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让他们自由生息》教案(语文S版)
14.《让他们自由生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日内瓦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采用的是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瑞、筋、镶、嵌、僻、贱、赴、啄、屑;要求会写的字有:钢、筋、政、统、守、染、联、占、尊、叉;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钢筋、市政、统一、守护、染绿、联合国、独占、尊严。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2-6自然段,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抓住重点句,了解日内瓦人是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的。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认识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日内瓦的城市风光图片(录像)
2.多媒体课件
3.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学习生字,提出问题。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1、现在世界上现代化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建设得越来越先进,你知道哪些现代化的大城市?
2、看,这是世界上著名的日内瓦。(图片或影像)这座城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日内瓦的课文。
(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巩固字词,引发思考。学生书写题目时自然会想到: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他们”?“它们”指谁?]
3.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并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看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名让学生朗读分段朗读,检查字音掌握朗情况。然后学生评议,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认读生字看片同时,结合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或提出并解决相应注意问题。利
(1)“筋”:指什么?结合图片理解“钢筋”。了解它是动物、人体中的一部份。
(2)“剪、栽、啄、赴”:都是表示什么的词?动作与什么有关?所以字中带有什么偏旁?
(3)容易写错的字是哪几个?在桌上写两遍。(啄、餐、)
(4)“联、连”“溅、贱”如何区分?(组词)
[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识字、写字能力,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放手,充分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掌握生字、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学、合作能力。同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与指导的强化,并注意渗透相关的汉字知识。]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的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全面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文中的“它们”指的是谁?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味语言、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受日内瓦城市中野草和小鸟自由生息的状况,激发学生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重点巩固易错字:啄、餐
3、课文从哪几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从野草和鸟儿的这两方面描述日内瓦人“让它们自由生息”。)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引入:
(1)板书知道课文主要介绍的是日内瓦的什么在自由生息?
(2)板书课题:回忆课题中“它们”指的是什么?
(3)板书:野草小鸟
2.指名分别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自然段让
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整体感知每一部分,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按不同部分练段成篇的方法。]
3.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现学生谈到的重点语句,朗读、理解:
(1)日内日瓦的绿地虽然大多是地毯般美丽的人工草皮和花坛,但也时时可见花花绿绿的野草和野花。
引导感悟:
A:一般的现代化城市对野草会怎样?
B:虽然……但是表明什么?由此看出什么?
C:“时时可见”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可见”?结合
(2)在路边、树旁、楼房偏僻角落以及城乡结合处,凡无需特别美化的地方,都生长着野草和野花,它们得到园林工人的定期修剪养护。
引导换词理解:
A:如果说前面的句子告诉了我们野草“时时可见”,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同样用“……可见”来概括吗?
(3)日内瓦植物园的一面山坡,野草高高生长在里圈,人工栽种的草皮低低守护在外围,两者错落有致,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
引导感悟:
A:“只有……没有”看出什么?你看到城市的草坪。什么样?通常人们会怎样做?
B:提供资料:人工草皮的价格。野草需要用钱买吗?
C:引入:野草不仅不需要钱来买,日内日瓦的人们
还非常重视野草的价值,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第四自然段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A:学生默读后自由发言。
B:教师启发引导:
[对野草如何自由生息的理解主要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品读词语、资料运用、朗读评议等方式来使学生感悟。]
4.日内瓦人怎样让小鸟“自由生息”的?
(1)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划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如果你是这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别人介绍日内瓦如何是自己的乐园?
[此部分教学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采取自悟、合作的方式,然后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变成小鸟来感受小鸟在这座城市中的自由。]
(4)指名表演或介绍,大家评议。在评议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景,理解日内瓦人民对小鸟的保护与喜爱。
(5)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5.总结:课文重点讲的是几部分内容?如何连段成篇的?
[理清文章脉络,读书写作结合,了解课文按不同方面叙述的写作方式。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1.进一步了解课文的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式。
2.学习生字
3.拓展学习。
二.教学步骤:
(一)指名读课文,回忆: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重点出示: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
(1)“也”说明什么?对什么而言?
(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句)
(二)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餐”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穿插。
(三)拓展交流。
(1)日内瓦的资料展示。
(2)关于环境保护的事例或建议。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结合生活实际,收集有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四)语言训练:课后练习三的练习。
(1)出示句子,指名读。
(2)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3)练习说话。
(4)动笔写句。
(5)互相检查、评议、纠正。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日内瓦的特别,体会野花野草、小鸟自由生息的原因,同时透过图片赏析,感悟日内瓦称为乐园的原因。孩子们在惊异的同时,也表达自己要维护身边环境、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决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日内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方式。
3、认识8个字,会写10个字。掌握的词语有:钢筋、市政、统一、联合国、守护、染绿、独占、尊严。
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中描写的野草自然生长、人与鸟和谐共存的景象,理解日内日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2、了解课文的结构,学习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人工草坪与野草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和小小麻雀也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的深刻含义。
2、啄的声调是二声,不是一声;餐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联与连意思上的区分。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学习生字,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现在世界上现代化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建设得越来越先进,你知道哪些现代化的大城市?
2、看,这是世界上著名的日内瓦。(图片或影像)这座城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日内瓦的课文。
(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巩固字词,引发思考。学生书写题目时自然会想到: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他们?它们指谁?]
3、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并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看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名让学生朗读分段朗读,检查字音掌握朗情况。然后学生评议,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利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认读生字看片同时,结合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或提出并解决相应注意问题。
(1)筋:指什么?结合图片理解钢筋。了解它是动物、人体中的一部份。
(2)剪、栽、啄、赴:都是表示什么的词?动作与什么有关?所以字中带有什么偏旁?
(3)容易写错的字是哪几个?在桌上写两遍。(啄、餐、)
(4)联、连溅、贱如何区分?(组词)
[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识字、写字能力,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放手,充分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掌握生字、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学、合作能力。同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与指导的强化,并注意渗透相关的汉字知识。]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的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全面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文中的它们指的是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味语言、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受日内瓦城市中野草和小鸟自由生息的状况,激发学生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重点巩固易错字:啄、餐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引入
(1)板书知道课文主要介绍的是日内瓦的什么在自由生息?
(2)板书课题:回忆课题中它们指的是什么?
(3)板书:野草小鸟
2、指名分别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自然段让
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整体感知每一部分,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按不同部分练段成篇的方法。]
3、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现学生谈到的重点语句,朗读、理解
(1)日内日瓦的绿地虽然大多是地毯般美丽的人工草皮和花坛,但也时时可见花花绿绿的野草和野花。
引导感悟
A:一般的现代化城市对野草会怎样?
B:虽然但是表明什么?由此看出什么?
C:时时可见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可见?结合
(2)在路边、树旁、楼房偏僻角落以及城乡结合处,凡无需特别美化的地方,都生长着野草和野花,它们得到园林工人的定期修剪养护。
引导换词理解
A:如果说前面的句子告诉了我们野草时时可见,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同样用可见来概括吗?
(3)日内瓦植物园的一面山坡,野草高高生长在里圈,人工栽种的草皮低低守护在外围,两者错落有致,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
引导感悟
A:只有没有看出什么?你看到城市的草坪。什么样?通常人们会怎样做?
B:提供资料:人工草皮的价格。野草需要用钱买吗?
C:引入:野草不仅不需要钱来买,日内日瓦的人们还非常重视野草的价值,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第四自然段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A:学生默读后自由发言。
B:教师启发引导
[对野草如何自由生息的理解主要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品读词语、资料运用、朗读评议等方式来使学生感悟。]
4、日内瓦人怎样让小鸟自由生息的?
(1)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划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如果你是这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别人介绍日内瓦如何是自己的乐园?
[此部分教学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采取自悟、合作的方式,然后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变成小鸟来感受小鸟在这座城市中的自由。]
(4)指名表演或介绍,大家评议。在评议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景,理解日内瓦人民对小鸟的保护与喜爱。
(5)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5、总结:课文重点讲的是几部分内容?如何连段成篇的?
[理清文章脉络,读书写作结合,了解课文按不同方面叙述的写作方式。]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课文的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式。
2、学习生字
3、拓展学习。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回忆: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重点出示: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
1、也说明什么?对什么而言?
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二、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餐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穿插。
三、拓展交流。
1、日内瓦的资料展示。
2、关于环境保护的事例或建议。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结合生活实际,收集有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四、语言训练:课后练习三的练习。
1、出示句子,指名读。
2、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3、练习说话。
4、动笔写句。
5、互相检查、评议、纠正。
板书设计:
让他们自由生息
修剪、养护野草
投喂面包巧克力 人与动物关系和谐
定点定时投喂
同鸟类共同进餐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语文上13麻雀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
要求1.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爱的力量是伟大而崇高的。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了解作家、作品。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重点
难点1.抓住老麻雀的神态、动作,体会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为爱的力量。
教学
课时两课时
麻雀
我打猎回来,走在林阴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①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段导读: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猎狗出场。
突然,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xiù)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②这里的“野物”指什么?“突然”和“嗅”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猎狗放慢脚步,嗅到了野物。
风猛烈地摇撼(hàn)着路旁的梧桐树。[③“猛烈、摇撼”写出了什么?]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cháo)里掉下来的。[④“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说明了什么?从“呆呆地”和“无可奈何”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我”看到了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句导读:猎狗的动作虽然缓慢,却很可能带有攻击性,小麻雀的处境令人担忧,猎狗的危险与其缓慢的动作形成强烈的对比。][⑤从猎狗的动作描写中你想到了什么?]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⑥“突然”一词表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把老麻雀比作一块石头落下来?]它扎煞(zhāshā)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⑦动物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正当猎狗想伤害小麻雀时,老麻雀很快出现在猎狗面前,并绝望地尖叫。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zhěnɡ)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sīyǎ)的声音。[句导读:此句写出了老麻雀一副“临战”的紧张姿态。][⑧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并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bó)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pánɡ)大的怪物哇!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⑨这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老麻雀要跟猎狗进行一场殊死搏斗。
猎狗愣(lènɡ)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⑩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后退,是因为害怕吗?]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震慑住了。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写猎狗想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我”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为老麻雀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小麻雀的危险解除了。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麻雀和猎狗的图片。
一导入
(课前在黑板上贴麻雀和猎狗的图片)
(老师边指图边说)麻雀和猎狗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学生用词语或一两句话描述一下。板书重点词句。)
学生甲:麻雀弱小,猎狗庞大。
学生乙:麻雀和猎狗相比,麻雀显得特别弱小,猎狗看上去显得很凶。
弱小的麻雀和庞大的猎狗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麻雀》,这篇文章选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猎人笔记》。《猎人笔记》写了一个猎人的狩猎所见,以随笔的形式出现,包括25个短篇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梧桐绒掩嘶哑搏庞危险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嗅你知道哪个词和“嗅”意思相近吗?
巢你见过“鸟巢”吗?是什么样子的?
拯救——拯
课文中谁“拯救”谁?
嘶哑——嘶、哑
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出“嘶哑”的声音?
搏斗——搏
你见过“搏斗”的场面吗?给你什么感觉?课文中谁要和谁“搏斗”?
庞大——庞愣住——愣
“愣住了”的表情应该是怎样的?课文中谁“愣住了”?
(3)书写指导。
①绒:右边是“戎”不是“戒”,注意不要多写一“竖”。
②搏:左边是“提手旁”,注意与“博”的区别。
③庞:“广字旁”下面是“龙”字,切记不要丢掉撇,写成“尤”。
(4)分段指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中都出现了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文章中出现了小麻雀、老麻雀、猎狗和“我”。猎狗要吃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猎狗被镇住了,不由得后退,“我”急忙唤回了猎狗。)
(2)根据提示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自己的幼儿,镇住了猎狗。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我”急忙带着猎狗走开了。
(3)明确自读课文时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标注出来。
学生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较容易的问题边提边由学生解答;较难的问题可在下节课解决。
四小结
面对庞大的猎狗,老麻雀全然不顾自己可能面临的危险。它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根据本学期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这节课上应继续从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句子,结合重点词语谈体会来理解课文入手,逐步培养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感悟句意的能力。比如: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这只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麻雀?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词语谈体会。通过读书,有学生认识到:这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是一只从树上摔下来的小麻雀;是一只无可奈何的小麻雀……这些内容都能从书本上找到相应的词语,而后再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总结。以此来训练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能力。
2.在此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理解猎狗的形象及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做法。
3.本课老麻雀全力保护小麻雀的爱子之情是令人震撼的。动物界能有如此令人敬佩的情感,我们人类则更应该拥有。为了让还不太懂得关爱别人的学生受到爱的触动,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也能学会去关爱别人,教师在教学的最后(在学生体会到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之后),引导学生找自己身边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从而触动他们,让他们从文本中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感受爱的伟大,从而教育他们要学会用爱去关爱别人。
1.抓住老麻雀的神态、动作,体会爱的伟大,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爱的力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的句子和表现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动画片。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老麻雀、小麻雀、猎狗与“我”之间发生了一件非常感人的事。(板书:老麻雀、小麻雀、猎狗、“我”)谁能简单说说这是一件什么事?(猎狗要吃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猎狗被镇住了,“我”急忙唤回了猎狗。)
二学习课文
1.猎狗要吃的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有关内容。
(1)出示填空,请学生先填一填,再谈谈感受。
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2)集体交流。
学生甲:我觉得小麻雀特别可怜。
学生乙:小麻雀刚出生不久,嘴角嫩黄,它还不会飞,特别需要帮助。
学生丙:小麻雀一定特别害怕,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3)有感情地读一读第3自然段。
2.面对这么娇弱的小麻雀,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在这危急关头,老麻雀是怎么做的?自己读一读第4、5自然段,把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还可以简单批注。
3.集体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朗读。(根据学生所说出示句子)
(1)句子一: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①对比朗读(课件出示句子),谈感受。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形象地表现出老麻雀飞落时动作之快,用力之猛,反映了老麻雀着急、紧张的心情,也表现了它的勇敢。)
②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是什么样子?结合实际说一说,老麻雀“绝望地尖叫着”,既然“绝望”,为什么还要尖叫?
(老麻雀对自己能否挡住猎狗没有把握,但仍尽力尖叫来警告猎狗,保护自己的孩子。)
③课件播放老麻雀落在猎狗面前的动画片,再次加深学生的感受,朗读这句话。
(2)句子二: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①老麻雀紧张什么?它真的一点儿也不害怕吗?
②此刻老麻雀在想什么?
③读一读这句话。
(3)面对这么危险的情况,老麻雀很有可能丢掉性命,那么,它可不可以不飞下来?(可以)那它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呢?
课件出示句子: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这种力量就是对孩子的爱。正是爱的力量,让老麻雀奋不顾身,将自己置身于险境。)
4.“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结果怎么样呢?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1)猎狗为什么“愣住”了,又“慢慢地向后退”呢?
看法一:猎狗害怕了。
看法二: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征服了。
(2)为什么“我”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三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麻雀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这么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征服了猎狗;强大的爱,感动了“我”;强大的爱,也打动了我们每位读者的心。
1.课文以“我”为线索,生动形象地叙写了“我”的所见所闻,从而勾勒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写成了一个情趣横溢的故事。开始,教师不要直接提出问题,而要设好“铺垫”,创造好条件。学生对故事感兴趣,对感性的材料易接受。故事情节的小有波澜以及内容的生动性,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基础。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有声有色地复述故事等方法,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应顺势提出第一个问题,让他们通过“思考——讨论——发言”的办法去解决。尽管给故事分成几个部分难度并不太大,却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因为学生要对有趣的故事与感性的材料进行分解与综合,要基本弄清其间的逻辑联系。学生通过努力,基本弄清了故事的几个层次:“我”发现可怜的小麻雀——猎狗威胁小麻雀——老麻雀拯救小麻雀——“我”唤猎狗走开。学生还没有学习故事情节的基本要素,但他们却能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他们“追踪”情节,进行观察的结果。
2.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光彩。许多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老麻雀为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老麻雀自知斗不过猎狗,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岂不是白白送死吗?”……特别是一位同学提出的:“既然‘嗅’是‘闻’的意思,文中为什么不用‘闻’,而用‘嗅’呢?”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嗅”是有目的地闻,带有辨别味道的意思;有的说“嗅”多用于动物……真想不到四年级的学生对遣词造句还有这么多的研究,孩子们的问题既尖锐又深刻,发人深省。
3.最后,教师还应顺着学生丰富的想象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送回巢里?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本文,好吗?
1.读一读,把下面的音节补充完整。
xiù嗅wēi危pánɡ庞xiǎn险cháo巢lèng愣
2.读句子,写出与加点词意思相近的词语。
(1)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保护)
(2)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哇!(巨大)
(3)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连忙)
3.填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补充完整。
(1)老麻雀站在的树枝上。
(2)小麻雀地拍打着翅膀。
(3)一种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4)同学们观看节目。
4.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
5.猎狗是因为害怕老麻雀而退缩吗?
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18年生于俄国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1883年卒于巴黎。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他既擅长自然风景描写,又长于抒情,且常用隐蔽手法描写人物细腻的心理。他的小说结构简洁严整,情节紧凑,语言纯净优美,人物形象生动,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的回味。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等。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6观潮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重点
难点1.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
课时两课时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①这句话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两个特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yán)官镇,据(jù)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句导读:这两句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地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导读:这句中“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姿态和气势。]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②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潮水”,而写此刻“江面上很平静”?]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yì)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③“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大家昂(ánɡ)首东望,等着,盼着。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出了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句导读: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该句用先声夺人的描写手法,用“闷雷滚动”暗示了钱塘江浪潮的气势磅礴,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伏笔。]顿时人声鼎沸(dǐnɡfèi),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diǎn)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④此处“一条白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潮水会是“一条白线”呢?]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ɡuàn)江面。[句导读:写出了“白线”的变化,用“横贯”一词比上文的“横卧”更有气势。][⑤“白线”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⑥这几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霎(shà)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依旧风号[háo]浪吼。[句导读:这一句写了潮头虽然西去,可是余波依旧气势宏大,更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过了很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⑦从哪儿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描写了潮头过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的景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请学生课前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是什么样的。
学生甲:海水涨潮时,浪头特别大。
学生乙:海水涨潮时,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等。)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6课就写了一次观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盐据卧塔沸震吼涨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盐官镇——盐
你知道生活中“盐”的作用吗?
据说——据
(出示课文句子)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用自己的话解释“据说”的意思。
横卧——卧
卧就是躺着、趴伏的意思,你能做一做这个动作吗?
人声鼎沸——沸
你感觉到人的声音怎么样?
(3)书写指导。
①塔:注意别忘了写右边口字上的小“横”。②沸:右边不是两“竖”,是一竖撇和一竖。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即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3.课文可以分几部分。
(1)指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一个内容?(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第2至第5自然段具体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第2至第5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的关系,第1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2)讨论明确分几部分,说明理由。(全文按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形式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出了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描写了潮头过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的景象。
4.分段读课文。
四小结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文中重点句子,钱塘潮的视频资料。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二学习课文
1.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谈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你知道什么是“天下奇观”吗?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
(天下奇观是指世界上不同一般的景象。两个“观”是不同的:“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2)师生对读。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生:所以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观看。
2.讲读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潮来前钱塘江江面的景象。)
(2)学习潮来前(第2自然段)钱塘江江面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心情。
①读中找:边读边在书上画出描写“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用不同符号标出)
②读中听。(边听边答)
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
重点句一:“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引导学生感受潮来前江面上的平静。
重点句二:“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从这句中可以体会观潮人的急切心情。
③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平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3.讲读第三部分。
(1)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精讲课文第3、4自然段)
①看录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群中,心情会怎样?潮来时,哪两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②进一步体会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指导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的语句。
③知潮声。在学生找出后,指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音像什么?响声怎样?(声音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响声如同山崩地裂。)
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④知潮形。用上述方法,准确地概括出潮形,并板书: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补充有关大潮形成的资料)
⑤明其序。观察黑板上板书的词语,说说从潮的声和形的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潮的。(按由远及近的顺序)
还能找出表示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我们移来、再近些、越来越近。)
⑥把潮来时的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先让全班同学按板书自己练说,再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语。
(2)作者写得特别好,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
(按一定顺序:远→近;抓住潮来时的特点:声大、浪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举例说明。(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当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3)激发情感。(再看录像)
提示: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钱塘江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请同学们体会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3、4自然段,评读。
4.讲读第四部分。
(1)还能从课文中哪儿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学生读第5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适时点拨:“霎时”表示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恢复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2)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它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1.结合课本上的两幅图画,理解“平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想象潮水的变化和声势。
2.第3、4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应以读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体悟,并及时评议。
3.录像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能随意、过多地播放,使学生沉溺其中,这样反而会冲淡对课文的兴趣。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说法。
(1)他凝视着墙上的那幅国画。(注视)
(2)我依照妈妈的话又重新做了一遍。(按照)
(3)下雨了,警察叔叔仍旧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仍然)
(4)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渐渐)
3.请你结合文中的语句简单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
4.除去文中直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奇特”?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这些地方,从观潮的人数之多和人们高涨的热情中也可看出大潮的“奇特”。
钱塘江涌潮的成因
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的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的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千米,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千米,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变窄,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来,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着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的涌潮。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贝利的真诚,并懂得“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重点
难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贝利的真诚,并懂得“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2.知道妈妈为什么会称教练为“恩人”,教练为什么会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教学
课时一课时
球王贝利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kū)里,有一个小男孩儿。[句导读:这句话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人物。]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lājī)箱捡来的椰(yē)子壳。他在院子里踢,在巷口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①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讲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一个小男孩儿并没有因为家境贫困而放弃自己的爱好——踢足球。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hé)的小池塘里猛踢一个椰子壳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教练发现这个小男孩儿球感很好,就送给他一个足球。[句导读:这句话既表明小男孩儿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很有成效,“球感很好”,也反映了教练独具慧眼,发现了小男孩儿的才能,“送给他一个足球”,发掘他的潜力,使他后来成为“球王”。]小男孩儿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儿了。[②“更卖劲儿”说明了什么?]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水桶里。[③“不久……准确……”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讲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他踢得更卖劲儿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讲一个小男孩儿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圣诞节到了,小男孩儿的妈妈对他说:“我们没有钱买圣诞礼物送给我们的恩人,就让我们为他祈祷(qídǎo)吧。”[④这句话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跟妈妈一起祷告完毕,小男孩儿向妈妈要了一把铁锹(qiāo),跑了出去。他来到教练别墅(shù)前的花园里,挖起土来。[⑤小男孩儿挖土干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他想出了为教练挖圣诞树坑的办法。
他正挖着,教练从别墅里走出来,问小男孩儿在干什么。小男孩儿仰起满是汗水的脸,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就让我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坑吧。”[⑥小男孩儿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他正挖着时被教练看见了。
教练被小男孩儿的真诚感动了,他把小男孩儿从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⑦教练为什么说得到了最好的礼物?]停了一下,他继续说:“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来吧。”[⑧教练为什么让小男孩儿到他的训练场上来?]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写这种真诚打动了教练,教练让他参加足球训练。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小男孩儿为感谢教练送足球,就想出了挖圣诞树坑给教练当礼物的方法,由此感动了教练。
后来,在1958年,这位当时还不满十八岁的男孩儿和他的队友一起,为巴西第一次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的金杯。[句导读:写出了小男孩儿通过刻苦努力取得的成绩。]男孩儿的名字一下子传遍了世界。他就是后来被人们誉(yù)为“球王”的贝利。[句导读:既点题,又写出了一个普通孩子成长为“球王”的过程,说明只要肯努力,每个看似普通的孩子都可能创造奇迹。][⑨贝利坚持锻炼,最后取得怎样的成果?“一下子”说明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男孩儿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球王”贝利。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体会到小贝利是一个真诚的孩子,懂得勤奋出人才。
贝利在足球场上比赛时的照片。
一导入
1.(出示贝利在球场上比赛的精彩照片)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说说你看到照片的感受。
2.贝利曾经是一个生活在里约热内卢贫民窟里的穷孩子,但他为什么会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球王”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贝利的成长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指名读生字、新词,随时纠正读音。
垃圾——垃、圾
读课文中的句子: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贝利家里很穷;贝利特别喜欢踢足球。)
椰子——椰祈祷——祈、祷
“祈祷”是什么意思?(一种宗教仪式,即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课文中谁要祈祷?为什么祈祷?
铁锹——锹
4.小组内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贝利为什么会成为“一代球王”?
2.交流思考结果。(学生如果说得不全面,教师可以在分析中指导。)
学生甲:因为他特别爱踢足球,球感好。
学生乙:因为他的真诚感动了教练,教练让他到训练场去。
3.默读课文,思考: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贝利爱踢球,球感好?又从哪些地方看出他很真诚?自学过程中要学会作简单的批注。
4.交流学习成果。
(1)从哪里看出他爱踢足球,球感特别好?
①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会找这一句。
学生甲:“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他在院子里踢,在巷口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这段话使我感觉到贝利特别喜欢踢足球。
学生乙:我从“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水桶里”中,感觉到贝利不但爱踢足球,球感也特别好。
学生丙:我从“教练发现这个小男孩儿球感很好”中知道他球感好。
②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③教练为什么会送贝利一个足球?如果你就是教练,你会怎么想?
学生甲: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儿球感不错,是个好苗子。
学生乙:我会想,他这么爱踢球,又买不起球,我送他一个吧。
④想象贝利得到这个足球后的心情,他是怎样练习的。
(2)贝利和妈妈把教练当成他们的恩人,仅仅是因为一个足球吗?
学生甲:因为他们太穷了,平时没有人会送给他们东西。
学生乙:因为别人也许会瞧不起穷人,而教练却送给贝利足球,说明教练没有看不起这些穷人。
学生丙:因为教练送给贝利的足球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3)贝利和妈妈没有钱,他们只有为恩人真诚地祈祷。贝利又是怎么做的?读一读你画出来的句子。(贝利给教练的圣诞树挖坑。)
①教练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6自然段。
②出示:
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只是一个圣诞树的坑,教练却说是最好的礼物。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个圣诞树的坑代表了贝利真诚的心,代表了他一颗感恩的心。)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6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
2.介绍贝利的故事。
3.了解贝利的成长故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这篇文章讲的是巴西球王贝利小时候的故事。贝利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外,还要有别人奉献的爱心和自己奉献的爱心。贫穷并不能阻挡贝利表达爱心。联系今天多数学生,受到来自各方面太多的爱,习以为常,不思回报,贝利的故事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没有素不相识的足球教练的爱心,贝利连足球都买不起,更别说成为足球运动员,也不可能显露他的足球才华。文章最后一段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以此为突破口,深入解读课文,则可理解贝利用自己的爱心去回报他人,他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怀,一步一步成长。
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互动是一种最有效的表现形式,因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互补。对重点句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学习,分别寻找贝利对教练的爱心和教练对贝利的爱心,然后通过朗读来体会,最后交流对这不同的爱心的感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互助学习,学生对所阅读的知识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在学习伙伴的影响与帮助下,会更好地激活学习思维。
1.读句子,画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1)小男孩儿能准确地把球踢近远处随意摆放的水桶里。(近—进)
(2)在1958年,这位当时还不满十八岁的男孩儿和他的对友一起,为巴西第一次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的金杯。(对—队)
2.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颜色名称。
(绿)草如茵平步(青)云
吹(灰)之力火树(银)花
名垂(青)史真相大(白)
桃(红)柳(绿)(青)天(白)日
3.你认为贝利能成为“球王”的原因有哪些?
4.贝利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贝利
贝利1940年10月23日出生在巴西的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候只能赤脚踢球。13岁时,开始代表当地的包鲁俱乐部少年队踢球,使该队连续三年获包鲁市冠军,这位天才少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56年,著名的桑托斯队邀其入队,头一年,他即攻入32个球,成为该队最年轻的射手。
1957年,未满17岁的贝利首次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1958年),他以惊人的技巧驰骋赛场,使足坛惊呼:巴西出现了一位神童!在这位神童的激励下,巴西队愈战愈勇,一一击溃强劲对手,第一次为祖国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的金杯。此后,在贝利统领下,巴西队又夺得1962年第7届和1970年第9届世界杯赛冠军,贝利本人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位夺得过三届世界杯足球赛冠军的球员。
贝利是现代足球运动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功勋卓著,成就非凡,一直是后人的榜样,在其长达22年的职业足球生涯中,共参赛1364场,射入1282个球。他赢得过世界杯冠军、洲际俱乐部杯赛冠军、南美解放者锦标赛冠军,被人们誉为“一代球王”。
1977年10月1日,美国宇宙队为贝利举行了盛大告别赛。赛后,贝利在队友和观众的欢呼声中挥泪离场,结束了非凡的绿茵生涯。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高尚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练习快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情节。
重点
难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快乐王子和小燕子善良的品格,为了帮助别人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2.练习快速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
课时一课时
快乐王子(剧本)
场景:广场上
人物:快乐王子的雕(diāo)像——穿着贴金箔(bó)的衣服,佩带宝剑,剑柄(bǐnɡ)上装有红宝石,眼睛是两颗蓝宝石。小燕子、群燕、裁缝、老人、小女孩儿。[①快乐王子的雕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秋天,北燕南迁(qiān),经过广场,看到快乐王子的雕像。
群燕:天上最美丽的神哪,是维纳斯!地上最英俊(jùn)的人哪,是快乐王子![②这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赞美快乐王子?]
燕子甲:他的身材真高大,顶天立地像铁塔!
燕子乙:他的衣服好漂亮,金光闪闪放光芒!
燕子丙:他的眼睛多神奇,嵌着两颗蓝宝石!
燕子丁:他的笑容最迷人,冰天雪地暖人心![句导读:赞美王子的神态美,暗示了王子的心地善良。]
群燕:天上最美丽的神哪,是维纳斯!地上最英俊的人哪,是快乐王子![③南迁的燕子是怎样赞美快乐王子的雕像的?]
群燕:天冷了,我们要到埃(āi)及去过冬了。明年春暖花开,我们再来陪你。再见,快乐王子!
王子:再见,燕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④快乐王子向群燕告别,你体会到了什么?]
燕子们一个个飞走了,只有小燕子还在那里。
王子:小燕子,你怎么没走哇?
小燕子:我要留下来陪你!我们都走了,你会寂寞(mò)的。[句导读:从这两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小燕子也具有善良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王子:这里冬天很冷,你受不了的,快走吧,小燕子![⑤从对话中你感受到快乐王子怎么样?]
小燕子:(想了想)今天好好陪陪你,明天我就去埃及。[⑥从小燕子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晚上,小燕子在王子雕像下面休息。突然,几滴水珠落了下来,小燕子抬头一看,原来是王子的泪水。
小燕子:王子,你怎么哭了?[⑦小燕子为什么这样问?]
王子:我活着时无忧无虑,在王宫里击剑下棋。每天快活得忘记时日,大家称我为快乐王子。[⑧你从这句话中了解到了什么?]我死后父母悲痛不已,塑一尊雕像站在这里。原以为人间幸福太平,却不料看见了痛苦悲泣。[⑨快乐王子为什么哭了?]你看小巷深处那间小屋,女裁缝正挑灯赶制衣服。床上躺着生病的孩子,家贫没钱找医生诊治。她心中是多么悲伤啊,泪水浸湿了手中的衣裳。虽然我的心是铅(qiān)做的,可还是忍不住泪落如雨。请把我剑柄上的宝石,给无助的母亲送去救急。[⑩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
小燕子看到快乐王子悲伤的样子,不忍心。
小燕子:王子王子真好心,我愿给你当信使。[句导读:这句话可以看出小燕子对王子的赞美和敬佩,所以愿意帮助王子。][小燕子为什么要当信使?]
小燕子从剑柄上啄出红宝石,送到正在干活的女裁缝桌上。女裁缝一抬头,看见红宝石。
裁缝:是哪位好心人送的呀,真是太感谢了!
小燕子飞回到王子的身边。
王子:小燕子,天亮了,快快动身去埃及![“快快动身”说明了什么?]
小燕子:今天我再陪陪你,明天我就去埃及。
小燕子陪了王子一天。
王子:小燕子,你快看,有个老人墙边站。面前放着一个碗,哆(duō)哆嗦(suō)嗦一整天。[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天气太凉行人稀,没人施舍好可怜。送他一颗蓝宝石,安安心心度晚年。
小燕子:(哭着说)我不能那么做,那样你就不英俊了。[句导读:小燕子之所以哭着拒绝快乐王子的要求是因为蓝宝石是王子的眼睛。]
王子:听我的!他更需要帮助![句子的结尾为什么用叹号?]
小燕子啄出王子的一只眼睛,飞到老乞丐(qǐɡài)面前,把宝石放到他的碗里。老人抬头发现蓝宝石。
老人:这是哪位好心人送的呀,真是太感谢了!
小燕子又飞回到王子身边。
王子:小燕子,天亮了,快快动身去埃及!
小燕子:王子王子别心急,明天我就去埃及。
小燕子又陪王子一天。暮色降临。
王子:小燕子,快过来,有个女孩儿卖火柴。雨水淋湿无法卖,愁得女孩儿哭起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颗宝石送给她,晚上回家好交代。
小燕子:(哭着说)我可不能这么办,没了眼睛,你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句导读:小燕子哭是因为“这颗宝石”是王子唯一的眼睛了,而王子却要把它送给小女孩儿,所以坚决不同意。]
王子:小燕子,要听话,女孩儿比我需要它![这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燕子把王子的另一颗眼珠啄下来,衔着它,轻轻地把宝石放到了小女孩儿手里。小女孩儿看着蓝宝石,破涕(tì)为笑。
小女孩儿:这块玻璃真好看!
她站起来,一路笑着跑回家去。
小燕子再一次飞回到王子身旁。
王子:小燕子,天冷了,快快动身去埃及!
小燕子:你把眼睛给了别人,我更不能走了。我要把看到的事情说给你听,我来做你的眼睛![小燕子为什么这样说?]
几天过去了。
王子:小燕子,谢谢你,天天给我讲述人间的悲喜。你让我看到了尼(ní)罗河上飞翔的水鸟,你让我看到了金字塔边踱步的骆驼。你让我看到了朱门寻欢作乐的豪富,你让我看到了街头流离失所的灾民。你在我的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
小燕子:却害得你把身上的金箔一片片全给了穷人。[从这句话中你体会了什么?]
王子:虽然我的外表已失去光彩,但穷人不再忍饥挨饿,我的心里比什么都高兴。[句导读:王子的这几句话道出了他的心声。他宁愿失去自己身体里最有价值的东西,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受难。][“虽然……但……”充分表达了什么?]
下雪了。
小燕子:啊!冬天到了。王子,多保重,我要走了![“走”是什么意思?]
王子:很高兴你终于要去埃及了。小燕子,我也不再英俊了,忘掉我吧!
小燕子:虽然你不再英俊,可在我的心中你更伟大了。我不是去埃及,我要死了。我不后悔留下来陪你,我只伤心不能再当你的眼睛。[句导读:小燕子要被冻死了,但无怨无悔,只是遗憾不能再把人间的故事讲给王子听了,体现了小燕子的“忘我”精神。][这一句充分表达了什么?]多多保重,王子!明年还会有别的燕子来做你的眼睛。
王子:小燕子,小燕子!
小燕子的头一歪,死了。只听一声巨响,王子的心裂成了两半,王子的雕像轰然倒地。[句导读:王子因小燕子的死而伤心。雕像因心裂而轰然倒塌。]
第二年春天,燕子们飞回来了。它们到广场上,没有看到快乐王子,但仍然围着雕像的基座载歌载舞。
群燕:天上最美丽的神哪,是维纳斯!地上最英俊的人哪,是快乐王子![群燕为什么还这样说?这里的“英俊”指的是什么?]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快乐王子和小燕子善良的品格,为了帮助别人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4.练习快速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课文中图片、世界地图、埃及图片。
一导入
广场上,一群燕子围着一个雕像的基座载歌载舞,它们唱着:天上最美丽的神哪,是维纳斯!地上最英俊的人哪,是快乐王子!快乐王子是谁?他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这是一部童话剧的剧本,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
2.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雕柄迁寞铅乞丐尼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雕像——雕
说说你都见过哪些“雕像”。
剑柄——柄
看图指一指哪部分是“剑柄”。
南迁——迁
课文中说谁为什么要“南迁”?
寂寞——寞
结合生活解释什么是“寂寞”。
铅做的——铅乞丐——乞、丐
“乞丐”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
1.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课文中主要写了快乐王子的哪几件事情?
(1)他把自己剑柄上的红宝石送给无助的女裁缝。
(2)他把自己的一只蓝宝石眼睛送给老乞丐。
(3)他把自己的另一只蓝宝石眼睛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儿。
他仅仅做了这几件事情吗?(他把自己身上的金箔全给了穷人。)
3.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4.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的交流内容会涉及快乐王子和小燕子。快乐王子把自己的眼睛、身上的金箔毫无保留地给了穷人。小燕子为了陪伴快乐王子没有去埃及,帮助快乐王子做了很多事情,最后死去了;王子的心也裂成了两半。)
四整体感知,情感升华
1.如果请你来给课文拟题目,你会怎么起?
2.小燕子为什么不后悔没有去埃及过冬?
3.题目叫“快乐王子”合适吗?(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快乐王子内心是快乐的。)
五复述故事
1.自由组合,分角色演一演这个童话剧。
2.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1.新课伊始,简要复述了课文内容后,可以出示描写快乐王子形象的段落,请学生仔细品读。品读之后,学生为“帝王般的快乐王子”变成“乞丐般的快乐王子”感到惋惜。但深究下去,却并不只是这么简单。“快乐王子为什么会变成‘犹如乞丐’一般呢?”“从快乐王子前后形象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子?”这些问题打开了文章的思路,学生能准确地把握住文本的关键,因疑而读。
2.要让学生在交流中自悟自得,使学生感受到快乐王子和小燕子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美好心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集中、有选择、有目的性地研读,感受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心灵美。在研读中让学生找出能体现快乐王子和小燕子心灵美的语言,并作好批注,为“交流”中的个性发言做好准备。
3.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围绕“快乐王子的痛苦”和“穷人的快乐”两项内容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不断地深入体会快乐王子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教师在其中起点拨作用,引导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涵,在感情上与“快乐王子”和“小燕子”产生强烈的共鸣,为下一步明理导行埋下感情的伏笔。
1.把下面的音节补充完整。
bǐng柄mò寞qiān迁ní尼qǐ乞ɡài丐
2.照样子,写词语。
无忧无虑无边无际无法无天无拘无束无牵无挂无穷无尽无声无息
3.快乐王子在小燕子的协助下救助了哪些人?他为什么要救助这些人,是怎样救助的?
4.为什么快乐王子的雕像倒塌之后,燕子们仍然欢唱:“天上最美丽的神哪,是维纳斯!地上最英俊的人哪,是快乐王子!”
虽然快乐王子的外表已经失去光彩,变得丑陋不堪,虽然快乐王子已经不再英俊,甚至轰然倒地,但是他的故事永远被人们传颂,他的爱心永远被人们敬仰,他的善良的心和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永远被人们铭记,他的躯体死去了,可是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所以文章结尾借群燕高唱:“天上最美丽的神哪,是维纳斯!地上最英俊的人哪,是快乐王子!”就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
1.作者简介
王尔德,英国人,被誉为“唯美主义大师”。在他看来,孩子是美与善的化身,他的童话也温良敦厚,展现出美的精神。他所写的童话,每一篇都实现了美与善的统一,不愧是世界儿童故事的经典之作。王尔德创作的童话有《快乐王子》《夜莺与蔷薇》《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少年国王》《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渔人和他的灵魂》《星孩》等。
2.断臂维纳斯
据说维纳斯是希腊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时掘获的。出土时的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襟,左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赶往伊奥尔科斯的住处,表示要以高价收买此塑像,并获得了伊奥尔科斯的应允。但由于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只好派人连夜赶往君士坦丁堡报告法国大使。大使听完汇报后立即命令秘书带了一笔巨款连夜前往米洛洽购女神像,却不知农民伊奥尔科斯此时已将神像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而且已经装船外运。他们当即决定以武力截夺。英国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派舰艇赶来争夺,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维纳斯就成了一个断臂女神。
教学
要求1.阅读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语句,体会许海峰当时的心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1.通过阅读课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情景的语句,体会许海峰当时的心情。
2.理解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教学
课时一课时
“0”的突破
1984年7月29日,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自选手枪比赛开始了。
段导读:这段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身穿绣着“中国”两个大字运动服的许海峰紧握手枪,神色庄严地站在40号靶(bǎ)位上。[句导读:这句话既交代了许海峰是中国选手,又说明了他运动服的特征,还强调了许海峰是代表中国参赛。][①“紧握手枪”“神色庄严”说明了什么?]在他的眼前,靶心上最小的圆圈就像52年来那个令人屈辱(rǔ)的“0”字。[②这里的“屈辱”是说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击碎它!击碎它!”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③“它”指的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主要讲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自选手枪比赛开始,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
许海峰稳稳地把枪举过头顶,又慢慢直臂下落,轻轻地扣动扳(bān)机——砰(pēnɡ)!砰!子弹射向50米外的靶心。[④“稳稳地、慢慢”等词突出了什么?]“10环!”“10环!”一个个红色的“10”字在记分表上延伸……许海峰出色地发挥了水平。
段导读:许海峰出色地发挥,打出了10环。
众多的世界名将都参加了这次比赛。在许海峰的挑战面前,他们哪肯示弱?比赛争夺得十分激烈。[⑤你从这句话看出了什么?]打完前五组,赛前夺魁(kuí)呼声最高的瑞士名将斯卡纳克尔发现自己仍比许海峰落后两环,就憋(biē)足了劲儿,要在最后一组射击中超过许海峰。[⑥文中用什么方法表现出当时场面的紧张、激烈?]
段导读:众多世界名将都鼓足了劲儿,要超过许海峰。
最后的决战来临了。许海峰前三枪打得不错,可是第四、第五枪却只打了两个“8”环。斯卡纳克尔趁机赶了上来,在靶位后面观战的记者们也开始向斯卡纳克尔的靶位那边涌去,仿佛这位名将已经胜券(quàn)在握。[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局势变化带动人们行为的变化,由此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气氛,也反衬了许海峰的镇定。][⑦从这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在这关键时刻,许海峰非常镇定。他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又走上靶位。只见他轻松地左手插兜,右手握枪,一双大眼睛闪出必胜的光芒。[⑧从“镇定”“静静地坐”等词中可以感悟到什么?“闪出必胜的光芒”又说明了什么?]砰!砰!砰!三发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10环!”“10环!”“9环!”——胜利了!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夺得男子自选手枪比赛的冠军。[⑨“566环”说明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记叙了许海峰勇夺冠军的经过。
这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块金牌(pái),实现了“0”的突破,许海峰为祖国争了光。[句导读:肯定了许海峰的战果,赞扬他为祖国争了光,与课文开头紧紧呼应,说明了许海峰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徐(xú)徐地升上了体育馆的上空。[⑩当奥运赛场上升起国旗,奏国歌时你是怎样的心情?]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为许海峰颁(bān)发了金牌,他激动地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主要讲许海峰为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块金牌的历史意义。
1.朗读课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
2.通过阅读课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情景的语句,体会许海峰当时的心情。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许海峰参加比赛的实况录像,奥运会赛场上我国健儿获得金牌时升国旗的情景短片。
一导入
1.(播放奥运会赛场上我国健儿获得金牌时升国旗的画面)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上届奥运会赛场上我国健儿获得金牌时的情景。当国旗升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甲:我觉得很激动。
学生乙: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很自豪。
2.那你们知道我国的第一块奥运金牌是什么时候取得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我国健儿在奥运会上“‘0’的突破”。(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辱憋券牌徐颁
(1)指名读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三阅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情景的语句,画出其中表示动作的词语。
(2)想一想,这些词语表现出他当时怎样的心情。
(3)小组同学交流。
(4)集体交流。
第一次:稳稳地举慢慢直臂下落轻轻地扣动扳机
第二次:静静地坐走上靶位轻松地左手插兜,右手握枪
①体会许海峰的沉着、镇静。
②想象许海峰当时的心情。尤其是在决战时,面对斯卡纳克尔赶上来的险境,他心中在想什么?(播放许海峰参加比赛的实况)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所画的句子。
3.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1)在小组内把你的体会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2)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老师简单介绍我国在此之前参加奥运会的历史。
(3)指导朗读。
四拓展学习,总结课文
你还知道我国哪些运动员获得过奥运会冠军吗?能说出他们参加的运动项目吗?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听。
在学习本篇文章之前,可布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搜集有关奥运的材料。为了防止学生的搜集漫无目的,只是堆积材料,事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讨论搜集资料前的准备工作。如,你打算了解有关奥运的什么知识?通过启发、交流,学生的搜集有了方向、目标。
讲授这篇课文时,以爱国情感为主线,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通过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理解语言与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体会“0”的突破后的激动与自豪之情。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紧握()发挥()
轻轻()神色()
比赛()颁发()
2.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
(1)阳光
(2)许海峰
(3)小心翼翼地
3.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取得奥运史上“0”的突破;2008年,中国不但取得金牌榜第一的骄人成绩,而且举办了一届盛况空前的奥运盛会。对此,你有哪些感想?
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是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点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奥运会每隔4年举行一届。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是1894年由顾拜旦男爵创立的,是现存历史最悠久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国际奥委会是国际体育的最高权力及领导机构,目前由一百多位委员组成,其中除国际奥委会主席按章程任命十位国际单项总会会长担任委员外,其余委员是由国际奥委会严格筛选并经委员大会全数通过后,派驻各国,担任体育大使工作,负责执行国际奥委会在各个国家及地区的权利及义务,并担任国家奥委会与国际奥委会之间的桥梁。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于2008年8月8日在中国北京举行。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练习快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情节。
重点
难点1.独立阅读课文,能复述这个故事。
2.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残暴统治的揭露。
教学
课时一课时
牛郎(lánɡ)织女
(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跟着哥哥嫂(sǎo)子过日子。[句导读:开头就交代了主人公从小就是个苦命的孩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还没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句导读:第一个短句是总说,后面是分说。从吃、穿、干活的角度说明牛郎生活过得很惨。][①哥嫂对牛郎怎样?]他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
段导读:介绍了牛郎不幸的生活以及名字的由来。
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②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每天放牛,他总是挑最好的草地,让它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夏天天气热,他把老牛牵到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他就让老牛在山坡上晒太阳。平时,他总是把老牛的身子刷得干干净净,牛棚里也收拾得清清爽爽。[③这句话写的是什么?]那头老牛跟他也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tiǎn)他的手呢。[句导读: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老牛和牛郎之间亲密的关系。]
段导读:具体讲了牛郎对老牛照顾得很周到。
牛郎渐渐长大了。哥嫂与他分家,只给了他这头老牛。他上山放牛,有时心里闷得慌,便随口哼几支小曲儿。其实没人听他的,唯独老牛侧着耳朵,好像听得很有味儿。[④老牛听牛郎哼小曲儿,“好像听得很有味儿”说明了什么?]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其实也没人听他的,唯独老牛咧(liě)开了嘴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了他的心事。[⑤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段导读:讲述了老牛是牛郎的老朋友,它懂得牛郎的心。
一天晚上,他走进牛棚,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面,原来是老牛在说话。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呀!”[句导读:老牛的话非常详细,告诉了牛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要找的人。最后一句叮嘱更体现了老牛对牛郎长者般的关心。][⑥从老牛开口说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老牛告诉牛郎到树林里去找美丽的女子。
第二天黄昏,牛郎翻过右边那座山,来到湖边的树林里。忽然,远处传来轻盈的欢笑声。[句导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轻盈的欢笑声”可以看出她们“嬉戏”得很尽兴。]牛郎循(xún)着笑声望去,只见湖边有几个姑娘正在嬉戏。过了一会儿,其中的一个离开伙伴,向树林走来。这姑娘是谁呢?原来她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jǐn),名字叫织女。每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shì)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句导读:从侧面写出织女织得彩锦十分漂亮。][⑦你认为织女是个怎样的人?]这天下午,王母娘娘多喝了几杯美酒,靠在宝座上睡着了。织女和众仙女见机会难得,便一起飞到了人间。[句导读:用倒叙的写法,交代了仙女们来到人间的原因。]
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交谈中,牛郎知道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⑧从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段导读:记叙了织女留在人间做牛郎妻子的原因。
时候不早了,仙女们要回天宫去了。她们在树林里找到织女。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姐妹们都很佩服她的勇气。她们对牛郎织女说了很多祝福的话,便挥泪告别,飞回天宫去了。
段导读:织女决心要留在人间。
织女跟牛郎一起来到牛棚。老牛在一旁见了,眉开眼笑的,仿佛在说:“牛郎,牛郎,好心有好报哇!”
段导读:牛郎和织女一起来到牛棚。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苦命的牛郎和织女相识并结为了夫妻。
(二)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织女不仅美丽贤(xián)惠,而且心灵手巧。[句导读:这是本段的中心句,写织女的两个特点。][⑨“不仅……而且……”讲的是什么?]她织出的绸缎(duàn)色彩绚(xuàn)丽,格外耀眼,周围的姑娘们都来跟她学习纺纱织锦。有时候,织女也去帮助牛郎干些农活。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句导读:说明织女到来后,牛郎的生活变得很幸福;还说明他们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的辛勤劳动之上的。]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晚上有空,织女就指着星星,给孩子讲些天上的故事。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织女并不喜欢。她喜欢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喜欢逗孩子们玩儿,喜欢看门前的溪水活泼地流过去,还喜欢听风儿轻轻地吹过树林。[⑩用“虽然……可是……”和排比句“喜欢……喜欢……还喜欢……”写出了织女的什么特点?]可是织女有时候也发愁,愁什么呢?她是怕外祖母来找她。
段导读:织女和牛郎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她总怕外祖母来找她。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shuāi)老的牛又讲话了,眼眶里满是泪花。[句导读:通过对老牛神态的描写,表现出老牛的年老体衰。对即将离开相依为命的伙伴也感到万分难过,这留恋的“泪花”饱含了老牛对牛郎和织女的不舍之情。]它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就要分手了。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话没说完就死了。[这里为什么要着重描写老牛的临终嘱托?]牛郎按照老牛的嘱(zhǔ)咐,忍着悲痛剥下了老牛的皮藏起来。夫妻俩痛哭一场,把老牛的尸骨埋在附近的山坡上。[从这句话看出了什么?]
段导读:老牛死了,嘱咐牛郎把它的皮藏起来,以后有用。
再说天上,仙女们溜到人间的事到底还是让王母娘娘知道了,尤其是得知织女下嫁(jià)人间,王母娘娘更是气得暴跳如雷,发誓(shì)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chénɡfá)。
段导读:王母娘娘知道了织女下凡的事,暴跳如雷,发誓要抓回她。
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地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王母娘娘动作粗暴,毫不顾念骨肉亲情,可见她内心十分冷酷无情。]王母娘娘拽(zhuài)着织女,飞向天宫。[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抓走织女?]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句导读:通过对织女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她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情形。]
段导读:王母娘娘抓走了织女。
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fén)。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句导读:牛郎急中生智,想起了老牛的嘱托有了上天救织女的办法。从“赶紧”“挑起来就往外跑”等词语看出了牛郎救妻心切。]一出屋门,他就飞了起来。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zān往背后一划,霎(shà)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段导读:牛郎追赶织女,追到天河边,过不去了。
从此,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只能隔(ɡé)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段导读: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变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
以后,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一群群喜鹊会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会面。据说,这一天地上的喜鹊也确实少多了,因为它们都到天河那儿搭桥去了。
段导读:最后讲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喜鹊搭桥让牛郎织女相见。
第二部分(第9~15自然段):王母娘娘把织女抓回天庭后,他们变成了牛郎织女星,每年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会。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对牛郎、织女产生同情之心。
3.能够复述这个故事。
星空的图片。
一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不难发现一条银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你会发现天河两边还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指读课文,反馈学习情况。
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
思考:牛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牛郎和织女在一起生活的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结果怎样?
2.集体交流,教师作适当指导。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哥嫂子一起生活,哥哥嫂子对他不好,他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裳,天不亮就得去放牛。他的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学生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
学生丙: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他把牛照顾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牛郎是个心地善良、勤劳的孩子。
(2)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学生乙:牛郎的善良、勤劳感动了织女,这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之一。
学生丙:天上虽然富丽堂皇,但是织女不喜欢那里的生活,所以她决定留下来。
(3)牛郎和织女在一起生活的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结果怎样?
学生甲: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时,带领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
学生乙:牛郎披上牛皮,带着孩子,飞了起来。他快追上织女时,王母娘娘划出一条天河,隔开了他们。
学生丙:牛郎和织女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喜鹊会搭起一架桥帮助他们相会。
四谈感受
知道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五复述故事
1.抓住主要线索进行复述。
童年生活湖边相遇快乐生活痛苦分离鹊桥相会
2.试着讲给大家听。
1.课上,可以通过设问,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1)牛郎为什么对那头老牛那么好?(从中体会牛郎的善良和勤劳。)(2)为什么仙女佩服织女呢?(织女爱慕的是牛郎的勤劳善良,同时织女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3)姐妹们会说些什么祝福的话?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课文的重点就突破了。
2.通过师生对话,学生基本明白了课文实际上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的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良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残暴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应明确这一落脚点。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青草()的目光
()的星光()的云霞
2.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到底:①毕竟。②表示经过种种曲折、变化最后实现的情况。③表示深究。
(1)仙女们溜到人间的事到底还是让王母娘娘知道了。(②)
(2)你到底怎么跟他说的?(③)
(3)南方到底是南方,四月份就插秧了。(①)
3.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全文内容吗?
4.课文是怎样描写织女对人间生活的喜爱的?这有何作用?
“她喜欢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喜欢逗孩子们玩儿,喜欢看门前的溪水活泼地流过去,还喜欢听风儿轻轻地吹过树林。”这组排比句描写织女对人间生活的喜爱。它的作用是:渲染织女对劳动、家庭和乡村景物的喜爱,表明她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和满足,这样写与在天上没有自由、没有幸福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的民间传说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四大民间传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它们和其他民间传说故事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四个传说全部都是爱情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
教学
要求1.了解火烧云的绚烂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
难点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
课时两课时
火烧云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tán)色的了。[①这段话写出了什么?]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②作者是怎样描写霞光的?这里用了几个“变”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定高寿(shòu),您老是金胡子了。”[③从对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段导读:这段是写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到大地上的情景。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hónɡtōnɡtōnɡ)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④“烧”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段导读:这段是从地上转到天上,写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⑤这里连用了四个“一会儿”,突出了火烧云的什么特点?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火烧云的色彩繁多?]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⑥“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又说明什么?]
段导读:这段话主要写火烧云的颜色多。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miǎo)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的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⑦写马的姿态不断发生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段导读:这段主要从“马”的变化说明火烧云变化快。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⑧作者为什么描写狗?]
段导读:这段是从“狗”的变化,说明火烧云变化快。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么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句导读:这句话用比较的手法,写出了天上的云的样子。两个“也那么”的重复,写出了孩子对于像狮子的云的亲近感、熟悉感。]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⑨作者对狮子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怎样突出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又快又多的?]
段导读:这段写“狮子”的变化,进一步说明火烧云变化多而快。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描写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突出了火烧云形状多样、变化极快的特点。
一时恍(huǎnɡ)恍惚(hū)惚的。[⑩“恍恍惚惚”说明了什么?]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全文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描写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火烧云的图片。
一导入
傍晚,火烧云映红了天空。你欣赏过那美丽的景色吗?(出示火烧云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今天,我们随着作家萧红一起去看一看那变化多端的火烧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火烧云的?
(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自学生字、新词,思考: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生字、新词?
3.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看看能否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4.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霞紫寿葡萄茄跪秒恍惚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高寿——寿
你还能用它组成哪些词语?
两三秒钟——秒
感受“两三秒”有多长。你有什么感觉?
恍惚——恍、惚
(出示课文句子)一时恍恍惚惚的。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是“恍恍惚惚”。
(3)书写指导。
①霞:右下方笔画不是一个扁口,而是横折、横。②秒:右边是“少”,注意与“抄”的区别。
③惚:注意右边的“勿”,不要写成“匆”。
三细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写的是日落时的火烧云,主要讲了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
2.指导分段。
(1)思考:日落时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的哪一部分讲到了这一点?(课文的第3~6自然段讲的是火烧云的样子。)
(2)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第1自然段是在讲火烧云上来时的霞光。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在讲火烧云不见了,看不清楚了。)
(3)想想课文应该按照什么顺序分段。
(这篇课文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时的顺序来写的,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射到地面上很美丽。
第二段(第3~6自然段):火烧云五颜六色,变化多端。
第三段(第7自然段):火烧云下去了,人们觉得恍恍惚惚。
四总结
多么漂亮的火烧云哪!那么,火烧云究竟是怎样变化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火烧云》一课主要讲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教师应该放映火烧云的录像,让学生充分欣赏《火烧云》一课所讲述的晚霞的变化之美。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掌握的有关火烧云的知识,去了解火烧云,让学生从表象中识别霞光和火烧云,这样有了鲜明的图像,学生从总体上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在学生读过课文后板书:“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画的火烧云,从中挑选出几幅画得较逼真可爱的火烧云上讲台展示,再找个别学生按照课文中作者描绘火烧云的方法来讲一讲这几幅画的内容。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表现欲,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了充分发挥言语描述对想象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和精确,教师应适时给出“附加题目”。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抛开图画,再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火烧云发展的这一顺序,加以丰富的想象,用其他动物或植物来形容火烧云的形状。有的学生可能说像抓鸡的老鹰,像下山的猛虎,像怒吼的雄狮;有的说像游动的火龙,像啼鸣的公鸡,像飞舞的火凤凰,还有的说像龟背竹,像月季花,像一片红叶……先不论学生的比喻是否恰当、语言是否精美,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已主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及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并充分发挥想象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展现火烧云变化的课件。
一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火烧云,你能解释为什么叫“火烧云”吗?
学生甲:我觉得因为傍晚时云彩就像火在燃烧一样,所以叫“火烧云”。
学生乙:“火烧云”这个名字能表现出云彩特别红。
2.大家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作家萧红通过仔细观察,对火烧云作了生动的描绘,语言精练、准确,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以读促讲,启发想象
1.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抓住火烧云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一部分主要写了这一特点。
2.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
①读一读,思考:火烧云上来时,天空及周围的景物是怎样的?
(火烧云上来时,天空布满霞光,周围的人和动物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现出各种颜色。)
②霞光使哪些景物发生了变化?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霞光使小孩子、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人的胡须都在颜色上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具体描写了火烧云上来时的景物。)
③火烧云刚刚上来时,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同样的景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
(请学生把小孩子、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人的胡须的颜色变化前后的情况对比着想象。)
④指导朗读,读出看到火烧云上来时人们的喜悦心情。
(2)第2自然段
①“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这句中的“烧”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别的词吗?为什么?
②指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火烧云的变化和美丽。
3.学习第二段。
(1)快速看课文,找出一句话准确地概括火烧云的特点。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2)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连续出现的“一会儿”说明了什么?
(说明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多而且速度很快)
②(课件呈现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而且快)指导朗读。注意“一会儿”,不一定读得很快。
③你能用合适的词形容火烧云的颜色特点吗?
(绚烂多彩、五光十色、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3)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那么火烧云的形状怎样呢?要求同学们用学习描写火烧云颜色部分的方法,自学描写火烧云的形状部分。
①思考: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交流: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作者描写了马、狗、狮子的形状,但很快就不见了。)
②(出示描绘火烧云变化各种形态的课件)老师—边演示一边引导:图上画的像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消失的?
③自己练习读第4~6自然段,体会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④把下面的句子与第4~6自然段比较,看看哪个写得好。
火烧云一会儿像马,一会儿像狗,一会儿像狮子。形态万千,变化多端。
⑤火烧云变化多,主要是讲颜色和形状变化多,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想象天空中出现的其他动物、人物或植物。
(出示课件)
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只小白兔,(),过了几秒钟,();很快又来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的拐杖(),又不见了。
⑥用合适的词形容火烧云形状的特点。
(形态万千、形状各异、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4)教师小结:火烧云色彩斑斓,形态万千。作者细致地观察了火烧云,抓住了变化极多这个特点,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静态“像什么”,还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怎么样”,使人感到火烧云不仅美丽,而且非常神奇。遗憾的是,火烧云不能像一幅画可以长久保存。
4.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齐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此时的火烧云又具有什么特点。
(2)这时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人们是多么留恋这美景啊!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火烧云》这篇课文,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能够看到许多自然景观,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热爱生活。
1.本文浅显易懂、词汇丰富、笔调灵活,非常适合朗读。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情感之美,教师则只从旁引导。萧红的语言是极具个性魅力的,能感染每一位读者。然而,每个人的感受都是有差别的,所以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情感强加给学生。他们是天真烂漫的少年,他们体会到的美,也许远远胜过教师想讲述的。
2.教师检查朗读时,会发现有两个词的读音有出入。一个是“红彤彤”,另一个是“模糊”。前者,有的学生读hóngtóngtóng,有的读作hóngtōngtōng。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hóngtóngtóng常用在书面语中,而hóngtōngtōng则常用于口语),统一了认识:本文是极具口语个性的文章,所以应读平声。后者,一部分学生对“模”的读音可能会产生疑惑,有的把“模糊”读作mōhu,有的读成mǒhu。引导学生查词典确认读音为móhu。因为语文有其工具性的一面,有书面语与口头语的差别,应让学生适当留心,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另外,人们日常交际中随意的误读容易误导未成年人,要不然也不会出现mōhu、mǒhu、yīnwéi(因为)、yǒuyí(友谊)这样似是而非的错误。
3.本文大有深究之处,特别是ABB式叠词、半A半B式短语及实物形容词,非常形象、生动。第2自然段中“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的“烧”字更是生动贴切,轻描淡写地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不禁让人想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1.在词语的正确读音后画“”。
2.按要求填空。
(1)“镇静”的“镇”字应选的字义是(②)。
①镇压②安定③时常
(2)“高寿”的“寿”部首是(寸),应选的字义是(②)。
①活的岁数大②年岁;生命③寿辰
3.请根据提示,把下列“看”的近义词填到合适的成语中。
览盼观瞻
(1)坐在井底看天——坐井(观)天
(2)左看看,右看看——左顾右(盼)
(3)一下子就看得清清楚楚——一(览)无余
(4)站在高处往远看——高(瞻)远瞩
4.火烧云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5.本文作者观察仔细,想象新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色彩斑斓、变幻莫测的世界。你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描绘一种自然景观吗?
1.作者简介
萧红,中国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一个,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的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抗争及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表现出自己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有代表作《呼兰河传》。
2.火烧云
清晨太阳出来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常常是通红的一片,像火烧的一样,人们把这种云叫做火烧云,又叫早霞和晚霞。为什么会有火烧云这种自然现象呢?原来,在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的太阳光中,红光穿过空气层的本领最大,橙、黄、绿光次之,青、蓝、紫光最差。在日出、日落时,到达地面的光要通过很厚的空气层,如果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微小尘埃或雾状水滴,旭日东升和夕阳西下的颜色就会呈现橘红色,使飘浮在大气里的云也染上了红色。因此,朝霞和晚霞的玫瑰色和红色的色彩,都是由于红、橙色的光容易通过含有微粒的大气的缘故。通过观察火烧云可以预测天气,民间流传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就是说,火烧云如果出现在早晨,天气可能会变坏;如果出现在傍晚,第二天准是个好天气。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27虎门销烟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
要求1.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练习写一个节日的有趣的场面。
重点
难点1.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2.通过阅读课文,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
课时两课时
虎门销(xiāo)烟
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句导读:开篇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城门边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观看。有人大声读着:“钦差(qīnchāi)大臣林则徐(xú),遵(zūn)照皇上御旨(yùzhǐ),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jiǎo)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zhān)……”[①“沸腾”说明了什么?这几句话是什么关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hē)呵地捋(lǚ)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句导读:这里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方法,充分抓住了老年人、青年人和孩子们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的不同特征来描写。]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②人们听到当众销毁洋人鸦片的消息后是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要描写老年人、青年人和孩子这不同的人群?]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的是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
6月3日那天,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luó)打鼓,起劲地耍着狮子舞着龙;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串串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③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④“浩浩荡荡、四面八方”等词语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百姓听到销烟后的庆贺场面。
虎门滩人山人海,水泄(xiè)不通。
段导读:交代了前来观瞻的人很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⑤从“十五丈见方”看出了什么?]池子前面有一个涵(hán)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条水沟,可以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jiāndū)销烟。[句导读:对销烟池的描写由远及近,对其构造的介绍遵循了空间顺序,有条不紊。][⑥为什么要具体地描绘销烟池的整体结构?]
段导读:详细介绍了销烟池的结构,以及官员对这次销烟的重视。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袋袋海盐倒入池内,又把每包烟土切成四块,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⑦描绘销烟的具体过程用了什么句式?为什么要放海盐和生石灰?]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⑧“欢呼雀跃”“雷鸣般的欢呼声”等表现出什么?为什么要详细描绘销烟时的壮观情景?]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出了销烟的具体过程以及百姓看到销烟场面的高兴的样子。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他们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以示敬畏。林则徐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禁烟极严。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贵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句导读:这句话是林则徐对外国商人说的,体现了林则徐禁烟的坚定决心,“希望”等词也表现了林则徐对外的礼节,不失大国尊严。]商人们垂手恭听,连声称是。[⑨从外国人的神态、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许多外国商人看到销烟场面非常震惊。
经过二十三天,近两万箱鸦片被全部销毁了。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讲销烟的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
影片《鸦片战争》。
一导入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我们观看了《鸦片战争》,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谈论。)
2.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自由发言,说出理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3.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38年他在湖广总督任上,颁布六条禁烟章程,实行禁烟,并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之害,主张禁烟。12月,道光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次年3月到广州查禁鸦片,惩办鸦片贩子,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近两万箱,在虎门当众销毁。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由于林则徐备战认真,防守严密,英军在广东未能得逞,于是北上占定海,犯大沽。清政府把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10月林则徐被革职,不久被发配新疆,垦辟农田。1849年因病返籍。1850年受任钦差大臣,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途中病逝于广东普宁。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尊严,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本课的生词,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鸦片遵照虎门销烟敬畏监督水泄不通壮举
(2)指名读词。
(3)解释词义。
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
(4)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书写指导。
(1)监:要注意下面是“皿字底”,注意和“盐”的区别。
(2)督:下边是“目”,不要写成“日”。
(2)遵:要注意不要忘记写第八画“横”。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
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
(2)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滩监督销毁了近两万箱鸦片。)
2.课文可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林则徐要在虎门滩当众销毁鸦片,人们赞不绝口。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林则徐在虎门滩监督销毁了近两万箱鸦片。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外国商人看到销烟的场面非常震惊。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虎门销烟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四小结
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吗?
1.本文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学生对我国历史的不了解,就会导致根本无法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可花大量的时间讲解鸦片,讲解当时的清政府,向学生介绍鸦片战争,以及用数字让学生明白鸦片对中国国民国力的毒害。为学生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2.先要求学生从整体入手,说说自己认为的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而引导到“伟大壮举”,再思考你认为哪些语句体现了这是一个伟大壮举。学生勾画后,请学生说说,根据学生说到的“时间长,数量大”引导朗读第5自然段。提出“这样的壮举,当时有哪些人目睹了呢?”自然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文武官员、外国商人”,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3.教完课文,可布置一道小练笔,以“我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看看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以及内心涌动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否被激发出来。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表现人们高兴及销烟过程的句子的投影片,《鸦片战争》影片。
一导入
让我们随着课文的描述回到一百多年前,感受虎门销烟那惊心动魄的时刻。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1839年6月3日要在虎门滩销毁鸦片。
学生乙:人们知道要销烟的消息很高兴。
(3)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人们高兴?
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①说一说人们的表现。
②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播放影片展示当时人们饱受鸦片侵害的状况。)
③人们赞不绝口,他们“赞”的是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7自然段。
(1)虎门销烟是个值得纪念的事件,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自读第7自然段,理解有关词语。
(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打击外国侵略者嚣张气焰,表明中华民族不可欺侮。)
(3)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
3.学习第2、3自然段。
(1)1839年6月3日是不同寻常的一天,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自读第2、3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的壮观场面。
4.讨论: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了什么?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
5.细读第4~6自然段。
(1)哪部分写销烟的经过?(第5自然段)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销烟是分几步进行的。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袋袋海盐倒入池内,又把每包烟土切成四块,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
②你有什么感觉?
③文中写的场面是“雷鸣般的欢呼”,当时是怎样的场面?
(2)哪几句写下令禁烟?(林则徐的话)
①林则徐说这些话时,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
②读一读这句话。
③哪些词最能突出中国人的气势?
④外国商人有什么表现?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6.销毁了近两万箱鸦片说明了什么?销烟持续了二十三天说明了什么?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三小结
虎门销烟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1839年的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1.在这堂课上,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谈谈中华民族令我们自豪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将话题一转,转折到近代百年的屈辱史,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接着通过图片以及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鸦片加工的过程以及鸦片的危害,设想长此下去,中华民族会面临着什么灾难,探讨当时社会吸食鸦片成风的原因;然后简要地向学生介绍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原因;引导学生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设想挽救危机的好办法,引出虎门销烟;最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补充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了国家强大了才能获得尊严,并结合毒品危害的相关资料,呼吁同学们远离毒品。
2.在上课前,可以先给学生看一组图片,图片上的人个个都是瘦骨嶙峋,皮包骨头,不成人样。在看完图片后,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当时,学生很激动,说得很多,有的学生说“都是鸦片惹的祸”,有的学生说“是鸦片让老百姓有家不能回,让老百姓家破人亡”,还有的学生说“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不是鸦片,是那些外国侵略者,是他们将害人的鸦片运到了中国”……
3.学完课文,再一次将这些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将林则徐的塑像一并出示,“此时,你就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你有话想对我们尊敬的林大人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有的说:“林大人,您放心吧,我是新中国的少年,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鸦片,但比鸦片更厉害的毒品出现了,我是多么憎恨那些制造毒品的人哪,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像您一样,将那些毒犯绳之以法。”有的说:“尊敬的林爷爷,虽然您离开了我们,但您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有的说:“林爷爷,您真伟大,在外国侵略者面前您不畏强暴,您与他们英勇作战,销毁了那么多害人的鸦片,您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看拼音,写词语。
jiāndū()xiāohuǐ()yāpiàn()
zūnzhào()ɡōnɡjìnɡ()zhènjīnɡ()
3.选词填空。
持续继续陆续
(1)下课了,同学们(陆续)走出了教室。
(2)我军(持续)战斗了三天三夜,终于取得了胜利。
(3)他休息片刻,又(继续)思考起来。
4.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一次“壮举”?
5.林则徐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观看销烟过程?
因为外国商人把鸦片运到中国,不但赚取我们的钱财,而且残害中国人。为了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显示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力量,所以林则徐在布告中邀请外国人观看销烟过程。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早年家境贫寒,但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进士。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人提倡经世之学。为官期间,他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的《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今辑为《林则徐集》。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上好一堂课的必备。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四年级语文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4.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
“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2.分组讨论:
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3.自主学习生字:
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4.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认读,开火车组词。
5.熟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句。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抽生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健词,师板书:
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3.自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师板书:
过去用千里眼顺风耳寄托愿望
4.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美好)。
5.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因特网飞机火车远洋船
6.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科学创造神话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改善生活
二、联系实际讨论感受
设问:1.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三、畅谈收获总结提高
总结: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四、布置作业:(选做)
1.练笔:未来的
2.绘画:科幻画
3.办小报:科技之光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保护环境。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重点
难点1.知道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保护环境。
教学
课时两课时
蒲(pú)公英的梦
深夜的街道,在夜幕的笼罩下,像睡着了一样恬(tián)静。[①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唉!”一声轻轻的叹息,从街心公园里传了出来,惊醒了睡梦中的椰子树。他低下头,看看愁眉苦脸的蒲公英,关心地问:“蒲公英,这么晚了,怎么还没睡呀?为什么叹气呢?”[②在你的面前出现的是一棵怎样的蒲公英?“关心”一词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段写蒲公英的叹息声惊醒了椰子树。
“椰子树伯伯,明天我就要开花了,可是我担心……”蒲公英仰起头说。[句导读:一个“仰”字,写出了蒲公英的矮小,也写出了椰子树的高大,更写出了蒲公英的楚楚可怜。][③“……”省略了说话内容,为什么省略?你能帮她说完整吗?]
“开花是好事,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三个月前,我不小心降落在街心公园的草坪上。住在这里,我好难受哇!要听汽车的叫喊声,呼吸呛(qiànɡ)鼻子的废(fèi)气,喝有怪味的酸雨。[句导读: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蒲公英生存环境的恶劣,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我担心明天开不出漂亮的花。”[④蒲公英为什么有这种担心?]
段导读:这段写蒲公英怕听到汽车的叫喊声,呼吸呛鼻子的废气,喝有怪味的酸雨,担心开不出漂亮的花。
“别担心,我住在这里好几年了,还不是长得又高又壮?别再烦恼了,快睡吧!”听了椰子树伯伯的话,蒲公英仍然不放心,脑海里一直想着这个问题,直到眼皮越来越沉重,才不知不觉地睡着了。[⑤从“仍然”“一直”“直到”“不知不觉”可以看出什么?]
段导读:这段写蒲公英听了椰子树伯伯劝慰的话后,仍然不放心。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街心公园里,蒲公英要开花了,她担心这里的环境太差了,开不出漂亮的花朵。
第二天一早,椰子树上飞来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柔和的阳光洒落在蒲公英身上。[句导读:这句话中“叽叽喳喳”的小鸟、“柔和的阳光”写出了自然界赋予我们的美好。]她伸了伸懒腰,揉揉惺忪(xīnɡsōnɡ)的眼睛,赶紧摸摸脸颊(jiá)。“哈,开花了!真的开花了!”蒲公英看着嫩黄色的花,高兴极了,迫(pò)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椰子树伯伯。[⑥蒲公英开花后的心情怎样?]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第二天一早,蒲公英开花了。
不料,一辆旧汽车,边咳嗽(késou)边喘气,从蒲公英身旁驶过,喷出一股黑烟,呛得她直咳嗽,嫩黄色的花瓣也被弄脏了。还有一辆汽车,发出震耳欲聋(lónɡ)的叫声,从她身旁呼啸(xiào)而过,差点儿震落她的花瓣。[句导读:这句话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写汽车在奔跑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出震耳欲聋的叫声,造成了噪声污染。][⑦这是什么样的汽车?有什么危害?]地上一只空饮料罐(ɡuàn)被汽车轮子碾(niǎn)得飞了起来,不偏不倚(yǐ),砸在蒲公英的身上。[⑧你怎样看待这种行为?]“啊!”蒲公英大叫一声,眼前一黑,痛得昏了过去。等到她费了好大的力气,从空饮料罐底下钻出来时,天色已经暗了。蒲公英回想起今天的遭(zāo)遇,忍不住哭了。[⑨看到蒲公英的遭遇,你有什么感受?]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蒲公英被黑烟呛、噪音震、饮料罐砸,不仅花瓣脏了,她也被砸昏了。
椰子树伯伯安慰她:“蒲公英,别难过,我们居住的环境虽然差些,但慢慢会变好的。”蒲公英擦了擦眼泪,说:“椰子树伯伯,如果人们不乱排放废气,不制造噪音,不污染水源(yuán),不乱扔垃圾,我们不就可以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吗?”[⑩蒲公英有什么美好的愿望?]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椰子树伯伯和蒲公英的对话。
椰子树伯伯说:“你说得对,人们也已意识到了,越来越重视环保了。你累了一天,早点儿睡吧!”“椰子树伯伯,晚安!”蒲公英点点头说。[“人们也已意识到了,越来越重视环保了”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椰子树伯伯又一次来安慰蒲公英。
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写蒲公英开花了,她被黑烟呛、噪音震,还被空饮料罐砸昏了过去。她希望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
蒲公英很快进入梦乡。她梦见自己住在美丽的大草原里,太阳笑嘻嘻地在天空看着她,微风带着她做柔软体操,蝴蝶和蜜蜂围着她飞来飞去,她快乐地笑了。[课文为什么以蒲公英的梦结尾?]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写蒲公英梦见了自己生活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里。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字卡片,蒲公英和椰子树的图片。
一导入
每个人都做过梦,可是你知道吗?在街心公园里的蒲公英也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1.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小声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看生字表或查字典。
2.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分角色读课文,注意纠正同学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反馈学习情况。
(1)采取多种形式认读。
做梦——梦
你做过什么样的梦?
烦恼——恼
你在生活中有过烦恼吗?这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
迫不及待——迫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
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
饮料——饮
你都喜欢喝什么饮料?
遭遇——遭、遇污染——污体操——操
(2)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你认识吗?
恬静愁眉苦脸呛鼻子惺忪脸颊
4.小组内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完整、语言简洁。说清楚课文主要讲了谁遇到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蒲公英做了一个什么梦?从她的梦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蒲公英特别渴望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地方。)
3.试着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蒲公英担心自己开不出漂亮的花,椰子树伯伯安慰她之后,她还是不太放心。
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蒲公英开花了,但是汽车的黑烟弄脏了她的花瓣,汽车的叫声差点儿震落她的花瓣,空饮料罐砸得她昏了过去。她希望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蒲公英梦见自己生活在美丽的大草原上。
1.本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童话,所反映的也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环保问题,内容较为浅显,所以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个别问题给出相应的指导即可。如“废气、酸雨、噪音”,应结合实例给予指导,使学生深刻体会蒲公英所处的环境。
2.用提问的形式直接要求学生理清本文的叙述顺序,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应改换方式。熟悉课文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归纳各部分内容的大意,并让他们画出与事态变化有关的词句,而后引导学生细心梳理,这样,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课文的叙述顺序:既以事情发展变化为序,又以时间的推移为序。
1.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要保护环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活中环境污染的一些图片。
一导入
1.请学生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蒲公英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一个梦?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中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蒲公英都有哪些遭遇?
2.集体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要对一些词语进行简单的解释,如酸雨、不偏不倚等。
(1)请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蒲公英听汽车的叫喊声,呼吸废气,喝酸雨,空饮料罐砸在她的身上。)
句子分析:
地上一只空饮料罐被汽车轮子碾得飞了起来,不偏不倚,砸在蒲公英的身上。
“不偏不倚”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又不改变这句话的意思吗?
(2)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学生只要感受到由于人们破坏环境给蒲公英带来不幸就可以了。)
(3)有感情地读自己画出来的句子。
3.这些遭遇对蒲公英有什么伤害?(无法开花,无法生长,面临死亡。)
4.看到蒲公英的这些遭遇,你想说什么?
学生甲:蒲公英太可怜了!
学生乙:我想对人们说,请大家保护环境。
学生丙:我想说,请大家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
5.面对这些遭遇,蒲公英有什么感受?默读课文,画出表现她心情的句子。(担心、难受)她担心什么?难受什么?椰子树伯伯是怎么安慰她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6.蒲公英为什么会做那么美的一个梦?
(椰子树伯伯的话鼓舞了她,她特别渴望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地方。)
7.你觉得蒲公英的梦会变成现实吗?为什么?
学生甲:我觉得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开始保护环境。
学生乙:我也觉得会,因为大家的环保意识已经增强了。
学生丙:我觉得蒲公英的梦经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实现。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9.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
三课外延伸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发现污染环境的情况了吗?
2.出示表现环境污染内容的图片。
3.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4.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环境?
5.同学们的措施特别好,如果每个人都有这么强的环保意识,我们的生活一定更美好。(出示环境优美的图片。)
6.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启发或想法?写下来。
1.文中有大量的语言描写,而且以对话居多。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先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然后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自制简单的道具,分角色进行表演。
2.本文运用拟人手法记述蒲公英的遭遇,读后令人有感同身受之情。课堂临近尾声时,教师应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那棵不幸的蒲公英,续写梦醒后发生的事情。这样会使学生若有所思,似乎明白了什么。
1.读句子,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蒲公英开花了,她高兴极了,迫不急待地想告诉椰子树伯伯。(急—及)
(2)如果人们不乱排放费气,不制造噪音,不污染水原,不乱扔垃圾,我们不就可以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吗?(费—废原—源)
2.读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椰子树伯伯安慰她蒲公英别难过我们居住的环境虽然差些但慢慢会变好的
(2)椰子树伯伯晚安蒲公英点点头说
(3)妈妈问我明天去活动中心的东西准备好了吗
3.从蒲公英的遭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你想为蒲公英做点儿什么?
蒲公英
蒲公英,别名黄花苗、黄花地丁等,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蒲公英的根为纺锤形或圆锥形,垂直生长,入土较深,单一或多枝。地上茎不明显,长有白色茸毛,含白色汁液。春或秋开花,当花成熟时呈黄褐色。它的适应性较强,生长不择土壤,但在向阳、肥沃、湿润的沙质土壤中生长较好。蒲公英的药用价值很高,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蒲公英的用处很多,除了药用价值以外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1.学习约翰懂得从小就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2.体会到生活能力强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教学
课时两课时
成长
我在意大利的一个面包房里干过两个月,认识了很多意大利孩子。其中有一个叫约翰(hàn)的男孩儿,长得虎头虎脑的,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十分可爱。[①对约翰的外貌描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讲“我”在意大利一个面包房里认识了一个叫约翰的男孩儿。
约翰每次来面包房,总是亲昵(nì)地拖长声音,冲[chònɡ]着我说:“您好——”等我回答后,他便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要买意大利香肠。[②“每次”和“总是”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约翰经常来买香肠,并且很有礼貌。
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地说:“不够买两根的。”这句话,他几乎天天重复着,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元钱。[③你从“不够买两根的”“几乎天天重复着”中读懂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讲小约翰买过香肠后总要重复一句话“不够买两根的”,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悬念,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次,我拿了两根香肠给他:“你拿去吃好了。”
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④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讲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拒绝了。
听了他的话,我琢磨(zuómo):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⑤“也许”表明这是“我”的猜测。那么“我”的猜测是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是讲“我”对约翰家庭情况的猜测。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一个叫约翰的意大利男孩儿,每天都到“我”干活的面包店里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我”以为父母不喜欢他,或是他家的经济情况不好。
大雪纷纷扬扬,接连下了三天。约翰也有三天没来买香肠了。[⑥你从“纷纷扬扬”“下了三天”体会到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大雪一连下了三天,阻碍了交通,约翰也没来买香肠。
第四天,大雪继续下着。我偶然抬起头,从玻璃窗向外看,只见铺着厚厚白雪的马路上,驶来一辆汽车,停在靠东的居民点。[⑦这辆汽车是谁的呢?]一个裹(ɡuǒ)着红头巾的妇女从汽车里走出来。接着,一个穿着红大衣、戴着红帽子的男孩儿也下了汽车。男孩儿的肩上挂着一个大挎(kuà)包。他走到每家每户的信箱前,投送着一份份报纸。投完这个居民点,汽车又往另一个居民点开去……[⑧在大雪天约翰是怎样送报纸的?]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写在下大雪的第四天,“我”看到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
第五天,雪停了,约翰穿着一件红大衣,戴着一顶红帽子,又来面包房买香肠了。[句导读:说明约翰的穿戴与投送报纸的男孩儿一样。]我看到他的穿戴,心里一亮,问他:“昨天,不就是你在大雪纷飞的雪地里送报吗?走在你前面的那个妇女是……”[⑨“我”为什么说他可能就是在大雪纷飞的雪地里送报的小孩儿?]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约翰又来买香肠了,“我”确信昨天送报的就是他。
“是我的妈妈。”他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我送报……”[⑩妈妈为什么“一定要陪我送报”?]他笑得那么甜,胖乎乎的脸颊(jiá)上露出两个酒窝。[从约翰的笑容中可以看出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约翰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也是一个很乐观的孩子,从侧面描写了妈妈对孩子身心的双重关怀。
“你每月送报纸,可以拿到多少报酬(chóu)?”
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八十元。圣诞(shènɡdàn)节时报纸多,可以拿一百多元。”[从“漫不经心”你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这段是写“我”得知约翰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
说着,他像往常一样,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递给我,仍旧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现在你对此又有什么看法?]
段导读:这段写他舍不得多花,仍然花两元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从这里可以看出约翰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肯奢侈。
第二部分(第7~13自然段):写“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并知道他每月至少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元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
段导读:这段是写“我”明白了约翰的父母是在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以便有利于他的成长。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明白了约翰的父母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的做法,有利于他的成长。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字、词语卡片。
一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在渐渐长大。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学会生活,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是靠自己还是靠家长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了解约翰的成长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肠够驶辆箱胖窝圣诞悟
(2)结合生活理解本课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香肠——肠
“肠”的部首是“月”,表示和什么有关?
行驶——驶
谁能描述一下“行驶”这个动作?
胖乎乎——胖
你还知道哪些“ABB”式的词语?
圣诞——圣、诞
(3)书写指导。
①驶:右半部分是“史”,不是“吏”。
②酬:左半部分不要丢掉“酉”里的“横”,右半部分的“州”注意三个“点”的方向。
③诞:右半部分注意和“廷”的区别。
(4)小组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试着理清课文的层次。
2.交流课文可以分几部分的情况。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我”在面包房工作时,认识了一个叫约翰的孩子。约翰每次到面包房来都只买一根香肠,“我”要送给他一根,他却不要。
第二部分(第7~13自然段):大雪下了三天,第四天“我”看见一个穿红大衣的男孩子在投送报纸,第五天“我”知道那是约翰。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我”终于明白约翰天天投送报纸是他的父母在培养他的生活能力。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你觉得约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如何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首先布置学生这样预习课文:充分朗读课文,思考你喜不喜欢文中的约翰,喜欢他什么,然后小组内发表演说。
2.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本文描写人物的外貌和语言的句子,通过品读和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约翰所具备的良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约翰在雪中送报的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约翰,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在总结全文内容时,引导学生交流几个问题,如:“你认为约翰将来是个怎样的人?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自己也经历过许多事,你认为哪件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并认识到自己在成长中应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独立生活能力,持之以恒的精神。
1.读课文,学习约翰从小就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写有约翰外貌、语言的投影片。
一导入
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约翰一起经历成长,希望同学们从中有所收获。
二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约翰外貌、语言的句子。
2.和学习小组中的同学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相互补充。
3.请学生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一谈从句子中能感受到什么。
(1)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1:
长得虎头虎脑的,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十分可爱。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约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可爱、聪明、机灵)
②读一读这句话。
③我们已经对课文很熟悉了,外貌描写跟故事并没有什么联系,去掉行不行?(引导学生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④课文还在第3、5自然段分别写到了“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
外貌描写2:
第五天,雪停了,约翰穿着一件红大衣,戴着一顶红帽子,又来面包房买香肠了。
①你觉得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课文两次写到“红大衣、红帽子”,“我”正是通过穿着认出投递报纸的是约翰,这样的描写前后呼应,使故事情节完整、连贯。)
②读一读这句话。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1:
约翰每次来面包房,总是亲昵地拖长声音,冲着我说:“您好——”
①从这句话中你觉得约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很有礼貌)
②什么是“亲昵”?能换个词吗?
③再读这句话,读出“亲昵”的感觉。
语言描写2:
自言自语地说:“不够买两根的。”这句话,他几乎天天重复着,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元钱。
①第一次读课文,读到这里后,你想到了什么?
(约翰家里一定很穷,他没有钱买两根香肠。)
②当你读了全文,知道了整个故事后,再看这句话,你又有什么体会?
学生甲:约翰显然不缺钱,但是从不随便花钱。
学生乙:约翰每天花钱都是有计划的。
学生丙:约翰是个勤俭的孩子。
③读一读第5自然段。
语言描写3:
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
①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我”要送给他一根香肠)
②既然他每天都想买两根但不能买,现在有人送,是件多么好的事情,他为什么不接受呢?(约翰不接受别人的馈赠,是个自食其力的孩子。)
③读一读课文的第2~6自然段。
语言描写4:
“是我的妈妈。”他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我送报……”他笑得那么甜,胖乎乎的脸颊上露出两个酒窝。
①从妈妈“一定要陪我送报”中,你体会到什么?(约翰想自己来,但是妈妈不放心。)
②想象约翰是怎样对妈妈说的,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
③此时,你最想对约翰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语言描写5:
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八十元。圣诞节时报纸多,可以拿一百多元。”
①“漫不经心”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漫不经心地回答”?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通过这句话你还知道了什么?
③读一读第7~13自然段。
4.学习第14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送报纸“更利于他的成长”呢?
学生甲:送报纸可以让约翰体会到挣钱的辛苦。
学生乙:自己辛苦挣到的钱,约翰会特别珍惜,不会乱花。
学生丙:送报纸的过程中约翰会经历很多事情,对他的成长也有帮助。
三总结全文
1.约翰的成长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约翰长大后,你觉得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3.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1.这篇课文通过小约翰雪天送报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有利于成长的道理。然而,如今大多数孩子娇生惯养,能够自食其力的没有多少,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教学本课非常有意义。为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本文,上课伊始,教师就应举许多自食其力的例子,并向学生们提问: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办?在了解本文主人公时,学生会为小约翰的成长经历所折服,同样的年龄,不同的国家却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究竟我们中国的孩子需要学习人家什么?道理、方法就在课文中的每一句话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探究中自己辨明道理,自己教育自己。
2.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在童年中独立成长,快乐成长。教完之后,大部分学生都应该能结合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自我反省。
1.先把下面的音节补充完整,再根据不同的声调进行分类。
ch酬k挎x箱d诞sh驶f份p胖w悟
一声:二声:
三声:四声: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双)大眼睛一(根)香肠
一(件)大衣一(顶)红帽子
一(份)报纸一(听)可乐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眼睛()的大雪
()的马路()地回答
()的帽子()的男孩儿
4.为什么约翰每次总是用两元钱来买香肠和可乐?
约翰每次用两元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因为那两元钱是他自己的劳动所得,他并不是买不起更多的香肠,而是在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报酬;他的家庭条件并不是不好,而是父母在有意识地来锻炼他。
5.学完本课,你有哪些话想对爸爸妈妈说?
真实的高度
一天,大仲马得知他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小仲马固执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那一张张冷酷而无情的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在不露声色地坚持自己的创作。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知名编辑曾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的迥然不同。带着这种兴奋和疑问,他迫不及待地乘车造访大仲马家。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伟大的作品,作者竟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儿子小仲马。“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老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老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
《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的书评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度山伯爵》。小仲马一时声名鹊起。
《四年级语文上14让它们自由生息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09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