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语文下册综合练习6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综合练习6”,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综合练习6

教学目标:

1、圈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按要求给“议”扩词。

2、读读背背对子,了解对子的一般特征,并尝试对一对。

3、继续培养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理解“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的含义;有感情读短文。

4、了解市民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选择一种形式宣传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5、理解名言的意思并熟记名言。

6、练习用钢笔规范抄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所给的例子,知道“议”在词语中的意思,并根据它的意思来扩词。

2、通过阅读短文,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联系生活理解“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的含义。

3、了解市民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并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宣传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可以与同学合作进行)

4、按要求用钢笔抄写一段话,知道小标题要居中写。

学生准备:

搜集对子了解市民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教学过程:

一、圈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1、学生独立完成(可借助字典查字形,理解词语的含义),圈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将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并结合词语的意思说说为什么这样改。

2、学生交流,提醒大家听清词语的意思。

砰砰直跳(怦怦):因紧张或激动而心脏激烈跳动。

责责称赞(啧啧):纷纷赞叹。啧啧:赞叹声。

切切私语(窃窃):私底下小声地谈。

专心至志(致):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小心意意(翼翼):形容严肃谨慎,非常小心。

议论分分(纷纷):形容言论多而杂乱。

3、抓住难点,在语境中区分“至、致”:

至致

西湖的景()如此美,以()于历代画家都愿意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将这美景细()入微地再现在画纸上。

西安兵马俑在世界雕塑史上拥有()高无上的地位,()今仍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前去观赏。

4、“至、致”扩词。(也可作为回家作业)

二、想一想,下面词语中“议”的意思,再照样子写几个。

1、请学生查查字典,想想:词语中“议”的意思是什么?

异议抗议

A、意见、言论b、商议c、议论

2、学生交流,并结合“议”的意思,说说“异议”和“抗议”的含义。

3、当“议”解释为“意见、言论”时,还可以组成什么词语?请学生按要求写词语,小组交流

4、集体交流、辨析。

(提议建议决议协议动议)

三、读读背背对子,试着对一对。

1、出示两组对子,指名读,指导学生能正确停顿。

(1)好书不厌看还读

益友何妨去复来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介绍对子的知识:

对子也称对联、楹联。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种类可以分春联、喜联、寿联等。对联必须直写竖贴,自左而右,由上而下,古人都视对对子为高深典雅的艺术创作。

对子之所以读来琅琅上口,是因为它讲究对仗,上下联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3、说说对子中相应的词:

(1)“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中“好书”对;“不厌”对;“看还读”对。

(2)自己说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词是如何相对的。

(3)试着背一背。(师生对背、同桌互背)

4、出示要求对的对子,学生尝试对一对:

(1)书山有路勤为径

(2)少壮不努力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从“词性相对、内容相关”等特点上小结。

5、交流收集的对子。(也可作为回家作业)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静心阅读,想一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

2、生独立归纳每部分的内容,并交流。

(师引导学生抓要点用连贯、简要的语言来归纳。)

3、动笔写写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作为回家作业)

4、理解“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

(1)、第二段中陌生男子在电话中是如何对“我”说的?同桌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2)、联系陌生男子的话语,谈谈对“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的理解。

(3)、联系日常生活谈谈你觉得还有什么也比金钱更重要?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写一写。(先在课堂内交流,然后作为回家作业动笔写写)

五、语言实践活动

1、你知道哪些有关市民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2、交流:目前人们在公共场所有哪些违反规定的现象?

3、以喜欢的形式向大家宣传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如:排演小品、写倡议书、画宣传画等。

六、熟记名言

(出示名言。)

1、自由读。要求:读准名言的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读。

3、说说对“闻一多”、“泰戈尔”的了解。

4、读读、背背。

七、写字

1.读要求审题,知道小标题要居中写。

2、独立书写,请几名学生上黑板书写。

3、集体评议

教学效果反馈:

短文线索明显,应放手让学生独立理清段落。归纳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已不是初次尝试,可以让学生独自概括,教师重在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要点,用连贯、简要的语言来说清楚,但不要急于统一“标准”,课后可以让学生动笔把两部分内容连起来,写写文章的主要内容;短文的第二部分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很适合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再来联系课文的内容谈谈对“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的理解,学生的理解就不会空洞,而是能言之有理;最后从课文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谈谈还有什么也比金钱更重要。教师在倾听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七单元教学目标

15、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字若干个。

16、能用合适的方法,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主动积累词语。

1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比喻句在课文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8、本单元讲述了古今中外的几位名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品质。

扩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综合练习5


综合练习5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注意分清平翘舌音、读准三拼音等。

2、能通过组词的方法比较形近字,并能选一组词分别造句。

3、复习简要复述课文的方法。

4、阅读短文,能读懂文章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复述,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能为短文取个合适的题目。

5、能参加和学习采访活动,向老师、父母或其他人采访亲情故事,并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写下来。

6、能熟记三句关于“爱”的名言。

7、能用钢笔抄写句子,知道句子里破折号占两个字的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书上提示的方法简要复述短文。

2、能参加和学习采访活动,把采访到的故事写成短文。

教学过程:

一、围绕单元要求的复习巩固

(一)复习简要复述课文的方法。

1、出示提示,学生自读,复习简要复述课文的方法。

2、同桌合作,回忆本单元课后练习,说说简要复述课文的方法。

3、班级交流:

《父亲的谜语》按照文中描述的几个场景进行复述;

《看不见的爱》以人物情感的变化为线索进行简要复述;

《猎人海力布》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要素复述;

《我家的男子汉》按照文中的小标题复述;

《十年后的礼物》按时间的不同或情感线索进行简要复述。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初读短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同桌分节读课文,班级交流短文主要内容。

3、选择提示的方法简要地复述这个故事,同桌互说,指名交流。

4、再读短文,思考:为什么老人说妈妈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这些礼物具体指什么?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语句。

5、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老人的话:“妈妈从你出生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送给了你。”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班级交流(“整个世界”指什么?)

出示填空:假如没有眼睛,我们将();没有耳朵,我们将();没有双腿,我们将();没有双手,我们将()。一句话,如果妈妈没有给予我们生命,()。

6、给短文取一个合适的题目。

(三)引出“爱”的主题,熟记本单元的三句名言。

1、学生自由读名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3、再读名言,结合单元中的短文或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名言的理解。

4、交流。

5、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爱”的名言?

6、熟读成诵。

(四)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对爱的认识。

1、讨论:什么是亲情?

2、指导学生开展采访活动。

(1)学生找伙伴组成采访组,确定采访对象。

(2)指导拟定采访提纲。(向被采访人自我介绍;告知被采访人这次采访的主题和目的;请被采访人回忆有关往事,小组成员做好记录;选取一件事写成短文,准备班级交流。)

3、集体交流,组织学生讨论: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二、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一)读词语,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1、利用工具书,给带点字注音。

2、指名读,正音。(告诉学生,带有“遂”、“造”的汉字,读音多为平舌音)

3、男女生赛读,齐读。

(二)比一比再组词,选择一组词语分别造句。

1、出示四组词语,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比较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偏旁部首和意思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记忆)

2、班级交流口头组词。

3、学生自己选一组组词,然后分别造句。句子要求语句通顺,意思表达完整清楚。

4、交流,评议。

(三)练习用钢笔抄写句子。

1、出示要求:用钢笔抄写句子。

2、学生观察例子,说说抄写时要注意的地方。(开头空两个字的地方,破折号占两个字的位置)

3、学生按要求练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及时纠正。

4、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书写,师生共同评点。

教学效果反馈:

阅读练习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文章的主旨。重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思、边圈点的良好习惯。紧扣本单元训练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方法简要复述短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采访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初步了解采访活动的步骤。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可把采访后的交流放在第二课时进行,使语言实践活动能真正扎实到位。

四年级语文下册综合练习8


综合练习8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由4个意思并列的字组成的词语。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词语,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和神态的词语。

2、学会把直接引用的句子改成间接引用的句子。

3、培养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注意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4、搜集富有生活哲理的名言,并且熟记一些名言,用于激励自己。

5、学习用钢笔抄写语段,做到行款整齐,提高书写的速度。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注意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会把直接引用的句子改成间接引用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第一题可让学生回忆课内外积累的词语,有哪些是由4个意思并列的字组成的。

自己先试写,然后相互交流。如:纸墨笔砚、亭台楼阁、琴棋书画、跌打滚爬、喜怒哀乐等。

二、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学习选用恰当的词语表达意思。

答案是:梦寐以求、百思不得其解、狼吞虎咽、雷打不动。

三、第三题,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和神态的词语。

可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些词语可以是课内学的,也可以是课外积累的。)

四、第四题是把直接引用的句子改写成间接运用的句子。

要点是:①标点符号不同。直接引用用冒号引出引用的话、用引号标明引用部分;间接引用是叙述语气,引用的话前用逗号,引用部分也不用引号标明。

②人称不同。直接引用中的第一人称要改为第三人称。

五、第五题是独立阅读练习。

阅读材料围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人生财富,生活哲理;阅读能力训练侧重于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以及认识环境描写的作用。

短文告诉我们诚信是立身之本,哪怕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要具有诚信的道德操守。

六、第六、七题可以连起来完成。

利用课外实践搜集富有生活哲理的名言,在课堂上交流;熟记和背诵这些名言,包括第七题中的名言,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用这些名言激励自己,指导自己的言行。

七、第八题抄写语段。

抄写时要注意格式,做到行款整齐,并尽可能提高速度。抄写完后可以让学生展示,互相观摩,提高书写水平。

教学效果反馈:

第二题完成后可以让学生把换词后的句子和原句比较,体会成语在表达上言简意赅的特点。

第四题先让学生通过例句的比较,了解两者的不同以及改写的要点。句子改写完后,要求学生读一读,检查改后有没有改变原句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综合练习3


综合练习3

教学目标:

1、拼拼读读,能够正确区分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选择义项;积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学会不同句式间的相互转换。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正确完成练习;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积累二句名言,了解名言的意思。

3、按要求抄写词语或短句。

学生准备:

搜集聪明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义项。

1、交流正确的读音(撒sā当dàng折zhé兴xīng)读词

2、选择正确的义项(撒①当①折①兴②)

二、按要求写词语。

1、自己试试,把四个词语填写完整。

2、交流(兔死狐悲鹤立鸡群虎背熊腰指鹿为马)读词

3、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4、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动物名的成语?(不一定要有两种动物名。)

狼狈为奸鸡飞狗跳龙飞凤舞鼠目寸光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归纳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的方法(1、标点符号2、反问词的增删3、句子意思不变)

2、完成练习,交流

3、补充练习: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自由读短文,思考: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主要写了李斯特为了推荐肖邦,用“换人计”让肖邦替他演奏,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3、再读短文,思考:文中2次写到观众的掌声,分别是什么原因?

(第一次是因为肖邦精彩的演奏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第二次是因为李斯特为了使肖邦成名,巧设“换人计”,观众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4、交流,完成填空。

5、选择题(答案都是②)

五、语言实践活动。

1、智慧既可化险为夷,智慧又可反败为胜。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一些有智慧的人:华佗、富兰克林、哥伦布……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2、交流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聪明人,相信你们一定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了他们的故事,现在我们就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4、请3~4名学生上台讲述。

六、熟记名言。

1、自由读句子。

2、指名读评议齐读。

3、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勤学好问,做事有目标有毅力。)

4、师介绍作者:

夏衍——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社会活动家。

邹韬奋——中国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七、写字

1、生照样子抄写,师巡视。

2、优秀作业展示。

教学效果反馈:

对“折断”的“折”的理解有分歧。

少数学生对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方法还是没有掌握。

学生对交流聪明人的故事十分感兴趣,但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都较差。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课文中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2、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几乎”、“似乎”等词语的用法;用“为了”、“为的是”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部分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

4、进一步学习默读课文,能进入文章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5、了解颐和园、秦陵兵马佣等名胜古迹;知道维也纳与音乐、巴西与咖啡等的关系;感受旅游的乐趣。

四年级语文下册综合练习4


综合练习4

教学目标:

1、积累本单元学会的生字新词。

2、能用“为了”、“为的是”这两个表示目的的关联词语造句。

3、能静下心来默读较深的短文,并借助工具书及相关资料读懂它。

4、收集有关旅游景点的游览图或纪念品,写上文字说明。熟记三句名言。

5、学习用钢笔抄写一句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巩固本单元的部分生字:

1、一个单元学完后,同学们应该及时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瞧,这些字你认识吗?出示:殿、槛、掠、曦、熹、膘、(生读)

2、这些字字型比较复杂,请大家在横线上写一写

3、小结:把这些字型复杂、你容易写错的字收集在你的笔记本里,有空多去看看他们,你们一定会成为好朋友的。

二、照样子写词语

1、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后,你知道应该先做什么?对!先看懂“例子”。

2、练一练:

参考答案:

来往——车来人网、你来我往等;风雨——狂风暴雨、疾风骤雨等;

强壮——兵强马壮、身强体壮等;昏暗——天昏地暗。

3、试一试:

慌乱——兵荒马乱花草——奇花异草思想——胡思乱想(苦思冥想)

墙壁——铜墙铁壁言语——花言巧语牙齿——伶牙俐齿

三、读句子,用带点词造句

1、指名读句子,发现“为了”和“为的是”在句中的作用

2、讨论:这两个词用法的区别:前者先写目的,引出的句子是原因在前,行动在后;后者目的在后,引出的句子是行动在前,原因在后,“为的是”相当于“是为了”。

3、学生进行造句练习:

4、交流:

5、小结:在读懂句子、了解词语的用法后再来造句,会觉得得心应手。

四、读短文,熟记名言

1、阅读短文。短文文字比较深,首先要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在字字过目的前提下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再查阅字典或词典,慢慢读懂它。

2、分节朗读,纠正字音

3、借助填空,理解短文内容

4、小结:莫纳威西亚的建筑特点主要是荟萃了各种风格的建筑。类似的地方世界上还有不少,像上海的外滩也可算毅力,还有青岛的建筑也有不少风格。另外,像罗马、巴黎、维也纳这些世界著名的城市,建筑风格都既有自己的特色,又不乏博采广纳。

5、这篇短文让我们领略了一个国外小城的绮丽风光,我们不禁感慨:是劳动创造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6、出示名言:读一读,记一记

第一句强调劳动的重要性;第二句说明旅行的重要性;第三句表达的是爱国思想。

五、语言实践活动

“文字说明”要简明扼要,一般不要过长。以小组为单位办展览会,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争取通过活动使学生增加信息量,提高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六、写字练习

用钢笔抄写句子。除了书写端正、字体大小合适之外,这次抄写还要求学生先记住句子内容,再写下来。避免有些学生抄写时喜欢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这样停顿很多,不仅写得慢,而且不利于思维发展。

1、读题目要求

2、说说这些字在横线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生在书上写。

4、比一比,看谁写的好。教学时,要提醒、督促学生加以注意,养成良好的抄写习惯。

教学效果反馈:

造句质量不高,主要问题是学生缺乏语感,句子不通顺。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分层练习:我每天坚持跑步为的是。

为了提高语文成绩,我。

阅读短文,学生对“鼎盛、荟萃、相得益彰”的意思不理解。

学生对建筑风格不了解,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来帮助他们理解。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备课

★单元名称:第六单元

一、单元概述:

第六单元是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本单元有三篇阅读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这三篇课文,用不同的文学样式表达了同一个主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0个生字,熟记一些常用的多音字,能在具体的句子中准确地读准它的读音。

2.读懂课文,练习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用有关词语造句。

3.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把握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4.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品中生动和形象的语言,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

三、教学重点:

1.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壮举。

2.认识到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四、教学难点:

1.感受故事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美和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2.学习围绕中心句,有条理的阐述森林的重要性。

五、分课教学思路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以参观访问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尽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课文配有插图,展示出迪拜的美丽风光与沙漠绿洲的整体面貌,便于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配合进行写话练习。

《云雀的心愿》是一片童话故事,以童话的方式介绍了森林的作用。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进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灵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流畅,好读易懂。教学时在学生充分个性化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还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地感受森林对环保的重要作用。

《池上》写乡村孩童的天真可爱,一是“偷采”,二是“不解”;而《小儿垂钓》中则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教学中要把诗句中写景和叙事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过渡引导,使整首诗的意境浑为一体。古诗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用意。遵循以下思路展开: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品读感悟——读背体会。

练习六中“处处留心”安排了对噪音的了解,这一题可以说是与本单元的环保主题遥相呼应,“读读背背”中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成语的积累,二是古诗的积累。使这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版块,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即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的这个载体中。

另外安排习作6要求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也可以留心报刊杂志上有关这个问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写篇文章,从而落实“自主习作,乐于表达”的理念,透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18.沙漠中的绿洲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因果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沙漠中的绿洲是怎样形成的,感受阿联酋人民为改善沙漠环境所做的努力。

教学难点:感受沙漠变成绿洲的过程,体会绿洲的来之不易。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5月11日,累计课时:70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沙漠的图片。

2.哪些同学了解“沙漠”?谁能说说“沙漠”的特点?(板书:沙漠)

(辽阔无垠,黄沙漫天飞舞;看不到上点绿色,几乎是不毛之地;浩如烟海……)

3.什么是绿洲?(板书:绿洲)

(沙漠是有水有草的地方。)

4.板书课题:7沙漠中的绿洲

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读后讨论:听读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2.自读课文。

(1)自读要求:

A.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注意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

B.自由练读从课文中画出的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C.注意读顺长句子,难读的地方可标上着重号。

D.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指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②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恶劣、侍弄、适宜、培植、纵横交错、不毛之地、星罗棋布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要求不错字、不加字、不减字、不读破词破句。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④检查自然段段意,了解情况。

指名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看图。

2.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交流

(阿联酋是沙漠的世界;绿洲很多,星罗棋布;白茫茫的沙漠中有星罗棋布的绿洲,那一定是非常美的画面……)

4.相机理解“星罗棋布”,引导学生用“星罗棋布”说话。

5.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描红。

2.习字册。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5月12日,累计课时:71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因果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沙漠和绿洲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而阿联酋人民却能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建立起星罗棋布的绿洲,让我们不得不叹,这是一座座美丽的城市,让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人类的奇迹。

迪拜是阿联酋的一个典型的绿洲城市,让我们就到迪拜去欣赏一下吧,领略一下沙漠中的绿洲的独特的美。

二、欣赏迪拜风光,感受绿洲的来之不易

(一)欣赏迪拜风光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欣赏图上风景。

2.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绿树成阴,鲜花遍地;人们非常爱惜花草)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情景吗?从哪儿看出人们很爱惜花草树木?

4.朗读这一段。

5.小结过渡:

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片绿洲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人们是如此地爱护绿洲。而这迷人的绿洲却是在荒芜人烟的沙漠中,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同学们不禁要问,这沙漠中的绿洲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二)感受绿洲的来之不易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己再仔细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绿洲的来之不易。在有关词句下圈圈画画。

4.交流:

(1)原来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抓住“白花花”“硬硬的”“盐碱”(理解盐碱地)“土咸、水咸”“不毛之地”来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植物根本无法生存,人们生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

朗读好这一小段。

小结:如此恶劣的环境,要想绿化谈何容易啊!

(2)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通过三个“买来”、“挖去”、“填上”、“埋下”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阿联酋人民建设绿洲劳动之艰巨、代价之昂贵。

指导朗读这些语段。

阿联酋人民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多么昂贵的代价,才建成如此美丽的绿洲,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引读)——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5.过渡:如此艰巨的劳动,如此昂贵的代价,阿联酋人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阿拉伯朋友这样说。

反复朗读这句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对美丽生活坚定执著的追求。尽管自然环境恶劣,尽管培育花草树木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和艰辛的劳动,但是,阿联酋人民没有放弃对美好的环境、美好的生活的追求。)

三、视频看工人浇水,体会人们侍弄花草的精心。

1.细读第4-6自然段。

2.这些段落写了什么?

(工人给花草浇水)

3.你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作者看到了这一幕,也产生了这一问题。

4.找出作者的问话,读一读

“这下面都有自来水管,还需要浇水?”

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下面都有自来水管,不需要浇水了。)

5.园林工人用“不”“不”反驳了作者,接着他用他的劳动成果回答了作者为什么要浇水。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抓住“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淋得干干净净”、“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来理解,原来浇水的目的还在于把花草上的尘土清洗干净,使“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

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语句,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

美丽的花草树木来之不易,阿联酋人民非常爱惜。

爱惜这些花草树木,有如爱人们自己。因为有了这些花草树木,沙漠中的人们才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所以才有了前文写到的“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的感人情景。

6.阿联酋人民用双手、智慧培育出这绿树、鲜花,他们精心侍弄着这些珍贵的花草,扮美了生活,他们带着无比幸福、自豪的心情向我们呈现着他们的劳动成果——引读:园林工人高兴地笑了……

四、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好“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等词语。)

2.通过朗读,感受阿联酋人的勤劳、智慧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阿联酋人在沙漠中创造出一片片绿洲,用双手、用血汗营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你想对阿联酋人说些什么?(激发学生对阿联酋人的钦佩之情,激发学生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的豪情。)

4.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环境的现象?你准备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五、课外作业

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六、板书:

18、沙漠中的绿洲

↓↓

恶劣美好

咸而板结绿树成荫

不毛之地鲜花遍地

精心侍弄花草

营造美好环境

语文视野:见教参247页

19.云雀的心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3.通过阅读,感受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所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提高概括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凭借语言材料,使学生明白森林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5月13日,累计课时:7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的生字,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清课文层次,知道云雀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云雀的心愿】

2.齐读课题。

3.理解题意

心愿,你懂吗?(内心的愿望。)

云雀:鸟类,不是麻雀。鸣叫声婉转动听。常飞至40-50米高处。降落时收翅敛体,接近地面时才展翅滑翔,轻落在地上。

4.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带着问题,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

讨厌乱砍滥伐泛滥贫瘠浑黄冲垮树冠冲刷土壤擦汗邀请凶猛枯枝败叶苔藓脱缰的野马

3.个别读正音。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学生能说出意思,那么自己解决。说不出留到下节课。

4.朗读重点段落。

5.小云雀和妈妈分别飞到了哪些地方?

6.给课文分段,说说小云雀分别看到了哪些景象?

(1)小云雀和妈妈出去看世界。

(2-4)他们来到沙漠上空,看到黄沙漫天,听妈妈介绍知道人们乱砍滥伐让森林变成了沙漠。

(5-10)他们来到大河上空,看见河水泛滥成灾,妈妈告诉他那是破坏了“森林水库”的后果。

(11-13)他们回到森林里,妈妈告诉他森林是天然的空调,冬暖夏凉。

(14—15)让沙漠变成绿洲这是云雀的心愿。

7.读读最后一段话,云雀的心愿是什么?

8.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想法?用“因为……所以……”说说。

三、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

2.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四、作业。

1.习字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5月16日,累计课时:73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感受森林对环境保护地重要性,充分认识破坏环境给人类自身所带来地危害,培养学生地环保意识。

3.练习用“可以……也可以……”有条理地表达。

4.提高概括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初读了《云雀的心愿》这篇文章,谁来告诉大家云雀的心愿是什么?板书【沙漠→绿洲】你是从哪一段知道的?

2.出示【第十四自然段】

3.齐读

4.读了这句话你知道,小云雀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

板书【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他是怎么知道的?)

5.再读小云雀的话。

过渡:原来是因为他跟着妈妈到外面的旅行,让他认识到了森林的重要。云雀妈妈和小云雀飞过了哪几个地方?

二、品读课文,感受森林之重要

(一)学习2-4自然段

1.他们先来到了沙漠,你们在电视上见过沙漠吗?

①你感觉沙漠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说说沙漠的恶劣环境)

②云雀看到了什么景象?个别读2-4

③小云雀喜欢这里吗?(不,埋怨,讨厌)

④为什么?(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弥得他们睁不开眼)

⑤出示沙漠的相关图片

⑥师述:这就是沙漠,到处是沙子,一眼望不到边。没有土,又很难找到水,长不出庄稼。课文中哪个词可以形容这样的土地?(贫瘠)

2.找得真准,看到这样的情景,小云雀和妈妈进行了一次对话。谁当一回小云雀,谁读妈妈的话。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3.评议是否读出了小云雀的埋怨的口气,妈妈心疼的语气。

4.云雀妈妈,你心疼什么啊?人们乱砍滥伐,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5.听了云雀妈妈的话,你知道森林还有什么作用?板书【防风固沙】

6.难怪小云雀要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7.小结:你能来填填这个句子吗?

出示:因为,所有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二)学习5-10小节

过渡: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变得贫瘠。大河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又会怎样呢?让我们随着云雀母子到大河的上空看一看。【放录像】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3.学生读相关句子。这样的景象就叫“泛滥成灾”

□“像脱缰的野马”、“咆哮”、“冲跨”、“淹没”。)

□这里把肆虐的洪水比作了什么?

□“咆哮”有三种意思:⑴(猛兽)怒吼,⑵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⑶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这里应选哪一种?可见,洪水泛滥成灾时是多么可怕。

4.谁能用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

5.如果有了“森林水库”的保护,洪水就不会泛滥成灾,,——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5.可是小云雀还是不明白森林就是森林,怎么能说是“森林水库”呢?

6.自由读第十自然段。

7.小云雀的问题你能回答吗?学生自由说。

8.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给小云雀说说原因。

因为可以,也可以,所以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

9.听你这么一说老师也更加明白了,原来森林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谁帮老师写到黑板上来。板书【蓄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三)学习11-13自然段

过渡:引读

他们飞呀飞,觉得(又累又热),就飞回他们居住的那片森林。小云雀说了什么,妈妈又说了些什么。我们分角色读一读怎么样?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1.为什么说森林是“空调器”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

2.原来森林还有这么重要的作用,谁来添上板书。【调温】

3.小结:回到家以后小云雀又学到了一个知识。因为森林可以调节温度所以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三、迁移延伸

1.探索之旅结束了,小云雀一次又一次地深切感受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子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因为森林可以,也可以,,所以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教学中多处用这样的句式,让学生概括森林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森林还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人类的资源宝库;庞大的氧气制造厂;良好的吸尘器;绿色的隔音墙。

3.森林还有这么多的作用,难怪小云雀一边听,一边不住的点头。(引读下文)这也是云雀妈妈的心愿,更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为了实现你的心愿。你会怎么做?

四、布置作业。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2、完成本课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20.云雀的心愿

沙漠→绿洲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挡风固沙蓄水调温

语文视野:

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地球上生存着种类繁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和地球上的大气、水以及土壤共同组成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而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又有无数个小生态系统,它们经过亿万年的演化,达到了稳定的平衡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

??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组成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种类和数量上互相协调,即使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也能保持相对稳定。对污染物质来说,自动调节能力就是环境的自净能力。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再强,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了这个限度,调节就不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如果现代人类的活动使自然环境剧烈变化,或进入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物质数量过多,超过自然系统的调节功能或生物与人类可以承受的程度,那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使人类和生物受到损害。

生态平衡的破坏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原因主要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有害因素,如火山爆发、山崩海啸、水旱灾害、地震、流行病等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工农业发展带有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弃物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大量人工制取的有毒化合物进入环境后,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累积和转化,不断地恶化环境,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我们应该懂得,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就是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感受诗歌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5月16日,累计课时:74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池上》,了解诗歌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能熟练背诵。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现在已是初夏时节,夏天的时候,池塘里的荷花是一处迷人的风景,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池上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5月18日,累计课时:75课时)

教学目标:

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背诵古诗。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复习,背诵《池上》

板书:《小儿垂钓》。读题,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他家境贫困,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被人称为“胡钉铰”,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善于吟诗,大不愿涉足官场,后在家乡隐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诗歌,纠正字音。

2.指导书写生字:稚侧(引导学生联系熟字记忆。)

三、理解诗意。

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学习第二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四、朗读背诵诗歌

1.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请仔细观察图画,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2.指读。

3.指名背诵。

五、作业

背诵《小儿垂钓》。

把诗歌的意思写下来。

板书设计:小儿垂钓

天真可爱

专心认真

语文视眼: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了统治者的奢靡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胡令能:唐代诗人,他家境贫困,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被人称为“胡钉绞”他善于吟诗,但不愿涉及官场,后在家乡隐居。

习作6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收集报纸、杂志、和其他书籍中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再进行摘录整理。

2.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话题组织讨论(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了解别人的看法,说说自己的看法。

3.让学生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有详有略,同时学会正确引用别人的语言——说话的内容或者各种文字材料中别人的看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针对书上第二和第四个话题去翻阅报纸、杂志、和其他书籍,或登录网站搜集资料,掌握有用的信息。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5月17日,累计课时:7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1.电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广泛的商品之一,从计算器、电子手表、电动玩具,到随身听、录音机、移动电话,都离不开电池。那么这么多的电池用完了该如何处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第二个话题。

2.齐读第二个话题。

二、整合资料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搜集的资料按三块进行分类整理:(1)哪些东西中含有电池?(2)电池有什么危害?(3)我们该如何处理电池?

1.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整理、归类收集来的资料。

2.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内读读所整理的资料,以增强对电池危害的了解。

三、展开讨论

利用收集整理的资料,针对话题二从以上三个问题来展开讨论。(大组交流,教师补充。)

四、例文引路

1.过渡:那么如何把我们今天的讨论所得写下来呢?

2.出示例文,读读例文,想想他是如何把自己的认识和别人的观点有条理地写下来的。

3.归纳写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有详有略。(在哪些东西里含有电池,人们平时是如何处理的,电池有什么危害,我们该如何处理电池。)

(2)写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引用别人的语言(说话的内容或者各种文字材料中别人的看法)。尤其用上一些权威性资料,注意如何引用(例:据有关资料显示,据专家测试等)

五、谈谈“非典”

1.同学们,“非典”肆虐的日子对于我们来说记忆犹新,那是一段令人心惊胆颤的日子,人们随意杀戮和食用野生动物,终于受到了惩罚。今天,我们再来谈谈“非典”这个话题。

2.朗读第四个话题。

3.请同学们像刚才那样按这几个问题将你搜集的资料分类。

(1)“非典”是什么?(2)它怎么来的?(3)有什么危害?(4)如何防治?(5)对我们有什么警示?

4.利用收集整理的资料,针对话题四从以上五个问题来展开讨论。

5.如何把讨论所得写下来呢?

注意顺序。

注意写出自己的认识及用上别人的语言来说明。

六、略谈话题1和话题3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5月17日,累计课时:77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写作。

学生挑选四个话题中的任何一个,整合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把所讨论的话题写下来

二、交流学生的作文。

练习6

教学要求:

1.学习有关噪音的知识,了解噪音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练习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用编顺口溜的方法帮助记忆、区别音近和形近字。

3.熟记八个词语和古诗《小池》。

4.写好钢笔字,知道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5.练习口语交际,学会鼓励。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5月18日,累计课时:78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噪音的知识,了解噪音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练习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用编顺口溜的方法帮助记忆、区别音近和形近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小芳正在调查有关噪声的问题,她查到了一段有关噪声的资料。

2.出示这段话。

3.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借助工具书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

4.指名读。

5.从这段文字中,小芳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6.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听到噪音呢?说说这些噪音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有哪些影响。

7.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生活中的噪音?

二、教学第二部分

1.在这段文字中,小芳遇到了一些平时没有接触到的词语,她开始发愁了,你能帮帮她吗?谁能说说遇到一些不懂的词语我们可以有哪些方法解决?

2.首先我们来区别“需要”和“须要”。区别这两个词我们用什么方法?

(1)读读这两个词所在句子,并想想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读句子,指名说意思,其他学生补充。

(3)比较一下,“需要”和“须要”有什么区别。

需要:是要求得到,一般与某个事物搭配。

须要:是一定要的意思,一般与“干什么”“怎么样”搭配。

(4)你能用这两个词各说一句话吗?

3.理解“频率”、“分贝”我们用什么方法?

利用查工具书理解“频率”、“分贝”的意思。

频率: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分贝:指计量声音强度的单位。

三、教学第三部分

1.小芳又遇到了一个什么难题呢?她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你能帮助小芳编个顺口溜吗?

3.读读以前学过的顺口溜,找出其中的规律。

即字的偏旁与意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4.指名朗读形声字及组成的词语(注意偏旁)。

5.谁能用简单生动的顺口溜帮助小芳记忆呢?

6.分组讨论,大组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5月18日,累计课时:79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记八个词语和古诗《小池》。

2.写好钢笔字,知道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

(一)教学成语

1.借助工具书,把字音读准。

2.指名读,正音,齐读。

3.你理解了哪些成语的意思?

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形容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

闪烁其词、支支吾吾:搪塞应付,言语含糊,不肯爽爽快快地说出来。

口若悬河:讲起话来像瀑布那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也比喻健谈。

妙语连珠:形容说话精彩、伶俐、滔滔不绝。妙语,精彩而有趣的话。连珠,比喻接连不断。

高谈阔论:原指言谈高明广博,现多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

眉飞色舞:形容说话时非常高兴、得意的神态。

这些成语都勾画了什么?(勾画了不同的说话神态。)

4.做游戏。让一个学生悄悄看一个成语,然后做动作,让其他学生猜。

5.指导朗读、背诵。

(二)读背《小池》

1.讨论,你们看,天气逐渐热起来,夏季即将来临,谁能给我们大家背背描写夏天的诗?

2.出示古诗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4.理解诗句意思。

说说初夏时节,诗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美丽景物。

说说你最喜欢哪句及其原因。

(前两句:一个“惜”化无情为有情,一个“爱”字给绿树生命。后两句:“才露”与“早立”,诗人勾画了一幅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妙趣横生的景象。)

5.指导朗读与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三个字。

2.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结:

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左边的“土、石、立”书写时要小一点,位置都应偏上一点,否则会觉得左肩耷拉着。

4.教师板书演示。

5.学生练习书写。

三、作业。

1、读背成语和《小池》。

2、抄写成语和《小池》。

第三课时

(授课日期:5月19日,累计课时:80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会具有爱心、关心他人、鼓励他人,使其产生信心和力量。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指名读题。

2.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练习的要求。

二、指导

1.读读书上出现的三个例子。

2.怎样鼓励?互相讨论、交流。

3.指名说,其他学生评议。

4.分角色扮演。师生评议。

三、拓展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不顺心的事吗?你是怎样鼓励自己的?

2.总结。

第四课时(单元测试)

(授课日期:5月20日,累计课时:81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6观潮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6观潮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重点

难点1.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

课时两课时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①这句话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两个特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yán)官镇,据(jù)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句导读:这两句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地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导读:这句中“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姿态和气势。]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②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潮水”,而写此刻“江面上很平静”?]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yì)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③“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大家昂(ánɡ)首东望,等着,盼着。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出了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句导读: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该句用先声夺人的描写手法,用“闷雷滚动”暗示了钱塘江浪潮的气势磅礴,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伏笔。]顿时人声鼎沸(dǐnɡfèi),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diǎn)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④此处“一条白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潮水会是“一条白线”呢?]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ɡuàn)江面。[句导读:写出了“白线”的变化,用“横贯”一词比上文的“横卧”更有气势。][⑤“白线”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⑥这几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霎(shà)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依旧风号[háo]浪吼。[句导读:这一句写了潮头虽然西去,可是余波依旧气势宏大,更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过了很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⑦从哪儿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描写了潮头过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的景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请学生课前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是什么样的。

学生甲:海水涨潮时,浪头特别大。

学生乙:海水涨潮时,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等。)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6课就写了一次观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盐据卧塔沸震吼涨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盐官镇——盐

你知道生活中“盐”的作用吗?

据说——据

(出示课文句子)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用自己的话解释“据说”的意思。

横卧——卧

卧就是躺着、趴伏的意思,你能做一做这个动作吗?

人声鼎沸——沸

你感觉到人的声音怎么样?

(3)书写指导。

①塔:注意别忘了写右边口字上的小“横”。②沸:右边不是两“竖”,是一竖撇和一竖。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即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3.课文可以分几部分。

(1)指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一个内容?(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第2至第5自然段具体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第2至第5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的关系,第1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2)讨论明确分几部分,说明理由。(全文按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形式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出了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描写了潮头过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的景象。

4.分段读课文。

四小结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文中重点句子,钱塘潮的视频资料。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二学习课文

1.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谈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你知道什么是“天下奇观”吗?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

(天下奇观是指世界上不同一般的景象。两个“观”是不同的:“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2)师生对读。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生:所以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观看。

2.讲读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潮来前钱塘江江面的景象。)

(2)学习潮来前(第2自然段)钱塘江江面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心情。

①读中找:边读边在书上画出描写“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用不同符号标出)

②读中听。(边听边答)

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

重点句一:“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引导学生感受潮来前江面上的平静。

重点句二:“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从这句中可以体会观潮人的急切心情。

③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平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3.讲读第三部分。

(1)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精讲课文第3、4自然段)

①看录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群中,心情会怎样?潮来时,哪两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②进一步体会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指导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的语句。

③知潮声。在学生找出后,指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音像什么?响声怎样?(声音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响声如同山崩地裂。)

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④知潮形。用上述方法,准确地概括出潮形,并板书: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补充有关大潮形成的资料)

⑤明其序。观察黑板上板书的词语,说说从潮的声和形的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潮的。(按由远及近的顺序)

还能找出表示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我们移来、再近些、越来越近。)

⑥把潮来时的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先让全班同学按板书自己练说,再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语。

(2)作者写得特别好,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

(按一定顺序:远→近;抓住潮来时的特点:声大、浪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举例说明。(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当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3)激发情感。(再看录像)

提示: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钱塘江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请同学们体会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3、4自然段,评读。

4.讲读第四部分。

(1)还能从课文中哪儿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学生读第5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适时点拨:“霎时”表示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恢复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2)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它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1.结合课本上的两幅图画,理解“平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想象潮水的变化和声势。

2.第3、4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应以读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体悟,并及时评议。

3.录像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能随意、过多地播放,使学生沉溺其中,这样反而会冲淡对课文的兴趣。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说法。

(1)他凝视着墙上的那幅国画。(注视)

(2)我依照妈妈的话又重新做了一遍。(按照)

(3)下雨了,警察叔叔仍旧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仍然)

(4)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渐渐)

3.请你结合文中的语句简单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

4.除去文中直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奇特”?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这些地方,从观潮的人数之多和人们高涨的热情中也可看出大潮的“奇特”。

钱塘江涌潮的成因

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的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的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千米,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千米,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变窄,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来,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着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的涌潮。

热!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集合6篇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热!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集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悬念,激趣导入

1.请两位同学做走路比赛的游戏,其中一位同学蒙上眼睛,赛后各自谈感受。

2.(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3..(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四、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6三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4个人组成一小组,边讨论边完成这张实验表格。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 蒙眼 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响 靠耳朵探路

3 封嘴响 靠嘴巴探路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疑问。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2.读懂了吗?请同桌边讨论边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

3.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4.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5.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八自然段

1.自读第八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学生自画自说。

导语:同学们:根据以上的两幅示意图,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4、出示小黑板。

A、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C、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七、总结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并能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读通诗句

1、大家还记得《春晓》吗?

2、其实,描写春天的诗还有许多,今天,我们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3、请大家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4、抽生读,在评价中点拨字音。

二、学习《绝句》

1、结合注释,说说“迟日”的意思。

2、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讨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意思。

3、查字典,理解“融”、“暖”的意思。

4、小组讨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意思。

5、抽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余学生补充。

6、有感情地诵读《绝句》,注意读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联系诗句,结合插图,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全班交流该怎样读。教师范读。

(3)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诵读。

(4)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春日》

1、学生按学习《绝句》的方法自学《春日》。

2、教师点拨“胜日”、“寻芳”、“泗水”、“等闲”、“东风面”等词语的意思。

3、分组汇报学习情况。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能背诵该首古诗的学生给同学示范背诵,其余的学生尝试背诵。

二、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同学们还搜集了有关春天的哪些诗句?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积累与应用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句的两种形式(有比喻词和没有比喻词)。

2、积累俗语和成语。

3、能清楚、明白地介绍自然风光,并能学习课文的写法,用语言文字把景物生动、形象地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比喻方式的多样性;在习作中运用所积累的语言,把景物生动、形象地写下来。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句子,自读自悟。

2、合作交流,发现特征。

3、总结特点,拓展延伸。

4、教师小结:比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主要看是否把一个事物比作了另一个事物。

二、语海拾贝

1、反复读句子,读懂句子的意思。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谈感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三、点击成语

1、自由练读,读通顺,想想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2、把读懂的内容与同学交流,或提出自己的疑惑。

3、交流阅读体会,说说成语的意思。

4、说说自己从成语故事中受到的教育、明白的道理。

四、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我们伴随着作者的足迹,领略了华山的险、九寨沟的美、五月青岛的秀……在生活中,同学们也游览过不少的地方吧,也许你也有新奇的发现和奇妙的见闻。下面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清楚、明白地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2、小组合作,多向交流。

(1)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所见到的奇妙的美景,注意要有一定的顺序,把美丽的景色描述清楚。

(2)小组内评比,看谁说得最清楚、明白。

(3)小组汇报交流的情况,推选一位讲得最好的同学,到班上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五、习作百花园

1、读懂题意,明确目的。

1)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2)小组合作,互相解决疑难。

(3)教师引导梳理习作要求,明确选材范围,提示本次习作目标。

2、读写结合,扩展视野。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再次品读与本次习作有关的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表达方式。

(2)教师向学生推荐几篇范文学习。

(3)启发学生联系自己所见到的自然美景选材。

(4)学生练习作文,写完后反复修改。

3、评价修改,乐于交流。

与同桌或四人小组内交换作品读一读、评一评(从两个方面评价:作文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再次修改。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选合作伙伴和阅读方法阅读短文。

2、边读边想,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3、生生互相质疑,释疑,交流体会。

4、勾画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或语段,可做记号,做批住,记一记,背一背。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评析学生习作。

开心提示:这一环节在教师修改以后再进行。

二、习作讲评

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具有特色的习作,请习作者欣赏,教师加以点评,鼓励2对写得不够完善的地方,也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小节

学生自由交流这次习作的收获或一些好的建议,以完善今后的习作训练。

四、习作构思

引导学生如何选材,如何人手来写。

1.这次习作围绕什么来写?(第一次)

2.怎样才能把自己第一次的经过清楚地告诉别人呢?(指名回答)

说清自己第一次干的是什么,是怎样做的。

3.怎样才能把这次习作写好呢?(过程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4.讨论交流,确定习作材料。

五、资源共享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共享资源,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六、习作方法

1.把自己第一次做的经过写清楚。

2.可抓住场面细节展开描写。

3.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把握叙述层次及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

教学难点:感情诸葛亮这一光辉历史人物形象及作者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感情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交流讨论

1.上节课,我们通过自读自悟,明白了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了。这节课,我们具体分析空城计实施的过程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围绕上节课出示的"阅读要求"中的4个问题来讨论交流,弄清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

(1)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计的?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置在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卒昕说司马宣悉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对比分析:士气不足。

思量结果:只能智取,不可强攻。

(2)"空城计"究竟是怎么回事?

①学生找到相关段落,认真默读。

②同桌间表演诸葛亮"吩咐"部下的情节和吩咐后自己的举动,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的=象特征。

(相机指点朗读语气,应沉着,语速中,语气坚定)

(3)结果如何?

(司马蘸中计)

引导学生想想:司马蘸撤退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的轻松自得,自己的谨慎和自负)

(4)诸葛亮怎么想到用此计的?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感悟诸葛亮的超人胆识和智慧,来源于对他人正确的了解和分析。

三、演一演,展示故事情节

1.指名分角色读"诸葛亮施计""司马蘸中计""诸葛亮揭秘(释计)"部分。

2.再指名学生表演相关情节,可以加进自己的创意动作或语言,但必须符合人物身份。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四、引导评析人拗,初步感悟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在"空城计"这个故事所讲到的人物中,你对他们有怎样·的?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归纳并板书

空城计

诸葛亮(施计)处变不惊料事如神

(出其不意)

司马懿:(中计)过于谨慎多疑自负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五)

《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

(“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六】

目标:

让学生掌握材料的

重点:

审清题意,不离题。

难点:

进行丰富的想象,把内容写具体。

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审不清题意,内容不够具体。

复习过程

1、提问:什么是材料?

2、:常见的材料有:一是根据图画,二是根据一个故事梗概扩写,三是根据故事开头进行续写。

3、习作一:根据图画。

(1)先回顾第四单元的看图:

这幅图画的图意是什么?

这幅图目的是要求我们懂得战争给我们带来了灾难(或日本侵略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怎样才能把这幅图画写具体?

详写被炸后的废墟,具体描写小孩的外表及内心。

(2)出示图画,让学生先把握图意是什么,后抓住什么景物写。(图略)

4、习作二:

请你认真读下面一件事情的开头部分,合理地展开想象,续写一个故事。

星期二早晨的晨会课开始了,四(2)班张老师组织全班学生收看学校苗苗电视台的节目。突然,一位老大爷颤巍巍地推门进来,气喘吁吁地问张老师:“你们班有个叫李宏民的学生吗?”“有啊,李宏民怎么啦?”张老师惊奇地望着老大爷。老大爷激动地说:“我可找到他啦,一个懂事、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好孩子啊!”

(1)提问:要续写这个故事,首先要弄懂什么?

(2):这肯定是一件舍己为人的事。究竟李宏民为老大爷做了什么事,就是我们的具体内容。

(3)提问:怎样才能写具体呢?

(4):要将事情的起因经过写具体。

小测内容

将习作一的看图写好。

作业完成习作二。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资料


第六单元综合复习
复习目标:
1、第六单元所有词语
2、课文后面的问题、课文重点段落指导。
教学重点:掌握本单元所有课文的词语、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课文后面的问题、课文重点段落指导。
一、看拼音写词语
tāotāobùjuéyíxièqiānlǐbùcíérbiéjiánshǎo
()()()()
mùmíngérláiháowújiézhìbǎohánshēnqíngxiàxún
()()()()
jiàoshòuyǎnshuōlādīngměizhōutèshūzànglǐ
()()()()()
yǎnyǎnyīxīxīrìshēngmìngchuíwēidàijià
()()()()
èlièzháyǎnxīngluóqíbùbùmáozhīdì
()()()()
shàshízònghéngjiāocuòyuányuánbúduàn
()()()
wāqùtánbǔpiàoliangshìnòngluànkǎnlànfá
()()()()()
tǎoyànpínjíchōngshuākūzhībàiyè
()()()()
tǔrǎngyāoqǐngxiōngměngchōngkuǎ
()()()()
shùguānfànlàncāchúkǒuruòxuánhéméiféisèwǔ
()()()()()
yùyányòuzhǐtūntūntǔtǔshǎnshuòqící
()()()
miàoyúliánzhūzhīzhīwúwúgāotánkuòlùn
()()()
二、课后习题复习
1、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森林可以保护土地、蓄水、调节气温。(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写,可指导学生写具体些,加入自己的想法)
2、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主要从一个穿黄马甲的园林工人在给花草树木浇水,使得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看出。
从“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仔细观察题头,按一定顺序介绍“迪拜街头风光”。
参考:
在迪拜的街头,看到那宽阔平坦的大街直通向远方,似乎与大海相接。道路中间还有一些“绿岛”,植着草坪,绿茸茸的一片。右侧,十几层、几十层的大楼一座挨着一座,在阳光中中傲然挺立,一派繁华景象。而左侧那一大片绿地,也许是迪拜的中心公园吧。这里绿树成阴,小草碧翠,满眼都是郁郁葱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见不到一块裸露着的沙地。仔细一瞧,公园中心还有一座喷泉,正飞溅着银白色的水花呢!这不由让我想到地下那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此刻也正源源不断地把水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让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呢!
站在迪拜街头,你全然感觉不到这绿色之都竟是一座建在不毛之地上的城市。“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的确是呀!我想,这“绿洲”上的人,生活也一定是非常美丽的!
4、赛特凯达斯瀑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两个原因,集中在第四自然段。
5、想象总统菲格雷特的讲演会说些什么?
包括三个方面:哀悼、回忆、号召。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人教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人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

第一课时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

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1、出示唐朝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a、罢:完了;完毕。b.柴扉:柴门。

2、出示自学要求。

a、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

b.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尝试赏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2、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王国里,有关友情的古诗也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又要和同学们一同来学习两首古诗。

“内外联动”,扩大“容量”

1、先出示课文中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再出示唐代高适的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高适友人,生平不详。曛:太阳落山时的余光,这里指昏暗的意思。

2、学生按照上节课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这两首古诗。

3、学生交流、汇报。

(形式自选。可先说第一首,也可先说第二首,更欢迎两首一起说。)

a、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一样吗?分别指谁?

c.“故人”一词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哪个词相似?体会两位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心态一样吗?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自由“选点”,进行“练笔”

1、请学生就这四首古诗做一番赏析,从中品读出友情的珍贵。

2、师出示小练笔要求:

自由选择下列的一道题,进行描述性的练笔。

a、当时李白伫立在黄鹤楼边,目送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的帆影,请展开合理想象,把李白的神情、动作等描述下来。

b.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请想象一下,当时二人会有怎样的表情流露,并会说些什么。

c、请用具体、生动的文字,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场景描述下来。

3、学生练笔,师课堂巡视。

4、师生点评学生练笔。

课堂总结

请学生们尝试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作业

1、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修改课堂小练笔。

作业

板书设计

下(去)

(西)黄鹤楼──扬州(东)

(湖北省)

送元二使安西

劝更

友情

教学反思

21搭石

学习目标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涨”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猛涨、裤子、平稳、平衡、联结、清波荡漾、理所当然、有序、伏下”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走过搭石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激趣引入,质疑定标

1、激趣导入

(出示几幅有关桥的图片,或课件展示桥的图景。)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你们知道桥的作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搭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想念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你们想了解吗?

2、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想弄明白一些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a、什么是“搭石”?

b.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c、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d.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第二遍: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互帮助解决。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a、什么是“搭石”?

b.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c、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练习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音。

b.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右上角是“左”;“序”里面勿写成“矛”。)

c、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的词语,给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扩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部分词语。

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1、寻美,知情。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赏美悟情。)

例一:“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从中体会老人的公益之心。

例二:“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a.看图,品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

b.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体会动作的协调有序。

c.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例三:“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a.“风景”是什么意思?

b.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你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呢?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c、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例四:“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a、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b.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c、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样写?请试写几句。

3、诵美,传情。

a、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b.评一评: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4、创美,抒情。

a、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b.学生交流平凡事物中的“美”。

课后延伸,拓展

选做题:

a、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b.小练笔:把你发现的平凡生活中的美的事情或场景写下来。

作业

板书设计

21、搭石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课前准备

1、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2、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出示地图(或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指导写“湾、峡”。

整体感知

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

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

自学生字词

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

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故事。

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两岸同胞怎样全力抢救小钱的?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2、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3、

4、教师的引导策略:

可以从正面引导,如:

a.面对地震,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是什么?

b.面对余震,李博士和这位青年是怎么做的?(仍沉着地站、仍静静地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c、李博士怎样将骨髓带到杭州?

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如:

a、这位青年难道不想念家人是否平安?

b.李博士和青年难道不怕余震吗?

c、李博士是怎样“奔波”的?(想象“奔波”的情景)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a、小练笔(或口头填空):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说)一句话。

小钱几经辗转,终于。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

,终于

b.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3、理解结句的含义。(“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a.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b.4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再向班上汇报,畅谈两岸的血脉亲情。

4、朗读背诵全段。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作文:以小钱的名义,给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

作业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爱心台湾

钱畅血肉亲情青年李博士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21、搭石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课前准备

1、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2、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出示地图(或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指导写“湾、峡”。

整体感知

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

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

自学生字词

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

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故事。

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两岸同胞怎样全力抢救小钱的?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2、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3、

4、教师的引导策略:

可以从正面引导,如:

a.面对地震,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是什么?

b.面对余震,李博士和这位青年是怎么做的?(仍沉着地站、仍静静地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c、李博士怎样将骨髓带到杭州?

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如:

a、这位青年难道不想念家人是否平安?

b.李博士和青年难道不怕余震吗?

c、李博士是怎样“奔波”的?(想象“奔波”的情景)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a、小练笔(或口头填空):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说)一句话。

小钱几经辗转,终于。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

,终于

b.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3、理解结句的含义。(“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a.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b.4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再向班上汇报,畅谈两岸的血脉亲情。

4、朗读背诵全段。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作文:以小钱的名义,给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

作业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爱心台湾

钱畅血肉亲情青年李博士

教学反思

23*卡罗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们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

2、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3、能在这篇课文的引领下,自觉阅读《爱的教育》,接受爱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课前准备

1、课文插页的挂图。

2、写有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推介新书,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永恒的,令人百读不厌。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一本书,该书曾在19世纪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并且先后被译成了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你们想知道这书叫什么名字吗?《爱的教育》真的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里边的一篇故事(板书课题)。

初步阅读,读通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比较长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小黑板,读准9个词语。(遭到不幸、怜悯、屏息凝神、俯下身来、千叮咛万嘱咐、号啕大哭、目不转睛、端详、恍然大悟)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出现的问题,同学互相帮助纠正。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纲导读,感悟理解

1、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

a、当知道卡罗纳所遭遇的不幸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万分伤心的?

c、“我”和同学们是怎样传达对卡罗纳的关爱的?

d.当“我”跑过来扑进母亲的怀抱时,她为什么把“我”推开了?“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

你从母亲的“目不转睛”里读懂了什么?“我”恍然大悟了什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学生读读、画画、议议。

3、提供范例,指导交流。(以第2个问题为例)

小黑板出示三个句子,理解卡罗纳的伤心。

a、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脚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b.他的脑海里一下子闪现出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c、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起来。

4、学生交流。(要求: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评议。)

欣赏评价,延伸教育

1、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传递一种相同的关爱,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去宽慰卡罗纳呢?

2、你对卡罗纳身边的人们是怎么看的,请选择一个作一番评价。

3、师小结: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褪的。爱,让人间充满温馨。同学们,让我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D巴,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

布置作业

1、积累9个词语。

2、摘抄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3、谈谈自己对本课课题的理解,这个标题好吗?若不好,你能给它换一个更好的课题吗?并用文字将自己的想法记述下来。

作业

1.100分23的作业2.抄生字词

板书设计

23、卡罗纳

语言动作神情

老师的爱

痛失母爱得到同学的爱(我)

长辈的爱

教学反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给足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通过深入研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然后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交流的机会,通过鼓励和诱导,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学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教学时应紧抓文章精要部分,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感悟和思考。通过反复地读,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将“爱”的内涵在心里有所提升。

24*给予是快乐的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

课前准备

1、词语卡片。

2、收集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成语。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愿望,都可以体现对别人的爱。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小男孩,他对腿有残疾的弟弟百般关怀,令人感动。(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出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或借助注音。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按段落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地方。

3、反复读读以下词语:

圣诞礼物饶有兴趣闪亮羡慕宽裕惊叹

不由自主显然神气湿润喜悦

4、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精读课文,探究情感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你对课文哪部分内容特别感兴趣,或感受特别深刻,在书上作些批注。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a、小男孩喜欢保罗的圣诞礼物吗?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b.保罗的想法一错再错,你能说说他的两次错分别是错在哪里吗?

c、小男孩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表达了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你怎么理解“给予真是令人快乐的”?请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拓展阅读,感悟主题

1、轻声朗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说说短文讲了什么事?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

3、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格言名句。

作业

1.100分24的作业2.抄生字词

板书设计

24、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小男孩

惊讶不是希望……而是希望……

又错了

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教学顺利完成,课后,心情比较激动,反思这次教学的过程,我收获颇多:

课前精心充分的预设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造就了课堂细节的精彩。课前,我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了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小结,每一个问题的呈现,每一次板书……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并且设想了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老师的应对。课上,我则放开教学设计,充分地关注学生,灵活调整,努力使每一个环节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规范的语文训练。

1、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我顺着故事的情节,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后,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品味小男孩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质,懂得“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因而,课堂教学的展开比较顺畅。

2、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的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如学习课文6~11小节时,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内容“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3、音乐渲染,使学生、教师、文本紧紧相连,使情由境生:

在保罗亲眼看到小男孩背着脚有残疾的小弟弟出来,亲耳听到小男孩那充满深情的话语时,保罗再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

语文园地六

学习目标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3、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4、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5、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1、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

2、收集学生习作常见的错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再现课文情境,模拟对话

1、假如有一天,小钱跟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

a、分角色模拟对话。

b.指名上台对话,引导评议。

2、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怎么安慰他?(方法同上)

3、师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刚匝的,难免会碰到困难、烦恼的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别人碰到了困难,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是多么温暖人心呀!

模拟生活情境,引导交际

1、课前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如:

(情景1):下午放学回家,我发现钥匙忘记带出来,只好坐在家门口等,可爸爸、妈妈今天偏偏迟迟不回家。这时,邻居的阿姨回来……

(情景2):放学了,天气突变,狂风骤雨,我站在校门内的大厅里,冷得瑟瑟发抖,焦急地望着天。这时,爸爸顶着风,冒着雨为我送来了雨伞和外套……

(情景3):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出去玩,只有莉莉坐在位子上,趴在书桌上,闷闷不乐。原来这次语文单元测试,她考得极不理想,正难过呢!

(情景4):我和同学约好一起去踢足球,兴高采烈走在路上,住同一条街的张婆婆双手提着菜呀、肉、鱼,远远走来,走一步,歇一步,十分艰难……

2、四人小组合作:两个同学配合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进行口语交际,另外两个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

3、派代表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好评委。

4、小结:平时我们肯定碰到过不少类似的事情,现在我们进入“心灵沟通室”,也来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心灵沟通,感受真情

课件出示:“心灵沟通室”字样,播放轻音乐。

1、四人小组介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2、分角色模拟对话,其他两个当听众进行评议。

3、在同学老师中自由选择交谈对象,向他(她)表示感谢或安慰,倾诉情感。

4、指名表演对话情景。

小结: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让我们学会感谢,感谢我们的亲人,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学会关心,多一些安慰和奉献。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讲评

指导看图写文

观察画面,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图上画着谁和谁?她们在干什么?她们也许是什么关系?

2、读提示,理解题目的含义。

“胜”是什么意思?

“胜似亲人”说明了什么?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1、想象老奶奶与小姑娘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2、引导根据周围的景物进行推想。(木盆子、脸盆、衣服、被单)

3、引导进一步思考:她为什么要为老奶奶洗衣物?

4、老奶奶的亲人呢?小姑娘平时是怎么做的?

5、想象画面上的人物会讲些什么,想些什么,让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

仔细观察,捕捉细节

1、引导观察她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想想这反映了什么?(苗汉亲如一家)

2、引导仔细观察图上老奶奶、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她们的内心活动。

3、指导写细节抒真情:把老奶奶的表现,小姑娘的表现用一段话表达出来,体现“亲”字。

试写片段,评议修改

1、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现场点评该片段:可选择学生写的几个片段进行点评,也可用老师写的“下水文”进行点评。

(片段1)小姑娘晾好衣服了,老奶奶走过来,一把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感激地说:“孩子,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片段2):小姑娘晾好衣服了,湿漉漉的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这时,老奶奶扶着墙壁颤巍巍地从里屋走了出来,望着架子上的衣服,眼角有些湿润了。她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一把将小姑娘搂在怀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她枯瘦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姑娘油亮的秀发,又爱抚地拍拍,满是皱纹的脸紧紧地贴着姑娘白嫩、红润的脸蛋。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嘴巴抿着,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老奶奶一个劲地说:“孩子,总是让你忙着,奶奶真过意不去!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的两颊飞起了红云,洋溢着快乐的笑意。

(这两段话的赏评重在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

指导写自己身边的事

明确要求,口头交流

1、读作文提示,明确要求。

2、四人小组交流藏在心中的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组振代表发言,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a.是否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

b.是否把重点部分说具体。

c.是否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这件事的看法。

范文引路,学习表达

1、提供片段供学生赏评,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如:

(片段):我望着阿姨,明亮的眼睛,白皙的面庞,这是一张善良的面孔。我又一次望了望窗外,白皑皑的雪仍铺天盖地地下着,凛冽的西北风仍呼呼地刮着,而我却一点也不感到冷。我想,这苹果可能是阿姨给自己的孩子买的。我感到这苹果虽很常见,这时却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冬天是寒冷的,而我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2、引导学生赏析,初步理解表达感受的多种手法:直接抒发,借景色描写抒发,对比衬托……

习作与修改

1、学生起草初稿,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把习作读给同学或家长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

习作讲评

我是小小鉴赏家

教师推荐几个写得较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

我是啄木鸟医生

1、出示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病例。

2、引导诊断“病因”,并进行修改。

a.图意是否抓得准;

b.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

c、小女孩心理活动与她的所作所为是否相吻合;

d.在语文文字的表述上是否恰当。

3、个人自诊或互诊:学生自己评析、修改自己的作文,或找要好的同学交换互评、互改。

(也可提供表格引导评改)

妙语连珠妙手回春

最满意的片段

(最妙的细节描写)

(最羌的情感抒发)自我欣赏最不满意的句段

(最不具体的描写)

(不通顺的句子)

(最平淡的情感表达)修改后理由

修改誊写,习作展览

将修改誊写后的习作张贴在班级的习作园地中。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发现。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a、学生读对话,谈谈“小林”和“小东”的发现。

b.他们的读书方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善于使用工具书;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体会。

a、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你也可能有过类似的体会或经验,或还有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请你回忆一下,举个例子与同学交流交流。

b.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

c、班级交流。

3、小结: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同学们的经验,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情景等方法,只要我们肯动脑,善于总结,就能自己排除“词语”障碍的。

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向来以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劝勉世人做个善良的有道德的人。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练读名言。

a.学生练读,及时正音。

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c、学生质疑,组织解疑。

3、背诵名言。

4、励学导行。

a.尝试运用:老师描述情景,让学生选用这些名言加以运用。

b.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毛笔或钢笔写下来,或制作一张贺卡,送给朋友共勉。

5、扩充积累。

摘抄、背诵颂扬高尚情操的其他名言。

成语故事(杏林春满)

1、了解内容,明白含义

a、学生自由读“杏林春满”,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b.交流阅读收获:“杏林春满”这个成语是怎样来的?

c、“杏林春满”用来说明什么?

2、联系生活,畅谈启发。

a、从这个故事,你体会到什么?

b.你知道哪些医生称得上“杏林春满”?能说说他们的事迹吗?(如:李时珍、林巧稚、抗击“非典”的医生……)

3、激发动机,练讲故事。

这样有意义的故事,好多比你们小的同学还没听过,说不定,你们的爸爸、妈妈也还没听过,请你们回去讲给他们听听并告诉他们这个成语的含义。

4、课后延伸,积累成语。

读更多的成语故事,井把读过的成语摘抄下来。

作业

1.在家听写(词语盘点)2.会默(日积月累)3.完成本单元作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和收集天下大小事,是训练搜集材料能力的继续;二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非常广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有话可说的机会。

本次习作训练,紧扣本组的专题,编排了一次看图写文。指导学生习作时,可先指导学生回顾所学的课文,回顾了解到的战争情景,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影视等传媒,把学生引入战火纷飞的年代。然后出示照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接着以图中废墟中的孩子为重点,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想象:这个小孩的外貌、年龄,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孩子未来的命运等。最后,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我的发现”安排了4个比喻句,要求学生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带点的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日积月累”安排了一组与战争有关的成语,有的成语还包含着一个故事。“宽带网”围绕本组专题“战争与和平”,列举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这是本组课文学习后的拓展和延伸。

【教学目标】

⒈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⒉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⒊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⒋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情感,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⒈搜集与战争相关的影视资料。

⒉搜集同学们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新闻。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激趣导语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词语盘点

⒈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①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②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

③学生书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④教师听写词语。

⒉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②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③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的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④从课内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⑤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些词句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比喻句更深刻地体会了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而且还用你那充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明的大脑去思考,可谓一举多得!语文王国里精彩无限,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感受到魅力无处不在,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三、日积月累

⒈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⒉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⒊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成语,提出难以理解的成语全班交流。

知己知彼—《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一般都说“知己知彼”,指对自己的情况和敌人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

百战百胜—多次打仗都能取得胜利。

运筹帷幄—《汉书高帝记》“上(刘邦)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后称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

决胜千里—在千里之外就能决定最后的胜负,比喻智慧超群。

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

攻其不备—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的计策,乘魏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在桂陵(今山东菏泽)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后来用“围魏救赵”来指类似的作战方法。

声东击西—声,声张,宣布出来。军事上出奇制胜使对方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即表面上或口头嚷着攻打这边,实际上却攻打那边。唐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来用以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腹背受敌—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草木皆兵—一草一木都像是兵一样。《晋书苻坚载记》记载,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看见东晋军队布阵整齐,“望八公山,草木皆人形”,非常惧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极度惊恐时,神经过敏,发生错觉,稍有一点动静,就非常紧张。

风声鹤唳—唳:鹤叫。《晋书谢玄传》记载,北方的秦王苻坚带兵来攻打东晋王朝,在安徽淝水一带,被晋军打得大败,往回逃的路上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晋军来追击他们。后来就用“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兵贵神速—用兵以行动特别迅速最为重要。(语出《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突然袭击—军事上指出其不意地打击。

神出鬼没—比喻变化巧妙迅速,或一会儿出现,一会儿隐没,不容易捉摸(多用于用兵出奇制胜,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所向无敌—指军队等所指的方向,没有能抵得住的对手。

⒋教师点评解释并选词造句。

⒌比一比,看谁记得多,看谁记得快。

四、作业布置

抄写日积月累。

第二、三课时

(看图写话)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战争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与认识。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文中提到的战争场景。

二、回顾课文

⒈本组课文提到的战争场景。

①《夜莺的歌声》中,沉着俏皮的小夜莺与游击队员完美合作,歼灭了32个鬼子。

②《小英雄雨来》中,机智勇敢的雨来不仅掩护了区上的交通员李大叔,自己还成功的从鬼子的魔爪下脱身。

③《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完美一起享受春天》更是表达了我们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永驻的期盼。

⒉呈现战争中儿童的图片,播放写作图片时代背景淞沪会战纪录片,交流感想。

⒊呈现写作图片,简要讲述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火车站南站情景及照片来源。

⒋小组内讨论感受后班级内分享。

三、观察图片

⒈引导学生按看图作文观察方法认真观察,展开合理想象,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

⒉一废墟中孩子为重点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想象:这个孩子的外貌?年龄?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⒊讨论作文题目并在班级内交流分享整个故事。

⒋提出写作要求。

①整体把握,把想到的和看到的写下来。

②突出重点。

③完整表达。

四、拟定草稿

五、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的片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六、作业布置

誊抄习作。

习作例文

一张旧照片

这是一张1937年2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照片上:一个小孩面对着废墟的场面,无助得哭泣。倒塌的房屋,断裂的天桥,被炸断的火车轨道,原本还是一片繁华的景象,一瞬突然改变了。也许爸爸刚刚答应给他买好玩的玩具赛车,漂亮的小娃娃,还有逗人喜欢的玩具小猴……妈妈也答应他今天去奶奶家玩,明天去姐姐家玩,后天去姨妈家玩……突然一架架飞机呼啸而过,一阵阵炮火轰鸣,一个个坦克连连发出。炸毁了他美好的童年.他被这一切惊呆了。

他可能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但他的命运注定要改变。因为,他没有了疼爱他的爸爸妈妈,没有了舒适的小床,没有了宽阔的房间,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我痛恨战争,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痛恨曾经侵略我们中国的日本人!我相信你们也有父母,也有儿女,也有妻子啊!你们的心也是用肉做的呀!你们怎么忍心让别人家的小孩变成小乞丐呢?我希望你们赶快纠正错误,也希望我们的世界没有战争。

一件真实的事情

在我们课本第19页有一张非常残酷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在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在这张照片上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为什么哭呢?也许是他的父母要回老家,但是发生爆炸时,突然火车一响,他的父母就不知了去向,就只剩下小孩一个人在这里嚎啕大哭!

那他的父母在哪里?或许这个小孩的父母已经被日本人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不敢让人们相信的是当时的抗日战争让多少人失去了那宝贵的生命。但在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在当时父母可能要离开这个地方去坐火车回老家。可能他们并不知道危险面临着他们,向他们逼近。但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南站时,他的父母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小男孩,但是小男孩再也见不到他的爸爸妈妈啦!

这个孤独的小男孩以后的命运如何?说不定在战争过后小男孩会被好心人收养,也说不定也会被日本人收养,或者他长大以后想为他的父母报仇,为国家报仇,为人民报仇。

这一连串的疑问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也知道问题已经解决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抗日,不让敌人欺负我们的国家。我们要维护和平,让和平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之间吧!

废墟中的孩子

这幅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我国上海火车南站时的情景。啼哭的婴儿,倒塌的房屋,使我们不由得仿佛又回到了我们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屈辱年代。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这时本应当是学生上学,工人上班,老人和孩子在房前屋后小憩和玩耍的时候。可是由于日军的狂轰乱炸,上海城内的学校和工厂很多已被炸毁,人们已不能正常的上班和上学。

这时的上海火车站,由于北站已成为战区,交通被切断,南站就成了交通的惟一出口,所以上海火车南站,人流拥挤不堪。忽然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日本敌机飞来投下大量炸弹。上海火车站顷刻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车站,天桥月台以及铁轨被炸得稀烂。站内的人们死伤无数,地上躺满了横七竖八的尸体。火光中,父母焦急的呼唤着孩子,孩子哭喊着寻找着亲人,炸伤的人们痛苦的呻吟着,废墟中幼儿悲惨的啼哭声更是让人心痛。几分钟前,这个婴儿可能还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撒娇,手里还玩着爸爸亲手为他做的玩具。几分钟后,侵略者的炸弹顷刻间将这美好的一切都毁灭了。敌机投下炸弹的瞬间,孩子的母亲努力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遮挡住纷飞的瓦砾和弹片,孩子的母亲被炸弹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侥幸活下来的孩子已认不出血肉模糊的母亲,他大声的哭喊着。可是眼前没有出现妈妈慈祥的笑脸,更没有爸爸平时那有力的双手来抱起他。孩子那稚嫩的哭声似乎在质问侵略者: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的残忍,夺走我父母的生命,夺走我幸福的童年,我这么小,我以后将怎样生活啊!

是呀,是战争使原本繁华的街市变成了废墟,是战争摧毁了人们原本幸福的家园,是战争打碎了孩子们童年的梦想。愿这样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拥有幸福美好的童年,让世界永远充满幸福和欢笑。

沉痛的教训

这是一幅拍摄于1937年的照片。这天,日本侵略者在上海火车南站投下了大量的炸弹。顷刻间,使繁华的上海火车站变成了一片废墟。图中的幼儿由于剧痛和惊骇大声的哭嚎着,他的亲人可能已被敌人罪恶的炸弹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上海火车站到处是惨不忍睹的景象。残垣断壁,炸毁的铁轨,倒塌的天桥,无助的孤儿,无不诉说着侵略者的残暴。

看到这幅照片会使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感到心痛。战争都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啊!大批饥饿的难民、失学的儿童,倒塌的房屋、失去双亲的儿童、无家可归的贫民、致残的身体。

图中的幼儿今后将如何的生活啊。可能因为战争,会使这个刚刚来到人世不久的婴儿过早的夭折,这个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东西他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看,带着惊恐、带着无助、匆匆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他幸运,可能会被好心人收养,可是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孩子心灵深处将成为永远抹不去的痛。也有可能,他的父母只是被炸弹炸伤了身体,在今后的生活中,拖着致残的身体领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沿街乞讨,孩子伸出的乞讨的手臂上,依稀可见弹片擦伤的疤痕。

是呀,这是中华民族屈辱的一幕,正是由于我们当时国力不够强大,侵略者才敢在我们的国土上如此嚣张。少年强则中国强,是啊,祖国的强大要靠我们年轻一代用勤劳的双手去建造。决不让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

一张旧照片中的战争孤儿

当我手持这一张照片时,我感慨万分。小时候,我就不断听妈妈重复这样一句话:“日本人太坏了,坏得丧失了人性!”(点明时间和历史事件。)

我看到这张照片,眼中浮现了当时的情景,这是一张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一个可怜的孩子,坐在一堆废墟中,伤心地用脏兮兮的手捂着脸大哭起来,他身旁的繁华在一刹那间变成了废墟,他伤心极了──因为他失去属于自己的家园,他失去了自己最最熟悉的亲人,他在心里默默的叫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在哪呀!”他望了望周围,又用迷茫的眼睛望着砖头,用稚嫩的小手一点点的搬开砖头:“妈……妈别扔下我!”他眼里已经没有希望,如果他懂事了,他一定会想:为什么会这样,我的家,我的亲人们都到哪儿去了!是呀!这个小男孩的亲人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在日本飞机轰炸时,妈妈用全身护住了自己的孩子,不幸被炸死,孩子艰难地活了下来。后来他被一位拍照的记者看到,送进了孤儿院里。(动作和心理描写恰当好处。)

这时,我想起了妈妈对我说的一句说:“日本人太坏,坏得失去了人性!”没错,我总是认为,日本人难道没有孩子、亲人吗?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失去亲人的危机感和恐惧感吗?难道他们就只会拿刀枪去杀些无辜的人吗?我痛恨日本侵略者,在他们的身上充满着血腥和野心!在他们不像其他国家那样:热爱和平,拥抱和平。(发表看法,反问有力。)

直到现在,以日本首相为首的日本人还不肯承认历史,承认自己给其他邻国造成的伤害,他们这样只会玩火自焚。

日本人呀,请珍爱他人的生命,为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吧。(结尾提出忠告。)

第四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导入

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

⒉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国内和国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

那就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吧!

二、前期准备

⒈自读要求,想一想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新闻发布会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①发布的新闻要有意义。

②发布的新闻稿要结构完整,简洁明了,能够吸引人。

③作为发布人要对自己所发布的东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④新闻发布人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富有感染力。

⒉教师发布新闻示范。

三、我来发布

⒈学生根据“时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日常生活”“其他”这几大版块自由组合,交流、讨论、整理,注意组织语言。教师巡视指导。

⒉小组派代表发布新闻。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⒊评价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⒋师小结。

四、师生总结

⒈通过今天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①拓展了视野,了解了许多不知道的新闻。

②培养了大家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③训练了同学们口头表达及交际能力。

⒉师: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为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小小新闻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五、作业布置

向家长发布你了解的新闻。

精选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练习题


各位小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呢?我们建议大家多做一些与之相关的题,接下来就为大家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练习题,希望大家学习愉快!

一、判断下面带点的字的正确读音。(用“√”表示)

痕迹(hénhéng)佛香阁(gégě)堤岸(dītí)

横槛(kǎnjiàn)颐和园(yíyì)树丛(cōngcóng)

二、按要求填空。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几乎——()耸立——()玩赏——()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隐隐约约——()远——()细细——()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长廊()的栏杆()的杨柳

()的公园()的宫殿()的城楼

4.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内容。

“爽”字的音序是(),部首是(),“爽”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率直、痛快;②舒服;③明朗,清亮。在“神情气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种解释。在“豪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种解释。

“垂”字的音序是(),部首是(),“垂”字共有()笔,第四笔是()。“垂”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将近;②东西的一头向下;③流传。在“倒垂”一词中“垂”字的意思是()。在“永垂不朽”一词中“垂”的意思是()。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绿得像()。游船()在湖面()几乎()。向东(),()可以望见几座()和()。

2.抬头一看,一座()的三层建筑()在半山腰上,()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就是排云殿。

在第一段话中,作者先介绍了正前面的____________以及湖面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介绍东边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是按照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的。

在第二段话中,作者先介绍了在____________的佛香阁,又介绍了在____________的排云殿,这是按照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读写练习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读写练习设计
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作家的笔下分别描写了鹅、猫、母鸡等儿童常见的动物,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选编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一、教材分析,片段训练感知方法
《白公鹅》、《白鹅》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1)语言风格不同。由于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两位作家的语言也带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如,前者把鹅称作“鹅老爷”,后者说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读来给人以不同的形象感。(2)叙述的语气不同。虽然两位作者都是非常喜欢鹅的,但从叙述中,却能感觉到不同的语气。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揶揄,如“我们的鹅老爷”,“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并且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这在课文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如,“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白鹅》、《白公鹅》读写训练点:
1.《白鹅》第三自然段中,让学生找出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
2.《白公鹅》读写训练点:
白公鹅叫声的想象语言描写。
《猫》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猫》读写训练点:
第一段中,用了“说它……吧,可是……”的句式来表达对性格古怪的大猫的喜爱之情。让学生模仿该句式写写第二、三段中所描述的猫性格古怪之处。
二、练习写作,大显身手: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同学们,您家里养了什么小动物?你去动物园看过动物吗?请你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动物,然后写一篇观察日记。
1.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样子,它喜欢吃什么、玩什么。
2.想一想:你对小动物的哪些方面感兴趣?《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猫》写的是猫的古怪。你想写小动物的什么特点?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写出小动物的特点,可运用文中积累的词汇。
3.也可以模仿《猫》写,写通过自己与小动物的故事,突出小动物的特点。
4.题目自定,如《可爱的小狗》、《有趣的小白兔》、《淘气的小猫》等。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综合练习》复习


[复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总复习《综合练习》的复习
[复习目标]
(1)能灵活运用本学期学过的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从多角度多方位练习来培训学生的数感、实际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复习重难点]
灵活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
[复习过程]
一、全班交流回顾本学期的数学知识点。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整册书本,请你们小组为单位,把我们这学期学过的知识点分一分类?(学生打开书本目录,小组进行分类,教师巡查并指导)
(设计意图:虽然本堂课是以练习为主,但是我们也要放手让学生对本学期学到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分类,心里明确我这学期学过哪里内容,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更能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让他们在分类中找到明确的答案,为下面做练习埋下了铺垫。)
二、代表汇报,分类归纳。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如何分类。
学生大概会出现两种不同样式分类形式:
A: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及平行四边和梯形/统计/数学广角。
B:大数的认识及三位数乘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及平行四边和梯形/统计/数学广角。
师:同学们的分类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分为五大类,第一是多位数的认识,第二是乘法和除法,第三是空间与图形,第四是统计,第五是数学广角。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汇报分类,可以知道他们内心的想法,及时肯定他们的想法,同时老师也需要亮出自己的底牌,为学生指出明确的方向。)

三、巩固练习(主要是书本第121页练习二十一)
(一)计算类练习
1、口算练习(开火车形式进行)
40×8=120×6=9×50=
420÷6=450÷5=560÷40=
5×16=11×60=40×80=
810÷90=72÷24=50×0×6=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通过口算的形式把握简单的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2、竖式计算练习
师: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学生独自完成,教师巡查并把错误地答案进行展示,让学生做小老师进行批改。)
125×43=3276÷84=54×69=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通过竖式计算并验算来锻炼计算能力,教师通过巡查把错误地方进行展示,能让学生在别人的影子中吸取教训,更有利于他们认清楚自身的错误。)
(二)填空类练习
1、截止2002年1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二千六百八十六万零三人,写作(),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约是()。
2、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小学在校学生约有1225434700人,读作(),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大约是()。
3、()里最大能填几?
()×24<10046×()<217
75×()<620()×53<302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意图是检测学生是否能把握写数、读数、数的改写、四舍五入法、估算这几方面内容)
(三)操作类练习
1、分别画一个90°、145°、180°的角
2、你会用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意图是检测学生是否会画角和图形,这是本学期最基础的画图要求。)
(四)解决实际问题类练习
一只山雀5天大约能吃800只害虫,照这样计算,一只山雀一个月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一个月按30天计算)
师:全班一起读题目,然后独自解答,完成后请同学上台解说自己的做题过程。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意图是检测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乘除法混合计算的应用题,并且请学生上台解说在自己的解题过程,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二来可以让其它学生学习这些同学,不仅会写,而且会说,一个会解说的学生证明他的数学思维是非常有条理的,所以多鼓励学生上台来发言。)
四、布置家庭作业
师:同学们可以利用身边的数学素材编两道有关乘法或除法的应用题,可以选择行程问题、价格问题等等。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意图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题材来编出不同种类的数学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编题中融化数学知识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年级语文下册综合练习6》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综合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116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