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十八课 柯利亚的木匣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第十八课 柯利亚的木匣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十八课柯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会区分并使用“仍然、果然”
2.了解柯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明白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学习用变化的目光看待事物,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4.全班交流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的书写、读音
3.理解新词的意义:木匣、躲避、终于、随便、管事
4.齐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
四、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了解:柯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又是怎样埋的。妈妈呢?画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3.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柯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怎样埋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挖木匣
1.谈话导入:战争结束后,柯里亚有没有找到木匣呢?怎样找到的?
妈妈呢?让我们来看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交流:妈妈是怎样找到木匣的,柯利亚呢?为什么会这样?他后来是怎样找到的?画出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理解柯利亚说的那段话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
3.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扩展阅读

《科利亚的木匣》


一、教学目标
1.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教学重点: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的经过,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结合全文,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课文内容投影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先在小组内互读生字词,交流预习情况,再指名读生字词。教师相机指出易错字:亚匣避挖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词读音。

3、组词练习: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小组内自由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齐读课文

四、作业: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你对课文哪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回答确定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

二、学习第一部分埋木匣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小组思考:(以投影片出示)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汇报学习成果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指导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挖木匣

(1)学生默读,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四、学习第三部分

1、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板书:一切都在变化)

2、从科利亚挖木匣的事情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3、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要求不要照着课文的句子复述)

4、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五、练习:思考练习第三题(要求先在小组里说话练习,再在全班交流)

六、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附:板书设计

18、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五岁埋步子小十岁

四年后:十岁挖步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18 科利亚的木匣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18 科利亚的木匣”,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8科利亚的木匣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匣避挖

2、组词: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板书:

五岁十步埋步子小

九岁五步挖步子大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7、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8、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板书:一切都在变化)

9、小结: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附:板书设计

习题精选

一、读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二、辨析字形并组词

科()霜()坑()倍()

抖()箱()炕()陪()

料()想()抗()培()

蚪()相()吭()剖()

匣()锯()模()彩()

匠()据()摸()睬()

匹()剧()寞()踩()

三、填空

1、()是我()埋的,那时候我(),()也小。我现在()啦,步子比那时候(),所以应该走的不是(),而是()。

2、科利亚高兴地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还懂得了()一天天(),我们一天天(),步子也在渐渐()。()的一切,不是都在()么?

四、从课文中找到含有仍然、果然的句子,读一读。再分别造句。

1、仍然

2、果然

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举个例子说一说

答案:

一、

二、

科学、抖动、材料、蝌蚪;霜冻、箱子、思想、相信;

挖坑、火炕、反抗、吭声;倍数、陪同、培养、剖析;

匣子、工匠、马匹;电锯、根据、剧本;

模仿、抚摸、寂寞;彩色、理睬、踩踏

三、1、木匣四年前还小步子九岁大了一倍十步五步

2、伙伴匣子时间长大变大周围起变化

四、1、仍然爷爷仍然保持着老红军艰苦奋斗的作风。

2、果然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雪,下午果然下雪了。

五、略

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3.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植绿护绿的意识.

4.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并尝试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并归纳每一段的内容.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趣的生命时钟》,了解了说明文这种文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说明文,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2.(齐读课题)在预习中大家了解到,这篇文章讲了谁送给谁一片绿荫(指名答)

为什么作者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写这篇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新颖,亲切)

3.爬山虎向大家推荐自己,介绍自己,课文第1段有一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请找一找.(自荐)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荐”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荐”)

二,交流预习情况

1.请7名同学做爬山虎的代言人,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自由朗读做准备,指名读,评议)

2.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解决.(总结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理解等多种学法,指导交流”扦插”“中旬”等词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

三,整体感知,学习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1.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2.指名交流每一段话的意思(学习借助关键词,中心句,综合每句话的意思归纳段意的方法).

第1段:讲”我”属葡萄科,善爬山爬墙,在环保中能发挥作用.

第2段:讲”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第3段:讲”我”茎,叶的特点及作用.

第4段:讲爬山虎能有效利用空间,大面积绿化覆盖进行制氧.

第5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引起墙壁潮湿的疑虑.

第6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招引壁虎的疑虑.

第7段:讲”我”适应性强,易于栽种.

四,感悟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爬山虎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不少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并说明原因.(学生思考,发言)

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

3.总结: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环保先锋,让我们再次随着课文走进爬山虎.(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形象,具体地介绍爬山虎的特点的呢

比较句子:

第1组:

①我生长得很快,绿化覆盖面积很大.

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

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

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

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形象用了什么方法

2.总结: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让人感到更准确,形象,让被说明物真实可感,让读者有更真切的了解,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

二,学习运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片断写作

1.列数据的方法是我们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事物描写得更具体,形象,帮助我们准确表达.

2.例如:

(描写乐山大佛的语句)它身高71米,头长14.7米,眼睛长3.3米,垂着两只长6.2米的大耳朵,每个耳朵眼里都可以钻进两个人.如果让人们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坐在它的大脚上,每一只都可以坐上100来人.

3.你能运用列数据的方法,把下面的语句描写具体吗

(1)学校的操场很大.

(2)姚明的个子真高!

(3)我们的教室非常宽敞.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利亚的木匣》课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起,走了三十步,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院了差不多四个年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来回到了帮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设计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利亚的木匣》练习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知识要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仍然果然造句;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自己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双基同步训练】

一、抄写课后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匣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用数笔画查字法查,应查()画。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出各段段意。

第一段(1-3)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课文,圈画有关内容,填表。

时间

主要人物(科利亚)

事情

年龄

数数

步子

差不多四年以后

五岁

步子小

战争开始的时候

能数到一百多

量五步挖匣子

五、从第二自然段所写的科利亚将装有小玩意的木匣埋起来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爱_____、会_______、热爱生活的孩子。

六、通过科利亚挖木匣这件事,对我的启发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找出意思相近的词。

起初 原来 仍旧 照样 早先 开始

当初( )( )仍然()()原先()()

八、找出下面句子里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1.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彩实。

( )

2.场上的小观众都仰着头,跳着,笑着,暴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 )

3.我们观看了好多项精采表演,都有趣极了。

( )

九、下面每组的五个词,有四个是同类的,找出不是同类的一个。

1.桌子椅子家具茶几沙发()

2.苹果鸭梨葡萄水果西瓜()

3.文具铅笔本子小刀格尺()

4.夹克衫衬衣裙子裤子服装()

十、续完句子,并加标点符号。

1.老师在灯光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然想起阿姨送给我的风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电子娃娃个儿很大活像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能力训练】

一、选择关联词填在()里。

无论也

不是而是

不光还

如果就

1.老师说,()明天不下雨,秋游()改期。

2.()条件多么艰苦,我们()应干下去。

3.他()学习好,()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

4.我们()皇帝,()四化建设的接班人。

二、读一读,然后按要求填空。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变化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悟出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科利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三、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科利亚为什么找不到木匣子呢?因为他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

因为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所以他找不到木匣子。

1.科利亚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奶奶、妈妈和科利亚为什么要回故乡呢?因为德国法西斯被赶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能力训练】

一、作文:

题目:这件事教育了我

要求: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得真实、具体。

18《科利亚的木匣》|人教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8《科利亚的木匣》|人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8《科利亚的木匣》|人教版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步子小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步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读生字词语。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通过预习你都了解了什么?生自由说。

②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开火车认读字词。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木匣()木匣()

⑤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书写

1、生说说书写需要注意的生字。

2、师范写,生书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②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二、学习写法

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

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6

柯里亚的木匣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一切在变

第十八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第十八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拓展与延伸】找一找描写鲁迅的相关文章进行阅读,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重、难点突破】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故乡》中的一个片段,主要是写他儿时的玩伴闰土的。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介绍鲁迅先生的文章,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情(试着用小标题的方式说出来)?你从中了解到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提示:问题十分简单,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鲁迅先生的人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要求学生以空行来分层理解课文。

教学参考:

事情:深受人民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求助车夫;关心女佣阿三。

对鲁迅先生的认识: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

你发现第一段与后面几个段落有什么联系吗?

教学提示:这个问题统领全文,不仅可以弄清文章的结构,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与理解。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来回答。

教学参考: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三、分段学习课文

启发思考: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写人的文章,你们还记得学习这样的文章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吗?

教学提示: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加深对写人文章学习方法的理解与巩固。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习本篇课文。要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通过朗读的方法辅助学生理解,并且要注意加强朗读的指导。

教学参考:

对课文重点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可每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②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如谈《水浒传》一段,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句中,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伯父动作的品味,感受伯父的慈爱和宽厚,和小周晔一起走进那段茶余饭后的惬意时光。

③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再如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领悟。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自己置身其间,或把自己当做文中的我,与作者一道经历救助过程,体验救助前后我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互相评,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体现人物不同的感情(车夫的痛苦及感激之情、伯父和爸爸的关切之情、救助后伯父的愤激之情、我的疑惑不解)。要注重发挥示范朗读的作用,注意感悟与朗读的结合,以此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④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可以通过想象伯父鲁迅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这句话。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四、谁能说说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呢?

教学提示: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作者写作文章的目的即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我们平时所总结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认识。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很容易地答出来。可点名后进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学参考: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板书设计(文字版):

板书设计(图片版):

18《科利亚的木匣》


18《科利亚的木匣》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步子小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步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26、科利亚的木匣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内容:P103-P106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2.并从中获得启示,3.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4.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5.解决问题的方法。
6.会认3个生字,7.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8.斧头,9.手锯,10.玩意,11.免得,12.抢走,13.难过,14.算术,15.当初,16.随便,17.仍然,18.敌人,19.台阶,20.所以,21.懂得”等词语。
2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2.《科利亚的木匣》,3.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2.名3.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4.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5.指6.名7.读生字词。
8.正音
9.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a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a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u”和“shu)”,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
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4):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认真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习课文第1部分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渗透环境教育)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5)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
26、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5岁步小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9岁步大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到讲台帮老师板书,画出科利亚小时的脚步的长度和四年后脚步的长度,
效果好,学生的积极性也高。
2、“突然果然仍然”三词的区别用法通过出示例子,让学生选择,作业反馈还
可以。
3、指导朗朗还未足够。

《科利亚的木匣》片断赏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里的一篇课文。故事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孩子共鸣。

【实例】

(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翻开印有出生时孩子小手印、小脚丫的一页)大家看,这是王平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他用手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他的手长大了,都是当时的两三倍了。

生:刚出生时我们特别小。

师:大家再看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师:对!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里的树也长高了。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分析】

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为了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又能让学生置身于科里亚的生活背景,于是课堂上,我逐步提出了问题进行故事式的串讲:1、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2、科利亚一边埋木匣一边心里在想些什么呢?3、科里亚挖木匣前的心情和没有挖到木匣的心情变化。4、分析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4种可能。在串讲问题时,学生把自己当成了科里亚,一种同感的心理让同学们同喜同悲,感情上来了,体会深刻了,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完本课,我突然发现我提出的要解决的重难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怎样把科里亚那时还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应该量五步,他却走了十步,所以他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子。这个现象与发展的眼光看看待问题怎样解决呢?一时间没有很好的落实,按照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只能粗略的提出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要学会应变,至于举例,孩子们真的很难。

《第十八课 柯利亚的木匣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科利亚的木匣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060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