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看不见的风》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2个多音字,会写6个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课件、学生画的图画。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师:听说咱们班同学最爱猜谜语了,我这有个谜语你们猜猜看,它是什么?
“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板书:风)
师:你知道风什么样吗?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多大?有多高?你见过吗?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可有三个小朋友竟然画出来了(板书:画),他们是谁呀?快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后说一说是谁把风画出来了。
2.再自由读全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不丢字、不多字。把不会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师:你们刚才读得都很认真,可是我听出有几个词语挺难读的,咱们再读读行吗?(出示生字、词语)
4.现在赶快把词语朋友放回课文里再读读,这回你们一定能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三)细读课文,自主探究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巧妙地画出风的。
1.探究: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出风的?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应该仔细读读哪个自然段?
2.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思考。
3.讨论:你觉得他们画得怎么样?(巧妙)从哪儿感受到的?
4.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板画:白云、柳枝、国旗;板书:飘、舞、飘扬。
交流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边读边想象白云飘动、柳枝起舞、国旗随风飘扬的样子。
5.小结,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读课文第7自然段。教师小结:这几个小朋友的画,无论是飘动的白云、翩翩起舞的柳枝,还是迎风飘扬的国旗,都使我们感受到了风。请你小声读读课文,再次感受风来了。
(四)深入读课文,探究能够巧妙画出风的原因。
1.自主阅读第5、8自然段,探究:他们为什么能巧妙地把摸不着看不见的风画出来?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3.总结:看来,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以后遇到问题也要积极动脑筋思考呀!
(五)发散思维,扩展延伸。
1.思考:如果让你也来画风,你会怎样画?
2.学生思考后,动笔画一画。
3.小组交流。现在快把你画的风讲给小组里的同学们听吧!
4.指名展示图画、练习说话。
(六)作业。
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继续展示图画,练习说话。
(二)再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三)记忆字形,指导把字写美观。
1.巩固生字。
(1)抽读生字:齐读、分组读、个人开火车读。
(2)将生字贴在黑板上,要求自读三遍,一遍比一遍快。读后开展计时读字比赛。
(3)游戏“找宝”,学生一人读字音,其他人从字卡中迅速找出生字。
2.记忆字形。
(1)巩固会写字的认读。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析记住字形。
(3)汇报交流识字情况。
3.书写生字。
(1)读帖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漂亮?
提示:“咱、吧、经”三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这样写出的字才漂亮。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比较,集体评议。
(4)再次书写,争取比第一次写得好。
(四)作业。
1.听写生字词语。
2.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画一画。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2、鳄鱼的争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2、鳄鱼的争斗
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10个生字:宾、域、侵、炫、矩、躯、箭、嚣、截、挪。积累“觅食、炫耀、约定俗成、穷追不舍、兴风作浪、点到为止”等词语。用联系上下文结合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约定俗成、穷追不舍、兴风作浪、点到为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比较句子、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等方法读懂有关两条鳄鱼争斗的句子,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
3、学习查找资料,收集有关“鳄鱼”的资料,交流内容。有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联系上下文、比较句子、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等方法读懂有关两条鳄鱼争斗的句子。
教学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一、导入揭题:
1、板书:鳄鱼。然后,让学生谈谈对鳄鱼的印象和了解。(有条件的可通过多媒体演示相关的声像资料)。
2、师:凶残的鳄鱼之间的争斗是如何的呢?动物学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结果。
出示课题:27、鳄鱼的争斗。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习字词: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宾域侵炫矩躯箭嚣截挪。
比一比:嚣——器、截——载——栽——裁(重点:形和义的联系)
(2)词语:觅食、炫耀、约定俗成、穷追不舍、兴风作浪、点到为止、规矩、挑战、嚣张、喉咙、下颌;
(3)给“约定俗成”的“俗”选择正确的解释。让学生确定这个词语中需要查字典理解的字,可用小黑板或多媒体出示“俗”字的义项,让学生选择。
3、交流:鳄鱼间的争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适时出示: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同类争斗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而只是点到为止,进行朗读训练。)
三、学习课文:
1、师:“鳄鱼间的争斗是否真的如此呢?”
默读课文第2、3小节:入侵者是如何挑战?而罗宾又是如何反击的呢?划出有关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小小组中讨论交流,在全班交流。
2、交流:
(1)入侵者的挑战——“高高的跃出水面;拼命的拍溅和喷吐湖水;张开血盆大口;不断发出吼声”——表现入侵者的凶狠、炫耀自己的实力,企图吓唬罗宾一家。(指导朗读,抓重点词语:高高拼命不断)
(2)罗宾的反击——“罗宾以自己强大的身躯掀起了比入侵者大得多的风浪,对手一看技不如人,立即箭一般的迅速逃离”——理解“技不如人”,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理解“兴风作浪”,联系前后文的有关内容:高高的跃出水面,拼命的拍溅和喷吐湖水,以自己强大的身躯掀起了比入侵者大得多的风浪。
(3)揭示鳄鱼同类争斗时约定俗成的规矩:两雄争斗时,谁兴风作浪的本领大,谁就是胜利者。
(4)过渡: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同类争斗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而只是点到为止。
——“罗宾张开大嘴,但是并没有咬对方的喉咙,只是把它的左腿置于自己尖利的上下牙之间。罗宾的嘴也不咬下去,仅仅是保持这种状态,并且持续了大约5分钟。”
(罗宾为什么这么做?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它在警告对手什么?理解“点到为止”,在文中找相关内容,如:“张开大嘴、没有咬对方的喉咙、只是、仅仅、保持这种状态”——罗宾完全能杀死侵者,却它却并没有伤害对方。)
——“这似乎是在警告对方:()我的上下颌一合拢,你的腿立刻()断为两截。()今天我不这样做。()你下次再来,那()不客气了。
(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比较用和不用关联词在句子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并选用其中的“似乎”说话,理解文中的用意。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3、此时此刻,你对鳄于鱼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有关鳄鱼的知识,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请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同学间交流或是制作一份小报。
板书设计22、鳄鱼的争斗
张开大嘴、没有咬对方的喉咙、只是、仅仅、保持这种状态
本课小结课上我注重联系上下文、比较句子、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等方法读懂有关两条鳄鱼争斗的句子。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鳄鱼既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同时也不失温驯。另外,大家也明白了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侵者怎样向罗宾挑战?罗宾又是如何还击的?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的教育》”,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2 鲸”,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2鲸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海洋里有一种动物,单是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是什么动物?对,就是鲸。(板书课题)
二、下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有关鲸的资料?(学生通过预习时查找的资料进行简单的介绍)
三、检查生字的预习
1、出示本课的生词读一读: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指名读、齐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书写错的字:滤肺(最后一笔是竖)
3、学生互相解词:
上腭:口腔的上顶部,也称上颌。
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
寿命:生存的年限。
四、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
1、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从鲸的形体、捕食、呼吸、睡觉等方面来认识鲸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四方面:(1)大(2)不是鱼(3)种类(47)习性
3、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地介绍这些特点。
附:板书设计
22鲸
四方面:
(1)大
(2)不是鱼
(3)种类
(47)习性
爱的奇迹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强)及新词,认读6个字。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题的意思;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体会第1自然段的作用。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树立保护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这是“爱的奇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强)及新词,认读6个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什么是奇迹?齐读文章的课题,你有什么样的问题?
二、新授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文中画出读不准字音的字,自学生字新词。
出示幻灯,指名读准带点字的字音。
干涸勉强小心翼翼蹑手蹑脚挽救
多音字组词:
强中几尽
交流在自学中理解了哪些词语。
勉强:在本课是“将就、凑合”的意思。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课文指看起来不是很清楚。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回忆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归纳。
在一个极度干旱的夏季里,6岁的男孩比利为了挽救中暑脱水的小鹿的生命,一次次地用双手捧水给小鹿喝。
3.全班接龙读课文。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1)(1——2):写“我”居住的地区遇到了严重的干旱。
(2)(3——8):6岁的比利用双手捧水,一次次地给因中暑而脱水的小鹿喝水。
(3)(9):“我”决心把小比利培养成优秀的科学家,让更多的人获得生命之水。
5.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爱的奇迹是什么?是谁创造了爱的奇迹?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
课后小结:段落比较复杂学生分段效果不好,特别是段中分层,正确率更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题的意思;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体会第1自然段的作用。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树立保护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这是“爱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
爱的奇迹是什么?
是谁创造了爱的奇迹?
他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
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
二、新授
通过自己的预习你初步知道了哪些问题?
(是谁创造了爱的奇迹;爱的奇迹是什么。)
教师梳疑,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他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
2.学习课文第一段,明确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从课文内容中你知道了什么?
集体交流:说明旱情相当严重,不仅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人畜的饮用水都很困难了,比利双手捧水喂小鹿的感人故事正是在这样极度干旱、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发生的。
此时你有什么新的问题产生吗?(这一段的描写与爱的奇迹有什么关系?)
3.学习课文第二段,体会比利的为人。
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比利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
在文中标画有关比利动作的语句,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比利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小组内交流讨论。
集体交流
“他目不斜视,好像面对着一个严肃的目标”、“双手好像努力捧着什么重要的东西”、“慢慢地向树林走去,然后快步跑回来”这说明孩子是在极严肃、极认真地做着一件重要的事情。“反反复复地忙了将近两个小时”,而且“没有停止的迹象”,联系下文可以知道,孩子一心想着救小鹿。
(做事认真、专注,善良、有爱心)……
(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当时小比利心里会想些什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联系上文,说一说第一段与爱的奇迹有什么关系?
突出了当时水的宝贵以及水对挽救小鹿生命的重要,突出了比利捧水喂小鹿这一行动的意义和小比利的心地善良。
集体讨论,升华主题,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各抒己见)
1、这件事发生在严重干旱的夏季里,在人畜饮水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比利却用宝贵的水挽救野生的小鹿的生命。
2、比例只有6岁,可是他所做的事情是了不起的。
3、一个6岁的孩子,用自己的同情心和爱心描绘了一幅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
课后小结:先默读课文,以《语文帮你学》中的一道题,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第一个填空完成较好。对于第二个填空,很多学生没有写出是“中暑”的小鹿,此时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体会水对当地人们的重要性。此时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且体会出真是奇迹。订正第三个填空时,请同学找到描写比利动作的语句,加以体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为什么是奇迹。这样利用内容引出中心学生感觉到水到渠成,同时更加明确了概括主要内容的要求是:准确、全面、简洁。
板书设计:爱的奇迹
创造
比利爱心与善良小鹿
(人)(动物)
黄寨联校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
主备人吴彩萍第几课时第1、2课时
课题22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海滩、贝壳、鸟粪、肥料、守卫、建设、必将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4.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重点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熟,初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难点理解“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句子的意思。产生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教学关键围绕课题中的“富饶”,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准备词语卡片、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中国地图。
黄寨联校教学设计续页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补充设计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词
(三)
作业第一课时
(在黑板上悬挂中国地图,向同学们简单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这是我国的版图,这里是北京,这里是南海,在南海上有四大群岛,西沙群岛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国南面的一扇大门,是海防前哨。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板书课题)
1.默读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西沙群岛的景色和物产的?找出相对应的自然段。
明确:海水、海底、海滩、海岛
2.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①海水都有哪些颜色?
②设问:仅仅颜色多就叫五光十色吗?
③准确理解: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
(3)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如此美妙神奇呢?
结合学生回答画简笔画
(4)说话训练。
找学生指图说说海水为什么“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述。
(5)指导感情朗读。
(一)字词学习
1.刺(cì)(左边中间不要多一横);
拣(jiǎn)(右边中间不要少一横);
饶(ráo)(右上角不要多一点)。
2.其他生字写法。
3.带拼音抄写生字词。
1、作文训练:学习第6自然段叙述的顺序,写一段话。介绍学校里的花草树木(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环境的具体情况,选出学生有话可说的内容,进行语言训练)。
2、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并写几个打比方的句子
介绍课前收集的西沙群岛的相关资料。
齐读课题。
读文勾画。
明确: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通过与“五颜六色”进行比较,体会“五光十色”中的“光”的意思
五光十色:这里指西沙群岛海水色彩缤纷、鲜艳明亮。
瑰丽无比:异常美丽,没有什么能比得上。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述海水为什么“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黄寨联校教学设计续页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补充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三)总结
第二课时
1.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2.西沙群岛的海底、海滩、海岛又是怎么样的呢?
1.学习第3自然段:
(1)这一段共几句话?介绍了哪几种物产?
(2)逐句理解:启发学生重点抓住“绽开”“蠕动”“威武”等词语,体会珊瑚美丽、各种各样,海参懒洋洋,大龙虾威武的特点。
(3)朗读第3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了哪些动物的怎样的特点?(引导同生由部分到整体,为概括自然段主要意思做好铺垫)
②小结内容:这一段写西沙群岛的海底是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4)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第4自然段。
(1)指读后提问:课文是从几方面具体介绍鱼多的?
明确:数量、种类
(2)从哪儿可以看出鱼的数量多?从哪儿可以看出鱼的种类多?结合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成群结队”,四个“有的”,“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词语体会鱼的数量、种类繁多。
(3)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中哪句话概括了整段的内容?并说明理由。
(4)完整表述:第一、二、四句是怎样围绕第三句来写的?(6)指导感情朗读。
3.学习第5自然段。
(1)用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按提纲自学第5自然段。
自学提纲: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三、四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自然段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拣不完”、“庞大”、“有趣”等词语进行理解,训练学生概括句意和段意。应注意:语句精炼、要点全面。
4.学习第6自然段。
(1)用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按照提纲自学第6自然段:
自学提纲:第6自然段第二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话都是围绕第_________句话“_________”来写的。并说明理由。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本段几句话的思路:
“鸟的天下”→树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
从而弄清全段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
(3)指导感情朗读。
5.小结:通过2~6自然段的学习,你们知道了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6.感情朗读2~6自然段。
7.学习第7自然段。
(1)指读后提问:将来的西沙群岛会怎样?
(2)齐读
1.启发学生明确这节课学到的理解词句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再次质疑问难。
读并思考。
明确:珊瑚、海参、大龙虾
自由分句读。
自由读思考。
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句
更加……更加……
黄寨联校教学设计尾页
达标检测:
1、照样子写词语。
圆溜溜
飘飘摇摇
2、读句子并填上合适的词。
(1)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瑰丽无比。
(2)()的与多得数不清。
(3)海滩上有拣不完的贝壳,(),形状()。
(4)()的鸟粪是()的肥料。
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
3、填空。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瑰丽无比:有的,的,的,
的。”这句话中概括描写还睡到词语是,具体写了海水的种颜色,分别是。
板书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水五光十色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各种各样的鱼
海滩贝壳海龟
海岛鸟的天下
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考虑到其短小、易读,我希望能在一课时内学完,包括读通读懂课文,学好生字。经常和老师们说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想作一些尝试。
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特意交待胡老师,不要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我要试着让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学习。
为了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我让三个学生分小节朗读全诗。有两个学生读得基本符合要求,有一个学生错音较多且不流利。大部分学生听得很认真,能帮助同学找出错误的地方。学生互评后,我范读了一遍课文。目的一是让学生再一次找准字音,二是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朗读基调。我没有放录音,因为我认为我自己对这首诗的内在节奏把握得更好些。我的朗读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便趁势提出让他们再学着老师的样子练一练。自由练读后又齐读了一遍。
经过几番反复,初读课文的要求大部分学生达到了。读课文的过程应该也是学生字的过程。我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只有一两个学生个别词语读不出来。然后,我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抽读了两轮,有一个学生享字读不出,我便让旁边的学生帮他,我说:请旁边的同桌悄悄地告诉他!那位同桌非常高兴,果然附在他耳边教了一番,谁知教出的居然是读成受!看起来是从词到字学习模式的负效应了。当然,要说明的是,出现的是词语和生字都是没带拼音的,学生大部分能够掌握,证明学生确实能在读几遍课文后,凭印象和猜测能够认识生字。至于还有没完全掌握的学生,在后面进一步学习课文时还可以继续学习,不用着急。
学完生字,该进入细读读懂课文的环节了。每一节诗的意思大体是什么?本来我是想安排学生讲大叶杨的故事,因为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同时,讲故事的形式,实质上是对诗歌的一种改写,是一种综合的语文训练。但上课后,我发现有些这种形式对学生可能难度大了一点,所以临时改变,降低难度,让学生回答从诗中了解了大叶杨什么?
对这个问题,学生回答也不理想,几乎是照着书念的。我只得再次调整计划――原来想提一个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我还是决定按顺序分节学习。
第一节写大叶杨特别爱唱歌,分别写了大叶杨唱得欢快响亮悄悄地唱的情景,三个层次,非常鲜明。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把第一节确定为指导朗读教学的重点。第一句小鸟叫我们大叶杨,成天喜欢哗啦啦地歌唱就确定了快乐的基调。老师通过描述调动学生体验:小鸟呀可是大叶杨的好朋友,声声大叶杨 叫得多亲热呀;从早到晚哗啦啦唱个不停的大叶杨,心中不知有多高兴呢!如此引导学生去体验朗读。读唱得欢快,提醒学生展示欢快的表情;读唱得响亮,提醒学生读的声音要哄亮,要有精神。那么,悄悄地唱该怎样读?为什么?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不仅能读得好,而且能说出道理。
词语学习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解决了。从早到晚就是对成天的说明;展示欢快的样子,学生自然理解了欢快;悄悄地唱的意境也在朗读中领略到了。
第二节容易懂,不准备花太多时间。在理解方面,勤劳让学生练习说话,享受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体会,让学生做一做享受的样子学生也很乐意。设计了三个问题:大叶杨会给小宝宝老奶奶老爷爷唱什么?大叶杨为什么唱得很快乐?大叶杨还会唱给谁听?第一个问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第二个问题是为了突出大叶杨为带给别人快乐而快乐,第三个问题既是想象训练,又是为进入第三节学习而铺垫――还唱给秋天里金色的太阳听。
第一个问题学生有点茫然。很少的几个学生举手,但有一个学生说的我很喜欢。他说,大叶杨会唱打仗的歌。我问为什么,他说,我的爷爷奶奶都只会唱打仗的歌,大叶杨会唱那些爷爷奶奶也会唱的歌。可爱的孩子,他把大叶杨想得真可爱。
这首诗最难懂的就是第三节的最后一句:感谢秋天里金色的太阳,它使我们的歌声,染上了几分金黄。为什么要感谢太阳?为什么说太阳使歌声染上了几分金黄?课前我反复思考要怎样才能使学生读懂这句。后来,我想到了学生前几天学的第一课《开学第一天》,写了进入二年级的学生年级增高的喜悦。不是吗,秋天意味着收获成长,就像学生在秋天从一年级进入了二年级,他们知识增多了,同样大叶杨到秋天也成长了,太阳是帮助它成长的,所以要感谢太阳。至于说到染,也可以联系第一册学习的《太阳,你是粉刷匠吗》:你把沙滩粉刷得金黄金黄,就像是一条用黄金铺设的海岸从粉刷到染,学生也就好理解了。
发散开去,还可让学生说说:大叶杨的成长感谢太阳,你的成长感谢谁呢?既是对感谢一词的运用练习,也是一种感恩教育呀。
很遗憾,还在学习第三节的时候,下课铃响了。这节课,如果要学完课文,背诵课文,学完会写字(总共6个字,课堂上只讲了1个),至少还要8分钟时间。
下午,胡老师说,学生大部分能把课文背下来了。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内容:P87-P90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形状、千奇百怪、渔业工人、四脚朝天、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4、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定还记得《日月潭》吧,她在祖国的宝岛台湾。(出示地图)在祖国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叫西沙群岛。(板书课题,解释“岛”。)(渗透环境教育)
2、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对西沙群岛有了哪些了解?交流一下,好吗?(随机对认真预习的学生给以表扬、鼓励。)你们还很想知道什么?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富饶的西沙群岛的。
二、学生自学:
1、读课文;
2、圈画、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
3、思考问题:全文主要讲的什么?弄清每自然段讲的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生字纠正读音
2、读生词
3、全文共7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四、学习课文
1、齐读第1自然段:
画出重点句子,认识总述句(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此段在全文起总述的作用。
2、怎样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1)自渎2~6自然段,弄清每段讲的什么。
(2)小组讨论每段内容;
(3)说说每段的内容,方法:逐段朗读、讨论,同时板书;
(4)结合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
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物产丰富海滩:贝壳海龟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见上节课板书)
二、提出本节课内容、要求:学习后几个自然段,感情朗读课文,知道每段写的什么,理解句意,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句意写具体的。
三、学生自读3~6自然段
1、自渎自了解;
2、小组交流:说说西沙群岛物产怎样丰富?
四、讨论回答:西沙群岛怎样丰富?(同时板书)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重点指导3、4段(出示挂图,指指海底有些什么)
(1)指4人分句分段朗读评议指导
(2)齐读
(3)出示小黑板句子:(第4段的最后一句)
a、说说对句子的理解(是说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很多);
b、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句意写具体的,在文中将“有的……有的……”打点,再读一读、说一说。(形状各异)
2、感情朗读5、6段
(1)指导感情朗读
(2)出示句3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说说句子的意思(西沙群岛的鸟多)
课文是怎样写具体的?(用鸟蛋多、鸟粪多说明鸟多。)
3、齐读第7段
(1)说主要内容,把与第1段相似的句子找出画“~~~”
(2)知道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的作用)
4、小结:(见板书)
全文用总述——分述——总结的方法写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物产丰富。齐读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
六、资料、图片交流
1、方法:课前结合课文查找有关资料、图片;(渗透环境教育)
2、课上鼓励介绍资料、图片;
3、小组交流;
4、学生结合课文质疑,集体讨论解疑。
七、你是说一说、写一写还是画一画“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来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小黑板挂图
总述: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分述: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非常多)
海滩:贝壳海龟鸟(多)
总述: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自渎课文说说西沙群岛怎样美丽富饶。全文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总述——分述——总述)
二、学生质疑,讨论解疑
重点:海水为什么会五光十色?
引导朗读第2段的第3句原因。知道因果关系的句子。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你最喜欢西沙群岛的什么,请你选择读一读,能读出喜爱的感情吗?
2、重点指导朗读第3段:
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惊奇赞美的语气
海参…….语气要低粗、稍慢
大龙虾……要读出威武的语气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背
2、指名背
3、说说你是怎样背出你喜欢的段落?
4、互背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边读边看偏旁;
2、自记字小组讨论易错字;
3、质疑指导书写难字:
威:“戈”字旁,“女”上一横不能少。
武:最后不能多一撇,不是“戈”字旁。
插:右边的笔顺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5、评议表扬书写认真的学生。
教学反思:
1上课前学生已经观看了大量的视频片断,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应该先看一小分部,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边看片断边细读课文。
2教会学生学习完第三段的海底后,应该让学生自己自学其它文段。
3本文较多的修辞手法,学生基本掌握比喻,拟人等式逻辑手法,但还不是很了解“排比”。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再巩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11 个生字,会认 6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非常、特别、十分的意义。
3.理解课文内容,平时多留心观察事物,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平时多留心观察事物,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非常、特别、十分的意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徐悲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大画家,他从小就非常刻 苦,才有了后来的成就。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我们看看他 小时候又是怎样的?
2.简单介绍霍金的生平。
3.出示课题爱问的霍金。
4.指名读课题,全班齐读。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课文,找出藏在文中的生字娃娃,借助生字表中的音节多读几遍,把字音读 准。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1)自由认读。
(2)请小老师来带读生字,可以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
(3)出示生字卡片(每个字组两个词),学生齐读,打乱顺序分组读。
(4)去掉拼音,随机抽读。
3.记忆生字。 观察,读记生字(在本子上练习)。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学生交 流记字方法) 还没有记住的字,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4.自由读课文,看看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手势表示有 6 个自然段。
5.指名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一段,请他邀请几个小朋友与他合作读完课文。请读 书的孩子上台来,台下的小朋友给他们提出读的要求。(声音要响亮,不读 错字,不添字掉字)。读书的同学也给台下的小朋友提出听的要求(认真听,不 说话)。读后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
6.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课题是爱问的霍金,请同学们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很爱问的?
2.学生在小组里自由组合,自由讨论。学生汇报。
3.学习课文。
(1)小时侯的霍金就很爱问,第一段里就说了。 出示句子他还特别喜欢问这问那(强调特别,更加突出霍金小时候喜欢提问 题)
(2)学习第 2、3 自然段。霍金都爱问什么问题呢?自己找出霍金的问题仔细读 读。
(3)学生找出问题后,教师出示相应的卡片。学生自由练读 (收音机为什么会说话、会唱歌呢? 什么是能量?)
(4)爸爸妈妈对待霍金的问题又是怎样回答的呢?同桌互相练读。 (妈妈说 :你去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爸爸说:许多东西,必须通过自 己的学习与思考,才会找到答案。)
(5)男女生练读(问题加回答)。师生对读。 霍金 收音机为什么会说话、会唱歌呢?(疑问的语气) 妈妈 你去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霍金 什么是能量? 爸爸 许多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思考,才会找到答案。(激励的语气)
(6)霍金听了爸爸的话后,他有什么感想呢? (种子在句中是指一种决心,说明霍金此时已下定决心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探 求科学知识。)
(7)全班齐读第六段。
(8)齐读课文,学生谈感受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正是由于霍金遇到不懂的问题善于思考、用 于提问,所以长大后才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 要像霍金那样,不懂就问,勤于探索,长大后,也一定可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 献的人。)
二、课后练习
1.出示三组句子 张衡非常认真地数星星。 霍金特别喜欢问这问那。 徐悲鸿画马十分刻苦。 自由读句子,比较这几组句子里带点的词语,教师讲解。
2.近义词 霍金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举世闻名) 他小时候特别喜欢问这问那。(非常)
三、作业
1.书写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爱问的霍金
特别喜欢问这问那 问妈妈
收音机为什么会说话、会唱歌呢?
问爸爸 能量是什么?
爸爸的话 深埋知识的种子
22凡卡六年级教案
22凡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3.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
慈悲:慈善和怜悯。
打发:派(出去)。
别墅: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捉弄: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
祷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
卢布:俄国货币单位的名称。
醉醺醺: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四、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五、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2.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六、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读写。
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附:板书设计
22收易拉罐的小男孩
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折”zhē、“落là”及新词,认读3个字。
2.能用多音字组词。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结尾一句话的意思。
4.用“清脆”、“整整齐齐”造句。
5.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结尾一句话的意思。
查阅资料: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时数:2课时
板书设计:
22收易拉罐的小男孩
不能
卖易拉罐买汽车
能自立自强
坚持不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折”zhē、“落là”及新词,认读3个字。
2.能用多音字组词。
3.用“清脆”、“整整齐齐”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请你猜一猜,小男孩为什么去收易拉罐?
2.师:请同学样打开书,我们学习22课《收易拉罐的小男孩》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朗读、读通、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故事:兄弟俩想用卖易拉罐的钱买辆汽车,就利用星期天挨家挨户收集空易拉罐,他们已经坚持了一年多,从不间断。)
3、交流汇报。
4、学习生字:
让学生说说记字的办法。如:
(1)换偏旁:柳----聊想-----箱通-----涌
(2)加偏旁:欠----饮危-----脆
(3)删部首:增----曾
4.用多音字组词。
zhē()là()
折落
zhē()luò()
1.自由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
2.同桌互读,看看谁读得好。
3.指名读,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组词。
3.用“清脆”、“整整齐齐”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结尾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结尾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实物易拉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文兴趣
(教师手拿易拉罐)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样一个空易拉罐在我们这儿大约可以卖多少钱吗?我曾经向一个收废品的师傅打听过,一个空易拉罐走街串巷收大约1毛5分钱,他们再卖给废品回收站,大约可以赚5分钱。如果有个人单靠收易拉罐就想买辆汽车的话,你觉得想法怎么样?
可就在美国,却有着这样两个小男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们兄弟俩。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全文,感知大意
1.课文讲了小兄弟俩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读后说一说)
2.引导说简练
你能根据老师所给的提示把课文主要内容说得简练一些吗?(打出填空提示,再指名说一说。)
课文主要讲了兄弟俩想用()买(),就利用星期天(),他们已经坚持()。
(教师及时评价并相机板书:卖易拉罐买汽车)
提问过渡:你觉得他们这个想法能实现吗?
课文中的“我”刚一听说小哥儿俩想要靠卖易拉罐买辆汽车的想法时相信他们能实现吗?后来呢?(相机在负板书写出:不能——能)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三、细读课文,感悟人物精神
1.请大家认认真真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有关的语句。
2.把你所画的句子和你的理解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3.引导汇报、交流。
师引:你从哪儿感受到开始时“我”认为他们的想法不能实现?(抓住7、8、9自然段中相应的语句理解)
(1)“这易拉罐能卖多少钱?”我知道回收这种易拉罐在美国不会比中国更赚钱。
“这空罐卖不了多少钱,可是小哥儿俩讲,他们要靠卖这个买一辆汽车。”
卖易拉罐买汽车?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这能行吗?”“不知道。”朋友把一个刚喝完的易拉罐儿放进了一个硬纸箱。
(当学生说到这时,相机打出7—8自然段。)
(2)师引导:你们都读读这3个自然段,你是从哪感受到“我”认为他们这种想法不能实现的?(自己读)(指名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边说,相应的句子随机变成红色:
“这易拉罐能卖多少钱?”
卖易拉罐买汽车?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这能行吗?”)
(3)为什么“我”觉得他们的想法不能实现呢?我们可以粗略的算一笔账:按我国算,一个易拉罐可以赚5分钱,买一辆普通型低档汽车大约要4万元左右,也就是4000000分,小哥儿俩就要卖掉800000个易拉罐。800000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呀!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地球到月球还远。你们知道吗?地球到月球到底有多远?大约38万公里,简直太遥远了,可我却认为,小兄弟俩靠卖易拉罐买辆汽车的想法简直比这个还遥远,可以说是遥不可及。对此,我怎么能相信呢?
(随机出示课件:
5分4万元=4000000分
800000个)
(4)请你读读7——9自然段,读出我怀疑的语气。(再打出句子,让学生看着有语气读)
师:可是小哥俩儿讲,他们要靠卖这个买一辆汽车。你从这句话感受到小哥俩儿是怎样的人?(从小自立自强)
过渡:随着朋友的介绍,我对小哥儿俩有了更深的认识,逐渐从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相信他俩儿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你又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他俩儿一定能实现的?(学生接着汇报)
(1)朋友讲这是哥儿俩,就住在附近,每个星期天收集邻居家的易拉罐,已经一年多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次次不落。
(学生说到着,打出上面句子。)
引导:怎么从这你就看出我认为小哥儿俩的想法能够实现了呢?
(抓重点词句,体会小哥儿俩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生说到重点词句时,以下词句“每个星期天”“已经一年多了”“无论”“还是”“次次不落”依次变成红色。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
理解后,引导学生有语气朗读出来:就让我们都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小哥儿俩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吧!(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从哪感受到我认为他们的想法能够实现?
(2)他们说是仔细算过的,哥哥达到驾驶车的法定年龄时就能买上车了。(学生说道,随机打出此句话)
师问:怎么从这句话你就能感受到他俩儿的想法能够实现?
如果把“仔细”去掉,你再读读,觉得怎么样?
再读原句,感受一下小哥儿俩买车的决心。
师叙述:我们也来算一笔账。你知道我国法定可以驾驶汽车的年龄吗?(18周岁)美国和我们中国差不多一样大。哥哥现在多大?到18周岁还有4年,一年52个星期,4年就是208个星期,而他们兄弟俩已经坚持收易拉罐一年多了,加上这一年,那就是260个星期。260个星期要收大约8000000个易拉罐才够买一辆汽车呢,你觉得他俩能做到吗?为什么?
再回到第6自然段中那句话,打出来:
(朋友讲这是哥儿俩,就住在附近,每个星期天收集邻居家的易拉罐,已经一年多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次次不落。)
师:我们再齐读一下这句话,再一次感受小哥儿俩的精神。
(3)师引读第10自然段,同时打出来:
(哥儿俩还在路上走着,弟弟拉了条绳子在前面拖,一边唧唧喳喳地与在后面推车的哥哥说着什么,清脆的童音在静静的街上回荡。弟弟可能在与哥哥说着:“----------------------------------”)
请你想一想,弟弟可能在与哥哥说着什么?
(4)师:看着小哥儿俩的背影,我突然涌上一个念头,于是追上这哥儿俩,冲着他们说:
(打出来:“嘿,男子汉们,将来你们这辆车就叫‘易拉罐号’吧!”)
看着屏幕,一起读出来吧。
师引:请你回忆一下,刚看到小哥儿俩来朋友家收易拉罐时,我是称他们男子汉吗?那称他们什么?读读前面的课文。
那时,这两个小家伙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自己读读1——5自然段,然后说说。
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他俩很懂礼貌?给大家读读相关的句子。
师:由开始的“小家伙们”发展到后来的“男子汉们”,从这称呼上的变化,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敬佩、感动)
就让我们为这两个做事坚持不懈、自立自强的小小男子汉们加加油吧!祝愿他们早一天实现自己的目标。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我读前面提示的语言,你们齐读说的话。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相信你们一定也像这两个小男孩一样,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能告诉我们吗?
读了课文后,你打算怎样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老师也有一个目标,为了能早一天实现这个目标,我也写了一句鼓励自己的话,(课件打出),用你们最洪亮的声音一起鼓励一下老师。(听了你们的鼓励,老师一定会加倍努力的。)
你们也像课文最后一句这样,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写一句鼓励自己的话,好吗?也可以写一句鼓励某个同学的话。
(动笔写)
指名读。
结束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人生目标,在这里,老师祝愿你们通过自身努力奋斗,都能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
22《鲸》|人教版
《鲸》是一篇说明文,讲了鲸的形体、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写到了鲸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箐多数字来说明。教师可指导学生读书,画出描写鲸很大的有关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最大的有()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公斤。我国捕获一头()公斤重的鲸,有()米长,舌头就有()头大肥猪重。()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长,()公斤重,一天能长()公斤到()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通过读、画、填让学生体会到鲸确实很大。
二、说一说
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了讲清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主要写了鲸的进化过程。学生对这段不太容易理解。根据这一情况,我让学生仔细读书,然后把自己当作是鲸鱼,将这一段话转述给同学听,这样学生兴致盎然,效果颇佳。
三、比一比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按鲸的种类写了它的生活习性,可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描写须鲸和齿鲸生活习性的语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然后填写下列表格:
通过填表比较,学生较清楚地了解了鲸的生活习性。
四、画一画
文章第六自然段写了鲸怎样睡觉。学习这一自然段可以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想象一下鲸睡觉的样子,然后根据脑中的形象把它们睡觉的样子画下来。要求简笔画即可。只要能画出几条鲸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就行了。这样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写一写
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了如下训练,让学生读书并展开想象的翅膀,然后让学生动笔写作,具体如下:
先读下面的片段,再按要求写一段话。
一天,东海龙王突然心血来潮,想搞个鱼类比赛活动,比一比哪一种鱼最大,哪一种鱼重。得到名次的,龙王将给予重奖。到了比赛那一天,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蟹将军的查验进入了赛场。鲸得到这个消息,他也想趁机溜进去拿个大奖。当他正准备混进赛场时,被蟹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和蟹将军发生了争吵,蟹将军说出不准他参赛的理由,鲸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
要求:⒈想一想,鲸想靠什么混进去拿大奖的?蟹将军说出了哪些理由让鲸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
⒉写出鲸的想法和蟹将军争吵时的对话,并对它们争吵时的动作、神态加以描写。
这一训练学生既要认真读短文和课文,了解鲸的有关知识,又要展开想象、写作,将读、想、写巧妙地融为一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文章来源://m.jab88.com/j/8102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