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师:早期宗教改革发生在哪些国家?
生1:英国,如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生2:捷克,如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为什么?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从公元11世纪开始,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世俗王权之间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随着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盛极一时的罗马教皇势力在这些国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由罗马教会牢牢控制。这种情况下,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3)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原因):
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父母是农民,父亲翰斯路德(Hans)是一位非常特别且不易认识的人,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乡之中,被人藐视、厌弃。所以,有人传说谓马丁路德是一个恶魔和一位妇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马丁路德工作成功时,许多人仍以此话来攻击他。
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有一段对路德的最著名的评论,海涅写道,路德“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结合在一起”。“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地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风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显著的。
2、开始的标志: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教皇出售赎罪券
正当路德热心宣传他的新见解时,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教廷大员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赎罪券聚敛资财。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
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赎罪,才能获得“免罪罚”。因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劳无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们的多余功劳,形成了教会的“功劳宝库”。个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以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对教徒施行“大赦”。14世纪以来,这类“免罪罚”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当时教皇特使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应声升入天堂。
(2)内容: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其内容有:
①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
②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
③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3)影响: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是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始。
路德提出论纲的时候,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也没有想到要发动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但实际上论纲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所以,论纲尤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广泛讨论,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接着在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
部分诸侯也支持路德,罗马教廷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在1521年的帝国会议上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1)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2)政治因素: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依据:1520年马丁路德连续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的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2、内容:
①“因信称义”(理论基础):
中世纪教会力图垄断拯救灵魂的权力。它提出上帝不与有罪之人交往,人要获救必须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掌管着拯救灵魂的大权,教会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阅读《圣经》,惟有教皇才有解释《圣经》的权力。
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剩洗礼、圣餐两项。这样,曾经是人类救赎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会、教律,面对信仰的权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这在当时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张。他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②《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
既然“信仰耶稣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信仰呢?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这种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将《圣经》由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译成德文。德文《圣经》的出版发行,不仅使人们何以直接领悟上帝的语言,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语言,为德国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海涅认为马丁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结合必修Ⅲ提及的我国活字印刷术点明:由于圣经一直以来都被罗马教会所把持,而且只有拉丁文本,所以普通人根本没有能力阅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马丁路德开始着手将圣经翻译成德文。这个时候,刚刚实现的古腾堡活字印刷技术给德文版圣经的发行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帮助,使得圣经的大量印刷和发行成为可能。
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1520年8月,他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在信中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他认为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的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他另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这些内容的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小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如闵采尔起义。
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一系列举动,固然得到广泛拥护,但是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却是根据其不同的利益来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级教士、部分诸侯和掌权的城市贵族反对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势力当中很快就分裂为两个集团。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倡议建立新的教会,主张教会脱离罗马控制,取消复杂、森严的教阶制,取消繁缛的礼拜仪式,把教会土地收归国有。但路德反对暴力,主张和平发展,消极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不包含社会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工场主、小贵族和部分诸侯的利益。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闵采尔也主张信仰得救,但他认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1524~1526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参加了斗争。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寺院、教堂被捣毁,教会财产流失,教士的威信扫地,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诸侯是唯一从农民战争失败中得到好处的集团,他们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并夺取了天主教会的财产,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的权势都大大加强,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更加加剧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同天主教诸侯抗衡。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经过长期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从此,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结构如下图所示:
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差异
宗教改革运动后,从天主教中产生出新教,它在诸多方面与天主教(旧教)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不承认没有《圣经》根据的天主教传统教义——玛利亚、炼狱说,而天主教则主张玛利亚为天主教之母和炼狱之说;新教主张“因信称义”,信徒靠信仰与上帝直接交通,无须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张要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永无谬误,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保持原有的旧东西。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①举行仪式时,新教教士在衣着装扮上不强调一律,比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带,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装(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装)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则要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②祈祷时,新教使用地方语言,而天主教则在长期内只能使用拉丁语言,现在偶尔也使用地方语言;③新教主张简化繁缛的宗教礼仪——7件圣事。洗礼时,新教采用点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则采用注水式;④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5)在节日方面,新教只过圣诞节和复活节;而天主教则要过4大瞻礼——耶稣圣诞瞻礼、耶稣复活瞻礼、圣神降临瞻礼、圣母升天瞻礼。
(6)在教阶制方面,新教一般无教阶制,但少数派别如圣公会等保留有某些简化的教阶制;而天主教则有教阶,主要分三个等级:教皇、主教和神父。
(7)在组织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教会中心,教会组织是分散的,各自为教;而天主教则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的领导。
(8)在教堂式样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样很一般化,内部装饰极为简单,台上只挂一个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罗马式或哥特式),内部布置得格外华丽和庄严,台上悬挂有圣母像,墙的两侧挂有耶稣受难像。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当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请思考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提示: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本课测评:
1、简述中世纪天主教对西欧的统治。
参考答案提示: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思想文化上,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2、简述“异端”思想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提示: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延伸: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提示:16世纪的天主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神圣的灵光;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教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会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4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课标要求
1、认识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
2、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3、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4、通过马丁.路德改革理解其给德意志乃至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九十五条论纲”
1、根本原因:16世纪初,_________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主要原因: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即干预德意志政治,又通过各种方式__________。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受思想影响。
4、导火线: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_____。
5、表现:1517年10月,______发表“______”,批判教皇的无耻行为。
6、影响:揭开了________的序幕。
二、主要内容
1、因信称义:是改革的理论基础。主张只有______才能获得上的的拯救。
2、教义:坚持《_____________》是人们唯一信仰的圣神权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__________的。
3、宗教仪式:简化_____,_______也可以结婚生子。
4、世俗权力:强调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德意志应当建立_______。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引发了___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掀起了反对________的风潮。
2、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________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___________的发展。
3、1555年,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_____________取得了合法地位.
4、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课堂识真
1、有关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所处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B、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
C、在社会生活方面其影响无处不D、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2、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落后性表现在()
①禁锢人性的教义教规②教会的腐化、堕落③利用宗教裁判所迫害宗教“异端”④宣扬信仰得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A、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
B、德国的分裂割据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
D、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5、日内瓦之所以被称为“新教的罗马”,主要是因为()
A、卡尔文主张“先定论”
B、卡尔文教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在欧洲许多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C、卡尔文倡导《圣经》是最高权威
D、卡尔文在日内瓦建立了神权共和国
6.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认为:
A.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B.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至高无上
C.人们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D.人的“原罪”使人的本性变坏,只要坚持苦心修练就能获得上帝赦免
7.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宗教仪式应当尽量简化以减轻教徒的负担
B.通过外在的苦修与事功同样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拯救
C.《圣经》是唯一的信仰权威
D.教士只不过是教徒们推选出的公仆,他们应该为教徒服务
3、课后见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一个人发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加尔文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是怎样批判“财富”的?由此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从上述材料看,加尔文的主张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问教廷枢密大臣:“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的惩罚?”他悠然回答说:“上帝不愿罪人死去,宁愿让他们活着出钱。”
材料二:赎罪券贩子的赦罪词:“首先赦免受教士责难的人,无论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次赦免犯罪.犯规或过分无节制的人,不论他的过错多大。……只要是罗马教会之匙所达之处,我都可以赦免你该在炼狱接受的惩罚。”
材料三:“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他只能赦免凭自己的权力或教会法加于人们的惩罚。”“他们……说什么当钱柜中的银币叮当作响,炼狱中的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显然,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据以上材料,说明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并分析马丁路德的主张与天主教会区别。
参考答案(第14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课前导学略
2、课堂识真
1-7BABABCB
3、课后见功
8、答案:(1)上帝的恩赐。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神学依据和宗教动力。
(2)天主教会。他认为财富是蒙上帝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他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俭朴、诚实、守信、谦逊等高尚美德。
(3)新兴资产阶级。
5、拓展空间
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售赎罪券。
区别: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通过内心信仰,虔诚直接地与上帝沟通以获得上帝赦免,
而天主教会主张教徒通过购买赎罪券由教皇免除罪过。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二历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期末知识点整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二历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期末知识点整理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识记理解运用
"九十五条论纲"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1.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问题探究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历史比较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新教问题探究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936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22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