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教案

一、阶段特征和主要线索

阶段特征:这个阶段是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的时期。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同时,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同殖民主义宗主国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都很尖锐。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三大历史潮流上,即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民族解放运动。三大潮流中,资产阶级的运动是当时历史的主流,毕竟那时还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第一条线索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美国发生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俄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1年改革,日本也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明治维新,德意志、意大利也在俾斯麦、加富尔等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国家统一,这些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旺起来。

第二条线索指的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19世纪40年代指导无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进人了新阶段,而1864第一国际和1871年发生的巴黎公社革命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表明了无产阶级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第三条线索:是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侵略扩张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了。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且还包括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征服,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列强在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过程中,进行了激烈的角逐。亚洲人民奋起反抗,19世纪中期,形成了以伊朗、中国、印度等国人民起义为代表的亚洲革命风暴。

二、重点知识透析

1.19世纪中期形成的世界三股进步潮流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分别从经济上和政治上极大地加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特别是工业革命,从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19世纪中期形成了三股进步潮流。

第一,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潮流,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①在当时还处于封统治下的国家里,根本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②在已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里(如英法美三国),主要是工业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前的旧体制(如法国七月王朝、美国种植园经济)作斗争;③从国际范围看,是摧毁维也纳体系。其具体表现是:①1848年欧洲革命、②美国内战、③俄国农奴制改革、④日本明治维新⑤德意志统一。它使上述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进改造了国内社会,进一步影响了世界面貌,而且更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决定世界历史发展趋势、领导世界潮流是工业资产阶级。

第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这是以①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开端,②19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出现和③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④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⑤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⑥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这股潮流的突出表现。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有三大特点:自发性、多暴力斗争和以政治斗争为主。

第三,民族解放运动潮流,在欧洲,主要表现为民族统一,民族自强和民族独立的斗争,如东南欧的民族解放运动、德意志统一运动、波兰的民族起义等。这些斗争是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进行的,主要是反封建和反外来民族压迫。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在亚洲,主要表现为反封建反侵略的“亚洲革命风暴”。这时的亚洲没有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成分,因而是旧式的民族运动。这有以下特点:——是带有改朝换代的性质,二是披上宗教外衣,三是没有提出新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纲领,四是领导者为封建王公或农民领袖。

2.资本主义列强积极进行扩张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产阶级需要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列强全球扩张的根本原因②工业革命增强了列强的经济、军事、实力,它们凭借廉价商品和刀枪火炮征服世界,这是它们征服世界的物质条件。③各国扩张的程度、方式虽不同,但全球扩张是其共性。

(2)影响:理论观点:马克思认为,野蛮的征服者总归要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永恒的规律。而不列颠人却是第一批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征服者。因此,“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个是破坏性的革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具体表现:①列强的扩张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造成了亚非拉的贫困,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灾难;③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旧制度和旧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将世界联成一体;④它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3)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既是先进与落后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也是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较量。①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目的是为了掠夺,性质是侵略;②列强侵略在客观上沟通了各地联系,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③列强扩张是为了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变成其资本主义经济的附晴,并非要发展该地经济,被列强奴役的地区和民族只有奋起抗争,才会使自己得到真正发展。

3.七个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和途径

(1)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新教为武器,通过武装斗争和议会斗争的手段,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2)法国: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结成反封建“同盟”,通过革命战争,摧毁封建制度,挫败外国干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美国:分两步走:先是十三个殖民地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打碎了英国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后来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又通过国内革命战争的形式,摧毁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4)德国和意大利: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国家统一,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5)日本:以中下级武士、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倒幕派通过战争,推翻幕府统治,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6)俄国:由沙皇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农奴制,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4.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及失败原因

(1)历史地位:①巴黎公社是19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国际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它借鉴和继承了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根据当时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作了可贵的尝试。②巴黎公社体现了以往工人运动的全部特点,具有自发性、暴力性和政治性三大特点,是以前工人运动的总结,又是有创新精神的革命运动。③巴黎公社革命具有重要的创新精神,这就是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因此,巴黎公社在社会主义运动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失败原因:①从主观上看,是公社领导人的某些失误造成的,说明法国工人阶级还不够成熟,如: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未建立工农联盟、没有形成权威的领导核心等。②从根本原因看,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还代表着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次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演变的结果,而“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

相关推荐

第十六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十六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总体特征: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在自由主义的主要潮流引导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含制度体系、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出现。

经济特征: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扩展,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资本主义时代。1857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表明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出现。

政治特征: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改革和革命更加风起云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统治地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始,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推动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达到顶点。

思想特征:反映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主义思潮普及,反映工业无产阶级愿望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兴起。

国际关系特征:为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亚洲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而奋起抗争,日本明治维新和亚洲革命风暴是这种抗争的两条不同道路的代表。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英国工业革命;(2)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变革,它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等多方面深入影响了人类社会,故历年高考对其相当重视。对“英国工业革命”应全面掌握前提、条件、纺织机器、动力机器、交通工具、生产组织形式、工业革命的序幕与完成等知识点;对“工业革命的扩展”应熟悉法国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应分析美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发明和机器推广办法;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应多侧面并辩证地看待。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提法上把2007年考纲的两点变为一点)。

从2006年以来,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考查由冷转热,高三复习中也不容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应重点掌握其诞生条件和标志;对“第一国际”应强调其成立背景、时间、地点与意义,突出它与巴黎公社革命的联系;对“巴黎公社”应突出其背景、性质、革命措施、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俄国1861年改革;(2)美国内战;3)德意志统一;(4)意大利统一;(5)日本明治维新。

本考点内容是世界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确立(在欧美亚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或维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主体内容,主要有改革、革命、统一三种方式,在高考中显得尤其重要。对“俄国1861年改革”应主要掌握其背景、内容、性质与评价;对“美国内战”应全面掌握其背景(关键词:扩张、西进、南北、废奴、当选)、经过(关键词:爆发、不利、扭转、转折、胜利)和评价(关键词:性质、积极影响、局限性);对“德意志统一”应全面掌握其必要性、可能性、王朝战争经过、统一的影响;对“意大利统一”应了解其背景、经过、影响并与德意志统一对比找出其特点;对“日本明治维新”应全面掌握其背景(政治、经济、外交)、前提(武装倒幕成功)、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独立国)、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成功原因(专制传统、领导力量、改革措施、国际环境)和意义(性质、积极、局限)。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尽管2008、2009年考纲对本考点提法较简略,但不能忽视其重要性,因为本节考点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重要一环。对“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应强调其共同原因和政策,对比英、法、美、俄等列强的扩张地区及扩张手段的不同点;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应先分析原因(工业革命、政治前提、扩张殖民、交通工具、殖民掠夺等)后指明时间(19世纪中后期)再认识影响(体现辩证分析和整体联系的观点)。

5.亚洲革命风暴。

本考点内容在高考中相对较冷,在复习时突出知识点识记即可,但要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对“亚洲革命风暴”应突出背景(殖民半殖、经济附庸、政治压迫)、双重性质(反殖反封)、主要表现(五次大起义:爪哇反荷阿反英,伊朗巴布中太平,印度民族大起义,最后三次推到顶)和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对“印度民族大起义”应明确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点明英国改变统治策略、明确大起义的历史意义(领导、主力、对印度、对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

本单元主要叙述19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世界历史,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力背景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上册三章二节不作考试要求)

(1)经济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进行并在欧美国家扩展,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

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发展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过渡,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方面都是一场大变革。

(一)英国工业革命

1.前提条件

(1)可能性: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条件:①资本: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②劳动力:圈地运动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生产技术。

(2)必要性: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2.开始于棉纺织业原因:新兴工业;比较集中;政策扶持;原料丰富;物美价廉等。

3.揭开序幕: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4.主要成就:

(1)棉纺织业进步(织—纺—织)

①凯伊飞梭(工具,不是机器)②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③克隆普顿骡机④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

(2)动力机器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3)工厂的出现:工业化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4)交通运输新发明:

①1807年,(美)富尔顿汽船②1814年,(英)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5.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1840年前后标志:机器制造机器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发展缓慢

(1)中小企业多(时装、香水、珠宝)—技术推广难;

(2)小农经济长期存在(雅各宾派;拿破仑法典)—自由劳动力缺乏;

(3)高利贷资本发达—工业资本不足;

(4)社会长期动荡(大革命前后)—社会环境不好。

2.美国发展迅速

(1)原因:

①资源: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②环境: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

③人力:外国移民涌入,劳动力充足;④没有封建传统阻碍(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

(2)成就:

①涌现新发明:轧棉机、缝纫机、拖拉机、轮船。

②推广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促进机器制造业发展,推动机器普及。

3.其它国家

(1)德国:19世纪早期开始,有一定发展,受严重阻碍。

(2)德、奥、日:19世纪中期开始。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分类分析:

(1)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巩固统治—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壮大);出现“煤铁复合型”工业布局。

(2)社会关系:两大对立阶级形成;工人运动兴起;近代城市兴起。

(3)国际关系: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亚非拉)从属于西方(欧美);殖民扩张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辩证分析:

(1)积极: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基础;近代城市兴起;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

(2)消极:无产阶级相对日益贫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工业“三废”);资本主义的掠夺加剧了亚非拉的贫穷落后。

理解: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它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还不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不稳固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主张。正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期,欧美、日本爆发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巩固确立下来。

阐释:什么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包括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家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同时转变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统治思想。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从此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2)政治方面,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发展,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潮流是当时的主要潮流,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工人运动)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西里亚纺织工人起义)

(3)理论来源:英法德三大思想成果被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实践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组建工作。(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内容:

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②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③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④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

(2)意义:

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性);②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二)第一国际成立

1.历史条件:

(1)19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并逐渐走向国际联合。

低潮(反动政治)——高潮(经济危机)

(2)马克思、恩格斯的深入理论研究。

2.成立:

(1)时间、地点:1864年,伦敦

(2)性质: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组织

3.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新”在哪里?(四更一大)

理论性更强;目的更明确;组织性更高;国际性更强;大大促进了工人运动开展。

(三)巴黎公社(工人运动的光辉顶点)

1.历史背景:

(1)国际:《共产党宣言》的号召;第一国际的推动。

(2)国内:民族矛盾(普军入侵)和阶级矛盾(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压迫)激化。

2.革命爆发和公社成立:

(1)爆发:1871年3月18日,蒙马特尔和梭蒙高地

(2)成立:1871年3月28日,公社性质:第一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3.革命措施:

(1)政治:四项废立(军警法议)一项选举

(2)经济:(三项经济措施)没收逃亡工厂,监督铁路军需,规定最高薪金(人民公仆)。

4.公社性质(无产阶级政权)的体现

(1)从产生原因看,是在第一国际指导下产生的;

(2)从产生方式看,公职人员由巴黎人民民主选举产生;

(3)从革命措施看,政治上破旧立新,经济上实行公有,都有明显的无产阶级专政性质。

5.巴黎公社失败原因(1871年5月28日)

(1)客观:普法联合镇压,反动势力强大。

(2)主观:法国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具体表现为:

①没有建立本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

②没有乘胜追击逃往凡尔赛的残敌;

③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造成财政拮据;

④没有贯彻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策略(没有联合外省革命者;没有发动农民);

⑤没有重视马克思的警告(普法勾结、从圣克鲁门攻城)。

(3)根本: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早产的无产阶级革命)。

6.历史意义:

(1)任务:它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2)学说:它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经验:它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4)精神:它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精神将永垂史册。

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背景:

(1)根本: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外部:农奴制落后导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

(3)现实:农奴制面临危机(战争失败、经济恶化、农奴起义)。

2.内容:1861年亚厉山大二世签署

(1)人身自由(2)赎买份地

3.性质:

由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依据:它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本和市场。

(人身自由——自由劳动力;农奴主卖份地——资本和市场)

原理:主观动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与客观效果(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不一致。

4.评价:

(1)进步:(发展资本主义)

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局限:(保留封建统治)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主要指建立了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二月革命时推翻)

农民赎买份地质次价高,对农民一场掠夺。

结论:俄国用牺牲农奴利益的办法换取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使俄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中相对落后的一个。

补充: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途径

(1)革命方式(英美法)(2)改革方式(俄日)(3)统一方式(德意)

2.俄日德意四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共同特点及原因

(1)共同特点:自上而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原因:①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②原有统治者认识到变革能维护统治地位。

(二)美国内战

1.背景:

(1)美国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①方式:赎买、武装颠覆或入侵。

②范围:从大西洋西岸扩大到太平洋东岸。

③评价:既是对印第安人的屠杀、驱赶和掠夺;更是对西部土地的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评价方法:一分为二,类似评价“圈地运动”)

④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北美的扩展。(有月考认为是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过程)

(2)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

①本质相同:都是资本主义经济;

②很大差异:原料;市场;关税;劳动力。

③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废奴运动高涨,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锐。

(4)林肯当选总统,北方资产阶级占优势。——导火线

2.经过:

(1)南部联盟挑起了内战;(开始于1861年)

(2)初期北方失利(南方蓄谋已久,北方幻想妥协);

(3)扭转战局措施:政策上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军事上扩充兵力、调整部署。

(4)战争转折——葛底斯堡战役;

(5)南方投降,内战结束。(结束于1865年)

3.意义:

(1)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进步: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奴制,进一步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3)局限: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

补充:

1.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实质与危害

(1)实质:使用黑奴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资本主义经济

(2)危害:经济上必然阻碍美国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政治上成为导致国家分裂的潜在危险。

2.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1)起因:前者民族矛盾引起;后者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引起。

(2)目的和任务:前者扫除外部障碍—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者扫除内部障碍—黑奴制,维护国家统一。

(3)阶段特征:前者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者处于机器大工业时期,属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

(三)德意志统一

1.条件:

(1)必要性:德意志的发展迫切需要结束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国家强大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竞争的需要)

(2)可能性:(从大到小,从外向内)

①德意志有进行统一的物力;(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地联系日益密切)

②普鲁士有完成统一的实力;(经济发达兵力强,决心坚定野心大)

③俾斯麦有实现统一的能力。(推行“铁血政策”,开展灵活外交)

2.过程(特别关注俾斯麦的“灵活外交”):

(1)1864年,普奥联合对丹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2)1866年,普奥战争(萨多瓦战役);(不进维也纳)

(3)1870年,普法战争(色当战役)。(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3.标志:

1871年初,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类似拿破仑皇帝)

4.影响:

(1)德国壮大:结束了长期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类似美国内战)

(2)改变格局:法、奥受到扼制,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3)带来祸害: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的欲望强烈。(德国成为欧洲最有侵略性的国家)

补充:

1.德意志统一只有通过王朝战争方式自上而下完成的原因:

(1)容克阶级(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类似英国新贵族和法国自由派贵族)力量强大,成为统一的领导力量。(官居要职;掌握军队;财力雄厚)

(2)德国资产阶级相对软弱,乞求妥协来完成统一。

(3)德国无产阶级还相当幼稚。

2.军国主义(第四版《现代汉语词典》第692页)

是指把国家置于军事独裁之下,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反动政策。

(四)意大利统一

1.历史条件

(1)必要性:

意大利四分五裂的状态和受外国控制的地位,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可能性:

①民:资产阶级民主派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没有成功;

②自:资产阶级自由派主张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③国:撒丁王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④人:加富尔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并取得了外国支持。

2.统一过程

(1)法、撒联合对奥地利战争,北部基本统一;

(2)“红衫军”革命成功,意大利王国成立,南部实现统一;

(3)利用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机会,赶走外国势力,最终完成统一。

3.历史意义

(1)结束了异族压迫和分裂割据,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顽固,自然资源缺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补充:意大利、德意志统一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1.相似点:

(1)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2)都用王朝战争方式结束分裂局面;

(3)都有一个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4)都要排除阻碍统一的外国强大势力—奥、法。

2.不同点(突出意大利统一的特殊性):

(1)意大利面临着独立、统一两大任务;

(2)意大利始终存在人民革命、王朝战争两条道路;

(3)意大利较多借助了外国势力和人民力量。

(五)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走向衰落的德川幕府封建统治。

(1)国内:

①政治:日本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

②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③阶级: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要求改变现状。(人民要吃饭;新地、高商要掌权;中下武士要有钱)

(2)国外: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日本民族危机严重。

2.前提:倒幕运动成功。

(1)倒幕派形成:中下级武士为主。

(2)倒幕派壮大:得到人民拥护;受到大名支持;掌握强藩政权;建立倒幕武装。

(3)武装倒幕成功:组织明治政府;摧毁幕府统治。

3.开展:明治维新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目的:巩固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建立近代化(资本主义化)的独立国家。

(3)内容:

①政治: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实行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

②经济: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征收地税;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工商)

③军事:实行军事改革。(建立新式军队,准备对外扩张)

④文化:推行“文明开化”(相对于封建蒙昧)。(改造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育)

4.成功原因:

(1)封建统治相对薄弱;(2)倒幕派有较大实力;

(3)改革措施全面有效;(4)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5.历史意义:

(1)积极:改变封建落后状况,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消极:保存较强封建残余(天皇制、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新兴帝国主义(推行军国主义,开始侵略扩张)。

补充:

1.明治成、戊戌败的原因:

(1)国际环境:日本相对宽松;中国瓜分狂潮。

(2)社会背景:日本反动势力弱,资产阶级强;中国反动势力强,资产阶级弱。

(3)领导力量:倒幕派有实力有民心;维新派无实权又不敢发动群众。

(4)政策措施:措施全面有效;各地阳奉阴违。

2.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可以从日本明治维新中汲取哪些经验?

(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引进技术;发展教育等)

(3)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亚洲革命风暴是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一)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

1.背景(原因)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物质条件: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空前增强。(武器、轮船和商品)

(3)共同政策: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

2.英国扩张

(1)目的: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2)方式:在世界各地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市场,拓展商品市场。

(3)特点:商品输出为主。

(4)概况:亚洲印度新加坡,缅甸阿伊都侵略,两鸦战争半殖中,大洋据有澳新西,经侵拉美非入埃。

3.俄国扩张

特点:侵占领土为主(1861年改革不彻底)(英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4.法美扩张

法:侵占阿尔及利亚,渗透埃及突尼斯,伙同英法打中国,印度支那(越老柬)受侵略。

美:亚洲拉美受侵略。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形成条件

工业革命是基础;革命改革促发展;侵略扩张是前提;长途运输更方便;侵略方式在改变;封闭结构被打破。

2.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形成过程

(1)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产生;

(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4.影响

(1)发展观(对列强各国):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辩证观(对亚非拉美):有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

(3)整体观(对世界整体):进一步加强各国各地区的相互联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五.亚洲革命风暴

(一)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中期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1.列强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

(1)武力侵略打开国门;(2)主要方式商品倾销。

2.危害(革命起因)

(1)政治危害:亚洲许多国家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土中医,半治病)

(2)经济危害:亚洲许多国家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3)革命需要:亚洲下层人民希望摆脱双重压迫,一些上层人士希望赶走外国侵略者。

3.革命性质:既反殖民主义又反封建主义(主要)。

4.主要表现:

(1)五次大起义:爪哇反荷阿反英,伊朗巴布中太平,印度民族大起义,最后三次推到顶。

(2)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①起因:俄国蚕食英国侵略;统治阶级横征暴敛。

②概况:打击封建武装;建立根据地(以上两点是先进性);实行平分财产和共餐制度(落后性)。

5.意义:

打击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现亚洲人民不畏强暴、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

1.原因:

(1)根本: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2)直接:密拉特事件。

2.经过:

(1)密拉特事件揭开序幕;(2)占领首都德里,成立领导机构;

(3)形成起义中心,王公成为领导;(4)英国改变策略,起义遭到镇压。

改变策略:英国直接管理,增加英军比重,保护王公特权,调派侵略军队。

3.意义:

(1)性质: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印度土兵为主的、广大人民参加的民族大起义(民族解放斗争)。

(2)作用:表现决心勇气,打击英国殖民,遏制其他侵略。

4.败因:

(1)主观:部分封建王公的背叛;没有先进阶级,没有明确革命纲领(根本)。

(2)客观:敌我力量悬殊。

1.概述工业革命在“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的具体影响

(1)技术革命:它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也改变了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①工业生产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阶段过渡。②手工工场被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③纺织、冶金、采煤、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2)社会变革:①工业革命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逐渐兴起。②促进了城市的扩大,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变化。③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④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普遍地展开了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1)起因:前者民族矛盾引起;后者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引起。

(2)目的和任务:前者扫除外部障碍—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者扫除内部障碍—黑奴制,维护国家统一。

(3)阶段特征:前者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者处于机器大工业时期,属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

(4)性质: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但前者重在民族解放,后者重在内战。

3.意大利、德意志统一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1)相似点: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用王朝战争方式结束分裂局面;都有一个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都要排除阻碍统一的外国强大势力——奥、法。

(2)不同点(特殊性):意大利面临着独立、统一两大任务;意大利始终存在人民革命、王朝战争两条道路;意大利较多借助了外国势力和人民力量。

4.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对比

(1)国际环境:日本所处国际环境相对宽松;中国面强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国际环境不利。

(2)社会背景:日本反动势力弱,资产阶级较强;中国反动势力强,资产阶级相对弱小。

(3)领导力量:日本倒幕派有实力有民心;中国维新派无实权又不敢发动群众。

(4)政策措施:日本政策措施全面有效;中国的变法诏令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根本措施,再加上各地督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阳奉阴违,基本上未得到实施。

5.19世纪中期形成的世界三股进步潮流

(1)自由主义潮流(主流):具体表现为,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和日本明治维新。

(2)社会主义潮流:具体表现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出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和巴黎工人六月起义、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3)民族主义潮流:具体表现为,东南欧的民族解放运动、德意志统一运动和波兰的民族起义等。

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22)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

B

(1840年前后)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人离不开钟表,是因为工厂管理严苛。

2.(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8)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了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广西方文化D.推动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C

英国人在印度提倡欧洲的文艺、科学和语言,这正是推广西方文化。

3.(2009年北京文综23)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A

据材料可知,这是说德意志完成统一时的局限性(军国主义传统、扩张欲望强烈)是一战和二战的发动及失败因素之一。

4.(2009年浙江文综21)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D

A项《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是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史观;B项错在“用剩余价值学说”,C项应是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5.(2009年广东历史19)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由题意可知,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原料、劳动力和输出资本等,这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反映。

6.(2009年广东历史20)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政治方面)可以判断。

7.(2009海南历史12)历史学家乔科尔顿写道:“这场战争持续四年其中有些好像拿破仑时代一样的大规模战斗,这是除了中国1853—1864年的太平天国之外,在19世纪发生的最惨烈的战争。”该战争应是

A.普法战争B.印度民族大起义C.美国内战D.马赫迪民族大起义

C

持续四年、19世纪、惨烈战斗,三项条件皆符合的只有C项。

8.(2009年浙江文综39)(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已的见解。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马克等《世界史考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

(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和劳动力(3分)。三项因素如何取得: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6分)。

(2)主要原因: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4分)。

(3)直接影响: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积极方面每点2分,共8分);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消极方面5分)。

从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方面分析“三项因素”,从生产力、产业结构、交通革新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答积极影响,从环境保护角度答消极影响。

一.易错知识点

1.工业革命后的三股潮流中,自由主义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强调政府在经济活动的服务角色。

2.德意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里的“古典”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资本主义发展早期。

3.美国的黑人奴隶制,不是奴隶社会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

4.俾斯麦宣扬的“铁血政策”不是单纯的战争政策,它是建立在普鲁士工业化基础之上,同时与灵活外交相配合的统一策略。

5.俄国沙皇、日本天皇主持或支持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都具有政治体制的落后性和生产方式的先进性的融合体特征。

二.方法点拨

1.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本单元内比较清晰的三条线索。学习中,应首先理清每一条线索的基本内容,主要从背景、过程、影响等几个方面去分析把握。

2.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贯穿这一时期的主流,其在国内的发展,不仅改造了国内社会,更影响到世界面貌。在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同时,更多的国家的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民族解放运动之所以成为历史潮流,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引发的殖民扩张的加剧。复习时,应把民族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发展史紧密结合起来观察,把握其阶段性特点。

4.发展观、辩证观、整体观、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历史事物的特定历史背景等方法,是看待本单元众多历史事物的有效方法。

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一前提(政治)四条件(资、技、劳、市)。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概况:英国、美国、法国等。

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阶级关系、社会生活、国际关系。

马克思主义诞生:条件、标志。

社会主义运动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革命:革命背景、革命措施、失败原因、革命意义。

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法令内容、改革意义。

日本明治维新:背景、倒幕、措施、成因、意义。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美国内战:背景、经过、意义。

德意志统一:背景、经过、意义。

意大利统一:背景、经过、意义。

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英国、法国、俄国等。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原因和时间。

初步形成的影响:对欧美、对亚非拉、对世界整体。

亚洲革命风暴的背景和概况。

亚洲革命风暴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

考点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工业革命的概念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 取代 , 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是 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方面的一场革命。

2.英国的工业革命

(1)背景:

①在英国确立,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使英国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③ 运动使英国获得大量劳动力。

④ 积累了丰厚的生产技术知识。

⑤必要条件是 。

(2)概况:

①开始的部门:工场手工业最发达的业。

②然后在、等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

③机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1807年,美国人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

1814年,英国人 发明了蒸汽机车,交通运输进入以为动力的时代。

④年前后,英国的 已基本取代了 ,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3.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工业革命:法国从(时间)开始工业革命,到(时间)基本完成。由于长期大量存在, 发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法国企业,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和推广比较困难, 和 相对缺乏, 不景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

(2)美国工业革命

①条件得天独厚: 、 、 。

②到完成了工业革命。

(3)其他国家: 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革命的进程。俄国、日本等(时间)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

4.工业革命的影响

(1)提高了 ,巩固了 的统治基础。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解除 ,实行、和 ,资产阶级通过逐渐建立、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2)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 和,即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3)还促进了 的兴起。

(4)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 ,改变了 ,最终确立了的统治。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得到迅速发展, 日益暴露。1825年,

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广大工人为了改善恶劣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同资本家展开了斗争,逐渐兴起。

②阶级基础:19世纪年代,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表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但这三次工人运动最后失败了,说明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的指导。

③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深入工人群众,揭露并分析;另一方面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对德意志、英国、英法加以批判继承,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内容:第一次较系统完整地阐述 ;阐明了;指出了 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 。

(3)意义: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的指导,蓬勃发展。

2.第一国际的成立

(1)背景

①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的发展, 队伍壮大。

②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 的经济危机,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和 再度高涨,并逐步走向国际联合。

③ 为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准备了条件。

(2)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3.巴黎公社

(1)背景

①1870年,战争,法军战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的统治,建立了 。

② 对外屈辱投降,对内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

③1871年3月18日,政府军企图夺取和,被人发现,巴黎人民奋起反击,成立巴黎公社。

(2)经过

①革命措施

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 、,取消 代之以 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 、、 ;还规定公职人员由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 的工厂,交给 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等。

②失败:公社没有接管 ,也没有 和 ,造成后来财政拮据,孤军奋战。月底,巴黎公社被扼杀。

(3)历史影响: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 ,建立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的学说。它的经验和教训是 的宝贵财富。

考点三 19世纪六七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1861年改革

(1)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 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 国家,造成狭小,缺乏,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②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战争中惨败,更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

(2)内容:1861年,沙皇 签署了废除的法令:规定农奴,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但必须付出高于当时实际地价许多倍的钱来 。

(3)性质: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的具有性质的改革,使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4)影响: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但改革保留了大量 。

2.美国内战

(1)背景

①美国独立后通过 、 、 等手段,领土迅速扩张。世纪中期,领土已经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是印第安人的灾难,但西部广大地区得到开发,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的发展。

②北方 经济和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矛盾也日益暴露和激化,双方矛盾的焦点是 。

③19世纪上半期, 高涨,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④1860年,主张代表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内战爆发的导火线。

(2)经过

①年南方一些州宣布建立,公开分裂国家,挑起战争。内战初期,方军队节节失利。

②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和《 》,扭转了战局。1863年,在战役后北方军队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③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3)意义

①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 ,它维护了,废除了 ,进一步扫除了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②但内战没有彻底消除 。

3.德意志统一

(1)背景

①随着的展开和 的发展,德意志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很大的障碍。

②资产阶级感到,要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必须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

③ 以其经济、军事实力取得了德意志统一的领导权。

④普鲁士首相推行“ ”,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经过:统一方式是三次战争。

①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 。

②1866年, 战争爆发,在 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1867年,成立,完成了局部统一。

③1870年战争爆发,普军在 战役中大败法军。

④ 年初,普鲁士国王即位为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3)影响

①结束了德意志长期的 ,为德国 铺平了道路。

② 和 受到遏制,德国成为新兴的强国,改变了。

③统一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传统, 的欲望强烈。

4.意大利统一

(1)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意大利仍处于,大多数地区。

②随着 的展开和 的发展,意大利各地要求和的运动日益高涨。

③力量最强、经济最发达的担负起领导统一的使命,特别是 担任首相后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2)经过

①1859年,对战争爆发,北部人民纷纷响应。1860年,基本完成了统一。

②1860年,率志愿军远征两西西里王国,占领首府那不勒斯。不久将政权移交给撒丁王国。

③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

④借 战争和 战争将奥地利、法国势力赶出意大利。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最终完成了统一。

(3)意义

①结束了和 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有利于 的发展。

②但意大利顽固,缺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5.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①19世纪中期,日本仍处于统治下,实行 政策,是一个落后的 国家。

② 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

③开始瓦解,逐渐形成和发展, 和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产生不满。

④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 因经济状况恶化对现状不满情绪增加。

⑤1853年, 打开日本大门,社会更加动荡不安,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⑥以 为主的倒幕派,建立了 ,打退了前来镇压的幕府军队。 年,倒幕派组织了明治政府。 年,明治政府打败了幕府军队,乘胜摧毁了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成功提供了条件。

(2)内容

①政治:改革落后制度,建立。逐渐削弱,加强;废除,取消。

②经济:大力改革,发展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等。

③军事:军事改革。实行制,建立新式军队,积极准备。

④文化:推行“ ”政策,用 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 ,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影响

①使日本改变了状况,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②逐步废除了 ,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很快成为。

③随着的增长,日本竭力推行,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国家。

考点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亚洲革命风暴

1.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

(1)背景

①随着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资产阶级急需开拓更为广阔的抢占更多的

 。

②使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空前增强,各国都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

(2)概况

①扩张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国,在世界各地强占,抢占,拓展。1840年对中国发动了 。

②其他国家不甘心落后。如法国伙同英国对中国发动了。

(3)影响

①列强的侵略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的组成部分,19世纪六七年代,初步形成。

②列强的侵略扩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进一步促进了 的发展。

③列强大肆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 ,但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 ,传播了 ,有利于 ;也加强了。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 。

②19世纪六七年代和 使资本主义各国国内市场形成。

③ 使列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使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④先进的是重要因素。

(2)过程

①时间: 。

②途径: 、。

③组成: 和 两部分。

(3)影响

①西方:促进了的发展。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一方面 ;另一方面 。

③世界: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使世界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亚洲革命风暴

(1)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亚洲有许多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 和 。

②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亚洲各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量手工业 ,生活困苦不堪。

③许多封建统治者和 勾结,遭到人们反对。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一些爱国的上层人士希望赶走侵略者,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最严。

(2)性质: 。

(3)重大事件

①;②;

③;④;

⑤。

(3)意义

①沉重地打击了。

②表达了广大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4.印度民族起义

(1)背景

① 采取高压手段进行统治,大肆掠夺,引起印度社会各阶层不满。

②印度 备受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反英情绪日益高涨。

(2)经过

①1857年, 率先起义,不久攻占 ,成立了起义领导机构。各地广泛响应,形成了等起义中心。

② 殖民者调集大军镇压,起义军奋起反抗, 年,起义失败。

(3)意义

①这次起义是一次领导的、以 为主力和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充分表现了印度人民不畏强暴的勇气。

②它沉重地打击了 殖民者,使其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一定程度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

考点一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工业革命的概念:大机器生产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生产社会关系

2.英国的工业革命

(1)背景:资产阶级统治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工场手工业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2)概况:棉纺织业采煤冶金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蒸汽时代富尔顿史蒂芬孙蒸汽1840大机器生产工场手工业

3.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中小企业、小农经济高利贷资本经营分散工业劳动力工业资本商品市场

(2)美国工业革命: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大量外国移民涌入,提供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19世纪中期

(3)其他国家: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19世纪中期前后

4.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资本主义各国封建束缚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革命和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近代城市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的面貌资产阶级对世界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英国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科学理论资本主义制度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阶级斗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3)意义:科学理论社会主义运动

2.第一国际的成立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工人阶级1857世界性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经验

(2)意义:(无答案)

3.巴黎公社

(1)背景:普法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蒙马特尔高地梭蒙高地

(2)经过:旧军队旧警察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国民自卫军治安司法立法机构民主选举逃亡资本家工人合作社军需生产法兰西银行外省革命者农民5

(3)历史影响: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考点三 19世纪六七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1861年改革

(1)背景:资本主义封建农奴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社会经济克里米亚

(2)内容: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份地赎买

(3)性质:自上而下资本主义

(4)影响:农奴制度封建农奴制残余

2.美国内战

(1)背景:赎买武装颠覆入侵19西进运动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奴隶制种植园奴隶制存废问题废奴运动限制奴隶制北方资产阶级

(2)经过:1861南部同盟北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葛底斯堡1865

(3)意义:资产阶级革命国家统一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发展种族歧视

3.德意志统一

(1)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国内市场普鲁士俾斯麦铁血政策

(2)经过:王朝丹麦普奥萨多瓦北德意志同盟普法色当1871威廉一世德意志帝国

(3)影响:分裂状态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法国奥地利欧洲的国际格局军国主义侵略扩张

4.意大利统一

(1)背景:分裂状态被外国势力控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撒丁王国加富尔

(2)经过:奥意大利北部加里波第普奥普法

(3)意义:异族压迫分裂割据资本主义封建残余势力自然资源

5.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德川幕府闭关锁国封建广大劳动人民封建领主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中下级武士美国中下级武士倒幕武装18671868

(2)内容:新的体制封建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封建身份制度武士特权资本主义经济私有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征兵制对外侵略扩张文明开化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教育

(3)影响:封建落后资本主义封建落后资本主义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亚洲强国经济军事实力军国主义帝国主义

考点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亚洲革命风暴

1.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

(1)背景:工业革命商品市场廉价原料产地经济的发展

(2)概况: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料产地商品市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廉价原料资本主义经济深重灾难社会经济体制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原因:工业革命的扩展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交通运输工具

(2)过程: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3)影响: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3.亚洲革命风暴

(1)背景:殖民地半殖民地工人失业殖民势力

(2)性质: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3)重大事件: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的起义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军的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3)意义: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

4.印度民族起义

(1)背景:英国殖民者土兵

(2)经过:密拉特的土兵和人民德里占西英国1859

(3)意义:封建王公印度土兵广大人民英国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案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英国工业革命

1.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条件?如何解释“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丰厚的资本”是怎样积累的?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尼德兰,最早开始殖民掠夺的西班牙、葡萄牙没能成为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独立后的尼德兰商业资本发达,大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执政制约了改革的发展;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成资本,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具有条件非常全面,同时,工场手工业时期,国内工业技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但仍然无法满足扩大了的市场需求,必须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其特殊性,资产阶级颁布法令、动用政权工具来积极推动经济基础的改造,圈地运动促成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为大工业的兴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之处。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是合力的作用。

2.进程和重大发明

学生阅读67—68页有关自然段归纳概括。

教师强调工业革命的概念,并比较与手工工场时期生产方式的不同。

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第一,工业革命最早出现于英国的棉纺织业;第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三,工业革命的各个环节互相促进。主要发明由学生列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片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兴趣。

3.结果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面貌,成为最早的工业国家,并逐渐演变成“世界工厂”。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学生阅读第68页最后一自然段,思考回答: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为什么是法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比较,有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

学生阅读第69页二、三、四自然段,分析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发展快慢的原因。

最后,学生讨论总结工业革命的共性。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69-70页,归纳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并讨论比较: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与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

教师补充强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它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还不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不稳固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主张。正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期,欧美、日本爆发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巩固确立下来。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什么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包括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家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同时转变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统治思想。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从此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资本家开始需要“自由”活动,开始不满国王的干预,开始批判“重商主义”,确立“自由主义”的地位,使之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与以往的“重商主义”有何不同?资产阶级为什么曾需要它?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经济思想,由君主发动,政府控制工商业的发展。时由于资产阶级的弱小,需要寻求封建政府的保护和扶植,因此,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重商主义使资本家积聚了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工业革命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让位与自由放任政策,这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府的决策和经济发展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对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较深入的理解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初步领悟工业革命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第十六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测试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十六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测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十六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1.英国工业革命得以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C.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D.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也有许多发明,其中有许多突破,这主要表现在

①交通运输业②冶金炼铁的机械化生产③农业机械④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狄更斯在他的《雾都孤儿》中曾经这样描述过当年的伦敦:“泰晤士河面上笼罩着一层雾气,……乌黑的河水连它们那粗大丑陋的样子也照不出来……秦晤士河两岸的建筑物都非常龌龊,河上的船只也是黑黢黢的……”由此可见

A.煤炭已成为当时主要动力能源B.出现了喧杂、拥挤、快节奏的城市

C.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D.要禁止污水排放保护环境

4.有人说: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能“傲视全球”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圈地运动的展开D.工业革命的完成

5.1857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从美国蔓延到欧洲大陆,这表明

A.美国向欧洲大陆转嫁危机B.欧美大陆形成世界性市场

C.美国积极在欧洲扩展商务D.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6.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引文中“社会主义创始人”是指

A.法国启蒙思想家B.马克思和恩格斯

C.空想社会主义者D.巴黎公社领导

7.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缺乏经验B.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领导

C.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是当时世界进步潮流D.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

8.1861年俄国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指

A.对农民的掠夺使俄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B.使农奴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C.国力强盛,有利于俄国开拓海外市场D.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9.黑人奴隶制在本质上是一种腐朽的、不合时代潮流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

A.剥削方式残酷B.不是面向市场生产

C.排斥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自由雇佣劳动D.与古代奴隶制毫无区别

10.1848年,恩格斯对美国领士扩张作了如下评价:“合众国兼并加利福尼亚而获得太平洋的统治权,这符合整个美洲发展的利益。”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在北美迅速发展了资本主义B.成功地驱逐了英法的殖民势力

C.美国人民获得了渴望已久的士地D.使北美人民解除了奴隶制的束缚

11.普鲁士军参谋长毛奇曾说:“那是一场早已预见的战争,是一场经过精心准备并为政府视为必要的战争,其目的不仅是为了领土扩张,而且是为了普鲁士在德意志霸权的确立”。这场“早已预见的战争”是指

A.普奥战争B.普奥对丹麦的战争

C.普法战争D.奥普俄对波兰的战争

12.明治维新的下列改革措施,动摇和瓦解幕府统治基础的是

A.废藩置县,取消旧统治阶级特权B.废除买卖土地禁令,承认土地私有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13.下图历史人物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4.伊藤博文于1882年3月去欧洲考察宪法,据记载:“留欧三个月便掌握了制胜自由民权的理论和手段,他满怀信心地说:‘充分确立了巩固皇室基础,使大权不致旁落的大道理。’”伊藤博文较快接受德国影响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德意志统一前、日本明治维新前,两国君主都掌握实权

B.德意志统一前、日本明治维新前,两国都没有制定宪法

C.德、日两国都较多地保存了封建残余势力

D.德、日两国都要废除一些不平等条约

15.19世纪上半期,法国在非洲首先占据的殖民地是

A.突尼斯B.埃及C.阿尔及利亚D.利比亚

16.马克思在评价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时说:“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段话的意思是英国的侵略扩张

A.促进它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导致了印度贫困落后

C.把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在客观上有助于冲破当地落后的生产关系

17.19世纪上半期,亚洲尚未沦为殖民地的国家有

A.印度尼西亚B.印度C.新加坡D.菲律宾

18.以下对亚洲革命风暴期间,亚洲国家社会发展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遭到严重破坏B.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发展为新的阶级力量

C.封建统治阶级大多屈服于殖民势力D.亚洲国家经济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和伊朗巴布教徒起义最相似的革命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印度民族大起义D.拉美独立革命

20.1848年,印度总督戴贺胥制订“转属税”法,规定没有直系子嗣的王公死后,其领地丧失,转属东印度公司,这种做法导致了

A.莫卧儿王朝同英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B.许多地方王公倒向起义者一边

C.印度社会各阶层普遍不满D.农民、手工业者的处境恶化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0分,共4小题40分)

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

成员占全国人口占国民收入年代穷人数目年代工人工资下降

工业、金融资产阶级2%36.5%185585万185715~20%

185687万

普通群众80%上40%1863109万1866~86710~20%

1866130万

——根据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高教版历史系列教材)改编

材料二我们要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为了避免富者利诱、有权有势者威胁等弊端,应当实行秘密投票……我们要求国会每年改选……普遍选举必能,也惟有它才能给国家带来真正的持久的和平,我们坚信它会带来繁荣。

——摘自1843年《全国请愿书》

材料三所以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义务。工人们似乎已经了解到这一点,因为运动已在英、法、意、德八国都同时活跃起来,并且同时采取了从政治上改组工人的政党的步骤。——摘自《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汗流浃背”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立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为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材料一所列表格的相关数字显示了哪些重要信息(2分)?它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1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发展的背景条件。(2分)

(3)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三四十年代至7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实践上、理论上、组织上有哪些发展?(3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各国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那些有利影响(2分)?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三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度法令

材料三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材料四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1)从材料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分)

(2)结合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意义,谈谈你对材料四的认识。(4分)

(3)比较材料二、三美国与俄国在废除奴隶制方式上有何不同(2分)?并对各自的结果作简要评价(2分)。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说;“如果说这两个伟大民族(指德意志和意大利)在1848~1871年内得到复兴并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重新获得独立,那么,这是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说,那些镇压1848年革命的人违犯了自己的意志充当了这次革命遗嘱执行人。”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俾斯麦)“他是有名的1848年革命的死敌,他憎恨任何民主运动和人民运动。……恩格斯有一次称俾斯麦为‘非本心的革命者’”。——摘自维纳洛赫《德国史》

材料三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但是,谁要想根据这点证明社会主义者应当帮助俾斯麦,那这个马克思主义者“真是太好了”。

——摘自《列宁全集》

(1)据材料一,马克思所指的“遗嘱”是什么(2分)?俾斯麦为什么能“违犯自己的意志充当了这次革命遗嘱执行人”(1分)?

(2)据材料二,说明恩格斯称俾斯麦为“非出本心革命者”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说明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指什么(1分)?并说明德意志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2分)。

(4)据以上材料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俾斯麦历史功绩的肯定,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采取什么原则(2分)?

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这些方法一部分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例如殖民制度就是这样。……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现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他们的足迹所到之处,变得一片荒芜,人烟稀少。……这真是温和的商业!”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和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摘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四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材料各是从什么标准评价殖民活动的(2分)?是否矛盾(1分)?你认为应该怎么评价殖民活动(1分)?

(2)材料三中所述的殖民扩张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1分)?殖民者在美洲和非洲主要有哪些罪恶活动(2分)?

(3)材料四中的殖民扩张的背景与材料一有什么不同(1分)?扩张方式有什么变化(1分)?摘录材料四中的有关句子说明这些变化(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从生产与市场的关系思考最直接的原因。

2.B总结工业革命中美国的发展创造和机器推广方式。

3.C材料显然是在说环境问题。

4.D工业革命壮大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使英国成为第一个资本主义经济霸主。

5.B从世界市场的休戚与共关系思考。

6.C抓住“社会主义”、“不成熟”等关键词。

7.C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潮流思考。

8.B从改变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角度思考。

9.C全面认识南北战争前的美国黑人奴隶制。

10.B联系美国建立时北美大陆中西部的情况。

11.A抓住“早已预见”、“在德意志霸权”等关键词。

12.B幕府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13.D③项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克伦威尔,与国家统一无关。

14.C归纳德意志统一和明治维新的局限。

15.C熟悉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等国的对外扩张概况。

16.D点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亚非拉的积极影响。

17.D熟悉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主要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

18.BB项应为亚洲觉醒的背景。

19.A从两者的革命背景和革命发展方式思考。

20.B从利益关系思考。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要点及解析:

(1)(总结数据后面揭示的历史状况)信息:多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穷人的数量相对越来越大;工人的工资水平逐年下降。问题:贫富分化(或两极分化,或分配不公等)。

(2)(从政治和经济背景分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状大,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不断发生,资本主义弊端暴露,阶级矛盾尖锐。

(3)(总结巴黎公社会革命前的实践、理论和组织准备)实践上:①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②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理论上: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组织上:1864年在伦敦成立“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每个方面任举一点)

(4)(从材料中简略总结措施并分析积极影响)措施: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任答两点)。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2.答案要点及解析:

(1)(熟悉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的反抗斗争。

(2)(点明农奴制改革的意义并判断材料四观点的正确性)意义: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给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认识:材料四中观点认为这场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充分肯定了其正确性,是实事求是的。

(3)(从解放的条件入手来看待方式的不同、从相同影响和措施的差别来评价美国与俄国废除奴隶制的结果)方式不同:美国废除黑奴制度的方式,是凡是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都无条件获得解放;俄国废除农奴制度则是采用由农奴出钱赎买土地、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的方式。评价结果:从结果来看,两者都有利于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社会的重大进步;但美国废除黑奴制的措施相对更加彻底一些。

23.答案要点及解析:

(1)(结合德意志统一前的背景和俾斯麦的阶级出身思考)“遗嘱”指1848年革命未能完成的消除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而遗留下的革命任务。因为俾斯麦是资产阶级化的容克代表。

(2)(点明俾斯麦领导的王朝战争在客观效果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因为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统一实质上是消除封建割据,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资产阶级革命。

(3)(点明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方式及原因)推行“铁血政策”,发动王朝战争形式。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无产阶级的不成熟,德意志内外都还存在反对统一的分裂势力。

(4)(从生产力标准出发去评价历史人物)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只要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就应当肯定。

24.答案要点及解析:

(1)(依据两种标准,坚持辩证评价)材料一是从殖民扩张的标准评价的,材料二是从生产力标准评价的,两者并不矛盾,这是一件历史事件造成历史影响的两面性。应坚持采用两种标准,辩证评价的方法,既要看到殖民活动对亚非拉的危害,也要看到它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促进。

(2)(点明早期殖民扩张的时间和方式)是在新航路开辟后发生的。殖民主义者对土著居民采用种族灭绝的屠杀政策,大肆掠夺金银财富,贩卖黑人奴隶,通过以上手段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3)(结合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方式思考)材料四中的殖民扩张活动是在工业革命后进行的。扩张方式是在全球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如材料中所说,这些工业所加工的“……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供世界各地消费”。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的范围、主要方式和危害;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五次重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密拉特事件;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和作用。

2.通过学习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以及亚洲人民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学生认识到:随着欧洲列强对亚洲主要国家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亚洲各国人民几乎同时用不尽相同的方式进行了反抗和斗争。

3.通过学习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五次重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到:亚洲各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共同的经历,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通过学习印度民族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交往中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必要的。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性质和五次重大起义。第二,印民族大起义的起因、概况和意义。

重点分析

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是本课重点。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资本主义列强由对资本的渴求转变为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迫切需要,侵略方式也由野蛮掠夺变为商品输出。这种转变必然导致列强加紧其的侵略活动,使众多的亚洲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特点,以及在不同阶段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侵略情况。能够使学生更加认清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所以,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是本课重点。印度人民起义是亚洲革命风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方式和剥削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印度社会各阶层最终联合起来进行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印度人民起义突出体体现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学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其他内容。所以,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教材中“亚洲革命风暴”一目中的第一段小字内容和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对比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侵略方式的不同,分析其特点,以揭示殖民主义的本质。

讲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起义的原因,认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通过让学生了解起义的经过、规模,以及回忆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作用。

难点分析

印度人民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是本课难点。英国殖民当局采取的军事镇压和分化瓦解的反革命政策,使印度人民大起义遭到失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英国殖民当局分化瓦解起义阵营政策的罪恶阴谋。

难点突破方案

教师应结合教材所讲的英国殖民者的两手策略,着重分析起义前、后不同时期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阶级力量的配备,是决定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

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引入新课。

二、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

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问: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

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领导者是谁?

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可扩展、引申:

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结

亚洲革命风暴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一、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2.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3.起义的失败

4.起义的意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49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