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29讲区域与区域差异
探究点一正确理解区域的特征
特征含义实践意义举例图解(A、B为两个不同的区域)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差异性
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区域内的一致性只是相对的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疆长绒棉基地、陕西苹果基地建设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
开放性
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
例1右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了对区域特征的理解。
解析:虽然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这里无法看出,在本图中可以看出各个自然区的自己的共性。
答案:B
探究点二区域差异的比较内容与方式
1.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2.人文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⑴经济发展比较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及其布局,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农畜产品,第三产业的特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条件(资源、交通、人口、科技等)
⑵农业的比较: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可持续发展方向等。
⑶其他社会经济环境的比较内容。
例2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其原因是。
②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
③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其原因是
。
②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其原因是。
命题意图:本题凸现了区域内部的整体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的整体性不仅表现为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也表现为人文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的区域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解析: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我国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
答案:(1)①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②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③我国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
(2)①因为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墙体应严实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高。②特别是在冬季,北方的太阳高度比南方低的多,为使北方地区的楼房获得较充足的阳光,楼房的南北间距应比南方大。
探究点三我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区域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势海拔较低,平原多而广阔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海拔最高,主要为山系、高原
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突出,气候干燥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辐射强,风力大,水汽少
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土壤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多荒漠、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
生物种类繁多种类远比东部季风区少动物稀少,只有少数耐高寒物种
水文河流为外流河,湖泊为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多为内流区,河流短小。湖泊较多,多为咸水湖多为内流区,湖泊众多,多为咸水湖
农业重要农耕区,以种植业为主,但需要注意避免水旱灾害牧业、绿洲农业为主,但需要注意解决水分问题以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需要注意解决热量不足问题
城市众多较少很少
人口稠密较少很少
例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1)~(3)题。
(1)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①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②冬季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人类活动依次减弱,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少④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由多到少再到较多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新疆瓜果特别甜,主要原因是()
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含量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3)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B.化肥、农药不足C.劳动力不足D.水资源不足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了我国三大自然区之间的特征比较,试题比较基础,需要结合本探究点进一步落实相关知识。
解析:第(1)题,回顾所学基础知识,不难回答。第(2)题,西北地区,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强,有利于营养物质生成;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营养物质消耗少,故糖分积累多,所以瓜果特别甜。第(3)题,西北地区光热条件较好,但水源不足,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就是水源。
答案:(1)C(2)C(3)D
根据我国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依下列字母a、b、c、d、e所代表的内容,下列答案符合下图所示的是()
a.热量资源不足b;有台风的影响c.有充足的灌溉水源d.地势平坦e.土壤肥沃
A.①—a②—b③—c④—d⑤—e
B.①—b②—c③—d④—e⑤—a
C.①—a②—c③—e④—d⑤—b
D.①—a②—d③—c④—b⑤—e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两区的比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解析: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东部季风区,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珠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因此土壤肥沃也是两地共同的区位条件。但松嫩平原因纬度高,因此热量条件不足;珠江三角洲位于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经常受台风威胁。
答案:C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都是按一定的指标来划分的B.同一级别的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C.区域的分布位置都是非常明确的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干湿地区划分的指标是()
A.降水量B.蒸发量
C.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D.气温与降水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特征。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地理事项中,与青藏高原的“高”“寒”特征无关的是()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B.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D.城镇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它表现的区域特征是()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5.“干旱是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总特征,其他地理要素总是与其力求保持协调一致”,这句话反映的区域特征是()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逻辑性
下表是亚洲东部某国产业结构变化(1953-1984年),回答6~8题。
年度
项目19531962197219791984
第一产业4737262115
第二产业1016232532
第三产业4347515153
6.该国可能是 ()
A.中国B.日本C.韩国D.新加坡
7.关于该国自然环境的叙述: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利于发展耕作业;②南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水稻生长;③有较长的海岸线,多良港,利于发展海上航运;④目前环境问题突出,沙尘暴频发,严重影响大气质量()
A.③④B.①②C.①④D.②③
8.关于该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工业经济起飞于60年代
B.工业发展经历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C.本国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强
D.各经济部门的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相对迟缓,粮食自给率下降
右图是我国三大自然区图,读图完成9~10题。
9.根据三大自然区分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区划分的依据是气候和植被B.Ⅰ区与Ⅱ区的分界线是200mm等降水量线
C.地跨三大自然区的省区是甘肃省D.流经三大自然区的河流是长江
10.在Ⅰ区内部地理事物由南向北的分布,排序正确的是()
A.农作物:水稻、春小麦、冬小麦
B.植被: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
C.土壤:黑土、黄土、红壤、砖红壤
D.地貌:平原、高原、盆地
读“我国两区域示意图”(图Ⅰ和图Ⅱ)。据此完成11-12题。
11.两区域农业生产相似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①雨热同期②地势低平③土壤肥沃④河网密布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12.两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耕地资源减少③灌溉水源不足④土壤污染加剧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B.两地多为红壤
C.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D.两地皆全年少雨
14.关于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为
A.图甲所示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B.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C.图乙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D.出现图甲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水源
二、综合题
15.读“北纬30°附近三个三角洲位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三个角洲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甲,乙,丙。从区域开发的历史看,三地中开发最早的是,最晚的是。
(2)三个三角洲地区都是本国主要的农业区,其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优势是
;都盛产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3)在经济作物种植上,甲三角洲的棉花生产世界著名,乙三角洲油菜播种面积很广,丙三角洲亚热带水果产量很大。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区域产业结构看,甲三角洲钢铁、石油工业所占比重很大,乙三角洲机械制造业十分发达,丙三角洲石油化工和航天工业十分著名。这种产业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6.甲、乙两图为世界著名钢铁工业基地示意图,读图回答。
甲图乙图
⑴甲图钢铁工业基地A是,该钢铁工业基地布局属于型,该国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是。
⑵乙图钢铁工业基地B是,该钢铁工业基地布局属于型,该国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是。
⑶甲图中新兴的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乙图中新兴的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它们的布局条件是①、②、③。它们的布局方式属于型。这反映了当前世界工业布局的新趋向是。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B以文化区为例,政治文化社区常有明确的边界,如山东省与江苏省之间的界限明确;而经济活动类型的文化区不一定有明确的边界(如陇海——兰新经济地带的界限不明确),没有明确边界的区域有时与其他同类区域发生重叠(如陇海——兰新经济地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的包含区域有重叠区域)。
2.C干湿区的划分为单一指标划分,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如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且降水量大于增发量的区域为湿润区,年降水量介于400~800毫米,且降水量大于增发量的区域为半湿润区,年降水量介于200~400毫米,且降水量小于增发量的区域为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且降水量小于增发量的区域为干旱区。
3.C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丰富是由于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
4.B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所以体现了区域开放性的特征。
5.C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生物,水文、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切联系,总是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并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6.B根据图表,可判断该国20世纪60世纪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而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说明该国经济发达,所以为发达国家,该国最可能是日本。
7.D日本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块狭小,不适合发展耕作业;日本位于大陆东部,属季风气候,因纬度差异分为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日本是岛国,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运;日本国内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环境问题较少。
8.C本国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原料和燃料主要来自国际市场;产品也主要依赖于国际市场。
9.C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综合这两个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Ⅰ区代表东部季风区,Ⅱ区代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两者大致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长江流经青藏高寒区(Ⅲ区)、东部季风区两大自然区。甘肃省地跨三大自然区。
10.B区内部由南向北主要由热量差异而导致地理事物分布的不同。A选项的顺序应为水稻、冬小麦、春小麦;C应为砖红壤、红壤、黄土、黑土;东部季风区内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其分布不具有地带性特征。B选项符合因热量差异而导致的从赤道向两极的植被分布规律。
11.B从图中经纬度和轮廓形状可以判断图Ⅰ、图Ⅱ分别代表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两者均位于季风区,因此雨热同期;东北地区有肥沃的黑土,长江三角洲分布着水稻土,因此均土壤肥沃。
12.C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及非农业用地增多,造成耕地资源减少;而化肥、农业等大量使用,又使土壤污染加剧。
13.A两地多粉沙性土壤,B错;图甲为黄土高原的窑洞,图乙是干旱区的坎儿井。甲水土流失严重,乙风力侵蚀严重,C错;甲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D错。
14.A可采用排除法。我国重要的牧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与半干旱区,黄土高原不是我国重要的牧区,B错;坎儿井显示气候干旱的特点,不会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C错;出现甲所示景观的主要原因是土质,D错。
15.解析:本题以三个角洲为例考查了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1)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甲地丙地(2)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水热资源丰富,③交通便利等水稻(3)甲地光照充足,十分利于棉花的生长。乙地人多地少,冬季气温低,种植油菜可充分利用冬闲地,实行稻油轮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丙地国家的亚热带地区面积少,亚热水果市场需求高。(4)甲地国家的铁和石油资源丰富,三角洲地区交通方便。乙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和能源都缺乏,但交通发达,科技力量强,适宜发展机械制造业。丙地石油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16.解析:本题对比分析日本和英国钢铁工业基地的有关知识。二者都是岛国,都是海洋运输业发达的经济大国,具有很多可比性,本题同时考查了两国的新兴电子工业的分布、成因,从而分析当前世界工业布局的新趋向。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对比、归纳地理知识。
答案:⑴福山临海有优良港湾,海运发达⑵伯明翰煤铁复合体英国中部山地煤铁资源丰富⑶九州岛苏格兰中部①依靠高科学技术②现代化高速交通运输条件③洁净优美的环境临空由集中趋向分散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20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探究点一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城市化的过程包含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两个方面。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是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例1(2011泰安质检)在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9省区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
D.城市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
⑵从上图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中部经济地带各省区中,只有湖北省的城市人口比重在40%以上
B.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部经济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
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总体来看,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越大
⑶有关各省区城市化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广东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大城市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B.黑龙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资源丰富,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
C.江苏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发展
D.西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边境贸易发展带动城市建设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解析:⑴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⑵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⑶东北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基础上的,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推动下,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答案:⑴A⑵D⑶B
探究点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过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及表格所示:
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阶段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化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最早是英国)晚
水平高低
目前发展特点(速度)城市化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回流。)城市化速度快,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以往最高速度还要快。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口增长快,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
例2(2011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我国黑、吉、内、晋、豫、皖、鄂、湘、赣等9省区是中部经济地带,以东以南(包括广西省)乏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图中左图是2002年我国城市化差异分布图,右图是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⑴~⑵题。
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A.东部地带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中部地带总体上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C.西部地带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缓慢发展阶段
D.总的说来,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011天津模拟)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⑴~⑵题。
⑴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城乡差距扩大
⑵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A.D时段B.B时段
C.E时段D.F时段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解析:⑴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⑵图乙中b阶段农业就业比重约为58%,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约为15%和24%,应为城市化初期阶段。
答案:⑴C⑵B
探究点三城市中的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探究点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例3(2011济南质检)下图为我国某沿海城市50米高度大气中NO2浓度等值线图(单位:毫克/立方米),回答⑴~⑶题。
⑴下列关于该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及其发生的季节说法正确的是()
A.水污染和工业污染——春季
B.噪声污染和光化学污染——夏季
C.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海洋污染——秋季
D.化学农药污染和粉尘污染——冬季
⑵目前,该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根本原因是()
①城市人口增多,超过城市合理人口容量 ②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使生物物种数量减少 ③工业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④城市化过程中车辆剧增,排放的有害气体物质增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⑶针对该城市出现的这一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限制城市汽车数量B.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C.改善居民居住条件D.发展卫星城市,开发新区
解析:⑴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多常常造成汽车噪声污染,城市内的NO2是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它能造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NO2浓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降低,且沿交通干道延伸,由于受夏季东南风的影响,NO2浓度等值线向西北延伸时偏离交通干线。⑵近年来,我国中、西部人口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该沿海城市人口剧增,超过城市合理人口容量;工业无限膨胀产生了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城市车辆剧增,排放的有害气体物质增多,致使我国许多沿海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⑶针对该城市出现的交通污染问题,应控制城市车辆数量;发展卫星城市和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等。
答案:⑴B⑵C⑶C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表1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1—2题。
国家甲乙丙
城市化水平(%)908366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诲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2010浙江模拟)读下表,完成3~4题。
3.上表说明()
A.1950~1980年,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均缓慢
B.198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慢
C.195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均超过农村人口
D.195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
4.上表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趋缓
B.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C.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过剩更明显
D.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
5.(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2011广东佛山)下图是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2008年的功能区分布简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形成城市带
7.某城区部分企业外迁到周围的郊区设厂,对该城市的影响正确的是()
A.解决城市严重的环境污染
B.城市中心商务区功能更加凸出
C.城市空间结构更加混杂
D.城市服务功能减弱
(2011太原模拟)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①大城市化②郊区城市化
③逆城市化④再城市化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9.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
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11.图中反映了该城市()
A.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增长趋缓
B.城市规模扩大,出现郊区城市化
C.20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核心区面积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城乡过渡带
D.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
(2011届杭州市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比较常见: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判回答20—21题。
1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直接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高B.人口数量多C.人口密度小D.经济发展水平快
13.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也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则()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B.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原创题)下表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根据有关数据完成14~15题。
14.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阶段
B.中国的城市化速度落后于发达国家
C.我国己经完全实现了城市化
D.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5.今后我国城市化的方向是()
A.大城市的人口向西部转移B.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
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D.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
二、综合题
16.(2011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图19为某大城市1968年、1990年和2000年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该城市的发展变化。(4分)
(2)分析工业区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
(3)说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方面应该关注的问题。(2分)
17.(2011厦门质检)近30年来,下图中某市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出该市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简析国道改道的主要原因。
(3)从环境因素考虑,分别指出该市钢铁厂和化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
18.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产生了一些城市化问题,请列举上海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上海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你能从图中找出其中的两项吗?
(3)从乙图气候资料看,反映了城市气候的两种效应,分别为效应和效应,从气温和降水现象分别分析产生这两种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①;
②。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化水平,城市的分布以及人口出生率等相关知识。根据表格中的城市化水平数据可以到断最高达90%为英国,最低为32%为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泰国,沙特阿拉伯和日本两国城市化水平都较高,沙特阿拉伯因位于西亚,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自然环境恶劣,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城市化水平高于日本。
C
2.沙特阿拉伯属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阿拉伯人,人口出生率高,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沙漠中水源较丰富的绿洲处。
D
3.通过分析表格中数据,进行一些粗略的估算就可以得出195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
D
9.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市中心地区污染加重、地价上升。
D
10.城市通达度增强,会导致地价上升,故A项正确;城市规模缩小,地价应F降,故B项错误;城区比郊区基础设施完善,故C项错误;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不会整体搬迁,故D项错误。
A
11.由图可知,城市化向郊区发展,促进郊区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增加,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上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核心区和城乡过渡带差别较小,故C项错误;城市核心区一直呈上升趋势,故D项错误。
B
12.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城市建筑物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向外扩展,说明土地对城市的发展制约作用小,三个国家均为地广人稀,由此可推断影响这三个国家扩容模式的直接原因是人口密度小。
C
13.我国城市发展如果采用“外延式”,水平方向上城市扩张会占用大量的耕地,而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地矛盾尖锐,易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故选C。A,B,D三项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无限制扩大对城市中心区的影响,与题意不符。
C
14.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A
15.城市化要从实际出发,与国情相吻合。我国城市发展规划以中小城市为主。
D
化工厂位于河流的上游,且位于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对河流和城区污染严重,故不合理。
(1)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 (2)为了缓解城区的交通拥堵。
(3)钢铁工业布局合理,因为钢铁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布局在居住区外围且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居住区的影响较小。 化工厂布局不合理,因为化工厂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其大气污染对居住区影响较大,且其布局在城市河段的上游方向,对城市水质影响较大。
18.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化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及对城市环境产生的影响、表现。
(1)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用地紧张;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2)建设卫星城,开发城市新区。
(3)热岛雨岛①城市人口、工业、交通的过度集中使城市区域气温高于周围地区。②由于生产、生活活动使城市尘埃增多,尘埃作为水汽凝结核,使城市上空多云、雨。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复习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34讲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探究点一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比较表
类型优势影响
位置位于欧洲东西和南北交通要道的交汇处的十字路口便与对外联系
交通水陆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有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还有一河、两支流、四运河组成的航运网为鲁尔区的原料运入和产品输出提供了便利
煤炭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的煤炭储量大,开采条件好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形成的基础,煤炭工业是鲁尔区的基础工业
铁矿离铁矿石的产区较近,原先铁矿石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来自瑞典、巴西等国就近运输,节省运输费用;利用廉价的海运,成本较低
水源有莱茵河及其支流利珀河、鲁尔河为发展工业提供所需的充沛水源水源是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结合,又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劳力地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欧洲西部,这为鲁尔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劳动力是发展工业不可缺少的因素,特别是大型的传统工业
市场德国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阔的市场;同时便利的交通也使市场扩大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从而刺激了工业的发展
例1有关鲁尔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鲁尔区位于莱茵河左岸
B.鲁尔区是德国以机械、纺织为主的重要工业区
C.鲁尔区是在鲁尔煤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鲁尔区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繁荣
命题意图: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欧洲乃至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传统工业区共同的区位条件以资源丰富、以能耗大的传统工业为主,市场广阔,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将会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恶化等问题。这种类型的工业区除了德国的鲁尔区之外,还有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本题中容易误认为鲁尔区拥有自己的丰富铁矿石资源。从图中可以发现,鲁尔区钢铁工业发展中的铁矿石是来自法国东北部的的洛林铁矿。
解析:鲁尔区位于莱茵河右岸,即莱茵河支流鲁尔河流域,故A不对;鲁尔区是德国以煤炭、冶金为主的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区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工业的基础,故B错误;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主要煤田为鲁尔煤田,故C正确;鲁尔区虽然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繁荣,但是繁荣的时间不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而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故D错误。
答案:C
探究点二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该地工业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之上,产业结构单一;外因是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总结如下所示:
需要注意: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这类产业生产规模大,占地面积广,致使土地资源紧张,导致土地价格上涨。另外,这类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也往往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废渣,如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环境问题,致使环境质量下降。较高土地价格和污染的环境,不利于新技术工业的发展,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探究点三“对症下药”分析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措施
鲁尔区实施的各项整治措施是针对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来的,目的是解决当地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归纳如下图所示:
例2德国鲁尔区曾是世界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区位条件优越,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逐步衰退。60年代后,鲁尔区实施综合整治,经济转向繁荣,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协调、环境优美的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鲁尔区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双选)
A.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B.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
C.煤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D.煤炭、钢铁产量过剩,用地紧张
(2)鲁尔区主要的整治措施是(双选)
A.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结构B.美化环境,消除污染,开拓市场
C.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美化环境D.进行工业区的总体规划,完善公共设施
命题意图:该题以鲁尔区的发展历程为背景,综合考查鲁尔区的衰落原因和整治措施,作为传统工业区,有着共性的方面。同时我们需要注意:鲁尔区煤炭工业衰落是由于煤炭开采深度加大,人工成本过高所致。并非是资源枯竭,更不存在煤炭的产量过剩问题。
解析:(1)鲁尔区是世界著名的重工业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早期工业以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为基础,生产结构单一。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使鲁尔区经济衰退。(2)传统工业区的整治具有普遍意义,鲁尔区的整治措施很多,对照课本,可清楚其主要方面。
答案:(1)AB(2)AC
探究点四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综合比较
项目德国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
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
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水源不足;位置
适中,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
生产结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是: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煤炭是其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发展,形成三条产业链: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
存在问题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整治措施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
例3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据此回答⑴~⑶题。
⑴和鲁尔区相比,山西省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
A.水资源B.铁矿石C.水陆交通D.煤炭资源
⑵山西比鲁尔区欠缺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A.广阔的市场B.政府的支持 C.便捷的交通D.劳动力素质
⑶为尽快使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应加快其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下列整治措施不合理的是()
A.增加原煤的生产数量,提高经济效益B.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
C.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增设道路网,改善交通条件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山西和鲁尔区的发展条件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条件。
解析:⑴由于山西省降水量较少、降水季节分配十分不均匀,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紧张。水陆交通不属于自然资源。⑵近年来,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发展,交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本省的交通运输还远不能满足其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煤炭外运,仍受运输能力和压力的双重制约。⑶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应当节约利用,综合利用。
答案:⑴A⑵C⑶A
一、单项选择题
读右图,回答1~4题。
1.图中H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该工业区是()
A.英国中部工业区B.中国辽中南工业区
C.德国鲁尔工业区D.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2.F河是()
A.莱茵河B.鲁尔河C.利珀河D.易北河
3.早期,该区得以发展,其优越的区位条件有()
①丰富的铁矿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水陆交通④环境优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20世纪60年代开始,该地区的钢铁工业也开始衰落,原因不是()
A.煤炭成本上升B.石油、核能的利用,对煤炭需求量减少
C.新技术发展D.煤炭资源不足
右图为德国鲁尔区每吨普通钢材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5~6题。
5.1850年,鲁尔区钢铁工业的生产成本中,燃料的比重约为()
A.30%B.40%C.45%D.50%
6.“其它”投入中包括多种因素,其中在数量上呈持续上升趋势的是()
A.交通运输B.科学技术
C.劳动力D.宣传广告
7.从生态效益考虑,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应布局在居民区的()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8.1950年以后,鲁尔区钢铁工业在布局上出现了“西移”现象,主要原因是
A.全球钢铁生产过剩B.新技术对钢铁工业的冲击
C.煤炭对钢铁工业的影响力下降D.钢铁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加剧
鲁尔区“兴盛——衰落——重新崛起”的发展过程对我国国企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据此回答9~11题。
9.关于鲁尔区区位优势的论述,正确的是()
A.离法国东北部的煤矿很近
B.莱茵河、易北河、鲁尔河等天然河流供给丰富水源
C.众多河流及运河航运便利
D.在法国与西欧有广阔的市场
10.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走向衰退的原因,正确的是()
①能源消费从“石油时代”进入了“煤炭时代”②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③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乏力④铁矿资源进口受阻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1.鲁尔区的重新崛起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借鉴意义有()
①调整传统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扩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规模③加大科技投入,研制新工艺、新产品④加大资金投入,发展资金与资源密集型产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德国鲁尔区相继遇到了产品滞销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据此并结合右图,判断12~15题。
12.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
A.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B.第三、第二、第一产业
C.第二、第三、第一产业
D.第三、第一、第二产业
13.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A.丰富的铁矿资源B.丰富的煤炭资源
C.广阔的消费市场D.便捷的水陆交通
14.“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的出现,主要原因不是
A.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明显下降
B.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区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乏力
C.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的状况,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受到各国钢铁产品低价格的冲击
D.鲁尔区铁矿资源主要来自法国西南部,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15.20世纪7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A.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业等“无烟经济”受到重视,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B.很多工厂变为农田,农业的地位不断提高
C.煤炭和钢铁企业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以增强对外竞争力
D.开发本国铁矿资源,减少进口铁矿石数量
二、综合题
16.分析“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治理”案例的图文资料,回答: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立足于区内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德国最大工业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世界能源结构变化、世界钢铁产量过剩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涌现,鲁尔区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日益显露弊端,主导产业迅速衰落,失业率上升。为此,鲁尔区一方面对煤炭和钢铁工业实行了“关、并、转”等合理化改组,同时,鼓励兴建新兴工业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部门,并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建立了完备的治污设施,大规模植树造林等,使昔日浓烟蔽日、黑尘满地的厂区,成为环境优美的花园,一些老工业建筑物和工业废墟上的遗物,被改造成为别具风格的各种文化艺术景点和服务设施,如有的仓库被用来开高餐厅,原先的高炉墙被用作攀岩爱好者的运动场所等。鲁尔区的整治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
(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凭借的是当地的、、和等工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2)鲁尔区的重化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不包括。
A.废气污染B.水体污染C.固体废物污染D.辐射污染
(3)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鲁尔区实施了多项整治措施,其中包括。
①加强交通建设,新建了一批铁路
②发展了汽车、采油、钢铁、化学等一批新兴工业
③改造利用老工业建筑物等,推动了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④区内建立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所,以适应产业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我国东北的辽中南地区是发达的重工业基地,近几十年来,辽中南与东北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做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借鉴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经验,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整治措施?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是我国第一个建立的重工业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境内关键矿产资源铁、煤、石油等十分丰富,另外,经济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为名副其实的资源型工业结构,冶金、化工、建材、能源、机械等重工业部门占绝对优势,特别是钢铁工业一直是辽中南重工业区的支柱产业部门。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其发展却陷入了低谷。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深层次改革和区内自身的探索和努力,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俯视效果图。
根据上述材料和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以下各题:
(1)辽中南工业区的中心城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国内外资源和重工业产品情况,分析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在此期间其经济发展跌入低谷的原因。
(3)联系鲁尔区的综合整治谈谈如何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C根据图中“北海”及河流的标示,即可判断H为德国鲁尔工业区。
2.A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鲁尔河和利珀河是莱茵河的支流,大致呈东西走向。因此F河是莱茵河。
3.B鲁尔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区内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不仅提供丰富的水源,且与人工运河联成一体,水运便利。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因此B符合题意。
4.D20世纪60年代开始,该地区因煤炭开采深度加大成本上升;石油、核能的利用,对煤炭需求量减少;新技术发展造成钢铁工业开始衰落。
5.C根据图示1850年对应的纵坐标中燃料,即可读出数据。
6.B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在不断的变化,对于鲁尔区来讲,交通运输、劳动力因素影响在减弱,科学技术在增强,宣传广告则变化不大。
7.A鲁尔区位于西风带(西南风向),为避免大气污染,工业应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
8.C1950年以后,燃料所占大大下降,且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使煤炭对钢铁的影响力下降。
9.C鲁尔区本身有丰富的煤炭,不需要进口;铁矿石从法国洛林铁矿进口;鲁尔区位于的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河流及运河航运便利,易北河未经过鲁尔区;鲁尔区位于欧洲十字路口,市场遍及欧洲。
10.D①错,应是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铁矿进口比以前增加,而不是受阻,故④错。
11.C生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资金与资源密集型产业都属于传统产业特点而不符合鲁尔区重新崛起的措施。
12.B鲁尔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因此农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曲线③表示第一产业;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注重环境保护,从而使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而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
13.B鲁尔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在丰富的煤炭基础上,运进铁矿石,发展了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
14.D鲁尔区铁矿初期来自法国洛林铁矿,后来经荷兰鹿特丹从海外进口,随着大型吨位船舶的出现,运输成本不断下降。
15.A鲁尔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通过合并、统一管理等,对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通过这样的调整,使本区经济结构多样化。
16.解析:本题所列出的4段关于“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治理”案例的文字资料和两幅关于“鲁尔区工业分布图”为解题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仔细审阅各题要求,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答案均在其中。读图时要注意两幅图所代表的时代和图下的各种图例及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第(1)题,从第一幅图中图例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凭借的是当地的煤田、水源、交通、市场等优越条件。第(2)题,鲁尔区的重化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严重,重化工业主要是围绕煤炭加工业所发展的一系列化学工业。从四个选项中可以很快判断燃煤所产生的污染有选项中的A、B、C,不包括D。第(3)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鲁尔区实施了多项整治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从文字资料中去提取,主要有选项中的③和④,所以选D。第(4)题,解答本题时,在题干中有这样的文字说明:“辽中南与东北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问题所在,参考鲁尔区的一些做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1)煤田、水源、交通、市场(2)D(3)CD
(4)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或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治理污染;引进民间资本;政府支持(或政策鼓励)(任答4点)
17.解析:通过读图可以看出:该图范围所示的是一个庞大的工业区,无论是工业和是交通都是以大连和沈阳为枢纽组成一个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而作为一个同样以煤炭和钢铁为主的传统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也是跟鲁尔区有着相似的发展和衰弱原因,这点可以从鲁尔区的衰弱原因加以迁移即可;同样对该工业区的改造也可以从鲁尔区的新发展出发,结合我国和辽中南工业区的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大连沈阳
(2)①生产结构单一,辽中南工业区的工业部门集中于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四个传统工业部门,其中以鞍山—本溪为核心的钢铁联合企业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②全球性的钢铁相对过剩,加上我国各地重工业部门无序地发展,导致本地钢铁资源在全国的市场份额缩减;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不仅催生出了大量的新生工业产业部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特别是对市场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中小钢铁企业的兴起对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3)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改造原有的钢铁企业。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③开拓新的国际市场。④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良性发展。)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2讲地图
探究点一地图的三要素
1.比例尺的公式及换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否则容易出现计算错误。
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根据三种方法进行比例尺大小比较:①根据分母进行比较:将不同表示方式的比例尺转换成数字式比例尺,然后比较分母的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②根据地图表示范围进行比较: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表示的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③根据地图表示内容的详略进行比较: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比例尺越小。
3.比例尺缩放问题:⑴比例尺与图幅的缩放区别:比例尺的缩放是长度的缩放,而图幅的缩放面积的缩放。因此,比例尺缩放后其图幅面积相当于比例尺的平方。⑵放大(缩小)、放大到(缩小到)和放大了(缩小了)的区别。①“放大”“放大了”“放大到”问题:“放大”和“放大了”的意思都是一样,即比原来多了几倍。如放大(了)2倍,新比例尺应该是原比例尺×3。而“放大到”就是原比例尺直接相乘。如放大到2倍,新比例尺就是原比例尺×2。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10000×2=1/5000,比例尺变大。②比例尺的缩小问题: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③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问题: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4.(1)图例:重点掌握教材中常见的图例;(2)注记:文字注记(书写按由上至下,由左至右);数字注记(书写按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等高线中的数字注记,数字的正方向指向高处。
5.方向判定:⑴普通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该类型判定最简单,但用途最大);⑵指向标图:指向标指北,做题时可以将试卷旋转,让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正上方,然后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判别;⑶在极图中,首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确定东西,再根据距离极点远近确定南北,然后合成即可。
例1(2011广东深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在一张地图上,60°N纬线上有两100000cm即1:15000000。
答案:A
例2(2011年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下图表示南半球某一河流中下游地区的部分河段。图示区域河流的总体流向为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自东北向西南D.自西南向东北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方向的判断,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中等。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根据等高线的凸向及图中的指向标可知,河流的总体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故本题正确答案是C。
答案:C
探究点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是指把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线。等高线地形图处的数字均是海拔。海拔(也叫绝对高度)是指地面上各点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①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②在同—等高线图上,若某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为凹坡,站在山顶能看到山麓,通视状况良好;反之若某坡面等高线高处疏,低处密,则为凸坡,站在山顶能看不到山麓,通视状况不佳。③在不同等高线图上,不能根据不同图上等高线的疏密来直接判断坡度陡缓,而要看清楚不同等高线图的比例尺、等高距的差别。要比较它们的陡缓,要看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与实际水平距离的比值,比值越大,坡度越陡,反之坡度越缓。
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与气候结合: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0.6℃/100m;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2)与河流水文结合: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3)水库坝址的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4)与地区规划结合:建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避开陡崖、滑坡,并通过鞍部。海滨浴场多选择在海滨缓坡沙岸,码头选在深水港湾。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例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课标版)读图1,完成⑴~⑶题。
⑴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mB.55mC.60mD.65m
⑵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B.②C.③D.④
⑶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mB.40mC.90mD.65m
命题意图:本组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地形与河流等地理事物联系能力。
解析:⑴图中最高处海拔在80—85米之间,最低处海拔在20—25之间,所以最大高差无限接近65米,但不能是65米。⑵①②③④四处,③处等高线最密集,流速最快。⑶仅从地形因素考虑大坝建在如下图示位置,设计坝高13米,大坝顶端最高与50米等高线持平,不能超过50米等高线,由图例可知坝顶长约为40米。
答案:⑴C⑵C⑶B
(2011浙江联考)某市某中学开展地理观测活动,下图中各点是a、b、c、d四小组以村庄M为基点的实测相对高度,单位为米。据图回答8~9题。
⑴村庄所处的局部地形是()
A.山脊B.山间盆地
C.鞍部D.山顶
⑵a、b、c、d四小组所在坡地中,坡度最陡的是()
A.aB.b
C.cD.d
命题意图:本题除了考查等高线的知识外,还考查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解析:⑴图中ab数值为负、而cd数值为正,说明ab为山谷、cd为山脊,则M地为鞍部;⑵坡度陡缓可看出图中四地各自的数值差,数值差越大则坡度越陡。
答案:⑴C⑵A
例4(2010年上海市十三校高三下学期联考)在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回答⑴—⑶题。(双选)
⑴图中陡崖顶部的海拔可能是()
A.46mB.65mC.54mD.50m
⑵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18mB.21mC.46mD.33m
⑶有关P、Q两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A.P地为盆地,Q地为山峰
B.P、Q两地都为盆地
C.两地的海拔是P≥50m、Q≤60m
D.P地海拔介于40m—50m之间,Q地海拔介于60m—70m之间
命题意图:本题很典型的考查了本探究点涉及的知识点,同时考查了两等高线间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特点。
解析:图中陡崖顶部的海拔介于50----60米之间。利用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n-1)×d≤△h<(n+1)×d(其中n为相交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h为陡崖相对高度),可以计算出该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20m,40m)。运用等值线中“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可以分析40m<P<50m,60m<Q<70m,所以P地为盆地,Q地为山峰。
答案:⑴CD⑵BD⑶AD
探究点四不同地形的等高线
1.零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2.地形类型包括以下五种,在地形图上的基本特征如下:
地形名称特征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
盆地闭合等高线的数值从中心向四周增大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例5(2011届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读等高线地形图(下图),据此完成⑴,⑵题。
⑴有关两幅等高线图,说法正确的是()
A.两图中各有一处画法错误B.f处为山脊上的小丘
C.两图地形相似D.a,c地形形态相似
⑵如果该图位于印度东北部地区,降水最多的地形部位可能为()
A.A处B.B处C.C处D.D处
答案:⑴A⑵B
确定等高线数值:(1)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距相同,知道任意一条等高线的数值和等高距,可推算出该图上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大小按“大于小数,小于大数”的法则读数;(2)两条等高线之问闭合曲线内部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大数,小于小数”的法则。
探究点五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判读
1.地形剖面图绘制的一般步骤:⑴按要求找(画)出剖面线;⑵作出直角坐标系,标注上两个端点,并在水平和垂直两个轴上标出相应数值,一般水平轴上的比例尺与原图比例尺相同,而垂直轴上的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以利于显示地形的起伏;⑶将要作的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垂直投影到水平轴上,并与相应的海拔值对应;⑷将所得的各投影点,连成平滑的曲线。
例6(改编)下图为北纬48°与东经122°交会处附近的等高线。据图回答:
下列四幅地形剖面图,与上图中X至Y剖面相吻合的是()
命题意图:本题典型的考查了根据剖面图确定剖面线的知识点,可以对探究点五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同时解析中严格的渗透了这一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答案:D
一、单项选择题
1.(原创题)右图中,若ab段图上距离为2.2cm,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A.1∶100000 B.1∶1000000C.1∶10000000 D.1∶100000000
(元氏县2010届高三地理模拟试卷)读图,回答2—3题。
2.甲、乙两图
A.比例尺甲大于乙B.甲为地图,乙为景观图
C.比例尺均为数字式D.乙图中的动物形象属于注记
3.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其方向是先正北后正东
B.火车站与学校相距约375千米,与农业实验区相距约580千米
C.火车站位于科技园的西南方向
D.若比例尺放大1倍,则图幅面积将增大2倍
(2011年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下面三幅图中,甲图为M地附近地区的平面图,乙图和丙图分别为过甲图相应的点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的地形是
A.山峰B.山脊C.山谷D.鞍部
5.在一次较大的降水过程中,降落在a地的水体在坡面上的流向是
A.东北向西南B.东南向西北C.西南向东北D.西北向东南
(2011河南联考)下图是某种地形的立体透视图,读图回答6~7题。
6.若将立体透视图转绘成等高线图,则甲、乙、丙、丁四图中转绘正确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7.上题中的等高线图表示的是哪种地形()
A.火山锥B.高原
C.山地的鞍部D.盆地
读右面四幅图,回答8~9题。
8.右图中,坡度最陡的一幅是()
A.A图B.B图C.C图D.D图
9.表示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简略的是()
A.A图B.B图C.C图D.D图
(2011聊城模拟)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完成10~12题。
10.AB段河流流向是()
A.自东向西B.由东北向西南
C.由西南向东北D.由南向北
11.野外宿营时一般不能选择①处的主要原因是()
A.处于阴坡,光照条件差
B.离河流较远,取水不方便
C.位于山脊,风力太大
D.处于河谷,靠近陡坡,受山洪和山石威胁
12.②处修建了水泥厂,其原料主要来自③处采石场,为了运输原料,计划修建一条公路,比较合理的线路是()
A.甲B.乙
C.丙D.丁
(2011届苏州市高三调研测试试卷)读我国东部洛海某地等高线图(图3,单位:米),回答13~15题。
13.关于图中所反映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图中河流的流向为从东北流向西南后再向南
B.陡崖的相对高度为大于400米,小于600米
C.①地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比②地多
D.甲丙两地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海上日出
14.为发展旅游业,该地区打算修一条直达山顶(840m处)的观光索道,合适的选线是
A.从甲处到山顶B.从乙处到山顶C.从丙处到山顶D.从丁处到山顶
15.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①地区利用地形发展梯田,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B.②地区开发金矿资源,大力发展有色冶金工业
C.甲地区可发展观光农业,开发生态农业旅游
D.丁地区建一个以观瀑布为主题的公园,发展旅游业
二、综合题
16.读“汶川某地震灾区等高线地区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处为山洪形成的堰塞湖,如果湖水再涨,大坝再加高10米,甲、乙、丙三村庄有可能被淹没的是()
A.甲村B.乙村C.丙村D.甲和丙村
(2)甲村与乙村的相对高度大约是_________米,甲村要向乙村转移的方向是__________。
(3)地震塌方导致D处公路受阻,要立即打通这段公路,施工人员测得B、C两处的图上距离为2.5厘米,实际距离为____________千米。
17.(探究创新题)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今年暑假对我国西南某地区进行了野外综合考察。下图是他们考察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处有一石碑“×河源”。请在图中画出发源于该处的小河。小组同学发现,图示区域内该河的上游和下游段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水流缓慢,你是否能解释其中原因?
(2)该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山上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其中一位同学站在C处、另一位同学站在E处,如果不考虑树木等物体的影响,请问站在D处的同学能否看到上述两位同学?为什么?
(3)该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了DE、GH一线的剖面图,出现了图右侧①②两种情况,你认为正确反映GH剖面的是________,请在①②两图中标出GH和DE的交点Ⅰ。
(4)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地测量当地的温度,你认为两地之间的温差约为多少?为什么?
1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B位于山顶甲的(方向),D、G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2)C、D两地高程相等,若分别从C、D两地登上甲山顶,各有什么有利和不利条件?
(3)要在海边建油港码头,应建在A处还是B处?其理由是什么?
(4)现欲从油矿区向油港铺设输油管道,线路如图中用“”符号所示,试说明选择该线路的理由。
(5)港口计划在E处或F处利用水力发电,各有什么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D根据比例尺的定义计算,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比上实地距离。Ab段在同一条经线上,且纬度差是20度,所以其实地距离约为(110×20)千米。进而可以推出其比例尺为1∶100000000。
2.A甲比例尺为1:15000,乙图为1:18000,可以推知甲比例尺甲大于乙;甲乙均为地图;甲比例尺为线段式;乙图中的动物形象属于图例。
3.C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其方向是先东北后东南;火车站与学校和农业实验区陡崖处等高线重合的条数,d为等高距,计算可得200H400,故B错;夏季时,我国东部沿海日出东北方向,甲地海拔低于其东北地区,此季节甲地不能看到海上日出,故D错;此地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影响,夏季吹东南风,①地处在迎风坡,降水比②地多,正确答案为C。
解析:本题以时事为材料,综合考察等高线地形图上的有关知识,如计算相对高度,实际距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地段。②在选择引水路线时,不要被距离的稍远或稍近所迷惑,而应当根据水由高处向低处流这一关键要求,确定较合适的引水路线。③选择输油线时,要使线路尽可能缩短,还要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答案:(1)东方0~50米之间
(2)C处有利条件是直线路程短,不利条件是坡度陡;D处相反。
(3)B处。B处等深线密集,水深;小港湾,易于避风;离油矿近,运输方便。
(4)离油港近;基本与等高线走向一致,坡度小,T程施工难度小,且油可从高处向低处自流。
(5)E处有利条件:上游有两个支流,水量较大;离油港近,架设线路短。不利条件:E处到油港坡度大,架线困难;落差小,水能小。F处有利条件:落差大,水能大;从F到油港坡度平缓,架线容易。不利条件:离油港较远,架线线路长,水量比E处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15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