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将相和》教学实录之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二段(讨论)
师:前一第课同学们已经自己提出问题揣摩表现人物品质的第二个典型事例。现在我们紧扣人们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
(学生打开课文和自学笔记。教师巡视。)
生:书上说“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
这种情况,跟“完璧归赵”的故事一样,说明赵王的群臣无策,拿不定主意。
〔学生善于前后联系想〕
生:我有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刚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渑池相会?
生:(争相举手)道理很清楚,秦王就是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
生:他想要抓赵王也说不定。
师:秦王想要报复,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但课文没有明写出来。大臣商议决定不下,后来又怎样呢?继续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既点出故事起因,又扭到原来的议题。〕
生:后来“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认为”、“还是”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很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认为”在文中表示蔺相如对这件的看法、判断。这个词课后要求你们练习造句。
生:课文说“蔺相如随行”,可以知道这次蔺相如同样要冒着危险去的。他真是智勇双全。
师:你认为蔺相如的“智”是指什么?(生:群臣无策,而蔺相如果断决定,比群臣有谋。)
〔寻根究底,不走过场〕
同学讨论得好,我们刚才就是运用抓人物言行特点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品质的。
〔教师紧扣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指导。〕
生: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是要侮辱赵王的。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什么意思?
师:“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尊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怎样反击?
〔学生不懂就主动提问,教师解释,有机渗透爱国教育。〕
生“我从蔺相如的神态、言行体会。蔺相如“生气极了”说明他爱赵国的心强烈。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再要求,直至“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迫使秦王只好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下来。蔺相如这一招比秦王更厉害,显示他勇敢,不怕强暴。
师:蔺相如不怕强暴,这股勇气从哪里来?(略)
〔这一点拨,为要透过外表深究思想基础。〕
生:蔺相如为什么还对秦王多次称“您”?(略)
生:这里用了两个“只好”很有意思,一个“只好”为赵王击缶,一个“只好”放赵王回去。都说明在蔺相如反击下,秦王完全失败了。
〔学生一字未忽,词词悟神。〕
生:不然,秦王失败,也有廉颇的功劳。
〔学生认真听同学发言,及时提出纠正。〕
师: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引导学生看课文。)
生:故事说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我读到这里才想到前面写“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笔的。
师: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整地认识。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略)
第三段〔揣摩〕
师: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合作,使秦王在渑池之会失败了。我们接下来自学揣摩第三段,要求不用提问题,直接从语句中体会。举例指导:(先指名读廉颇不服气说的话)我读到廉颇这些话,就停一来想一想。廉颇说的三句话: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功劳”棗廉颇的确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但不难看出他居功骄傲;2、“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棗说明廉颇很不服气;3.“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棗可以知道廉颇准备报复。
请同学仿照举例的方法,围绕体会人物精神、品质这个中心边读边揣摩,允许在小组里“交头接耳”,“七嘴八舌”,互相启发。
〔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再次举例示范。〕
讨论第三段
生:廉颇不服气,想报复,是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小李同学找到故事的起因,有道理吗?
生:(静默一会儿)这个说法不很完整,应该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引起廉颇的不服。
师:大家认真想一想,廉颇不服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引导看课文)
生:真正的原因是蔺相如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生:我赞同这个见解。如果说是因为蔺相如立了功引起的,前次蔺相如“完璧归赵”立功时,他怎么没有不服?
生: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爬到我头上去”就是职位比他高。这引起他的不服。
〔教师一丝不苟,引导潜心会文,求得理解。〕
师:认真读书分析,就不难理解。廉颇要给他个下不去,主要原因是蔺相如职位比他高。我们继续从他们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境界。
生:廉颇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对廉颇又是“避开”,又是……“把车往回赶”,连他手下的人都看不下去。联系蔺相如的话可以知道,他不是怕廉颇,为的是不削弱赵国的力量,维护赵国的利益。
生:蔺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他并没有瞧不起廉颇,能正确对待廉颇的功劳。他认为如果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他一心想保卫赵国的利益,蔺相如的思想是好的,品质是高尚的
生:这是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所以宁可忍让。
师:是啊!如果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沉不住气,就容易闹不和。因此,小利益服从大利益。这种品质是高尚的,值得学习的。
〔教师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廉颇有错,后来他怎么样?
生:蔺相如的话传给了廉颇,廉颇能“静下心想了想”还认为自己“真不应该”。可以体会廉颇还能虚心考虑别人的话的。
生: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新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也说明他诚心认错的。
师:荆条是古代一种鞭打的刑具。“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引导看图)说明他内心痛悔自己过错的程度是很强烈的。
〔图文结合得合适〕
生:“于是”和“亲自”两个词也可以说明问题。用“于是”连接下句说明知错就改,不迟延;“亲自”表示真心实意,非亲自去请罪不可。
师:人都会有错误,但知错就改很重要。小吴读书很认真,对作者用心遣词能认真推敲。
生:廉颇上门请罪,蔺相如“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连忙”、“热情迎接”表现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
师:蔺相如胸怀宽广。(学生插话: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从此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祖国。
他们从不和到又和好起来。他们最后和好,思想上有什么共同认识。
〔深化认识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生:他们都能认识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计较个人得失。
师:对,他们都有热爱祖国的精神,都要维护国家的利益。我们学习这一课,受到什么启示和教育吗?
总结谈话
点评
朱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教师教得得法、高效,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他不拘泥于已有的教学模式,创设让学生“揣摩”、“讨论”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课堂教学结构,摒充教师包办代替或一问到底的教法。他重视指导学习方法,然后循法走路。
《将相和》这一节课正是“揣摩、讨论、引导、点拨”八个字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部份体现,是他理想境界的缩影。你看,课堂上学生们学得多么主动、活泼,两段文字分别用提出问题和直接从语句中体会的两种方法揣摩自学,必要时教师示范,学生可以“七嘴八舌”,互相启发。讨论时,学生理解的就说,不理解的就问;有不同见解的就争议、交流,学生的讨论紧各教材,一个词没有疏漏。学生能说的,教师就让学生说;学生理解不透的,教师就启发深化;学生不懂的,教师要言不烦地讲;讨论走岔了,教师点拨一下就扭过来了,基
本没有偏离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经过讨论,人物形象显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重点训练项目得到训练了。教师虽然言语不多,但能教在点子上。他的奥妙在哪里?他曾说“在培养的过程,教师像排练戏剧总是要指指点点,又要示范,又要矫正,不会像正式演出那样什么指点都不要”。是的,理想的境界,就是靠他日积月累的培养。他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从提高民族素质出发,培养学生自学揣摩的独立阅读能力。他既有长远的培养计划,又有分阶段训练的措施,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课堂上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
四、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培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认真读书的习惯;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
师: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你想了解老师的哪些情况?大胆地说出来。
生:老师,我想知道你姓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陈)
师:我姓陈,看到你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好开心!(环视,提高声音)同学们好!
(生齐说“陈老师好!”)
师:同学们真懂礼貌!你们还想了解老师的哪些情况?
生:我想知道老师你有多大了?
师:那你们猜猜看?
生:二十多。
师:谢谢!我做梦都想这个年龄。
生:四十多。
师:知道你猜这个年龄,今早真应该去做做美容。
生:三十多。
师:接近了。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今天上课与平时有什么不同?
生:平时我们在教室上课,今天在大礼堂上课。
师:对,地点变了。
生:今天听课的老师特别多。
师:是呀,平时就和咱们老师在教室里上课,哪有这么多老师来关心咱们。
生: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我们不认识的老师。
师:对,老师也不认识,咳,刚才咱不认识了吗?一转眼就把我忘了?(众笑)
师:总之,这么多不同,情况发生了变化,今天很特别。对吧?
生:对。
师:和“特别”的意思很接近,还有哪个词?
生:特殊。
(师随即板书:特殊)
师:“特殊”的意思明白了吧?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特殊的葬礼(补充板书)
(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师:读了课题,有问题的请举手!
(全班同学纷纷举手,略停,师示意放下。)
师:想揭开谜底吗?那就请你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看看自己的问题能不能解决。
(全班立即投入到如饥似渴的读书中去。)
师:读了一遍课文,你原先的问题解决了多少?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这葬礼是为一条瀑布举行的。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这条瀑布的名字叫塞特凯达斯。
生:我原先想问《特殊的葬礼》为什么是“特殊”的,读课文后,我已经知道了是人们为塞特凯达斯瀑布即将断流而举行的葬礼,这是为自然界的变化而举行的“葬礼”,所以说这是一次“特殊”的葬礼。
师:你真了不起,才读一遍就理解了,你很善于读书。
生:塞特凯达斯瀑布为什么会断流呢?读课文后我知道了是因为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森林被乱砍乱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造成的。
(先后有多位学生发言)
师: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或者读了课文后又有了什么新的问题,再快速地读读书,待会交流交流。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了两遍课文,谁有话要说?
生:我知道因为水土流失,所以美丽的大瀑布消失了。
师:这位同学有个词用得很好,哪个词?
生:因为……所以……
师:谁能再用这个词说说课文中的其它内容。
生:因为大瀑布枯竭了,所以人们再也见不到它的雄姿了。
生:因为人们乱伐林木,工厂不加节制地用水,所以大瀑布枯竭了。
生:因为大瀑布是巴西流量最大的瀑布,所以人们都去那里旅游。
生:因为大瀑布曾经是巴西人民的骄傲,所以人们自觉加入到保护瀑布,保护环境的行列中。
生:因为瀑布干枯了,所以引起了专家教授的重视,为它举行了葬礼,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
生:因为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所以人们将再也见不到昔日的壮观气势了。
生:因为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所以它曾经吸引了世界各地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生:因为人们不注意环保,用水毫无节制,乱砍乱伐森林,所以导致塞特凯达斯瀑布即将断流消失。
生:因为塞特凯达斯瀑布滔滔不绝,咆哮而下,气势雄伟壮观,所以它曾是巴西人民的骄傲。
生:因为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所以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又失望地离去。
生:因为葬礼一般是为死去的人举行的,而今天人们却为一条即将消失的瀑布举行葬礼,所以这种葬礼是一种特殊的葬礼。
生:因为塞特凯达斯瀑布即将消失了,所以人们今后要更注意环境保护。
……
(学生发言越来越踊跃,共有近20位同学用“因为……所以……”句式发言,其内容已囊括课文的的每一个角落。)
师:读了两遍就能用“因为……所以……”说出课文的基本内容,真了不起。
师:现在同学们闭目凝思,眼前会出现怎样的两幅画面?
(同学们闭目凝思,然后几位同学先后说出自己想像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前后不同画面的景象。)
师:这前后不同的画面谁能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
(同学们先后用“气势汹涌”、“气势磅礴”、“飞流直下”“一泻千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雄伟壮观”等词语概括过去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画面,经师生讨论,认为“雄伟壮观”一词最具概括性,然后教师让同学们推荐一名书写最好的同学到黑板上板写,其余同学则写在课文的插图旁。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现在的画面,同学们先后用“生命垂危”、“危在旦夕”、“奄奄一息”、“即将消亡”等词语概括,经师生讨论,最后认为课文中的“奄奄一息”一词最具概括性,教师又让同学们推荐一名书写最好的同学到黑板上板写,其余同学则写在课文的插图旁。)
师:想看一看美丽壮观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吗?(师播放大瀑布录像。)
师:有人还盯着它,是不是被这壮美的景象陶醉了?赞美它一下吧!
生:太酷了!
生:仿佛自己就站在瀑布面前。
生:比天堂的玉池还美。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课文是用哪些词来赞美的?(生默读)
生:咆哮而下、一泻千里、从天而降……
师: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流连忘返”读懂了人们被它的雄伟壮观吸引了。(另一生补充:忘记了回家)
生:从“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可以看出水流很急,声音很响。
生:从“从天而降”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落差很大,水帘巨大,很有气势。
师:你能把它的气势读出来吗?(生读)
师:棒极了,我想他是全班最好的了,没有超过他的了!(生不同意,争着读)
师:太棒了,大瀑布再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气势磅礴的感觉。
(生齐读)
师:读了课文,现在会赞美了吗?
生:我爱你,你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将永远刻在我的心中。
生:啊,塞特凯达斯瀑布,书上说你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你一泻千里,滔滔不绝,今天亲眼所见,真是名不虚传啊!
生:啊,塞特凯达斯瀑布如此的雄伟壮观,你不愧是巴西人民的骄傲啊!
生:你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让全世界游客感叹:“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我一定要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送给你。(掌声响起。)
生: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有神奇,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伟大。(掌声又响起。)
生:啊,塞特凯达斯瀑布!如果我是当年的李白,即使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无法描绘你的美丽!塞特凯达斯瀑布,如果我是当年的李白,情愿永远伴你身边,不想再回唐朝了!(热烈的掌声)
生:哇!塞特凯达斯瀑布!你“谋害”了多少游客的“胶卷”啊!
……
师:同学们,我相信,大瀑布的美丽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上,可有谁会想到,所有的一切,我们再也看不到它了,它成了我们记忆中一个美丽的梦。我实在不忍心看它现在的样子。(放大瀑布枯竭时的照片,生看完后个个神色凝重。)
师:看完了,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真伤心,我长大后一定会在你身旁种很多树,让你永远年轻。
师:你很想留住瀑布,作者也一样,用动情的笔调写出了大瀑布的现在,请翻开书,自由读,认真品味。
(生自由读。)
师:是啊,昔日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即将消亡了。此时此刻,奄奄一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呢?请动笔写出来,然后再说说。
(学生先写后说)
生:人类啊,我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你们,可是你们却毫无节制的使用,还大量的砍伐森林,使我们失去了水源,今天已经奄奄一息了,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的对待我们?
生:人类啊,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的恩将仇报?我们消亡了,你们也终会有消亡的一天的呀!
生:(悲愤地)你们为什么把我的血吸光!
生:我以前是那么雄伟壮观,可现在……难道你们愿意看到我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头,像个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最后的消亡吗?
师:你心里什么滋味?(失望、悲哀、伤心、愤怒……)
师:同学们把自己想像为行将消亡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情感的体验非常深刻。下面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课文第5、6自然段,要通过你们的感情朗读,感动同伴,感动老师,感动现场所有的人。
(学生感情朗读,大都读得情深意切。)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奄奄一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下面让我们看着屏幕上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再次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投放课件,课文第5、6自然段的文字以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为背景呈现,同学们触景生情地感情朗读。)
(一生再读,效果不理想,师接着他的话动情地范读。)
师:你能感受到它的奄奄一息吗?(能)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作者把它当人来写,一个生命垂危的人。
师:(动情地)对,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刚才还在亲切地与你讲着故事,与你在夜幕下数着星星,他沙哑的话语还在耳畔,他抚过的脊背还依然温暖,可突然,他的手一滑,闭上眼睛,远去了,再也见不到他了。让我们再读课文,回忆一下它的音容笑貌吧!
(生自由读后指名读,当读至“奄奄一息”时,许多同学热泪盈眶。读到最后,全班同学忍不住深情地齐读起来。)
师:(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社会生活中损坏环境的事。)
(学生先后联系南宁市“朝阳沟”、“南湖”曾经一度的受污染的情况谈及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师:巴西总统要举行葬礼,目的是什么?
生:让悲剧成为历史。
生:弥补人类的错误。
师:如果你是总统,在这个葬礼上,对着巴西人民发表演说,你应该怎么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拿出一份演讲稿,并推选出一位同学当总统,现场发表演说。)
(学生准备,教师下到小组里点拨。几分钟后开始演说。)
生:亲爱的巴西人民,你们好!我今天用沉痛的心情来参加这个葬礼,这就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大瀑布,你瞧它,奄奄一息,就像是一具被吸干血液的尸体,静静地躺着,没有气息,没有了活力。是谁这么狠心,是我们,是我们人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给它们生存的权利,不要失去第二个、第三个大瀑布,我希望,这样的葬礼是最后一次,这样的演讲是最后一次。(生鼓掌)
师:好,很有总统风度,用上了书中所学的词语,很感人,如果把大瀑布的雄姿和给巴西人民带来的骄傲一起说一说就更好了。
生:(精神饱满地)女士们,先生们(鼓掌,师插话:女士优先,有绅士风度。):今天在这里为大瀑布举行一场葬礼,它曾是我们巴西人民的骄傲,那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那巨大的水帘,那如雷的咆哮曾让全世界为之陶醉。我们常常自豪地站在它的脚下,望着腾起的水雾,感受它的年轻和活力。如今,它再也不年轻了,它静静地躺着,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它沙哑的话语还在耳畔,它抚过的脊背还依然温暖。你看到那顺着崖壁淌下的浊水了吗?那是它的泪,(声音哽咽)救救它吧!它活着是我最大的心愿。(掌声响起)
……
(共有五、六位同学过了一把总统瘾,不一一列出。)
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逐步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苏教版教材无论是编排思想、编写内容和教学目标上都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教学中围绕课文以读为本,由易到难,由表及里,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培养语感,这应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课堂培养目标。作为课标、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教师,如何把双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喜欢阅读,领悟阅读、感知阅读的成功与快乐,本课教学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趣
师:听,谁在和我们打招呼呢?(播放蝈蝈的叫声)
除了蝈蝈还来了位小动物呢,(课件展示蚂蚁图片)蚂蚁和蝈蝈遇到一起,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了19课就知道了。(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读书)
[评:一听一看真是有趣,迅速将学生引入课本,激起了学生要读书的欲望。]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蚂蚁很勤劳。
生:蚂蚁在夏天就开始准备过冬的粮食。
生:蝈蝈到了冬天又冷又饿。
生:蝈蝈笑话蚂蚁是傻瓜,很不应该。
生:蚂蚁很能干,很辛苦。
师:同学们年龄这么小,读书的本领可真大。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到了冬天,有的蝈蝈死了,有的哭了?
生:蝈蝈为什么要笑蚂蚁?
师:这些问题也是老师想问大家的,咱们就一起认真读书共同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评: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的呆读傻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一遍有一遍的目的,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
二、读中感悟,以读见悟。
师:闭上眼睛听一听,(播放西北风的录音)听到这种声音,你有什么感觉?
生:好冷啊,一定是冬天。
师: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小朋友们是怎么过冬的?蚂蚁和蝈蝈又是怎样渡过这寒冷的冬天的呢?自己找一找读一读。
生:蚂蚁躺在洞里过冬,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师:你从哪一段里知道的?
生:第三段。
师:谁能完整的读一读这段话。(生读课文)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生:表情也好。
师:哪一句或者哪个词读得最有感情。
生:“又冷又饿”读得最好。
师:那就请你带领大家读读这个词好吗?
(生练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神气”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生:神气就是很得意很骄傲。
师:那你能做个“神气”的样子给大家看吗?(学生表演)
师:原采这就是“神气”。“神气不起来”又该是什么样子呢?(学生表演),看他们表演得多精彩呀。
生: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的刮了起来,中间那个“呼呼的”读得也好。
师:我觉得你读得也很棒,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因为冬天很冷,风很大。
师:原来是这样,那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学生练习朗读)
[评: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使每个孩子都有评价他人和被评价的权利。或赞赏或提出异议,这正是孩子对课文不同理解的结果。这样不仅能刺激孩子的读书欲,而且极大程度的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落到了实处。]
师:读了这一段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蚂蚁准备的粮食很多。
师:你从哪知道的?
生: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装满”就说明蚂蚁准备了很多很多的粮食。
师:那该怎样读呢?(学生练习朗读)
师:每句话都读得这么有感情,那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吧。(学生齐读)过渡:蚂蚁哪来这么多粮食过冬呢?
生:蚂蚁在夏天就开始搬粮食了。
师:噢!你从哪里知道的?(第一段)那我们就细心的读读第一段,看看蚂蚁是怎么搬粮食的?
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师:你觉是他们干得怎么样?
生:蚂蚁干得很棒。
生:小蚂蚁没有偷懒的。
生:蚂蚁很辛苦。
师:你从哪个词知道蚂蚁很辛苦。
生:满头大汗。
师:这么热的天,蚂蚁干吗要搬粮食呢?
生:夏天准备好粮食,冬天就不用挨饿了。
生:女口果夏天不搬粮食就会像蝈蝈一样饿死。
师:多么聪明、勤劳的小蚂蚁呀,真让人敬佩。那我们来夸夸他吧!
生:小蚂蚁,你辛苦了!
生:小蚂蚁,加油啊!
生:小蚂蚁,你真爱劳动!
师:说得真好,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来,让我们把第一段再美美的读一读,好好的夸夸他们吧!
[评:到这里,文本和学生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并得到了升华。]
师:不光我们看到蚂蚁在搬粮食,蝈蝈也看到了,他们是如何表现的?(放时间让学生读书,约3--4遍)
师: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什么是“乘凉”?
生:夏天很热,大树的叶子能遮住太阳,人就可以在大树下凉快。
生:什么是“自由自在”?
生:自由自在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师:那蝈蝈在“自由自在”的干什么?
生:蝈蝈有的唱歌,有的睡觉。
师:明白意思了,同桌两个比赛着再读读这一段。
师:小蚂蚁这么勤劳,蝈蝈为什么要笑话他呢?
生:蝈蝈觉得天这么热,蚂蚁还要搬粮,食,真是太傻了,还不如去乘凉。
生:蝈蝈笑话蚂蚁,是因为他觉得离冬天还远着呢,现在搬粮食还太早。
师:你也这么想吗?
生:不!
师:那你是怎么想的?就讲给蝈蝈听吧。
生:蝈蝈,你别笑话别人,多没礼貌,快向蚂蚁道歉。
生:蝈蝈你是个懒惰的家伙。
生:蝈蝈你别那样做了。
师:那蝈蝈该怎样做?
生:蝈蝈快准备粮食吧,不然到冬天你就要饿死了。
师:我想蝈蝈听了同学们的话一定会惭愧的。
[评:思想的闸门一旦开启,学生思维便一泻而出。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培养语感得以实现,同时,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三、熟读背诵,形成积累
师:现在,我们再将课文完整的读一读,看看和刚上课时有什么不一样。
生:比刚开始熟练了。
生:比开始读得有感情了。
生:比开始读得美了。
师:是吗?这么好听的故事要是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多好哇!(指导看图背诵)
四、围绕主题,总结升华
师: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我们要学习小蚂蚁做个勤劳的孩子。
生:只有劳动才能过得好。
生:做什么事都要先做好准备。
师:还有问题吗?
生:蝈蝈是蛐蛐吗?
生:蝈蝈是益虫还是害虫?
师:同学们个个都是动脑筋的孩子,学了课文后又提出这么多问题来,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问题的答案是老师现在告诉你呢,还是你查出来告诉大家?
[评:多有特色的结尾,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问题出教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不正是我们所极力推崇的吗?苏教版常务编委高林生教授说:“情趣是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这节课,情趣伴随着教学的全过程,孩子们通过与课文的对话,历经感悟、积累、迁移等心理过程正在形成朗读能力。]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语言的魅力》教学实录之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执行新课标,实施新课程,改变教师的角色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联系生活,根据一定的目的尝试写一句打动人的语言。
情感目标:
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有非凡的感染力。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一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其打动人心的原因。
教学难点:
感悟语言的魅力所在。
教学准备:
1、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感悟语言魅力的课件。
2、网上或其他地方查找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在路上被一些标语或广告吸引,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板书课题)
1、读题
2、质疑:“魅力”是什么意思?
(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阅读的韵味。)
二、自由朗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巴黎的街头有一个盲人老头乞讨,竖了一个牌子:我什么也看不见,可是路人无动于衷,一个法国诗人让彼德勒看到了拿起笔在牌子前面添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可是……。下午给盲老人钱的人多极了。
师:能够把这么长的课文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描述。很好。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师:盲老人上午在木牌上写的是什么?
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结果路人无动于衷,后来诗人在牌子上添了六个字,
生:春天到了,可是……(师板书)
师:结果——
生:下午给钱的人多极了。(师板书:多极了)
三、抓住“变化”,启发思考
师:我们发现随着木牌上的字的变化,人们的表现发生了变化,老人也由叹息到非常的高兴起来。变化这么多,变化这么大,同学们注意从早到晚什么是不变的?这么多情况都发生变化,你发现哪些情况没有变?看书。生读书。
生:从课文第一段知道他是一个盲人,从早上看不到,从晚上也看不到,一直看不到。
师:从早到晚盲老人还是盲老人。还有什么?
生:都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
师:有没有道理?
生:有。
生:木牌上的字我什么都没看见没有变。
师:从早到晚盲老人乞讨的方法变没变?
生:没有。
?师:既然还是在这条繁华的巴黎街上,还是那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可是还是这样乞讨的方法,可是你们看随着木牌添加的几个字,事情发生了变化,而且变化得这样大,几个字竟然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生:多了这六个字为什么会起了变化?
师:这六个字为什么会起变化,他提出的。核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添了六个字会起了这么大的作用?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连读三次,
第一次学生齐读。
第二次老师范读。
第三次学生再读。
师:读完之后你想说什么?这样,把你的想法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
小组交流。
生汇报。
师:好,谁先给大家说说,拿出自己独特的意见。
生:第一次路人看见牌子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没什么反应,后来看到“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产生了同情心,就给盲人钱了。
生: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可是对于盲老关来说却什么也看不见,一片漆黑。当人们想到一个盲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怎能不对盲老人产生同情心呢?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这个想法,和你们一样,并且用生动的语言写出来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再与没加字之前的话相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样学生才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四、引导思考,感受语言魅力
1、同学们饱含着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体会情感。
思考:为什么“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一句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进行交流。
师:在你的心中春天是不是万紫千红的?
生:是。
生:我也同意两位同学的看法,我认为这句话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语言。看到这些字行人都想到了这万紫千红的春天,想到了春天的良辰美景,特别的美妙,然后他们又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美丽的景象,都会产生同情心,所以都会帮助这位老人。
师:你能说出这样一段话,并且说得这么流利这么精彩。你来说说。
生:我也同意他的看法。可是我想到这是一个盲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很多人看到了觉得春天太美了,可是这个盲老人这么大岁数却连春天也看不到就产生了同情心。
师:很多同学都会有同样的感觉,的确,春天在我们正常人的眼里
放课件:春天的美景(师描述:生机勃勃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春天,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能不叫人陶醉呢,但是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屏幕出现一片黑色)上午盲老人写在这句话没起作用是因为他没有打动路人,而下午这句话起了这么大作用是为什么呢?
(适时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情感体验。)
3、?激发情感朗读第六自然段。
4、?小结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再探究。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五、联系生活,适当拓展
1、结合实际,说出自己发现的生活中打动人的语言(如广告语、名言警句等)。
师:有时相同的意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而且如果你运用了恰当的语言,它会更吸引你。社会、校园内经常看到警示语发生了变化,不但能够吸引人而且能够教育人。在预习的时候我建议大家搜集,有谁搜集了一些?
生:我在校园里的草坪上写着: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生:我看到:别踩我,我怕疼。
生:我在外面街道上看到: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
生:我在河边看到:我不是澡盆,请不要在里面洗。
2、根据提供的画面,尝试写一句打动人的语言。
出示课件:(一个草坪,一个图书室)
师: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设计一个警示语,如果这两个你都不喜欢,你也可以设计其他的。
生小组设计。
(每组选择一个比较好的警示语写在老师发的牌子上展示到前面黑板上)
师:请设计的同学读自己写的。
生:爱护每一枝花朵,珍惜每一片绿色。
生:天空不能没有白云,树林中不能没有小鸟,北京也不能没有绿色。
生:花儿是如此美丽,假如您明年春天还想与它重逢,就不要让他们倒在你的脚下。
生:我会给你带来芳香,请不要把我摘掉。
生:不要把我的花裙踩烂,不要把我的身体踩扁。
生:请保护小草吧!不要让世界少了一份生命,不要让世界少了一片绿色。
师:同学们看这些都是写草坪的,你觉得哪个好。
生评价。
师:还有同学是自己选择的,请他来读读。
生:让每一个走进我的人,都感到我的清洁。
生:请不要让垃圾泛滥成灾。
生:水龙头正在哭泣,请你赶快帮它把泪擦干净。
师:我们发现展示出来的没有第二幅图,有没有写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踹一脚我疼,折一角书疼。
生:书是知识的源泉,不是你的玩具。
3、组织交流。
(这一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师:回去之后,把你的写的整理出来,帖在教室的后面。建议把你们认为比较好的送给社区的有关部门,也可以送给学校比如食堂、图书馆等部门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月光曲》教学实录之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师:初次见面,可以很冒昧地问大家一个问题吗?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司马迁。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虽然含冤入狱,却是那样的坚强,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巨著《史记》。
师:身残志坚,值得敬重。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航天英雄杨利伟。他驾驶着“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又能安全返回地面,他最伟大了!
师:吃苦耐劳,勇攀高峰,一百个佩服!
生:我最佩服运动员桑兰,她战胜病魔,为国争光,真是巾帼英雄!
师:这样顽强的毅力,怎不让人叹服!
生:我钦佩的人是“飞人”刘翔,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百米跨栏的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让外国人不敢小看我们。
师:扬眉吐气!壮我国威!谁敢不服气!
生:我最佩服我爸爸。他在外贸公司做翻译,能说三国语言。
师:将来超过你爸爸,说五国语言!
师: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事情的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
(学生自读课文。)
师:谈谈感受好吗?
生:我觉得这位老人很了不起,怪不得作者会对他产生敬意呢!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能找到根据吗?
生:能!
师:说说看?
生:(读)“我紧紧地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这说明“我”对扫路人很喜欢,30年后还要来看望他,说明他对老人已很有感情。
师:谁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读读看。
(一生读。)
师:交情好像一般,感情还不够深。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我”对扫路人的敬重之情?
生:“紧紧地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了。
师:两颗心靠得越来越近了!你体会得多好呀!多深哪!愿意读一下给大家听听吗?
(一生自读。)
师:给你这一读,这回是“紧紧握住双手”喽!我觉得这句的“再”字你读得挺重的,为什么?
生:“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师:对!一个“紧紧”,一个“再”字,确实表达了作者对扫路人的敬意!还有吗?
生: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师:那么到底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自由读书,思考梳理问题。)
师:谁来说说?
生:(读)“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山。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已是暮色中了,说明天快要黑了,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真是太累了,让人敬佩!
生: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就连游客们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就说明石阶太长太高,还很危险,游客们都提心吊胆的,而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这里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我觉得老人的勇敢令人敬佩!
生:我觉得老人之所以这样默默无闻地扫路,给游客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不图什么奖励,也不图什么表扬,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
师: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扫路人!
生:伟大的扫路人!
生:令人惊叹、让人钦佩的扫路人!
生:顶天立地的扫路人!
(掌声响起。)
师:好!顶天立地!这个词用得好!在书中这个词是写——
生:天游峰的。
师:“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生:从字面上看,就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我觉得这是夸张,就是说天游峰很高,很有气势。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为什么说是“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呢?”
生:我想这是因为扫路人的精神太伟大了,他的精神顶天立地!(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掌声再度响起。)
生:他的心灵太美好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
师:精彩啊!精彩!你们高水平的发言,同样的顶天立地!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我抬头望了望”,读——
(学生深情地齐读第7节。)
师:对于这一节,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倒抽了一口气”,就是说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师:他的解答你同意吗?
生:我有点同意。
师:就是说还有点不满意?
生:我觉得既然是表示作者的惊讶。那为什么不说我不禁惊讶起来了呢?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的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下面,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大问题,扫路人还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大家再找找看。
(学生自由快速地读课文。)
生:(读)“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地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老人对陌生的游客这样热情,还为他沏茶,让人佩服!
师:热情待客,心地善良!好人!你有个字音没读准。“沏”读第一声,“qī”,不读“qì”。来,读一遍,全班一齐读。“沏”是个生字,“彻底”的“彻”双人旁换成“氵”就是“沏”。因为沏茶要用水来泡,所以就是“三点水”。能记住吗?来,在书上写一遍。
师:我发现这一节里有一句话和我们刚才学的“倒抽了一口气”的表达方式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生:(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这句话表面写茶香,人喝了心里热乎乎的,其实是写老人的热情像茶一样让人感到温暖。
生:老人的热情,老人的友谊就像茶一样温暖着作者,他把友谊和热情传到了作者的心里。
师: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好!就顺着这个话题,大家再找找看,看文中还有没有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
生:(读)“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作者把天游峰的“险”形象地写了出来,它把石梯比作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风一吹就能断掉了的银丝,让人似乎真能看到这样一幅画,看到了它的“险”。
师:谁能把这个危“险”的画面读出来?
(指生试读,齐读。)
师:我倒有个问题了,既然是写扫路人,作者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写天游峰的险?
生:天游峰是扫路人工作的地方,写天游峰的险,就是突出了老人扫路的危险性。
生:若随便在一个比较容易的地方打扫卫生,可能也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了。
师:这对我们写文章有什么启发?
生:看来写一个人不一定都从正面直接来写这个人,从侧面来描写这个人所在的环境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师:课文里有直接描写老人的吗?
生:(读)“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我循声迎了上去,……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师: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众笑。)
生:不一定。
师: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生: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掌声。)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生: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师: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来!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
生:读“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注意!“瘦削”(xuē)不是“瘦削”(xiāo),读!再读!是“炯”(jiǒng),读!再读!是(yǒu)“黝黑”,不是“yōu”,读!再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
师: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详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的衣服之类的,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
(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师: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刚才有同学说了,第一次主要写了穿着,第二次却很细致地描写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脸色。那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再读读这两段话。
(生自由读第3节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这时候只能从衣服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掌声响起。)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掌声再度响起。)
师:噢,听你精彩的解说,我算明白了!大家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这就叫会读书!不但要看仔细,还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三节,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三节。)
生:我发现课文最后一句的写法和前面“倒抽了一口气”的写法一样,也很形象。
师:好!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师: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笑声怎么可能随着我回到住地呢?这笑声其实就是指老人的性格。
师:什么性格?
生: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
师:“自信”应该能够理解吧,“豁达开朗”是什么意思?
生:“豁达”就是很大方吧?
师:有点靠近了。联系整篇课文再想一想。
生:“豁达”应该是大度吧?
师:对!联系老人说一说。
生:老人在那么危险的石阶上扫路,工作量那么大,那么累,已经退休了,可他一点都不在乎,不去计较。
生:“豁达开朗”就是乐观。这么险,这么苦,他都不抱怨,默默地奉献着,而且说自己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自己舍不得走。没有乐观的精神,谁会这么做呢?(掌声响起。)
师:精彩呀!还能从文中的哪句话里看出老人的豁达乐观?
生:(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明明已经很累很辛苦了,他却这样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像游山玩水一样。说明他对工作很满意,很快乐,很乐观。
师:正因为老人有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板书。)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生写感受。)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生: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一个不满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来之,则安之!
生: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生:乐观一些,生活永远都会对你微笑!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体会到松鼠、蜗牛大叔和小青蛙的内心情感。
3、在情感体验中,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让学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看一样东西,谁来说说这是什么呀?(出示一个大信封,指名说)谁愿意大声读一读上面的内容?(信封上写着:松树林5号,青蛙收)
师:这就是那封——寄给青蛙的信。(将信封贴在黑板上)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小声读一遍课文,看看课文围绕这封信都写了什么?(课文读完后,生回答)
生:课文围绕这封信写了小青蛙天天坐在井边等朋友的信,小松鼠给小青蛙写信并请蜗牛大叔给青蛙送信,小青蛙收到松鼠的信后非常高兴。(老师板书青蛙等信、松鼠写信、蜗牛送信和青蛙读信)
师:说得非常好,看来你回家仔细阅读课文了,而且上节课学的知识你掌握得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入这个童话故事中,去体验一下小松鼠、小青蛙和蜗牛大叔的内心情感,并且能够把课文读好。
师:《寄给青蛙的信》是一篇很感人的童话故事,相信你和老师一样也很喜欢文中的三个小动物,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结合书中的具体句子来谈一谈,好吗?(三分钟后)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换一下自己的意见,一会汇报给全班同学,开始吧。(三分钟后)
生汇报:(1)青蛙的可爱抓住它渴望友谊和坦白的特点来结合书中的天天、一封等具体语言来谈。
注:1—3自然段的朗读采用评价手法来完成,学生能体会出小青蛙渴望友谊和伤心的感觉后让他们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
教师小结:青蛙有了伤心的事情能向朋友倾诉,小松鼠才能想办法帮助它,所以小青蛙最终获得了幸福!我们都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当你们有了不开心的事情就应该主动向你信任的朋友说出来,大家一定会想办法帮你解决的,相信你也会象小青蛙一样重获快乐的!
生汇报:(2)小松鼠的特点是善解人意、有爱心有礼貌。抓住文章马上回家、蜗牛大叔、请、好吗等词来具体谈。
注:4—5自然段可以采用教师扮演蜗牛大叔,让学生来做小松鼠,通过学生的朗读教师是否愿意替他去送信的手段来指导朗读。
教师小结:小松鼠能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这种美好品质的确让人喜欢。看来我们要成为让人喜欢的人并不是很难呀!
生汇报:(3)蜗牛大叔的特点是乐于助人。结合书中“很乐意地说”和“马上”来谈。
教师小结:正是蜗牛大叔身上这种有求必应,乐于助人的精神才使我们很感动,很佩服。同学们,你们能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发扬。
师:你们说得真好!一封小小的书信竟如此牵动着小动物们的心,青蛙为了等信而伤心,松鼠寄信有爱心,蜗牛大叔送信真热心!看来你们已经走入了这三个小动物的内心,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也深深地打动了你。这样一篇感人的童话故事你们想把它演好吗?
生兴高采烈地说:想!
师: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练习演一演。然后找一个小组到前面带上头饰汇报表演。
生在小组内自由表演,然后找一个小组到前面汇报表演
师:看了这个小组的表演,你们想说点什么吗?(优点与缺点都可以说)
师:现在文中的三个小动物就在你们面前,有没有什么问题对他们说?(此环节由三个扮演小动物的学生组织,由他们来指名学生提问)
生1:我想问问蜗牛大叔,为什么你愿意帮小松鼠寄信呢?
扮演蜗牛大叔的学生回答:因为,小松鼠对我说小青蛙因为没有收到朋友的信而不开心,如果我把信给小青蛙送去,小青蛙一定很开心,那我也就很开心了!
生2:我想问问小青蛙,你天天在井边等朋友的来信,你不累吗?
扮演小青蛙的学生回答:只要能等到朋友的来信,再累也值得。(一片掌声)
……
最后让同学们对三个小动物说说心理话。(学习的话,表扬的话都可以说)
师小结:现在呀,老师也想对这三个小动物说说心理话:“首先祝贺小青蛙找到了新朋友,也感谢蜗牛大叔和小松鼠的良苦用心,最后祝你们合作愉快。”
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也很感动,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而此时如果能得到别人热情而友好的帮助,那将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老师希望你们也能把这种快乐传递给你的周围人。
师:再让我们看看那封装满了小动物爱心的信!找一名同学指读。还记得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生:这封信为什么没写完?
师:善于提问题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希望你们都成为会学习的孩子。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封信不是没写完,而是省略了。
师:我们都来做小松鼠,想想他在信中还要对小青蛙说什么呢?
生1:“亲爱的青蛙,我要告诉你,我是你的好朋友,我天天想念你,以后我每天都给你写一封信!”(这只小松鼠真有爱心)
生2:“亲爱的青蛙,我要告诉你,我是你的好朋友,我天天想念你,现在我就是你的朋友了,我还要给你介绍很多好朋友,他们都会给你写信的,不用再等得那么辛苦了!”(这只小松鼠不但自己做了青蛙的好朋友,还要再帮青蛙找很多朋友,你真好!)
生:“亲爱的青蛙,我要告诉你,我是你的好朋友,我天天想念你,以后你有什么不开心就告诉我,不要自己一个人闷闷不乐的,我会帮助你的!”(这只小松鼠是一个最爱帮助人的小松鼠,谢谢你!)
……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我相信小青蛙听到你们的补充它会更快乐的!
师:小青蛙接到信之后是那么开心,那我们想想小松鼠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呢?
生:小松鼠看到小青蛙那么开心,它也一定很开心,就象我们班会中所说的那样:大家快乐,我快乐!
教师小结:你说得真精彩!小青蛙的快乐是因为他得到了朋友的来信,而小松鼠的快乐是因为他带给小青蛙快乐。看来能带给别人快乐,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快乐。
师总结:寄给青蛙的一封小小的书信,看似平常普通,却装满了朋友们的爱心,传递着朋友们的真情,小动物
们之间都能这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们同学之间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一句安慰,一声问候,一封书信都会传递着朋友之间无声的关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做,那我们的生活一定是非常快乐的,老师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成为快乐的人。
师:如果你是小青蛙想给可爱的小松鼠写封回信吗?
生齐声:想
师:那就请同学们回家动动笔吧!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三顾茅庐》教学实录之一》,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课前,教师和学生调侃(具体内容保密,嘿嘿……),笑声不断。正前方屏幕上打出关于《三国演义》的简单介绍。
师:孩子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齐喊:《三国演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来,看老师写课题。
(老师很认真地板书课题,同时不断的唠叨)
师: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凭老师的经验,这两个只是比较容易写错的,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队,还要写好。
(学生写字)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读课文三遍,XXX”,“认真读过课文,XXXX”。看来,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我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两遍的请举手。
(所有学生迅速举手)
师:很好,我们接着再检查,已经能保证自己能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陆续把手举了起来,等待片刻,还是有八只小手没有举起)
师:看来,有些同学还是对自己缺乏自信。(这句话师跟教海泛舟学的,事先没征得他的同意:))那么,我们就用两分钟时间,让这些同学重新唤起自信,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大家来自由的读课文,只读那些你认为最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力气要花在刀口上。
(学生以哩哇啦地读课文)
师:时间到,这会有自信了吗?
生:有了!
师:好,我相信你们,免检通过!不过,我还想让你们读课文,不过这次不是朗读,而是默读,默读好,默读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些问题。课题《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是汉语言的一大特色,含义深刻,比较难于理解。现在,我们就边读边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提示一下:说的时候可以用上一些课文中的词句。开始!
师:差不多了吧,谁来说说?
生:三顾茅庐就是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
师:不错,能加上一个谁,就更好了!
生: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茅草屋,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师:很好,不但加上一个谁,还把原因也说出来了。要是能说清结果就更完整了。
生: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诸葛亮盛情难缺,答应了。
师:对,这样就很完整了。你有一个次用得真好,是哪一个?
生齐生说:恳请。
师:对!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姓刘名备的人,恳请一个姓诸名葛亮,字孔明的人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教师边说边板书“刘备”、“诸葛亮”、“恳请出山”)对吗?
生:对。
生:不对。(同时说)
师:不对?哪里不对?
生:不是姓诸——
师:不是姓诸?那姓什么?你说——(指一名学生说)
生:姓诸。(笑声)
师:真得姓诸?
生:(挠挠头)
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来回答吗?你轻轻的读读你妈妈的签名——
生:申屠春红
师:诸葛亮姓什么?
生:可能和我妈妈一样,是复姓,姓诸葛?!
师:不是可能,就是姓诸葛。
师: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
生:孔明
师:刘备,字——
生:玄德
师:张飞,字——
生:翼德
师:关羽,字——
生:云长
师:还有,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还有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古人的名字比我们现在有趣,是吧?
生:嗯。(好多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下了课,也给自己弄个字呀,号啊,什么的。(指一个学生)你就号富春居士吧!(笑声)
(说明:这节课是在浙江省富阳市富春三小借班上的)
师: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那就是——
生:刘备
师:你对他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有一个怎样的印象?
生:它表现得很有诚意。
生:诚心诚意
生:很有耐心,很有毅力,很诚恳。
师:是啊,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读书思考)
师: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
生:5处
生:6处
师: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大家呢?
生: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生: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生:表演也是很好的的办法。
师:表演?那可是很难的,不仅要念好台词,还得有表情、动作,不过,可以试一试。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你体会到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
(学生准备)师:谁先来?
生:我认为从刘备斥责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师:你说具体一点,好吗?
生: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斥责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诚心。
师:刘备和张飞的关系,你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偷偷地在大屏幕上打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师: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兄弟。斥责,就是——
生:责备
生:训斥
生:骂人
师: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
生:好,在第二小节,找到了吗?(笑声)
师:找到了。我读张飞,你读刘备。
(教师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一个村夫,何必你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生:(朗读)“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你看到那个感叹号了吗?该怎么读?吸一口气,再读!
生:(再朗读)“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好!谁还有兴趣,也来读一读。
(又有两个学生和老师对读,效果不错)
师:孔明是当今大贤。“大贤”什么意思?
生:(无语)
师:那你们知道管很有钱的人叫什么?
生:大款
师:管那些当红的影星歌星叫什么?
生:(争先恐后)大腕
师:那么,那些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什么?
生:(大叫)大侠
师:像我这样的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什么?(笑声)(课前教师和学生谈起过很会做菜)
生:大厨
师:那些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
生:(齐声大叫)大贤
师:你们不是知道嘛!(笑声)
生:刘备第三次去的时候又斥责了张飞,也可以看出他很诚心。
师:对,而且是大声斥责。还想和老师读一读吗?
生:想!
(教师又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生:(朗读)“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读得不错)
师:你读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你怎么如此无礼?”后面停顿了一下,又改换了一下语气。你这一停,到让我想起,刘备在这一停之间会想一些什么呢?
生:可能在想这个猛张飞可能坏了我的大事,不能让他去。
生:我可不能因为张飞的鲁莽,让诸葛亮怀疑我的诚心诚意。
生:毕竟是兄弟,不能太凶了,他就是这个脾气。
……
师:想得真好,一定能读得更好!谁再来读?
(教师再次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还配上了表情、动作)
生:(朗读)“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有声有色)
师:(朗读)“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配上了表情、动作,声音怪怪的)(笑声)
生:(朗读)“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一幅居高临下状)
师:看看,我们演的怎么样?
生:好!
师:好,怎么还不鼓掌?(笑声,西里哗啦的掌声)
生:刘备的这句话“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天气这么冷,还去——
师:书上有几个描写天气的词,你读读——
生: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师:多冷啊,刘备饮食要执意前往,多——
生:(和老师一起说)诚心啊!
生: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笑声)来,一起等候啊!一起来!
生:(陆续有学生站起来,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师:你等着,别动。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生:(继续站着)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如果你觉得他说的和你想的差不多,那就坐下去。
生:他会想,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
生: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
师:噢,刘备尽在想一些个问题。
生:他在想: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生:为了诸葛亮,我已经连张飞都骂了,我的心真得够诚了。它诸葛亮就是一块石头,也得备感动了!
师:这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师:还有吗?
生: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师:如果不下马步行就不诚心了吗?
生:不下马步行,一会儿见了诸葛亮,就显得高高在上,不够诚心。
生: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师:诚心诚意还有真有假的?(笑声)那叫假心假意。
生:刘备回到新野驻地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从立即这个词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诚心。
师:你看,他读书多仔细。还有吗?
生:刘备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师:这正是太感动了,我都站不稳了,受不了,受不了。(教师作摇摇摆摆状)(笑声)
师:(朗读)“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人?
生:大将军
生:汉朝的皇叔
师:对,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读书人
生:普通百姓
师: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用我的话说他就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
生:天地
师:诸葛亮(笑声)
师:我们来看,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生:刘备对我可真是一片诚心啊!
生:刘备对我这么诚心,我在他手下做官一定不会吃亏。
师:嗯,到时候,他还会给个红包什么的。(笑声)
生:刘备这么有诚意,我就出山吧!
生(女):我要是一个女的,我就要嫁给他!(全场大笑)
师:你这是以身相许了。诸葛亮也确实是对刘备以身相许。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隐约听到铃声)
师:(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师: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那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师:下课了吧?
生:没有。
师:(问听课的老师)下课了吗?
(听课的老师摇摇手,又伸出几根手指)
师:刚才那铃声不是下课啊。那本来我们还可以慢慢的来。(笑声)
师:最后,布置一个作业,背诵《出师表》节选。
生:啊?
师:啊什么?这可是好东西!背下来!
下课。
课前谈话:
(上午一二两节为孙双金老师上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因为课上得精彩,学生欲罢不能,争着要表演,下课时已经10点20分,休息了近8分钟,第三节上课时已经10点28分钟。)
师;同学们,首先请允许我向在座听课的老师说几句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各位老师,刚才我在台下听课的时候,埋怨本次活动的组织者薛老师,他不应该把我的课安排在三四两节上(台下老师有些费解)。因为听孙老师一二两节课,台下笑声阵阵,如坐春风,这样的听课,就是一种享受。而接下来,我的课,却有可能让老师们觉得枯燥乏味,忍饥挨饿(台下发出会心的微笑),这就变成了折磨。因为现在已经10点半了,就算中间不休息,上完两课时,11点50了,大家的肚子早就唱“空城计”了!(笑)
师:(面向学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看来老师们肯定没带干粮(笑),那么,咱们能不能用课堂精彩的表现努力让老师们忘记饥饿和疲劳?
生:能!
师:也许,我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适当缩短时间,就算是我们送给在座各位老师的压缩饼干吧?(又一阵会心的笑声)
一、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大熊猫像)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它就是大熊猫。对于大熊猫,大家在课外都了解到了些什么呢?
生:大熊猫的繁殖很困难,除了有人捕捉之外,雌性大熊猫的繁殖率只有78%,雄性大熊猫的繁殖率也只有90%,所以我国大熊猫的只数很少。
师:你真有研究,连数字都记得那么精确。
生:大熊猫一般一次生两三胎,但它只抚养一胎,其它的就都不管了,所以大熊猫的繁殖也是十分困难的。
师:大熊猫妈妈真够狠心的。
生: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
师:那它们现在吃……?(生:吃草)怎么吃草的?应该是吃……?(生:吃竹子)
生:大熊猫喜欢生活在环境优美的高山深林里面。
生: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熊猫还不到一千只。
师:看来同学们对大熊猫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熊猫的故乡你们去过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去过。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大家去大熊猫的故乡进行一次假想科学考察。
下面,就让我们从萧山国际机场出发,乘坐西南航空公司的客机飞往成都机场。下了飞机,我们转乘大巴,开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好,目的地到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在什么地方?
生:在大熊猫的故乡。
师:第一次来大熊猫的故乡,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很新奇。
师:那你就很新奇地告诉大家你在哪里。
生:(读课题)
生:我感到很兴奋。
师:那请你很兴奋地告诉大家。
生:(读课题)
生:我觉得很自豪。
师:那么你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你在哪里。
生:读课题。
二、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进入原始森林考察了。既然是考察,我们得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你想通过考察了解有关大熊猫的哪些知识呢?
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生:大熊猫幼仔是什么样子的?
生:大熊猫长得可爱不可爱?
生:大熊猫住的地方是怎样的?
生:大熊猫怎样生孩子?
生:大熊猫为什么爱吃肉变成现在的爱吃竹子?
生:东西喜欢住在怎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有意思。好,就让我们带着各自的问题进入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吧!请大家打开书本,用我们平常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认认真真地读一读,边读边用心去发现。从字里行间发现并搜集你最关心的信息,这就是对大熊猫进行假想考察。读完后请大家完成老师发给你们的考察表。(课件出示)
大熊猫科学考察记录表
地理位置
生活环境
习性
外形大熊猫
幼(you)仔(zai)
叫声
粪便
生活条件
其它
(此表后来做了改进,变成了“习性、环境与生活条件、样子、其它”等栏目,板块更分明)
(师提示:那么多的内容不必每一项都填,可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填写你的考察成果。有些地方文字比较多的,不必字字句句都写下来,可以先在书本上划一划,作上记号,然后填到相应的栏目中。有些内容填两三个字够了。(师举例说明)
师:考察时要特别用心,你将会有新的发现。(五分钟后)
师:好,准备得差不多了的同学请举手,先与同桌说说看,待会儿发言更有信心。
师:同学们,让咱们找块空地坐下来,开始汇报考察成果吧!你对哪儿感兴趣就从哪儿开始汇报吧!
生:我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感兴趣。大熊猫喜欢吃箭竹。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第二自然段--高大的云杉、红桦和松树,像一根根擎天柱威武挺立,青翠的箭竹丛填充着森林里的空间。
师:对,这是大熊猫爱吃的东西,继续汇报。
生:我对大熊猫的幼仔感兴趣--大小如猫,胖墩墩的,淡淡的短毛下露出粉红色的皮肤。
师:想看看幼仔什么样吗?(想)那就请闭上眼睛,眼睛不闭上幼仔就不会出来了。
(课件出示幼仔刚出生、一个月、三个月的可爱模样)
生:哇!(满脸的惊讶)
师:刚才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哇”地叫了起来,那就请你们读读文中的句子,赞美一下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吧!看谁读得有意思!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对着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尽情地赞美几句?
生:啊!一个多么娇嫩的小生命,大小如猫,胖墩墩的,淡淡的短毛下露出粉红色的皮肤……
师:还有谁比他读得更可爱?
生:啊!一个多么娇嫩的小生命……
师:你的声音也非常娇嫩!请位男同学读读,听听不娇嫩的声音能不能读出幼仔娇嫩的样子?
生:啊!一个多么娇嫩的小生命……
师:原来男同学的声音也可以这样娇嫩的!(生笑)
师:老师看着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心里也痒痒的,也想来赞美他们,同意吗?
师范读:啊!一个多么娇嫩的小生命……
师: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好)怎么不来点掌声啊?老师也喜欢表扬的哦!大家再来读读,看有没有超过老师的。
生:自由读(读得很投入)
师:谁还想读那就站起来读?(生全体起立!)既然都想读,那就坐下去齐读吧!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不要让我们激动的声音惊动这些小家伙的的酣睡。
生:(轻声地)啊!一个多么娇嫩的小生命……
师:大家好像不太开心的样子,看到这些幼仔,心里高兴吗?(高兴)那脸上应该灿烂一点,注意不要拖。
生:啊!一个多么娇嫩的小生命……(比刚才读得好)
师:好的,真有意思!继续汇报你们的考察成果。
生:我通过考察知道了大熊猫的生活条件。第一个是冷暖适度;第二个是山高谷深;第三个是箭竹茂密;第四个是流水涓涓。
师:说对了吗?(对)但我觉得你的回答不够简洁,能试着讲得简洁些吗?
生:大熊猫的生活离不开冷暖适度、山高谷深、箭竹茂密、流水涓涓这四个条件。
师:不错,这一回用自己的话说得很明了。全班齐读这十六个字。
生:冷暖适度、山高谷深……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将它说得通俗点吗?例如冷暖适度就是指温度怎样的……山高谷深是怎样的……
生:大熊猫生活的地方温度不高也不低,应该刚刚好,而且那里的山要十分高,谷也要很深,箭竹要长得十分茂密,河水十分多。(师纠正应该是溪水),它是供大熊饮用的。
师:对,流水涓涓是狂涛巨浪吗?(不是)溪水慢慢、细细地流淌,那就是……(齐答:流水涓涓)继续汇报。
师:请这位男同学,(站起来的是位女生)哦!对不起,是老师眼力有问题,原来是位女同学。
生:我喜欢大熊猫的样子--这圆滚滚的身躯,油光光的皮毛,逗人的黑眼圈,文静悠闲的样子,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师:好,就让我们把大熊猫请出来。大熊猫需要同学们用好听的声音把她请出来。请同学读读写熊猫妈妈的句子,谁读得最好听,她就出来了。先自己练练。(练后请多个同学读,一个比一个好!)
师:大熊猫妈妈终于出来了!(屏幕上出现文静悠闲的大熊猫)可爱吗?那就再一次用书上的语言尽情地赞美它吧!
生:同桌自由练读。
师:找一个没有站起来读过书的孩子来读。
生:这圆滚滚的身躯,油光光的皮毛,文静悠闲的样子……
师:有没有文静悠闲的感觉?(没有)有一点点,读快了点!千万别把大熊猫读成小白兔了。(笑)我再请一个文静的女孩子来读读看。
生:这圆滚滚的身躯……(师点拨:慢点,再慢点)
师:读得挺不错的的,有比她读得更好的吗?
师:觉得自己是班级里读得最好的请举手?(好多同学举手)这么多啊!老师真佩服大家的勇气和自信。
生:这圆滚滚的身躯……,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师:(情不自禁地夸奖)你真不愧是朗读的“明星”,咱们的“班宝”啊!好,咱们一起来读,速度慢一点。
生:这圆滚滚的身躯……
师:好的,同学们考察到的东西真多,继续汇报,看看你还发现大熊猫的哪些方面的生活习性?
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除了爱吃箭竹以外,还非常爱护自己的幼仔。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老胡说的:“好了,快离开这儿,大熊猫妈妈离仔不会很久,马上会回来的。要是让它碰上,它可要发怒了。”看出来。
师:如果你就是老胡,你会怎么读这句话呢?
生读
师:还有哪些生活习性?
生:它们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
师:它的家在……?
生:海拔2950米的高山上。
师:海拔这么高,那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概念?(边讲边在黑板上画,帮助学生理解“海拔”)
师:到了冬天,大熊猫生活的地方的海拔高度会下降,因为它需要温暖一点的环境。而到了夏天它生活的地方海拔会升高,因为这时它需要凉爽一点。那它的家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它的家十分隐蔽。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循声找去。发现大熊猫的家就在紧贴地面上的枯树洞内。洞口用……
师:多了一个字,重新读,不要马虎。(生比刚才多读了一个错字),哈哈,错误率提高了,没关系,不要怕失败,再来一遍。(生连续读了三遍终于读对了)怎么样?来点掌声,为他的坚持不懈。
师:请大家继续汇报!
生:我对幼仔的叫声感兴趣,那是小猪一样的叫声。
师:听过小猪的叫声吗?(听过)听过熊猫幼仔的叫声吗?(没有)遗憾吗?(挺遗憾)那就为你们弥补这个遗憾,闭上眼睛,耳朵可不能闭上。(课件放幼仔的叫声,学生很是吃惊)是像小猪的叫声吧!
生:我还发现了大熊猫的粪便!
师:大熊猫的粪便是怎样的?(生读:形状像大萝卜)那幼仔的粪便呢?(像小萝卜)对,多聪明的一个女孩子。(生乐了)
师:(指大屏幕)那大熊猫故乡的地理位置呢?
生:四川省卧龙山区。
师:知道四川省卧龙山区还是谁的故乡吗?
生:是您的故乡吧!
师:我什么时候变成四川人了?不是。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人物也诞生在四川卧龙。读过《三国演义》吗?
生:刘备。
师:不是。
生:是诸葛亮。
师:对!
师:请大家继续汇报,可以关注一下大熊猫的生活环境!请大家用心读读课文第一段,想想用什么词语来概括,想到了马上举手。
生:苍绿幽静。
生:风景秀丽。
生:美不胜收。
生:山清水秀。
生:山高地险。
师:好像不能全部概括。齐读最后一句。
生:好一个大熊猫的天堂啊!
师:是啊,“天堂”两个字足以概括它的特点了。大熊猫的故乡是如此秀美,大家想不想再玩一会儿?(想)那好,请跟老师来(放映课件)
师:(配乐朗读)果然,卧龙山区苍绿幽静。这里地势高,常年云雾缭绕,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高大的云杉,红桦和松树,象一根根擎天柱威武挺立,青翠的箭竹从填充着森林里的空间。山下泉水清清,林中鸟鸣声声。远处浅灰色的山峦上,缕缕白云裹着山顶银白色的积雪,好一个大熊猫的天堂!
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美吗?(美)是作者写得美还是我读得美?
生:是老师读得美,读得感动得我都快哭了。
师:呵呵,这是老师最大的失败啊!感动得你都要哭了,那还能说美吗?不过,我还是要谢谢你的夸奖。
生:我认为作者写得美,老师读得也美。
师:赞美了我也赞美作者,你真会说话。有没有读得超过我的,想跟老师比一比吗?先给我的朗读打个分,定个评价标准。大家给我打多少分?(100分)超过100分的有吗?(101分)才超过一点点,不过我已经很感激了,继续打分。(150分)千万不要打出二百五,(生笑)继续打,(1000分)太高了吧!刚才的150分已经带有很大的激励在内了,就150分吧!大家要争取超过150分,自由练练,可以选择最喜欢的一两句来练读。
生:自由练读。
师:敢跟老师挑战的到底有多少?(学生纷纷举手)真棒!
生:这里地势高,常年云雾缭绕。满山长着……(掌声)
师:好,打几分?(151分)跟我一样,那我们一起站在冠军领奖台上。一下子就上来一个大师级的,谁敢把他比下去?读其他的几句也行。
生:这里地势高,常年云雾缭绕。满山……
师:你给自己打几分?(150.1分)你真够谦虚的。(生笑)不过冲着你的自信,我握握你的手,希望你朝151分努力。
师:谁认为自己读得最好,要不推荐一个。(好几个学生自告奋勇地准备朗读)
生:高大的云杉……
师:读出了层次,读出了美感,打几分?(150分、200分)与刚才这位男同学比谁读得好?(不分上下)我觉得两位还是差不多的,并列第一。现在就让我们为这两为冠军颁发特殊的大奖!奖什么呢?奖励他们配乐朗读,(师生会心地笑了)就让他俩一起引领我们到这一片原始森林再走一走吧!最后一句大家齐声赞叹好吗?
生:我们的汽车行进在……果然,卧龙山区苍绿幽静……(配上音乐和画面效果很好)
师:为他们俩精彩的朗读鼓掌。
三、汇报成果
师:同学们,经过三天紧张而又认真的考察,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不过回学校后还有一项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我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师;回到学校,我们要向全校师生汇报这次大熊猫科学考察成果,现在离返回家乡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先来演练演练,搞一个大熊猫科学考察成果模拟报告会怎么样?(好)大家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汇报呢?(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后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大熊猫科学考察成果报告
1用自己的话介绍
2、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
3、背诵精彩段落
4、画图
5、作诗
6、写宣传标语
7、创作公益广告
师:善于口语表达的,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擅长朗读的同学可以通过朗读或背诵精彩段落来汇报;或者用写诗或写几句宣传标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什么是公益广告呢?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关于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如果人类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请大家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考察结果。可以是小组合作,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当然可以动笔写写。
生:(积极准备,热情参与,3~5分钟后)
师:准备好了的请举手,(学生举手不多)好像准备得不太充分,要不我们就再准备几分钟。
师:同学们,大熊猫科学考察成果模拟报告会现在开始。有请第一组。
生:(四人上台,先明确各自汇报方式:一位男同学画画、另一位则设计公益广告、两位女同学朗读。)
师:真好!团队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生:(两为女同学轮流读)卧龙山区苍绿幽静……(最后一句老师提示全班齐读)
师:真是珠联璧合!
生:我创作的公意广告是:保护环境,保护国宝,让我们携手共进!
师:说得多好啊!请写到黑板上去。(画画的可以继续)好,谢谢第一组向我们奉献上的精彩汇报。作诗的有吗?
生:我为大家赋诗一首。
师:题目是?
生:《在大熊猫的故乡》。
师:干脆用上了课本中的题目,现成的,好!
生:行进熊猫卧龙岗,(师插话——气势不凡)路旁美景赏不光。(师——押韵)寻踪而去找它家,熊猫可爱我爱它。(师——直抒胸臆)
师:鼓掌,请问你的大名。(王攀)现在的小诗人,未来的大诗人,握握手,出版了个人诗集别忘了给张老师寄一本。谢谢!真精彩。有没有其他汇报方式?
生:我用自己的话介绍卧龙山区。各位大熊猫爱好者:你们好!我今天考察了四川省卧龙山区,不仅观赏到了卧龙山区优美的景色,还看到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现在我向大家汇报我考察到的。啊!卧龙山区真是美,那里四季如春,风景秀丽,流水涓涓,崇山峻岭间箭竹随处可见。我还见到了大熊猫活泼可爱的样子和幼仔的娇嫩模样。不过我还见到了大熊猫不文明的一面--一面吃竹子,一面在大便。
师:看来大熊猫自己的环保意识也要加强。(生笑)我认为这位同学最出色的一点,就是用抒情的语言作科学汇报。让我们既获了解了科学知识又聆听到了优美的语言,真棒!请大家继续汇报?
生:我创作了一则公益广告:如果人类再不保护大熊猫,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只大熊猫将是董浩叔叔!
师:我好象有点没有听明白!
生: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继续伤害捕杀大熊猫,那么地球上就再也没有大熊猫了。只好把胖胖的中央电视台的董浩叔叔当成大熊猫了!(台上台下掌声笑声响成一片!)
师:妙,妙,这是到目前为止最有创意的汇报!我相信董浩叔叔听了也一定很心酸。现在让我们回头看看,刚才这位同学的画画得怎么样?(师看了一会儿图)这是熊猫想象画,还留了山羊胡子。(画的学生说是是竹子)怎么看怎么都像山羊胡子,是吃剩了的竹子吧。不错!挺有想象力。
生(笑得前俯后仰。)
四、拓展视野
师:同学们,虽然只是匆匆5分钟的准备,但是我们的模拟成果报告会开得很成功!我相信你们回去以后一定会汇报得更加精彩的。短短的三天考察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对大熊猫还有什么谜团没解开的吗?抓紧时间提问。问题可以从文中提,也可以是课外的。
生:通过三天考察,我心中总有个谜团解不开,现在是最后一天了,我就将它抛出来了。
师:抛得及时啊,来个抛砖引玉。
生:为什么说大熊猫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师:真会提问题,而且提得很及时。
生:我百思不得其解,大熊猫从前食肉,现在怎么吃竹子了呢?
师:也提得不错,这是关于课外的知识。
生:冬天时大熊猫要下来点,夏天它又要爬上去,它的身体那么臃肿,会不会摔倒啊!
师:别担心,它笨起来很笨,灵活起来也很灵活的。还有问题吗?
生:大熊猫憨态可鞠,可为什么也会发怒?
师:当然!人会生气,大熊猫也不例外。
生:为什么大熊猫妈妈和她的幼仔会不一样?
师:笑着说:正像你妈妈把你刚生下来那会儿你们母子也不一样的。(笑)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有些自己解答了,有些张老师也解决不了。不过不要紧,大熊猫研究中心专家老胡同志给我们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为我们办了一个超市-——大熊猫知识超市。让我们进入超市自由选购吧!(课件出示)
师:你想了解哪一方面的信息,老师就为你们点击。(超市中的栏目涉及:天敌、作息时间、克隆、生存现状、生活习性、趣闻等,图文并茂。)
(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依次点击相关内容,读给同学们听,并穿插一些有趣的话题:例如:大熊猫整天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大家千万不能学它。“克隆”这个词就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当看到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时,指出正因为大熊猫目前数量少,又因为是我国独有的,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所以我们称它为“咱们的国宝”。(提醒刚才问这个问题的同学:你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满意吗?)让我们一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句。
生:这圆滚滚的身躯,油光光的皮毛……
师:我听出来了这一回大家都读出了心中的感叹,心中的自豪。还想逛信息超市吗?(想)可是回家的车马上就要出发了,不能满足大家的愿望了,我们只能遗憾地跟超市说声拜拜了。不过细心的老胡同志还给我们留了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大熊猫信息网站。(课件出示)
虽然大熊猫生存的谜团有些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但的熊猫之迷还有待于同学们长大后去研究,去揭开。我期待着大家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师:下课。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两只小狮子》教学实录之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两只小狮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内容新颖,故事性强。通过两只狮子的不同表现,教育学生应该“从小学习生活的本领,不依赖父母生活。”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索为基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架设连接生活与教材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知识的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4、评价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学习之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只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学习生活的本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狮子妈妈、懒狮子、勤狮子、小树的头饰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较长,而且故事情节性很强,为了突破串讲模式,我设计了“整体阅读,交流体验”的教学思路。为了激发学生对于狮子这种动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特别筹备了一次小型班会,请同学们将课下搜集到的有关狮子的资料进行讲解展示。学生通过图书、上网、电视、广播等各种途径搜集到了丰富而有趣的资料。学生在这一过程获得的知识远远超过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因此,课堂上老师提出“你对狮子有哪些了解”时,学生才会应答自如。
我将课文第一段的内容略去不讲,直插重点,压缩了教学时间。在进行分角色朗读时,将课文中间的提示语删去不读,加快了语言的节奏,便于学生较快进入语言情境。在情景再现环节,教师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只“小狮子”,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实现了师生的互动、互进。“听了狮子妈妈的话以后,小狮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由想象,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小组合作、创新实践环节,让学生戴着头饰表演文中的情景,进行艺术再造。在表演中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说与动的快乐气氛中,让学生受到教育,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策略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因此,为使学生在上课伊始能较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我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你对狮子有哪些了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求的欲望。接着,给学生创设广阔的自主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读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然后让学生看课文录像,以形象生动的动画形象,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我也想读一读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在个人的、小组的、全班的学习活动的穿插、结合中,实现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实现每个学生对课程内容、语文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自我构建。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读书,并且有成功的体验。
2、寓教于乐,实现师生、生生互动。
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展示生动、直观的画面,不仅仅是为了引学生入情入境,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头饰辅助教学,老师、学生戴着头饰表演,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进入角色进行体验的机会,实现了师生互动。另外,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等方式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形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现在老师就请大家看一段动画片,看看动画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课件演示)
你了解狮子吗?愿意介绍一下狮子吗?(自由交流)
想知道小狮子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两只小狮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轻声齐读)
二、创造条件,主体参与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之间再听读一遍。(同桌一个读,一个听)
3、指名读给全班同学听(学生互相评价)
三、研究学习,体验发现
1、两只小狮子都想成为林中之王,可他们的表现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请认真看图专心听。(课件演示)
2、学生介绍两只小狮子的表现。
3、指名读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读后评价。
4、懒狮子对小树说了些什么呢?请大家看画面(课件演示)
5、同桌合作朗读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分角色读)
6、师生,男女生合作朗读。
7、懒狮子真会生活得很好吗?请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小组交流)
四、情景再现,激活思维
1、(师戴懒狮子头饰)我就是懒狮子,我认为我会生活的很好,你们为什么说不能呢?
2、听狮子妈妈的话。(课件出示:狮子妈妈)
3、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谁能帮帮我?
4、请你想一想妈妈平时讲道理时耐心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个人读,同桌读,齐读)
5、我这只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又会怎样想,怎样做呢?(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给大家)
五、小组合作,创新实践
1、同学们,两只可爱的小狮子已经成为我们的朋友,让我们一起祝愿它们长大后都能成为林中之王,带领林中的百兽幸福的生活。
2、请大家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从课文选择喜欢的内容与同学合作读一读,演一演。(学生合作表演)
六、应用提高,总结拓展。
1、生活中你应该学习哪只小狮子,怎样做呢?
2、我们都应该向勤快的小狮子学习,练好本领,将来做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生活的强者。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勤学的谚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课件出示)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现在老师就请大家看一段动画片,看看动画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课件演示)
生:动画片介绍的是小狮子。
师:你了解狮子吗?愿意介绍一下狮子吗?
生:狮子是林中之王,它很凶猛。
生:大狮子很威武,小狮子很可爱。
生:狮子喜欢捕食活的小动物,它的本领可大了。
师:想知道小狮子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两只小狮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生:轻声齐读课题
【教师从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创造条件,主体参与
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读的过程遇到困难,就自己想办法解决。老师相信你们能行。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有谁遇到困难了?你是怎么解决的?
生:我有个字不认识,我问同桌,知道念“滚”。
生:我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帮的忙。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但是可能还有一些同学读起课文来有困难。不过没关系,下面我们同桌之间再听读一遍。这一回,老师要看一看,哪一桌的同学合作得最好。
生:同桌一个读,一个听
师:现在哪一桌的同学认为自己读的很好了,想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来做小裁判,一定要认真听,一会还要请你们来给评一评呢?
(一桌同学读)
生:于瀛读得很好,这只懒狮子真得很懒。
生:张若林读得语气很好,我感觉狮子妈妈就在眼前。
【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发展了语言,提高了能力。同时,使学生在自由、自主的读书中获得成就感】
三、研究学习,体验发现
师:课文中的两只小狮子都想成为林中之王,可他们的表现却不一样,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请认真看图专心听。(课件演示)
师:谁有勇气来当小老师,用自己的话介绍两只小狮子的表现?
生:一只整天练习滚、扑、撕、咬,另一只就知道晒太阳。
生:一只很勤奋,一只很懒,什么也不干。
师:让我们来看看课文哪一段写的是画面的内容,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第二段
师:怎样读才能把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读出来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者请学生来当小老师,以师生角色换位来激发学习兴趣,培植自信心,使语文学习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师:根据两只小狮子这时的表现,你认为哪只狮子可以成为林中之王?(勤奋的小狮子)小树也和大家一样,很担心那只懒狮子。它对小树说了些什么呢?现在请同桌的小朋友,一个表演小狮子,一个表演小树,合作朗读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好吗?
生:分角色读
师:老师想请一名同学与我合作朗读,行吗?(师生合作读)
师:你认为我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老师读得好,声音很好听。
生:赵峥读得有些慢,如果快点就更好了。
师:小评委评了老师和同学的朗读,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我们的优点,克服我们的不足,比我们读的更棒。
师:现在请男生读小树的话,女生读狮子的话,我们来一个朗读比赛,看一看男生读的好还是女生读的好。
生:去掉叙述部分,分角色读
【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来评价,能够有效利用自评互评调动朗读的积极性。同时,发展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师:懒狮子说凭着爸爸妈妈的地位,它会生活的很好?你认为小狮子真会生活得很好吗?请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小组交流
四、情景再现,激活思维
师:(戴懒狮子头饰)我就是懒狮子,我认为我会生活的很好,你们为什么说不能呢?
生:因为懒狮子不学本领它就什么也不会,将来就会饿死。
生:我认为懒狮子不能光靠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总会死的,到那时它怎么办呢?
生:现在有爸爸妈妈的帮助,它即使不会什么也会生活得很好,但是爸爸妈妈死了,它就会受别人的欺负,别人也会瞧不起它。
师:你们说得很有道理,我的话被妈妈听见了,她也想跟我说话呢?(播放狮子妈妈的话)
师:妈妈的话我没听明白,请小朋友们帮帮忙,再读给我听听,让我再思考思考好吗?(出示狮子妈妈的话)
生:读狮子妈妈的话
师:妈妈的话挺有道理,可是我不明白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谁能帮帮我?
生;真正的狮子一定要有本领。
生;真正的狮子不能处处依靠爸爸妈妈,而应该独立。
生;我想只有练就一身摸爬滚打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师;妈妈的话真是语重心长啊!请你想一想妈妈平时讲道理时耐心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学生自由读,同桌读,齐读)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能读懂的教师就不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的愿望。】
师:我这只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又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生:小组合作交流
生;你一定能改掉坏毛病,刻苦练习本领。
生: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它很后悔,下决心改掉懒惰的习惯。
生:懒狮子知道自己错了,从那天开始它天天起早练功,学会了很多本领。
生:懒狮子就让妈妈教他练功,他不怕苦,不怕累,终于也和妈妈一样成为一只勤劳勇猛的狮子。
生:听了妈妈的话后,懒狮子就主动请第一只小狮子教自己练习滚、扑、撕、咬的本领,并和他一样从早到晚刻苦练习,最后兄弟两人都有了很高的本领,爸爸妈妈老了后,他们一起成了森林之王。
师: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改掉懒惰的毛病,做一只勤奋的狮子,长大成为真正的狮子。(摘去头饰)
【教者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只小狮子,拉近了学生与老师、文本之间的距离,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师生的多次对话和学生的想象,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对这一设计非常感兴趣,态度积极,满怀热情。】
五、小组合作,创新实践
师:两只可爱的小狮子已经成为我们的朋友,我想它们长大后都能成为林中之王,带领林中的百兽幸福的生活。老师有个建议,想请大家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从课文选择喜欢的内容与同学合作读一读,演一演,你们愿意吗?(学生合作表演)
师:这些同学的表现怎么样,大家评评吧!
生:每个同学都演得很好,我应该向他们学习。
师:你真是一名谦虚的好孩子。
生:王佳文演得好,他加上了自己的想象。
生:我认为宋桓宇表演时有表情还加动作很好。
【教者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好动、喜欢小动物的特点设计分角色表演环节,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情景,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表演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习惯。】
六、应用提高,总结拓展。
师:生活中你应该学习哪只小狮子,怎样做呢?
生:我要学习勤快的小狮子,好好学习,长大养活自己,养活父母。
生:我从现在开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靠父母。
生:爸爸妈妈现在很辛苦,我应该好好学习,将来让妈妈爸爸过上好日子。
师: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我想我们都应该向勤快的小狮子学习,练好本领,将来做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生活的强者。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勤学的谚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课件出示)
评析:
李冬梅老师的《两只小狮子》一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以关心、接纳的态度倾听学生的表述,观看学生的表演,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点滴发现给以支持和鼓励。学生求知欲强,兴趣高,参与积极,表现大胆,课堂上充满生机与活力,较好地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主的读书,不懂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分组讨论交流;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动口、动脑、动手,自主学习的空间、时间充裕,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展示。
三、注重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者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尝试研读,让学生说一说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分角色读狮子和小树的对话,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最后分角色表演,使读进一步升华。整个课堂教学,教师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始终保持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围绕课文内容反复阅读、感受,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教学实录——《画杨桃》》,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一课时
师:以前我给你们上过什么课呀?
生:《曼谷的小象》
师:今天咱们还去曼谷吗?
生:不去了。
师:不去了,咱们就在教室里上什么课?
生:《画洋桃》
师:(教师板书“囗”)我不按笔顺写,我写了一个什么?
生:口(kǒu)字。
师:不对。想象一下。
生:正方形。
师:你说像什么?
生:支老师写了一个大口的框。
师:大口框,还有什么说法?
生:像窗口。
师:像窗口,你说。
生:像画纸。
师:像一张画纸,将来往里面画洋桃是吗?太小了。还像什么?都猜不着啊?它像一块豆腐。再看,
(教师在“口”里写“十”,成“田”)这豆腐怎么了?你说。
生:分开了四份。
师:分开了四份,那豆腐一分不就坏了吗?你说。
生:这个豆腐切开了四份。
师:对了,他用的“切”,你用的是“分”。哪一个合适?
生:切。
师:一块豆腐切四块(教师板书在“田”下画“画”,成“画”)现在呢?这块豆腐怎么了?你说。
生:一个盘子装着豆腐。
师:盘子有那么高的沿儿吗?
生:没有。
师:你说。
生:用碗装着豆腐。
师:用碗?你说。
生:用胶袋装着豆腐。
师:用胶袋?一块豆腐切四块,放在锅里怎么样啊?(板书在“画”上加“一”成“画”)
生:盖上盖。
师:什么字啊?
生:画。
师:我刚才说了,我没按顺序写。现在你们按笔顺写一下,举起手来,预备,齐。
生:(学生用手比划)横、竖、横折、横、竖、横、竖折、竖。
师:记住没有?
生:记住了。
师:这个字原来就会写,是不是呀?(板书“杨”)这是什么?
生:杨(yáng)字。
师:这是什么?(板书“桃”)
生:桃。
师:见过杨桃吗?
生:见过。
师:广东的孩子们肯定见过。读过课文吗?
生:读过。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你自己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书。默读也可以;朗读也可以;两个人读也可以;小组读也可以。
你说老师我想搬上椅子找我的朋友去读也可以。读一次,好吗?开始。(学生各自读文)
师:这个同学最好,别人都读完了,我没读完。一般情况下,见别人读完,我也就算了。他要坚持读
到最后一个字。非常好,这是认真的态度。还想不想读了?
生:想。
师:谁读得最好?你起来,读第一段。文(读文)“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画走了样。”
师:读得不错啊,你觉得班里还有读得比你好的吗?(此生指另一个学生)你找他当你的榜样。你起
来,人家可拿你当榜样了,读读试试。
生:是第一段吗?
师:下一段。
生:(读文)“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嗯,你过来。(生上台)书上有一句话,老师让画杨桃的时候,课文中的“我”,比如我现在是一
个杨桃,放在这儿,让大家画。你按书上的介绍,当时的“我”坐在什么地方?大家读读那句话。
生(读文):“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师:“我坐在前排靠边的地方。”你指指看,“我”可以是咱们班的谁?就按现在的座位。
生:是他。(指一学生)
师:还可能是谁?(学生又指一生)这句话他读懂没有?
生:读懂了。
师:读懂了,很好,回去。下面我们一起读下面这一部分。谁来当解说员?就读叙述部分,你来。谁
来当老师?你来。同学们说的话,大家一起读。看看你们能不能分清是谁说的话,开始。(学生按角色读文)
师:角色分得很清。大家一起读,声音朗朗又响又脆,开始。
生(读文):“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就画成什么样。”
师: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文):“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hǔi)使我一生受用。”
师:再读一次,她读得很好,声音再高一点。(此生重读)教诲(hùi),再读一次。
生:“他们的教诲(huì)使我一生受用。”
师:对,坐下。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这回我还让你们读,默读,默读完了我要让你们站起来说话,我不提任何问题,就让你随便说,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提问题也可以。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一边读一边想,想好你要说的话,想好你要提的问题。好不好啊?
(学生默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开始举手了。啊,这么多,你先举手,你想说什么?
生:我要汇报词语的意思。
师:好,讲吧。
生:“和颜悦色”的意思,就是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师:你讲了一个词语。你要说什么?
生:我要说“严肃”的意见。
师:哦,也是一个词语。他说了一个“和颜悦色”,他说一个什么?
生:严肃。
师:这两个词正好怎么样啊?
生:相反。
师:你过来。(让学生上台)咱们看看这位同学讲“和颜悦色”而他是不是和颜悦色?你和颜悦色地看着大家。
生:..我不太会。
师:哈!面无表情。笑一个,你对大家微笑。抬起头来,别不敢看大家。(学生笑了)这回有点和颜悦色了。你过来,(让另一学上台)你不是要讲“严肃”吗?根本就不用讲,你给严肃一下,好,你会做这就说明你懂了。但有点悲哀。(众笑)把眼抬高,敢于看大家,(学生作状)这次可以不可以呀?
生:可以。
师:这个词根本不用讲了。还有谁打算说什么?你说。
生:这篇课文一共有19个自然段。
师:还有什么?就这一点吗?你说。
生:我想提问题。老师的神情为什么会变得严肃了?
师:老师的神情为什么会变得严肃了,你把你这个题写到黑板上。(学生上台板书)谁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要说的?
生:为什么作者说老师和他父亲的话,会使他一生受用?
师:你先说说什么叫“一生受用”。
生:就是永远都会用到。
师: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我只要按照父亲和老师的话去做,一辈子都有好处,是吗?
生:是。
师:你再提提你的问题。
生:为什么父亲和教师的话,会使我一生受用?
师:好了,上来写。(学生板书)你讲。
生:杨桃是怎样的?
师:刚才我问你们见过杨桃没有,你见过吗?
生:见过。
师:既然见过,你这个问题是要问我什么?你是问我杨桃的样子,还是杨桃的味道是怎样的?
生:它的特点。
师:它的特点是怎样的?咱们一会再说吧,你先坐下。大家记住,你也记住你的问题。还有人要说什么?
生: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
师:有意思,比如,大家看,我这儿要写一个字。(教师随手在粉笔盒上写了“9”,拿到学生面前)你看这是什么字?
生:9。
师:(又问身后的学生)你看我写的什么字?
生:6。
师:我就写了一个字,他看就是9字,他在这儿看就是6字,刚才是你提的问题?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还有什么?你说。
生:为什么老师要让同学画杨桃。
师:你起来,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画洋桃》这篇课文?
(此生无言,众笑)
师:因为想学知识,因为这是课程的内容。那节美术课就是画杨桃的内容。通过画杨桃,学生不但学会了画,还懂了好多道理,懂了吧?这道理是什么,咱们完了再说。还有什么要说的?你讲。
生:我想为什么画东西不能画得想当然?
师:对了,你写到黑板上去。谁还有?(学生板书问题)
生:我知道“熟悉”的意思就是知道得清楚。
师:你熟悉我吗?
生:熟悉。
师:因为以前上过一次课了,但是你对我的熟悉有对你们班主任老师那么熟悉吗?
生:没有。
师:了解的程度越深,就越熟悉。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知道“教诲”的意思,就是教训、教导。
师:对,你说。
生:我知道“和颜悦色”的意思就是形容态度温和,和蔼可亲。
师:对,还有什么要说的?你讲。
生:我想问为什么画杨桃的那个同学把画交给了老师之后,老师没有笑他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其他的同学却哈哈大笑。
师:对,同样一件事情,老师就没有笑,同学们却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咱们一会儿再说。还有别的问题吗?你说。
生:“半晌”的意思就是半天。
师:对,可以,你说什么?
生:为什么有几个同学觉得“我”画的杨桃不像杨桃?
师:你们俩提的问题都一样。因为觉得不像他们才笑,是不是?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画杨桃的过程,共写了19个自然段。
师:画杨桃的过程?接着他的话,谁能继续往下说?这篇课文就单单写了画洋桃的过程吗?你说。
生:还告诉了我们画杨桃一定要从不同的方向去看。
师:“告诉我们画洋桃从不同的方向去看?”你的意思是说,杨桃放在这里,你先在这里画,再去左边画,再去右边画?(众笑)是这意思吗?
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师:什么道理?
生:就是画每样东西都要认真观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就画什么。
师:有点意思了,你说。
生:这篇课文就是说了从什么角度看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还有吗?你说。
生:这篇课文还告诉了我们杨桃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样子是不一样的。
师:对了,还有什么?好了,我给画一样东西,你们能看出来是什么吗?
生:能。
师:试试看吧。(教师在黑板上作画)我先画一个圆,中间再画一个圆,里面再画一个圆,两边还各有个小角,这是什么东西,你们能看出来吗?如图:
生:车轮。
师:车轮?不对。
生:马蹄。
师:马蹄也不对。
生:蜗牛。
师:蜗牛?不是。
生:指南针。
师:不对,指南针的针跑到外面去了?(众笑)猜不着了吧?
生:人造卫星。
师:卫星我可不会画。
生:迷宫。
师:不是。
生:这是古时候人们推的车子。
师:不是。你们为什么猜不到,看不出我画的什么画?因为你们用的是习惯的,常用的,常看到的那种观察角度。你们在喝早茶的时候,茶桌上有茶壶没有?
生:(恍然大悟的)有。
师:这个图是从哪里看茶壶?
生:上面。
师:从上面往下看就是这样子是不是啊?你刚才问我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东西就有不同的结论,这回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坐下。我再画样东西有兴趣猜吗?(教师在黑板上作画)我最善于画圆圈,一个小圆圈,两个小圆圈,三个小圆圈,四个小圆圈,五个小圆圈,然后再把它们围起来,是什么?你说。如图:
生:豌豆。
师:一个豌豆夹?不对,这还是惯常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
生:冰糖葫芦。
师:外面还包着纸?(众笑)
生:扁豆。
师:扁豆和豌豆是一样的。能猜着吗?你说。
生:坦克的车轮。
师:这辆坦克立起来了?(笑声)
生:毛毛虫。
师:不是。
生:蚕茧。
师:蚕茧,五个蚕茧连在一起了。猜不到了吧?你们看我这只手,从这个端点来看(师将手伸展指尖对着学生)看这只手是不是画的样子?
生:是。
师:可我要画成这样子(在黑板上画了只正面的手)一看就看出来。因为这是习常性的观察法,而今天我让你们从手的端点来看,就看不出来了。刚才有同学问看到那个同学画的杨桃像五角形,同学们都笑了,他们为什么笑?
生:因为同学们都用平常看惯了的方法去看,觉得画得不像,才笑。
师:嗯,你们把这一点弄懂了,很好。你们对画画感兴趣吗?
生:感兴趣。
师:感兴趣你再读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根据你们刚才的发言。我觉得有些同学似乎懂了。你们提的问题也不错。现在自我衡量一下,这篇文章你们读懂了没有?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要没有读懂的话你告诉我哪里不懂。再看看课文,如果没把握,你得告诉我哪里不懂,都懂了咱们就下课。哪里还不懂?你说。
生:为什么这位老师讲的话和“我”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呢?
师:记住你的问题。你说。
生:每篇文章都有含义,但这篇文章有什么含义呢?
师:含义还不太明白,坐下。实际上你们刚才不是说,我读懂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含义。至于这个道理你懂得是不是非常准确,非常深刻,然后再研究。好吗?你能提问题吗?
生:为什么父亲那么严格要求“我”?
师:你的意思是希望你的父亲对你要求松点吗?(众笑)你说。
生:为什么老师不直接表扬“我”?
师:为什么老师不直接表扬“我”?嗯,你说。
生:为什么“我”读小学四年级时,父亲才教“我”学画画?
师:你的意思是嫌他父亲教得太晚了?看来你们提的这些问题对理解课文不是很重要的。可能你们理解课文差不多了。你还要说吗?
生:我问这篇课文每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师: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老师看了我的“画”要拿起来问大家?
师:为什么拿起画来问大家?嗯,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看来大家对课文真的理解得差不多了,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下面开始考试。愿意不愿意接受?
生:愿意。
师:好的。(教师从旁边拿过一个话筒架竿,放教室中间,手中拿一胶袋)你们猜这胶袋里面有什么东西?
生:杨桃。
师:对。前两排同学向后转,把椅子挪一下。我这里真有一个杨桃,想让你们来画。你要能够画正确,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课文里面讲的道理,也就是含义,你们也就懂了。你要是没懂就画不正确。我一会一看你的画我就知道你懂了没有。我把杨桃放在这里。(教师将洋桃插到话筒架竿的顶端)不画这个竿子,只画杨桃。打开你们的本,不用画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廊就可以。给你五分钟的时间,开始作画。
(学生作画,教师查看)
生:好了,大家抬头,很有成果。好多优秀作品我已收集过来了,咱们先下课,休息10分钟再上课。
第二课时
师:现在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画的杨桃,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懂了吗?
生:懂。
师:你要想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你在评价的时候就得引用课文的有关语句。用课文上的话来说他理解了,或者没有理解。听懂这个意思没有?
生:听懂了。
师:咱们先看一位同学的画。(将一位同学的画放在投影仪上),这幅画是谁画的?(学生起立)大家看清是他画的。开始评价,你说。
生A:(站在自己座位上说)我觉得他没读懂课文。
师:停一下。从他一开始发言,我们就应该发现他的评价对不对?你说。
生:他的方法是不对的。
师:你是说画画的人不对呢?还是评价的人不对呢?
生:他。(指评价的学生A)
师:那你说吧,他怎么不对?
生:他说..他说.
师:你先坐下组织一下你的语言。谁知道他(指A)这样评价对不对?
生:评价者是错的,因为他没有引用课文上的语言..
师:我可以断言,他即使引用课文的语言,也不会作出正确的评价来。想想为什么?你说。
生:因为他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的。
师:对了,他要想正确地评论人家的画,他应该怎么办?
生:他应该去画这幅图的同学座位上去看这杨桃?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课文上有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叙述?
生:有。
师:哪里?读出来。谁找到了,关于这一点的叙述。你读出来。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师: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先干什么呀?——在他的位置上来看。这是一次叙述。还有没有?关于刚才那个问题,课文哪里还有叙述?
生:还有“审视”。
师:你跟他说的是同一句话,为什么要强调“审视”?
生:因为..
师:谁知道她强调这个“审视”对不对?
生:对。
师: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审视”?
生:因为强调了“审视”,就可以判断他画得对不对。
师:你应该从“审视”这个词的词义上去理解。“审视”是不是就看一下?
生:不是。
师:是不是就观察一下?
生:不是。
师:怎么看?
生:认真看。
师:认真地,还有检测、检查的眼光去看,那就叫什么呀?
生:审视。
师:对了,还有一处可以证明评价人说得对不对的地方。刚才你们找到一句是老师去画画人的位置上
去看、去审视。还有哪里?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座位上”。
师:哪几个同学?笑人家画得不对的几个同学。请他们干什么?
生:请他们坐在“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
师: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老师亲自去,然后又让笑话人家的同学亲自去。去哪里?去画杨桃同学的位置上看,对不对?
生:对。
师:现在你知道你哪里错了没有?(对评价的学生A)
生:知道了。
师:那么应该怎么办?我还让你来评价这位同学的画,你自己采取行动。
生A:(仍然站在他自己的座位上说话)他这幅画是对的。
师:还是这样来发言,行吗?
(学生七嘴八舌在下面议论)
师:他(指A)读懂课文没有?
生:没有。
师:你把刚才同学们读的课文,再读一遍给他听。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师:对,这是一段,再读:“让那几位同学..”大家一齐给他读。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对A)这两段你听明白没有?
生:没有。
师:还没听明白?大家再读一次。你注意听。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
师:对,这是一处。(对A)因为你不懂,所以我加一个问题问你:老师为什么要走到那个画洋桃的孩子位置上去?
生A:因为老师要审视一下..
师:没有答对。课文上也有答案,找。老师为什么亲自走过去,也让笑的同学走过去?课文上有答案。
你读出来(指另一生)
生(读文):“提起洋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
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洋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对A)“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这句话意思懂不懂?
生A:懂了。
师:懂了。再读读同学们那句话,大家一起读。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好的,让同学们也坐到“我”的座位上。现在我还请你(指A)评价刚才那幅画。你再采取行动。
(A生下座位走到画图的学生位置观察杨桃)
师:这次他(指A)读懂文章没有?
生:读懂了。
师:现在他读懂了,(对画图的同学)你起来,让他坐到你的座位上。你(指A)现在来评价,看实物和看图对照,讲。
生:这位同学画得对。
师:画得对,找到课文上有关的语句,说明他对。
生A(读文):“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引用得对不对?
生:对。
师:他(指A)现在读懂课文没有?为什么?
生:读懂了,他知道要走到画画人的位置上去评价。
师:很好。这儿还有一幅图,来看一下,进行评价(放图于投影仪)
生B:(走到画图者的位子上)这幅图他画得不像。
生(画图者):老师,我这图画得很像。(老师走到画图者的位子上,低头观察,并对照图画)
师:是啊,他这幅画得很像。
生B:就是不像,我怎么看都不像。(众笑)我就是在他这里看的呀!
师:(纳闷地)这就怪了,(忽然醒悟)对B说,你坐在他的椅子再观察对照一下。
生B:(坐在作画者椅子上)这样看,他画得像了。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吗?
生B:刚才站着看,我个子高,现在坐下,眼睛的位置降低了,杨桃下面的几个角的侧面也能看到了,所以变得圆圆的了,他画的也是圆圆的。
师:那么你刚才硬说人家画的不像,为什么呢?
生B:还是看的角度不一样,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师:很好,(指作画的学生)你来读一下课文,说明你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
生(读文):“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他读懂课文没有?
生:读懂了。
师:那么父亲的话他做到没有。
生:做到了。
师:引用有关语句。
生B:(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了,咱们再找一幅画,这是谁的?(有学生起立,教师放图于投影仪)咱们看这幅画。看清没有?谁来评价?请那个女同学来吧。(此女生先到画图同学位置上观察杨桃)她读懂课文没有?
生:读懂了。
师:谁能评价她?为什么你说她读懂了。
生:因为她亲自到画图同学的座位上去观察。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他也读懂了。你起来让位给她。(让女生坐到画图同学的座位上)看图看实物。说自己的意思,也要引用课文上的话。
生(女):我觉得这个同学画得不像。
师:讲道理。一边说自己的,一边引用课文的。
生(女):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不一样。
师:那你的观察和他的图画的差别。
生(女):我的观察和他画的不一样,因为他的图好像是一个蝴蝶图形。我在他这里的观察好像是个五角星一样。
师:她刚才说话中有一个词非常重要,谁注意到了?
生:蝴蝶。
师:不是。
生:观察。
师:不是,要注意会听人家的话。你说。
生:.像。
师:不是。
生:像五角星。
师:你说他怎么观察就像五角星了?再重说刚才那句话。
生(女):我从这个地方看这个杨桃好像五角星。
师:听到她这句话没有?
生:听到了。
师:哪个词重要?一起说。
生:这个地方。
师:对了,都读懂了。她强调“我在这个地方看洋桃”就是五角星,但他画成蝴蝶了。他为什么不对?用课文的话评判他。接受不接受?(对画图同学)
生:接受。
生女:(读文)“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洋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师:看起来像五角星,但他没画成五角星。
生(女):看得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师:还是没找到。找找课文直接批评他的那句话。找到了你就懂了。哪句话?
生女:(读文)“我们看见别人把洋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他没有画成五角星呀?该画成五角星他没有画成呀?课文还有批评他的话,哪句话?
生女:(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
师:那一句话还没读出来,你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他读得是谁的话?
生:爸爸的话。
师:爸爸的话,你再读一遍。(此生重读)那么刚才这位画画的同学,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生:五角星样的。
师:是五角星样的就应该画成什么样的?
生:五角星样。
师:他没画成五角星样的,而画得像蝴蝶,犯了什么错误了?读。
生:(读文)“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犯什么错误了?
生:画走了样。
师:为什么画走了样?
生:想当然了。
师:“想当然了”,他想的杨桃有“翅膀”,就按照平常对杨桃的印象来画了,对不对?刚才课堂提问,谁提了一个关于“想当然”的问题?你是怎么提的?
生:我当时提的是: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讲。
生:这是因为画画如果想当然的话,就会把画画得乱七八糟,画走了样。
师:要想不“想当然”,要想不画走样,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像写生画那样,仔细观察。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
师:是谁说的?
生:老师。
师:老师说的。课文最后说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非常怎么样啊?
生:相似。
师:那么把相似的爸爸的话再读一次,大家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对了。刚才有一个同学还提问,为什么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谁提的?现在明白没有?一个父亲一位老师,为什么说的话这么相似啊?为什么?
生:因为这都是画画的要求。
师:你有别的说法吗?
生:这是因为他父亲和老师的经验是一样的。
师:他们有经验,觉得做事情的正确办法是这样的,所以父亲说的是这样,老师说的也是这样的。因此他们的话就怎么样啊?
生:相似。
师:好了,经过这一段的读和对图画的评价,你们都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你起来,你刚才说这课文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说了,你讲那个道理就是含义。你现在对于你刚才讲的道理,有没有更深入的见解?
生:没有了。
师:那么把你认识到的再说一次。
生:画画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
师:那该怎么办?
生:将自己看到的就画下来,不要想当然地画。
师: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怎么样啊!
生: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就本课而言,他全懂了。你们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我相信也全懂了,但再深一层你们还不太懂,一会儿咱们再说。现在你们再看看书。刚才有个同学说了,“老师我知道课文一共写了19段,”对,那么你们根据我们刚才讨论的情况,实际上重要的段落只有几个?哪几个?找出来。在重要的段前画个圈。(学生找段画圈)
师:第一个最重要的段落是哪个段?
生:第十八自然段。
师:还有没有重要的段落?
生:是第一自然段。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内容?简单地说。
生:他爸爸对他的要求。
师:对不对呀?对,咱们记录在这儿。(教师板书“爸爸的话”)第二个重要自然段,你说。
生:十八自然段?
师:到那么远了吗?
生: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是写什么的?
生:讲“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
师:简单地说,“我”在干什么?
生:画杨桃。
师:对,第二自然段,“我”的画。(板书“我的画”)还有哪一段重要?
生:十八自然段。
师:十八自然段是讲什么的?
生:讲老师说的话。
师:对,(板书“老师的话”)现在又告诉了你一个读文章的重要方法。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你看他写老师和同学问答的过程,写了好长,是不是呢?一句一句对话。其实它只起了个铺垫的作用,衬托环境的作用。讲讲事情的由来,很简单。真正的道理在哪些段落里呢?在这三个段落里。这是第一步: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现在从这里面往出抓爸爸的话,你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越简炼越好,你讲。
生:(读文)你看见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她找的地方对,就是不够简炼。要概括,哪几个字?最重要?
生:你看见一件东西..
师:还跟她一样在读,没有概括。我告诉你们可以概括成八个字。你说。
生:想当然。
师:“想当然”?干事情,都应该想当然?(众笑)
生:应该是:不要想当然,不要画走了样。
师:这是八个字吗?(众笑)谁能说八个字的举手?
生: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师:多一个字。再去掉一个字,重说。
生: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师:这就是父亲说的话中最重要的部分。你把这八个字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在他作画这一部分中再找出最重要段落里的最重要的句子,我也要八个字。好好读一读,你找到就说明你完全读懂了。
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师:完全正确。你把它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下面该看老师的话了,也是从老师这段话里找最重要的内容,然后概括。几个字?你先说。
生:八个字
师:讲。
生:角度不同,样子不同。
师:这是在讲道理吗?好像不是。
生:看到什么,画成什么。
师:意思对了,但还不太合适。
生:见到什么,就画什么。
师:你在街上看到狗就画狗,看到人就画人,是这意思吗?
生: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师:不能也用八个字来说吗?
生: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师:对,还是这八个字。因为老师的和父亲的话非常相似,基本相同。谁说的过来,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再抬头,提最后一个问题。要想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老师的话”)这个作画的人必须是什么样的态度?
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师:对了,只有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指板书中间一行)才能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课文全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课文全明白了,我们能不能跳出课文来看广大的世界,看众多的事物,想不想?
生:想。
师:现在讲的是画画,我们从课文中跳出来,不说画画了。做别的事情。“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怎么理解?怎么联系别的事情?比如我今天上学的时候,走到街上看到一个老汉,在逗一只猴子招人看,在耍猴,我被他吸引了,一下子忘了上学的时间了。等到想起来了,跑到学校里迟到了。老师问我:你怎么了?那么根据“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这个要求,我应该怎么说话?
生:事情是什么样的就说什么。
师:那么你要是看耍猴的同学,我是老师,你怎么跟我说?
生:我今天半路上看到老汉耍猴,忍不住就去看了。
师:结果..?
生:结果忘了时间,就迟到了。
师:应不应该这么回答呀?
生:应该。
师:应该,事情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说是什么样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时间的关系就不说了,大家联系起来,总起来看: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事”)我们就按照事情本身实际的情况去观察,去了解,去反映,对不对?这就加了一个字(板书“是”)。这个字不是“是不是”的“是”,而是准确、正确的意思。所以我们平常拿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加板书“实”和“求”,组成“实事求是”)对,根据实在的事情真实的样子,我们去寻求最正确、最准确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就叫什么呀?——实事求是。这样是不是已经从“画杨桃”里跳出来了?
生:是。
师:课文讲的是“画杨桃”的事,我们把它扩大到一切事情了。你起来,刚才我说你对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得差不多了,含义也明白了,现在你是不是知道得一点了?
生:是的。
师:知道什么了?
生:知道了做什么事都应实事求是。
师:都应该实事求是。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生: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师:对了,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要老老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办事,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好了,课文没什么问题了,看看这几个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指学生上课初在黑板上写下的问题)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还有,为什么老师的神情会变得严肃了?因为其他的同学..
生:因为别的同学对我这种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态度不但没有夸赞,而且还讥笑,所以老师严肃了。
师:还有,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还用解答吗(生答:不用了。)不用咱们就下课吧。
全文板书样式:
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实录:
师:先请大家来欣赏一首曲子,名字叫《母亲我为你骄傲》,播放曲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
师:先来看这样一个画面。给你的感觉怎样?想说点什么?
生:这个画面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很温馨。
生:母亲十分亲切。
生:我感觉十分美妙。
师:是呀,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那是甜蜜的时刻。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所以,在作者的印象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读“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童年的夏夜是怎样的?
生: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为什么?看书1-3节,请你从书上找找句子来回答。
学生看书
生: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师: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最美的时辰啊。是什么时候?
生: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指名学生读。
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很美?
生:星星全都出来了,皎洁的月亮也出来了。
师:把你的话也说得美些。
学生再说。
再指名读“暑热散去了……最美的时辰。”
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很美?
生:我想告诉大家月色洒满我们的篱笆小院很美。
师:我们一起来告诉大家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候,读——“暑热散去了……”
师:除了这个,还有什么也让作者感到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忙了一天了,这时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生:母亲搂着我给我唱歌谣,她很爱我。
师:是呀,一个“搂”字传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意。作为孩子的我,一天在太阳下晒,在泥地里滚,这时候也可以静下心来,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母亲深情地吟唱。谁来读读第四小节?
指名一个学生读。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短语,一起来读一读。
示: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师:三月的和风吹来时感觉怎么样?
生:很舒服。
生:柔柔的。
师:是什么像三月的和风。
生:母亲甜甜的嗓音。
师:小溪的流水又是怎样的?
生:小溪的水流动很缓慢。
师:是什么像小溪的流水?
生:母亲的嗓音。
示: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齐读。
师:用个词语来说说这种感觉?
生:轻柔。
生:轻缓。
师:那就让我们轻轻的,柔柔的,缓缓的读读母亲唱的歌谣。
齐读两首歌谣。
师:这两首歌谣都与月亮有关,它还与什么有关?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一首。
指名一个学生读。提醒读得轻柔一些。
生:还与洗衣裳有关。
师:什么时候洗衣裳。
生:月亮出来了。
师:可见——
生:母亲很勤劳。
师:还有一首。
指名读另一首。
生:与美好的生活有关。
师:是啊,这是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我深情的吟唱,这时候,引读——
示: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老师,我能问个问题吗?母亲的声音怎么会是芳香的?
生:母亲的甜甜的嗓音仿佛是香的。
生:可能他们的篱笆小院里种了桂花树什么的,散发出来的香味。
师:你可真是会幻想。
生:母亲的声音很动听,感觉是芳香的。
师:母亲的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深情吟唱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觉得幸福极了。
生:真希望能一直停留在这一刻啊!
师:所以作者觉得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读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相同的字,是什么?
生:“长”
师:第一个“长”指什么?
生:生长。
师:第二个呢?
生:流传。
师:故乡流传下来的歌谣是故乡给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恩赐,在这个美好的月夜,通过母亲的口又传给了我。
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原本糊涂的心明朗起来了。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起了故事。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的6-9节。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根据回答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师:这句话讲母亲怎么样?
生:母亲很美,像玉石雕像。
生:母亲身穿白褂子像玉石雕像。
师:母亲沉浸在月色里,陶醉了,而我也陶醉在母亲美丽的形象中,陶醉在母亲讲的故事里。母亲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那个童话世界引到人间。
学生读——童谣。
师: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10—13小节,再看看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根据回答,板书:猜谜语。
师:看第一句。"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可以看出什么?
生:母亲唱的童谣很好听。
生:我想让母亲再给我猜谜语。
生:我想和母亲多待一会。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花生。
师:可我那时硬是解不开,是母亲,再一次使我那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师:母亲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美妙",使我的心明朗起来。所以,"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引读——示:"是母亲用……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生:母亲,我要感谢您。
生;母亲给了我很多,我十分感激母亲。
生:母亲,我爱您。
师: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题目叫《月光母亲》,是这篇文章的原文。读完后我还想听听大家的感觉。但因为幻灯片上打不下,所以老师只带来了最经典的两个段落。自由读一读。
示:
月光母亲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师:现在的母亲怎么样了?
生: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
师:作者面对现在这样的母亲,心里会是怎样的呀,请你再读读最后一段,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十分感激母亲。
生:母亲是您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生:母亲是您用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感谢您。
师:带着这份感激再来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课题,想想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生:是母亲在月光下对“我”的启蒙教育
师:这种启蒙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所以,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随同作者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怀着对母亲的感激读课题。
生读。
师:怀着对母亲的感激深情的读课题。
生读。
师:其实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和关爱,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请你写一写,母亲,我想对你说:
生:母亲,我想对您说。
师:对呀,再加上一颗心,表示对母亲的尊敬。(教师在“你“的下面加上“心”)
学生写。
交流
师:母亲的恩情是我们所无法忘却的,在原文的结尾作者这样说:"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让我们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她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㈠》教学实录之一》,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课前唱《西游记》主题曲
歌中猴哥叫什么名字,还有其他名字吗?
能不能演一演他的动作?
一、揭题
师:今天学习其中一则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师:这个故事熟悉吗,怎么熟悉的?今天学习得有新的收获。
二、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用上我非常气愤同情憎恨……
生读课文
生:我非常憎恨白骨精
生:我非常同情孙悟空
……
生:我非常敬佩白骨精,因为他不泄气
师:对他说法有什么意见?他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干坏事?那可不行,坏事越干越多了。
三、通读课文,理解脉络。
师:找“三”
生:白骨精三骗唐僧。
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生:白骨精三次跑。
师:能不能用箭头表示?
(板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三骗唐僧唐僧三拦孙悟空
四、深入读课文
1、默读课文第一段,课文怎样形容白骨精(出示)
生:“计”指什么?白骨精为了吃唐僧,用了什么诡计?(与三十六计联系)
生:白骨精三骗为了挑拨离间。
生:白骨精三骗为了调虎离山。
生:白骨精为什么扮成村姑?
生:为了迷惑唐僧
生:用了美人计……
师:白骨精用了这么多诡计,可以说它是“诡计多端”。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时间了解敌人,这对描写孙悟空有什么作用。
生:反衬孙悟空。
2、师:正面走进孙悟空,看每一个回合。
自学第二段,选择最能表现孙悟空的句子,把它读好。
读句子:
a、“孙悟空用……妖怪”
指名——评议——练读——指名
(生:我觉得它重点词语读得很好;师:哪些重点词?)
b、“大胆妖怪……”
读——评议——练读——指名——评议
为什么读得重?
(生:后面不要软下来,评议时说)劈头就打
生说另外的句子……
c“啪地一声,那村姑侧地而去”,启发什么?
生:悟空厉害!
生:不留情。
朗读(齐读2遍)
3、刚才我们是读,其实还可以想。
选择一个人物,把它内心的活动写出来。
练习纸:
白骨精:我要变与村姑、老妇、老汉去骗他们,因为__________
孙悟空:我一定要打妖精,因为______________
唐僧:我看到孙悟空打妖精,我要拦,因为________________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赶海》教学实录之一》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319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