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统计
课时1课时班级二(7、8)
一、教材内容分析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
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统计等。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题单及课件,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一、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统计的重要性与生活性。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2、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3、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4、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
区别。
5、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6、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7、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1、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2、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复式统计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的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1、讨论
2、活动、统计数据。
3、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4、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讨论,巩固、深化知识的掌握。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收获。【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所学的知识。JaB88.COM

板书设计
统计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延伸阅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题2、古诗两首
课时2课时班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2.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3.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感情。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颂读古诗学生能理解诗句意思并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只要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能够结合课文注释,大致说出诗句的意思。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诵读为主。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

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背诵有关春天的诗句。在谈话中诱发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学习《咏柳》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自由朗读诗歌,认记生字“咏、绦”。
根据课文注释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训练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指导学习第一、二句。
(l)(课件看柳树的图片)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通过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试着读出对柳树的赞美。

指名读。

全班齐读。图文结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指名读。

齐读。
四、指导说句,写句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和同桌说。

指名说。读写结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读春:积累词句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春燕回巢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色无边春意盎然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学生读词读句子。帮助学生进行有关春天的词句积累。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示《春日》)教师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指名读,师生评议。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第一课《燕子》讲讲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春天的美丽。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三、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生诵读古诗。
四、总结延伸,升华主题。1.师:春天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绿、神奇的——引读《咏柳》;在朱熹的眼中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富含哲理的——引读《春日》;

2.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师生合作读诗。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五、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默写《咏柳》;
2.完成指导丛书。
板书设计:
1咏柳碧玉柳枝柳叶
妆打扮
一树满树
2春日胜日晴日
滨水边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集体备课表格教案(新北师大版)


课题练习四

教学

目标1、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准备题卡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1、把这些茶杯全部放进纸箱里,能装得下吗?

(1)这个问题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解决?

(2)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杯子?你是怎样估计的?

2、按规律填数

2123

4143

3353

3555

(1)独立填写。

(2)进行交流。

(3)发现规律。

3、

小明小亮小丽

10m15m

(1)3人比赛投沙包,小丽第二名,她可能投多远?

(2)小丽和小亮只差2米,小丽投了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填什么数,才能打中?

(1)让学生看懂图意。

(2)注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3)本题具有开放性。

5、数学游戏

两人轮流选数。

(1)每人每次选两个数相加,结果要小于100。

(2)填表并把选过的数划掉。

(3)比较两人的得数,把大的得数圈起来。

(4)连续玩5次,谁的圈多谁就胜。

(5)教师向学生说清楚游戏规则。

(6)指导两个学生进行游戏。

(7)组织全班进行。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时的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板书设计

练习五

课题阅览室备课人

教学

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

准备主题图,小棒,计算器。

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学校图书馆,看看在那里会遇到什么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说说,从图上都知道了什么?

(2)根据图中的统计表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2、探讨算法

(1)让学生尝试列算式:33-7=□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算出结果的,想一想怎样用语言表达你的算法、步骤;遇到困难的要找出难点,力争自己克服或看书寻求帮助。)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学习的情况后,在黑板上写下两个算式:

33-7=3633-7=26

问:“同一个算式,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它们都对,或都错,还是一个对一个错?”

师:“今天的挑战是:两位数减一位数时,遇到个位数字不够减时该怎样算?”

(3)小组讨论:辨别上述两种计算结果的正、误,对要说出算理,错要找出原因。

(4)小组汇报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对于33-7=26的多种算法针对33-7=36的错误,请用竖式算法计算这道题的同学说一说竖式算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3.练习“试一试”

教师小结后,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算法进行当堂练习。

(1)故事书还剩多少本?□○□=□(本)

(2)连环画还剩多少本?□○□=□(本)

三、综合练习

1、拨一拨,算一算。

42-6=50-3=54-8=

2、用竖式计算。

48-953-670-732-3

3、森林医生。

(先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再进行改正。)

4、乘车

课题阅览室第二课时备课人

教学

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式题的准确性。

2、在数学游戏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教学

重难点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准备图片、头饰

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想一想,算一算。

10-7=13-5=100-1=

30-7=23-5=100-2=

50-7=33-5=100-3=

(1)独立完成后思考每组题有什么规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

2、口算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0-9=81-4=73-8=56-7=

62-6=9+45=46-8=36+5=

49+27=91+9=85-15=32-8=

3、14+6+12-7-8+9-16

二、数字游戏:

1、找规律填数:(独立思考后,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1)24、31、38、、52、、。

(2)69、62、、48、、、27。

2、过河比赛(四人一小组)

每人戴一个头饰,分别代表小猴、小兔、熊猫、狐狸过河,一轮后交换头饰做另一组题,四轮过后,小组内互查,订正,一题没错才能过河,表扬4次都过河的学生。

小猴小兔熊猫狐狸

76+537-854+684-5

47-546-764+760+24

32-740+2883-928-2

48-923-656-773-5

三、数学活动

1、周末到了,妈妈拿着40元去超市买东西,出示图片:

火腿肠:15元烤鸡:18元蛋糕:16元色拉油:24元

妈妈可以买什么?帮她出出主意(讨论:看那组的方案多)

方案:(1)买火腿肠和烤鸡:15+18=33(元)

(2)买烤鸡和蛋糕:18+16=34(元)

(3)买色拉油和蛋糕:24+16=40(元)

(4)买火腿肠和蛋糕;15+16=33(元)

(5)买火腿肠和色拉油:15+24=39(元)

2、妈妈给笑笑姐姐8元,让她到书店买书。出示图片

《童话故事》42元《奇妙世界》8元《科幻故事》12元《可爱的动物》10元

(1)笑笑姐姐想买《童话故事》,还差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作业

调查自己和同桌各有多少本课外书,填入P61表中,根据你所调查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板书设计

课题跳绳

教学

目标1、学会百以内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退位减法算理

教学难点:连续退位

教学

准备卡片、P63图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间,你们常做的一项活动就是跳绳,板书课题。跳绳也是我们体育课要测查的一项。说说你的跳绳成绩。(请3-4名学生说一说)

二、出示统计图表:这是三名同学跳绳情况统计表。

小东小红小亮

62下48下70下

1、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小东、小红共跳多少下?三人一共跳多少下?

(2)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比小亮少跳几下?

……

2、这些问题你会解答吗?

板书:62-48=

咱们先估计一下,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

自由回答,追问:你这样估计有什么根据?

3、62-48到底等于多少?你能准确的算出来吗?试着独立计算结果,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1)62-40=22(2)62-50=12(3)62-42=20(4)68-48=20

22-8=1412+2=1420-6=1420-6=14

(5)用竖式计算:

板书:62

-48强调:

14各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十,十位上的6借走1还剩5,用5-4=1。

4、用竖式解答:70-4870-62

三、老师能跳100下,老师比小红多跳几下?

板书:100-48

学生试着自己解答,小组讨论,汇报。

(1)98-48=50(2)99-48=51(3)100-50=50(4)100-40=60

50+2=5251+1=5250+2=5260-8=52

(5)竖式计算:

板书:100

-48请学生把计算过程讲一讲。

52

四、小结:减法题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你学会了吗?竖式计算做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五、完成练一练

板书设计

跳绳

62-48=14100-48=52

62100

-48-48

1452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五备课人

教学

目标

1、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巩固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难点: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准备图片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夏天到了,大森林里树绿了,花开了,动物朋友们尽情地游戏。美丽的森林公园也向小朋友们敞开大门,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二、新授:

1、动物朋友给你们出了几道题,都做对的同学才受欢迎,你们敢试试吗?

投影:3890573791

-27-46-49+63-18

小组内互查订正。都会做了吗?好,咱们一起去森林公园转一转。

2、出示图片:

啄木鸟正在给大树治病,咱们帮帮它吧。

3、出示图片:

小松鼠捡了一大篮子松果,它吃了25个,篮子里还剩17个,谁知道小松鼠原来有几个松果?25+17=42(个)

4、告别了小松鼠,来到湖边,湖里的荷花粉红粉红的,一只只蜻蜓在空中飞舞,它们在找自己最喜欢的花朵,咱们帮它们找一找。独立连线P64看图连线。

5、快来看那边,大象妈妈正在考小象呢?

小象:我今年3岁。象妈妈:你出生时我29岁。

你们知道象妈妈今年多少岁吗?29+3=32(岁)

6、看那只淘气的小猴在干什么?给小鹿量身高。

小花:92厘米小点:73厘米小黄:比小花矮,比小点高

小黄可能多高?请选择:(56厘米73厘米80厘米95厘米)

7、几只笨熊想玩跷跷板,快来算一算,算好后帮它们把跷跷板画好。

8、数学活动:

淘气哥哥拿着20元钱去买玩具,他可以买什么?

出示图片:玩具枪:11元玩具汽车:21元洋娃娃:18元

玩具熊:13元拼图:7元积木:9元球:5元

小组讨论:有几种买法,每种买法花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9、数学游戏:

猜猜我是多少?

(1)我比38大17。38+17=55

(2)我减13就是60。60+13=73

(3)我加上20就是52。52-20=32

三、把得数排队:

68+1794-4862-18

82-3538+2549+27

()()()()()()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
内容第七单元信息窗2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括号的作用,理解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型新授
重点
难点对运算顺序的理解与运用个人实施情况

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参观一个养鸭场,看一看从那里我们能学到那些知识。
(出示课本P81情境图)
二、提出问题
1、观察情境图,找出并熟悉图中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1)现在花鸭比白鸭多多少只?
(2)要买500个鸭蛋还差多少个鸭蛋?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小组讨论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
(1)现在白鸭有多少只?
(2)花鸭比白鸭多多少只?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
305-95=210(只)398-(305-95)
398-210=188(只)=398-210
=188(只)
2、根据学生列式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并从中总结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解决问题(2)
先同桌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独立列式解答。
先算剩下多少个鸭蛋,再算还差多少个鸭蛋。

程列式
600-200=400(个)500-(600-200)
500-400=100(个)=500-400
=100(个)
4、结合问题再次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和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2、火眼金睛辨对错
284-184+95365-(65+285)193-(317-246)
=100+94=300+285=510-246
=94=585=364
(1)以上的题做得对吗?说说错在哪里,并改正过来。
(2)计算这样的题应注意什么问题?
3、
235-165-60530-130+20
235-(165-60)530-(130+20)
对比每一组中的两个题,你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现在花鸭比白鸭多多少只?要买500个鸭蛋还差多少个鸭蛋?
398-(305-95)500-(600-200)
=398-210=500-400
=188(只)=100(个)
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后记

课题练习课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
内容P83自主练习主备人
教学
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括号的作用,理解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型练习
重点
难点对运算顺序的理解与运用个人实施情况

程一、基础练习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460-(218+147)524+(276-159)
540+(121+80)684-(726-541)
2、
700-240+150620-310-270
700-(240+150)620-(310-270)
对比每一组中的两个题,你发现了什么?
二、火眼金睛辨对错
178-(78+50)530-(130-20)
=100+50=400-20
=150=380
(1)以上的题做得对吗?说说错在哪里,并改正过来。
(2)计算这样的题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独立完成,订正时注意两种方法的区别,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

程2、自主练习4
先观察对比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再计算,对比计算结果。
对比时,引导学生从形式和运算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3、自主练习5
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5月2日比5月1日少看了多少页?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引导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并独立解答问题。
4、自主练习7
独立完成
思考:怎样知道够还是不够。
5、自主练习8
(1)先根据身高记录单算出林文今年的身高,再解答题目中的问题。
(2)能不能猜想一下爸爸今年的身高?为什么这样想?
6、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思考自主练习9和聪明小屋的问题。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后记
课题混合运算共1课时第1课时
教学
内容第七单元信息窗3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课型新授
重点
难点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运用个人实施情况

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到小芳姥姥家的花圃去看一看,看一看在那里我们能学到那些知识。(出示课本情境图)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图中有什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交流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重要问题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3)月季还剩多少棵?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两种方法
(1)从一串红的棵数中去掉上午卖出的再去掉下午卖出的,
(2)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算剩下
二数第9页

程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注意第二种方法中小括号的应用。
2、解决问题(2)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
先算山菊花有多少棵,再算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解决问题(3)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4、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总结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口算,独立完成,注意8×9+3100-63÷9的运算顺序。
2、自主练习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自主练习3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3)月季还剩多少棵?

教后记
二数第10页
课题加减混合运算综合练习共1课时第1课时
教学
内容教材P88我学会了吗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应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课型练习
重点
难点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个人实施情况

程一、《我学会了吗》1题
1、蔬菜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它富含人体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消化系统必须的粗纤维等,多吃蔬菜有益人体健康。这是新星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调查表,(出示调查表)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1)喜欢吃卷心菜和西红柿的比喜欢吃黄瓜的多多少人?
(2)喜欢吃西红柿的比喜欢吃胡萝卜和芹菜的多多少人?
3、你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吗?试一试
集体订正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二、《我学会了吗》2题
1、(出示手机销售情况统计表)这是胜利商场手机销售情况统计表。从表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交流信息
二数第11页

程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三月比一月二月的销售总数少多少?
3、你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吗?试一试
集体订正
4、第一、二季度分别销售手机多少部?
(1)先讲解“季度”的意义
(2)独立计算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销售量
(3)你能估计一下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手机销售情况吗?说出你的理由。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三、练习
1、P87自主练习5数学故事
根据图中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P86自主练习4
根据图中数据同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S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S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大部分学生能自觉遵守各项校纪校规,学习上进心强,班级风气良好,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友爱互助。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较扎实,但也有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欠缺理解分析能力,不善于积累,所以写作能力较弱。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共有30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2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单元课文由3篇精读课文和2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面有识字写字教材,包括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和词语采集;略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的字,有思考练习和词语采集。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学习链接”和“指南针”,为学生自主学习、开阔视野提供方便。

本册教科书同五年级上册一样,只设置6个单元,为师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的教与学,更好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尽可能留下弹性的时间和空间。本册所设专题依次是:多彩的民族文化、人类的伙伴、巾帼英杰难、自强不息、赤子之情、名著之旅。这些专题较具体地体现了语文教育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母语文化的主题,以及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要求。每个专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爱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科学精神和健全人格,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奋发向上的信念,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本册教科书要求认识160个字,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后面的横条里。本册要求会写200个字,排在精读课文后面的方格里。

每个“语文百花园”由三、四个栏目组成。其中有三个是固定栏目:“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大课堂”属综合性学习活动,分别安排在第一、五两个单元。

本册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认真细致地研读,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手段,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略读只要求把握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三、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专题:多彩的民族文化

本单元以“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为专题,编排了五篇民间传说和英雄传奇故事。其中《神鸟》《冬不拉》《火把节》是精读课文,《格萨尔王的故事》《刘三姐》是略读课文。

这五篇课文分别是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彝族、壮族的民间传说故事,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勇敢、纯朴、善良的美德,同时也会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第二单元】专题:人类的伙伴

本单元以人类的伙伴为题材,以“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仔细观察,把动物的特点写具体的,又是怎样真实地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为专题。共编排了五篇课文。其中《猫》《珍珠鸟》《老人与海鸥》是精读课文,《海豚救人》《草虫的村落》是略读课文。

无论是家中饲养的宠物,还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它们都是我们人类的好伙伴。这五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这些伙伴和谐相处的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同时还会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第三单元】专题:巾帼英杰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组成。五篇课文中《黄道婆》《提灯女神》《居里夫人的三克镭》为精读课文,《“香玉剧社号”》《花木兰》为略读课文。

本单元编选的五篇课文歌颂的都是巾帼英杰,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这些女性的平凡与伟大。

【第四单元】专题:自强不息

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共编排了五篇课文。其中《范仲淹的故事》《体育课》《虎口藏宝》是精读课文,《顶碗少年》《失去的一天》是略读课文。

这五篇课文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耐人寻味,从不同角度给人以启迪。自强不息、刻苦学习、机智勇敢、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美德,像一把把金钥匙开启成功之门;更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道路,鼓舞人们不断前进。

【第五单元】专题:赤子情怀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五篇课文中,《古诗三首》《左公柳》《隐姓埋名三十年》是精读课文,《郑成功收复台湾》《海上英魂》是略读课文。

这是一组表现中国历史上几位卓越的诗人、英雄、名家的爱国情怀的课文,有的是他们留下的不朽的作品,有的是他们留下的动人事迹。这些课文向人们述说着那难忘的昨天的故事。

【第六单元】 专题:名著之旅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五篇课文中,《少年闺士》《凡卡》《孔明借箭》是精读课文,《战风车》《童年乐趣》是略读课文。

这是一组反映中外优秀文化的课文,篇篇都是世界级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

四、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本册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感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勇敢、纯朴和善良的美德,激发民族自豪;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自强自立、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高尚情操与爱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科学精神和健全人格;走近名著,领略文学世界的斑斓和奇妙,欣赏名家笔下的艺术形象,陶冶审美情操;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识160个字,会写200个字,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

3.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6.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7.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初步学习在阅读中做些批注,学写读书笔记。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

9.学习浏览,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10.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能用普通话交谈,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五、教学措施:

1、以《大纲》和《新课标》为指导,以培养目标为主旨进行教学。

2、继续重视词和句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扩大词汇量。

3、继续训练精读、略读,学习通过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

4、加强朗读的指导训练,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5、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6、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培养,争取全面进步。激发表达的欲望,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第1——3周第二单元:第4——6周

第三单元:第7——9周第四单元:第10——12周

第五单元:第13——15周第六单元:第16——18周

总复习、检测:第19——20周2016年2月

内 容1、神鸟

节 次上课时间撰稿人持有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情感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从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表达出来的。

教学方法修改批注

课 型

教 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结构,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内蒙古的山林里,去看看那美丽的“神鸟”,去听听那动人的故事。

2、齐读课题

3、揭示课题:“神鸟”“神”是什么意思?

4、默读课文,神鸟神奇在哪儿呢?为什么称它为神鸟,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同学间互相解决。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伶、淙”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区分“燥、躁”“婉、碗”等相近字的用法。

3、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字幕出示新词并出示含有新词的语句。)读词、读语句。

4、小结:

指导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注意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要就词解词。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如“包袱”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用布包起的包。”而在“我们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句话中指思想负担,“抖包袱”又是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因此,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区别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扩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三、自读全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看全文有几个故事,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3、小结:故事中有故事,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请在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带着课后思考题再次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生字(略)大故事小故事

多音字(略)狗

神鸟猫

乌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蒙古族的山林里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神鸟”。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吗?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理清文章结构。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1、指名读1—3自然段。

(1)神鸟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儿?

(2)想象着神鸟聪明伶俐的样子,自己读一读。

2、默读4—16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3、全班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第1题

(1)小声读一读第4自然段

(2)出示

①这句话写的是可汗的()活动。

②从“非……不可”这组关联词中你看出了什么?

③读出这种决心与信心。

④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与下边内容的关系。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第2题

(1)读相关段落请同学说一说,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逃脱的?

(2)为什么神鸟能一次又一次地逃脱?

要点:①两人有约定

出示:

A、自读语句,“既……也”这组关联词前后的意思有什么关系?

B、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用“既……也”说一句话。

②故事中猫、狗、乌鸦被猎杀令人同情

③可汗富有同情心,被打动,叹了气,违背了约定

步骤三:解决自学提示第3题

(1)分别读3个小故事,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动物。

出示:

(2)请你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3)为什么好人也会办错事?

步骤四:解决自学提示第4题

(1)表达的情感

①表达了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喜爱之情。

②表达了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③表达了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

以上内容就是文章要表达的美好心愿。

(2)是怎么表达的

通过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通过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来表达的。

4、学习课文第17自然段

(1)指名读第17自然段

(2)可汗说“确实没办法捉它回家了”与课文开头中哪句话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

(3)能结合全文说说神鸟聪明在哪儿吗?

回读课文,概括回答

要点;①人们捉不到它②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③用惨遭错杀的故事打动人心,使人违背约定④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一、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什么教育?

2、你怎么评价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动物?

二、归纳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冀教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教材分析
(内容、体系及前后联系)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上,认识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和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第1课时,在学生动手拼、摆图形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第2课时,教材设计了两个学生熟悉的事情,学习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本单元教学目标、
要求1、通过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2、结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加操作、拼摆、交流活动,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重点、难点、关键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充分拼摆、交流、观察。
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为学生提供充分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的机会。


共3课时

排列问题………………1课时

排列组合…………………1课时

机动……………………1课时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教学内容排列问题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拼摆,交流,观察等探索稍复杂图形的排列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心里体验,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
重点
难点
关键能发现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课件及教具准备图片若干张方格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摆一摆: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准备好的○,□,△图片各三张在桌子上有规律的摆成一排。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自己的摆法,告诉大家你摆的
(2)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自己的摆法,告诉大家你摆的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3)师:你可以怎么接着摆?下一组是什么?
对于不能出现的方法,师组织讨论。
1.自主学习
在九宫格里有规律地摆图形:
(1)出示3×3方格图,师提出要求:
师:这张方格纸有什么特点?
(2)师:现在要把这三种图形有规律的摆在方格中,要使每行或每列的图形相同,怎么摆?请大家试一试。
(3)师:谁把你的方法给大家说一说?
(4)师:如果要使每行或每列的图形各不相同,可以怎么摆?
(5)总结图形排列规律:
二.探索新知
师:这么多的排列方式,有什么规律吗?讨论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摆的情况。
交流摆的结果:
生:先摆3个○,又摆3个□,再摆3个△。规律是3个○,3个□,3个△。
生:再摆3个○,3个□,3个△。
生充分交流,学生可能有图形位置不同的摆法,师给与肯定。
生:每行有3个方格,每列也有3个方格。
生:一共有9个方格。

生动手摆,师巡视。

全班充分交流学生的不同摆法。

生讨论,总结规律:
三种图形依次摆放,一个一个往第一个格摆。




习1、3页第1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各种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想一想空格中应该放哪种花。
先讨论一下,再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2、书3页第2题:同学们都喜欢玩扑克牌,谁知道扑克牌中有几种花色?都是什么?
先照书中样子摆一摆,再发现摆的规律,并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板书设计排列问题

把○、□、△图片各3张,有规律的排成一行。
1、○○○△△△□□□
2、○□△○□△○□△
3、○□△○○□□△△
把它们有规律地摆在下面的方格中。

业练习册
课后反思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教学内容排列组合(4、5页)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探索,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

2.在进行探索,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重点
难点
关键在进行探索,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课件及教具准备照片,照相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对话引出课题:
师:大家都拿了你最喜欢的照片,谁来说一说你的照片上都有谁,你们照相时站的位置。
2、师:谁来说一说如果照片上是两个人,能照出几种不同的照片?
二:探索新知:
1、师:如果照片上有3个人,你们说能照出几种不同的照片?
2、师:现在咱们找3个人来试一
试,看结果。
3、师:请你用不同的表示方法把照片表示出来。
4、交流表示方法。
5、给照片分类总结简单规律。

三:应用
1、乓球比赛:
师:看教材,谁来说一说结果可能有几种?
集体整理比赛情况。明确3个人共6种可能。
生交流照片的照时站立位置。

生:能照出2张照片。

生答案不一。

交流照相结果,师板书在黑板上。
结论:照出6张照片。

生操作,师巡视。
交流时师给与肯定。
明确:同一人在一个位置可以照出2张照片。

充分交流表达结果和想法。
生:假如聪聪得第一,有两种情况。
生:假如小强得第一,有两种情况。
生:假如亮亮得第一,有两种情况。



习1、3和7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两位数。它们分别是____。

2、把下面3个玩具按不同的位置摆放,有()种不同摆法。
小狗小马小熊

3、口算。
63-20=25÷5=34-14=
77+9=36+20=30÷5=
6×4=96-9=25+25=
板书设计排列组合
三人照相。爸儿妈妈儿爸儿妈爸爸妈儿儿爸妈妈爸儿共6种。
乒乓球比赛
小强第二聪聪第三
亮亮第一{
聪聪第二小强第三

亮亮第二聪聪第三
小强第一{
聪聪第二亮亮第三

亮亮第二小强第三
聪聪第一{
小强第二亮亮第三

业练习册
课后反思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2.解决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加活动,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重点
难点
关键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课件及教具准备照片,照相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1、了解知识窗:知道有关飘虫的知识。
2、观察情景图:
师:看课本6页的图,观察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二.合作学习:
1、师生完成7×1的算式和口诀。
师:一只瓢虫有7个点,算式是什么,口诀呢?
2、小组合作学习7的乘法口诀。
师:两只瓢虫身上有几个点?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总结出什么口诀?3只、4只、5只、6只、7只呢?有关7的乘法口诀请大家小组合作总结。
3、全班交流算式和口诀。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答案?
4、总结7的口诀特点: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
1、齐读7的乘法口诀,把7的算式和口诀写在书上。
2、默记7的乘法口诀,然后背诵口诀。生交流信息:
看见有7只瓢虫,每只瓢虫的身上都有七个点等.
算式是:7×1=7
口诀是:一七得七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生说时,师板书。

给大家充分时间表达自己的方法.

同桌检查,师巡视。

师抽查。




习1.练一练第一题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做对口令游戏,一人说口诀的一半,另一个人说另一半。
2.练一练第二题
师:小孔雀看大家表现得都很棒,它们也高兴的开屏了,它们希望同学们能帮助它们把算式补充完整。
把答案写在书上.全班交流方法和答案,重点说应用的口诀.
3.练一练第三题
师:现在我们做找朋友游戏,连线在书上。
交流时说算式和口诀。
4.练一练第四题
师: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写完后同桌交流,说一说用哪句口诀计算。
板书设计7的乘法口诀
7×1=7一七得七
7×2=14二七十四
7×3=21三七二十一

7×4=28四七二十八
7×5=35五七三十五

7×6=42六七四十二

7×7=49七七四十九


业练习册
课后反思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练习课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2.解决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加活动,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重点
难点
关键重点: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难点: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关键:积极参加活动。
课件及教具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先找规律,再画上合适的图。
(1)○●○●●○●●●()。
(2)☆★☆☆★★☆☆☆★★★()。
(3)◇◆△▲◇◆△▲◇◆△▲()。
2、我会填。
(1)7和4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两位数,它们分别是()。
(2)7、5和4三个数字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两位数,它们分别是();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三位数,它们分别是()。
(3)7、4和0三个数字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三位数,它们分别是()。
5、我算得很认真。
74-50=25÷5=34+15=7+35=
48+9=24÷4=18÷6=42-6=
6×6=77-8=45+45=27+28=
6、数学思考。
晓云、小冬和小芳进行羽毛球比赛,比赛的结果可能有几种?
(1)晓云第一,小冬(),小芳()。
晓云第一,()第二,()第三。
(2)()第一,()第二,()第三。
()第一,()第二,()第三。
(3)()第一,()第二,()第三。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8、9页)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过程。

2、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正确计算7以内的乘法。

3、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
难点
关键重点:正确计算7以内的乘法.。难点: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关键: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件及教具准备口诀卡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问题情境
1、师:谁知道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请你给大家讲一讲.
2、师:大家看书,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干什么呢?
二、自主探索
1.师:在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2.师:现在请大家帮小矮人解决这个问题。
3.全班交流学生的不同算法
师:请你把你计算的结果和方法给大家说一说?
明确7×3和3×7都用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

4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交流时教师重点说一说每个算式运用的口诀.
请一名学生给大家讲故事,师简单介绍。
生:在吃饭.。生:白雪公主在拿盘子等。

生:小矮人问: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生自主探索,师巡视。

生:求3个7是多少?算式是:3×7=21口诀是三七二十一
生:7×3=21口诀是三七二十一

生:一共有多少汉堡?2×7=14和7×2=14
口诀是二七十四
生:一共有多少根薯条?7×7=49
口诀是七七四十九
生:一用有多少个鸡块?
4×7=287×4=28
口诀是四七二十八
生:一共有几杯牛奶?
1×7=77×1=7
口诀是一七得七




习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大家真棒,解决了那么多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用乘法计算。请大家先观察图,蓝灵鼠要我们帮他解决什么问题?交流所观察到的信息,再独立解答,进行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我出一句口诀,同学们说出用这句口诀能算出的两个算式。
师:现在请大家完成书中的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师:先计算出答案,再把结果按大小排序。
4.练一练第4题
师:现在我们进行计算比赛,看谁计算的又对又快。
四、问题讨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生:一个大桶能装三瓶水。
生:一瓶能装七杯水。
生:1个大桶能装多少杯?
师:那么1个大桶能装多少杯?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也可以画画图。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7的乘法口诀
3×7=21口诀:三七二十一
7×3=21口诀:三七二十一
7×7=49口诀:七七四十九
2×7=14口诀:二七十四
4×7=28口诀:四七二十八
1×7=7口诀:一七得七
因为1大桶水=3个水瓶的水,1个水瓶的水=7个水杯的水,
所以1个大桶能装21杯水。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全册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全册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loo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4课时)(教学进度:9.1----9.8)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3课时)(教学进度:9.9----9.30)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教学进度:10.8----10.12)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教学进度:10.13----10.31)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l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教学进度:11.1----11.8)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教学进度:11.9----11.30)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3课时)(教学进度:12.1----12.7)
八、数学广角(2课时)(教学进度:12.8----12.16)
九、总复习(4课时)(教学进度:12.26----1.1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备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重点:
1、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2、会用厘米、米量物体的长度。
3、会量、画线段。
教学难点:
1、建立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2、能直观辨别线段。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尺子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赶至1厘米的实际长度,行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
直尺、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长度单位
1、你们想不想知道你的数学课本的宽有多长?学生选用盒中的物品量一量它的长度。(如:橡皮、小刀、硬币等)
学生说出自己量的长度。
教师总结:为什么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因为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
2、质疑。
如果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尺子)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厘米尺
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感知1厘米的长度。
(2)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用直尺量一量自己食指的宽大约是多少。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
(5)你知道2厘米、3厘米……有多长吗?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请同学们把纸条举起来,估计一下是几厘米。
2、量几厘米
介绍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学生量纸条验证。
四、巩固练习
判断(课件演示)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对长度单位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因而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并能量实际物品,估计是物品的长度.判断方法对不对.
以前教学厘米,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用尺量,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
现在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量度的必要性。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实践、讨论、各抒己见,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今后注重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多想不同的方法。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4—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
直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际测量: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不同的尺子,请你们从中选用一种不同的尺子,分别测量一下墨水瓶盒的高和每个小组内最高的同学的身高。
2、汇报交流。
3、提问:通过实际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4、认识米尺。
观察厘米尺和米尺的异同点。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米。
(1)认识1米的长度。
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提问:1米有多长?用你们手中的直尺比一比。
(2)感知1米的长度。
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
2、用米量。
(1)量出1米长的绳子。
(2)合作量出1米绳子长多少厘米?
提问: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归纳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3、学习用卷尺测量长度。
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米并量出了1米的绳子,那么我们要测量操场的长,应该怎样做?(学生汇报)
在测量操场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卷尺。(出示卷尺,认识卷尺)
观察教科书第5页的“做一做”。
三、实践运用。
1、估一估,量一量。
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教室门的高,教室的宽等。
2、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
3、测量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实践活动:回家后用卷尺测量床的长和宽,写字台和餐桌的高。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物体的能力和初步估测物体的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
1角硬币,曲别针,小刀,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各若干个,粉笔,铅笔,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比一比,下列物体哪个长,哪个短。
(1)粉笔和曲别针比,粉笔长,曲别针短。
(2)粉笔和铅笔比,粉笔短,铅笔长。
提问:粉笔一会儿说它长,一会儿说它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多短。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人。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
2.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
(1)讨论怎样用实物测量数学书的宽。
(2)以用曲别针测量为例说明测量方法:先找到数学书的宽边,用曲别针的左端与数学书宽边的左端对齐。然后,一个接着一个摆,要放平、摆直。最后,数一数大约摆了几个曲别针,数学书的宽就是几个曲别针那么长。
(3)小组合作。用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4)汇报测量结果。
①用1角硬币作标准量,数学书的宽约7个硬币长。
②用曲别针作标准量,数学书的宽约5个曲别针长。
③用三角形作标准量,数学书的宽约4个三角形长。
④用木块作标准量,数学书的宽约15个木块长。
(5)老师:通过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论:用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都是量数学书的宽,但是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
3.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小组合作。请同学们任意选一物体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或用“一柞”等去量桌子的长、宽,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汇报测量结果。
(3)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①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的长,数学书和铅笔盒不一样长。
②桌子是4根铅笔的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的长,而桌子比铅笔盒长。
选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4.用同一物体作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长度。
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去量数学书的长、宽,粉笔的长,桌子的长、宽等。
测量物体的长短,用统一物体作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用木块量一量手指的长度,宽度。量完后说一说大约是几个木块的长。
2.第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四)思维训练
第2页“做一做”第3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亲自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与短必须用统一物体作标准去量。
线段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线段的特征,体验画线段的方法和估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数学的美。
课前准备:
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线段,告诉学生这就是线段。
仔细观察,线段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2、画线段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应该怎样画线段?你会画线段吗?(小组讨论)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有四个点,每两个点之间画线段。
2、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呢?
课后体会:
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画的线段,找出线段的特征,判断线段,画线段.不足之出画线段不表长度.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能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习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现在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寻找问题,探究问题。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体备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是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估算等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
课本3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星期天,我带着100元钱到商店想买一下生活用品。不知道够不够,你们帮我算一算。
二、探究方法
1、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进行计算。
28元大约30元、43元大约40元、24元大约20元。
30元+40元+20元=90元
100元-30元=70元70元-40元=30元30元-20元=10元
三、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课本31页。
2、做练习六2、3题。
四、总结:
五、测试:练习六第1题,学生先估算每题的得数,再回答问题。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探究不同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通过不同的练习,尽可能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说,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28页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显示例3的画面:你能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2、学生独立试做。
3、集体订正交流。
二、巩固练习。
1、课本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五第8题。比一比谁能夺的红旗。
3、做练习五第5题。独立完成,同桌订正。
三、课堂总结。
加减混合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测试:练习五第7题。
课后反思:
通过上车和下车的情景,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的推移,学习新知,掌握计算方法。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说明:在朝阳读书活动中,老是把部分学生的藏书情况进行了统计,可是老师不小心把刚统计好的数据表撕破了,你们能不能帮老师看一看它们藏了多少本书?
出示已破的统计表。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解决的办法。
2、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3、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说出购球的价钱
说明:现在体育用品店搞活动每个球优惠8元,说一说每个球的价钱。
2、猜数游戏:
(1)左手拿2根小棒,右手比左手多4根,右手几根?
(2)右手拿7根小棒,左手比右手少5根,左手几根?
同桌互相猜数。
3、通过讲野鸭岛的故事让学生计算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有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四、总结:
测试:
1、拍手游戏:
我拍3下,你比我多5下。
我拍9下,你比我少拍4下。
2、杨喻杰今年7岁,我比她大15岁,我多大?
爷爷今年56岁,小青比爷爷小42岁,小青多大?
课后反思:
通过游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新知识.创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感知生活需要数学解决问题,懂得学习数学有用.
通过联系实际,创设“朝阳读书”活动情况的统计,让学生帮助解决问题,从而探究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且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1、例2及练习五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连加、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演示课本例1的课件并提问:你能根据刚才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分组讨论并提出问题。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作好记录。
教师有选择性的:“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边说边画出来。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连加
你能列出这个问题的算式吗?
小组讨论列出算式。
分组讨论计算方法。
独立计算。
教师总结算法。
2、连减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农民伯伯种的西瓜获得了大丰收,一共收了85个西瓜。小华运走了40个,小刚运走了26个。农民伯伯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出算式,独立计算。
学生口述算法,教师小结。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27页做一做。
2、红星小学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参加游泳的有28人,参加跳高的有11人,参加跑步的有59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摘西瓜、运西瓜的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寻求不同解决方法,教师及时给与判断,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实际中运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课本8---10页。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算法
1、有一天,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他们一共租了两辆公共汽车,如何安排呢?大家估算一下那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2、学生先自己思考,在互相交流。
3、教师指名说一说自己设计的方案。
4、共同验证方案好不好?行不行?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
5、验证
(1)一班和二班合乘一辆车的方案。
36加30等于多少?可以怎样计算?(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笔算计算的方法。(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在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2)三班和四班合乘一车的方案。学生说出验证的方法。
(3)自己验证其他的方案。
6、总结:刚才大家说的非常好,谁能说一说笔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第9页和第1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先同桌订正,再集体订正,让学生生说出出错的地方。
2、我帮你检查(屏幕出示小动物做的题)学生指出错题的原因。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数学知识
1、做练习二第1题。算一算应付多少钱?
2、比比谁聪明
3745
+2?+?5
-----------------------------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不仅想出了乘车的方法,还学会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不过老师有一事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安排一班和三班的合乘一车呢?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一下答案。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解决乘车问题,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方案,可以探究不同的知识。学生自己探究新知识,思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加法竖式的用途.帮助改错可以检测学生的理解水平.教师把自己放在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今后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课本11-12页及练习二3—6题。
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问题理解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交流自己的想法
上节课,老师要求同学们考虑一下二(1)班和二(3)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吗?你们考虑得怎么样了?
1、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先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有的口算、有的说用笔算)
2、教师总结:
笔算36+35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说出相同数位对齐,先从个位加起等。通过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师强调向十位进1以及进位的写法。
二、练一练:
1、做11页做一做。
三、总结计算方法
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1)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3)个位满十时,向十位进1。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摆一摆,算一算。做第3题。
2、笔算各题。做第4题。
3、判断对错,帮他改正。
4、帮爸爸算账。到海洋馆买票。
5、比一比谁聪明。写出两个数相加得数是99的竖式。
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解决问题,思考方法,课堂上交流,大部分学生能思考方法,但个别学生不认真完成,以后需注重习惯的养成.
以前教学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说明笔算应记住的三条。现在教学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学生自己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练习二的6—10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
3、经历整理、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计算出每个蘑菇卡片上的算式,并将他们放到相应的篮子里。
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回顾总结:两位数笔算加法应注意的问题。
二、探究练习。
1、开展“数学门诊”活动。
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让学生说一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练习二第7题。
3、第9题。
4、第10题。
三、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的思考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教学内容:
课本16—17页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建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1)、为什么说北京赢了?(2)、根据4个城市的票的数,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
1、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3、集体交流方法。
(1)可以用口算。
(2)可以笔算。
(3)可以用计数器。
三、明确计算方法。教师说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熟悉计算规律。
1、基本练习:做练习三第1、2题。填在课本上。
2、选做:练习三第3题。做其中的2题。
3、解决问题:(1)、练习三第4题。
4、检测:出示10题。限制时间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自己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积极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逐步增强。通过交流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2)
教学内容:
课本19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屏幕出示图片:飞机24元、火箭38元、汽车23元、轮船47元。
1、我有50元,买飞机还剩多少钱?(50-24=)
2、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笔算方法。再交流方法。
让学生理解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0减4。
2、假如你有50元,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要买的东西并计算。
二、明确计算方法。教师说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熟悉计算规律。
基本练习:做19页做一做第2题。填在课本上。
做练习三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帮小鸡找妈妈。做练习三第8题。
检测:出示3题。限制时间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90-56=70-45=60-53=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买东西的情景,学生可以探究不同的数学知识,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从而探究新知识。理解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今后教学时多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尽量做到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教学内容:
课本18页例2。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屏幕出示图片,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张?等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
1、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第1问的计算方法。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3、集体交流方法。
(1)可以用口算。
(2)可以笔算。教师通过摆一摆小棒理解退位的含义。
(3)可以用计数器。
三、明确计算方法。教师说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独立解答其余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熟悉计算规律。
1、基本练习:19页做一做的第1题。填在课本上。
2、选做:练习三第5题。
3、判断对错:做练习三的第6题。
4、检测:出示10题。限制时间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五、实践活动:
回家调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一看他们相差多少岁?
课后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置身于申奥的情境中,感到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探究新知,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退位的含义,并能正确的计算退位减法.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知识。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11—13题以及24—25页练习四4—8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分类等多种能力。
3、经历整理、归纳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完成22页练习三的第11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独立计算。
交流算法及计算结果。
二、探究练习。
1、体验加、减法计算方法。
完成练习22页第12题。
2、运用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练习22页13题。
3、完成练习四24页第4题。
4、完成25页第7题。
三、布置作业。
25页练习四的5、6、8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3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那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学生通过课后复习,说一说共学习了那些知识?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1、笔算加法(进位和不进位)。
2、笔算减法(退位和不退位)。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解决问题(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比一个数少几)
5、估算
二、巩固练习
1、学生根据笔算内容编题。并说出应注意的问题。
2、综合练习:
(1)课件出示4题。笔算
(2)课本33页第2题。
(3)练习七第6题。
(4)练习七第7题。
三、课堂总结:回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课后反思:
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能系统的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级注意的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通过练习,及时总结方法,善于今后运用方法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语文出版社)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周次年级三年级备课组语文组

主备人李XX审核人代XX时间年月日

1、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至4页“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会写“铁、沟、推、脉、滑、跌、敲、密、撒、演、播、尝、乳”等13个生字,会认“淅、沥、篷、叮、沟、蹄、乳”等7个生字,掌握“铁皮、你推我挤、叶脉、滑下来、跌下来、敲响”等13个词语。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赞美春雨的图片、词语、诗句。2.生字卡片。3.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主备案个性案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提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对,春姐姐来了,她给我们带来了最美的礼物,那就是美妙的春雨。(出示春雨的课件)看,这就是春雨,听,这就是春雨的声音,滴滴滴,多么动听啊!
2.揭示课题:春天的小雨滴滴滴(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能把你课下搜集到的赞美春雨的图片或名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引导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最喜欢的春天入手,自然地引出春雨这个话题。充分体现语文无处不在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搜集关于春雨的资料,汇报交流,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让学生自由读文,画出生字和自然段,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指名分段读文,学生评议读书情况。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节奏,在互相评价中共同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听边思考,正确评价他人。
三、学习生字交流方法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并纠正生字读音。
2.提问: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还有哪些字不认识或者认识起来有困难?指导学生说出识字方法,互相交流。
3.组词。注意引导学生区别形近字或同音字,如“篷”和“蓬”、“啼”和“蹄”等。(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四、引导质疑梳理问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思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课文题目上用“滴”字为什么不用“嘀”?为什么说“整片树木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等等。教师归纳、整理,梳理出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学。
五、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13个字,指名读。
2.观察: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如:滑、敲、播等字的笔顺和与其它形近字的区别)
3.师范写比较难写的字,学生练写,每个字写三个。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春雨的歌声吗?你能学一下春雨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册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板书课题)就让浓浓的春意吹进我们的教室,就让我们一起聆听春天的小雨给我们带来的美妙的歌声吧!(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讨交流理解感悟
这场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吧!同学们小声读一读课文,说说春雨美吗?美在哪里?可以边读边想边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自读自悟,在讨论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汇报交流:
(一)春雨的声音美。
提问:哪些自然段写了雨的声音?(2-5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都写雨的声音,听雨的地点有什么不同?
1.屋前听雨(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说说听到了什么?
(2)捕捉表示声音的词,体会小雨滴发出声音的不同:“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哗啦哗啦”。
(3)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4)抓住“推、挤”这两个用得好的词,感受小雨滴的欢快,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林中听雨(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
a.第二自然段写雨的声音,这句话也写雨的声音,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体会使用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b.想象:音乐厅里正在演奏什么曲目呢?
c.练习朗读,体会“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这些词的读法,欣赏春雨的声音美。
(2)课件出示句子:
●嗵——嗵——嗵!咚——咚——咚!
●突然,吹来一阵风,树叶上的水珠通通跌下来了。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
a,对比这两句中表示声音的词的读法有什么不同,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b.说说为什么有的时候读的舒缓,有的时候读的急促。
c.多种方法练习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
(3)为什么说“好像地球就是一面鼓,雨滴们叮叮咚咚的,在把地球敲响”?
a.学生自己初步理解。
b.结合生活实际和影视中看到的画面,说说什么时候敲鼓?鼓声一响,给你什么感觉?
c.理解作者这样写表达的对小雨点喜爱的情感。
3.课件播放春雨飘落的画面,边欣赏春雨,边练习朗读,感受春雨之美。
4.配乐朗读声音美部分。
(二)春雨的形象美。
听雨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美,看雨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继续汇报。
“雨丝细细的,密密的,随风飘洒,如同轻轻地把种子撒在大地上。”春雨很好看,所以说它美。
(三)春雨的精神美
1.课件出示:
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结合课文想想句子的意思.
●下了春雨,春天就来了。我喜欢春雨,它在树林里演奏,在大地上播种。
●所有的种子都回到大地的床上,让母亲抱它亲它教它发芽。
让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带点的词一般都用于哪些事物,这样拟人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2.小结:春雨给人们带来了好心情,催发春芽,给树木花草浇水,壮大河流,滋润万物,所以说春雨无私,品质美好。
学习最后一段
读了这节,你能体会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说说你怎么来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配乐朗读全文,享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明选择本段背诵的理由,能向大家展示。
四、扩展学习实践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收获,或者描绘一下自己见到的春雨。把自己收集到的春天美景的照片或图片,选一幅配上文字,在教室里举办一个“美丽的春天”的展览,也可以联系实际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全文总结写法
1.结合板书说说春雨美在哪。
2.总结写法:文章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声音的世界,多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在写了春雨的声音美的同时,还写出了春雨的形象之美、精神之美,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么精彩的文章呢?读一读课后的“指南针”,你会有更多的收获。(提示以后写文时学习作者的写法,写出的文章会更精彩)
六、板书设计
1.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声音美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热爱春雨
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热爱春天
形象美细细的密密的随风飘洒热爱大自然
精神美催发春芽滋润万物品质美好。
教学反思:

2、《瀑布》
教学目标:
1、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样子,学习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作者观察点的变化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瀑布的声音和样子,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
教学过程:
主备案个性案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见过瀑布吗?它是什么样的?
3、讲解:瀑布就是从高山陡壁上或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布。
4、观看录像: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认真听,正音;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根据讨论,板书:声音、样子
三、导读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作者离瀑布还很远,就听见了瀑布的声音,说明瀑布的声音很大。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理解“叠叠”(一层一层)
一层又一层的浪涌上岸滩,声音是怎样的?(谁来模仿)
这说明瀑布的声音怎样?
谁能把瀑布的声音的大读出来?(个人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会是怎样的声音?(谁来模仿)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3、再听瀑布的声音
联系课文,你觉得用哪个词来形容瀑布更恰当?(板书:雄伟壮丽)
4、有感情地朗读
5、填空:瀑布的声音像()。
四、导读第二节:
1、从瀑布的声音,我们就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接着,我们跟着作者继续往前走,来看看瀑布的样子。
2、自读第二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方法学习第二节,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美美地读一读,把你读懂的意思读出来,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瀑布的美景。
3、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学生的画:点评
两座高大的青山,根据诗中的“千丈青山”画成
(山很高大,山上长满了绿色的村)
中是的白色的水:根据“一道白银”画成:
“一道白银”在诗中指什么?
为什么把瀑布比作一道白银?
(瀑布的水清澈透明,它从山下直冲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真美啊!)
请喜欢读的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定格,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4、你们说得真好,老师不禁想起李白的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有感情朗读。
(读出作者的惊喜,读出瀑布的雄伟壮丽)
6、填空:
瀑布的全身像()。
7、接着作者又情不自禁地来到哪里看瀑布?(完成板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把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完成填空。
3、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觉第三节。
教学反思:
3、古诗两首
【内容简析】
本课选用的是两首写春天景色的古诗,一首是宋朝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一首是宋朝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中描绘了春光的明媚及春天万物勃勃的生机。全诗语意浅近,诗意深远,含蕴有味,是适合儿童背诵的好诗。
【设计理念】
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引读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然后引出学生对课文的接读,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惠、崇”等生字,会写“晓、鸭”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且能背诵。
3.深入理解古诗,了解春天的特点。
4.在学习中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春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配乐朗读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主备案个性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述:同学们学过的古诗中,哪些是描写春天景物的呢?谁能背一两首?
2.指名背诵。(可以是《春晓》《宿新市徐公店》《绝句》等。)
3.师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看看诗人是抓住春天的哪些景物来描写的,展现了春天什么样的特点。
(揭示课题,板书。)
4.师述:首先学习第一首《惠崇〈春江晓景〉》。
5.简介苏轼,了解诗人。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又名苏东坡。其文学创作成就极高,文、诗、词均为一代大家。散文为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诗是苏轼为僧人朋友——惠崇画的《春江晓景》所作的题画诗。
二、初读全诗,认读生字
1.放录音,注意听清楚生字读音。
2.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通,读顺。
3.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全诗,结合插图和词语解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2.指名回答,教师点拨。
(青翠的竹林之中,伸出了两三枝红艳艳的桃花,鸭子在江水里嬉戏,最先感受到江水变暖了。初春时节的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苇同时抽出了嫩芽,这也正是河豚将要沿江而上的时候。)
3.同桌互说。
四、细读体会,质疑问难
1.细读古诗,学生对诗句质疑,教师归纳问题。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景物画中有?哪些没有?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他的心情如何?等等。)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互相解疑。
3.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点拨。
A.诗中描写的景物有:竹、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B.诗人在江边看到了这般景色,心情无比欢快。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5.用你熟悉的四个字的词语赞美这美丽的春光。
(可以是“春意盎然、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等,教师可结合百花园一“读读背背”来教学。)
五、作业
1.把全诗背给父母听。
2.动笔把这首诗描写的意境绘成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析题意
1.板书课题,提问:“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
2.学生作答,教师点拨。
(作者想游花园,但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花园里去。)
3.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
(例如:作者怎么知道主人不在?此行作者真的是一无所获吗?)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认真朗读诗文,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2.互相检查,帮助伙伴纠正读音。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全诗,结合插图和词语解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2.教师引读,随机指导。
A.师:有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南宋诗人叶绍翁禁不住春色诱惑,合上书,想到一位朋友家中去欣赏他家园子里的春景。他独自缓缓而行,来到朋友家的门前。可是——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结合诗意理解“小扣”“柴扉”的词义。)
B.师:这是怎么回事,敲了这么久还不来开门?是主人不在家吗?不会吧,他是很少出门的呀!噢,他家园子里长着满地的青苔,绿得像铺开的地毯,美丽极了。看来园主人是很爱惜春色的,可我穿着一双木底鞋。哦,主人大概——
生:(读)应怜屐齿印苍苔。
(引导理解“应”“屐齿”的词义。)
C.师:大概是主人爱惜苍苔,怕外人的木底鞋在上面踩上印子,破坏了他家园子里的春景。可是我也不虚此行,你园子里的春色怎么关得住呢——
生:(读)春色满园关不住。
D.师:是啊,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呀,你看——
生:(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形象地反映出春天万物旺盛的生命力。引导理解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新生事物的发展、生成,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
3.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教师点拨。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园子里的花开得正好,盎然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4.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失落,后来心情变得愉快起来。)
5.指导朗读,配乐吟诵。
(1、2句声音低沉、失落;3、4句欢快、舒畅。)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教师范写“欲”和“墙”字,并指导学生“晓”字不能多写一点,“怜”字不要把“令”写成“今”。
2.学生练习书写。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把全诗背给父母听。
3.搜集其他关于春天的古诗。
教学反思:

4、柳树与榆钱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写作方法。
教法:引导探究法、组织合作法、以读代讲法
学法:阅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到10个生字,会写出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地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写作地兴趣,丰富知识。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主备案个性案
第一课时
一、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一)、初读课文,了解相关知识。
1、引导自读
2、组织小组内交流读后知道了什么?
(二)、再读文章,熟练朗读。
1、组织小组学习
2、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三)交流识字方法
(四)、思考:
我的故乡有哪些风光?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二、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1自由读课文,了解内容。(自主学习法)
2交流自己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
1组内朗读。(小组读、分段读、同桌读)
2指名读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3、组内说一说
1、班内交流方法
2、小结:我的故乡有哪些风光?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2仔细读
三、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说话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生字卡
langliewanzhanruo
廊裂碗沾若
cuicherunduxi
脆扯润渡夕
二、感悟理解
1、词语:
2、句子:
指导学生找出描写故乡美丽风光的句子。
三、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三部分的朗读)
四、认读生字
戏xi易yi剩sheng碗wan飘piao扇shan浮fu若ruo散san
润run渡du夕xi越yue骄jiao傲ao
五、互相点评
1、学生自主理解也可讨论交流,如果说的不准确教师再进行
2、仔细品读,体会作者小时候为什么爱玩儿吹肥皂泡
板书设计
柳树赫榆钱
第一部分:全文总起
第二部分:童年趣事
第三部分:吃榆钱
教学反思:
5、翠鸟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翠鸟》。
教学目标:
1、会认10各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苇杆、颜色”等词语。
2、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背诵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教学难点: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养成自觉保护它们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主备案个性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4个字。把词语读正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翠鸟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鸟,像孔雀、黄鹂、画眉等,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鸟。
(课件出示翠鸟图片),这是翠鸟又名“钓鱼郎”。
教师板书课题,注意“翠”字上边和“羽”相近,但是没有“钩”。你对翠鸟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下面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翠鸟的。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你都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内容)
2、指名交流汇报。(翠鸟的外形、活动及对翠鸟的喜爱)
(二)再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字词,组内自学并交流。
2、集体汇报。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式读、齐读。交流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的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课文读得是否流利。)
(4)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练习朗读。
(5)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同学之间做简单地评价。
(三)默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
1、默读课文。
2、提出不懂得问题。
(四)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颜、绣、脆、箭、溪”五个字。
2、注意写字姿势的要求。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背诵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翠鸟,大家都很喜欢它,对吗?那你们最喜欢它什么呢?(自由交流)(外形、活动)
二、新授课
这节课,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谁收获大。喜欢翠鸟外形部分的,画一画课文中描写的翠鸟。喜欢翠鸟捕小鱼的,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谈自己的体会。
(一)自由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1、喜欢翠鸟外形的同学,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描写画图画。
2、喜欢翠鸟捕小鱼的,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谈自己的体会。
(二)汇报交流随机教学
1、展示图画,体会描写顺序。
哪几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翠鸟?大家看他们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实物投影展示同学送来的画)
(1)生描述画,其他学生品评。
(2)师课件展示没涂色的翠鸟,大家能不能看着提示,来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呢?
A、生练习说。
B、指名到前面指图说。
C、品味好词佳句。(哪写得美?)
D、交流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3)美美地把这一部分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朗读比赛感受翠鸟机灵
谁喜欢翠鸟捉小鱼这部分?能说说为什么吗?(机灵、擅长捕鱼)那我们来比赛,读出翠鸟的机灵吧!
A、师读。
B、各小组选代表读。
C、学生评价。(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赏析,哪读得好,读出了什么?)
D、课件出示:(翠鸟蹬开苇杆,、、、、、、水波还在荡漾。)
指名读,注意带点的词语,看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报。
小结:这么可爱的翠鸟,你们不想把它的形象永远地留在脑海中吗?那就试着背背吧!
【设计意图】以师生竞读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了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3、善待翠鸟保护动物
看到翠鸟这么漂亮可爱,你有什么想法吗?
A、指名读第三部分。
B、同学谈自己的认识。(要保护翠鸟)
C、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翠鸟。使学生大开眼界。
小结:翠鸟在全世界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就让这可爱的小精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的生活吧!
(二)拓展延伸自留作业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收获和疑问给自己布置一道家庭作业。
你想完成怎样的作业呢?(学生交流)
小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其实,课外还有更大的学习语文的空间。希望你们带着这些收获和疑问,继续探索,继续研究、、、、
“翠鸟”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语文出版社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翠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明确鸟儿是人类的朋友,自觉养成爱护鸟儿的习惯。
2.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认识本课“苇、秆、绣”等10个生字;会写“泛、待、脱”等14个字;掌握“苇秆、颜色、衬衫、清脆、疾飞、泛着、等待、逃脱、饲养、渔翁、小溪。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鸟儿鸣叫的录音,钢琴曲,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鸟儿鸣叫的录音资料)听,这是什么声音?你们知道哪些鸟儿呢?说一说你喜欢的鸟儿吧。
2、老师和你们一样也特别喜欢鸟儿,今天老师还要带你们去结识一位非常可爱的鸟儿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从鸟的名字中同学们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
3、补充介绍:翠鸟的羽毛鲜艳亮泽,非常美丽;翠鸟的动作十分敏捷,它是叼鱼的高手,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
4、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教师梳理学生问题并总结出三点:⑴翠鸟是什么样子的?⑵翠鸟是怎样捉鱼的?⑶翠鸟的家在哪里?(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没见过翠鸟,对翠鸟的知识了解甚少,在上课伊始为学生补充介绍一些有关翠鸟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5、本节课我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尝试着解答第一个问题,了解翠鸟外形特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学习按一定顺序及抓特点观察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让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3.检查自读效果。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②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并纠正生字读音。提问: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还有哪些字不认识或者认识起来有困难?指导学生说出识字方法,互相交流。
③组词。注意引导学生区别形近字或同音字,如“秆”和“杆”、“鱼”和“渔”等。(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记忆)
④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与理解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简单的当时解决。(如:理解“橄榄”可出示实物;理解“苇秆”可依图介绍:苇秆就是芦苇的茎,很细,很光滑,中间是空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理清顺序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外形?
2、默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用铅笔在书上勾画。
3、指名按课文中叙述的顺序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板画翠鸟各部分的轮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教师依次给翠鸟各部分涂色。)
4、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下到上)写羽毛的部分呢?(先总说,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
(二)抓住特点
1、你能用一个词概括翠鸟全身形状的特点吗?引导理解“小巧玲珑”(补充介绍:翠鸟体形很小,身长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么大;结合翠鸟停的地方——苇秆的特点进行体会。)生活中你见过什么小巧玲珑的东西吗?
2、哪些语句是描写翠鸟羽毛颜色的,请用“——”划出读一读。
3、多媒体出示文字及问题: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①这段话共有()句,主要讲(),课文从()、()、()三个方面,把这个内容写具体了,因此第()句是总起句。
②这是些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各部分羽毛怎样鲜艳的?认识“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多媒体出示翠鸟图)什么是“鲜艳”?你能说句话吗?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师生对背、填空背、指名背等多种形式。)
四、欣赏总结迁移延伸
1、作者为什么能把翠鸟的外形写得如此精彩?(①认真观察;②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了翠鸟的特点;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④喜欢翠鸟。)
2、你能像作者这样把你喜欢的小动物写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多媒体出示翠鸟图)谁能介绍一下翠鸟的样子?
2、这是上节课我们解决的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解决,还记得是哪两个吗?(翠鸟是怎样捉鱼的?翠鸟的家在哪里?)
3、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个问题,继续学习第5课《翠鸟》。
二、合作学习理解感悟
(一)学习二、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二、三自然段。想一想:翠鸟行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敏捷)
2、翠鸟的行动敏捷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活动时和捕鱼时)
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翠鸟活动时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理解“清脆”“疾飞”)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提问:翠鸟是怎样捉鱼的?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学习)
5、组织交流:
①按“等待、发现、叼走”的顺序,说一说翠鸟捉鱼的过程。(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锐利”的意思。
③多媒体出示文字及问题:
翠鸟()苇秆,()过去,()小鱼,()水面往远处()。
括号里面的词都是()词,说明翠鸟捕鱼时()。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极其细致认真,用生动准确的语句把翠鸟捕鱼的瞬间动作描写的活灵活现,受到情感的熏陶。
④说说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1)翠鸟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注视着水面是因为它有()。
(2)翠鸟能发现“机灵”的小鱼是因为它有()。
(3)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走小鱼是因为它有()。
(4)翠鸟能贴着水面低飞是因为它有()。
(5)翠鸟的羽毛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
6、小结:要知道翠鸟的捉鱼本领不只是因为它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是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点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7、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为什么?
理解“陡峭”。
3、所以,我们只能“在翠鸟飞来的时候”引读……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这么美丽的翠鸟你喜欢吗?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回读全文。
2、(多媒体出示)课文先写了翠鸟的(),再写翠鸟的(),最后写翠鸟的(),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
3、我们还可以在结尾再加上一段保护翠鸟的话。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4、孩子们,世界上有90多种翠鸟,让我们欣赏一下他们的风采。(多媒体课件)关于它们还有许多的故事,课后自己查找资料,了解他们丰富的世界吧!并以“鸟儿是人类的朋友”为题办一期手抄报。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自己办。要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6、飞吧,海鸥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所表达的人应该学会关爱动物的道理。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弥漫、气息、一抹、乖巧、歇脚、触摸、欢愉”等词语的意思,理解有一定含义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人和自然界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该如何关爱动物。
教学过程:
主备案个性案
第一课时
相关内容:
海鸥是最常见的海鸟,甚至人们一提起海鸟就会很自然地首先想到海鸥。在海边、海港,在盛产鱼虾的渔场上,成群的海鸥欢腾雀跃,它们有的悠然自得地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游泳,觅食,有的低空飞翔、有的……偶尔见到两只海鸥突然如离弦之箭,在空中直矢海面,瞬即又腾空而起,互相奋力争夺着一条鱼。一般说,哪里有海鸥,哪里就会有鱼,船在哪里撒网捕鱼,哪里也就会有海鸥光顾。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曰:“众鸟集荣柯”,海鸥当然也喜欢群集于食物丰盛的海域。因此,哪里发现有大群海鸥,哪里的水域必然充满着生命。碧海群鱼跃,蓝天鸥鸟飞,使富饶的海洋充满勃勃生机。
海鸥除以鱼虾、蟹、贝为食外,还爱拣食船上人们抛弃的残羹剩饭,故海鸥又有海港清洁工的绰号。港口、码头、海湾、轮船周围它们几乎是常客。在航船的航线上,也会有海鸥尾随跟踪,就是在落潮的海滩上漫步,也会惊起一群海鸥。
夏天,海鸥飞到繁殖场地,在海岛的岩礁缝隙或坑洼里,在草地的杂草里、在灌木丛里,它们用枯草、树枝、羽毛、海草等筑起皿形巢。有的地方鸟巢的密度很大,两个巢之间相距l一2米远。各亲鸟都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准其他鸟入侵,所以邻居间难免要经常争吵。
海鸥的归家本领很强,雌、雄都能回到它们上一年筑的巢里。每巢产卵2-4个,双亲都孵卵,约25天就能孵出雏鸥,40天后小海鸥飞向大海,开始独立生活。《飞吧,海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友人和海鸥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动物的喜爱之情。
理解、听写词语:
来临、弥漫、气息、一抹、乖巧、歇脚、触摸、欢愉、勺子、平淡、寄托、猜测、纠缠、仿佛、喂食、默契、斩钉截铁、期待、(重点指导:“乖、佛、截”等字。)
弥漫:布满;到处充斥着。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默契:暗相契合。
复习课文:
1、课文讲了谁和谁的什么事?
课文写了()和()交上朋友,并结下了()的故事。
2、划出写海鸥的句子,想想这是一只怎样的海鸥?写了它哪些方面的特点?
(羽毛、眼睛、神情、动作活跃)
3、课文选取了哪三个不同地点的情景来体现友人与海鸥的深厚情谊?(窗台、蓝天、海峡)用——划出具体的句子。
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友人和海鸥的深厚情谊?
4、重点品读句子。
(1)“友人和这只小海鸥结下了友情,常常为它留一勺清清的淡水,一盘青色的鲜虾,任它自来自去。他有时还把海鸥托在手心上喂食。”抓住“常常、自来自去、托在手心上喂食”感悟友人对海鸥亲人般的关爱。
(2)“‘它飞得多自在呀!’友人微微地笑着说。
‘它并没有受到伤害,还在飞呢!’友人无比兴奋地说。”抓住“微微地笑、无比兴奋”体会友人发自内心的对海鸥飞翔的欣赏。
(3)“友人什么也没说,但从他霍然而起,绕室徘徊中,我知道他在担心。”抓住“霍然而起,绕室徘徊”理解感悟友人内心深处对海鸥安危的牵挂和担心。
(4)“我不知它经历了什么:是风雨的侵袭,是雷电的恫吓,还是恶浪的阻拦?”抓住“是……是……还是……”体会海鸥那不畏凶险、顽强抗争的精神和能力,并练习说话。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最后一句“它属于大海”这句话。
①我为什么建议友人把海鸥留在笼子里?如果这样做,留下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②友人很喜欢海鸥,可他为什么又说“它属于大海”?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因为它属于大自然而不属于友人;因为它只有在大海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自由;因为不对它的行为进行干扰,是对它最好的关爱……)
③友人的心愿是什么?(联系课题“飞吧,海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引读课题,再一次走进友人的心,感悟友人的情:
看着窗台上跳跃又机灵的海鸥,友人深情地说:“飞吧,海鸥!”
欣赏着蓝天上飞翔的海鸥,友人无比兴奋地说:“飞吧,海鸥!”
牵挂着大海上与巨浪搏击的海鸥,友人大声呼唤着:“飞吧,海鸥!”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人教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人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第1周长度单位

第2周100以内的加减法2

第3周100以内的加减法2

第4周100以内的加减法2

第5周角的初步认识

第6周表内乘法1

第7周表内乘法1

第8周表内乘法1

第9周表内乘法1

第10周表内乘法1

第11周观察物体

第12周表内乘法2

第13周表内乘法2

第14周表内乘法2

第15周表内乘法2

第16周统计

第17周数学广角

第18周总复习

第19周总复习

第20周总复习

第1单元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科数学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6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1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师: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3、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①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②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拃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交流得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去量才能量准确。

(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在测量实际物品时,为计算方便,可以取整数)

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厘米)

小结: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备课表格式教案(青岛版)


第五单元:收获的季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应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算理,并且在此基础上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措施: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热情,由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
2、利用转化类比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作用。
教学关键: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课时安排:
1、《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及估算除法》........2课时
2、《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3课时
3、《商不变的规律》..........2课时

中心小学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课堂教案

年级四主备人使用人
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
课题名称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教学目标1、我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及估算的方法和算理,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和估算(重、难点)。
2、经历探索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我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及估算的方法和算理,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对我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及估算的方法和算理,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
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知识链接。
(1)直接写得数。
18÷6=100÷5=123÷3=
35÷7=50÷5=48÷4=
(2)想一想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如:48÷4=可以这样想:
4个()÷4=1个()=()
8个()÷4=2个()=()
()+()=()
2、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一起到农民伯伯的菜地里去看看吧!

根据上面的信息,我能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1、白菜的产量是萝卜的几倍?
(1)怎样列式?并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2)如何口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想法一:用乘法算除法。
因为20×()=60,所以60÷20=()。
想法二:用表内除法来做。(划去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
因为6÷2=3,所以6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3。所以60÷20=()。
(3)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我会口算:600÷30=120÷40=(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算法)
3、估一估,298吨土豆需要运几次?
独立思考:怎么列算式呢?
298÷50≈()
想:因为298接近(),()÷50=()所以298吨土豆,()次能够运完。
4、试一试:估算:120÷28≈()
想:因为28接近(),120÷()=()所以:120÷28≈()
小结估算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几十几百数来估算。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1、各小组将研究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
(各小组汇报时要注意:除数是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说方法的同时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地方值得提醒大家。)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3、及时做好自评和对其他组的评价。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1、我是口算小能手。
65÷5=96÷8=650÷5=960÷8=160÷80=280÷70=
810÷90=300÷60=
2、考考你,最大能填几?
60×()<50040×()<256
30×()<22080×()<327
3、估一估:122÷30≈()349÷50≈()
632÷90≈()80÷19≈()
4、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去秋游,四年级有179人,每辆车限坐30人,大约需要多少辆车?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中心小学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课堂教案

年级四主备人使用人
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
课题名称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1、我会笔算除数是整十数及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并能够理解算理,正确确定商的位置,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试商(重点)。
2、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我会笔算除数是整十数及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并能够理解算理,正确确定商的位置,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试商
教学难点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
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
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知识链接。
(1)直接写得数。
60÷20=180÷30=
240÷60=330÷30=
(2)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
40×()<9060×()<500
80×()<28050×()<418
(3)笔算下面各题。
96÷6=225÷6=

2、我会预习。
观察课本第63页的情境图独立思考。
(1)450千克西红柿能装几箱?
450÷30=
(1)用竖式计算,想一想:商应写在什么位上?为什么?
(3)通过笔算450÷30我发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我们应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表示45个十,45个十除以30,商是1个十,所以商的最高位应该写在()位上。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1、84千克黄瓜能装几箱?
84÷21=

思考:21接近20,可以把21看作()来试商?
2、平均每箱草莓多少千克?
372÷62=

思考:(1)37除以62不够除,所以商是()位数。
(2)应该把62看作()来试商。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1、小组讨论、交流: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商应该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2、针对小组的交流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吗?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1、计算下面各题。
2、仓库有360吨货物。小货车一天可以运24吨,大货车一天可以运30吨。
(1)大货车单独运这批货物几天能够运完?
(2)小货车单独运这批货物几天能够运完?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中心小学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课堂教案
年级四主备人使用人
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时第3课时
课题名称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1、学会用“四舍”和“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重、难点)。
2、经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养成认真计算并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
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一、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1、估一估。
80÷21≈120÷38≈
360÷62≈420÷67≈
2、算一算。
288÷72=324÷38=416÷32=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1、平均每个同学摘了多少筐?
126÷18=
思考:
(1)126÷18的商是()位数。
(2)把除数18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3)商应该写在什么位上?商6小了,怎么办?
2、平均每个家长摘了多少筐?
638÷22=

思考:
(1)638÷22的商是()位数。
(2)把除数22看作()来试商。
(3)商3大了,怎么办?
(4)自己试着验算一下。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针对小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是什么?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吗?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1、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分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

2、计算并验算。
128÷32=386÷48=
760÷19=757÷43=
3、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中心小学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课堂教案

年级四主备人使用人
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时第4课时
课题名称第五单元《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1、我能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2、我能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除法计算。
3、我会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会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重、难点)。
教学难点我会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重、难点)。
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
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先填表再回答问题。

(1)观察第一个表格,从上往下看我发现:()不变,除数依次扩大()倍、()倍,商(),从下往上看,除数依次缩小()倍、()倍,商()。
(2)观察第二个表格,从上往下看我发现:()不变,被除数依次扩大()倍、()倍,商(),从下往上看,被除数依次缩小()倍、()倍,商()。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1、填写课本72页相关链接统计表。
2、通过填表我发现,()和()都有变化,但是()却没有变化,从左往右看,第三列和第二列比较被除数扩大(),除数也(),商();第四列和第二列比较被除数扩大(),除数也(),商();第五列和第二列比较被除数扩大(),除数也(),商()。
从右往左看,第五列和第四列比较,被除数缩小(),除数也(),商();第四列和第三列比较,被除数缩小(),除数也(),商()。
3、我能总结出商的变化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不是一条普遍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填写课本72页图表并交流。
5、讨论:这条规律的使用有什么条件?
我们发现: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1、组长做好分工,将探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1、根据第一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36÷3=80÷4=
720÷90=360÷30=800÷40=
7200÷900=3600÷300=8000÷400=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48÷12=(48×5)÷(12×5)()
45÷15=(45×3)÷(15×4)()
80÷16=(80×4)÷(16÷4)()
75÷25=(75÷5)÷(25÷5)()
3、看算式填空。
(4×2)÷(2×______)=2
(3×2)÷(1×______)=3
(90÷10)÷(30÷______)=3
(28÷______)÷(7÷______)=4
4、根据商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答案。
420÷35=12(420×3)÷35=
(420×5)÷(35×5)=(420÷5)÷(35÷5)=
420÷(35×4)=420÷(35×6)=
5、菜市场运来西红柿240千克,是黄瓜的16倍,两种蔬菜共多少千克?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备课表格式教案(青岛版)


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四年级班主备人授课人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计算和对速度、时间、路程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用车数量日益增多,大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车辆行驶速度、行驶时间所行路程的生活经验。教材在此基础上建构“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的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引入解决相遇问题。
学习
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以及数量关系。
2.运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生活经验。
4.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
难点重点: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和“路程+路程=总路程”
教学措施1.经历探索过程:学生对数学探索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对解决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整理和优化,让学生经历“感悟方法、体悟思想”的学习体验。

教学
准备课件、导学案
课时
划分本单元5课时
中心小学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课堂教案
年级四年级主备人使用人
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
课题名称第六单元《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教学目标1、我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同时、两地、相向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我能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运动中的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并学会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速度。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并学会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速度。
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
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阅读课本80页信息图及第一个红点,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信息,我能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
我能解决问题:。
问题2:?
我能解决问题:。
问题3:?
我能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1、你能说说刚才解决问题用到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将题中摩托车的信息和问题交换一下位置,你还能解决他们吗?
①从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距离是720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是900米/分,摩托车从车站到物流中心需要几分钟?

②从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距离是7200千米,摩托车一共行驶了8分钟,摩托车的速度是多少?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1、组长做好分工,将探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1、先说说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再填写下表。
路程(千米)时间(时)速度(千米/时)
自行车302
摩托车15050
轿车785
2、甲地离乙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是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请问:
(1)60×4=240(千米)
(2)240÷4=60(千米/时)
(3)240÷60=4(小时)
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3、(1)四年级二班的同学们做手工,平均每小时可以做纸花25朵,3小时可以做纸花多少朵?
(2)小明平均每分钟打130个字,5分钟可以打多少个字?
4、智慧乐园:
你能仿照刚才的题目编一个数学故事吗?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说一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温馨提示:可以从知识性的收获、学习方法的收获、学习习惯、个人反思等几方面谈。)

中心小学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课堂教案
年级四年级主备人使用人
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
课题名称第六单元《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1、我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同时、两地、相向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我能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运动中的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解决相关相遇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一、自主预习,学习前检。
1、你能说说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2、解决问题:两辆货车分别从东、西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在物流中心相遇。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1)你是怎样理解同时、两地、相向、相遇表示的意思?
(2)我能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3)列式过程:
先求每辆车4小时各行驶的路程,再求()。
列式解答:。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共行驶的路程,再求()。
列式解答:。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1、两列火车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的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100千米/时。求东、西两地间的路程。(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2、根据上面两种解题思路,想一想,怎样解决相遇问题?你能总结出解决相遇问题的关系式吗?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1、各小组将研究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各小组汇报时要边演示边解释,帮助同学们理解相遇问题中的相关术语:同时、两地、相向、相遇表示的意思及解题方法)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3、及时做好自评和对其他组的评价。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1、
两队分别从两头同时施工,8各月开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
2、甲、乙两个工程队从同一地点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铺设管道。甲队每天铺设管道140米,乙队每天铺设管道150米。5天后,两个工程队一共铺设管道多少米?(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3、两人同时打印一份稿件,甲的打字速度是80字/分,乙的打字速度是65字/分。甲1小时比乙多录入多少个字?
想一想,这3个问题与上面那些问题有着怎样的联系?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温馨提示:可以从知识性的收获、学习方法的收获、学习习惯、个人反思等几方面谈。)
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北师大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北师大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桥之思课型新授课时

教学

目的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的有关桥的资料,了解自己家乡桥的历史和故事,谁能讲一讲你的收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樊发稼的一首有关桥的散文诗《桥之恩》

二.探求新知

(一)自学课文。

1.学生自主朗读全诗。

2.同学之间互读。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二)诵读。

指名读,要求把诗歌读通,读流利,并体会思想感情。

(三)交流。

1.学生边读边感悟,这首散文诗的三个部分从哪个方面来描写桥的?

2.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诗歌。

三.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讲解,

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桌之间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3读字卡,用竞赛的形式,

看谁读得准,人得快。

学生诵读,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1.读后同学之间交流。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自己读,并说出

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板书

设计桥之思课后反思

课题桥之思课型新授课时

教学

目的1.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2.通过学习,阅读有关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搜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深入地感受桥所给我们的思考。

二.探求新知

1.指名读第一小节,同学交流并思考:

A.这个小节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B.你在生活中还看到过什么样的桥?

C.再读这一小节,说说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什么关系。

2.学习第二小节。

(出示课文插图)说读了这一小节你有哪些收获。

说一说:从哪些句子体会了桥的美?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桥的喜爱之情。

3.理解第三小节。

自读,指读第三小节,联系前文体会“无形桥”与其他的桥有什么异同?

三.课堂小结

一名学生读,其他的同学认真听。

针对这三个问题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学生读并谈结合身边的实际说说桥在给

人方便的同时,是怎样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的。

抓住重点词语“碧波粼粼”“回旋别致”

“巍峨雄伟”“浩然坦荡”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板书

设计桥之思课后反思

课题语文天地课型练习课时

教学

目的1.通过谚语、古诗词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读中知、读中悟。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2.阅读自读材料《柚子树下》和《一个老农,在田边走着。。。。。。》。让学生体味收获的愉悦,同时也体味到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的生活哲理。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宣布目标

二.目标教学

(一)读一读,谚语。

1.试读一节骈句、一则谚语和一首古诗。

2.指名读,说一说诗词大意,

以及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

3.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谚语或诗词。

(二)自读短文。

1.自读《柚子树下》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交流。读懂了课文哪些内容。

请同学们想象当“我”把红木盆划到柚子树下时,会和柚根子说什么,做什么?

2.自读《一个老农,在田边走着。。。。。。》。讨论:文中描写的什么季节?老农站在田边,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景象?

有感情得读一读,说说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老农的心境是怎样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学生注意读准字音,不懂的字词查字典,

与同学研究、揣摩语句的意思。

2.学生读,并回答问题。

3.比一比,谁读得好,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1.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并交流:“我”

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和柚根子一起去水塘里

划盆采菱的。“我”有怎样的收获。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由的说。

2.学生轻生读诗。

讨论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全班交流,

汇报自己的想法。

板书

设计语文天地

《柚子树下》

〈一个老农,在田边走着。。。。。。〉课后反思

课题习作课型新授课时

教学

目的1.在口语表达的基础上,以“收获”为话题,展开联想,写一篇习作。

2.学会按一定顺序,清楚地叙述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导入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靠自己的努力一定有许多收获,曾经给自己带来成功、喜悦、自信。。。。。。

能把你的这些经历讲出来和大家分享吗?让我们一同去感受你收获时的愉悦心情!今天我们以此为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

二.明确要求

1.——熟了2我收获了——

或把自己置身于图画之中,想象农民通过一年辛勤的劳动,终于盼来大丰收的喜悦,写一篇习作。

(一)想一想。

指导学生观察图时应注意一定的顺序。

(二)说一说。

学生自主选题,构思选材,想一想先写什么,在写什么。

(三)写一写。

学生在完整构思的基础上,完成习作。

教师巡视辅导。

三.课堂小结

学生认真听。

学生听要求。

1.学生想象图中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做什么,会想什么,说什么。展开想象。

2.小组内交流你想怎样写,全班交流,互相评议。

3.学生独立把自己的构思写出来。

板书

设计语文天地

1.——熟了2。我收获了——课后反思

课题语文天地课型练习课时

教学

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在读中感悟并练习背诵。

2.阅读“开卷有益”中的《北京的桥》和《看桥人》两篇短文,积累有关桥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桥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的兴趣。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宣布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读一读。

1.自主朗读全诗,要求读通、读准。

2.指名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短文。

1.学习短文《北京的桥》。

(1)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播放录音)

(2)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这篇短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3)从这篇短文中你了解到了北京的桥有哪些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习短文《看桥人》。

(1)自由读短文《看桥人》。

(2)指名读短文,并说说这篇短文写了什么?

(3)谈一谈,老刘头是个怎样的人。

三.课堂小结

1.学生自读,也可同桌间互读,检查是否读得流利。

2。学生读,体会诗句大意。

(1)听歌,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2)学生汇报。同桌间互读评议。

(3)同学讨论交流。

(1)学生读准字音,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学生读,并归纳。

(3)学生自由谈。

板书

设计语文天地

《北京的桥》《看桥人》课后反思

课题习作课型新授课时

教学

目的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主题,写一篇关于桥的习作。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导入

人类发明了桥,使道路更

加通畅。这些桥,各有各的造型,各有各的作用。或许家乡等着我们去建桥呢。自拟题目,写一篇关于桥的习作。

二.探索写作

教师指导学生以此为话题,拓展思路,充分构思,列出写作提纲。

(一)广泛交流。

指名读各自的文章,教师随机点评。

(二)重点评议。

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三)修改习作。

(四)佳作展示。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互相评议。

3.独立成文。

围绕不同的意思写,采用不同形式写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学生对于其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1.运用学过的修改方法,结合老师的批发意见,自己认真修改。

2.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互相观摩后,评出几篇优秀的习作。

板书

设计习作课后反思

课题语文天地课型练习课时

教学

目的1.引导学生积累佳词妙句,积累、比较近义词。

2.学习成语、格言,引导学生学习和成语有关的小故事。

3.阅读“开卷有益”中的自读课文〈大龙邮票〉和〈邮票是怎样诞生的〉使学生了解邮票发展的历史。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宣布目标

二.目标教学

(一)读一读。

1.自读成语。

2.讨论成语的意思。

3.指名说成语的含义。

4.思考:你还知道哪些与之相类似的成语。

5.学生之间交流与这些成语有关的小故事,并说说:这些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发。

(二)阅读短文。

1.自读〈大龙邮票〉。

(1)默读短文,扫清字词的障碍。

(2)思考:从短文中获得了哪些关于大龙邮票的信息。

2.自读短文〈邮票是怎样诞生的〉

(1)在读的基础上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思考:邮票是什么时间、在哪里诞生的?原因是怎样的?

(3)练习复述课文。

三.课堂小节

1.学生自己读,并注意读音。

2.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并说说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是什么。

3.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交流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4.学生各抒己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

(2)同学之间讨论、交流、汇报。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自己所读懂的。

(2)自己找出思考问题的答案,汇报。

板书

设计语文天地

课后反思

课题习作课型新授课时

教学

目的1.谈自己有关集邮的经历,引导学生说出难忘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导入

小小的一枚邮票中蕴含

了丰富的知识,给人以无限的乐趣。同学们,你们在集邮的过程中,又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呢?

二.写作练习

1.组内同学交流,互听互评。

2.指名说一说,师生共同加以点评。

3.写作提示:记叙一件事情或说明一件事物时,应当真实,不要胡编乱造。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动笔写作。

5.展示作品。

三.课堂小结

1.学生把自己的经历互相说一说,并给予评价。

2.其他同学认真听。

4.学生独立完成作品。

板书

设计习作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收获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两篇主体课文和两篇阅读课文。《拾穗》一课是对世界名画《拾穗》的欣赏。表达了作者对19世纪法国农妇的辛劳的理解和同情。《落花生》一文,叙述了作者一家人自己种花生,又自家享用劳动成果的过程,感悟到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收获”的愉悦,同时也体味到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的生活哲理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对农民要关心、尊重、敬佩、不要歧视

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益,是一个人的真正价值。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文章内涵

单元课时安排:8课时

第5单元:桥

教材分析

桥是最常见的一种人工建筑。桥的功能,桥的发展历史,桥的建筑风格,以及围绕桥引发的故事,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本单元的学习,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这种最常见的建筑中去发现、领悟对人生奠基有价值的思想素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本单元以“桥”为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两篇自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飞夺泸定桥》记述了红军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而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使人感受到红军的英勇无畏。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方法。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4逐步培养学生叙述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能力。

5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语文天地”通过多种形式注重词汇的积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与人交流、在动手实践中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大胆习作。

单元课时安排:8课时

第六单元方寸之地

教材分析

邮票是时代的一扇窗口,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中可以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感知一个时代的脉搏。本单元课文风格各异,反映出许多人爱好集邮或喜欢邮票是因为小小的邮票里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无限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对不起眼的小小的邮票的诞生历史和功能作用有所了解,而且通过对邮票内容的理解。

体验一种新的求知方法。

学习21个生字,会灵活运用。

在词句的积累中,注意辨析近义词

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扩大知识视野和丰富文化底蕴。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对不起眼的小小的邮票的诞生历史和功能作用有所了解,而且通过对邮票内容的理解。

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扩大知识视野和丰富文化底蕴。

进行成语积累,并能用形容词的动词进行正确的搭配。

教学策略

结合语言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锻炼自己表现得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近似数集体备课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近似数

课时

班级

编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近似”的观念在小学数学知识里,有一个孕伏与发展的过程,在本课,第一次出现了近似数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他们学过的精确数而言的。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比较大小和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挂图、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准备练习

二、新课教学

1、接着数数。

1998、()、()、()

9997、()、()、()

497、()()、()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9961008

()()()

205306402

()()()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学习,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感受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时掌握近似数的写法。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

(1)(练习十六第9题)

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

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外训练

1、组织数学游戏——猜价格/

(1)电视节目“幸运52”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大家看过吗?

其实这样的游戏应用的也是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样的猜数游戏。

(2)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3)进行第一轮猜数游戏。

[设计意图]此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导学案(北师大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导学案(北师大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铅笔有多长课型学案导学课
年级二年级主备人周军萍审核人杜秀玲、焦艳菊
学习
内容教师提供米尺或卷尺
学生提供铅笔、1枚一分硬币、彩带、纸条、绳子
学习
目标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1、体验1dm和1mm的长度。
2、1m=10dm1dm=10cm1cm=10mm
教学难点:学习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学案导案
情境导入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
合作探究一、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估计一下你手里拿的铅笔有多长?
2、想知道铅笔到底有多长,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然后量一量,并把结果填到书里的表格中。
3、说一说10厘米是多长?
4、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
5、观察一下,分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小组展示
小组内推荐组员展示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你能找出淘气日记中的错误吗?
3月18日星期四晴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毫米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饭。学校离我家很近,只有90厘米。在上学的路上,我看见一棵3分米高的树倒了,我拿出1厘米长的绳子把小树绑好。到了学校,我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读7厘米厚的语文书。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



试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比比看,谁估测的最接近?
2、完成练一练1中的第2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检。在做前,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画线段时勿忘记画出两个端点。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作业设计A、B组:练一练第二题
C组:练一练第三题

课题一千米有多长课型学案导学课
年级二年级主备人周军萍审核人杜秀玲、焦艳菊
学习
内容教师提供米尺
学生提供表、记录单
学习
目标1.学会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2.知道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千米概念的建立。
学习过程
学案导案
情境导入
激趣导入
一个小朋友手伸开大约是一米,那么需要几个人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
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100米?
多少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够100米?
1000米需要多少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
合作探究一、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到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要用多少时间,并做好记录。
2、走一走,数一数100米要走多少步,要用多少时间,做好记录。将两次记录填在表格里。
3、比较两次记录的结果,估计一下走10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大约用多长时间?
4、进一步体验1000米有多长?
5、体会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
1千米=1000米听着不太容易区分,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二、小组展示
通过刚才的体验,让学生说一说米和千米有什么关系?并用比较熟悉的环境来体会1千米有多长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1、完成课本59页“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想一想1千米、1米各有多长,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的填写合适的单位。
组织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完成课本59页“练一练”第3题。
出示机灵狗送信情景图,让学生说说,从两幅图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中的时间和路程变化,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知识拓展(把学的知识应用与生活)
(1)你会从网上或书上调查:世界上最长的三条河流是哪三条?它们各长多少千米?填好后贴到教室里的数学角里。
河流名称
长度(km)
(2)小调查:自己从学校到家有几千米?放学回家时体验。(可由父母帮助调查)
让学生体验1000米大约有多长时有一定的难度,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不仅练习了本课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教育和美育教育。
先提出问题,给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还要求学生将了解的知识进行交流,极大调动了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并且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再次感受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



试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电线高6千米。()2、汽车每小时行40米。()
3、小丽身高135厘米。()4、教室黑板长3分米。()
5、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米。()
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沈阳到北京的铁路长8000()。
2、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全长1943(),平均海拔4000()。
3、我国的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的总长约6700()。
4、月亮绕地球每秒运行8()。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作业设计练一练第一、二题
课后反思

课题练习六课型学案导学课
年级二年级主备人周军萍审核人杜秀玲、焦艳菊
学习
内容教师提供小黑板
学生提供每人准备一件最喜欢的物体。
学习
目标进一步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重点
难点学会各种单位的简单换算。
学习过程
学案导案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合作探究玩中学
1、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0厘米、1毫米、10毫米……
2、量一量:一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毫米。
3、填空:
(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是,可以用()作单位。
(2)38米+54米=()米
1米-6分米=()分米
570分米-170分米=()分米=()米
1米-85厘米=()厘米
(3)小明身高94厘米,在长()厘米,正好身高1米。
(4)用一根长70厘米的铁丝,做了一个每边长都是15厘米的正方形框架,还剩()厘米。
(5)3只苹果+4只香蕉+1只梨=1090克
3只苹果+4只香蕉+4只梨=1690克
1只梨重()克
(6)先数出5毫米厚度的纸的张数,再算一算。
5厘米厚度的纸约有()张。
20厘米厚度的纸约有()张。先想一想1厘米、1分米、1米和1千米各有多长,然后在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以后,请各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



试1、完成练习6的第1题。
2、完成练习6的第2题。
3、完成练习6的第3题。
作业设计A组:第三题
B组:第二题
C组:第一题
课后反思

课题整理与复习一课型学案导学课
年级二年级主备人李尽晖审核人杜秀玲、焦艳菊
学习
内容教师提供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8到50页
学生提供自制图表
学习
目标1、我能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把知识条理化。
2、我能通过练习增强我学好数学的信心。
3、我可以理解生活中的大数。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会看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预习
设计
学习过程
学案导案
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
学完一个单元,你一定获益匪浅。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用自己的所学解决书上的问题,看谁最棒,大家赶快行动吧。

出示课前预习内容
合作探究
交流自学
看图总结我能行
通过看图我能说出学过的数学知识()
分层练习
我能完成练一练
(1)我能自己读题并完成第一题
(2)我能自己读题并完成第二题
(3)我能自己读题并完成第三题
(4)我能自己读题并完成第四题
(5)我能自己读题并完成第五题
(6)我能自己读题并完成第六题
知识拓展
通过练习我学会了()可以解决下面几个类型的问题()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惑(1)我可以在同学的帮助下读懂第七题并能完成
(2)我可以在同学的帮助下读懂第八题并能完成
(3)我可以在老师帮助下完成第九题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总复习第一题、第八题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作业设计练一练第二题、第三题(可选做第七题)
课后反思

课题走进乡村课型学案导学案
年级二年级主备人李尽晖审核人杜秀玲、焦艳菊
学习
内容教师提供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1到52页
学生提供地图
学习
目标1、我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2、我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预习
设计
学习过程
学案导案
情境导入
我们都生活在乡村里,我们的乡村里都有什么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到乡村里去转一转,看看都有什么。

出示课前

预习内容
合作探究
交流自学
1、我能说出图上都有什么
图上有()
2、我能通过看图提出下面问题()
小组展示
1、我能和小朋友一起合作说出各地的方向()
2、我可以说出我上学的路线()
分层练习
1、我能自己看懂养鸡场那幅图并能提出下面的问题
()
2、和小朋友一起阅读最后一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知识拓展
通过学习我能解决以下几类问题()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惑我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数一数填一填,我有信心完成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湖南省大致在湖北省的()方向,四川大致在湖北省的()方向。
陕西大致在湖北省的()方向。河南省在湖北省的()方向。湖北省的东南方向的省份有()等。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全”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2546.html

更多
上一篇:第2节生物固氮 下一篇:StarterModule3Unit2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