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考物理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冲刺专题复习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物理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冲刺专题复习”,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0xx届高考黄冈中学物理冲刺讲解、练习题、预测题15:第8专题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1)
方法概述
数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借助数学方法可使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显示出明显的规律性,能达到打通关卡、长驱直入地解决问题的目的.中学物理《考试大纲》中对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考生有“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对这一能力的考查在历年高考试题中也层出不穷,如2009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第20题、宁夏理综卷第18题、江苏物理卷第15题;2008年高考四川理综卷第24题、延考区理综卷第25题、上海物理卷第23题、北京理综卷第24题等.
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要把客观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进行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判断、解释和预测.可以说,任何物理问题的分析、处理过程,都是数学方法的运用过程.本专题中所指的数学方法,都是一些特殊、典型的方法,常用的有极值法、几何法、图象法、数学归纳推理法、微元法、等差(比)数列求和法等.
一、极值法
数学中求极值的方法很多,物理极值问题中常用的极值法有:三角函数极值法、二次函数极值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法等.
1.利用三角函数求极值
y=acosθ+bsinθ
=a2+b2(aa2+b2cosθ+ba2+b2sinθ)
令sinφ=aa2+b2,cosφ=ba2+b2
则有:y=a2+b2(sinφcosθ+cosφsinθ)
=a2+b2sin(φ+θ)
所以当φ+θ=π2时,y有最大值,且ymax=a2+b2.
2.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
二次函数:y=ax2+bx+c=a(x2+bax+b24a2)+c-b24a=a(x+b2a)2+4ac-b24a(其中a、b、c为实常数),当x=-b2a时,有极值ym=4ac-b24a(若二次项系数a0,y有极小值;若a0,y有极大值).
3.均值不等式
对于两个大于零的变量a、b,若其和a+b为一定值p,则当a=b时,其积ab取得极大值p24;对于三个大于零的变量a、b、c,若其和a+b+c为一定值q,则当a=b=c时,其积abc取得极大值q327.
二、几何法
利用几何方法求解物理问题时,常用到的有“对称点的性质”、“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以及“全等、相似三角形的特性”等相关知识,如: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类问题,物体的变力分析时经常要用到相似三角形法、作图法等.与圆有关的几何知识在力学部分和电学部分的解题中均有应用,尤其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类问题中应用最多,此类问题的难点往往在圆心与半径的确定上,确定方法有以下几种.
1.依切线的性质确定.从已给的圆弧上找两条不平行的切线和对应的切点,过切点作切线的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为圆心,圆心与切点的连线为半径.
2.依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该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和相交弦定理(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确定.如图8-1所示.
图8-1
由EB2=CEED
=CE(2R-CE)
得:R=EB22CE+CE2
也可由勾股定理得:
R2=(R-CE)2+EB2
解得:R=EB22CE+CE2.
以上两种求半径的方法常用于求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这类习题中.
三、图象法
中学物理中一些比较抽象的习题常较难求解,若能与数学图形相结合,再恰当地引入物理图象,则可变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疑点,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图象法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因而在复习中要密切关注图象,掌握图象的识别、绘制等方法.
1.物理图象的分类
整个高中教材中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图象,按图形形状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直线型:如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定值电阻的U-I图象等.
(2)正弦曲线型:如简谐振动的x-t图象、简谐波的y-x图象、正弦式交变电流的e-t图象、正弦式振荡电流的i-t图象及电荷量的q-t图象等.
(3)其他型:如共振曲线的A-f图象、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f-r图象等.
下面我们对高中物理中接触到的典型物理图象作一综合回顾,以期对物理图象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和归纳.
图象函数形式特例物理意义
y=c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的速度是恒矢量.
y=kx①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
②初速度v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若v0≠0,则纵截距不为零)
③纯电阻电路的I-U图象①表示物体的位移大小随时间线性增大.
②表示物体的速度大小随时间线性增大.
③表示纯电阻电路中I随导体两端的电压U线性增大.
y=a-kx①匀减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②闭合电路中的U-I图象(U=E-Ir)①表示物体的速度大小随时间线性减小.
②表示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增大而减小.
y=ax+bx
(双曲线函数)①由纯电阻用电器组成的闭合电路的U-R图象(U=ER+rR)
②在垂直于匀强磁场的[XCzt71.tifBP]导轨上,自由导体棒在一恒定动力F的作用下做变加速运动的v-t图象①表示纯电阻电路中电源的端电压随外电阻而非线性增大.
②将达到稳定速度vm=FR总B2L2.

y=kx2
(抛物线函数)①小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与外加电压的P-U图象
②位移与时间的s-t图象(s=12at2)
①表示小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快.
②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快.
xy=c
(双曲线函数)机械在额定功率下,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图象(P=Fv)表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成反比.
y=Asinωt交流电的e-t图象(e=Emsinωt)表示交流电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2.物理图象的应用
(1)利用图象解题可使解题过程更简化,思路更清晰.
利用图象法解题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可使解题过程得到简化,起到比解析法更巧妙、更灵活的独特效果.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运用解析法可能无能为力,但是运用图象法则会使你豁然开朗,如求解变力分析中的极值类问题等.
(2)利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更直观.
从物理图象上可以比较直观地观察出物理过程的动态特征.
(3)利用物理图象分析物理实验.
运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它除了具有简明、直观、便于比较和减少偶然误差的特点外,还可以由图象求解第三个相关物理量,尤其是无法从实验中直接得到的结论.
3.对图象意义的理解
(1)首先应明确所给的图象是什么图象,即认清图象中比纵横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它们的“函数关系”,特别是对那些图形相似、容易混淆的图象,更要注意区分.例如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运动学中的s-t图象和v-t图象、电磁振荡中的i-t图象和q-t图象等.
(2)要注意理解图象中的“点”、“线”、“斜率”、“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
①点:图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研究对象的一个状态.要特别注意“起点”、“终点”、“拐点”、“交点”,它们往往对应着一个特殊状态.如有的速度图象中,拐点可能表示速度由增大(减小)变为减小(增大),即加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刻,而速度图线与时间轴的交点则代表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刻.
②线:注意观察图线是直线、曲线还是折线等,从而弄清图象所反映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③斜率:表示纵横坐标上两物理量的比值.常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之对应,用于求解定量计算中所对应的物理量的大小以及定性分析变化的快慢.如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④截距:表示纵横坐标两物理量在“边界”条件下物理量的大小.由此往往可得到一个很有意义的物理量.如电源的U-I图象反映了U=E-Ir的函数关系,两截距点分别为(0,E)和Er,0.
⑤面积:有些物理图象的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往往代表一个物理量的大小.如v-t图象中面积表示位移.
4.运用图象解答物理问题的步骤
(1)看清纵横坐标分别表示的物理量.
(2)看图象本身,识别两物理量的变化趋势,从而分析具体的物理过程.
(3)看两相关量的变化范围及给出的相关条件,明确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图线斜率、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物理意义.
四、数学归纳法
在解决某些物理过程中比较复杂的具体问题时,常从特殊情况出发,类推出一般情况下的猜想,然后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从而确定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利用数学归纳法解题要注意书写上的规范,以便找出其中的规律.
五、微元法
利用微分思想的分析方法称为微元法.它是将研究对象(物体或物理过程)进行无限细分,再从中抽取某一微小单元进行讨论,从而找出被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微元法解题的思维过程如下.
(1)隔离选择恰当的微元作为研究对象.微元可以是一小段线段、圆弧或一小块面积,也可以是一个小体积、小质量或一小段时间等,但必须具有整体对象的基本特征.
(2)将微元模型化(如视为点电荷、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等),并运用相关的物理规律求解这个微元与所求物体之间的关联.
(3)将一个微元的解答结果推广到其他微元,并充分利用各微元间的对称关系、矢量方向关系、近似极限关系等,对各微元的求解结果进行叠加,以求得整体量的合理解答.
六、三角函数法
三角函数反映了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在物理解题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例如:讨论三个共点的平衡力组成的力的三角形时,常用正弦定理求力的大小;用函数的单调变化的临界状态来求取某个物理量的极值;用三角函数的“和积公式”将结论进行化简等.
七、数列法
凡涉及数列求解的物理问题都具有过程多、重复性强的特点,但每一个重复过程均不是原来的完全重复,而是一种变化了的重复.随着物理过程的重复,某些物理量逐步发生着前后有联系的变化.该类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为:
(1)逐个分析开始的几个物理过程;
(2)利用归纳法从中找出物理量变化的通项公式(这是解题的关键);
(3)最后分析整个物理过程,应用数列特点和规律求解.
无穷数列的求和,一般是无穷递减数列,有相应的公式可用.
等差:Sn=n(a1+an)2=na1+n(n-1)2d(d为公差).
等比:Sn=a1(1-qn)1-q(q为公比).
八、比例法
比例计算法可以避开与解题无关的量,直接列出已知和未知的比例式进行计算,使解题过程大为简化.应用比例法解物理题,要讨论物理公式中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清楚公式的物理意义和每个量在公式中的作用,以及所要讨论的比例关系是否成立.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比例条件是否满足.物理过程中的变量往往有多个,讨论某两个量间的比例关系时要注意只有其他量为常量时才能成比例.
(2)比例是否符合物理意义.不能仅从数学关系来看物理公式中各量的比例关系,要注意每个物理量的意义.(如不能根据R=UI认定电阻与电压成正比)
(3)比例是否存在.讨论某公式中两个量的比例关系时,要注意其他量是否能认为是不变量.如果该条件不成立,比例也不能成立.(如在串联电路中,不能认为P=U2R中P与R成反比,因为R变化的同时,U也随之变化而并非常量)
许多物理量都是用比值法来定义的,常称之为“比值定义”.如密度ρ=mV,导体的电阻R=UI,电容器的电容C=QU,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fFN,电场强度E=Fq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被定义的物理量是反映物体或物质的属性和特征的,它和定义式中相比的物理量无关.对此,学生很容易把它当做一个数学比例式来处理而忽略了其物理意义,也就是说教学中还要防止数学知识在物理应用中的负迁移.
数学是“物理学家的思想工具”,它使物理学家能“有条理地思考”并能想象出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正是有了数学与物理学的有机结合,才使物理学日臻完善.物理学的严格定量化,使得数学方法成为物理解题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热点、重点、难点
●例1如图8-2甲所示,一薄木板放在正方形水平桌面上,木板的两端与桌面的两端对齐,一小木块放在木板的正中间.木块和木板的质量均为m,木块与木板之间、木板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现突然以一水平外力F将薄木板抽出,要使小木块不从桌面上掉下,则水平外力F至少应为________.(假设木板抽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且在竖直方向上的压力全部作用在水平桌面上)
图8-2甲
A.2μmgB.4μmgC.6μmgD.8μmg
【解析】解法一F越大,木块与木板分离时的速度、位移越小,木块越不可能从桌面滑下.设拉力为F0时,木块恰好能滑至桌面的边缘,再设木块与木板分离的时刻为t1,在0~t1时间内有:
12(F0-μmg-2μmg)mt12-12μgt12=L2
对t1时间后木块滑行的过程,有:
v122μg=(μgt1)22μg=L2-12μgt12
解得:F0=6μmg.
解法二F越大,木块与木板分离时的速度、位移越小,木块越不可能从桌面滑出.若木块不从桌面滑出,则其v-t图象如图8-2乙中OBC所示,其中OB的斜率为μg,BC的斜率为-μg,t1=t2
图8-2乙
有:S△OBC=12μgt12×2≤L2
设拉力为F时,木板的v-t图象为图7-2乙中的直线OA,则S△OAB=L2
即12(v2-v1)t1=L2
其中v1=μgt1,v2=F-3μmgmt1
解得:F≥6μmg
即拉力至少为6μmg.
[答案]C
【点评】对于两物体间的多过程运动问题,在明确物理过程的基础上,画出物体各自的运动图象,这样两物体的运动特点就很明显了.利用图线与坐标轴所夹面积的关系明确物体间的位移关系,可省略一些物理量的计算,从而快速、简捷地解答问题,同类题可见专题一能力演练第3题.
●例2如图8-3甲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的直角坐标系中,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在外力F的作用下从坐标原点O由静止沿直线ON斜向下运动,直线ON与y轴负方向成θ角(θ<π4),则F的大小至少为________;若F=mgtanθ,则质点的机械能大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年高考上海物理卷]
图8-3甲
【解析】该质点在重力和外力F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说明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8-3乙所示,当F的方向为a方向(垂直于ON)时,F最小为mgsinθ;若F=mgtanθ,即F可能为b方向或c方向,故除重力外的力F对质点可能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所以质点的机械能增加、减少都有可能.
图8-3乙
[答案]mgsinθ增加、减少都有可能
【点评】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定则分析物体受力的变化情况(或用相似三角形比较受力)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同类题可见专题一同类拓展2和例题4.
●例3总质量为80kg的跳伞运动员从离地500m的直升机上跳下,经过2s拉开绳索开启降落伞,图8-4是跳伞过程中的v-t图象,试根据图象求:(取g=10m/s2)
图8-4
(1)t=1s时运动员的加速度和所受阻力的大小.
(2)估算14s内运动员下落的高度及克服阻力做的功.
(3)估算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到着地的总时间.
[2008年高考上海物理卷]
【解析】(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在t=2s内运动员做匀加速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a=vtt=162m/s2=8m/s2
设此过程中运动员受到的阻力大小为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ma
得:f=m(g-a)=80×(10-8)N=160N.
(2)v-t图象与t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14s内该面积包含的格子为39格
所以h=39×2×2m=156m
根据动能定理,有:mgh-Wf=12mv2

所以Wf=mgh-12mv2
=(80×10×156-12×80×62)J
≈1.23×105J.
(3)14s后运动员做匀速运动的时间为:
t′=H-hv=500-1566s≈57s
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到着地所需要的总时间为:
t总=t+t′=(14+57)s≈71s.
[答案](1)160N(2)1.23×105J(3)71s
【点评】对于本题,应明确v-t图象中“面积”的含义,在数小方格个数时需注意合理取舍,即大于半格的算1个,小于半格的舍去.
●例4如图8-5甲所示,一质量m=1kg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开始时,木板右端与墙相距L=0.08m,一质量m=1kg的小物块以初速度v0=2m/s滑上木板左端.木板的长度可保证物块在运动过程中不与墙接触.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木板与墙碰撞后以与碰撞前瞬时等大的速度反弹.取g=10m/s2,求:
图8-5甲
(1)从物块滑上木板到两者达到共同速度时,木板与墙碰撞的次数及所用的时间.
(2)达到共同速度时木板右端与墙之间的距离.
【解析】解法一物块滑上木板后,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木板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设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经历时间T后与墙第一次碰撞,碰撞时的速度为v1,则有:
μmg=ma
L=12aT2
v1=aT
可得:a=1m/s2,T=0.4s,v1=0.4m/s
物块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之前,在每两次碰撞之间,木板受到物块对它的摩擦力作用而做加速度恒定的运动,因而木板与墙相碰后将返回至初态,所用时间为T.设在物块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v之前木板共经历了n次碰撞,则有:
v=v0-(2nT+Δt)a=aΔt
式中Δt是碰撞n次后木板从起始位置至达到共同速度所需要的时间
上式可改写为:2v=v0-2nTa
由于木板的速率只能在0到v1之间,故有:
0≤v0-2nTa≤2v1
解得:1.5≤n≤2.5
由于n是整数,故n=2
解得:v=0.2m/s,Δt=0.2s
从开始到物块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所用的时间为:
t=4T+Δt=1.8s.
(2)物块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时,木板右端与墙之间的距离为:s=L-12aΔt2
解得:s=0.06m
解法二(1)物块滑上木板后,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木板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1=μg=1m/s,方向向右
物块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a2=μg=1m/s,方向向左
可作出物块、木板的v-t图象如图8-5乙所示
由图可知,木板在0.4s、1.2s时刻两次与墙碰撞,在t=1.8s时刻物块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
(2)由图8-5乙可知,在t=1.8s时刻木板的位移为:
s=12×a1×0.22=0.02m
木板右端距墙壁的距离Δs=L-s=0.06m.
图8-5乙
[答案](1)1.8s(2)0.06m
【点评】本题的两种解题方法都是在清晰地理解物理过程的前提下巧妙地应用数学方法解析的,专题一例4中的解法二也是典型地利用图象来确定物理过程的.
●例5图8-6所示为一个内外半径分别为R1和R2的圆环状均匀带电平面,其单位面积的带电量为σ.取环面中心O为原点,以垂直于环面的轴线为x轴.设轴上任意点P到O点的距离为x,P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下面给出E的四个表达式(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其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此处的场强E,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作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E的合理表达式应为[2009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图8-6
A.E=2πkσR1x2+R12-R2x2+R22x
B.E=2πkσ1x2+R12-1x2+R22x
C.E=2πkσR1x2+R12+R2x2+R22
D.E=2πkσ1x2+R12+1x2+R22x
【解析】A选项表达式可变形为:
E=2πkσR11+(R1x)2-R21+(R2x)2,对于这一表达式,当R1=0时,E=-2πkσR21+(R2x)2,随x的增大,E的绝对值增大,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故A错误,对于C选项中的表达式,当x=0时,E=4πkσ,而事实由对称性知应该为E=0,故C错误.对于D选项,
E=2πkσ11+(R1x)2+11+(R2x)2
同样E随x增大而增大,当x=∞时E0,这与事实不符合,故D错误,只有B可能正确.
[答案]B
【点评】本例与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第20题相似,给出某一规律的公式,要求证它的正确性,这类试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例6如图8-7所示,一轻绳吊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棒,棒下端离地面高为H,上端套着一个细环.棒和环的质量均为m,相互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kmg(k>1).断开轻绳,棒和环自由下落.假设棒足够长,与地面发生碰撞时触地时间极短,无动能损失.棒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空气阻力不计.求:
图8-7
(1)棒第一次与地面碰撞后弹起上升的过程中,环的加速度.
(2)从断开轻绳到棒与地面第二次碰撞的瞬间,棒运动的路程s.
(3)从断开轻绳到棒和环都静止的过程中,摩擦力对环和棒做的总功W.
[2007年高考江苏物理卷]
【解析】(1)设棒第一次上升的过程中环的加速度为a环,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a环=kmg-mgm=(k-1)g,方向竖直向上.
(2)棒第一次落地前瞬间的速度大小为:v1=2gH
设棒弹起后的加速度为a棒,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a棒=-kmg+mgm=-(k+1)g
故棒第一次弹起的最大高度为:
H1=-v122a棒=Hk+1
路程s=H+2H1=k+3k+1H.
(3)解法一设棒第一次弹起经过t1时间后与环达到共同速度v1′
环的速度v1′=-v1+a环t1
棒的速度v1′=v1+a棒t1
解得:t1=1k2Hg
v1′=-2gHk
环的位移h环1=-v1t1+12a环t12=-k+1k2H
棒的位移h棒1=v1t1+12a棒t12=k-1k2H
x1=h环1-h棒1
解得:x1=-2Hk
棒、环一起下落至地,有:v22-v1′2=2gh棒1
解得:v2=2gHk
同理,环第二次相对棒的位移为:
x2=h环2-h棒2=-2Hk2
……
xn=-2Hkn
故环相对棒的总位移x=x1+x2+…+xn=-2Hk-1
所以W=kmgx=-2kmgHk-1.
解法二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棒和环最终静止,设这一过程中它们相对滑动的总路程为l,由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有:
mgH+mg(H+l)=kmgl
解得:l=2Hk-1
故摩擦力对环和棒做的总功为:
W=-kmgl=-2kmgHk-1.
[答案](1)(k-1)g,方向竖直向上(2)k+3k+1H
(3)-2kmgHk-1
【点评】①高考压轴题中常涉及多个物体多次相互作用的问题,求解这类题往往需要应用数学的递推公式或数列求和知识.
②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总和W=-fs总,s总为相对滑动的总路程.
③对于涉及两个对象的运动过程,规定统一的正方向也很重要.
●例7如图8-8所示,两平行的光滑金属导轨安装在一光滑绝缘斜面上,导轨间距为l、足够长且电阻忽略不计,导轨平面的倾角为α,条形匀强磁场的宽度为d,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长度为2d的绝缘杆将导体棒和正方形的单匝线框连接在一起组成“”形装置,总质量为m,置于导轨上.导体棒中通以大小恒为I的电流(由外接恒流源产生,图中未画出).线框的边长为d(dl),电阻为R,下边与磁场区域上边界重合.将装置由静止释放,导体棒恰好运动到磁场区域下边界处返回,导体棒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导轨垂直.重力加速度为g.求:
图8-8
(1)装置从释放到开始返回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Q.
(2)线框第一次穿越磁场区域所需的时间t1.
(3)经过足够长时间后,线框上边与磁场区域下边界的最大距离xm.
[2009年高考江苏物理卷]
【解析】(1)设装置由静止释放到导体棒运动到磁场下边界的过程中,作用在线框上的安培力做功为W,由动能定理得:
mgsinα4d+W-BIld=0
且Q=-W
解得:Q=4mgdsinα-BIld.
(2)设线框刚离开磁场下边界时的速度为v1,则接着向下运动2d,由动能定理得:mgsinα2d-BIld=0-12mv12
线框在穿越磁场中运动时受到的合力F=mgsinα-F′
感应电动势E=Bdv
感应电流I′=ER
安培力F′=BI′d
由牛顿第二定律,在t到(t+Δt)时间内,有Δv=FmΔt
则?Δv=∑[gsinα-B2d2vmR]Δt
有v1=gt1sinα-2B2d3mR
解得:t1=2m(BIld-2mgdsinα)+2B2d3Rmgsinα.
(3)经过足够长时间后,线框在磁场下边界与最大距离xm之间往复运动,由动能定理得:
mgsinαxm-BIl(xm-d)=0
解得:xm=BIldBIl-mgsinα.
[答案](1)4mgdsinα-BIld
(2)2m(BIld-2mgdsinα)+2B2d3Rmgsinα
(3)BIldBIl-mgsinαjAb88.cOM

扩展阅读

高考物理高考物理实验冲刺专题复习


20xx届高考黄冈中学物理冲刺讲解、练习题、预测题13:第7专题高考物理实验(1)
知识网络
考点预测
物理实验是高考的主要内容之一.《考试大纲》就高考物理实验共列出19个考点,其中力学8个、热学1个、电学8个、光学2个.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测力计、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并且对实验误差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一、《考试大纲》中的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
能够独立完成“物理知识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灵活地应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二、实验题的主要特点
物理实验年年考,年年有变化.从近年的实验题来看,其显著特点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从简单的背诵实验转向分析、理解实验
实验原理是物理实验的灵魂.近年来,高考物理实验题既不是简单地回答“是什么”,也不是背诵“该怎样”,而是从物理实验情境中理解“为什么”,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确实是什么”,进而了解物理实验的每一个环节.
(2)从既定的课本学生实验转向变化的创新实验
只有创新,试题才有魅力;也只有变化,才能永葆实验考核的活力.近年来,既定刻板的学生实验已经从高考物理实验题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尚未接触过的要通过解读物理原理的新颖实验(如应用性、设计性、专题性实验等).创新的实验题可以使能力考核真正落到实处.
要点归纳
一、实验题的归纳与说明
归类实验内容说明




验1.游标卡尺的使用测量原理、使用方法;10分度、20分度、50分度的游标卡尺的读数等
2.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构造、原理、使用方法、正确读数等
3.练习使用示波器面板上各个旋钮或开关的作用;调试方法;观察正弦波的波形等
4.传感器的简单应用光电转换和热电转换及其简单应用;光电计数的简单了解等




验5.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的等效思想;作图法等
6.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用平抛实验器进行实验;转化要验证的等效表达式;对暂态过程分阶段测量等
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用自由落体进行验证;使用打点计时器和刻度尺等




验8.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使用刻度尺和秒表;实验操作要求等
9.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溶液的配制;油膜面积的估算方法等
10.测定金属的电阻率使用刻度尺和螺旋测微器;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测量电路的选取与连接等
11.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半偏法”的设计思想与误差分析;计算分压电阻;改装表的校对与百分误差等
12.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电路的选取与连接;作图法求解的方法等
13.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用插针法测定;画光路图等
14.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用双缝干涉仪进行实验;实验调节;分划板的使用等




验15.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明确实验目的;使用打点计时器;用刻度尺测量、分析所打的纸带来计算加速度等
16.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用平抛实验器进行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描绘平抛轨迹;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等
17.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用恒定电流场模拟静电场;寻找等电势点的方法;描迹的方法等
18.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路的选取与连接;描绘U-I图象并分析曲线非线性的原因等




验19.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实验结论的描述与表达形式等
20.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多用电表的使用与读数;探索的思路;测量过程中的分析与判断等
二、物理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
1.等效法
等效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一些复杂问题采用等效法,可将其变换成理想的、简单的、已知规律的过程来处理,常使问题的解决得以简化.因此,等效法也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要求用一个弹簧秤单独拉橡皮条时,要与用两个互成角度的弹簧秤同时拉橡皮条时产生的效果相同——使结点到达同一位置O,即要在合力与两分力等效的条件下,才能找出它们之间合成与分解时所遵循的关系——平行四边形定则.又如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用小球的水平位移代替小球的水平速度;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通过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重力的分力抵消摩擦力而等效于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还有,电学实验中电流表的改装、用替换法测电阻等,都是等效法的应用.
2.转换法
将某些不易显示、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于显示、易于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称为转换法(间接测量法).转换法是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如:弹簧测力计是把力的大小转换为弹簧的伸长量;打点计时器是把流逝的时间转换成振针的周期性振动;电流表是利用电流在磁场中受力,把电流转化为指针的偏转角;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g是通过公式T=2πLg把g的测量转换为T和L的测量,等等.
3.留迹法
留迹法是利用某些特殊的手段,把一些瞬间即逝的现象(如位置、轨迹等)记录下来,以便于此后对其进行仔细研究的一种方法.留迹法也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如:用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点迹记录小车的位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用描迹法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用大头针的插孔显示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方位;在描绘电场中等势线的实验中,用探针通过复写纸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记录等势点的位置等等,都是留迹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4.累积法
累积法是把某些难以直接准确测量的微小量累积后测量,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的一种实验方法.如:在缺乏高精密度的测量仪器的情况下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常把细金属丝绕在圆柱体上测若干匝的总长度,然后除以匝数就可求出细金属丝的直径;测一张薄纸的厚度时,常先测出若干页纸的总厚度,再除以被测页数即所求每页纸的厚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单摆周期的测定就是通过测单摆完成多次全振动的总时间除以全振动的次数,以减小个人反应时间造成的误差影响等.
5.模拟法
模拟法是一种间接实验方法,它是通过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说明原型的规律性的.模拟法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典型应用是“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这一实验,由于直接描绘静电场的等势线很困难,而恒定电流的电场与静电场相似,所以用恒定电流的电场来模拟静电场,通过它来了解静电场中等势线的分布情况.
6.控制变量法
在多因素的实验中,可以先控制一些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可以先保持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一定,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最后综合得出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
三、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1.列表法
在记录和处理数据时,常常将数据列成表格.数据列表可以简单而又明确地表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找出物理量之间联系的规律性.
列表的要求:
(1)写明表的标题或加上必要的说明;
(2)必须交代清楚表中各符号所表示的物理量的意义,并写明单位;
(3)表中数据应是正确反映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2.平均值法
现行教材中只介绍了算术平均值,即把测定的数据相加求和,然后除以测量的次数.必须注意的是,求平均值时应该按测量仪器的精确度决定应保留的有效数字的位数.
3.图象法
图象法是物理实验中广泛应用的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图象法的最大优点是直观、简便.在探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由图象可以直观地看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变化趋势,由此建立经验公式.
作图的规则:
(1)作图一定要用坐标纸,坐标纸的大小要根据有效数字的位数和结果的需要来定;
(2)要标明轴名、单位,在轴上每隔一定的间距按有效数字的位数标明数值;
(3)图上的连线不一定通过所有的数据点,而应尽量使数据点合理地分布在线的两侧;
(4)作图时常通过选取适当的坐标轴使图线线性化,即“变曲为直”.
虽然图象法有许多优点,但在图纸上连线时有较大的主观任意性,另外连线的粗细、图纸的大小、图纸本身的均匀程度等,都对结果的准确性有影响.
四、实验误差的分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中学物理中只要求初步了解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的概念,以及能定性地分析一些实验中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
(1)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设某物理量的真实值为A0,测量值为A,则绝对误差为ΔA=|A-A0|,相对误差为ΔAA0=|A-A0|A0.
(2)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产生的.偶然误差具有随机性,有时偏大,有时偏小,所以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不够精确,或实验方法粗略,或实验原理不完善而产生的.它的特点是使测量值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所以,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不能减小系统误差.要减小系统误差,必须校准仪器,或改进实验方法,或设计在原理上更为完善的实验方案.
课本上的学生实验中就有不少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方法和措施.譬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若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量,由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振针与纸带之间有较大的且不连续、不均匀的阻力作用,会给加速度的测定带来较大的系统误差;若改用电火花计时器,就可以使这一阻力大为减小,从而减小加速度测定的系统误差.再如: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为减小电阻测量的系统误差,就要根据待测电阻阻值的大小考虑是采用电流表的外接法还是内接法;在用半偏法测电流表的内阻时(如图7-1所示),为减小测量的系统误差,就要使电源的电动势尽量大,使表满偏时限流电阻R比半偏时并联在电流表两端的电阻箱R′的阻值大得多.
图7-1
五、电学实验电路的基本结构及构思的一般程序
1.电学实验电路的基本结构
一个完整的电学实验电路往往包括测量电路与控制电路两部分.
测量电路:指体现实验原理和测量方法的那部分电路,通常由电表、被测元件、电阻箱等构成.
控制电路:指提供电能、控制和调节电流(电压)大小的那部分电路,通常由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等构成.
有些实验电路的测量电路与控制电路浑然一体,不存在明显的分界.如“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电路.
2.实验电路构思的一般程序
(1)审题
①实验目的;
②给定器材的性能参数.
(2)电表的选择
根据被测电阻及给定电源的相关信息,如电源的电动势、被测电阻的阻值范围和额定电流等,估算出被测电阻的端电压及通过它的电流的最大值,以此为依据,选定量程适当的电表.
(3)测量电路的选择
根据所选定的电表以及被测电阻的情况,选择测量电路(估算法、试触法).
(4)控制电路的选择
通常优先考虑限流式电路,但在下列三种情形下,应选择分压式电路:
①“限不住”电流,即给定的滑动变阻器阻值偏小,即使把阻值调至最大,电路中的电流也会超过最大允许值;
②给定的滑动变阻器的阻值R太小,即RRx,调节滑动变阻器时,对电流、电压的调节范围太小;
③实验要求电压的调节范围尽可能大,甚至表明要求使电压从零开始变化.
如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电压表的校对等实验,通常情况下都采用分压式电路.
(5)滑动变阻器的选择
根据所确定的控制电路可选定滑动变阻器.
①限流式电路对滑动变阻器的要求:
a.能“限住”电流,且保证不被烧坏;
b.阻值不宜太大或太小,有一定的调节空间,一般选择阻值与负载阻值相近的变阻器.
②分压式电路对滑动变阻器的要求:
电阻较小而额定电流较大,I额>ER(R为变阻器的总电阻).
3.电表的反常规用法
其实,电流表、电压表如果知道其内阻,它们的功能就不仅仅是测电流或电压.因此,如果知道电表的内阻,电流表、电压表就既可以测电流,也可以测电压,还可以作为定值电阻来用,即“一表三用”.
热点、重点、难点
一、应用性实验
1.所谓应用性实验,就是以熟悉和掌握实验仪器的具体使用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为目的的一类实验;或者用实验方法取得第一手资料,然后用物理概念、规律分析实验,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实验.主要有:
①仪器的正确操作与使用,如打点计时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示波器等,在实验中能正确地使用它们是十分重要的(考核操作、观察能力);
②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如科技、交通、生产、生活、体育等诸多方面都有物理实验的具体应用问题.
2.应用性实验题一般分为上面两大类,解答时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熟悉仪器并正确使用
实验仪器名目繁多,具体应用因题而异,所以,熟悉使用仪器是最基本的应用.如打点计时器的正确安装和使用,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起限流和分压作用的不同接法,多用电表测不同物理量的调试等,只有熟悉它们,才能正确使用它们.熟悉仪器,主要是了解仪器的结构、性能、量程、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如何排除故障、正确读数和调试,使用后如何保管等.
(2)理解实验原理
面对应用性实验题,我们一定要通过审题,迅速地理解其实验原理,这样才能将实际问题模型化,运用有关规律去研究它.
具体地说,应用性实验题的依托仍然是物理知识、实验的能力要求等.解答时不外乎抓住以下几点:①明确实验应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分清力学、电学、光学等不同实际问题);②明确实验原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直接还是间接);③明确是否仅用本实验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即是否还要联系其他物理知识,包括数学知识;④明确是否需要设计实验方案;⑤明确实际问题的最终结果.
●例1新式游标卡尺的刻度线看起来很“稀疏”,使读数显得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正确读取数据.通常游标卡尺的刻度有10分度、20分度和50分度三种规格;新式游标卡尺也有相应的三种,但刻度却是:19mm等分成10份,39mm等分成20份,99mm等分成50份.图7-2就是一个“39mm等分成20份”的新式游标卡尺.
图7-2
(1)它的准确度是__________mm.
(2)用它测量某物体的厚度,示数如图6-1所示,正确的读数是__________cm.
【解析】(1)游标上20格对应的长度为39mm,即每格长为1.95mm,游标上每格比主尺上每两格小Δx=0.05mm,故准确度为0.05mm.
(2)这种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为:主尺读数+游标对准刻度×Δx=3cm+6×0.005cm=3.030cm.
[答案](1)0.05(2)3.030
【点评】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在高考题中频繁出现.对游标卡尺的使用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①深刻理解它的原理:通过游标更准确地量出“0”刻度与左侧刻度之间的间距——游标对准刻度×Δx;
②读准有效数据.
●例2图7-3为一简单欧姆表原理示意图,其中电流表的满偏电流Ig=300μA,内阻Rg=100Ω,可变电阻R的最大值为10kΩ,电池的电动势E=1.5V,内阻r=0.5Ω,图中与接线柱A相连的表笔颜色应是________色.按正确使用方法测量电阻Rx的阻值时,指针指在刻度盘的正中央,则Rx=________kΩ.若该欧姆表使用一段时间后,电池的电动势变小、内阻变大,但此表仍能调零,按正确使用方法再测上述Rx,其测量结果与原结果相比将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009年高考天津理综卷]
图7-3
[答案]红5变大
【点评】欧姆表的原理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以作为结论的是:欧姆表正中央的刻度值等于欧姆表的内阻.
二、测量性实验Ⅰ
所谓测量性实验,就是以测量一些物理量的具体、准确数据为主要目的的一类实验,可用仪器、仪表直接读取数据,或者根据实验步骤按物理原理测定实验结果的具体数值.测量性实验又称测定性实验,如“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等.
●例3如图7-3所示,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使重物带动纸带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利用此装置可以测定重力加速度.
图7-4
(1)所需器材有打点计时器(带导线)、纸带、复写纸、带铁夹的铁架台和带夹子的重物,此外还需________(填字母代号)中的器材.
A.直流电源、天平及砝码
B.直流电流、毫米刻度尺
C.交流电源、天平及砝码
D.交流电源、毫米刻度尺
(2)通过作图的方法可以剔除偶然误差较大的数据,提高实验的准确程度.为使图线的斜率等于重力加速度,除作v-t图象外,还可作__________图象,其纵轴表示的是__________,横轴表示的是__________.
[2009年高考天津理综卷]
[答案](1)D(2)v22-h速度平方的二分之一重物下落的高度
【点评】①高中物理中讲述了许多种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如单摆法、自由落体法、滴水法、阿特伍德机法等.
②图象法是常用的处理数据的方法,其优点是直观、准确,还能容易地剔除错误的测量数据.
●例4现要测量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4.5V,r约为1.5Ω),已有下列器材:量程为3V的理想电压表,量程为0.5A的电流表(具有一定内阻),固定电阻R=40Ω,滑动变阻器R′,开关S,导线若干.
(1)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元件需用题目中给出的符号或字母标出.
(2)实验中,当电流表的示数为I1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1;当电流表的示数为I2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2.由此可求出,E=__________,r=__________.(用I1、I2、U1、U2及R表示)
【解析】本题是常规伏安法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的情境变式题,本题与课本上实验的区别是电源的电动势大于理想电压表的量程,但题目中提供的器材中有一个阻值不大的固定电阻,这就很容易把该情境变式题“迁移”到学过的实验上.把固定电阻接在电源的旁边,将其等效成电源的内阻即可(如图甲所示),再把电压表跨接在它们的两侧.显然,“内阻增大,内电压便增大”,电压表所测量的外电压相应的减小,通过定量计算,符合实验测量的要求.这样,一个新的设计性实验又回归到课本实验上了.

(1)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乙所示.

(2)根据E=U+Ir,给定的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是一定的,I和U都随滑动变阻器R′的阻值的改变而改变,只要改变R′的阻值,即可测出两组I、U数据,列方程组得:
E=U1+I1(R+r)
E=U2+I2(R+r)
解得:E=I1U2-I2U1I1-I2,r=U2-U1I1-I2-R.
[答案](1)如图乙所示
(2)I1U2-I2U1I1-I2U2-U1I1-I2-R
【点评】本题所提供的理想电压表的量程小于被测电源的电动势,需要学生打破课本实验的思维定式,从方法上进行创新,运用所提供的器材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设计.
三、测量性实验Ⅱ:“伏安法测电阻”规律汇总
纵观近几年的实验题,题目年年翻新,没有一个照搬课本中的实验,全是对原有实验的改造、改进,甚至创新,但题目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立足于课本实验.
实验题作为考查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在高考试题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电学实验因其实验理论、步骤的完整性及与大学物理实验结合的紧密性,成了高考实验考查的重中之重,测量电阻成为高考考查的焦点.伏安法测电阻是测量电阻最基本的方法,常涉及电流表内外接法的选择与滑动变阻器限流、分压式的选择,前者是考虑减小系统误差,后者是考虑电路的安全及保证可读取的数据.另外,考题还常设置障碍让考生去克服,如没有电压表或没有电流表等,这就要求考生根据实验要求及提供的仪器,发挥思维迁移,将已学过的电学知识和实验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新情境中去.这样,就有效地考查了考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一、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
1.基本原理
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是欧姆定律R=UI,只要测出元件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即可由欧姆定律计算出该元件的阻值.
2.测量电路的系统误差
(1)当Rx远大于RA或临界阻值RARVRx时,采用电流表内接(如图7-5所示).采用电流表内接时,系统误差使得电阻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R测R真.
图7-5
(2)当Rx远小于RV或临界阻值RARVRx时,采用电流表外接(如图7-6所示).采用电流表外接时,系统误差使得电阻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即R测R真.
图7-6
3.控制电路的安全及偶然误差
根据电路中各元件的安全要求及电压调节的范围不同,滑动变阻器有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两种选择.
(1)滑动变阻器限流接法(如图7-7所示).一般情况或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由于限流电路能耗较小,结构连接简单,应优先考虑限流连接方式.限流接法适合测量小电阻和与变阻器总电阻相比差不多或还小的电阻.
图7-7
(2)滑动变阻器分压接法(如图7-8所示).当采用限流电路,电路中的最小电流仍超过用电器的额定电流时,必须选用滑动变阻器的分压连接方式;当用电器的电阻远大于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值,且实验要求的电压变化范围较大(或要求测量多组实验数据)时,必须选用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要求某部分电路的电压从零开始可连续变化时,必须选用滑动变阻器的分压连接方式.
图7-8
4.常见的测量电阻的方法
●例5从下表中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设计一电路来测量电流表的内阻r1.要求方法简捷,有尽可能高的测量精度,并能测得多组数据.
(1)画出电路图,标明所用器材的代号.
(2)若选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来计算r1,则所用的表达式r1=______________________,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所列仪器的特点,电流表的内阻已知,由此可采用两电流表并联.因为两电流表两端的电压相等,即可省去电压的测量,从而减小实验误差,由I2r2=I1r1,得r1=I2r2I1.
[答案](1)电路图如图所示
(2)I2r2I1I1、I2分别为、的示数
【点评】①分析题意可知需测量电流表的内阻,按常规方法应用伏安法,将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流表两端,但经分析可知即使该电流表满偏,其两端的电压也仅为0.4V,远小于量程10V.这恰恰就是本题设计考核学生应变能力的“陷阱”.
②此题也可理解为“将已知内阻的电流表当成电压表使用”,这实际也是伏安法的一种推广形式.
●例6有一根圆台状匀质合金棒如图7-9甲所示,某同学猜测其电阻的大小与该合金棒的电阻率ρ、长度L和两底面直径d、D有关.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图7-9
(1)用游标卡尺测量合金棒的两底面直径d、D和长度L.图6-8乙中的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20个等分刻度)的读数L=________cm.
(2)测量该合金棒电阻的实物电路如图6-8丙所示(相关器材的参数已在图中标出).该合金棒的电阻约为几个欧姆.图中有一处连接不当的导线是________.(用标注在导线旁的数字表示)
图7-9丙
(3)改正电路后,通过实验测得合金棒的电阻R=6.72Ω.根据电阻定律计算电阻率为ρ、长为L、直径分别为d和D的圆台状合金棒的电阻分别为Rd=13.3Ω、RD=3.38Ω.他发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电阻R满足R2=RdRD,由此推断该圆台状合金棒的电阻R=________.(用ρ、L、d、D表述)
[2009年高考江苏物理卷]
【解析】(1)游标卡尺的读数,按步骤进行则不会出错.首先,确定游标卡尺的精度为20分度,即为0.05mm;然后以毫米为单位从主尺上读出整毫米数99.00mm,注意小数点后的有效数字要与精度一样;再从游标尺上找出对的最齐一根刻线,精度×格数=0.05×8mm=0.40mm;最后两者相加,根据题目单位要求换算为需要的数据,99.00mm+0.40mm=99.40mm=9.940cm.
(2)本实验为测定一个几欧姆的电阻,在用伏安法测量其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时,因为安培表的内阻较小,为了减小误差,应用安培表外接法,⑥线的连接使用的是安培表内接法.
(3)审题是关键,弄清题意也就能够找到解题的方法.根据电阻定律计算电阻率为ρ、长为L、直径分别为d和D的圆柱状合金棒的电阻分别为:
Rd=13.3Ω,RD=3.38Ω
即Rd=ρLπd22,RD=ρLπD22
而电阻R满足R2=RdRD
将Rd、RD代入得:R=4ρLπdD.
[答案](1)9.940(2)⑥(3)4ρLπdD
三、设计性实验
1.所谓设计性实验,就是根据实验目的,自主地运用掌握的物理知识、实验方法和技能,完成实验的各环节(实验目的、对象、原理、仪器选择、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拟定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适当评价.
2.设计性实验的显著特点:相同的实验内容可设计不同的过程和方法,实验思维可另辟蹊径,如设计出与常见实验(书本曾经介绍过的实验)有所变化的实验.以控制实验条件达到实验目的而设计的实验问题,不受固有实验思维束缚,完全是一种源于书本、活于书本,且新颖的设计性实验.
●例7请完成以下两小题.
(1)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子,设计了如下实验:如图7-10甲所示,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挂在墙上的两个钉子A、B上,另一端与第三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O,将第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一重物.
图7-10甲
①为完成本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________.
a.测量细绳的长度
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c.测量悬挂重物后橡皮筋的长度
d.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
②钉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现有器材,改变条件再次验证,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节能和环保,一些公共场所使用光控开关控制照明系统.光控开关可采用光敏电阻来控制,光敏电阻是阻值随着光的照度而发生变化的元件(照度可以反映光的强弱,光越强照度越大,照度单位为lx).某光敏电阻RP在不同照度下的阻值如下表:
照度(lx)0.20.40.60.81.01.2
电阻(kΩ)7540282320xx
①根据表中数据,请在给定的坐标系中(如图7-10乙所示)描绘出阻值随照度变化的曲线,并说明阻值随照度变化的特点.
图7-10乙
②如图7-10丙所示,当1、2两端所加电压上升至2V时,控制开关自动启动照明系统.请利用下列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电路,给1、2两端提供电压,要求当天色渐暗照度降低至1.0(lx)时启动照明系统,在虚线框内完成电路原理图.(不考虑控制开关对所设计电路的影响)
图7-10丙
提供的器材如下:
光敏电阻RP(符号阻值见上表);
直流电源E(电动势3V,内阻不计);
定值电阻:R1=10kΩ,R2=20kΩ,R3=40kΩ(限选其中之一并在图中标出);
开关S及导线若干.[2009年高考山东理综卷]
[答案](1)①bcd②更换不同的小重物
(2)①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度变化的曲线如图7-10丁所示.特点: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度的增大非线性减小.
②如图6-9戊所示
丁戊
图7-10
四、探究性实验
所谓探究性实验题,就是运用实验手段探索未知领域,尝试多种可能因素及其出现的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探究、分析实验对象、事件的主要特征,认识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变化条件,获取必要的可靠数据,依据实验结果客观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从而得出结论.中学实验中比较典型的探究性实验是电学中的黑箱问题.
●例8佛山市九江大桥撞船事故发生后,佛山交通部门加强了对佛山市内各种大桥的检测与维修,其中对西樵大桥实施了为期近一年的封闭施工,置换了大桥上所有的斜拉悬索.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每根长50m、横截面积为400cm2的新悬索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由于悬索很长,抗断拉力又很大,直接测量很困难,于是同学们取来了同种材料制成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
由胡克定律可知,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F与形变量x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与弹簧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有关.因而同学们猜想,悬索可能也遵循类似的规律.
(1)同学们准备像做“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一样,先将样品竖直悬挂,再在其下端挂上不同重量的重物来完成本实验.但有同学说悬索的重力是不可忽略的,为了避免悬索所受重力对实验的影响,你认为可行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通过游标卡尺测量样品的直径来测定其横截面积,某次测量的结果如图7-11所示,则该样品的直径为__________cm.
图7-11
(3)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讨论,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最后测得实验数据如下.
①分析样品C的数据可知,其所受拉力F(单位:N)与伸长量x(单位:m)所遵循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
②对比各样品的实验数据可知,悬索受到的拉力与悬索的伸长量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与悬索长度的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与悬索的横截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
[答案](1)将悬索样品一端固定并水平放置在光滑水平面上,另一端连接轻绳绕过滑轮悬挂钩码
(2)0.830(3)①F=2×106x②平方的倒数大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的迁移能力、对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的掌握和从图表归纳所需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高考物理冲刺专题复习


20xx届高考黄冈中学物理冲刺讲解、练习题、预测题18:第9专题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2)能力演练

一、选择题(10×4分)
1.图示是原子核的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Z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D和E结合成F,结合过程中一定会吸收核能
B.若D和E结合成F,结合过程中一定会释放核能
C.若A分裂成B和C,分裂过程中一定会吸收核能
D.若A分裂成B和C,分裂过程中一定会释放核能
【解析】D、E结合成F粒子时总质量减小,核反应释放核能;A分裂成B、C粒子时,总质量减小,核反应释放核能.
[答案]BD
2.单冷型空调器一般用来降低室内温度,其制冷系统与电冰箱的制冷系统结构基本相同.某单冷型空调器的制冷机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Q2,向高温物体放出热量Q1,而外界(压缩机)必须对工作物质做功W,制冷系数ε=Q2W.设某一空调的制冷系数为4,若制冷机每天从房间内部吸收2.0×107J的热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Q1一定等于Q2
B.空调的制冷系数越大越耗能
C.制冷机每天放出的热量Q1=2.5×107J
D.制冷机每天放出的热量Q1=5.0×106J
【解析】Q1=Q2+W>Q2,选项A错误;ε越大,从室内向外传递相同热量时压缩机所需做的功(耗电)越小,越节省能量,选项B错误;又Q1=Q2+Q2ε=2.5×107J,故选项C正确.
[答案]C
3.图示为一列简谐横波的波形图象,其中实线是t1=0时刻的波形,虚线是t2=1.5s时的波形,且(t2-t1)小于一个周期.由此可判断()
A.波长一定是60cm
B.波一定向x轴正方向传播
C.波的周期一定是6s
D.波速可能是0.1m/s,也可能是0.3m/s
【解析】由题图知λ=60cm
若波向x轴正方向传播,则可知:
波传播的时间t1=T4,传播的位移s1=15cm=λ4
故知T=6s,v=0.1m/s
若波向x轴负方向传播,可知:
波传播的时间t2=34T,传播的位移s2=45cm=3λ4
故知T=2s,v=0.3m/s.
[答案]AD
4.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质量均为M的A、B两块木板,在木板A的上面放着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C,木板和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A、B、C之间以及B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若用水平恒力F向右拉动木板A,使之从C、B之间抽出来,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拉力F的大小应该满足的条件是(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
A.F>μ(2m+M)gB.F>μ(m+2M)g
C.F>2μ(m+M)gD.F>2μmg
【解析】无论F多大,摩擦力都不能使B向右滑动,而滑动摩擦力能使C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μg,故F-μmg-μ(m+M)gM>μg时,即F>2μ(m+M)g时A可从B、C之间抽出.
[答案]C
5.如图所示,一束单色光a射向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在玻璃与空气的界面MN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b为反射光,c为折射光,它们与法线间的夹角分别为β和θ.逐渐增大入射角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β和θ两角同时增大,θ始终大于β
B.b光束的能量逐渐减弱,c光束的能量逐渐加强
C.b光在玻璃中的波长小于b光在空气中的波长
D.b光光子的能量大于c光光子的能量
【解析】三个角度之间的关系有:θ=α,sinβsinα=n>1,故随着α的增大,β、θ都增大,但是θ<β,选项A错误,且在全反射前,c光束的能量逐渐减弱,b光束的能量逐渐加强,选项B错误;又由n=sinβsinα=cv=λλ′,b光在玻璃中的波长小于在空气中的波长,但光子的能量不变,选项C正确、D错误.
[答案]C
6.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v=2m/s的速度匀速前进,上方漏斗中以每秒50kg的速度把煤粉竖直抖落到传送带上,然后一起随传送带运动.如果要使传送带保持原来的速度匀速前进,则传送带的电动机应增加的功率为()
A.100WB.200WC.500WD.无法确定
【解析】漏斗均匀持续将煤粉抖落在传送带上,每秒钟有50kg的煤粉被加速至2m/s,故每秒钟传送带的电动机应多做的功为:
ΔW=ΔEk+Q=12mv2+fΔs=mv2=200J
故传送带的电动机应增加的功率ΔP=ΔWt=200W.
[答案]B
7.如图所示,一根用绝缘材料制成的轻弹簧,劲度系数为k,一端固定,另一端与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球相连,静止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当施加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E后,小球开始做简谐运动,下列关于小球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的速度为零时,弹簧的伸长量为qEk
B.小球的速度为零时,弹簧的伸长量为2qEk
C.运动过程中,小球和弹簧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D.运动过程中,小球动能变化量、弹性势能变化量以及电势能的变化量之和保持为零
【解析】由题意知,小球位于平衡位置时弹簧的伸长量x0=qEk,小球速度为零时弹簧处于原长或伸长了2x0=2qEk,选项A错误、B正确.
小球做简谐运动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和电场力都做功,机械能不守恒,动能、弹性势能、电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选项D正确.
[答案]BD
8.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的滑块放在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滑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滑块与斜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则[2009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A.将滑块由静止释放,如果μ>tanθ,滑块将下滑
B.给滑块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如果μ<tanθ,滑块将减速下滑
C.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拉滑块向上匀速滑动,如果μ=tanθ,则拉力大小应是2mgsinθ
D.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拉滑块向下匀速滑动,如果μ=tanθ,则拉力大小应是mgsinθ
【解析】对于静止置于斜面上的滑块,可沿斜面下滑的条件为mgsinθ>μmgcosθ;同理,当mgsinθ<μmgcosθ时,具有初速度下滑的滑块将做减速运动,选项A、B错误;当μ=tanθ时,滑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力f=mgsinθ,由平衡条件知,使滑块匀速上滑的拉力F=2mgsinθ,选项C正确、D错误.
[答案]C
9.国产“水刀”——超高压数控万能水切割机,以其神奇的切割性能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机床展览会上引起轰动,它能切割40mm厚的钢板、50mm厚的大理石等材料.
将普通的水加压,使其从口径为0.2mm的喷嘴中以800m/s~1000m/s的速度射出,这种水射流就是“水刀”.我们知道,任何材料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下表列出了一些材料所能承受的压强的限度.

A.橡胶5×107Pa
B.花岗石1.2×108Pa~2.6×108Pa
C.铸铁8.8×108Pa
D.工具钢6.7×108Pa
设想一“水刀”的水射流横截面积为S,垂直入射的速度v=800m/s,水射流与材料接触后,速度为零,且不附着在材料上,水的密度ρ=1×103kg/m3,则此水刀不能切割上述材料中的()
【解析】以射到材料上的水量Δm为研究对象,以其运动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定理得:
-pSΔt=-ρSvΔtv
得:p=ρv2=6.4×108Pa
由表中数据可知:此“水刀”不能切割材料C和D.
[答案]CD
10.如图甲所示,质量为2m的长木板静止地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质量为m的小铅块(可视为质点)以水平速度v0滑上木板的左端,恰能滑至木板的右端且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铅块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摩擦力始终不变.若将木板分成长度与质量均相等(即m1=m2=m)的两段1、2后,将它们紧挨着放在同一水平面上,让小铅块以相同的初速度v0由木板1的左端开始运动,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铅块滑到木板2的右端前就与之保持相对静止
B.小铅块滑到木板2的右端后与之保持相对静止
C.甲、乙两图所示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相等
D.图甲所示的过程产生的热量大于图乙所示的过程产生的热量
【解析】长木板分两段前,铅块和木板的最终速度为:
vt=mv03m=13v0
且有Q=fL=12mv02-12×3m(v03)2=13mv02
长木板分两段后,可定量计算出木板1、2和铅块的最终速度,从而可比较摩擦生热和相对滑动的距离;也可用图象法定性分析(如图丙所示)比较得到小铅块到达右端之前已与木板2保持相对静止,故图甲所示的过程产生的热量大于图乙所示的过程产生的热量.

[答案]AD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11.(5分)图示为伏安法测电阻的部分电路,电路其他部分不变,当开关S接a点时,电压表的示数U1=11V,电流表的示数I1=0.2A;当开关S接b点时,U2=12V,I2=0.15A.那么,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开关S应接______点(填“a”或“b”),Rx的测量值为________Ω.
[答案]b(2分)80(3分)
12.(10分)如图所示,光滑水平轨道与光滑圆弧轨道相切,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轨道的左端,OP是可绕O点转动的轻杆,且摆到某处就能停在该处;另有一小钢球.现在利用这些器材测定弹簧被压缩时的弹性势能.
(1)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
(2)以上测量实际上是把对弹性势能的测量转化为对________能的测量,需要直接测量________和________.
(3)为了研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间的关系,除以上器材外,还准备了几个轻弹簧,所有弹簧的劲度系数均不相同.试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答案](1)天平刻度尺(每空1分)
(2)重力势质量上升高度(每空1分)
(3)设计表格如下(5分)
小球的质量m=________kg,弹簧A
压缩量x(m)
上升高度h(m)
E=mgh(J)
压缩量x=________cm,小球的质量m=________kg
弹簧ABC
劲度系数k(N/m)
上升高度h(m)
E=mgh(J)
13.(10分)如图所示,一劲度系数k=800N/m的轻弹簧的两端各焊接着两个质量均为m=12kg的物体A、B,A、B和轻弹簧静止竖立在水平地面上.现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在上面的物体A上,使物体A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经0.4s物体B刚要离开地面,设整个过程中弹簧都处于弹性限度内,取g=10m/s2.求:
(1)此过程中所加外力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此过程中外力F所做的功.
【解析】(1)A原来静止时有:kx1=mg(1分)
当物体A刚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时,拉力F最小,设为F1.
对物体A有:F1+kx1-mg=ma(1分)
当物体B刚要离开地面时,拉力F最大,设为F2.
对物体A有:F2-kx2-mg=ma(1分)
对物体B有:kx2=mg(1分)
对物体A有:x1+x2=12at2(1分)
解得:a=3.75m/s2
联立解得:F1=45N(1分),F2=285N.(1分)
(2)在力F作用的0.4s内,初末状态的弹性势能相等(1分)
由功能关系得:
WF=mg(x1+x2)+12m(at)2=49.5J.(2分)
[答案](1)285N45N(2)49.5J
14.(12分)如图甲所示,倾角为θ、足够长的两光滑金属导轨位于同一倾斜的平面内,导轨间距为l,与电阻R1、R2及电容器相连,电阻R1、R2的阻值均为R,电容器的电容为C,空间存在方向垂直斜面向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一个质量为m、阻值也为R、长度为l的导体棒MN垂直于导轨放置,将其由静止释放,下滑距离s时导体棒达到最大速度,这一过程中整个回路产生的焦耳热为Q,则:

(1)导体棒稳定下滑的最大速度为多少?
(2)导体棒从释放开始到稳定下滑的过程中流过R1的电荷量为多少?
【解析】(1)当达到最大速度时,导体棒匀速运动,电容器中没有电流,设导体棒稳定下滑的最大速度为v,有:
E=Blv(1分)
I=ER2+R(1分)
所以F安=BIl=B2l2v2R(2分)
导体棒的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根据受力平衡条件有:

F安=mgsinθ(1分)
解得:v=2mgRsinθB2l2.(2分)
(2)棒加速运动时电容器上的电压增大,电容器充电;当棒达到最大速度后,电容器上的电荷量最大并保持不变,所以流过R1的电荷量就是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则:
U=IR2=E2RR=E2=Blv2=mgRsinθBl(3分)
QR1=CU=mgRCsinθBl.(2分)
[答案](1)2mgRsinθB2l2(2)mgRCsinθBl
15.(13分)如图甲所示,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正离子,在D处沿图示方向以一定的速度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此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结果离子正好从距A点为d的小孔C沿垂直于电场方向进入匀强电场,此电场方向与AC平行且向上,最后离子打在G处,而G处到A点的距离为2d(直线DAG与电场方向垂直).不计离子重力,离子运动轨迹在纸面内.求:

(1)正离子从D处运动到G处所需时间.
(2)正离子到达G处时的动能.
【解析】(1)正离子的运动轨迹如图乙所示,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时间为:

t1=13T=2πm3Bq(1分)
圆周运动半径r满足:r+rcos60°=d(1分)
解得:r=23d(1分)
设离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速度为v0,则有:r=mv0Bq(1分)
解得:v0=2Bqd3m(1分)
离子从C运动到G所需的时间t2=2dv0=3mBq(2分)
离子从D→C→G的总时间为:
t=t1+t2=(9+2π)m3Bq.(2分)
(2)设电场强度为E,对离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过程,有:
qE=ma,d=12at22(1分)
由动能定理得:Eqd=EkG-12mv02(1分)
解得:EkG=4B2q2d29m.(2分)
[答案](1)(9+2π)m3Bq(2)4B2q2d29m
16.(15分)如图甲所示,质量m1=2.0kg的物块A随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传送带的速度大小v带=3.0m/s,方向如图所示;在A的右侧L=2.5m处将质量m2=3.0kg的物块B无初速度放上传送带.已知在A、B碰后瞬间B相对传送带的速度大小为1.0m/s,之后当其中某一物块相对传送带的速度为零时,传送带立即以大小为2.0m/s2的加速度制动,最后停止运动.传送带的运动情况不受物块A、B的影响,且A、B碰撞的时间极短.设两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10.求:

(1)物块B刚开始滑动时的加速度.
(2)碰撞后两物块的速度.
(3)两物块间的最大距离.
【解析】(1)物块B刚开始滑动时,加速度为:
a=μm2gm2=μg=1m/s2,方向向右.(2分)
(2)设经t1时间,A、B两物块相碰,有:
12at21+L=v带t1
解得:t1=1s,t1′=5s(由上述分析可知,t1′不合题意,舍去)
碰前B的速度v2=at1=1m/s(2分)
由题意可知:碰后B的速度v2′=2m/s或v2″=4m/s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1v带+m2v2=m1v1′+m2v2′
m1v带+m2v2=m1v1″+m2v2″
解得:碰后A的速度v1′=1.5m/s或v1″=-1.5m/s
检验:由于12m1v2带+12m2v22<12m1v1′2+12m2v2″2
故v1″=-1.5m/s、v2″=4m/s这组数据舍去
所以碰后A的速度v1′=1.5m/s,方向向右;B的速度v2′=2m/s,方向向右.(3分)
(3)因碰后两物块均做加速度运动,加速度都为a=1m/s2,所以B的速度先达到与传送带相同速度,设B达到与传送带速度相同的时间为t2.

有:v带=v2′+at2,t2=1s
此时A的速度v3=v1′+at2=2.5m/s<v带
故从t2之后A继续加速运动,B和传送带开始减速运动,直到A和传送达到某个共同速度v4后,A所受的摩擦力换向,才开始减速运动.设A继续加速度的时间为t3,则:
v4=v3+at3=v带-a带t3,t3=16s
A的速度v4=v3+at3=83m/s(2分)
此时B的速度v5=v带-at3=176m/s,之后A、B均做减速运动,因为在整个过程中B的速度始终大于A的速度,所以当A、B都静止时两物块间的距离最大.(1分)
B碰后运动的总位移s2=v2带-v2′22a+0-v2带2×(-a)=7m
或s2=v2′+v带2t2+v带2×v带a=7m(2分)
A碰后运动的总位移s1=v24-v1′22×a+0-v242×(-a)≈6m(2分)
两物块间的最大距离sm=s2-s1=1m.(1分)
[答案](1)1m/s2,方向向左
(2)A的速度为1.5m/s,方向向右;B的速度为2m/s,方向向右
(3)1m

高考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冲刺专题复习


20xx届高考黄冈中学物理冲刺讲解、练习题、预测题17:第9专题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1)
方法概述
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
(1)选择题中一般都包含3~4道关于振动与波、原子物理、光学、热学的试题.
(2)实验题以考查电路、电学测量为主,两道实验小题中出一道较新颖的设计性实验题的可能性较大.
(3)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包含子弹射入)、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圆周运动)、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
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
热点、重点、难点
一、斜面问题
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北京理综卷第18题、天津理综卷第1题、上海物理卷第22题等,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14题、全国理综卷Ⅱ第16题、北京理综卷第20题、江苏物理卷第7题和第15题等.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tanθ.
图9-1甲
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甲所示):
(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
图9-1乙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
图9-2
(1)向下的加速度a=gsin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
(2)向下的加速度a>gsin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
(3)向下的加速度a<gsin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
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0平抛一小球(如图9-3所示):
图9-3
(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2v0tanθg;
(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α=2tanθ,与初速度无关;
(3)经过tc=v0tanθg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v0sinθ)22gcosθ.
6.如图9-4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gtanθ时,m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
图9-4
7.在如图9-5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ab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vm=mgRsinθB2L2.
图9-5
8.如图9-6所示,当各接触面均光滑时,在小球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过程中,斜面后退的位移s=mm+ML.
图9-6
●例1有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从解的物理量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
举例如下:如图9-7甲所示,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滑块A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质量为m的滑块B放在A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相对地面的加速度a=M+mM+msin2θgsinθ,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
图9-7甲
对于上述解,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的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他进一步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断,所得结论都是“解可能是对的”.但是,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该项[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A.当θ=0°时,该解给出a=0,这符合常识,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B.当θ=90°时,该解给出a=g,这符合实验结论,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C.当Mm时,该解给出a≈gsin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D.当mM时,该解给出a≈gsin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解析】当A固定时,很容易得出a=gsinθ;当A置于光滑的水平面时,B加速下滑的同时A向左加速运动,B不会沿斜面方向下滑,难以求出运动的加速度.
图9-7乙
设滑块A的底边长为L,当B滑下时A向左移动的距离为x,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xt=mL-xt
解得:x=mLM+m
当mM时,x≈L,即B水平方向的位移趋于零,B趋于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a≈g.
选项D中,当mM时,a≈gsinθ>g显然不可能.
[答案]D
【点评】本例中,若m、M、θ、L有具体数值,可假设B下滑至底端时速度v1的水平、竖直分量分别为v1x、v1y,则有:
v1yv1x=hL-x=(M+m)hML
12mv1x2+12mv1y2+12Mv22=mgh
mv1x=Mv2
解方程组即可得v1x、v1y、v1以及v1的方向和m下滑过程中相对地面的加速度.
●例2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存在着两个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的匀强磁场,其方向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上,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下(如图9-8甲所示),它们的宽度均为L.一个质量为m、边长也为L的正方形线框以速度v进入上部磁场时,恰好做匀速运动.
图9-8甲
(1)当ab边刚越过边界ff′时,线框的加速度为多大,方向如何?
(2)当ab边到达gg′与ff′的正中间位置时,线框又恰好做匀速运动,则线框从开始进入上部磁场到ab边到达gg′与ff′的正中间位置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为多少?(线框的ab边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磁场边界平行,不计摩擦阻力)
【解析】(1)当线框的ab边从高处刚进入上部磁场(如图9-8乙中的位置①所示)时,线框恰好做匀速运动,则有:
mgsinθ=BI1L
此时I1=BLvR
当线框的ab边刚好越过边界ff′(如图9-8乙中的位置②所示)时,由于线框从位置①到位置②始终做匀速运动,此时将ab边与cd边切割磁感线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同向叠加,回路中电流的大小等于2I1.故线框的加速度大小为:
图9-8乙
a=4BI1L-mgsinθm=3gsinθ,方向沿斜面向上.
(2)而当线框的ab边到达gg′与ff′的正中间位置(如图9-8乙中的位置③所示)时,线框又恰好做匀速运动,说明mgsinθ=4BI2L
故I2=14I1
由I1=BLvR可知,此时v′=14v
从位置①到位置③,线框的重力势能减少了32mgLsinθ
动能减少了12mv2-12m(v4)2=1532mv2
由于线框减少的机械能全部经电能转化为焦耳热,因此有:
Q=32mgLsinθ+1532mv2.
[答案](1)3gsinθ,方向沿斜面向上
(2)32mgLsinθ+1532mv2
【点评】导线在恒力作用下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是高中物理中一类常见题型,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情况下求平衡速度的方法.
二、叠加体模型
叠加体模型在历年的高考中频繁出现,一般需求解它们之间的摩擦力、相对滑动路程、摩擦生热、多次作用后的速度变化等,另外广义的叠加体模型可以有许多变化,涉及的问题更多.如2009年高考天津理综卷第10题、宁夏理综卷第20题、山东理综卷第24题,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的第15题、北京理综卷第24题、江苏物理卷第6题、四川延考区理综卷第25题等.
叠加体模型有较多的变化,解题时往往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前面相关例题、练习较多),下列两个典型的情境和结论需要熟记和灵活运用.
1.叠放的长方体物块A、B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或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释放后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如图9-9所示),A、B之间无摩擦力作用.
图9-9
2.如图9-10所示,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总功一定为负值,其绝对值等于摩擦力乘以相对滑动的总路程或等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与单个物体的位移无关,即Q摩=fs相.
图9-10
●例3质量为M的均匀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块左右两侧各有一位拿着完全相同的步枪和子弹的射击手.首先左侧的射击手开枪,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d1,然后右侧的射击手开枪,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d2,如图9-11所示.设子弹均未射穿木块,且两子弹与木块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均相同.当两颗子弹均相对木块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属于选修3-5模块)()
图9-11
A.最终木块静止,d1=d2
B.最终木块向右运动,d1d2
C.最终木块静止,d1d2
D.最终木块静止,d1d2
【解析】木块和射出后的左右两子弹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设子弹的质量为m,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mv0=(M+2m)v
解得:v=0,即最终木块静止
设左侧子弹射入木块后的共同速度为v1,有:
mv0=(m+M)v1
Q1=fd1=12mv02-12(m+M)v12
解得:d1=mMv022(m+M)f
对右侧子弹射入的过程,由功能原理得:
Q2=fd2=12mv02+12(m+M)v12-0
解得:d2=(2m2+mM)v022(m+M)f
即d1<d2.
[答案]C
【点评】摩擦生热公式可称之为“功能关系”或“功能原理”的公式,但不能称之为“动能定理”的公式,它是由动能定理的关系式推导得出的二级结论.
三、含弹簧的物理模型
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弹簧有关的物理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考命题者常以弹簧为载体设计出各类试题,这类试题涉及静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问题、振动问题、功能问题等,几乎贯穿了整个力学的知识体系.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这类试题的分析方法,现将有关弹簧问题分类进行剖析.
对于弹簧,从受力角度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角度看,弹簧是个储能元件.因此,弹簧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故备受高考命题老师的青睐.如2009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第21题、山东理综卷第22题、重庆理综卷第24题,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第22题、山东理综卷第16题和第22题、四川延考区理综卷第14题等.题目类型有: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与动量和能量有关的弹簧问题.
1.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
(1)胡克定律:F=kx,ΔF=kΔx.
(2)对弹簧秤的两端施加(沿轴线方向)大小不同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一定等于挂钩上的拉力.
●例4如图9-12甲所示,两木块A、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两弹簧分别连接A、B,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木块A,直到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在此过程中A和B的重力势能共增加了()
图9-12甲
A.(m1+m2)2g2k1+k2
B.(m1+m2)2g22(k1+k2)
C.(m1+m2)2g2(k1+k2k1k2)
D.(m1+m2)2g2k2+m1(m1+m2)g2k1
【解析】取A、B以及它们之间的弹簧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则当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为零时,向上提A的力F恰好为:
F=(m1+m2)g
设这一过程中上面和下面的弹簧分别伸长x1、x2,如图9-12乙所示,由胡克定律得:
图9-12乙
x1=(m1+m2)gk1,x2=(m1+m2)gk2
故A、B增加的重力势能共为:
ΔEp=m1g(x1+x2)+m2gx2
=(m1+m2)2g2k2+m1(m1+m2)g2k1.
[答案]D
【点评】①计算上面弹簧的伸长量时,较多同学会先计算原来的压缩量,然后计算后来的伸长量,再将两者相加,但不如上面解析中直接运用Δx=ΔFk进行计算更快捷方便.
②通过比较可知,重力势能的增加并不等于向上提的力所做的功W=Fx总=(m1+m2)2g22k22+(m1+m2)2g22k1k2.
2.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
(1)瞬时加速度问题(与轻绳、轻杆不同):一端固定、另一端接有物体的弹簧,形变不会发生突变,弹力也不会发生突变.
(2)如图9-13所示,将A、B下压后撤去外力,弹簧在恢复原长时刻B与A开始分离.
图9-13
●例5一弹簧秤秤盘的质量m1=1.5kg,盘内放一质量m2=10.5kg的物体P,弹簧的质量不计,其劲度系数k=800N/m,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图9-14所示.
图9-14
现给P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最初0.2s内F是变化的,在0.2s后是恒定的,求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取g=10m/s2)
【解析】初始时刻弹簧的压缩量为:
x0=(m1+m2)gk=0.15m
设秤盘上升高度x时P与秤盘分离,分离时刻有:
k(x0-x)-m1gm1=a
又由题意知,对于0~0.2s时间内P的运动有:
12at2=x
解得:x=0.12m,a=6m/s2
故在平衡位置处,拉力有最小值Fmin=(m1+m2)a=72N
分离时刻拉力达到最大值Fmax=m2g+m2a=168N.
[答案]72N168N
【点评】对于本例所述的物理过程,要特别注意的是:分离时刻m1与m2之间的弹力恰好减为零,下一时刻弹簧的弹力与秤盘的重力使秤盘产生的加速度将小于a,故秤盘与重物分离.
3.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
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繁,而且常以计算题出现,在解析过程中以下两点结论的应用非常重要:
(1)弹簧压缩和伸长的形变相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相等;
(2)弹簧连接两个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弹簧处于原长时两物体的相对速度最大,弹簧的形变最大时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例6如图9-15所示,用轻弹簧将质量均为m=1kg的物块A和B连接起来,将它们固定在空中,弹簧处于原长状态,A距地面的高度h1=0.90m.同时释放两物块,A与地面碰撞后速度立即变为零,由于B压缩弹簧后被反弹,使A刚好能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B物块换为质量为2m的物块C(图中未画出),仍将它与A固定在空中且弹簧处于原长,从A距地面的高度为h2处同时释放,C压缩弹簧被反弹后,A也刚好能离开地面.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100N/m,求h2的大小.
图9-15
【解析】设A物块落地时,B物块的速度为v1,则有:
12mv12=mgh1
设A刚好离地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对A物块有:
mg=kx
从A落地后到A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对于A、B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
12mv12=mgx+ΔEp
换成C后,设A落地时,C的速度为v2,则有:
122mv22=2mgh2
从A落地后到A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C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
122mv22=2mgx+ΔEp
联立解得:h2=0.5m.
[答案]0.5m
【点评】由于高中物理对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作要求,所以在高考中几次考查弹簧问题时都要用到上述结论“①”.如2005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等.
●例7用轻弹簧相连的质量均为2kg的A、B两物块都以v=6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弹簧处于原长,质量为4kg的物块C静止在前方,如图9-16甲所示.B与C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运动,则在以后的运动中:
图9-16甲
(1)当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物体A的速度为多大?
(2)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是多少?
(3)A的速度方向有可能向左吗?为什么?
【解析】(1)当A、B、C三者的速度相等(设为vA′)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由于A、B、C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则有:
(mA+mB)v=(mA+mB+mC)vA′
解得:vA′=(2+2)×62+2+4m/s=3m/s.
(2)B、C发生碰撞时,B、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B、C两者的速度为v′,则有:
mBv=(mB+mC)v′
解得:v′=2×62+4=2m/s
A的速度为vA′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设其值为Ep,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
Ep=12(mB+mC)v′2+12mAv2-12(mA+mB+mC)vA′2
=12J.
(3)方法一A不可能向左运动.
根据系统动量守恒有:(mA+mB)v=mAvA+(mB+mC)vB
设A向左,则vA<0,vB>4m/s
则B、C发生碰撞后,A、B、C三者的动能之和为:
E′=12mAv2A+12(mB+mC)v2B>12(mB+mC)v2B=48J
实际上系统的机械能为:
E=Ep+12(mA+mB+mC)vA′2=12J+36J=48J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E是不可能的,所以A不可能向左运动.
方法二B、C碰撞后系统的运动可以看做整体向右匀速运动与A、B和C相对振动的合成(即相当于在匀速运动的车厢中两物块相对振动)
由(1)知整体匀速运动的速度v0=vA′=3m/s
图9-16乙
取以v0=3m/s匀速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系,可知弹簧处于原长时,A、B和C相对振动的速率最大,分别为:
vAO=v-v0=3m/s
vBO=|v′-v0|=1m/s
由此可画出A、B、C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9-16乙所示,故A不可能有向左运动的时刻.
[答案](1)3m/s(2)12J(3)不可能,理由略
【点评】①要清晰地想象、理解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相当于在以3m/s匀速行驶的车厢内,A、B和C做相对弹簧上某点的简谐振动,振动的最大速率分别为3m/s、1m/s.
②当弹簧由压缩恢复至原长时,A最有可能向左运动,但此时A的速度为零.
●例8探究某种笔的弹跳问题时,把笔分为轻质弹簧、内芯和外壳三部分,其中内芯和外壳质量分别为m和4m.笔的弹跳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图9-17
①把笔竖直倒立于水平硬桌面,下压外壳使其下端接触桌面(如图9-17甲所示);
②由静止释放,外壳竖直上升到下端距桌面高度为h1时,与静止的内芯碰撞(如图9-17乙所示);
③碰后,内芯与外壳以共同的速度一起上升到外壳下端距桌面最大高度为h2处(如图9-17丙所示).
设内芯与外壳的撞击力远大于笔所受重力,不计摩擦与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
(2)从外壳离开桌面到碰撞前瞬间,弹簧做的功.
(3)从外壳下端离开桌面到上升至h2处,笔损失的机械能.
[2009年高考重庆理综卷]
【解析】设外壳上升到h1时速度的大小为v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为v2.
(1)对外壳和内芯,从撞后达到共同速度到上升至h2处,由动能定理得:
(4m+m)g(h2-h1)=12(4m+m)v22-0
解得:v2=2g(h2-h1).
(2)外壳与内芯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即:
4mv1=(4m+m)v2
将v2代入得:v1=542g(h2-h1)
设弹簧做的功为W,对外壳应用动能定理有:
W-4mgh1=12×4mv21
将v1代入得:W=14mg(25h2-9h1).
(3)由于外壳和内芯达到共同速度后上升至高度h2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只有在外壳和内芯的碰撞中有能量损失,损失的能量E损=12×4mv21-12(4m+m)v22
将v1、v2代入得:E损=54mg(h2-h1).
[答案](1)2g(h2-h1)(2)14mg(25h2-9h1)
(3)54mg(h2-h1)
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弹簧类试题的确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反映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优秀试题.弹簧与相连物体构成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的变化,为学生充分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巧妙解决物理问题、施展自身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当然也是区分学生能力强弱、拉大差距、选拔人才的一种常规题型.因此,弹簧试题也就成为高考物理题中的一类重要的、独具特色的考题.
四、传送带问题
从1990年以后出版的各种版本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均有皮带传输机的插图.皮带传送类问题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类问题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运动性质都具有变化性,涉及力、相对运动、能量转化等各方面的知识,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物理过程及应用物理规律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如2003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34题、2005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4题等.
对于滑块静止放在匀速传动的传送带上的模型,以下结论要清楚地理解并熟记:
(1)滑块加速过程的位移等于滑块与传送带相对滑动的距离;
(2)对于水平传送带,滑块加速过程中传送带对其做的功等于这一过程由摩擦产生的热量,即传送装置在这一过程需额外(相对空载)做的功W=mv2=2Ek=2Q摩.
●例9如图9-18甲所示,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后落到地面上的Q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使传送带随之运动),物块仍从P点自由滑下,则()
图9-18甲
A.物块有可能不落到地面上
B.物块仍将落在Q点
C.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左边
D.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右边
【解析】如图9-18乙所示,设物块滑上水平传送带上的初速度为v0,物块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
图9-18乙
物块在皮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μmgm=μg
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的速度为:
v=v02-2μgs
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这一过程的时间可由方程s=v0t-12μgt2解得.
当皮带向左匀速传送时,滑块在皮带上的摩擦力也为:
f=μmg
物块在皮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a1′=μmgm=μg
则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的速度v′=v02-2μgs=v
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这一过程的时间同样可由方程s=v0t-12μgt2解得.
由以上分析可知物块仍将落在Q点,选项B正确.
[答案]B
【点评】对于本例应深刻理解好以下两点:
①滑动摩擦力f=μFN,与相对滑动的速度或接触面积均无关;
②两次滑行的初速度(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相等,加速度相等,故运动过程完全相同.
我们延伸开来思考,物块在皮带上的运动可理解为初速度为v0的物块受到反方向的大小为μmg的力F的作用,与该力的施力物体做什么运动没有关系.
●例10如图9-19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v=3m/s的速度向左运动,传送带上有一质量M=2kg的小木盒A,A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开始时,A与传送带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现有两个光滑的质量均为m=1kg的小球先后相隔Δt=3s自传送带的左端出发,以v0=15m/s的速度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立即进入盒中并与盒保持相对静止;第2个球出发后历时Δt1=13s才与木盒相遇.取g=10m/s2,问:
图9-19
(1)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瞬间,两者共同运动的速度为多大?
(2)第1个球出发后经过多长时间与木盒相遇?
(3)在木盒与第1个球相遇至与第2个球相遇的过程中,由于木盒与传送带间的摩擦而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解析】(1)设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瞬间,两者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1,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Mv=(m+M)v1
解得:v1=3m/s,方向向右.
(2)设第1个球与木盒的相遇点离传送带左端的距离为s,第1个球经过时间t0与木盒相遇,则有:
t0=sv0
设第1个球进入木盒后两者共同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μ(m+M)g=(m+M)a
解得:a=μg=3m/s2,方向向左
设木盒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1,加速到与传送带具有相同的速度的时间为t2,则:
t1=t2=Δva=1s
故木盒在2s内的位移为零
依题意可知:s=v0Δt1+v(Δt+Δt1-t1-t2-t0)
解得:s=7.5m,t0=0.5s.
(3)在木盒与第1个球相遇至与第2个球相遇的这一过程中,设传送带的位移为s′,木盒的位移为s1,则:
s′=v(Δt+Δt1-t0)=8.5m
s1=v(Δt+Δt1-t1-t2-t0)=2.5m
故木盒相对于传送带的位移为:Δs=s′-s1=6m
则木盒与传送带间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
Q=fΔs=54J.
[答案](1)3m/s(2)0.5s(3)54J
【点评】本题解析的关键在于:①对物理过程理解清楚;②求相对路程的方法.

高考物理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冲刺专题复习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考物理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冲刺专题复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xx届高考黄冈中学物理冲刺讲解、练习题、预测题07:第4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1)
知识网络
考点预测
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或电场、磁场和重力场的复合场)中的运动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这类问题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是考查考生多项能力的极好载体,因此成为高考的热点,在实行了多年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也是每年都考,且分值较高.从试题的难度上看,多属于中等难度和较难的题,特别是只要出现计算题就一定是难度较大的综合题.考题有可能以科学技术的具体问题为背景,从实际问题中获取并处理信息,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中的重点.计算题还常常成为试卷的压轴题,如2009年全国理综卷Ⅰ第26题、全国理综卷Ⅱ第25题、重庆理综卷第25题、四川理综卷第25题;2008年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江苏物理卷第14题、四川理综卷第27题、重庆理综卷第25题、山东理综卷第25题等.预计在20xx年高考中仍然会出现带电粒子在复合的或组合的电场和磁场中运动的问题.
要点归纳
一、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
当电荷量为q、质量为m、初速度为v0的带电粒子经电压U加速后,速度变为vt,由动能定理得:qU=12mvt2-12mv02.若v0=0,则有vt=2qUm,这个关系式对任意静电场都是适用的.
对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问题,应突出动能定理的应用.
2.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
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由静止开始经电压U1加速后,以速度v1垂直进入由两带电平行金属板产生的匀强电场中,则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其轨迹是一条抛物线(如图4-1所示).
图4-1
qU1=12mv12
设两平行金属板间的电压为U2,板间距离为d,板长为L.
(1)带电粒子进入两板间后
粒子在垂直于电场的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有:
vx=v1,L=v1t
粒子在平行于电场的方向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
vy=at,y=12at2,a=qEm=qU2md.
(2)带电粒子离开极板时
侧移距离y=12at2=qU2L22mdv12=U2L24dU1
轨迹方程为:y=U2x24dU1(与m、q无关)
偏转角度φ的正切值tanφ=atv1=qU2Lmdv12=U2L2dU1
若在偏转极板右侧D距离处有一竖立的屏,在求电子射到屏上的侧移距离时有一个很有用的推论,即:所有离开偏转电场的运动电荷好像都是从极板的中心沿中心与射出点的连线射出的.这样很容易得到电荷在屏上的侧移距离y′=(D+L2)tanφ.
以上公式要求在能够证明的前提下熟记,并能通过以上式子分析、讨论侧移距离和偏转角度与带电粒子的速度、动能、比荷等物理量的关系.
二、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若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与匀强磁场的方向平行,则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若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与匀强磁场的方向垂直,则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
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垂直进入匀强磁场B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角速度为ω,轨道半径为R,运动的周期为T,则有:
qvB=mv2R=mRω2=mvω=mR(2πT)2=mR(2πf)2
R=mvqB
T=2πmqB(与v、R无关),f=1T=qB2πm.
3.对于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粒子圆轨迹的圆心的确定
①若已知粒子在圆周运动中的两个具体位置及通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方向,可在已知的速度方向的位置作速度的垂线,同时作两位置连线的中垂线,两垂线的交点为圆轨迹的圆心,如图4-2所示.
②若已知做圆周运动的粒子通过某两个具体位置的速度方向,可在两位置上分别作两速度的垂线,两垂线的交点为圆轨迹的圆心,如图4-3所示.
③若已知做圆周运动的粒子通过某一具体位置的速度方向及圆轨迹的半径R,可在该位置上作速度的垂线,垂线上距该位置R处的点为圆轨迹的圆心(利用左手定则判断圆心在已知位置的哪一侧),如图4-4所示.
图4-2图4-3图4-4
(2)粒子圆轨迹的半径的确定
①可直接运用公式R=mvqB来确定.
②画出几何图形,利用半径R与题中已知长度的几何关系来确定.在利用几何关系时,要注意一个重要的几何特点,即:粒子速度的偏向角φ等于对应轨迹圆弧的圆心角α,并等于弦切角θ的2倍,如图4-5所示.
图4-5
(3)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的确定
①可直接运用公式T=2πmqB来确定.
②利用周期T与题中已知时间t的关系来确定.若粒子在时间t内通过的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为α,则有:t=α360°T(或t=α2πT).
(4)圆周运动中有关对称的规律
①从磁场的直边界射入的粒子,若再从此边界射出,则速度方向与边界的夹角相等,如图4-6所示.
②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必沿径向射出,如图4-7所示.
图4-6图4-7
(5)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极值问题
刚好穿出磁场边界的条件通常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与边界相切.
三、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1.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复合场有四种组合形式,即:①电场与磁场的复合场;②磁场与重力场的复合场;③电场与重力场的复合场;④电场、磁场与重力场的复合场.
2.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性质取决于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及初速度,因此应把带电粒子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带电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如速度选择器);当带电粒子所受的重力与电场力等值、反向,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时,带电粒子在垂直磁场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当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是变力,且与初速度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粒子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运动轨迹也随之不规范地变化.因此,要确定粒子的运动情况,必须明确有几种场,粒子受几种力,重力是否可以忽略.
3.带电粒子所受三种场力的特征
(1)洛伦兹力的大小跟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有关.当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f洛=0;当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f洛=qvB.当洛伦兹力的方向垂直于速度v和磁感应强度B所决定的平面时,无论带电粒子做什么运动,洛伦兹力都不做功.
(2)电场力的大小为qE,方向与电场强度E的方向及带电粒子所带电荷的性质有关.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其数值除与带电粒子的电荷量有关外,还与其始末位置的电势差有关.
(3)重力的大小为mg,方向竖直向下.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其数值除与带电粒子的质量有关外,还与其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注意:①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离子)一般都不计重力;②对带电小球、液滴、金属块等实际的物体没有特殊交代时,应当考虑其重力;③对未知名的、题中又未明确交代的带电粒子,是否考虑其重力,则应根据题给的物理过程及隐含条件具体分析后作出符合实际的决定.
4.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的分析方法
(1)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匀速运动时,应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2)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往往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平衡条件列方程联立求解.
(3)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非匀速曲线运动时,应选用动能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
注意:如果涉及两个带电粒子的碰撞问题,要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列方程,再与其他方程联立求解.
由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受力情况复杂,运动情况多变,往往出现临界问题,这时应以题目中的“恰好”、“最大”、“最高”、“至少”等词语为突破口,挖掘隐含条件,并根据临界条件列出辅助方程,再与其他方程联立求解.
热点、重点、难点
一、根据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推理
图4-8
●例1如图4-8所示,MN是一正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一个带负电的粒子(不计重力)从a到b穿越这条电场线的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带电粒子从a到b的过程中动能逐渐减小
B.正点电荷一定位于M点的左侧
C.带电粒子在a点时具有的电势能大于在b点时具有的电势能
D.带电粒子在a点的加速度大于在b点的加速度
【解析】由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受力特点知带负电的粒子受到的电场力指向曲线的内侧,故电场线MN的方向为N→M,正点电荷位于N的右侧,选项B错误;由a、b两点的位置关系知b点更靠近场源电荷,故带电粒子在a点受到的库仑力小于在b点受到的库仑力,粒子在b点的加速度大,选项D错误;由上述电场力的方向知带电粒子由a运动到b的过程中电场力做正功,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故选项A错误、C正确.
[答案]C
【点评】本专题内容除了在高考中以常见的计算题形式出现外,有时候也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通过带电粒子在非匀强电场中(只受电场力)的运动轨迹来分析电场力和能的特性是一种重要题型,解析这类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电场力一定沿电场线曲线的切线方向且一定指向轨迹曲线的内侧;
②W电=qUab=Ekb-Eka;
③当电场线为曲线时,电荷的运动轨迹不会与之重合.
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与偏转
图4-9
●例2喷墨打印机的结构简图如图4-9所示,其中墨盒可以发出墨汁微滴,其半径约为1×10-5m,此微滴经过带电室时被带上负电,带电荷量的多少由计算机按字体笔画的高低位置输入信号加以控制.带电后的微滴以一定的初速度进入偏转电场,带电微滴经过偏转电场发生偏转后打到纸上,显示出字体.无信号输入时,墨汁微滴不带电,径直通过偏转板而注入回流槽流回墨盒.偏转板长1.6cm,两板间的距离为0.50cm,偏转板的右端距纸3.2cm.若墨汁微滴的质量为1.6×10-10kg,以20m/s的初速度垂直于电场方向进入偏转电场,两偏转板间的电压是8.0×103V,其打到纸上的点距原射入方向的距离是2.0mm.求这个墨汁微滴通过带电室所带的电荷量的多少.(不计空气阻力和重力,可以认为偏转电场只局限于平行板电容器的内部,忽略边缘电场的不均匀性)为了使纸上的字放大10%,请你分析并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法.
【解析】设墨汁微滴所带的电荷量为q,它进入偏转电场后做类平抛运动,离开电场后做直线运动打到纸上,则距原入射方向的距离为:y=12at2+Ltanφ
又a=qUmd,t=lv0,tanφ=atv0
解得:y=qUlmdv02(l2+L)
代入数据得:q=1.25×10-13C
要将字体放大10%,只要使y增大为原来的1.1倍,可采用的措施为将两偏转板间的电压增大到8.8×103V,或将偏转板右端与纸的间距增大到3.6cm.
[答案]1.25×10-13C将两偏转板间的电压增大到8.8×103V,或将偏转板右端与纸的间距增大到3.6cm
【点评】①本题也可直接根据推论公式y=(l2+L)tanφ=(l2+L)qUlmdv02进行计算.
②和平抛运动问题一样,这类题型中偏转角度的正切表达式在解题中往往较为关键,且有tanθ=2tanα(α为射出点的位移方向与入射方向的夹角)的特点.
★同类拓展1如图4-10甲所示,在真空中,有一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内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在磁场右侧有一对平行金属板M和N,两板间距为R,板长为2R,板间的中心线O1O2与磁场的圆心O在同一直线上.有一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带正电的粒子以速度v0从圆周上的a点沿垂直于半径OO1并指向圆心O的方向进入磁场,当从圆周上的O1点水平飞出磁场时,给M、N两板加上如图4-10乙所示的电压,最后粒子刚好以平行于N板的速度从N板的边缘飞出.(不计粒子所受到的重力、两板正对面之间为匀强电场,边缘电场不计)
图4-10
(1)求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2)求交变电压的周期T和电压U0的值.
(3)当t=T2时,该粒子从M、N板右侧沿板的中心线仍以速度v0射入M、N之间,求粒子从磁场中射出的点到a点的距离.
【解析】(1)粒子自a点进入磁场,从O1点水平飞出磁场,则其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由qv0B=mv02R,解得:B=mv0qR.
(2)粒子自O1点进入电场后恰好从N板的边缘平行极板飞出,设运动时间为t,根据类平抛运动规律有:
2R=v0t
R2=2nqU02mR(T2)2
又t=nT(n=1,2,3…)
解得:T=2Rnv0(n=1,2,3…)
U0=nmv022q(n=1,2,3…).
图4-10丙
(3)当t=T2时,粒子以速度v0沿O2O1射入电场,该粒子恰好从M板边缘以平行于极板的速度射入磁场,进入磁场的速度仍为v0,运动的轨迹半径为R.设进入磁场时的点为b,离开磁场时的点为c,圆心为O3,如图4-10丙所示,四边形ObO3c是菱形,所以Oc∥O3b,故c、O、a三点共线,ca即为圆的直径,则c、a间的距离d=2R.
[答案](1)mv0qR
(2)2Rnv0(n=1,2,3…)nmv022q(n=1,2,3…)(3)2R
【点评】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偏转的运动是类平抛运动,解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将运动分解成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题中沿电场方向的分运动就是“受力周期性变化的加速运动”.
三、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只受洛伦兹力)的运动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大体包含五种常见情境,即:无边界磁场、单边界磁场、双边界磁场、矩形边界磁场、圆形边界磁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综合性较强,解这类问题往往要用到圆周运动的知识、洛伦兹力,还要牵涉到数学中的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知识.因此,解此类试题,除了运用常规的解题思路(画草图、找“圆心”、定“半径”等)之外,更应侧重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2.带电粒子在有界匀强磁场中运动时,其轨迹为不完整的圆周,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有以下三点.
①确定圆周的圆心.若已知入射点、出射点及入射方向、出射方向,可通过入射点和出射点作垂直于入射方向和出射方向的直线,两直线的交点即为圆周的圆心;若已知入射点、出射点及入射方向,可通过入射点作入射线的垂线,连接入射点和出射点,作此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两垂线的交点即为圆周的圆心.
②确定圆的半径.一般在圆上作图,由几何关系求出圆的半径.
③求运动时间.找到运动的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θ,由公式t=θ2πT求出运动时间.
3.解析带电粒子穿过圆形区域磁场问题常可用到以下推论:
①沿半径方向入射的粒子一定沿另一半径方向射出.
②同种带电粒子以相同的速率从同一点垂直射入圆形区域的匀强磁场时,若射出方向与射入方向在同一直径上,则轨迹的弧长最长,偏转角有最大值且为α=2arcsinRr=2arcsinRBqmv.
③在圆形区域边缘的某点向各方向以相同速率射出的某种带电粒子,如果粒子的轨迹半径与区域圆的半径相同,则穿过磁场后粒子的射出方向均平行(反之,平行入射的粒子也将汇聚于边缘一点).
●例3如图4-11甲所示,空间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电场方向为y轴正方向,磁场方向垂直于xy平面(纸面)向外,电场和磁场都可以随意加上或撤除,重新加上的电场或磁场与撤除前的一样.一带正电荷的粒子从P(0,h)点以一定的速度平行于x轴正向入射.这时若只有磁场,粒子将做半径为R0的圆周运动;若同时存在电场和磁场,粒子恰好做直线运动.现在只加电场,当粒子从P点运动到x=R0平面(图中虚线所示)时,立即撤除电场同时加上磁场,粒子继续运动,其轨迹与x轴交于M点,不计重力,求:
图4-11甲
(1)粒子到达x=R0平面时的速度方向与x轴的夹角以及粒子到x轴的距离.
(2)M点的横坐标xM.
【解析】(1)粒子做直线运动时,有:qE=qBv0
做圆周运动时,有:qBv0=mv02R0
只有电场时,粒子做类平抛运动,则有:
qE=ma
R0=v0t
vy=at
解得:vy=v0
粒子的速度大小为:v=v02+vy2=2v0
速度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θ=π4
粒子与x轴的距离为:H=h+12at2=h+R02.
(2)撤去电场加上磁场后,有:qBv=mv2R
解得:R=2R0
此时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4-11乙所示.圆心C位于与速度v方向垂直的直线上,该直线与x轴和y轴的夹角均为π4.由几何关系可得C点的坐标为:
图4-11乙
xC=2R0
yC=H-R0=h-R02
过C点作x轴的垂线,在△CDM中,有:lCM=R=2R0,lCD=yC=h-R02
解得:lDM=lCM2-lCD2=74R02+R0h-h2
M点的横坐标为:xM=2R0+74R02+R0h-h2.
[答案](1)π2h+R02(2)2R0+74R02+R0h-h2
【点评】无论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还是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偏转角往往是个较关键的量.
●例4如图4-12甲所示,质量为m、电荷量为e的电子从坐标原点O处沿xOy平面射入第一象限内,射入时的速度方向不同,但大小均为v0.现在某一区域内加一方向向外且垂直于xOy平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若这些电子穿过磁场后都能垂直地射到与y轴平行的荧光屏MN上,求:
图4-12甲
(1)荧光屏上光斑的长度.
(2)所加磁场范围的最小面积.
【解析】(1)如图4-12乙所示,要求光斑的长度,只要找到两个边界点即可.初速度沿x轴正方向的电子沿弧OA运动到荧光屏MN上的P点;初速度沿y轴正方向的电子沿弧OC运动到荧光屏MN上的Q点.
图4-12乙
设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为R,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ev0B=mv02R,即R=mv0Be
由几何知识可得:PQ=R=mv0Be.
(2)取与x轴正方向成θ角的方向射入的电子为研究对象,其射出磁场的点为E(x,y),因其射出后能垂直打到屏MN上,故有:
x=-Rsinθ
y=R+Rcosθ
即x2+(y-R)2=R2
又因为电子沿x轴正方向射入时,射出的边界点为A点;沿y轴正方向射入时,射出的边界点为C点,故所加最小面积的磁场的边界是以(0,R)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的一部分,如图乙中实线圆弧所围区域,所以磁场范围的最小面积为:
S=34πR2+R2-14πR2=(π2+1)(mv0Be)2.
[答案](1)mv0Be(2)(π2+1)(mv0Be)2
【点评】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偏转的试题基本上是年年考,大概为了求新求变,在2009年高考中海南物理卷(第16题)、浙江理综卷(第25题)中都出现了应用这一推论的题型.
★同类拓展2如图4-13甲所示,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质量为m、电荷量为e的电子以大小为v0的初速度沿纸面垂直于BC边射入正方形区域.在正方形内适当区域中有匀强磁场.电子从BC边上的任意点入射,都只能从A点射出磁场.不计重力,求:
图4-13甲
(1)此匀强磁场区域中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2)此匀强磁场区域的最小面积.
[2009年高考海南物理卷]
【解析】(1)若要使由C点入射的电子从A点射出,则在C处必须有磁场,设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令圆弧是自C点垂直于BC入射的电子在磁场中的运行轨道,电子所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f=ev0B,方向应指向圆弧的圆心,因而磁场的方向应垂直于纸面向外.圆弧的圆心在CB边或其延长线上.依题意,圆心在A、C连线的中垂线上,故B点即为圆心,圆半径为a.按照牛顿定律有:
f=mv02a
联立解得:B=mv0ea.
(2)由(1)中决定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可知自C点垂直于BC入射的电子在A点沿DA方向射出,且自BC边上其他点垂直于入射的电子的运动轨道只能在BAEC区域中,因而,圆弧是所求的最小磁场区域的一个边界.
为了决定该磁场区域的另一边界,我们来考察射中A点的电子的速度方向与BA的延长线交角为θ(不妨设0≤θ<π2)的情形.该电子的运动轨迹QPA如图4-13乙所示.图中,圆弧的圆心为O,PQ垂直于BC边,由上式知,圆弧的半径仍为a.过P点作DC的垂线交DC于G,由几何关系可知∠DPG=θ,在以D为原点、DC为x轴、DA为y轴的坐标系中,P点的坐标(x,y)为:
x=asinθ,y=acosθ
图4-13乙
这意味着,在范围0≤θ≤π2内,P点形成以D为圆心、a为半径的四分之一圆周,它是电子做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分界线,构成所求磁场区域的另一边界.因此,所求的最小匀强磁场区域是分别以B和D为圆心、a为半径的两个四分之一圆周和所围成的,其面积为:
S=2(14πa2-12a2)=π-22a2.
[答案](1)mv0ea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2)π-22a2
四、带电粒子在复合场、组合场中的运动问题
●例5在地面附近的真空中,存在着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和垂直电场方向水平向里的匀强磁场,如图4-14甲所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图4-14乙所示.该区域中有一条水平直线MN,D是MN上的一点.在t=0时刻,有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球(可看做质点),从M点开始沿着水平直线以速度v0做匀速直线运动,t0时刻恰好到达N点.经观测发现,小球在t=2t0至t=3t0时间内的某一时刻,又竖直向下经过直线MN上的D点,并且以后小球多次水平向右或竖直向下经过D点.求:
图4-14
(1)电场强度E的大小.
(2)小球从M点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经过D点所用的时间.
(3)小球运动的周期,并画出运动轨迹(只画一个周期).
【解析】(1)小球从M点运动到N点时,有:qE=mg
解得:E=mgq.
(2)小球从M点到达N点所用时间t1=t0
小球从N点经过34个圆周,到达P点,所以t2=t0
小球从P点运动到D点的位移x=R=mv0B0q
小球从P点运动到D点的时间t3=Rv0=mB0q
所以时间t=t1+t2+t3=2t0+mB0q
[或t=mqB0(3π+1),t=2t0(13π+1)].
(3)小球运动一个周期的轨迹如图4-14丙所示.
图4-14丙
小球的运动周期为:T=8t0(或T=12πmqB0).
[答案](1)mgq(2)2t0+mB0q
(3)T=8t0运动轨迹如图4-14丙所示
【点评】带电粒子在复合场或组合场中运动的轨迹形成一闭合的对称图形的试题在高考中屡有出现.
五、常见的、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在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高中物理中常碰到的有:示波器(显像管)、速度选择器、质谱仪、回旋加速器、霍耳效应传感器、电磁流量计等.
●例6一导体材料的样品的体积为a×b×c,A′、C、A、C′为其四个侧面,如图4-15所示.已知导体样品中载流子是自由电子,且单位体积中的自由电子数为n,电阻率为ρ,电子的电荷量为e,沿x方向通有电流I.
图4-15
(1)导体样品A′、A两个侧面之间的电压是________,导体样品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是________.
(2)将该导体样品放在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沿z轴正方向,则导体侧面C的电势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侧面C′的电势.
(3)在(2)中,达到稳定状态时,沿x方向的电流仍为I,若测得C、C′两侧面的电势差为U,试计算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解析】(1)由题意知,样品的电阻R=ρcab
根据欧姆定律:U0=IR=ρcIab
分析t时间定向移动通过端面的自由电子,由电流的定义式
I=nabvtet
可得v=Inabe.
(2)由左手定则知,定向移动的自由电子向C′侧面偏转,故C侧的电势高于C′侧面.
(3)达到稳定状态时,自由电子受到电场力与洛伦兹力的作用而平衡,则有:qUb=qvB
解得:B=neaUI.
[答案](1)ρcIabInabe(2)高于(3)neaUI
【点评】本例实际上为利用霍耳效应测磁感应强度的方法,而电磁流量计、磁流体发电机的原理及相关问题的解析都与此例相似.
★同类拓展3如图4-16甲所示,离子源A产生的初速度为零、带电荷量均为e、质量不同的正离子被电压为U0的加速电场加速后匀速通过准直管,垂直射入匀强偏转电场,偏转后通过极板HM上的小孔S离开电场,经过一段匀速直线运动,垂直于边界MN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已知HO=d,HS=2d,∠MNQ=90°.(忽略离子所受重力)
图4-16甲
(1)求偏转电场场强E0的大小以及HM与MN的夹角φ.
(2)求质量为m的离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
(3)若质量为4m的离子垂直打在NQ的中点S1处,质量为16m的离子打在S2处.求S1和S2之间的距离以及能打在NQ上的正离子的质量范围.
[2009年高考重庆理综卷]
【解析】(1)设正离子经电压为U0的电场加速后速度为v1,应用动能定理有:
图4-16乙
eU0=12mv12-0
正离子垂直射入匀强偏转电场,受到的电场力F=eE0
产生的加速度a=Fm,即a=eE0m
垂直电场方向做匀速运动,有:2d=v1t
沿电场方向,有:d=12at2
联立解得:E0=U0d
又tanφ=v1at
解得:φ=45°.
(2)正离子进入磁场时的速度大小为:
v=v12+v⊥2=v12+(at)2
正离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则有:evB=mv2R
联立解得:正离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2mU0eB2.
(3)将4m和16m代入R,得R1=24mU0eB2、R2=216mU0eB2
图4-16丙
由几何关系可知S1和S2之间的距离Δs=R22-(R2-R1)2-R1
联立解得:Δs=4(3-1)mU0eB2
由R′2=(2R1)2+(R′-R1)2
得:R′=52R1
由12R1R52R1
得:mm正25m.
[答案](1)45°(2)2mU0eB2(3)mm正25m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187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