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3课时)
内容标准
⒈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⒉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⒊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要求
⒈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⒉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⒊知道“公车上书”。
⒋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⒌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⒍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⒎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
⒏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⒐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⒑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思想特点
百日维新的特点;评价戊戌变法
问题
预习
⒈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主要反映哪几个方面?
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⒊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有哪些?
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⒌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的政治事件是什么?
⒍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法指导
知
识
梳
理
一、背景
⒈《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变法的必要性)
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开始侵入中国,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野心。
⑵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争做中国债主,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
在中国开设工厂和开设银行
②政治上:瓜分中国
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结合课本中的表格和时局图)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③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列强与中国民族工业争夺市场和修路,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中国的交通结构,促进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并冲击了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
⒉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的加剧
⑴支付赔款和兴修水利和赈灾导致财政赤字增大;
⑵清政府采取了节支增收措施,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⑴原因: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爱国工商者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③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⑵特点:民族工业基础薄弱,数量少,规模小,阻力大。
⑶影响: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②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⒋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⑴早期改良思想(早期维新思想)①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②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知
识
梳
理
③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作了理论上准备。
⑵康梁等维新变法思想
①康有为:
主要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思想主张:提出人类进化的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
特点:借用孔子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同时又从传统道德寻找变法理论依据;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②梁启超:
主要著作:《变法通议》
思想主张:变法图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特点:明确提出明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③严复
主要著作:《天演论》
思想主张:主张变法;批判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
特点: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④谭嗣同的《天演论》和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二、过程
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⑴方式:
①著书立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谭嗣同的《仁学》;严复翻译《天演沦》
②创办报刊:康有为的《中外纪闻》;梁启超的《时务报》;严复的《国闻报》
③上书:“公车上书”(标志着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④组织强学会:
⑤创办学堂:时务学堂(1897年,陈宝箴创办了时务学堂)
⑥讲学: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⑵影响:
①维新派通过办报纸、立学会、兴学堂等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②在各项维新活动的过程中,一批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应运而生,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并由他们组织起了维新运动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③学会、学堂、报纸、著述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⒉从理论宣传到政治实践
⑴原因: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⒑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知
识
梳
理
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中国人民掀起了反瓜分,反侵略斗争;
③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积极宣传变法和活动;⑵表现:
①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
②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③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具有爱国心的官员加入)
⒊百日维新
⑴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⑵主要内容: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方面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经济方面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文化教育方面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⑶评价:
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③措施中没有维新派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比实际宣言退步了。
⑷特点:
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②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三、戊戌政变
⒈原因:
知
识
梳
理
⑴新政措施的推行触犯了利益,遭到他们强烈抵制和反对
①慈禧解除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⑵光绪帝反击行动使新旧势力间矛盾激化
①光绪帝革职了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郎中,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②光绪帝和维新派拉笼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落空;
③游说西方列强支持变法没有结果
⑶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和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
⒉经过:
⑴慈禧宣布“临朝听政”;
⑵囚禁光绪帝;
⑶屠杀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⒊结果: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除,“百日维新失败”。四、历史意义
⒈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⒊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五、失败原因
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⑴维新派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⑵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
⑶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势力寄予幻想;
⑷缺乏反帝反封建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
⒉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⒊教训:当时的中国和平改良道路行不通。
重
难
点
讲
解
⒈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⑴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⑵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
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
重
难
点
讲
解
时代的到来。⑶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⒉
⒊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三次改革的共同点:
⑴背景
①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欧美列强加紧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扩张,受到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如俄国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日本与美英等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和中国甲午战后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外部的危机激化了各国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各国内部危机重重,腐朽落后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威胁着统治者的统治。如俄国农奴制是经济、军事落后的根源、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和中国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
重
难
点
讲
解
⑵内容相似
①经济上,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机器工业,或者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俄国废除了农奴制;日本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中国维新变法也采取了许多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等。
②政治上,大都依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体制。如俄国的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日本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国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
③思想文化上,相应地提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主要是日本的文明开化和中国维新思潮。
⑶结局和影响
①日本取得了成功,成为世界五大强国之列;俄国改革步履蹒跚,矛盾重重,在两次改革后仍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包袱;而中国的改革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和资产阶纫力量的弱小而尤为艰难。
②各国改革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近代化进程,对本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⑷目的和性质
①俄国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为维护统治而进行的;
②日本改革是由代表新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治天皇在推翻幕府统治后推行;
③中国戊戌变法是弱小的资产阶级依靠封建的、没有实权的皇帝,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推行。这些改革虽然结局各异,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巩
固
练
习
⒈转折点成为权重重大历史事件的代名词。
⑴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被称为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⑵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⑶梁启超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改革人物
改革的任务
历史地位
证据理由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变落后现状
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改革后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明治天皇摆脱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
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改革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光绪帝摆脱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推动了思想解放,激发了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和思想观念等。
⒉19世纪中期的埃及、日本和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的有识志之士先后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对此有论者指出: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新的生产力的冲击无可抵挡,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生存。这样,在被征服地区,在那些有过高度文明的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就开始了。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越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的也不同。在多数情况下,现代化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三国改革的史实回答:
⑴二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的加剧、二国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
(你如何理解三国改革“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2分)而且“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4分)
模仿西方:日本:殖产兴业(1分)中国: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1分)
道路和速度: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成为亚州强国(1分)中国——发起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终未成功。(1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⒊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近代以来两国的发展历程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些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请参考所提供的材料,结合所学史实,以“改革与发展,发展与和平”为主题,选取一定的视角,撰写一篇反思中日近代以来发展历程的历史小论文。(选题2分,观点6分,史实6分,结构2分,文字2分)
注意:
⑴紧扣所给主题,突出个体理解;结合中外史实,注重材料分析;
2.结合中外史实,注重材料分析。
文章结构合理,文字流畅通顺。
材料一862年,他(高杉晋作──编者)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材料二早在1855年,欧美列强向日本大举侵略的时候,吉田松阴曾说:“俄美讲和一定,吾方决不毁约,失信于夷狄……其间培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指中国),即从朝鲜、中国夺取土地,来补偿从欧美所受到的贸易损失。”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55页
材料三在中日两国2000多年的交往史上,中日友好是主流。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3日,北京)
材料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胡锦涛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2004年4月24日,海南博鳌)
答案要点:⑴选题:分两个层次评分:所选视角或题目与所给主题相符,确切明了,为满分;所选视角或题目与主题基本相符,但不够确切,1分
⑵观点: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方式,历史上中国和日本都曾通过改革的方式寻求强国之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强大之后,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中国则主张和平崛起,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可从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作用、日本的侵略行为、中国的主张、时代主题等方面进行反思(6分)
⑶史实:所选史实典型与充实。(6分)
⑷结构:层次分明、文章连贯。(2分)
⑸文字流畅,通顺。(2分)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⑴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⑵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点?
⑶材料二对戊戌维新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的?
⑴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⑵经济:殖兴产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治:废除旧体制,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倡导“文明开化”,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⑶中国的封建政权依然存在,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决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再者日本的改革措施得力,中国的改革措施则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戊戌变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九戊戌变法历史根源
社会背景
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
表现:
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资本输出形式
危害
政治性贷款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和政治
抢夺路权
列强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开采矿山
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开办工厂
占有市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设银行
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家
强租或割占地区
势力范围
实质
影响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是中国向殖民地过渡的形式
标志着列强瓜分中国的高峰
俄国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地的自然灾害等
经济、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
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特点:1、民办厂矿数量增加
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3、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举步维艰原因: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潮
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
产生条件: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
思想主张:1、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2、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3、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指导思想
维新思潮
康有为
著作: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原因:(1)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2)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梁启超
《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发展近代工业。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谭嗣同
谭嗣同发表《仁学》,其‘冲决网罗’主义。体现了民主革命思想
严复
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他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批判建君主论,主张主权在民
过程
开始
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发展
主要事件:1、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良派还办了《湘报》。
2、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1898年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
3、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4、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高潮
百日维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内容
作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失败
新势力群众基础弱
光绪帝(弱,受约束)
翁同龢(解除远离)
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
旧势力社会基础厚
慈禧太后(强,控制主宰)、荣禄(提升重用)、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
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
戊戌政变
直接原因: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伊藤博文访华
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宣布“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囚禁光绪帝在瀛台。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
原因
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训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意义
爱国性
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
进步性
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进步的
启蒙性
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启蒙的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群众基础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
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改革的进程
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
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
(2)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师:1898年1月24日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等人。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1.主要内容
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了解论战的主要内容)2.实质与作用
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分析回答)
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
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
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
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根据你们了解考虑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有的同学说他具有改革意识,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点,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生:(阅读教材掌握维新派的施政纲领,通过小字,体会理解《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是施政纲领)
师:维新派组织上的准备,体现在保国会的立成。
生:(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地点、宗旨、性质)
师:在维新派的努力推动下,一场社会改良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戊戌变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维新。
四、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
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材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
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
2.主要内容(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并对某些概念稍作解释:如官民所指范围、预算决算等)
师:在变法高潮时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纷言变法,一度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解释封章等含义之后设问)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
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3.梁启超这样说,说明了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
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
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五、戊戌政变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
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
1.性质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
2.积极作用师:积极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目的、过程等方面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并落实在教材上)
师:(强调进步性、爱国性)进步性——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爱国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爱国。救国是爱国的最集中的体现。为了救国,为了警醒世人,谭嗣同等人甘愿为变法献身。
生:(朗读教材的小字,了解谭嗣同的献身精神。)
3.失败的原因
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因)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派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生:(回答)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谭嗣同为变法而勇于流血牺牲,为什么还说他们软弱呢?(停顿,解释阶级或阶层与个人的关系,说明谭嗣同献身的勇敢性和阶级软弱妥协性的不同)
师:(总结本章节内容,让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
小结犹如一出戏的闭幕式,它的演出的成败同样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本章教案的设计者的小结运用图示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也是将学生归纳、分析、演绎等思维能力的高度综合化过程。这一综合化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度变化。可以说小结的成功是全课教学的点睛之笔。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
(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占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之,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业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
2.难点分析:
(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
(2)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概念,或给学生以思路提示。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学生容易投阶级(阶层)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这需要教师在帮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强调阶级与个人的关系不同。
课堂教学设计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对此,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必将作出反应。地主阶级的代表——清政府的态度(打出《时局图》,倡导学生从图中找出答案),中国人民、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态度如何?是第七节的内容。(板书第七节戊戌变法)一、戊戌为法的背景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
生:(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命题中找思路)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翻开书,看看教材编写者与我们大家的想法一致吗?
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1.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康、梁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变法,主张救亡图存。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师: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指什么?
生:(随问随答)
师: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产生除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师: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并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生:(阅读教材,总结思考回答)
师:把大家回答的内容整理一下。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4.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5.依靠清政府,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实现上述思想主张。(停顿,可以让学生再补充)我们再深想一个问题,在这些主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
师: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停顿)使国家强大,同时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由此可见,康、梁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进步性和爱国性。康、梁是如何阐述其维新变法思想的呢?
生:(阅读教材,了解学校名称,理论代表作名称及地位作用)
师:请一位同学把康有为理论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
生:(朗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
师:(让学生把特点落实在教材上)我们仔细想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具有这一特点呢?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时要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呢?
生:(分成四人一组,充分讨论回答)
师:(为便于开阔思路,补充有关康有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变化的文字材料)
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内容)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接受。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1895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联络了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签和约,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即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上书的内容被传抄,印刷,流行很大。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开来,康有为由此取得了变法运动领袖的地位。公车上书也成为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生:(思考思潮与政治运动的区别,随想随答)
师:为更好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变法通议》,学生可朗读其主要内容)
师:(简单介绍梁启超文章的特点及作用)维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既有面对面的交锋,又有通过发表文章,写著作进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的辩论,较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29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