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重点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 (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4、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六、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相看
独敬
坐亭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
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小升初语文试卷(古诗词解析):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谙:熟悉。
2.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3.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古诗赏析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古诗词三首,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诗词大意,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背诵三首古诗词,
教学重点: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
教学方法: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1.教师导入。
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
2.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教师过渡。
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
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
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教师过渡。
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
7.学生表述,教师相机。
(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
(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
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
9.教师过渡。
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件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1.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第二课时
《望洞庭》
1.教师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说过,《忆江南》是一首词,《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两首诗。合在一块儿,我们就把他们称作“古诗词三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首先跟老师读一读这首诗。
2.教师教读两遍,请两位学生读。
(1)教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磨”;
(2)叫学生正确地书写“庭、潭、螺”。
3.学生齐读,教师训练学生说话,用三种方式介绍诗人“刘禹锡”。
诗人
唐刘禹锡
4.教师过渡。
刘禹锡在这首诗里边,写了很多美景。听老师读一读,你仔细听,看你从诗中看到了几处美景?
5.教师朗读,学生表述,教师要求学生逐一标画后,连起来说。
6.诗中写了如下美景,分别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
7.学生齐读,要求读出画面的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用课件、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表述:
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遥望洞庭湖山水美景,真像是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啊。
8.教师指出其中的两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刘禹锡的情感,并与《独坐敬亭山》相比较表达上的异同。
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望洞庭》抒发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
9.学生齐诵古诗,想象画面。
10.教师小结,学生笔记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写景抒情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孤独
望洞庭愉快
第三课时
《忆江南》
1.教师导入。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都是诗,只有《忆江南一首是——词。为什么不把《忆江南》称作诗呢?观察一下,词和诗之间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表述,教师讲述。
正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长句短句交错出现,有一种特别的韵律美。跟老师一起读一读,介绍白居易。
3.请一位学生读。
(1)书写“谙”;(2)“谙”的意思(学法提示)及常用的词“谙熟于心”;
4.学生齐读,教师强调要读好、读懂“谙”。
理解一字,领悟一句。
5.教师过渡: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啊!哪些风景是作者所熟悉的?
学生:(1)用诗句表述;(2)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6.教师小结。
正因为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春天到时,江水绿如兰草,所以作者说——能不忆江南!这句话什么意思?
7.教师引读,有层次地训练学生反复表述诗的意思,加强对诗意的整体记忆。
江南好,
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
春天里,江水绿如蓝草。
怎能不让人常常想起江南呢?
8.学生笔记,背诵。
9.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背到了诗,加强对诗的记忆。
10.教师小结:
(1)词牌和另两首《忆江南》;
(2)笔记;
板书设计:
忆江南——风景旧曾谙
词又叫长短句,有词牌名。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三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古诗词三首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古诗词三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5课《古诗词三首》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教学过程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长江北岸的瓜洲。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泊船瓜洲》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会写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
2、我会诵读《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时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泊船瓜洲》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用词的推敲。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生7:用“绿:最好。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从“一水间”“数重山”体会那种离家近情更却的感受。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5、画一画展示诗中意境。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2、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诗
2、把《泊船瓜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能否触动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是一位教师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节精彩课堂的催化剂,因为,学生喜欢你这位教师,你的课,学生不由自主地为今后自己课堂的再次展示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2、引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秋思》和《长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秋思》和《长相思》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诵读《秋思》和《长相思》。
2、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3、我会说《秋思》和《长相思》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长相思》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学生仿写思乡的诗
5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牧童卧
黄昏月明
草、笛、蓑衣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舟过安仁
两小童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清平乐.村居
大儿——锄
翁媪中儿——织
小儿——剥
一、导入新课,靠近快乐
1.出示牧童骑牛图。
老师:骑牛的人是谁?这是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这是个自在、快乐的牧童?
2.出示古诗《牧童》。
老师:这首古诗是吕岩,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吕洞宾所作的。关于吕洞宾,谈谈你对他的了解。
3.老师:俗话说,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吕洞宾。这节课我们走进《牧童》,走进吕洞宾言说的快乐中去。
[评析:牧童,是古代文人言说快乐的对象,他们借用牧童这一具象载体,从表面看是言说童年多彩的快乐,更深层的是言说自我境况中已有的或是心之向往的快乐。所以,在导课时让学生观察骑牛的快乐牧童和了解作者崇尚快乐的特点,逐渐地靠近文本主旨言说快乐,指明解读诗文方向。
二、读通诗文,触摸快乐
1.自由练读诗文。
老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诵读诗文。
(教师请3位同学读诗,相机指导、纠正字音。)
3.说说读诗后的感受。
[评析:毫无疑问,读正确和读流利是读出感情的基础和前提。古诗的诵读更是如此,教学中给足时间让学生反复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文。其实,这也多次触摸了文本主旨言说快乐,为后续理解诗文、感情诵读以及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读懂诗意,走进快乐
1.研读第一句诗。
出示草长田野六七里。
老师:草铺的铺是什么意思?横野指什么意思?
老师:草铺横野六七里如果改成草长田野六七里或草长野外一二尺,比一比两句诗有什么不同?
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和草长田野六七里或草长野外一二尺。
[评析:草铺横野六七里看似写景,实为以景衬情,作者写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第一句诗假使只为写景,还可这样作诗草长田野六七里或草长野外一二尺,和第二句诗一起读来也是很有韵味。但是,牧童那份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快乐则荡然无存,和全诗所要言说的主旨格格不入。更为巧妙的是,这句诗中一铺一横把绿草的茂盛和原野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把铺换成长、绿或生,把横野改成田野、原野或旷野,效果则截然相左,古诗的意韵大大削弱。]
2.研读第二句诗。
老师:笛弄晚风三四声说的是什么意思?
老师:这句诗说的是在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吹出的悠扬笛声,诗句中弄其实是吹的意思,把吹代诗句中,读一读诗句这样写行吗?
出示笛弄晚风三四声和笛吹晚风三四声。
老师:从弄中读懂了什么?
[评析:笛弄晚风三四声作者采用以声衬情的方式,落笔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上,未见牧童其人,先闻悦耳笛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试想,一天放牧回来,倘若牧童闷闷不乐怎会笛弄晚风三四声呢!这真是,牧童的惬意之感无以言表,笛弄晚风是最好的表达和言说。这句诗,有个极为亮眼的词语弄,恰如其分的表达出牧童当时的状态和心境,如果换成吹,整首诗意蕴让人大跌眼镜。]
3.研读第三句诗。
老师:归来饱饭黄昏后写出了牧童的自在,从哪里读出来?
老师:牧童在黄昏后才吃饱饭,在牧童饱饭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
[评析:归来饱饭黄昏后告诉我们牧童回家吃饱饭已是黄昏之后。这里,虽然没有家人聚集的场面,没有父母的表现和参与,可是我们从黄昏之后的饱饭,可以想见牧童在家的其乐融融。这就是诗的的留白,诗的张力和魅力所在,让读诗读到了文本中的这一个。]
4.研读第四句诗。
老师:不脱蓑衣卧月明说了什么意思?
老师:吃饱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心情怎样?
[评析: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牧童是累了,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什么都不想;或是会像白天的经历;或是悠然地欣赏着草地夜景。更为紧要的是牧童静享那份独有的惬意把古诗意蕴推上了更高的层次。]
四、细读诗眼,提炼快乐
1.出示整首诗,引导带着理解和感受读诗。(指名读齐读)
2.细读卧,进一步整体感受牧童的快乐。
老师:第四句诗的卧把牧童的快乐写的淋漓尽致。劳累了一天的牧童,在皓皓明月高挂的夜晚,躺卧在草地上,是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什么?
老师:牧童躺卧在草地上,一点也不用担心,相反是一种独有的享受,在享受中他可以欣赏什么?
[评析:毫无疑问,《牧童》满诗尽是快乐在。王崧舟老师说得好,文本细读虽然强调沉入言语、逐字逐句的解读,但是这种解读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应该像钱理群先生说的不能要求学生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弄明白。否则,细读文本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正所谓精细反被精细误。第四句诗的卧是诗眼,是牧童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放牧归来时间晚迟、家长是否会指责、牲口能否吃饱、笛弄的时间和姿势、是否脱蓑衣躺卧更是因为他躺卧在草地上,可以好好地享受欣赏皓皓明月、吹拂舒心晚风、欣赏草铺横野的夜景、静闻野花的香气、回味白天放牧的情景]
五、延伸阅读,强化快乐
1.老师:牧童,是不少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对象,你知道有哪些描写牧童的诗文吗?
2.出示相关诗文。(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张说在《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第三首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储光羲的《牧童词》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李涉的《山中》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刘驾的《牧童》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成彦雄的《村行》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栖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老师:自由读一读,说说诗中的牧童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老师:再读一读课文,说说读诗后感受。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忆江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读一读或背一背呢?(指3至5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
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五、欣赏歌曲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
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人
情珍惜
景
23.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秋思》)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秋思》的意思是()。
2.见秋风指作者看见了(),欲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3.复恐的意思是(),说不尽指说不完(),行人指(),临发的意思是(),开封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4.默读古诗,勾出诗眼,联系全诗,想想全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一、创设古诗情境,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诗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检查正角、流利地朗读课文情况,正音。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全诗思想感情。
1.解决课文中难点、疑点。
2.指导学生抓住诗眼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秋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念有乡亲人诗《乡愁》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长相思》的意思是()。
2.榆关指(),那畔的意思是(),千帐灯的意思是()。这首词的上阕意思是()。
3.聒碎的意思是(),梦不成的意思是(),故园指()。这首词的下阕的意思是()。
4.默读全词,勾出词眼,联系全词,想想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5.朗读、背诵全词。
一、创设音乐情境,明确学词方法(解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1.朗读、正音。
2.书写难字:榆、畔、帐、聒、园、此。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全词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边塞将士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解决词中难点、疑点。
2.以词眼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为核心,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帐灯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回读古诗词三首,比较其中心、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长相思》
2.合理想象,把《长相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乡的词一首
六、改写《长相思》,积累思乡词一首。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古诗词三首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075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