗透作用原理。图中已知条件有:c处为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且a侧浓度>b侧浓度,依据渗透作用原理,水分子总的渗透方向表现为b侧至a侧,故一段时间后,结果将是a侧液面高于b侧液面。另外,根据半透膜的性质,水分子能通过,但大分子的细胞色素C分子不能通过,故b侧仍为无色。所以,本题答案选D。

答案:D

点评:(1)对上题可以作这样变形:a侧细胞色素C分子溶液浓度为10%,b侧不加入清水而是加入浓度为10%的蔗糖溶液,则一段时间后结果将是

A.a、b液面一致

B.a液面低于b液面

C.a液面高于b液面

D.无法确定

此题很容易误选A,或选择D答案。表面上看a、b两侧溶液浓度是相等的,但是由于两侧溶液溶质分子大小不同,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的分子数就不同。水分子的渗透方向取决于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其本质是取决于两侧水分子密度。选A错误在于机械地理解了溶液的浓度。由于细胞色素C分子远大于蔗糖分子,因此,相同体积溶液中的水分子在相同时间内从a侧向b侧通过的水分子数多于b侧向a侧通过的水分子数,总之,水分子从密度高的一侧向密度低一侧扩散是总的趋势,故应选答案B。

(2)对上题又可作这样变形:a侧不加细胞色素C分子溶液而加入浓度为10%葡萄糖溶液,b侧仍然加入浓度为10%的蔗糖溶液,(半透膜c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则开始和一段时间后液面的情况是

A.先a液面高于b液面,后a液面高于b液面

B.先b液面高于a液面,后b液面高于a液面

C.先a液面高于b液面,后b液面高于a液面

D.先b液面高于a液面,后a液面高于b液面

此题包括两种分子的扩散,一是水分子的扩散,二是葡萄糖分子的扩散。由于蔗糖分子大于葡萄糖分子,因此,相同体积溶液中的水分子在相同时间内从b侧向a侧通过的水分子数多于a侧向b侧通过的水分子数,实际上,a侧的葡萄糖分子同时也向b侧扩散,但由于葡萄糖分子比水分子大,其扩散速度就稍慢一些,所以先a液面高于b液面,后b液面高于a液面,故应选答案C。

可见,对渗透作用原理的理解,应抓住其两个基本条件作必要的延伸和拓展。

?【同步达纲练习】

1.能够称之为渗透作用的是

A.钾通过原生质层

B.氧气通过细胞壁

C.水通过原生质层

D.水分子通过细胞壁

2.下图表示某植物相邻的3个细胞,其细胞液浓度依次为A>B>C,正确表示它们之间水分子渗透方向的是

3.下图中E、F、G为三个用半透膜制成的小袋,E、F体积相同,G体积较大。开始时3个小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相同,且三种溶液的浓度关系为溶液甲

(1)1小时后,管e和管f的液面升降变化是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解析:用“对号入座法”来解。

答案:C

2.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来解。

答案:C

3.解析:用“图文转换法”和“类比分析法”来解。首先要读懂图中的信息。依据渗透作用原理,不难得出题①答案应为A。而题②条件是袋F和袋G内外溶液浓度差相等,并且都是溶液乙和丙。首先应判断两者液面上升还是下降,根据浓度关系,显然都是下降,即为A或B曲线。而此题的难点在于两者下降速率的快慢比较,由于G半透膜面积明显大于F,因此在单位时间内G失水的总量应大于F,再则玻璃管f和g相同,所以g内液面下降比f快,应选答案B。

答案:(1)A (2)B

4.解析:用“图文转换法”和“类比分析法”来解。首先要读懂图中的信息。此题通过坐标曲线描述了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显然这种体积的变化是由于细胞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造成的。两条曲线的区别说明分离后能否自动复原,因此该题的主要知识障碍应是蔗糖分子或乙二醇分子能否通过半透膜(原生质层)而进入细胞,从曲线可知乙二醇能进入细胞,而蔗糖分子则不能。

答案:(1)外渗 变大 (2)不变 蔗糖溶液 清水中 (3)乙二醇分子 变大

点评:我们还可进一步思考应用渗透作用原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如用质壁分离实验测定细胞液的浓度,应用渗透作用判断两种溶液浓度大小,应怎样设计实验等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一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一》,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一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3、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等过程。
4、理解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5、使学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二、能力方面
1、通过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同时培养其分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2、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关心、自觉保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吸收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
(1)渗透作用的概念。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
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然后安排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以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确是一个渗透系统。
2、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水分是如何从根毛细胞最终进入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
(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尖以内的导管的两条途径
①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内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②一条途径是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向里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2)教材接着又简单介绍了水分如何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在值物体内的运输、以及少部分水被植物体利用和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的情况
3、本节的最后教材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合理灌溉的原理和应用。

教法建议
1、引言
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有较深的体会。
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教学内容。
(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这是本节的难点。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讨论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在渗透作用中,水分子总是从密度高的一侧更多地向密度低的一侧运动,由于在细胞中水是溶液的溶剂,因此从溶液的角度来说,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更多地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对此学生的理解不易明白,应注意解释清楚。
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而细胞膜是半透性的(选择透过性),二者在通透性上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渗透作用的影响、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产生,都需要学生很好的理解。
(2)引导学生讨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在搞清楚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3)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或自己的实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实验九进行比较。
之后,学生做实验九,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等问题。
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这部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这是本课题的教学的重点。
学生可能在初中已经知道,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蒸腾作用是对水分的浪费吗?
从而引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以至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4、合理灌溉这部分的教学可采取一边列举合理灌溉的实例,一边让学生分析该措施的生物学原理的方式,以强化学生对水分代谢知识点的理解。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知道: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
2、逐步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渗透吸水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细胞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重点:1、渗透作用的原理。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难点:1、渗透作用的概念。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课前准备::1、准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
2、工具为:长颈漏斗、玻璃纸、烧杯、清水、蔗糖溶液。
3、多媒体展示其水分子流动的方向。
4、实验七:将做好的永久装片展示给学生。
:1、提前让学生预习本节内容。
2、动手做以及观察渗透作用过程,以及实验七的有关装片。
课时分配:2课时。

一、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植物吸水的部位和方式#9312;认识“根的结构”。
#9313;从生活中了解到植物吸水的部位——根。
#9314;主要靠根的成熟区。
#9315;掌握两种吸水方式。#9312;介绍植物根的结构。
#9313;指出吸水部位。
#9314;推导出吸水器官。
#9315;两种吸水方式以及存在的先决条件。
渗透作用的原理#9312;观察实验现象。
#9313;讨论分析出导致其现象的实质。
#9314;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
#9315;由实验,找出“渗透作用”所具备的条件。
#9316;按2个必备条件来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9317;讨论。#9312;演示实验。
#9313;分析设问。
#9314;提出“渗透作用”。
#9315;反思其需要的条件。
#9316;成熟的植物细胞(处于外界溶液中)是一个渗透系统。
#9317;思考“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9312;掌握实验七的操作方法。
#9313;识记吸水、失水的原理。
#9314;水分进入根部导管途径。#9312;利用课本上的“实验七”讲解其过程。
#9313;总结其原理。
#9314;结合课本彩图,指出水分进入根部导管的途径。
水分运输和利用#9312;知道水分运输途径、利用、散失的动力。#9312;运输、利用、散失的方式。
合理灌溉#9312;生产利用(了解)。#9312;生产、生活中的合理利用。
二、授课背景:
学校: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
主讲教师:黄敏
授课班级:高二(七)班
班级人数:80人
授课时间:2008年9月23日
三、课堂实录:
教学
主体教学过程板书以及内容要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合作用,其总反应式为:
光能
CO2+H2O(CH2O)+O2
叶绿体
大家知道二氧化碳来自于大气中,通过气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而水呢?又从哪里来,是如何进入细胞,又被用于何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复习承接式导课

sect;3.4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大家想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从哪里来?
家里种树、浇花是浇的哪个部位?植物吸水的部位
设问
根。(全体回答)
“对,就是根,根就是植物吸水的器官。”接下来,我们用挂图来展示并回顾一下根的结构:
肯定学生的答案
展示挂图,结合初中所学的内容,讲解根的结构。
设问:根的哪个区进行吸水?设问
根毛区(成熟区表皮细胞)——渗透吸水回答
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例如:萝卜条放入清水中变硬挺。举例补充讲解
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水也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的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方式呢?设疑
不是,因为种子没有中央大液泡,所以不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吸胀吸水:靠亲水性物质通过吸胀作用吸水。
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亲水性能力的强弱)点评提醒学生看书从书上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渗透吸水的原理。过渡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同时观察讲台上的演示实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9312;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9313;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
#9314;其两侧的水分子都在运动吗?
#9315;此现象即为“渗透作用”,请大家归纳出其概念?操作演示实验
设问(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9312;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了。(烧杯中液面有较小的下降)
#9313;由于烧杯中的清水进入到长颈漏斗中。
#9314;两侧水分子都运动,只是单位时间内,从烧杯进入到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大于长颈漏斗到烧杯中的水分子数,所以长颈漏斗的液面上升。
#9315;水分子从低浓度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扩散,这种过程,称作渗透作用。多位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项目渗透作用扩散
对象溶剂(水)溶质
移动方向低浓度→高浓度高浓度→低浓度
媒介半透膜不需
举例根尖成熟区细胞吸水红墨水的扩散
区别渗透作用与扩散
半透膜:是指一些物质可以通过(溶剂),另一些物质不能通过。
选择透过性膜:小分子物质、水分子可以通过,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也可以通过,大分子物质则不可以通过。(也可充当半透膜)。
全透膜:所有物质都可以通过。(如:细胞壁)区别易混的相关概念
由上得出:
1、渗透作用的该概念。
2、渗透作用中水分的流动方向。
3、渗透作用发生的两个条件: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归纳总结
处于外界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理解?提问
既然可以作为渗透系统,就必须具备渗透作用发生的两个条件。提示
位于外界溶液中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就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因而有渗透系统——大液泡。
并且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不一致,具有浓度差。学生甲回答
半透膜是由原生质层形成的,而什么叫做原生质层呢?
原生质层:细胞膜与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这厚厚的一层就是原生质层。因为外侧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内侧的液泡膜也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这厚厚的原生质层也就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充当半透膜。
另外,原生质层两侧就是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当这两种溶液存在浓度差,即满足了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详细解释
#9312;水分从低浓度→高浓度
#9313;液泡缩小。
#9314;细胞膜收缩。
#9315;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9316;因为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质壁分离现象
(失水)
条件: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
#9312;水分从低浓度→高浓度
#9313;液泡变大。
#9314;原生质层逐渐与细胞壁靠拢。质壁分离复原
(吸水)
条件:细胞液的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9312;当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大量失水而死亡。“烧苗”。
#9313;当外界溶液为KNO3、甘油时,会发生质壁分离,然后随着K+、NO3-、甘油进入细胞,又会紧接着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9314;生产实践中,土壤溶液浓度比较低,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比较高。补充知识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水分的运输、利用、散失。
#9312;运输途径:跟吸水→根导管→叶肉细胞
#9313;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1%~5%)
#9314;散失:蒸腾作用(95%~99%)
#9315;运输的动力:根压(没有叶子)、蒸腾作用(有叶子)
#9316;吐水:水分散失的一种形式(表明长出新根)并非露水。水分的运输、
利用、
散失
仔细阅读合理灌溉的相关内容,找到内容要点。布置任务
#9312;概念: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灌溉。
#9313;依据:不同植物需水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的水也不同。
#9314;意义: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的效益。自学总结

四、课堂小结:
1、掌握吸水的方式。
2、理解吸水、失水的原理及过程。
3、了解水分的运输、利用、散失。

五、布置作业:
分小组讨论:合理灌溉的具体可执行方案。

六、板书设计:
sect;3.4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一、植物吸收水分的部位及方式
1、部位:根成熟区表皮细胞
2、方式:#9312;吸胀吸水
#9313;渗透吸水
二、渗透作用的原理:
1、渗透作用的概念。
2、渗透作用具备的条件。
3、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三、植物吸水、失水
1、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2、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四、水分的运输、利用、散失
1、运输途径:跟吸水→根导管→叶肉细胞
2、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1%~5%)
3、散失:蒸腾作用(95%~99%)
4、运输的动力:根压(没有叶子)、蒸腾作用(有叶子)
五、合理灌溉
七、教学反思:
1、对图3—9未作解释。
2、吸水、失水的现实生活例子,举例不够多,不够深入。
3、应补充“高渗、等渗、低渗”溶液的讲解。
4、未能把握住实践应用的讲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18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