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0年全国高考文科地理复习建议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0年全国高考文科地理复习建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0年全国高考文科地理复习建议

高三地理复习重在把握好复习的大方向,并在此前提下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将高考要求的基础主干知识和相关能力落到实处。根据高考地理命题的宗旨及近几年考生在考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再结合高中新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提出2010年高考地理学科的复习建议,供教学与复习参考。

一、认真学习《考试说明》,准确把握考纲;《考试说明》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依据,当然也应该是高考地理复习的依据。学习《考试说明》的基本目标是让教师全方位地感受高考命题的有关事项,进入一种“高考复习”的状态,这也是高效复习的必要前提。《考试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题型示例五部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准确理解“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实质,把握好复习的方向、重点。

二、准确把握好地理基础知识,构建高质量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

高考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强调对所学地理基础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并侧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为此,只有准确把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构建高质量的知识结构,做到知识掌握上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可能过渡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高质量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就是考生要自己体会、理解基础主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一定的线索将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在遇到新情景新问题时,能根据具体要求,重新迁移、重组,甚至是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

高质量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结构”,再是“节知识结构”、“章知识结构”,到“单元知识结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为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每一个“点知识结构”做起,踏踏实实地保证每一个“知识点结构”的质量,构建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再一步一步向节、章、单元、地理学科知识结构转化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点知识结构”是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这座高楼大厦的基石,如果基石质量不过硬,将直接影响“大厦”的质量。关于这点一定要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因为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高三地理复习的“瓶颈”之一就是学生对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掌握不到位,而影响与其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如:区位因素的分析是人文地理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区位因素分析结构又由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区位因素分析、人口区位因素分析、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分析、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分析、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分析等组成,只有在掌握每一种区位因素分析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再将这些区位因素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比较,提炼出这些区位因素分析思路和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可能真正构建起区位因素分析这个高质量的知识结构。

为此,构建高质量的学科知识结构十分强调知识结构构建的思路和方法、知识之间的多向联系、知识之间的综合比较分析等内容,即: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过程,也就是地理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养成过程,“知识”和“能力”通过“结构”的构建而得到最大限度地融合,这是高三地理高效复习最重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应该引起每一位高三地理教师和高三学生的深刻思考。

当然,在具体复习时,不同的知识板块应有不同的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即: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世界地理部分宏观控制,中国地理部分微观深入)、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等。在认真、仔细琢磨每一知识板块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要求,突出主干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完善,高质量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复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等,构建“教材与社会”有机融合的教学资源库

1、从地理学科知识自身的教学目标分析

地理学科知识可以分析为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两大部分,这些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既来源于社会经济生活,又为社会经济生活服务。而“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此,地理教学不能只限于单纯地讲授教材,而必须适时地将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引入课堂,充实我们的教学资源,构建“教材与社会”有机结合的教学资源库,使我们的地理教学充满时代感,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使我们的地理教学真正体现“学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学身边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全方位、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2、从高考命题思路分析

高考试题多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为问题中心,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程度,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等。为此,我们的高三复习也应该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等引入课堂,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地理学科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以这些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的学习意识等,缩小地理复习与高考试题情景之间的距离,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重视经典题目解析,总结方法规律,熟练技能训练,快速规范解题

在地理复习备考当中,做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做一定量的经典习题,检查自己在复习中的知识漏洞,培养认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训练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切不可猜题押宝,搞题海战术。

1、精选试题,摆脱题海,检测教学目标

选择试题的基本原则包括:

(1)从知识点的角度看,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主干基础知识点,杜绝偏题、怪题;或试题中涉及平时没有练习过的知识点,以便查漏补缺。

(2)从试题难度的角度看,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为主,避免过难试题,正确引导和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从能力培训和训练的角度看,应选择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试题,即通过该试题的练习,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机械重复。

实距证明,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各省区的部分模拟试题作为备考练习的主要试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当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教学时段的不同需要,对这些试题进行必要的变形,较好地把握知识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力求做到在变化中求深化、细化,使这些试题成为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而不是为做题而做题,即做到:做题必有目的。

2、踏实复习,熟练解题技能训练,规范解题思路

通过平时练习和考前模拟,总结做题的方法和规律,熟练答题的技能和技巧,规范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效率。如:通过做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地理计算题,不仅仅要学会做这些计算题,还要通过研究,总结、归纳出常见计算题的类型,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技巧等,既建立了计算题的知识体系,又建立了做计算题的方法、思路体系,为快速、正确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答题是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且所占分值较高,是近年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因此,在平时练习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怕麻烦,科学、准确、规范、严谨地答题,再与标准答案比较,找出差距及其原因,思考下次回答同类问题的策略。如:认真体会答题的全面性、层次性、科学性(用地理术语)、高效性地内涵,并在一次一次地练习中熟练答题的技能技巧,规范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思维模式,为高效答题奠定基础。

如:在描述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时,要从地形、气候、自然带、河流湖泊、土壤几个方面描述,并注意学科语言的使用。在评价一个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时,一是要从游览价值(包括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三个方面)、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几个方面去评价。二是在具体评价每一方面时还要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去评价。总之,通过平时的练习,要逐步形成回答简答题的思维模式、语言模式等,提高答题的得分率。

要十分重视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错误”,善于总结做题的经验和不足,提高做题的效率。追求做题不在多,关键在于精选试题,把题做“透”,做题必须追求“收获”的做题意识。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试题错误的原因,总结做题的经验和不足,提高做题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注意“易错点”的突破,尽可能减少“易错点”的出现等。作为学生,做题出错后,一定要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解题思路,反思自己出错的原因,总结经验,力求做到“同一类型的错误不能出现两次”,“每一次做题都有所收获”,如可以通过建立“错题本”的方法为帮助你实现这一愿望。

高考地理复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把握好复习的方向、重点是根本,即: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桥梁,在掌握原理、规律与方法中夯实基础,在应用原理、规律与方法中提高能力。当然,在刻苦学习的基础上,有一个稳定而健康的学习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

精选阅读

2005年高考地理复习建议[原创]


2005年高考地理复习建议

文科综合测试卷(新课程卷)突出能力立意、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强调主干知识、培养开放创新意识等特征在今年的高考中可以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高考最后阶段如何准确掌握高考的新动向、科学高效地组织下阶段文科综合复习备考工作,是高考成败的关键,而地理又是文科综合的瓶颈,下面根据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结合有关的考试信息和对近两年文科综合试卷分析,谈一谈下阶段复习的策略。

一、钻研考试大纲,把握高考脉搏

一、《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处理好老教材与新教材的关系:

教师在复习时,首先应吃透《考试大纲》,分析其在能力要求与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在复习时进行合理增减。今年考试说明的变化特点是:增加了一点、减少了一点、规范了一点。增加了部分新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如太阳系的概况,气温的日、年变化,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粮食问题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等,这些内容是老教材的内容,我们平时复习时忽视了,应及时补上;减少的内容主要是指本届学生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可能学过如月相、企业的空间发展、中心地理论等知识,这些内容在考试大纲中没有(在最新版教材中已删除),因此复习时可大胆放弃或使用最新版教材;考试说明还对原来表述不准确或容易引起误解的内容在叙述方式上作了微调,这对考试内容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考试说明没有对初、高中地理以及高中地理必修与选修的分值比例作硬性规定,因此,对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选修课都应作系统复习。

2010高考地理必背口诀


2010高考地理必背口诀

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湘鄂豫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川滇黔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

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台湾岛上日月明。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苗维彝藏和蒙古。

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 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

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

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

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

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

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

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地势阶梯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

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黄土高原的南界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⑤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⑥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地理方位记忆歌上北下南左为西,右东两手来区分;北东西南出新闻,四方符号NEWS论(即:北纬-N;东经-E;西经-W;南纬-S.)

其他:

1)

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2)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3)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4)

东北三省黑吉辽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港澳特别行政区

2010年高考地理考前最后提醒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0年高考地理考前最后提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10年高考地理考前最后提醒

一、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关注地球运动:地球运动在近几年全国卷中每年都出现,而对这部分内容考核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出几个特点:由静态考察向动态考察变化,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察;从全面向局部的变化,即呈现材料不在以完整的一幅光照图来呈现,而是注重局部和细微处的信息呈现,考察学生的想象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面到线和点的变化,主要关注切点、交点(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交点,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及这些点的空间运动变化的规律;由光照图到模拟图变化,不再以学生熟悉的图形作为命题背景,而是另辟蹊径由书本抽象出一种变式图式来考察。要密切注意文图和图文之间的转换,把所给图形或文字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利于解题。

遇到光照图的变式要多考虑,记住尽可能缺图补图、变式图还原,努力实现图图转换和图文转化或文图转化,这样变不熟悉为熟悉,许多问题不难解决。

关注气候:气象和气候是高考考察的又一个钟情点,气象现象和气候要素的变化要善于从成因角度去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必然事出有因,影响因素要从现象的有无地带性规律性去思考,地带性规律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而非地带性现象的产生多由地面状况造成,而其中地形因素是重要的非地带性因素。有些现象要从所给的材料中去寻找答题依据,而不是单纯靠记忆来完成的。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一般笼统地说成是“受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但要注意这主要指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是受西风的影响,有的地区要考虑地形的影响,如南美南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对一些小知识的放大考察是高考重要特点,如热力环流、如天气系统等,如果单独考察难度不大,而命题者往往把这类小知识放在大的解题背景中去考察,如考察大气环境问题中就可能会把热力环流、反气旋、锋面逆温等嵌入其中,往往不易发现解题点(或者得分点)。

关注人地问题:人地关系问题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人地矛盾的加剧必然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对这类问题要注意从问题产生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危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生物等)、对策(法律层面、意识层面和措施层面——从原因方面找,尤其关注应急预案和预警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去考虑。实现人地和谐发展,要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方面去寻求答题的依据(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防治、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区际协调等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就业问题、劳动力短缺问题、社会稳定)。对于资源问题分析思路与环境问题相似,要注意资源问题产生原因(自然和人为;时间和空间)、影响(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和水)、对策(开源和节流、区际协调等)。

关注区位分析和区际协调:区位思想是高中人文地理的核心思想,区位因素是区位分析的关键,区位的两层含义要清楚,区位因素的实质就是影响因素,强调一定区域内部各种要素与核心事物的关系。区位思想要注重区位的比较分析和区位的综合分析,关注区位因素的利用和改造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主要有两类题型,一类重在区位因素的分析,从理论上确立区位思想。另一类重在区位因素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分析、区位因素的比较较各自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例如,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产业转移问题等,其实质就是区位分析,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地理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因此,要关注区位思想、关注区位分析方法和区位分析具体案例。对于某些人类活动(自己比较陌生的)首先要进行归类,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如07年江苏卷,要求依据所给资料分析江苏风能发电的有利自然因素?首先要确定风能发电是工业中的采掘工业,再依据影响工业生产地自然因素区分析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但事实上许多考生只能回答出风能资源丰富,而对材料中滩涂广却视而不见。区域发展过程中区际协调发展是现代生产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区际协调主要包括产业转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主要有:生产协作、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

关注台湾问题:台湾大选及两岸三通揭开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新篇章,台湾问题再一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台湾及其相关问题成为09高考应该重点关注的时事地理,宝岛丰富的物种、宝岛的自然地理特征等可以通过一幅带有经纬线的地形图就可以完成资料的提供,宝岛与大陆的关系中重点要关注闽南经济区的建立问题,区位分析理应成为重点,两岸关系的改善对台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等问题有必要关注。

二、谈谈应试:

应试心理:《羿射不中》的故事。故事中后羿平日箭无虚发,可一天,夏王指着一尺见方,靶心一寸的兽皮靶子对他说:“请射吧!射中赏你万金,不中削掉你千户的封邑。”后羿听后射不中。其实高考也像后羿射箭,如果你患得患失,心念不静,也很容易适得其反。在高考的这段时间内,大家不防多用道家的无为思想来平复自己的心绪。其实一个人的价值本就不是用简单的一两次考试来衡量的,俗话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所以不用担心什么发挥失常或考试失利,尽管按部就班地考下去就好。

心态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必须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中学阶段最后一战。

1.我行,一定行。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复习,该掌握的,我已经全部掌握,没有掌握的,高考不会考。

2.我能,肯定能。所有问题已经全部解决,所有方法,已经全部掌握。从容应对考试,绰绰有余。以无畏、无不能的心理迎接考试。会做的,别人不一定;不会做的,别人也不会。相信自己,信心影响心态,心态决定成败。

(一)、考前——克服考试焦虑情绪

(1)挑战消极评价。认真分析自己的想法,用自问自答的方法挑战和解除这些消极评价。

(2)放松脱敏。正因为对考试太敏感,想的太多,所以才导致了考试焦虑。方法:在安静的环境中,静坐两分钟,使呼吸均匀。全身肌肉由脚开始,先紧张(10秒)--放松交替练习,逐渐到头(面)。

(3)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做“呼吸放松”。深吸一口气,把自己的肺想象成一个吹胀的气球,持续6-7秒钟,再从嘴里缓慢地呼出来。连续做5-6个。

(二)、考中——酸甜苦辣

1.如入无人之境。拥有一份宁静的心境参加考试,将考试看成表现自己的好时机。不断排除因难题带来的紧张,做到积极的思考,冷静地分析,日积月累,练就出入无人之境的心理功夫。

2.挥汗如雨,心乱如麻。适应不了考场严肃紧张的气氛、几道不会做的题。此时,不要去想(解题的思路,欲速则不达)。做“呼吸放松”,进一步进行心理暗示:“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我不会,别人也不一定就会做”,“这道题做不出来没关系,过一会儿就能想出来”。

3.“四先四后,一快一慢”:先做简单题,后做难题;先做熟悉题,后做陌生题;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先做同类型题,后做不同类型题。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4.重视第一选择。一般来说选择的第一个答案准确率较高。因为这时的思路最清晰,所受的干扰最少。一旦产生怀疑,必然会受干扰项的影响,使选择变得越来越难。

5.认清题型,对症下药。弄清题目的要求(简答题与分析说明题)不留空白试卷。它反映一个人面临困难时的心理素质。保持卷面整洁,俗语说“美味不能装在一只邋遢的盘子里”。

(三)、考后——不要忙着对答案。

三、应试技巧

(一)、时间把握

1.首先,考试时间足够答题,不要怕来不及。只要从容应对,以良好心态、有效利用时间。考前对自己默默地说:够的,来得及。不要怕时间不够,出现焦虑心态,导致简单的题目失分,导致可以得分的不得分。相信自己,时间足够应付考试。

2.其次,合理分配时间。地理试题,一般选做题相对比较容易得分,在考前5分钟浏览试卷时,迅速把整张试卷浏览,有无印刷问题、缺页问题,然后判断题的难易程度,开考后,先做选做题,力争不要失分。

3.再次,不要隐性浪费时间。比如不该做的却做了,不要写的却写了,不用画的却画了。这些都是隐性浪费时间。解决的方法,就是认真读题,明确要求,然后解答。

4.最后,一定要留有时间,检查答题情况。主要检查什么呢?一是考试答题卷的姓名、考号等有无写错。二是重点是选择题有无涂错。这是必须要做的一步。三是检查有没有漏做题目、漏画图。四是检查是否按照要求画图。图例符号、线的类型(曲线、折线)、图的类型(柱状图、扇形图)、画图是否完整,有无图例符号等。五是检查是否在答题区域内答题,这步工作也必须要做,否则写了也白写。

(二)、审题第一

做题目就是与命题者斗智斗勇,能够防范并避开一个个陷阱,就是成功。对于考试来说就是智谋的运用,就像是一局象棋的残局,解局的方法不多,你必须要充分考虑整个棋局的每一个子的运用,因此审题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的口号是:审题不失误就是成功。审题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审题决定成败。

方法指点: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浪费时间,用手中的笔,在试卷上将关键信息划线、画圈等,提醒自己不要掉入陷阱。

1.选择题的要求,一般不会改变,得分标准说明也不会变,可以不看。

2.审题时,无论是选择题、读图题,都必须逐字、逐词、逐句地看,读图、读表时,必须看图表的名称(中心主题)、图例符号、图表信息等,绝对不能遗漏。

3.完整获取信息。要全面,不要遗漏

4、认真、仔细、深入解读信息,不要错误读取、理解信息和题目要求。

(三)、明确方向

审题后思考:①考什么?即明确考点;②在哪里?到记忆仓库中、货架上(知识网络)找;③怎样阐述的?回忆书中是如何阐述、描述的;④如何表述?知识迁移、无缝对接、按照要求、规范表述。

(四)、思维要严密

审题后,积极进行地理思维活动,如何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在思考时要做到思维严密,考虑周到。条件、影响等一定要分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一定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社会经济原因)两个方面入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分析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定要分析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要分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意义、积极意义,一般是从有利方面分析。另外,若题目只是要求从某一方面分析,则不需要全部分析,否则是浪费时间。

(五)、区域定位

正确的区域定位,是解题的前提,是正确解答题目的关键,一旦区域定位错误,则该道题全盘皆输,而且白忙乎,作无用功。因此,出现需要区域定位的题目,千万不要着急,充分利用题目所给的所有信息,判断区域位置。

方法指导:区域定位的依据是什么?一是经纬度,这是常见的,因此主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大洲、海域、岛屿、国家(地区)、地形区、地形剖面、河流、湖泊、城市、工业区、农业区等要清楚。二是根据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区域定位,如地势起伏、水系形状、自然带分布和更替、气压带风带位置、气候分布、植被分布等。三是根据人文地理特征进行区域定位,如人口、民族、风俗、国家轮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等。三是综合题目所给信息进行区域定位,如河流流向、盛行风向、洋流流向、地质构造、气候要素分布、等值线分布规律等来判断定位。

(六)、卷面要求

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要求;

2.写字要端正,字迹要清楚;

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

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

5.画图先用铅笔,然后加粗或用黑色签字笔再描绘;

6.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

7.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如方向表述,不能用上下,而应该用东西南北。

方法指导:分要点答题时,可以先在草稿纸上草拟要点,然后书写表述。这样能做到思维严密,而且不会遗漏,也不会过多使用橡皮进行修改。

四、不同题型及答题方法

用最平常的心态看懂题意、看清图示是最基本的一步,然后寻找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地理背景等,审题要慢,下笔要准,才能做到不走题、偏题、漏题。具体到各类题型又有不同的方法:

(一)、选择题

1、地理选择题的应考策略

⑴.“睁大眼睛看题目”:就是要认真审题。审题除通览题目,看懂题意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要遗漏题目文字或图形中的边角位置不醒目的内容(如指向标箭头、地图比例尺等);二是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这些关键字句往往是分析问题和解答题目的重要条件(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对……的评价等)。审题要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⑵.选择题组——“擒贼先擒王”:地理选择的特点是一图带多题,而这一组题是有关联的,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当第一道题难度较大难以得出结论时,不要着急,我们完全可以先跳过这一道,先做其他题目大多时候我们能从其他的题目中得到启发。

⑶.大胆使用“排除法”。

⑷.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⑸.一般情况下有三种答案不能轻易作答:①一看就对的答案;②绝对化的答案;③完全陌生的答案。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无关

2、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步骤与思路有如下几点:

①细读试题的主干和选择项,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A提供了什么明朗和“隐含”的条件。

B找出“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

C明确要选择的内容、方式、要求。

②进行回忆联想,比较筛选:

A联想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

B找出主导因素和主控因子。

C综合分析、比较、排除“非正确选项”。

③看清编码、准确选择。

A注意上下题不要错位B涂卡时A、B、C、D的位置切忌错位。五道题一涂。

3、从不同的角度条理化知识,深刻理解知识

(1)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重组

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季节变化—大气运动—洋流运动—不同气候类型的季节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生产活动

(2)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重组

大洲大洋的分布—板块构造—地形的分布—地震火山带—地热资源—人类活动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植被、土壤—农业生产—工业生产

纬度位置—气候—水文特征(海水温度、盐度)—内河航运

地质作用、岩石、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工业生产—人口的分布—城市

(3)结合区位因素,对各项人文要素形成条件进行重组

农业基础:生产发展—人口密集—工业原料丰富—加工工业发展—城市形成

(4)结合人地协调发展,对各类人地关系的案例进行重组

人类与土地资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毁草开荒——土地荒漠化——退耕还牧、建设人工草场);(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轮牧、围栏放牧、人工草场);(绿洲地区——过度樵采、上中游过渡引水——土地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农田——过度灌溉、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碱化);(内陆地区山前冲积扇、洪积扇——扇顶过度开采地下水——扇缘扇底土地荒漠化);(围湖造田——湖面减小——调节作用失衡——洪水泛滥——退田还湖);(滥垦湿地——调节作用降低——生态退化——建立湿地保护区)

人类与矿产资源:(盲目开采——资源浪费——资源短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人类与水资源:(工业生产——排放污水——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水体生态系统受损——综合治理);(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污染水源、土壤、大气、食品——生态农业);(生活污水排放——水体营养物质增多——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污水处理)。

人类与生物资源:(破坏森林、草原、湿地或过度捕猎——生物多样性减少——禁止捕猎,建立自然保护区)

人类与大气环境:(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生活燃煤——排放废气——酸雨——威胁生命——减少废气的排放量)

(5)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定位;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寻找区域优势条件、限制性条件;立足本区域优势资源,扬长避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具体举措。

重点区域

世界区域:中东、欧盟(巴尔干地区)、非盟(北非、几内亚湾沿岸地区)、南亚、东盟、中亚、马来群岛和西印度群岛、墨西哥湾和孟加拉湾、极地地区

国家地理: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巴西

中国区域:江苏、新疆、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崛起

地缘政治敏感区(中东地区、克什米尔地区、朝鲜半岛、巴尔干半岛);

战略资源丰富区(海湾地区、北冰洋、南极洲);海陆交通枢纽区(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好望角、土耳其海峡、亚欧大陆桥)

生态环境破坏区(亚马孙河流域、三大酸雨区等),

高新技术开发区(硅谷、班加罗尔、浦东、中关村)

经济持续增长区(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

自然灾害多发区(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中国西南山区的滑坡、泥石流;东亚、南亚地区的热带风暴;北美飓风;非洲干旱;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寒潮)

人口集中分布区(东亚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探险旅游活动区(北极、南极、喜马拉雅山地区);文化沉淀深厚区(埃及、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中美洲、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

4、地理选择题的特点和趋向

1.对纯记忆知识的考察相对淡化,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材料型选择题有逐年加大的趋向,且多为选择题组。

3.考察学生思维深刻的程度的选择题比例加大。

4.综合型选择担负起多项选择题的考察功能。

5.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5、地理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方法

选择题类型:

1.正误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直选法来选择,但必须将所有选项都看完再决定对错。

2.最佳选择题:可以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来选择。

3.因果选择题: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选法、推理法、逆向思维法。

4.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转化为单项选择题,方法是排除法,先确定明显正确或错误选项,最后分析剩下的选项。

5.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根据自己最熟悉或有把握的点,确定一个或多个即可选择正确顺序。

6.选择题组:先给定材料,图表或文字,然后从几个角度命制几道选择题。

做题时注意以下方面:(1)分析材料,画出文字中的关键词,图表反映出的信息,如概念规律、变化趋势、分布等,并将各个信息进行联系或汇总。(2)统览给出的几道选择题,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条件继承关系、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有无启示、每道题用哪个条件,所有条件是否都用到了。

解题方法: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例如:(2008年江苏卷)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答案:D点拨:选项B、C意识相同,由于是单项选择,故排除这两个选项。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因此排除A选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具有时空差异,全球各地降水有多的地方必然也有少的地方,故选D。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例如:(2008年广东地理)相同状态下,最有利于地表水下渗的条件是

A.降水强度大,植被稀少B.降水强度大,植被丰富

C.降水强度小,植被稀少D.降水强度小,植被丰富

答案:D点拨:有利于大气降水下渗的条件有降水强度小、历时长、地面坡度平缓、植被覆盖良好的地区,因此比较各选项,最优选项为D。

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例如:(2008年北京文综)电视收视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电视的人(户)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户)数的百分比。

一般情况下,图中表示北京地区电视收视率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C.③ D.④

答案:C点拨:将条件转化为“收视率高的时段”属于人们休息时段,18~24时之间应该收视率最高,将“世界时”转化为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比世界时早8小时。

5.图示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或陌生的图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6.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如:(2005年江苏卷)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A.6月B.7月C.8月D.9月

答案:C点拨: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虽然7月气温最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

(二)、综合题的类型及答题方法

综合题常见类别有:

(一)描述和阐释事物

1.特征问题: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特征(区位特征、结构特征、地域类型等)、工业生产特征、交通特征(运输形式、线网的疏密、分布、地位等)、资源特征等。

2.地理成因问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如地形成因分析、气候类型成因、气温成因、降水成因、河流相关成因、湖泊、沼泽成因、洋流成因、海水盐度成因、土壤成因。

3.自然灾害类:包括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

(二)论证和探讨问题

1.评价问题: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

答题思路: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2.比较问题

注意一点:两边都要回答

常见: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3.措施问题

回答思路:四套系统

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④层面结构式回答:法律层面,意识层面,管理层面(如应急预案、预警系统的建立等),结构层面(如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工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等),措施层面[(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

常见问题例如:

①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②环境污染措施;③生态破坏措施;④自然灾害措施。

4.规律问题

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③面:形状、大小;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⑤时、空分布规律。

综合题答题过程:

第一步审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

第二步审问题:通过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

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有没有用上的,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

解题策略:先做选做题,因为难度相对较小,尽量不失分。

目前,综合类型的试题,题目提供大量的信息,文字、图表,通过变式图和新情境图或新材料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整合能力。新情境试题提供了教材中所没有的图像或图表,但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内容和方法加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解答时,还是审题第一,千万要有耐心将所提供的材料,文字、图表等认真完整浏览,不能为了抓紧时间做题,简单马虎看题目,材料没有完全看完或解读,就匆匆做题,本末倒置,这是做题的大忌,往往出现信息遗漏、重要信息解读不完全或错误解读,从而导致不应该失分。

审题时注意以下表述要求:①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②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③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④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⑤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⑥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⑦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⑧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⑨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⑩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解题技巧:可以先看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重点、有选择地审阅材料。

审题结束,要心中有数,明确判断考点所在,即考什么?然后,开动记忆机器,搜寻脑海中保存的配件(知识),再根据题目要求,对零配件(知识)进行组装(整合),组装时要按照标准(规范表述),分点答题。答题前,可以先理思路,在草稿纸上,将所要答的内容,把关键词语写下,这样考虑可以周到,可以避免思路混乱,东一点、西一点,修修补补,卷面不洁。

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2)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

(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

(4)注意“死”的采点、“活”的采点(必答点和选答点)。

地理考试中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

①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②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③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④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必备的应试能力:

(1)析题能力:严密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切忌“牛头对不上马嘴”。

(2)组织能力:注重迎合设问组织答案,学会知识迁移和套路的迁移。切忌“词不达意”。

(3)表述能力:要求多角度、条理性表述,学会分点,不能泛泛而谈,切忌“前言不答后语”。

(4)答题技巧:答案描述要规范,采用要点式(要点全,落点准);要尽量要利用学科语言、课本语言、科学语言。把有把握的答案写在前面。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如字迹要清楚,避免错别字,防止漏题,答在规定的范围内。

(5)模糊语言能力:在有些题目确实不会做时,千万不可让试卷留空,要尽可能用模糊的语言表达,不清楚的知识不要写。例如对有些原因分析题,可以仿造书本表达全球变暖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

(6)准确的估算能力:对留空较长的题目要特别关注后面所付分值,估算应该答题的要点数,分点数可适当多于你的估测数,过犹不及浪费时间。

五、失误例析

1、用现象解释现象

例1:青藏高原上太阳能十分丰富,原因是:

[实录答案]青藏高原地势高

[分析]“地势高”和“太阳能丰富”是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一定关联,题目要求分析出形成这种关联的

内在原因,这就必须借助“基本原因”来实现:“地势高”意味着“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程短”,而线路短又意味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原理,“地势高”是现象,现象通过原理与另外一现象发生关系。

[参考答案]青藏高原地势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因而太阳能丰富。

2、只有原理,没有分析

例2:读崇明岛示意图,该岛会因泥沙沉积而不断扩大,它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实录答案]左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河水会向右偏转

[分析]“偏转作用”是基本原理,实录答案只将原理回答出来了,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河水向右偏转后为什么就会导致岛屿与右岸相连呢?答案中没有体现出来。

[参考答案]北岸或左岸因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严重,北岸泥沙堆积量大。

3、分析不具体

例3: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实录答案](1)煤铁资源丰富(2)水陆运输方便(3)农业基础好(4)发展历史悠久

[分析]分析一个具体工业区发展的条件,不能使用过于概括的语言,要具体回答出“如何有利”。例如“水陆运输方便”,它可以作为许多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作为本题的答案,它显然没有突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这一主题,因而是不具体的。

[参考答案](1)五大湖区的铁矿、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煤炭资源丰富。(2)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有便利的水运,大西洋沿岸有优良的港口。(3)地势平坦,农业发达,农副产品供应方便。(4)是欧洲移民最先到达的地区。

4、分析不全面

例4:城市人口密度比农村大,原因是:

[实录答案]城市工业和商业发达

[分析]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开发历史长短都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其中“生产方式和经济”对人口分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该说,“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是本题的分析方向,在分析时,应该把城市和农村的地域特征进行比较,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本题答案是否全面,取决于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即社会经济条件到底包括哪些方面,结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社会的”和“经济的”两个方

面,社会方面包括生活条件、文化、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经济方面包括经济的发展水平、就业机会的多少等等。实录答案只从经济方面作答,是不全面的。

[参考答案](1)城市工业发达,商业贸易活动频繁。(2)城市交通方便,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好。

5、答非所问

例5:分析地中海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从海陆热力性质的角度考虑)。

[实录答案]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控制

[分析]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分布最广的原因是由于地中海是一个陆间海,深入大陆内部,增强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扩大了中纬西风的影响范围。

[参考答案]冬季,地中海的气温比周围陆地上的气温高,形成一个局部低压,对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有增强作用,使地中海地区温暖多雨;夏季,地中海的气温比周围陆地上的气温低,气压高,对(亚速尔)高压有加强作用,使沿岸地区晴热少雨。

六、高考阅卷教师教你答高考题

参加高考的考生在高考中,不仅要同自己的心理作斗争,还要注意制订与高考阅卷老师的心理相符的对策。因为阅卷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分数的高低,是考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

1.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 

文科综合阅卷的第一天通常是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试阅,这样就有相当的一批答卷将作为试阅卷经受考验。 

在试阅卷过程中,能够得分的答卷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考生答案虽然与参考答案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意思大体相同。

2)考生答卷虽然与参考答案表述完全不一致,但逻辑严谨,论证周密,无知识性错误,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且能够自圆其说,与题意相吻合,符合“加分”条件。

3)考生答卷除完全与参考答案规定相符,还能在参考答案之外,作进一步深挖拓展且符合题意和社会实际。

4)考生答卷书写整洁,思路清晰,虽然只有少量的符合逻辑的表述,但可以酌情给分。

5)考生答卷规范,秩序号清楚,回答重点突出。

不能够得分的试卷通常有以下情况:

1)考生答卷有某一点创新,但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论证思路混乱,未按题意作进一步分析。

2)考生答卷有创新意识,也能够自圆其说,但不符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思想路线,甚至有反动言论,阅卷领导小组规定:坚决不给分。

3)考生答卷凌乱,毫无整洁可言,虽然有少数正确的说法,但逻辑性差,叙述东拉西扯,考生答卷大多与参考答案南辕北辙、相距万里的,也绝不给分。

4)考生答卷书写模糊,涂改很多,虽然有一些叙述与参考答案略微相同或相似,但有多数难以辨认,也不能给分。

2.第一印象很关键

文科综合阅卷进入第二天,阅卷老师的阅卷速度明显加快。由于只批阅一道题或者一问,故试题答案已经烂熟于心。这时对考生而言,树立第一印象至关重要。阅卷老师在迅速确立对一份答卷的印象时,一般会将考生的答卷分成好、较好、较差三个层次,并马上按相应的层次给出大致分数,在具体阅卷时略作调整。

对考生而言,树立良好印象的关键是自己的答卷必须有好的开头和完满的结尾。好的开头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考生的论述直赴主题,不拖泥带水,不顾左右而言它。

2)考生的论述与参考答案的推理分析思路基本相符,无干扰阅卷老师阅卷情绪的跳跃性、非连续性的推理、归纳和概括。

3)考生答卷中的关键词与参考答案中的关键词相同或多数相似,意思相同或相近。

4)考生答案在论证过程中,理由充分、分析透彻、措词到位,一看就觉得是“非等闲之辈”。

好的结尾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开头和答题要求相一致,结论中肯,有创新性。

(2)分析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不是牵强附会、言不由衷的虚假陈辞。

(3)无逻辑错误和知识性错误,对程度性的“副词”的使用和表述恰到好处,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重复论证也不随心所欲。

(4)结论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一致,没有离奇的表述,也没有过度的喧染。

3.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

阅卷老师多数是极富有同情心的,在阅卷进入正式阶段后,对于可给可不给的分,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尽可能地给分。要使阅卷老师对考生的答卷产生同情心,从而获得他的同情分,是有章可循的。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

(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试卷无异味,不要使用刺激性大、气味重、油腻性的药物或降暑用品。有的同学在高考中喜欢使用有刺激性的风油精、清凉油等,这些用品可能会使某些对气味敏感、爱好清洁的阅卷老师感到不适,应尽可能避免使用。

(4)除以上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是作记号的。为避免在复查时返工,阅卷老师是不会对这类答卷给同情分的。

最后总结:心态平稳、审题第一、构建模型、列出思路、规范作答。

2010高考文综地理热点:关注非洲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0高考文综地理热点:关注非洲”,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10高考文综地理热点:关注非洲

非洲是近三年高考关注的热点地区。以全国卷为例,2009年全国文综卷一36题考查了尼罗河水文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36题考查了刚果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流域内地形特征分析;2007年全国卷二8-9题考查了东非高原局部地区的气候分析。非洲在高考中占据特殊地位,其内在原因是非洲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非洲联盟第14届首脑会议

非洲联盟(非盟)第14届首脑会议2010年1月31日在非盟总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幕。非盟53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将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围绕“非洲信息和通信技术:挑战和发展前景”的主题展开讨论,同时就非洲地区一体化进程、气候变化、非洲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磋商。

非盟是继欧盟之后成立的第二个重要的地区国家联盟,是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非盟前身是成立于1963年的非洲统一组织(非统)。2002年7月,非盟正式取代非统组织。上海世博场馆非盟馆主题:清洁能源对非洲城市管理的巨大影响

非盟主要机构包括非盟首脑会议、执行理事会和非盟委员会。非盟首脑会议是非盟最高权力机构,每年举行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会议。在成员国提出要求并经三分之二成员国同意后,非盟可召开特别首脑会议。

非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推行改革和减贫战略,实现非洲的发展与复兴。作为非洲大陆的地区性组织,非盟自成立以来在消除地区贫困、促进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维护地区和平及合理安置难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非盟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合作的非洲,力争各成员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能够用一个声音说话。该组织还积极落实2001年发起的“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推动各成员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争取外资及援助,以促进非洲大陆经济一体化。

近年来,非盟在维护地区安全、调解地区战乱和冲突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非盟参与调解了布隆迪、刚果(金)、利比里亚、索马里、科特迪瓦和苏丹等国的冲突,有效地避免了这些国家安全局势进一步恶化。

中国同非盟及其前身非统保持着友好往来和良好合作关系,并向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1998年起,中国每年派代表团出席非盟(非统)首脑会议。

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让平2010年1月29日日正式宣布启动2010“非洲和平安全年”,以推动非洲地区危机的早日解决。

让平强调,非盟正式启动“非洲和平安全年”并不是要保证非洲在2010年内实现绝对的和平和安全,但非盟将不遗余力地推进冲突和危机的解决,争取使非洲早日实现真正的和平和安全。

非盟去年8月在利比亚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宣布将2010年确定为“非洲和平安全年”。

1.非洲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

如非洲周边洋流(下图)和非洲主要地理事物和气候类型分布等(见非洲区域定位图)

2.非洲地区的区域定位

3.从地理角度看非洲联盟大会讨论的主要内容

4.非洲工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非洲联盟(非盟)第14届首脑会议2010年1月31日在非盟总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幕。非盟53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将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围绕“非洲信息和通信技术:挑战和发展前景”的主题展开讨论,同时就非洲地区一体化进程、气候变化、非洲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磋商。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不与非洲所在板块相邻的是

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

2.下图是太阳直射点一年内移动轨迹图,当非洲联盟第14届首脑会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下图中的

A.DA段B.AB段C.BC段D.CD段

非洲联盟(非盟)第14届首脑会议2010年1月31日在非盟总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幕。会议就非洲地区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磋商。下图中阴影表示非洲北部萨赫勒地区(撒哈拉沙漠南部向热带草原过渡的干旱、半干旱地带),当地牧民每年赶着大量牲畜于11月南迁,6月北移,近年来该地区植被退化严重。据此完成3—4题。3.与牧民南迁时间对应的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A.长江流域河水补给湖水B.庐山风景区正值旅游旺季

C.北京地区进入取暖季节D.亚欧大陆东部盛行东南风

4.能够实时反映这种植被破坏状况的技术手段是

A.全球定位系统B.遥感C.专题地图D.地理信息系统

非洲联盟第14届首脑会议2010年1月31日在非盟总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幕。会议围绕“非洲信息和通信技术:挑战和发展前景”的主题展开讨论,同时就非洲地区一体化进程、气候变化、非洲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磋商。右图为非洲部分区域简图。据此回答5-7题

5.非洲沙漠地区面积广大,造成E处纳米布沙漠沿海岸线延伸2000多千米的因素是

A.地形B.降水

C.大气环流D.洋流

6.F气候在此处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陆分布B.降水条件

C.地形D.洋流

7.M地为世界重要的渔场,其成因与太平洋东南部的大渔场类似,是

A.气候条件好B.涌升流影响C.暖寒流交汇D.河流的流入

(山东省青岛市2010届高三模拟练习(二模)综)图1是世界某区域简图。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港的年平均气温低于丙港B.阴影区农业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

C.地势大致是西高东低D.亚热带硬叶林分布最广

9.若全球昼长分布如图2所示时,则该日()

A.北京日出东南方B.乙地比甲地日出时刻早

C.丙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D.地球公转速度接近最快

读下图,回答:10-13题

10.导致图中甲、乙两地地理环境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地形起伏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

11.下列地区与丙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类似的是:

A.呼伦贝尔草原B.塔克拉玛干沙漠C.科尔沁沙地D.撒哈拉沙漠

12.北京奥运会开幕时,图中乙处的气候特点为:

A、温和多雨B、炎热干燥C、高温多雨D、寒冷干燥

13.乙、丁所在国家共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有:

A.大牧场放牧业B.水稻种植业C.游牧业D.热带种植园农业

综合消息,韩国大宇物流公司已获印度洋岛国马达加斯加政府授权,取得马国130万公顷可耕地的使用权,租期为99年。这是历来类似对外租用农地案中规模最大的一起,面积约为马国可耕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据悉,韩国公司将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并船运回国。读韩国和马达加斯加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以下有关韩国在马达加斯加租地发展农业的原因

A.甲国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B.甲国经济发达,具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

C.马达加斯加西部是面积广阔的平原,水热资源充足

D.两国均位于世界主要航线上,可以利用廉价的海运来运输粮食。

15.下图为两国某地气候资料图,则最可能的是图中的

A.A地B.B地C.C地D.D地

(湖南六校2010届高考模拟仿真联考文综)下图为某国玉米生产区分布、种植与收获玉米的时间图表。该国是所在大洲最大的玉米产区,也是全球主要的玉米出口国。读图回答16~17题。

16.关于该国玉米生产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地降水比该国同纬度西部多B.该地处在东南信风迎风坡,全年多雨

C.该地畜牧业较发达D.该地主要位于高原地区

解析:该国为南非,其玉米生产分布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较多,冬季吹东南信风,加之位于德拉肯斯山脉西侧,降水较少,B选项错误。答案:16.B

17.该国甲省区的气候有别于玉米主要产区的气候,收获玉米时期,甲省区主要收割或采摘的是

A.小麦B.棉花C.甘蔗D.葡萄

解析:甲省区属于地中海气候,盛产葡萄,秋季收获。答案:17.D

18.读下列有关乍得湖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非洲乍得湖,位处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四国交界处,面积辽阔,一度成为非洲第四大湖泊。湖滨地势低平,多沼泽,芦苇生长茂盛。湖区东南部,沙里河以及洛贡河流域是重要的农业区,盛产棉花、花生、稻米、薯类等。

1960年代,乍得湖的湖面面积约为26,000平方公里(约有24个香港大),但直至2000年,它已缩小到仅余1,500平方公里(即约个半香港大),亦即它原来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到了2007年,即便是在雨季涨水期,浅平宽广的乍得湖也没有如期伸展,面积始终不到2000平方公里。湖区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干旱程度愈演愈烈,农业收成和渔业产出持续减少,湖区20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

乍得湖在短短40多年间面积萎缩90%以上,除了大旱灾等自然因素,还要归因于乱砍滥伐、大规模灌溉以及在注入乍得湖的河流上修建水库等人为因素。

读乍得湖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和乍得湖历年水位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位于沙漠以南地区。乍得湖水系支流集中分布在湖泊的,径流季节变化,是该河突出的水文特征。(3分)

(2)简要说明乍得湖历年水位变化特点及原因。(2分)

 

(3)非洲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简述非洲出口矿产对其经济有何影响?(2分)

 

(4)本地区人口的增长迅速,对环境已经产生很大影响,试说明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3分)

(5)非洲要解决以上环境问题,就必须协调人地关系。请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非洲局部地区的位置、气候、河流水文特征、工农业生产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等知识,综合性强。第(1)(2),根据经纬度、国家名称等信息即可判断出该地区的大致位置,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出乍得湖的西部和南部水系支流集中,受热带草原气候影响,乍得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第(3)题,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可以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等和社会季节因素(劳动力、产品质量、市场等)两大方面分析之。第(4)题,为了满足人口迅速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当地人扩大耕地面积,造成了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沙漠化面积增加;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会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第(5)题,出口矿产等原料,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矿石价格低廉,使非洲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参考答案:(1)撒哈拉;西南部;大(3分)

(2)水位变化较大。入湖河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年际变率较大。(2分)

(3)森林和草原破坏;荒漠化和盐碱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等。(3分)

(4)矿产出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矿产品属初级产品,出口价格低廉,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2分)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搞好国土整治;加强国际合作。(4分)

19.下面左图是非洲大陆植被类型分布示意图,右图上、下两部分是非洲西部沿海1月和7月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非洲西海岸降水量分布图中,上半部分表示的是月份,判断的理由是。(3分)

(2)A、L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原因是。(4分)

(3)D、E两地中容易出现荒漠化的是,从自然条件看,原因是

。(3分)

(4)M地处在回归线附近,但植被类型却是热带雨林,简述其形成原因。(2分)

(5)从A~L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大陆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对人类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是

。(2分)

解析:第(1)题,根据植被可推断A---L各地的气候类型,然后根据热带草原气候或地中海气候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征判断月份。第(2)题,两地都是地中海气候,气候成因和特征相似。第(3)题,图中显示,D地处于草原和荒漠的界限上(实质是两者的过渡地带),降水少,植被生产困难,且极易受到人为破坏。第(4)题,M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地形、洋流、信风的综合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类型。

参考答案:(14分)

(1)7(1分)A为地中海气候,7月(夏季)降水少(2分)

(2)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或雨热不同期)(2分)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2分)

(3)D地(1分)D地处在草原和荒漠的过渡地带,降水少,生态更脆弱。(2分)

(4)M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海岸地带,又受暖流影响,降水充沛,形成热带雨林气候(2分)

(5)从赤道到两极(1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1分)

20.(34分)读甲、乙两地区“等高线分布示意图”,以及流经两地区主要河流流域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径流季节分配和补给类型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乙两图所示地区的地形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说出判断依据(6分)

(2).结合甲图中R1河流流域范围的气候分布特点,分析该河流径流量较大的时期9月至10月左右的原因.(8分)

(3).分析乙图中R2河流被所在国家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10分)

(4).对比分析两条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及其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10分)

解析:本题主要借助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和气候、河流图表资料,考查对地形判断、描述能力,并结合河流流域范围的气候分析河流相关水文特点。对河流水运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考查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解题关键在于能够充分提取资料有效信息,调动所学相关学科内知识,加强二者的联系。本题直接以等高线和河流为线索,涉及气候、地形、交通、农业发展等内容。要求必须熟悉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灵活分析、应用所该草料,熟悉中国地理基础知识。

参考答案:(1)都是面积较大的外流盆地。判断依据:一是两图经纬线的跨度较大,说明实际距离远;二是两图四周高、中间低;三是两盆地中部均有外流河流经(甲图R1为刚果河,R2为长江)。(2)R1河(刚果河)支流分布在赤道两侧,上游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流量较大的时期南北交错,北侧各支流流量较大的时期是5-10月,南侧各支流流量较大的时期是9-次年4月,9-10月正是南北两侧支流流量较大的季节。(3)R2河流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大,大部分河段江阔水深,没有冰清,可四季通航;该河流与南北铁路线交织成网,沟通东西;沿江经济发达,腹地广大,人口城市稠密,运输量大,水运繁忙。(4)R1河流中下游发展水稻种植业、亚热带经济作物,有利自然条件是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充分、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流众多、灌溉条件便利。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98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