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教材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兴趣。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大约2课时
第一课时统计(一)
教学内容:课本P94、95。教学目标:
1、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调查表、统计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兴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2、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的小动物都是非常可爱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小动物,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教师逐个板贴:小猫、小狗、小兔、小鸡)
3、大家喜欢他们吗?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种小动物中我们班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多,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少?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就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这几只动物的情况。
二、探索新知
1、收集整理数据
(1)、请学生从学具袋里的四张动物卡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投在票箱里。小猫
小狗
小兔
小鸡
(或用表格文字打钩:
学生活动。
(2)、合作完成数据统计谁想念动物卡?谁到黑板上来记录?请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记录。
(黑板上没有表格,只有4种动物,有学生自己决定用“∨、正字、Ο等”)
2、制作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有和黑板上记的结果不一样的吗?我们一起把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注意统计人数是否和实际人数一致。)我们已经把喜欢各种小动物的人数统计出来了,看看统计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统计图不够清楚)
(2)、探索完成统计图尝试:统计表不够清楚明了,有没有其他的统计方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明白的?(出示统计方格纸)请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试着涂一涂,完成统计图。(学生尝试活动,发现疑难:格子不够)
(3)、探讨:格子不够怎么办?请每组小朋友共同研究研究。用你们想的办法试一试,看哪种方法好。学生活动反馈:请各小组上实物投影展示。预计:A、学生把格子涂到外边去。(即往上涂)B、把不够的格子涂在左边或右边。C、把不够的格子分开,即原来一个表示2个。(不能只是不够的一格表示2应全部都表示2。)小朋友内交流不同的方法,讨论尝试发现:一格表示2个人比较合适。
(4)、演示:一格表示2个人,2格表示几个人?3格表示几个人?(依次出现数字)大家觉得这个方法行吗?
(5)、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用1格表示2人的方法在另一张统计图上再来画一画。学生活动。
(6)、交流,展示。注意单数的画法----画半格。师:用一格表示2个人的方法我们终于画出了统计图。当统计的人数很多时你觉得一格还可以表示几个人?
3、看图提出并解答问题。
(1)、现在这张统计图能让人一眼就看明白了吗?你看明白了什么?谁来说?学生汇报。
(2)、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小结:小朋友用一格表示2个人的方法画出了这么清楚、这么漂亮的统计图,6、并且通过统计图还发现了许多的知识,你们真了不起。
三、巩固深化,应用活动(1)、创设情境:小朋友你想不想自己做一份调查?(2)、完成P97(2)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的气象标记。)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得?(3)、这是一个地区11月份天气情况,出示97页第二题统计图:你们能帮助老师把这份结果用统计表表示吗?(4)、学生活动。(5)、展示统计表,并说说是怎么涂的?为什么涂半格?(6)、分析统计表:从这份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得愉快吗?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表现得怎样?
五、外延伸下课后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完成95页的做一做。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的方法,1格代表2个单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进一步经历统计的过程,巩固对统计知识的认知。
第二课时统计(二)
教学内容:
P96、97、98。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提出问题。
3、通过学生身边有趣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是重点。
2、进一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是难点。教学准备:
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让学生仔细观察,练习二十二1题图,你看到了什么?生:举手自由口答。
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学生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重点解决问题
3、小黑板除数统计表、统计图(1)学生在树上独立完成(2)上台展示并回答问题(3)师质疑: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生活应用
1、出示97页2题(1)同桌观察理解(2)独立在书上完成
2、互相纠错评价,教师巡视辅导。
3、质疑: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开放实践
1、p97页3题4题(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统计。(1、2、3组做3题,4、5、6组做4题)
(2)展示师生互评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通过统计停车场每种车的数量,把解决问题和统计知识综合进来,巩固所学统计知识和解决问题,体验怎样收集信息。让学生通过数“正”字来收集信息。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去调查收集数据,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案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数据,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1格代表2个单位),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兴趣的事例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教学准备:统计表,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图.
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一些知识,今天农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谁记得最好?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2.农老师也喜欢看动画片,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位你们喜欢的朋友,一起来看看都有谁?(出示课件)你们喜欢它们吗?现在农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个动画人物里面,咱们班喜欢哪个动画人物最多?喜欢哪个动画人物最少?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那我们就来统计一下,咱们班喜欢这几个动画人物的情况。(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究,体验统计。
1.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
在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一些知识,知道了收集、记录数据的一些方法。谁能说说都有些什么方法呢?(可以用画圆形、正方形、打勾,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
现在我们要统计全班同学喜欢动画人物的情况,选用哪种方法最快,哪种方法最好?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种方法,统计到哪个动画人物,你喜欢你就站起来,坐着的同学数数一共有多少?一定要细心,不要多数、漏数。(全班讨论)
师:刚才记录喜欢动画人物情况的过程就叫“统计”(板书课题)我们把统计的数据填到表格中,这张表格就叫统计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喜欢各种动画人物的人数,如果想一眼看出喜欢哪个动画人物的人数多,喜欢哪个动画人物的人数少,还可以整理成什么?
生:……统计图
2.引导学生通过生成的数据,让学生动手画统计图。
①请同学们先观察手上的表格,想一想,每格代表几?先标上数据。
②学生动手制作统计图。
3.小结:当统计的数据较大时,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2个单位。
4.根据画好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①从这个统计图,我们知道了什么?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③假如下次我们班要放动画片,我们应该选择放什么动画片?
四、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①从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②假如你是超市的经理,你打算怎样进货?
五、畅谈收获、自我总结。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七单元学习计划
第7单元单元标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本单元知识
的前后联系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为万以内的数需要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而二年级学生的经验有限,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学时,应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难点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教学方法谈话教学法,情景演示法,讲授法讨论与合作
单元内容及
课时安排约12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3课时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7课时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2课时
第七单元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1)第1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数位的意义,发现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
2、通过数米字格,正方体、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
学习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拐弯数。
课前准备:课件实物图片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74、75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主题图提问: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100更大的数。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认识计数单位“千”。
我们来数一数小正方体的个数。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每一排是一百,可以一排一排地数。
这么多,怎么数呢?
9个百再添上1个百是10个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
2、认识计数单位。
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我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我知道了,当物体个数不太多时,可以一个一个或十个十个地数;当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3、数数。
(1)在三百五十六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
三百五十七、三百五十八、三百五十九、三百六十、三百六十一
(2)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你会吗?
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九百六十、九百七十、九百八十、九百九十、一千。
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
10个一百是一千。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数一数,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百零三。
3.从二百二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三百一十。
四:检测反馈
(一)填一填
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和()。
4.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相差()。
小结:小朋友们要认真读题,仔细思考。
(二)作业:第7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2)第2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组成,学会正确地按照数位顺序读写三位数.为以后理解四则计算做准备.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习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能认、读、写1000以内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学习难点:能认、读、写1000以内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课前准备:课件圆片小棒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76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复习导入
(一)填一填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
(二)数一数
1.在二百八十六的后面连续数出6个数。
2.下面这些小正方体共有()个。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数的组成。
1、每列有10个,10列,10个10就是100,比100多。
2、2个一百是二百,与三十五合起来是二百三十五。
3、还剩下三十五个圆点。图中有二百三十五个圆点。
4、你会用小棒表示这个数吗?
小结: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数数的时候可以先数出整百数,再与剩下的部分合起来。
5、二百三十五是由2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二)数的读写。
把二百三十五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写作:235
读作:二百三十五
谁来介绍一下计数器?
个位上1颗珠子表示1个一,十位上1颗珠子表示1个十,百位上1颗珠子表示1个百,千位上1颗珠子表示1个千。
写数时从高位写起,2个百就在百位上写2,3个十就在十位上写3,5个一就在个位上写5。
读数、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加深对1000的认识。
图中有多少个彩点?
你有什么发现?一百一百地圈,看看有多少个一百就行了
一千里有10个一百,每个一百里有10个十,10个10是100,所以一千里有100个十。
一千里有100个十。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一)填一填
有()个百、()个十和()个一,这个数是()。
(二)涂一涂,画一画
1.给三百六十八个小方格涂上颜色。
2.读数,并在计数器上画珠子。
624、305、1000
(三)找规律,填一填
四:检测反馈
第80页练习十六,第6~9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用算盘表示数第3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会用算盘表示一些数,会读写算盘上拨的数。
2、通过对算盘的认识,加深对数的位值概念的学习,发展数感。
3、通过学生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结合算盘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认识算盘,掌握算盘上记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拨法及读写。
课前准备:课件算盘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复习导入
下面每幅图代表的数分别是多少?填一填,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算盘。
档
上珠
梁
下珠
框
师讲解:算盘四周叫做框,根根小棒叫做档,一根横梁分上下;梁的上面是上珠,梁的下面是下珠;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
2、课件演示算盘。
3、用算盘数数、记数。
(1)先在算盘上确定好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让我们借助算盘一起来数数吧。(边拨数边读数)
(3)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用算盘数数的方法。那用算盘记数呢?
(4)怎样在算盘上拨出一个数?在算盘上拨出563。
先定位,再拨珠。
(5)课件演示怎样定位,怎样拨珠。
4、你知道吗?
人类记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知识应用
1.读出下面各数,并在算盘上表示出来。
17、254、180、609、800、1000
2.说一说在算盘上拨数和在计数器上拨数有什么不同。
3.写数,并读一读。
个位个位
要注意对齐数位。
四:检测反馈
作业:第81页练习十六,第10题、第11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课第4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组成,学会正确地按照数位顺序读写三位数.为以后理解四则计算做准备.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习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能认、读、写1000以内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学习难点:能认、读、写1000以内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课前准备:课件圆片小棒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基本练习
(一)填一填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
(二)数一数
1.在二百八十六的后面连续数出6个数。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说它的组成
17、254、180、609、800、1000
3、写数
999345870106
二、自主练习
1、练习十六14题
2、练习十六12题
每个数中的“5”各表示多少?
512305850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1)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呢?
(2)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0,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3)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检测反馈
第81页练习十六,第15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10000以内数的认识第5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增强对万以内数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进一步明确数位顺序,会制作数位顺序表,能说出万以内数的组成,体会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能认识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以及数位顺序,能正确用计数器表示万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位值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计数器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82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读数导入
南京长江大桥真壮观呀!
下面的数怎样读?
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万以内的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万”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如果一千一千地数呢?
从一千开始,一千一千地数数。(学生数数)
9个一千再添上1个一千是一万。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二)整理数位顺序表
1、同学们一起来制作数位顺序表吧。
2、学生制作数位顺序表
说一说你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位。
我们已经认识了五个数位。
(三)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1)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零二十。
(2)从四千九百五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五千零五十。
(3)从八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九千三百。
(四)数的组成
1、图中有多少颗星星?
10个100就是1000,这些星星比1000多得多。
图中有二千四百五十八颗星星。
2、把这个数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这个数是由(2)个千、(4)个百、(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
三、知识应用
1.下面是绘图纸的一部分。
(1)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里有多少个小方格?
(2)一横行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两横行呢?……十横行呢?
2.有多少张明信片?做一做第一题。
3.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它们的组成。
六千三百八十三千二百一十九二千三百零八
四:检测反馈
作业:第87页练习十七,第2~4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万以内数的读写第6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能正确地读写万以内数。
2、通过具体数据的读写,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习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学习难点:万以内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在教学过程中,用问题和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进而学会对比归纳总结读法和写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形成读写一体的思想,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课件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数位顺序表
2345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位,它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二、探究新知
1、练习三第5题。
1.先说出计数器上的数各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读出来。
想一想,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小结: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
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的0,不读。
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在计数器上拨数,再写出来。
一千三百四十二三千零六十九一千三百四十二三千零六十九
七千零一二千七百一万
小结: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知识运用
1.读出下面各数。
柳河公园共有柳树560棵。读作:五百六十
这一年共有366天。读作:三百六十六
养鸡场一天约收鸡蛋2540个。读作:二千五百四十
2.写出下面各数。
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七千颗。写作:7000
图书馆有一千二百五十种杂志。写作:1250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七千零六十二米。写作:7062
3.写一写,读一读。
(1)4个千、8个百、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
写作:读作:。
(2)9个千和2个一组成的数。
写作:读作:
(3)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数。
写作:读作:。
4.连一连。
5.用下面的四张卡片,摆一摆。
8020
(1)十位上是0的数()。
(2)中间和末尾都有零()。
(3)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
(4)摆出一个零也不读的四位数()。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86页“做一做”,第2题。
第88页练习十七,第5题、第7题、
第9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课第7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能正确地读写万以内数。
2、通过具体数据的读写,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习重点:能认、读、写10000以内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学习难点:能认、读、写10000以内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课前准备:课件圆片小棒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5603662540
2.写出下面各数。
七千一千二百五十七千零六十二
3.写一写,读一读。
(1)4个千、8个百、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
写作:读作:。
(2)9个千和2个一组成的数。
写作:读作:
二、自主练习
1、练习十七6题
2、练习十六9、10、11题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1、练习十七13题
按规律填一填,在读一读。
2、第89页练习十七,第15题。
3、用3、4、6三个数可以排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数的大小比较第8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通过相互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2、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方法以及逻辑推理判断的能力。
3、通过不断地追问,培养学生深入、细致思考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突出计数单位和数位个数在比较数大小时的作用。
学习难点:把学生原有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上升到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上。
课前准备:课件。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90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填一填。
(1)4398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4”在()位上,表示()个();“9”在()位上,表示()个()。
(2)一千七百六十九写作(),它的百位上是()。
(3)9999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再添1是()。
2.比一比。
10099510965826845
二、探究新知
1
94018991350236518991350
你能把这四种电视机的价钱,按从小到大排一排吗?
试着总结一下,你是怎么比的。
位数不同,位数多,数大。
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
最高位相同,比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
三、知识运用
1.比一比,填一填。
205618034564003
9991000038653856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94130508931001993500
3.一列火车坐的人比一架飞机多得多,一架飞机坐的人比一艘客轮少一些。
在下表中填入合适的交通工具。
1500人350人300人
4.从0~9这10张卡片中,每人翻4张,比一比谁组成的四位数大。
我翻出的卡片是0、6、3、5,组成的四位数是()。
我翻出的卡片是1、2、4、7,组成的四位数是(),比你的大
5.(1)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2)四位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四:检测反馈
作业:第92页练习十八,第1题。
第94页练习十八,第10题、第11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准确数近似数第9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初步知道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3、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4、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学习难点:合理地取近似数,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记忆大比拼。(给你20秒,逐个读一读这些数。)
16582984701220989805
250030001000040007400
2.数一数。
(1)29982999()()()
(2)60976098()()()
(3)()90009001()()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提问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下面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学生大约1600人三年级有417人大约1000盆花
共有597台电脑综合类图书2912本
近似数:学生大约1600人大约1000盆花
准确数:三年级有417人约是()人
共有597台电脑约是()台
综合类图书2912本约是()本
三、知识运用
1.在下面是近似数的数据后面画“√”。
(1)从家到餐厅约有100米远。()
(2)学校最新购买了482把椅子。()
(3)学校每个月的水费大约是5300元。()
(4)3月份交纳的水费是5300元。()
2.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
6830502139008104
4005289770539008
3、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人。
收费站昨天通过7006辆汽车,约是()辆
果园有597棵苹果树,约是()棵。
4、一台计算机的价钱是2908元,约是()元。
可以看成整千数,约是()元。
也可以看成整百数,约是()元。
还能看成整十数,约是()元。
5.选一选。
(1)红星电影院有1948个座位,约是()个。
A.1000B.1500C.2000
(2)图书馆里新购买了一些故事类的图书,花了()元,大约是3000元。
A.1985B.3025C.3998
6.连一连。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91页“做一做”。
第93页练习十八,第7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教学反思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练习课第10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5、1、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2、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学习重点: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学习难点: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基本练习
1、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
6831502139008104
4005289770539008
2、比一比,填一填。
205618034564003
9991000038653856
3、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94130508931001993500
二、独立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八第10题。
学生完成在书上。师巡视。
2、完成练习十八第9题。
(1)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2)四位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3、完成练习十八第11、12题。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93页练习十八,第9题、9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整十、整百、整千数
加减法第11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提出加减问题,能探索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的过程,使学生会用口算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习重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口算
学习难点: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
课前准备:课件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
40+50=90-60=90+10=
80-50=60+30=100-70=
20+70=10+90=60-20=
2.填一填。
(1)80里面有()个十;150里面有()个十。
(2)500里面有()个百;1300里面有()个百。
(3)4000里面有()个千;10000里面有()个千。
(4)2000里面有()个千,2000里面有()个百。
二、探究新知
1、试着算一算
问:你是怎样算的,怎么想的?
用加法计算:1000+2000=3000(元)
想: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就是3000。
2、
问:你是怎样算的,怎么想的?
用减法计算:2000-1000=1000(元)
想:2个千减1个千是1个千,就是1000。
想加法:1000+()=2000
3、80+50=130-50=
问:这两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13个十减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
想加法:50+()=130
130-50=()
试一试:900+600=1500-600=
三、知识运用
1.计算。
200+400=3000+6000=
600-400=9000-3000=
70+50=800+900=
120-50=1700-900=
2.捉鼠竞赛。
书97页第1题
3.算一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4.桂林山水美,喜迎天下人。
(1)迎宾山庄和假日宾馆一共住了多少人?
(2)民俗度假村比假日宾馆多住了多少人?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97页练习十九,第3题。
第98页练习十九,第4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第12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估算策略。
学习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学习难点: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
300+200=700-300=900+1000=
800-500=600+300=1500-700=
100+900=700+900=6600-600=
2.填一填。
(1)妈妈买了一台电脑花了4995元,约是()元。
(2)欣欣小学有608人,约是()人。
(3)果园里有1298棵果树,约是()棵。
二、探究新知
1、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组讨论。
4、汇报结果。
(1)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不到200元,肯定不够买电吹风。
(2)不用准确算出得数,可以这样想:电话机超过了300元,电吹风超过了200元。300+200=500,带500元肯定不够。
5、课件演示:利用估算解决问题。
三、知识运用
1.城关镇礼堂有3000个座位,城关镇的三所小学各有八百多名学生。如果这三所小学的学生同时来参加活动,能坐下吗?
问: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可以这样想:城关镇的三所小学各有八百多名学生,也就是都不到900人,
如果900+900+900=2700,3000个座位都够坐,那么这三所学校实际
人数也够坐。
2.连一连。
请把纪念品放到相应的购物车里,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一套《经典故事书》258元(4套),一套《连环画》137元(3套)
一套《科学世界》304元(2套)
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1)如果按原价买这三套书,带600元够吗?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98页练习十九,第5题。
第99页练习十九,第7题、第8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课本P91~105页。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3页。“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九1、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准备:题单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口算:50+70300+600800-40030+40
200+700600+40080+9080-30
二、学习情境创设
三、师生互动活动
1、组织活动1——码头乘船。
(1)认真观看,回答问题。
二年级一斑有23人,二年级二班有31人,
二年级三班有32人,二年级四班有39人。
一艘船限乘68人。
(2)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在乘船时将碰到哪些问题?
学习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肯定,引导。鼓励拓展思路,尽可能多提出数学问题。
(4)选择书上例1、例2的问题,加以解决。
先看第一个问题:四个班能合乘一条船吗?我们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说原因。23+31=
(5)互相交流算法。
3+1=420+30=5050+4=54
23+30=5353+1=54
31+20=5151+3=54
(6)同学们相到了那么多种方法,真能干!算一算:32+39=?怎么算的?说一说!
尝试计算32+39并说说算法。
(7)对比两个算式,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8)引导完成。
(9)我们知道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需54个位子,现在你能不能独立完成第3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人?
(10)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后,还剩14个座位,你想怎么安排?
32-10=2222-4=18
四、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评议。
1、练习十九第1题。2、练习十九第2题。3、练习十九第5题
第二教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教学内容:
课本96页例3。“做一做“第1、2题中加法,练习二十第1、2题加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掌握竖式计算的规范书写。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绿化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教材第96页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出示两位数加的算式卡片,让学生抢答。
二、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的内容。
2、现在搜集矿泉水瓶子的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3、出示问题: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
4、请一个同学板演,其余同学自己在练习上写出算式。
5、订正算式。
6、看看这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
7、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几百几十的加法。(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再动动脑,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
2、组织学生汇报。
4、同学们能想到两种那么好的方法来计算,而且还提醒我们竖式应该怎样计算。我们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每个数位上的竖对齐,如果满了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5、但是老师还是有个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呢?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2题中有关加法的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五、拓展性学习
想一想:最小三位数加上最小四位数和是多少?
第四教时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
加、减法估算(教材第98页例5,练习二十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情站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准备:教材第98页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似数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新知研讨
1.引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下面还是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列表,“明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
2.出示问题。
展示例5如下的数据表,出示“明明”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第一周240个
第二周380个
第三周192个
第四周219个
3.讨论算法。先让学生明白:要解决明明提出的问题,不需准确计算,只进行估算就可以了。然后教师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4.探究估算方法。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然后全班交流。
5.延伸拓展。师: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能估算出结果吗?
三、形成应用
1.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独立估算,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估算过程,结果是多少。
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白题意后独立完成。用连线的方式把鱼分装在两个筐里。
3.集体研讨完成练习二十第6、7题。
四、课题总结。
第五课时几百几十的加、减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4、8、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以及相应的估算。
2、使学生更加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要与实际情况相符。
3、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熟练计算几百几十的加、减。
2、能运用正确的估算策略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相关练习题的情景图,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式卡。
教学过程:
一、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练习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题。
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大屏幕出示第4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看图、读题。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怎样列式?
(2)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00—150=150(度),教育学生要保护自己的视力。
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第10题。
三、技能训练。
1.完成练习二十第11题的估算。
(1)完成练习二十第8题、12题
四、练习总结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
27.冬爷爷的图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呼、格、盯、盼、冒、图、床、屋”8个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冬爷爷的图画之美丽,并进而主动地去发现和体会大自然的美。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其中的重点是学生字词和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
第一课时
一、缘题问文
1.写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题目是《冬爷爷的图画》,现在请大家举起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比比谁写的字更漂亮。
2.读题。谁愿意把课题读给大家听。让大家听了你的读更喜欢这篇课文。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聪明的孩子头脑里一定会出现许多问题。是哪些呢?请你说说看。
二、初步感受
1.会提问题的孩子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会读书的孩子,还能主动从书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现在书就在手边,快快打开书读吧。
2.老师建议你们,读书的时候,可以用笔勾画住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把这些字的读音读准;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语言还可以多读几次。
三、可学生字
1.读一读。这篇课文的生字较多,老师已经把它们写在黑板上了(或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己先读一读,看能否读准它们的字音。
2.认一认。看着拼音大家读得很好,现在拼音没有了,顺序也和刚才不一样了,你还能把它们一一认清楚吗?
3.玩一玩。识字就像交朋友一样,见得次数多了,才能熟悉起来。请大家拿出你们的识字卡片,互相说一说,认一认。
4.议一议。谁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听,让它们也能用上你的方法很快地记住这些字。
四、再读品悟
(一)自由练读。
生字认会后,就可以更好地阅读课文了。大家把课文再读读,待会儿我们请一些同学读课文。
(二)逐层指读
1.(第1小节)谁愿意读第1小节,让人听了你的读,就能感觉到“窗里、窗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2.(第2-4小节)爸爸和方方的对话比较难读,谁想先试一试:①指名读;②结合实际指导读好“画画”的不同停顿;③分角色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第5小节)这个小节看起来简单,可有几个字的读音有变化,所以要读好并不容易。谁先来试试?
4.(第6小节)读好这个小节,你就知道冬爷爷是怎样画画的。大家先自己练练,特别是那些长句子,要注意停顿。
5.(第7—10小节)冬爷爷画的画美不美,就看你们读得怎么样了。谁能读读这几个小节,让人一听,眼前就能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
6.(第11、12小节)有了前面读对话的经验,这两段爸爸和方方的对话该怎么读,你能选个合作伙伴展示给大家听吗?
(三)重点赏读
读自己喜欢的那些段落,邀请同学比一比。
五、学写生字
1.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田字格中的字,对写好这些字你有什么想法,建议。
2.重点指导
“冒”上面的“曰”要写得扁一点、宽一点。
“呼、格、盯、盼”是左窄右宽的字。
“床”要注意先写左上部分的“广”,“木”字的第一笔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
“图”字形方正,里面“冬”的两点要写在横中线下面的竖中线上。
3.学生练写,看一描一写两。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检查订正。
二、自悟自得
1.好的文章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大家想把课文再读读吗?
2.上节课,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不知这些问题大家是否已经解决?谁愿意把自己的理解和大家说一说?
三、合作研讨
1.课前老师听到同学们议论,有的同学说冬爷爷只画了三幅画,有的同学说冬爷爷画的画可多呢,这是怎么回事?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先讨论,再交流研讨)
2.大家都认为冬爷爷的画不仅这三幅(出示课件),那么你们说说冬爷爷还可能画出哪些画?(可让学生先画一画,说一说,再交流)
3.冬爷爷的画这么美,请大家夸夸冬爷爷的画。
四、延伸拓展
1.现在也是冬天,我们教室的玻璃窗上却看不到冬爷爷的画,难道冬爷爷不爱在这里画画?(要先组织讨论,回顾,再交流)
2.冬爷爷的画什么时候消失,你是怎么想的,先互相说一说,再说给大家听。
五、作业布置
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其中1-2题完成。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周围的小朋友听。
2.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摘记在积累本上。
3.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冬爷爷还会画什么画?把你的发现画下来或写下来,讲给老师、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冬爷爷的图画
水蒸汽冷冰花一棵大松树
一片大山
一枝兰花
……美无处不在
教学反思:
《冬爷爷的图画》是一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性文章,特别适宜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目光由课内引向课外,引向生活。
28.做灯笼
教学目标:
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议题导课,激发兴趣。
从课题入手,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请大家围绕题目猜想。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容易读准、不容易读好的字、词、句反复练习。
2、帮读。同桌互读,互相正音、评议,再互相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交流。
2、质疑解疑,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请学生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解决。
3、讨论“王京为什么在灯笼下写下‘合作真快乐’”这几个字。
4、说说自己和别人合作的事情,谈谈自己的体会。
5、学了课文之后,你明白了什么?和老师同学互相交流。
四、总结。
1、齐读全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合作真快乐)
3、其实和别人合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平时有和同学们合作吗?和大伙说说吧!
五、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王京为什么在灯笼上写了“合作真快乐”这几个字?
2、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开火车读后,全班齐读。
二、讨论以下问题。
1、同桌忘了带彩色笔,你怎么做?
2、和你一起做班级卫生的同学今天过生日,你怎么办?
3、同桌上课时不专心听讲,做作业时不会做,你怎么办?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巩固会认字。
2、教师指导写字,提醒学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重点笔画的书写运笔方法。
3、评讲学生的练习。
四、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自己和别人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某件事情的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仅很轻松地理解了词语,还懂得了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发挥个人长处真诚合作,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29.贺年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及以下词语:风浪、大海、祖国、贝壳、希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朗读诗歌,使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美好祝愿,并立志做一个健康快乐、有理想、勇于探索的少年。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小朋友,新年快到了,你怎样向家人、老师和同学祝贺新年?
教师出示贺年卡,学生欣赏。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
2.质疑:你在读书时有没有遇到困难?(针对学生读不好的生字,教师加以指导。)
3.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放录音带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字的拼音,听听是否与自己读得一致。
4.学生再读全文,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5.同桌之间互读,然后全班齐读全文。
(三)自学本课生字词。
1.自由读全文,把要认识的字作上记号,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它。
2.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读一读。
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学生解决困难。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要认识的字,学生读出字音,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
2.教师读字音,学生举卡片,看谁举得又快又准。
3.让学生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一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五)自主积累“我的词语库”。
1.读课文中的“我的词语库”,理解意思。
2.说说你从课文中还学到了哪些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上节课所学的生字。
2.阅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节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说说从这一小节中读懂了什么,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2)交流:这一节诗告诉我们什么?教师从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收到了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贺年片?贺年片表达了什么美好的祝愿?我收到贺年片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讨论: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我的感情?
(三)赛读,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四)用以上方法读好另外几节诗。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进一步整体感受。可四人一小组结合读诗,每人读最拿手的一节,组与组对抗。
(六)指导背诵。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进行背诵。
(七)实践活动:你喜欢什么样的贺年片,你有什么美好的祝愿?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一两个小节。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要求会认的字。
1.出示要求会认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集体读。
2.朗读诗歌。
(二)写字。
1.读要求会写字卡片。
2.介绍自己的记字方法,老师指导。
3.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运笔方法。
5.学生先描写一个,再写两个。(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执笔和写字姿势。)
教学反思:
整节课师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飞扬,自主意识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并能积极参加讨论。
语文百花园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汉语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的不同意思。
2.学习成语,收集十二生肖图象及儿歌,初步学习积累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3.学习仿照例子写句子,要做到清楚、完整。
4.读、背《九九歌》,初步感知冬春季节的变化。
5.阅读短文,了解传说中龙的样子、龙的本领以及人们对龙的尊敬。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会怎样向别人表达祝福,如何与他人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人百花园,进行一次快乐之旅吧!
2、出示课件:百花园。
3、师:百花园是个百花盛开的世界。瞧,牡丹园、玫瑰园、樱花园、桃花园、梨花园这么多花等着我们去欣赏。我都闻到花香了,我真想去牡丹园看看,你们呢?
二、课件出示《百花园》中的花仙子,激发兴趣
同学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百花园!我是这儿的护花使者——花仙子。今天,由我带领你们参观百花园。要想进人我的百花园,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你们先要完成我的问题,才能进入花园,百花才能盛开!你们想参观什么园!
1、指名询问,进人“牡丹园”。
(1)出示本园要求:读一读、说一说。
森林祝愿我,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
老师祝愿我,————
——祝愿我,————
(2)练习说话。
师:谁读得好,说得好,牡丹园里就会增添一朵盛开的牡丹,课件上便开出一朵牡丹花。
老师祝愿我,像花朵一样美丽绽放。
蓝天祝愿我,像小鸟一样快乐。
草原祝愿我,像骏马一样勇往直前。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说出自己独特的表达祝愿的句子。)
(3)教师小结:瞧!牡丹园里的牡丹可真多呀!有红的、紫的、白的……千姿百态,漂亮极了!
2、自主选择,进人玫瑰园。
师:花仙子玫瑰园里的花,都由生肖动物负责,只要你与它们做朋友,它们就会把一株株的鲜花献给你。
(1)出示生肖动物,鼓励学生与生肖动物打招呼(如:鼠,你好!)o
(2)花仙子:你们知道生肖动物有几个吗?你知道自己的属相吗?你爸、妈是什么属相?按生肖顺序今年是什么年?去年是什么年?明年是什么年?
(3)花仙子: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他们用几种动物记人的出生年,加上12个表示次序的符号,又可以用来表示年的次序,这就是我们常听到“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子、丑、寅、卯……”这12个字就是古代表示次序的符号。
(4)教读十二生肖歌。
(5)看图背诵。
(6)谁会背十二生肖歌,生肖动物就谁送一株玫瑰。(学生背诵一人,课件上便出现一个小猴,送上一株枝头绽放的玫瑰鲜花。)
(7)你知道生肖歌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8)教学小结:《生肖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内涵丰富,如果你喜欢可以抄在你的采集本里。我们在日常生活,常常听到长辈说一些反映生活常识的句子,都可以像书中的学习伙伴一样,收集起来,积累并丰富自己的语言。
3、教师:牡丹花、玫瑰花已经竞相开放了,百花园中还有迎春园、樱花园、桃花园、梨花园。你们还想去哪里看看呢?
(1)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随机出示各园具体要求:
迎春园:读、背《九九歌》,了解冬春季节的变化。
樱花园:阅读短文《龙》,了解有关龙的知识。四人小组交流在其它渠道了解的关龙的资料,如神话故事,成语等。
桃花园:读一读,想一想,区分字义。
梨花园:熟记成语,学会积累词汇。
(2)以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内容,并根据提示,合作、讨论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其中。
(3)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学习结果。
A迎春园。
a.小组派代表朗读。试说个人理解情况。b.教师简要说明:每年从冬至开始,每过九天为一个“九”,过了九个“九”,就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一九、二九,手冷得不敢伸出来;三九、四九,河水结了厚厚的冰,人们可以在冰上走路;到了五九、六九,已经立春,天气渐渐暖和了,柳树也开始发芽了;七九河里冰开始融化;八九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九九一过,农民就要开始播种了。
c.小结:迎春园向我们露出了灿烂的笑脸。你们还想看到哪个园中的花呢?
B樱花园。
a.指名朗读,并说说你们小组读完这篇短文后,知道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说话,相机出示一朵樱花。
b.在神话传说里,龙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他本领高强,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子孙!让美丽的樱花把我们带人龙的世界,欣赏一下龙的风采!出示龙的课件,学生欣赏。
c.指导认读词语,并让学生说明这两组词语的意思。
d.教师小结:不同的字在不同的词里有不同的意思。中国的汉字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学习时要多注意区分和理解。
e.用词练习说句子。学生说一句,课件上出示一朵桃花。
C梨花园。
a.小组汇报交流,你们记住了几个成语?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桃花。
b.引导发现规律:每个成语都带有动物的名称。指名说说带有动物的词语。
c.小结:雪白的梨花在微风的吹拂下,频频向我们点头致意。真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好地方!
三、总结收获
同学们,在这个百花园里。你们识记了不少的成语,区分了一些词的不同意思,并阅读了短文和背诵《九九歌》。多有趣啊!请把《龙》的特征讲给别的小朋友听,把《九九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1、本文设计上,把大家司空见惯的百花园用具体可感的牡丹、玫瑰、樱桃等花园代替,能较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再给他们布置任务,有的放矢,达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效果。
S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大课堂——制作贺年卡》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做贺卡这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及收集、合作、评价等能力,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会多种形式真诚向别人表达新年祝福。
3.收集写祝语中识字、积累语言。
二、内容分析
重点:做贺卡前的准备以及贺卡制作的具体操作过程。
难点:如何表达向亲人朋友的祝福,在写祝语中注意字词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在忙着买贺卡,还有的同学自己动手在做贺卡。为什么要送贺卡?你想把贺卡送给谁?为什么?
二、收集展示:
能不能把你们收集的贺卡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同时介绍一下自己的贺卡?(最喜欢的是什么?)
三、思考设计:
(1)你准备给谁做贺卡?
(2)如何设计贺卡形状、颜色、图案?(课件演示:心形、正方、长方、圆形、花形、其他;鲜艳、淡雅、深沉;植物、动物、景物。)
(3)想写什么表达自己的祝福。读一读自己收集的祝福的语句。(署名、注音。)
(4)指导格式:(课件演示)
[语文实验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学时要体现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要求学生眼脑口耳手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实践,如:观察、收集、整理、口述、抄写等。]
四、讨论、合作:
把自己设计的贺卡在组里交流一下(形状、颜色、图案、语句)听听同伴的意见,再想想自己有什么困难?可以请谁来帮忙?
开始制作。[学生制作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合作时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如:画,写,剪,粘等。][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讨论、表演、欣赏、评价、互助……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自主权,更能发挥个人和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五、展示、评议。
[“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就是说语文教学应立足于普遍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他们将来的成长准备一片沃土。此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评价贺卡,更主要的目的是在学生评价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评价,学会欣赏别人,善意地去帮助别人,并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
六、送贺卡:
让学生表演送贺卡。
七、布置作业:
修改、完成贺卡,送贺卡。
八、下课。
教学反思:
语文教师应由语文教材的“讲解者”改变为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指导者”和“培养者”。努力做到使用权“教室”变为“学室”,使“教师”成为“导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二年级《统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年级同学来参观博物馆啦!出示图。每个班级都由2名老师带队。四个班级的中队长都站在本班队伍的最前面,打着自己班级的班牌: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同学们站得整整齐齐,正等待尽管呢……仔细观察,画面里蕴涵着好多数学问题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出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二(1)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
(1)理解题意并列式。
求总数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5+2=
(2)用口算。
先把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数再与30相加,即5+2=7,7+30=37,所以35+2=37。
(3)摆小棒计算。
3捆=30根
5根+2根=7根
7根+30根=37根
所以35+2=37
(4)用竖式计算
先从个位加起,5+2=7,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上的3直接落下来,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2、二(1)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1)理解题意并列示:35+32=
(2)口算。30+30=60,5+2=7,60+7=67,所以35+32=67。
(3)借助摆小棒计算。
(4)用竖式计算。先从个位加起,5+2=7,7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再算十位上3+3=6,结果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归纳总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4+4=21+7=24+3=46+3=
62+17=35+24=13+84=44+40=
2、数学医院:
17+2=1950+6=5642+3=45
175042
+2+6+3
195645
24+61=53+22=37+40=
245337
+61+22+40
857577
教学反思:
有过之前的学习基础,很多孩子口算就可以直接算出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23+7556+304+52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5+32=,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3867179
+39+4+53+36
3、数学医院:
492165
+44+39+35
83610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图形计算。
=5=3=4=7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24732
+69+9+28+6+
9486605599
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数位对不齐,进位之后忘记向十位进一
2、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点: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
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
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
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
3、48-18=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9465890
-4-25-1-70
072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30元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能力点: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89-62=59-5=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
(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35-8=81-56=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三、拓展运用: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47806490
-28-51-23-17
2939318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8()+35()-25
()+40()-26=()
实践调查: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5年后,他们之间相差几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航空小学正在进行“全校卫生评比”活动。清晨,几个同学就集中在评比板前,为二年级粘贴小红旗。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
(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
(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
(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
(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3、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几岁?
4、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又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教学反思: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戏方式引入,在拍手游戏中学习新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点: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34个23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
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
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学情预测:2862
+314+23
6285
28
+314
62
+23
85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5-40-2640+26=6685-66=19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75-28-19
注意书写格式。
2、54+20+1690-58-24
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244530
48365
171834
4、26+()-20=3073+5+()=98
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25+28+36=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
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
做一做:56+24-30=8078-24+39=93
指名板演:5678
+24-24
8054
+39
93
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45+35-4824+15-2965-43+1954-28+19
2、比一比看谁先得到小红旗。
26+43-54+48-39
3、在圆圈里填上正确的数。
38+4640-29
○-5853+○
4、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教学目标:
知识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力点:1、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德育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主题图,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家今年分了大庆区的房子,我们要搬新家了。妈妈要去商店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出示暖壶、烧水壶、茶杯。你能猜一猜的它们的价钱吗?学生猜完后,再出示价格。
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茶杯24元
二、自主探究:
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够吗?
小组合作交流,估算一下100元钱够不够。你用的什么方法?
学情预测:(1)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90100
(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3024
(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3024
三、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开放题: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学反思:用旧知引新知。学生收获颇多。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3、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吸管、手帕、三角尺)
(2)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里,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随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找生活中的角
A、老师交代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交流时间(2分钟)
B、学生收集、交流信息。
C、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画出角)
2、揭示课题
通过探索,我们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是否都是角呢?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研究好不好?(电脑演示,从实物中中抽象出的角)
2、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3、我们把这个尖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谁来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5、举起你的三角板,给同桌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摸一摸它的顶点,什么感觉?再摸一摸它的两条边,又有什么感觉?
6、现在,谁再说一下,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课件)
7、闭眼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画比画。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出示图一)
2、考考你的眼里:数角(出示图二)
师:分组交流:每个图形的角在哪里?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抓住第三个图形这个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
四、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学习用尺子画角。
师: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呢?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尺、剪刀、积木)
(1)要求: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师巡视)
(2)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3)集体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4)老师也来画一个。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找三生板演,余生在下面画,并相互欣赏)
(5)画得真好,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2、做角。
(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一个小巧手的游戏,好不好?你面前有许多材料,除了图形中原有的角,你还能做出其它的角吗?看谁做的角最巧妙,老师这儿还有奖品鼓励呢!
(2)、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做出的角?(生纷纷出示用线绳拉出的角,用圆形纸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纸壳做成的活动角等等)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看来角有大有小,老师这儿也做了两个角,猜一下,哪个大?为什么?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2)、这位同学说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电脑演示重合的过程)
(3)、老师还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角的两边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可以变化。注意看(电脑演示角的两边变长和变短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
(4)、对,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齐读一遍。(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还有的问题,比如:角有哪几种?等等,我们还没有及时解决,课余时间,查查资料,并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让老师也分享一下你的成功和快乐,好吗?
教学反思:角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二年级的孩子对于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这一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的角的形象和概念。
第二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动手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2、展示。
谁能展示你所制作的角,并说说你制作的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感知生活中的直角
课件出示:国旗、椅子、单杠
找出以上实物中共同具有的角,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
谁能说说,你制作的角和刚才画出的角有什么区别?
4、揭题
我们就把这样的角叫直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刚才我们认识了直角,我这里有一张纸,大家想一想,用这张纸能不能制作出一个直角?
(3)、学生动手操作
(4)成果展示:
(5)、小结: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教学反思: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发挥合作优势,改变评价方式。
第三课时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让学生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在认识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
1、出示游乐场图片,谈话激趣
2、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引入“角”。
4、(点击,实物去掉,只剩角)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直角、画角、做角、找角)
二、主动探索,获得新知
1、请小朋友画一个你喜欢的角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就地取材。(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2、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3、汇报,说明分的理由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1)验证直角
师: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呢?(肉眼直接能看出的就直接判断,如模棱两可的就用三角尺德尔直角比一比)
(2)验证其他两类角
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角吗?
(3)给角取名
师1: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在很久以前数学家就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锐角。(板书)快找一个锐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师2: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数学家也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钝角。(板书)快找一个钝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4)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
三、实践运用、深化发展
1、做角:请小朋友快速地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给身边的同学说说:它是什么角?
2、举例:小朋友们做出了这么多的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也随处可见,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也见过这些角?
3、其实用我们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4、找角(五角星)
你能发现这个五角星上有几个角吗?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5、你们喜欢这些角朋友吗?可是它们迷路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书第41页做一做2)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第四课时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会用三角尺拼角。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两幅三角尺,使学生更进一步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两个三角尺、三个三角尺拼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难点:培养学习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前一节课学了哪些角?什么叫钝角?什么叫锐角?什么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举例说明】用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
学生汇报:
我们学习了直角、钝角和锐角。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
二、发展活动
出示教材42页例6的情境图(用两个三角尺拼一拼)
1、用两个三角尺可以拼成什么角?(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拼成一个钝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
那么你们能不能用两个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分组操作,指名到前面边讲解边演示。
2、你们还可以拼出其他的角吗?希望你们多动脑筋、多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角多。
分组操作,展示学生拼的各种角。(可能出现)
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钝角。
用锐角和锐角拼出的还是锐角。
用锐角和锐角拼出了钝角。
等等
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书P42做一做,用两幅三角尺拼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展示
2、讨论:一副三角尺和两幅三角尺拼出来的角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3、练习八第13题
(1)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一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
(2)比一比5块三角形板的各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收获?
(3)用两块三角尺拼直角,你能拼出几个?拼钝角呢?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操作、汇报、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因为是实践活动课,所以学生普遍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提出问题。
3、通过学生身边有趣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是重点。
2、进一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是难点。
教学准备:
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让学生仔细观察,练习二十二1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举手自由口答。
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学生提出问题
在此基础上,师生重点解决问题
3、小黑板除数统计表、统计图
(1) 学生在树上独立完成
(2) 上台展示并回答问题
(3) 师质疑: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统计停车场每种车的数量,把解决问题和统计知识综合进来,巩固所学统计知识和解决问题,体验怎样收集信息。
二、生活应用
1、出示97页2题
(1)同桌观察理解
(2)独立在书上完成
2、互相纠错评价,教师巡视辅导。
3、质疑: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数“正”字来收集信息。
三、开放实践
1、p97页3题4题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统计。
(1、2、3组做3题,4、5、6组做4题)
(2)展示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去调查收集数据,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
四、全课总结
教学内容:
课本P104、108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 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 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 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 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 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二、拓展练习
1、 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 随堂练习。
3、 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吗?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
2、直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二、新授
【知识点一】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1、我们现在有直尺作为测量工具,那在古代没有直尺,人们又是如何测量物体的呢?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古代的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如果让你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你打算怎么测?
播放课件认识“庹”、“拃”以及以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
2、同一事物,选择测量的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3、用拃作长度单位量课桌长度。
(1)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拃量课桌的长。
发现:师生量得的结果不同。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比较学生的拃和老师的拃的长短。
学生的拃短,老师的拃长。发现: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
(3)得出结论:
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要想得到一个准备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通过我们一起量桌长这个实践,我们发现:古代人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比如“庹”和“拃”)去量物体的长度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测量的人不同,他的“庹”和“拃”的长度也可能不同。
归纳总结: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究竟有多长。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就引出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尺子。
【知识点二】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
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认真观察,说说直尺上都有什么?
播放课件认识尺子
2、借助实物感知1厘米的长度。
提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圆珠笔的粗细、钥匙柄的直径)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也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提问:请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看谁能找到我们身边更多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数字0-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教师用拇指和食指区间比划1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观察上面的实物特点,发现规律。
食指的宽、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相对较短,所以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量一量教材上的纸条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数字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用身体量一量步、庹、拃。
6、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从哪到哪是1厘米。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几厘米,手掌宽约几厘米,一拃长约几厘米。
7、量一量。
8、作业
板书设计:
厘米和米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庹、一拃、一个脚长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cm
教学反思:
学生之前有过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经历,所以本课在教授时难度不大,学生也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如果我想量黑板的长度,用直尺1厘米1厘米的量是不是太麻烦了,那谁有好办法呢?(引出“米尺”)
结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二、感知1米有多长
(1)那1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观察米尺,感知1米的长度。
(2)实物对比,感知1米的长度。女孩1庹长约1米,男孩的身高比1米还多一些。
(3)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通过观察或数数,发现1米里一共有100个1厘米。因此1米=100厘米。反过来100厘米=1米,也就是说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结论:①测量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板书设计:
认识米、厘米和米
长度单位:米——m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1厘米的概念。本节课上,学生通过实物能够感知1米的长度,也能够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学生通过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交流、实践,形成理性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情境图解读:拿一根线,用手捏住线的两端,用力拉紧,这时这根线就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实物感知线段: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两端有端点的线。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观察图形,总结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
.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板书设计:
线段
两端有端点的直线叫做线段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出示习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3厘米就这么高,旗杆不可能这么矮。
借助参照物判断: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
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教学反思: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统计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1759.html
更多