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师寄语】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和计算公式。
2、知道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的概念。
3、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重点难点】劲往这里使!
测量速度,认识匀速直线运动是重点,学习利用图像分析实验数据是难点。
【知识回顾】防止知识遗忘,我能记得更牢!
1.速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其数学表达式为……………………………………………,两个变形公式是………………………………………………和………………………………………………。
2.长度的测量工具是…………………………………,时间的测量工具是…………………………………。
3.1m/s=…………………Km/h。90Km/h=……………1m/s
【课堂探究】亮出我的观点,秀出我的个性,展示我的风采!
目标一:实验探究气泡的速度
通过看实验视频(条件暂时不足)和书27-28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取长约80cm、内径10mm的均匀玻璃管,管内注满水,留一个小气泡,两端密封。
2.实验原理:要测量速度,我们需要测量和,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___进行计算。
3.实验操作:倒转玻璃管,保持___________,观察气泡在管内的运动,从某一位置开始用停表计时,每______s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最后用_______测量,将实验数据填入以下表格中。
4.下表是是小梅和绍杰同学在实验中测量出来的一组数据,请你帮他们算出各阶段气泡运动的速度并填入表格中。通过数据分析看看气泡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5.图像研究:还可以用_________来记录数据,这样易于直观了解物理过程,找出其中的规律。
画图方法:在以上直角坐标系中,描述出气泡的位置,将这些点用________连接起来,就得到了一幅关于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关系的图像。
看图可知:这是一条____线,表示该气泡做_________运动。
目标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通过再次阅读教材28-29页内完成下列内容。
6.匀速直线运动。
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沿着________运动,在________时间内,通过的路程________,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_____________的_______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试举出一例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
7.变速直线运动
看图2-3-5,把这位同学百米赛跑的数据填入下列表格。
数据分析:计算运动员在每段时间内运动的速度,填入表格,你会发现不同时间段的速度是__________,我们把这样的运动叫______________。这就是我们在实际中常见到的情形。试举出一例常见的做变速直线运动:。
8.在物理学中,我们用_____________来表示物体通过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的平均快慢程度。
9.讨论交流:阅读课本P29页图2-3-6关于速度的对话:请你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警察向这位女士解释被罚款的原因:。
目标三、速度、时间和路程的计算
阅读课本P30页例题和图2-3-7,并思考:
10.速度公式v=s/t的推导公式有…………………………………和…………………………………。
11.汽车速度盘指针所指示的数字有什么意义?……………………………………………………………………。
12.解答过程要注意格式规范,注意各步骤的说明要求。
解:v=80Km/h,t=3h…………这是已知,解题中用到的物理量
3小时汽车行驶的路程为:……这是必要的文字说明
S=vt……………………………这是计算公式,必不可少
=80Km/h×3h……………………这是代入过程,数据与物理量一
一对应,且要带上单位
=240Km…………………………这是计算结果,且要带上单位
【巩固提升】试试我的身手,我最行!
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00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800m,该物体在最后100m的路程中的速度是__m/s,所用的时间是__s.
2.现有甲乙丙三辆汽车,甲车以54Km/h的速度运动,乙车以24m/s的速度运动,丙车2min通过3Km,则这三辆车中,运动最快的是()
A、甲车B、乙车C、丙车D、一样快
3.如右上图所示,是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该图象你能够获得哪些合理的信息。示例:信息一,它们同时开始运动;
信息二:……………………………………………………………………………………………………………………;
信息三:……………………………………………………………………………………………………………………。
【学后记】记下今天的收获,累计明天的成就!

相关推荐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导学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导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导学案(十里铺中学)

探究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测量长度和体积的工具;会使用这些工具测量长度和体积;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经历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的过程;体验通过日常经验估测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测量长度和体积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的精神.

1.物质世界的尺度,如图2.1-1

【例1】试就你已知的物体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图2.1-1物质世界的尺度/m

思路与技巧物质从微观到宏观其尺度应分别为:夸克(小于10-16)、质子(10-13cm)、原子核(10-10cm)、原子(10-8cm)、分子(10-5~10-7cm);西瓜(60cm)、地球(1.28×106m)、太阳系、银河系(十万光年)、宇宙.

答案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尘粒、西瓜、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2.长度(length)的测量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如图2.1-2;

图2.1-2

(2)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eter,简写为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km=103m1dm=10-1m1cm=10-2m

1mm=10-3m1μm=10-6m1nm=10-9m

说明(1)1983年国际计算大会规定:米是在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

(2)光年是长度单位,用来表示天体之间的距离。它等于光在1年中的行程.1光年=9.46×1015m.

3.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一看: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并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二放:尺要与被测长度重合(或平行),且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放置,若用零刻度线已磨损的刻度尺,应从看得清楚的某一刻度线开始量;

三读: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4.测量长度的一些特殊方法

普通方法不能直接测量出来,可以间接测量.间接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累积法: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进行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得出被测量值.例如:测纸张的厚度、邮票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头发的直径、细铜丝的直径等;

(2)替代法:测量某个与被测量相等的量,用以代替对被测量的直接测量.例如:测量地图上某条大河的长度、铁路的长度、海岸线的长度等.可以用一根弹性不大的柔软丝线与地图上的曲线重合,并在两端点做好记号,然后将丝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两个记号间的距离即可;

(3)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如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图2.1-3就是平移法在测量硬币直径时的两种应用;

图2.1-3

(4)滚动法:先测出某个轮子的周长,让此轮子在被测曲线上滚动,记录滚动的圈数.然后用轮子周长乘以圈数就可得到曲线路径的长度,例如:测操场的长度、两个汽车站间的距离等.汽车的计程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例2】现有一个圆柱形封闭油桶,仅有一个钢卷尺(量程满足测量要求)、一支粉笔和一个重锤线,不许通过计算,不许打开油桶,要求直接测量出封闭油桶的上、下边缘上两点间的最大直线距离.请设计一个试验方案,说明具体方法.

思路与技巧封闭油桶的上、下边缘上两点间的最大直线距离在油桶内部,但题中要求不许通过计算,不许打开油桶,因此必须把这一待测的距离想办法由桶内平移到桶外,这样就可以用卷尺直接量出它的长度了.

答案具体方法:(1)油桶直立在水平地面上,用粉笔在地上沿桶底画一个圆

(2)将油桶平移至与圆相切的位置,设切点为P(如图2.1-4)

图2.1-4

(3)利用重垂线找出切点P正上方桶边缘上的点Q

(4)用卷尺找出过P点的圆的直径,确定直径另一点M的位置

(5)利用卷尺直接量出M、Q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所求.

5.误差

(1)误差的概念: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叫误差;

(2)产生误差的原因:测量工具不够准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者的观察不够细致等;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误差和错误的区别:错误是测量方法或原理不正确、违反操作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认真细心地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才能尽量地减小.

【例3】小明在测量一木块长度的实验中,得到如下记录:l1=12.41cm,l2=12.42cm,l3=12.44cm,则木块的长度应为,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思路与技巧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能减少误差,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为木块的长度.因为在记录测量值时最后一位是估计值,求平均值时最后一位也应是估计值,估计值的位数保留多了仍是估计值,并不会变得更准确,所以位数保留多了没有意义.木块长度l===12.423mcm=12.42cm.由于12.4cm是准确值,0.02cm是估计值,即准确到124mm,则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答案12.42cm1mm.

6.体积的测量

(1)体积(volume):任何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立体空间,也就是具有一定的体积;

(2)体积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3(m3).常用单位:分米3(dm3)、厘米3(cm3)、毫米3(mm3)、升(L)、毫升(mL),其换算关系如下:

1dm3=10-3m31cm3=10-6m31mm3=10-9m3

IL=ldm31mL=1cm3

(3)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图2.1-5

说明使用量筒或量杯测体积时,视线要与凹形水面的底相平,或与凸形水银面的顶相平.

【例4】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还没有制成成品)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出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又去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程度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了剖视图、立体图,还列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小时过去了,爱迪生着急了,走近一看,哎哟,在阿普顿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爱迪生微笑着说,何必这么复杂呢?然后告诉了阿普顿测量的方法,阿普顿恍然大悟,不到一分钟就测出了灯泡的容积,你知道爱迪生测灯泡的方法吗?

思路与技巧灯泡的形状不规则,很难直接计算出灯泡的容积.可转换成测量水的体积,即可间接地测量出灯泡的容积.

答案爱迪生测量灯泡的容积方法是:把水装满在这只灯泡里,再把水倒在量杯或量筒里量出水的体积,则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

探究体验

收集资料图2.1-6是长度阶梯的一部分.请查阅相关资料将其余部分补上.并把原子、分子、人的身高、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地球的直径、月球距离等相关的典型尺度标记在线旁(Iy=9.46×1015m).

图2.1-6

分析与结论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一下,还有哪些表示长度阶梯的方法?

探究点拨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物理量比较是科学方法的体现,不同的内容应选择最直观的方法.

聊天室

话题:有趣的人体尺度

胖胖:老师,公安员和考古学家能根据脚印的长度确定一个人的身高,是不是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存在某种关系呢?

老师:人体各部分的尺度间有着特殊的规律.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手腕的周长恰恰是他脖子周长的一半。两臂平伸的长度正好等于身高,大腿正面厚度和他的脸宽差不多,肩膀最宽处约等于身高的,成年人的身高大约等于头长的8倍或7.5倍.拳头的周长与脚底的长很接近,所以买袜子的时候只要把袜底在自己拳头上绕一下,就知道是否合适了.

用尺去量一下,你还能一发现什么规律?然后请教美术老师,画人体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图2.1-7

快乐套餐

1.小明发现周围同学在测长度时,刻度尺放置的位置有以下几种(图2.1-8).请你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图2.1-8

2.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则不能测出准确结果

B.读数时,估读的数位越多越准确

C.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能减小误差

D.只要方法正确,认真测量,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3.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方法是()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多次测出10个1分硬币叠起来的总厚度,求平均值,再除以10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1个硬币的厚度

4.四位同学分别用一把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

A.25.82cmB.25.82dmC.25.81mmD.25.816cm

5.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面矮的形状,这主要是因为()

A.实验中,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

B.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

C.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量筒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便于准确地读数

D.粗矮量筒中的液体较多,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

6.一般情况下,初三学生一扌乍(如图所示)的长度约是()

A.8cmB.18cmC.38cmD.48cm

7.按照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从小到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夸克、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

B.原子核、夸克、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银河系、太阳系

C.夸克、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银河系、太阳系

D.夸克、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

8.实验前,小明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出最准确的数据.

小马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

小明说:我只要测量方法正确了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

小华说:我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

小灵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小高说:你们这样只能减少实验误差,不可能没有误差,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

你认为.

9.采用最新技术制成的纳米机器人小得像跳蚤一样,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我们约4.3光年,这里所说的纳米、光年都是的单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经我国专家测量改为8848.13m,通过公布的这一数据可以判断测量的精确度达到.

10.如图2.1-9所示是测量乒乓球直径的一种方法,其中的乒乓球是第46届世乒赛使用的大球,它的直径是cm,合m.

11.如图2.1-10中的螺丝全长为mm.

图2.1-9图2.1-10

12.英制单位有英寸(吋)、英尺(呎)、码、英里(哩)、海里(涅).l码=3呎=0.9144m,l呎=12吋=0.3048m,1吋=2.45cm.电视机屏幕的大小是用吋来表示的.请问:你家的彩电是多大?,合m.

13.郑州到上海的铁路线如图2.1-11所示,此图按实际尺寸缩小了20000000倍.用细线沿图上铁路线截取相同长度的一段,拉直后的长如图2.1-11中AB所示,请用文具盒中刻度尺(或三角板)量出图上郑州到上海的直线距离为mm,则郑州到上海的实际直线距离为km.

图2.1-11图2.1-12

14.小红家上月5日自来水表读数为344m3,本月5日自来水表指针的位置如图2.1-12所示,这时水表示数为m3,所以一个月来她家用去m3(读到m3即可).若每立方米水0.8元,则小红家这个月应交水费元.

15.三位同学在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读数情况如图2.1-12所示,其中同学读数正确,量筒中液体体积为mL.

16.观察图2.1-13:

图2.1-13

(1)看一看;判断下列问题:

①图a、图b中的两条线段AB、CD哪条长?

②图c中的线段AB长,还是AC长?

③图d中三条线段AB、CD、EF,哪条最长?哪条最短?

④图e中PN和PQ平行吗?

⑤图f中的MN,PQ是直线吗?

⑥图g中,方框的四边形是直线吗?

(2)测一测:然后比较你的目测结果正确吗?

17.小明同学买了一盒自动铅笔用的笔芯,但包装盒上注明的笔芯直径看不清楚了,小明想用实验方法测出笔芯的直径,他只有分度值是1mm的三角板一块,小明能否测出笔芯的直径?如果能,请写出实验步骤.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2.C3.C4.A5.C6.B7.D8.正确的操作可减少误差,避免错误;实验中绝对精确是不可实现的9.长度;分米10.4.05;0.040511.45.0mm12.41.3;82613.356;1214.乙;6015.略16.略17.能;①把铅笔芯紧密排列在桌面上;②用三角板测出排列的长度L;③数出所列铅笔芯的个数n;④用d=算出笔芯直径

测量物体的高度


1.6测量物体的高度

1.下表是小明同学填写活动报告的部分内容:

课题在两岸近似平行的河段上测量河宽

测量目

标图示

测得数据∠CAD=60°,AB=30m,∠CBD=45°,∠BDC=90°

请你根据以上的条件,计算出河宽CD(结果保留根号).

2.下面是活动报告的一部分,请填写“测得数据”和“计算”两栏中未完成的部分.

课题测量旗杆高

测量示意图

测得数据测量项目第一次第二次平均值

BD的长24.19m23.97m

测倾器的高CD=1.23mCD=1.19m

倾斜角a=31°15′a=30°45′a=31°

计算旗杆高AB(精确到0.1m)

3.学习完本节内容后,某校九年级数学老师布置一道利用测倾器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活动课题,下表是小明同学填写的活动报告,请你根据有关测量数据,求旗杆高AB(计算过程填在下表计算栏内,用计算器计算).

活动报告

课题利用测倾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

测量示意图

测量数据BD的长BD=20.00m

测倾器的高CD=1.21m

倾斜角α=28°

计算旗杆高AB的计算过程(精确到0.1m)

4.某市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计划修建跨河大桥,需要测出河的宽度AB,在河边一座高度为300米的山顶观测点D处测得点A,点B的俯角分别为α=30°,β=60°,求河的宽度(精确到0.1米)

5.为了测量校园内一棵不可攀的树的高度,学校数学应用实践小组做了如下的探索:

实践一:根据《自然科学》中光的反射定律,利用一面镜子和一根皮尺,设计如图(1)的测量方案:把镜子放在离树(AB)8.7(米)的点E处,然后沿着直线BE后退到点D,这时恰好在镜子里看到树梢顶点A,再用皮尺量得DE=2.7米,观察者目高CD=1.6米,请你计算树AB的高度(精确到0.1米)

实践二:提供选用的测量工具有:①皮尺一根;②教学用三角板一副;③长为2.5米的标杆一根;④高度为1.5米的测角仪一架,请根据你所设计的测量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你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

(2)在图(2)中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

(3)你需要测得示意图中哪些数据,并分别用a,b,c,α,β等表示测得的数据____.

(4)写出求树高的算式:AB=___________.

6.在1:50000的地图上,查得A点在300m的等高线上,B点在400m的等高线上,在地图上量得AB的长为2.5cm,若要在A、B之间建一条索道,那么缆索至少要多长?它的倾斜角是多少?

(说明:地图上量得的AB的长,就是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AB′,由B向过A且平行于地面的平面作垂线,垂足为B′,连接AB′,则∠A即是缆索的倾斜角.)

7、为了测量校园内一棵不可攀的树的高度,学校数学应用实践小组做了如下的探索:

实践一:根据《自然科学》中的反射定律,利用一面镜子和一根皮尺,设计如右示意图的测量方案:把镜子放在离树(AB)8.7米的点E处,然后沿着直线BE后退到点D,这是恰好在镜子里看到树梢顶点A,再用皮尺量得DE=2.7米,观察者目高CD=1.6米,请你计算树(AB)的高度.(精确到0.1米)

实践二:提供选用的测量工具有:①皮尺一根;②教学用三角板一副;③长为2.5米的标杆一根;④高度为1.5米的测角仪(能测量仰角、俯角的仪器)一架。请根据你所设计的测量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你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是(用工

具的序号填写)

(2)在右图中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

(3)你需要测得示意图中的哪些数据,并分别用a、b、c、α等表示测得的数据:

(4)写出求树高的算式:AB=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测量平均速度”,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第4课时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
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懂得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四、教学方法
1、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通过这三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
2、本节课以探究式的课堂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在上节课学习了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实际的小车进行测量,提出猜想,小车下落是怎样的一种运动,有什么办法证明这就是你的猜想,引导学生从平均速度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比较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
3、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精神,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应用于生活,与高中知识相衔接。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部汽车的行驶过程
提出问题:您知道这两部车做什么运动吗?
学生看到这张图片,一部做匀速直线运动,一部做变速直线运动。
根据经验,学生马上判断出来,为下面测量办法的设计有了很好的铺垫,从而无形中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上。

(二)实验探究,培养能力,新课讲授
1、实验探究
(1)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t
(3)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挡板、刻度尺、秒表
(4)猜想
a、小车下落时是一种怎样的运动?
b、这种运动有什么特点?
根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小落时的运动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从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引导,“小的时候有玩过滑滑梯吗?下落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吗?”从而引导学生猜想是一种变速直线运动,这次的运动有先慢后快的特点。
(5)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平均速度证明猜想是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种实验方案并派代表说出实验方案:
A、时间相同,路程不同,平均速度就不同。
B、相同路程,时间不同,平均速度就不同。
评估A方案,由于要控制时间相同的难度大,人手操作误差大,因此选择方案B.
方案确定后,小组讨论:1)实验过程中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由于下面半段的时间是比较难准确测量的,让学生换位思考,能不能不测下半段的路程和时间,以其他办法间接求出,让学生讨论。
设计表格并记录实验数据
(6)分析实验数据
(7)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对比V上V下,教师引导总结: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探究目的: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学间交流评估,互助提高,最终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8)评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此次实验中,有哪些地方你认为存在误差?如何减少误差?
实验过程中,只有一组数据,应该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实验过程中,
可以选择更为精确的仪器进行测量。例如课本的拓展性实验,利用传感器测量速度。

2、生活、物理、社会
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要求:人走教室一圈,有刻度尺和秒表,求出人走路的平均速度。
解:用刻度尺量出人的脚步为L
总路程为S=nL
用秒表测出时间t总

六、教学资源:课件(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件)
七、课时录像、文字实录(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时实录)
八、练习与作业(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练习)

九、反思与建议
《测量平均速度》是第一章的第四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应用,通过比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进而推导出小车下落的运动情况,考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思路设计与实现。

成功之处:
(一)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二)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时有三个地方推动学生知识的前进步伐。引入部分,提问学生两部小车分别做怎样的运动,提醒学生因为平均速度的不一样,小车出现两种运动状况,暗示学生,小车的运动特点可以观察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小车下落时运动的特点猜想,学生可能是无法想象的,此时引入一幅图片“小的时候玩滑梯有什么感觉?”推动课程进一步深入猜想。最后课堂中,让学生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有待改善之处
上完整节课后感觉有些地方可能让学生思考地不够,可以再慢一些。习题方面找不到多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更紧密联系生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10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