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军阀割据的形成和中国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军阀割据的形成和中国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军阀割据的形成和中国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要求掌握军阀割据的形成及社会根源,“府院之争”,张勋

复辟及失败,护法运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概况,中无的壮大。

(二)、思想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在华相互争夺、分而治之,是导致中国军阀割据、混战、人民苦难的重要原因。

②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注定要失败。

③使学生认识:护法运动是孙中山发动的又一次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它的失败再次说明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④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能力目标:通过对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和护法运动失败原因的探讨,

培养学生抓住本质、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军阀割据的形成、张勋复辟、护法运动。

三、教学难点:“府院之争”、护法运动。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直糸、皖糸、奉糸、滇糸、桂糸)

2、军阀割据形成的根源:中国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侵略政策下的必然产物。

3、军阀混战及危害。

(二)张勋复辟:

1、“府院之争”(复辟背景)---实质是美、日的争夺。

2、张勋复辟(1917、7)

3、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孙中山《讨逆宣言》

4、段祺瑞重掌北京政权。

(三)护法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1、兴起原因

2、护法运动的兴起

3、护法运动的失败(失败原因)

(四)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概况

2、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南张北周”、荣氏兄弟

3、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第八章近代前期的文化(1840---1919年)本章分析:第一部分:经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社会的急剧变化,不能不影响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进程。第二部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资本主义方式来思考中国的问题和前途,必然使传统的封建文化遇到挑战。第三部分: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华民族并未沉沦下去,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等,进行了艰难而又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从而使古老的中国文化在扬弃中获得了新生。

第一节“西学东渐”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李善兰、华蘅芳、徐寿、詹

天佑、冯如的科技成果;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二)、思想目标:

1、通过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科技界、教育界“西学东渐”格局的

形成,使学生认识中国倾家荡产代文化发展的艰辛与特点。

2、在创造和发展近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始终不忘救国,通过对他们的突出事迹的讲解,教育学生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三)、能力目标:

通过对近代前期思想史、科技史、教育史突出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总结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史实、树立观点、形成概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近代思想、近代科技。

三、教学难点:对“西学东渐”形势的认识和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近代思想:

1、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2、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主张

3、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4、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5、维新运动时期思想的发展---严复的《天演论》

6、20世纪革命派的思想----三民主义无反顾

(二)、近代科技:

1译书机构的出现

2、李善兰和《方圆阐幽》

3、华蘅芳、徐寿的译著和科技成就

4、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

5、冯如试制飞机

(三)、近代教育:

1、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

2、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

3、清末新学制的制订和科举制的废除

4、民国初年的教育----蔡元培的“五育”教育。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第二节新旧交替时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掌握诗歌、小说、戏剧、绘画、史学的主要成就。

(二)、思想目标:

1、新旧交替时期,我国的一批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史学家等,他们怀着爱国热情,勇于探索和革新,从而推动我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近代上爱国主义和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

2、通过对近代前期文学、艺术、史学成就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文化发展出现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以及在新旧变革中发展的转机,从而加强学生对近代中国国情和文化在推动我国近代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用列表的方式,总结我国近代前期文学、艺术、史学的主要成就,从而培养他们综合归纳掌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材所引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的特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诗界革命”、“谴责小说”、“史学革命”。

三、教学难点:对“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的特点与实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近代文学:

1、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

2、太平天国时期的文学

3、“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歌

4、“谴责小说”---四大小说(补充:刘鹗《老残游记》)

5、林纾的译著

(二)、近代艺术:

1、京剧的形成和艺术家

2、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三)、近代史学:

1、“史学革命”口号的提出

2、梁启超的史学主张

3、甲骨文的发现。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九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章分析: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中国人以俄为师,探索一条新的革命道路。第二部分指出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第三部分指出: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第一节新文化运动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兴起时间、指导

思想、活动阵地、人物、口号、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

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二)、思想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的内容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促使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新发展。

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口号的分析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①时、地、人、阵地、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

③指导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三)德先生和赛先生

1、口号:民主和科学

2、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四)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第十章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本章分析:第一部分概述了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指出“一战”后帝国主义又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内军阀混战。“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二部分指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为此,中共加快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第三部分指出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兴起了,革命的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为此,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大革命失败。

第一节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国共合作的背景,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新旧三民

主义之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区别,黄埔军校的建立。

(二)思想目标:

1、使学生认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共在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当时没有提出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留下了隐患。由此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并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看待历史的观点。

2、使学生认识: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和许多仁人志士曾百折不挠,付出巨大的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而激发学生为国效力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分析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三、教学难点:对国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对“党内合作”方式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国共合作的背景(条件)

必要性: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军阀混战的加剧;

②“二七惨案”的教训。

可能性:①共产国际的促进;

②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

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④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①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准备工作的完成

②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三大政策”为核心内容

③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④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

3、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意义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

1、建立背景(条件)

2、建立:1924年、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作用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二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和孙中山的逝世,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彭湃领导的广东农民运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

罢工,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组成。

(二)、思想目标:

1、使学生认识: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挽救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里。

2、使学生认识:广东等省农民运动发展起来,五卅运动迅速掀起反帝斗争的高潮,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是国共合作的成果,是与中共的积极推动分不开的。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孙中山北上宣言、途中言论和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不同表现的分析,引导学生分别得出孙中山为挽救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和中无是反帝斗争主力军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国共合作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具体讲述,并引导学生将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归纳概括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从而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三、教学难点: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冯玉祥北京政变和孙中山北上

1、冯玉祥北京政变----1924年囚曹驱宣统

2、孙中山北上---《北上宣言》

3、孙中山逝世---1925年3月12日

(二)、农民运动的发展

1、农民运动发展的原因

2、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

3、广东等省农民运动的发展

(三)、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1、五卅运动---五卅惨案、工商学联合会

2、省港大罢工---沙基惨案(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罢工)

3、五卅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第一次东征(原因、概况)

2、广东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组成

3、第二次东征

4、东征胜利的原因和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的意义。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第三节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北伐的背景、对象、方针、简况和胜利;冯玉祥五原誓师;工农运动的发展;帝国主义制造的“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和“南京惨案”;汉口、九江工人收回英租界。

(二)、思想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国共两党应当合作合力进行民主革命,打击共同的敌人;并初步理解用革命武装来反帝反封建是完全必要的,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2、通过叶挺独立团的屡胜强敌和人民收回英租界的成果,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共产党人在北伐中的先锋作用,懂得中国革命的每一个胜利都来之不易。

3、通过帝国主义制造惨案、公开干涉中国革命的事实,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人民革命必须坚持反帝反封相结合的基本观点。

(三)、能力目标:

1、引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运用文献资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伐战争胜利进军”这一中心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解革命高潮形势和历史整体性的能力。

3、通过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北伐的胜利进军;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三、教学难点:分析归纳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背景(条件):

必要性:①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目的)

②直奉携手“反赤”,进攻湖南的国民革命军

可能性:①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②工农运动高涨,形成反帝高潮

③广东革命(国民)政府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④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2、北伐的对象和方针

3、北伐的胜利进军----两湖战场是主战场

4、冯玉祥响应北伐----五原誓师

5、奉鲁军阀的勾结的北伐的深入

6、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归纳补充):①北伐是正义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上海、湖南)

②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共合作是可靠保证

③北伐作战目标明确、方针正确

④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作用

⑤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

⑥苏联的帮助

⑦两次东征,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1、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制造“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

2、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侵略权益。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第四节大革命的失败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表现;李大钊

殉难;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二)、思想目标:

1、通过对本章的总结,使学生认识这场大革命的历史功绩和重大意义。

2、通过大革命的失败,使学生理解革命领导权尤其是军权掌握在什么人手中,关系到中国民主革命的前途和命运,认识无产阶级坚持自己领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3、通过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镇压革命的事实,使学生认识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极其凶残,革命难免在曲折和失败中前进。

(三)、能力目标:

通过对大革命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的讨论、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归

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三、教学难点: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1、“中山舰事件”----夺取军权

2、“整理党务案”---夺取党权

(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准备

2、陈独秀继续妥协退让

3、“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

4、李大钊遇害

(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汪精卫压制工农运动和策动反动军官叛乱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四)、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大革命的功绩(历史意义)

2、大革命的失败原因

3、大革命的教训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相关推荐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C本题为逆向选择题,C项显然不是该时期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它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逻辑。
2.(2010无锡模拟)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C民族资本家千方百计逃避清政府的苛税和勒索,反映出封建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
3.(2010广州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清王朝内部少数有识之士进行反思,人们提出新对策,开始兴办洋务。下列能反映洋务运动前十年内容的图片是()
解析:BA项是太平天国的治国方案,故排除。B、C、D三项分别表示洋务运动中的创办军事工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创办新式学堂,紧扣“洋务运动前十年”的限制,可知B项正确。
4.(2010镇江模拟)据统计,1900年以前的三十余年间,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族工矿企业有150多家,资本总额5000余万元;1901~1911年的十年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余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①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②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刺激③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④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设立农工商总局
解析:B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四项中只有B项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6.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这说明了()
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生态环境被破坏
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山茶叶失去海外市场
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D抓住“五口通商后”这一关键信息,可知题中现象发生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列强已经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清政府不能再维持闭关锁国政策,故①④正确,③错误。再依据“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可知②正确。
7.(2010济南模拟)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D.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解析:C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意义,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洋务运动创办工业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进国内,使中国开始了经济工业化,从而启动了近代化进程。这里的“近代化”是指采用近代化的生产方式。
8.(2010衡阳模拟)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解析:B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故A、D项可直接排除;洋务派的企业中的确也从西方国家招募了工人,但他们是技术骨干,人数极少,故C项的表述与题干不符;清政府支持搞洋务,谋求“自强”,首先就是希望军事力量的壮大,所以军工企业工人待遇相对较好,故B项为正确答案。
9.有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工业兴起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②都由洋务派创办
③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④产生于中国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③
解析:B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来源是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他们创办了许多企业,并非都由洋务派创办,故排除含②的选项。这一时期的近代工业种类比较多,有洋务企业,同时也存在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0.右下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解析:B根据题中“民国九年”和广告上的“振兴织袜厂”、“人人必需之国货”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故B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C项发生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D项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1.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种势头的最主要原因是()
年份19151916191719181919
盈利指数-4.387.6136.9321.4370.56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实业救国”新思想的推动
C.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的推动
D.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D四个选项都是盈利的原因,但列强放松经济侵略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是最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这也佐证了帝国主义侵略是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12.(2010滨州模拟)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的信息有()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中国基本摆脱了外来经济的控制
③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进步潮流
④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解析:A从火柴商标上的“救国”、“富强”和“中华民国利兴公司”等信息,可解读出①③正确,而②④明显不符合史实。
13.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法令促进了纺织业发展
C.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继昌隆缫丝厂是这一时期民族企业的骄傲
解析:A图表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建立,B项不正确,当时民族工业没有形成完整体系,C项不正确,继昌隆缫丝厂设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也不正确。
14.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中国哪一阶级的打击最大最直接()
A.农民阶级B.官僚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D.买办资产阶级
解析:C该条约签订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排挤国货,可见受打击最大最直接的是民族资产阶级。
15.(2010湛江模拟)读下图,如果把树苗比喻成民族资本主义,则“夏天”所描述的历史时期当为()
A.19世纪末期B.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可比作树苗的春天;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可比作夏天;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打击日益萎缩可比作秋天;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可比作冬天。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工业获得新生可比作新的春天。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捷报》卷12
材料二中国资本家组织了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日本大阪造的机器,包括蒸汽机和锅炉……以于1887年(光绪三年)十月运到宁波。
材料三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一百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
——摘自《海关十年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把有关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2)上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公司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请写出一个具有上述企业性质且符合材料一中生产方式的代表企业。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影响该种性质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掌握该性质企业的阶级力量具有哪些特点?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注:指日本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注:自称,即“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摘自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材料二张謇说:“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借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赡人民之生活。”后又指出:“现世界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之公司法、破产法不备。……武无法律为之防,其危险将视无可得资为尤甚。故农村工商部第一计划即立法。”
——《张季子九录》
材料三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指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唯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之进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兴趣,余悉听民办。謇对于官业之主张,至扩张民业之方针,则当此各业幼稚之时,舍助长外,别无他策。
——摘自张謇《宣言就部任时之政策》(1913年10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兴办实业的目的。
(2)在材料二中张謇认为发展实业有哪些不利因素?
(3)据材料二、三,指出张謇为发展实业提出了哪些政策主张?
(4)张謇实业救国主张最终结局如何?试指出其根本原因。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历史。初中教材中,已经介绍了民族资本发展的一些基本史实,所以在讲授中需要学生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动;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思考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张謇和荣氏兄弟的事迹,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思考。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图片以及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为了使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教师要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让学生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难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的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远远超过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工业资本的主体的意义;基于民族工业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与壮大对于此后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以上几个难点多带有一定的理论性,也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建议
(1)以黄梅戏《天仙配》音乐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逐渐瓦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目,首先需要学生回忆专题一的内容,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理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让学生看书,找出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最后,使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目,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时间、产生途径、代表性企业、早期发展情况。注意在讲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时,可以补充介绍洋务运动。指出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一定的诱导作用。在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时,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图片,加强教材的直观性。
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看书,找出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的原因、发展的状况、代表性企业、特点以及意义。打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和与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相关的资料,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自然和社会(或地理、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幻灯片打出于张謇、周学熙以及荣氏兄弟相关的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

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其原因;张勋复辟;护法运动。

2.能力方面:通过对军阀割据根源和护法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抓住历史事物本质,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军阀割据局面出现和府院之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激烈争夺、分而治之,是导致中国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人民苦难的重要原因,以此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2)通过张勋复辟及其失败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这不过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闹剧,历史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3)通过护法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孙中山领导的又一次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斗争,其失败再次说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理清两条线索。第一,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即军阀的割据混战;张勋复辟;段祺端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第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为维护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即讨伐张勋;护法运动。培养学生整理、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根源是重点。总的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第一,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是军阀割据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各个军阀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拥兵自重,任意搜刮,形成独立王国。

第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决定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使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无法独占中国。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国家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代理人,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他们便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地方军阀派系,而各派军阀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大地盘,也分别寻找帝国主义国家和靠山。

第三,从当时的具体背景看,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不具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所以,在中国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护法运动是重点。这是一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反对段祺瑞专制独裁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的又一次斗争。它的失败,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表明军阀不可能成为民主革命的同盟军。缺少实力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继续斗争,必须寻求真正的同路人。

2.难点分析:府院之争是难点。军阀各派系之间的争夺是日本与英美在中国争夺的反映。府院之争,从现象上看,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产的国务院为是否出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而实质是美、日在中国争夺的反映。段祺瑞获胜,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中的在关内容。针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复辟活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哪些斗争?

生:(思考、回答)

师:(小结,导入新课)护国战争虽然把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打倒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主共和的总是。袁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各自寻找和扶植一部分军阀充当自己的代理人,这样,中国就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板书课题)

一、军阀割据的形成

1.军阀割据的概况1961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指导学生看课本159页人物插图)。但是,北洋军阀已分裂为直系和皖系,东北还有奉系军阀,其首领是张作霖(159页人物插图)。此外,南方有滇系、桂系,陕西有晋系阎锡山,徐州有张勋等,整个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观。(把课本158页表格和159页形势图放大到屏幕上讲解)。这张形势图只反映了这一时期军阀割据的情况。随着势力消长的变化,军阀盘踞的地盘也会随之变化。请同学们阅读159页小字内容,并根据这张形势图,认真、仔细地观察,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是一种怎样的争夺形势?

生:(读书,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俄、英、法等实力明显削弱,英国因地位下降而追随美国,美、日力量增强,加剧了对中国的争夺。直系和皖系交错控制着华北、华东、华中省份,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新的势力范围的划分。中国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呢?

2.军阀割据的社会根源请先看毛泽东同志对军阀割据必然性的分析:(屏幕显示)帝国主义和国内卖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中国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一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在落后的中国,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居优势,它是军阀割据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各个军阀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拥兵自重,任意搜刮,形成独立王国。地方的封建势力与之相互依托。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决定的。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国家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代理人,于是为了维持和扩大在华利益,便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地方军阀派生活费;而各派军阀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大地盘,也分别寻找帝国主义国家作靠山。帝国主义这种对华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所以说,军阀之间的混战,实质上是帝国主义之间争夺中国的反映。另外,袁世凯死后,产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不具备疑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军阀割据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3.军阀割据混战的危害据不完全统计,1912年~1922年,在中国发生的较大的内战有179次之多,战火几乎遍及全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请同学们看书160页的表格《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和插图《为躲避兵灾而四处逃亡的农民》,归纳、概括军阀混战从哪些方面给人民带来了危害。

生:(看书,归纳,概括,发言)

师:在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期的历史上,出现了继袁世凯复辟之后短暂的张勋复辟。

三、短暂的张勋复辟张勋复辟是怎样发生的呢?是府院之争为张勋复辟提供了机会和条件。1.府院之争府院之争,简单的说,就是以黎无洪为首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为什么会形成府院之争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60页最后一段小字内容,了解黎段矛盾的由来。

生:(读书、理解)

师:黎段之间为什么问题而发生争论呢?请同学们根据160页最后一段大字内容进行概括。生:(概括发言)

师:黎段之争表面上看是为了是否出兵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争,而实际上争论的关键是由谁来主持参战,获得利益,扩充自己的实力。这场斗争的背后,实质裁上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生:(回答)

师:(归纳)它反映了美、日在中国权益问题上的激烈争夺。黎元洪在美国表示允为后盾的许诺后,下令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但是,段祺瑞的皖系势力很大,他赴天津策动北方八省军阀宣布脱离中央,并以武力倒黎。黎元洪无法抵抗段祺瑞在政治、军事上的压力,便邀请徐州军阀工张勋进京调停,而段祺瑞也想借张勋的势力驱逐黎元洪。黎段矛盾的激代,为张勋复辟提供了可乘之机。

2.张勋复辟为什么张勋能成为复辟势力的头面人物呢?请同学们阅读161页第二段小字内容,了解张勋这个人物。

生:(读书)

师:1917年夏,张勋率领他的辫子军3000多人北上,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入北京。他首先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然后拥戴清朝已废皇帝溥议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黎元洪被迫躲进外国使馆。请同学们看161页的插图《张勋复辟,北京街头又挂起龙旗》和溥议《我的前半生》摘录。

生:(观察插图和阅读资料)师:张勋的复辟之所以会实现,是因为当时旧的社会基础还存在,共和同制度尚未真正实行,并且还得到了外国反动势力的支持。

3.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张勋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孙中山发表了《讨逆宣言》,强调这次讨逆之战,不仅仅是为民国争生存,而是是为民族反抗武力而奋斗。全国各地各界群众也纷纷召开大会,发表通电,声讨张勋的复辟。这场斗争具有目标明确,舆论强大,群众基础雄厚等突出特点。例如湖北地区,无论绅商士庶,贩夫走卒,皆表示一种反对态度,民情激愤有过于袁氏称帝之时。(屏幕显示)段祺瑞见利用张勋驱逐黎元洪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借全国反复辟的声势,在日本的支持下,立即在天津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讨伐张勋。张勋战败,溥仪再次退位,复辟丑剧仅十二天就收场了。而段祺瑞借此为自己挥取了政治资本,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担任国务总理,控制了北京政权,随即宣布对德、奥宣战。此时,美国已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时无力与日本在中国继续对抗,便暂时对日本妥协,府院之争最终以段祺瑞势力的胜利而告终。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从此,段祺瑞也完全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段祺瑞再次执政后,实行封建独裁统治,孙中山又领导了一场护法运动。

三、护法运动请同学们阅读162页小字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分析其目的。

生:(阅读教材,总结概括)师:孙中山先生认为,约法和国会是共和国的命脉及象征,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他毅然举起了护法讨段的大旗。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公园发表的演说:(屏幕显示)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过此共和之福,非共和之罪也,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故今日变乱,非帝政与民政之争,非新旧潮流之争,非南北意见之争,实真共和与假共和之争。能争回真共和以求福利者,在两大伟力,其一为陆军,其二为海军。鄙人密查大势,非得强大之陆海军,为国民争真共和,无以贯彻救国救民之宗旨。请同学们思考,这段演说,反映了孙中山当时怎样的认识和愿望?

生:(思考,回答)

师:孙中山南下广东后,想借助西南的滇系和桂系军阀的军事实力,进行反段护法,这些军阀也想利用孙中山的威望与段抗衡。孙中山为什么借助西南军阀开展护法运动呢?原因有:第一,孙中山没有掌握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第二,广东是孙中山长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基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第三,这些军阀曾参加过护国战争,后来又反对过张勋复辟。他们采取了某些对抗段祺瑞武力统一的形式——宣布自主,客观上为护法运动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917年秋,赞成孙中山护法主张的原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不足法定人数的非常国会,决定成立与西南军阀联合的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西南军阀首领唐继饶尧、陆荣廷为元帅,形成了南北分立对峙的局面,护法运动正式开始。

师:请同学们阅读162页《非常国会议员通电》的内容及插图《孙中山就任军政府大元帅时的戎装像》。

生:(阅读材料,观察插图)

师:孙中山号召北伐,然而目的未达到,请同学们阅读163页大字第二段和小字的内容,理解第三段大字总结出的护法运动失败的两点原因。生:(阅读教材,理解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师:这场斗争,是一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革命运动,他的失败,给孙中山留下了惨痛的教训,那就是:(屏幕显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扩法运动的失败,再一次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最后,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总结、对比,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进行了哪些斗争?

生:(代表发言)

师:(总结学生发言)请同学们对比一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有哪些异同点?(引导学生从背景分析它们的目的;从内容或过程分析它们的斗争方式,领导人或机构、参与者;从结果分析它们的性质、作用或影响)

生:(分析,比较,发言)

师:(归类,总结)通过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十分激烈,维护民主共和是历史不可抗拒的潮流。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系列斗争的失败,说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已很难完成民主共和的使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必须寻求新的道路。而此时,中国正在成长着的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起来,预示着新的曙光将要出现。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


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标志: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3.表现: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②商品经济日益发展③机器工业开始出现
4.影响:①自然经济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二、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内忧外患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时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
5.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活动: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7.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8.积极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经济势力扩张,对本国的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②西方经济侵略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2、时间:十九世纪70年代左右
3、分布地区:广东、上海、天津等东南沿海
4、途径:①官僚、地主、商人、买办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②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5、代表企业:①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
②1872年,陈启元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1、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
(1)主要特点: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如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原因:①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②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3)表现:最重要的是自然经济解体;中国近代工业产生。其他: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转移。
(4)影响: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赖以产生的重要社会条件。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3)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4)外国资本主义创办的在华企业,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企业起了带头、示范和准备技术力量的作用。
(5)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对人才的培养及民用企业中对私人资本的吸收,都对稍后产生的民族资本起过促进作用。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
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1、(10江苏单科)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2、(09江苏单科)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飚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C.思想领域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
3、(08江苏)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B.洋布广告充斥C.洋布引领时尚D.洋布价格低廉
4、(10全国文综)下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总额(千两)田赋(%)厘金(%)关税)
18857827638.617.918.8
18878578736.419.624.3
18898618735.517.425.7
18919539433.417.125.1
18928881635.217.226.0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5、(08重庆)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发昌机器厂D.耶松船厂

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二)

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
产生19世纪六七十
年代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②西方经济侵略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短暂春天民国初期(一战期间)①辛亥革民扫清一些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政策
③一战,列强的放松(根)
④兴办实业热潮推动①实业团体的涌现
②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①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②无产阶级壮大…
曲折
发展较快发展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1.全国的基本统一
2.国民政府推出有
利于发展经济的政
策和措施1、为防止白银外流:
币制改革;
2、为巩固统治: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沉重打击抗战
爆发后①战争的破坏
②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
③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企业被日军所毁或吞并官僚资本的膨胀;
民族资本的萎缩

萎缩抗战
胜利后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官僚资本的压迫
③繁重的捐税负担
④法币政策带来的影响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工厂纷纷倒闭

1、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
①先天不足;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③后天畸形;(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大部分是轻工业)
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2)有利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2、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①、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1、(15分)建设工业化国家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新课题。中国近代工业体系从产生、形成到发展完善为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

20世纪初,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和。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国家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钢铁、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三大改造期间,曾有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讲述了作为一个爱国的民族资本家,在旧中国受尽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无法实现兴办工业,救国图强的梦想,又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D属于哪种性质的工业?(2分)并简析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①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②影响:经济上,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政治上,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思想文化上,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利于中国人民思想解放。
(2)根据材料二,从生产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2分)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4分)
①不同之处:中国:以轻工业为主;西方国家:重工业为主导
②原因:社会制度(国情)的不同造成。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轻重工业的技术、投资、回报等的不同造成的。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3分)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②“一五”计划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提出,尽快把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
A.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
B.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
C.描写了村民封闭保留、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
D.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公有制生活
2、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厂家数开工纱锭数布机数
外商企业16家338960锭1986台
华商企业25家484192锭2016台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D.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3、2007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该剧叙述了20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老板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B.技术力量相对薄弱C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D.商场上尔虞我诈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72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