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学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1、朗读法: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

3、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引出课题

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重点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破烂不堪”等词语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3、交流读书收获,提出问题。

三、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研读“时间长”: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3、研读“可怕的样子”:

四、研读画面,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生字全解】

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砾”读:li“堪”、“墟”笔画较多指导分析结构。

【多音字】

le(好了)

liao(了不起)

【词语全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了。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句段解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不起的父与子”,是提领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抓住它品读全文,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就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②“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反复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二、课前前置性学习

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

三、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

1、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自己写的四字词语。

3、集体交流自己弄懂和不懂的词语。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哪个地方最让我感动?

五、为什么说“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小组合作学习

(一)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教师出示课件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来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1、研读“时间长”:

⑵感受“父亲累”: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3、研读“可怕的样子”:

⑶感情朗读:

(4)教师引导回放画面:领悟父亲说的话。

(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

2、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五、回复全文,升华情感

1、品味感悟: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个结尾,回味刚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说说你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理解。

2、回复全文:

读到这里,老师相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请你选择一句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话,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说出来或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六、走进情境,感受阿曼达所经历的38个小时的考验。

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篇章指导】

本篇课文情节感人,催人泪下。按着事情发展的顺序清楚地记叙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全文线索清楚,紧紧围绕着父子都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来展开。文中父亲对儿子说的那句话共出现了三次,虽分别出自父子之口,但一次比一次表现了父亲,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儿子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写出了父亲的伟大。

【写作特点】

1、紧紧抓住了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出了父亲的形象。

2、多处语句的处理作者都采用了感叹句,表现了事态发展的紧张,表现了父子二人焦急、迫切的心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要救回儿子的事,赞扬了威难之中父子间的伟大亲情和父亲执着的信念及儿子先人后己的品质。

【拓展阅读】

朱自清的《背影》感受不同父爱。

六、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七、课堂练习

1、我写的字最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bàozhà()fèixū()

chàndǒu()wǎlì()

hùnluàn()xīrì()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危险──()绝望──()幸福──()伤痛──()漂亮──()悲痛──()

3、我能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型(只填序号)A、陈述句B、反问句C、感叹句D、疑问句

⑴“谁愿意帮助我?”()

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⑶“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⑷《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难道不感人吗?()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了不起

儿子――――等

课后反思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扩展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理解新词。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词。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地震严重吗?(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3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认真地想一想,相信你一定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开始吧!

2.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

3.交流。

(1)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洛杉矶)

(2)一场怎样的地震?你从哪儿知道的?

大地震:A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B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4.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的突如其来,给人们带来的是巨大的伤害,是无尽的伤痛。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洛杉矶大地震后拍到的图片。你看,昔日繁华的都市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高高的立交桥眨眼变成了残垣断壁;一辆辆漂亮的小轿车被砸的面目全非,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被堆堆瓦砾掩埋;震后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更是无情的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已变得满目苍痍,地震过后的洛杉矶留给我们的只有阵阵叹息、片片废墟、堆堆瓦砾,还有那火光冲天的大爆炸,还有多少绝望的眼神。课件出示词语:昔日 、地震、洛杉矶、叹息、废墟、瓦砾、爆炸、绝望。

5.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着几个词语好吗?

6.在这场残酷的大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7.面对这样的大地震,这对父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文中是怎样评价这对父子的?

8.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三、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112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语句中感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开始吧!

(学生读文思考,教师巡视。)

2.交流。

(1)第五自然段:别的父母哭喊过后,绝望地离开,可父亲不听别人的劝阻,坚持不离开。

A哪些人劝说父亲?他们是怎么劝的?(大屏幕出现课文片段)

B面对别人的劝阻,父亲是怎样回应的?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读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意思差不多,后两句一模一样。)

C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是啊,父亲的回答就是这样简单而有点重复的三句话,请四人一组合作讨论一下:父亲在说这三句话时分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在分角色读一读。开始吧!

D交流。

《1》看着这些好心人,父亲多么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所以恳求地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是的,此时的救援在与时间赛跑。多一个人的帮助,孩子就多一份生还的希望,所以父亲恳求地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2》消防队长负责指挥救援工作,消防队长来了,父亲似乎看到了希望,父亲此刻迫不及待的想得到消防队长的帮助。(消防队长来了,父亲似乎看到了孩子生还的希望,他迫不及待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3》警察走过来,劝他马上回家,似乎在告诉他儿子已经没有希望了,劝他放弃,此时的父亲简直崩溃了(绝望了、悲痛欲绝),于是他问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E父亲简简单单的三句话,你们读出来他的恳求、他的迫不及待、他的崩溃,下面老师和大家合作,带着你们的体会在读读这三句话吧! 《师引读》,多一个人的帮助,儿子就多一份生还的希望。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道-------- 谁愿意帮助我?

消防队长来了,父亲似乎看到了儿子生还的希望,他迫不及待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却让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F这位一心想救儿子的父亲,不理解为什么消防队长要拦住他,为什么警察要劝他马上回家,同学们,你能理解吗?(余震、爆炸、病菌危险)

3.此时 父亲早已把自身的安危抛到九霄云外,此时的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请问:如果你是阿曼达的父亲,你会离开吗?为什么?

《1》 儿子还在废墟之下,生死未卜,我当然不会离开。一位多

么坚定的父亲呀!

你会离开吗?

《2》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不找到儿子,我绝不离开。一位多么坚忍不拔的父亲。

你会吗?

《3》 我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在与

死神搏斗,我一定要遵守诺言,一定要救出儿子。一位多么恪守诺言的父亲。

4.同学们,请你告诉我: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父亲苦苦挖掘,不肯离开呢?(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5.简简单单的三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父爱;简简单单的三句话,让我们读懂了这是一位(恪守诺言)的父亲,这是一位(坚忍不拔)的父亲,这是一位(永不放弃)的父亲,这当然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6.让我们再次读读父亲的这三句话。

当好心人劝他时,他恳求地问:谁愿意帮助我?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迫不及待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7.还从哪儿能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8.你想怎样来读这个句子?想一想,读一读,开始吧!

《1》 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好吗?(缓慢低沉)

为什么要读的这么缓慢低沉?(突出父亲挖的时间长,筋疲力尽)

《2》 如果作者直接写他挖了36 个小时,好吗?(罗列时间更突出了

父亲挖的时间长,更能表现父亲的坚持不懈、坚韧不拔。)

《3》 时间是如此的漫长,父亲是多么的劳累!可他仍在苦苦挖掘,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你说这是一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坚忍不拔、、、、)这当然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4》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请你读读。《强调36小时、越来越快、声音

越来越大》__________敬佩,着急

《5》 同学们,那可是大地震过后的36小时呀,也许(会发生大爆炸),

也许(会发生余震),也许(会再次发生塌方),也许(父亲因过度劳累而晕倒),也许(父亲什么也没挖到,一无所获)、、、、、、、可是这位父亲毅然决然地坚持着,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9.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苦苦挖掘,不肯放弃呢?请你告诉我。(爱、承诺、决心、信念)

10.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这的的确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11.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了这位父亲是这样一种形象。(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全班齐读。

12.此时的他已是疲惫不堪,此时的他已是伤痕累累,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

四、拓展练习,情感升华。

1.看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2008年汶川地震后这些父亲的形象。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这位在废墟旁跪寻女儿的父亲,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这位父亲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进,因为他要带儿子回家;还有这些父亲,一个拥抱,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在告诉孩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天下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一样深。就让我们再次走近阿曼达的父亲,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儿子还是生死未卜。请你将泪水凝聚笔端,写写此刻父亲会对自己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

2.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3.请你动情地读给大家听。

A亲爱的阿曼达,你渴不渴?饿不饿?你害怕吗?我来了,我要救你出来,一起回家。

B亲爱的阿曼达,你在哪儿?如果你怕了,就想一想,我就在你身边,我向你承诺过,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的。你一定要坚持住,爸爸马上就来。等着我,我亲爱的儿子。

C亲爱的宝贝,你在那黑暗的废墟中渴吗?饿吗?害怕吗?如果害怕就闭上眼,想想我和你在一起时那些快乐的回忆。你一定要坚持,你忘了我常对你说的那句话吗?爸爸来救你了,相信爸爸,爸爸永远爱你。

4.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

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这个人就是父亲。

有一种爱把我们萦绕,这种爱就是父爱。

有一歌这样唱到:《父爱如山》。

这位坚忍不拔的父亲、这位恪守诺言的父亲,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将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节课我们在交流探讨。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亲

了不起

儿 子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7、地震中的父与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反思:语言天然具有形而上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会带给文本。因此,有时候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会“趋同”,用哲学大师德里达的话说,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一元意义”。以前,我们很多老师会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来完成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炼。

《地震中的父与子》3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地震中的父与子》3”,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2.师出示课件。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新词

(3)想一想,试一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一句长句子讲清楚。

2.检查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地方,用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体会体会

2.汇报:

(1)第二自然段的冲,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冲字读一读这句话引读该段

(2)与其他父母比,这位父亲了不起之处?

(3)父亲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交流

(4)投示12节,读,说说这位父亲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们?

(5)引读父子见面时的对话,分角色读

(6)这段对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投示儿子的话,体会齐读12~19自然段

(7)齐读儿子让同学先出去的话

3.总结。

四.启发扩散:学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11《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评《地震中的父与子》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评《地震中的父与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故事。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父爱。

首先,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时,紧紧把握了课文内容的情感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文中最能体现父爱之情的精彩描写有层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体会父爱之情,感受父爱之心。

其次,注重朗读指导,引导体会:

授课老师在教学中,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品读文句,以读促思。如父亲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在废墟里不停地挖掘的情景中,学生通过读众人劝解的语言,品味到父亲的坚韧,学生通过读父亲的同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感悟到父亲的执著,这里没有分析,没有过多地讲解,只有读,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整篇文章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执教教师是以两条主线交错进行,一是感受父亲的了不起,二是感受儿子的了不起。并且这个了不起执教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提出来的,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充分体验以后逐渐明晰,人物的形象逐渐丰满,让学生经历由感到悟的过程。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17、《地震中的父与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2、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3、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一些词语,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现在想读给大家听听。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3、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2)课文朗读展示,并说说自己读完以后的新滋味。

(三)激发知识冲突(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学习收获展示

生生展示: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第12小节的处理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

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父亲根本不顾。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大水泥板——

过渡: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对5——11的处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对比体会父亲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1)老师真的不明白,救火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父亲怎么会听不懂呢?答非所问,还问什么: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分角色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19小节,想象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孩子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步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3——25小节。

20小节的朗读指导:“父亲向四周大喊”,读得好!再喊一次。

示范朗读:“快————来——人——————!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

再读。

24、25小节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父亲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引读24、25小节)

五、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2、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写小本剧,然后排练表演。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2、引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3)表演课本剧。

二、学文悟情展示

1、全班展示学习活动,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创作性展示

1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2、课本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四、激发知识冲突

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人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五、归纳积累,从读学写,课外延伸

五、拓展延伸

1、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2.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3.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四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

,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①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起听一听,评一评。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石桥铺小学唐英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      

(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大家好!我是哈轻小学校教师安丽波。我的教龄5年。我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二十二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课文

下面我就把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及意图做以介绍!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让学生汇报所搜集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播放教师搜集的影片资料,学生谈感受,(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是很大的)

3、揭示课题: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让我们来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补全板书)

二、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文,自己读课文,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布置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对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间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精华感悟亲情

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式朗读,在读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学生尝试续写(师: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这个环节一方面学生对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写作能力)

3、学生汇报。

四、感情升华:

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五、实话实说: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感受父爱的?

(学生自省,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六、拓展延伸

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建议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如有条件,可让学生查阅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请作者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深入阅读时,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恐惧,7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以表现他的绝望与悲伤。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语气应非常坚定。发现儿子后父子的对话,语气应是兴奋的,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

4、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在阅读中学习表达: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5、在品读文本,体验文本的基础上,可适当开展拓展活动:

如编排课本剧,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孩子的复述能力,内化语言,一方面可营造关心孩子、勇于担当责任的育人环境氛围;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方式,读其他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等等。

新课标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课标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亲情,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呢?

2、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学练

1、学习课文生字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字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一个小班展练字形,包括重点字,难点字,笔顺等;

3、一个小班展练词语,包括近反义词等;

4、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四、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五、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对父子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3、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4、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6、句子赏析

(1)“他挖8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怎么不直接写36小时,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章中三次反复出现这样的话?

7、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问题1、2、3

2、一个小班展练问题4、5、6

3、一个小班展练问题7、8

四、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新课标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相关文章:

1.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2.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4.《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5.《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人教版

6.人教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7.《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教学设计

8.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9.人教版五年级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

10.新课标语文五上《毛主席在花山》教案及反思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探究活动

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

《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101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