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第1课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雅典城邦和雅典卫城
雅典城邦是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卫城是祭祀雅典娜神的建筑群,是雅典城邦的象征。
雅典城邦的地理环境、历史特点促使古希腊成为欧洲文化的摇篮;雅典卫城及帕特农神庙的建筑艺术成就。
探究:希腊文明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特点之间的关系。
问题探究
体会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雅典卫城是古希腊留给人类的重大的文化遗产。
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帕特农神庙
雅典卫城最负盛名的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文化的重要代表。
从美学角度提高对世界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通过古典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格特点的比较,认识古希腊建筑艺术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历史比较
通过帕特农神庙辉煌艺术成就的学习,陶冶情趣,体会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感受人类文明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源远流长。
奥林匹亚遗址
奥林匹亚遗址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它既是古希腊人宗教祭祀的场所,也是竞技运动的场所,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
理解奥林匹克的含义及历史。
讨论分析:古竞技会推崇的公平竞争、和平友谊、崇拜英雄等精神含义的由来。
讨论分析
奥林匹亚遗址、奥林匹克运动均是古代希腊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巨大的文化遗产。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
雅典举办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
理解和认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探究:古今奥林匹克运动之间的差异和传承关系;如何看待参加奥运会与夺取金牌之间的关系。
问题探究
古希腊奥林匹克精神,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大大促进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交流与和平竞赛。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建议与分析:
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及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古希腊高超的建筑艺术体育成就,并给人类留下了价值巨大的文化遗产。
难点
本课的难点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涉及古代希腊建筑、艺术、体育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综合性强,特别是需要较多地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欣赏古代文明的光彩,这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有难度。二是本课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内容,师生不具备实地考察的条件,如果仅靠教材中的几幅图片来学习、理解本课内容会有一定的困难。学习时应注意历史、美术、体育等各学科的整合。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以希腊半岛为中心的爱琴文明是上古世界五大文明中心之一。希腊文明则源于爱琴文明,而西方文明的摇篮又是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希腊首创了奴隶制民主政治,并在建筑、雕塑、戏剧、史学、科学、哲学、教育、文学和体育等诸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的典范。古代希腊文化是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本课介绍的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奥林匹克遗址群等世界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这一海洋文明的成果,是古代希腊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象征。这些内容要讲授两课时。
本课的主题:本课的主题是古希腊留给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围绕“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两个主要内容展开。如果说雅典卫城及帕特农神庙、奥林匹亚遗址是古希腊留给世界的有形文化遗产的话,那么雅典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中显露出的人文思想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则是希腊留给世界的无形文化遗产。
选取“雅典卫城”内容的目的:雅典是古希腊数百个独立城邦中最重要的城市,它以发达的商业、健全的民主政治闻名于世。雅典创造了古希腊文化中的绝大部分辉煌,成为古希腊文明的中心。按照雅典将军伯里克利的话说:“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虽然雅典曾在战争中连续被斯巴达和马其顿人打败,但是后来雅典成为罗马帝国国土的一部分,仍然是上古时代的艺术中心。在古希腊人建造的公共建筑物中,以保卫雅典城的堡垒──卫城建筑群最为著名,它集中体现了古希腊建筑雕刻艺术的成就。
选取“奥林匹克遗址”内容的目的:古希腊体育成就从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中体现出来。奥林匹克遗址群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奥运会已成为现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际体育盛会,对现代的人类体育事业乃至世界和平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教材各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雅典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促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雅典卫城则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建筑群遗迹,而帕特农神庙又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建筑。雅典卫城和帕特农神庙既反映了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文明成就,也反映了影响至今的古希腊建筑艺术成就;古希腊体育成就突出表现在盛大的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中,奥林匹亚遗址是古代希腊人举行祭祀宙斯庆典活动的地方,也是体育竞技会的中心。作为奥林匹亚竞技会的主要宗旨,“和平”、“庆典”仍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继承并发扬光大。
课文第一目“雅典城邦和雅典卫城”:“雅典城邦”这一内容主要是说明希腊辉煌文明形成的背景。
第一、第二、第三自然段概述了雅典城邦的产生、特征及发展,这些介绍的是希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第四自然段概括了雅典城邦的奴隶制民主政治,这介绍的是造成希腊文化繁荣的人文环境。可请学生先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再谈谈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制度及民主政治对希腊文明的影响,理解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了解希腊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讨论:古代希腊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经济政治活动方式产生哪些影响?这一问题可分解成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古代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的影响很大,它决定了文明类型。
回忆古代亚非文明发源地的环境特点,看《古代希腊》图,提问:古希腊文明以什么为中心?它与亚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和兴盛以海洋为依托,属于海洋文明。以亚非文明为代表的人类早期文明,则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这决定了古希腊海洋文明与古代大河文明的差别(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都有所区别)。教学中注意突出希腊文明鲜明的海洋性质。
提问:希腊奴隶制国家与亚非奴隶制国家相比,经济活动有何特点?希腊临近海洋,工商业发达。而亚非文明古国发生在大河流域,因此以经营农业为主。
其次: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模式的影响──希腊的城邦及民主政治的形成。
思考: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教师归纳:古希腊半岛山岭多且难以翻越,而东邻爱琴海,西接爱奥尼亚海和亚得里亚海的地理位置,使希腊的海岛星罗棋布,希腊人以海洋作为主要的交通线,从事经商活动,也从其他国家地区的文明中汲取了营养。他们与外部的联系密切,思想开放,对自由的要求强烈,这一切为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创造条件;由于多山的地形,陆地交通不便的特殊的地理环境,致使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各自为政数以百计的奴隶制“城邦”,同样由于地理原因,致使这些城邦的面积小、人口少,基本特征为小国寡民,很难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各城邦间为对外掠夺或免受外邦的侵略,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公民,并给公民以相应政治地位,使他们参与政治,以扩大统治基础,增加国家的实力,所以小国寡民的城邦造就了希腊政治制度的一种重要模式是民主政治。
再次,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构成古希腊的历史特点。
如果学生有必修课的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特点,请学生谈谈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看法。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特征如下:一是公众选举,在许多场合以抽签决定;二是民主制的核心是公民大会,它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年满18岁的自由的男性公民都是公民大会的成员,都出席公民大会及参与国家的管理;三是言论自由,所有公民都有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四是国家对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补贴,目的是为保证贫苦公民能参加公民大会;五是占城邦人口多数的奴隶不享受民主权利。
最后,认识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对希腊文明乃至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影响。
公元前5世纪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时期。朝气蓬勃、思想自由的伯里克利招集建筑师、雕刻家,将被波斯人所蹂躏的雅典城市从废墟中重建起来,雅典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多数是他当年重修时的遗物,成为古希腊留给今人的宝贵物质财富。伯里克利不仅在物质上重建了雅典城,而且复兴了雅典精神,对雅典人知识生活的推动起到了重大作用,这是古代希腊雅典文明昌盛的政治条件和保障。在民主政治下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怀疑一切,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和精神,使古代希腊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并且希腊民主政治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是古希腊留给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文第一目“雅典城邦和雅典卫城”:“雅典卫城”这一内容。
第一目第五至九自然段介绍了雅典卫城建筑群遗址。古希腊大型建筑的主要形式是神庙,所以神庙建筑能反映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应使学生通过“雅典卫城”的学习,初步认识古希腊建筑艺术成就。
教师出示雅典卫城建筑群遗址图片,让学生认知,知道它兼有祭祀庆典、防卫御敌、宗教文化及公民议政等功能。教师再出示雅典卫城复原图,请学生思考:雅典卫城建筑群有什么鲜明的特色?此建筑是由一座山门和三座神庙(雅典娜胜利神庙、帕特农的雅典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组成。
雅典卫城特色:一是建筑排列因地制宜,十分巧妙地利用地形。整个建筑群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是艺术与环境相统一的典范。卫城建在高出地面70米的一个陡峭的山岗上,建筑物分布在山顶的天然平台上,在沿坡而下的低处砌上围墙。因考虑到从山下四周仰望卫城的良好景观,这些建筑物基本沿周边布置,又因考虑在卫城内的观赏效果,它们互相之间既不平行也不对称,而是利用地形把最好的角度朝向人们,这样从山上可以俯视雅典全城,从山下可以仰观全部建筑,无论从哪个角度,人们都能欣赏到卫城各个建筑物较完整的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这种设计思想集中体现了以全体公民为本的民主意识。二是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建筑布局不是刻板的简单轴线关系,卫城内各个建筑物均处于空间的重要位置上,如同一系列有目的布置的艺术雕塑。三是主次分明,帕特农神庙的位置是雄踞雅典卫城山巅之上,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其他建筑则起着陪衬和烘托作用。在高低错落中将不同风格的建筑物统一起来,主次分明,再加上建筑物多用洁白的大理石砌筑,给人的感觉正如恩格斯所说:“希腊建筑表现了明朗和愉快的情绪”。是“如灿烂阳光照耀的白昼”的传世杰作。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
请学生看教材插图《精美的伊瑞克提翁神庙女像》,体会神庙的建筑成就。伊瑞克提翁(希腊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神庙由六尊少女像代替石柱顶起石顶,女像柱虽在雅典建筑中属少见的柱廊,但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希腊建筑师的智慧,由于石顶分量很重,而这六位少女为了顶起沉重的石顶,颈部必须足够粗,但是这将影响美观,于是建筑师就在她们每人的颈后留了一缕浓厚的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来代替石柱的托顶的功能,所以少女虽支撑着千钧重负却显得轻松自如。成功地解决了建筑美学上的难题。
课文第二目“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帕特农神庙”。古希腊神庙是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的结晶。通过描述帕特农神庙,进一步认识希腊建筑艺术的成就,体会帕特农神庙体现出的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知道古希腊柱廊建筑风格是古希腊建筑留给全世界的最重要建筑遗产的价值。
帕特农神庙的位置是雄踞雅典卫城顶部,所以从雅典各处都能一睹它的雄姿。它被誉为是“雅典的王冠”、“神庙中的神庙”。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花了约15年的时间才完成卫城重建工程。新的帕特农神庙不仅是城邦保护神雅典娜的庙宇,也是卫城的主题建筑和战胜波斯入侵的纪念碑,还是雅典作为全希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标志。
“帕特农神庙重要性在于全世界介绍希腊的图片,如果只有一幅,那一定是它;如果有一本,那封面也必然是它。至少在形态上,它是希腊文明的第一象征。帕特农神庙的魅力,在于神话,在于历史,还是在于建筑艺术?我认为,一切审美对象给人的第一震撼必然是外显形态,因此帕特农的力量,也首先在于无与伦比的造型美。”──余秋雨
请学生看教材插图《壮丽的帕特农神庙》,先观察帕特农神庙主要的建筑特色,再思考:帕特农神庙外部由46根大理石柱环成一个长方形回廊,每根柱子高10多米,直径近2米,尽管这些石柱十分庞大,却不给人死板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石柱的造型)。例如柱身看来等宽,其实是中间略粗,又如柱子看来都是垂直的,其实不然,通过柱廊稍微向内倾斜,地面又稍稍有些弧度,来减轻庞大建筑对人视觉上的压力。这种矫正视错觉的处理手法,使整个建筑富有生气,宏伟壮观。
古代希腊神庙的建筑特点是广泛地运用柱廊,古希腊的建筑形式以三种柱廊(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作为基础,正是这三种柱式,构成希腊建筑的精髓,也是识别希腊建筑形式之门的钥匙。从文艺复兴起,建筑家们无不从这三种柱式中汲取灵感,带有柱廊的教堂和公共建筑装点着欧洲各大城市,直至现在仍有重要影响。所以,教师有必要同时出示三种柱式的图片,观察对比:三种柱式建筑风格有什么不同之处?各自具有怎样的美感?每种风格在处理柱子的各种建筑要素上都有不同的特点。有时间可简介它们各自的特点:多立克式的柱子比例粗壮,柱头是简单而挺拔的倒立的圆锥台,柱子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基面上拔地而起,显得朴实无华;爱奥尼式柱子比例修长,有复杂的柱础,柱头有旋涡装饰,显得轻巧纤细;科林斯式柱子实际是爱奥尼柱式的改良,除了柱子更加修长外,柱头从爱奥尼柱式演变成一束以纤巧的树叶和花蔓组成的复杂装饰,更加精致华丽。
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建筑发展的精品,刚健雄壮而高贵,同时融入了爱奥尼柱式的优雅柔和,是两种柱式的最完美体现。
学生可联系生活(如近现代欧洲的银行、图书馆、剧场、会堂等公共建筑),思考古希腊建筑对今天建筑的重要影响是什么?已作为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成为建筑的经典造型格式。说明古希腊的建筑艺术,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讲课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希腊柱式建筑风格中的人文因素:
雅典卫城建筑群中供奉的各种神,体现希腊人崇信众神的观念。可联系学生已有的希腊神话传说故事知识,回忆希腊神话的组成(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及希腊各城邦共同祭祀的12个重要的神。思考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神和世俗人很接近,神被“人格化”,外形和人一样,感情品性也和人一样,即“神人同形同性”),神话中就含有人文因素,古希腊人把希腊神话巧妙地表现在神庙建筑上。另外雅典人对生命和身体的重视与赞美,也都深深影响着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留给人们的遗产并不仅仅限于建筑本身,它的意义在于由这些建筑作品所唤起的人的自由、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建筑柱式的性格刻画中,自由和民主的气质,得到形象的表达。请学生回忆伊瑞克提翁神庙女像柱,它开创了以人体为柱的先河,将人体美赋予建筑。六位少女亭亭玉立,体态、表情、衣裙及站姿栩栩如生,它均匀美艳的造型,薄如丝绸的衣裙雕刻,无不透出人体美和生命的气息,显示出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光辉。思考:古希腊的建筑形式体现出人文主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古希腊神话中所体现出的“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以及雅典人对生命和身体的重视与赞美,都深深影响着古希腊建筑。主持雅典卫城雕刻的菲狄亚斯当年曾说:“再没有比人类形体更完美的了,因此,我们把人的形体赋予我们的神灵”。希腊人的建筑思想中认为:多立克式刚毅雄伟,爱奥尼式柔和端丽,古希腊建筑名著《建筑十书》中更把多立克柱式仿作男人体,爱奥尼柱式仿作女人体。这些观点都深刻影响了柱式的建筑风格的发展。
与建筑紧密联系的雕塑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帕特农神庙不仅外部宏伟壮观,内部的雕刻也是杰作。希腊雕塑的主要题材是神、传说英雄和运动竞技优胜者。举例说明:请学生看教材插图《帕特农神庙内供奉的雅典娜女神像》,菲狄亚斯创造的帕特农神庙中的黄金象牙雅典娜神像,雕像外部全部用黄金和象牙镶成,表现了女性的娴雅之美,在他以前,还从未有艺术家成功地使神灵显得如此具有人情味,因此被视为杰作。而帕特农神庙中最辉煌的雕刻表现在东西两个山墙上,墙面有长达160米的浮雕带,人和神的形象以及故事被巧妙地安排在三角形构图之内,作品精妙绝伦,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被人们誉为“虽出自人工之手,却具有神奇永恒的生命”。
教师可让学生欣赏一些古希腊的雕塑作品,如米隆《掷铁饼者》雕塑,展示了一位裸体运动员在竞技运动过程中,凝聚力爆发前最精彩的瞬间,给人以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作品将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现得尽善尽美,表明古希腊人对人体结构比例的观察认识已很深刻,作品现已成为表现运动员的力与美、意志力与创造力的象征。
希腊雕塑艺术品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表现为古罗马的雕塑艺术受到希腊雕塑的巨大影响,现存的许多希腊雕像是罗马时代的摹拟之作;古希腊的雕塑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长期被欧洲艺术界奉为楷模,直到今天人们学艺术时,仍拿希腊雕塑的复制品来临摹。
课文第三目“奥林匹亚遗址”,主要是说明古希腊人在体育方面的成就。体育源于竞技。古希腊最著名的竞技会是古奥林匹亚竞技会。教材首先介绍古希腊奥林匹亚遗址群,然后介绍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发展历史(包括举办竞技会目的、概况、古竞技会崇拜英雄、和平、公平等传统的由来及竞技会精神含义、竞技会的衰落等)。通过学习,学生应能简述奥林匹亚遗址群的建筑风格,认识奥林匹克的含义和历史。
古希腊奥林匹克遗址群特点:请学生看教材插图《宙斯神庙遗址》。奥林匹克遗址群主要包括有神庙遗址和运动场遗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引出希腊首创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原因。
补充图片《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复原图,神庙是按多立克式建筑风格建造的,菲狄亚斯所刻画的宙斯端坐在王位之上,左手拿着一支雕有雄鹰的权杖,该雕像40英尺,相当于一座四层楼的高度。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于公元1世纪游历了奥林匹亚后,写道:“我们都有这样的印象──如果宙斯移身立起,他会顶破庙宇的屋顶。”这座当年最宏伟的建筑,目睹过它的人对它的印象如此强烈,以致古人将它列为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今天我们从遗址残存的石阶、石柱仍可想见其壮观景象。宙斯妻子赫拉神庙的遗址是现存最为古老的多立克式神庙建筑遗址,约建造于公元前600年,神庙东面的赫拉祭坛,是当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圣火采集仪式的地方。奥林匹亚毁于一场地震,后来又被洪水和泥石流带来的泥沙、砾石所覆盖,它是一处特别丰饶的遗址。奥林匹亚两座神庙遗址的两侧还有运动场、赛马场和练习场的遗址。
奥林匹克的含义:奥林匹亚为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的圣地,古代希腊人在这里举行祭祀宙斯的庆典,同时举行盛大的竞技活动,称为奥林匹克。奥林匹亚遗址是保护奥林匹亚竞技会赛会活动的圣地,是有形文化遗产。而奥林匹克这个词成为“竞争”、“体育”、“斗志”等重要概念的同义词,是世界精神文化的重要遗产,是无形文化遗产。教师注意在教学时,挖掘无形文化遗产,即奥林匹克遗址群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发展历史:奥运会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从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3年期间举行的古代奥运会,从公元1896年至今举行的为现代奥运会。传统上认为公元前5世纪,是古代奥林匹克最为盛行的时期。
古竞技会的崇拜英雄、公平与和平、友谊等精神含义的由来:
优胜者的荣誉和地位:优胜者戴上橄榄枝编织的桂冠(桂冠比黄金珍宝更为贵重,是荣誉和尊严的象征);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被视为民族英雄;国家减免优胜者的各项义务;用各种形式如写诗、塑像等为优胜者歌功颂德;在剧场为优胜者保留荣誉座位;发终生津贴;奥运冠军死后,被供奉为神明。学生讨论:优胜者地位高反映希腊社会怎样的政治特点?表明希腊人崇尚靠自身的努力获取成功。冠军不是靠地位权势取得的,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无论出身贵贱,只要靠公平竞赛,就有获冠军的希望,就能获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体现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特点,每个雅典公民不但政治上是共同参加国家的管理,就是对美的追求、创造也是由大多数人所享受,而不是极少数人的专利。
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的比赛规则十分严格,古希腊人认为比赛是神圣的,竞技会中,用不正当的作弊手段想取得优胜者,是对神圣事业的亵渎,要被赶出竞技场,遭到大家的嘲笑,所以树立起一种优良的公平竞争的运动作风。
另外赛会期间,即便是有争执或战争的希腊各国,也要暂时停止,任何人都不允许携带武器进入奥林匹亚地区,全希腊的道路要畅通无阻,不得侵犯参赛者。凡违背“神圣休战”原则的城邦和个人,都要受到处罚。“神圣休战”的规定,体现了古竞技会的宗旨:促和平、反战争、庆丰收、祭神灵,它的主要宗旨是积极的。由于这里是宙斯与诸神崇拜的中心,它的神圣意义受到全希腊所有城邦的承认。因此奥运会在古希腊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整个希腊民族精神的象征。从此,为准备兵源的训练和竞技,即在战争背景产生的奥运会,却起到了团结人民和平友谊、减少制止战争的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古代奥运会能长期存在、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学习这一内容重在理解和认识古奥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的意义和影响。它是一种无形遗产。
再有,全希腊人的体育竞技会,成千上万人从各地聚集到奥林匹亚。赛会期间,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政治使节进行外交活动,艺术家展示创作的作品,雄辩家发表演说,学者研讨学术问题,音乐竞赛:诗人朗诵诗歌,戏剧家登台演出悲喜剧,商人展销商品。此时的奥林匹亚呈现着一派和平、团结、智慧的气氛。这是奥运会给予古希腊人的最珍贵的礼物。体育竞技运动是全国各城邦之间的一次广泛交流,虽未能将古希腊统一成一个大希腊,但具有凝聚希腊的力量的作用,希腊人的民族自信、民族感情,都与奥林匹亚竞技会的精神有着深刻的关系。
古希腊人在体育方面的成就对今天广泛而久远的影响:表现在古希腊人是最热衷于体育运动的民族,也是最早把运动的地位提高到严肃竞争的民族,开创了举办运动会的先河;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的主要运动项目如赛跑等至今仍在全世界流行;奥林匹亚竞技形式得以保留并发展成现代奥运会起源;它的体育词汇已演变成为各民族的体育词汇,如“运动员(Athletes)”,“竞技(athlos)”,这些词都来源于希腊语;古希腊奥林匹克的理想和精神,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
总结: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除了宗教外,奥林匹克运动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古代奥运会虽然消亡了,但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第四目“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中,简介现代奥运会举办的情况;国际奥委会的成立及《奥林匹克宪章》;奥运宗旨及奥运精神;第28届雅典奥运会及即将举办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学生应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是什么。
认识古今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承关系:古希腊奥林匹克的最初含义是在古希腊人举办的宗教祭祀和竞技运动方面,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恢复和丰富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基础上兴起的,和平友谊的古奥运精神延续下来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精神。奥林匹克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体育盛会,成为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标志。如现代奥运会会旗五个带色的圆环套在一起,象征着全世界运动员的平等,并以公正的比赛和团结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对于我们人类社会,已经更多地表现在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交流与和平竞赛上,其积极意义是很值得讨论的。
搞清奥林匹克运动的各种术语: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精神、格言、名言。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亦称奥林匹克座右铭或口号,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宗旨之一,它提倡一种敢于竞争,不断进取,永远向上的精神,反映奥林匹克运动的进步性。“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运动基本出发点和目的,而“更快、更高、更强”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方式。此外,奥林匹克运动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它是国际奥委会对所有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号召他们本着奥林匹克的精神奋力向上,它也是对奥林匹克格言的补充,强调的是参与精神。
利用教材“学习延伸活动”中的探究活动,体会“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的含义:结合本课文,并进一步查找资料,谈谈你怎么看待参加奥运会与夺取金牌之间的关系?学生探究举出一两个多次参加奥运会却从未与金牌结缘的运动员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这个运动员,还要不要继续参加奥运会,参加或放弃的理由各是什么?没有取得金牌是不是就是失败者?引出奥运会倡导的重在参与。优胜者只是极少数,特别是今天的体育水平发展得相当高,许多运动员是不能取得冠军的,但他们是“失利者”而不是失败者,他们同样获得许多收获:如通过平日艰苦的训练,身体得以锻炼,意志得以磨练,通过参赛,在激烈的争夺角逐中,已充分体现自己的实力和价值,运动员技战术的精妙、身体的健美,都留给观众精神上的享受,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所以,训练、竞赛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举例:有些运动员为取得成功不惜任何代价,以致使用兴奋剂来提高成绩,从而破坏了奥林匹克的思想,危及运动员生命,也影响了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体坛的声誉,世人对此深恶痛绝,国际体育运动也遇到严重的危机。另一方面,对金牌的追求仍然是需要的,既然是竞技体育,就有名次的争夺。对目标的追求是更快、更高、更强,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只有在与对手不断的角逐与合作中,人的自我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人的自我潜能才能被彻底挖掘。
本课内容总结:
黑格尔说:“东方世界是希腊世界的基础”,这句话说明:在吸收东方古老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古希腊人通过探索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黑格尔又说:“欧洲人一提到希腊,就立即产生一种家园之感”,这句话说明:以东方文化为源头创造发展而来的古代希腊,又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奥林匹克遗址群等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这一海洋文明的成果。爱伦·坡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这是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特点的高度概括。说明:古罗马文化将古希腊文化继承发扬光大,它们一道将欧洲古典文化推向高峰,共同构成地中海文明,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化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用以上三句话概括后得出结论:一是看出希腊文化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二是从东方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到现代西方文化,看出人类文化是在继承中发展的,在交流中融合的,文明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三是原本属希腊文明所独有的东西,逐渐变成为世界各国和全人类的共同遗产。“自由的探究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多种形式的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对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心的强调──所有这些构成希腊留给人类的光辉遗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古代希腊文明对现代文明做出巨大贡献,它是一个人类共有的一个遗产。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理解、学习、汲取并保护这一人类宝贵的遗产财富。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
①设计情境导入:希腊歌星娜娜·莫斯柯莉(NanaMouskouri)、希腊音乐人雅尼(Yanni)以及中国艺术家都曾在雅典卫城举办过音乐会(有条件可播放卫城音乐会的片段),教师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偏要选择在卫城举办音乐会呢?导入新课。
②以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知识导入:2004年第28届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被命名为“蓝色的海洋”(有条件可播放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剪辑片段),寓意着古希腊文明起源于蓝色的海洋──爱琴海,海洋对古希腊的影响是什么?古希腊的文明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诞生的?导入新课。
③设计问题导入:师生回顾历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的传递活动,提问:不管奥运会在哪一国家举办,都要用希腊奥林匹亚取得的“圣火”来点燃,这是为什么?导入新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引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和进行探究活动。
“雅典城邦和雅典卫城”和“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帕特农神庙”参考活动:
①探究中外古代文明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活动方式:根据上述议题自行确定,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整理成文,召开班级报告会,相互交流。
②讨论:教师选择并展示几幅古希腊、罗马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图片,如希腊帕特农神庙、罗马万神殿等。让学生观察比较建筑的各自特点和相互融合之处,讨论希腊和罗马建筑之间的传承关系。设计目的:希腊建筑是列柱形式,罗马主要是列柱加拱形结构的建筑风格。理解希腊建筑对罗马建筑的影响。
③讨论: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对今天建筑的影响是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所见所闻,举出受到古希腊建筑影响的当今建筑的例子,加以说明),教师可结合欧美近现代建筑一些实例如大英博物馆、勃兰登堡大门、纽约的海关大厦等建筑加以补充。加深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设计目的: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在观察比较后,分析说明身边的文化现象的能力。
④讨论:精选并出示若干幅希腊雕塑艺术品图片:例如帕特农神庙的雅典娜神像、米罗斯的美神阿芙洛狄特(罗马人称之为维纳斯)、拉奥孔群雕、米隆《掷铁饼者》,体会鉴赏古希腊雕塑之特点,用语言描绘:你觉得它们美在哪里?设计目的:培养鉴赏艺术品的能力并将感受表达交流出来。
⑤讨论:维纳斯是学生熟悉的作品,后世许多人尝试复原她的双臂,但复制品在原作面前都黯然失色,今天电脑也可将维纳斯的臂膀恢复出来,并且还能动,但感觉也不自然,讨论这是为什么?设计目的:其一进一步体会维纳斯艺术的魅力(由于雕刻得姿态栩栩如生,解剖得无懈可击,所以躯体虽残缺,却仍然给人以完整的美感),其二许多杰作具有永恒的魅力,后来者无法企及。其三通过“以残缺美”闻名于世的维纳斯像,使学生意识到残缺能诱发人的遐想,给人提供一种想象的空间。
⑥分析回答:通过古希腊艺术品,分析艺术作品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怎样的关系?设计目的:艺术作品取材于当时生活中流传的神话或英雄人物的故事,另外古希腊人重视体育竞技,他们身体强壮健美,奥林匹亚竞技会上他们是裸体进行竞技的,所以裸体竞技者被看作是人体美的代表,成为古希腊绘画雕塑常用的题材,希腊的雕塑写实性强,无论是雕刻神、英雄还是运动员,都以生活中的人做模特,因此美来自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如《掷铁饼者》艺术品体现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比生活中的人体比例更精确协调、更完美,更具有典型性,能高度概括表现各种情感,所以给人以高度美感,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教学中注意:美有时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感受,因此因不同时代,理解力的深浅及不同的鉴赏者而异,学生可能在某一作品上产生共鸣,有共同的美的感受,但也有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应容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引导其发现美,逐步提高其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⑦概括说出你最想去希腊的一条理由,班级交流,摘录出主要观点。设计目的:学生可从地理、历史、艺术、科学、哲学、文学和体育等各种角度,认识古希腊文明的多姿多彩及古希腊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⑧交流:学生上网(上图书馆)做一次“希腊文化之旅”的虚拟旅行,然后将“希腊文化之旅”的旅程安排在班级交流。设计目的:进一步了解掌握希腊的历史文化,扩展视野。
⑨探究:雅典作为希腊乃至欧洲文明的象征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今天它同样面临着保护文物古迹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问题,查找资料,探究希腊雅典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设计目的: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奥林匹亚遗址”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参考活动:
①竞赛:开展奥运知识小竞赛。设计目的:课下寻找奥运知识资料,课上引入竞争机制,对奥运历史有全面完整的认识。
②绘制小报:收集中外奥运历史资料,以《百年奥运史》为主题,制成课件或小报,在班级展示。设计目的:资源共享,加深对奥林匹克历史的认识。
③讨论探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之间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设计目的:进一步认识现代奥林匹克的宗旨和精神。
④交流:搜集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关的资料,如会旗、会歌、会徽、奖牌、纪念邮票、纪念章、吉祥物等象征性标志,在班级范围内说说这些标志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是什么?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怎样的理念?设计目的:认识体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
⑤撰写调查报告: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并加以实施。调查范围:学校内不同年级的同学。搜集信息后,进行分析处理,撰写调查报告《中学生对2008年奥运会的关注程度》。设计目的:培养调研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能力,加深对“重在参与”的理解。
⑥雅典是如何举办2004年奥运会的?举办过程中有怎样的经验和教训?哪些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应吸收或借鉴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善于总结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在继承中创新的能力。
⑦如何认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口号?设计目的:使学生认识三个口号的提出是北京与时俱进,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贡献。三者是一个整体,认识其中北京最具优势的就是“人文奥运”。
⑧请结合古希腊历史和奥运历史,点评第28届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我看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请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一套开幕式方案──“我眼中的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要求有创新的理念,新颖的表现方式,既能生动地表现奥运精神,又能充分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设计目的:引发学生对中国古文明文化的深层思考及积极参与奥运会的意识。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雅典城邦和雅典卫城”和“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帕特农神庙”。
讨论:今天希腊雅典卫城已变得不怎么完整了,面对曾辉煌无比的残垣断壁,有人倡议应维修重建进行保护,有人却认为维持现状就是最好的保护,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从两方面阐述观点:其一:可以维修,但维修不能破坏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它原有的风貌,即在保护历史文物的基础上修复,如果当前技术达不到,无法复制一些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时,保护它的本身就是保护。其二:遗址是文物,对文物的保护不是重修重建,而是要继续保护下去。例如由希腊建筑师、考古学家、土木工程师和化学家组成的保护委员会并不打算将帕特农神庙恢复到公元前5世纪的状况,专家的目标是稳定它的现状,并将它作为长久以来一直象征着西方文化的一处示范性废墟保护起来,所以,对它已为世人熟悉的外形的任何改变,都必须经过希腊文化部的严格的审核过程。因为,“复原”有可能造成历史信息的混乱和可信度降低,破坏保护对象的真实性,而这种真实性是文物的价值所在。基于这样的思想,世界文化遗产雅典卫城,至今基本上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而事实证明,它们作为历史遗迹,向人们传达的内涵,比经过“复原”后似是而非的建筑要好得多。另外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当初是什么样子,也包括它经历的历史沧桑。面对希腊卫城的残柱断壁,这种残缺的美,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美学的意境和价值增加。
案例二 “奥林匹克遗址”一目。
教师给学生提供两段材料。材料一:有人问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健康的重要程度,赫拉克利特说:“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无法表露,文化就无法施展,力量就无法战斗,知识就无法利用。”材料二:在当时的埃拉乌斯山巅的一处峭壁上,镌刻着这样的格言:“如果你想健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请学生谈谈对材料一、二的体育理解。教师小结:健康是生命的象征,是一切的行为的基础。强壮的体魄是实现一切愿望的保证。基于古希腊人对健康的这种认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最大,所以他们对体育的热爱程度高,追求赞美强健的体魄,健康的美。希腊人认为: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加起来才是有关人的完整理想。用格言号召大家,也是因为希腊人相信: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魄之中。这就是为什么古希腊人首创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原因。导入本目学习。
案例三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一目。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留下哪些规则?(公平、公正)这些规则也是历史的财富。请喜爱足球的学生(或任找一项竞技活动),谈一谈:足球比赛(或任一项竞技比赛)有哪些基本规则,制定这些规则的目的是什么?引出传承友谊、团结、公平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请学生思考:如果赛场上没有规则、没有裁判或有裁判而裁判执法不公正,竞争赛场上会出现什么局面?使学生认识到坚持竞赛规则、裁判执法严明都是为确保比赛的公平,公平在竞技比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平体现在比赛的规则上。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事例,如奥运会中裁判偏袒某一方的事例,服用兴奋剂事件等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谈谈遵守或违背比赛规则的结果,体察比赛规则的作用──竞赛规则保证了公平竞争,确保了比赛的公平。避免矛盾的产生,达到友谊、团结的境界。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理解规则的意义和价值,才会自觉遵守规则,履行监督的职责。
案例四 主题探究式学习法。
第一步:师生就本课内容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希望学到的知识。第二步:师生共同拟定探究主题,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呈现出来:(1)希腊文明是这样形成的,(2)找寻欧洲建筑文化的影子,(3)由雅典遗址修复所想到的,(4)奥林匹克之树常青。如果学生学习能力较强,也可由学生自主拟定主题。第三步:学生以组为单位,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研究(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第四步:各组在全班汇报研究成果(汇报形式可多样化)。
教学建议:
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主要方法是收集各种资源。特别是大量有关希腊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图册和影视片,以及介绍和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书籍。充分感知材料,以达到还原历史、认识历史的目的。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收集各种有关资料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它可以使学生了解资料的来源、知道有关资料的价值、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也是学习目标之一。
在学习或评价时,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如爱好绘画艺术的学生可勾画出雅典卫城的平面图,或临摹希腊雕塑;喜欢体育的学生可介绍古今奥运历史、奥运趣闻花絮、某一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或所崇拜的中外运动员(说出崇拜他们的原因及成功背后的故事);喜爱文学的学生可写诸如《我眼中的古希腊文明之美》等文章。擅长电脑的学生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制作课件,突破学习重点难点等。
第一单元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
2.公元前12世纪以后的大约
三个世纪被称为荷马时代
3.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
4.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阅读摘要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工商业的发展
1.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
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
纲要图示
情景再现
辩论比较
首席执政官梭伦
1.萨拉米斯岛问题
2.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史论结合
自主探究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梭伦改革的背景和条件: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发展和首席执政官梭伦。这就从政治、经济和人物三个角度揭示了梭伦改革的必然性,为下一课理解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做好了铺垫。
本课引言首先肯定的指出雅典城邦在古希腊乃至整个世界历史当中的光荣地位,然后用了一个“然而”,话锋一转,强调这种光荣并非与时俱在,从来天成的,而是在曾经“风雨飘摇”的危机中,靠着人的觉醒、凭着人的努力创造的。杰出政治家梭伦的领导的大力改革奠定了雅典繁荣的基础。这里用了一个转折和一个递进的叙述手法,先扬后抑再入题,巧妙的蕴示出雅典城邦文明同任何其他历史现象的出现一样,也是人类在曲折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的结果;也是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推动时代的体现;也是与时俱进搞改革,求真务实谋发展的又一佐证。
教材提供的两个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建议教师化整为零,各个突破。探究一:“早期雅典城邦的贵族政治与社会矛盾”可以化解为1.早期的雅典城邦是怎样形成的?2.贵族政治主要表现为哪些?3.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的社会阶级结构呈现什么特点?4.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5.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是怎样形成的?6.工商业奴隶主与平民、贵族的关系如何?探究二:“梭伦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可以分解为1.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的客观条件有哪些?主观条件有哪些?2.从梭伦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历史学习当中,你做何感想?教师可以参照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答案。这样,阅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的过程,解疑释惑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
本课需要理解的三个概念:城邦、贵族政治、债务奴隶制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以节约学习时间,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检索查询以培塑研究习惯。
第一目 “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教材从雅典的地理位置说起,暗示了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走向乃至社会政治特征的影响。《古代希腊》地图与教材正文文字相得益彰,形象直观,鲜明具体,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
随后教材介绍了荷马时代和雅典城邦国家雏形的形成情况,建议教师引入一些关于荷马和荷马史诗的课外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荷马时代”和“城邦”这两个相关历史概念。
接下来教材用两个自然段重点叙述了公元前8至公元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的成因、表现、演变和发展趋势。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教材举出了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但是,统治政策的局部调整不可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化解雅典的政治危机必须进行真正的社会政治改革。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上引用的一段[资料回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事实,以史实解析材料,理解教材。比如,可以请学生举事实说明当时雅典是否“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到了真正危险的境地”是什么意思?“一个高压力量”指的是什么?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除了“贫富不均”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为什么说“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困扰”?后来历史的发展与这位历史学家的预言相一致吗?这样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注释、引申和转义,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生成能力,实际上也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训练方法。这样的解析做得多了,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解题思路、阅读习惯、思维方式、探究心理等等,都会有所长进,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也才能真正达到。
第二目“工商业的发展”
教材从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说到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然后介绍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雅典公民中“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的来历及其政治主张是本目教材叙述的重点,建议教师借用教材插图《改革前的辩论》的场景,补充有关“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产生的背景、主张和激烈争论的课外材料,用课堂小话剧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辩论,力求情景再现,“神入”历史。随后教师总结,将三派主张对照列出形成纲要图示,作为板书内容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最后,教师视学生发言的具体情况看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指出,政治现状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所有这一切成为梭伦执政和改革的历史宏观背景。这就是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目“首席执政官梭伦”
教材首先讲述了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的一个重要契机──萨拉米斯岛问题。承接教材前面的叙述,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雅典附近一些城邦在经济上和军事上赶上并超过雅典,以致梅加腊城邦占领了雅典出海门户萨拉米斯岛,这就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雅典几次派兵去争夺,结果都失败了,而后,为压制民众的不满,当局竟颁布了一条屈辱的法令;任何人都不得提议去争夺萨拉米斯岛,违者必处死刑。梭伦从文献资料、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考证出萨拉米斯本应属雅典所有,他对当局的这种懦弱行为深为不满,为了唤醒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同时避开不公正的法律的残酷制裁,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佯装疯癫。于是“疯”了的梭伦经常出现在雅典的中心广场上。只见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双手不住地擂打着自己的胸部,招来许多围观的百姓。这时,他就会对着人群大声朗读他的诗篇:“啊,我们的萨拉米斯,她是多么美丽,又多么使我们留恋,让我们向萨拉米斯进军,我们要为收复这座海岛而战,我们要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耻大辱……”,在不明真相的人们的惊叹、惋惜声中,梭伦滔滔不绝地朗诵着,终于用激越的诗篇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禁令废除,战事再起。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约30岁的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统帅部队,一举夺回了萨拉米斯岛。赫赫军功使梭伦声望大增,成为雅典最负名气和影响的人物,也为他日后实现改革弊政的宿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一场自上而下、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开始了,雅典城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萨拉米斯岛问题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形成萨拉米斯岛问题与梭伦登上雅典政治舞台有着重要关系的认识。然后充分挖掘教材《历史纵横》中提供的“疯诗人事件”的材料和有关梭伦的旁白介绍的教学价值,适当插入一些素材帮助学生尽量全面的了解这位首席执政官,以暗示学生人生际遇的复杂和成功来之不易的情感取向。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的学习,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这对于陶冶学生人格情操和提升精神品位,树立实现人生价值要凭高远的理想、不懈的奋斗和抢抓机遇的价值观将起到感召示范、默识心通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迅速完成记忆目标,教师首先板书关键词:雅典地理、荷马时代、贵族政治、平民暴动,然后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别予以简释。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经过学生这样的一看、一读、一说和教师一点评,学习者对于“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历史时间、政治发展等都有所了解,既能强化记忆又能简化理解,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是一种教少学多的选择。
关于“工商业的发展”一目的教学。教材出示了三幅插图:《橄榄油出口》《古代雅典制作的陶瓶》《改革前的辩论》,展示了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工商业发展与贵族政治专权现状之间显见的矛盾。教学时,教师可以此为线索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公民代表,以课堂小话剧的形式展开辩论,让学生在历史思想的碰撞和历史思维的联系中感受和把握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随后教师总结,将三派主张对照列出,形成纲要图示,作为板书内容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方便学生的深刻记忆和准确理解,并争取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
关于“首席执政官梭伦”一目的教学。主要教学目标是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一展身手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以陶冶学生人格情操和提升精神品位,树立实现人生价值要凭高远的理想、不懈的奋斗和抢抓机遇的生命态度。教师可以萨拉米斯岛问题为线索,提出系列问题,萨拉米斯岛的地理位置有何特征?雅典丧失萨拉米斯岛的原因有哪些?丧失萨拉米斯岛对雅典将产生什么影响?围绕萨拉米斯岛问题,雅典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梭伦的政治命运与萨拉米斯岛问题有何关联?能否就此得出结论说“如果没有萨拉米斯岛问题,就不会有首席执政官梭伦,不会有梭伦改革”?这样有史有论,夹叙夹议,引导学生深化对梭伦人格命运的认识,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客观规律。最后,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集思广益,师生共同探讨:“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一展身手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以及由此我得到的历史启发。”
2.教学案例
案例一本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做这样的谈话:
西方文明,在本质上是地中海文明,它源自希腊。这个文明诞生于从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的时期。梭伦改革在雅典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使受剥削的雅典公民摆脱了债务的重负,禁止使任何雅典公民因负债沦为奴隶,从而挽救了这个城市。
梭伦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我们所了解的第一位雅典诗人,他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eunomia”或者说“好的政府”,他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下面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Neminemlaedeimoomnes,quantumpotes,iuua!即: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
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回顾探讨梭伦之前雅典城邦曾经充满危机的历史。
案例二在学习“首席执政官梭伦”一目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梭伦早期游历经商生涯的事实,介绍一些梭伦著名的诗篇诗句和趣闻逸事。
梭伦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后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游历中写过许多诗篇,如“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穷;但是,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他还在诗中谴责、抨击贵族的贪婪、专横和残暴。这些诗篇为他赢得了“雅典第一位诗人”的美誉。梭伦早期的游历经商生涯,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使他了解了下层平民的疾苦,从而抛弃了贵族的骄矜,对他一生的改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案例三在结束课堂学习时,教师可以教材引言中提到的《研究的主要问题》为题,细化解析(参见本课《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部分),投影打出,要求学生做书面回答,作为笔记小结。
四、问题解答
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解题关键:希腊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的不同影响到各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取向的不同。
思路引领:地理环境影响各民族的经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也影响各民族的政治文化性格。
答案提示:
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从事农业。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一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一)本课测评
1.试简要分析早期雅典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解题关键:贵族政治专权与经济压榨。
思路引领:政治上权利分配不均,经济上财富分配不公。
答案提示: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简述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的作用。
解题关键:工商业奴隶主的形成。
思路引领:促进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推动雅典社会政治改革。
答案提示: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不仅出口雅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还经营其他地方的产品,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他们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作为海岸派,他们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呼吁改革,成为后来支持梭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
(二)学习延伸
建议教师把讨论会的准备与[学思之窗]的思考联系到一起,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图书查询,各尽所能,集思广益,拓宽讨论范围,比较研究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和地理环境差异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树立中华文明复兴的理性认知和历史使命感.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课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七单元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第2课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教案
一、教学目标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
卡尔·莫克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
1.非洲绍纳人创造了津巴布韦文明
2.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认识和探究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究人类古文化遗产
情景再现
1.大津巴布韦遗址属于非洲文明
2.在科学研究领域不应有任何民族歧视与种族偏见
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
英国殖民主义者塞西尔·罗得斯、詹姆斯·本特、理查德·霍尔、兰德尔·麦克维尔、卡顿·汤普森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
阅读文字
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谁发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
难点
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如何发掘的。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如何发现和发掘以及对大津巴布韦遗址考古发掘的成就。建议先复习第一节课内容,明确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历史概念。
本课的引言是由一幅图片和关于卡尔·莫克寻找和发掘宝藏艰辛历程的一个片段组成。建议从图片入手,提问谁首先发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引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
教材详细讲述了德国人卡尔·莫克寻找和发掘大津巴布韦遗址的艰难历程。
19世纪中叶,在世人的眼中,南部非洲依然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空白。
第一个亲身探秘大津巴布韦遗址,并将它公之于众的是德国人卡尔·莫克,一个生在德国斯图加特的木匠的儿子。15岁时,深受探险潮流影响的卡尔·莫克,已下定决心要到非洲探险,决心探明南部非洲的神秘。为了完成这个使命,他学习了生物学、地质学,以及当地人的语言。他还大量翻阅了欧洲出版的探险文学作品。这类书在当时十分流行畅销。27岁,莫克认为他已经作好了探险的准备,但由于没有官方的支持,也没有足够的装备,他不得不在一只德国货船上当船员才踏上去非洲的路。这只船把他载到南非东南部的德班港口,当时的德班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在以后的6年中,莫克徒步穿行于南部非洲。不像有钱的探险家,他没有雇用当地的挑夫为他担载行李;他身着皮革套装,出没于羚羊藏身之地;他自己扛着60磅重的装备,包括罗盘与六分仪、猎刀、毯子、洋铁碗、书、笔墨纸张、猎枪,以及两支左轮连发手枪。身材魁梧、络腮胡子的卡尔,在穿越热带森林草原时的情景令人钦佩而又不可思议。他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只有一把大伞为他挡着火一样的太阳。最后在林波波河的南岸,他终于看到了地质的“杰作”,那就是黄金、钻石矿藏的矿脉,按照英国殖民政策的规定,他把这个发现向当地官员报告。卡尔的预感是正确的!黄金、钻石不断从这个地区开采出来!
莫克再次去探险时,装备已十分精良。他第一次有了大笔的钱来雇用挑夫。1871年5月,他率领40人来到南非。7月底,他越过林波波河后写下了这样一番话,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德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一位考古学家的雄心壮志:“我好像看到了祖国的统一,我站在整个世界面前,心中浮现出戴上胜利桂冠的神圣帝国皇帝凯撒的高大形象,他庄严宣布: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也是迄今为止最神秘的非洲地区,将重见光明!那就是古老的莫诺莫塔帕!那就是奥菲尔!”一个月后,莫克发现自己已身陷绝境。他的挑夫离开了他,拿走了他的部分日用品,作为应支付的薪水。更为严峻的是,当地的马绍纳人对他怀有敌意,这使他恐惧至极。他沮丧地写道:“这里的一切都使我感到恐怖,不但东西可能丢失,就连生命也难保住。吃的食物,可能被人下毒;暗箭,也随时难以提防。”在最困难的时候,一位叫亚当·仁达的猎人帮助了他,亚当·仁达是流浪于南非的德国人,他已脱离白人社会,与他的两位马绍纳妻子在这附近居住。亚当·仁达不仅给莫克提供住所,还陪同莫克进行探索。
那时,大津巴布韦遗址处于酋长头人的控制之下。莫克在遗址附近逗留了九个月,只被获准进入遗址三次。第一次莫克发现了椭圆形建筑物。数天后他又发现了破损的沿山卫城及卫城山上的碉堡。莫克特别注意到,卫城西部墙上突出的经过修饰的皂石横梁。他又捡到一只皂石碟子,还有一个类似铁锣形状的东西。第三次的探索收获最大。莫克从椭圆形的建筑物的门楣上刮下一片类似雪松的木片。这种木料微红且芬香。莫克认定木料就是檀香木。莫克记得《圣经》上说过:所罗门王就是用黎巴嫩的檀香木建筑他的宫殿的,于是,他匆匆地下了这样的结论:这一小块檀香木一定是来自黎巴嫩。因此,他推论:这檀木只能是古时在海上旅行的黎巴嫩人,即腓尼基人带到非洲来的。而且,《圣经》上还说:示巴女王曾经到过所罗门王的宫殿。莫克认为他发现的地方就是盛产黄金宝石的奥菲尔,类似雪松的木片就是有力的证据,他在山顶所发现的那个圆形围场一定是示巴女王仿所罗门王的宫殿建造的。
莫克在这片废墟上没有发现示巴女王任何藏宝遗迹,他把他发现的那只皂石雕刻的破碗和一面铁锣,仔细记载并绘了图。但是,莫克没有任何考古的经历,也未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发掘这庞大遗址的工程实在超出了他的能力。莫克考虑到,如果长时间逗留在这里,可能不大安全,所以,1872年3月,他打起行李,越过林波波河,回到了英国人管辖区。与此同时,外界终于第一次知道了莫克的发现。发现废墟遗址后,莫克马上派了信使到离他最近的欧洲人居住区,带了封信给德国。在这封信中,莫克宣布了他的发现。这封信后来刊登在1872年3月的一本德国杂志上,在欧洲这是第一次由官方宣布,同月,莫克离开了津巴布韦这个地区。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请学生讨论回答如下问题:莫克为什么要去非洲探险?他的目的是什么?莫克在探险过程中遭遇到什么困难?莫克探险发现了什么?莫克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是否科学?为什么莫克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师生在答疑和讨论过程中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最后归纳出莫克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
第二目“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
莫克的发现以及19世纪80年代南非德兰士瓦发现特大金矿,极大刺激了欧洲人在津巴布韦探矿的热潮,各国淘金者蜂拥而至。同时引起了考古人士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从而逐步揭开了这一南部非洲文明的神秘面纱。
虽然莫克默默无闻地死去,但他发现的废墟却成了考古学上的一个热门话题。1899年,这个废墟掌握在英国著名的殖民主义者塞西尔·罗得斯手里。他建立了一个叫做罗得西亚的殖民地。塞西尔·罗得斯组织了一队人在这废墟上驻扎下来,对莫克发现的废墟进行考察。19世纪90年代初,罗得斯的考古队与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举办了第一届遗址科学研讨会。他们所研讨的正是卡尔发现的大津巴布韦。他们聘请了研究远古时期文明的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1891年,本特对大津巴布韦遗址进行系统发掘,本特期待能找到津巴布韦与古代各种外来文化(如《圣经》中提到的那些)联系的证据。但自一开始,他就陷入失望中,因为津巴布韦,在他看来,似乎是纯粹的非洲文化,并不十分古老。他这样写道:“我对这地区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但是,当他挖到4只用皂石雕刻的栖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鸟时,开始改变他的观点。这样的艺术珍品,在他眼中,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亚述、希腊、克里特、腓尼基等古国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本特没有受过考古的专业训练,又缺乏实地考古的经验,因此,他对津巴布韦遗址的首次发掘没有留下多少现场记录,还破坏了遗址中不少地层学资料。
1902年5月殖民政府任命理查德·霍尔为“大津巴布韦博物馆馆长”,对这个遗址再次进行挖掘。此次遗址考古的时间是从1902年至1904年。由于霍尔未经过考古专业的训练,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进行了破坏性的发掘,给大津巴布韦遗址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霍尔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与本特的相符,即津巴布韦是由从阿拉伯或近东来的北方人所建造。
在1905年,大津巴布韦遗址第一次由考古专业人员进行科学探查。这就是不列颠协会派出的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他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所做结论与本特的第一判断相吻合。他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他还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的历史篇章已经被掀开了一角。非洲黑人的历史曾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被面纱遮掩的角落,但是,这段历史并非无法发现,现在,这个面纱的一角已经被揭开了。”英国科学促进会不愿意接受这个定论,1929年派了另一位考古学家卡顿·汤普森,去考察以证明大卫是错的。这个资深的考古学家对该遗址进行了极其彻底的分析,她的发掘成果丰富且极具价值。1929年卡顿·汤普森宣布麦克维尔的结论是正确的。她说:“我认为,该遗址从每个角度来看都属于非洲本土文化。”因此大津巴布韦遗址属于非洲文明已确凿无疑。
1958年,殖民政府主持了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最后一次系统的发掘,出土的文物虽然不多,但已经证明,这个遗址是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文明。
建议在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对大津巴布韦遗址主要进行了哪几次发掘?你认为最成功的是哪次?为什么?还可以请同学阅读完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一目的教学。本课的引言是由一幅图片和关于卡尔·莫克寻找和发掘宝藏艰辛历程的一个片段组成。建议教学从图片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解释“大津巴布韦遗址”,指出“大津巴布韦遗址的独特之处”。
提问谁首先发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引入本课的学习。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请学生讨论回答如下问题:莫克为什么要去非洲探险?他的目的是什么?莫克在探险过程中遭遇到什么困难?莫克探险发现了什么?莫克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是否科学?为什么莫克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师生在答疑和讨论过程中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最后归纳出莫克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
关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一目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先讲清楚“大津巴布韦遗址”开始有组织发掘的背景,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塞西尔·罗得斯。塞西尔·罗得斯对莫克有关大津巴布韦地区就是《圣经》上记载的盛产黄金宝石的奥菲尔的论断深信不疑,詹姆斯·本特正是受雇于罗得斯开始对莫克发现的大津巴布韦遗址进行系统的发掘。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对大津巴布韦遗址主要进行了哪几次发掘?你认为最成功的是哪次?为什么?还可以请同学阅读完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用多媒体介绍)。
图片1:津巴布韦的国徽
问:1.这是哪个国家的国徽?2.津巴布韦是什么意思?说明:津巴布韦这个词可能源于班图语,意为“石头房子”的意思。这是世界上惟一一个以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
图片2:大津巴布韦遗址外景
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津巴布韦马斯温戈市东南、维多利亚堡东南约29公里处,是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头城建筑群体。12世纪,津巴布韦国家建立之后,统治者多以石头房子标榜自己的身份。据统计,津巴布韦有两百多处石头建筑遗址。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南部非洲文明的集中体现。是谁发现了遗址呢?这样转入本课内容。
案例二 使用计算机出示两幅图片
图片1:卡尔·莫克像
问题1:第一个亲身探索大津巴布韦遗址并将它公布于众的是谁?
教师指出莫克认为大津巴布韦遗址就是《圣经》里所说的奥菲尔,他在日记里写到:很明显,这是远古时代文明人的作品。山上的碉堡,无疑是仿照所罗门王的庙宇建造的。山谷中的椭圆形建筑物,肯定抄袭了示巴女王的宫殿式样。大津巴布韦文明是属于欧洲人的。
出示图片2:罗得斯像。问题2:这是谁?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教师指出莫克的发现以及19世纪80年代南非德兰士瓦发现特大金矿,极大刺激了欧洲人在津巴布韦探矿的热潮。各国淘金者蜂拥而至。其中英国著名的殖民主义者罗得斯走在最前面。他以英国南非公司的名义侵占了北至坦噶尼喀湖、东至今马拉维湖的大片地区,以其姓氏命之为“南罗得西亚”和“北罗得西亚”。罗得斯对莫克的观点深信不疑,本特正是受雇于罗得斯开始对大津巴布韦遗址进行系统发掘的。这样进入本目的学习。
一、本课测评
1.简述莫克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
解题关键:自身具备探险家的基本素质。
思路引领:执著顽强的探险精神、别人的帮助。
答案提示:莫克从小就决心去非洲探险,他学习了大量的生物学、地质学和非洲语言等相关知识,具备了探险家的基本素质,凭借执著顽强的探险精神,克服了重重的困难,辗转于原始森林与山丘岩石之间,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历尽艰难,在一位德国猎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
2.你认为,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几次发掘,哪一次最成功?
解题关键:科学的发掘、实事求是的研究。
思路引领:兰德尔·麦克维尔是一名专业考古人士,训练有素,经验丰富。
答案提示:兰德尔·麦克维尔毕业于英国考古训练学院,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对大津巴布韦进行了科学的挖掘,先对津巴布韦其他五个遗址进行短期发掘,之后将从大津巴布韦遗址发掘出的文物以及当地人的用品进行详细的比较,实事求是的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属于非洲文化的正确结论。
二、学习延伸
1.你认为莫克是个成功的探险家吗?
答:是。莫克凭着执著的精神,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2.为什么说理查德·霍尔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是破坏性的?
答:由于理查德·霍尔经过考古专业的训练,也由于他对非洲人的偏见和歧视,他错误地推断,遗址的上层必是非洲人的遗物,真正的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创造者必定在下层。他率领的考古队,将一些遗址3—5英尺厚的文化遗存,包括石头、泥土连同树木,全部搬离现场。有些地方,甚至搬走了12英尺厚的文化遗存!这是一种破坏性的发掘,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考古和历史研究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四单元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寻找夏文化
用考古的方法探究传说中的夏史
史传说、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关系
对其他历史奥秘的探究
提供材料
历史比较
探究问题
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探索夏文化的重要意义
发现二里头
遗址
考古学家徐旭生对“夏墟”的考古调查
二里头遗址
的发掘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过程及成果历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难点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联系、区别。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发掘:寻找夏文化、发现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这些内容一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和基本常识,另一方面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二里头遗址及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成就,有助于学生理解“传说”与“史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首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他们对相关的遗迹遗物,尽可能地做到亲自考察和调查,既能辨史又可补史。这种寻根追源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学术上的探古、考古树立了榜样。此后,山河间的访古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逐渐兴起了一门新的学问——金石学。他们也为中国考古学的起步铺设了最早的一段道路。
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从西方传入。中国学者继承金石学的研究成果,学习并运用西方考古学方法,开始从事田野考古,通过历史物质文化遗存,探寻和认识古代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如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都取得了重大收获,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俗称“锄头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基本完善,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和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田野考古勘探、调查和科学发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蓬勃有序地开展,许多重要的典型遗址和墓地被发掘出来,重大发现举世瞩目。它们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文化相连,不仅弥补了某些地域上的空白,而且衔接了年代上的缺环,为研究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科学史以及其他学科领域,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极大地影响着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专业的研究和发展。这段时间被学术界称为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
夏朝历史究竟是“传说”还是“史实”?后世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目前考古界尚未发现夏代文字资料和比较完整的年代学标尺可以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夏朝历史仍然属于传说的范畴。不过,古史传说中夏商周三代一体,商周已经相继被证实,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夏朝同样会被证实,此其一;而且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有些内容的确与传说中的夏文化很相似,这又是促使人们相信夏文化存在的重要因素,此其二;再说,商代甲骨文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这种文字应该有相当长的发展过程,而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存中曾发现有刻画痕迹,很像是文字的雏形,人们相信,这个过程在时间上与传说中的夏文化吻合,夏文字只是尚未发现,不会没有文字保留下来,此其三;最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传说中的夏朝与商周有很多共同点,而夏以前的文化遗存与夏朝也有许多共同点,但与商朝则很不同,若没有一个夏朝,夏以前的文化与商朝之间的巨大鸿沟就很难沟通和弥合,这中间数百年的历史空白就无法解释,只有把夏朝当作信史,夏商周的文明史才完整,此其四。根据以上四点,人们普遍相信夏朝应为“史实”,而非“传说”。
本课引言由文物插图和文字两部分组成。插图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乳钉纹铜爵,形态为长流短尾,束腰平底,三棱锥足,并装饰有乳钉纹,乃二里头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字内容则重点介绍,由于历史学家顾颉刚的“疑古”,无意中指出了一条探索夏史的路径。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使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并开始的考古学上夏文化的探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建议教师以插图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并思考问题:顾颉刚的疑古与探索夏史有何关系?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简要介绍顾颉刚其人,带领学生学习本课。
第一目“寻找夏文化”
教材首先阐述了顾颉刚等学者质疑历史文献中有关夏史的“传说”,其后,随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学术界开始将历史文献的传说材料与考古发掘的实物材料相印证,对夏文化进行探究。最后叙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遗址的发现发掘,为人们寻找夏文化打开了大门。
(1)顾颉刚“疑古”
顾颉刚疑古,实际上是对历史“传说”提出疑义。在古代,“传说”和“史实”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和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的“历史文献”,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情称为“传说”。“传说”与“史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曾是传说,往往表达相同的思想和情感,对于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形成起过相同的作用。它们的最终区别在于是否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若有,即属于历史范畴,可能成为史实;若没有,就不可以说成是史实。对学生讲明这些,不单纯是能力培养要求上的难易问题,而且是一个如何对待资料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科学思想和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问题。
(2)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遗址的发现发掘
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多年,因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是一种彩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半坡氏族是其代表。
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多年,因发现于河南章丘市龙山镇而得名。因出土文物以表面磨光黑陶为主,又称黑陶文化。大汶口氏族是其代表。
1952年,在郑州发现了二里冈遗址,这是比殷墟的青铜文化还要早的早商文化。它的分布面积与殷墟遗址不相上下,共约25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商城。
新华网郑州2004年2月5日电(记者桂娟程红根)考古工作者近期在位于郑州市闹市区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内找到了它的外郭城,护城壕,确认其面积约13平方公里。新的考古钻探资料表明,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一座具有一定规划布局的都城遗址,并且拥有完整的防御体系。
近年来的考古资料表明,郑州商城的内城内主要为宫殿区,除宫殿基址外城内还发现有宫城墙、规模宏大的蓄水池、排水沟、大型夯土水井等。从这些夯土基址的规模以及宏大的蓄水池等设施我们可知内城是当时统治阶级生活的主要场所,而外郭城内则不同,主要为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祭祀坑等。内城与城外的商代文化层紧密相连,表明它们为一个整体,但二者的保护对象不同,所以功用也不一样。
教学时,建议教师首先与学生探讨,为什么要寻找夏文化?探索夏文化,有其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性问题。研究它,不仅是中华文明起源问题,还是中国国家起源问题。这是中国国家的历史,这是中国城乡开始分化的历史。其次,老师提供夏史的有关文献资料,提问学生为什么顾颉刚会“疑古”?特别是夏朝的历史?回答后,再帮助学生分析“传说”与“史实”之间的关系。
让同学分组,收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郑州商城遗址的图片资料,了解这些考古成就对寻找夏文化有何意义?
第二目“发现二里头遗址”
着重介绍了考古学家徐旭生从全面整理古代文献中有关夏代的史料,到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考古课题,最后确定河南偃师二里头为考察重点的研究过程,向学生展示了科学考古的精神和方法。
如何寻找夏文化?除了从古代文献资料外,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
1.从中原文化系统上看:即从中原文化体系的来龙去脉上观察。夏文化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绝不是从别处移植来的,它是中原地区土生土长的固有文化。
2.从地域上看:探索夏文化,只能在夏墟内寻找遗迹遗存。夏代地域范围,根据文献记载,东至济水流域(豫东),西至渭河流域,北至汾河流域,南至颍川南阳。
3.从时间上看:夏王朝的年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21~前16世纪。有的认为是公元前22~前18世纪。
4.从社会发展阶段上看:夏王朝正从原始社会解体,由部落联盟组织到初期国家的形成时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质变阶段。
徐旭生对这些所见不多的材料进行了缜密的考证,推测夏人可能主要在以下两个区域活动:第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地区,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一带;第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大约自今山西霍山以南)地带。他认为“夏氏族或部落早期活动的中心当在河南中部,不在山西西南部”。
接着徐旭生等研究人员结合学术界给考古工作者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课题,列出了此次调查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商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在对诸多可能区域进行细致调查和研究之后,河南偃师二里头成为专家们考察的重点地区。1959年秋,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教学时,建议教师先组织同学讨论,如何寻找夏文化?引导同学得出结论。再让同学准备徐旭生先生的有关生平和论著进行交流,着重讲述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考古方法,并提供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资料,加深学生对夏朝的认识。
第三目“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主要介绍了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经过及其重要成果,还讲述了考古发掘的常识及常用工具,分析了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二里头遗址位置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西南约九公里处,包括三个自然村,平面像个半岛。
(2)发掘成果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主要以豫西伊洛颍汝四河流域为中心,但边缘所及,西到陕东,南到鄂东,东到皖西,范围相当大,也颇符合传说中夏代的疆域。其碳十四测定的时代,是公元前2080~前1620年,也切合传说中夏代公元前21至前17世纪的年代。过去有人以二里头型为早商文化,最近考古资料显示,二里头文化的晚期文化曾经过突然改变,最后呈现商文化的特征。是以,目前有人以为二里头文化晚期,正是夏商递嬗之际,而中期以前应当是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在偃师的遗址第三期出土一个大型宫殿基址。殿堂是一座30.4×11.4平方米的大建筑,坐落在方形夯土基址上,夯土台高出地面0.8米。夯土土方达2万立方米,须十万工日始能完工,殿堂是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木结构,成列的柱洞有石础为底。屋顶大约是草顶。堂前大庭,面积约五六千平方米,足可容纳万人。宫殿四周有一组廊庑建筑。宫殿正门在庭内,是一座面阔八间的牌坊式建筑。整个宫殿,当年必定气象壮伟,象征了巨大的政治权力,足以动员十余万工,来建筑这个大型建筑。至于一般平民,大约居住在半地下室草顶的浅窖穴中。青铜器中的工具,形体较小,如凿,多仿自石器、骨器。青铜兵器则有大型的锁与戈及小型的箭镞,也多仿自石器。礼器仅见尊,仿自陶器,有陶范、石范及铜炼渣出土,分别出土于二里头及东下冯遗址。陶器上往往出现刻划符号,有的符号(如羌)根本就与甲骨文的文字相似了。有大型宫殿,足见二里头已有了强大的政治组织,以动员相当的人力;其体制之差别,也足以说明政治权力的尊崇。有文字,似可指明二里头文化已踏进用符号交流的领域。铜器出现了,但仍以仿制石器陶器为主,可见其原始性。这些条件,的确符合国家初起、文明肇始的情况。
(3)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以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夏文化主要是在龙山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又高于其他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实体。夏文化的来源又是多元的。
教学时,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图、资料介绍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经过和成果,并将有关二里头文化的最新消息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最后让学生讨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吗?为什么?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寻找夏文化”一目的教学。先用回忆法,帮助学生复习尧舜禹的传说,提问“传说”与“史实”有何区别?导入新课。然后组织讨论,为什么要“寻找夏文化”?并请学生提供顾颉刚先生和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有关资料。
关于“发现二里头遗址”一目的教学。先应讲清楚如何“寻找夏文化”?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分领一个课题,如,仰韶文化组、龙山文化组、郑州商城组;或分领课文中现成的重要课题,然后各自准备,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老师点评并加以指导。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一目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查找资料,将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结合起来。
2.教学案例
略。
四、问题解答
1.顾颉刚等学者的研究对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有何影响?
解题关键:影响。
思路引领:“激将”。
答案提示:顾颉刚等学者的“疑古”,促使中国学术界开始将文献中有关夏史的传说材料与考古发掘的实物材料相印证,虽是“激将”,却无意中指出了一条探索夏史的路径。
2.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是如何找到二里头遗址的?
解题关键:发现二里头遗址。
思路引领:如何整理和运用历史文献材料。
答案提示:徐旭生先生先全面整理古代文献中关于夏史的资料,然后确定夏朝的活动范围,再根据研究课题进行实地调查,最后推断二里头为考察重点。
1.半坡氏族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郑州商城遗址等。
2.最主要是到今天都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夏朝历史的可信性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证实。这项目标的提出,与现在的考古成就相符合。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63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