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对函数的再认识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对函数的再认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1对函数的再认识(2)

课型新授案序:2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分析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认识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其优缺点,会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

3.通过函数的学习,体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规律的变化的.

学习重点:会求简单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及函数值。

学习难点:会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函数关系式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上节课我们举了许多关于函数的例子,你还记得吗?

(2)通过上节课的函数例子可以发现,这些函数都是用数学式子表示的.你知道函数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吗?

(3)一枝蜡烛长2Ocm,点燃后每小时燃烧5cm,求蜡烛点燃后剩余长度y(cm)与燃烧时间x(h)之间的关系式,并指出x的取值范围.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1)第十四届全国图书展销会于2004年5月12日-5月23日在桂林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书市总收入约1800万元(包括批发和零售),其中零售收入约500万元展销会期间的零售收入统计如下:

日期/日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零售收入/万元404248504642403835374244

展销会期间,哪一日的零售收入最高?②零售收入是日期的函零售收入是日期的函数吗?为什么?它是用什么方法表示的?

(2)如图24(图见40页)是某气象站用自动温度记录仪描出的某一天气温变化情况的曲线.它直观地反映了变量T(℃)与t(h)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这一天中,何时气温最高?何时气温最低?

②气温T(℃)是时刻t(h)的函数吗?为什么?它是用什么方法表示的?

⑶表示函数的方法有哪几种。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例3求下列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⑴⑵⑶⑷

例4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的面积S(m2)与它的

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式,并求出z的取值范围.

(三)应用探究

1、求下列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小明设计了一个计算机的计算程序,输入的数x和输出的数y的数据如下:

输入的数Z2345

输出的数y12345

23456

在这个问题中,y是Z的函数吗?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是用哪种方法表示的?你能用一个函数表达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3、在边长分别为6cm,8cm的矩形纸片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xcm的小正方形,求剩余纸片的面积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市,并指出x的取值范围。

三、学习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四、自我测试

1、求下列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⑴⑵⑶⑷

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cm,腰长为xcm,底边长为ycm,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当x=8时y=cm

3、某自行车存放处在星期日的存放量为4000辆次,其中电动车存车费是每辆一次0.50元,普通车存车费是每辆一次0.20元,若普通车存车数为x辆,存车费总收入为y元,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

相关推荐

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9.6乘法分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2
班级姓名
【课前准备】:
分解因式=
【探索新知】
(1)完全平方公式:;.
(2)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式子可以写成一个整式平方的形式:
(1)(2)
(3)(4)
(5)(6)
(7)(8)
【知识运用】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练习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

(3);(4);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当堂反馈】
1、下列多项式能写成一个整式平方的形式吗?如果能,可以分解成什么式子?如果不能,说明为什么.
(1)(2)

(3)(4)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拓展延伸】
一:填空:
(1)如果可以分解成,则的值为。
(2)如果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的值为。
(3)如果,且,那么a=。
(4)当时,则代数式的值为。
(5)已知,则==
=.
二.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三.利用因式分解计算:
(1)(2)

四.已知、为任意有理数,若M=,N=你能确定M、N的大小吗?为什么?

五.若、、为△ABC的三边长,试判断代数式的值是正数,还是负数。

六.若,化简并计算:.

七.已知:,求:的值。

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再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再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酸碱盐的学习,本节课主要是进行酸碱盐涉及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中的两种重难点复习。
初中化学要求的盐的四条化学性质其实在学习金属、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已经接触,在本节教材中主要是回顾、总结与归纳。盐的四条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反应主要是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能正确书写这类常见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也就基本掌握了盐的化学性质。要正确书写这类常见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首先要熟练掌握常见酸、碱、盐的名称、化学式的书写,并会判断其物质类别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其次是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以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判断,就目前阶段的学习,常见酸、碱、盐的名称、化学式的书写,物质类别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判断,大多数学生还存在困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复习这部分知识开始,以低起点来吸引学生,强化基础;通过常见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回顾、总结与归纳盐的化学性质,以淡化理论学习,重在具体应用;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及时反馈的教学方法,期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常见酸、碱、盐的名称、化学式的书写,物质类别和在水中溶解性的判断。
(2)通过常见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回顾、总结与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常见酸、碱、盐的名称、化学式的书写,物质类别和在水中溶解性的判断,掌握相应知识。
(2)通过具体常见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判断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形成并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
(2)体会化学知识之间不是孤立的,物质之间的性质是相互联系的,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学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常见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学流程】
(一)教学活动一(引入部分)
1、最近一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涉及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书写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是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这两类反应的发生都是有条件的。
2、要正确书写这两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先作好准备,即进行常见酸、碱、盐的名称、化学式的书写,物质类别和在水中溶解性的判断。
学生课堂练习:练习一、二(学生书写,个别板演,集体订正;同时进行酸、碱、盐的概念、命名方法的复习;复习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并结合练习一、二的物质进行在水中溶解性的判断)。
(二)教学活动二(复习置换反应)
1、根据反应环境置换反应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干态置换,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木炭还原氧化铜等。
(2)湿态置换,一般在水溶液中进行。
2、本节课主要讨论在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
(1)金属+酸→盐+H2
(2)金属+盐溶液→另一金属+另一盐
△强调反应的条件,强化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具体应用。
学生练习:练习三(学生书写,个别板演,集体订正;同时进行金属活动性顺序具体应用的复习)。
(三)教学活动三(复习复分解反应)
1、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至少具备一个条件)。
2、常见的复分解反应类型
(1)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2)碱+酸→盐+水
(3)盐+酸→另一盐+另一酸
(4)盐+碱→另一盐+另一碱
(5)盐1+盐2→盐3+盐4
△强调反应要互相交换成分,并强化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至少具备一个条件)的判断。
学生练习:练习四(学生书写,个别板演,集体订正;同时进行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判断的复习)。
(四)教学活动四(盐的化学性质的归纳)
通过上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归纳盐的化学性质主要是:
(1)金属+盐溶液→另一金属+另一盐
(2)盐+酸→另一盐+另一酸
(4)盐+碱→另一盐+另一碱
(5)盐1+盐2→盐3+盐4
作业布置:练习五

初三化学课堂练习题
一、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并指出其物质类别(碱、酸、盐)
物质名称
化学式Cu(OH)2CaCO3Fe(OH)3MgCl2H2CO3H2S(NH4)2SO4KClO3
物质类别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指出其物质类别(碱、酸、盐)
物质名称硫酸钠碳酸钾磷酸硝酸硝酸铜氯化亚铁氢氧化钡氢氧化铝
化学式
物质类别
三、下列物质间能不能发生置换反应?如能发生反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Mg+HCl→(2)Fe+H2SO4→
(3)Ag+H2SO4→(4)Zn+CuSO4→
(5)Ag+ZnSO4→(6)Cu+AgNO3→
(7)Zn+CuCO3→(8)Zn+Cu(OH)2→
四、下列物质间能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如能发生反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Na2CO3+HCl→(2)NaCl+K2SO4→
(3)BaCl2+H2SO4→(4)FeCl3+NaOH→
(5)CuSO4+KOH→(6)K2SO4+Ba(NO3)2→
(7)KOH+HNO3→(8)Al(OH)3+HCl→
五、下列物质间能不能发生反应?如能发生反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2、铜丝放入硝酸汞溶液中
3、稀硫酸和氢氧化铜
4、碳酸钙和稀硝酸
5、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铜溶液
6、氯化铜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
7、硫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8、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9、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10、氧化铜粉末放入稀硫酸中
【课后反思】
在即将进入第一轮复习之前,通过不同的课型对同一课题进行对比教学,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是进行本节课研讨的主要目的。本节课在设计时,力图体现复习课要改变方法,要创设复习的情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精选练习并注重及时反馈,在此本人作了努力。设计教学过程时,考虑到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教学的起点比较低,并注重强化基础知识;通过两大类反应中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酸、碱、盐,特别是盐的化学性质的复习,以求淡化理论的要求,重在具体的应用,想尝试跳出性质复习性质的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及时反馈,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本人努力做到了,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创设了教学情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入状况调整教学方法,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应变性,用朴素的课堂语言组织教学,讲练结合,由浅入深,抓住了重点;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奋点,兼顾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大多数学生能主动学习,做到了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课后反馈得知,本节课的复习注重了基础,比较实在。
在反思本节课时,本人也体会到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其中比较明显的是课堂教学的气氛还不够活跃,教学中学生的“自由度”还显得不够,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还可以更大,要努力创设学生自由谈论的空间,让学生在此空间中说出自己知道的知识,以达到自主复习的目的;另外在学生练习题的设计上还应该进一步向中考的综合练习题靠拢,体现复习的实效性。
2013-3-27

认识函数(2)


认识函数(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会根据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并列出函数解析式;

2.掌握根据函数自变量的值求对应的函数值,或是根据函数值求对应自变量的值;

3.会在简单的情况下根据实际背景对自变量的限制求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性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归纳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建模意识;

2.联系求代数式的值的知识,探索求函数值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求函数解析式是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化归为解不等式(组)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问题1填写如图所示的加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10的格子涂黑,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把这些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用x表示,纵向的加数用y表示,你能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吗?

解如图能发现涂黑的格子成一条直线.

函数关系式为:y=10-x.

问题2试写出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度数y与底角的度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y与x的函数关系式:y=180-2x.

问题3如图,等腰直角△ABC的直角边长与正方形MNPQ的边长均为10cm,AC与MN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A点与M点重合,让△ABC向右运动,最后A点与N点重合.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ycm2与MA长度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y与x的函数关系式:.

二、探究归纳

思考(1)在上面问题中所出现的各个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有限制吗?如果有,写出它的取值范围.

(2)在上面问题1中,当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为3时,纵向的加数是多少?当纵向的加数为6时,横向的加数是多少?

分析问题1,观察加法表中涂黑的格子的横向的加数的数值范围.

问题2,因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所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x不可能大于或等于90°.

问题3,开始时A点与M点重合,MA长度为0cm,随着△ABC不断向右运动过程中,MA长度逐渐增长,最后A点与N点重合时,MA长度达到10cm.

解(1)问题1,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1≤x≤9;

问题2,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90;

问题3,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10.

(2)当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为3时,纵向的加数是7;当纵向的加数为6时,横向的加数是4.

上面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解析法表示的,又例如:

s=60t,S=πR2.

在用解析式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在确定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如果遇到实际问题,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例如,函数解析式S=πR2中自变量R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但如果式子表示圆面积S与圆半径R的关系,那么自变量R的取值范围就应该是R>0.

三、实践应用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y=3x-1;(2)y=2x2+7;(3);(4).

分析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一般来说,自变量只能取使式子有意义的值.例如,在(1),(2)中,x取任意实数,3x-1与2x2+7都有意义;而在(3)中,x=-2时,没有意义;在(4)中,x<2时,没有意义.

解(1)x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2)x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3)x的取值范围是x≠-2;

(4)x的取值范围是x≥2.

归纳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分母中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

例2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0,底边长为y,腰AB长为x.求:

(1)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腰长AB=3时,底边的长.

分析(1)问题中的x与y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以什么形式给出?(2x+y=10)

(2)这个等式算不算函数解析式?如果不算,应该对等式进行怎样的变形?

(3)结合实际,x与y应满足怎样的不等关系?

归纳(1)在求函数解析式时,可以先得到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等式,然后解出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函数解析式;

(2)在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①代数式要有意义;②要符合实际.

例3如图,正方形EFGH内接于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设AE=x,试求正方形EFGH的面积y与x的关系,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并求当x=时,正方形EFGH的面积.

解:正方形EFGH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4一个小三角形的面积,

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0x1)

(0x1)

当x=时,

所以当x=时,正方形EFGH的面积是.

例4求下列函数当x=2时的函数值:

(1)y=2x-5;(2)y=-3x2;

(3);(4).

分析函数值就是y的值,因此求函数值就是求代数式的值.

解(1)当x=2时,y=2×2-5=-1;

(2)当x=2时,y=-3×22=-12;

(3)当x=2时,y==2;

(4)当x=2时,y==0.

例5游泳池应定期换水.某游泳池在一次换水前存水936立方米,换水时打开排水孔,以每小时312立方米的速度将水放出.设放水时间为t时,游泳池内的存水量为Q立方米.

(1)求Q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2)放水2时20分后,游泳池内还剩水多少立方米?

(3)放完游泳池内的水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此题要先弄清楚放出的水量,剩余的水量和原存水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直接得出函数解析式;第(2)题是由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可由学生自己完成;第(3)题则与第(2)题相反,是已知函数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可化归为解方程.

四、交流反思

1.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

(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

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②函数的解析式分母中含有字母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0;

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0.

(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2.求函数值的方法:跟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一样就是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应的函数值.

五、检测反馈

1.分别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3cm,它的各边长减少xcm后,得到的新正方形周长为ycm.求y和x间的关系式;

(2)寄一封重量在20克以内的市内平信,需邮资0.60元,求寄n封这样的信所需邮资y(元)与n间的函数关系式;

(3)矩形的周长为12cm,求它的面积S(cm2)与它的一边长x(cm)间的关系式,并求出当一边长为2cm时这个矩形的面积.

2.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y=-2x-5x2;(3)y=x(x+3);

(3);(4).

3.一架雪橇沿一斜坡滑下,它在时间t(秒)滑下的距离s(米)由下式给出:s=10t+2t2.假如滑到坡底的时间为8秒,试问坡长为多少?

4.当x=2及x=-3时,分别求出下列函数的函数值:

(1)y=(x+1)(x-2);(2)y=2x2-3x+2;(3).

六、作业布置

作业本和书本P158-159的作业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574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