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33不知疲倦的人”,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33不知疲倦的人

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3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悟任何成功背后都必须有毅力支撑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教学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不知疲倦的人

理解“不知疲倦”的意思(不知道劳累、辛苦)。

2、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不知疲倦的人”是谁?为什么说他“不知疲倦”?他怎么能做到“不知疲倦”?等等)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字词,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组织交流:

(1)、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纠错,针对读题后的疑问进行部分释疑。

(2)、陈景润是谁?老师补充

出示课文第一节,齐读

板书:孜孜不倦争分夺秒

(3)、质疑:(引导对不理解词提问)

孜孜不倦是什么意思?陈景润是如何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工作的?

三、围绕问题,学习课文

1、师:陈景润是如何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工作的?带着问题边思边读,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2、组织交流:

1——3小节

(1)、出示课文第二节,师引读:当()的时候,已经(),当()的时候,已(),当()的时候,已()。

指导朗读,体会他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孜孜不倦。

(2)“为了攻克数学难关,陈景润每天都沉浸在书堆里,游弋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利用工具书理解“沉浸、游弋”两个词。再回到句子中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有侧重地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

4——5小节

(1)读第四、五节的语句,体会他的忘我工作

出示句子:

此刻,他望着紧锁的门,毫不在意的笑一下,重新走进书库读书去了。

(2)针对这句句子让学生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此刻,他望着紧锁的门,毫不在意的笑一下,心想:__________________重新走进书库读书去了。

(4)抓住三个“几分钟”展示陈景润与时间赛跑的画面。引读第5节。

四、总结课文

1、学到这儿,你觉得陈景润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学习刻苦,工作忘我,抓紧时间)

2、后收集有关陈景润的其他小故事,在十分钟队会上交流。

说明:鼓励学生课后拓展阅读,使学生不局限于语文书,有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

板书设计33不知疲倦的人

孜孜不倦

不知疲倦的人————陈景润学习和工作(攀登科学高峰)

争分夺秒

本课小结教学中,通过围绕围绕课题学习提出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

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悟任何成功背后都必须有毅力支撑的道理。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1、造句

简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34一次著名的冲刺

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科9个生字,积累词语10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思提出问题的方法,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现代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马拉松冲刺,感受体育运动的艰辛,弘扬“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体育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学习边读边思提出问题的方法,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2008年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说说奥运精神是什么?

2、出示句子: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指名读,齐读。

3、“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奥运精神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此有关的课文。

出示课题:34一次著名的冲刺

指名读题。

4、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交流(课题中的“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一次?它因何而著名?……)

二、自学课文。

1、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文中“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次?谁冲刺?

2、检查。

1)出示新词,开小火车读。

正音:跚、搀——翘舌音;胫——后鼻音。

字形:“胫”指小腿,与身体有关,所以是月字旁。

2)出示词语:

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马拉松、杜伦多?派特利、摔倒、爬起、顽强、冲刺

用上这些词,简单介绍这次著名的冲刺。

三、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1、奥运赛场上有无数次激动人心的冲刺,为什么惟独这一次却流传至今?杜伦

多?派特利的什么精神让人感动呢?自由朗读第2节。

2、出示:不屈不挠理解词语。

3、默读第2节,哪些词句能体现杜伦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

边读边划,再与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

1)“派特利迈着蹒跚的步子,顽强地向终点跑去”。

①理解“蹒跚”的意思。(可选择自认为合适的方式)

②他此时为什么会迈着蹒跚的步子?

③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互相评价。

2)“在这最后的短短路程中,他五次摔到,又五次咬紧牙关爬起来。”①描述当时他的样子。(体会“咬紧牙关”)

②想象一下,此时他心里对自己说什么?

③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挑战读。

3)“一步,两步……人们多么希望这位坚强的人能胜利到达终点。”

①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用朗读表达自己的体会。

互相评价。再挑战读。

4)“但是,派特利实在太累了,在离终点只有15米的地方,他再次晕倒。这时,工作人员又一次冲进场地,架起了派特利,并搀着他跑过了终点。”

①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他拼尽了全力?

②明知这样做不会有成绩,工作人员为什么去搀他跑过终点?

③男女生配合朗读。

5、比较句子:

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无不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都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1)读一读,两句意思一样吗?哪句好?为什么?

2)再次为派特利鼓掌吧!齐读句子。

6、说说为什么派特利这次冲刺是著名的?

7、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并将它继续流传下去!引读第2节。(配乐)

四、激情升华。

1、那一天,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大主教说:“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加重要。”从此,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不胫而走,他告诉我们,出示填空:

1)奥运会的金牌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

2)()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2、引进资料,升华理解。

出示资料:

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国际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在统一旗帜下平等地参加比赛,在竞赛中不仅是争夺奖牌,更重要的是交流友谊,切磋技艺,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3、总结。

板书设计*34一次著名的冲刺

杜伦多?派特利

不屈不挠

一次著名的冲刺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本课小结

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现代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马拉松冲刺,感受体育运动的艰辛,弘扬“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体育精神。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的冲刺()的路程()的步伐()的场面

小编推荐

33、筷子的传说


33、筷子的传说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8个,继续使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画面内容想象,编个“伞的传说”
4、明白生活是创造的源泉。
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媒体媒体、生字卡片
课前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1.我们平时吃饭要用哪些餐具?板书:筷子
“筷子”可以说是我们吃饭时常用的一种餐具。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呢!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吧。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传说”的意思。(人们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二.初读课文
1.带着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
(2)筷子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的人发明的?
(3)传说中“筷子”是怎么来的?
(4)课文中说到的筷子有哪些种类?
(5)全世界使用筷子的人数有多少?他们大多生活在什么地方?
2.讨论交流。
(1)检查字词。
(2)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三.学习第1、2段
1.朗读第1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a.用上“三千年前”“传说”“中国人”“发明”“筷子”这几个词说一句话,要求不同于课文句式。例:传说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传说中国人是在三千年前发明筷子的。传说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传说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的。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的,这是一个传说。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这是一个传说。
b.知道了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发明了,你有什么感受?
c.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默读第2段。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讨论。(1)这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请你用上“先...接着...最后...”说说“快子”名称的由来。再用上“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还因为...所以...”说说“快子”名称的由来。
(3)给“顺手”找近义词。
(4)朗读第2段。3.感情朗读1、2两段。
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中,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理解,--------(谁)发现-----------(什么)可以----------(怎么样)。于是就发明了-----------(什么)。新授课结束后,我又让学生用上面这个填空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传说?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有个别学生说得较好。

33火车的故事(A、B案)


33火车的故事(A、B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及它们的特点。

3.了解火车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

结合对课文内容理解,了解火车的演变历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识字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关于火车的故事,(边说边板书课题)你们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火车的故事》你将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火车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情况。

齐读,分组读,抽读。

3.听老师范读,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讲火车的什么故事。

三、结合插图,边读边想

1.自读第一、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理解“飞驰而过”、可以播放火车疾驶而过的场景,也可以把自己的手当作火车,演示“飞驰而过”的样子。

2.读第三自然段,A.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了什么呢?

蒸汽机车(第二幅图上的车头就是蒸汽机车。它烧煤,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

内燃机车(它烧汽油、柴油或煤油,不会产生多少烟。)

电力机车(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电力机车的车顶有电线。它行驶时下面是两根铁轨,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

磁悬浮火车(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火车,速度快,接近普通飞机。这种火车只有中间一根铁轨,最特别的是:它是浮在轨道上的。第三幅图画的就是磁悬浮火车。它在日本、德国常见我国正在研制中。)

3.自读第四、五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A.理解“夕发朝至”:“夕”是晚上,“发”是出发,“朝”指的早上,“至”是到来。谁能把词意思连起来说说?(晚上出发,早上就到了。)

B.爸爸还说了什么?

C.引导理解不懂的地方。

如: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画出海面及山势的剖面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海拔”、青藏铁路指从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铁路,那里海拔特别高,平均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D.指导朗读,重点读好长句子:“我国正在…青藏铁路。”

4.读第六自然段。

你也想驾驶火车吗?你想驾驶什么样的火车呢?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复习巩固生字

1.学生读生字卡片。

2.游戏:教师读一字,学生快速拿出相应的卡片,再组词语。

三、书写指导

1.观察字形结构,想想怎样写才好看。

重点指导:“发”的第一笔、“成”的斜钩要写好,整个字才好看。

2.拓展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大家交流。

四、总结

注意肯定学生的创新之处。

教学案例(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关于火车的故事,你们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火车的故事》。在文中,你将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火车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小小的要求,看谁字音读的准,课文读的通顺、连贯。如果在读的时候遇到生字,你想怎么办?

对,我们可以把生字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

老师这儿有许多生字宝宝,看看谁能把它送回家?(多媒体出示生字)

你们可真聪明,把生字宝宝安全的送回了家,请大家再大声地念出他们的名字好吗?

你想和哪个宝宝交朋友,就请大声地喊出他的名字好吗?

3.初读课文

请大家听录音,并在文中标出自然段,再想一想,课文讲了火车的什么故事呢?

三、结合课文的多媒体动画,理解课文

1.读一、二自然段

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

听了这位同学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有个词不太了解,什么是“飞驰而过”?(学生自由理解)大家看(出示多媒体画面),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火车飞驰而过的场景,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小手当作火车,来表演“飞驰而过”,和老师一起来做。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教师板书:蒸汽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火车,对于这三种类型的火车,你能向其他同学简单介绍介绍吗?

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你还知道有什么样的火车?给大家介绍介绍?还要简单介绍出它的特点

你能向小介绍员一样把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吗?

比一比,看看谁读的有感情。

3.自读四、五自然段。

请大家自己来读第四、五自然段,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1)夕发朝至:夕指晚上,发是出发,朝指早上,至是到来,连起来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2)爸爸还说了什么?

(3)教师画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海拔”,并介绍青藏铁路指从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铁路。

(4)指导朗读、指名读。

4.读第六自然段

同学们,如果你长大了,想驾驶火车吗?那你说一说想驾驶什么样的火车?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火车的故事》这篇课文,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我们交流一下,看看他读的怎么样?如果老师让你来读,你会怎样读?

二、复习生字词

1.我们上节课学会了好多的生字,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你能用它们来组词吗?

请大家注意,“弄、创、梦”三个字是后鼻音,弄字的声母是n而不是l,韵母是ong而不是eng,你能找出三拼音吗?

“建”字的偏旁和“进”字的偏旁一样吗?

2.老师这儿有几个字,你能找到另一个字,把他们合在一起,组成我们今天学过的字吗?谁愿意试一试?(多媒体出示)

三、书写指导

请同学们观察字形结构,想想怎样写才好看?

在这些字中,有两个独体字,“发、成”,“发”字和以前我们写过的“友”字的写法相近,“成”字在写斜钩时要写的有点弯度,不能写的太直。

四、拓展练习

如果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位高级设计师,如果让我们来设计一款新型的火车,会是什么样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可说明,也可动手画下来。

请同学们把自己设计好的火车给大家展示展示。

请同学们评出创意奖、发明奖。

五、教师小结

(阜新市实验小学侯丹丹)

33火车的故事精品教案A案推荐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及它们的特点。

3.了解火车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

结合对课文内容理解,了解火车的演变历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识字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关于火车的故事,(边说边板书课题)你们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火车的故事》你将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火车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情况。

齐读,分组读,抽读。

3.听老师范读,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讲火车的什么故事。

三、结合插图,边读边想

1.自读第一、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理解“飞驰而过”、可以播放火车疾驶而过的场景,也可以把自己的手当作火车,演示“飞驰而过”的样子。

2.读第三自然段,A.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了什么呢?

蒸汽机车(第二幅图上的车头就是蒸汽机车。它烧煤,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

内燃机车(它烧汽油、柴油或煤油,不会产生多少烟。)

电力机车(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电力机车的车顶有电线。它行驶时下面是两根铁轨,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

磁悬浮火车(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火车,速度快,接近普通飞机。这种火车只有中间一根铁轨,最特别的是:它是浮在轨道上的。第三幅图画的就是磁悬浮火车。它在日本、德国常见我国正在研制中。)

3.自读第四、五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A.理解“夕发朝至”:“夕”是晚上,“发”是出发,“朝”指的早上,“至”是到来。谁能把词意思连起来说说?(晚上出发,早上就到了。)

B.爸爸还说了什么?

C.引导理解不懂的地方。

如: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画出海面及山势的剖面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海拔”、青藏铁路指从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铁路,那里海拔特别高,平均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D.指导朗读,重点读好长句子:“我国正在…青藏铁路。”

4.读第六自然段。

你也想驾驶火车吗?你想驾驶什么样的火车呢?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复习巩固生字

1.学生读生字卡片。

2.游戏:教师读一字,学生快速拿出相应的卡片,再组词语。

三、书写指导

1.观察字形结构,想想怎样写才好看。

重点指导:“发”的第一笔、“成”的斜钩要写好,整个字才好看。

2.拓展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大家交流。

四、总结

注意肯定学生的创新之处。

有的人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5、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6、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7、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六、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七、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八、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生骑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俯人民爱

有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检查预习

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

2、我的积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课外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有的人》相关链接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的人》相关链接”,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臧克家

(1905~2004)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了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其中《有的人》《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作品,多次被选入语文课本。《有的人》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2002年10月,他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写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有的人》教案14


二十五有的人

臧克家

学科

时间

年级

设计单位

主备人

参与人

语文

2014.6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三】作者、背景

介绍成诗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四】自主导学

1、自由朗读诗歌。

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2质疑问题、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3、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

请学生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5、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

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五】合作探究

1、学习方法探究

①“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面对诗题,联系诗歌内容,你会想到那些问题呢?

明确:“有的人”是指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歌既然是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什么却又以“有的人”为题?诗歌揭示了一个什么深刻的哲理?等等。

②根据你的体会和经验,学习诗歌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读诗歌,品字词,析诗句,赏手法,悟哲理。

2、诗歌内容鉴赏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用“读、品、析、赏、悟”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歌。

(1)感情朗读全诗

要求:注意感情的处理,语速的把握,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恰到好处。

学生读诗,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2)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板书加点的词语,下同)

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

明确: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生命永存。

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

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明确:因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虽生犹死,他们的行为,为人民所痛恨,他们的生活,为人民所不齿,他们的生命,在人民心中早已腐烂发臭。

③这种人是什么人?

明确:反动统治者

④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明确:因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⑤这种人是什么人?

明确:鲁迅及革命者。

⑥小结第一段的内容: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

3、读诗歌第二至四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第二至四段三个小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明确:从“对人们的态度”、“对人生的追求”、“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不同的表现。

②“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明确:是指给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③怎样理解“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④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明确: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欲,他们势必要欺压别人,剥削别人,所以他们活着,别人的利益就要受到侵害,别人就不能好好地活着。这句诗说明,反动统治者与广大人民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根本矛盾。

⑤在这三个小节的诗行中,你觉得那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

明确:“骑”这个典型动作,加上“呵,我多伟大”这句典型语言,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派的残暴无耻。

“俯”这个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个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反动统治者想“流芳百世”。

“情愿”写出了鲁迅的人生选择,他选择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不能活”写出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对统治者的骄横残暴。

“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写出了鲁迅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精神。

⑥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除了副标题里提到“鲁迅”名字,诗中并未出现鲁迅二字,你能从诗中找出能使你想到鲁迅名着的提示诗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提示性诗句略)好处:暗合题目,既含蓄、又形象,增添诗味。

4、读诗歌第五至七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但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精神早已腐朽,灵魂早已死去,他们为人民所不齿,因此说,“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②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③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连在一起吗?

明确:骑在头上——————把它摔垮

俯下身子——————永远记住

名字刻入石头——————名字烂得更早

情愿作野草——————青青野草

别人不能活——————下场可看到

多数人更好地活——————抬举得很高

男生读表现,女生读结果,教师板书。

④这三个小节的诗中,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找出来品味一下。

明确:“摔”字表现了人民群众力量之大。

“垮”字写出了反动统治者失败的命运。

“记住”表明鲁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烂”字表现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的强烈憎恶之情。

“很高很高”是诗人对鲁迅的热烈赞颂,是对鲁迅的热烈拥戴,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的无限爱戴。

5、背诵全诗,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以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真理。

6、全班探究欣赏写作特色。

①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诗人为了突出鲁迅崇高而伟大的形象,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从诗歌中找出一例来吗?这首诗的对比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对比的作用吗?

明确:第一小节,把两种不同的生命价值进行对比,以渺小反衬高尚,以丑衬美,以恶衬善。

第二至四小节,把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表现作对比。

第五至七小节,把两种人由于不同表现而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

特点:都是先反后正。

作用:在重重对比中衬托,使鲁迅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

②现在你能否说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却为何以“有的人”为题?

明确:诗中是通过揭露批判反动统治者来衬托鲁迅,因此,以“有的人”为题对全诗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示,“有的人”是指两种人,两个对立的方面。

③除了对比手法,你还能欣赏出什么手法?

明确:反复的手法。

④反复有几种形式?

明确:有两种,一是词语反复,二是句子反复。

⑤反复手法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充分抒写了诗人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从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⑥还有什么手法吗?

明确: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出评价,而是对比议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议论用语生动形象,如以“骑在人民头上”与“俯下身子”表现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不同态度;以“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表现愿为人民作出最大牺牲的人生命长在,精神永存;以“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人民对献身于人民事业的人的拥

【六】反馈检测

1、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2、人应该怎样活着?

总结预置。总结这节课所学。

作业:将“我愿做的人”补充完整,写一篇450字左右的日记

板书设计

第一类人第二类人

卑鄙自私对高尚无私

鄙视憎恨比崇敬赞美

教学反思

《有的人》说课稿2


《有的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这样确立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学习诗的凝炼,传神的词语;

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诗歌的朗读是重点

难点是难以理解的诗句和诗中运用的典故

3、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有的人》以前,初三学生已经在第三册学习过诗歌,第六册的第一单元也是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较充分的理解,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

二、说教法

我在教学设计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在本节课中我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学法:

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法,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大屏幕打出内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

教师鲁迅,读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请同学们齐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语的教学设计设计贴近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

1、听录音,朗读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听录音,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整体内容及感情色彩,让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设计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教学设计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教师适当点拨,补充精华处)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有的人教案3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有的人教案3_课堂实录_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有的人》教学设计3,有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的人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有的人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上完本课之后,有几点想法

1、了解鲁迅,温故而知新,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最近,我班掀起了“鲁迅热”。同学们响应我的号召,纷纷收集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故事,有两位同学甚至将资料结集打印,出了书。我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鲁迅的作品和有关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温故知新。

2、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得流畅;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3、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在两次读后,请学生说自己对诗歌的发现,能启发学生说出对比的运用、诗歌小节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情等。

有的人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

2、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深刻理解诗歌语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两类人的含义.

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朗读中理解诗意.教学过程:

一、示题、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诗歌,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2、有感情的熟读课文。

二、自学指导一

1、大声朗读课文,五分钟后回答下面问题:

1)、鲁迅先生是___的人,我从__﹙诗句﹚可以看出。

2)、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3)、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2、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全文在写法上、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对比手法、前后呼应)

3、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揭示了什么哲理)

三、自学指导二

再读文讨论下面问题:

1、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2、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那诗歌只写到了鲁迅吗?(顺势讨论有的人含义。)

(5分钟后汇报交流,看看谁理解的最准确)

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

3、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两种人的生死价值的?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5分钟后汇报交流,比比看谁理解的最准确。)虽生犹死(行尸走肉)、虽死犹生(板书)

前面的活是指躯体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前面的死是指精神腐朽,后面的死是指失去生命。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

小结: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5、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前后呼应)

6、讨论诗歌的结构

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评价了两种人的生与死,是全诗的总纲。第2、3、4节是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5、6、7节是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7、齐读诗歌,再次体会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争取当堂背诵。四、课外拓展

诗中的两类人物很有代表性,你能不能根据某一句诗举一个人物的例子?

利布雷斯库

在2007年4月16日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中,最感人的一幕是:在罪犯拿枪扫射师生时,年届七旬的利布雷斯库教授把住教室门,关键时刻堵住枪眼,为全班同学成功逃脱,争取了宝贵时间,全班同学无一伤亡。

胡长清原江西省副省长

自1995年5月至1999年8月,利用职务之便先后90次收受、索取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545.55万元。胡长清喜欢到处题字留名。他跑到哪里写到哪里。当腐败行为暴露天下,这位堂堂的副省长成了阶下囚,原来身价不菲的书法作品也在一夜之间一文不值,甚至刮起了店铺招牌的铲字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诗歌丰富的知识,而且在思想上,精神上接受了一次洗礼,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乐意做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为人民服务的人。

六、布置作业

1、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将我愿做____________的人补充完整,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日记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处于对整组教材考虑,我放手让学生感情朗读整首诗歌。但后来反馈的时候,发现学生对鲁迅了解得还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诗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在指导朗读和理解时,应把握诗的整体性,不应打乱顺序理解和朗读,否则就破坏了作者写这首诗的初衷。学生感情朗读整首诗歌。

但后来反馈的时候,发现学生对鲁迅了解得还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诗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在指导朗读和理解时,应把握诗的整体性,不应打乱顺序理解和朗读,否则就破坏了作者写这首诗的初衷。

29*走路的人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9*走路的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29*走路的人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元:第六单元——丰富多彩的文化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通过世界博览会上一个小女孩儿的眼睛描绘了一尊奇特的雕塑,告诉我们这尊雕塑代表了一种由罗丹创造的、全新的艺术风格。通过对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的比较,说明了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2.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读中感悟,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2.体会罗丹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有永恒的价值。

重难点分析:

l感悟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是本文的重点。可以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作品与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联系起来,进而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l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罗丹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的价值,可以抓住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解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如课文题目《走路的人》,课文结尾“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图片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作品的图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看图片,猜雕塑作品的创作时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课件看图片,猜图中雕

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二、欣赏作品,介绍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一)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出示课件

(二)课件欣赏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品。

(三)介绍现代雕塑的代表人物——罗丹。出示课件

(四)出示课件欣赏罗丹的代表作

品。

三、初读课文,了解不同时期的雕塑风格

(一)自由读课文,比较两个不同时期雕塑的不同风格。

(二)交流讨论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出示课件

(三)通过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强烈对比,理解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

(四)联系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再来判断自己猜的作品时期是否正确。

四、细细品读,欣赏罗丹作品的奇特

(一)出示相关课件1900年,第5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在这次世博会上,罗丹展出了150件作品。

(二)出示相关课件一尊奇特的雕塑作品。

(三)小女孩儿看到了一尊怎样的雕塑作品?

(四)品读句子,体会雕塑的奇特。

(五)抓住“看了很久”“惶惑不解”两个词,体会小女孩儿看到这尊雕塑后的反应。

(六)面对小女孩儿的询问,罗丹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句子

(七)品读句子,谈体会。

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忽略头、手等次要部分,正是为了突出人物专心走路的姿态。)

(八)这座雕塑就是罗丹创作的《走路的人》。出示课件

五、读中感悟,理解罗丹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一)这尊雕塑的出现,说明了一种什么样的艺术风格的诞生?

由罗丹创造的、全新的艺术风格。

(二)由小女孩儿的反应,想象大众对这种艺术风格的看法。

(三)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大众对这种新的艺术风格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和接受?

(四)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受传统的雕塑风格的影响)

(五)这种新的艺术风格的诞生的意义。

教师相机指导。(是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是对大众审美情趣的一种超越,正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影响到后来整个雕塑艺术的发展。)

六、解读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一)出示课件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二)说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有双重意蕴,“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既是指作品《走路的人》的艺术主题,又是指罗丹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在艺术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过探索的脚步。

(三)出示课件假如在1900年第五届巴黎世博会上,你是一名记者,请你来采访一下罗丹先生。

(四)模拟采访。同桌两人情景对话。

(五)2010年,第41届世博会将首次在中国举行。作为参观者,你希望在世博会上看到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或科技作品?出示课件

七、理解文题,升华对主题的理解

(一)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走路的人”为题?课件出示

(二)归纳学生发言。

“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的一种观念和主张。

凡是立志于探索创新的人,都可以叫“走路的人”。

(三)我们都是“走路的人”!课件

(四)谈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5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

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

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

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

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33不知疲倦的人》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给自己写信的人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64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