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我的听课笔记——《绝句》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听课笔记——《绝句》”,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我的听课笔记——《绝句》

我的听课笔记——《绝句》

稠城教办《绝句》执教者虞晓丹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草原图”生背《草》

“菜花图”生背《宿新市徐公店》

2、对对子(课件出示)

黄对()青对()

自己想一想

师出示,齐读

白翠

黑绿

红红

黄鹂对()青天对()

黑()绿()

红()红()

二、学习古诗

杜看见这么美的景色,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句。出示古诗。

齐读

范读,指出“鸣”和“上”是重音

指名读

齐读

指出古诗的规律,一、二声读长一些,三、四声读短些。

学生自己在文中标一标。

范读

自己读

齐读

指名读

读后你的眼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是一副怎么样的图画。

汇报交流

还看到了什么?自己学习后两句。

汇报:看到什么?

指名读:指导读“万里船”。

齐读,读出最后一句的气势。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小组交流。

欣赏图片“岷山雪景”“东吴船”感受“千秋雪”。

用古人的方式吟诵。

配乐读。

欣赏这首歌编成的曲子,跟着唱一唱。

再读课文。

推荐读《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

三、书写指导。

比较“岭”和“含”

范写

练写

评析:今天的主题是倡导游戏教学,我想要在古诗上做文章,确实很难.但是虞老师却做到了,而且也取得了和用游戏一样的效果.虞老师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读古诗也是十分有趣的,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延长读音。以对对子引入,让学生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避免了逐字逐句地传统式讲解。最后还通过欣赏古诗编唱成的歌曲让学生入情入境。

延伸阅读

古诗《绝句》听课记录及评课


古诗《绝句》听课记录及评课

古诗《绝句》听课记录及评课

一.读课题《绝句》,你是怎么理解绝句的?作者是谁?

师:昨天讲的李白是诗仙,而杜甫被称为诗圣。这首诗是作者写自己在成都杜甫草堂那个地方看到的美景。

二.学这首诗。

1、请人读诗。其余人听,听后评

生1:有感情、声音响亮。

生2:建议注意“鹂”的读音(li是二声)

师:那请你读读。

生3:万里船是表示船多而且离得远,因此应读慢一点,(该生自己读了一次)

生4:他的气韵不够,

师:读一读

生4读且很好(全班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们练练,

然后全班齐读一次。

2、听老师范读,孩子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物,看谁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师读后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两只黄鹂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师马上在黑板上板书简笔画,你是从哪里看到的,请读读、、、、、全班齐读

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积雪。

那老师要画应画远还是近(远)齐读

哪里的雪(成都西岭的雪)

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来因而用了一个含字)

生3:我看到了遥远的东吴门口停了许多船

师板画,生读出远的感觉

生4:我看见白鹭

师:应画在哪?(远)怎样读?(飞得有劲)

小结:看板画小结

3、师:难道我们的大自然就这样单调吗?请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读,师启发:开动你的耳、眼你又发现了什么?

汇报:生1:我看到了春天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1;“翠”字

师:从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码头(从门泊看出)

生3:房子(从窗含看出)

师启发:我还从赵尘(生1)的“翠”看到柳树是绿的,[给板书柳树涂为绿色。]你还看到、听到什么?

生1:听到鸟叫

生2:我听到船的汽笛声

生3:流水的哗哗声。(师:你的耳朵真灵)

生4:我看到长江很长,还有船在往这靠。

师小结:我们想象后,让树有了绿色,鸟在叫,这叫有什么有什么?

生:“有声有色”、“有花有草”、、、、、、

4.用一句话夸夸这首诗。、、、、、、

5.你能用你夸的这种(美、陶醉)读出来吗?自由读(有的摇头晃脑的读、有的闭目吟诵、、、、)——指名读出陶醉——做动作投入的读——师生齐朗诵(诵读出诗的美)

6.看黑板上的诗(事先已写在黑板上)

读——发现第一句是动景,第二句是静景

读到这你又发现这首诗有-——有——(有动有静)

再读出动静的对比。

7.以师考考大家的形式理解诗意(逐句逐句理解)

8.练习(1)用~~~~画出表颜色的词——(黄、翠、白、青)

(2.)用小三角形标出表示动物动作的词——(鸣、上)

(3)用“===”画出有哪几种景物?(黄鹂——翠柳——白露——雪——船)

(4)实数(两个,一行)

(5)用五角星画出虚数。

三、小结: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有什么?(读板书)

听课后点评:

1、读的形式多:初读——个别读——评价——评价过程中读——齐读——范读——想象景物中读——读中打开耳、眼——夸夸诗读——读出感觉。

2、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听到什么?让画面更丰富。

3、小结(有什么有什么)孩子概括令人折服。

4、师声情并茂将生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

5、读、听、看、想后再落实每一句诗意——水到渠成。

6、考大家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7、读、听、练。

8、简笔画板书形象、直观

动情动心——《每逢佳节倍思亲》听课笔记


动情动心——《每逢佳节倍思亲》听课笔记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被思乡情思亲情浓浓包围的一篇课文。执教老师也尽可能地挖掘文本中蕴涵的情,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让“情”扣击学生心灵。

一.情在对比中轻触。

师:遇到这么一个节日,你开心吗?(生:开心)可是王维开心吗?读读课文,找找原因。(生自读课文)

生:因为他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读句子)

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

师:说明年龄怎样?

生:未成年就离开了亲人。

教师补充:

每次吃饭,餐桌前就他一个人,天气凉了,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又细又密的针线,他会想到谁?(生背诵《游子吟》)生病了,如果在家里,兄弟姐妹都会照顾,可是现在呢?(生:非常孤单。)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评价:你把红字部分读得特别好。)

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再看课题,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少了更加。

师:平时就很思念了,现在遇到节日更加思念了。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

生:因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佳节的情景,所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师:谁能读出这个意思。(生读句子)

评价:读得不错,“更加”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生:十分、特别、加倍。

【这个教学细节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创设了一幅幅可触可感的画面,画面中,诗人是形孤影单,而先前体会的佳节热闹的情景,此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若要学生概括出“思念家乡,孤单”等词语,不是难事,然而,要让学生触碰到这份情感,不容易,执教老师运用动情的语言,从多个层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这份情慢慢展开,轻轻流淌。】

二.情在拓展中提升。

诗人借古诗寄托自己的情感,这首诗凝聚着诗人浓浓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经典。(生读)现在佳节不仅仅是重阳节。中秋节,爸爸妈妈出差在外,他们望着明月,可能会吟诵(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解放军叔叔驻守边防,他可能会吟诵着(生: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歌,举头望明月,(生: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月落乌啼霜满天,(生: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的乡愁;萧萧梧叶送寒声,(生:江上秋风动客情)是叶绍翁的乡愁。

【拓展诗句的内涵,联系生活实际,把佳节的概念通过老师设计的场景扩大,古诗今意,古诗今用,让学生感到古诗并不遥远。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乡愁的处理,既有古诗的韵味(学生对诗)又有现代诗的意境,诗情弥漫在课堂上,诗意停驻在心间。】

三.情在祝福中深远。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这篇课文送给矛盾。因为不久,她就要到加拿大去了。加拿大和中国千里迢迢。你会思念吗?用你的心背诵给大家听。

师:让我们也来吟诵这首诗。(生齐读)

师:让欢乐的相聚时光永远记在心中,过了十年二十年,可能你也成了背井离乡求学的游子,到那时你可能也会激情澎湃地写下你的诗。

【真是动情动心的一笔。听的时候,我的心也被轻轻一颤。这是一个特例,是除却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说“挖掘”可能有点不很恰当,因为,我分明感到老师在说这番话时,来自内心的那份浓浓真情,分明感受到学生那份深深的感动。这是真心真情的激荡。在这份浓得化不开的祝福中,情被定格,情被留在记忆的深处。】

再来回味薄校长关于发展性课堂教学核心概念和界定的阐述:

*开放性。只有开放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活学知识、学活的知识、把知识学活。

*生成性。课堂是师生共同挑战智慧、充满生命掌力的成长家园,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成长中的整个生命的成全。

*延展性。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要使书本的知识有拓展的余地。思维、能力的拓展。

可以看到,这节课在这几个方面都有体现。

我听课,我收获--《诚实与信任》听课心得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听课,我收获--《诚实与信任》听课心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听课,我收获--《诚实与信任》听课心得

今天,我有幸听了荆老师执教的《诚实与信任》一课,从中受益匪浅。整节课上,荆老师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彰显老师对教材理解得很到位,驾驭教材的能力很强,也显示出了一个青年教师的风采。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我”不小心碰碎了停靠在路边的小红车的反光镜,主动留下了姓名和电话,希望车主与自己联系,事后车主打来电话,不仅不索赔,反而表示感谢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诚实与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发人深省,教育启迪意义重大。本文以“诚实与信任”为题,告诉我们诚实与信任是有机统一、密切关联的。荆老师能够紧扣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授课,从文章的中心句“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等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入手,一步一步的展开,平等地与孩子们对话,引导学生读书、分析、思考、评价,突破了本文的重难点。比如在分析事故的原因,是让学生当交通警察来评判。“小警察”认为双方都有责任,

“我”却认为责任在我,并主动留下纸条,希望车主与我联系。学生在细致入微的探究中,对“我“的光明磊落、心底坦诚、不逃避责任、不推卸责任感受得更加真切具体,为进一步升华认识铺路搭桥,使后面的教学水到渠成。在平等对话中,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深深地领会什么是诚实,什么是信任,知道了诚实与信任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最宝贵的东西,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经过这次教学研讨活动,我有如下收获:

1、

认真备课。背教材,背学生、背学法、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和班级实际情况,设计教案,拟定采取的教学方法,每一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提高教学水平。

2、增强上课技能。多听课,多学习,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3、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4、多读书,多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听课之余,我也在反思自己,好久没在众多同事面前上过课了。我觉得真得应该好好锤炼自己,应该提高的地方还很多,还有很多努力的地方。当今的语文教学,简单才是最美的,抛开不必要的花哨的东西,追求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切实提高学生的素养。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

《我和祖父的园子》听课反思


今天晚上通过钉钉听了潘文彬老师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萧红。我家书柜里有萧红的作品集,但我没有翻看过,今天这堂课让我对萧红的笔风有了了解,本周末我会读一读萧红的作品,做以对照。
先来说说潘老师的这堂课。这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放在文段的品读上,通过品读精彩语段,体会作者情感和文笔特色。大概环节是这样的:
1.谈话导入。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生回答,师总结,并在课题下面板书“人、事、物”三个字。
2.聚焦文中叙述的三件事,体会作者感情。师:“这3件事在祖父的眼里是最普通的农活,在作者萧红眼里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师评价总结,并指名读自己最感兴趣事,要求学生读完说喜欢的原因。
3.交流作者情感。师总结:“这些人、物、事构成了萧红的童年生活,来读一读萧红是怎么描述她的童年的。”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怀。——萧红”。提问学生:“读了这句话,此时,你的脑海里有没有闪现一些词语,写在文章题目旁边。”几分钟后,师提问,生回答,说明闪现这些词语的原因,并一一到讲台上把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师看着板书,做总结。
4.质疑、默读、交流。师要求学生质疑,学生质疑后师不做解答,接着要求学生按照提示默读课文,然后交流问题答案。
5.品读精彩句段。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答案,带领学生品读课文精彩语段,体会作者的“儿童习语式”语言带给读者的节奏感和画面感。
6.联系写作提建议。师要求学生自主找出类似的语言品读,并建议学生在写作中也运用这种“儿童习语式”语言。
7.推荐阅读萧红作品《呼兰河传》。师通过问题“萧红的童年真如课文所写的这般快乐吗?”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推荐《呼兰河传》。
以上是我总结的课堂流程。这堂课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启发下自主学习,体会作者思想和语言魅力。
2.课外延伸的地方比较多。比如作者对童年的描述,作者作品《呼兰河传》和茅盾对此书的评价。
3.环节连贯,层层深入。
4.课前谈话给学生亲切感。课前通过问候学生们辛苦了,回顾刚上过的课,要求学生根据提示猜自己名字等,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当然,再好的课堂也难免会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作为一名教龄不长,没教过5年级的年轻老师,对这堂课,我也有质疑和建议的地方:
1.课堂上被老师提问的学生大多就那几位,其他学生思考了吗?学到心里了吗?怎样让这样的品读课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我认为可以适当采用小组先讨论再交流的方法,这样老师就可以在学生小组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适时解决。还可以提问不举手的学生,即使自己没有观点,他们也可以交流小组内其他同学的观点。这样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随时在关注自己,上课必须积极参与。
2.对于萧红的“儿童习语式”语言特点,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习作,试着说上一两句话。通过回答,老师可以看出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儿童习语式”语言。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听一堂课,不仅仅要看到执教教师的优点,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果自己执教这堂课,该怎样去教。立足自身教学风格,学百家之长,思自身不足,学思并举加实践,终会让自己的课堂趋于完美。

《去年的树》听课反思


近日,聆听了冯雪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深有感触。《去年的树》是一篇情节简单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春天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的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好朋友树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作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课文通过小鸟和树,树根,大门,小女孩这四组对话告诉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语言简洁却又蕴含着无限深情。如何让孩子透过文字去感悟鸟与树之间这份相守相诺,不离不弃的友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可这个难点在冯老师的课堂中,是那样毫无痕迹地轻松化解,渗透。

上课伊始,在轻柔美妙的乐曲声中,孩子们学习了课文的开头。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两个语用训练点:一个是想象说话,让孩子从时间、季节、心情等等不同角度训练孩子想象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为树唱歌。这一训练既让孩子带着感情反复将课文开头熟读成诵,又是一次不着痕迹的排比句式训练;另一个是让孩子想象补充句子“这是一棵的树,仿佛是森林里的。”“这是一只的鸟,仿佛是森林里的。”不动声色的练笔中,树与鸟之间那种相知相守的深厚友情,恰到好处地流泻在板书上,也流泻在学生们的心头。

第二个环节是读中悟情学习故事经过,首先让学生静静自读找出人物,然后分角色朗读,朗读中通过与《巨人的花园》一课对比,引导学生在练习纸上为人物语言添上描写表情的提示语,然后再读。树对鸟儿的那份依恋,鸟儿对树承诺时的那份郑重、鸟儿寻树时的那份焦急、担心、忐忑,那份满怀期待又近乎绝望,就这样,在冯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循循善诱中,在老师充满诗意与深情的语言中,被孩子们点点滴滴地悟出来,课文悟情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听说读写的语用训练再次有效落实。而这一切,又是那般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第三环节是教学故事的结尾,“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唱歌之前的“盯”和唱歌之后的看想象鸟儿此时的心理活动,并让学生以“树啊树......”开头动笔写出来。此时,如泣如诉的音乐再度响起,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也到达了巅峰,也不由自主地化身为那只执著的鸟儿,蘸满情感的文字自笔尖汩汩流出,朗读时数人落泪。讲故事,一不小心,就把作者的情感理解了。加工故事,一不小心,就又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了。就这样,鸟,树,作者的情感,读者的情感,师者的情感,编者的情感在一节课的扭结中,酝酿的弄得化不开,抹不去,躲不开。把平淡的情感,演变成长长的回味和深思,叩击人的心灵,净化人的灵魂。

板书,也是这节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一直是有变化的,先板书,后填补,还有擦拭,最后,老师一边擦掉部分板书一边问,作者为什么在文中没有写鸟儿和树的外貌,为什么没有写鸟儿寻找树时焦急的表情,为什么没有写鸟儿盯着火苗时的心理活动?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手法润物无声地融化在孩子心田。

从来没有想过,如此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如此深厚的感情,可以解读出如此丰富的语言运用技巧。课堂充满诗意,听着,看着,仿佛欣赏一出宛转悠扬的音乐剧,结构分明,旋律优美,语言动人。让我由衷的感叹:语文,真是一门触碰心灵的艺术。这是一节扎实进行了语用训练的语文课,也是一次洋溢着真情与承诺的精神洗礼,这就是诗意语文,人文课堂。

《争论的故事》听课评价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争论的故事》听课评价”,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争论的故事》听课评价

《争论的故事》听课评价

一,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盛老师给她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就是——(学生读题)《争论的故事》,你们能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二,学习讲述《争论的故事》

(一)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练讲故事,要求: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学生,根据要求讲述故事,教师计时.再练习,再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

2,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

相机板书有关词语: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3,导:既然是争论的故事,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对吗现在增加点难度.

(二)课件出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同桌练讲故事,要求:讲出争论的语气,并说清兄弟俩各自的意见和理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共同合作.

3,指名上台讲故事,集体评议.

(三)同学们的本事可真大!都能按照每一次的具体要求把故事讲的请清楚楚.

1,黑板上这几个词语你理解吗: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指名说说词义.

2,导: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象的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

(四)课件出示:四人一小组练习表演故事.要求:配上动作,表情.

出示课件.

指名上台表演,集体评议.

三,感悟故事道理

1,师:同学们讲的真不错!故事听到这,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把有价值的发言简短地写到黑板上.

2,盛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同学们听,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11)小节.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相机理解:兄弟俩笨在哪里他们没有抓住什么时机……

(3)指导学生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

(4)引读:第1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赞许,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总结课文.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这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2,拓展: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评价: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读—讲—演—评—悟—写的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提升了.教学中,教师抓住听,说,读,写这四个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进行学习,训练的引导和推进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使学生在听中明白事理,在写中掌握字词,在读中感悟课文,在说中加深体会.可见,教学的每个过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教者才能有的放矢.另外,教师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尽管三年级的学生概括水平还比较低,但教师没有因此而忽略训练,而是教给方法,引导练说,鼓励学生尝试用提供的词语来进行概括,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有了说的愿望,最终学生能将课文大意用完整,简洁的话表达了出来.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和互动.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为交往,就是告诉我们:师生双方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云南的歌会》听课反思


上周四下午,我校举行了为期两周的名师、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他们的课堂生动活泼、独具风采,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赵盼老师的《云南的歌会》。她的课气质独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态从容显优雅。赵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环节紧相连。赵老师在轻松美妙的歌曲背景中,进行了图片的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在这环节中学生采用了画画的形式,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三幅场景进行了勾画和讲解。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三、课堂练笔展风采。在这一环节中赵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每人一句云南的歌会,是的歌会,更是的歌会!学生每人一句,一个小组就组成了一首优美的诗。
四、课堂小结有新意。赵老师的板书简单明了,左边列出了文中的三个板块:年轻妇女、赶马女孩、传歌老人。右边标出了本真、本色、本土的民族特色。在课堂小结时,她娓娓道来,声音像歌声一样动听,年轻女孩有朝一日会长成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也会变成传歌的老人,传歌的老人又会把歌传给谁呢?也许又是赶马的女孩,这就像一条河流,也像一条生命之河,文学之河。赵老师用一条曲线把这三组画面连起来,是那样的感人,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教学的方向,也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有前进的动力。

《绝句》教案评析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绝句》教案评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绝句》教案评析

《绝句》教案评析

师:春天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怎样的?

生:春天有五彩斑斓的花。

生:春天一到,大家的衣服就越穿越少。

生:春天树叶长出了新芽,像是换上了一件新衣服。

生:春天来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

……

师: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师:简介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写作背景。

(评析:以谈谈“春天是什么样的?”这一话题导入,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说春天,带领着孩子们进入到春天的情境中,并引导学生介绍知识点“绝句”及杜甫资料、写作背景,这样不仅使学生拓宽了语文知识面,也能锻炼学生的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生:想。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生自由读。

师,出示生字“鹂”“鹭”。这两个字你读准了吗?

指名读。

师:谁来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略。描红。

(评析:引导学生学生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这三个要求自学,在初步感知全诗的情况下,学会两个生字“鹂”“鹭”,并指导学生描红,做到读写合一。之后让学生把全诗朗读准确,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两只黄鹂鸟在枝头欢唱。

生:我看到天空中北归的白鹭。

生:我看到远处的江边停着远道而来的船。

生:我看到远处的高山,山顶那经年不化的积雪。

师相机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读懂了诗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是一幅生趣盎然的图画。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生交流,读。同桌互相评析。指名读。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评析:首先,让学生默读古诗,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再让学生结合所理解的诗意,上台按古诗内容贴一贴意境图,让学生动手又动脑,可以监控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他们把探究中取得的收获体现出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最后,让学生看着拼贴完整的意境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既体现了合作性,又让他们有一个自我阅读的空间,更关注到本班中理解与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朗读都能再上一个层次。)

师: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生背诵。

师: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生:创作诗歌。

(评析:在这一教学步骤中,让学生先背一背曾经记过的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古诗,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其鉴赏能力,再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法,出示相关春景图,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关于春天的诗。)

绝句


《绝句四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诗人经过一段较长时的东川漂流,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将所见所感,随意收入诗篇,四首绝句一挥而就,是杜诗中寓情于景的佳作。其中第三首最为著名,曾作为唐诗名篇选入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作品原文:

绝句四首 杜甫

其一

堂西长笋别开门,

堑北行椒却背村。

两个黄鹂鸣翠柳

梅熟许同朱老吃,

松高拟对阮生论。

其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行椒:成行的椒树。

2、朱老、阮生:杜甫在成都结识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邻里朋友;后世常用,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为咏知交的典故。

3、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中。但因为这里的水势险恶(青溪先有蛟龙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说。

4、青溪:碧绿的溪水;

5、黄鹂:黄莺。

6、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7、窗含。是说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日窗含。

8、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9、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长江万里船。

10、药条、药甲:指种植的药材。王嗣爽《杜臆》说: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

11、棕亭、草亭:言药圃之大。杜甫患多种疾病。故所到之处需种药以疗疾。

12、隙地:千裂的土地。

13、成形:指药材之根所成的形状,如人参成人形,茯苓成禽兽形,等等。

白话译文

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创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得知这位故 杜甫 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诗人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四首诗就是杜甫初归草堂时所写的一些绝句诗,包括其中的《绝句四首》。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流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反思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觉得路老师这节语文课在精简教学内容方面很成功。
1.教学思路清晰,精简内容,重点突出。先抓住重点语句和词语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再让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痛恨侵略者的暴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从而化难为易,实现教学目标。
2.读中感悟,以写促读。杨老师在教学中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个读,引读,齐读,默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写促读。
《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路老师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板书设计: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给予是快乐的》听课感受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给予是快乐的》听课感受》,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给予是快乐的》听课感受

《给予是快乐的》听课感受

王茂萍老师“一人一课”

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用以上这个问题,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中王老师从整体入手,抓住关键词“惊讶”“又错了”“懂得了”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文章的中心。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

这篇课文的重点并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是比较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王老师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对于划分课文的段落,记住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在圣诞节前夜,保罗用轿车载着小男孩和弟弟兜了圈。再读一读课文,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抓住关键词“惊讶”“又错了”“懂得了”,可以把课文分为三段。这样,课文的思路就理清了。

三、仔细品味,理解句子含义。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因此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保罗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

王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以下问题:

1、在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小男孩讲的哪一句话使保罗惊讶?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想错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后来,保罗怎么知道自己又错了呢?

这在第三段,是不能看出保罗错的原因的。实际上,保罗也是在看到他背了弟弟出来后才知道的。“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这句话是作者讲的。必须让学生阅读第四段话后,再回答。

3、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的那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

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

4、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这是课后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发散性。同学们要经过想象,想象那兜圈的情景,体会小男孩和弟弟的欢乐;体会保罗那天的心情。

四、深研题目,理解文章中心。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用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点了题。我们不仅要学生理解这句话与题目之间的关系,而且要理解内涵的意思。

仔细地想一想,在文章中,谁给了谁什么?

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懂得“给予”别人的东西是多方面的,物质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只要你能够给别人一点帮助、安慰,别人都会感激你,你也会快乐。

五、重视拓展,重视课外延伸

王老师在课本的基础上又加以了延伸。从课本的“保罗为什么错了”、“保罗为什么又错了”、“在这个夜晚,他们三人分别对于什么感到难忘?”“你有没有曾经以为给予而快乐?”、出示名人名言、推荐课外阅读等等,立足于课堂,拓展于课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延伸,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作者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潘湘云

《我的听课笔记——《绝句》》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夏日绝句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76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