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三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36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三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36》,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二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三个物理学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一)引入新课
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用动画展示原子葡萄干布丁模型。

(二)进行新课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问题: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黑箱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的观察结果
明确: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三个问题: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葡萄干布丁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小结:
对于问题1、2:按照葡萄干布丁模型,①碰撞前后,质量大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②对于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葡萄干布丁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对于问题3: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葡萄干布丁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生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葡萄干布丁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同时通过表格展示,对比。
半径大小(数量级)类比
原子10-10m足球场
原子核10-15m~10-14m一枚硬币m.JaB88.CoM

附1:教学主线设计

精选阅读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班级:高一()班姓名:学号: 成绩:
高一化学教学案一体化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问题导读】(预习教材,提取教材关键信息,记下发现的问题,准备参与“合作探讨”)
原子结构模型是怎么演变的,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我们得到的启迪是什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的了解,认识假说、实验等科学方法在人类探索原子结构奥秘过程中的作用。
2、了解钠、镁、铝等活泼金属元素和氟、氧等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知道这类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主干知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学说
他认为万物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微粒即________构成的,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2、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
英国科学家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的创始人。他认为物质由_________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保持本性不变。
3、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___________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4、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
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指出原子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的,_______________带正电荷,位于_________________,他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__________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作高速运动。
5、玻尔的轨道原子结构模型
丹麦物理学家指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内一定___________上绕核作高速运动。
6、电子云模型(现代原子结构学说)
现代科学家根据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规律,提出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即用_____________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讨论:原子核外电子运动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有什么不同?
电子运动的速率是________m/s,因此我们不能同时准确的测定______________和
。研究电子运动规律只能用统计的方法,即统计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出现的机会,将其想象成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着原子核并形象的称之为电子云。电子云密度大小代表。
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的划分
电子层(n):1、2、3、4、5、6、7……
电子层符号:
离核距离: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
能量高低: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先排布在能量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及外从能量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的电子层排布。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n为电子层)。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个。
3、稳定结构与不稳定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目为个电子(只有K层为最外层时为个电子)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
4、离子结构示意图:画出下列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Mg2+F-
Ca2+S2-
【精彩例题】
1、已知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氧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为,下列原子中,与氧元素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氖碳镁硫
ABCD

2、表示某带电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则可用它表示的阳离子共有()
A.1种B.3种C.4种D.5种

【达标提高】(一看就懂,一做就会)
万丈高楼平地起
题号123456789101112
答案
1.自从下列哪项发现或学说开始,化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
A.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分子学说B.拉瓦锡确定空气的组成
C.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D.汤姆生发现电子
2.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3.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开创“飞秒(10-15s)化学”新领域的科学家泽维尔,诺贝尔奖委员会对该技术的评语是:“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测到的是()
A.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粒子的形成
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粒子的分解
4.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稳定性的科学家是()
A.道尔顿B.爱因斯坦C.玻尔D.普朗克
5.在饮用水中添加含钙、镁、锌、硒等的矿物质,可以改善人体营养,增强体质。其中的“钙、镁、锌、硒”是指()
A.分子B.原子C.离子D.元素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
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铅笔不含铅B.水银不含银C.白金不是金D.火碱不是碱
8.下列现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
A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B打开盛装浓盐酸瓶盖,浓盐酸逐渐减少
C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
D在1000℃时,甲烷可分解为石墨和氢气
9.下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A、B、C、D、

10.氢原子的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可表示 
A.表示每一个电子B.表示电子个数的多少
C.表示电子离核的远近D.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多少
11.下列各原子构成的单质中,能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有
A.原子核内没有中子B.L电子层上有4个电子
C.没有N层,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D.M电子层和K层上的电子数相等
12.在原子的第n电子层中,当它属于最外电子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与(n-1)层相同,当它属于次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多容纳10个电子,则此电子层是
A.K层B.L层C.M层D.N层
13.许多科学家在化学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其中,研究空气成分,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结论的科学家是,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科学家是,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14.“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某一阶段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描摹,按现代向过去顺序排列为:原子模型、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玻尔原子模型。
15.有A、B、C、D四种元素,A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元素的原子其M层电子数比L层少1个电子;C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D元素的原子失去1个电子,所得到的微粒都具有与氖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四种元素的名称分别是ABCD

(2)画出A离子、C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登高望远】(跳起来,摘下丰收果)
16.在1911年前后,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α粒子(相对原子质量约为4的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质子粒),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能让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根据以上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Au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


--示例2——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教学重点: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法示例: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此方法针对一般学生.

一、引入课题

提问:原子是否还可以再分?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二、电子的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由此提出了枣糕式原子结构,如图所示.

本部分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然后教师总结.

三、原子的核式结构

1、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现象:大多数粒子仍直线运动;少数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

用软件演示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学生看书了解实验装置与实验现象,并记忆实验结

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有一个很小的核,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电子在核外巨大的空间绕核运动.

教师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由于原子核很小,大部分粒子穿过金箔时离核较远,受到的斥力很小,它们的运动几乎不受影响,仍沿直线运动;只有极少数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飞过,受到原子核的库仑斥力较大,发生明显的偏转.

四、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一些有关质子和中子发现的物理学史内容.

原子的核式结构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原子的核式结构”,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子的核式结构玻尔理论天然放射现象
一、知识点梳理
1、原子的核式结构
(1)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3)原子核的大小:原子的半径大约是10-10米,原子核的半径大约为10-14米~10-15米.
2、玻尔理论有三个要点:
(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的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旋转,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2)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2-E1
(3)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电子沿不同圆形轨道运动.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而电子的可能轨道是分立的.
在玻尔模型中,原子的可能状态是不连续的,各状态对应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些不连续的能量值的能量值叫做能级。
3、原子核的组成核力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将核子稳固地束缚在一起的力叫核力,这是一种很强的力,而且是短程力,只能在2.0X10-15的距离内起作用,所以只有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作用.
4、原子核的衰变
(1)天然放射现象:有些元素自发地放射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现
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2)放射性元素放射的射线有三种:、射线、射线,
这三种射线可以用磁场和电场加以区别,如图15.2-1所示
(3)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粒子或粒子后,衰变成新的原子核,原子核的这种变化称为衰变.
衰变规律:衰变中的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的.
(4)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不同的,但对于确定的放射性元素,其半衰期是确定的.它由原子核的内部因素所决定,跟元素的化学状态、温度、压强等因素无关.
(5)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互称同位素。
二、典型例题
例1如图15-2-2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观察到的现象,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在A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
B.放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只比A位置时稍少些
C.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
D.放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
[解析]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绝大多数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本题应选择A、B、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
例2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距核较远的轨道过程中()
A.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增大,原子的能量增大
B.原子要放出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减小,原子的能量也减小
C.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减小,原子的能量增大
D.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增大,原子的能量增加
[解析]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在离核越远的轨道上运动时,其能量越大,由能量公式En=(E1=-13.6eV)可知,电子从低轨道(量子数n小)向高轨道(n值较大)跃迁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的光子.故选项B可排除.氢原子核外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其向心力由原子核对电子的库仑引力提供,即=,电子运动的动能Ek=mv2=.由此可知:电子离核越远,r越大时,则电子的动能就越小,故选项A、C均可排除.
由于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事实上异性电荷远离过程中需克服库仑引力做功,即库仑力对电子做负功,则原子系统的电势能将增大,系统的总能量增加,故选项D正确.
[点评]考查对玻尔理论、库仑定律、圆周运动规律及电场力做功性质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例3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小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所产生的
C.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D.铀核()衰变为铅核()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10次β衰变
[解析]半衰期是由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内部因素所决定,跟元素的化学状态、温度、压强等因素无关.A错;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所产生的,,B对;根据三种射线的物理性质,C对;U的质子数为92,中子数为146,Pb的质子数为82,中子数为124,因而铅核比铀核少10个质子,22个中子。注意到一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4,故α衰变的次数为x==8次。再结合核电荷数的变化情况和衰变规律来判定β衰变的次数y应满足2x-y+82=92,y=2x-10=6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C。
[点评]
1本题考查α衰变、β衰变的规律及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2β衰变放出的电子并不是由核外电子跃迁出来的,而是从核中衰变产生的。
例4、如图15-2-3K-介子衰变的方程为,其中K-介子和π-介子带负的基元电荷,π0介子不带电。一个K-介子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匀强磁场中,其轨迹为圆弧AP,衰变后产生的π-介子的轨迹为圆弧PB,两轨迹在P点相切,它们的半径RK-与Rπ之比为2∶1。π0介子的轨迹未画出。由此可知π-介子的动量大小与π0介子的动量大小之比为A.1∶1B.1∶2C.1∶3D.1∶6
[解析]根据题意,分别计算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作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根据动量的定义,分别求出两个介子的动量大小,再从图中确定两个介子动量的方向,最后运用动量守恒,计算出粒子的动量大小。qvKB=mK,RK=R,,pK=-p+p,
p。正确选项为(C)
[点评]这题以基本粒子的衰变为情景,涉及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规律和动量守恒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题目。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到洛伦磁力作用,该力的方向与粒子的速度方向垂直,因此,带电粒子作圆周运动。根据动量守恒,基本粒子衰变前后的总动量不变,但计算过程要主注意动量的方向问题。
例5若原子的某内层电子被电离形成空位,其它的电子跃迁到该空位上时,会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此电磁辐射就是原子的特征X射线。内层空位的产生有多种机制,其中的一种称为内转换,即原子中处于激发态的核跃迁回基态时,将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交给某一内层电子,使此内层电子电离而形成空位(被电离的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的原子核从某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可将能量E0=1.416MeV交给内层电子(如K、L、M层电子,K、L、M标记原子中最靠近核的三个电子层)使其电离。实验测得从原子的K、L、M层电离出的动能分别为EK=1.323MeV、EL=1.399MeV、EM=1.412MeV.则可能发射的特征X射的能量为
A0.013MeVB0.017MeVC0.076MeVD0.093MeV
[解析]电子电离后的动能等于吸收的能量减去电子原来所处的能级的能量,所以原子核的K层的能量为0.093MeV,原子核的L层的能量为0.017MeV,原子核的M层的能量为0.004MeV。所以可能发射的特征X射的能量为0.076MeV、0.087MeV、0.013MeV。故正确为A、C
[点评]这是一道信息题要求学生能把题中所给的知识与已学知识有机结合。学生首先要弄清电子的电离能、动能与吸收能量的关系。
三、过关测试
1、用a、b两束单色光分别照射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在距双缝恒定距离的屏上得到图示的干涉图样,其中甲图是a光照射时形成的,乙图是b光照射时形成的。则关于a、b两束单色光,下述正确的是B
A.a光光子的能量较大
B.在水中a光传播的速度较大
C.若用a光照射某金属时不能打出光电子,则用b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打不出光电子
D.若a光是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则b光可能是氢原子从n=3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产生的
2、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林和赫兹进行过气体原子激发的实验研究。如图(1)他们在一只阴极射线管中充了要考察的汞蒸气。极射发出的电子受阴极K和栅极R之间的电压UR加速,。电子到达栅极R时,电场做功eUR。此后电子通过栅极R和阳极A之间的减速电压UA。通过阳极的电流如图(2)所示,随着加建电压增大,阳极电流在短时间内也增大。但是到达一个特定的电压值UR后.观察到电流突然减小。在这个电压值上,电于的能量刚好能够激发和它们碰撞的原子。参加碰撞的电子交出其能量,速度减小,因此刻达不了阳极.阳极电流减小。eUR即为基态气体原于的激发能。得到汞原子的各条能级比基态高以下能量值:4.88eV,6.68eV,8.78eV,10.32eV(此为汞原子的电离能)。若一个能量为7.97eV电子进入汞蒸气后测量它的能量大约是

A.4.88eV或7.97eVB.4.88eV或6.68eV
C.2.35eV或7.97eVD.1.29eV或3.09eV或7.97eVD

3、某原子核的衰变过程是ABC,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核C比核B的中子数少2B.核C比核A的质量数少5
C.原子核为A的中性原子的电子数比原子核为B的中性原子的电子数多2
D.核C比核A的质子数少1
4、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时,有可能不发射光子.例如在某种条件下,铬原子的n=2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到n=1能级上时并不发射光子,而是将相应的能量转交给n=4能级上的电子,使之能脱离原子,这一现象叫做俄歇效应.以这种方式脱离了原子的电子叫做俄歇电子.已知铬原子的能级公式可简化表示为En=-,式中n=1,2,3…表示不同能级,A是正的已知常数.上述俄歇电子的动能是
(A)A(B)A(C)A(D)A
5、地球的年龄到底有多大,科学家利用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通过对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岩石中铀和铅含量来推算。测得该岩石中现含有的铀是岩石形成初期时(岩石形成初期时不含铅)的一半,铀238衰变后形成铅206,铀238的相对含量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图中N为铀238的原子数,N0为铀和铅的总原子数.由此可以判断出BD
A.铀238的半衰期为90亿年
B.地球的年龄大致为45亿年
C.被测定的古老岩石样品在90亿年时的铀、铅原子数
之比约为1∶4
D.被测定的古老岩石样品在90亿年时铀、铅原子数之
比约为1∶3
6.关于氢原子能级的跃迁,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波长为60nm的伦琴射线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出自由电子
B.用能量为10.2eV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激发态
C.用能量为11.0eV的自由电子轰击,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激发态
D.用能量为12.5eV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激发态
7、氢原子从能级A跃迁到能级B时,辐射出波长为λ1的光子,从能级A跃迁到能级C时,辐射出波长为入2的光子.若入1入2,则氢原子从能级B跃迁到能级C时,将______光子,光子的波长为_______。
8、太赫兹辐射(1THz=1012Hz)是指频率从0.3THz到10THz、波长介于无线电波中的毫米波与红外线之间的电磁辐射区域,所产生的T射线在物体成像、医疗诊断、环境检测、通讯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最近,科学家终于研制出以红外线激光器为基础的首台可产生4.4THz的T射线激光器,从而使T射线的有效利用成为现实。已知普朗克常数h=6.63×10-34Js,关于4.4THz的T射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C
A.它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0×108m/sB.它是某种原子核衰变时产生的
C.它的波长比可见光短D.它的光子的能量约为2.9×10-21J
9、氢原子从能级A跃迁到能级B吸收频率为的光子,从能级A跃迁到能级C释放频率为的光子,若,则当它从能级B跃迁到能级C时,将
A.放出频率为的光子B.放出频率为的光子
C.吸收频率为的光子D.吸收频率为的光子
10、日光灯中有一个启动器,其中的玻璃泡中装有氖气。启动时,玻璃泡中的氖气会发出红光,这是由于氖原子的
A.自由电子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
B.外层电子受激发而产生的
C.内层电子受激发而产生的
D.原子核受激发而产生的
11、已知氦离子He+能级En与量子数n的关系和氢原子能级公式类似,处于基态的氦离子He+的电离能为E=54.4eV。为使处于基态的氦离子He+处于激发态,入射光子所需的最小能量为
A.13.6eVB.40.8eVC.48.4eVD.54.4eV
12、如图15.2-5所示是工厂利用放射线自动控制铝板厚度的装置示意图.(1)请简述自动控制的原理.(2)如果工厂生产的是厚度为1mm的铝板,在三种射线中,哪一种对铝板的厚度控制起主要作用,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
2.D
3.A
4.B
5.BD
6.ABC
7.辐射
8.BC
9.B
10.B
11.B
12.(1)放射线具有穿透本领,如果向前移动的铝板的厚度有变化,则探测器接收到的放射线的强度就会随之变化,将这种变化转变的电信号输入到相应的装置,自动地控制图中右侧的两个轮间的距离,达到自动控制铝板厚度的目的.
(2)射线起主要作用,因为射线的贯穿本领很小,一张薄纸就能把它挡住,更穿不过1mm的铝板;射线的贯穿本领很强,能穿过几厘米的铅板.当铝板厚度发生变化时,透过铝板的射线强度变化较大,探测器可明显地反映出这种变化,使自动化系统做出相应的反应。

1.3.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3.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3.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学案
【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3、了解常见的活泼金属、活泼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事实与本质。
【学习过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模型演变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

模型

创立年代

模型要点
小结:
研究新物质的思维方法: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写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2、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区域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层数(n)1234567
符号
能量大小
离核远近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电子依能量的不同分层排布的,其主要规律是: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的电子层,然后由向,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
三、元素的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1.稀有气体的不活泼性: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氦是2个电子),处于结构,因此化学性质,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
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元素的性质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例题精析
1.下列粒子中:①Al ② ③[]- ④F-,其核外电子数相同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有A、B、C、D四种元素,已知A元素原子的K层和M层电子数相同;B元素原子的L层比K层电子数多5个;C元素的+3价阳离子和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D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K层与L层电子数之和等于M层与N层电子数之和。
写出:
(1)元素符号: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B的阴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C的阳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D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500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